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绿孔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图腾动物“绿孔雀”的消亡史
热度 6 ecoliugy 2017-12-13 11:24
2017年版纳植物园第六届观鸟节期间,依托博物馆,我们把别具一格的竹楼改装成为“孔雀科普展房”,为游客展示了颇为“火热”的绿孔雀相关知识。 此次微型展览,借版纳植物园饲养的蓝孔雀,辅之以绿孔雀的相关知识。希望公众能通过观赏蓝孔雀,意识到中国还有一种原生的孔雀叫“绿孔雀”,并逐步提高对绿孔雀的认识和关注,进而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绿孔雀的保护。 孔雀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鸟 孔雀具有高贵圣洁、富丽堂皇、吉祥幸福的寓意(网图) 孔雀,百鸟之王,被认为是凤凰的化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丽的孔雀被喻为高贵和圣洁之物,自古以来成为文人雅士们讴歌的对象。 在明朝文官三品衣服上的图案的是孔雀,清朝文官二和三品也是孔雀。所以孔雀还演变成了官阶、职位、权力的象征。 屈原在《楚辞》中咏叹道: “魂乎归来、恣志虑只。 孔雀盈园、畜鸾皇只”。南朝著名的《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名句,更是让孔雀之名家喻户晓,世代流传。 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也极其喜欢孔雀,如滇中的彝族,滇南的傣族等,都把孔雀作为重要的图腾来崇拜。 全世界共有三种孔雀 全世界共三种孔雀。中国原生的是绿孔雀,常见的是蓝孔雀。(网图) 全世界共有三种孔雀:绿孔雀、蓝孔雀和刚果孔雀。绿孔雀和蓝孔雀分布于亚洲,刚果孔雀则分布于非洲。 绿孔雀: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上的毛呈鳞片状。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和云南,中国原生的孔雀就属于绿孔雀。绿孔雀喜欢生活在干热的河谷地区,中国境内仅存于云南。 蓝孔雀: 脖子呈天蓝色,无鳞片,雌雄差异大。蓝孔雀主要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开阔季雨林。由于较容易饲养,被引入世界各地。常见的孔雀几乎都是蓝孔雀。 刚果孔雀:体型较小,仅生活在刚果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由于极难看到,刚果孔雀直到1923年才被发现,现在全球仅存2000只左右。 绿孔雀数量已极为稀少 明代吕纪所作的《杏花孔雀图》中孔雀为中国原生的绿孔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绿孔雀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孔雀东南飞》就是绿孔雀曾经在中华文明核心区域生活的一个证据。但是随着几千年的破坏和干扰,绿孔雀一直在退缩。明代的时候两广一带还有绿孔雀生存,明代画家吕纪所作的《杏花孔雀图》中孔雀为中国原生的绿孔雀,现如今绿孔雀仅仅在云南还有零星分布。公园和动物园中大家所常见的孔雀,其实是引进的蓝孔雀。 短短20年之内,云南的野生绿孔雀快速消失了。水电站(黑点)建设影响不小(图据文献制作) 20年前的90年代,当时在滇南几十个县市都发现了绿孔雀的踪影,当时估计整个云南可能有800-1100只。但这些绿孔雀的分布点相隔甚远,彼此形成隔离,每个小种群数量很少,已不利于种群间的交流。 2013-14年,调查显示全中国的绿孔雀数量已不足500只,只零星分布于红河支流上的几个点。绿孔雀无疑已经成为中国最濒危的物种之一。绿孔雀保护刻不容缓! 孔雀之乡“无孔雀” 孔雀图案在西双版纳无处不在,但几乎都是蓝孔雀的图案 西双版纳以孔雀而著称,被称为孔雀之乡。西双版纳的寺庙、房屋、舞蹈、衣服、装饰,孔雀的身影无处不在,孔雀的地位堪比大象,是西双版纳最重要的图腾。杨丽萍所跳的“孔雀舞”更是风靡全世界,把西双版纳的孔雀文化带到了全球。 版纳历史上绿孔雀发现点,几乎都在保护区之外(图据文献制作) 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善良、聪明、爱好自由与和平,吉祥幸福的象征。版纳人古代所钟爱的孔雀便是绿孔雀,如建造于明代的勐海曼短佛寺大殿,其“孔雀”形象的建筑的原型便是绿孔雀。 然而,很不幸的是,西双版纳原产的绿孔雀已经在野外灭亡了。我们现在常见的“蓝孔雀”是从印度等地引入的孔雀。 绿孔雀保护:关注元江流域生态环境 元江、红河流域是绿孔雀最后的避难之所(河谷为顾伯健摄影) 作为百鸟之王,绿孔雀对于自己栖息地的选择也非常挑剔。绿孔雀需要河漫滩和沙滩来求偶和洗沙浴;旱季它们需要来小河中喝水;晚上需要高大的乔木睡觉休息。现如今,只有元江流域少量保存良好的河谷,是野生绿孔雀生存的最后场所。 然而,中国绿孔雀仅存的栖息地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威胁。位于红河中上游的嘎洒江和石羊江等少量绿孔雀避难所,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水电站。水电站的建设一方面破坏绿孔雀赖以生存的沙滩环境;另外一方面由于开山和修路,破坏绿孔雀生活的季节性雨林,以及强烈的人工干扰,大大增加了绿孔雀被猎杀的概率。 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最喜爱的鸟类,中国唯一的一种原生孔雀,绿孔雀能否在中国生存下去?绿孔雀的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更多人的关注。
1828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