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天干地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天干地支纪年的推算方法(包括公元前后)
shhu1961 2020-6-3 11:29
读书研究、书画鉴赏经常会碰到我国特有的干支纪年问题。一般朋友需要上网检索万年历之类的对照表才能得出结果。有没有记忆简单、推算容易的方法,找到公历纪年与干支纪年的对应呢?显然是有的,因为干支纪年有非常规则的循环关系,建立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对应关系并不太难。 我在前人介绍的方法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推算方法,其诀窍是把公元4年(刚好是甲子年,60年循环的开始)作为推算的基准年,可以非常容易地推算公元前后的每个年份的干支纪年(当然忽略了年初的差异)。 下面是详解。 公元后的情况: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0 1 2 3 4 5 6 7 8 9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公元 4 年为甲子年,所以可以简单地以公元 4 年为基准来推算 天干以 10 为循环,年份减 4 ,尾数值即为对应的天干。 地支以 12 为循环,年份除以 12 ,余数减 4 的值为地支;如果余数小于 4 ,则用余数加 12 再减 4 。 例如: ( 1 ) 2015 年, 2015-4=2011 ,尾数 1 对应天干“乙” 2015 ÷ 12=167 ……余 11 , 11-4=7 ,对应地支“未” 推算出 2015 年是乙未年; ( 2 ) 2019 年, 2019-4=2015 ,尾数 5 对应天干“己” 2019 ÷ 12=168 ……余 3 , 12+3-4=11 ,对应地支“亥” 推算出 2019 年是己亥年。 公元前的情况(注意表中数字是倒序):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0 9 8 7 6 5 4 3 2 1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0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公元前的年数加3,所得余数即为对应的天干(本来应该加4,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只能加3)。 公元前的年数除以12,所得余数加3,如果值小于12,则该值为对应地支,如果值大于等于12,则减12后的值对应地支。 例如: (1)公元前220年,220+3=223,尾数3对应天干“辛” 220 ÷12=18……余4,余数4+3=7,7对应地支“ 巳 ” 推算出公元前220年是辛巳年。 (2)公元前59年,59+3=62,尾数2对应天干“壬” 59 ÷12=3……余11, 11+3=14,14-12=2,2对应地支“戌” 推算出公元前59年是壬戌年。
个人分类: 科学史|9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63、“支藏人元”本质探讨
baishp 2019-9-29 11:06
63 、“支藏人元”本质探讨 我建有一个微信群“中医医理探讨”。感觉能够“永久”保存资料的,还是博客这种地方。我在群里本来是有不少值得保存的言论的,因为懒散,所以也一直没有把它们转换成这里的博文。昨今两天,我在群里说了一些我认为极其重要的话,为防“夜长梦多”,也是兴起,现在就把它转到这里来。为了保持微信聊天记录的原风格,除了群友网名作了一下改动,其余一字不改。 ========== 以下就是该段记录全文 ========== (按:缘起说明:一个群友在群里发了一篇介绍她自己所写的中医书的内容说明。我接过该说明提及的话题。) 本博主 : 既然说到阴阳五行,我就随机发表一些我的看法吧。 我的观点,主要来自体验,而非书本。但是我又不得不使用各种书本上的名词,所以各位不必太计较我说的与各位理解的是不是一致。我连我自己是否“词不达意”都不是绝对有信心 本博主 : 我理解“五行”,是从“六淫”入门的 本博主 : “六淫”是身体里的感觉,而且是偶数,适于按“阴阳对称”分类,定位 群友 wm: 六淫属于表里的范畴,你说的没错 本博主 : 中医里面讲“五运六气”。这“六气”与“六淫”很好一一对应起来。这“五运”,按书上讲的,与“五行”是不同的东西。但我不管这个。我只管“六”分得对不对,服下相应的药物后,反应如何 本博主 : 按书上划分,五行中的“火”被分成了“君火”与“相火” 本博主 : 这又变成“六”了 群友 wm: 不懂 本博主 : “君火”是指“少阴”,相火是指“少阳”吧?各位可说说 本博主 : ,其余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太阴湿土,这都很固定了 本博主 : 总之我要说的是,我重点抓的是“六”,而不是“五” 本博主 : 就中医来说,只有从感觉,症状上把握了,所得到的知识才真正是你的知识 群友 wm: 不要被一些奇怪的理论带跑偏了,要从实际出发 本博主 : 五行没法从感觉上直接把握。要把“火”分成 2 个火后,才好把握 本博主 : 我的观点,主要来自体验,而非书本。 ----- 你记住我这句话 本博主 :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八卦”的关系 本博主 : 去除“乾坤”两卦,剩下 6 卦,正好也是“六” 群友 wm: 所以我说你说得对啊,亲身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群友 wm: 简而言之,我们体验外部靠的是五官感受 :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群友 wm: 以五官感受为基础得到的外部信息是表的一部分 本博主 : 六卦里面也有“水,火”等。但请注意,这与“五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千万不要望文生义,就把此火当彼火,此水当彼水了 群友 wm: 抛开外部感受,由理论获得的真实的内容在这之外,称之为里,二者想加得到的是六淫 群友 wm: 再在阴阳的认知下,它很快就能拓展出一大批内容 本博主 : @ 群友 wm 你说五官感觉又有很大问题了。我说的感觉重在“内部感觉”,即“肌体觉”(可参看我的《从认知心理学看中医的科学性》一文) 本博主 : 当然也不完全排除五官感觉。比如舌苔、小便颜色 群友 wm: 这问题不小啊 群友 wm: 不是一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 群友 wm: 我说的五官感受非常简单,仅仅只是人用于收集外部信息的手段,这是天生的 本博主 : 得一个人“闭关”几年体会,才会有初步认知 本博主 : @ 群友 wm 西医中医的分野,就来自于“感觉”的源头。西医全部来自于“五官感觉”,即外部感觉。中医来自于包括内部感觉(肌体觉)在内的全部感觉 本博主 : 西医还做不到五官感觉的全部。重点只在视觉 群友 wm: 你指是的比如 : 痛,麻,昏,乱,无感这些吧 本博主 : 所有描述“症状”的感觉。比如“不喜热饮”“不喜冷饮” 本博主 : 中医师望闻问切病人的事,中医师首先要自己有感觉经历。望闻问切之后,以己推人而知人 本博主 : 当然,中医师不可能把世界上的病得遍。但对“八纲”的认知,必须要来自于亲身体验 本博主 : 八纲辨对了,问题就解决百分之七八十了,而且决不可能出医疗事故 本博主 : 我再谈谈我对“八纲”与“八卦”的关系的观点吧 群友 wm: 八卦…… 本博主 : 这两个“八”,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本博主 : 除了乾坤两卦,我认为其余六卦中,巽、兑与震,艮,可分别代表“上、下” 本博主 : 坎,离,代表中焦 群友 wm: 八卦不了解,不做分析 本博主 : “上下”对应“表寒表热”与“阴虚阳虚” 本博主 : 八卦只是一个符号系统,规定一种逻辑关系,“此非彼,彼非此”而已 本博主 : 八纲中,“表里”,从逻辑上来讲应该指“表症”与“肾阴虚阴虚”才对。但实际医书中,“里”好像多指胃脘中焦。不解 本博主 : 我认为八纲中“虚实”应该指中焦胃脘 本博主 : 脾胃 群友 wm: 八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博主 : 胃与表是联系在一起的 群友 wm: 当阴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个它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随之表里就应运而生 群友 wm: 同理可得虚实寒热 群友 wm: 每一个阶段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必然进入下一个阶段 群友 wm: 你想的太简单了,不利于解决问题 本博主 : 八纲不如改名“上下左右里外虚实”更形象 本博主 : 由简入繁,由繁入简,反反复复,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 群友 wm: 这个是没错 群友 wm: 改名是真没办法 本博主 : 每一个阶段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必然进入下一个阶段 ======= 八纲只是提出一个空间,并不解决时间流问题 群友 wm: 啊? 群友 wm: 这是什么脑回路 😂 本博主 : 你知道河图洛书吗?标上数字顺序才含有时间信息 群友 wm: 不知道…… 群友 wm: 问你个问题 群友 wm: 现在所有人都在说,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你觉得对么 本博主 : 八卦里面有时间信息,八纲里面没有 本博主 : 我只认感觉,不懂什么几维几维 @ 群友 wm   本博主 : 按现代科学说法也是四维啊 群友 wm: 表达要清晰,最主要的是要让别人明白意思,否则没有意义的 本博主 : 语言文字作用永远是有限的。它不仅用来沟通了解,也用来制造隔阂 本博主 : 谈到维度的问题,我认为一种感觉对应一维,而每一维是有数字范围的,比如可见光频率,听觉音频范围 本博主 : “修炼”就是发掘隐藏的感觉种类,扩大频率范围 群友 ry: @ 本博主 群友 wm: 数学和物理的维度是不同的哦 群友 ry: 维度是西方的说法,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空间,境界等等 本博主 : @ 群友 ry   群友 wm: 不可以,无论是谁的说法,正确的我们就要收容 本博主 : 你的感觉种类、频率范围变了,空间,境界当然也变了 本博主 : 末枝小节问题,不必争论 本博主 : 不过按佛门大师的立场,他们是很鄙视“玩弄感觉”的 本博主 : 这里可能重点在“玩弄”二字吧 本博主 :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数学属于第六觉维度,物理属于不全的前五觉维度 本博主 : 金木水火土,土居中央,金木水火居四维。现在火一分为二,怎样对应六气呢?实际上土分阴阳,其中之一便对应火之一。这样五运六气六淫便完成了对应 本博主 : 金木水火土 ---- 金、木、水、半火 1 、半土、半火 2 本博主 : 金、木、水、半火 1 居四维,半土、半火 2 居中央 本博主 : 图63-1 河图洛书 本博主 : 古人为什么要搞的这么复杂?因为五运也好,六气也好,说的都是空间问题。要算准人的状态,还必须考虑时间点。 本博主 : 空间分天、地、人。天布五行,地有六气,人居中间。人的变化周期必定介于天与地的周期之间,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 本博主 : 给人一个机动回旋地带,人才会减少生病。 图63-2 半火半土是X 本博主 : 更正:也不能说古人搞的这么复杂。这是造物主,上帝的设计 本博主 : 古人只是传承这一知识 本博主 : 金木水火土 ---- 金、木、水、半火 1 、半土、半火 2 人体的气机,在时间上缩短了是 5 个单位时间,拉长了是 6 个单位时间。所以平时是介于 5~6 个单位时间之间(一个周期) 本博主 : 好比一辆车行驶在一条公路上 本博主 : 如果公路太窄,车辆就很容易撞上两侧的护栏,尤其在地形不好的地方 本博主 : 公路较宽的话,即使地形不好,但车辆有一个回旋空间,就不容易撞上护栏 本博主 : 再释昨天所说:丁火与己土实质上是一个东西。合而为五运,分而为六气。 我把我研究出的最大奥秘告诉大家了。各位以后可以仔细体会,看我说的对不对。 本博主 : 应该合而为五行,不是五运。五行中,丙丁为火,五运中,戊癸为火 本博主 : 支藏人元中,巳藏戊丙庚,午藏丁己,未藏丁乙己。那个“戊藏丁己”,藏的实质上还是一个东西。 本博主 : 跟卯藏乙,酉藏辛,子藏癸一样的,都只藏了一个东西。 本博主 : 支藏人元中,巳藏戊丙庚,午藏丁己,未藏丁乙己。那个“戊藏丁己”,藏的实质上还是一个东西。 ******* 午藏丁己。 一不小心就搞混了 群友 lxm: @ 本博主   本博主 : @ 群友 lxm
个人分类: 吃饱了饭|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进制与十二进制、基数与序数、干支与生辰八字
热度 13 fdc1947 2017-1-17 08:03
十进制与十二进制、基数与序数、干支与生辰八字 这个礼拜五就要过小年了,“猴年”(丙申年)很快就要过去了,马上就会迎来“鸡年”(丁酉年)。这些用以纪年的天干和地支实际上分别是十个和十二个序数词。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数字运算大概都是十进制的,其原因也没有什么争议,一般都以为这是由于人有十个手指头。用手指头表示数字是一个简单而明了的方式,屈指可数,到现在仍然如此。 据说,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最重要的十进制数字。先秦的文献中也早就有了用这些数字表示的数目和计算,我曾经在湖南省博物馆见到过展出的里耶的秦代木简,上面就有九九乘法表。 据说,为了防止数字的篡改,唐宋以后的政府文件中数字要用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直到现在,我们的银行支票上还是用这些大写的数字。 不过,在民间的商户、钱庄等商业往来中,人们往往用更简易而清楚的商业数字即“苏州码子”, 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我看到一些国民留下来的“折子”上,就有这些数字。据说现在港澳仍然有些商户在使用苏州码子。 后来,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我们在某些场合就用了罗马数字, I 、 II 、 III 、 IV 、 V 、 VI 、 VII 、 VIII 、 IX 、 X 。我最早是在家里的钟表上认识这些罗马数字的,后来在小学又在课本上正式学到了这些数字,我想大多数中国人应该和我差不多。 自从上小学学习算术,我们就习惯与阿拉伯数字了,用它来作计算、写式子最简单、最方便。而所谓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 阿拉伯数字也只有从0到9共计10个数字,所以,用这10个数字本身就意味着最适合于作十进制运算。 但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计量单位,却并不都是十进制的。有时候,人们使用十二进制。例如,古代中国就把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一年共十二个月。把每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后来把一个时辰分成两个,称为小时,钟表的每一周为十二小时)。把周天分成十二次(西方把黄道附近天空分为十二宫),木星每年运行一个次,十二年一个周天,所以把木星称为岁星。英制单位也有十二进制,如,一英尺是十二英寸。一些用品如笔、球等、每十二支(个)称为一打。实际上,在英语的数词中,也能够看到十二进制的遗迹。 人们把 描述事物数量的多少的数词称为基数词,把表示顺序的数词称为序数词 。上面所说的十进制数字如一二三等汉字、罗马数字、苏州码子、阿拉伯数字等如不加标记,都可以是基数词。 由于人们计算用的数字都是十进位的,只有十个数目字,所以,一般人并没有区别于十进位数字的专门用于十二进位的数字,也就是说, 人们就没有专门用于十二进位的基数词。 但是,由于序数词表示的是事物的顺序,或者说,由于人们需要描述某一事物在序列中的位置,人们就需要一些特殊的字或词汇,这些字或词可以被认为是广义的序数词。 例如, 十进制的序数词,我们可以有十个天干来标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进制的序数词,也可以用十二个地支来标记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如,一年中十二个月的名称,周天的十二次 ( 星纪 、 玄枵 (xiāo)、 娵訾 ( jū zī )、 降娄 、 大梁 、 实沈 、 鹑首 、 鹑火 、 鹑尾 、 寿星 、 大火 、 析木 ),黄道的十二宫等, 也可以作为广义的序数词。但是,实际上被我们作为序数词运用得多的,就是天干和地支。 例如,作为十二地支代称的十二生肖,就常常被我们用来作岁数的比较。两个同学只需要说出自己的生肖属相,就可以知道是同岁还是相差几岁。因此,这些鼠牛虎鸡狗猪等也可以作为广义的序数词。 实际上, 传统中的天干、地支在很多地方被作为真正的序数词使用 ,在很多文章、文件中,需要分门别类地列出段落或条款时,都可以甲乙丙丁或子丑寅卯作为序数词。这样做有很多优点,例如说第一条甲款,就比说第一条第一款字数少而且避免“数目字”的重复使用。这在需要把门类分得很细的情况下特别有用。 英语字母ABCD等也常常作为广义的序数词使用 ,它的好处是多达26个。中国图书分类法就是把英语字母作为分类号码的首字。 另外, 千字文里的一千个不同的汉字,有时也被作为广义的序数词使用 。对于唐宋以后的读书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等等语句,是与一二三四的数字次序一样被背得滚瓜烂熟的。当然,这大多是在需要分许多门类,可以在门类比天干的十个、地支的十二个还要多的时候所用,因为从理论上它可以用到第1000类。像明清时期的朝廷文献、档案,就以千字文编号,直到民国年间把故宫文物的分类,还以千字文编号,比如,天字第一号,地字第八号,玄字第一一三号,如此等等。 我们的祖先还把天干和地支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由两个字组成的新的序列。从甲子、乙丑、丙寅依次排列,直到癸亥,共计六十个序号 。由于这是序数字的依次组合,天干有10个,地支是12个,其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干支序列只可能有这60个“序数”。 从甲骨文物上知晓,早在商代,我们的祖先便使用这套干支序号来纪日。自 从春秋 鲁隐公 三年(西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直至今日,这两千七百多年来七十八万多天未曾间断,这样的连续历史记录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我们现在更熟悉的是干支纪年,今年是丙申年,马上要到来的就是丁酉年。这样的纪年方式从汉代开始到如今也没有间断过。由于天干是十个数,它与我们计算所用的十进制是一致的,与如今所使用的西元纪年系统也是一致的。所以,天干数与西元纪年的个位数是对应的。例如,甲对于于4,乙对应于5,丙对应于6,如此等等。地支是十二位循环。这样,我们容易把干支纪年与西元纪年对应起来。 同样,我们的古人也用干支来纪月。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的纪年用的是阴阳合历的年(即我们现在所用“农历”的年),但是纪月却与月亮无关,每一个“月”从“节气”开始算起,把立春作起点,把黄道等分成十二段,每段为一个月。换句话说, 这样的月根据的是“太阳历”,不管这“年”是否有闰月,每年总是十二个“月” 。这样,十二地支就配上了十二个“月”。人们把从立春开始的第一个“月”称为“寅月”(实际上主要就是西历2月的大多数日子),惊蛰开始为“卯月”(即主要为西历3月),以下类推。至于天干,指定以“甲”年的“寅月”为丙寅,“卯月”为丁卯,以下类推,这样,“乙年”的“寅月”即为“戊寅”。如此周而复始。古今讲述干支纪月的文章,常常讲得罗嗦而不清楚,就是因为不得要领,没有把这里的月实际上是太阳历这层窗户纸捅穿。 也同样,每天有十二个时辰,正好对应从子到亥的十二地支。又指定甲日的子时为甲子,丑时为乙丑,以下类推,乙日的子时就为丙子,……,周而复始。 古人用这样的方法为年、月、日、时都分别指定了天干地支的两个字。古人把一个人生下来那时刻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的干支称为此人的生辰八字。显然,由这四组干支组成的八字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就是某一个人的“八字”。 有的古人迷信,认为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这就是过去的“八字算命”。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就会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谬论:既然他的命运已经在出生时决定,他就不用努力,随随便便得过且过混日子算了,甚至随便做坏事也没有什么,因为这都是命。这显然是与任何一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格格不入的。于是,人们必须要改造这种一切都由命运决定的理论,也就是说,要改造自己的命运。据说,取一个适当的名字也是一个办法。 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影响一个人生长的因素几乎多到无穷多个,绝不是只有人出生时的“初始条件”就决定得了的。无论算命理论怎样改造,无论怎样吹嘘其“博大精深”,这一套东西到头来总归是骗人的胡说八道。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13703 次阅读|29 个评论
心算任意年份的天干地支的方法
热度 1 dingsir 2017-1-10 13:34
update: 修正笔误,增加口诀.2017-11-8 update: 增加从干支推算年份的方法. 2017-10-29 Update: 增加C#代码的实例 。2017-7-3 初看以为复杂,其实非常简单,天干地支记年法是60年一循环,一张图片足以解释清楚。 天干地支心算法.png 喜欢玩Excel函数的可以用这个公式来算 (A2为年份保存的单元格,注意根据具体位置调整) =MID(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MOD(A2-IF(A20,4,3),10)+1,1) MID(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MOD(A2-IF(A20,4,3),12)+1,1) 写成VBA的函数也是可以的,要放在模块中才便于使用. Function TGDZ(theYear As Integer) As String Dim N As Integer, M1 As Integer, M2 As Integer Application.Volatile If theYear = 0 Then MsgBox 年份不能为0,没有公元0年这一说法,开始即为公元1年 TGDZ = 年份错误不能为0 Exit Function End If N = theYear - IIf(theYear 0, 4, 3) M1 = (N Mod 10) + 10 * IIf((N Mod 10) 0, 1, 0) + 1 M2 = (N Mod 12) + 12 * IIf((N Mod 12) 0, 1, 0) + 1 TGDZ = Mid(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M1, 1) Mid(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M2, 1) End Function 上述函数使用方法就是 =TGDZ(A1), 这里A1就是A1格,保存年份,公元前记为负数. 当然,也可以贴个计算实例,一目了解。 原始的EXCEL文件 利用EXCEL计算天干地支年份的公式.xlsx 用Powershell计算的脚本 计算天干地支.rar 用C#计算 TGDZcalc.rar 显然,这么上面这么多年份对应关系是不必要的,可以快速心算,只要知道10个天干,12个地支的汉字就行。 自编两句助记的口诀如下 对公元以后的年份: 年份减84 (即1984,也可用1924) ,记住这个数。 天干除干数,地支除支数 (即分别除10,12) ,余数加1找汉字。 第1步,用年份减去1984或1924,不出现负数即可。记下这个差。 第2步,用第1步求得的差,对10,12分别求余数,余数加1后按这个顺序分别在天干地支中找汉字,合起来就成。 如2013年,这个数为2013-1984=29.记住这个数。 29除10余9, 9+1=10, 天干顺序中第10位即为癸。(实际上就是计算机中的取余) 29除12余5,5+1=6, 地支中第6位为巳。 此年即为癸巳年。 又如1937年,这个数为1937-1924=13,记住这个数13. 13除10余3, 3+1=4, 天干中第4位为丁。 13除12余1, 1+1=2, 地支中第2位为丑。 此年即为丁丑年。 当然,以上所指年份均为农历年。 公历的某些日子在农历中可能是另一年所属。 或许有人钻牛角尖,问,如果更早的或更晚的年份呢? 比如说公元前呢? 上面的口诀再改改就行,变成通杀版本,可计算上下五千年 ,如下 元前减3元后4 (公元前年份数减3; 公元后年份减4,这里的3,4就是自然数3 或4, 不是1904.由于没有公元公元0年,这里出现了不连续需要调整) , 负数花甲变正数。 (负数通过与60的整数倍相加变为正数) 天干除干数,地支除支数 (即分别除10,12取余数,注意负数可加上60的整数倍变成正数来求余) , 余数加1找汉字。 比如,嬴渠梁发布招贤令的年份是公元前361年,记为-361年。 -361-3=--364, 负数的求余不太好理解,可以加上整数倍个花甲(即60年天干地支1个循环)调整为正数再来看(不能直接去掉负号变成正数来求余)。 -364加上360得-4,还不够正数。再加一个60, 得56. 以56除以10的余数加上1,得7,天干即庚;56除以12的余数加1,得9,地支即申。此年即为庚申年。 负数的心算稍麻烦一些,但如果用EXCEL来计算,与正数一样简单。 Enjoy it! ---------------------2017-10-29 更新-------------------------------- 有人会问,如果反过来呢,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花甲来推算他的年份? 这个显然也是可以的,只是有一点,从年份到干支的计算中,多少个花甲(60年)的倍数是丢掉不用的,因此,必须补上这个信息,我们才能反推出准确的年份,否则,计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 比如说, 出生在丙辰年的人,如果不推定他所处的大致年份,前60年,后60年出生的人都可能是丙辰生肖的. 这个推算相对复杂一点,倒也解说得清楚. 首先还是根据干支倒算出余数,比如说 丙辰年的,丙在天干排第3,对应前面的计算,天干余数为2. 辰在地支排第5,地支余数为4. 哪个数值除以10余2, 除以12余4呢? 这里有个小技巧,一个数除以10的余数,减去它除以12的余数,其差值应该是2的倍数.每增加一个10年,这个差值就增加2.或者说,每增加2,对应的年分就增加10年.(如果差值小于0,天干的余数先要加上12再去相减). 因此,这个倍数除以2就得到十位数.或者说直接除以2乘以10就得到不含个位数的中间值. 个位上的数字很简单,就是天干余数. 以丙辰为例,天干余数2,地支余数4,差值小于0,加上12再相减,12+2-4=10. 10除以2得5,十位数即为5.个位数为天干余数2,因此,结果为52,即52是丙辰在该花甲中的序数.加上1924即为1976年. 假设这个属相是1984年之后出生的,应该是1984+52=2036年,目前还没有出生呢. 为了方便,可以列出下面的公式: =1984 +MOD((12+FIND(LEFT(B2,1),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FIND(RIGHT(B2,1),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10/2+ FIND(LEFT(B2,1),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 我特意把公式写成三行以方便观察. 第一行指定基数,即干支数的首年,比如说,这个人在1984年之后生的,用1984;如果在1984之前的,可能是1924, 或者是1864年,依次类推.本例中用了1984. 第二行,就是该干支在花甲中的序数的十位数的计算.原理上面讲过了. 第三行,就是该干支在花甲中的序数的个位数. 对于公元前,由于没有公元前0年,所以干支的首年变化了.计算表示-57年(公元前57年)为公元前的首个甲子年,因此,这个公式的 调整为 =-57+ MOD((12+FIND(LEFT(B2,1),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FIND(RIGHT(B2,1),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5 +FIND(LEFT(B2,1),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 如果不在范围之内,通过减去更多个60倍数就可以得到了. 以上面讲的 嬴渠梁发布招贤令的年份是庚申年, 上面公式计算出来的是-1, 通过减去360年(6个花甲)就得到-361年.至于要减去多少个花甲年份才能正确,要靠其它信息来确定了. 因为公元前的年份计算结果不能为正数,如果一旦出现正数,就需要再减去60. 老规矩,还是放上示例文件. 从干支推算年份的方法.xlsx 也相应的编个口诀吧(括号内为对应的示例): 序数减1 , (丙→2, 辰→4) 正差乘5 , (12+2-4=10, 10*5→50,差为负值要加上12) 个位干余 ,(50 + 2=52) 加上基数 ( 1924+52=1976,一般只要记住两个基数就可以了,近代常用1924, 公元前用-57,其它的加减若干个60就行了.) 2018-1-31 最近学习matlab,补充个用m语言写的函数. TGDZ(matlab).rar C#的小程序,CMD下面运行 TGDZcalc.rar
个人分类: 软件杂谈|941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二)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baishp 2012-11-29 23:04
20、(二)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这一篇来看看其它生理信号imf分量的平均周期。 (一)先看看脉搏信号序列MB291712的imf分量imf_MB291712的平均周期: M函数文件: function = TydhV_imf( imf_MB291712 ) P=cell(size(imf_MB291712,1)-1,2); for i=1:size(imf_MB291712,1)-1 = findpeaks(imf_MB291712(i,:)); if length(P{i,2})1 T_peak(i)=(P{i,2}(end)-P{i,2}(1))/(length(P{i,2}-1));%最后一个峰值点 %序号减去第一个峰值点序号,除以两峰值点之间峰峰段的段数。 end end B=cell(size(imf_MB291712,1)-1,2); for i=1:size(imf_MB291712,1)-1 = findpeaks(-imf_MB291712(i,:)); B{i,1}=-B{i,1}; if length(B{i,2})1 T_bottom(i)=(B{i,2}(end)-B{i,2}(1))/(length(B{i,2}-1));%最后一个谷值点 %序号减去第一个谷值点序号,除以两谷值点之间谷谷段的段数。 end end for i=1:min(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MB(i)=(T_peak(i)+T_bottom(i))/2; end if 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MB(length(T_peak))=T_peak(end); else T_m_MB(length(T_bottom))=T_bottom(end); end for i=1:length(T_m_MB) Var_MB(i)=var(imf_MB291712(i,:)); end subplot(2,1,1) bar(T_m_MB) title('T _ m _ MB') grid subplot(2,1,2) bar(Var_MB) title('Var _ MB') grid %将周期时辰数转换成年、日、小时表达方式。 T2_m_MB=T_m_MB*2; y=fix(T2_m_MB/8765.8128); d0=rem(T2_m_MB,8765.8128); d=fix(d0/24); h=rem(d0,24); TydhV_MB= ; TydhV_MB=TydhV_MB'; end 以文件名“TydhV_imf”保存(TydhV-周期、年、日、时、方差)。 TydhV_MB = TydhV_imf( imf_MB291712 ); 运行,得: 图20-1 imf_MB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只画了各分量的周期与方差Bar图,上篇中其余图省去。 变量TydhV_MB截图如下: 图20-2 imf_MB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上图第一列是各分量周期时辰数,2、3、4列是年、日、小时数,最后一列是方差数。这些数据现在保存在这里,不作详细分析。 只有第10个分量的周期136天14.55小时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在开通此博客之前,它在我的研究中曾经出现过。那是在我对体温信号序列作循环平稳性研究时出现的。本来,以前画出图形来,自己看看也就罢了,没有特意保存,程序也是随意处置(因为出于方便的原因,程序是处于不断改动当中,所以觉得保存也没什么意义)。但是这个136.5天的分量周期,在跟一个朋友的QQ聊天中留下了记录。见下面截图: 图20-3 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不同通道的信号,得到了同一结果,那么这个结果就可以确定为研究对象本身的属性,而不是由于数学处理方式的不当,凭空产生的一个虚假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里保存的处理结果,将来都有可能被证明是人体生命本身的一种属性。因此,不能轻易认为某个处理结果“没有意义”。 (二)下面看看收缩压信号序列GY291712的imf分量imf_G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GY = T TydhV_imf ( imf_GY291712 ); 运行,得: 图20-4 imf_G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GY截图如下: 图20-5 imf_G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三)下面看看舒张压信号序列DY291712的imf分量imf_D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DY = TydhV_imf ( imf_DY291712 ); 运行,得: 图20-6 imf_D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DY截图如下: 图20-7 imf_D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四)下面看看均压信号序列JY291712的imf分量imf_J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JY = TydhV_imf ( imf_JY291712 ); 运行,得: 图20-8 imf_J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JY截图如下: 图20-9 imf_J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五)下面看看差压信号序列JCY291712的imf分量imf_CY291712的平均周期: TydhV_CY = TydhV_imf ( imf_CY291712 ); 运行,得: 图20-10 imf_CY291712各分量的平均周期与方差 变量TydhV_CY截图如下: 图20-11 imf_CY291712各分量平均周期的年、日、小时数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6ij.html 首发时间:2012-01-07 13:55:40)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3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19、(一)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baishp 2012-11-29 22:48
19、(一)生理信号imf分量平均周期的估计与分析
瞬时频率估计暂时放一下。我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生理信号中各分量的平均周期(频率),因为这对于确定我们身体生理现象的“扰动源”很重要。 现在根据体温信号序列TW486012的imf分量imf_TW486012中极值点的位置与数量,来估计一下各分量的(算术)平均周期(频率)。 %以下是根据峰值点位置与数量估计平均周期 P=cell(size(imf_TW486012,1)-1,2); for i=1:size(imf_TW486012,1)-1 = findpeaks(imf_TW486012(i,:)); if length(P{i,2})1 T_peak(i)=(P{i,2}(end)-P{i,2}(1))/(length(P{i,2}-1)); end subplot(5,3,i) stem(P{i,2},P{i,1}) end 运行,得: 图19-1 峰值点 %以下是根据谷值点位置与数量估计平均周期 B=cell(size(imf_TW486012,1)-1,2); for i=1:size(imf_TW486012,1)-1 = findpeaks(-imf_TW486012(i,:)); B{i,1}=-B{i,1}; if length(B{i,2})1 T_bottom(i)=(B{i,2}(end)-B{i,2}(1))/(length(B{i,2}-1)); end subplot(5,3,i) stem(B{i,2},B{i,1}) end 运行,得: 图19-2 谷值点 %以下将前述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周期再取平均,作为最终结果 for i=1:min(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TW(i)=(T_peak(i)+T_bottom(i))/2; end if length(T_peak)length(T_bottom) T_m_TW(length(T_peak))=T_peak(end); else T_m_TW(length(T_bottom))=T_bottom(end); end %平均周期取倒数得平均频率 subplot(1,2,1) bar(T_m_TW) f_m_TW=1./T_m_TWsubplot(1,2,2); bar(f_m_TW) 运行,得: 图19-3 平均周期与平均频率 图左边是平均周期,右边是平均频率。它与上一篇文章中的图18-1中红线表示的(算术)平均频率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排除了跳变频率的影响。由于上面求平均周期的过程中不考虑能量分布的情况,下面求出各分量的方差,作为各分量的平均能量(功率)。 %各分量方差 for i=1:size(imf_TW486012,1)-1 Var_TW(i)=var(imf_TW486012(i,:)); end bar(Var_TW) 运行,得: 图19-4 各分量方差 将各imf分量之平均周期T_m_TW、平均频率f_m_TW、方差Var_TW数值截图如下: 图19-5 平均周期T_m_TW、平均频率f_m_TW、方差Var_TW数值截图 将上面第一列平均周期换算成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分别约为: 9.4小时; 20.0小时; 1天8.7小时; 2天2.6小时; 3天7.7小时; 5天14.4小时; 10天8.6小时; 21天12.1小时; 43天21.9小时; 86天16.8小时; 178天15.7小时; 1年56天15.3小时 1年364天9.3小时 4年262天18.7小时 (1年按365.2422天、8765.8小时计算); 首先说明,这是一道生理信号用一种处理方式得到的结果,目前它只具有参考价值。最终的确认,还需要用多种方式对多道信号进行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中多种信息来源,才能完成的。 但是上面的数据,还是有一些地方,很值得玩味。最显著的地方,是第二个分量。它的能量是各分量中最大的,它的周期,几乎严格等于20个小时。20个小时是个什么数呢?稍具天干地支、命理八字常识的人,马上就会想到“时干”。因为“时干”的周期正是20个小时(10个时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各占一个时辰)。这是偶然的巧合吗?我很难相信是巧合。 没有出现“1天”(24小时)的周期,很奇怪。也许在高阶信号处理或别种生理信号处理中会出现吧。 命理八字中每个字对应一个周期。就上述数据来看,目前只有“20小时”这一个分量周期与八字中的8个周期之一相吻合。但是另外还有一个分量周期“1年364天9.3小时”很有深意。它极其接近“2年”整数。从统计学上来讲,这一点点误差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在天干地支、命理八字中,“2年”是个什么数呢?稍具天干地支、命理八字常识的人,马上又会想到“阴年阳年”的概念。这在八字理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无论“天干”还是“地支”都有“阴、阳”的区别。排大运的时候必须考虑命主的出生年份是“阴年”还是“阳年”,以确定“大运”是正转还是反转。一阴一阳完成一次振荡,周期正好是2年。这个还是巧合吗?我仍旧很难相信是巧合。 另外还有两分量周期“86天16.8小时”、“178天15.7小时”,分别很接近3个“塑望月”平均周期88天14.2小时、6个“塑望月”平均周期177天零44分。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关系呢? 没有出现1个塑望月平均周期29天12.7小时及恒星月平均周期27天7.7小时。其实女人的月经周期也并不完全等于上述两个周期的。“天人感应”可能也跟发电机、电动机定子、转子“电磁感应”一样,存在一个“超前、滞后”关系吧。 也没有出现PSI周期学说中的“23天、28天、33天”周期。 其它分量周期以后慢慢考查其意义吧。应该指出一点,前述越大的分量周期,其统计误差越大。而且受EMD分解方法中端点发散效应影响,误差更大。最后的(第14个)分量的方差出现大幅反弹,极可能是由端点发散效应引起的,而非实际方差。 (本文首发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0d3de010125f5.html 首发时间:2012-01-06 13:46:51)
个人分类: 斤斤计较|48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己丑年不是乙丑年,也没有乙丑年或已丑年
黄安年 2009-1-27 09:31
己丑年不是乙丑年,也没有乙丑年或已丑年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7 日发布 2009 年是农历己丑年 , 这是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干支相配而来的 , 去年 2008 年是农历的戊子年 , 明年 2010 年则是农历的庚寅年。十天干的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的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称六十甲子。一个人同时生活在两个甲子年里是极为罕见的 , 所以老人说起农历出生的干支年一般可以计算出在公元哪一年。 在天干地支中有乙、己和巳,并没有已。可是在初一晚上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员将己丑年念成了乙丑年,这就闹了个大笑话。 己丑年和乙丑年相差 24 年 , 新世纪里的乙丑年在 2035 年 , 那时我还健在的话就 97 岁了。 干支的一个循环为: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大家看了上面列出的六十甲子就清楚,乙己都是属于天干的序列,把两个天干排在了一起有点同性恋的味道了。 如果播音员将己和已字混读那也是不应该的。自己的己和已经已的读音是不该搞混的。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1465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