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埃博拉病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埃博拉爆发正当时:关注埃博拉病毒爆发有五大特征
热度 3 杨学祥 2014-9-18 13:54
埃博拉爆发正当时:关注埃博拉病毒爆发有五大特征 杨学祥 2014 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强度大、速度快、范围广、死亡率高,原因在于特殊的气象和天文条件: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别低值异常的太阳黑子峰年和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根据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五大特征,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将持续一年,下次强烈爆发将在 2025 年太阳黑子极大值前后(以太阳黑子周期 11 年计算,现在已经延长)。在 2021 年太阳黑子极小值附近,埃博拉病毒有一次小规模爆发。 请关注相关的太阳黑子预报。 埃博拉病毒爆发有五大特征: 其一、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及其附近易于爆发,如,太阳黑子极小值的 1976 、 1996 、 2008 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 1979 、 2000 、 2014 年(见图 1-2 )。 其二、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见图 1-2 ) 。 其三、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特别活跃。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其四、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活跃( 1996 ),极大值时相对不活跃( 1979 );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大值时活跃( 2000 、 2014 ),极小值时相对不活跃( 2008 )(见图 1-2 )。 其五、埃博拉病毒爆发持续一年,次年迅速消失或强度明显降低(见图 1-2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377.html 一篇博文的传播范围是有限的,我们的研究能否引起相关权威和部门的关注值得期待。他们有搜集灾害信息的手段和研究信息价值并向社会发布的责任吗?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的预测实践值得关注 2009 年 1 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研究员对当前人禽流感总趋势的推测指出,中国人禽流感散发病例还将不断出现。他透露,截至今年一月七日,包括北京报告的一例确诊人禽流感死亡病例在内,中国内地已累计发现确诊人禽流感病毒 (H5N1) 病例三十例,死亡二十例。全球十五个国家确诊人禽流感病毒病例三百九十三例,其中死亡二百四十八例,病死率超过百分之六十。 全球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 2006 年和 2007 年,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总结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根据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2009 年可能是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转换年, 2011-2012 、 2018-2019 、 2022-2023 年是可能的太阳黑子极值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 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6-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除了发表期刊论文外,我们在光明网、科学网、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等网站也发表了相关博客,在全球流感资讯网上发表了中英对照文章 。 我们在 2003-2006 年三年期间,预测 2006 年(已发生), 2008 年、 2011 年、 2018 年为厄尔尼诺年, 2007 年(已发生)、 2010 年、 2016-2017 年为拉尼娜年, 2007 年、 2011 年、 2018 年为太阳黑子极值年, 2008 年、 2011 年、 2018 年可能为流感爆发年 。 我们在 2008 年 7 月指出,即将爆发的厄尔尼诺事件将敲响流感大流行的警钟! 下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是流感大流行的警报 。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的预测 我们在 2009 年 1 月指出,由于 2008 年没有发生厄尔尼诺事件,而拉尼娜事件持续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所以,流感大爆发的时间将向后推迟。我们在 2008 年年初就指出厄尔尼诺事件向后推迟的可能性。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峰年),流感爆发强度大,成为历史上危害最大的流感三次大爆发; 1900 年和 1977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小值年(谷年),流感爆发强度小,因而常常被忽略不计。 2007-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年, 2011-2012 年为可能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年。我们在盘点 2008 年时作如下点评:由于 2008 年还没有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可能延迟到太阳黑子最大值年的 2011 年,强度也会増大。 2009-2011 年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值得关注 。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是流感大爆发的前兆。关注下一个厄尔尼诺事件 ! 我们在 2009 年 4 月指出, 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直到 2009 年 3 月太阳黑子仍处于异常低值状态; 2012 年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它们都是自然灾害频发年,我们称其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太阳黑子极小值年附近流感爆发的强度较小,危害较轻,极大值年附近流感爆发的强度较大,危害较重。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的流感爆发威胁 ! 事实上,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发生太阳黑子谷值, 2008 年中国发生严重冰冻灾害,在 2009 年 4 月厄尔尼诺事件和 H 5 N 1 甲型流感同时爆发,符合全球流感爆发的六大气候特征。 我们最初的流感爆发预测为 2008 年,因为在当时科学界, 2007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谷值, 2008 年预测发生厄尔尼诺,它们的实际发生都推迟了一年,从而导致流感爆发预测误差为一年。各学科及时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和相关权威机构能建立通畅的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防患于未然。 埃博拉病毒和流感病毒都在低温和低紫外线条件下活跃,受太阳活动影响非常明显,在太阳黑子极值、拉马德雷冷位相(冷周期)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小冰期或低温期)爆发频次高、强度大,特别是三者叠加时期,特别强烈。预计今后 30-70 年,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都会有埃博拉病毒爆发,应该做好长期防范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 , 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1 ( 3 ): 1-8.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3. 杨学祥 .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4-257:01:14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28052.html 4. 杨学祥。人禽流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厄尔尼诺是爆发前兆。 2009-01-19 11:26:27  来源: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9-01/19/content_880034.htm 5. 发表人: yxx119 。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 来源: View Single 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6. 杨学祥。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  2009-04-27 15:42:18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4/27/content_914078.htm 7. 杨学祥 杨冬红。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2008-07-22 16:21:15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7/22/content_808716.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99 次阅读|9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进入特殊活跃期:2000-2030年
热度 1 杨学祥 2014-9-17 16:33
埃博拉病毒进入特殊活跃期: 2000-2030 年 杨学祥 世界卫生组织 16 日预测,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人数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 2 万人,应对疫情所需的资金接近 10 亿美元,是世卫组织不到一个月前估计金额的两倍多。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通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已达 4985 例,死亡 2461 人。 统计分析指出,从 2000 年至 2030 年,埃博拉病毒进入特殊活跃期,这一活跃期的特征是三大低温期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97-2067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30-70 年)和 1997-2013 年全球变暖停滞 16 年的叠加时期。这个叠加时期的最大特征是:低温和低紫外线。 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显然,低温和低紫外线是埃博拉病毒活跃的主要条件。图 1-4 给出了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太阳黑子活动强度、拉马德雷冷位相、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对应关系。 埃博拉病毒的猛烈爆发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69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377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3706.html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图 4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相关报道: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年底或达 2 万 2014 年 09 月 17 日 14:03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年底或达 2 万 世界卫生组织 16 日预测,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人数到今年年底可能达到 2 万人,应对疫情所需的资金接近 10 亿美元,是世卫组织不到一个月前估计金额的两倍多。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通报,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埃博拉病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已达 4985 例,死亡 2461 人。 “我们面临的这场卫生危机可谓空前,”世卫组织负责紧急情况事务的官员布鲁斯·艾尔沃德在一场联合记者会上说,“我们不知道(感染和死亡)数字会上升到什么程度。” 根据世卫预测,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今年年底可能达到 2 万例,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将分别占 16 %、 34 %和 40 %。为应对仍在蔓延中的疫情,各方需要筹集 9 . 87 亿美元资金,其中约一半用于疫情最严重的利比里亚。 http://news.ifeng.com/a/20140917/42009572_0.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85 次阅读|2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爆发能持续多久:2014、2021、2025年
热度 1 杨学祥 2014-9-17 09:00
埃博拉病毒爆发能持续多久: 2014 、 2021 、 2025 年 杨学祥 2014 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强度大、速度快、范围广、死亡率高,原因在于特殊的气象和天文条件: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别低值异常的太阳黑子峰年和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根据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五大特点,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将持续一年,下次强烈爆发将在 2025 年太阳黑子极大值前后(以太阳黑子周期 11 年计算,现在已经延长)。在 2021 年太阳黑子极小值附近,埃博拉病毒有一次小规模爆发。 请关注相关的太阳黑子预报。 埃博拉病毒爆发有五大特点: 其一、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值年及其附近易于爆发,如,太阳黑子极小值的 1976 、 1996 、 2008 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 1979 、 2000 、 2014 年(见图 1-2 )。 其二、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见图 1-2 ) 。 其三、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特别活跃。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其四、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活跃( 1996 ),极大值时相对不活跃( 1979 );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极大值时活跃( 2000 、 2014 ),极小值时相对不活跃( 2008 )(见图 1-2 )。 其五、埃博拉病毒爆发持续一年,次年迅速消失或强度明显降低(见图 1-2 )。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图 1-2 是 1976 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对比,初步结论是: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极端变冷事件频繁发生。埃博拉病毒怕热喜冷的特性得到实践证明。 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低值期活跃 埃博拉病毒与太阳黑子极值关系可从图 1-3 明显看到:在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中, 2014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低值对应 2014 年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 196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次低值对应 1976 年埃博拉病毒第三位爆发( 1969 年无资料); 2000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第三低值对应 2000 年埃博拉病毒第二位爆发;而 197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低位爆发,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没有爆发,即 1979 年和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80-1993 年长达 13 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间歇期。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031.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314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新资料显示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异常活跃
热度 1 杨学祥 2014-9-17 07:2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0749-819994.html 图 1-2 是 1976 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对比,初步结论是: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极端变冷事件频繁发生。埃博拉病毒怕热喜冷的特性得到实践证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031.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埃博拉疫情已致逾2400人死亡 近4800人感染:关注爆发条件
杨学祥 2014-9-13 07:32
埃博拉疫情已致逾2400人死亡 近4800人感染 2014年09月13日02:27 中国新闻网 微博 我有话说( 4 人参与) 收藏本文   当地时间2014年8月30日,利比里亚蒙罗维亚,“无国界医生”组织运营的埃博拉治疗医院。今年以来,利比里亚遭受埃博拉疫情重创,目前已有624人死亡。DOMINIQUE FAGET/CFP   中新社联合国9月12日电 (记者 李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2日透露的有关数据,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已经突破2400人,近4800人感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天发表声明,感谢古巴等国对疫区的援助。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埃博拉疫情导致的人员感染和死亡数据仍很有可能被低估。她还强调埃博拉疫情蔓延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当地医疗机构的收治能力。   潘基文在12日的声明中对古巴向疫区派遣医务人员表示“由衷欢迎”。世卫组织也发表声明对古巴表示感谢。   世卫说,古巴政府派遣165名医务工作者到疫情严重的国家塞拉利昂服务六个月。他们将于下月第一周抵达该国。   世卫称这批古巴医务工作者括医生、护士、流行病学家、传染病控制专家和重症监护专家等。陈冯富珍对古巴予以高度评价,称古巴此举将有望帮助塞拉利昂缓解疫情。   潘基文在声明中还对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对疫区的援助致谢。美方称计划额外调拨7500万美元基金用于对抗埃博拉疫情,并向西非派遣约百名医务专家。   潘基文还再次呼吁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空中交通运输应保持畅通。他强调,对这些国家采取隔离措施将不能帮助缓解疫情,反而会给抗疫带来危害。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表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世界银行的帮助下,已经向疫区投放了250吨应急物资,其中包括应急卫生设备等。(完) (原标题: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突破2400 潘基文感谢古巴等国援助疫区) (编辑:SN123)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13/022730841716.shtml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全球变暖无关:低温低紫外线是元凶
热度 1 杨学祥 2014-9-12 07:01
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全球变暖无关:低温低紫外线是元凶 杨学祥,杨冬红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称,似乎随着全球变暖,近期传染性疾病在全球增多。但要断定这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却是一项复杂的研究。 莫尔斯相信对“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今后埃博拉病毒爆发”这一问题作出据理推断的唯一方法就是对曾感染过埃博拉病毒的特定非洲区域进行详细的小气候分析。鉴于在非洲,每隔几年便会有埃博拉病毒和其他新兴病毒突然出现在一些新的地区,因为这个方法实施起来并不会想计划的那样完整。 另一方面,研究结果强烈地显示,全球气温变暖会使疟疾等媒介传染疾病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因为携菌载体——如蚊子——生长在气候更温暖的地区。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海洋温度明显上升,平均每十年上升 0.13 华氏度 。这造成霍乱在温水区域肆虐,研究表明,随着海洋温度上升霍乱发病率似乎也在上升。此外,随着气温升高,极地冰川冰盖持续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最极端的预言者警告说 , 沿海地带将成为低海拔区域。 事实是疟疾和霍乱两大传染病——预计难以彻底根除——在对公共卫生影响上,将比埃博拉病毒更具危害(除非当前埃博拉病的爆发成为一个真正千载难逢的,如好莱坞大片中那样的全球性传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约有 11 万人死于霍乱;仅在 2012 年就约有仅 62.7 万人死于疟疾。与此同时,自 1976 年首次确诊埃博拉病毒后,仅有 1600 人死于埃博拉相关病毒。 尽管,对人类来说这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虽然 现代社会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不会造成埃博拉病毒的爆发 ,但这似乎肯定提高其他病毒爆发几率,这些病毒将更严重。 编辑: 齐磊 http://world.chinadaily.com.cn/2014-08/19/content_18449009.htm 我们的研究证实,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全球变暖无关,拉马德雷冷位相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是埃博拉病毒和流感病毒频繁爆发时期,低温和低紫外线是元凶。 关注太阳黑子低值活动的近期报告 【科技讯】 2014 年 9 月 5 日 消息,据媒体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太阳黑子的磁场在过去 20 年内呈稳步下降趋势。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到 2016 年,太阳表面的黑子将变得了无踪迹,并将维持至少数十年。此一现象上次发生时,正是 17 世纪地球的长时间低温期。 http://www.kejixun.com/article/201409/70186.html 据新华网 2014 年 8 月 20 日 报道,根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目前的黑子数平滑月均值最大约为 75 ,而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几个活动周高峰年,数值均超过了 100 ,单从黑子数的角度来看,太阳第 24 活动周黑子数是近百年来最少的。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08/20/c_1112150352.htm 早在 2010 年,也就是第 24 个太阳周期开始的时候,就有科学家预测到未来太阳活动的反常现象,太阳活动将变得越来越少,而且强度有所减弱。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进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尽管科学家们对此意见尚统一,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定论,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太阳活动规律的变化。在 1310 年到 1370 年, 1645 年到 1715 年,在这期间太阳黑子的数量和正常年份相比减少了近一千倍。现在太阳不是好好的吗? http://wwwNaNa.gov.cn/kppd/kppdsytj/201407/t20140728_253841.html 地球已经历多次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人类和生物界并没有因此而灭绝,过度恐慌没有必要。但是,在 1310 年到 1370 年, 1645 年到 1715 年,在这期间太阳黑子的数量和正常年份相比减少了近一千倍。与此对应的是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地震、瘟疫、流感、低温等极端灾害频繁发生(见表 1 ),对人类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事前的积极预防不可忽视。 低温和低紫外线适于埃博拉病毒的生存和爆发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 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 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 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同样, 1890-1924 年和 1947-199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也是 1889 、 1899-1900 、 1918-1919 年、 1957-1958 、 1968-1969 、 1976 年流感大爆发的原因。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见图 3 )。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马宗晋等人在 1995 年指出,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 1 )。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流感和瘟疫多次强烈爆发(见表 1 ),与低温和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一一对应。 1996-2008 年已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表 1 太阳黑子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 流感 瘟疫 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14 世纪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1510 , 1580 持续 300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1675,1733 1742,1743 1665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1889-1894 1894 小冰期 21 世纪极小期 1996- ?? 1974 2009 ?? 变冷? 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更加敏感。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8 周滴度降至一半。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显然,低温和低紫外线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有利条件。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图 1-2 是 1976 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对比,初步结论是: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极端变冷事件频繁发生。埃博拉病毒怕热喜冷的特性得到实践证明。 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低值期活跃 埃博拉病毒与太阳黑子极值关系可从图 1-3 明显看到:在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中, 2014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低值对应 2014 年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 196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次低值对应 1976 年埃博拉病毒第三位爆发( 1969 年无资料); 2000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第三低值对应 2000 年埃博拉病毒第二位爆发;而 197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低位爆发,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没有爆发,即 1979 年和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80-1993 年长达 13 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间歇期。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见图 4 )。 图 4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⑨ 。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一般持续 40-70 年,这意味着 1996-2066 年期间流感和埃博拉病毒将猛烈爆发。 判断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第二种方法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 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 5 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 从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值到 2008 年太阳黑子谷值,历时 12.4 年,大于 11 年的标准,表明 1996 年开始地球已进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见表 2 )。 表 2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 时间 ( 年 ) 坏天 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活跃时间 全球 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275-1300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440-1460 1470-1490 小冰期 1570-1600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40-1680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810-1820 小冰期 1850-1860 1870-1890 1900-1920 21 世纪 2007- ?? 1997- ?? 1974 1980-??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 。 2009 年 H5N1 甲型流感爆发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时最初的预警信号。 参考文献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8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全球变暖理论的重大失败:埃博拉病毒爆发和最强厄尔尼诺隐退
热度 2 杨学祥 2014-9-10 21:03
全球变暖理论的重大失败:埃博拉病毒爆发和最强厄尔尼诺隐退 杨学祥 一、 2014 年最强厄尔尼诺预测化为泡影 2014 年初,西方媒体和气象机构大肆宣扬 2014 年将发生最强厄尔尼诺事件,称之为超级厄尔尼诺,可将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变为暖位相,使全球变暖持续发展。 在气候科学家看来,一个大问题是接下来的厄尔尼诺事件是否大到足以将全世界翻转至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 ,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或拉马德雷现象 )的温暖阶段,后者是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关的一个 20 年到 30 年的气候周期。 在过去的近 20 年里——大约从 1997 年至 1998 年开始, PDO 一直处于变凉阶段,并且拉尼娜现象也一直占据着上风。有限的证据表明,一个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 PDO 回到温暖阶段,在此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这可能将导致海洋中的热量被释放到大气中,从而造成全球变暖的跳跃。 Trenberth 说:“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512/c1007-250037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3736.html 从 2014 年 3 月到 5 月, 2014 年发生超级厄尔尼诺的预言垄断了气象界,丁一汇院士说:“从更长远来看,今年的厄尔尼诺的意义不在于今年,而在于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会不会扭转全球变暖的停顿和趋缓的趋势,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http://news.sina.com.cn/c/2014-06-23/081030406055.shtml 我在 2014 年 5 月 4 日 指出,最强厄尔尼诺不会重演。 按照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连续多次日食发生在两极,易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1999 年林振山等人给出 2014-2015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累计值为 12 ,有利于 2015 年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依据同一原理,赵得秀认为, 2014-2015 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这一数据与 1997-1998 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的条件相同。 除此之外, 1995-1997 年和 2014-2016 都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这两个重要的相同点使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 1997-1998 年与 2014-2015 年比较有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前者处于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得到增强;后者处于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受到抑制。因此, 2014-2015 年发生的厄尔尼诺要比 1997-1998 年厄尔尼诺弱很多,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 2015-2016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339.html 很多国外气象学家认为, 2014 年这次超级厄尔尼诺现象能够将 2014 或 2015 年变成超记录的温暖之年,甚至可将拉马德雷冷位相变为暖位相。根据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记录,最近一次大范围的厄尔尼诺发生在 1997 至 1998 年,那次厄尔尼诺使得 1998 年成为历史上最热的四个年份之一。这场争论的胜负将在年底见分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275.html 统计资料表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一般持续 20 年左右,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一般持续 30 年左右。 2000 年开始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才经历 15 年,绝不会因为厄尔尼诺的发生而半途终止。 改变客观规律以适应全球变暖理论,这显然是学派的偏见,必须得到纠正。 面对两种 2014 年厄尔尼诺预测,相关管理部门如何应对? 实践检验是最终的判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66497.html 当时间进入 7 月的时候,厄尔尼诺似乎渐行渐远。当前天气变化趋势到底如何?世界气象组织、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澳大利亚气象局近期都发布了相关报告。 世界气象组织 6 月 26 日 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温度已经达到发生弱厄尔尼诺的阀值,但相关大气条件仍处于中性状态。概率上看, 6-8 月份始发厄尔尼诺概率是 60% ,而 10-12 月发生的概率为 80% 。发生程度上,很可能是一次中等强度厄尔尼诺,并很可能跟 2009 年至 2010 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类似。 澳大利亚气象局 7 月 1 日 发布的最新报告表明, 2014 年 7-11 月仍有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有半数模型表明厄尔尼诺的始发几率在 9 月开始增强,而大多数模型的预测均显示南半球春季将会有厄尔尼诺的展开。但目前各种监测数据显示尚未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美国大气与海洋管理局最新月报(数据截至 2014 年 6 月 5 日 )显示,厄尔尼诺在北半球夏季发生的概率仍为 70% ,而秋冬季节发生厄尔尼诺的概率则升至 80% 。发布于 7 月 7 日 的最新周报表示,厄尔尼诺预警显示目前依然处于中性状态。 http://stock.sohu.com/20140715/n402236688.shtml 据日本气象厅周四( 7 月 10 日 )称,今年夏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低于早先预期,不过秋季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几率偏高。 日本气象厅上月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今年夏季出现,至少持续到秋季。目前气象厅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只有到 9 月到 11 月期间某个时间出现。 日本气象厅气象预测专家 IkuoYoshikawa 称,日本气象厅降低了夏季监测海域海面温度预测值,因为 7 月和 8 月期间的温度可能接近平均水平。 http://info.glinfo.com/14/0714/07/8C5BD0E29031B606.html 近期不同气象组织也发布相关报告 , 称从目前观测数据来看 , 厄尔尼诺现象尚未出现 , 但今年发生概率仍然较高 , 只是时节可能相对先前预期有所延后。 厄尔尼诺发展趋势正按照我们预测的方向逐渐减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2798.html 2014 年最强厄尔尼诺的预期降低和时间延后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稳定性,变暖中断还将至少持续 16 年。 关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希望国际气象界要相信科学规律和实践检验,不要让科学变成主流派的独角戏,一哄而起,一嘘而散。 据澳大利亚气象局周二( 7 月 29 日 )发布气象报告,调低了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因为热带太平洋部分水域的水温降低。 气象局报告称,今年出现厄尔尼诺天气的几率大约为 50% 。厄尔尼诺天气前景级别也从“警报”降低到了“观望”。澳大利亚气象局是在今年 5 月 6 日将厄尔尼诺展望调高到“警报”级别。 澳大利亚气象局在周二发布的报告里也表示,虽然 2014 年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明显减弱,但是热带太平洋部分地区的水温依然高于平均水平,超过一半的气象模型仍然显示澳大利亚春季可能出现厄尔尼诺。澳大利亚的春季始于 9 月份。 报告补充说,今年出现强厄尔尼诺天气的可能性很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UxNzk1NQ==mid=200378197idx=3sn=b3d99fa80f23088a84a0f54e4a3358e7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I2MzEyOA==mid=200542081idx=3sn=1dd9bb3aca23e99970c8398aed70649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结论:理论和实践证明,不是最强厄尔尼诺转变拉马德雷的冷暖位相,而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抑制了最强厄尔尼诺的发生。 2014 年最强厄尔尼诺的预期降低和时间延后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稳定性,变暖中断还将至少持续 16 年。 关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6229.html 2014 年 9 月 8 日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结合当前情况判断,今年出现弱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较高,强厄尔尼诺现象几乎不可能发生。 理论和实践证明,不是最强厄尔尼诺转变拉马德雷的冷暖位相,而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抑制了最强厄尔尼诺的发生。 基础理论 PK 模拟模型:谁的预测更准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8548.html 到了 9 月,两种预测的争论已见端倪。显然, 2014 年最强厄尔尼诺的预测值是全球变暖论支持者的一厢情愿,实践检验正在逐步证明他们的重大失败。 二、埃博拉病毒爆发预示低温期到来 模型预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将持续增多 如果病毒按照目前的速度继续传播, AlessandroVespignani 的模型预测,截至 9 月 24 日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将接近 1 万人。图片来源: A.VESPIGNANI 美国波士顿市东北大学物理学家 Alessandro Vespignani 希望他最近的工作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7 月, Vespignani 开始通过建模了解致命病毒埃博拉是如何在西非传播的。根据现有的趋势,患病者和死亡人数将迅速增加,预计将从现有的 3000 多例和 1500 人死亡升至约 1 万个病例(截至 9 月 24 日 ),且之后还会出现更多病例。 Vespignani 说:“这些数字真的很可怕。”但他强调该模型的假设基于目前的防控措施没有跟进的前提。“我们都希望这个局面不会发生。” Vespignani 并不是唯一一个试图预测埃博拉疫情将如何发展的人。近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患病人数最终将超过 2 万人。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忙于创建计算机模型,以精确描述这一致命病毒的传播。但并不是所有研究者都像 Vespignani 这样悲观。然而所有的建模者都认为,当前的防控措施不足以遏制这种致命病原体的传播。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9/303081.shtm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8 周滴度降至一半。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显然,低温低紫外线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有利条件。 资料对比表明,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极端变冷事件频繁发生。埃博拉病毒怕热喜冷的特性得到实践证明。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1996 年地球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 16 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和流感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 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 年已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2003 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 年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 年肠道病毒 EV-D68 爆发。 回顾和借鉴 15-17 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和流感横行,对预测未来很有必要。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同样, 1890-1924 年和 1947-199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也是 1889 、 1899-1900 、 1918-1919 年、 1957-1958 、 1968-1969 、 1976 年流感大爆发的原因。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⑨ 。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埃博拉病毒在 2014 年猛烈爆发,这是大自然对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回应,是气候变冷和灾害频发的警报。 人们已经忽视了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的警告:全球已进入变冷周期。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杨学祥 . 给 全球变暖说 泼点冷水 . 世界环境 . 2007, (2): 60-62.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2004-3-18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548.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1996 次阅读|5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热度 2 杨学祥 2014-9-10 15:19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变冷还是变暖? 杨学祥,杨冬红 西非地区自 2014 年 2 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越演越烈,世界卫生组织 9 月 9 日 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疫情已经造成近 2300 人丧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 2296 人死亡,病例数达到 4293 例。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10/015330815924.shtml 人们大大低估了埃博拉病毒的危险性,麻痹大意可能造成历史性的大事件。确切地讲,与其说麻痹大意是无心而为,不如说是全球变暖浪潮蒙蔽了大多数公众:埃博拉病毒会在全球变暖中爆发吗? 你知道埃博拉是热症还是寒症?是在变热条件下容易爆发,还是在变冷条件下容易爆发?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迅速变暖, 21 世纪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是气候变冷的准确标志:在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瘟疫横行,灾难频发,对应紫外线变弱的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埃博拉病毒喜冷怕紫外线 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 EBV )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 56 ℃ 不能完全灭活, 60 ℃ 30 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 2 分钟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 - 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 60 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EBV 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 4 ℃ 条件下存放 5 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 8 周滴度降至一半。 -70 ℃ 条件可长期保存。 显然,低温低紫外线是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有利条件。 埃博拉病毒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强烈爆发 图 1-2 是 1976 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拉马德雷现象的关系对比,初步结论是: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候迅速变暖;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变暖已停止 16 年,极端变冷事件频繁发生。埃博拉病毒怕热喜冷的特性得到实践证明。 埃博拉病毒在太阳黑子低值期活跃 埃博拉病毒与太阳黑子极值关系可从图 1-3 明显看到:在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中, 2014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低值对应 2014 年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 196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次低值对应 1976 年埃博拉病毒第三位爆发( 1969 年无资料); 2000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第三低值对应 2000 年埃博拉病毒第二位爆发;而 197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低位爆发,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79 年埃博拉病毒没有爆发,即 1979 年和 1989 年太阳黑子峰值时的最高值对应 1980-1993 年长达 13 年的埃博拉病毒爆发间歇期。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见图 4 )。 图 4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流感爆发的历史借鉴 1996 年地球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 16 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 1 )。 我们的研究表明, 1996-2008 年已进入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2003 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 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 年和 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 年肠道病毒 EV-D68 爆发。 回顾和借鉴 15-17 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对预测未来很有必要。 表 1 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流感、瘟疫、气温和潮汐的对应关系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 流感 瘟疫 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14 世纪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1510 , 1580 持续 300 年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1675,1733 1742,1743 1665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1889-1894 1894 小冰期 21 世纪极小期 1996- ?? 1974 2009 ?? 变冷? 2014 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与 21 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时期的低温和低紫外线是流感暴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 同样, 1890-1924 年和 1947-199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也是 1889 、 1899-1900 、 1918-1919 年、 1957-1958 、 1968-1969 、 1976 年流感大爆发的原因。 2008-2014 年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同样是太阳黑子峰值, 2014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仅仅是 1989 年的二分之一(见图 3 )。低温冻害频发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判断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第二种方法是,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冷气候和 SCL 长 ( 即坏天时代 ) 的对应关系见表 1 。这表明, SCL 长,太阳活动弱,全球气温降低,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 SCL 长(坏天时代)一一对应。 从公元 850 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 5 次之多,它们与潮汐最大值对应,与低温和小冰期对应。 从 1996 年太阳黑子谷值到 2008 年太阳黑子谷值,历时 12.4 年,大于 11 年的标准,表明 1996 年开始地球已进入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⑨ 。目前处于 200 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埃博拉病毒在 2014 年猛烈爆发,这是大自然对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的回应,是气候变冷和灾害频发的警报。人们已经忽视了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的警告:全球已进入变冷周期。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启示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马宗晋 , 杜品仁 .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 .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1995, 10: 99-10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 . 给 全球变暖说 泼点冷水 . 世界环境 . 2007, (2): 60-62.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 2006 ,( 9 ): 20-2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627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非逾4千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近2300人丧生:关注小冰期瘟疫横行
杨学祥 2014-9-10 11:12
西非逾4千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近2300人丧生 2014年09月10日01:53 中国新闻网 我有话说( 15 人参与) 收藏本文 两种埃博拉疫苗或11月面市 医疗人员率先注射   中新社联合国9月9日电 (记者 李洋)世界卫生组织9日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说,疫情已经造成近2300人丧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计划在即将于本月开始举行的新一届联大期间紧急召集有关应对埃博拉疫情的高级别会议。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2296人死亡,病例数达到4293例。   世卫官员透露,用传统治疗措施已经难以控制埃博拉疫情在利比里亚的蔓延。在利比里亚的埃博拉病毒治疗机构已经人满为患,而这些机构无法应对更多患者。  世卫称,上述有关病例统计未将利比里亚的新增病例列入。世卫称利比里亚的疫情面临大幅蔓延扩散,未来三周可能会新增数千病例。   世卫组织大流行病和流行病司长布里安德9日承认疫情病例数统计目前被低估,世卫正在设法提高统计准确率,努力确保患病者都被计入统计之中。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9日说,潘基文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时透露了召集高级别会议的想法,他表示希望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都能通过这次会议更加积极应对疫情。   国际社会已经加强对埃博拉疫情的防控力度,美欧都承诺要对西非有关国家加大援助,中方也表示将帮助塞拉利昂建立埃博拉病毒检测实验室。(完) (原标题:埃博拉疫情已致2300人死 潘基文拟召集高级别会议) (编辑:SN123)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10/015330815924.shtml 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1996年地球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续16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2003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年和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4年肠道病毒EV-D68爆发。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14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3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二、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1995-1996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2000-2003年、2014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2007-2008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2014-2030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2018、2025、2029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暴发史:与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现象对比
杨学祥 2014-9-7 14:41
埃博拉病毒暴发史:与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现象对比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的初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首先,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其次,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 1995-1996 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 2000-2003 年、 2014 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 2007-2008 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 2014-2030 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 11 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 2018 、 2025 、 2029 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2000 年以来, 2004 、 2005 、 2007 、 2010 、 2011 、 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了 6 次; 2009 年爆发了甲型流感;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2 年低温冻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在 194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日益猖獗的埃博拉病毒也将列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5478.html 以上结论来自将埃博拉病毒暴发史与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现象对比: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76 年以前无记载; 197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 1976 年   苏丹   报告 284 例 死亡 151 例 死亡率 53%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   发生在 6 月 ~10 月,首名病例是一个棉花工人。医护人员没有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病毒传遍医院并开始流行。   前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318 例 死亡 280 例 死亡率 88%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发生在 9 月 ~10 月 首位感染者 Mabalo 去世后,妻子、母亲等按习俗将他清洗剖开,清除消化道里残留的食物和粪便。参与葬礼的亲朋好友中有 21 名被感染,最终 18 人死去。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9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 1979 年   苏丹   报告 34 例 死亡 22 例 死亡率 65%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 为上一次暴发后的再次暴发。 198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89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1980 年 ~1993 年   在长达十几年的这段时间里,埃博拉病毒一直没出现大规模的流行。   科学家们目前仍未确定,埃博拉为何会给人们这一“休战期”。 1994 年   加蓬   报告 52 例 死亡 31 例 死亡率 60%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初期被误认为黄热病,直到 1995 年才确定真正发病原因。   前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315 例 死亡 250 例 死亡率 79%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流行于 3 月 ~6 月,首发病人为森林工人,在医院内传播。 199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96 年   加蓬   报告 97 例 死亡 67 例 死亡率 69%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发生在 2 月 ~4 月,一家人食用死亡在森林中的野生猩猩,随后发病并在家庭内传播流行。 1998~2000 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154 例 死亡 128 例 死亡率 83%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疾病在一个矿山中传播开来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 2000 年 ~2001 年   乌干达   报告 425 例 死亡 224 例 死亡率 53%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   在治疗以及葬礼等环节,医护人员和亲属遭受传染。 2001 年 ~2002 年   刚果共和国、加蓬   报告 122 例 死亡 96 例 死亡率 79%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疾病在两国边境处暴发,从 2001 年十月延续至次年三月。 2002 年 ~2003 年   刚果共和国   报告 143 例 死亡 129 例 死亡率 90%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从 2002 年 12 月延续至次年 4 月, 7 位感染者只因在葬礼上共用水盆洗手。   这次暴发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次之一。 2003 年   刚果共和国   报告 35 例 死亡 29 例 死亡率 83%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暴发地点与上次类似,从 11 月延续至 12 月。 2004 年   苏丹   报告 17 例 死亡 7 例 死亡率 41%   病毒类型:苏丹型   备注:   这次疫情与麻疹一起暴发。 2007 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264 例 死亡 187 例 死亡率 71%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最后一例死亡病例出现一个月,这次暴发才得到确认。 2007 年 ~2008 年   乌干达   报告 131 例 死亡 42 例 死亡率 32%   病毒类型:本迪布焦型   备注: 从 2007 年 12 月延续 2008 年 1 月。此次是本迪布焦型毒株被首次报道。 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 2008 年 ~2009 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   报告 32 例 死亡 15 例 死亡率 47%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备注:   从 2008 年 12 月延续至次年 2 月。 这次暴发后,埃博拉一度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2014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2014 年   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   报告 1323 例 死亡 729 例 死亡率 55%   病毒类型:扎伊尔型 http://news.stnn.cc/c6/2014/0802/3164568156.html http://news.163.com/14/0802/01/A2JSP7VD00014AEE.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原因: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
热度 1 杨学祥 2014-9-6 12:47
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原因: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 杨学祥,杨冬红 图 1 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埃博拉病毒爆发的影响(据网上资料归纳) 图 2 1976-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间分布: 1980-1994 年之间无爆发(网上资料) 埃博拉疫情已致逾两千人丧生 联合国设危控中心 2014 年 09 月 06 日 03:00 中国新闻网 评论中大奖( 15 人参与) 收藏本文 全球应对埃博拉更紧迫:最终感染人数或超两万全球应对埃博拉更紧迫:最终感染人数或超两万   中新社联合国 9 月 5 日 电 ( 记者 李洋 ) 世界卫生组织 5 日对外透露的文件显示,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超过 2000 人丧生。联合国当天决定设立埃博拉疫情危机控制中心。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 5 日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至少 2105 人死亡,病例数达到 3967 例。   绝大部分埃博拉疫情的受害者来自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这三国就有 2097 人死亡,病例数有 3944 例。另外塞内加尔有零星的输入病例。   世卫称,目前卫生部门正全力避免疫情在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进一步扩散,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和哈科特港对 400 多人实施医学观察,在塞内加尔对 60 多人进行医学观察。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5 日与世卫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联合国系统机构代表就防控埃博拉疫情举行会议,宣布设立埃博拉危机控制中心,以协调联合国系统内外防控疫情的努力,   潘基文重申,控制疫情的目标是在 6 到 9 个月内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疫情影响国家的传播,并预防这一病毒在国际上传播。他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充分响应号召,共同“抗疫”。   潘基文呼吁航空和船运公司不要取消前往受影响国家的航班和船舶运输服务。他同时呼吁国际社会为世卫抵抗疫情提供 6 亿美元支持。   世卫同时还透露,美国正在对埃博拉病毒疫苗进行测试,预计 11 月公布疫苗安全测试报告。 ( 完 ) http://news.sina.com.cn/w/2014-09-06/030030803052.shtml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 1976 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 55 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 3 年( 1979 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 15 年,变得无影无踪。埃博拉病毒与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现象的时间表如下: 图 3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1947-1976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76 年以前无记载; 197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76 年 6 ~ 11 月。苏丹南部,共发病 284 例,死亡 151 例,病死率为 53% 。 1976 年 9 ~ 10 月间在民主刚果(前扎伊尔)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 318 个病例, 280 例病死,病死率 88% 。 85 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1977-1999 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9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1979 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 33 例,死亡 22 例,病死率为 67% 。 198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89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1994 年 6 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 49 例,死亡 31 例,病死率 63% 。 1995 年 1 月起在扎伊尔及 1996 年 2 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 Kikwit )市发病 316 例,死 245 例,病死率 78% ;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 OgooueIvindo )发病 46 例,死 31 例,病死率 67.4% 。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 25% 。 1996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1996 年 2 月~ 1997 年 1 月在加蓬北部,发病 60 例,死亡 45 例,病死率 75% 。 66 人 /97 人流行源于接触了 1 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 21 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2000 年 8 月~ 2001 年 1 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 Masindi 及 Mbarara 。共发病 425 例,死亡 224 例,病死率 53% 。 2001 年 10 月~ 2002 年 3 月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共发病 123 例, 97 例病死,病死率为 79% 。 2002 年 12 月~ 2003 年 4 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 143 例,病死 128 例,病死率 89% 。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2005 年 4 ~ 6 月,在刚果(布)发病 12 例,发现 9 例病人均死亡。经尸检取样化验后证实。 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 2011-2014 年为太阳黑子极大值 2012 年 7 月 31 日 (当地时间),乌干达发现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当地时间 8 月 3 日 ,已确诊 53 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 16 人死亡。 另有 312 人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离。 1 名因疑似病例而被隔离在医院接受检查的囚犯逃跑。 2014 年,肆虐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速度惊人。病毒至 4 月 1 日 已造成 82 人死亡。截至 4 月 14 日 在几内亚已出现 168 名感染者,其中 108 人死亡。 4 月 23 日 ,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称,几内亚和利比里亚正在遭遇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有 142 人因感染而死亡。 2014 年 7 月,尼日利亚出现首宗输入型埃博拉病毒病确认病例,患者于 7 月 25 日 在拉各斯市死亡。 26 日,尼政府宣布把尼传染病警戒提升至红色级别,并要求所有海陆空口岸实施埃博拉病毒病监测,采取相应卫生检验检疫措施。 2014 年 7 月 27 日 ,利比里亚一名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利比里亚医生死于埃博拉病毒,另有一位美国医生已感染此病毒,正在接受治疗。截止 2014 年 7 月 28 日 ,此次疫情已经在西非导致 672 人丧生,是有记录以来丧生人数最多的一次(见图 1 )。 http://baike.sogou.com/v228506.htm 根据图 1-3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一、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 14 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 3 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二、 埃博拉病毒爆发与太阳黑子极值有对应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 1995-1996 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最强爆发与 2000-2003 年、 2014 年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对应,与 2007-2008 年太阳黑子极小值对应。 如果上述统计规律成立,那么,下列结论值得观测验证: 其一、 2014-2030 年是后续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将继续猛烈爆发; 其二、按照太阳黑子活动的 11 年周期(近期有延长趋势), 2018 、 2025 、 2029 年附近的太阳黑子极值将会有最强的埃博拉病毒爆发。 统计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 2004 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8972.html 2000 年以来, 2004 、 2005 、 2007 、 2010 、 2011 、 2012 年全球 8.5 级以上地震已经发生了 6 次; 2009 年爆发了甲型流感;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2 年低温冻害频繁发生;这些都是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日益猖獗的 埃博拉病毒也将列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之中。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1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详解埃博拉疫情
热度 4 chengm2002 2014-9-4 15:38
详解埃博拉疫情 (此文为某杂志约稿,因国内尚无Ebola病毒感染病例,均为“纸上谈兵”,唯恐遗漏本人未知信息,先在博客上发表看看同道行家的反馈信息,以防”谬种流传“。) 西非三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发生 埃博拉病毒疫情流行已众所周知 , 截至2014年8月13日,西非地区累计出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127例,死亡1145人 (1) 。 我国也派出专家赴一线援助。 埃博拉病人红眼高烧,表象凶险,病死率高而又无药可救,似乎“让全球听到了恶魔来临的脚步声”。我国从未发生过埃博拉病例,有关教学是“纸上谈兵”。然而如今交通发达,国际交往已成日常,非洲来客常见,推想病毒流行文章也见诸报刊。自 SARS 病毒后,预言病毒疫情来临常在媒体上挑动全球民众视线,因此事先深入了解一下病毒流行规律,做些相应的心理与物质准备极有必要。 了解病毒疫情必先知其来源, 当今生命领域不可能突兀其来、 从化学世界产生一个全新的、那怕是及其简单的病毒基因组, 病毒来袭必定有其演化或转化而来的原型。 病毒是寄生物种,研究病毒必先知其宿主,不然就无以发现病毒、研究病毒;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毒也是同理,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病毒大致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类为长期宿主的(人类病毒群),它们以各种方式与人类共存,作为利益相关者与人类健康关系非常密切;如疱疹病毒、麻疹病毒、脊灰炎病毒、流感病毒、轮状病毒、还有诸多的肝炎病毒以及与人宫颈癌密切相关的乳头状瘤病毒等等,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类是以其它物种为长期宿主但可以感染人类的,如禽流感、 狂犬病毒、出血热病毒等等;这两类可以导致人类感染行疾病的病毒的流行规律、致病机制、预防与治疗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埃博拉病毒发现的历史不长,目前流行局限于西非,全球与发达国家投入研究经费不足,因此报道虽多,基础资料并不丰富。但我们可以从已知埃博拉病的流行规律与临床特征,分析其来龙去脉,以采取相应措施应对,莫名恐慌与过度防卫均不利于维护公众健康和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 一.埃博拉病毒的来源与流行规律 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出血热, 1976 年首次发现于苏丹南部和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埃博拉”由此得名。发病者有发烧、呕吐、腹泻、体内外出血、脑肝肾功能损害等,表像极为凶险,死亡率高,虽不常见,但早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记载。病毒为纤维状线形结构,直径 80 纳米,长度约 1000-1400 纳米,成“如意”状(图 1 );核心为单股负链 RNA ,由 18,959 个碱基组成,外有结构蛋白与包膜;埃博拉病毒真实“身份至今不明”,“不知每次疫情爆发后病毒潜伏何处,也不清晰每次疫情发生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何处感染病毒。”在此我们以发现的 5 次大的埃博拉病毒疫情爆发及其转归来分析其流行规律,推测病毒来源、特征与归属。 图 1. 埃博拉病毒 因流行于小范围局部地区,埃博拉疫情史比较简单: 1976 年 6 ~ 11 月发生在苏丹南部,发病 284 例,死亡 151 例;同期 9 ~ 10 月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病 318 个病例,死亡 280 例。 20 年后, 1995 年 4 月在民主刚果再次爆发,发病 315 例,死亡 245 例。 2000 年 8 月~ 2001 年 1 月在乌干达,发病 425 例,病死 224 例。 2002 年 12 月~ 2003 年 4 月,刚果共和国发生 143 例,病死 128 例。总的病死率在 53 ~ 89% 之间。期间尚有 3-4 次小范围流行(数十人)的报告。 2014 年 2 月从西非国家几内亚开始新一轮疫情,这次疫情流行地域与发病病死人数比以往疫情有所扩大,因此国际医疗组织指出,此轮疫情有面临“失控”境地。 但从上述以往的 5 次疫情可明显看出,疫情流行仅局限于西非地区,(图 2 )每次疫情延续数月,疫情间隙有数年至二十年,在非洲卫生条件极为落后的地区,以及无药可治也无疫苗预防状况下,虽来势凶猛,但兴衰均忽已 ( 2 ) 。与 2002 年 12 月~ 2003 年 5 月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的 SARS 疫情相比,(感染者 8437 例,死亡 813 例),有如现代版的“ SARS ”再现。 图 2. 埃博拉疫情流行图 因为有与病猴接触后发病的病例报告,有关专家首先从猿猴身上寻找人类埃博拉疫情的来源;然而在 1989 年、 1990 年、 1992 年及 1996 年分别发现猿猴埃博拉疫情的爆发,对猴子有很高的病死率,但对人类没有感染与致病迹象。表明猿猴虽然也可发生埃博拉病毒感染,但不是人类埃博拉疫情的传染源。从病毒结构形态性能分析,两种病毒出于同源,但属于寄生于不同宿主的不同亚类;对于埃博拉病毒来说,人类与猿猴处于相同物种水平,因此我们无以证明病毒在两者之间的演化次序,即历史上埃博拉病毒是从猿猴的演化至人类的,还是从人类的演化至猿猴的。病毒的演化有一个逐步的过程,历史上的演化史是不能解释短期内疫情爆发过程的。实验研究在蝙蝠体内也发现埃博拉病毒,但没有其是人类疫情传染源的可靠证据。 1. 病毒性疾病的流行规律 因为 病毒的亲细胞、亲物种特征, 只能在其长期宿主中存在与流行,其流行是极具规律的:病毒在具有完善免疫系统的宿主中存在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感染后,病毒进入靶细胞后增殖与扩散,此时可产生病毒血症,我们可以从血液或器官组织中检出病毒或病毒抗原,我们称之为显性感染状态;这段时期病毒可以各种方式排出体外,感染相邻群体导致疫情发生,处于显性感染状态的个体就是传染源。当宿主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建立后,游离的病毒与感染细胞被清除,病毒血症消失,但此时病毒仍可以在免疫压力下以隐匿方式残留于少量细胞,这种状态称之为隐形感染状态。少量残留病毒的存在能长期刺激免疫系统以维持免疫反应的张力,这种免疫张力控制残留病毒的发展,也可抵抗同类病毒的再次入侵,这是一大类病毒感染后可使感染者获得长期免疫或终生免疫的机制。当整个感染群体均因此获得这种免疫保护后,即使传染源还存在,病毒疫情也会自我终止。因此病毒只能在其长期宿主中才能造成这类自然发生与终止规律性表现的疫情。 因为某些病毒自然感染可能导致部分宿主严重损伤或死亡,例如天花与麻疹,虽然没有造成人类的毁灭,然疫情发生与自然终止会带来大量的死亡;疫苗的发明是人类抵抗病毒性疫情最有效也是最成功的措施。疫苗应用等于造就一次大范围的无害性人工感染,免除了疫情的自然发生;在疫情期疫苗的应用也可使易感人群迅速减少,减轻与缩短疫情。因为处于显性感染状态的个体才是传染源,其转归不是死亡就是康复后获得免疫,不可能作为传染源持久存在,用隔离的方法控制其度过显性感染状态,待其传染力消失,也可以控制疫情。这需要在高度组织的现代化社会中实施, SARS 病毒就是是在没有相应疫苗应用的状况下,依靠人工隔离的方法其疫情终止,而非自然终止。依据埃博拉病毒能在人群中流行、疫情最终能自我终止的特征,埃博拉病毒的长期宿主应该就是人类。 2. 病毒性疫情的发生 在免疫张力下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残留病毒是没有能力成为感染源的,但当残留病毒发生抗原性变异,逃逸原有的免疫张力时,病毒可再次增殖,这相当于一次新的感染,以往群体中存在的免疫保护也无效,疫情可再次爆发。流感病毒就是典型的案例;另一种情况是当某人免疫系统因疾病或药物因素衰竭时,如爱滋病、器官移植、老年人或重病患者,残留病毒也可再次增殖、成为感染源,传播于未获得过免疫保护的易感人群,如儿童或外来人群,但其疫情的大小取决于周围易感人群的多少。所以以人类为长期宿主、在人体内残留的病毒才是人类病毒性疫情发生的根本来源。埃博拉病毒同理,康复后患者体内残留的病毒是潜在的传染源;事实上埃博拉病毒不如流感病毒善变,所以疫情的间隙期比流感长的多,如第一次与第二次相隔近 20 年。 3. 跨物种传播病毒性疫情 跨物种传播也是人类病毒性疾病的一个传染源,但跨物种传播是一种散在、零星的事件,流行规律与上述完全不同。例如禽流感病毒,因为禽类也有完善的免疫系统,只有在禽流感疫情爆发时的病禽才可能成为传染源,也有可能传染给人类;其它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物种携带的病毒也同理,在其自身疫情爆发时才有可能感染人类。 但 不会在人群中传播导致爆发性疫情。例如在猪瘟疫(猪流感)流行时,人群接触病死猪的机会增多,可能发生人的群体感染现象,但不是人际传播所致,因此疫情是孤立散在的,处理病猪可终止疫情;有相应疫苗也是猪用,而不是人用。目前自然界尚无同一种病毒同时在两个物种中流行的现象。所以一旦人群中发生病毒性疫情时,首先是隔离患者、控制地区人员流动,防止传染源的扩散,而不是从其它物种身上去找传染源,从埃博拉病毒 能在人群中传播扩散的事实分析,当前流行的 埃博拉病毒属于人类病毒群 , 来自于历史上潜伏于人类自身体内的残留病毒;从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这种局限性表明其目前隐匿在西非地区的人群中,随人类流动性日渐频繁,而且人类普遍易感,将来有可能向其它地区扩散。 二.埃博拉病毒的毒力 埃博拉病毒的可怕主要印象与媒体介绍中其对人体的毒力、致死力与可怕的死亡症像。病毒的毒力取决于病毒的致病性与入侵的靶细胞:病毒致病性可分为两类:细胞毒性( cyto-pathic virulence )和免疫毒性 (immune-pathologic virulence) 。细胞毒性主要是指感染时病毒或病毒产物对宿主或感染细胞生存状态的干扰与损伤 ,因此细胞与病毒不能共存,宿主也不存在病毒携带状态成为传染源;以人类为长期宿主的病毒一般对人体是没有这类毒性的,埃博拉病毒对人体本应没有细胞毒性,所以人体能携带导致人群中传播。免疫毒性是指病毒或病毒产物激发的免疫反应导致的宿主或感染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 。 这是以人类为长期宿主病毒的共同致病机制,如人们熟知的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脊灰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等等,其致病以及康复有赖以特异免疫反应的发生,疾病潜伏期与免疫反应发生周期密切相关。 埃博拉病规律的潜伏期,发病急,最终死亡或康复,结合实验室免疫学指标的研究,均指向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毒性及其免疫发病机制。免疫毒性基于免疫清除造成的免疫病理程度,当反应过于强烈造成机体主要脏器的损害可以导致死亡,如免疫反应适时适度,机体在清除病毒与感染细胞过程中不影响损伤组织的再生与修复,临床表现可以很轻微,甚至能以无症状的亚临床表现度过感染过程。埃博拉病毒的免疫毒性取决于入侵体内的病毒数量与免疫反应的强度,如少量病毒入侵,在免疫清除发生前病毒尚无时间大量增殖,感染过程感染者可以毫无病征。目前在非洲疫区诊治的主要是重症的阳性体征病例,因此所见材料仅仅反应了重症显性病例的病死率。 另一个影响病毒毒力重要的因素是病毒入侵的靶细胞与器官, 病毒不但有严格的亲物种特征、而且有严格的亲细胞性;即使进入人体,流感病毒入侵呼吸道上皮细胞;疱疹病毒仅感染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乙型肝炎病毒入血虽可扩散至全身,但除肝细胞外并不入侵其它体细胞;引发全身与重要脏器出血性损害极其凶险的汉坦病毒,其波及的组织貌似广泛,也仅仅入侵血管内皮细胞。病毒入侵细胞及其组织器官对生命的重要程度与病死率直接相关,入侵神经细胞的狂犬病毒患者必死无疑;入侵免疫细胞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最终因摧垮免疫系统而因并发症而亡;而入侵皮肤或粘膜的疱疹病毒极少危及人的生命,即使能诱发妇女宫颈癌的多乳头瘤病毒,其导致宫颈癌也是感染数十年后发生的概率性事件。 埃博拉病表现初为突发高烧、头、咽喉、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泻、眼睛等内外出血,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肾衰等原因而死亡,病毒几乎侵犯每一个器官。造成这种全身广泛性损害的病理基础应该是血管与循环血液系统受损。其虽以出血病变为主,除血小板过度消耗,却无凝血机制的障碍,免疫系统全面攻击感染内皮细胞时造成多脏器的出血性损害,证明免疫细胞功能是正常的。 损害的病理表现与汉坦病毒及其相似,临床资料也提示 埃博拉病毒入侵的是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与修复极其迅速,所以埃博拉病的转归取决于免疫系统攻击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强烈程度与内皮细胞的再生修复能力之间的博弈。 埃博拉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作为病毒入侵与免疫系统干预的感染性疾病,其诊断与治疗的规律性也可大致清晰。可分潜伏期早期诊断与发病期临床确认诊断;早期诊断是通过 疫区人群血清中病毒抗原或核酸、或特异性 IgM 抗体检测,筛查 无临床表现的潜伏期患者或轻症患者 。 获悉 我国 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 潜伏期患者正处在病毒增殖的高峰期,是最需要控制的传染源,而以发热筛查极易疏忽早期的病毒携带者,所以并不完全可靠;一旦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内外出血等症状时提示已经发病,很易引起医务人员和周围人群的警觉,此时实验诊断仅仅是确诊而已。严格标准是疫区外流人群均需留察1-2周, 或作血清学筛查, 以保证感染者不外流并得到早期治疗。 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被感染危险性,应该需要由感染后康复或接受过疫苗免疫的工作人员开展。埃博拉病毒抗原与病毒核酸检测敏感度很高,特异性 IgG 抗体在发病后 6 ~ 18 天出现,持续存在到发病后 2 年以上。 实验室确认非常容易,诊断并无困难。 治疗可分为对症和特殊治疗,对症治疗可借助流行性出血热,补充损失的血小板以及水、电解质平衡、肾透析等。特殊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与免疫病理密切相关免疫治疗:早期抗病毒治疗可能有效,可抑制病毒大量增殖和大范围扩散,一般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另 有一家9人的美国小公司马普生物制药试验的ZMapp,实质上是一种人工生产的抗病毒多克隆抗体,药理机制上与 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相似;还有 NPC1 阻碍剂 , NPC1 蛋白承担细胞间胆固醇运输,抑制可防埃博拉病毒透过 NPC1 进入细胞 。抗病毒治疗应该在发病前入手治疗才能有效果。 待发病期免疫系统开始大量清除病毒与感染细胞,抗病毒已不重要,主要矛盾是血管内皮损害,所以临床上抗病毒措施并未显示明显疗效。值得提示的是免疫抑制治疗,虽然未见文献报告,但在明确免疫发病机制的前提下,却可能是最有效的措施。 埃博拉病人病死率虽然很高,但在无针对性特效药干预的自然状态下,还是有康复的患者,表明疾病存在自愈的可能性,免疫系统最终可以控制病毒,损伤的内皮细胞可以修复。在机体免疫反应适时适度时,机体是可以控制病毒并达到康复的。免疫损害可以用免疫抑制加以控制,将免疫系统攻击感染内皮细胞的强度控制在血管内皮细胞再生与修复能力范围内,维持患者度过危重期,损害的脏器自行修复,预期可得到更高的治愈率。 埃博拉疫情的预测与预防 对于病毒的无知和恐惧是引发疫情信息不断扩散的主要原因,据报道当地官员也称目前严重干扰疫区人们正常生活的是恐惧高于疾病本身。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埃博拉疫情四十年来的历史,在西非局部地区卫生条件与生活习惯并不现代化,也无有效措施与疫苗预防的状况下,每次疫情都维持数月而自然平息,没有造成大片人烟荒芜现象。因无详尽的科学的流行病学调查,媒体报告的都是显性病例的死亡率,这个数字并不包含其背后更大的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者;根据流行病学的普遍规律,显性感染背后有更大的隐性感染基数,这部分人群因此获得了免疫保护;在埃博拉病疫区,是这部分人的发展使易感人群逐步下降而使疫情平息,这是埃博拉疫情的自然规律所演示的。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引发多脏器血管损伤,埃博拉病毒通过传染源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以及五官的分泌物与排泄物严重地污染环境, 最大的感染风险是与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及排泄物有直接接触。其传播能力 无法与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等相比。疫情的扩散取决于传染源的存在与易感人群的比例。因此在没有疫苗防疫的状况下易感人群的进入是极易被感染导致疫情扩散的,必须严格控制人员的流动,合理的支援是医学技术与医药资源的输入,无免疫能力易感人群的支援反而不利疫情的控制。 世卫组织新闻发言人格雷戈里·哈特尔7月31日说:“埃博拉病毒不易传播。埃博拉病毒及疫情仍局限在西非地区,西非以外区域出现埃博拉疫情的可能性不大。”这个预言要有前提,即在相对时期内限制疫区人员的流动,假如活动性的传染源进入交通发达的人口稠密地区,将可导致更大的疫情,当然这也不会是人类的灭顶之灾,但疫情最终控制的代价就更大了! 有关埃博拉病人与救治医生患病的介绍,除了增加恐惧气氛并无实际意义,与埃博拉疫情死亡人数“相比之下,疟疾在1天就能杀死约3200人,蛇和其他有毒动物一年能夺去5.5万人的生命。”美国每年普通病毒性感冒的死亡人数为30000人左右。目前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呈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非洲以外地区偶有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 如果埃博拉病毒如天花、麻疹、脊灰炎这样成为全球性问题,那疫苗和有效的疗法早就盛行了,对于埃博拉病毒现代医学没有任何技术问题。缺乏的是资金和国际需求,相应疫苗正处于不同实验阶段中,与疟疾或艾滋病病毒相比,“埃博拉病毒不是多么严重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即使有了大量疫苗,也如狂犬病疫苗一样不需要人人免疫,但送到疫区去“是极好的事情。”目前西非局部地区人们正在受难,各国人民与政府都在支援,但在21世纪的今天,埃博拉病毒不可能发展成为人类的灾难。 1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17/c_1112105128.htm 2. 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1104.html 。 3. S . J . Flint et al. Patterns of infection. In Principles of Virology. Third edition: ASM press Washington,DC. 2009. chapter 5: 134. 4. S . J . Flint et al. Immune defence. In Principles of Virology. Third edition: ASM press Washington,DC. 2009. chapter 4: 86.
255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医护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发病超半数
热度 1 xuxiangtian 2014-8-31 21:46
据新华社日内瓦8月26日电 (记者张 淼)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26日发表声明说,由于个人防护措施缺乏及设备不规范使用等原因,西非埃博拉疫情导致感染病毒的医护人员数量“史无前例”。   世卫组织表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40名医护人员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不幸感染埃博拉病毒,超过120人死亡。   世卫组织指出,个人防护措施缺乏、医疗设备不规范使用、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在隔离区工作时间超长等原因,致使众多医护人员被感染。   世卫组织说,此次埃博拉疫情情况特殊,疫情在大城市及偏僻村落蔓延增加了医护人员接触未确诊病例的可能性;在许多情况下医护人员甚至没有手套、口罩等基本防护用品;即使在专业的隔离设施中,相关装备也非常匮乏,当地医护人员也经常出现不规范使用医疗设备的现象。   今年2月,此次埃博拉疫情最先在几内亚暴发。世卫组织通报显示,截至今年8月20日,西非地区累计发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2615例,死亡1427人。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可引发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可达20天。目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已知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接触死亡感染者的尸体。 http://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14/0827/349192.html
个人分类: 专题讨论|14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暴发的特征: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
热度 1 杨学祥 2014-8-31 09:12
埃博拉病毒暴发的特征:太阳黑子极值和拉马德雷冷位相 杨学祥,杨冬红 2014 年 8 月 24 日 学者曲江文在《科学网》指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 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 2012-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2013 年年底和 2014 年年初,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他认为,西非地区自 2014 年 2 月陆续出现的埃博拉病毒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818994.html 统计资料表明,根据 1976-2014 年历年埃博拉病毒感染数与死亡数的统计(网上资料)(见图 1 ), 1976 、 1979 、 1994 、 1995 、 1996 、 2000 、 2001-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7 、 2008 、 2012 、 2014 年都有埃博拉病毒感染和死亡,其中超过 200 人以上的年份有 1976 、 1995 、、 2000 、 2007 、 2014 年,超过 400 人以上的年份有 2000 、 2014 年。 图 1 1976-2014 年历年埃博拉病毒感染数与死亡数的统计(网上资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803/16/9338438_399152840.shtml 表 1 1976-2008 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值 (网上资料) 1976 12.6 1979 155.4 1986 13.4 1989 157.6 1996 8.6 2000 119.6 2008 2.9 图 2 1955-2014 年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 (网上资料) 表 2 1906-2000 年太阳活动峰值年 (网上资料) 对比图 1-2 和表 1-2 ,可以明显地看到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两大特征: 其一、 1976-2014 年太阳黑子极值年及其附近都有埃博拉病毒爆发,只有 1986 年和 1989 年除外。 其二、在拉马德雷暖位相的 1977-1999 年,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强度很弱( 400 人以下),甚至不爆发(如 1986 年和 1989 年);而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太阳黑子极值年爆发的埃博拉病毒强度明显增强,频率也明显增大( 400 人以上, 2014 年 8 月已超过 1200 人)。 统计结果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是埃博拉病毒强烈爆发的危险时期,过去的 2000 、 2007 、 2014 年是这样,即将到来的 2021 、 2025 、 2032 年也是这样。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6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2668.html 2009 年流感世界大流行也符合这六大特征: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7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严重沙尘暴; 2008 年中国发生严重冰雪冻灾和太阳黑子谷值; 2009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和中国冷冬。 非典 SARS 也基本符合流感爆发六大气候特征中的四个: 1998-2001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 2000-2002 年太阳黑子峰值; 2002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如果 2013-2014 年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太阳黑子峰值;如果 2015 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而 2000-2030 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那么 2015 年爆发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目前 H7N9 禽流感病例的积累过程仅仅是流感爆发的前兆,关键还是强拉尼娜事件和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如期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1737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65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77009.html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极值年,世界流感大爆发和埃博拉病毒大爆发值得关注,它们可能起源于同一激发机制。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文献 药物 临床试验 分析
热度 2 jiaxf 2014-8-17 08:49
自 2014 年 2 月至今,非洲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陆续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根据 WHO 实况报道,截至 2014 年 8 月 13 日确诊、可能和疑似累计病例数为 1975 例,其中死亡 1069 例,是自 1976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流行。 “新华网日内瓦8月15日电(记者张淼 王昭)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布一份声明指出,某些产品与实践可预防或治愈埃博拉病毒是谣言”。为向大家提供科学的信息,破除谣言。 笔者通过调研国际科学文献、药品研究、临床试验数据库,通过开展计量分析,期望能为为埃博拉病毒病防控工作提供科技信息与情报支撑。 1. 研究论文 PuMed/Medline 数据库共收录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共计 1228 篇,其时间分布如图 3 所示。其中 46.5% 的研究(共 626 篇)为美国学者发表,中国学者论文 8 篇(如表 1 所示)。相关研究主要收录在 J Virol, J Infect Dis, Virology,Lancet, Science 等杂志。 图 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论文时间分布( PubMed 数据库收录) 2. 药物研究 截至 2014 年 8 月 13 日, Thomson Cortellis 数据库收录的埃博拉病毒感染( Ebola virusinfection )相关药物的有效研究记录 35 条,其中上市药物 1 个,处于 Ⅰ 期临床试验的药物 3 个,其余 31 个均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上市的药物为抗凝血酶药物,处于研究阶段的药物超过半数为疫苗(如表 2 所示)。 开展药物相关研究的机构超过 30 个,其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相关院所、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USAMRIID )的在研药物数量达到了 5 个及以上。其中美国国立卫生院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NIAID )参与研发的 2 个疫苗已进入 Ⅰ 期临床试验。 3. 临床试验 美国 NIH 的 Clinicaltrial.gov 显示迄今共有埃博拉病毒药物 I 期临床试验共 9 项,其中 8 项在美国进行, 1 项在乌干达(如表 3 所示)。 附件 表 1 中国学者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论文 编号 时间 研究论文 单位 1 2014 Li YH, Chen SP.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Ebola virus. Epidemiol Infect. 2014 Jun;142(6):1138-45.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 2 2012 Luo M, Xiang X, Xiang D, Yang S, Ji X, He Z. A universal platform for amplified multiplexed DNA detection based on exonuclease III-coded magnetic microparticle probes. Chem Commun (Camb). 2012 Jul 28;48(59):7416-8. 武汉大学 3 2012 Wang X, Liu Y, Wang H, Shi Z, Zhao F, Wei J, et al. Generation and epitope mapping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nucleoprotein of Ebola virus. Sheng Wu Gong Cheng Xue Bao. 2012 Nov;28(11):1317-27. 浙江农业林业大学 4 2012 Huang Y, Wei H, Wang Y, Shi Z, Raoul H, Yuan Z. Rapid detection of filoviruses by real-time TaqMa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s. Virol Sin . 2012 Oct;27(5):273-7.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5 2012 Wu Y, Wu S, Hou L, Wei W, Zhou M, Su Z, et al. Novel thermal-sensitive hydrogel enhances both humoral and 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s by intranasal vaccine delivery. Eur J Pharm Biopharm. 2012 Aug;81(3):486-97.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 6 2011 Wang YP, Zhang XE, Wei HP. Laborator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of filoviruses. Virol Sin. 2011 Apr;26(2):73-80.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7 2011 Zhang N, Qi J, Feng S, Gao F, Liu J, Pan X, 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swin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SLA-1 0401 and identification of 2009 pandemic swine-origin influenza A H1N1 virus cytotoxic T lymphocyte epitope peptides. J Virol. 2011 Nov;85(22):11709-24.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 8 2008 He M, Li K, Xiao J, Zhou Y. Rapid bio-barcode assay for multiplex DNA detection based on capillary DNA Analyzer. J Virol Methods. 2008 Jul;151(1):126-31. 华东科技大学 数据来源: US NCBI PubMed/Medline 数据库 表 2 全球埃博拉病毒感染相关药物研发情况 Highest Status No. Drug Name Target-based Actions Active Indications Active Companies Launched 1 antithrombin alfa Antithrombin III Shin Poong harmaceutical Co Ltd ; Lundbeck Inc ; rEVO Biologics Inc ; LEO Pharma A/S Phase 1 Clinical 1 Ebola/Marburg vaccine (AdVac, PER.C6), Crucell/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Crucell NV;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 TKM-Ebola -- Ebola virus infection Tekmira Pharmaceuticals Corp 3 Ebola virus vaccine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 vaccine), Crucell/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Discovery 1 bivalent vaccines (rabies/ebola virus infection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 Rabies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2 BCX-4430 RNA polymerase inhibitor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Viral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BioCryst Pharmaceuticals Inc 3 adenoviral vector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Okairos/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Okairos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4 Ebola virus vaccine, SRC VB Vector -- Ebola virus infection State Research Center of Virology and Biotechnology VECTOR 5 Ebola virus vaccine, BioProtection Systems -- Ebola virus infection BioProtection Systems Corporation 6 ZMapp 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 inhibitor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 ; Leaf Biopharmaceutical Inc 7 DEF-201 + AdHu5-ZGP therapy (viral infection), Defyrus Interferon alpha ligand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fyrus Inc 8 DEF-201 Interferon alpha ligand Chikungunya virus infection; Yellow fever virus infection; SARS coronavirus infection; Vaccinia virus infection; 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Phlebo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fyrus Inc ; HP Labs Inc 9 MB-2003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 ; Leaf Biopharmaceutical Inc ;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0 Ebola and Dengue virus therapy (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NanoViricides/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ngue virus infection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NanoViricides Inc 11 ebola virus vaccine, Greffex -- Ebola virus infection Greffex Inc 12 viral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influenza/Ebola virus infections), Prosetta --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Prosetta Antiviral Inc 13 viral capsid assembly inhibitors (HCV/Ebola/VEEV infection), Prosetta --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Venezuela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Prosetta Antiviral Inc 14 FiloVax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Integrated BioTherapeutics Inc 15 viral uptake inhibitors (filoviruses), SIGA --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SIGA Technologies Inc 16 fully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ebola virus infection), Humabs BioMe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Humabs BioMed SA 17 rVSV Ebola/Marburg vaccine, Profectus BioScience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Profectus BioSciences Inc 18 trimeric non-degradable protease-resistant D-peptide program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vigen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vigen Inc 19 ZMAb 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 inhibitor Ebola virus infection Defyrus Inc 20 ARD-5 (ebola virus infection), University of Iowa Ebola virus infection University of Iowa 21 small molecule ebola virus entry inhibitors,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Ebola virus infe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Office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 Harvard University 22 Antibody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and Materiel Comman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and Materiel Command 23 ucleic acid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NIA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4 neutralizing antibody (Ebola virus infection), Scripps/USAMRI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5 recombinant viral vector vaccine (ArV, VEE virus technology, filovirus/Marburg/Ebola virus infection), AlphaVax --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Filovirus infection AlphaVax Inc 26 filoGP-Fc fusion protein subunit vaccine (ebola virus infection), USAMRIID -- Ebol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7 cyanovirin-N (HIV infection/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NCI/NIDDK -- HIV infectio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8 adenovirus vector 5-based ebola vaccine (oral/tablet), Vaxart -- Ebola virus infection Vaxart Inc 29 MVA-BN Filo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Bavarian Nordic A/S 30 Ebola virus entry inhibitors, Microbiotix -- Ebola virus infection; Marburg virus infection Microbiotix Inc 31 Ebola vaccine, SKAU Vaccine -- Ebola virus infection SKAU Vaccines ApS 数据来源: Thomson Cortellis 数据库 表 3 抗埃博拉病毒药物临床试验研究 编号 时间 名称 针对疾病 研究药物 状态 1 2009-2013 Evaluating an Ebola and a Marburg Vaccine in Uganda Ebola Virus Disease Ebola DNA plasmid vaccine, VRC-EBODNA023-00-VP 完成 2 2006-2009 Experimental Vaccine for Prevention of Ebola Virus Infection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VRC-EBOADV018-00-VP 完成 3 2008-2010 Ebola and Marburg Virus Vaccines Ebola Virus Disease VRC-EBODNA023-00-VP VRC-MARDNA025-00-VP 完成 4 2003-2007 Experimental Ebola Vaccine Trial Hemorrhagic Fever, Ebola VRC-EBODNA012-00-VP 完成 5 2011-2012 Safety Study of Single Administration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Treatment for Ebola Virus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VI-6002 完成 6 2011-2014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 First in Human (FIH) Study of Intravenous (IV) TKM-100201 Infusion Ebola Virus Infection TKM-100201 完成 7 2014-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 First in Human (FIH) Study for Intravenous (IV) TKM-100802 Ebola Virus Infection TKM-100802 for Injection 暂停 8 2012-2013 A Study to Assess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VI-7537 in 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AVI-7537 撤回 9 2008-2014 Poly-ICLC to Prevent Respiratory Viral Infections A Safety Study Ebola Poly-ICLC 完成 数据来源: US Clinicaltrials.gov 数据库 (文 贾晓峰 汪楠 严舒)
个人分类: 埃博拉病|10388 次阅读|3 个评论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为什么敢走在前面?
热度 8 yindazhong 2014-8-13 11:01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为什么敢走在前面? http://news.163.com/14/0812/18/A3FFJJNC00014JB5.html 为什么? ——中国有了包打天下 RNA 病毒的秘密武器—— 抗瘟疫的中医药! 中国真的就那么有数? 中国真的就那么胸有成竹(陈竺)? 米国权威尚且缩头缩脑, 世界卫生组织尚且“很不清楚”! 中国竟敢自告奋勇,仰天长啸,冲出江湖? 为什么?为什么? 看看这里就恍然大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405do=blogid=250328 附: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走在前面 http://news.163.com/14/0812/18/A3FFJJNC00014JB5.html  8月11日下午,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提供的抗击埃博拉疫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隆吉国际机场。   中国日报网8月12日电(柳洪杰) 据外媒12日报道,最新数据显示,西非国家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数已上升至1848人,其中1013人死亡。此次疫情从去年冬季开始在西非传播,除了其传染性极强外,西非国家落后、脆弱的公共卫生系统也是一大因素。自11日中午开始,中国向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派出的公共卫生专家组,以及中方提供的抗击埃博拉疫情紧急人道主义医疗物资陆续抵达。    三队齐发 急赴西非疫区   当地时间11日下午,中国支援几内亚的公共卫生专家组一行三人抵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赴几内亚专家组组长孙辉在科纳克里机场说:“此次援助意义重大,体现中几传统友谊。我希望在中方协助下,几内亚能早日战胜埃博拉疫情。”   孙辉介绍说,此次赴非公共卫生专家组在几内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使馆对援助物资进行分配,培训当地专业人员正确使用援助物资,对医疗队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其做好防护措施,并且对驻外使领馆和中资机构成员进行疾病防控培训。 ​   8月10日,中国政府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物资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停机坪上等待装运。当日15时,中国向埃博拉疫情严重的部分西非国家提供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从上海启运,将于11至12日陆续运抵疫区有关国家并投入使用。该批物资主要包括医用防护服、消毒药剂、测温仪、药品等抗击疫情所急需的物资。新华社发(中货航供图)    救援物资运抵 雪中送炭   当地时间11日中午,承载中国政府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西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总计价值3000万人民币的物资也抵达科纳克里。据悉,该批救援物资主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卫生防疫用品等。   当天下午和傍晚,负责运送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提供的抗击埃博拉疫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分别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隆吉国际机场和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郊区的罗伯茨国际机场。   正如塞拉利昂外交部副部长斯特拉瑟在机场举行的仪式上说,中国政府此次雪中送炭,塞拉利昂政府和人民铭记在心。她说,自埃博拉疫情暴发以来,塞拉利昂政府一直努力应对,“相信在这份象征塞中友谊的礼物帮助之下,埃博拉疫情很快会成为过去”。 ​   8月11日,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隆吉国际机场,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赵彦博(前排右二)和塞拉利昂外交部副部长斯特拉瑟-金(前排右一)、塞拉利昂卫生部副部长福法纳(左二)交接人道主义物资。当地时间11日下午,中国政府向塞拉利昂提供的抗击埃博拉疫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隆吉国际机场。新华社发    世卫官员:西非国家可借鉴中国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8日表示:“西非国家可借鉴中国防治H7N9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增强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应对当前已升级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埃博拉疫情。”   福田敬二说,从非典疫情出现到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巨大,其在疾病监控检测、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投入收到显著红利,最终促成H7N9禽流感疫情的快速全面反应,而这是可适用于全世界的经验。   福田敬二称,西非受埃博拉疫情影响的国家摆脱长期冲突不久,当前疫情蔓延迅速,除疾病本身原因之外,其脆弱的公共卫生系统也起到作用。他表示目前疫情影响国家缺少医护人员、医疗用品及个人防护工具,部分医疗设施甚至难以保证基本的水电供应,因此这些国家应增强公共卫生投入以应对疫情。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237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冒险一博:新药可能救活了美国埃博拉病毒(Ebola)患者
热度 37 Namychan 2014-8-6 14:47
两名美国医疗志愿者, 33 岁的布兰特利医生( Kent Brantly )和 59 岁的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在利比里亚为当地埃博拉病毒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幸自己中招, 先后 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Dr. Kent Brantly 在非洲工作中 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与非洲孩子们 7 月 31 日,是布兰特利医生确诊患病的第九天,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作为医生,他深知自己获治希望渺茫,作好了与家人告别的思想准备。怀特博尔女士是确诊感染的第 6 天,病情同样不容乐观。当地医生除了对症治疗外,基本无计可施。就在他们危在旦夕之时,美国疾控中心( CDC )官员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NIH )科学家商量后,决定冒险试用一种尚不成熟正在研发中的新药。该药是经埃博拉病毒免疫小鼠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血清,由美国和加拿大政府资助,圣迭戈生物医药公司 Mapp 研发。为何美国疾控中心与 NIH 科学家明知此药有关药理研究亦尚未完成还敢推荐呢?因为该血清曾治愈过实验性感染埃博拉病毒 48 小时之内的病猴,其疗效是目前为止比较靠谱的唯一新药。不过问题是此药根本没有来得及作长时间感染后灵长类动物实验,更没做任何人类临床试验,在万般无奈紧急情况下,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 FDA )根据《怜悯用法, Compassionate Use 》—— 用于特别批准以研究用药治疗有严重疾病或生命危险的病患,快速审批同意使用。 美国疾控中心向布兰特利医生和怀特博尔女士说明冒险使用该药可能风险,在无药可选情况下,他们愿意放开一博与死神抗争,签署了实验用药同意书。 据有关报道, 3 剂急冻的 ZMapp 药剂于 7 月 31 日空运到利比里亚,为保存此药活性,冷冻药物需要花费 8 - 10 小时自然解冻后方能使用。 开始,布兰特利医生认为自己年轻些,要求让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先接受治疗。不料,在等候药品解冻期间几小时内,布兰特利病情急转直下,呼吸困难,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随时可能死亡,医生不得不将解冻的第一针血清给先给布兰特利医生静脉注射了。注射仅 1 小时,严格说是20分钟后,他的病情戏剧性开始好转,呼吸转为顺畅,全身皮疹开始消退,医生们都形容这是“奇迹发生”。翌日,布兰特利情况继续好转,难以置信的是他还可自行洗澡了。随后,怀特博尔女士接受了第一剂血清注射,但效果不如布兰特利医生那么神奇,三天后注射第二针病情才明显改善。 鉴于抗埃博拉病毒注射后两位病人病情趋于稳定,美国政府决定用专机将两位志愿者从利比里亚接回美国继续治疗。这是美国境内首次出现埃博拉病毒患者,自然引起国内广泛关注。除少数人对他们返回美国有担心甚至反对外,大多数人们包括医疗界人士并不担心埃博拉病毒扩散,因为人们相信美国疾控中心和医院会作好完全的防范工作,更重要的是抗埃博拉志愿者值得受到 最好的 全力救治。 接回病人的专机是全方位隔离防备,包括空气滤过,一次仅能运送一位病人。当我看到布兰特利医生到达 Emory University Hospital 报道时, 很惊讶见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病人自己能下车并步行进入隔离病房。现场报道一致认为布兰特利医生病情似乎并不那么吓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他已经接受了被称为“神秘”抗病毒血清治疗。现在怀特博尔女士也安全到达同一医院。截止此博文发表,医院官方发言人说:布兰特利医生接受了第二针血清治疗,他的病情不断好转,原以为再也看不到丈夫了的妻子被允许进病房直接探视,怀特博尔女士病情亦在稳定好转中。 两位美国病人,包括做决策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冒险一博,给无药可治的埃博拉病毒患者带来活下去希望。不过现在看来美国的新闻报道还是比较谨慎,“ Secret serum likely saved Ebola patients ”,病人能否最后痊愈,还需时间检验。同时,新药推广切勿乐观太早,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 接受传媒查询时称由于 ZMapp 目前并未通过人类安全测试,生产剂量很少,无法快速给大量病人提供治疗。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言人提醒 说: 基于多重原因,医疗机构“不能在疫情爆发期间使用未经测试药物”。无国界医生亦称,大规模应用处于研发初段的疫苗疗法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科学与道德问题。尽管如此,这个非常时期首次非常使用的单克隆抗体血清血清给不治之症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带来了治愈的 曙光。 上面是根据美国一些媒体报道整理的新闻故事,希望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新闻报道以及科研成果会公布于众。 如有可能,可直接链接下面CNN新闻报道。 http://www.cnn.com/2014/08/04/health/experimental-ebola-serum/index.html?iref=allsearch http://www.cnn.com/2014/08/04/health/ebola-drug-questions/index.html?iid=article_sidebar 布兰特利医生( Kent Brantly )和 怀特博尔女士( Nancy Writebol )照片选自美国新闻媒体,特此致谢。
25841 次阅读|91 个评论
我,埃博拉病毒,又成大明星了!
热度 12 cherrylu1960 2014-8-2 18:31
我,埃博拉病毒,最近又成全地球关注的大明星了。从距中国遥远的西非到中国的广大地区,人们谈 埃博拉病毒 色变,电视新闻里差不多每个小时都出现有关 埃博拉病毒 在西非肆虐的新闻,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也难免引发人们些许的恐慌。自视强大的人类其实也很脆弱呢! 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都在绞尽脑汁,想尽快结束这场与我们做战的噩梦。尽管目前统计因我们而亡者还停留在三位数字。 我们的名字——埃博拉病毒 ,听起来有些怪,在汉文中我们又被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人类搞不清 埃博拉病毒 是何时来到这个地球,也搞不清我们究竟害死了多少人和动物。不过人类认识到 埃博拉病毒 的存在差不多也快有四十年的历史了。 1976 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人类发现了 埃博拉病毒 的存在,立马引起医学界一片轰动,从此, 埃博拉病毒 成了人类要对付的新的病毒恶魔。 首先,我们这些 埃博拉病毒 是病毒大家族中非常厉害的一类,至少在人类看来是这样的。 埃博拉病毒 本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一旦中了我们的招数,就很难逃脱死亡的命运,大概逃命者不足二成吧。我们会玩命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引起感染者高热、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等严重症状。最终使感染者因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等而死。人类感染了我们,所得的病叫埃博拉出血热。 我们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病毒。 首先,我们的身体是呈丝状的,是一串串可以卷曲和盘绕成稀奇古怪形状的生命粒子,有人形容我看起来像一根精心制作的牧羊人的钩杖。 埃博拉病毒 通常是由围绕着一串 RNA 成辫状编结的七个蛋白质组成。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尽管人类基本看清了我们的样子,但人类其实还没有彻底弄明白我们身体里的蛋白质为什么会有那么惊人的破坏力!我们的聪明之处在于,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对人类的免疫细胞发起强大的攻击,或者扰乱被感染细胞上的抗体功能,使抗体无法识别我们,也就不能构成杀伤力了。所以,人类的安全保卫部队——免疫系统,至今未形成对我们的有效威胁。 可见,我们虽小到人类肉眼不可见,简单到只剩下了蛋白质和核酸,但我们有我们的高明之处,人类很难搞清楚我们是如何产生巨大的攻击力和长期逃避人类免疫系统威胁的!从这点看,我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多年,每年都有不幸中了我的魔招,丢了性命的人类。但人类为什么还没有找到对付我的好办法呢,他们不是有疫苗这个有力的武器吗?多好的机会! 因为我们的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很少变异,相对保持了稳定的身体和稳定的立场。不像流感病毒之流那样喜欢变来变去,给人类制造疫苗带来麻烦。还没来及制造出疫苗,病毒就变异了,变得人类精心制造的抗体不认识了。 而我们,多少年来,基因突变率大致只有百分之几,微不足道。我们的这种稳定性也许可以帮助自己很好地克服障碍生存下来。人类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制造疫苗来对付我们呢?要知道,一种精心设计的抗体可能对我们产生致命的威胁。 也许人类认为我们虽很厉害,致死率高,但传播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因为 人类只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我们的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使我们传播 ,而这种传播需要特定的条件,渠道也比较容易切断;也许,人类不认为我们会轻而易举在全世界掀起恶浪,只会在非洲这些偏远落后的地方小范围流行;也许,人类也认识到,单靠制造疫苗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公共卫生和不卫生不合理的医疗操作规程,即使有了疫苗,还是无济于事。再说,有了疫苗,最该享用的该是谁呢?医疗人员?那些流行病调查中发现的最易感染的人群?人们在制造对付我们的疫苗过程中也许会付出不可预知的代价,疫苗的滥用也是人类应该面对的问题。 对人类比较有利的是,我们确实缺少有利的传播渠道,我们会抓住宿主,迅速致其于死地(大致几天时间吧),很少有机会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从这点来看,我们其实也不是特别恶毒的病毒。至少目前的样子我们不那么容易引发全球性瘟疫。 现代化的交通和越来越频繁的人口流动,让人类面对我们的情感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自信,除了连篇累牍地制造紧张空气,动员所有的科学和管理力量对付我们,降低因我们而导致的死亡率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类有没有想过,他们对环境的破坏,对自然的贪婪索取,也会不断惊醒类似我们这些在人类眼里原本沉睡的怪物和魔鬼呢?未来,人类的灾难也许会因我们及我们的同类而起,必须引起人类高度的重视了。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3793 次阅读|25 个评论
乌干达埃博拉和美国西尼罗河病毒致多人死亡,警惕新发病毒传染病
qujiangwen 2012-8-1 14:45
11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pdf 乌干达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致15人死亡 2012-07-31 15: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7月31日电 据联合国网站消息, 乌干达 卫生部7月29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该国西部基巴莱区(Kibaale)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自7月初以来,已发现20起病例,导致15人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根据乌干达病毒研究所的检测,此次 埃博拉出血热 的原发病例为基巴莱区的一个家庭,目前该家庭中已有9人死亡,其中包括照顾过一名病患的一位医务人员及其4个月大的婴儿。   目前,两名住院就医的患者病情稳定,其中一名在7月26日入院治疗的38岁女性是那名已故医护人员的同胞姐妹,并曾接受其照料;另一名是一位30岁的女性,她曾参与原发病例死者的安葬工作。两名患者在被送往医院时都有发烧、呕吐、腹泻和腹痛 症状 ,但一直没有出血,出血症状往往在病毒性出血热患者身上出现。   发现疫情的基巴莱区目前正在调动救治病患所需的物资和设备。此外,自7月6日后,所有与疑似和确症病患发生接触的个人都正在被逐一甄别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为更好地协调应对工作,基巴莱区已专门组建了一个工作队,其相邻地区也已对疫情高度戒备并建立了监测机制。   此外,乌干达卫生部正与利益相关方及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以控制疫情,并已制定了国家及地区级的应急方案。乌干达卫生部还呼吁民众采取措施,以避免 埃博拉病毒 的进一步蔓延,并将疑似病患就近送往医疗机构就医。   世卫组织表示,一个由乌干达卫生部、世卫组织以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专家组成的小组目前正在基巴莱区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支助。目前,世卫组织尚不建议对乌干达发出旅游和贸易禁令。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非常稀少而致命性的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其它体液传播,可以通过接触传染,传播速度很快。患者一旦发病,可在24小时内死亡。其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关节与肌肉疼痛、喉咙痛、虚弱、腹泻、呕吐与胃痛等,死亡时会口鼻流血。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在刚果(金)境内被首次发现,尽管医学界进行了多年研究,但目前仍没有预防疫苗或有效药物。2007年,乌干达西部曾爆发埃博拉病毒,导致37人死亡。2000年,该国北部至少170人死于这一病毒。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7/t20120731_510415530.shtml 然后让我们再回顾一部电影: 《 恐怖地带 》 ............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美国四人死于西尼罗病毒感染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8月1日报告说,截至7月底,该中心已接到241人感染西尼罗病毒的报告,其中4人死亡。 这些感染病例来自42个州,其中得克萨斯州、密西西比州和俄克拉何马州集中了近80%的病例。疾控中心表示,每年夏季美国都会有人感染西尼罗病毒,但今年截至7月底的病例数是近9年来最多的一次。 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家马克·菲舍尔表示,西尼罗病毒今年较活跃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不管原因如何,居民们都应保持警惕并做好自我防护。 西尼罗病毒借助蚊子叮咬感染人体,是目前美国境内危害最大的病毒之一。大部分感染者有发烧、身体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不到1%的感染者会出现脑炎等神经性疾病,其年龄多在50岁以上。目前尚无针对这一病毒的疫苗或有效疗法。 疾控中心建议居民穿长袖衣服和长裤、使用纱门窗阻止蚊子进入住宅、清除住宅周围的死水以及使用杀虫剂等,避免蚊子叮咬。 西尼罗病毒1999年首次侵入美国。2003年,美国曾暴发严重的西尼罗病毒疫情,造成9862人感染,264人死亡。 本文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7671.shtm 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方法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958 — 2010 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 5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5.60 ( 95%CI= 1.68~18.65 )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正式文章见附件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3 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 — 2010 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 、卡方检验 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 — 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 1 )。除了 1973 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1981 年的艾滋病, 1982 年的毛细胞白血病, 1993 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4 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 2002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 23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 1986 年的人疱疹病毒 6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3 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 1975 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977 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7 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968 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89 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7 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58 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 1969 年的拉沙热, 1980 年的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0 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 7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 2001 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表 1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出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 6 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OR=5.60 ( 95%CI= 1.68~18.65 )。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4 ,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耀斑将爆发或影响供电美科学家吁做好准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预计一场太阳耀斑8月8日与9日将大爆发,影响地球磁场,美国国家科学院担心,太阳耀斑会影响至少300台变压系统,影响电力供应,因此希望多家政府机构作好应变准备。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预计一场太阳耀斑8月8日与9日将大爆发,影响地球磁场,美国国家科学院担心,太阳耀斑会影响至少300台变压系统,影响电力供应,因此希望多家政府机构作好应变准备。   美国国家科学院透露,美国各地约2100个高伏变压站是全国电力网络的骨架,太阳耀斑的大爆发可能摧毁其中300个或以上的电压站,这已足以瘫痪整个相互联系的电力系统。该科学院在报告指出,变压站若受损,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或以上才能完成更换工作。太阳耀斑爆发后的第一年,损失可能高达2万亿美元。   报道指出,太阳活动已进入活跃期,并预计在2013年达到一个巅峰。一些美国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内,发生“超级太阳风暴”的概率约为7%。该数据看似风险不高,但影响深远,已引起官方机构的关注。   据报道,今年7月,印度连续两天停电数小时,6亿多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显示出电力供应中断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混乱。   报道认为,美国因太阳耀斑爆发可能面对的长期电力供应中断问题或将更深远,代价也更高。例如,商业活动可能停止,水及燃料无法在短时间内输送到大多数城市,无法使用现代电子通讯,机械化交通运输系统将停摆。医院、军事和其他重要设施的备用发电机也可能不足以应对紧急状况。   不过,北美电力可靠性公司(NERC)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预测,认为太阳耀斑不会造成数百台变压站受损。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在一份报告中说,太阳耀斑可能会造成电流中断,但不会损坏变压系统,因此停电问题不会持续太久。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06/c1007-18672751.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4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