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道德规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3确立规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1999)
ggjjhh 2016-2-17 05:54
确立规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 解放军吉林军医学院 高金华 市场经济大潮涤荡着各行业人员的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失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道德失范,不仅是一些从业人员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丧失了职业道德,更主要的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职业道德规范难以调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又有待于制定。现阶段职业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确立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行业,需要制定其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经济体制的转变又使老行业从业人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引起他们道德观念的转变,需要扬弃旧的规范,确立新的规范。确立职业道德规范又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在社会道德体系中,道德规范既是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又是道德范畴的制约因素。只有确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才能使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在各行各业得到贯彻落实,使善恶、公正、义务和良心等道德范畴具有职业标准。确立职业道德规范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意义教育层面、缺乏道德规范教育,人们在工作中还是难以明确行为的道德与否。只有确立规范,才能把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是一项艰巨任务,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一是职业内部的矛盾。包括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同一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引起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二是职业群体之间的矛盾,即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矛盾。例如,“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不能不说是一些医务人员索取“红包”的经济因素之一。三是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矛盾,例如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矛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四是职业对象之间的矛盾。在现代社会的许多行业中,即使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在处理服务对象之间关系时,也往往陷入道德选择的困境。例如医务人员所面临的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之间的矛盾。职业道德所要调节的四大矛盾决定了道德规范的确立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 职业道德规范所要调节的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在确立规范时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一是道德约束和利益维护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既要约束人们的行为,又要维护人们的利益。不但要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不同职业服务对象的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而且要维护从业人员正当的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二是基本要求和职业特点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既要体现这些要求,又要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是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规范。三是整体规范和分层调节相统一的原则。每一行业的成员不但存在政治面貌的不同,而且往往有着职务、职称等差别。职业道德规范既要对每个从业人员提出共同的整体要求,又要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提出相应的特殊要求,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四是继承借鉴和提高创新相统一的原则。不同社会的职业道德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确立职业道德规范,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遗产、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新兴产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和发展解放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要在继承、借鉴和提高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要求的、稳定性和进步性相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只能通过相应的道德主体来完成。如果依靠人们在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千百万次的交往自发地形成职业道德规范,将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形成以来,人类就有着通过一定社会组织来加速确立职业道德规范的历史传统。封建社会的行会制定各种章程,来调节手工业者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社会团体在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中也曾起过积极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更应是一项自觉的有组织的建设事业。除了党和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要重视和指导职业道德建设以外,我们还应当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些组织形式。九十年代以来,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医疗单位相继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它是一种既不需要增加行政编制又不需要配备专职人员的职能组织,在确立医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医德实践和解决伦理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各行各业都能根据本行业的特点明确现有机构的道德建设职能或者建立负责职业道德建设的职能组织,将有利于加快确立职业道德规范的步伐,从而全面推动职业道德建设。 交流:1997年4月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讲政治与精神文明”研讨会上交流。 原载::《教育与职业》1999年第8期第56~57页。(编辑:宁杲)
个人分类: 已发论文|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挥舞道德大棒”而不自知实例1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3-8-6 10:07
许多朋友因为缺乏相关的伦理学知识,所以,在对一些行为进行伦理学评判时,经常会犯错误。常见的错误是:混淆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的适用范围。一方面,他们常常对于一些违反伦理学原则的行为表示宽容,却反对基于伦理原则的道德评判,错误地指责评判者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挥舞道德大棒”。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以自己未必具有的美德作为标准来指责他人,这才是我们应该批评的所谓“站在道德制高点挥舞道德大棒”的错误行为。 比如,有的朋友会批评从事动物保护的志愿者,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饭,你为什么不去帮助他们?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 “站在道德制高点挥舞道德大棒”的 错误行为。 首先,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财力去保护动物,是在做善事,是在奉献,应该得到表扬,而不是批评。如果当事人在家吃喝玩乐,是不会有人批评的。为什么做好事还不如不做好事?这是什么道理,估计批评者永远也说不清楚。 其次,究竟是在去保护动物,还是去帮助弱势人群,是当事者的自由选择,不是他的义务。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和权利去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制定的好事。这种要求是侵犯权利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为什么许多人会犯这种错误呢? 这是因为他们把乐于做善事的美德当成了一种可以普遍要求他人的道德规范了,把做善事者的自我要求和期许变成了一种外在的评判标准了。 一个人可以自我要求自己去帮助动物、帮助弱势人群,他做到了,我们赞叹;他做不到或者中途退心了,我们也不能去批评他,因为这不是他必须要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规范。做好事帮助他人是一种值得赞叹的高尚追求,而不是不可违反的道德底线。 而一个人不应该侵犯人权,不应该侮辱妇女,不应该伤害儿童,不应该虐待动物,这种道德规范则是普遍的要求,谁违反了,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不侵犯人权是一种不可违反的道德底线,而不是一种只能鼓励的高尚追求。 个人内心的美德是一种激励人们向上追求的精神理想,而普遍的道德规范则是维持一个社会运作的基本秩序。中国传统社会往往强调个人的人格成长,所以往往更多地强调美德提升,而现代社会则更重视保证个人自由,更重视社会公正,所以往往更侧重遵守道德规范。 混淆 值得表扬的高尚追求和不可违反的道德底线,是很常见的伦理学错误,危害甚大。 【自我精选】反对以伦理道德评价他人言行者不可避免地自相矛盾 【自我精选】倫理道德僅僅是自律的嗎?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624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应抵制恶意伤害他人的人身攻击行为
热度 2 陈龙珠 2013-8-1 16:32
本博虽与原科学网博主沈阳在网上交流中几乎没有交集,但对他们夫妇近日网上维权的行动,表示赞赏。不造谣、不传谣和不恶意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正派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 放暑假了,本博今天抽空整理网上注册用户资料,发现7月29~31日两天内,公众利用多个网上检索系统和“陈龙珠 压力差”、“上海交大安全与防灾工程的博导 陈龙珠”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进入本博页面的网友达10余人次,但未出现攻击性言论。( 以下是根据链接反查到的公众网友检索页面截图举例 ) 经核查,以上关键词出现在科学网博主嵇少丞于7月29日在 搜狐网博文 对本人指名道姓的人身攻击言论段落之中,该文已于7月31日转载到嵇少丞在 科学网的博客 之中。开放评论的本博网页,近日一直处于平静的现实,表明类似于2008年6~7月该博主利用博文招来网民大肆攻击本博的故事,已难以重演了。 在此声明,本博2009年夏对上海莲花南路在建楼房倾覆事故的纯技术性评论,符合学者职业道德,经得起后续同行科技人员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结论的检验;本博在上海工作至今,未与任何一家房产商开展经营性合作,嵇少丞几年来对本博代表这一行业团体利益的言论纯属造谣诬陷。本博在科学网和新浪特邀嘉宾室的言论目录及其网页链接如下: 1. 上海一在建高层建筑整体倒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240589.html 2. 对上海在建建筑整体倾覆原因的看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240753.html 3. 第一次走进新浪嘉宾聊天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241710.html 4. 上海在建楼房倾覆事故的三维模拟分析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70-333517.html 本博再次提醒嵇少丞,记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古训,公众网的点击率和稿费,与自身应维护的声誉和学者的行为道德规范相比,微不足道,而且打出来的子弹也会拐弯回去而只伤害你自己。 在此也建议各位博主,谨慎与一些行为极端或心术不正的博主和网友开展互动,以免为对方提供了让其名誉更快扫地的机会。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33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佛学常见辞汇》中涉及道德的条目选录
热度 1 SciteJushi 2012-7-25 17:59
佛学典籍,包括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盘部、密教部、经集部、杂部、律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 自成一个庞大体系。居士对这些典籍的了解还很少。这几天读了《佛学常见辞汇》,已发现其中条目也很繁多。条目中的道德内涵,如十种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引人注目。某些内容如贪、嗔、痴,反复出现在不同条目下,这可以被视为其重要性的反映。这类条目也许值得,世俗社会中关心道德修养的人们借鉴。居士的阅读、收集的兴趣也正是在于此,然而没有宗教信仰的原因、目的。 以下条目选自于,电子书《佛学常见辞汇》,它由陈义孝居士编、竺摩法师鉴定、布玛制作. 虽然它们都是原词原句的复制,但是为了简便明晰,将略去引号“”。特此声明、感谢。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嗔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十见】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见、恚见、慢见、无明见、疑见。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十缠】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入世法】 入于世间以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讲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这也是出世法的基础。 【三火】 三毒之火,即贪嗔痴。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 【三想】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三举】 戒律中的罪名,凡是遇到犯罪经他人忠告而不肯认罪的人,或是不肯忏悔的人,或是说淫欲不障碍修道的人,对此三种人,应行白四羯磨之法,以举其罪而将之摈弃于众僧之外,谓之三举。 【三业】 1.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是;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之言语是;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是。2.善业、恶业、无记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造作;恶业是恶劣的行为造作;无记业是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作业。3.漏业、无漏业、非漏非无漏业。漏业是有烦恼的作业,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报,乃凡夫的作业;无漏业是无烦恼的作业,可召感方便有余土的果报,乃二乘人的作业;非漏非无漏业可召感实报土的果报,乃菩萨的作业。4.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此生造业此生就受果报;顺生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在来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此生造业要到二生以后才受果报。5.罪业、福业、不动业。罪业就是罪恶之业,造了罪恶之业,将会堕落到三恶道中去受苦;福业就是福德之业,造了福德之业,将来就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享受世界上的福乐;不动业是约所修的禅定说的,如修四禅定,将来就会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无色定,将来就会生到无色界天去,在色无色界天中,享受禅定之乐,不为外境所动,故名不动业。 【三无漏学】 即戒定慧三学,因修之能得无漏道果。 【三善根】 即无贪、无嗔、无痴,因它们是生无量善法的根本,故名善根。 【三颠倒】 一、想颠倒,即思想上的颠倒错误,即妄想;二、见颠倒,见解上的颠倒错误,即邪见;三、心颠倒,由妄心邪识一切事物,是诸颠倒的根本。 【三种清净】 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心清净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等;身清净是由于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于心身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种圆融】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初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  ┐    ┌苦谛─苦果─┤次转  劝修:此是苦,汝应知  │    │      └三转  作证:此是苦,我已知  │    │      ┌初转  示相:此是集,招感性  │ 三  │集谛─苦因─┤次转  劝修:此是集,汝应断  │   三 转  │      └三转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  │ 又 转 四 ─┤      ┌初转  示相:此是灭,可证性  ├─  十 圣  │灭谛─乐果─┤次转  劝修:此是灭,汝应证  │ 称 二 谛  │      └三转  作证:此是灭,我已证  │   法    │      ┌初转  示相:此是道,可修性  │   轮    └道谛─乐因─┤次转  劝修:此是道,汝应修  │           └三转  作证:此是道,我已修  ┘ 【三不善根】 即贪嗔痴三毒。 【大定】 指能断一切妄惑的定。 【大定智悲】 大定大智大悲,此三是佛的三德。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因澄明的缘故,遍照一切法界,叫做大智;因遍照一切法界的缘故,对于痛苦的众生生起救济的心,叫做大悲。 【大妄语】 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大恶象】 (喻)恶心狂乱如大恶象之驰骋奔逸,既难捕捉又难调伏。 【大地善法】 谓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等十法,与一切善心,相应而起,故名大地善法。 【大随烦恼】 共有八种,即掉举(心思浮动)、惛沉(心思糊涂)、不信(不信善法)、懈怠(懒散无进取心)、放逸(任性妄为)、失念(失去正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知见不正)。以上八种烦恼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因为这些烦恼的性质沉重,故名大随烦恼。 【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口定】 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口业】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即忿(心里不平)、恨(心里怨恨)、覆(隐藏自己的罪过)、恼(对他人发火)、嫉(嫉忌他人)、悭(舍不得财物,气量小)、诳(欺骗他人)、谄(趋奉他人)、害(伤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种烦恼,是随著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而且各别生起,范围较小,所以叫做小随。 【心香】 (喻)中心虔诚,犹如焚香供佛一样。 【心珠】 (喻)众生的心性洁净如珠。 【心灯】 (喻)心中灵明不昧。 【心月】 (喻)心性皎洁如月。 【心戒】 制止心念邪恶的戒律。 【心垢】 烦恼的别名。 【心缚】 心为妄想所缚。 【心所】 心所有法的简称,也就是为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兹列表说明如下:   ┌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     │别境(欲、胜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  │ 所─┤    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随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十   │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 │一   │    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廿│   └不定(睡眠、恶作、寻、伺)─────────────────四┘  【止持戒】 制止罪恶行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观】 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不与取】 他人不与而自取,即偷盗之义。 【中随烦恼】 即无惭(不自惭耻对不住自己)无愧(不自羞愧对不住他人)二种烦恼,此二种烦恼是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因其遍于所有恶性之心,凡作恶事皆有此二心,范围比小随烦恼大,所以叫做中随。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之诸惑。 【五过】 1.指破戒五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后悔、死堕恶道。2.指依语五过,即不正信、退勇猛、诳人、谤法、轻圣法。 【五观】 一、真观,即观察真谛的道理以断见思之惑的空观;二、清净观,即既已断见思之惑,再断尘沙之惑的假观;三、广大智慧观,即断了无明之惑之后,而得广大智慧的中观;四、悲观,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拔众生之苦;五、慈观,即以上面三种观观众生,而愿给众生快乐。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五恶】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五根本】 五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谓自心中无过失,无罪恶,无嫉贤妒能的心理,无悭贪嗔忿的念头,无劫掠杀害的意图。二、定香,谓看到一切善恶境相之时,自心不会散乱。三、慧香,谓自心无障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恶之事,虽是修行种种善事,但心中不执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辈,体念下人,怜悯孤苦,救济贫穷。四、解脱香,谓自心在外境上无所攀缘,不想善,不想恶,安然自在,没有挂碍。五、解脱知见香,谓自心既于善恶都无所攀缘,但也不可以沉落断空顽守枯寂,应当广泛参学多多闻法,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的道法,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香的意义,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这是真实的庄严佛身,这是真实供养如来。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 【五处供养】 人们应对父、母、亲教师、轨范师、病人等常作供养。 【五种散乱】 众生的心有五种的散乱,即一、自然散乱,谓众生的五识不守自性,随逐外境,念念变迁;二、外散乱,是意根驰动,随逐外尘,起种种的分别;三、内散乱,是心生高下,念念迁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乱,是计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得解脱;五、思惟散乱,是弃舍大乘,忆念小乘而不得寂静。 【六垢】 恼、害、恨、谄、诳、憍等六法,能污秽净心,故名为垢。 【六蔽】 蔽是覆蔽之义,能蔽净心者,有六种,名为六蔽。一、悭贪能蔽布施,使之不生。二、破戒能蔽戒行,使之不生。三、嗔恚能蔽忍辱,使之不生。四、懈怠能蔽精进,使之不生。五、散乱能蔽禅定,使之不生。六、愚痴能蔽智慧,使之不生。观此可知六蔽乃是六度的反面。 【六贼】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兹列表说明如下:    ┌1贪──贪爱五欲───────────────┐   六  │2嗔──嗔恚无忍───────────────│ 根  │3痴──愚痴无明───────────────├─五钝使┐ 本 ─┤4慢──骄慢自大───────────────│    │ 烦  │5疑──狐疑猜忌───────────────┘    ├─十使 恼  │     ┌1身见(萨迦邪见)──执取五蕴根身─┐   │    │     │2边见────执取常断二见─────│   │    └6不正见─┤3邪见────谤无因果,坏诸善事──├五利使┘          │4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非果──│          └5戒禁取见──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理 和──证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种俱生惑】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嗔、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法戒】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六著心】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六随眠】 俱舍论所说,即贪、嗔、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 【世智辨聪】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辨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去辨论是非。 【世智辨聪难】 八难之一。 【四心】 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见四无量心条。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尘】 色、香、味、触。 【四道】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证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四堕】 即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罪。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兹将四谛十六行相列表说明如下: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种三昧耶】 即杀盗淫妄之四波罗夷,因是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为二惑之一。 【妄语十罪】 说骗话有十种的罪报,即口气臭、善神远之非人得便、虽有实语人不信受、智人谋议常不参预、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常多忧愁、种诽谤业因缘、身坏命终常堕地狱、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戒】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戒香】 戒行庄严,以德为香。 【戒定慧】 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两舌】 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知苦断集】 苦是指四圣谛中的苦谛,即生死的果报,集是指四圣谛中的集谛,即烦恼的恶业,知苦断集是说知道了生死的痛苦之后,就应该把招集烦恼的恶业断除。 【根本烦恼】 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 【净业正因】 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兹将上述二种戒本所说的重戒和轻戒戒目列表如下: 菩 萨 重 戒 戒 目 表 梵网经戒本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条数 戒目 条数 戒目 1 杀戒 1 杀戒 2 盗戒 2 盗戒 3 淫戒 3 大妄语戒 4 妄语戒 4 邪淫戒 5 酤酒戒 5 酤酒戒 6 说四众过戒 6 说四众过戒 7 自赞毁他戒 8 故悭戒 9 故嗔戒 10 谤三宝戒 菩 萨 轻 戒 戒 目 表 梵网经戒本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条数 戒目 条数 戒目 1 轻慢师长戒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2 饮酒戒 2 耽乐饮酒戒 3 食肉戒 3 不瞻病苦戒 4 食五辛戒 4 见乞不与戒 5 不举教忏戒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6 不敬请法戒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戒 7 不听经律戒 7 不持六斋戒 8 背正向邪戒 8 不往听法戒 9 不瞻病苦戒 9 受僧用物戒 10 畜诸杀具戒 10 饮有虫水戒 11 通国入军戒 11 险难独行戒 12 伤慈贩卖戒 12 独宿尼寺戒 13 无根谤人戒 13 为财打人戒 14 放火损烧戒 14 以残食施四众戒 15 法化违宗戒 15 畜猫狸戒 16 惜法规利戒 16 畜兽不净施戒 17 依官强乞戒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18 无知为师戒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19 斗谤欺贤戒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20 不能救生戒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21 无慈酬怨戒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22 慢人轻法戒 22 犯国制戒 23 轻新求学戒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24 背大向小戒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25 为主失仪戒 25 在五众前行戒 26 待宾乖式戒 26 僧食不公分戒 27 受别请戒 27 养蚕戒 28 故别请僧戒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29 恶伎损生戒 30 违禁行非戒 31 见厄不救戒 32 畜作非法戒 33 观听作恶戒 34 坚持守心戒 35 不发大愿戒 36 不自作誓戒 37 故入难处戒 38 众坐乖仪戒 39 应讲不讲戒 40 受戒非仪戒 41 无德诈师戒 42 非处说戒戒 43 故毁禁戒戒 44 不敬经律戒 45 不化众生戒 46 说法乖仪戒 47 非法立制戒 48 自坏内法戒 【饮酒十过】 一、颜色恶,即饮酒的人,颜貌容色,因之变常,无有善相。二、下劣,即饮酒的人,威仪不整,举动轻薄,人所贱恶。三、眼视不明,即恣饮而狂痴瞻视,昏瞀不辨色境。四、现嗔恚相,即饮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顾亲属贤善,随意忿怒。五、坏田业资生,即恣饮放逸,破费产业,散失资产。六、致疾痛,即饮酒过度,则身体失调,以致疾痛。七、益斗讼,即醉酒发狠,与人争竞,不惜身命,而斗讼益增。八、恶名流布,即饮酒的人,多弃舍善法,而丑名恶声,流布远近。九、智慧减少,即饮酒昏迷,愚痴狂妄,而智慧减少。十、命终堕恶道,即邀朋饮酒,不修善行,则恶业日增,命终堕落于恶道。 【浊恶】 五浊和十恶。五浊是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十恶是杀、盗、淫、妄、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随烦恼】 指随逐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在大乘百法中说有二十种,这二十种烦恼,随逐于心,随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烦恼,或随惑。它可分为三大类;一、小随烦恼,即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十种;二、中随烦恼,即无惭及无愧二种;三、大随烦恼,即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 新浪赛特居士Scite Jushi - 2012-07-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9a921401017nwp.html
168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