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冰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难以复原的南极冰盖
热度 1 xuxfyuwp 2020-10-19 23:09
《自然》杂志 9 月发表了朱利叶斯·加伯( Julius.Garbe )等人关于气候变化对南极冰盖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 南极冰盖含有地球一半以上的淡水资源,因此成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引发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大潜在因素。能否维持南极冰盖的长期稳定,将决定地球沿海城市和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命运。 温度变化会引起冰与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非线性增长,但迄今为止,尚缺乏针对全球变暖不同量值引发南极冰盖变化的完整、细致分析。在这项研究中,朱利叶斯·加伯等人揭示了南极冰盖存在的多重温度阈值,超过这些阈值,冰盖流失将是不可逆的。 使用历史数据和平行冰盖模型,可以发现,当全球变暖水平比工业化前温度高约 2 ℃时,由于海洋冰盖出现不稳定,南极洲西部处于长期局部塌陷;当温度高于工业化前水平 6 ℃至 9 ℃之间时,则会触发当今冰量损失 70 %以上,这主要是由冰盖高度降低引起的;若温度比工业化前高 10 ℃以上,南极洲冰盖将几乎消失殆尽。 冰盖对温度的敏感度在工业化前增温 2 ℃范围内,每增加 1 ℃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1.3 米;而当升温 2 ℃至 6 ℃之间时则几乎翻倍,每上升 1 ℃海平面增加 2.4 米;在温度升高 6 ℃至 9 ℃之间时,海平面增长速度达 10 米 / ℃左右。这些阈值都具有增加的滞迟效应,即便温度恢复到当前水平,也无法重现现存的冰盖构造。特别是南极西部冰盖将很难恢复到当前的程度,除非温度下降到较工业化前低 1 ℃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巴黎协定》不能落实,南极对海平面上升的长期贡献将迅速增加,超过所有其他来源。 《中国气象报》
个人分类: 文章|4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网上发布最新成果: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证据和影响
热度 10 Hongbolu 2019-7-12 20:10
当今学界发表论文有一个不成文的套路:有科研成果最好发表在国外英文杂志上,而且要发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实在不行再发国内英文杂志,至少要发在 SCI 收录的杂志上,至于国内的中文杂志,让本科生、硕士生去发吧。 当然,国内不少中文杂志也有自己的套路,第一作者为硕士生的论文拒收。 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认为:英文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人才能发表英文文章,而英文不行的人当然只能发中文论文了。其实不然,有很多大牛的英语实在是烂透了,听说读写全不行,可竟然每年都有多篇英文论文发表,因为他们掌握了套路...... 我多次将自己的最新成果发表在国内地学杂志上,其结果是:学院计算科研成果时效益为零,而且还因为论文的彩色照片多而每篇搭上几千甚至近万元版面费。朋友调侃说:有英语能力,有好的想法,有好的素材,为何不发英文论文?不按套路出牌,费力不讨好啊! 今天我再次来个不按套路出牌:将经过十多年积累而突破的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研究成果直接发布于科学网,首先分享给母语为中文的学者们。下面是论文摘要: 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证据及影响 (摘要)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同林老师率先发现山脊冰川壶穴(即:冰臼)以来,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侵蚀地貌不断被识别和报道。尽管第四纪学界主流观点仍然否定这些发现,本文第一作者等 2006 年根据赤峰北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等冰川侵蚀标志判断:赤峰北部存在着第四纪大陆冰川。近十年来第四纪学界一直有人质疑:为何赤峰北部没有第四纪冰川堆积地貌与侵蚀地貌配套?这个问题应该给予回答了。 2016 年暑假,笔者等在吉林省西部找到了典型的更新世冰川纹泥,揭示了第四纪冰川末次冰盛期之后冰盖消融阶段的气候特点,是冰湖沉积的产物。这个证据加上大兴安岭东部广泛存在的鼓丘群与赤峰北部的冰川侵蚀地貌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存在。三个方面的证据如下: 第一、赤峰北部巴林左旗之南的花岗岩山区存在着刃脊、羊背石、 U 形谷、山脊壶穴等一系列第四纪冰川侵蚀标志,而整体上显现出冰盖从南向北移动的特征:所有山丘南坡平滑北坡有陡坎。 第二、从谷歌地球上可以看出,赤峰北部大兴安岭东侧到吉林西部广泛存在着大型线状构造,初步判断为农田改造过的鼓丘群。这些鼓丘群整体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从大兴安岭东侧开始先向东延伸然后逐渐转向东北,记录了大陆冰川冰体移动的方向。 第三、松嫩平原现代湖盆就是冰川消融期形成的锅穴湖,而在第四纪沉积层中识别出冰川纹泥,是冰川消融期的活动证据。 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演化的地壳响应:冰盖发育时松嫩平原(沉积层)地壳受压下弯,消融后则缓慢抬升,都是地壳均衡调整的结果。然而,地壳的均衡调整相较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冰盖消融要缓慢滞后,因而在冰盖已经消失的地区今天仍然进行着地壳的缓慢抬升,而这种抬升是幕式的频发事件,每次事件都伴随着浅源地震。 松嫩地区因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消失而均衡抬升,表现有两个:第一是抬升导致松辽平原之间出现平原型“分水岭 ” , 辽河不再北去,而是改道南流;第二是伴随着频繁的地震,这就是松原地区频发浅源地震的原因。 大兴安岭冰盖的确认不仅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提出了新的认识,也为近现代东北地区地壳活动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解释。 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核实鼓丘群的规模和结构特征,对冰川纹泥进行详细的时空研究。 关键词 :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鼓丘群,冰川纹泥 吕洪波 ( 1 ) ,杜会石 ( 2 ) ,任晓辉 ( 3 ) ,欧阳江城 ( 3 ) , 许民 ( 3 ) ,哈斯础鲁 ( 3 ) ,刘云超 ( 3 ) , 张跃,吕乐欢 (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岛,266580) ( 2 )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四平,136000) ( 3 )赤峰学院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赤峰,024000) =======================上图说话: 1、大兴安岭更新世冰盖的证据 1.1、大兴安岭及其附近大陆冰川侵蚀标志:山脊壶穴、刃脊、角峰、羊背石等 我的解释是:冰盖上夏季融水成湖,突然沿着裂隙下泄,如同高压水枪,对冰下的基岩进行射流切割而形成壶穴,而且时间短到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就可形成壶穴。 1.2、大兴安岭东部—松嫩平原大型弧线构造----农田改造了的鼓丘群 为何中国东北的鼓丘不像加拿大的鼓丘群那样壮观?因为中国人口密集而且农民太勤劳了,几乎所有土地都被改造成农田,因此这些地表弧线地貌是改造过的鼓丘群。 1.3、松嫩平原核心区冰消期冰碛地貌与沉积物:锅穴湖、冰川纹泥 看看北美洲阿拉斯加的锅穴湖吧: 这下理解为何松嫩平原上发育这么多湖泊了吧? 下面看看冰川纹泥( glacial varves ),是指细粒碎屑沉积层中发育深浅相间的水平纹层,是冰川融化阶段湖泊因冬季封冻形成的缺氧暗色层和夏季融化后氧化浅色层反复交互造成的结果,也叫季候泥。 2016年野外找到纹泥后想采样测年,但当时做铀矿项目垫付的经费太多,已经无力承担新的实验开销。现在这项工作由吉林师范大学杜会石老师继续做,我参与讨论。 2 、冰盖消融的影响 2.1、更新世末开始:地壳均衡回返导致松嫩平原南部隆起、辽河改道 地壳隆起造就了平原型分水岭的形成和辽河的大拐弯。地壳为何隆起呢?因为冰盖消融后地壳均衡调整。 2.2、松原附近地震频发(并非局限于断裂带) 多年来,学界对松原附近频繁发生地震无法理解,特别是动力来源不清楚,就用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挤压的远距离效应来解释,但松原地震很多并不沿着明显的断裂带分布,而且几乎全为浅源地震,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实在难以联系在一起。看了我的解释就清楚了,原来是大兴安岭冰盖消融后地壳均衡调整的结果,那就让地壳慢慢调整吧! 3、下一步工作 3.1、进一步核实鼓丘群的规模和物质组成特征 3.2、对冰川纹泥进行详细的时空研究 结束语:学者应共勉,律己才律人! 1、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发育与否已经争论近一百年,过去常常因为争论而站队,在论文或报道中常常伴有人身攻击,甚至先扣上一顶“为了旅游而站台”的帽子而号召“打假”!希望今后不同观点的人士讨论时不要掺杂学术之外的东西。 2 、无论前人的认识正确与否,他们的探索精神值得尊敬! 3 、争议不应划敌友,试错本身有价值! 尊重事实找证据,求真才是试金石! 4、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破解谜团! 注:本文也是将于2019.07.16在大连召开的中国第五届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的发言稿。提前放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欢迎讨论,但反对人身攻击! 本文执笔:吕洪波 (其他人为十几年来与作者一起进行野外考察的同仁和朋友,列为共同作者,如有错误由本人承担) Email: luhongbogeo@163.com 2019.07.12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13165 次阅读|32 个评论
科学家通过研究冰盖观测厄尔尼诺:南极半岛海冰独特功能
杨学祥 2015-10-18 05:05
科学家通过研究冰盖观测厄尔尼诺:南极半岛海冰独特功能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2-7年就会发生一次的、可长达一年之久的海温升高现象,在年际尺度上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心跳”。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全球范围都会发生显著的气候异常,并出现严重的灾害。但科学家们仍然不清楚厄尔尼诺现象对主要外部气候强迫(如轨道要素、淡水通量、冰盖、温室气体等)的响应机理。 刘征宇团队等对气候模式模拟的过去2.1万年气候变化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详细分析,并与已有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揭示了地球轨道变化和淡水通量变化对近2.1万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结果表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轨道要素(特别是岁差)通过热带海-气耦合反馈作用决定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这种机制在全新世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很好地解释已有的观测证据(图中的a灰线和f);在千年尺度上,北大西洋淡水通量通过影响大西洋热盐环流和太平洋赤道年循环来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变率,该机制在冰川消融期表现相对显著(图中的b、c和e)。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温室气体增加(图中的d)和陆地冰盖消退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4-11/28/content_286116.htm 秘鲁冰盖处于赤道地区,其变化对厄尔尼诺有很好的表征作用,科学家通过研究冰盖观测厄尔尼诺。 http://news.cntv.cn/2015/10/14/VIDE1444800123236843.s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南极半岛海冰对南太平洋海洋循环和全球热盐环流有控制作用,并很好地预测了2014-2015年的厄尔尼诺变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85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464.html 相关报道 科学家通过研究冰盖观测厄尔尼诺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4日 13: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 手机看视频 编辑:刘一  【 打印】【 举报/纠错】【 复制链接】【 转发邮件】 http://news.cntv.cn/2015/10/14/VIDE1444800123236843.shtml 刘征宇教授等关于近两万一千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变化机理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日期: 2014-11-28 信息来源: 物理学院 11月27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刘征宇、陆正遥、闻新宇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题为“ Evolution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El Nino over the past 21,000 years ”的研究论文【 Z Liu et al. Nature 515, 550-553 (2014) doi:10.1038/nature13963 】。他们使用海-气耦合气候模式模拟的近2.1万年来厄尔尼诺现象( El Niño )变化的资料,研究了厄尔尼诺现象对外强迫响应的机理,该结果对理解未来厄尔尼诺现象在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有重要科学意义。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每隔2-7年就会发生一次的、可长达一年之久的海温升高现象,在年际尺度上是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心跳”。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全球范围都会发生显著的气候异常,并出现严重的灾害。但科学家们仍然不清楚厄尔尼诺现象对主要外部气候强迫(如轨道要素、淡水通量、冰盖、温室气体等)的响应机理。 在这篇论文中,刘征宇团队等对气候模式模拟的过去2.1万年气候变化的结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详细分析,并与已有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揭示了地球轨道变化和淡水通量变化对近2.1万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的结果表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轨道要素(特别是岁差)通过热带海-气耦合反馈作用决定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这种机制在全新世表现得尤为明显,能很好地解释已有的观测证据(图中的 a 灰线和 f );在千年尺度上,北大西洋淡水通量通过影响大西洋热盐环流和太平洋赤道年循环来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的变率,该机制在冰川消融期表现相对显著(图中的 b 、 c 和 e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温室气体增加(图中的 d )和陆地冰盖消退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对现代气候而言,为人们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判断厄尔尼诺现象的长期变化趋势提供了更宽广的科学视角;对古气候而言,这项工作为如何利用数值模式统一和解释已有的、分散的观测证据指明了方向,是利用超长时间连续气候模拟进行气候变率机理研究的重大突破,为今后古 ENSO 领域新观测证据的发掘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参照标准。 2.1万年来主要气候强迫的变化和厄尔尼诺的响应。a) 北大西洋淡水通量(黑线)与南纬30度冬-夏太阳入射能量的差异(灰线);b)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流(红线)与百慕大地区231Pa/230Th比值(黑、灰线);c) 东太平洋经向海温差(红线)与氧同位素记录(黑线);d) Nino3.4区的海温指数(红线)与CO2重建序列(黑线);e) 厄尔尼诺年际振幅(红线)以及东太平洋(黑线)和南美沿岸(灰线)的湖泊沉积记录,绿线是PMIP计划模拟结果的范围;f) Nino3区海温7年以下的总变率,黑线是东太平洋沉积记录的总变率 新闻评论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5/n7528/full/515494a.html 编辑:安宁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4-11/28/content_286116.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极冰盖是地球的恒温器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3 07:50
两极冰盖是地球的恒温器 杨学祥 据网上资料,南极地表有大范围的常年不融化的冰雪覆盖。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至少在距今 500 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 4500 千米,面积约 1398 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 98% 。平均厚度为 2000 ~ 2500 米,最大厚度达 4000 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 2450 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 90% ,淡水总量的 70% 。如果这些冰完全消融,全球平均海平面将升高 55 ~ 60 米,这对人类的生存将会构成严重的威胁。 冰的密度 0.9g/cm 3 ,熔解热为 3.34 × 10 5 J/kg 。计算表明,南极冰盖全部融化需要热能 7.3 × 10 24 J 。 全球大气表面每年获得 5.4 × 10 24 J 的太阳能量,其中, 43% 由于反射和散射而折回宇宙空间, 14% 为大气所吸收,只有 43% 可以到达地表,每年约为 2.3 × 10 24 J 。全球每年水蒸发所需能量为 1.44 × 10 24 J ,占到达地表太阳能量的 63% 。 南极冰盖全部融化需要热能相当于地球接收 3 年太阳的能量,对地球气候的调节作用不可忽视:当地球大气和海洋增温,冰盖就融化一部分,吸收熔解热,使气温和海温下降;当地球大气和海洋降温,冰盖就增加一部分,释放熔解热,使大气和海洋升温。两极冰盖是地球的恒温器,使地球长久地保持低温状态,直到冰盖完全融化,地球才会进入类似中生代的温暖期。 近几年,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国家频频遭遇极寒天气。有专家认为北极海冰面积减小是原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副研究员王艳姣认为,北半球出现的极寒天气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也有一定关系。秋冬季北极海冰持续偏少,会导致北极出现气温正异常,进而减弱北极和欧亚大陆中高纬之间的大气热力梯度,减弱了欧亚大陆北部的西风,西风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西风一但减弱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向南爆发,从而导致影响我国冷空气偏多。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另一种解释:加热在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我们可以发现,在冰未完全融化前,水温是不上升的,原因在于冰在溶解过程中要吸收大量溶解热。 两极海冰是巨大的“冷能” 储存仓库,当北极海冰大量溶解时,要吸收足够的热能,阻止北极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保持北极与赤道的巨大温差,增强对流和热交换,使中高纬度地区遭遇持续的极寒袭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类似的情况:无风的大雪天中,气温并不低,而雪后温度会迅速降低。因为水汽变成雪花时释放出大量的溶解热,阻止气温的进一步降低。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极寒天气或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有关:熔解热在作怪
热度 1 杨学祥 2013-1-3 07:19
极寒天气或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有关:熔解热在作怪 杨学祥 近几年,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国家频频遭遇极寒天气。有专家认为北极海冰面积减小是原因之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副研究员王艳姣认为,北半球出现的极寒天气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也有一定关系。秋冬季北极海冰持续偏少,会导致北极出现气温正异常,进而减弱北极和欧亚大陆中高纬之间的大气热力梯度,减弱了欧亚大陆北部的西风,西风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西风一但减弱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向南爆发,从而导致影响我国冷空气偏多。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另一种解释:加热在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我们可以发现,在冰未完全融化前,水温是不上升的,原因在于冰在溶解过程中要吸收大量溶解热。 两极海冰是巨大的“冷能” 储存仓库,当北极海冰大量溶解时,要吸收足够的热能,阻止北极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保持北极与赤道的巨大温差,增强对流和热交换,使中高纬度地区遭遇持续的极寒袭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类似的情况:无风的大雪天中,气温并不低,而雪后温度会迅速降低。因为水汽变成雪花时释放出大量的溶解热,阻止气温的进一步降低。 相关新闻: 专家称近期极寒天气或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有关 2013 年 01 月 02 日 16:42 中国广播网 评论   中广网北京 1 月 2 日消息(记者周文超)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也带来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专家分析,去年岁末直到今年这两天的极寒天气和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有一定的关系。不过,今年我国发生 2008 年那样的南方雨雪冰冻天气灾害的可能性不大。   刚刚进入 2013 年,这两天正在享受元旦假期的朋友们或许在欢度新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往年的一些寒冷,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的朋友。目前一股中等偏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出门就感觉到寒风刺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总体来说,北方地区天气晴好,气温低,维持晴冷天气,出行要注意保暖。北京未来三天,基本气温在零下十三到十五度之间。   何立富说,未来两三天,冷空气将继续南下,影响黄淮以南大部地区。南方从 2 号夜间开始未来三天会有雨雪天气过程。   何立富:这次雨雪天气过程主要是淮河以南地区、江汉、江淮以及江南大部地区会有降雪或雨夹雪。其中在贵州中西部、湖南山区会有冻雨或冰冻天气。最低气温也在零到零下三度左右。    3 号 4 号进入元旦返程高峰,何立富提醒防范南方雨雪。   何立富:南方雨雪范围比较大,返程关注天气,特别是降雪、冰冻对交通的不利影响。   整个十二月份,有四次强冷空气活动持续影响我国,导致气温持续偏低。   何立富:像黄淮、华北、东北地区比常年同期偏低二到四度,华北东北偏低 4 到 6 度,再加上从昨天开始又有冷空气南下影响我们国家,气温在低的基础上再次下降,北京 4 号早上达到零下十五度左右,达到近十年最低,甚至入冬以来的最低。   近几年,包括我国在内的北半球国家频频遭遇极寒天气。有专家认为北极海冰面积减小是原因之一。此前有报道称,由于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创新高,气候变暖加剧,北极海冰面积创新低,北极熊的生存和狩猎的冰盖面积日益缩减,捕食猎物变得越发困难。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副研究员王艳姣认为,北半球出现的极寒天气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也有一定关系。   王艳姣:已有的研究证明,秋冬季北极海冰持续偏少,会导致北极出现气温正异常,进而减弱北极和欧亚大陆中高纬之间的大气热力梯度,减弱了欧亚大陆北部的西风,西风对冷空气有阻挡作用,西风一但减弱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向南爆发,从而导致影响我国冷空气偏多。   尽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南方还将出现几次雨雪天气过程,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认为,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我国发生 2008 年那样的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可能性不大。   陈振林:对于是否会发生类似于 2008 年低温雨雪冰冻那种极端天气,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综合各方面的分析,可能性不是很大,专家也在一直的密切的关注,做好各种应对方案的准备。   (原标题:专家称近期极寒天气或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有关) http://news.sina.com.cn/o/2013-01-02/164225943645.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84 次阅读|4 个评论
弥天大谎: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热度 1 杨学祥 2012-8-26 06:48
弥天大谎: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杨学祥 有网友说, 上海平均海拔太低了,不到5米。 上海境内最高的两座山:辰山和佘山,都不到100米高。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 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已经在毫无争议地、同时又是剧烈地进行中了。冰川就像下水管道中的老鼠一般涌向大海,带去了大量的冰山。在冰川封冻的表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大量的水通过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注入了冰盖中,由此可能会加快冰川滑入海洋的速度。在过去的4个夏季中,平均每年流失3800亿吨到4900亿吨的冰,超出它在冬季所能获得的冰量1500亿吨。 这个数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个数目和格陵兰290万立方千米的总冰量(相当于2900万亿吨)比起来至今还算不上什么。如此巨大的冰量使得格陵兰冰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不会出现冰盖突然消失的情况。但是如果存在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那么第一个消融的就会是格陵兰。格陵兰本身可以说是最近一个冰河时期留给我们的“遗物”,在当时造就它的气候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排除人为的变暖因素,如果目前的格陵兰冰盖行将消失的话,那么以当前的气候状况,格陵兰岛上将不再会有冰盖形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这就是说,上海和格陵兰冰盖将同时消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04791.html 有网友发来令人震惊的资料:格陵兰冰川在四天内全部融化,并给出了网址。可是,世界并没有关于海平面上升7米的相关报道,是谁制造了这弥天大谎? 据科学家介绍,一般在夏季,格陵兰岛上的冰雪会融化一半。即使全部融化,对海平面的上升影响也很小。 表面冰雪融化和整体冰盖融化是两个不同数量级的概念,宣传全球变暖不要夸大数据,制造人为恐怖。是翻译错误还是误导宣传?请有关部门作出解释。 相关报道: 史无前例短短四天格陵兰岛冰川几乎全部融化 2012年07月26日17:19 来源: 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   近日,格陵兰岛冰川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7月25日报道,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格陵兰岛的卫星照片,照片上的融冰情况让科学家目瞪口呆。   据报道,格陵兰岛原先覆盖的冰雪在本周内几乎全部融化,这被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称为“史无前例”。据科学家介绍,一般在夏季,格陵兰岛上的冰雪会融化一半。 http://gx.people.com.cn/n/2012/0726/c229143-17287157-1.html 融化中的格陵兰 已有 1161 次阅读 2008-9-2 10:49 | 个人分类: 环境 | 关键词:冰盖消融, 格陵兰, 气候变化 Shea 发表于2008-08-21 星期四 9:15 分类: 环境 | | Alexandra Witze 文 Shea 译 北极最大的冰盖当真正在不可逆转地消融吗?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格陵兰冰盖的融化已经在毫无争议地、同时又是剧烈地进行中了。冰川就像下水管道中的老鼠一般涌向大海,带去了大量的冰山。在冰川封冻的表面上形成了巨大的湖泊,大量的水通过冰与冰之间的缝隙注入了冰盖中,由此可能会加快冰川滑入海洋的速度。在过去的4个夏季中,平均每年流失3800亿吨到4900亿吨的冰,超出它在冬季所能获得的冰量1500亿吨。 这个数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这个数目和格陵兰290万立方千米的总冰量比起来至今还算不上什么。如此巨大的冰量使得格陵兰冰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不会出现冰盖突然消失的情况。但是如果存在来自外界的干扰因素,那么第一个消融的就会是格陵兰。格陵兰本身可以说是最近一个冰河时期留给我们的“遗物”,在当时造就它的气候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排除人为的变暖因素,如果目前的格陵兰冰盖行将消失的话,那么以当前的气候状况,格陵兰岛上将不再会有冰盖形成。因此这一片冰盖其实就是一份遗产,只是这份遗产在时间上来的有点尴尬,而且相当的脆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090-37047.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963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