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今日送君情。”——致教育处王参赞
elric1986 2013-6-11 11:23
昨天,也就是2013年6月9日,周日。作为根特学联成员之一,我有幸与学联左主席及其他成员一起参加了驻比大使馆教育处王参赞的期满调任送别会,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最后饱餐美味可口的中国菜和品尝了比利时啤酒。 教育处通知的是下午3点开始,要求着正装。我们约定从根特出发坐1点24的火车,到达布鲁塞尔中央火车站后转公交38路,路上偶遇到其他兄弟学联的成员,相互认识和聊天,差不多2点半到教育处。此时已有部分布鲁塞尔的同学在帮忙布置会场,我们和教育处两位马老师问好后,就去主动帮忙布置和干点小活。这里有个小插曲,由于之前我们并未和新参赞见过面,也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差点失了礼节。因为此时新参赞正在和同学们一起帮忙布置和同学说话,我们本以为可能是大使馆哪个部门的领导老师,面生没见过也属正常,后来才晓得原来那位就是新来的参赞,还好我们刚到时也有打了招呼问好。会议在3点半左右正式开始,到会的有来自比利时不同城市的学联代表和学联前辈们、华人专业协会宋会长和吴秘书、沈博士和华人院士苏教授,以及科技处韩参赞和卢秘书,还有就是我们的可爱可敬的教育处老师们,当然最重要的是大使也在百忙之中出席并讲话,与同学们亲切交谈。 首先是各地学联负责人(或主席)轮流作十分钟的简短报告,重点介绍学联成员及分工、各地留学生整体情况、近期学联工作的进展和特色创新活动,以及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汇报依次从大学联-根特、老鲁文、新鲁文、布鲁塞尔,接着是安特、Namur、列日和蒙斯小学联。整体感觉各地学联的活动大部分都是传承和接力往届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传统项目,比如元旦包饺子聚餐小party,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春节晚会,德国科隆狂欢节,春天4月里的荷兰keukenhof赏花,Roermond打折村购物,端午节烧烤休闲,各地承办的年度球类比赛,隔三差五的运动日,接下来就是了迎接新生和中秋佳节啦,还有下半年的各种出游旅行,年底的SPA泡温泉等等。当然各地学联也都有那么几个压箱底的特色创新活动,大家也都是如数家珍般地向各位领导专家们一一道来,特别是涉及中比教育、文化、艺术交流和科研学术论坛的活动,再加上这些个项目大都会邀请到学术界大人物和相关部门的领导,比如大使、教育处的王参和马老师。 大家汇报的这些活动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我们根特学联去年11月份在第一时间追随国内动态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和今年的两会和庐山地震的一系列活动,一方面是让海外留学生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国内的政策导向和相关的国家省市级人才引进计划,另一方面也是团结和号召身边的留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心系祖国家乡的发展和国内发生的大事。鲁文学联也讲到了刚刚顺利闭幕的生物医药论坛,以及之前举办的各种报告会,如钻石鉴赏,园艺知识讲座等,以及和华人专业协会协办的“五四”中国梦活动,还有几次有针对性的人才宣讲招聘讲座。由于本人对科研活动比较感兴趣,我也有关注此次论坛,但由于本人做的是基础生物学,尤其是偏分子机理的研究,这次活动更偏向于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方向的,就没报名。新鲁文有个特色的“中比友谊宿舍”,在中比青年学子的共同努力下,宿舍的申请也受到了大使馆、教育处和大学领导的支持,我也觉得这很赞,值得在其他学校推广和宣传。说到布鲁塞尔ULB学联,特色项目和活动真是吸引人啊,因其地理位置和相关语言文化专业上的特殊优势(根特和鲁文理工科占优势),承办和协办了一些大型活动,比如与孔子学院合作的各种活动,中比教育展,以及与大企业“华为”“工商银行”等的合作等。其他小学联也有拿的出手的高水平活动,如Namur的材料论坛已搞得风声水起,更是吸引国内和比利时周边的同行积极参与;蒙斯的音乐殿堂特色-音乐会。安特和列日由于留学人数有限,这方面的活动还有待牵头。 总而言之,学联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热心支持我们身边的留学生们和前辈们,所以学联工作理念主要也是要结合海外留学生的特殊性和需求,在各方面工作上做到细致和到位,提高工作服务水平和层次,包括学联制度和分工的规范化,宣传平台的建立(如根特人家,鲁文心情,布鲁塞尔的漫步),把前期征求和听取建议、预报名纳入项目流程。借用王参和马老师的话来讲,教育处的定位就是海外留学生之家,各地学联的角色也就是要把在外的游子紧紧地与家连起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目前教育处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为海外学子的回国工作和海外实习寻求更多机会和提供相关信息。 本来计划的每个学联10分钟,由于部分同学发言过于细致和中间领导和专家打断讨论,导致第一环节汇报有点超时,紧接着就是各地学生代表或是学联前任干部表达对王参的送别之情。大家都是深情款款地把对王参的认识、了解和由衷的钦佩和发至内心的尊敬娓娓道来,每件事都那么体贴让人感觉到温暖。有同学说王参平易近人,他会细心地记住接触过的每位同学的名字,你就这样被记住啦;有同学说王参温和儒雅,谈吐风趣,言语之间都体现着他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的积淀;同学还说王参总是年轻充满活力,与学生一起时脸上总挂着笑容,对学生工作的悉心指导和鼓励都记忆深刻;还有就是王参帅,大家公认的帅,在全比都是有名的帅,而且越来越帅,越来越有风度。我想王参作为一位政府工作官员,一位外交官,他能这样子被普通学生记住,他的工作是出色务实的,他的人格魅力更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说实话,我也被大家的话语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看得出来大家讲的都是发自内心的话,讲的是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期间,我也突然被点名来讲讲,我一下子就懵了,马老师也没提前说一下哈。紧张,真心紧张,后来听师弟说我脸都憋红了,站起来后我那脑子整一空白啊。我这语言组织能力也忒差了点,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来说,只好接过马老师的话从我是第一届海外自费转公派的学生代表切入。可惜说着说着就差点跑题,成了自我介绍,我去,我很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得了。最后来闹了个笑话,竟然说出了“祝愿王参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越来越开心,越活越年轻”的大白话,一阵哄笑啊,羞死我了。 一句话自我勉励:“我一定要好好加油,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科研要好好做,全面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忽视,特别是演讲说话的艺术又显得尤其重要啊。” 接下来的几位专家教授院士的讲话,越发让我感觉这说话啊,其中的学问大着呢,我得慢慢去领悟。加个小插曲,想起去年听了杨赛老师演讲和亲自指导,演讲这玩意儿一定要从自身经验出发,那是基础犹如写文章源自生活一样,通过技巧风趣地把这些说出来,做到自然表达和有深度而不矫情。继续王参的送别会,第一个讲话的是华人专业协会ACPB会长宋博士,也是今年入选的两会代表回国参会了,能说,哈哈。宋博士坦诚地与大家分享了他自己的留学生涯和当初创办这个专业协会的初衷,以及后来慢慢的发展和定位,把从最初的交流联谊平台上升到团结比利时当地专业华人,为在比华人学者专业人士能创造更大的成就和影响力做坚实的后盾。理所当然这期间该协会的发展主要是受到大使馆科技处的指导和支持,但在4年半前王参接手领导教育处工作后,该协会与教育处的合作举办的活动越来越多,比如每年过春节都会来抽出时间来支持学联工作,大家艺术团的表演也是受到一致好评,如刚刚过去的“五四”活动,这也使得ACPB在海外青年学子中造出一定的影响力,为今后吸引更多有为青年学者打下基础,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今天我还有幸第一次近距离目睹了在比首位华人院士苏院士的风采,我也一直有耳闻苏院士的学识及他在纳米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但今天的这个机会让我印象深刻。应该说他可能还是我第一个这么近距离观察的院士呢,顶级大牛了,呵呵,虽然是海外院士,不是国产的。苏院士给我们讲了他八十年代在法国的求学经历和9年来比后的发展,以及一路走来的坚持和坎坷,一下子和我们留学生拉近了距离,这些也都是对我们青年学子最好的鞭笞。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角度,他谈到了从之前专注于研究殿堂,没想到后来与王参及教育处的相识及之后的愉快合作,用苏院士自己的话说是“受到王参的工作热情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他本人和王参也是很好的朋友”。苏院士希望今后能够为推动中比教育特别是科研技术领域的合作而继续努力,并举例如Namur的材料和化学,列日的航天航空和桥梁等。由于日程繁忙,苏院士晚上还要去剑桥参加个会议,这次特地来为王参送别,也是匆匆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我本人感觉苏院士思维非常活跃,说话也比较有条理让人信服,不是那种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作为一位成功杰出的华人学者代表,苏院士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对中国的发展也是倍加关心,我相信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华人学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我想也许当一个人站在一定高度时,能力有多大责任也就会有多大吧,视野和经历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实话实说科研实力这东西实在没法从外表长相看出来:-),这也应正了那句话吧“真正有实力的才是最后成功的强者,绝不是哗众取宠的半瓶水”。接下来一位是沈博士,也是留学后在比扎下根的华人了,谈到了与教育处的打交道始于海外优秀自费留学生的评审工作,和王参的认识也慢慢加深。我心想我去年的评审也许他们也有参与吧,谢谢他们的工作和支持了,给了我个这样的机会继续从事我喜欢的事情。面对着这些专家学者,我的小心思还在想自己还没人领走也无所谓了,学习提高自己更重要,能遇到贵人当然就更好了。 到场的学生学者都讲完啦,终于轮到领导发言,发言顺序是王参、陶参、韩参和最后大使的总结发言。估计大家都等急了,有点坐立不安,其实是坐的时间太长了屁股都酸了。王参用他那带有磁性的声音首先对大家的到来和对他工作的肯定和为人处事的赞美表示感谢,也和大家一起回顾了来比工作四年半的经历并表达了对青年学子的谆谆教导。在他工作这段期间,来比留学的人员数量(30多到300多)和层次(博士生渐渐成为主要群体)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同时留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和可能的突发事件也有所不同。王参充满深情地谈到了之前每次面对学生的突发情况和意外发生时的着急和紧张,每次和同学们一起开晚会办活动时的开心难忘,这些话和事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用王参的话说,在比工作和生活点点滴滴都刻在了额头皱纹上,永远地带回国了,永远珍藏了,忘不了大家,忘不了这段在比工作生活经历。王参说,我们这些在比留学生要好好利用机会,从比利时教育的强处入手,比如比利时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同时也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读书的同时培养对中外文化的不同视野;同时他也说比利时社会稳定,是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开放社会,学生们好好把握机会,助力“中国梦”。王参还给大家分享了下他归纳出来的关于“比利时”而富有诗意的解释--“比”比肩同心,“利”利国利民,“时”时不我待;和ABCDE五字母:Antique古董,代表着比利时国家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Beer啤酒,比利时拥有非常特色的啤酒酿造酒窖和百种品牌;Chocolate巧克力,比利时以其巧克力的高贵品质和完美口感征服了全球;Diamond钻石,比利时安特卫普以其钻石精细加工和贸易中心而闻名于世;E-(没听清,不好意思,大概是表示谦虚的意思)。 最后,王参还给青年留学生提出几条殷切建议:把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祖国的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日常生活中多思考中华民族的和世界的,寻找到互相融合的切入点;多思考历史的和现今的中国,以史为鉴,了解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日后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作为一名学生,要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我想,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经常可以定期收到的人民日报海外版读到这些激励年轻人的文章,让人充满斗志的积极话语。我明白这毕竟是又红又专的文字,也需要客观认真地对待,但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学生,特别又是海外留学身份,我只是13亿分之一,但每一次和外国同事友人的交谈,特别是谈到中国和有关中国的问题,我想我需要维护好国家的形象,理性客观。借用一句话:Drawbacks nowadays ensure tomorrow's development,也就是有不完美才有了将来的发展嘛。 接下来吧,马老师顺水推舟就自然是邀请新参赞陶老师讲话,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取陶参发言,所以会场一下子更加安静了。陶参一句话就把大家都给逗乐了,讲到“王参的帅我是没法子复制了”,开场很直白,哈哈。接着陶参谈到我们每个人都在成就一个梦想,那就是中国梦,说到底也就是每个人的梦想。端午节快到了,我们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大家留下了一句很好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陶参说他刚到比利时正好第十天,工作还在慢慢熟悉之中,王参对于把教育处真正地建成留学生的温馨之家的定位不会变,让大家放心和欢迎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些也都是个不断求索的过程吧。世界在变,中国变化更快,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每一位普通学子都是民间的大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最后陶参也希望大家生活工作更加美好,更加进步。两位教育参赞讲完了,科技处韩参赞(女)还不忘表示了下对于王参能够经常与年轻人打交道羡慕之意。韩参接着从另一个角度谈起了与王参的合作,也就是教育处与科技处的合作与共赢,提到了一些由科技部牵头的“人才引进计划”,中比科技交流活动等等,并表达了将来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处,和青年学子之间的交流,为国家的人才储备和留学生回国创业就业搭建更好服务平台。一句话,读书时教育处是你的家,就业啦就要归科技处管了,不管回国还是留下来,因为你是个专业人士,哈哈~心里暖和了些,有底了。后来听韩参说她的子女也曾在英国留过学,现在回国工作了,她明白留学生的生活艰苦和孤独,把和我们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暖暖的。 各位学联主席代表、专家学者们、新老参赞们都发言完毕啦,这下大人物就该出场了,也就是我们和蔼可亲、学识渊博的廖大使。简简单单的寒暄说了下下午由于送别比利时外贸大臣,国家二把手访问韩国和中国耽误点时间,特别提到了该官员一个人去机场坐飞机,搬行李,没有陪同没有排场。我听后也不知道什么滋味,有所思有所悟吧,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人的价值怎么去体现呢。大使首先对王参的离任表示可惜和回国后的工作生活表示关心和祝福,从一个领导的角度肯定了这些年的教育处的发展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大使仔细地记下了学生们的发言并做了提炼,用学生口吻又表达了下对王参的尊重和肯定。我想我这已经是第五次聆听廖大使讲话了吧,第一次是大使刚到任访问根特大学,第二次是中比经贸招待会,第三次是在比华人蛇年新春招待会,第四次就是我们根特学联举办春晚时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大使到来。每次大使的讲话,都会给我们这些广大留学生吃一颗定心丸,第一时间传达国家领导层的政策导向,让未来青年学子学成回国报效之路变得平坦和宽阔。此次的大使讲话重点是谈王参赞和教育处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工作目标这块,谈教育处工作就离不开谈留学生,现实的情况是机遇与挑战,工作上我们看到的是王参的汗水和泪水,他对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有加,做事都是亲力亲为。累了,白头发多了,皱纹更深了。廖大使还透露了目前学生们反映的需求,如工作实习就业渠道等,也都在上层党委的工作的期望,也正在努力加快建设。接着大使列举了近年来在王参领导下教育处举办的重大活动和取得的出色成绩,比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访问比利时及孔子学院的揭幕,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的出访和相应的中国教育展,中比教育合作的成绩等,这些都是每一位大使馆各处,特别是教育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谈到公共外交,大使的话让我体会深刻,真正的交流在于民间在地方在基层,在于每个流淌着中华名族血液的人,特别是目前在海外留学的青年学子。说到此,大使就提起了本月23日即将来访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比利时,加强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促进两国友谊加油!比利时是个小而精致却又复杂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它的社会发展稳定程度,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体制以及各语区的和平相处与平衡发展都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典范。我们中国好声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做好中国民间大使。中国人也是人,我们有着和比利时一样的勤恳节约和吃苦耐劳,我们不是妖魔鬼怪,中国的发展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与世界各国共同和平相处互利共赢。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和自己历史的缔造者,我们要利用好这段在海外留学的时机,树立远大抱负,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最后大使借用一句古诗词结束了此次送别讲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今日送君情。” 鼓掌鼓掌~~ -------------------------------------------------------华丽的分割线----------------------------------------------------------------- 借用一句墓志铭,参考电视剧《北京青年》: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曾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可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一些,那就只是改变我的国家吧,可当我到了暮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有能力改变我的国家。于是,我最后的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可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如果当初我仅仅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也许我就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其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改变自己。” 旅行就是在路上,看尽大山大水,一生都有一颗年轻的心态。 -------------------------------------------------------华丽的分割线----------------------------------------------------------------- 怀涵 2013.06.11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邱均平教授接受法国领事馆教育处官员专访
热度 3 邱均平 2013-1-15 10:48
邱均平教授接受法国领事馆教育处官员专访
2012 年 11 月 5 日,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派教育专员德怡丹女士携同翻译来访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就大学排名和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采访了著名评价专家邱均平教授。采访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邱均平教授以其丰富的评价经验,热情而详尽地向德怡丹女士介绍了有关情况,德怡丹女士频频点头表示赞许。采访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德怡丹女士: 我们知道 RCCSE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在中国具备广泛的影响力,请问 RCCSE 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布排行榜的?在中国有其他类似的评价机构吗? 邱均平教授: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成立于 2002 年,从 2004 年开始陆续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报告四大评价报告,中心成果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利用。中国另外还有网大、中国校友会等机构做排名工作,但是其系统性、连续性、正规性都存在不足。我们中心自成立以来,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排名。排名结果出来后,首先在中国科教评价网上公布,然后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召开两年一届的大学评价国际会议,在会上发布评价结果来增加影响力,第七届大会今年 10 月 25 号到 29 号在武汉刚召开结束没多久。 德怡丹女士: 之前有法国机构参加这个大学评价国际会议吗?欧洲和法国的研究机构觉得上海的评价结果不是很客观,正在寻求一个更加客观的中立机构。 邱均平教授: 这个大学评价国际会议迄今为止已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过,西方七国全部都来过,其中当然包括法国同行,此外发展中国家如伊朗、巴西、印度、南非等也都来参加过。 RCCSE 今年刚加入 IREG (国际排名专家委员会), IREG 是国际评价排名的权威研究组织,已经有 30 多个机构加入,包括法国机构。我们今年刚加入,明年 5 月要去波兰参加研讨会。 德怡丹女士: 湖北的大学相对于其他高校在排名时有什么特点?排名结果每年有变动吗?依据是什么? 邱均平教授: 我们有出版省、市、地区的教育力量排名,湖北在教育方面大概排在第四到第八名。排名结果会有波动,主要依据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指标体系较为复杂,包括教师、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都会影响排名结果。湖北最好的高校是武大和华科,湖北的大学有些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例如武大的图书情报学、测绘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等。 德怡丹女士: 国际上只知道北京和上海的大学?在您看来是因为经济因素吗?还是因为武汉大学教授的水平不如清华北大? 邱均平教授: 主要是地域影响,当然在国际交流等方面和北大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并不代表武汉大学教授的水平低于北大清华,事实上,武大有很多毕业生去北大清华工作,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也有很多来武大任教。武大任教的老师中还有不少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尤其是在数学领域。 德怡丹女士: 您怎么看待武汉大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武大在哪些大领域内学科交流较多? 邱均平教授: 武大的社会科学也在积极扩大影响,以前主要是受语言限制,影响略显不足。武大现在法语系、经济学、国际法等与国外交流很多。 德怡丹女士: 武汉哪些社科实验中心是国家级的? 邱均平教授: 武大有七个国家级的,五个省级的社科研究基地。国家级的当中有信息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环境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德怡丹女士: 我们读过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论文,您认为研究生教育方面有哪些主要问题? 邱均平教授: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控制规模、提高质量。 德怡丹女士: 您说控制数量是指研究生数量要降到多少呢? 邱均平教授: 倒不是说一定要减少数量,首要的是降低增长速度。现在中国有 56 万研究生,要控制在 60 万以内,之前的增长速度太快了,是直线增长。 德怡丹女士: 那保障质量方面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邱均平教授: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要从教师队伍、规章制度等多方面考虑,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老师队伍方面的现存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数量不够,二是国际水平不够,三是教师结构,中国有的大学的学院里都是一个师门的出来的,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活泼局面。 德怡丹女士: 您谈到教师数量不够,既然高校扩招能够获得政府更多的投入,为什么不招更多的老师呢? 邱均平教授: 很多时候学校愿意,院系里不愿意。因为发讲课费,解决老师的各种问题,负担很重。 德怡丹女士: 法国高校现在正处于大幅合并的阶段,中国在 2000 年已经经历了这一阶段。法国也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通过合并能解决一些问题,则未来是否存在好大学排名越来越好的情况呢? 邱均平教授: 高等教育也存在马太效应,好的大学能够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吸引更好的老师去任教。我们排行榜中的一流大学取的是所有参评高校的前 20 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这些信息在中国科教评价网都能找到。中国现有 2000 多所高校,前百分之一的这些大学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国际影响力在稳步攀升。 德怡丹女士: 解决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两点,一是不断加大开放力度送学生出国,二是中外合作办学,您怎么看呢? 邱均平教授: 对。合作办学是种良好的途径,武汉大学就在和杜克大学合作办学,设立分校。 德怡丹女士: 最后想请问中国本科阶段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 邱均平教授:主要也是质量问题,本科生规模发展速度很快。还有专业对口和调整结构问题,高校专业人才怎么更好符合产业发展需要。比如有些专业是国家社会急需的,高校培养不够,像机械制造、地质、勘探、航海等专业,学生报考不是很踊跃,而有些文科专业招收太多,就业率很低。中国应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这也是现阶段中国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 采访结束后, 德怡丹女士邀请 邱均平教授合影留念,表示对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十分有兴趣,并采集了邱均平教授的独照,将在法国领事馆官方主页上撰文介绍和报道中心的情况及其研究成果。邱均平教授对法国领事馆的关注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希望德怡丹女士能促进武汉大学与法国高校的进一步合作。 (余厚强 供稿)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活动|49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访高职与高专处处长范唯:不一样的质量年报,不一样的大学
tangminqian 2012-7-24 22:24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要闻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722091829694cata_id=N002 不一样的质量年报,不一样的大学 —— 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 与高专教育处处长范唯 注:下文中《麦可思研究》简称“ 《麦》 ”,范唯处长简称“ 范 ” 报告设计探秘篇 《麦》:为什么策划了《 201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高职质量年报》)和《 2012 •发现高职》(以下简称《发现高职》)这样两份风格迥异的报告? 范: 教育是公益性的,教育投入主要靠公共财政,社会要享受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带来的贡献,投资方和接收方都很关注办学质量。所以教育应该对社会有所交代,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里是有要求的。 而去年开始实施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院校,总体上还是一种教育领域内部交流的语境和方式,很少看到公众能够读得懂的东西。 教育内部交流固然非常必要,但面对公众也十分重要,所以学校、省、国家各层面都应该做这种报告。 开始的时候只做了《高职质量年报》这一份报告,但在它快成型时,我们发现它有一个缺陷——不能够从一种活色生香的视角,以吸引眼球的表现形式,让最最大众的老百姓在几分钟内抓住高等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并可能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任何一份报告,尤其是在第一次做时,想表达的东西是很多的,但很难在一个报告里面都表达出来,所以我们会选择最想表达的重点。 《高职质量年报》的核心重点放在了高职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及其面临的挑战上,但对于阐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本身的特点上,这份报告是欠缺的。如果在同一份报告里再增加这些内容,会把报告撑得很长很大,而且纯粹用文字来表达是有局限的。我们想尝试用一种更加活泼的方式,来表达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所以就有了《发现高职》。这两份报告其实各有重点,互为补充。 《麦》:您期望这两份报告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范: 新时代高职发展已经经历了 12 年一个轮回了。但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只知道“大学”、“中学”,最多知道“专科”,还分不清“高职”和“职高”。社会对“高职是什么”仍然非常陌生:它是培训还是学历教育?它难道是高等教育吗?……人们很难把它与大学联系起来。我们今年就是要让社会知道,大学里还有一类叫高职。 对于那些已经对高职有所了解的人来说,我们期望能让他们更系统和鲜明地了解高职的特点与价值。其实,参与两份报告策划、编撰的人,包括李进、马树超、我,在报告完成编辑之后,也对高职又有了新的理解。我们自己在高职领域做了这么长时间,之前也还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回头系统地看过这件事情,正像《高职质量年报》中所写的那样,这“是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者、管理者与教学者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的一种努力与尝试”。昨天有两位高职校长过来,我们向他们展示了两份报告的清样。他们看完后特别感动,发现原来自己做的事情这么有意义。 《麦》:为什么选择在今年,在 7 月这个时点发布两份报告? 范: 从教育部的工作部署来说,根据高职的三级发布(学校、省、国家)制度,学校从 2011 年,国家从 2012 年开始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所以是在今年。 选择在 7 月,是因为此时是毕业季、招生季,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暑期档,又是大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或是毕业生就业上岗的一个出发点, 6~8 月是全民关注教育的黄金时段, 7 月正是最好的宣传时点。 《麦》:明年还会再做这样两个版本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并发布吗? 范: 我想是 会的。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应该每年做下去。现在第一年的报告内容涉及相对较广,以后每次年报除整体的质量发布外,还会关注一两个特别的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我们也在考虑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做《发现高职》这一系列的报告。今年是从学生视角,明年可能是教师视角,以后会是用人单位视角,或者不同行业、产业领域视角。学校有四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今年侧重在学生培养的教学领域,后面我们会从学校为产业提供的技术支撑、对整个社会的服务、对文化的传承来着手,每年会有各自的侧重。五年、十年后,我们把这些报告放在一起来看,就是整个高职发展的轨迹和历程,而且会逐步丰富和涵盖到它的各个方面。 在一本报告里写很多,把它做得很厚是 不可取的。 《麦》:您认为在学校层面做质量年报时应该注重什么?也需要做出不同版本吗? 范: 高校应该明确报告的目标读者群是谁。 我感觉现在网上发布的一些报告并没有做得通俗易懂,非高教领域的人看不太懂,或者没有兴趣看下去。但其实人们是有权利看懂的,现在公布的报告没有为实现这种权利提供便利。 这样老百姓不禁会问,高校做质量年报到底是给谁看的?我觉得教育内部交流非常必要,也有给上级部门看的需要;但其实教育部文件中强调建立质量年报发布制度时,更多地是希望公众能够看到、看懂。高校可以只做一个版本,也可以做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版本,我觉得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高校应该有内部的版本,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大家能够发布真正面向社会大众的版本。从去年到今年发布的质量年报很少有做到这点的,这可能也是质量年报没有引起社会关注的原因之一吧。 质量年报做得好的话,是学校品牌面向社会的推介和宣传,是很好的一个平台,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 报告内容解读篇 《麦》:在《发现高职》中,一直都在强调高职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学,是一种不同的教育体验。高职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   范: 简要来说,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框架下的强调职业导向的大学。以校园为例,高职除了也要有大楼、漂亮的校园,还会将本校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或者最核心服务的行业文化(高职具有很明确的行业指向)的元素融合到校园文化之中。这让学生从进来读书开始就培养他们逐渐熟悉和接纳这个地域、这个行当的文化。这种养成教育体现了高职校园的不同。比如,《发现高职》里有一幅图是“金融桥”,就体现了学校将金融行业的诚信及经贸文化理念融入到校园中。 再以课程为例,当然高职也有大班教学,但我们十分强调手脑并用的课程,提倡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中做、做中学、做中用。高职强调项目教学、实训实习,教学的内容不仅来源于书本学科,更多地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用真正的项目来做训练。这是跟传统的大学不一样的地方——既讲究育人,也强调这些孩子出去后就能上岗胜任。这是高职的一个核心特点。高职教师的聘用也体现了这一点:我们有传统的具有高学历的教师,但更重要的是要强调其行业背景,应该在行业里站得住;高职院校还请了很多行业的高手来教学,使学生能够得到第一手的经验传授。   《麦》:作为一种新兴大学,高职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价值是什么?   范: 首先,我认为高职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的多元性。往前推十年、二十年,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还可以容忍高校都走象牙塔式的教育之路,容忍“百校一面”。但现在已经到大众化阶段,统统办成一个模子的大学,高职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高校办学的多样化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高职相对均衡的区域布局,使高等学校普及到“三线”城市,走进社区、服务三农,大大地推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经济发展。全国95%以上的地市都至少有一所高职学校,相当一部分高职学校还是当地仅有的高等学校,少数高职学校甚至坐落在县域中,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同时,还担负起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   《麦》:作为职业教育高等阶段,高职的发展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什么样的意义?   范: 在传统的观念里,过去职业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单项技能的培训,并且特别看重其熟练程度。这种职业教育,教育目的不够丰满,也不强调对一线技术的应用与研发,对现场管理程序的优化,对工艺的改进。其实,科研成果要变成产品、商品、生产力价值,工程设计要变成操作工艺、生产流程、管理程序,是需要一个“落地”转换的,而这些正好是高职的长项,所以它对我们国家目前产业转型升级非常重要。 高职对职业教育的意义是真正搭建起了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人是高职对社会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的载体,高职只有通过其毕业生、教师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各个岗位,挣得好口碑,才能真正塑造起“高职形象”。   《麦》:高职目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到底是什么?   范: 原来高职战线上总会说,“前有押兵,后有追兵”。“押兵”指的是应用本科,“追兵”指的是中职。高职其实是生存在夹缝中,从教育类型来看似乎“高不成,低不就”——说你学位高,理论深厚,你干不过本科;说你单项技能娴熟,你干不过中职。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高职对于一些较低端、不够发达的产业,对于相对末端的、中小微企业,对于中小城市,是具有高端引领作用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容易下去的,就得靠高职生领着大伙儿往前奔。对于高端产业、大型企业、研发机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人说高职做不了,但其实高职对这些地方的一线岗位是有很大贡献的。比如,《发现高职》中有一个案例——“‘神九’团队里的高职生”,“神九”设计得再好,也得靠有人一个一个零件制造出来。能承担这些精益制造的,就是高职人才。所以, 高职面向大量的辅助岗位,是有巨大支撑力的。这是高职真正的发展空间,而且这种空间非常大。   《高职质量年报》也好,《发现高职》也好,其中都以大量的调研案例和数据支撑起来,很多学校、很多地区已经趟出了一条路。这些案例的突破和聚集的智慧,如星星之火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后,自然就会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政策。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2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