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求真精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8年,不求成绩,只求真理
xurancheng 2017-12-31 10:27
2018 年,不求成绩,只求真理 徐冉成 2017 年只剩十几个小时了。想了想,还是应该在年尾写点东西。这一年发生的事可能和往年差不多一样多,无非就是读书学习,然而,却比往年更加叫人难以忘怀。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来的格外早,不知道是天意还是人为,我也早早的就回到了学校,准备复试,准备毕业论文。虽然这两件事儿都算得上是大事,但我深深地感到无力和乏术。不管是准备复试,还是准备论文,我都没有想象中那种雷厉风行,那种大操大办。相反,我复试准备得很简单,就是每天翻译一段外文文献。论文也迟迟没有动笔,每天都是看论文,摘录数据,也不知道这些耗费大量精力摘录得数据是否能做出结果,当时其实完全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一种赌的心态。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4月10号,这一天离交毕业论文只剩8天。但是,我的毕业论文还是按时提交了,可想而知,用8天时间写出的论文,能好到哪里去呢?可笑的是,居然还被评为了优秀。我不是想得了便宜还卖乖,我只是想引出一个问题,当前的学术生态是怎样的呢? 如今虽然不乏依旧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的那些学者,不乏优秀的成果,但当前充斥学界的消极声音却并不是我的空穴来风。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造假事件,布朗洛N射线闹剧,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还有历史上的皮尔当人骗局(科学网: 《315特辑:盘点那些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 )。看起来科学界并不是那么干净,只要有一些思想不正,行为不端的人存在,总会干一些违背天地良心的事情。学术界如此,教育界呢?几乎每年都会爆料各种学位论文抄袭事件,数量还是很惊人的,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我就不赘言了。 这样的学术,这样的学术界真的不该反思一下吗,当然,有很多前辈很早就发文痛批,反思现状了。有人会说,你作为一个毫无资历可言的毛头小子,在这呼吁,倡议,发发牢骚,为了什么呢?有什么用呢?我想说的就是“有什么用”。我们做学问搞科研有什么用呢?那些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当然是国家的功臣,社会的宠儿,而且“钱途”无量。可很多人做的学问并不能马上就转化为生产力,甚至有些根本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那么,对于这样的学问,这样的学者,我们是不是该淘汰摒弃之呢?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古时候的萨满巫师了,这些人,一辈子都在干被我们今天的人称之为封建迷信的荒唐之事,却还被社会供养着。他们和我们这些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了某种所谓的信仰或追求,耗费大量精力,甚至终其一生来求索,有何差别呢?说得有些远了,但我们从这里也能感受到,人类历史并非只有物质财富,人类也并非只追求物质财富,我们的未来需要一些怀有浪漫情怀,追求“无用”之道的人,之所以将“无用”打引号,是因为“无用”并非真的无用,只要人类追求它,说明它还是有“无用”之用的。 好了,我也不谈这些绕来绕去的哲学概念了。我们回到当下,回到现实中。当前的学术生态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几乎所有人似乎都在满腔热情地“做”科研,的确,热度确实很高,但这种感情是什么呢?是对未知的向往?还是对真理的憧憬?还是对科研成果,科研地位地欲求呢?恐怕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其实,很多前辈学者也早都指出过这些问题,也都倡议过大家,但为什么依旧我行我素,毫无起色呢?我想,当前地评价机制可能是滋生这种病态的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学生时代也像我这样愤世嫉俗,可一到工作岗位,发现你没有论文,没有成果,你的学术生命就被判了死刑。前些日子,听老师说,科学院某实验室被黄牌警告了,发黄牌的依据是什么呢?当然是评价指标了,具体讲就是各种影响因子,什么ESI啦,等等。评价当然需要,但将评价简化为分数这种中小学教育采用的简单方式是不是有点太弱智了。我们搞科研都是兢兢业业,绞尽脑汁,也才取得那么一丁半点儿相对接近真理的东西,却用这种简单粗暴,毫无科学性可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这些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合适吗? 这样的评价机制下,让广大科研人员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去求索真理恐怕是难之又难。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不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朝着我们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 作为个人,我们虽然没有改变大环境的能力,但我们有选择自己活法的权利。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潜下心来,心无旁骛的,简简单单的,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这篇标志我2017年结束的小文,是对我自身的一种勉励,也拿来与诸君共勉。希望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里,在渐行渐近的科研生活中,能够坚守原则,坚定信念,做一个纯纯粹粹的读书人,做一个不为“钱途”但求真理的科学信徒,做一个让自己问心无愧的老实人。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心得|3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连黑3天”的谣言与求真精神
tigerblade 2012-12-8 19:19
昨天,广东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连黑3天’的谣言为何有人信?”http://gd.people.com.cn/n/2012/1207/c162700-17831116.html。文章认为,要让类似谣言不再“惑众”,首先权威部门要及时发声;其次,媒体要当好破除谣言的“粉碎机”;最后,民众的科学素养亟须提升。这些观点我大致认同。但是,作者在论述民众的科学素养亟须提升时,提到了“中国科协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奇怪的是,我国中学以下的公众科学素养与美国仅相差一个百分点,但到中学就相差11个百分点,到大学竟相差36个百分点”。中国科协是进行了8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但是调查的对象是18-69岁的中国公民。不知道作者从何得来的“我国中学以下的公众科学素养与美国仅相差一个百分点,但到中学就相差11个百分点,到大学竟相差36个百分点”?即便是可能参与了抽样调查的大学生,但是在调查中也没有单独作为一个类别而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算。而从作者的上下文来看,好像是这些调查是中国科协做了的,但是中国科协从没有这样做过,至少,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没有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与研究。诚然,这样的研究是可能应该做的,可是我们没有做这样的研究也是事实。且不说小学生、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标准如何确定,我们也不知晓是否美国进行了这样的研究。但是,作者对这样的一个对比研究,全然不交代其数据出处,则让我们本做这样研究的人如在雾里。作者这样说本是想说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低。但是,如果作者这样的操作手法,我也看不出半点的科学精神所在,其科学素养体现在何处。也许是我们的研究面不够宽,了解的情况不够清晰,但是,我们诚然不知道中国,除了我们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做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并定期对外发布数据外,我们还不知道有其他哪个研究团队也在做这样的调查研究(其调查是怎么进行的)。如果有,还请该文作者子在渊先生告知我们,好让我们及时了解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如果国内没有这样的研究团队(国外的暂且不论),那作者的论据从何而来?不能一说中国人科学素质差,就什么都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及科学数据还是应该实事求是,不能虚构或编造的,也不能张冠李戴。最后说一句,我们是真的想与该文作者认真沟通学习的。
3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