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植物科学绘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濒临消失的艺术瑰宝
pup 2016-11-23 20:08
濒临消失的艺术瑰宝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编辑手记 文 / 陈静 2013年末,我开始涉猎博物学经典图书的选题,从此发现一个美轮美奂的宝藏。还记得第一次获得玛蒂尔达、雷杜德、菲奇、圣伊莱尔等大师画作那一刻,亢奋得数周熬夜整理材料,深深体会到“叹为观止,绝世珍品”的喜悦。 在经历了实用生物学、描述生物学的阶段后, 当下的生物学已深入到分子层面。作为 博物学最重要分支之一的 科学绘画,发展缓慢且逐渐衰落,目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是濒临消失的艺术瑰宝。 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专家对这些宝贵的博物学财富进行重新梳理、翻译和研究,无疑也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理想,我们策划了 “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主打 “经典”的品牌概念,收入最伟大的博物学家(雷杜德、玛蒂尔达、菲奇等数十位)的代表作。我们相信这些经典著作都经历过岁月的沉淀和市场的检验, 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的科学绘画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为向往美好生活的读者出版值得收藏的图书珍品。 要落实出版 “博物学经典丛书”工作,除了研读西方博物学名家名著外,更少不了深入了解国内科学绘画的现状。为此,我们遍访 曾孝廉、李爱莉、孙英宝等著画家以及王文采、刘冰、刘夙等植物分类学专家。 当我们拿着策划方案和画作的高清打样前去拜访中国植物学会前植物科学画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孝濂先生时,得到了曾先生的鼓励和支持。 昆明植物所的科学画师杨建昆先生也回信表示: “ 现在还有人关注植物科学画我感到很欣慰 ”。华南植物园的余峰老师回邮件也表达了她的兴奋和建议。北京植物所的李爱莉老师在听我阐述出版思路后,表示虽然编译的困难很大,但非常值得为之努力。孙英宝老师更是一听就兴奋不已,随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雷杜德手绘花卉图谱》《玛蒂尔达手绘木本植物》《寻花问草——玛蒂尔达手绘草本植物》的翻译工作。 永远忘了不了,在的简陋办公室里,王文采院士痛惜道: “绘图人员的缩编和整个植物分类学衰落的时代大背景有关,这种困境也会影响分类学的发展,至少让会这个学科变得‘更枯燥’”。看到我们策划出版世界著名博物学家的经典手绘生物图谱,王院士很高兴地撰写了一篇序言。 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刘夙博士、北京植物所的刘冰博士等都积极参与丛书的翻译和审校工作,并撰写物种介绍。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北京植物园王康研究员,年轻的科学画师张瑜,微博科普达人史军、顾有容、郗旺、吴桐等联袂推荐丛书。 2015 年 4 月,丛书顺利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专项资助”。有了这笔资助,我们做书的信心更足、动力更强了。在选纸、印装等环节可以更加“任性大胆”。为了选择最好地再现和还原这些埋藏了百年的手绘珍品,我们先后尝试了 5 种纸张,最后选用 105g 富士樱花纸。封面设计也是一改再改,在否掉数十个方案后才得以定稿。经过团队的通力协作,“博物文库·博物学经典丛书” 第一批图书于 2016 年 2 月上市,很快就显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半年内便实现了重印。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6698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59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