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春秋笔法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春秋笔法”释义
carldy 2013-5-16 08:38
读书过程中,经常见到“春秋笔法”浮于字面,不识其意,故查而得如下篇章: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其实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问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杀死了纣王。孟子回答: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即无道寡助的匹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我只知道诛杀了一个叫纣的有罪之人,却没有听说过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6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写传奇小说的笔法来写学术专著,效果会怎样?
carldy 2012-7-23 23:13
近段时间一直在写,超负荷工作。大脑没得闲,一停笔,就突发奇想,如果能用写传奇小说的笔法(当然不是学术界所研究的“春秋笔法”)来进行学术著作的写作,效果会如何? 随便想到一个话题, 比如 关于语料库翻译研究中的翻译共性假设,提出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这里暂且就拿大师级学者做一个示范: 一般学术笔法: Baker 作为翻译共性假设的提出者,引导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新潮流,开创了翻译研究新范式。近几年Baker教授更多地关注翻译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因而语料库翻译研究,主要由她的学生与同事在坚持 ... 传奇小说笔法: 话说那个英格兰女侠贝克大师首倡新法以来,可谓呼风唤雨,天下无敌,盖世无双。却谁想她 现在倒是退出江湖,在圈内隐姓埋名,几乎销声匿迹了,这可忙坏了她麾下高足。须知,打拼天下不易,再创新高也难啊 ... 此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个中人物,请勿对号入座。版权所有,请勿模仿... 呜呼,聊当笑话, 开心一下 。 笔录于澳门2012年7月23日晚上 是日晚上8点,全澳悬挂8号风球(东北8号),窗外狂风暴雨,肆意咆哮,无所为,惟有内心一片宁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504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