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刘建康院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沉痛悼念著名的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刘建康院士
热度 17 Wildbull 2017-11-7 08:15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著名的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 刘建康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 11月6日晚不幸逝世,享年100岁。 刘建康先生1917 年9月1日生于江苏吴江。1938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建康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是我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初,刘建康先生揭示了鳝鱼性别转变规律,于1944年发表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引起国际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波洛( Bullough W.S.) 在 1947 年的 Nature 杂志撰文专门评述此项发现,称这一研究发现“提供了新的和有趣的有关低等脊椎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证据,并打开了一个新颖研究领域之门”。刘建康 先生曾于 1944 年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如下论文 : Liu C K.1944 . Sodium sulfate as an agent ca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loride secreting cells ” in Macropodus .Nature, 153: 252. (用 硫酸钠刺激斗鱼“氯化物分泌细胞”的 形成)。 刘建康先生于 1946 年到加拿大麦基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一种无脊椎动物—筒螅(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生殖巢的形成与种质细胞的起源,对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的种质连续学说提出了质疑。 20 世纪 50 年代,刘建康先生先后到江苏五里湖、湖北梁子湖进行鱼类资源和生态调查; 1957 年,主持了长江鱼类生态的调查研究,根据这些资料编辑而成的《长江鱼类》是我国第一部淡水鱼类生态学专著。 20 世纪 70 年代,刘建康先生领导了武汉东湖渔业稳产、高产试验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研究, 与后续的东湖生态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淡水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之后,刘建康先生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工程,探寻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对策,发表了《揭开东湖蓝藻水华消失之谜》、《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等论文,提出了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并得到广泛应用。刘建康先生还创建了“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等重要的研究平台。 刘建康先生充满爱国情怀,辗转出洋求学,历经艰辛毅然选择回来报效祖国。刘先生思维活跃,创意十足,所发现的鳝鱼“雌雄同体”乃发育生物学经典。刘先生的学术风格大气磅礴,展现出一代学术宗师的风范,他不满足于书本,更重视解决国家需求,从梁子湖和长江的渔业资源调查到武汉东湖稳产高产渔业实践以及蓝藻的生物控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后人所铭记。 刘建康先生是一位令人尊重的科学大师,但却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刘先生一贯重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科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刘先生的治学格言是“重视科学实验,着眼社会实践;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 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刘先生孜孜不倦地 追求科学真理, 年过九旬还坚持天天去办公室 。刘先生一生 心系社会,功德圆满,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沉痛悼念一代宗师!深切缅怀刘建康先生!愿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安好! 海外留学时期的刘建康 1943年4月9日李约瑟访问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时参加合影。第一排左起依次为王家楫、钱崇澍、陈世骧、饶钦止、刘建康,第二排左二李约瑟,第三排左一为伍献文 1955年拍摄于梁子湖(左起依次为刘建康、陈佩薰、易伯鲁) 附1. 刘建康先生学习简历 刘先生于 1917 年 9 月 1 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父亲为银行职员,母亲毕生操持家务) 小学:上海毓贤小学 中学:苏州中学初中部( 肄业,因为淘气调皮 ) 高中:苏州中学高中部( 在就读苏州中学补习班时,与 蒋经国同班、同宿舍 ) 大学: 1934 年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 硕士 : 1939 年到当时迁至四川北碚的国立中央研究院 动植物研究所(导师:伍献文院士) 博士:加拿大麦基尔( McGill )大学(导师: N.J. 贝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吴大学校园,这 是 20 世纪 初中国第一所私立 大学,学风端正,鼓励 学生不要急功近利 ,教育过硬,一共出了八位院士!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年底大家逃难到达四川成都, 1938 年底,从苏州东吴大学来的这部分师生被并入华西协合大学,刘先生在这里读完了大四直到 1938 年秋毕业,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是 《 鲤鱼的骨骼系统 》 ,实实在在地与鱼类研究打上了 交道。 华西协合大学老校门 附2. 刘建康先生工作简历 1941 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45 年升任副研究员 ( 1-7 月 兼任当时迁至北碚黄桷树镇 的复旦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接替 伍献文教授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课程 ) ; 在加拿大麦基尔获博士学位后,随即应美国伍兹霍尔实验细胞实验室主任 R. 钱勃斯( Chambers )之聘,任该实验室副研究员,从事微体操作和组织培养实验。一年后应麻省北安普顿( Northampton )史密斯学院( SmithCollege ) M. 罗士( Rose )之聘,任动物癌症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员。 1949 年 2 月回国,在上海任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任研究员( 1951 年,被东吴大学生物系 聘为兼职教授); 1954 年秋水生所迁至武汉,刘建康除继续任研究员外,先后担任鱼类学组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 1979 年担任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1983 年任所长, 1987 年起担任名誉所长。 1989 ~ 1993 年任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生物学部常委。 附3. 刘建康先生发表的主要专著 附4. 刘建康先生的获奖 “东湖生态学研究” 1994 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4 年获梁亮胜侨界科技奖励基金理事会、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奖励基金特等奖; 主编的 《 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 》 (第三版) 1995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附5. 刘建康先生的爱国情怀 美国伍兹霍尔实验细胞实验室主任 R. 钱勃斯( Chambers )和麻省北安普顿史密斯学院得 M. 罗士( Rose )对 刘先生 的才干极为赏识,都劝其留在美国,罗士学主动提出要他把未婚妻也接到美国来并允诺安排其工作。刘建康表示他的科学研究事业在祖国,谢绝了他们的挽留,遂于 1949 年 2 月回国。 刘先生 1951 年兼任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期间,曾编著了 10 万字的 《 鱼 》 一书,所得稿酬全部捐献,支持抗美援朝 。 附6. 刘建康先生的学术格言 附7. 刘建康先生的经典研究案例 链接: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讣告 ( http://www.ihb.ac.cn/ztwz/ctdnljk/201711/t20171107_4888322.html )
39938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刘建康生态学文集》编后记
热度 1 syseco 2012-8-26 23:53
今年是我国著名水生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刘建康院士九十华诞。 “刘先生!”作为刘建康院士的学生和晚辈同事,我们一直都这么称呼他。此处“先生”的含义,远非现代的来自西方的 Mr. 的意思,而是我国传统上对前辈长者、高贤大德的尊称。 十年前,当所里酝酿为先生八十寿辰举行祝寿活动时,先生却提前离开所里回家乡 妹妹家度假,行前还给所领导打了个报告,说一则是为了避暑,更主要的是为了“避寿”。 今年先生九十岁了, 松龄鹤寿,精神矍铄。作为 学生和晚辈同事,总觉得应该为先生,同时也是为水生所、为我国的淡水生态学研究事业做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部文集的编纂。 刘建康 先生是我国淡水生态学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也是领导者和实践家,从最初的鱼类学(分类、形态解剖、生理生态等)研究,到鱼类资源调查、渔业合理开发,到湖泊、水库生态学,以及河流、流域生态系统研究,......,刘先生的科学研究紧密地与国际前沿同步,并紧叩时代脉搏和国家需求,不仅建立了我国淡水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上为解决若干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以武汉东湖为代表的大水面养殖、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等;与此同时,刘先生高瞻远瞩地进行了淡水生态学学科建设的战略布局,包括人才队伍培养和科研平台建设等,如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五里湖工作站、梁子湖工作站、东湖生态站、香溪河生态站等。先生的科研足迹不仅是我国淡水生态学领域的宝贵财富,从科学史上说也是我国淡水生态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类群的个体生态学到生态系统尺度乃至区域层次的生态学综合研究并在国际湖沼学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的完整写真。 先生是谦和的,也是执着的。先生不仅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在学术上也鼓励自由探索,甚至激烈争辩,但涉及到原则问题素无妥协。小到中英文字修改、标点符号使用,大到学术道德、学风建设,先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不仅亲历亲为,对我们这些学生和同事亦复如是。 作为长期在刘建康先生身边聆听教诲的后生晚辈,我们是幸运的,同时也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应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领会刘先生的生态学思想并付诸实践和发扬光大,也有义务及时整理并与国内外同行共享。本文集的编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并征得刘先生的同意而完成的。编辑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 水域生态系统分中心的大力支持。 本文集选编了刘建康先生自建国以来有关水生生物学和淡水生态学研究的部分论著,包括综论、渔业生态学及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湖泊和水库生态学、河流及流域生态学,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科学思考和方法解析等。为忠实地反映历史背景,选编过程中仅修改部分当初编排中的错谬,而保留了时用的术语。 参与本文集编务工作的有(按姓氏拼音排序):蔡庆华、段树桂、傅小城、韩新芹、贾兴焕、蒋万祥、李凤清、黎道丰、邵美玲、王岚、吴乃成、徐耀阳、叶麟、张晓良、周淑婵等。文集编辑工作由蔡庆华负责。感谢文集中部分文章的共同作者,感谢所有为本文集的选编、汇集、录入、排版、校对、印刷、出版、发行而辛勤付出的人们。 谨以此书恭贺刘建康先生 90 大寿和从事科研工作 68 周年。 文集编辑小组 2007 年 6 月于武汉
734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刘建康生态学文集》出版
syseco 2012-8-26 16:11
[转载]《刘建康生态学文集》出版
为庆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鱼类学家和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先生九十大寿,刘建康先生曾经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水生生物研究所蔡庆华研究员组织汇编的《刘建康生态学文集》近日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文集选编了刘建康院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水生生物学和淡水生态学研究的部分论著,包括综论、渔业生态学及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湖泊和水库生态学、河流及流域生态学,以及对相关研究的科学思考和方法解析等。全书37万余字。 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桂建芳研究员在为本书所写的《思考与创新的快乐(代跋)》中说:由《刘建康生态学文集》更能直观地看出许多有关水生生物学特别是淡水生态学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同时更能使人直接地体验出刘先生的治学格言“重视科学实验,着眼社会实践;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形成的心路历程。 蔡庆华研究员在编后记中写道:刘建康先生是我国淡水生态学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也是领导者和实践家。刘先生的科学研究紧密地与国际前沿同步,并紧扣时代脉搏和国家需求,不仅建立了我国淡水生态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上为解决若干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以武汉东湖为代表的大水面养殖、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等;与此同时,刘先生高瞻远瞩地进行了淡水生态学学科建设的战略布局,包括人才队伍培养和科研平台建设等,如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五里湖工作站、梁子湖工作站、东湖生态站、香溪河生态站等。先生的科研足迹不仅是我国淡水生态学领域的宝贵财富,从科学史上说也是我国淡水生态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类群的个体生态学到生态系统尺度乃至区域层次的生态学综合研究并在国际湖沼学界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学派的完整写真。 (上文原载: http://www.ihb.ac.cn/xwzx/zhxw/200708/t20070826_2117240.html ,作者:张晓良) 下面两幅图片来自文集:
6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