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食品乳化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食品乳化剂可改变肠道菌群,引发肠道炎症
热度 1 hongkuan15 2017-3-29 10:53
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慢性炎症性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基因组成变化有关。食品中常见的两种乳化剂,聚山梨酯80(P80)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对肠道微生物有影响。详细信息,请戳这里: 食品乳化剂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破坏肠道屏障 聚山梨酯80(P80)、羧甲基纤维素(CMC)等乳化剂在饮料、甜品和烘焙食品中被广泛使用。如奶茶,乳饮料,糖果,面包,冰激凌等。作用是水性材料和油性材料进行融合,增加溶解度,均匀性和亲和性。典型的包括水包油和油包水两种类型。食品中添加就是为了改善食品感官和口感,好看又好吃。 研究发现,上述两种膳食乳化剂会导致肠道菌群侵占肠道粘液层,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引发慢性炎症。 虽然,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炎症本身可以影响微生物群的组成,但是,并不知道这些化合物先影响微生物再促进宿主炎症,还是直接导致炎症后再影响微生物的组成。 最近,一项发表在《Gut》的文章解答了上述问题,并且再次证明食品乳化剂可以改变肠道菌群并且促进炎症。 乳化剂降低黏膜层厚度 研究者将6周龄的小鼠的饮用水中添加稀释的CMC或P80(含量1.0%),并持续11周,对照组只用水。发现两种乳化剂在小鼠中不诱导肠道炎症或代谢综合征,也不显著诱导微生物入侵。 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和肠道细胞之间有厚厚的黏膜层。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肠道微生物,发现CMC或P80会降低黏膜层厚度。从下图看出绿色的区域代表黏膜层(Muc2),紫色的代表肠道细胞(肌动蛋白),细菌用红色标记和肠道DNA为蓝色。 可以看到红色的小点与紫色区域之间的距离(细菌与肠上皮细胞(IEC))在CMC和P80处理后更近了。右侧的统计图比较清晰,左边是只喝水的距离,右边分别是两种乳化剂处理的距离,都有所降低。 Bar =20μm 模拟肠道系统显示乳化剂可改变微生物组成促进炎症 人们更关心,这些乳化剂对人类的微生物的影响。于是,他们构建了一种人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M-SHIME)的粘膜模拟物,就是体外模拟人的肠道环境,培养微生物。 他们在开始处理前7天,建立了八血管的M-SHIME系统并接种新鲜人粪便。经过7天的稳定期后,分别用水,1%的CMC或P80处理血管13天。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第-7到13天的M-SHIME悬浮鞭毛蛋白(FliC)水平。在乳化剂处理一天后,乳化剂CMC(黄色的柱子)处理后明显增高,而第6天时,P80才开始明显增加。这就表明,两种乳化剂都直接作用于菌群,并增强菌群促炎症潜力和鞭毛蛋白水平;CMC在第1天内就能迅速促进菌群基因表达改变,引起的鞭毛蛋白迅速增加,而P80的影响则比较慢,并且这种变化与菌群的组成改变密切相关。 随后,研究人员将Luminal M-SHIME悬浮液通过腹膜内注射到无菌小鼠体内,并在注射后2小时,测量血清中的IL-6。结果发现,11天后CMC和P80能明显增加IL-6的水平。显示了乳化剂的促炎症作用。 乳化剂处理的人肠道微生物可促进肠道炎症 羧甲基纤维素(CMC)处理和P80处理的人类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M-SHIME)粘膜模拟物悬浮液在移植到无菌小鼠时可促进微生物群落侵袭。这次处理过程与上面的实验类似,只是移植的是口服200μL乳化剂处理后的人肠道微生物悬浮液。 这次还是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定位分析,可以看到细菌与肠上皮细胞(IEC)的距离在不同处理上存在差异。CMC处理后的距离最近,相比用水处理的对照组,乳化剂处理后肠黏膜破损严重。 新的发现是什么? ▸CMC和P80对无病原体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和宿主本身影响不明显。 ▸使用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M-SHIME)的粘膜模拟器,可以检测到P80和CMC都能直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增加了其促炎潜能。 ▸当菌悬液移植到无菌小鼠时,经CMC处理和P80处理的M-SHIME悬浮液都能促进低度炎症相关表型。表明这些乳化剂对肠道微生物的直接作用足以驱动低度炎症和代谢疾病。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需要从新评估 ▸乳化剂CMC和P80在小鼠体内的研究结果,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他们被人类食用后也将直接影响人类微生物组。 采用这种M-SHIME系统模式作为一种方便实用的方法,可以用来测试其它类型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参考资料: Benoit Chassaing, Tom Van de Wiele, Jana De Bodt, Massimo Marzorati, Andrew T Gewirtz, Dietary emulsifiers directly alter human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ex vivo potentiat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2017,Gut. DOI: 10.1136/gutjnl-2016-313099
5809 次阅读|5 个评论
食品乳化剂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破坏肠道屏障
热度 3 hongkuan15 2016-1-30 13:58
最近,真是烧脑又烧菌!有关人体微生物的报道之多,让人看不过来啊。虽然已经说过多次,也还是要再说说,肠道是人体微生物种类最多,密度最大的地方。肠道微生物能够不光参与人体代谢和免疫系统发育,一旦它们闹内讧还可能引起许多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以及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类疾病。 微生物的作用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说说肠子里面的事。肠道菌群与肠道虽然是好朋友,但它们之间还隔着肠道表面的多层粘液,这些粘液层可是非常重要,它控制着微生物和肠道细胞的交流,一方面使绝大部分肠道细菌与肠道细胞保持在安全距离内,另一方面,又会让一部分菌深入粘液层,促成它们与肠道细胞的密切联系。最终,肠道微生物,粘液层和肠道细胞这三个好朋友构成了肠道屏障。 虽然它们形成了屏障,但也不是坚不可摧的。那些能够影响肠道粘液和肠道微生物的物质都可能破坏肠道屏障,都可能有潜在的促进与肠道炎症相关疾病的风险。 其中,能够影响这个屏障的物质就是食品乳化剂(不清楚的可以出门右转,查找前不久写两篇文章)。食品乳化剂是加工食品中重要的食品添加剂。研究发现, 这类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肠道微生物跨过肠壁细胞,引起细菌易位。自二十世纪的中期开始,人们已经观察到食品乳化剂可能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最近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发现,两种常用的相对低浓度的乳化剂,即羧甲基纤维素和聚山梨酯-80, 能够在小鼠中诱发低度炎症和肥胖/代谢综合征,促进容易患这种疾病的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都患上特异性结肠炎。 实验中,给小鼠喂食12周两种食品乳化剂,之后观察肠粘膜的状态,发现喂了食品乳化剂的小鼠肠粘膜变薄了(见下图)。 除此之外,通过检测肠粘膜和粪便中的鞭毛蛋白和脂多糖的含量发现,喂了食品乳化剂的小鼠,这两种物质的含量都增加了,并且肠道的通透性也随着增加了(见下图)。这两种物质有啥作用呢?是一种毒素,能引起机体损伤和炎症反应。 除了肠道粘膜的变化之外,食品乳化剂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增加体重,增加脂肪,也会使小鼠吃的更多,血糖升的更高(见下图)。 食品乳化剂也就诱导了所谓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而这种诱导过程是通过对微生物的侵蚀,引起肠道微生物物种组成改变和增加炎症的几率。从下图可以看出,无菌老鼠的体重增加不明显,脂肪,饭量和血糖增加的也不明显,说明乳化剂的作用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 做到这里是否已经说明了乳化剂的作用了,只是令人奇怪的是肠道微生物在其中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不甘心啊,那再给无菌的小鼠重新移植了肠道微生物是不是就能出现上述症状了呢?于是他们又使用无菌小鼠进行粪便移植,结果表明微生物的这种变化对于引起低度的炎症和代谢综合征是必要的和足够的。移植了肠道微生物的小鼠的确又出现了上述症状(见下图)。 这些结果支持了新兴的概念,改变宿主和菌群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轻度炎症,并可以促进肥胖和影响相关代谢过程。此外,他们认为,广泛使用的乳化剂可能是促进肥胖/代谢综合征和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等发病率增加的因素。 参考文献: Benoit C, Omry K, Goodrich J K, et al. Dietary emulsifiers impact the mouse gut microbiota promoting coliti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 Nature, 2015, 519(7541):92-6. 原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9/n7541/pdf/nature14232.pdf 送福利了 :想知道你的肠脑健康状况吗?来做个 测试 吧! 点开下面的链接就可以: 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6205 次阅读|7 个评论
食品乳化剂可引起炎症反应,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热度 5 hongkuan15 2016-1-23 19:28
上次介绍了食品乳化剂是什么,这次唠唠人吃了食品乳化剂后可能有哪些健康风险。已有研究表明,食品乳化剂能够诱导体重增加,轻度炎症和代谢紊乱。 前不久,一篇发表在《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的综述文章总结了食品乳化剂的种种健康风险。认为食品乳化剂可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减少肠道粘膜层的厚度,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引起诸如肥胖,肠炎,葡萄糖耐受不良等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见下图)。 在了解乳化剂的作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消化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肠道其实是分为很多层的,最外层和微生物直接接触,上面有很多微生物(红点)以及松散肠粘膜层(O),再往里是致密粘膜层(S)和免疫细胞层,最后才是肠壁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道屏障。从整个消化道来看,胃部的粘膜层最薄,肠细胞个头也大;而小肠似乎粘膜层较少,分别了较多的黏蛋白,小肠绒毛褶皱比较多,细胞个头也小;大肠中粘膜层要比前面的两部分厚一倍左右,尤其是外粘膜层,大肠厚的多,当然,大肠中的微生物数量也多(见下图,小鼠消化道)。 微生物更多的是分布在松散的外粘膜层里的,越靠近肠壁细胞,粘膜层越致密,粘膜与肠壁细胞之间的链接也越牢固,在内粘膜层中则微生物的数量较少(见下图)。 从下面的电镜扫描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肠道外侧的粘膜层,红色区域标注的是外层的松散粘膜层,左侧显示的是粘膜,右侧显示的细菌。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微生物在粘膜层中的分布是多么的广泛。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我们的肠道是存在保护屏障的,肠道微生物就位于这个屏障的最外层,这些微生物是抵御肠道威胁的首道关卡,它们对维持肠道健康,维护肠粘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食品中的乳化剂对肠道微生物,肠粘膜都有很强的破坏作用。乳化剂能够诱发低度炎症和肥胖/代谢综合征,促进结肠炎的发病。 在下一篇,我将详细介绍一下,食品乳化剂是如何破坏肠道屏障,引起肠炎和代谢系统紊乱的。请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June 2015, Vol. 26, No. 6 2, Atuma C. etal. 2001,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80:G922–G929. 送福利了 :想知道你的肠脑健康状况吗?来做个 测试 吧! 点开下面的链接就可以: https://www.wenjuan.com/s/FFFRN3/
7402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