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伽马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黑洞“潮汐撕裂事件”和伽玛射线脉冲
热度 10 lxu2800 2017-12-6 10:00
黑洞“潮汐撕裂事件”和伽玛射线脉冲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一颗探测伽马射线的军用卫星,主要用于监视苏联和中国进行核试验,因为核武器爆炸时必定会产生大量的伽马射线。1967年这颗卫星探测到神秘的伽马射线脉冲,每天一至两次,时间完全隨机,强度可以超过全天伽马射线的总和,来源并不在地球上,而来是宇宙深空。由于保密的原因,关于伽马射线脉冲的首批观测资料直到1973年才予公开发表。此后观察研究宇宙中伽马射线脉冲成为天文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2011年3月28日凌晨,全球一些天文学家团队的传呼机和手机都收到了告急通知。斯威夫特(Swift)卫星刚刚探测到了来自空间深处的高能辐射脉冲。斯威夫特是由美国宇航局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研究机构合作研制的一款高灵敏的太空望远镜,用于研究天空中各种类型的天体爆炸。但它的主要目标是伽马射线脉冲,简称伽马暴(Gamma Ray Burst,缩写GRB),此类宇宙中最强的高能射线都与星球灾难性爆炸事件有关。每当大量伽马射线通过斯威夫特的传感器时,望远镜就会迅速重新定位,并立刻通知地球上各相关天文站协同跟踪观察。 自2004年升空以来,斯威夫特已经发现了1000多个伽马暴,但是2011年3月28日的这个伽马暴——后来被称为Swift J1644+57——被证明与之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它终将成为重大的天文学事件被纪录下来。 顾名思义,伽马暴应该是短暂的事件,通常持续时间在几分之一秒到几分钟之间。2011年3月28日早上当望远镜转向 J1644+57,天文学家预计也只会看到标准的伽马暴,即短暂的伽马射线脉冲和迅速消亡的电磁幅射余辉。但事实相反,观察到的是持续了一天的明亮而不稳定的伽马射线耀斑,接着是强烈的x射线辐射,持续数月之后才渐渐衰落。 这次伽马暴发生在天龙座中的一个小星系,距离地球约38亿光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 Joshua S. Bloom 认为世人目睹了“潮汐撕裂事件”全程实况直播,他还正确地预测了这个特定的伽马射线源可以在该星系的中心找到,那里就是超大质量黑洞的所在地。 每个星系的中心——包括我们的银河系——都有黑洞存在,黑洞巨大的引力对星系的结构和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黑洞就是一个超大质量压缩成极小体积的天体,它的周围时空曲率无限大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因此被称为黑洞。 黑洞虽然无法直接观察,但是黑洞巨大的引力会吸入周围的星体,就像猛兽吞噬无辜的小动物,这时往往会暴露出狰狞的面目。有道是:星系有奇洞,锁在尘埃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黑洞“偶尔露峥嵘”发生在吞食过路恒星的特定事件中。在这过程中黑洞的脾气极差,吃相难看,张牙舞爪,把捕获物撕裂吞嚼,也让人们对黑洞的本性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天文学家把这种特定事件称为:“潮汐撕裂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缩写TDE)这里使用“潮汐”这词是有其道理的,黑洞撕裂分解恒星的力学机制与月球造成地球潮汐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引力场在球体上的不均匀分布而导致的潮汐力所决定的。关于潮汐力的起因和相关物理现象分析将另作专文详述。 图一是“潮汐撕裂事件”的示意图。该图印象地显示出了一颗太阳大小的恒星(左下角)不幸被质量为百万个太阳之巨的黑洞(中间黑斑)捕获、撕裂、吞食的全过程。这颗可怜的恒星是被黑洞巨大的潮汐力撕裂的(发生在圆轨道的顶端),被撕裂的恒星碎片会展开,并逐渐与恒星的原始轨道相分离。在潮汐力的作用下,大约一半的碎片会被抛离黑洞进入宇宙空间,而另一半将循环回来形成吸积盘,成螺旋环的形状被黑洞吞食。 P1)黑洞“潮汐撕裂事件”示意图。 恒星的碎片在吸入黑洞过程中会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它们在引力压缩和相互摩擦中会加热到25万摄氏度以上,辐射的能量比百万个太阳还亮。这种恒星有点像悲剧中的英雄,在走向自已生命终点时,它会有最后一次的奋搏和爆发,这是恒星为自己的葬礼献上的最为凄美的礼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星之将亡,其形亦美。”恒星归葬时的礼花在天空中可维持一个星期或数月之久。 “潮汐撕裂事件”会产生伽玛暴,因为黑洞本身的旋转在其附近空间引成强磁场,被高速吸入的部分恒星气体在磁场作用下沿着黑洞自旋轴方向加速弹出,引成准直粒子束(Particle Jet),速度几乎接近光速,它们向宇宙空间射出伽马射线和X射线 。应该指出,不是所有“潮汐撕裂事件”都强烈到产生准直粒子束,即使产生了粒子束但方向不朝向我们地球也是白搭。本文开始提及的斯威夫特发现的Swift J1644+57 伽马暴就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好例证,它让我们看到了发生在38亿光年外的小星系中心的“潮汐撕裂事件”的全过程。 虽然理论物理学家几十年前就预期会有“潮汐撕裂事件”发生,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天文学家都没有直接观察到这种天文现象。首先是观察上的问题,简单的理论模型表明,“潮汐撕裂事件”的吸积盘的辐射集中在软x射线和远紫外线部分,这部分电磁辐射会受到星际尘埃和地球大气层的干扰,很难被地面设备观察到。另一个原因是由“潮汐撕裂事件”的稀少性所造成的,据估计,它们在像银河系这样规模的星系中每10万年才出现一次。 “潮汐撕裂事件”的发生取决于恒星和黑洞的大小。一个小而密集的恒星如白矮星,它对潮汐力的抵抗力就要超过大而蓬松的恒星,这就像一个保龄球比一团棉花糖更难被撕裂。那些拥有数十亿太阳质量的黑洞,引力实在太大了,恒星来不及撕裂已被黑洞一口吞下,连一点残渣都没有剩下,当然也就不会有“潮汐撕裂事件”。“潮汐撕裂事件”发生的条件是:数百万太阳质量的黑洞,有正常恒星进入其周围大约5000万公里空间——大概是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天文学常识告诉我们,每个恒星都有行星伴随。当恒星进入“潮汐撕裂事件”,它的伴随行星的结局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除了灰飞烟灭还能有什么好下场?好在我们太阳系位于银河星系的边缘,远离银河系中心的黑洞,真是谢天谢地。看来不仅做人要低调,做星也要避开是非中心。远离星系中心不仅是为了减少被黑洞撕裂吞食的机率,而且也可降低由此引发的伽马暴的伤害。有研究指出,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物种大灭绝可能与伽马暴伤害有关。由此更应关注爱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更应珍惜生命,在暴力肆虐的宇宙中地球生命圈能够存在和维持到现在实在也是一个奇迹。 观察和研究“潮汐撕裂事件”对深入了解黑洞有着极高的价值,黑洞强大的引力使得任何电磁辐射无法洩漏,它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不露一丝声色。黑洞只在“潮汐撕裂事件”时“偶而露峥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估计出它的质量、几何尺寸以及有关的动力学特征。同时有必要指出,“潮汐撕裂事件”对于研究遥远星系中的恒星构造也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有了工作在各种波段的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可以观察纪录伽马射线、X射线、可见光和微波等等,归根结底这些都是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详见图二。而太空望远镜又能让天文学家避开大气的干涉进行观察。这些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对“潮汐撕裂事件”的研究。 P2)电磁辐射波谱。伽马射线是原子核能级跃迁蜕变时释放出的射线,是波长短于0.01埃的电磁波。它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由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对黑洞的观察研究如今又增添了更新的技术手段。去年升空的天宫二号搭载了中国科学院,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研制的伽马暴探测设备,着重测量宇宙中伽马射线的偏振状态。今年6月15日中国又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HXMT比斯威夫特及其它国外X光太空望远镜具有更强大的成像能力和更好的空间分辨本领,它将实现空间硬X射线高分辨巡天,以发现更多的天体高能辐射新现象。期待这些中国的高新技术手段在黑洞及其它高能天文物理的探索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 P3) 中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 本文首发于 《科学画报》 2017年11期 “潮汐撕裂事件”中伽马射线的产生原因是黑洞周围存在强磁场。人们早已预言黑洞周围存在磁场,而且于2015年被MIT的科学家用实验证实。恒星碎片中的质子和中子在黑洞强磁场作用下在原子核内跃迁,辐射出高能伽马射线。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10859 次阅读|22 个评论
科学圈圈坐14/13-Melipal
eloa 2009-1-24 22:59
DNA 发表于 2009-01-10 19:00 Melipal 自我介绍: 天文学研究生在读,方向是高能天体物理。屡次被认为难认难记的 ID 来自 智利南部马 普切( Mapuche )语之 南十字 一词,亦是某 8 米级望远镜的名称。现在本人基本是在做计算 + 啃文献的活计,业余写些科普文章外带搞一堆杂七杂八的爱好。 DNA: 看了你的博客,觉得你的知识面很广,关注的领域很宽,你是如何保持一颗好奇不倦的心? Melipal: 首先,本人知识面其实不能算广,就集中在那么几个有限的范围里,天文、物理、航空航天、摄影,还有历史上的一些犄角旮旯。不过对很多东西就是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包括体育、文学等等等等。只是自己没有兴趣的东西就不会写出来唬人了不是?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只是认为若能搞清楚那些东西的来龙去脉该是多好的事情,于是就码出了那么多字来,只是在这些东西上面没少浪费时间,也不知道值得不值得 DNA: 天文学和宇宙物理学有什么区别? Melipal: 宇宙物理学需要用到的东西一部分属于天文学,一部分属于物理学。其实我也不是做这个方向的,对其了解比较少,这个问题只是随便一说而已,说多了会露马脚的。 DNA: 我们做学术的,一般都有自己的学术偶像。你最崇拜的天文学家是谁? Melipal: 乔治海耳,算是我的头号偶像。这位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太阳塔的发明者、三座大型天文台的创立者,一手筹建了迄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与赤道式反射镜,后者最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海耳的这些工作,现在的天文学会是什么样子的。 海耳在 19 世纪末创立了天文学杂志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为天文学家发表天体物理学最新的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现成为天文界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之一。 海耳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还具备很强的公关能力,成功游说了胡克和叶凯士等富商出巨资捐建了大型天文台和大型仪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1897 年叶凯士天文台的 40 英寸折射镜、威尔逊天文台的 100 英寸胡克望远镜以及帕洛马天文台的 200 英寸望远镜,其中最后一架以海耳本人的名字命名,是迄今最大的赤道式反射望远镜。《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曾经将海耳当年建立大型天文台的愿望描述为一群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在位于山顶的研究室中使用大型望远镜探索宇宙,望远镜越建越大的目的正是为了尽可能有效地搜集远方的星光。现在看来,他的这一愿望也实现了,而且实现得很不错。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哈勃证实了仙女座大星云实际是独立于银河系的宇宙岛,还通过星系光谱与距离一道确认了宇宙的膨胀。很多人对这段历史都有所了解,但如果没有之前海耳在仪器上的铺垫,这些工作恐怕都是空谈。 在太阳物理领域,海耳也是先行者。他设计的太阳观测专用的塔式望远镜,也就是太阳塔,可以将仪器架高,有效避免地面热量的干扰,并将焦距延长,有利于长时间稳定的观测。此外还有太阳单色照相机的研制、利用塞曼效应的原理来证实太阳黑子具有强磁场等等,而他针对太阳的光谱观测方法后来又被人拓展到了恒星研究上。 在海耳的时代,天体物理学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天文学新兴的分支。它所关注的对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天文学对于天体位置以及运动的测量,而是集中于天体的物理性质以及演化。海耳能致力于此,并从理论、观测、仪器与学术交流平台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推进它,不能不说是独具远见的。 DNA: 我印象中天文学好像是男性的领地(请原谅我只知道哥白尼。。。),有对天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杰出贡献的女天文学家么? Melipal: 还是有不少的,举几个例子好了。 Henrietta Swan Leavitt ,也就是造父变星(光变)周(期)光(度)关系的发现者。这一关系对于距离的确定意义重大,后来正是利用这个关系确认,象仙女座大星云这样的星系是位于银河系之外的。前面提到的宇宙膨胀,它的确立也跟周光关系分不开。几乎可以说,没有周光关系,现代观测宇宙学就是空谈。 Jocelyn Bell ,脉冲星的发现者之一。其导师 Hewish 后来因脉冲星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却没有 Bell 的份,这成了一桩著名的公案。记得 Bell 对此的说法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不错,因为可以获得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但是如果你得了诺贝尔奖,其他奖项的评奖人就不会来考虑你了 Sandra Faber ,星系天文学中有个 Faber-Jackson 关系,描述的是椭圆星系的速度弥散与亮度之间的联系,这里的 Faber 就是指她。 1980 年代, Faber 在进一步研究 Faber-Jackson 关系时,参与了巨引源( Great Attractor )的发现,这是个驱动包括银河系在内大量星系运动的引力源,属于超星系团。当时作出此发现的研究者共有 7 位,合称七武士(真不知道这和黑泽明的同名电影有啥关系),据说 Faber 当时是这七位的头。后来巨引源成了探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线索。 DNA: 说说吧,你们搞天文的, 2008 年又发现什么新星诞生了?怎么生的? Melipal: 新星的诞生嘛,对于恒星形成问题的进展了解不多,不过印象里 2008 年没有分量特别重或者特别有意思的工作(对这个问题自己并非内行,说错了请各位指正)。 DNA: 那 2008 年有没有哪颗老星死了? Melipal: 老星么,今年很有意思,最亮与最远的伽玛暴都赶上了,这两个算是老星死了吧,当然 2008 年的伽玛暴远不止这些,只不过一沾最字,就有名了不是? 先把伽玛暴解释下,在观测上就是伽玛射线流量的突增。由于这种现象的剧烈程度是仅次于宇宙大爆炸本身的,研究它们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高能天体物理过程和相关的物理机制;又由于爆发亮度高(比超新星还要高)且大体上发生在距离地球很远的地方,对于宇宙学来说这也是一种探针,譬如可以用其了解早期宇宙中的恒星演化,并约束某些宇宙学参数,还可以把研究范围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因此高红移爆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传统上根据观测所见的伽玛暴持续时间,以 2 秒为界分为长短两类,其特性不尽相同。如今长暴的起源基本被定性为大质量恒星的死亡(进而更有利于探讨恒星演化的相关问题),恒星中心坍缩成黑洞,相对论性的高速喷流在黑洞两极形成并穿出恒星表面,产生爆发。和超新星不同的是,这里前身星的质量更大,喷出物的速度也更高。这种爆发对于恒星演化历史的研究尤其重要。短暴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双致密星并合过程引起的,不过还没有完全下定论。 再来说这个最亮的,也就是 GRB 080319B ,虽然叫做伽玛射线暴,但是它的光学辐射还是非常之强的,最亮的时候甚至达到了肉眼可以看到的程度,在 5-6 等之间。考虑到这个爆发的红移是 0.937 ,这样的亮度是相当的惊人。关于其超高亮度,可以用濒死恒星喷射出的双成分喷流来解释,喷流内外层速度不同,较窄的内层速度更快。一般的爆发只能看到速度较慢但张角较宽的外层喷流,而对于 GRB 080319B ,由于它的喷流径直朝地球而来,因此我们接收到的能量相当高(对于速度接近光速的物体,由于集束效应,我们能看到的视角只是相当于物体洛仑兹因子的倒数,这是很窄的,在此范围之外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因此哪怕喷流很窄也没有关系,接收的信号照样很亮)。当然其他的说法也是有的,而且还有很多(以这次爆发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而且陆续还在有新文面世)。对于当下流行的理论来说, GRB 080319B 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提出了颇有挑战性的问题。 最远的是 GRB 080913 ,红移是 6.7 。这个数字是根据爆发的多波段余辉来确定的。辐射在朝向地球传播的过程中会被路途中的星际或星系际气体吸收,距离越远,吸收的截断频率就会越长。不过它的分类尚有争议。 GRB 080913 观测上的持续时间确实长于 2 秒,但是考虑其如此之高的红移,实际的持续时间是不足 2 秒的,且其长短暴的特性皆有,比较麻烦。 还有和超新星相关的,个人以为比较有意思的有几项工作,一是对 2004 年爆发的超新星 SNLS-04D2dc 紫外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光变曲线吻合所谓的 shock breakout (这个不知道咋翻译,见谅)。根据现在的观点,超新星爆发的原因是濒临死亡的大质量恒星核心坍缩到原子核密度后,外层正在坍缩的物质发生反弹,产生向外传播的激波,把整个恒星的外包层掀翻。这个 shock breakout 对应的时间就是激波接近恒星表面前后,理论预言这时候的紫外和 X 射线辐射很强,之后再过若干天,才能看到一般意义上的超新星,这时候恒星已经爆发过了。在光学波段看到 SNLS-04D2dc 之前的 2 周左右,星系演化探测器正好观测到了它的紫外增亮,与理论符合。这也算是第一次吧,是坍缩星产生超新星爆发的重要证据。顺带提一句,一般认为 shock breakout 和伽玛射线暴的形成也有关系。 还有一个是针对 1572 年第谷超新星的。之前根据间接证据,人们一般认为这颗超新星属于 Ia 型,是白矮星的质量超过上限的时候引燃热核爆炸而产生的,但是这只是推测。今年的一项工作是观测了这颗超新星的回光。当年的超新星辐射先被周围的星际尘埃反射又射向地球,使传播路程有所延长,人们在爆发几百年后又捕捉到了反射光,这个和回声的原理很类似,都是因为信号传播速度有限所导致的。通过分析回光,第谷超新星的分类被进一步确认。这项工作意义可能没有前一项那样大,不过能够回溯历史,给人的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 另外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个非轴对称爆发的 Ia 型超新星的计算机模拟,过程比一般人认为的要复杂很多,当然这样的工作具体做起来是很繁复的,图片非常绚烂倒是不假。 DNA: 观察伽马暴除了用天文望远镜,还有其他什么仪器? Melipal: 首先是触发仪器,一般是卫星上的伽玛射线探测器,可以感知伽玛波段流量的突增。不同卫星的触发设备结构不同。现在主要是靠 Swift 卫星,它用的是编码孔板,根据高能光子射向码板留下的投影来还原出天体的图象。刚发射的费米望远镜则是用碘化钠晶体和锗化铋晶体来触发的。触发仪器要满足的条件,除了波段的考虑之外,还有一条就是视野要足够大,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次爆发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只能靠大视场来守株待兔。卫星触发后,先把爆发的位置确定下来,然后把坐标信息传给后续设备做进一步观测。专用的后续仪器说起来也很夸张(不然也做不了这行),比如观测光学瞬变源的地面台站基本可以做到卫星触发后十几秒甚至更短就完成转向了,这些大都是口径不到 1 米的小型望远镜。大型望远镜反应比较慢,一般是用来做爆发余辉的分析、距离测量、宿主星系研究之类的。还有就是切伦科夫望远镜,可以探测超高能伽玛射线,不过我对这类镜子的了解不多,印象里它们的伽玛暴相关数据很有限。卫星携带的后续设备也有, Swift 就有 X 射线和紫外 / 光学望远镜,另外有些 X 射线天文卫星也参与过这类工作。 对于前面提到的 ,情况很是幸运。在它爆发之前,附近刚刚出现了一个比较暗的暴,一些望远镜已经对准了后者,因此 GRB 080319B 几乎就是在研究者的眼皮底下炸开了,再加上它有那么高的亮度,数据非常全面。 DNA: 前面说超新星这个词,什么是超新星? Melipal: 前面已经说了一些零碎,简单来说,超新星就是一种灾变性的恒星爆发,最亮时的亮度可以与整个星系相当。其中 I 类还可以细分,光谱里有硅线的是 Ia 型,没有硅线有氦线的是 Ib 型,硅线和氦线都没有的是 Ic 。 Ia 类的起源是白矮星质量达到允许的上限时候产生的,其他都是大质量恒星濒临死亡时候的爆发。 DNA: 有没有哪颗闷骚星又要撞地球了呢? Melipal: 闷骚星撞地球的事情么,记得松鼠会曾经有过文章呢,就是那个 2008 TC3 ,真的是撞到地球了,不过由于它的体积比较小,在大气层内就已经充分燃烧瓦解了,没有给地面带来什么危害。 DNA : 2008 年天文学界还有其他什么重要的成果么? Melipal :首先, 2008 年在仪器方面的进展不少,费米伽玛射线望远镜升空,并且作出了它的第一个重要发现只辐射伽玛射线的脉冲星,还得到了第一张巡天图; LAMOST 望远镜竣工; 8 米级巡天望远镜 LSST 的镜坯制成; 500 米 FAST 射电望远镜的建设正式启动;下一代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的子镜开始进行检测; Pierre Auger 宇宙线观测站南站落成,等等等等。 还有行星探测的进展,太阳系内有 MESSENGER 重新造访水星,凤凰号在火星北极发现了水冰,卡西尼号的第一期土星探测计划完成且开始进行扩展任务,印度的第一架月球探测器的发射。对于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系统,第一次拍摄到了比较确切照片,包括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北落师门以及凯克望远镜拍摄的 HR 8799 。 宇宙学方面也有令人称道的工作:通过确认星系团生长速度的减慢,进一步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 其他的请高人补充吧,毕竟天文学的分支太多了,我一个人不可能有全面了解 DNA: 为什么确认星系团生长速度的减慢,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 Melipal: 简单说就是引力和作为斥力的暗能量之间的关系。星系团是尺度最大的自引力束缚系统,它的形成靠的是引力。去年的这项工作是发现年轻的星系团比年老的质量要小很多,这可以认为是新的星系团增长变慢了,斥力推迟了增长。因为随着宇宙的演化,星系彼此间距变大,引力弱了,暗能量仍旧保持密度不变因而逐渐占了主导,阻碍引力在大尺度上发挥作用。 DNA: 感觉你是强烈的热爱你所学的天文学呢,你是如何堕入情网的? Melipal: 能在地球上了解百亿光年以外发生的事情,想想还是很吸引人的。不过本人的初始动机已经不可考证了,可以追溯到很小的时候,记得是去了一次北京天文馆,然后就下水了到后面就已经是没有理由的那种了,其他的真还说不出啥来 DNA: 你在 2008 年做的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Melipal: 今年由于种种原因总体上过得很郁闷,只希望明年情况能够好转。如果说有意思,大多数事情也没有啥特殊的,仅有的例外是,今年被人拖下水开始玩 IL-2 ,玩得电脑花屏显卡被烧,呃 还有就是陆续收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包括某些之前一直想搞却因为各种理由没有搞到的玩意(多半与天文没有太大关系),具体内容因属私人话题,恕不在此详谈,有兴趣者请私下交流 ^_^ 其实当下正在计算的东西也是蛮有意思的,虽然早期的进展不是很顺利,呵呵。 DNA: 你相信星座与占星术么?星座到底是怎么来的?星座与人的命运之间的联系是不是扯淡? Melipal: 不相信星座,对其索性眼不见为净为此已经准备好挨某些人的砖头了。 关于星座的起源,这个问题真还不好讲,本人对古天文史的了解不是很多哪。当代保留星座分划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便于识别星空,但个人以为,对于专业天文研究来说,有没有星座这种东西根本就是无所谓,只要有比较完善的天球坐标系统就足够了。 南天的星座大多是在晚近时期人为定义的,没有什么争议。不过北天星座的起源就复杂了,一般的说法是西方星座最早起源于两河流域,但是为什么会采取现在这样的划分方式,前些天和 gerry 探讨过这个问题,可以认为黄道星座是遵循月份(长度可以根据月相来自然地确定)分成 12 个,但是其他那些我也说不清楚,估计其中是有比较强的随意性的,当时看这几颗星似乎组成了个什么图案,就把它们当成一个星座,后来就沿袭古人的习惯了。至于将划分标准统一起来,也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中国的传统星官另当别论,其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记得有说是外来的,有说是起源于本土的,我对这个不在行,不敢乱说,不敢乱说。
个人分类: 科学圈圈坐|2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