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透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普通高校建设:公开公正透明
热度 1 fanchunlong 2013-4-26 06:15
(2013年4月25日 夜雨) 学术委员会为职称评聘制订了标准,说 “ 我们的标准是公开、公正和的 透明 ” ,于是他们站在了真理一边;岗位聘任小组编制了将教师培养成全才的评价体系,说 “ 我们的标准是公开、公正和透明的 ” ,他们也站在了真理的一边;教学委员会设计了学生培养相关的几十项规定,说 “ 我们的标准是公开、公正和透明的 ” ,他们都站在了真理的一边。仿佛只要戴上了公开、公正和透明的狗皮帽子,什么东西都会变成真理,奇怪的逻辑。公开不是几个结果的公示,公正的内涵也不仅是投票,而透明中蕴含的单纯更与快速发展无关。 发展和建设不但需要持续的、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同时更需要能够让政策落地的土壤和手段。土壤是我们的师资、学生和环境条件,政策需要与此相适应,脱离现实的政策只是画饼充饥而已。如同 2008 年某学校制定的教师评价政策,到考核期时近 90% 的人不达标,这样的结果唯一能说明的就是政策脱离实际和决策者的自欺欺人,但就是这样政策的推动者居然能不断高升! 良好而适当的政策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普通高校的环境和资源同 985 和 211 高校相比相差悬殊,因此要想发展,还需要在手段上下足功夫,将所有内外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在政策的促动下,能够实现受限资源条件下的最快发展。如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例,普通高校的教师都可以感受到智能手机给课堂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关于如何控制和引导智能手机的影响却鲜有关注。有的高校在教室安装屏蔽,做了一些探索,但为数极少,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永远是声音比行动快得多。因此,政策和手段需要互相配合,才可能为普通高校发展开辟道路。 高水平的决策和手段建设才是普通高校发展的管理核心,公开、公正和透明仅是这两者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与正确无关,真正决定二者的是科学性和前瞻性。记得某专家在关于普通高校发展问题的论述中,博古论今,从八百年前说起,直到现在的哈佛和牛津,头顶上仿佛若隐若现的闪耀着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光辉标牌,漫布着神佛和圣人的传道气质,但在我眼中却犹如“ 悲情 的 唐吉坷德,也可以说是 一头没带蒙眼的小毛驴”,只是沉浸在虚幻梦境中的痴儿,忘了现实是他爹很贫穷,他娘很跋扈,而他自己是个半吊子。 公开、公正、透明是招牌,没有不行,有了也不代表就能跨越式发展,就可以飞黄腾达 ! 多少年来, 形式主义害死人的错误人人痛恨却依然一次次重复,差的 就是有科学之形而无科学之髓 。金字招牌不仅靠闪闪发光更要靠内涵建设,即使挂羊头卖狗肉那也要把狗肉做出羊肉味才好! 公开就是“我们被敌人包围了”, 公正就是“冲锋的顺序抽签定”, 透明就是“这签真看不出毛病”, 科学就是“别玩了听老毛的吧”。
36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求人风”为何在中国愈演愈烈 资源分配应公开透明
leeqz 2013-4-11 21:06
“求人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周新生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孩子上学,没被正常录取,走预留名额的路子需要求人;调动工作,必要的手续之外,打通一些关节需要求人。国人的生活中,存在很多求人的事,求人的主体上至高级官员下至布衣百姓,求人的对象则包括掌握着大大小小权力和资源的官员或工作人员。 在求人的怪现状里,原本靠制度、靠法律应办的事变得几乎事事求人,使得人际关系变得复杂,从而形成了潜规则,衍生出权钱交易,也在客观上助长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如果对求人之风听之任之,人情世故自然成为比学识、能力更重要的“制胜因素”,不仅增加了社会生活的成本,而且把人的才华吸引到关系和钻营上,扼杀了社会的创新活力。 分析大多数“求人”案例不难发现,往往求人者有需求,而被求者则具有钻法律空子的寻租能力,你求我应、一拍即合。求人者为什么会有需求?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优质资源稀缺,供不应求、僧多粥少。就拿孩子上学来说,正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分布不平衡,才滋生出择校的强烈需求。而被求者的寻租能力,则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到位,原本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但很多地方行政权力多有干预,于是靠市场调节、靠制度规范不如靠关系变通、靠求人摆平。另一方面,权力监督远远不够,一些人把手中的权力当成寻租工具,谋求法律之外的特权,为走后门洞开方便之门。 人情世故本是一种正常的交际与生活方式,但是当绿色交往日益稀缺、利益交换日趋流行,人情就会成为“债”,就可能异化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也会对那些人脉资源并不丰富的人形成“相对剥夺”,破坏社会公平正义。治理求人之风,是一个巨大、复杂的课题,实际上就是实现从“靠关系”到“靠法律”、从“人情社会”到“法治社会”的转变。 反对特权,遏制求人之风,关键在于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不断提高民生急需的优质资源供给,尤其应该建立优质资源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机制,尽量使“求者不需”,努力让“被求者不愿”。更重要的是加大改革力度,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优质资源配置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利于民、放权于民、放权于社会。同时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遏制各个领域的特权现象,形成不敢寻租的惩戒机制、不能寻租的防范机制、不易寻租的保障机制,让被求者尽管“心向往之”,却力有不逮。 英国历史学家梅因曾这样概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势,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一运动,即是从“靠关系”到“靠法律”的转变。只要我们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政府依法行政,公众依法办事,必能从根本上遏制“求人”现象,为国人精神减负,为社会运转减少阻力、增加活力。
1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动态 3月1日
xupeiyang 2013-3-1 12:57
· Cell推荐:剑指髓母细胞瘤的死穴 (3-1) · Cell子刊:同源蛋白相克,维系防癌平衡 (3-1) · JBC:血糖、透明质酸与癌症 (3-1) · Science:披着羊皮的狼,识破致病菌的诡计 (3-1) · PNAS:血管中的嗅觉受体 (2-28) · Nature重要论文:多面出击,对抗癌症 (2-28) · 张旭东教授Nature子刊揭示新抑癌因子 (2-28) · PNAS:阻断肿瘤细胞的逃生之路 (2-28) · Science转化医学:双管齐下,扑灭炎症之火 (2-28) · 上海交大研究员Neuron解析DISC1在神经新生中 (2-28) · 中科院Nature子刊植物代谢信号调控新机制 (2-28) · Science转化医学:首个白癜风特效药浮出水面 (2-28) · JBC:追寻干细胞治疗的“圣杯” (2-28) · 转录因子Nanog的双重作用 (2-28) · 迷你显微镜植入老鼠大脑“观察”其思维运行 (2-28)
个人分类: 科研动态|1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平的社会是透明的
胡业生 2012-12-25 09:06
国家转型结束的标志是人格平等处处被凸显出来。神秘的领导原来不在侯门深似海,而是与民同乐的人。领导透明了,下一步是民心正了,风气正了。幸福生活来源人与人的平等。
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 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mliang 2012-10-24 11:07
马 亮 《情报杂志》2012年09期142-146 The Determinants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关键词: 政府信息公开 电子政务 地方政府 中国 摘要:采用中国地级市截面数据,对政府透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政府资源与能力、政治规范和法 制化进程、公众压力和需求等三个方面的因素。研究发现,政府能力、上级政府压力、法制化进程以及公民的教育水 平和上网比例等同政府信息公开显著正相关,而财政资源和公民收入水平同政府信息公开无显著相关关系。对研 究结果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因素: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pdf http://www.qbzz.org/oa/DArticle.aspx?type=viewid=12913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公开透明 凝聚奋进力量
whyhoo 2012-8-19 14:32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 举国关注的党的十八大代表名单近日向社会公布,代表产生的相关环节与选举情况也通过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说明。公开透明的这一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党治国从理念到方式的新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稳步推进,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探寻十年成就辉煌的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形成的巨大力量。公开透明的党务政务就像阳光和空气,是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必要途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关注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一种悄然的变化,这就是中国人对国家和地方党务政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越来越高,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科学决策、依法办事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干部履职的基本要求。这些变化,正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的直接结果。 十年来,中央党政机关、地方党委和政府普遍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新闻发布活动,征求决策意见、通报工作进展,回应群众关切。政府网站、官方微博等也在公开透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不断拓宽。 公开透明让公民权利更有保障。全国各地群众踊跃参与电价、水价等民生用品的价格调整听证,有序参与法律法规等制定修改,网民意见征集屡创新高,个税起征点稳步提升……种种变化,印证着公民权利和利益关切更受重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满足。 公开透明的制度建设坚定有力。从《关于在全国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到《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再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务公开进入法制化轨道,不仅形成了决策公开、信息公开、执法环节与办事公开、干部人事任免公开等全方位格局,而且以政务听证、重大事项集体决议、投诉举报、公开评议等更加丰富的制度形式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 公开促进民主,公开凝聚力量。十年来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的经验启示我们,公开透明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充分相信人民,坚决依靠人民。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要坚持不懈、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阳光政党、阳光政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体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矛盾冲突易发多发。只有坚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透明,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聚民力,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推动改革发展。努力拓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渠道,积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强大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8/19/content_2206636.htm
个人分类: 政治|2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热度 6 duke01361 2012-7-29 08:38
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公开、透明,不容许暗箱操作,不偏听少数人的意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的智慧,做到民主和集中的科学协调。 建立这么一个可以体现尽可能多的人的智慧的机制是当前我们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社会最需要建立的一种原则性运行机制。 科学最离不开民主,民主最仰仗科学!民主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的保障,科学从来就不承认“威权” 民主不妨重温毛泽东时期的“群众路线” 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监督,保障信息对称 放手发动群众,相信广大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期待我国尽快成为一个“科学-民主-法制”三位一体的现代公民社会!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1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基金申请能更更透明些么?
热度 4 luckyhongli 2012-6-24 10:17
自从5月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基本结束以后,坊间各种流言开始涌动,丁香园、小木虫等论坛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不奇怪,毕竟国基是一块大蛋糕,也是一块相对分配比较公平的蛋糕。很多人的实验室可能等米下锅、很多博士后可能期待为自己的出站锦上添花、而更多需要评职称的人更是求之若渴,所以大家对国基怀有深深的期待和敬意。但毕竟僧多粥少,最终很多人可能还是失望而归,只能努力备战,期待来年有所斩获。作为丁香园和小木虫的粉丝,我也经常潜在基金申请和评审的论坛里汲取营养、有时也灌灌水,更多的是和大家一起默默的、焦急的等待,期待失望变成惊喜、绝望变成希望。 正因为如此,我对国基的申请和评审一直怀有敬畏之感,更是从3月到8月这漫长的申请过程怀有神秘之感。36岁本命年时,我有幸评上了教授,同时,我也有幸第一次做了收到了国家基金委要求函评的邀请。这之后的三年,我每年都要评审一些项目。每次看到这些项目的时候,我就常常想起自己苦苦修炼的艰辛,所以,我也就格外认真,包括立项依据和研究基础、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对于这么重要的基金评审,我不想让自己的良心受谴责,更重要的,对每一个申请人负责任。 可是,当我每次评审收到莫名的打招呼的邮件、当我看到某些临床医生根本逻辑不通的标书也获得资助、某些人很早就知道评审结果的时候,我突然感到,神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也受到了亵渎。 当我在美国人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到中国学子的勤奋、刻苦和聪慧,近年来有不少年轻学子回国,年轻、有朝气,这些应该是中国科研的希望。既然我们国家有钱了,也有人了,那么干嘛不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到真正想做科研的人身上,而不要成为某些人攫取利益的资本。 毋庸置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对而言是最公正的一类基金,但我想,我们不妨更公正些。与其让那么多没有关系的人在苦苦的等,不如干脆透明些。具体来讲,就是沿用国外的做法,将评审结果随时公布,申请这可以随时跟踪评审情况。如是,大家也就少了些焦虑,少了些等待,更重要的是,少了些人为操作的空间。 从技术上讲,这样操作并不困难,对吗?
4365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是保密的—美国'透明'吗?
热度 3 lailaizhang 2012-6-12 10:10
在美国时间长了,对她所谓的政治民主制度也有了一些了解。有些事情跟‘ 民主’,‘透明’ 格格不入。举个例子, confidential(保密的) 这个词经常用到。有些东西涉及到个人信息,说是保密,还能理解。譬如说,社会安全号。因为这个联系到信用卡等等的重要信息。有些却不是关于一个两个人,是 公共事件 ,却也要confidential。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我们系的学生会刚刚开了每月例行的小会。有一个学生汇报了系里面 招聘一个教授的情况 。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审议评选的一些过程。大家问他,人选确定了吗?这个学生说:“初步确定了,但这是confidential的,我 不能告诉你们 。”大家都面面相觑。另外一个学生接口:“我听说招了一个女的。”这个学生没有继续说下去。恐怕也是被confidential这个字封住了嘴。大家之好作罢。 为什么招聘教授的结果不能公开呢?系里面会说,哦,还没有最终确定。那又怎样?不确定,初步的意见就不能公开了么? 然后又有一个学生说到邀请报告人的事情。系里每周有一个人来做报告。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两个。这个学生说系里面不喜欢请太远的人来,因为机票贵。可是系里面又不告诉大家预算有多少,导致大家请人的时候没有个底儿。不知道 这预算是不是也是confidential的 ? 接下来说到关于我们系的外审。前些日子,外面来了一些专家,对我们系进行评审。我们平时 不方便跟系里直接说的话 ,譬如说,学生的工资啊,博士后没人管理啊,都可以跟这些外审专家说。所以学生么对这个外审的结果都很关心。一个学生向我们传达进展,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呢?说是现在 还不能告诉我们 。教授们要先看完了,纠正外审报告里面的错误,然后交给研究生院里。然后呢?不知道下面是什么。会不会给学生们看?不知道。我纳闷了,为什么教授们可以看,还可以更正里面的错误, 而学生们就不能看呢? Confidential?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要么是confidential。要么就 干脆不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我参加过学校的学生会的管理工作。学生会干部开会的时候,不计会议记录,或者是有选择性地记录。一些奇怪的想法,譬如说,钱不够用,所以不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来参加学生会的活动,也被一些学生干部提出来。类似这样不为学生考虑的想法还有,但是从来就没有公开过。 再说 美国NSF (自然科学基金) 评选 的具体过程。根据我导师说,好像也不能公开。你不能跟人家说我审议了什么什么项目申请,我的意见是如何如何。我在今年初的时候,也申请了一次,被拒了。收到三个简短的意见回馈。我跟实验室的同事们分享了一下,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大家学习 吸取我失败的经验教训 。我导师,还有另外一位同事的两份申请暂时通过了。我想看看他们拿到的评审意见,但又不好直接向他们要,他们也从来没有公开出来。可以理解,confidential嘛。 再举一例,那就是 推荐信 。这个也是confidential的。导师给学生写推荐信,这个信一般来说是不能给学生看的。为啥?简单的说,就是confidential,一个不是原因的原因。导师写了啥,对你咋评价的,你都不知道。有意见,有想法,为什么不能公开说呢?只有公开说,告诉了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呀。不公开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只能解释为 保护导师和老板的利益 喽,说好说坏都行。反正其目的也不是要帮助学生进步。想起来我上中小学的时候,班主任评语每学期都有,家长可以看,学生也可以看。从来就没有说过要保密的。我知道,有人要说,不让学生看可以保证推荐信的公正度,不至于偏袒学生。这个说法好像是一边倒吧。那如何能保证不伤害学生呢?如果公开了, 让所有的人都来评价 ,说说一个学生到底是好是坏,恐怕没有比这更公平公正的办法了吧。 似乎confidentiality是块儿布,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就像那屏风似的,一旦摆了出来,你最好不要去问去看,我也不好去评去说。 看到有人在 《科学网》的博客 和其他的论坛上讨论 科研,教学,招聘,导师学生关系,基金,评院士 的经验意见,我不禁地觉得,我们的 信息透明度和交流度还是挺高的 。这要 感谢各位积极写博和灌水的 ,让我们可以耳听八方。我希望我们以后可千万不要也跟美国学,把confidentiality拿来当成一块儿布,堵住大家的嘴,挡住大家的眼。
个人分类: 发牢骚|3460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桌面图标背景颜色变成透明的方法
Irasater 2012-5-30 15:51
有这四种方法,我尝试了第一种可以用 ① 在我的电脑上右键---属性---高级---性能----设置---视觉效果---自定义---windows最佳设置 ②右击桌面空白,选‘排列图标’,把‘在桌面上锁定web项目’前的勾去掉。 ③桌面右键--属性--桌面--自定义桌面--Web--把所有的勾都去掉 。 ④ 在“运行”中输入“gpedit.msc”,打开组策略;在“用户配置→管理模板→桌面→Active Desktop”中,点活动桌面属性选定“未被配置”,点禁用活动桌面属性选定“已禁用”;最后打开控制面板,在经典视图中打开系统,在“性能→高级选项→性能→视觉效果”里选取“在桌面上为图标标签使用阴影”即可(默认情况下,最后一步可忽略)。
个人分类: Software|2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 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
liwei999 2012-3-19 16:49
玻璃为什么是透明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19/2012 02:53:27 从玻璃窗望出去,视线被一堵墙阻挡。于是: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墙不是透明的? 又想到了高台跳水的泳池,起码5米吧,也是透明的,想到了曾经去过的一个小水库,水深10米,也是透明的。接着想到了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再接着发现想不通了 于是回到原点: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墙不是透明的? 这类事情能想通顺了不容易。日常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几乎都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事情,主角是电子。因此,考虑到电子是怎么运动的也就找到的根本。 一般人们认为“透明”的东西,是物体中的电子,尤其是几个eV(电子伏)能区的电子们与可见光的电磁波几乎不发生相互作用。没有阻碍,光就顺利地通过去了。如果几个eV(电子伏)能区的电子们跟可见光的电磁波“过意不去”,“故意刁难”,那么那种物体对可见光的电磁波就不透明,光的能量就都被那种物体所吸收了。在物体表面,由于电子密度的不同,光要有些散射人们对物体外形的认知(看见了),就是借助于物体表面散射出来的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6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发明超强透明铝"的关键点
热度 1 qianlivan 2012-2-5 16:13
前段时间看到科学网上一条新闻说已经开发出了一种透明铝,强度高,可以防弹(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 /2012/1/258991.shtm)。当时看到标题的时候我着实兴奋了一下,“透明铝”是多么神奇的物质,我一直以为金属都是不透明的。当然,看完 正文后就觉得这条新闻有点“标题党”了。实际上新闻中说的是氮氧化铝(AlON),虽然不是铝,但是能做到透明似乎也还是挺厉害的,看来透明应该是关键 点。 昨天无聊,上网搜了一下透明铝相关的资料,我发现透明的铝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之前有不少研究,实际上有一类这种材料被称为“透明陶瓷”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nsparent_ceramics)。看到这里,我就回想起中学学过的内容了 ,实际上氧化铝就是透明的,通常金属铝表面都会有一层致密而透明的氧化铝,这层氧化铝薄膜保护了铝不再被氧化。当然,我对氧化铝为什么透明一直不很理解, 这也算是一个困扰我的物理(或者化学?)问题。但是,承认这一点,那么氮氧化物透明也是可以理解的。金属铝之所以不透明是因为有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对光子 有很强的散射,所以金属铝是不透明的。而化合物中没有自由电子,也就不存在电子散射的问题,所以只要质地满足一定条件(没有气泡和杂质),透明是可以达到 的。 因此,回头看"科学家发明超强透明铝"这条新闻,其关键点不仅是透明,超强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毕竟透明的材料是很多的,而高强度又透明的材料就很难得了。 或许有一天,凭借这种材料,我们可以制造出机身透明的飞机来(http://news.163.com/11/0615/01 /76I976VK00014AED.html)?
个人分类: 思考|5043 次阅读|2 个评论
透明、问责与政府绩效
热度 1 mliang 2011-6-15 17:03
透明、问责与政府绩效 * 公共绩效动态 2011年4月号 2011_04_公共绩效动态_马亮_110614.pdf 透明是个大问题 最近国内屡见报端的新闻之一就是有关中央政府部门预算和“三公”消费公开的事件。自去年中央政府部门首次公开预算以来,今年有 88 个部门公开了预算,部分部委(如科技部)还公开了“三公”消费。虽然在财政公开专业机构看来,这种公开还停留在零散、简单、粗放、被动的低水平,但相当于此前的封闭状态,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Batson, 2010) 。 在中央政府部门探索预算公开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行动,甚至比中央政府部门进行了更早也更大胆的探索和实验。较早推行的村务公开,各地试点的参与式预算,以及政府提前告知和服务承诺等政府创新活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Wu, Ma, Yang, forthcoming) 。但这种信息公开仍然是零星的、片面的,还很难说令人满意。最近《焦点访谈》也对市级政府网站和信息公开问题进行调查,将大同市和大连市作为反正两个方面的典型进行曝光,认为除了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问题,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1 年 5 月 18-20 日,笔者有幸受邀出席在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纽瓦克校区( Rutgers University-Newark )召开的“第一届全球透明研究会议”( 1 st Global Conference on Transparency Research ),并在会上报告了有关中国省级政府财政透明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 笔者在文中指出,与发达国家的“金鱼缸”透明相比,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政府透明问题愈加具有挑战性,也愈加有研究和推进的必要性 (Ma Wu, 2011) 。 透明是个大问题,在自由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更是如此,对中国更是如此。虽然《信息公开条例》业已颁布并实施 3 年,其执行情况仍有待进一步考察 (Piotrowski, Zhang, Lin, Yu, 2009) 。中国政府的透明程度很低,国际观察也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普华永道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在接受排名的 35 个国家中垫底,不透明程度最高,达到 87 分;所有国家均值为 60 分,分值越高代表越不透明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1) 。据“国际透明伙伴关系”( IBP )的调查,中国预算透明的状况堪忧, 2010 年调查满分 100 分,中国只得了 13 分,排在 94 个国家的第 78 位; 2008 年中国得了 14 分,在 85 个国家中排名第 59 位 (IBP, 2010) 。 不仅中央如此,地方政府之间也差异明显,并处于普遍较低水平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调查都指出了这一点 (CPPSS, 2010;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2010) 。而且最新的调查显示,《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后,政府财政透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几乎可以说是原地踏步 。由此可见,中国各级政府透明问题成为中国公共治理改善的一个突出障碍。 透明关乎问责 没有问责就不需要透明;同样,没有透明就没有问责。透明与问责常常被作为两个难舍难分的词汇而放在一起使用,透明离不开问责,问责也离不开透明 (Hood Heald, 2006; Piotrowski, 2007) 。媒体、公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只有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才能对政府行为予以监督,否则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弱势,难以对政府构成有效监督,问责也就无从谈起。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透明几乎成为问责的首要条件,而人们也几乎是谈问责必及透明,言透明必谈问责 (Bertot, Jaeger, Grimes, 2010) 。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政府的无知,或者在政府强大的舆论宣传武器下而盲信其光鲜的一面。一旦公众见到了政府的另一面(肮脏的一面),那么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将会令人惊讶地攀升。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地方政府忌惮于公开信息,害怕公开政府支出的挥霍无度和大量浪费而失信于公众,甚至诱发政府与公众的冲突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通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偶尔的爆料就可能将政府至于不信任的尴尬乃至危险境地。 诚然,透明只是问责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为目前的许多研究都发现,透明并不必然导致问责。从透明到问责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还有许多条件需要满足。例如,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关注及随之而产生的抗议和抗争行为,是推动政府改革和反腐败的重要机制。而如果公众对此漠不关心,那么透明很难推动问责。尽管如此,透明总比暧昧乃至封闭更为接近于问责的状态,因为仅仅是公开,政府官员就会碍于面子、声誉等顾虑而选择收敛其行为。 透明更关乎政府绩效 透明与否更加关乎政府绩效,以至于激进的学者将透明作为政府绩效的维度之一加以剖析和解构。这时候,透明一方面表现为政府的主动信息公开,如通过政府网站和政府公报等公开;另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对公众信息诉求的积极回应。例如,帕特南在其名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一书中就将政府对公民信息诉求的回应性作为 12 个衡量政府绩效的核心指标之一,并发现它与其他政府绩效指标高度正相关,从而构造了一个整合性的政府绩效指数 ( 罗伯特• D .帕特南 , 2001; 吴建南 马亮 , 2008) 。 透明与政府绩效之间不是单向的、线性的简单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复杂关系。透明的政府会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并使政府及其官僚忌惮其权力,因而会更加具有回应性,从而有利于政府绩效提升。但过度透明的政府可能束缚政府的手脚,使其在镁光灯下无所适从,并倾向于规避风险,从而不利于政府绩效改进。反过来,通常政府表现得较好时才会主动宣传,对外发出积极的绩效信号并博取公共支持和公信力。如果政府表现糟糕,躲藏还来不及,其公开的动力就会缺失。但也有例外,即政府绩效低下以致诱发信任危机时,有可能成为推动透明和反腐的催化剂,从而为难以打破的僵局提供契机。由此可见,透明与政府绩效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目前的许多研究都提供了这样那样的案例,但还很难清晰梳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Ma Wu, 2011) 。 透明之路任重道远 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各级政府信息公开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实施仍然有待深化 (Piotrowski, 2007) 。过去的政府透明研究对《信息自由法》( FOI Law )倾注了大量心血,并认为它的颁行和实施是政府透明的根本途径。据调查,目前已有超过 90 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与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相关的法案 (Vleugels, 2009) 。然而,法案通过与执行是两回事,特别是在制度基础较差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尤其如此。 英国牛津大学的 Christopher Hood 在“第一届全球透明研究会议”上作的大会主题演讲中就指出,维基解密( Wikileaks )可能比《信息自由法》的颁布与执行更加具有前景。与其没有效果地推行信息自由,反倒不如借助于开放、免费、即时的互联网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在这里,我们看到自下而上的分布式治理比自上而下的集中式控制更加奏效。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草根阶层崛起和参与以及基层创新实验寄予厚望的原因。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和执行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贯彻落实,加强政府透明,是实现善治的必由之路。否则,一个封闭的“黑箱”将很难令政府真正变得顺从。不透明和暗箱操作为权力滥用和设租寻租提供了温床,也会侵蚀政府管理和公共信任的基石。孙立平甚至将“暗箱操作”视为“中国之癌”,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为暗箱操作提供了较大的制度空间,并使中国公共治理难以有效改善 ( 孙立平 , 2009) 。中国透明之路任重道远,但笔者相信,通过学术界和各级同仁的努力,加强对政府透明的研究和践行,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Batso n, A. (2010). Evaluating China's Drive for Budget Transparency, China Real Time Report, Wall Street Journal, available at http://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0/04/16/evaluating-china%e2%80%99s-drive-for-budget-transparency/ . Bertot, J. C., Jaeger, P. T., Grimes, J. M. (2010). Using ICTs to create a culture of transparency: E-government and social media as openness and anti-corruption tools for socie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7 (3), 264-271. CPPSS. (2010). Summary of the 2009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Administrative Transparency . Beijing: Center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Studies and Supports, Law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Hood, C., Heald, D. (Eds.). (2006). Transparency: The Key to Better Governance (Vol. 13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BP. (2010). Open Budgets Transform Lives: The Open Budget Survey 2010 .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Budget Partnership. Ma, L., Wu, J. (2011). What Drives Fiscal Transparency?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Governments in China, the 1st Global Conference on Transparency Research . Rutgers University-Newark, NJ. Piotrowski, S. J. (2007). Governmental Transparency in the Path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iotrowski, S. J., Zhang, Y., Lin, W., Yu, W. (2009). Key Issues for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Ope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9 , S129-S135.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1). The Opacity Index: A Project of the Price Waterhouse Coopers Endowment for the Study of Transparency and Sustainability : PricewaterhouseCoopers. Vleugels, R. (2009). Overview of all 90 FOIA countries territori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Wu, J., Ma, L., Yang, Y. (forthcoming).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Public Sector: Typology and Distribu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罗伯特• D .帕特南 . (2001). 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 ( 王列 赖海榕 , Trans.).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2010). 2010 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和部门行政收支公开状况评估 . 上海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孙立平 (2009). 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 . 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吴建南 , 马亮 . (2008). 政府绩效测量及其解释——兼评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6), 27-34. * 因为准备论文和出国开会等事宜,本期《公共绩效动态》未能按期发布,特致歉意,并藉此鞭策自己愈加勤奋努力。 参见: 2011 年 5 月 27 日中央一台“焦点访谈”栏目《别让政府网站成摆设》。 笔者感谢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纽瓦克校区公共事务与行政学院 Suzanne J. Piotrowski 的邀请,感谢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IDRC )为笔者出席会议提供的经费资助。 邓淑莲:我国省级财政透明度三年来进步较小,新民周刊, 2011 年 6 月 8 日。 Christopher Hood. 2011. From FOI world to WikiLeaks world: A new chapter in the transparency story?.
个人分类: 公共绩效动态|35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公布科技部预算到科学界的不作为
热度 3 jiahepeng 2011-4-22 07:03
最近几天, 在 本人 刚刚创立和管理的微博群 “科学时评” 中,我 探讨了如下问题。 报载, 14 日,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经费: 2011 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 ( 境 ) 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 4018.72 万元。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不透明的“三公”经费更是为社会公众所高度关注,质疑其数额庞大,奢侈浪费严重,担心有腐败现象存在。 如此,则科技部在其门户网站公布的 2011 年部门预算就格外引人关注,预算中包括外交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9150.6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49.34% ;科学技术支出年初预算数为 2410974.58 万元,比 2010 年增长 14.08% 。 但所有媒体报道中,对这些数字基本上一带而过,因为大家关注的,都是科技部首先公布了“三公”经费。而科技部公布“三公”经费后,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扬。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韩保江就认为,科技部给其他部委带了个好头。  固然人们关注的“三公”经费很重要,但是衡量一个部门成绩的,更重要的是其在主业上的开支,钱是否花得又少又好。很遗憾,这方面,我们只看到一些增长率等模糊的数字。而毫无疑问,大家应该关心什么大项目获得了多少经费,什么项目被砍掉了,这本来关系到大家的为生之计阿。 但是这不能光埋怨科技部。 从科技部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三公”经费开始,我们看到,主业的开支被社会公众所忽视,也并没有在科学网的各种社区中得到关注,新闻登过就登过了,大家也没有人写博客讨论。在各种社区和微博中,也看不多什么讨论这些话题的帖子。 而与我们的情况相反,自从美国国会与奥巴马政府启动了预算谈判以来,虽然谈判焦点不在科研预算上,但是美国科学界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进展,这从《科学》和《自然》等国际科学期刊的社区和文章留言中可以看出来。在最新一期 《科学》杂志上,还刊登了来信 ,说美国能源部低辐射健康影响科研项目被砍,导致出现了福岛核电站事故后,科研界措手不及。 不论其动机如何,可以说,美国的科学界是在一点一点很具体的为自己争利益。 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看不到吧? 固然政府应该更加透明和更加公开,但是作为当事人,是否也需要不断努力和推动呢?我们的科学家在推动政府科研项目预算公开方面做了什么? 其实,科技部(以及可以预料的其他中央部委)公开“三公”经费,不正是人们不断争取的结果吗?从去年各中央部委开始公布预算开始,大家不都一直大喊财务透明化不到家吗?比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 200 多名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剑指 " 三公消费 " 。在这种强大压力下,自然第一个做到公布三公消费是最讨巧的一件事,何况科技部最近一直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呢(参见 本人给 Nature 写的报道 )。 而且,要推动包括科研项目开支在内的政治治理透明化,也不仅仅是骂骂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2009 年《科学新闻》时搞到爆料公开了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课题经费分布(当时让相关领导大为光火,来到报社说我们泄露国家机密,要做监狱。我说机密是从你们那里出来的,如果坐监狱大家一起坐。后来大家终究也都没事儿。在后来我与这位大为光火的领导前后脚被免职,有趣),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反响,但是回想起来,绝大多数是抱怨和抗议,没有什么人在谈论这个钱应该如何分配,这个项目如何设立才更加合理。 这又与在 Nature 或者 Science 上见到的这类 Letter 形成了鲜明差别。 回到本文主题,科研预算的公开固然重要,但是只有我们的科学家实事求是,据理力争,直陈利弊,才可能让具体科研预算的公开像“三公”经费一样取得战果。 (作者为科学媒介中心主任、《科学新闻》杂志前总编辑)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29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歼20的高调首飞意义何在?
boxcar 2011-1-13 22:28
前天,咱中国那架外表黑黑的四代机(简称黑丝带)在万众瞩目之下首飞成功。这架以歼 20 为型号的战机外观很诡异,它具有酷似歼 10 的无平尾鸭式布局但有一对儿全动 V 形垂尾,浑身黑黑的涂装、棱角分明的机体和暗淡的尾喷管又明白无误地说明这是一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隐形战机。 与以往中国尖端武器(例如歼 10 )的研制、列装和公开的程序完全不同,歼 20 的首飞很高调。我还清晰地记得在 2006 年底歼 10 战机突然亮相 CCTV 的新闻联播所产生的震撼,当时我曾在自己的 sina 博客上写过 2 篇博文【 1 , 2 】。我在分析了促成歼 10 猛龙战机比较快地公开的各种因素后 认为 歼10猛龙战机的公开,是我们对自身军事力量变得自信的一个开端,它可能是我们对待先进装备的保密和宣传这对矛盾的处理方式发生转变的一个新起点。 【 2 】但这一次歼 20 的公开,居然做得比其大哥歼 10 当年已成军后才公开亮相来得更迅猛,这倒是颇令我感到些意外的。 今天我在博文里分析歼 20 高调首飞的意义,其实已经是炒冷饭了,因为相关的议论已经铺天盖地地进行了一个星期,很多话都已经有军事观察员、时事评论员、军事发烧友等说过了。不过即使难免唠叨的嫌疑,我还是想说几句: (1) 歼 20 的首飞即公开,意味着我国已经对自己防务装备研发和生产有了很强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因为已经有了连续多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实力打造出可与竞争对手一较高下的高技术装备,这时候既无须靠秘而不宣悄悄准备一把不为人知的暗器,也不再强求那种撒手锏绝招的效果,而是堂而皇之地直接亮剑准备单挑。既然美国可以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敢在媒体上公开讨论下一代的武器和战法,俄罗斯也敢在 T-50 首飞之后不遗余力地报道,正在高速追赶的中国自然也不甘示弱,开始在首飞阶段即 昭告世人。这样做表达出的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要和美苏(俄)欧同台进行现代化军事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竞争而不再自甘落后。我们必须明白,这是观念的重要转变。 (2) 警示对手,振奋人心。歼 20 的首飞即公布,并由最高层直接证实,显示了我国在国际军事交往中透明度的增加,虽然有些国家在口头上总是抱怨我们的透明度不够,但心里却难免会极度厌恶这种可怕的透明度。在以往的韬光养晦年代,很多兵器的研发和装备程度是处于朦胧状态,那些以我们为假想敌的国家必须想尽办法去获得情报进行分析,才能判断我们的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或许因为敌手不知道我们的真实能力而绝对不敢轻举妄动,但同时国人也会因为不知道本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而常常陷入对敌手先进武器和战法的恐惧之中,所以虽倍受欺辱也不敢轻言反击。当我们老百姓知道那些所谓最先进的武器其实已经做到了你有我有全都有,当然也就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然后便该出手时就出手。也就是说,日后的战争将不再是掌握了先进兵器一方来唱独角戏登台表演灭绝剑法之时,领先 N 多年的先进武器的威慑作用就会大减,城下之盟将不再那么容易被迫签订。与之相反,这时候谁再敢轻易挑起战端,都可能被力量相近的对手打得大败或者被拖入持久战的泥潭,此时大家才有机会享受由军事力量平衡带来的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透明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它明白无误地告知那些意图欺辱中国的国家,我们是有反击能力的,同时告诉国人别害怕,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其中就包括咱自己的隐形飞机。 *************************** 参考: 【 1 】自信的老师: 谈谈歼- 10 猛龙的公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06nt.html 【 2 】自信的老师: 再谈歼 10 猛龙的公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06uk.html
个人分类: 军事|6396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医疗器械公司支付医生"回扣"高达2.7亿美元
jinwsapa 2009-10-12 12:43
一周前,华尔街日报报道医疗器械厂商与医生之间的金钱来往。可能吸引很多人眼球。实话实说,数字公布并非完全自愿,披露的信息让给钱者与拿钱者都不体面。医疗行业的促销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中。 几年前,美国司法部曾指控数家制造骨科植入材料的医疗器械商支付回扣给外科医生。作为谈判的筹码和延期起诉协议的一部分,数家医疗器械公司同意公开其支付给医生的数目。根据已经公开的数字看,这笔费用不是小数目,光在2007年,就有超过2.7亿美元的回扣费用来激励医生。这还仅仅是已经公布的数据所统计的数目。 在一周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用到这些厂家所报告的数据。从而再度引起媒体的关注。以下是华尔街日报根据最新线索,进行调查的结果。 今年3月,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了对医生支付的监测与核实,以此为条件,换取政府延期起诉的协议。按规定,器械商并不要求一直在网上公布数据。但华尔街日报记者发现不少公司已经自愿把信息披露在网上。 Biomet公司公布了得到支付的医生顾问名单,但名单中没有说明公司究竟支付多少钱给这些医生顾问。但从2008年的名单上,公司的确披露了支付医生的美元数额。该公司的发言人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强调Biomet公司支持联邦立法,要求公司报告支付医生的数据,该公司正在等待观望立法细节要求,梢后再更新名单和披露详情。 DePuy 德普伊,强生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公司网站是有一个链接,是有关医疗顾问的支付信息,但点击后发现,上面只有一个PDF页面,说此信息正在更新。不过该公司的一位女发言人告诉记者,这份名单不久将被再次公布。 Smith Nephew 比较坦诚,它在网上公布其2009年的付款情况,你可以在以下链接看到相关信息。 http://www.smithnephewdpacompliance.com/ Stryker 斯瑞克,并不是与政府达成延期起诉协议的一部分,它也在网上公布其医疗顾问的名单和支付情况。 http://www.stryker.com/meetourconsultants/consultants/consultants.php 您可以按姓氏浏览查询医生顾问信息,在每个医生的个人资料的底部,有一个支付医生金额的数据。该公司发言人说,这份名单每季度更新一次,现在这份名单反映的是第二季度末的付款。 Zimmer 齐默尔公司,公布了截止到2008年支付医生的清单。这份名单还包括从2009年初起,新增的数个医生名单,但没有美元的数字。该公司表示支持立法,要求公司披露支付医生的信息,并将遵守适用的联邦立法或其他披露的法律。 按照司法部的最新统计,自从司法部与这些厂商达成延缓起诉协议后,器械商支付医生的费用从2007年的2.7亿美元下跌到2008年的1.05亿美元。接受厂商支付的医生人数也从2007年的1,693名 减少到2008年的628. 说明器械商在支付医生方面有所节制,另外部分医生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涉嫌收取回扣的名单。至于减少这方面糖衣炮弹攻关的传统做法之后,销售是否下降,这将是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稍后会有人调查分析的。 美国医生收入这么高, 厂商还要不断施加糖衣炮弹. 看来中国医疗界的回扣就不见怪不怪了。中国在医疗器械流通领域, 其实比这更黑。. 在心脏支架领域, 主治和主任医生拿到的顾问费,让你惊人。难怪给你放上三五个支架的很普遍,金钱就是动力。外资不敢做直销是有道理的. 至少不敢做赤裸裸的带金销售, 只能让中间商去做。是否灰色或违法, 外资假装不知道。 估计不久,美国将通过法案,厂商必须如实公布支付医生的名单和数额。 外资在中国的运做,估计不会受此影响。 因为付给经销商商的钱,不需要披露去向。 这就是正统大公司的商业道德和清白。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5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大学评价的一些思考
manfa 2009-6-19 18:41
从2004年读硕士至今已经有5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评价项目伴随我度过了美好的硕士和博士生涯,站在即将毕业的门前,如果对大学评价没有什么感悟的话,那我可能真的已经被摧残的麻木不仁了。事实上,我并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过大学评价的本质,我是浮躁的也是盲目的。现在想想,其实大学评价很简单也很复杂,其中有四点需要格外的思索,那就是公正性、科学性、透明性和是否可以盈利。 公正性良心 公正性的本质是什么?大家普遍赞成成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但是,这不是根本,这样的说法甚至是幼稚的。在我国,政府不能直接参与评价的每个环节,只能在监管方面有所作为,并且必须有所作为。而其他只要有一定学术独立性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以从事大学评价,公司可以,教授可以,研究员也可以。那么什么是决定公正性的根本,我很冒然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良心。这点我不想多说,但是在科研圈子晃荡了这么多年还是深有感悟的,其中的韵味大家慢慢品吧。一句话,只要对社会负责,恪守职业操守,有底气,不瞎搞,那么就不要怕什么流言蜚语,勇敢的坚持下去。 科学性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有两部分构成:一是指标,二是指标权重,两者都不可偏颇。不同的评价目的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在评价以前首先要搞清楚评价目的是什么,这个是出发点(这点不详细谈了,目标是什么几乎在所有研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目标就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如何处理好它们的关系非常重要。现在的评价强调绝对指标,对于相对指标较为忽略(当然,相对指标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不再详述)。具体的,又有资源、教学、科研和社会声誉等几大指标。国外的评价比较注重教学和社会声誉这两大方面,而国内比较强调大综合。各有利弊,也许是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指标的设置只能是一家之言,只要博采众长,紧紧围绕评价目的,处理好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合理设置,我个人认为都可以做一些积极尝试。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做这些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多咨询专家,不能自己蒙起头搞,请教管理者、学者和社会人士等等,这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但是这个是必须要做的。我现在的能力还不能明确提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我可以明确的说,不经过专家咨询的评价体系肯定是不科学的,尤其是权重的设置。 透明性网络 有了公正性和科学性,似乎还是不够的。这和发表论文一样,光是用心写出来还不行,还得发表进入到科学交流系统中去接受检验,对于需要别人检验的原始数据要明确标明(正文或者附录),这就是一种透明。大学评价一样,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公布原始数据,但是这是最不现实的,因为毕竟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作者有权保留自己的知识产权。那么怎么做才能保证透明性呢?那就是通过网络发布每个指标的得分(最后一级指标的得分),将结果发布在固定的网站上,并且按年可以查询,这样大家可以检验你的结果,比如看你结果的波动性,看某个指标学校的排名等等,就可以较为方便检查一个评价的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正确性。这种检验不能只接受几个人的检验,应该接受很多人的检验,所以网络是个好的媒介。并且,政府应该参与在这个环节,有权利让从事评价的机构和个人就一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就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是否可以盈利一个非根本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大学评价是否可以加入到市场经济潮流中。很多人反对大学评价盈利,一些评估机构也是遮遮掩掩的说什么都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个人认为大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一种智力财产,完全可以市场化,比如通过高校咨询方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也不必遮遮掩掩。只要从事评价的机构或者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有足够的底气,我觉得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你的网站或者一些期刊上明码标价,我个人完全理解甚至尊重这样的知识转化行为。是否盈利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外在因素,希望大家不要纠缠在这个问题上,多了解从事评价的机构和个人、多研究评价的体系和结果才是根本。 做大学评价,只要多交流,有良心,勇于接受监督,那么它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否则,它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让人压抑的事情。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刘实答饶毅科学问题
Eucommia 2009-1-29 08:56
最近收到刘实先生的一封E-mail,名曰答饶毅科学问题,虽然话说的有点粗,但很有道理。我也看过他的不少博文,看上去确实有点吹牛、说疯话的感觉,什么大家都敢批,而且仔细看来却是批得有理有据,你不能不服。要不然 Yamanaka怎么可能在Science上根据他的批评更改论文,并对他感谢呢?他的一些直接批评和宣传自己确实不符合中国的中庸文化,但这却是西方文化的一大特色,而且现在我们的大学以上的毕业生早已学会(看看他们求职的简历就知),我们不是天天说要与国际接轨嘛!可我真不知科学网为什么要封杀他的博客,是因为他讲的不是科学,还是不适合你们上司的口味?我现在把他给我的信按他的要求放在我的博客上,希望科学网的编辑们按你们对我的一再承诺不要删除此博文,让大家评论。只有畅所欲言,展开争论,科学网才能真正成为科学网。我在网上还发现蒋晖先生对我的两篇博文的批评文章,我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随后我也将转贴到我的博客上。 答饶毅科学问题 首先,我要声明饶毅远侄并未直接问我任何科学问题,但我凭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和对后辈的关爱,非要给一个科学大师一些必知的科学问题的(正确?请探讨的)答案。 再者,我要强调 我虽不是专职研究干细胞的,但对干细胞的研究比许多专职的还专业 ,还有当今最走红的干细胞专家 Yamanaka (哑马拉卡)的感谢(见 《科学》( 321 : 641 , 2008 )及博文《 iPS 细胞发明人哑马拉卡在《科学》向刘实致谢 》 ) ] 。 我还要说,我专业学过高级动物人的医学和研究过多种低级单细胞微生物,业余读了不少不如人的中级多细胞生物的发育生物学,并拥有在生物学最重要问题上的多个真世界第一的发现和发明(见《 华人带给西方世界的一套圣诞大餐:刘实世界第一的重大发现 》, http://im1.biz/Aging.htm 、 http://im1.biz/Cloning.htm 、 http://im1.biz/Evolution.htm )。因此完全有资格给任何一位当今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学家辩论甚至于上课(如果他 / 她还虚心的话)。 饶毅对崔克明《 一个老植物学家对干细胞研究的忠告 》一文的评论我仔仔细细 看过,而且还看过几遍。本想给 饶毅远侄上一系统的《新生物学》课 ,但由于近来我的职业工作忙而他的业余时间也不多(官员过年比常人更忙),所以只好打消那一念头。还是先就饶侄的 简单几点说说吧。 饶: 1 ) 美宝国际集团和徐荣祥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他们发表的东西,不用引用。我也不认为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学术杂志,而说它是徐的广告,可能更确切。 刘: 1 ) 美宝国际集团和徐荣祥是土生土长的真科学,他们未发表的东西,我也看过。我认为他们的发现肯定不会被任何顶尖杂志接受发表(英语都过不了顶尖杂志的关,更不说缺乏顶尖杂志所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但却可给生命的救治和延年益寿带来实际的好处。注意:虽然一些学者要的是影响因子,但老百姓要的不是顶尖杂志的影响因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疗效。徐荣祥虽然没讲出多少深奥的科学道理,但至少没在生命程序还没搞清前就吹自己能成功的重编程。我不是看《中国烧伤创疡杂志》知道徐的,我是看方舟子《新语丝》骂徐荣祥挂羊头卖狗肉的文章后才知道他的。但看完徐的一些土的不能再土却含一定科学本质的文章(含已被批准的美国专利)后,我才知道那方舟子还真是狗肉羊肉分不清。因此,说美宝国际集团和徐荣祥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的人,很可能本身就不懂什么是生命科学。而要想看懂徐荣祥发现中的生命科学,必须先用我的 《新生物学》 ( http://im1.biz/books/NewBiology.htm ) 洗脑。否则,用伪科学的概念还真无法理解 真科学的东西(见我博文《 从新生物学角度看徐荣祥的原位激活再生干细胞和体内治疗性克隆 》)。 饶: 2 ) 您列举的发育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只说明以前认识的程度,没有证据可以用来排斥目前干细胞的研究,也不能用以前的观察和总结,来排斥现在已经做到的工作。 刘: 2 ) 崔克明 列举的发育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是他们以前认识的(植物发育)东西,但却达到了比现在(动物发育)研究更高的程度。最近索取到 崔克明著的由 北京大学出版 2007 年出版的《植物发育生物学》一书,看后感觉到这土鳖还真强过许多海龟好多倍。他及他的北大前辈和晚辈从植物发育研究得到的一些规律不仅是领先世界的发现,而且可以作为生物共性原则来判断目前动物干细胞研究的真真假假。也就是说以前正确的观察和总结可以排斥现在已经(没)做到的(却吹到的)工作。因此,依我看, 《自然》把崔克明与饶毅关于《 根据什么决定一个实验室的 存在? 》的学科之争说成是 中国的文化冲突 ,实在是居心叵测(见《 自然裸露(6 ):无视华人科学贡献, 尽力挑拨华科离间 》)。而一个顶尖杂志要靠造假来制造 冲突 确实让人鄙视(见《 Nature 社论,数据造假 》和《 Nature 刊出我对其社论的批评信 》)。而 饶毅等 因 崔克明等的 植物发育研究没有高影响而要消减的决定则是完全不明智的。从保护 饶毅 的心愿出发,我建议 饶毅 停止对其院的 iPS 细胞研究的大力支持,因为 iPS 细胞实际上是( Incorrectly Programmed Stem )细胞(见《 科学揭示:IPS 细胞就是恶性癌细胞 》和《 日本IPS 细胞可能成为人种特异的生物炸弹 》),而且现在所有的 iPS 细胞都致癌(见 Yamanaka 即 山中伸弥 2008 年 8 月在 《科学》论文的 Note added in proof 和 2008 年 9 月 11 日 在北大讲学时的坦承 )。 饶毅的北大生科 院 邓宏魁团队的 iPS 细胞被说成无致癌性,但他(们)敢为此负科学和法律的责任吗(请看《 北大邓宏魁团队的iPS 细胞真的无致癌性吗? 》)?依我看,《 iPS 细 胞与三鹿牌奶粉有异曲同工之处 》, 饶毅可千万要小心! 饶: 3 ) 所谓 Haberlandt 的细胞潜在全能性学说 不是高深莫测或者不可违反的学说。在事实面前,要更改的是学说,而不是用学说去否定事实。科学家制造干细胞成功了,是事实,如果不否定这个事实,而用理论来质疑事实,是本末倒置。何况,您叙述的 Haberlandt 学说,多半好像并不和干细胞有什么矛盾。而 位置效应 无需是他学说的一部分。而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我们早就知道,可以通过特定基因的诱导,打破位置效应。 刘: 3 ) Haberlandt 的细胞潜在全能性学说是通俗易懂或者说是普遍真理。事实上,还没证据否定该学说。 饶毅 叙述的科学家制造干细胞成功了 表明 Haberlandt 学说并不和干细胞有什么矛盾。因此,我不懂 饶毅 在事实面前,要更改的是学说这一结论是怎么得来的。至于谁先发现 位置效应 ,文献有记载,争也没用。而通过特定基因的诱导打破位置效应不等于没有位置效应,更不能说破的对。 饶: 4 ) 您说的现有所有有关重编程的研究报道都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所用转录因子是如何诱导重新编程的,这是干细胞科学家在研究的。但是,研究机理来解释事实,并不是说机理不清楚就否定事实(可以做干细胞)。 刘: 4 ) 崔克明 说的现有所有有关重编程的研究报道都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所用转录因子是如何诱导重新编程的本身就是一个事实,不是干细胞科学家在研究的,而是他们发表的文章已吹过了头。 iPSC 的研究者不仅现在还说不清楚他们制造干细胞的机理,有些人还不敢面对他们论文中的数据造假(见《 哑马拉卡《科学》新iPS 细胞论文出现图像奇 观 》、《 请看《科学》是如何对待科学批评的? 》和《 哑吗拉卡论文数据造假、结论不实、发现不真谁来管? 》)。 饶毅见过 Yamanaka ( 山中伸弥) 并交谈过合作事宜,有没有就公开发表的对 iPSC 的质疑开展一些坦率的交谈。要知道回避问题不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态度。机理不清楚但事实要搞清楚。 饶: 5 ) 无论分化还是脱分化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中间阶段不可逾越。这一叙述,已经被许多实验事实否定了。同理,需要阅读原始文献,看那些文献是否错了,而不是用原来的总结来否定现在的现实。 刘: 5 ) 请拿出否定无论分化还是脱分化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中间阶段不可逾越这一叙述的实验事实来。请给原始文献的出处,并告知哪些关于这一叙述的文献是错的。我同意不能用原来的总结来否定现在的现实。例如,不能用原来的总结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来否定我观察到的一个母细胞生殖一个子细胞后还活着的现实。我还主张不能用现在的错误来否定原来的正确。例如,用动物界的错误突变所打破发育的位置效应来否定原来植物界关于发育的位置效应的正确理解。 好了,这简单几点我也说的过多了。如大家还不理解,可看我的英文《求真网》( http://im1.biz )和去邪扶正的中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im1 )。 因为《科学网》早先已采取不可告人的手段阻止我在《科学网》发表评论,后又对我在《科学网》开的博客实行紧急停博(见《 《科学网》害怕真理、不讲科学! 》和《 给科学网的抗议/ 通知 》)。因此,我只好将此文发给崔克明和饶毅的电子信箱,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我都建议他们把此文加到他们《科学网》的博客上,并建议他们允许所有人评论并不要删任何评论。 此文也同时抄送 挂羊头卖狗肉的徐荣祥和狗肉羊肉分不清的方舟子,以示公正和透明。 刘实 2009 年 1 月 28 日 于美国北卡研究三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0bwjk.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78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