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吕乃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类价值观的动态平衡
jhj1986ok 2018-10-5 10:41
最近一直在思考价值观的事情。正好看到了吕乃基老师的博文《 人类价值观的三个阶段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096711.html 价值观是做事的评判标准,个人需要,组织更需要。吕乃基分成 血缘,契约,权力,人类价值观 ,旧时代主要靠血缘和权力,比如封建时代的中国以伦理道德为价值手段,文官集团为执政(《 万历十五年 》)基础轮转,而新时代启蒙运动后 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等普世价值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对政治,宗教,伦理的冲击,契约精神(法制化)成了价值手段,这个“法”的来源显然不是道德,而是人文主义。 比如公司的价值观有“让世界充满爱”,“联通世界”,“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等等,同时又给足公司员工奖金报酬福利,也就是满足 物质和精神 两种需求。看马云的演讲,每次都说公司的成功靠的是统一的价值观和愿景,他用的是“利他性”,人性的利他性刚刚体现在自私性中(《自私的基因》),俗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公司层面俗称“画饼”,幸运的是马云成功了。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价值观的影响是可复制的。 西方媒体 总是歪曲事实或者推行他的价值体系,因为他们不够了解 国情和文化的独特性 。鉴于我们还有几千万人生活中贫困中,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讨论什么蛋糕好吃或者健康不健康。一个没有蛋糕的人,很容易被其他人欺骗,比如安利,比如传销。 至于个人层面,价值观很重要,比如泰国佛教国家,人人信佛做善事, 似乎 已经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但是交通事故全球第一,因为他们不遵守法律(泰国人自己的评论)。 人性的恶有时不是定性的,也就是说人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坏”,比如一时冲动犯事,按照道德或者宗教的条例,情怀或者“面子”,那么可能他的“恶”会被原谅,这就导致问题的产生。 在21世纪, 随着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人们获取 信息的数量 相较过去几何级增长,但是我们对真实的信息、能提升自我的信息等 信息辨别能力 增加了?或者说根本在倒退? 在21世纪 , 人们随时可以联系,但是似乎我们越来越孤独, “people live ever more lonely lives in an ever more connected planet” 为什么?因为我们智力在21世纪,我们构建的法律价值观在21世纪,但身体和情绪还是几万年前的洞穴人。我们需要人,需要温暖,需要血肉联系,需要集体。这也就是血缘、道德、权力等价值观存在的原因之一。 也许就像《失控》里面说的,怎么判断一个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不需要派飞船去,只需看它的气体是否稳定,死气沉沉的都没有生命,“又稳又乱”的才有生命。因为地球就是感觉随时会“崩溃”的平衡的不平衡态。伦理道德,法律,权力,宗教(终极关怀)都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态。就像吕乃基所说,未来几十年我们将处于这样一个复杂的价值观状态。
个人分类: 读书思考|1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吕乃基6月7日北京讲座
热度 1 lvnaiji 2018-6-6 16:25
区块链:我管人人,人人管我 http://s2.rabbitpre.com/m2/aUe1ZicQfC?lc=1sui=V3oMKcy9openid=o7kepwVTS_owpCcoGxOXR7ZB0vDwaccess_token=10_uIuoRW7InHNsnx0BqCtTLjKDVgZ_q2qiONO5fP0Vdx8zuVHOPJ2ZQtucUPioUFR7YGDyQ5nyzCxPaQKknsPPFw#from=share
个人分类: 科技|2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吕乃基北京讲演信息(2017)
热度 2 lvnaiji 2017-4-12 08:03
笔者将应邀赴京作两场讲演,欢迎在京的朋友莅临指导。 题目:大历史观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侧重自然哲学) 时间:4月20日14:00-16:30 地点: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一楼泰智会会议厅 题目:技术发展规律视野中的人工智能(侧重技术哲学) 时间:4月21日2:30到5:30,北航雕刻时光咖啡厅 形式:青年学者沙龙,互动交流 人数:三十人以内 主办方:亿科创新智库,支持媒体:e科网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32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在科学网上“零落成泥碾作尘”
热度 6 zlyang 2015-9-25 15:55
在科学网上“零落成泥碾作尘” 吕乃基,2015-09-25,在科 学网上“零落成泥碾作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923281.html 感叹“点击、评论和推荐都创新低。” 可是,俺的《“牛逼爆炸”级别的成果:磁场依赖参照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23159.html 已有 179 次阅读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王小平 还不如吕教授的啊! ———————— 后记 ——— ————— 科技成果水平的层次划分(建议) -2)吓傻; -1)害怕; 0)无语; 1) 牛逼爆炸; (由宇宙科学院推荐) 2)宇宙领先; (由宇宙科学院认定) 3)宇宙先进 ; 4)本星系群领先; 5)本 星系群 先进; 6)银河系领先; 7)银河系先进; 8) 诺奖级别; 9) 国际领先; 10) 国际先进; 11) 国内领先; 12) 国内先进。 背景资料: 孙学军,2015-08-28,学术论文,让我如何相信你!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16523.html Monya Baker, 27 August 2015, Over half of psychology studies fail reproducibility test Largest replication study to date casts doubt on many published positive results. http://www.nature.com/news/over-half-of-psychology-studies-fail-reproducibility-test-1.18248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28 August 2015: Vol. 349 no. 6251 , DOI: 10.1126/science.aac4716, RESEARCH ARTICL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1/aac4716.abstract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9/6251/aac4716 孙学军,2015-06-10,美国无法重复生物医学研究年度费用高达280亿美元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896872.html Monya Baker, 09 June 2015, Irreproducible biology research costs put at $28 billion per year Study calculates cost of flawed biomedic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nature.com/news/irreproducible-biology-research-costs-put-at-28-billion-per-year-1.17711 许培扬,2014-07-10,CNPS顶级学术期刊论文的实验数据50%不能重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10594.html Meredith Wadman, 31 July 2013, NIH mulls rules for validating key results US biomedical agency could enlist independent labs for verification. http://www.nature.com/news/nih-mulls-rules-for-validating-key-results-1.13469 Lisa Bero, PNAS, 2015-01-12,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作者: Siler, Kyle; Lee, Kirby; Bero, Lis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卷: 112 期: 2 页: 360-365 出版年: JAN 13 201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张九庆,2015-01-06,科学进步的未来: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6902.html 新华网,2015-04-15,职称 论文:“三宗罪”千夫所指 ,干脆取消行不行?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4/15/c_1114969888.htm
3440 次阅读|16 个评论
书讯:《吕乃基精华十讲》已经出版
热度 21 lvnaiji 2014-9-24 08:39
吕乃基 书讯:《吕乃基精华十讲》已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京东商城有售。 http://item.jd.com/11540884.html ¥ 25.70 ( 降价通知 ) 《吕乃基科技哲学精华十讲》自序 1968 年参加工作,69年开始教师生涯,81年登上高校讲台,2012年秋退休,从教43年,其中高校31年。43年,或31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2012年戛然而止,让我在退休后欲罢不能。这又有点类似当前中国的产能过剩。本来作为世界工厂,多年来在全球产业链中谋得一席之地,金融危机,一夜之间,全球产业链瓦解,强大的产能突然失去耦合的对象。所谓《精华十讲》就是“教能过剩”的产物。 《精华十讲》的另一个冲动是,本世纪初,笔者进入知识论领域,发现这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回过头来,以知识论视野去审视以往涉及的领域,有焕然一新和浑然一体之感,同时也开拓了新的疆域。遗憾的是,在稍有所悟之时,便“迎来了”退休的时刻。“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知识只有共享才有价值。自己退休也就罢了,看着这些刚从洞穴中捡取的珠宝,有些甚至从未面世,随即便要与笔者一起退休,实在是心有不甘。 这些年除了在校内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外,也应邀面向各级干部和大中小企业在社会上作了200余场讲座,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涉及金融危机和中国社会转型,这些内容平素难得与师生和读者见面和交流,这就是一次机会。 第四项动机在于笔者对自己的“促逼”。笔者一直想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学术资源、思维方式之优劣,乃至人生道路做一梳理和小结,“以利再战”。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上课、科研、论文、课题、带研究生,一环紧扣一环,直让人没有喘息时间,在现行体制所限定的崎岖山路(不是马克思的原意)上奋力攀爬,且不说还有生活的重压;没有时间“思考一下人生”。现在好了,不用攀爬,肩上也没有多大担子,可以“等一等你的灵魂”。不过,由此也就产生了新的问题:没有压力,不必“再战”,又何必自找麻烦,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于是,列为十讲之一,最后一讲,迫使自己认真梳理和总结。 遂有《十讲》。 高校从教的第一门课就是“自然辩证法”,后来虽断断续续,也算是延续至今,后来学术的扩展和深化都源于此。“十讲”之首篇“自然和自然界——人类生存和演化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就是“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积淀和浓缩。其核心内容和观点是,其一,量子阶梯中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中所隐含的时间含义;其二,沿量子阶梯上升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其三,演化与存在的关系,自然与自然界的关系。从本体的角度考察自然和自然界及由此得到的结论,成为笔者全部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 第二讲“认识过程的‘V’型曲线”,一方面可以追溯到“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两条道路”的思想对各种传统方法作了梳理和提升。马克思的“两条道路”不仅其本身可以衍生出学术成果,而且也是作者用于审视其他领域的重要的学术资源。最后联系到笔者在这一领域的最近的思考:“道”与两条道路的关系。 第三讲是“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界——人类生存和演化的新基础和出发点”。探讨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界是“自然观”的必然发展,也是研究由自然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必要一环,因为人工自然才是“人类学意义”的自然界(马克思)。一方面可以沿袭自然观中的概念体系和思路,另一方面也得出新的概念和结论,如“科技黑箱”和人工自然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路径,以及“技术之树”。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他们的发明都可以在技术之树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由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一项技术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及其创新的源泉和利润的来源。这一讲的最后涉及一个有趣的话题:技术和人,在漫长的演化道路上谁踩着谁的肩膀? 一至三讲主要基于“自然辩证法”,是“自然辩证法”的延伸、扩展和深入。 四至七讲是出于上述的第二个冲动,把笔者在“世界3”(波普尔)的洞穴中发现的宝藏展示给读者。其实,如果说第一讲主要涉及世界1,第二讲是世界2,第三讲其实已经进入世界3(有学者将其归为世界4)了。 第四讲“知识之树”,先说明为什么要进入世界3,然后是怎样进入世界3。借鉴自然观中由存在到演化的思路,从本体论视角理解知识,提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概念,以此考察知识之树和知识阶梯,再联系“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关系,最后上升到历史与逻辑的高度。这些探索有助于厘清一些学术上的困惑。在某种意义上,阿尔卑斯山里小姑娘的直觉比学者更接近现实和人性。 第五讲“知识与权力”,在分析和比较了各种知识的权力后,特别考察了两个重大案例:科技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权力之争,以及科技知识与人文文化的权力之争。前者通往“意识形态终结”,笔者由熵与全球化的关系切入;后者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与可能的融合。随着科技知识的发展还会发生权力的变化-涨落与均衡。 第六讲是“三个世界的关系”。在分别述及三个世界之后,有必要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一部哲学史从来没有离开这一主题,不过主要限于世界1和世界2,以及主要是在认识领域的讨论。笔者的讨论涉及三个世界,以及是在本体论视角,正是这一视角的转换,在世界3得出知识阶梯中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得出知识层次由低到高所发生的松散性、实践性和主观性、全息性。波普尔声称,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因而 世界3沿着知识阶梯上升也就是世界2即人自身的生成过程,知识间的关系映射出人际关系。反过来,人也随着知识的降序而降阶。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让.鲍德里亚抽象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也就变得清晰起来。三个世界的关系经历了“合-分-合”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物联网是否可以认为是行进在三个世界由分到合的道路上? 相对而言,第六讲是逻辑,第七讲是历史。这里的次序似乎违背历史第一性,逻辑第二性;不过,此处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次序是位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条道路”,在“第二条道路”上,在向读者作介绍时,次序必然颠倒过来,讲清原理,然后由此解释现实。这就是第七讲“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斯诺的“两种文化”为人所熟知,学界也微观意义上探讨两种文化在边界上的相互作用,云云。不过,这里所涉及的是两种文化的边界在宏观上的推移:在大物理学主义、经济学帝国主义、数学的“皇冠”,以及蔓延至全世界的市场经济,均可见科学文化由上而下的推进。然而另一方面,在上述推进过程的每一步同样均可见到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的引导,见到在两种文化的融合中新文化的建构。由此可见,两种文化的关系不过是世界1和世界3的上向和下向因果关系在世界2的映射。在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中,留在身后的完全不是如某些人文主义者所以为的,被科学文化的战车所碾过的废墟,而是两种文化的结晶;在边界的前面,也不是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促逼,而是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所带来的解蔽,在人类的面前展现了前所未知的世界。说到底,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就是世界2,个体与社会的生成。与此同时,两种文化的边界也日益变得细碎和模糊。 如果说前七讲偏向于学术,兼及公众,那么八、九两讲主要面向公众,当然也有其学理基础。第八讲“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其缘由是给研究生讲科研道德。笔者历来不屑于国内的“伦理道德”,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通常的社会舆论,以为是说教和不合时宜;毫无疑问,这是错误或至少是片面的认识。轮到自己来做,迫到头上,沉下心来,发现其中同样是知识的富矿。“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诚者斯言! 文化热,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还有前面说到的“两种文化”,不一而足;反思也好,比较也好,可谓汗牛充栋。笔者以为,有必要抓住几个关节点以提纲挈领。关键之一是对“人之初”之“性”的原初设定。“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本身就至关重要,问题还在于这样的原初设定如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由此可以推演出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国家的基本体制。关键之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笔者借用梁漱溟关于人的“三大关系”,结合博弈论基本原理,提出人的“三大博弈”。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分别以与自然博弈、与他人博弈,以及与自身博弈为主。三大博弈铸就了三种品格,铸就了文化的“三种路向”。科学家在与自然博弈的过程中铸就了“原善”,“头顶的星空”或许就是这样通往“心中的道德律”。原善是人之为人的“始基”和“本原”。 中国文化以与他人博弈为主,其特点是一次性博弈和无限规则。“性本善”的原初设定再加上与他人博弈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既然如此,何以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国非但没有如今日之诚信缺失,正相反,中国而且是“礼仪之邦”?主要原因当在于自然经济,人与人之间没有或较少发生为“五斗米”而博弈。在当代中国转向市场经济之际,传统的伦理道德难以奏效,又缺少刚性的制度法律防止人性堕落,潜伏的文化基因在适宜的条件下“显性化”。其实,亚当斯密,作为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者,早就阐明,市场经济的重复博弈和有限规则必然导致守信。需要做的只是让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正是三中全会《决定》的最亮点。 对于第九讲“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和正在开始的第四阶段”,是否要收入本书,笔者有过犹豫。相对而言,前面各讲都是学术研究,即使第八讲,关于传统文化的分析依然有学理基础,因而经得起历史沧桑。但是这一讲,尤其是“正在开始的第四阶段”,接下来就会是“已经展开”、“深入”,转眼就是《决定》所确定的2020。不是吗,笔者讲演之时是2012年冬,短短一年时间,有了多大变化!不过,犹豫的结果是,依然放在其中,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秉承前述八、九两讲的动机;其二,从整体上看,由第一到第九讲,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自然到社会的序列。如果止于第八讲而没有这第九讲,会显得单薄和不完整。其三,第九讲依然有学术上的成果,也就是所谓“两种转型”,以及学理基础——文艺复兴运动的两个阶段。其四,虽然前三个阶段过去不久,但毕竟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回望”。最后,第四阶段既然在“进行中”,那么第九讲也就是直接融入到这一过程中,成为第四阶段的组成部分,参与到建构之中,这也成为笔者的一个意愿。 最后是“认识我自己”。“认识你自己”,这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历来被认为是世上最难之事。“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尼采)。笔者没有这样全面解剖的能力,同时也为与本书的学术宗旨相一致,因而只是着重从学术的角度剖析。先简单介绍走过的路。一个人走过的路就是自我的建构过程,现在的我就是历史的积淀。对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的笔者来说,这样的剖析大致在三个部分,首先是本体论,这一点应该与笔者本科的理科背景有关。一切从事实和规律出发,这是笔者科研生涯最重要的一点。本体论遵循“真善美”的次序以及存在与演化两个维度。其次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第二讲专门谈到了“两条道路”。在研究中保持思维的松弛与紧绷至关重要。紧绷,就是脑中有资本,心中有霸权,这样才能保持自我;松弛,意味着可以随意调集自己知识库中的内存,进而对外开放和流动,随时准备汲取新的不同的观点,在内外之间碰撞,促进联想与逆向思维。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往往能架起知识之间的桥梁。 有了本体论,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十讲的最后顺理成章,也是理所应当该说一下价值观。虽然有独特的人生道路限定,但在某一时期还是有大量可供选择的题目可以做:为什么选择了这些,而不是那些?那就是笔者对中国当下和未来趋势的关注。通览世界各国,鲜有如中国者,国家的道路与个人的命运如此紧密捆绑在一起。虽然经常持批判立场,但却是真诚祝愿祖国强盛。实际上,正是这样的强烈愿望,让笔者时常看到不足的一面。新意,是笔者学术生涯价值观上的另一项追求。以价值观引导研究,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批判和新意奠基,这就是笔者对自己学术生涯的总结。 至于业余爱好,那就是音乐和旅游…… 遂有上述十讲。 《十讲》,是笔者31年耕耘的积淀和浓缩,是笔者走过的人生道路的积淀和浓缩。 “讲座”与专著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这里就不去多说了。笔者只是希望,读者既能够呼应讲演录中口语化和贴近生活的言辞和实例,又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学理和逻辑,进而能参与每一讲最后笔者与听众的互动问答。遗憾的是,个别讲演因当时时间关系而未安排提问。 笔者虽已退休,但在退休的队伍中却是“年富力强”。若有需要,愿意就这十讲中的一讲、多讲、全部,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在全国各地与各类听众和读者交流。来日方长。笔者对未来的人生怀有与年轻时同样多的期待。 “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这是梁启超家书中的一段文字。未敢与梁公相提并论。回顾走过的路,展望未来之路,这番话仿佛也是自己的写照。 后记 以“讲演录”的形式出书,对我还是第一次。是耶非耶,敬请各位指正。 感谢东南大学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田海平老师和王兵老师的精心组织安排和鼎力相助,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和张莉萍老师等的细致工作,感谢录音整理的潘锡杨、耿飒膺、顾益、王发友、沈继瑞和张浩等同学,没有他们的细心和辛劳,就不会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感谢十次讲座的所有听众,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对交流的期待,我就不会有讲座的动力,更要特别感谢徐益谦教授和各位提问者,正是有了现场的提问,我才会有机会对内容的进一步阐发、扩展和深化。交流,使得所涉及的话题乃至全书更为活跃和多样。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934 次阅读|45 个评论
获赠吕乃基老师《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专著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4-8 11:15
【刚一发布,就出现了“问题提示”,说俺啥都没发布,回头再看,居然发布出去了,科学网你太吓唬人了,俺的心脏都要被你吓出来了,不过看到有效果后很惊喜。】   吕乃基老师感叹到:认识社会运行的规律实在是太难了。   吕乃基教授又突道:其实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去认识社会规律,也许是一条路子。   就在这样的轻松的口气中,吕老师的专著《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一书开始了它的精彩篇章。   这本书是吕老师本次来京给我带来的上等厚礼,俺就坦然受之了。今天阳光甚好,俺们粗粗先翻了一下,发现吕老师的非嵌入式编码知识等论证也包含在里面,顿觉里面有俺想找的东西,也就很是欣喜起来。   当然,时间尚短,这样的专著又是需要拿出几日的功夫好好通读的,所以俺们题目里就不敢用“书评”的字样,只是先过目一观,留待某日再看详细。   前面除了吕乃基老师的前言外,还有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的序,我先认真看了下这两个部分,因为认识吕老师并听了讲演,所以,看着文字就能联想得到吕老师意气风发讲述自己得意之作的样子,顿时文字们就和俺亲切起来。   本书的关键字之一是“转型”,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转型的痛苦期,所以能够深深感觉到为什么转型,转型是什么,转型之后又将如何,人家是怎么转型的问题,吕老师的书也试图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参透转型的玄机,我已经预感到读完全书后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中间的内容先略去,我直接翻到了书的最后,发现还有结束语和后记,看到这个,我笑了,因为自己在《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这本未出版的书后也有一个所谓的“跋”,想着吕老师也是热爱文字表达的人,所以,从序到跋也是一个都不愿意缺少。   其实,在科学网上对吕老师本人和文字推崇备至,我想内里还是有深层次的缘故的,尽管看上去我矮他高,我黑他白,我丑他帅,但是精神上感觉得到有脉脉相承的部分,尽管可能是在自己都不见得发觉得出来的深处。   【只是,这本书的比较正是的书评我自己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写出来,但是无论如何也会写的!】
个人分类: 书论|3462 次阅读|3 个评论
期待着吕乃基教授月底来北京时顺访俺这疙瘩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3-8 20:18
  我去年初去南京的时候拜会过吕乃基教授。   有过巨大教训啊,那就是我一直以为吕乃基教授即便比我大,也大不几岁(这就是文字给人的印象),然后一见到吕老师,就开始瞎白活,后来一问才发现吕老师居然六十多岁退休的年龄了,俺大惊失色,这是外貌给我的错觉。   后来吕老师来北京,我却刚好在西安组织第八届全国应急管理研讨会,恰好错过。   而这次迟菲博士发现吕老师将于本月底前来北京开会,俺这次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地从吕老师的脑海里偷点东西出来。   我已和吕老师联系,希望他能够抽出时间到我们所做一个报告,也期待着科学网的朋友前来交流。在我的心中,吕老师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水准一定不会让任何人失望的,他毕业于化学本科,随后从事哲学研究,但是也一直没有离开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个大主题,也因此,吕老师涉猎广泛,你就想想,就我此等狂妄之人,居然看了吕老师的博文以及听了吕老师的闲聊之后立刻如发现金矿一般,就可见吕老师肚子里有多少货了。   以前,我告诉学生,科学网有两个人的博客是看了之后对你们格外有益的,一个是四川大学的唐常杰教授,另外一个就是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其他博主,包括你们导师我的博客,看不看都在两可之间,不看不是损失。而这两位老师的博客则一定会开阔你们的视野,你们并从中可以理解做学术的方法和路径。   我在期待着吕老师的回音,他的行程一旦确定,我就会发布消息,也期待着各位科学网网友前来进行跨学科交流。   地点: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某个会议室   时间:2013年3月底的某日(等待中.....)   人物:吕乃基老师,俺,迟博士,林博士,以及俺的弟子们。并期待科学网的各位光临   话题:吕氏眼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个人分类: 人论|325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发“科技哲学高层论坛系列讲座之吕乃基教授精华十讲”
热度 7 lvnaiji 2012-10-30 08:44
时值我校人文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哲科系建系三十周年之际,我系举办 “ 科技哲学高层论坛系列讲座之吕乃基教授精华十讲 ” ,即将告别讲堂的吕乃基教授集毕生学术精华于十次讲座。欢迎对此感兴趣的老师、同学和有兴趣的网友莅临指导。 讲座主题 : 日期 讲座时间 主 题 11 月 2 日 14:30—16:30 自然和自然界——人类生存和演化的共同基础和出发点 11 月 9 日 14:30—16:30 认识过程的“ V ”型曲线 18:30—20:30 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界——人类生存和演化的新基础和出发点 11 月 16 日 14:30—16:30 知识与权力 - 现代性与现代化 18:30—20:30 知识之树 11 月 30 日 14:30—16:30 全球化与熵 18:30—20:30 三个世界的关系兼及科技双刃剑 12 月 7 日 14:30—16:30 两种文化边界的推移 18:30—20:30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 12 月 14 日 14:30—16:30 认识我自己 地点:四牌楼校区东南院 207 。具体时间和内容可能有所调整,以各讲之前的通知为准 (博主略有篡改)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382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吕乃基自选博文40篇(截至2012-7-7)
热度 4 lvnaiji 2012-7-7 09:24
发文近 500 。自己时有重复,网友就更难寻觅想看的博文。此外,虽有编辑部的各类精选,不过博主也有自己的判断。为各位网友方便查阅并与博主交流,也为自己今后写博较为有序,特自选下列博文。 一、 科学 - 技术 - 产业 1. 技术发展的 U 型曲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675 2. 美国龙飞船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2012-05-28 3. “ 双刃剑 ” ,在于科技自身还是使用者? —— 科技双刃剑辨 析之一 及相关系列 4. 论科学发展规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481 5. 论高技术的极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816 二、 教育 1. 平心静气观 “ 檄文 ”—— 评香港科大三位教授的文章 2011-06-18 认识我自己 2—— 思维方式,该紧绷时需紧绷 2012-03-27 2.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4340 3. 由 IT 的特点谈对博士生教育的启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402 三、 人生感悟 1. 认识我自己 2—— 思维方式,该紧绷时需紧绷 及相关系列 2. 读高尔泰《隔膜》有感 2011-06-03 3. 分岔的交汇与别离-人生感悟之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7273 及关于分岔点的相关系列 4. 感悟张家界(上)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1870 5. 观月有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281 6. 月色下的身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7615 四、 改革开放 1. 收敛三阶段 —— 理解中国文化沿革的一个视角 2. 中国未来八大不确定因素 3. 北京共识 VS 华盛顿共识( 2 ) —— 华盛顿共识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分析,兼及方舟子等对中医观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7171 4. 论 “ 底 ” ( 2 ) —— 中国在这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6499 及关于“底”的相关系列 5.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924 6.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51 及相关系列 7. 亚当斯密的市 场 经济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547 8. 试论 “ 与国际接轨 ” 和 “ 坚持中国特色 ” 的含义及其关系 —— 科学技术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658 9. 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934 10. 金融危机之 “ 危 ” 与 “ 机 ”—— 全球产业链与功能耦合的视角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7041 及关于金融危机的数篇 11. 归零:以汶川的名义 —— 汶川地震半年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1944 五、 中西文化 1. 与自然的博弈对西方文化的形塑(一) 及相关系列 2. 诚信之殇:自然,西方文化的源泉 及相关系列 3.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8691 4. 论科学与文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5198 5. 科学的代价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913 六、 杂文 1. 种 子与信息 2012-02-20 2. 演化:进化与退化 —— 之二:螺旋式推进的演化过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508 及相关系列 3. 物质怎样 “ 极大丰富 ”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737 4. 全球化与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856 七、 知识论 1. 文明的冲突,还是知识的冲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335 2.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27 3. 科技黑箱 —— 技术知 识的存在方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894 4. 知识之树-知识论之五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344 5. 河流与山峰(知识之树二)-知识论之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4453 及相关系列 6. “ 语言腐败 ” 杂论 在上面的分类中,知识论,实在是博主许多思考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许多其他博文的思想源泉。 “自选”之后有了有趣的发现:在自选的博文中,有两类博文没有一篇有小红花,其一是“自我感悟”,估计是因太多个人色彩之故;另一类是“改革开放”,为什么没有红花,“你懂的”。 附:南京的朋友看过来,吕乃基讲座讯息。 14 日,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 讲座时间:上午 9 : 30 — 11 : 00 讲座地点:南京图书馆东门负一层多功能厅, 8 : 50 开始发票,发完即止 http://www.jslib.org.cn/njlib_gsxx/201206/t20120628_112820.htm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628 次阅读|8 个评论
微博:我们要自己当司机!
热度 10 xcfcn 2011-7-25 17:21
我们要自己当司机! 就像 ccp 的指导思想总是与时俱进一样,我们草民的草民意识也要更新换代了: 围观论 乘客论 司机论 光作乘客不行了,我们要自己当司机,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抢司机的饭碗,开自己的私家车总可以吧,自己玩自己的!不陪那般牛皮轰轰的司机玩了!我想这也是吕乃基老师说“ 寄希望于民间,寄希望于自组织 ”的真谛之所在吧。
个人分类: 杂论|4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最近与刘钢老师和吕乃基老师会面了
热度 1 周可真 2010-4-16 23:32
刘钢老师和吕乃基老师都是科学网上的科技哲学专家,与李侠老师、蒋劲松老师同行,在大哲学概念上,我和他们都是同行,所以在科学网的虚拟世界里结识后,特想在现实世界中也结识他们。当然,刘钢老师本是我的师兄,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比我高一届的博士研究生,曾经同校两年,读博时曾经见过他,但交往不多,因为他那时正忙着写毕业论文呢,我不想去打扰师兄。上次到北京,很想见一见蒋劲松老师的,但未能如愿。倒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北师大哲学系系庆时意外地遇见了田松老师,一个具有艺术家气质的科学哲学专家,在开会的时候坐在一起聊了几句,但限于当时会议环境,无法多谈,散会后他作为主人之一又忙他的事情去了,后来也没有再碰头。李侠老师从中南大学调到上海交通大学,离我很近,但至今未有机缘会面,我想我们的会面是很快就会到来的。 刘钢老师是前不久到苏州来参加会议,他事先通知我他要来苏州,后来我到他下榻的宾馆会面,并且由我开车一起到苏州工业园区金鳮湖李公堤的一家餐厅,边吃边聊了好几个小时,十分愉快。那天开车返回时正好碰到交警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开车,查到我时,我对交警说:呵呵,不好意思,我们今天以茶代酒了,不知道您能否闻到我的茶气啊?刘钢比我大四岁,是 河北唐山人。他的英语特好, 1980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任翻译;1982年至1994年任《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编辑等职,其间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翻译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部分翻译工作,还曾出版译著《驯服偶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年)。 199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是《信息化的哲学基础》,毕业后留在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工作,现任该 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信息网络与科学基础研究会副会长、科普研究编委。曾在 《世界哲学》、《哲学动态》、《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前沿》(英文版)、《自然辩证法研究》以及《自然辩证通讯》等国内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有《 信息哲学探源》(北京金城出版社, 2007年)等专著。 吕乃基老师是我今天见到的。他从南京赶到苏州高教区来讲学,也是他事先通知我他今天要来苏州,所以我就开车到火车站去接他,然后一起到他讲学的所在(就在我们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附近),在他办理完入住手续后,我们就到附近的庭院阁餐厅,也是边吃边聊,只因我要开车,无法喝酒,吕老师自己又不爱喝酒,所以大家就以白开水当酒了,但聊得也很开心,可惜开吃时已经比较晚了,店家又似乎急着要收摊关门,所以只聊了个把小时,就送他到宾馆,然后就分手了。吕老师是上海人,他6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78年成为复旦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研究生,主攻化学和化学史中的哲学问题。后来到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工作后,从化学史扩展到整个科学技术史,著有《科技知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还有《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和《科学与文化的足迹》(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年),其中《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学与文化的足迹》是全国高校素质教育教材研究编审委员会审定的教材。 我是喜欢交友的,特别是看了顾炎武《广师篇》等文章以后,更自觉意识到广交学友是博学于文的重要补充,顾炎武称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我在写顾炎武年谱的近十年中恰恰就是久处一方而独学无友的孤陋学者,所以当我写完年谱时,我感觉到再这样独学下去是不行了,就考博士考到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环境中,我结识了一大批比我小十多岁的青年精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因为他们的专业各不相同,仅就我做班长的人文科学班,就有16个不同学科的专业,还有其他两个班,一个是法学类,一个是经济学类的,我和这三个班的多数同学都有交往,在一起时,经常讨论一些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或现实问题,使我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方式以及思维方法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的思维方式也因此有所改变,学术眼界更为之大开。我博士毕业回到自己的学校后,与我关系特好的前辈学者也感到我这三年的变化比较大,说我的博士真没有白读,有的朋友说我的博士读得很合算,我自己也是这么看的。 在科学网的三四年里,我又交到了一大批学术界的精英,虽然绝大多数是至今未曾谋面,但从他们的文章,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法,以及行文风格。尽管我在这里所写的文章,在多数自然科学工作者看来,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与科学有些格格不入,但我自己却感受到自己这些年多少是有些变化,我周围与我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事也感受到我的思想和知识眼界发生了某些变化,而且我这一二年再读本专业领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哲学类文章,已经感觉到有些文章看不怪了,觉得它们太空了,这种感觉是我过去从未有过的,我想,这就是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网自然科学家们的影响,我相信,有了这种感觉,我今后自己再写哲学类的文章,就多少会自觉地去追求实而尽量避免空,应该说,这是我到科学网这些年最大的学术收获。但是,要真正有大的学术收获,可能还得与自然科学家们直接打交道,感性地体验他们的研究和工作情况,所以,不只是要在网上交友,更要在现实中交友。上次到北京,见到了李小文先生、武夷山先生等一批学术精英,可惜时间太短,交谈未能深入,希望今后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我也希望科学网上有更多的博主来苏州一聚!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6315 次阅读|11 个评论
武爱: 市场经济从哪里而来? 读吕乃基老师博文
tianli99 2009-10-11 20:13
久读吕老师文章,颇受教诲。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547 下面谈一下我对市场经济的看法。 从文献上来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斯密在这方面进行了卓越的理论工作。但在中国的《易经》和《周礼考工记》、《管子》里对市场的功能都是正面评价,这些著作大都不晚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 而在西方经济学则大都把亚里士多德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我由此认为,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要比西方更早更深入。 现在我们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是因为我们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伟大变革和计划经济实验。当这个实验作完以后,我们又回到了传统认同的市场经济模式。 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果的重要原因。从历史的长河中更能看出邓小平先生等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领导气度。 下面上传宋朝和清朝的清明上河图(虹桥片段): 宋朝的: 清朝的:
个人分类: 经管评论|1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吕陈观战记
liangjin 2009-9-17 15:43
话说一日无聊,拿过吕大侠和陈丫杰的尊号芳名发呆。忽然灵感一闪,悟到大侠根本对话,丫杰分明昭告。于是网上说破。大侠和丫杰果然惊喜。原来都是好言好斗的真身。 丫杰多嘴,意大侠名不副实。大侠自然不让,拔出青钢剑,直指丫杰吟诵之道德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5864 。丫杰自知大侠实力雄厚,正面反击恐怕吃亏,于是虚晃一招,美妙转身,抽出柳叶刀,巧劈儒家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6053 。 一时间,有路见不平者磨拳擦掌,有逍遥看客者喝彩纷纷。 但见中西医之战如火如荼,有东平君唯恐好友落困,自齐国要救火,抛出精美油画。不想西方油画与东方泼墨也应中西之战,火没救成,反而烧身。繁体字蒋氏,反对简单化,唯恐水不浑,动静之间誓将摸鱼进行到底。飞鹏护花,四大发明铸盾坚壳。读破万卷书的武先生引经据典,暗器相助。杨玲高祖逍遥,闲闲两字见血。绍云俗人彪悍,势不可挡。号歌响亮,高深莫测。丽丹小妹拍红了小手:真好看,真好看! 呆头鹅见肇事已成,偷偷一乐,脚底抹油,以坐壁观。不想大侠一声怒吼,哪里跑?呆头鹅才学疏浅,功力浮躁,不是大侠和丫杰的对手,更当不了众英雄的战友,被逼参战,实属无奈,胡言乱语,蒙混过关 且说战斗已入酣处。好一个悍将蒋英树,手持双枪,上下飞舞,左右开弓,好不英雄!却见他左挑大侠主静论,右斗丫杰护儒学。只见刀光剑影,厮杀阵阵。这英树祭出有定力的美宪法,只听轰的一声,主静论晃了两晃。那吕大侠也非等闲之辈,拉起奥巴马,扯起互联网,勉强接住英树这一招。没想这丫杰忽然反戈,柳叶刀划出一个大道,圈住英树的宪法。吕大侠抓住空隙,青钢剑架住双枪,提出换地再战。丫杰一转身,抛出一个儒道互访,消硝烟于无形。 各位看官,这边儒道主静混战第一回合打个平手告一段落。但见齐人东平君,暗地布下六国阵,运筹帷幄,韬光隐晦,唯恐科网不乱。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1 次阅读|9 个评论
与吕乃基老师进一步探讨三个世界问题
nipy 2009-8-21 12:07
与吕乃基老师进一步探讨三个世界问题 . 吕乃基老师对我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博文发表了评论,我作了回复,转刊于此,以利于更多朋友参与和展开讨论。(博文评论字体太小,回复兰色字也看不清楚,可否请编辑部考虑适当改进,以利讨论问题) 发表评论人: lvnaiji 删除 回复 倪老师你好!大作粗粗拜读,英气逼人啊。读文章是会感到一种气场的。 有两点商议。其一,走进世界3主要意图就是不涉及主客体关系,不涉及主客体各自与知识即世界3 的关系。我觉得从认识论等角度讨论已经两千多年了,很难超越,否则或者从神经心理学角度,或者跳出认识论的圈子。所以要走进。其二,世界3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倪老师这一限定,把文学艺术建筑之类都排除在外了。如果说科学尚可如此,那么技术就离不开这些知识。就拿电脑来说,外型、人机界面、鼠标。既然如此,信息就未必都是客观的,同一个客观事物,在主体心中激起的美感就不同。当然,此处我的本意并非又要回到知识与主体的关系虽然最终是免不了的我的意图依然集中于各种知识及其关系。 有倪老师和英老这样的大家关注知识论及其相关问题,颇感欣慰。 期待进一步交流 回复: 很高兴与吕老师讨论问题: (1 )关于世界3 的名称和内涵 。 我想,世界1指包括自然人在内的自然界、世界2指人脑的认识和精神世界,我们(包括波普尔)似乎具有基本的共识,那么世界3的内涵,如果我们指除世界1和世界2以外的那个非自然和非精神的世界,包括科技、知识、及基于知识创造的一切人造的东西,我们似乎也并没有本质的分歧?问题似乎是给世界3取一个什么更恰当的符合其内涵的名称,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我认为不妥,理由已在文中指出,我的人造科技世界如吕老师所说能否涵盖文化、艺术等,也确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2 )关于知识与认识的关系 。 知识的经典概念: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及结晶,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我不知道是否能与吕老师就此知识经典概念取得共识?如果是,认识是产生知识之源,从认识论研究知识及研究知识与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的关系似是必由之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吕老师一直强调研究知识问题要跳出认识论的圈子,要不涉及主、客体的关系,也不太清楚吕老师所说本体论意义上的知识论以及从本体论进入世界3是指什么具体含义?愿闻其祥! (3 )关于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我是从搞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引入对信息本质的探讨并由此涉及对知识问题的思考,所以我是比较重视从信息与知识关系上来研究知识的,我甚至认为:进入世界3应从信息进入,还要从信息走出。信息是唯一能把三个世界有机联系起来的东西,我认为,世界3的研究,知识的研究应该放在与世界1与世界2的关联中研究,不应孤立的研究。我也注意到吕老师的系列知识沦中也谈到一些信息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如第三次浪潮、信息或知识社会,但似乎没有展开,愿在这方面与吕老师进一步交流! 8.23 吕乃基再评论 关于倪老师所说的第一点,我想没有什么分歧。我通常对于概念本身的名称并不十分在意。 第二点,就是想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对于知识的定义,研究知识本身,也就是把知识作为本体来研究,由此确实可以发现新东西。倪老师不知是否知道姜奇平?在这方面,他有深刻的见解 第三点,由信息切入是很好的视角。奈斯比特有言,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缺乏知识。 期待与倪老师进一步交流 8.25 回复 继续与吕老师探讨: (1)还是希望吕老师具体说明如果你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对于知识的定义,那么你从本体论究竟是如何定义知识的?我从你系列的知识论博文中,似乎也未能明确看出。 (2)超越认识论来研究知识,我还是觉得有问题,同一事实,不同人,由于不同经历、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不同立场可能产生很不相同的认识,如对十年文革同一史实,有人认为是一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革命;而有人认为是一场扭曲人性、破坏经济发展的动乱和灾难。而且这种不同的认识已经分别被写入不同时期的党的决议文件中,形成反映同一史实但内容很不相同的编码知识!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也有不同学派、不同理论反映对同一客观事实的不同认识。 (3)我们被信息淹没,但却缺乏知识。隐寓我们要从大量信息中挖堀知识、提练知识,是否也说明知识源于信息,而认识层次的信息是由人的认知信息系统从客观世界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而得,所以无论世界2和世界3中的知识都是基于认识、通过信息活动产生的,事实上,知识就是一种信息。我认为:信息分为本体层次信息与认识层次信息两大类,而知识是认识层次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很难理解本体论意义的知识是什么含义? (4)姜奇平,以前不知道,从网上搜索粗略地浏览了几篇文章,他从网络研究联系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容后进一步了解。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nipy 2009-8-16 11:20
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 . 与吕乃基老师探讨知识和三个世界划分问题 吕乃基 老师在他的 走进世界 3 知识论之一 的博文中介绍了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分析为什么不走进世界 3 、为什么要进入世界 3 、如何进入世界 3 等有关问题,很受启发。 吕 老师还有许多有关知识论文章,我也多已下载学习,很感兴趣,以后有机会再 向吕 老师讨教,共同探讨! 我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并没有专门研究,但在这几年研究信息本质问题中,无意中也构造了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似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划分有点相似。现作一简单介绍,并试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欢迎 吕 老师指正,并欢迎科学网上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讨论。 我的基于信息联系的三个世界划分如图所示,我把它也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 世界 1 :客观自然世界。 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物质世界,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本身就是从自然界进化形成的,因此人和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客观自然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系统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自然物质世界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人与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演化形成,自然也具有系统性,社会就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系统结构形式。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客观自然世界实际上应包含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自然界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生产关系等)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认识之源。 世界 2 :主观认识世界 主观认识世界是人类所有个人思想认识的集合,我们也可称它为人类思维系统,它是人类能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并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它的系统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同一社会时空条件下对客观事物认识有一定联系,表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整体性;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对自然界系统属性和人类社会系统属性的反映,因此人类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属性的认识也具有系统性,表现为人类知识的体系特性。主观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称为人的智能,是主观认识世界的基本系统属性。 世界 3 :人造科技世界 人造科技世界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产生的一个新的系统要素,是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造科技世界包含数据世界和技术世界两个子系统:数据世界是一个人类社会可以共享的知识库,它是认识世界中知识的直接输出,但通过在客观世界中的交流、积累和处理,使它从整体上更能反映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相对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知识体系,因此更具有系统性,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资源;技术世界包括人类进行生产所使用的一切工具和设备,它们都是人利用科学知识设计和构造出来的,也是认识世界中知识输出的结果。技术世界的属性直接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生产力,它是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水平密切对应的,是各种相关技术综合形成的能力,因此,技术世界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数据世界与技术世界之间也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图中所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系统模型还给出了客观自然世界、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首先,由于三个基本子系统首尾相联,形成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主控系统环,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改造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智能、知识、科技与经济相辅相成的基本发展规律。其次,模型还给出了三个辅助系统环:在客观自然世界与主观认识世界之间的实践考察环,体现了人类亲自参加社会与生产实践的作用;在主观认识世界与人造科技世界之间的学习与科学实验环,体现了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科学实验以提高科学知识与技术水平的作用;在人造科技世界与客观自然世界之间的生产自动控制环,体现了人类直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自动控制的作用。正是这些辅助系统环与主控系统环的复杂协同作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下面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做一些比较和讨论: ( 1 )关于世界 1 。 波普尔把他称为物理世界,包括物理对象和状态,包括地球在内的全部宇宙自然界。我认为,物理的概念比较含混,它可能包含自然界,也可能包含世界 3 中产生的人造物理的东西(如房屋、车辆等),而且用物理世界还会引起是否还有化学世界的疑问?所以我用了 客观自然世界 ,一方面强调它的自然性以区别世界 3 中人造的东西,一方面强调它的客观性以区别世界 2 的主观认识。也没有用客观物质世界,因为世界 3 人造的东西也有物质的。 ( 2 )关于世界 2 。 波普尔称为精神世界,包括所有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我认为用精神的概念过于抽象和哲学化,所包含的心理、意识等内涵也比较杂乱。我用主观认识世界特别强调和突出了认识的作用,因为人脑中一切精神的东西,包括心理、意识、思想、知识等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而且认识的过程也正是人们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和产生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也是产生一切知识的根源,包括世界 2 中个人大脑中的知识和输出到世界 3 中的社会共享知识,都是基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突出了认识,世界 2 的内涵也比较具体和容易理解。强调主观认识则是强调人脑这个认识主体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也即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只有相对的真实性,从而也进一步明确了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客体之间的主客观关系。主观认识世界就其认识的内容而言当然属于非物质的精神世界范畴,但它仍然是由客观自然世界这个物质世界(人和人脑)来承载。这也体现了世界 2 与世界 1 的一种关系。 ( 3 )关于世界 3 。 波普尔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包括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文艺、宗教、科学、技术等。我认为,如果按照知识的一般概念, 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 ,因此知识首先应该产生于世界 2 ,产生于每个个人的大脑中,在人脑中产生的这种知识我们可称为个人隐型知识,个人大脑中的隐形知识以各种语言编码结构形式输出,在人类社会中通过交流、处理、积累逐渐形成可为人类共享的显型知识。如果这样来理解知识,波普尔把世界 3 称为客观知识世界就有些问题值得商权:第一、既然知识源于世界 2 而后进入世界 3 ,如果把世界 3 称为客观知识世界,那么是否该把世界 2 称为主观知识世界呢?这样把知识划分为世界 2 中的主观知识和世界 3 中的客观知识可能也不妥吧?而且知识概念应窄于精神或认识概念,它也难以涵盖精神世界或认识世界的更广泛内涵;第二、波普尔强调世界 3 知识的客观性实际上是指以语言编码结构形式用某种客观世界的物质介质(如纸张、磁盘、光盘等)承载的知识,它确实脱离了人脑的主观认识世界,但这种客观性只是 知识存在形式 的客观性,实际上,人脑中的知识,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它是以何种编码结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的,但人脑也是一种客观的特殊物质介质,因此, 就知识存在形式而言,世界 2 和世界 3 中的知识都需要以某种客观物质介质来承载和存储,如果知识的客观性是指此,则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而就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内容而言,无论是世界 2 或世界 3 中的知识都是基于认识产生的,而认识的本性必定具有主观性,无论是个人或人类整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只有相对的正确性(相对真理), 如果把知识的客观性视作知识内容对客体事物认识的真实程度,由于认识存在主观性,知识也具有先天的主观性,永远也只能有相对的客观性,无论是世界 2 或世界 3 中的知识,这也是一样的 ;第三、波普尔的客观知识理论还特别强调了客观知识的自主性,认为客观知识是脱离了认识主体和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可以像树一样自主生长的知识。我认为,虽然个人大脑中基于认识产生的知识,输出到世界 3 后借助包括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计算机网络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处理、积累,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还包括利用前人通过文字等留下的知识,可以使世界 3 中的 客观知识不断提高和发展,更加全面、本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但这似仍不能说是客观知识脱离认识主体的完全自主性的发展,因为对知识信息进行处理的各种信息技术本身,仍然是基于人类认识的物化的知识,而且信息处理过程需要新的知识信息输入和对信息处理的管理控制等也都离不开人,因而也必定受人认识主观性的影响, 世界 3 中的智能和生命仍然是人工智能和人工生命。 基于以上认识,我的世界模型中把世界 3 称为 人造科技世界 ,科学是人类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中的精华,技术是知识在人类生产领域的物化,所以用科技实际上体现了世界 3 中知识的核心地位,但又不至于与世界 2 中个人隐型知识混淆;用人造突出了世界 3 是人基于知识构造的世界,也以此区别于世界 1 的客观自然世界。人造科技世界,既包含知识、科学这些基于认识的精神产品,也包含生产工具与科技创造的一切体现人类文明的物质产品。所以它是在人类社会形成、人类智能发展后产生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是推动人类社会系统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 ( 4 )三个世界的信息联系。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虽然也指出了三个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也指出先存在世界 1 ,然后在更高层次上出现世界 2 与世界 3 ,但他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联系和作用,更没有从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科学的高度来分析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我们在信息本质研究中,基于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辫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 信息正是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一事物属性内容反映到另一事物属性之中而形成的 ,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属性 。因此我们强调, 信息并不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才产生的,信息与物同在,信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世界 1 客观自然世界中就客观存在 ,并且在自然世界的演变、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中就起着重要作用。人大脑的高级思维能力,也即人的智能,也是在自然世界的这种演变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世界 2 主观认识世界也是在世界 1 客观自然世界的演变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世界 2 的形成过程,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而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从客观自然世界荻得信息的过程,是从客观物质世界到主观认识世界的信息传递、处理和存储的过程,以大脑为中心的人体就是一个有特殊智能处理能力的信息系统 。而世界 2 的主要内涵,基于认识产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等整个精神世界的本质都是信息,我们称为认识层次的信息,它与本体层次客观物质世界中的信息具有本质相同的概念,但也有不同的特殊性。知识基于认识,是认识的结果,而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所以知识也应该是一种信息,而且是认识层次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所以我们也把认识层次的信息称为知识信息,或广义知识。世界 2 中的知识信息通过直接知识输出和间接技术输出而形成世界 3 人造科技世界, 现代计算机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突出体现,它综合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利用的等技术于一体,不仅高效地推动了人与人之间个人知识信息的交流,也加速了人类社会共享知识的集累和提高,可以说是人造科技世界最重要的信息系统,是世界 3 的核心。 科学技术产生的生产力,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 广义的信息力 ,它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 3 本身,另一方面也在改变和改造自然世界, 所以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信息联系和信息作用是最主要的,虽然在信息作用过程中,必定也伴随着物质能量的作用 。还应指出,三个世界之间的这种信息联系,如图所示,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相互都有作用的。三个世界联系涉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联系,如果不引入信息概念和进行深入的信息分析,是很难说清楚的。而有关物质、属性、能量、力、认识、精神、知识、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构成三个世界的许多重要的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和概念,也只有通过信息这条红线把他们进一步联系起来,融合在三个世界之中。 ( 5 )三个世界的系统发展观。 我们认为,系统观与信息观都是建立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因此划分和研究三个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不仅客观自然世界是系统,而且由客观自然世界演化形成的主观认识世界和人造科技世界也都是系统(思想体系、知识体系等等),并且三个世界的三个系统又通过信息的联系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系统。只有用信息和系统观点来划分和分析三个世界,才能使三个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系统之间通过信息、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并进一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律。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探讨。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批评、讨论。 有关链接: * 关于信息定义和信息本质问题讨论的我见 *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系统分析 * 信息本质探讨中若干重要概念的广义拓展 * 信息与知识、科技关系的进一步探讨 * 信息要从知识与数据的夹缝中跳出来
个人分类: 人与自然|3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职业教育会对社会带来多重收益》
lvnaiji 2009-1-28 17:47
访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 科学时报记者王卉 继2007年之后,今年高考报考人数又一次突破1000万人,当尘埃落定,很多人因为高考落榜而感到前途迷茫,但为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而暗自庆幸的一些人,也许将来还会面对找工作难的窘境。 不能把宝都押在高考上。这样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倒毁掉了中国的教育,毁掉了中国的未来。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已成热点话题,面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日盛,日前,东南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吕乃基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作上述表示。 吕乃基认为,一旦大批职校毕业生在当地,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减少现在的民工潮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民工不流向东部,东部劳动力价格就会上升,由此将迫使资本流向中西部,进入国家所希望的梯度发展路径,或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转而走技术创新的道路。 职业教育有可能缓解高考指挥棒,弥合二元社会,以及适应中国在全球化中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吕乃基说。本土的职业教育大多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特别在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上经过较充分的市场调研,因而毕业生的就业可以更大程度得到保障。吕乃基表示。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优势还在于:起点低,一般初中毕业即可,18岁左右就可以就业,无疑相对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现有的职业教育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中小城市甚至县城,相应的费用也较低,学生可以与家庭保持联系,甚至帮助家务。 吕乃基说,一旦城市、农村的青少年有了这一广阔的大道,不再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一旦高考卸下社会层际流动的重任,还其被遮蔽的本来的教育职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指日可待。面对更开阔的出路,更多样化的选择,以及更宽松的环境,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也可以更大程度地开展起来。 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弃全面赶超战略,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化潮流之中,成为世界工厂,这就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然而,眼下在这些工厂里打工的主力军也就是农民工,却是四低一高的状态: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战略上的世界工厂和短视的农民工政策形成尖锐矛盾。 《大国崛起》分析德国之所以超越英、法时指出,教育,特别是培养产业工人是重要原因之一。吕乃基说。与此相应的是,中国的教育投入仍不足,中国职业教育尚处于边缘地位。 吕乃基认为,根本出路是通过职业教育提升中国产业工人的素质,提高农村青少年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由此也才能改变农民工四低一高的状况。 他同时认为,职业教育并非终点。有了适当的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其中的部分人可以进入大学或更高层次的教育。顺理成章的是,随着职业教育培养的产业工人日益富裕和壮大,他们的购买力也就增大,于是,目前困扰中国的扩大内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此还将逐步形成一个以蓝领为主的中产阶层。而众所周知的是,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才是稳定的社会。 有必要以职业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乃至构建中国教育体系。吕乃基说,当下,中国既然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相关人员所接受的教育显然也各不相同。对应于产业链,应有一个相应的教育布局。 他认为应该纠正近年来各类学校纷纷升级的热潮。为了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的教育眼下需要的不是向大学升级,而是降级。至少要向下兼容。农村的高中也可改造为职校。同时,高校要变扩招为限招,以为发展职业教育开拓更多空间,而压缩后的高考和大学也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大学和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也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各自的位置,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及由此所引发的知识究竟有什么用的困惑。。 另一方面,大学还要承担的工作是,为迫在眉睫的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师资。 吕乃基同时强调,他并不认为职业教育长此以往将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在价值链上所获甚少,却要付出不可再生的资源、环境和生态成本,同时还要面对反倾销等激烈竞争,在彼此关系上也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必然要在产业链上向两端延伸,以获取更高的价值。随着农村青少年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二元社会渐次模糊,东西部差距缩小,以及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中国必将相应地调整教育布局,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个人分类: 教育|435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