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山东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山东大学

相关日志

山东大学两学院学子在弘毅生态农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蒋高明 2016-8-7 17:46
山东大学两学院学子在弘毅生态农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曾彦 8 月2 ~4日,山东大学法学院、商学院暑期实践小组周琪、刘问秋、姜怀聪、张晓艺4同学来弘毅生态农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实践,以增加对生态农业的了解与认识。 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曾彦、杨煜、宋守宽、刘秀、中科院植物所留学生 MahmudMuminov、大学生志愿者杜宁等 热情接待了山大同学。农场办公室主任、科研助理曾彦接待了实践小队的详细介绍了农场从创立到运营的一系列情况和作为先行者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如利用诱虫灯和沼液来取代农药,利用肉牛消化秸秆用其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利用蜜蜂为果树自然授粉等。“以草治草”、“以虫治虫”、“禽粮互作”等新鲜的生态农业做法让小组成员开阔了视野,并对当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弘毅生态农场正是通过这些技术,在“六不用”的条件下仍将作物的产量提高到非常高的水平。 调研小组对弘毅生态农场是否带动影响周边农户非常有兴趣,在如何利用生态农业帮助农户增收的问题上着重的了解。从农户那了解到,大家对生态农业都非常的认可,但苦于没有成熟的市场,而从2013年开始,弘毅生态农场开始采取和农户合作的方式,由弘毅生态农场提供有机肥、生物防控技术及种植规划,其余的工作由农户完成,最终以一个-高于市场的合适价格收购“六不用”生产出来的产品。目前,已有8户种植或养殖户与弘毅农场展开合作,其中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户,因去年粮食丰收,获得了颇为丰厚的回报,在去年年底置购了一辆小汽车,也标志着农场与农户的合作有了初步的成果。当前该村约三分之一的耕地采取弘毅生态农业做法,涉及农户67户。该村农药用量自实验开展以来呈现了连年下降趋势,多处农田已完全告别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人工合成激素污染。 调研小组还对弘毅生态农场的销售进行详细的了解,目前弘毅生态农场的产品颇受市场的好评。生态农场正在也不断拓展新的产品,希望可以通过自己打开市场,让市场来认可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同时又通过一种和老百姓很好的合作方式反哺给老百姓,在做好科研示范的同时进行生产推广。 调研小组表示,弘毅生态农场在这个暑假,给了他们非常好的体验,增加了见识,充实了暑期内容。弘毅农场暑期使他们对生态农业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希望日后可以更多的交流,并对这几日弘毅生态农场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6 月初,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及生命科学学院还组织了一次80人左右的考察团至弘毅生态农场进行考察;6月中旬山大生命学院3名师生参加了弘毅生态农场十周年学术纪念活动 。本次活动是山大师生第三次来农场开展学术交流或暑期活动。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办公室主任)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2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民共和国是神马鬼?
热度 5 冯用军 2016-6-30 16:42
昨天才发《 山大学位证闹“乌龙” 》,今天媒体爆光了更多。 ——山东大学“才”“材”不分 ——四川外国语大学“I”“L”不分 ——吉林化工学院“华”“国”不分 也许是政客领导教育的恶果,在他们眼里,只有政绩GDP哪有学生哪有责任 如果中国的教育继续被政客领导,“双一流”纯粹是一个笑话 想想堂堂的中国大学,国之重器,一点工匠精神都木有,连个学位证、毕业证都做不了、做不好,还做什么“中国2025”、“双一流”,做毛线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看也是“呵呵”了 (上中下图分别为山大学位证、 官网、 校规石上的办学宗旨) 吉林化工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可以印成 中国人民共和国,这是神马鬼? 据了解,按照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学位证书由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制的学位证书不再使用。今年是各高校自行印制的第一年,国内多所高校出现印制错误。据齐鲁晚报、重庆商报等媒体报道,记者整理发现: 四川外国语大学今年最初下发的学位证上,将学校LOGO 中的“INTERNATIONAL”首字母错打成“ L ”,3400余本学位证印刷错误。 山东大学今年部分院系的硕士学位证书上方小字部分原本应该印写的办学宗旨“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但是“人才”写成了“人材”,遭到网友调侃。 此外,去年广西大学被爆将学位证书时间写错。学位证右下角的日期落款是“二〇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比毕业证的落款日期早了3个月,学校最终召回重印。 欢迎各位看官继续供图吐槽...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99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山大学位证“乌龙”?
冯用军 2016-6-29 14:38
留此存照,智者见智 (上中下图分别为山大学位证、 官网、 校规石上的办学宗旨) 才材不分,强強不合 堂堂山大,几近文盲 如此粗心,何以育才 1901年山东大学堂诞生之时,袁世凯呈光绪帝《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章程原文为繁体字:“為天下儲人材”,“為國家圖富強”。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144页“人才”词条,“人才”同“人材”。故学校在使用办学宗旨字句时,根据原文,繁体字书写时用“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简体字书写时用“才”。   不过,有壹粉又提出了异议,学位证上用的是繁体书写,为啥“储”字却用的是简体字,没有跟章程统一?还有,章程和校规石上的“强”字用了简体,学位证上咋用的却是繁体的“強”? 学位证书是山大邀请了该校设计艺术专业的师生及专业设计公司分别提交初步设计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经校长办公会通过,确定了最终方案—— 工匠精神去哪儿了?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说山大老校(下)
热度 10 fdc1947 2016-4-29 07:48
闲说山大老校(下) 山大老校被称之为老校,基本上还算名副其实。除了学生宿舍之外,它的教学用房大多数都是老的,其中两栋建于上世纪30年代,五栋建于50年代, 80年代以后兴建的只有三栋,而这三栋也都并不算很高大。现在,山大老校是山东大学的建筑物保护区,也就是说,在这里不再新建各种楼房。 山大老校的老,还反映在校园内多老树。看一个地方有没有历史感,最可靠的方法是看树木。建筑物可以仿古、仿旧,但是看看它周围的树木就能够看出其中的问题。虽然现在时兴大树进城,到农村、山区去把那里的老树、大树买来栽上,但是这些树都很难完整保留大小枝杈,往往一眼就能够看破绽。山大老校的建筑物,大都隐没在高大树木之中,这样的历史感,一进校就能够感觉得到。 外面的人来山大老校,除了附近的居民,来得比较多的恐怕是到外语学院,参加各种外语考试。传统的外语楼是七号楼,这是一栋三层的建筑,长约八十米,上面是老济南最常见的红瓦屋顶,有飞檐,南大门和东西两个侧门上方都有伸出的小飞檐。它建于1954年。楼前是一个大概八、九十米见方的花园,园中间十字行道的行道树是槐树。十字行道把花园分割成四块,园中间种植了西府海棠、丁香、蜡梅、三角枫等十多种花木。下面的照片是从十字行道的南面看七号楼。 春天的树叶尚不很茂盛,但已经很难看清外语楼的轮廓,只有待到冬天,树叶落了,才能够看清楚它的全貌。 让我们围着它转着看看吧。这是从它的东南面看: 再转到东面: 继续转,到它的北面,树叶虽然还很小,可是爬山虎却已经占满了北面的墙体: 它西南方的悬铃木,由于长得迅速,“胸围”达到了三米以上: 六号楼在七号楼的正南方。我在博文《对学生劳动的尊重——一件关于山农大的珍贵历史纪念物》中提到过这所楼房。它是这几栋楼房中最早兴建的,始建于1951年6月,山东农学院的学生包括当年的毕业生都参加了挖土的义务劳动。那也是一座三层楼房,东西长与外语楼一样,也是八十来米。在它的南面有一个与外语楼前相似的大花园,面积也基本上一样大。也是中间的十字行道把花园分成了四块。不过,这里的行道两旁最初种植的是柏树。 楼房被大树所遮挡,那么,走得近一点吧。 再往东侧转一转: 同样,园中也种植了许多不同品种的花木。 在这个花园的正东方,是建于1955年的图书馆楼。图书馆楼是地上两层的建筑,后面的书库则是平房。如今该图书馆是山东大学图书馆的政法分馆。 图书馆楼同样也在绿树丛中。 山东农学院遗留下来的五栋楼房,最早的建于1951年,最晚的建于1955年,五年之中,每年建一栋,可见当时的财力、物力都不很宽裕,但是,这些楼房的质量看来还得不错,这五栋楼只是外墙和内部进行了装修,本体看上去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山大老校的大树种类颇多(这大概还是应当归功于农学院),但是后来长得最迅速的还是杨树和悬铃木。在三号楼与一号楼之间是一片杨树林,树林中靠边大概是由于能够得到更多的阳光,就长得格外粗大,它们的“胸围”都有两米多。同样,也是只有没有树叶的时候才能够看得清楚整个的轮廓。 当然,也并不只有参天的大树,也有略微矮一些的,更有贴近地面的灌木,秋天到来的时候,真正的“层林尽染”。 有人说,山大老校真像一座植物园,这话是不错的。 不过,人们也会注意到,在老校西门与洪家楼教堂之间竟然有一块临街的“荒地”,大概有40米宽,近百米长,学校与街道之间的围墙也只是临时的白蓝相间的塑钢施工隔板,下面的照片上远端显示的就是这些隔板的纯白色的背面,远端右角为西门。 这块“荒地”这样的搁着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过去,这里曾经是一个学生食堂,临街的门面则是几十年前山大一直出借给银行做储蓄所(最早是中国人民银行,后来改称中国工商银行)的房屋以及山大的一些其他机构(如80年代以后的劳动服务公司等)。这个世纪初,山大把这些旧房子都拆了,可是,洪家楼教堂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那里以前是它们的地,应当落实政策归他们所有。一天,来了几十个“教民”,把刚刚修好的院墙(半截墙,上面是栅栏,以便露出里面将来的绿地)推倒了。山大方面只好重新再砌,可是,又一次被教民们所推倒。 这样的事情,当然就交到领导那里去处理了。据说,济南市领导作了双方的工作,不可闹出群众纠纷,地归山大,但是应当建成绿地,这样对于邻居的洪家楼教堂也是一个环境上的烘托。 过了一些天,当新的院墙建到一大半时,来了数以百计的“教民”,好大的气势,男女老少都有,带着铁锨、镐头等工具,浩浩荡荡地开了过来,把去劝阻的山东大学工作人员推在一边,又把院墙扒到了。又有人到山大的院里,用扒下来的砖,沿着山大西门内的道路砌起了一道墙,要把这块地“圈”在他们的范围里(当然,因为砖太少,只是砌了一段矮矮的墙基)。 没有了院墙,校门就成了摆设。学生们进出乐得走近道,在废墟中踩出来一条斜径。又过了一些天,院墙就换成了如今这样的塑钢临时施工板,这就像地图上在两个国家之间画上虚线表示“未定国界”似的。教民们没有再来大规模地推倒这些临时的塑钢板,山大也无法在这片土地上有所动作了。时间过了一年又是一年,一晃就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除了能够扫除垃圾树叶之外,荒地也就一直这样放着了。 “领土”问题真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大问题。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92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闲说山大老校(上)
热度 16 fdc1947 2016-4-23 08:35
闲说山大老校(上) 这里所说的山大老校,说准确一点,是山东大学济南洪家楼校区。山大老校是济南人对它的习惯称呼,而且,这个新、老并不是近十几年高校合并或扩招的产物,所谓新校也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从20世纪20年代到1958年,山东大学在青岛,1958年搬迁至济南。时至今日,五十八年过去了,青岛人仍然把如今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称为“山大医院”。 青岛是山东省最大的城市,风景优美,是中国最著名的沿海游览胜地之一。山东大学为什么要离开青岛搬到济南去呢? 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在5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将山东大学迁到济南。1957年“反右”以前,山东大学还召开过迁校的征求意见座谈会,无奈大家都不肯离开青岛这块宝地,提出的意见一二三四都还颇站得住脚。山东大学又是教育部直属但“双重领导”的学校,于是省委也只好作罢。 到了大跃进的1958年,事情产生了大的转机。那年7月,教育部受中央指示,将大部分中央各部属高校下放各省管辖,山东大学归山东省管辖。 既然归山东省了,山东省委就要说了算,“山东大学必须离省委更近”,于是下令山大“以大跃进的速度”在两个月内从青岛搬迁至济南,只在青岛留下海洋、水产和地质三个系,组成青岛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正是这种“雷厉风行”不允许讨价还价的作风,才使得山东大学一下子就搬到了济南,如果让大家再商议商议,拖它两年,山大也许还在青岛。——到了1961年2月,教育部又把下放的山大收回去了,山东省只单独管了两年半。但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一个学校说搬就搬,往哪里搬呢?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济南原来有一所“山东农学院”。“农学院应当离农村更近些”(这个主意很接近后来的“最高指示”:“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于是,令山东农学院搬迁至泰安。让山东大学就搬到山东农学院的校园里。 山东农学院的校舍在哪里呢?就在济南洪家楼,位于济南城老东门东北七里处,据说明代一洪姓御史有别业在此,故名洪家楼。过去有一个吕剧《逼婚记》,还拍成了电影,其中在千佛山庙会上强抢民女的国舅爷的住宅就被附会在洪家楼。19世纪下半叶,欧洲人开始在此建教堂传教。在兴“义和拳”之时,教堂被破坏。1902年,得到庚子赔款的荷兰籍主教在此重建了气势宏伟的洪家楼天主教堂,在当时,这是中国最大的教堂之一。在教堂周围,亦多逐渐建起了西洋的建筑。这座教堂算是洪家楼地区的地标了,现在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936 年,美国 玛利亚 修女会在洪家楼教堂的东北邻创办了济南 懿范女子中学 。1948年,政权更迭,懿范女子中学被合并,其校舍就归了山东农学院。 山东农学院面积不大,是容不下山东大学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当时正在大跃进,教育当然也要大跃进,各个学校都要“大干快上”。农学院的旧地容不下山东大学不要紧,那时候洪家楼边上有的是农田,于是,据说地图上一划,从洪家楼开始,往西南济南城的方向,一直划到利农庄,大概有大半个清华园这么大的地方吧,都可以归山大。在大跃进的年代,其气势和魄力都不能太小。这样,在靠近利农庄的地方,先开始盖起来房舍。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盖房子可不像现在那样机械化,不是吹口气就能够盖起几栋楼房的。从设计到人工挖地基,运砖瓦石头,……,都需要时间。但是,不到一两年,人就快没有饭吃了。国家的经济进入了“困难时期”,山东的人口从1957年的5500万减少到1960年的5000万,省委第一书记舒同被撤职。于是,“清华园”那么大的地方,都退耕还农了。这样,利农庄附近的新建的那些校舍周围,就称为“山大新校”,洪家楼的农学院旧址被称为“山大老校”。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南,相隔了四、五里地。在随后的年月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济南市区飞速扩张,在山大新校与山大老校之间,早就完全被济南市各种单位的密密麻麻的楼房所占领。而洪家楼已经成了济南市最繁华、最热闹的中心之一。山大新校和老校连在一起早就不可能了。 而山大老校就成了洪家楼地区闹中取静、环境最好的一块宝地。 山大老校的西门,仍然与几十年前山东农学院大门基本上一样。下面的照片是在网络上找到的,与底下那张照片上如今的大门相比,差别只在如今学校里边参天的大树已经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起来了。当然,这大门曾经重新修过,但是保持了原样。 山大老校内的建筑,最老的仍然是建于1936年的教会中学济南 懿范女子中学 的两栋楼。 一号楼原来是教会学校的教学楼,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下面的照片是如今它的南面和西面。 从1958年开始,到80年代中期,这栋楼一直是山东大学的行政机关所在之处。那时候,行政机构比较小,处室很少,像管理研究生的部门,80年代初只是一个研究生科,三个工作人员。那时候,除了后勤部门之外,好像行政部门都挤在这座小小的楼房里。1978年还在地下室腾出来一间教室给研究生上课用。如今行政首脑机构则在中心校区即山大新校的行政大楼里,面积当然是当初的数十倍了。 二号楼也是懿范女子中学的遗物,当初是学生宿舍和修女院小教堂,除教堂外,也是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如今仍然是当初的原样,只是长期空关着,门窗、楼梯都已破烂,但样子都没有变动。过去,楼的西部有人住着,校医院在那里设了一个医疗点,保卫处在那里用几间房子办公。现在全部都搬走了。楼东部的修女小教堂则几十年一直空关着。在到处乱拆乱建的时代,这里能够原样放着几十年,也很不容易了。下面的照片是二号楼和连着的修女院教堂。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教育|14308 次阅读|33 个评论
济南闵子骞墓
热度 10 fdc1947 2016-3-30 08:17
济南闵子骞墓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北边是山大北路,南边是山大南路,西临山大路,东面则为闵子骞路。闵子骞墓就在闵子骞路的东侧,与山大化学院和学人大厦的“纬度”完全一样,距离学人大厦只有300来米(可惜山大的东墙并没有门,无论出南门还是走北门,从学人大厦到闵子骞墓都约有两公里之遥)。闵子骞墓的东邻是济南百花公园,实际上,它就位于百花公园的西北一角,该公园 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以植物花卉景观为主要特色,均免费开放。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闵子骞在其中的地位如何?历来,孔门弟子中地位最高的是所谓十哲。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里陪祀孔子的就是这十哲加上有若和宋代的朱熹,在这些陪祀的排列次序中,闵子骞排名第二,仅次于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 闵子骞没有出仕做官。有一年,鲁国的实际掌权者季氏派人告诉闵子骞,让他去做“费宰”(大致相当于费县的县令),闵子骞推辞了,他说,如果一定要我去,那我就要逃到“汶上”去了( “ 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汶上为当时齐、鲁两国的边境)。 孔子对闵子骞的评价是:“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此人要么不说话,说话便一言中的)”,又说:“ 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真是孝子啊!人们都同意闵子骞的父母兄弟夸奖闵子骞的话)”。 最使闵子骞闻名于世的,是他的孝顺父母和爱护兄弟。他的事迹被后人编入二十四孝中的《单衣顺母》。据说闵 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又生二子,冬天后母给亲儿子穿丝棉,而给闵子骞的衣服里装芦花。闵子骞给父亲驾车时手冻得掉了缰绳。父亲以闵子骞失职而鞭打他,却露出衣中的芦花,于是要休弃妻子。闵子骞劝说父亲:“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 后母感动而悔改。 后人依此编成了戏曲《鞭打芦花》。 孝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标准,所谓百善孝为先。自汉代开始,汉唐宋元明清,除了开国皇帝以外,各皇帝得到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孝也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所以,各代朝廷都对闵子骞褒奖有加、多有封赠。 宋熙宁八年(1075年),齐州(今济南)知州李肃在闵子骞墓前建造闵子祠, 时任齐州掌书记的苏辙撰写了著名的《齐州闵子祠记》 ,并由其兄苏轼手书,立于墓前。苏辙在文章中赞扬闵子骞、颜渊和冉伯牛三个人在乱世不出仕做官,认为其本质与孔子奔走天下是一致的。 元至顺二年(1331年) ,元文宗下令在闵子祠旁建立闵子书院,这件事竟然要记载到元文宗的“本纪”之中:“秋七月……乙未,立闵子书院于济南。”可见当局的郑重其事。 当然,如闵子骞一类人物的墓,并不会有什么考古价值,但是,它毕竟承担着至少一千多年的文化传承。据说在1960年代,闵子骞墓区尚有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大小,墓堆封土直径有七八米,高约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十余通。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可以猜得出来。 祠堂被拆,碑刻被毁,古树被砍,封土被挖去烧砖瓦。 如今的闵子骞墓,南北长约一百米,东西宽七十米。下图是门口的广场,其中北侧红色门柱的较低矮的黑色瓦房,为闵子骞墓大门;东侧高大的蓝色琉璃瓦大门为百花公园的西门。 闵子骞墓大门上方,由欧阳中石题写匾额“崇孝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闵子骞墓重新开放时,有关方面把它定义为“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大门内享殿供奉闵子骞坐像。 殿后即为闵子骞墓。 该处虽名为孝文化博物馆,但是,过去的孝,留到如今能够宣传的好像只有二十四孝,于是,在闵子骞墓的东廊之上,弄了二十四孝的石刻。而所谓二十四孝中间,多有糟粕,像“郭巨埋儿”之类的实在是令人恐惧。 大概因为所谓孝文化并无多少内容可以展览,有关方面又想把所谓博物馆的主题弄成石刻,做成石刻博物馆,于是在墓区放上了不少石碑。把济南市各处拆迁遗留下来的石碑都放到了这里。但是这样做却产生了展出内容上矛盾的问题,例如,放在二十四孝石刻前面的全都是全市各地挖出的墓志铭,这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这对于二十四孝为代表的“孝道”来说是完全不能容忍的事情。 墓区西侧,放置着杂七杂八的各种碑刻,当然,都与闵子骞无关。这些碑刻,保存的完好程度和历史价值相差颇大。既没有整理,更没有说明。 例如,这是一块元代的“重修山东东路转运使司廨宇碑之记”碑。 这是清末的《八旗奉直乡祠》碑。 “裕鲁当”是30年代山东省的官办当铺,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亲自给当铺题名(顺便说一下,民间对韩复榘多有谬传,其实,韩复榘出身书香门第,本人既能打仗又通文墨,故升迁很快。治鲁期间,重视教育事业,整顿吏治,发展乡村经济,多有成就。)。 “鸿祥永” 是建于民国初年济南的布店,该石匾由清末著名书法家王垿所题。 总而言之,闵子骞墓地方不大,主题却很不突出。 一个好的名胜古迹,大致要有几个条件 。 首先,名胜地本身与古代名人有关 。闵子骞墓完全符合,在中国历史上闵子骞也可以算得上名人。 第二,有历史名人立下的文字 。苏辙为闵子骞墓及祠写了洋洋大文,有其兄苏东坡曾经的书写。 第三,有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宣传 。这里有二十四孝的文字,还有“鞭打芦花”传统戏曲。当然, 要求风景优美 ,这里的百花公园一年四季百花盛开。闵子骞墓完全具有了这些好的条件,它应当成为一个好的名胜古迹。 然而,以上这些条件,现在的闵子骞墓基本上都没有好好利用,有的甚至一点都没有用上。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名胜古迹”,闵子骞墓的管理者还要作极大的努力才行。 附:苏辙 《齐州闵子祠堂记》 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坟而不庙,物祀不至,邦人不宁。守土之吏有将举焉而不克者。熙宁七年,天章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濮阳李公来守济南。越明年,政修事治,邦之耋老相与来告曰:“此邦之旧,有如闵子而不庙食,岂不大阙!公唯不知,苟知之,其有不饬?”公曰:“噫!信其可以缓?”于是庀工为祠堂,且使春秋修其常事。堂成,具三献焉,笾豆有列,傧相有位,百年之废,一日而举。学士大夫观礼祠下,咨嗟涕洟。有言者曰:“惟夫子生于乱世,周流齐、鲁、宋、卫之间,无所不仕,其弟子之高第,亦咸仕于诸国。宰我仕齐,子贡、冉有、子游仕鲁,季路仕卫,子夏仕魏。弟子之仕者亦众矣。然其称德行者四人,独仲弓尝为季氏宰。其上三人,皆未尝仕。季氏尝欲以闵子为费宰。闵子辞曰:‘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且以夫子之贤,犹不以仕为污也。而三子之不仕,独何欤?”言未卒,有应者曰:“子独不见夫适东海者乎?望之茫洋不知其边,即之汗漫不测其深,其舟如蔽天之山,其帆如浮空之云。然后履风涛而不偾,触蛟蜃而不詟。若夫以江河之舟楫而跨东海之难,则亦十里而返,百里而溺,不足以经万里之害矣。方周之衰,礼乐崩弛,天下大坏,而有欲救之,譬如涉海,有甚焉者。今夫子之不顾而仕,则其舟楫足恃也。诸子之汲汲而忘返,盖亦有陋舟而将试焉,则亦随其力之所及而已矣。若夫三子,愿为夫子而未能,下顾诸子,而以为不足为也,是以止而有待。夫子尝曰:‘世之学柳下惠者,未有若鲁独居之男子。’吾于三子亦云。”众曰:“然。”退而书之,遂刻于石。
个人分类: 闲说山东|895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热度 2 sychun 2016-1-6 11:30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山东大学(威海)孙迎春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并列,广为人知,在以往的数百年乃至一千多年中于汉语言文化学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三篇作品,被称为蒙学,即旧时私塾里面老师对刚刚开始读书认字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所常用的教材,老师为蒙师,孩子为蒙童。它 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绝非偶然。 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书家、书法理论家都书写过千字文,有的成为传世艺术名作,流传至今。写过千字文的书家众多,其中包括著名书家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唐欧阳询楷书及草书千字文、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宋米芾小楷千字文、元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明董其昌临唐怀素与欧阳询草楷千字文、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清郑孝胥楷书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现代启功行书千字文等等,一般书家何止百千。 《千字文》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那么,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呢?分析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帝王、书圣相联,引人注目,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明显。据《梁史》、《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让诸王学习书法,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张纸。然糟糕的是这些拓片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易引发兴趣,也不便临习,于是武帝又对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亦即命其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语句,方便诸王习书。结果周兴嗣搅尽脑汁编写出了文斐成韵的《千字文》,经典生而作者头发皆白。《千字文》在古人的口中亦称《千文》,写出后呈交给武帝,帝甚悦,对周兴嗣加赐金帛颇丰。此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中均有类似内容。 第二,在内容上,它所涉及的方面特别多,诸如宇宙天文、 自然地理、 气象物产、文字起源、文明发展、历史源流、朝代更替、王道施行、 修身养性、 爱身做人、 人伦道德、 劝人向善、忠孝惜时、 祭祀念祖、饮食起居、服饰仪表、 景观描写、宫廷陈说、为官景象、讲述道理、针砭时弊、评说名人、治本于农、接人待物、退隐归农、发明创造、青春易逝故需豁达乐观 等,林林总总,字虽不多却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第三, 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且 文采斐然,形式为 四言长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 给人极大美感,书写时但觉心胸开阔,醍醐灌顶,体验多样,时时获益,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有不少语句,颇富哲理,至今于人有大益而不衰,如:“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恰像是针对物欲横流的时代病所言。某些语句涵义模糊,可做多种联想,创造性地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个人分类: 诗词与艺术|3187 次阅读|3 个评论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sychun 2016-1-6 11:24
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 山东大学(威海)孙迎春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并列,广为人知,在以往的数百年乃至一千多年中于汉语言文化学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三篇作品,被称为蒙学,即旧时私塾里面老师对刚刚开始读书认字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时所常用的教材,老师为蒙师,孩子为蒙童。它 精思巧构,知识丰赡,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绝非偶然。 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书家、书法理论家都书写过千字文,有的成为传世艺术名作,流传至今。写过千字文的书家众多,其中包括著名书家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唐欧阳询楷书及草书千字文、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宋徽宗赵佶真书千字文、宋米芾小楷千字文、元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明董其昌临唐怀素与欧阳询草楷千字文、明文徵明行书千字文、清郑孝胥楷书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标准草书千字文、现代启功行书千字文等等,一般书家何止百千。 《千字文》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那么,千字文何以会得到书家之青睐呢?分析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与帝王、书圣相联,引人注目,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明显。据《梁史》、《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让诸王学习书法,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字一张纸。然糟糕的是这些拓片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易引发兴趣,也不便临习,于是武帝又对周兴嗣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亦即命其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语句,方便诸王习书。结果周兴嗣搅尽脑汁编写出了文斐成韵的《千字文》,经典生而作者头发皆白。《千字文》在古人的口中亦称《千文》,写出后呈交给武帝,帝甚悦,对周兴嗣加赐金帛颇丰。此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中均有类似内容。 第二,在内容上,它所涉及的方面特别多,诸如宇宙天文、 自然地理、 气象物产、文字起源、文明发展、历史源流、朝代更替、王道施行、 修身养性、 爱身做人、 人伦道德、 劝人向善、忠孝惜时、 祭祀念祖、饮食起居、服饰仪表、 景观描写、宫廷陈说、为官景象、讲述道理、针砭时弊、评说名人、治本于农、接人待物、退隐归农、发明创造、青春易逝故需豁达乐观 等,林林总总,字虽不多却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第三, 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且 文采斐然,形式为 四言长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 给人极大美感,书写时但觉心胸开阔,醍醐灌顶,体验多样,时时获益,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第四,有不少语句,颇富哲理,至今于人有大益而不衰,如:“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恰像是针对物欲横流的时代病所言。某些语句涵义模糊,可做多种联想,创造性地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个人分类: 诗词与艺术|2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走进山大!了解山大!
miaxiaobai 2014-9-5 09:16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MyODIxMg==mid=201412128idx=1sn=75ec6cb0f4c784da54ec70c5abccf6b9#rd yksci---你身边的论文助手 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她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内外良好的声誉。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 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及光绪皇帝的朱批 山东高等学堂毕业执照(1905年) 山东大学堂开校教职学员合影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是年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方燕年、陈恩焘、萧应椿、陈庆和、周学渊、魏业锐、陈恩畲、李豫同、李联璧、范之杰、黄国恩、丁维椽等先后出任校长。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京,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为等候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1906年在济南皇华馆设立法政学堂,翌年再设法律学堂,时称第一、第二法政学堂。1913年合并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07年,山东巡抚杨士骧、吴廷斌又在济南东关全福庄设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南郊千佛山、马鞍山北麓五千亩土地作为学堂的林场,1913年易名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留日学生叶春墀请准在济南南关设立商业学校,随后定名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1912年,青州府高密中等工业学堂和济南工业学堂合并,后又并入山东第一中学,于第二年在一中尚志堂校舍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5年,山东省设医学讲习所,1916年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学校,校址在济南北园白鹤庄, 1920年正式命名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又将矿业传习所扩建为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校址设在济南东关。上述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多为欧美和日本留学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医学四年,十余年共毕业学生4000余人。在山东大学的发展历史上,这六所专门学校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下令将山东公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在济南建省立山东大学,由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哲学、国文学、法律、政治经济、商学、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农学、林学、蚕学、医学13个系,并有附属中学。校设评议会,院设教务会,系设教授会,定期研究教学、人事、经费等问题。大学部有教师320人,其中教授200人,除专业课外,并开设选修课,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1928年,国民北伐军进抵山东,奉系军阀败逃。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兵济南,制造了“五、三”惨案。在动乱中,学校经费无着,随即停办。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校门   1924年8月私立青岛大学正式创立,高恩洪自任校长。设工科和商科,学制四年,学生修业期满考试及格者授予学士学位。学生除本国外还有南洋华侨和朝鲜学生。革命活动家罗荣桓、彭明晶等系该校学生。校董事会聘请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人为名誉董事。选用德国人在青岛建造的俾斯麦兵营作校址。1925年直奉战争再起,直系军阀失败,高恩洪下野,学校濒于倒闭,校董会公推山东省议长宋传典接任校长,勉强维持。1928年北伐军进抵山东后,奉系败逃,学校经费逐渐断绝停办,学生按大学结业处理。   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是随后创办的国立青岛大学的前身,在山东大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篇章。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由何思源、魏宗晋、陈雪南、赵畸、王近信、彭百川、杨亮功、杨振声、杜光埙、傅斯年、孙学悟等11人组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着手筹备工作。在筹备过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取得教育部长蒋梦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筹备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任命杨振声为校长,9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 国立山东大学校门 《科学丛刊》、《文史丛刊》等刊物 立。学校初设文、理、教育三个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八个系。1932年9月,教育学院停办,学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同时增设工、农两学院。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和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设研究、推广两部。不久,又将文、理两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学校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秘书长、各学院院长、各学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负责议决一切重大事项。校长杨振声思想进步,富有远见,效法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科学民主”的办学方针,广聘专家学者,如闻一多、黄敬思、黄际遇、任之恭、傅鹰、沈从文、梁实秋、闻宥、游国恩、曾省、汤腾汉等著名学者均在校任教。学校发展较快,声誉日隆,国立青岛大学由此崭露头角。1932年行政院议决,将国立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赵畸)接任校长。赵太侔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赞同杨振声的办学方针。接任后增聘老舍、洪深、张煦、丁山、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批专家学者,师资阵营更为整齐,同时撙节行政费用,添购图书、仪器,先后建成科学馆、工学馆、体育馆、化学馆、水力实验室及实习工厂等,改善了办学条件。此时期由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校内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师生勤奋教学、成就蜚然,成为学界仰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国立山东大学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授学士学位。学校先后创办有学术刊物《科学丛刊》、《文史丛刊》、《励学》、《刁斗》等。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立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图书、仪器、案卷分批运出,损失严重。1938年春学校在万县复课,不久教育部下令“暂行停办”。师生分别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图书、仪器、机械分别暂交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保管使用。   1946年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水产水15个系,医学院不设系,并附设一个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各学院学生修业年限为四年,其中工学院五年,医学院六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6年10月25日举行开学典礼。知名学者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杨肇、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遵宪、朱树屏、严效复、杨宗翰、郑成坤、李士伟、沈福彭等应聘来校执教。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哲、罗竹风、高剑秋率领军管小组进校,对学校进行接管整顿,山东大学从此进入新的时期。   1944年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党校基础上,创办华中建设大学。校址设于苏皖边区的旰眙县新埔,由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设民政、财政、文艺三系和一个高干班。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8月份,首届学生结业,学校迁清江市。1946年初,校长彭康率领部分干部教师和学员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华中建设大学校长由李亚农继任,解放区知名人士贺希明、张劲夫、张茜、夏征农、戴白韬、阿英、孙冶方、范长江、车载、朱维基、黎冰鸿、黄源、陶官云等在校工作和执教。学校拟办成一所正规大学,设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预科。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长。设预科部,招收知识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师资力量得到充实,学校规模有所扩大,设立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解放区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在校执教。 1951年开学典礼暨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 合校成功庆祝大会主席团合影   1948年夏,中共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同年9月4日开学。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济南解放后,于11月迁入济南。迁济后成立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另设附属中学。1949年5月,韦悫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彭康接任校长,学校向正规化大学过渡。11月,教育学院划出,后成为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交济南市领导,改为实验中学。195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业务学习。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都是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家培养了近一万名干部,为革命战争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50年代青岛山东大学校门 文史哲创刊号   1951年3月,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合校,仍命名为山东大学。华岗任校长兼校党委书记,童第周、陆侃如为副校长、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分中国文学、历史学、外国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矿物学、水产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农艺学、园艺学、病虫害学、政治学、艺术学18个系。其中政治和艺术为两个直属系。学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创办《文史哲》杂志和《山东大学学报》,开辟了科学园地,促进了学术争鸣。从此山东大学又进入了学术繁荣的新阶段。1952年夏,进行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山东大学根据中央教委部关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方案,调整出去的院系有:(一)政治系,迁至济南,组成山东政治学校,现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二)艺术系戏剧组,迁至上海,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现为上海戏剧学院。(三)艺术系音乐、美术两组,迁至无锡,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后为南京艺术学院。(四)工学院和土木系,和原山东工学院的土木、纺织系合并,组建成青岛工学院,后又迁至武汉与有关系科合并,成立武汉测绘学院,后为武汉测绘科学大学。(五)工学院的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调入原山东工学院,组建成新的山东工学院,后为山东工业大学。(六)农学院的农艺、园艺、植物病虫害学三系,迁至济南,与原山东农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农学院,现为山东农业大学。(七)医学院1956年独立,扩建为青岛医学院。(八)理学院的地矿系迁至长春,与有关院校系科合并,组建成长春地质学院。(九)1954年教育部拟改变高等学校的布局,指令由山东大学负责,在郑州筹建一所新的大学,由山东大学支援师资,即现今的郑州大学。(十)在迁校济南时,留在青岛的系科,独立建院后,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出的系科和其他院校组建了十所高等院校,取消了院一级组织,留有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八个系,增设海洋学系,建立文学历史和海洋物理两个研究所,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以文、理为主的综合大学。中文、历史两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还接收朝鲜、越南、苏联等国的留学生,学校的影响扩及国外。1955年华岗受诬陷去职,稍后童第周调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7月山东省副省长晁哲甫出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7年外文系师生进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外文系撤销。1958年夏晁哲甫奉调回省,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兼校党委书记。 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济南听取山东大学教师 讲解运筹学 1964年,毛泽东主席给山东大学高亨教授的信   1958年7月,山东大学归由山东省领导,同年10月奉命迁校济南。文科的中文、历史两系和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搬迁济南,海洋、水产和正筹建的地矿三系留在青岛(后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即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这期间根据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于1959年秋恢复了外文系,1960年重设政治系,建成原子能系和电子系,学校由迁济时的6个系10个专业,增至政治、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原子能(后学生并入复旦大学,该系撤销)、电子10个系。建立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美国文学、中国古代史、微分方程(控制论)、磁学、晶体、微生物九个校属研究室。有八个专业接受培养研究生。设有三个专业业余大学,六个专业函授班,并招收函授研究生,在校业余和函授生达到4000人。同时,恢复了外国留学生培养工作。学校迁济后,从1959年开始兴建新校舍,到1966年“文革”前七年,共建成文史、化学两栋教学校,6栋学生宿舍楼,三个食堂,13栋教工宿舍楼和部分辅助用房,总面积五万平方米。全校九个系分住两地,校部机关和外文、物理、电子、生物四系仍住原处,称老校;政治、中文、历史、数学、化学五系迁新校舍,称新校。1961年学校复归教育部领导,学校在文史见长的优势中,向社会科学领域开拓;在理科的扬长避短中,突出数学、磁学、晶体、微生物的六十年代新特色,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6月殃及山东大学校园,全校机构随之瘫痪。1967年后,校内山头林立,学校的一派组织夺权后,把校名改为“鲁迅大学”,直到1970年才又恢复了山东大学校名。1970年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外文、历史四系南迁曲阜,与曲阜师范学院合并,时称为山东大学;生物学系迁奉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电子、化学、光学(新建)五系留在济南,成立山东科学技术大学。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病中得悉这一情况,立即签署恢复山东大学原建制的指示,1974年初山东大学恢复原建制,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即行撤销。 2000年7月22日,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 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成立大会   1978年孙汉卿任校党委书记,吴富恒任校长。1984年邓从豪任校长。这时期,经原教育部批准,1984年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设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986年徐豫龙任校党委书记。1987年,潘承洞任校长。1988年,陈之安任校党委书记。1996年,曾繁仁任校党委书记。1998年张乐岭任校党委书记,曾繁仁任校长。   2000年7月,由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注1)、原山东工业大学(注2)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展涛任校长。2002年8月,邵桂芳任校党委书记。2005年2月,朱正昌任校党委书记。2008年11月,徐显明任校长。2011年10月,李守信任校党委书记。2013年10月,张荣任校长。 〇 历任校长 周学熙 (1866-1947) ,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于1901年-1902年任校长,校址济南 王寿彭 (1875-1929) 于1926年-1927年任校长,校址济南 杨振声 (1890-1956) 于1930年-1931年任校长,校址青岛    赵太侔 (赵畸) (1889-1968) 于1932年-1936年及1946年-1949年任校长,校址青岛 林济青 于1936年-1938年任校长,校址青岛 华岗 (1903-1972) 于1951年2月-1955年8月任校长,校址青岛 晁哲甫 (1894-1970) 于1956年-1958年任校长,校址青岛 成仿吾 (1897-1984) 于1958年8月-1974年1月,校址济南 吴富恒 (1911-2001) 于1979年12月 -1984年任校长,校址济南 邓从豪 (1920-1998) 于1984年6月-1986年11月任校长,校址济南 潘承洞 (1934-1997) 于1986年11月-1997年任校长,校址济南 曾繁仁 (1941- ) 于1998年-2000年7月任校长,校址济南 展涛 (1963- ) 于2000年7月-2008年11月任校长,校址济南 徐显明 (1957- ) 于2008年11月-2013年10月任校长,校址济南 〇 现任领导 李守信 ,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河北河间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1973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198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2003年4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2006年6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社会发展领域和规划领域的规划编制、投资安排、宏观管理、重大改革及发展政策研究制定等工作。2011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张荣 ,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9月入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86年7月留校任教,1995年3月晋升为教授,2000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2月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4年6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2006年11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4月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3年10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李建军 ,男,汉族,1956年9月出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研究员。197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80年12月调山东大学人事处工作,1986年4月任山东大学人事处副处长,1992年6月任山东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正处级),1994年1月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副书记,1997年6月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党委书记,2002年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威海分校党委书记,2008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7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王琪珑 ,男,汉族,1964年4月出生,山东莱西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学习;1985年9月在法国poitiers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10月在法国Total石油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12月山东大学化学院任教,先后被评聘为副教授、教授;1997年1月任山东大学化学院副院长;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任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2000年6月任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2000年9月任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2年3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04年1月兼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1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方宏建 ,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研究员。1974年12月费县薛庄公社知青;1976年5月济南铁路局工人;1978年2月入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2月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1992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94年1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主持工作;1994年11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1998年5月任山东大学办公室主任兼机关党总支书记;2000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2003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2005年12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为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仝兴华 ,男,汉族,1960年10月出生,山东无棣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入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学习,1982年1月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任教;1985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学习,获博士学位;1990年7月回石油大学(华东)工作,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5年4月任石油大学(华东)机械系副主任;1996年10月任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处长;1998年3月任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1999年6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常委、副校长;2008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威海分校党委书记。 尹作升 ,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山东沂源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研究员。1985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留校在党委办公室工作。1988年任党委办公室科级秘书,1990年调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工作,1997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2004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兼组织员办公室主任,2012年7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党委组织部部长,2013年5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2013年7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张永兵 ,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研究员。主要经历:1979年9月入山东工学院第二机械系学习,1983年7月留校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1985年3月山东工业大学学生处工作,1990年12月任山东工业大学学生部(处)副部(处)长,1994年1月任山东工业大学学生部(处)部(处)长,2000年9月任山东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2003年9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娄红祥 ,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山东苍山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9月入山东医学院药学系学习;1985年9月在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进修;1986年9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9月在沈阳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7月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6年1月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副主任;1997年12月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其间,1997年3月至1998年11月在日本国立生命工业技术研究所访问研究;1998年11月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2001年1月任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2003年10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药学院院长;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药学院院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炎 ,男,汉族,1957年11月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12月山东菏泽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工人;1978年9月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3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师,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7年4月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任,2001年12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韩圣浩 ,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9月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1984年9月在山东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7月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1993年4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12月山东大学光电所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7年4月任山东大学光电所副所长;2001年1月任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2001年12月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校长;2002年12月任山东省科协第六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副厅级);2004年2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威海分校校长;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威海分校校长;2008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威海分校校长。 陈子江 ,女,汉族,1959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9年9月入山东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获医学学士;1989年12月获医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1989年12月任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讲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同时任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主任医师;2001年9月任山东省立医院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2002年2月任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2006年12月起先后兼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5月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曹升元 ,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湖南澧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学士,管理学博士,高级会计师,研究员,中国注册会计师非执业会员。198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湘潭矿业学院、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大学财务部门工作,历任副科长、处长助理、副处长;2001年9月在中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9月在中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11月任中南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总会计师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2012年4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2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路径分析
ziweijunzi 2014-8-25 20:41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路径分析 关富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 250100 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原有行之有效的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模式产生的结构性低效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从探讨农村基层政权权力基础入手,提出农村基层政权的法律授权性权利、继承式宗族权利和获得性社会权利三大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内卷化”的根本机制和助长机制,最终为解决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内卷化”难题提供可行路径 。 关键字: 权利基础 内卷化 政权组织 运作 一、 问题的提出 始于上世纪逐步推行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时现阶段中国农村权利结构的最重要源头,虽然在操作层面多多少少有些不同,但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也就是说,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直支撑中国农村变革的基石。但是随着农村改革向着纵深化发祥发展,如农业现代化趋势、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治村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人们发现,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村民自治产生了结构性低效,比如:形式选举、监督不力、一言九鼎以及各种形式的腐败和村民参政质量低下、意识不强,学生在此暂且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内卷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是我国国家政权组织建设的基础,也是积极践行国家大政方针的责任主体,因此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高度关注。为了深入探究农村基层政权“内卷化”,国内一部分学者做出了巨大贡献。江苏大学李炳烁认为“当代中国农村权利体系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人口流动和信息畅通带来的社会效果’处于一个权利时代,越来越注重个体理性的农民在村民自治进程中必然极度关注自身权益的保障’与此相对应,乡村治理的局部异化包涵了自治体内部的利益冲突和自治机构与国家基层行政机关的外部权力冲突两个层面”。 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李氏将农村政权组织的“内卷化”归因于农村市场化进程带来的村民内部利益诉求的分歧,借鉴于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村民自治模型,不仅忽视了治理结构与传统乡土文化的对接,而且究其内部结构而言,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防止村庄权利失范。而另一学者范和生则从另一维度—族权与政权的关系解释了困扰当代中国农村政权的“内卷化”难题,他强调“自二十世纪初期开始 , 稳定而强大的族权遭到冲击。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 , 族权几乎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改革开放以来 , 族权在农村社会中不同程度地恢复并对政权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 可以说,族权的全方位介入基层政权是基层政权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最根本原因。也有其他人员阐述关于基层政权组织“内卷化”的观点,如王林委员指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在推行民主自治过程中,有封建势力抬头 # 黑恶势力操纵选举的苗头,一方面,优秀的村干部难以选拔,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宗族封建势力掌控基层组织,试图把村变成家族控制的势力范围,此外法律不配套”。纵观上述文献资料,他们对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内卷化”探究往往发生对立,一方面将其解释为受现代市场经济带来的个人利益观念驱使,而另一方则主要将其与农村族权相联系,从传统中发掘对现代农村基层政权产生影响的因子,因此,这两种不同的路径分析往往会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寻求更好的路径模型来窥探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原貌,以此为现代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结构的高效运作提供可行性措施。学生认为,要解析当代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内卷化”效应,有必要深入挖掘其隐藏在背后的权利结构基础,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陷入一叶障目的困境。 二、 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利基础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倡导的,要探讨权利必然要对权利基础加以剖析,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农村基层权利来源正是基层政权建设的定海神针。现阶段,中国农村基层权利来源相当复杂,不仅仅存在国家法律授权性权利,而且还受到中国传统的宗族权利的左右,而这一特殊的权利基础构成是西方社会不存在的,这也就造成了在学习西方村民自治过程中遇到的极大困难的局面。因此,研究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基础实属必然。 (一)国家法律授权性权利 自从 1998 年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宪法性法律的方式肯定村民自治制度的价值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乡村政权建设的基本格局已然有了法律基础。《组织法》的颁布是农村基层政权的一个最重要来源,它属于韦伯所认为的权力来源的“法理基础”层次,理解该法对于认清农村政权组织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利是授权性质的,即农村政权组织是经过国家层面认可的,它是国家政权在农村基层的自然延伸,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政权代表国家政权行使权利,没有经过国家的许可,任何人不可以任何名义否决农村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同时,按照本法,农村基层党员组成基层党支部委员会,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委员会,实行“两委制”,党员选举产生党支部委员会书记即“村支书”,而村民选举产生村主任即“村长”,一切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两委”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决策,共担责任,其他的一切执行机构均在“两委制”下。而在现实生活操作当中,根据我们的调查,村两委的一把手经常是“一肩挑”,监督机构更是成为一把手个人的私人机构,因而往往发生基层腐败案件和一言九鼎,使得原有制度得不到应有的制度效益,而发生“制度内卷”的严重反差现象,这一方面是原有制度设计缺陷所导致的,而更大层面则是非制度性因素引起,它与实施的具体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冲击。 (二)继承式的宗族权利 族权,即家族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根据家族目的影响他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族权是一种强大而稳定的力量,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现象造成的。宗族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到打压,这一方降低了大家族扩张势力进而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培育了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的精神,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宗族观念死灰复燃,宗族权利也大大介入农村基层世俗权力当中,改变了农村基层权利基础。这首先表现在对政权主体的影响,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第一大姓,他们往往“实力”强大,基层政权组织都要礼让三分,深刻影响着基层政权的决策、执行效果的发挥。因而基层政权往往采用“妥协”姿态,与族权相结合,表现在“村两委”的人事安排上,关键岗位都委任大家族成员担任,从而有效施政,在短期内,对于村务的执行有巨大作用,但是从长期看,必然滋长族权干政的“野心”,村务完全被大家族所控制,而其他老百姓的声音被淹没,最终牺牲百姓的利益,此外,法律授权性政权组织一步步退让,使得百姓对国家政权失去信心,降低对国家政权的信任,其负面影响更是难以言说。其次,表现在对权利实施过程当中,族权唯亲不唯法的原则,可能是村务只能局限于满足大家族的利益层面,即使是科学合理的村务决策,族权也会动用广泛的号召力而对其施加压力,促使其破产、付诸东流,甚至发生族权对抗农村基层政权的事件,严重危害农村基层的稳定,这无疑会为基层政权组织施政带来变数。 (三)获得性社会权利 获得性社会权利是当今农村基层政权基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需要积极倡导的农村政权基础来源,学生认为获得性社会权利的特征主要为:可复制性和公正性。可复制性表现在,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积累掌握农村政权组织建设需要的知识技能,它不会限制于血缘、地缘等非理性因子当中;公正性在于获得性社会权利由于不受传统权威影响或者说影响较小,政权实施能够最大限度的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它以大多数人为主要参照系,因此,不管是其决策还是执行都具有相对于族权的更大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可获得性社会权利多种多样,他们大多具有后致性的特点,学生在此主要探讨重要的且显而易见的社会性权利。 1 知识权: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社会,知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就意味着拥有了社会知识资本,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中,我们可以发现,基层领导的知识能力考查得到相当的重视,而拥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村领导,无论是在决策还是在执行当中遇到的阻力远远小于非知识领导,从中,学生发现,在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基础当中,获得性社会知识资本俨然转化成为权利资本,成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当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2 财富权:在中国广大农村还不是普遍富裕的状况下,一旦村里个人具有相对较大的财富时,其对于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基础的影响就格外巨大。财富资本首先转化为财富权,财富权的转化率极为大,并且速度极快,他不像知识权那样需要时间的限制,他可以通过快速的转化率转化为权力资本或者知识资本,进而对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产生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财富权要么与农村基层政权走得很近,要么直接转化为政权组织中一份子,从而左右村务的开展; 3 信息权:信息权是指个人独自获得的信息的能力,且这种信息具有重大价值,它具有独占性和流失性,独占性指在那时那刻有且仅有个人掌握这个信息,其他人还没有掌握,而流失性在于,信息迟早会为第二方了解,那时也就失去了价值。信息权对于基层政权的影响在于通过舆论发表对于村务的看法,间接获得村民的支持,从而形成对于自己有益的局面,在这需要指出,信息资本往往会发展成为专家之词,进而转化为科学的代言人,糊弄群众,因此往往被人利用。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当中,信息权的获得往往借助于上级政权组织当中亲属或者信任的人,这就会造成政权泄密事件,对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威胁显而易见。其实,可获得性社会权利的种类远不止此,还有如技能、人际交往等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知识权、财富权和信息权并不是只有一条路径转化为政权,他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最终达到同一样的目的。 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利基础来源复杂,学生分别从法律授权性权利、继承式的宗族权利以及获得性社会权利三个方面阐述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力基础,力求为我们窥探农村政权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以图式的方式来解注农村基层政权的组织模式: 从图示中可以清晰看到农村基层政权的三大根本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法律授权性权利是农村基层政权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获得性社会权利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由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传承的影响,继承式宗族权利依然在基层政权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与法律授权性权利产生严重分歧,这无疑造成政权基础的动摇,农村基层政权的“内卷化”也就不可避免。同时,在法律授权性权利和获得性社会权利的主体当中,他们对自身肩负的责任认知存在偏差,往往选择依附于当地继承式宗族权利的主体,成为他们的“附庸”和“代言人”,无形中削弱了百姓对国家基层政权组织产生的信任,反而产生怀疑情绪,间接对基层政权的运作进行抵制,进而恶性循环,如果说继承式宗族权利与法律授权性权利的矛盾是基层政权“内卷化”的根本机制,那么后者可以说是农村基层政权“内卷化”的助长机制。 三、农村基层政权组织高效运转的路径分析 上文我们着重探析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权利组成以及由此得出的农村基层政权“内卷化”的根本机制和助长机制。因此,要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政权“内卷化”问题,主要就是消除其根本机制和助长机制,从而达到良性高效运转。 首先,学生认为要坚持法律的无可侵犯性,坚持法律授权性权利是基层政权的根本,一切获得性社会权利和继承式宗族权利如果没有法律的认可,均不可在基层施政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法律授权性权利引导继承式宗族权利和获得性社会权利的有效发挥。当然考虑到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绝对不可能真正消除继承式宗族权利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影响,因此,发挥继承式宗族权利在基层施政当中的正面作用依然是可行的。但在利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分清主次,绝对不能助长宗族权利的过度膨胀,必要时,可以进行非物质性的荣誉奖励,一旦提出无理要求即可寻找另一替代人,分而治之,达到良性运转。 其次,农村基层政权“内卷化”现象是一个双层面的相互牵涉,不只是指涉农村基层政权的主体 — 基层政权组织,而且还指涉基层政权组织的施政对象 — 普通老百姓,百姓的行为导向尤其是产生的对于基层政权组织的极大不信任也是基层政权得不到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疏通百姓的建言渠道,给予百姓正当的监督权力,将游离于整个施政系统外围的百姓纳入到系统之中,发挥百姓的主体作用,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与百姓的良性动态互动,从而为减少二者之间的相互偏见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最后,基层政权组织内部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是基层政权信任流失的主要因素,从而间接对基层政权组织的有效施政产生消极影响,为此,建立健全选材机制,为基层智力人才提供晋升渠道,同时,适时建立基层施政人员的科学考评机制,严格执行考评标准,对于考评不符合标准的施政人员坚决辞退,差额递补,保持基层政权组织内部一定的流通性和竞争性,以此缓解基层政权“内卷化 ” 危机。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基础决定了在缓解基层政权“内卷化”危机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和解决路径,破除其根本机制和助长机制,最终发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四、 总结 中国农村基层政权 组织展现出来的基层政权组织的 “ 内卷化”难题是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政权的权利基础息息相关,其独特型决定了我们不能忽视具体国情而盲目借鉴外国的经验,决定了我们必须加以选择,有所扬弃。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有三大权力基础:法律授权性权利、继承式宗族权利和获得性社会权利,三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构成当下基层政权组织的基本面,而也正是三大权力基础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了基层政权组织 “ 内卷化 ” 的根本机制和助长机制,因此,学生认为必须坚持法律授权性权利的主导地位,适时发挥继承式宗族权利和获得性社会权利的辅助功能,如此,为缓解和最终解决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 内卷化 ” 难题提供可行路径。学生也深信,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产生的问题是中国国家层面转型中的一阵伤痛,随着国家整体转型的成功,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内卷化”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 五、 参考文献: ① 李炳烁《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冲突及司法规制》学习与探索 政治发展研究 2011 年第 4 期 ② 范和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族权与政权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 2003 年第 12 期 ③ 张云昊《中国转型社会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研究评述—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为界》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05 年 7 月第 3 期 ④ 文瑜《我国农村宗族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⑤ 蔺波《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问题及建议》 学术交流 2011 年 1 月第 1 期 ⑥ 孙锁刚《关于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1 年第 6 期 ⑦ 侣传振《国家政权建设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变迁》重庆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6 期 ⑧ 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 2001 年 9 月 ⑨ 朱新山《略论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发展 _ 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和文化世俗化分析》社会主义研究 1997 年第 1 期 ⑩ 吴理财《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建设》学习与探索 政治发展研究 2002 年第 1 期 李炳烁《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冲突及司法规制》学习与探索 政治发展研究 2011 年第 4 期 范和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族权与政权的关系》中国行政管理 2003 年第 12 期
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奇文共赏:一篇论文标注20个基金号
热度 116 pvc 2014-5-12 16:33
今天看新语丝上有这么一篇,山东大学泰山学者一篇论文标注了20个基金 真是厉害,不得不佩服,人家1篇论文,就关系到20多个项目的结项啊! 学术牛人们的精力就是拿 这种paper忽悠更多的项目去了罢。 方先生:最近看到《新语丝》一篇题为《奇文欣赏:一篇论文多个基金号》的短文,觉得那作者太没见识了,说什么“一篇文章,致谢的基金号也太多了,9个”。9个就算多了?山东大学某教授在Plos One发表的一篇论文标注了20个基金,写下来占了半页纸!!该泰山学者发表的其他论文中标注十几个基金项目的有不少,甚至连一篇中文文章都能标注十三四个基金号,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查查。不过你能说他违规么?有什么地方规定不让人家这么写了?所以《奇文》的作者,多看看就知道中国教授、学者的厉害了。 附:标注了20个基金的奇奇文: Pathway of Toll Like Receptor 7/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 Cell Activating Factor Receptor Plays a Role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VivoPLoS ONE 6(7): e22708. doi:10.1371/journal.pone.0022708 文章网址: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22708 Funding: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ai Shan Scholar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070396, No. 81070408, No. 81070407 and No. 81070411), 973 Program (No. 2011 CB 503906), Foundation for the Author of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PR China (No. 200561),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NCET-07-0514), Key Project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09097), Key Clinical Research Project of Public Health Ministry of China 2010–2012, the 43rd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80431205), the Second China Postdoctoral Special Foundation (200902566), Postdoctoral Innovation Program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in 2008 (200803074),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09CM001), Clinical Medicine Center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Lead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Research Award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2008BSO3009, BS2010YY039),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Shandong University (No. 2009TS053) and State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Group 2011–2013 (81021001). The funders had no role in study design,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decision to publish, or preparation of the manuscript. (XYS20140504) ◇◇新语丝(www.xys.org)(xys8.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28545 次阅读|138 个评论
江元生老师永远活在我心里
热度 15 fdc1947 2014-1-13 10:04
 早晨,电话中传来江元生老师逝世的噩耗。虽然早就知道江老师的病情,但是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样快。 认识江老师是在 35 年前的事情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国家在 1978 年恢复招收研究生。我们六个大学及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理论化学专业研究生,来到吉林大学,参加教育部委托唐敖庆先生举办的理论化学研究生班的学习。在这个班上,唐老师讲课最多。江老师是除唐老师之外最主要的主讲老师之一,他给我们讲授了《数学物理方法》和《图论》两门课程。当时,刚刚结束了十年内乱,大家都几乎十二年没有进行业务学习,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化学系出身的,大多已经三十多甚至近四十岁,初学量子理论,当然十分困难,亏得唐老师、江老师和其他老师非常出色而负责任地教导,给我们后半辈子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由于我的导师邓从豪老师和江老师等都在 1960 年代唐敖庆教授主持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一起工作学习,有很亲密的工作关系,江老师把我们也像他自己的学生一样关心。毕业以后,我留在 邓从豪先生 身边工作。江老师也经常来济南参加研究生答辩并作学术报告。在 80 和 90 年代,我们山东大学理论化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做毕业答辩时,我总是担任答辩秘书。那时候,由于研究生人数较少,对于研究生的答辩工作,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工作比较认真。我作为答辩秘书,事先需要熟悉各研究生的工作,将各位论文审阅人和同行评议者对于论文的评价进行综合,写出答辩决议的草稿。在多年的论文评阅工作中,江老师的工作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 实事求是 ”。坦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论文审阅人或同行评议者都能够做到实事求是的,由于与导师都是熟人,许多人只说好话,连导师认为水平不是很高的论文都说成是非常优秀的论文。江老师不是这样的,他总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论文的优缺点,不虚夸。 江老师待人和气,人们总说他的圆脸上带着笑容像个弥勒菩萨。可是,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严格却也是出名的,年轻人往往在背后抱怨他对于论文的要求近于苛刻,改了一遍又一遍,连字、词的小问题都不放过。在答辩委员会讨论答辩决议时也是改了又改,经常为了对一个工作的评价应该用什么词而要求斟酌再三。 在身体一直很好的邓从豪老师不幸去世之后,大概在 2001 年,江老师应山东大学的邀请,到山东大学化学院兼职。自此,他每年都到我们这里工作一段时间。他拿出山东大学给他的津贴设立理论化学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理论化学研究生。 江老师要求大家正确对待在刊物上发论文这件事,他教育青年教师,不是在 SCI 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上发几篇文章就一定优秀,还是要看到底有多大的创新。 江老师平等待人,有一年他在济南过春节,他以七十多岁的年龄,走到五层楼我的家里来看我。真让我这做学生的感动不已。 前几年,听说江老师病了,不能够再到济南兼职。我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远行,一直未能够到南京去看望,实在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在病床上的江老师仍然关心着教育和科研。前年,他看了我写的博文《大学要像温吞水》(《中国科学报·博客版》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14498.html ),让人带话给我,说他很赞成文中的观点,大学就是要像温吞水,在较宽松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教书、学习和研究。鼓励我多写这样的文章。 上帝真是不公平,不让邓老师、江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好学者有更多的寿命。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附:科学网新闻:江元生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理论化学家、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江元生 教授,因病于2014年1月10日18点36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江元生于1931年8月出生于江西宜春,1948年8月进入中山大学学习,1953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56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并留校任教,199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1月调任南京大学,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建了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为南京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江元生长期从事理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注重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领域涉及高分子理论、配位场理论计算方案、分子轨道图形理论及应用和共轭分子的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等。他提出和发展了多项新理论与新方法,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曾获1982年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江元生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数学化学研究院院士,担任国内外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会委员等职务。他所著的《结构化学》获得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以中、英文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已成为国内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理论化学方向的专业人才。 
个人分类: 教育|11047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山东大学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签署成立亥姆霍兹感染中心-山东大
热度 3 huiee 2013-10-14 03:07
[本站讯]10月11日,亥姆霍兹感染中心-山东大学联合药物所成立仪式在北京中德科学中心举行。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亥姆霍兹感染病研究中心(HZI)主任Dirk Heinz 教授和药物研究所(HIPS)所长、德国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Rolf Müller教授出席成立仪式。   娄红祥、山东大学国家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友明教授、Dirk Heinz 教授、Rolf Müller教授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亥姆霍兹感染中心-山东大学联合药物所将建立联合研究相关机制,确定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科研人员交流,博士生交流,技术、仪器和实验材料共享,共同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文章、共享科研成果,不断加深双方合作。据悉,Rolf Müller教授将于今年年底到山东大学短期工作,落实协议内容并部署开展相关工作。   德国驻华大使馆公使Grzeski女士,中德科学中心主任常青,亥姆霍兹联合会主席Mlynek教授出席签字仪式。签字仪式后,娄红祥出席了中德科学中心北京代表处成立1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与中德科研和教育届人士进行了交流。山东大学国际事务部、学术研究部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个人分类: 我和我们|9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山东大学纳米材料环境应用实验室招生招聘
热度 1 robinbill 2013-8-7 11:46
教师、博士后招聘 课题研究简介: 面向可能引起重大环境问题的难降解污染物,利用纳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开发对环境污染物有分子识别特征或者强降解能力的纳米结构材料体系,进一步开发出能实现快速痕量分析的便携式污染物检测仪器以及环境净化材料; 面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实验室同时也开展无机纳米材料在太阳能转化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新型光吸收材料的开发与太阳能电池新结构的研究。 http://202.194.4.238/chemnew/ 现因 承担相关科研课题及 科研工作需要, 实验室 拟招聘博士后科研人员 2 ~ 3 名,进行环境及太阳能转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条件合适的应聘人员,可以应聘山东大学化学院相关岗位。 工作条件: 课题组内有紫外可见吸收、荧光、电化学、色谱、光电测试、拉曼光谱、光化学反应器等常规的测试分析条件,也有很好的微波反应器、静电纺丝、高压反应釜、旋转蒸发仪等纳米材料合成与修饰的实验条件,山东大学微电子研究所的无尘室为微纳米器件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东大学化学院分析测试中心也能提供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很好的测试分析条件。研究团队内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电子器件等研究领域的专家。 经费支持: 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培育项目、山东大学985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等研究项目。 工作待遇: 按照山东大学的有关政策执行,提供很好的个人待遇以及宽松的研究环境,山东大学提供博士后公寓供工作期间使用,另外,课题组可根据工作绩效给与一定的奖励,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申请山东大学相关教师岗位。 专业及岗位要求: 具有环境 催化、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或者传感器等相关研究背景的博士;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阅读和撰写英文资料;良好的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应聘材料: 个人简历;成果复印件; 联系人: 占金华 , jhzhan@sdu.edu.cn ,jhzhan2000@yahoo.com, 0531-88365017 研究生招生: 欢迎致力于从事相关研究的有志青年报考本课题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5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talentblog 2013-3-25 15:55
“青年千人”团队郝晓涛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招聘岗位: 有机光电子学领域博士后1名;超快光谱显微领域博士后1名 工作概要: 有机无机复合光电材料与器件的制备、表征和机理研究;超快光谱显微技术的创新及在有机电子学领域的应用。 应聘要求: 1. 物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材料、光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 扎实的科研基础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3.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4. 动手能力较强,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包括数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岗位职责: 1. 承担超快光谱显微和有机光电子学相关的项目与课题研究; 2. 参与科研项目的调研以及项目申请报告的撰写; 3. 在国内、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申请国内、国际专利等; 4. 协助指导研究生和其他相关的科研任务。 工资待遇: 博士后工资及福利待遇按国家和山东大学有关规定执行,实验室将根据已有经验及表现适当增加(具体待遇可面谈)。 请通过招聘系统投递简历和相关材料,具体参见 http://www.rsc.sdu.edu.cn/2010new2/display.php?id=888 : 有意申请者可按下列方式联系: 1 郝晓涛 教授 0531-58783287 haoxt@sdu.edu.cn 项目研究内容 2 博管办:李新,毕于沛 0531-88366036咨询博士后工作政策、手续办理
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劝退的是一种“混”的人生态度
热度 28 张显峰 2013-3-25 15:02
新学期刚开始,不喜欢上课的山东大学大三学生陈飞收到学校发来的一纸通知,告诉他因为“多次警告之后成绩依然很差”,可能被降级甚至退学。据说有300多名学生收到类似成绩警告,其中多名被降级或劝退。 (3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国内大学对本科生普遍“放羊式”管理的大背景下,山东大学的这一“严刑峻法”激起舆论微澜。甚至有一种声音“警告”说,“劝退‘学差生’前请高校扪心三问”——我们尽职了吗,学差生还有救吗,教育失败的经验吸取了吗? 不能说这“三问”没有道理。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疑惑的是:“寒窗十年进大学,糊弄四年拿文凭”的“严进宽出”式育才模式,也曾是舆论抨击的对象,“有识之士”也曾疾呼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向先进国家看齐,为什么山东大学照猫画了一个虎,却又成了被质疑的对象呢? 在当下的环境中,学校的做法或许尚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也恐怕真的难以理直气壮地回答那“三问”,这需要山东大学甚至我们的整个教育界去反思,去用行动给出答案。但我以为,比质疑更该有的态度是肯定它,这种积极的改革意识和探索精神值得鼓励。而且应当看到,这一做法看似“一推了之”,实际上是在“自找麻烦”。无论是应对舆论还是应付考核,显然没有比随大流更省事更保险的做法了——但教育就要不怕麻烦。 更为重要的,这是一次比较接近“国际惯例”的尝 试。美国的大学淘汰差生是出了名的,当然其教育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坚信,学校的声誉是靠教学质量赢得的,如果放任所有学生甚至连学业很差的学生都准予毕业,学校短期内可能会获得生源,但长期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使学位贬值,最终伤及大学声誉。不仅美国,据说淘汰不合格学生是国外大学教育通行之法。在法国,大学之前有预科,以80%左右的淘汰率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到毕业的时候还有60%以上要被淘汰。 不能排除大学也有“过错筛子”的时候,淘汰掉的也有可能日后成了社会精英。但我相信,在透明且平等的规则之下被淘汰,对一个人而言,一定有那么一刻会被触动,触动内心“该严肃起来了”的神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教育制度之下,“被淘汰”也是最具励志的“最后一课”,何尝不是日后走向成功的力量。 劝退“学差生”,实质上劝退的是一种“混”的人生态度。如果没有这样的砥砺,如果大学学子多抱着“糊弄四年拿文凭”的心态,折损的恐怕不只是大学的声誉,当学问和学位丧失了神圣感,我们生产的多是习惯了“混”的人才,那么,他们日后在工作中的态度约略可以想见一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这个社会干什么都缺乏“认真精神”!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6521 次阅读|3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