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赡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端午前夕,怀念我的妈妈
热度 16 saraca 2015-6-19 13:58
图1: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是小孩。 石蒜科,大绒球 (Allium holandicum)。 图片来自网络。 她坐在我对面,用小勺舀起一块冰淇淋,轻轻送入口里,慢慢品尝,微微地笑着。 她,一头齐耳短发,额前刘海用一枚简单的黑发夹,悠悠地划出一个好看的弧形,别在头顶上方,露出一张恬静、白皙的圆脸,仅在两腮处有天然的绯红,有种白里透红的感觉。她个头不高,也不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外套,露出里面细花衬衣的领口。她总是微微地笑着,听别人讲话,很少插话。要是听到有趣的笑话,还会像一个羞涩的女孩子一样,用手捂住嘴巴想使劲忍着不敢笑出声来,生怕遭人讨厌。事实上,她牙齿和短发一样长得很整齐,白白的一排,露出来很好看。 她最大的优点就是见人就笑。哪怕主人下班回来,尝到她做的饭菜有些不合胃口,埋汰油盐放多了,她也只是抿着嘴,微微地笑着,最多就是自嘲般地稍微辩解两句。更多的时候,她就像家里的一只猫,安静乖巧,在收拾干净家里的卫生后,会拿起针线活,坐在阳台一角,为主人家纳鞋底,做布鞋。 是的,她是一个有主人的佣人,是一个花甲有余还在别人家做事的保姆。她,有夫有儿,也有家。可是他们离她的生活都太遥远了。她的丈夫,自她和他结婚后,稍有不顺,就会满嘴喷着酒气,无端地骂她、打她,一直到她离家出来做保姆才结束了这样的生活。几年前,两个儿子都长大娶妻生子,独立门户了,他们不需要她了,连刚出生的孙子都不要她带。幸好,她朴实善良,手脚勤快,动作麻利,凭着这份本领,她离开农村的家,到城里照顾别人家的孙子。 这一走,就是 20 多年,从不惑之年 到花甲之际。 年纪大了,很多家政公司都不敢聘用她了。然而,她也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家就在抚仙湖畔,但是那里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一张床。因为儿子们分家后,她和大儿子住,结果与儿媳妇不好相处,就再也没有了来往。小儿子有了分家的抚养协议,承担着养育她老伴的责任,也不愿意自己的妈妈回来一起住。安居乐业的儿子们,除了盖房子时需要她回家拿出在别人屋檐下挣来的辛苦钱外,到如今,也不想她的存款,想当然地不愿意履行他们赡养父母的责任。 图2:三色冰淇淋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我也静静地坐在她对面,并没有问她这些让人烦心的事情。我只是想在她回抚仙湖畔前,在这个她曾经做过 10 多年保姆的城市,像照顾一位长辈一样,带她来尝尝这些平日只能在电视里看得到的自助美食。我和她对坐着,中间是一个白色的小方桌。我面前摆放的是我喜欢的一杯咖啡和一块抹茶蛋糕。她取食的自然是百吃不厌的五谷杂粮,不过,多了一份香滑爽口的三色冰淇淋。我没想到一个老太太会喜欢吃冰淇淋。当我拿来一份请她尝尝时,我担心她会觉得凉,对胃不好。然而,她竟然像一个小姑娘似的喜欢上了冰淇淋,吃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吃完,自己又去取了一些过来,说是就像以前在农村收获麦子时,口渴之际在村口小卖部吃到的冰砖。味道单纯的冰砖怎能和添加过上百种成分的冰淇淋相比呢?只不过是舌尖上的一种记忆复苏罢了。我依旧对她笑笑,没有多言,静静地看她开心吃冰淇淋的样子。尽管年纪大了,她却满头黑发,没有一丝白发,唯有脖子处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看着她无声的用餐姿势,我敢肯定她以前在家做农活的时候,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至少吃面条喝汤时,哧溜溜的声音是有的。因为她在家时,家里家外,地里田地都是她的活儿,农闲时也一样到建筑工地上和男人们一块儿挑水泥拌砂浆,如此繁重的体力活儿怎能顾得了细嚼慢咽的吃相呢?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江南水乡码头处,一头是做生意的大户人家,吃住体面,另一头就是靠帮人挑货提东西的挑夫,食宿简陋。那些挑夫蹲在家门口捧着一个海碗吃饭时,常看到他们用筷子飞快地扒拉着碗里的萝卜白菜,划到嘴里,尚未来得及咀嚼,就立刻被吞咽至肚里了。他说,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像干了一天重体力活的挑夫一样,吃得如此酣畅淋漓、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仿佛世界上所有的美味都在挑夫们的碗里。 自然,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我也体验过干一天农活后,饿的肚子咕咕叫的感觉;也曾看到过村子里端着海碗,哧溜溜吃得山响的壮劳力们。我自己也曾迫不及待地有声有色地填饱着瘪瘪的肚皮。只不过,我的吃饭哧溜声是小时候在妈妈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提醒下,并随着阅读面的拓宽而逐渐消失的。妈妈常说:“男人吃饭如虎,女人吃饭如数”。这句话既押韵又有趣,我听一遍就记住了。再者,书上也说,吃相斯文是女孩特有的美德。 那么,眼前这位衣着干净,吃相斯文的老太太又与我有何关系?我为什么要带她到这样一个闹市中的自助餐厅呢?君不知,我们吃完,起身要走时,她竟然倍觉惋惜地说:“一个人就要这么多钱啊!太贵了,自己买菜做饭够一家人吃好几天了。”我也只是笑笑不语。 她是我的远房亲戚。我家小女上幼儿园前,请她过来帮忙带过孩子。小女入园后,她就去别人家帮忙了。偶尔,她也会打个电话来问候或者不打招呼就 径直 过来看我们,尽管时常因为我们出差不在家而吃闭门羹。她很勤快,来到我们家,总会主动地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模有样。她的到来,自然是倍受我们欢迎的。不过,我也承担不起养她的责任。听完她的故事,我只是陷入更深的沉默,再想不出别的好办法。 尽管她手脚勤快,不偷懒,不拿别人东西,养成了一种天然的家政职业素养,然而,她身份证显示她的年纪大了,该回家去养老了。可是,一个人飘摇在外 20 多年,就是每年春节主人给她的 7 天假期,她也不知该如何打发。因为她没有家可回,即使回到抚仙湖畔,她也常常跑到那些过年时缺少人手的小吃店里,帮忙洗菜,洗碗的,渡过那鞭炮声声除旧岁的新春佳节。当然,她很要强,也不愿受亲戚朋友邀请而去别人家团聚。她觉得即使再亲的亲戚,再好的朋友,那也是别人的家,不是自己的。 人,会老,还会老去。每一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只是迟早而已。我的父母就是早早地老去的那一类人。当父母相继老去时,才发现哪怕自己已经为人父母,可依旧难以面对失去父母的现状,不可避免地成为孤儿。而父母健在时,他们常常说起的那个故事又是多么令人羡慕。说的是,一个 70 岁的老头坐在家门口哭,路人关切地问为什么?他老泪婆娑,抹着眼泪,倍觉委屈地说:我爸爸打我!倘若,自己这把年纪,也依旧有父母责备两句,那也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这就让人觉得古人的话语多么精辟而深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也曾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曾依偎在父母跟前,信誓旦旦地说,等长大了,一定要给父母买糖吃,每天买一碗米线吃,还会开飞机带父母环游世界。可是,这些儿时的誓言早就随风,轻飘飘地飞走了,找不到一丝痕迹。 眼前,走在我身边的这位老太太,她也到了儿孙绕膝、颐享天年之际。然而,她的儿孙却不愿往她身边靠拢,更不愿意谈到赡养。说到回抚仙湖后,要暂时借住在侄子家时,她无奈地叹口气说:“你说,我这么多年辛苦做保姆又有什么意思呢?两个儿子现在连钱都不向我要了。我要回去再接着帮人干活又有什么用呢?”忽然,我被她的话给怔住了。是啊,人的一生辛苦奔波忙碌为什么呢?为儿为女,也白搭:儿孙自有儿孙福呗。那么,人活着为了什么呢?这简单而又深奥的哲学问题竟然也开始困扰着这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 我看着她,回想起她吃冰淇淋的样子,一小口,一小口,微微地笑着。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和妈妈一块吃饭的情形。从地里忙碌一天回来的妈妈,先放下镰刀锄头等农具,洗洗脸和梳梳头,稍事整理一下,就到厨房做饭去了。倘若在收获麦子的四月,她经常做的一道菜就是白菜豆腐汤。豆腐一定是那种煎得金黄喷香的臭豆腐,白菜一定是那种包得很紧密的卷心菜,很脆、很嫩、也很甜。当母女俩静静地坐在桌前,微微地笑着,轻声慢语地吃饭时,家里很安静,没有一丝声响。院子里那一丛玫瑰花开得正好,每个枝头都是盛开得如紫红色金绒布般发光的花朵,香气扑鼻,还能听到蜜蜂在花丛中的“嗡嗡”声。是啊,我多么希望,此刻身边的她就是我那失散多年的妈妈呀! 端午前夕,怀念我远去的妈妈。她的出生与离去都是在粽叶飘香的农历五月。
个人分类: 怀念|11920 次阅读|28 个评论
中国式救助:家庭养老!
热度 2 wya 2015-6-10 17:48
博主注: 找到百岁老人的儿女,扒出他们的个人财产!算不算侵犯个人隐私? 国家对于农村60岁以上100岁以下老人的养老支出就仅仅每月60元?其余全靠儿女供给? 找到百岁老人,送回老家让子女赡养,这就是民政局对养老保障的终极解决办法啊? 这就是目前的国家养老保障水平??? 养老全靠子女吗?国家税收做什么去了? http://news.ifeng.com/a/20150610/43946624_0.shtml 6月9日,本报记者率先发现并报道的103岁乞讨老人一事今天有最新进展。这位在郑州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门口乞讨的老人,身份证上显示名叫耿生茂,1912年12月30日出生,今年103岁,商丘民权县人和镇龙虎寺西村人。据了解该老人有三儿两女均健在,并享有每月300元老人补贴,民政部门已于今晨找到老人,目前老人身体状况良好,被安排在一宾馆内暂居, 今天下午将被送往老家。 据民权县人和镇民政所所长王运伟介绍,耿生茂老人今年确系103岁, 老人每月享有政府发放的百岁高龄补助300元和60岁以上老人补贴60元,每月共计360元。 老人的子女情况分别是,大儿子因脑溢血偏瘫,办有低保;二儿子是牙科医生,在镇上开有牙科诊所,家中有两辆 汽车 ,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判刑3年,目前正在服刑;三儿子是一名残疾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夫妻二人均办有低保,每月99元;两个女儿均嫁到邻村。 http://news.163.com/15/0611/02/ARPVNBOT00014AED.html#p=ARPE6KD000AP0001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贵州省毕节市有关部门获悉,9日23时许,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据记者了解,4名儿童为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3岁,父母均在外打工。目前,公安机关正在对儿童死亡原因展开调查。 另据媒体报道 田坎乡多名村民称,4个孩子是一家的,其父打工,母亲3年前“被人拐跑”,爷爷奶奶已过世,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孩子,只剩4个孩子在家中。 村民张仕贵是4名死亡儿童的亲属,他称1个月前, 4个孩子因没有生活费辍学在家,家里唯一的食物是去年的玉米。平时,孩子们将玉米磨成玉米面,不用筛子筛干净,就凑合吃了,“因为太穷了”。 张仕贵说,孩子们生前没有和他人闹过矛盾,其父虽留了联系电话,但一直打不通。 毕节5流浪儿垃圾箱内被闷死 据本报2012年报道,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 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 据到过现场的目击者描述,事发垃圾箱旁边是一个拆迁工地,“孩子们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用一些写有广告语的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来,并在里面住了好几天”。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境内多山,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公里,事发当日最低气温6℃,夜里曾下毛毛雨。 http://news.163.com/15/0612/05/ARSSDNFD00011229.html 湖南一对小姐妹吃垃圾堆食物后中毒身亡(图) 6月10日下午放学回家,姐妹俩没有直接走马路回,而是来到离学校不远的山脚下,这里有一些被居民们丢弃的垃圾废品。当时,姐妹俩应该有些饿,而回到家,也许要几小时后才能等到母亲做的晚饭。姐妹俩从垃圾堆里捡了一些别人扔弃的食物,其中有她们喜欢的麻辣小吃。 幼小的她们没考虑到,这些垃圾废品中,可能有当地居民毒鼠用过的“食品”——毒鼠强。 14岁的姐姐先倒地,她吃得多,也吃得快。 8岁的妹妹吓得往前跑,没多久,也倒在了半途中。 http://news.sina.com.cn/c/2015-06-12/115231943839.shtml 中新网6月12日电 贵州省民政厅官方网站今日通报 毕节市4名儿童非正常死亡 事件初步调查结果,根据通报,经公安机关调查,4名儿童系服农药中毒死亡。   通报还称,该家庭生育第一个孩子后即举家到海南打工,在海南又生育3个女孩后于2011年返乡。向当地乡计生办缴纳社会抚养费9900元后,为3个女孩办理户籍登记。据村干部及当地村民反映,该户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中等水平。   事件中儿童夫妇张方其、任希芬夫妇在海南生活期间有打骂孩子情况,女方于2013年2月离家出走,随后男方时常外出打工。   在父母先后离家后,4个子女性情发生变化,不愿与外界接触,经常闭门不出,甚至亲属也叫不开门,于2015年6月9日晚服农药死亡。   以下为通报全文:    关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张启刚等4名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初步调查通报   6月9日晚,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张启刚等4名儿童疑家中服农药致死。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通报调查结果:经公安机关调查,4名儿童系服农药中毒死亡。11日,省民政厅巡视员甄燕驰率厅相关处局赶赴事发现场调查情况。调查组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群众、查阅低保救助档案资料,并分别与村支书高华成、村主任王章、村民组长张仕伟座谈询问,初步掌握的情况为:   一、张启刚等4名儿童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该家庭人口6人,户主张方其,男,汉族,34岁,初中文化;妻子任希芬,32岁,初中文化;长子张启刚,14岁,就读于田坎小学6年级;长女张启秀,10岁,就读于田坎小学2年级;次女张启玉,8岁,就读于田坎小学1年级;三女张启味,5岁,就读于田坎幼儿园小班。   二、家庭经济状况   (一)经济情况:该家庭生育第一个孩子后即举家到海南打工,在海南又生育3个女孩后于2011年返乡。向当地乡计生办缴纳社会抚养费9900元后,为3个女孩办理户籍登记。   从2012年第二季度起,夫妻两人纳入农村低保;2014年低保享受对象变更为张方其、张启刚。2012年,该户领取低保金1275元,2013年领取1760元,2014年领取2124元,2015年1-4月领取768元。2013年春节领取一次性生活补助金400元,冬春救助粮30斤;2014年领取春节一次性生活补助300元,冬春救助粮30斤。经统计,2012年4月至今,该户共领取低保金等民政救助资金6627元。   2014年,该户春节杀年猪2头,约400斤,养殖出售生猪5头,收入约7000多元。现饲养生猪两头,约300斤。该户2014年玉米产量约1500斤,目前还有玉米约1000斤,腊肉约50斤。   该户银行存折余额为3586.02元,其中低保金为786.02元。   (二)住房情况:该户拥有砖混结构三层楼房,约200平方米,于2011年修建。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房屋建筑成本在10万元以上,修建时获得政府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万元。   据村干部及当地村民反映,该户生活水平在当地属中等水平。   三、婚姻家庭情况   张方其、任希芬夫妇在海南生活期间有打骂孩子情况,长子张启刚曾被父亲责打手臂脱臼,耳朵被扯伤留有疤痕。2011年回乡后,夫妻感情恶化,时常吵架和打闹,男方曾将女方打伤住院。女方于2013年2月离家出走,随后男方时常外出打工,家庭日常事务主要由长子张启刚承担,包括照顾三个妹妹、饲养生猪等。在父母先后离家后,4个子女性情发生变化,不愿与外界接触,经常闭门不出,甚至亲属也叫不开门,于2015年6月9日晚服农药死亡。   目前,省民政厅已派出工作组协助当地做好善后工作,指导当地进一步做好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及有关善后事宜。 (原标题:贵州民政厅通报4儿童服毒死亡案:生活水平属中等) http://news.163.com/15/0612/13/ARTP3UGA00011229.html 6月11日下午4点左右,中牟县雁鸣湖镇卫生院,一45岁左右妇女用刀捅死一妇科医生。两人交谈后,凶手便掏出水果刀朝医生连捅数刀。医生因伤势较重死亡。行凶过程仅5分钟。医生叫王香兰,35岁,有一儿一女。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12 次阅读|5 个评论
农村老人家庭权威丧失
热度 25 xin 2015-2-6 09:28
我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博文,过去二十五年,我亲眼见证了农村老人权威逐渐丧失的全过程。我生活在山东南部的农村,那里原本民风淳朴,偶有邻里纷争,但也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 大约90年之后,也就是当地乡镇企业崛起的元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伴随着共和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人的思想日益活跃,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在这繁华的背后,老人这个群里的境遇似乎越发困难。他们在物质生活、医疗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除了能得到电视垃圾节目的慰藉之外,子女对他们越发糟糕,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况愈下。 大约在90年前后,我就关注农村很多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尤其关注他们的悲惨遭遇。根据我个人感觉,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老人的权威逐渐近乎于丧失殆尽。前几天和几个同事聊起,才得知这是具有全国尺度的广泛现象。 粗浅地来看,老人权威丧失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老人普遍受到子女的嫌弃。子女结婚后,普遍躲瘟疫一样与自己的母家庭割裂,分家过日子。第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主导权的丧失。结婚成家,独立门户的孩子,老人必然无权管辖。但还未成家的孩子,老人也未必有主导权。第三,老人赡养问题令人担忧。被子女期待快点死亡的老人非常普遍,老人虐待致死现象普遍发生,尤其是老人自杀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丧失主要原因是子女具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老人的经济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女夫妻工作,在我们当地通常月收入超过5000元,超过1万元也是普遍现象。但,对于没有退休工资的农民来说,年过六十后,经济能力几乎清零。经济条件对比分外明显。另一个佐证是,农村有退休的老人,通常生活很幸福。几个孩子争爹现象时常发生。 另外,和城市老人一样,老人为老不尊现象非常普遍。他们通常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闹革命,当红卫兵,造父母的反。现在老了,还想保持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时候的激情,可是年轻人不吃这一套。矛盾近乎于难以调和,老死不来往的现象很普遍。 老人权威在农村的丧失,危害除了老人生活不幸福、受虐待之外,还有其他危害。比如,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让下一代人少走弯路,教育他们怎么做人。可是老人权威丧失,致使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无法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农村道德伦理在激荡中国迅猛发展过程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农村家庭伦理关系,不知道是在这种调整中升华和提高,还是在这种激变中逐步沦丧与迷失。旧中国的优良的家庭传统,我们已经义无反顾的抛弃和忘记,而新的家庭传统还在阵痛中挣扎,还未形成。 后记: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老人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让我神往,让我入迷。随着我外出读书和工作,我和他们的联系越来越少。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尽力的去找我以前的“老”朋友,或者从我家人口中得知一二。但大多都是非常悲惨的故事。让我深感老人权威,在农村已经渐渐丧失了。 关于农村老人自杀方面,请看专门报道: http://hb.sina.com.cn/zt/laorenzs/index.s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1/nw.D110000zgqnb_20140731_4-02.htm http://zqb.cyol.com/html/2014-07/30/nw.D110000zgqnb_20140730_3-09.htm
5167 次阅读|48 个评论
国家应该将无儿女的老人无条件‘养起来’!
热度 9 lin602 2012-7-18 22:19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要求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目前来说,独生子女家庭非常多,可能占到一半左右,至少也有三分之一。 但是,有的独生子女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不幸,生病、车祸、事故、争斗、工伤及突发事故会离开这个世界。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如果年龄大点就不可能再生孩子了,到他们年老的时候,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又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是非常苦的,甚至是悲惨的。 实行计划生育,中国的老百姓付出了代价,如果他们老无所依,又没有得到政府的养老保障,这无论从良心上、道德上、社会舆论上及社会风气甚至文化的层面上,都是负面的。 其实目前我们国家有这个经济实力将这些可怜的老人养起来,解决吃住穿及基本的文化生活与医疗条件,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再说一句,几十年来,超生的罚款也不少,完全可以用这笔钱来做这个事情。 这件事情与普通养老公寓及养老院还是有差别的,普通养老院要出钱,属于付钱服务性质的,而无子女老人的赡养具有福利性质,是无条件的。
38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