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完达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赤道飞来的完达山
热度 2 liangguanghe1 2017-6-16 20:12
赤道飞来的完达山 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lgh@mail.iggcas.ac.cn 1 完达山概况 完达山山脉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图 1 ),由两部分组成:西南段为那丹哈达岭,东北段为完达山。其东边是乌苏里江,北边是黑龙江,这两条江的对面是俄罗斯。地貌为低山和丘陵。山地与三江平原接触处,有显著的断层崖,故 完达山的形成系断裂抬升 作用的结果(百度百科)。完达山山脉并不高(图 2 ),最高峰是大平顶,海拔 1008 米。山脉整体呈北东走向。 图1完达山位置图(据百度地图和中国山脉图) 图2完达山地形地貌图(据NOAA) 2 从赤道漂来的完达山 完达山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前人的研究发现,其地层、古生物化石和构造与中国东北其他地区显著不同。她是怎样形成的呢? 基于新的大陆漂移模型,大陆漂移后会留下尾迹,我们可以很容易通过板块漂移过后的尾迹分析其来源及漂移方向。这与刑事侦探对足迹的分析类似,通过追踪足迹就可以判断嫌疑人的来龙去脉。 锡霍特板块、日本北海道板块的漂移轨迹清晰可辨(图 3 ),它们是先从赤道附近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向北漂移到当前位置的,日本的三个主岛( 本州 、 四国 、 九州 )是之后才从中国浙江舟山市以南至福建广东沿海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的。这个漂移模式得到了诸多证据的支持,这些证据包括地貌形态、地质地层、地球物理和岩石学、古生物等方面的证据(梁光河, 2013 )。针对大洋海底这种明显的尾迹特征,有人试图用洋壳俯冲进行物理和数值模拟,但模拟结果都与实际相差甚远。 北海道古孢粉研究( Akiko Obuse , 1999 )和古植物化石研究 (Atsushi Yabe,2008) 表明: 16Ma 左右日本东北部处于热带、亚热带海洋气候。而其当前处于亚寒带、亚热带。说明从 16Ma 至今日本东北部发生了大规模向北漂移。 图3 锡霍特板块、日本北海道板块的漂移轨迹(据NOAA) 3 锡霍特地体的来源 大地构造研究中将完达山和那丹哈达统一称为那丹哈达地体。其西邻佳木斯地体,南至兴凯地体,东接俄罗斯锡霍特 - 阿林地体,是完达山 - 锡霍特 - 阿林超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超地体简称为锡霍特地体。区内以发育有中生代蛇绿岩为重要标志。 所谓地体,是其周围均被断层所围的具有一定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它和周围的地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地质历史。地体没有规模大小之分,但它们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清楚的。正如北美西海岸的地质研究成果所指示的那样, 环太平洋造山带是由具有各种各样性质的并且彼此毫无直接关系的地质体的集合体所组成 (大卫 . 吉 . 豪威尔, 1990 )。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已经鉴别出几百个这样的地体 (Coleman, 1984;How-ell et al., 1985) 。事实上地体的概念和大陆板块的概念一样,都会发生大距离水平漂移。 中国大陆也是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中国东北地区板块拼合尤其复杂。在构造地质单元划分简图(图 4 )上我们可以看出,完达山所在的锡霍特板块与其周边板块显著不同。有人认为那是环太平洋增生体,但为什么在紧邻她的朝鲜半岛东面和华东都不存在这种增生体?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世界地质图上(图 5 )也可以清晰看到,锡霍特板块是一个外来拼合体。 那丹哈达地区出露的岩石主要为硅质岩、页岩、砂岩、石灰岩和玄武岩质绿岩。硅质层的颜色呈红色、巧克力色和灰色,其中放射虫的时代为三叠纪 (Mizutani et al.,1986a,b) 和侏罗纪 (Mizutani et al., 1986;Kojima and Mizutani,1987) 。 前人的研究表明: 那丹哈达岭是我国北方唯一出露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地区 。 王成源等 (1986) 发现本区三叠世的硅质岩中存在牙形刺化石,这种生物属于 低纬度水域的特提斯生物群 , 推断当时的古地理位置和现在相差约 2000Km 。古地磁研究表明那丹哈达地体在 44Ma 中北移了约 2500km (邵济安等, 1991 )。 图4 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构造地质单元划分简图(周建波等,2016) 图5 锡霍特板块是一个拼合板块(据世界地质图) 4 那丹哈达地体和美浓地体 Hattori (1982) 和 Zheng 等 (1990) 的研究表明,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在白垩纪之前处于相近的古纬度。水谷伸治郎等根据本区放射虫的研究以及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地层地体进行对比,发现那丹哈达与美浓、锡霍特十分相似(王成源等, 1986 )。由此推测:美浓地体伴随着日本海的海底扩张,在新生代从那丹哈达地体裂解到达当前位置的,但 日本海内发现大量中生代地块否定了这个海底扩张过程 。 中国晚三叠世古地理图显示那丹哈达地体处于海相环境(图 6 ),与中国北方的其他地体显著不同,表明这个地体是外来的。至于日本美浓地体,本是拼贴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地体,随着日本板块的裂解漂移到达当前位置。从该图可以看出,三叠世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到广东之间同样处于海相环境。而且中国西南红河区域大面积处于海相环境,它们大致处于相近的纬度。从大陆板块漂移的尾迹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 锡霍特发源于中国西南的红海区域,一路呈 U 字形漂移,在马里亚纳海沟西部的赤道做短暂停留后,又向北漂移到当前位置 。事实上,大陆板块长距离漂移是一个普遍现象,印度板块就是从南极洲漂移超过 8000 公里到达当前位置的。 这个推断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丹哈达与日本美浓、锡霍特具有十分相似的中生代地质环境。 图6 中国晚三叠世古地理图显示那丹哈达地体处于海相环境 5 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 图 7 是那丹哈达地体的区域地质图,该图中的东西向剖面说明,该地体是从东向西挤压拼合在其西部的三江盆地上。石油勘探公司也在该地体的西部进行过地震勘探,具体位置如图中的 C — D 测线所示。图 8 给出了该地震勘探剖面的具体解释结果,从该剖面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那丹哈达地体与三江盆地之间的分界线应该是一个大型走滑断裂,那丹哈达地体在拼合走滑过程中似带一个裙边,这个裙边是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它与三江中生代沉积盆地明显不同。 该大型走滑断裂两侧的第四系地层才连接在一起,说明那丹哈达地体漂移到当前位置的时间应该在第四纪 。 图7 那丹哈达地块区域地质图(据张国宾,2014;黑龙江地矿局,2003; 邵济安 王成源,1990等修编) 图8小兴安岭-那丹哈达地震地质大剖面(据赵学钦,2011修编) 从桦南 - 饶河大地电磁测深( MT )剖面断面图(图 9 )上也可以明显看出,与地震勘探对应的大型走滑断裂清晰可辨, 该大型走滑断裂两侧电阻率特征明显不同 ,剖面左侧总体属于高阻,代表冷基底,而剖面右侧的那丹哈达总体属于低阻,推测这和其特殊的岩石物性及运动热状态有关。 图9桦南-饶河MT剖面断面图(王晓伏,2011;刘国兴,2006修编) 从中国东北东部及邻区岩石密度和磁化率分布图(图 10 )也可以看出锡霍特地体是拼贴在欧亚大陆板块东缘的外来地体。 图10中国东北东部及邻区岩石密度和磁化率分布图(据王晓伏,2011修编) 6 完达山漂移时间厘定 前人的研究认为“完达山 - 锡霍特 - 阿林超地体形成于赤道附近的洋盆中,晚三叠世 - 晚侏罗世早期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快速漂移,晚侏罗世中期就位于佳木斯地体东缘”。作者认为该超地体形成于赤道附近的洋盆是正确的,是当时欧亚板块运动前缘的增生体(当时欧亚多个大小板块从北向南漂移),地体中的部分洋壳物质(基性岩和蛇绿岩)是从深海翻耕推出来的。但“晚三叠世 - 晚侏罗世早期由低纬度向中高纬度快速漂移,晚侏罗世中期就位于佳木斯地体东缘”却与古地磁和古生物研究结果相悖。 古地磁研究表明那丹哈达地体在 44Ma 中北移了约 2500km 。日本海的打开时间是 15Ma (水谷伸治郎等 ,1986 ),说明完达山应该是 15Ma 之后才拼贴到当前的位置,具体时间能否更准确一点?北海道古植物化石研究表明 16Ma 时日本北海道仍处在热带。而那丹哈达地体的漂移在北海道之后,推测它们几乎同步发生漂移。 新生代之前,印支地块、婆罗洲地块、菲律宾地块等本位于中国扬子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印度板块和扬子板块 65Ma 开始发生软碰撞,地壳流被同步挤出,驱动印支地块及前面的婆罗洲地块、菲律宾等地块向东南漂移。菲律宾地块和锡霍特地块(含完达山)在大约 24Ma-16Ma 受到南来的澳大利亚板块向北漂移,发生碰撞,转而向北漂移。到达当前位置后又受到郯庐断裂的改造。日本海内的中生代地块是大陆板块漂移后散落下来的大陆残片。 综合以上大陆漂移历史,大致可以推断, 完达山伴随着锡霍特板块大约在 16Ma 才从赤道附近开始快速向北漂移,到达当前位置附近的时间应该是在 2.6Ma 之后。也就是说完达山是从赤道飞速漂来的。 动力机制请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4480do=blogid=104173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4480-750549.html 张庆龙 , 水谷伸治郎 . 从板块构造到地体 . 江苏地质 , 2004,28(1):1-6 大卫 . 吉 . 豪威尔 . 地体构造学 - 山脉形成与大陆生长 . 四川科学技术出社 ,1990. 肖序常 , 王方国 . 中国蛇绿岩概论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9):19-30. Coleman R G. 1984. The diversity of ophiolites . Geol. Mijnbouw, 63: 141~150. Howell D G, Jones D L and Schermer E R. 1985. Tectonostratigraphic Terranes of the Circum-Pacific Region . Houston, Texas, U. S.A., 3~30. 张 旗 .2013.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吗 ? 岩石矿物学杂志 ,32(1):113-128 水谷伸治郎 , 邵济安 , 张庆龙 . 那丹哈达地体与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的关系 . 地质学报 ,1989,63(3):204-216. 赵学钦 .2011. 黑龙江东部中 - 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 .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个人分类: 大陆漂移|10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风曾渡完达山
热度 6 QuanDong 2016-3-14 15:09
春风曾渡完达山 董全 一 几声蜂鸣。 两朵柳絮飘过,上下翻飞腾舞,谱乐般地在空气中标出复杂的湍流曲线,又划出一条几似平滑的长弧远去。和煦的春风,催鼓着草木的芳馥,沿着河谷,姗姗而来。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达山的一个春天。 二 “现在批判会开始,大家发言”,排长大声宣布。 会场上静静地。战士们似乎还在思索。 带着期待和严厉,排长的目光在每个人的脸上扫过。此生姓郭,大目方颌,英俊健 硕 , 满身的朝气和干劲, 声音十分洪亮。 更 重要的是,他是几代矿工苦出身,根红苗正,受党信任。不久前,他升任为我们的排长。上任之后的第一把火,就是在每天早晨五点半左右命令全排紧急集合。集合后,他发表讲话,讲形势、讲政策、评表现、讲任务。 严冬里,启明星的微光,映对著三四十个年轻人朦胧的眼睛,眨着。零下二三十度的凛冽晨风,小刀似的轻轻刮著面庞。背着行装,站在那里,不出几分钟,睡意就一扫而光。 一开始,排长说不出太多。三几句话车轱轳似的来回转,常常想不出下句,把脸憋得通红。几个星期下来,他的本领长进颇大。把一些豪言壮语文件片段例行公事组合在一起,滔滔不绝地连讲半个小时,舌头不再打坷绊。不仅如此,他的领导能力也颇很见长。就象刚才,他决定把文件讲习会改为批判会,非常果断。 三 我在山路上踽踽而行。背上是六七十斤的重负。 路边草木茂盛、兽鸣阵阵。 最近,我们从湖边驻地又回到山里。每天沿着小河走三十五里,上山去把冬天伐木时留剩的东西背下来。我常常第一个走下来。 一般, 我走起来就不停下休息 ; 走到后来,腿 就 麻麻的没了感觉。 而这 不休息的原因是,休息之后背上重负,有好一会儿都仍然觉得累,颇为难受。 一口气 走到目的地,解下重负 后 ,身子 会 顿觉极为地轻,仿佛步子一提就可以离开地面,天马行空。那种感觉,真是无比地爽。几十年 来 , 出现最多的 梦 ,就是我 像潜水上浮 似地 踩 着 空气上行,踏云登天。我 有时会 怀疑 ,这梦 就是源于那段经历的感觉积淀。 走进山里, 短短的几个星期前工作过的伐木现场已经认不出来了。 那时,这里完全是一片肃白的世界,冰封雪覆。几百名从各个连队抽调来的知青聚集在一起,斧砍锯割,吓走了虎豹熊狼,疯狂地放平了半片山坡上的原始森林。时隔不久,这里竟然又已是灌木丛生,葱葱郁郁。 在河边平滩的草丛中找到了一个帐篷。我认出这是炊事班的帐篷。 四 伐木期间,我经常到炊事班来打饭。 早上,领取一桶贴饼子。那些贴饼子,天天一律,哪天也没能发酵起来;握着象小号鞋底,黑乎乎得浓过鞋底,硬邦邦得赛过鞋底。拿出它四、五块,就着两大碗玉米糊、几块腌萝卜嚼碎吞下。 那个时候,真的很能吃。有一次,运上来一口肥猪,厚厚的肥膘。把猪剁碎了,加入大米煮成饭。每人两斤米饭,一顿吃下来,碗里连颗米粒都没剩下。最后还要用开水冲了碗上的油花,当汤喝下肚。 每天 早饭后,扛起快码子, 我们 趟着没膝的深雪,呼着霜气,就向山上林子里走去。拉起快码子,挥开板斧,放倒一棵棵大树。再把它们拉到楞场,堆上垛。等车来了拉下山去。干这些活,半个小时,就汗透绒衫。此后,还要不停地干,才能不受冻,直到下工。满山里 , 整天地回响著,嗤嗤的拉锯声、梆梆的斧砍声、“顺山倒了” 的吆喝、和“嘿吓喝嚆”的扛原木号子声。 冬天上山伐木,是 极其 艰苦而危险的任务。本来没派我,我是经过努力争取,差点儿写下血书才上了山。那个时候,我们干劲冲天,是身在山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立志去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看着一车车原木运出山沟,胸中时时豪情万丈。 五 今天,早晨落了雨 。 我们没有上山,调补以往没能休息的星期日,并且开会政治学习。文化革命运动进入了新的一轮,中央发了新的文件 。文件说 ,国际国内形势依然又是大好。邻近我们团的珍宝岛一带,枪声已落,形势依旧紧张。越南那边,战事不断升级。不久后,我们就将学唱“春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排长在抑扬顿错地学着团广播员的声调大声宣读文件。大家都坐在炕上,背靠自己的被子。有的腿伸得笔直,有的腿盘在一起,垂着头的仰着头的,各式各样。每个人零点八米宽的空间上,被子本都是叠得豆腐块状的整整齐齐,此时也变了形状。 只有老木匠一人躺在炕角,背对大家,睡着。老木匠其实不到四十岁,来自京郊农村,在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因画了几张食堂饭票去骗饭吃被判处劳改。刑满后,因农场缺技术人才,就地就业。作为劳改就业 职工 ,他不能参加我们的政治学习。 我坐在炕边,手捧 毛选 。我的四卷通读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一卷末。这时,顺子直了直上身,抬起头来,睁开眼皮,把手放在腰际做枪状,向周围张望。他的眼角露出一点笑意,眼神里透出了一丝黠光,显然肚子里又有了什么道道。正巧德子也抬起眼来。两目相遇,顺子上边手起,身下气出,朝著德子,“噗”地崩了一枪。德子急向另一侧倒躲。大家看到,扭身掩面、皱眉咧嘴,无声地笑。随后,顺子又陆续崩了其它人。别人也开始还击,一场混战开始了。大概是早上吃的黄豆萝卜为大家准备了弹药,好多人肚子里都生出气体。战火渐渐蔓延,大家越来越兴高采烈,却依然是悄悄地。我笑着观战,挺开心,少不了也挨了崩。唯有排长还沉浸在朗诵里,没有意识到会场上的战火。过了一会儿,我的肚子里咕噜咕噜地终于有了动静。我努力控制着,等了好一会儿,到快憋不住了,才作投弹状,“砰”地甩向顺子等人。那是一声重响,身下的木杠把震动传了出去。“哄 . . . ”,大家终于忍不住了,笑声猛地迸发出来, 直爆 屋顶。 念文件的排长抬起眼来,停下朗诵,也随着笑起来。他左看看、右看看,没能闹明白大家为什么那么大笑。于是,脸色渐渐阴沉。问明原因后,他恼怒倍生,决定对这一响从政治、思想、路线的高度上进行 深刻 批判。 六 我的心情紧张起来。过几个月,我将满十六岁,现在正争取成为兵团战士。这次上山之前,连队里公布了批准的兵团战士名单。出身好、表现好的知青成了兵团战士;出身不好、表现不好的知青成了兵团职工。连里的兵团职工大多都是被称为“二劳改”的刑满就业人员。成为兵团职工就意味着被列入了另册,没有了出路和本来就很少的一些基本政治权利。而我,出身“不好”但是干活积极努力肯于吃苦 , 因而 既 不是职工 也不是 战士, “挂”在那里, 成了所谓“兵团挂”。在我的证件履历里,出身一栏上列出的是伪军官,虽然父亲祖父都从未进过军队行过武。后来经过查询了解才得知,当时我父亲的“问题”没有定性,而几十年前早已过世从未谋面的祖父的历史地位也难以归类。营里连里领导合计了一下,就给了一个伪军官的出身。对我,他们实行给出路的政策,挂而不决,继续考查。而我自己,非常自觉地,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不自觉地,十分卖力干活,吃苦耐劳,以积极争取进步。而今天的批判会,今天的这只屁,很可能会使我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 . . ”。副班长发着女人般细高的嗓音大声带了头。副班长走路的时候习惯扭动 大的 臀部,大大的眼睛里常常流盼着某种妩媚的神色。私下里,他经常说些表示善意和同情的话,令我心存感激。而在此种场合,他也不犹豫,带头开批。“ . . . 在城市里沾染了无政府主义的流氓习气 . . . ” ,“在广阔天地里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脱胎换骨,除去身上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烙印, . . . ”,发言一个接着一个,人人都必须批判,包括我自己。 是呀,脱胎换骨,建立革命的人生观,是那个社会那个时代赋予我们这些人的任务。说起来, 那时 我 真的信这些说法, 非常自觉自愿地 去 经风雪见世面,艰苦磨炼,改造自身。 听着听着,我的心绪渐趋沉重,绝望之感笼压心头,盘绕在脑海的只有一个想法:完蛋了,我受批判了。 在那不知如何概括形容的青春岁月,我曾经出席过无数的批判会,深知受批判就意味著你将列入另类、与大多数好事无缘、前途了断。而这一天,我第一次经历了专门针对我的批判会,感受到了一种冬天般的严酷。诚然,令人当时意想不到的是,成为唯一批判目标的事在日后还会重演,而且批判会的规模更大。小一些的倒霉事,象政治诬陷之类就更是难免,也将不止一次地落到头上。那些就都是后话了。 七 独自 站在坡上,我望着弯弯的小河,手上端着两个炸果子和一碗炒豆腐。会已散了。今天不干活,炊事员为我们改善伙食,做了平常少见的好吃的。 微风阵阵,夹著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洗衣人的柔婉歌声。满坡嫩叶在斜阳下沙啦啦地轻舞。叶缘流金,闪烁着一天中最后的灿烂。柔和芬馥的气流中融入了食物的芳香,抿润着嗅觉细胞。突然间,我心头一下亮起来,有了一点快乐。一个念头不知从何处而生:这还是挺美的一天啊。 “屁是无政府主义的屁。说得真绝了,小伙子。嘿嘿嘿 .. 。 . ” 这时,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老木匠拍了拍我的肩膀,笑得身子直颤,离去。 据说,声音是靠着空气分子的颤动来传递的。那么,我的那一声重响和一股高温浊流能够对周围这众多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空气分子在春天里的运动轨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那些义正词严的演讲、那些大会上振臂高呼众人回应的吼声对周遭分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与此有什么区别呢?站在那里,我没能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这天一小段心路历程上的小小曲折,何以解析,怎样叙说?至今,我没有答案。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会有些上下沉浮反转折腾。用社会上流行的条条道道、黑白对错的道德语法和线性的逻辑去阐释叙述, 这 天的事情好像有点儿荒谬。几十年后回想一生,经历生活之中好像是充满了荒唐荒谬荒诞。也许,荒唐造就了我们、荒谬画出了种种人生道路?!也许,生活就离不开荒诞?!一个个时代、一种种社会、一群群人们,生活中都兜着圈儿地赛着荒诞,花色翻新、各式各样的荒诞,真是难以解析探究。 然而,青春时节,总遇荒唐,总遇艰辛,总遇苦闷,也还总有阳光。阳光带来快乐,极为荒谬不可思议而又压抑不住的快乐, 不可剥夺亦 不再会有的快乐。对此,我更是无以解释。我也说不上来,为啥一阵山野的风响和芳香就能涤去胸中阴霾 , 使我心释怀畅。 我只是有点发楞,望着。 小河,泛着清波,哗啦啦地从坡下弯过。蜂飞絮翻,画出了复杂的湍流曲线。拂面而来的是那润绿了河谷的, 如歌的风和如风的歌 。
个人分类: 故乡|2635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