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十周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上岗上写博客(3)
jlpemail 2017-1-21 10:51
从长沟湿地朝北望去,可见观测站激光楼的银白色圆顶。蚂蜂窝网上有人贴出了照片,这张风景照里有圆顶,不仔细分辨是发现不了的。从远处看,圆顶的确融入了房山风景。从南侧的近处台地上看,圆顶就显眼多了。这是观察观测站的最佳角度。尤其是在晴朗的早晨,云彩连绵不断地从西北的上方峰巅上涌现出来。立体感非常强。许多次,结束值班离站之后,我会静立在山坡上观察蓝天白云下的台站。一些随手拍摄的照片,不断分享到了博文里。有两朵云彩好似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她们正好飞跃台站北侧的水库上空,如一对结伴旅游的孪生姐妹。姊妹云,用来称呼她们,恰如其分。 晴朗的早晨,在观测站西侧的田野里,可见圆顶之影的缓慢演变,恰如古观象台的日晷。从东侧望去,台站的北侧空地,和外面的松树林连接到了一起。 在博客里,我也提到过下雪的日子。院内水泥路上的积雪,会被推向东南侧的小树林。院外水泥路上的积雪,就近处理。当时国家天文台有位刘老师,经常来站调试即将运往阿根廷的激光测距仪。十多年前,这台仪器拆卸装运之前,在小操场上放置过。协助拆卸仪器,挥手的照片,在博客里也曾经发布。 2004年十月的暴雪摧折了台站的迎客柳。两棵柳树这段树干后,保留了侧枝,模样反倒像黄山迎客松了。迎客柳距离调试激光测距仪的铁皮房很近。幸运的是,它们没有殃及铁皮房的活动屋顶。 观测站迎来过一批又一批客人。比如来站使用GPS点,水准点的,比如来站进行绝对重力测量的。其中,也有外宾。比如法国来的飞利浦和他的同事,他们来进行卫星增强试验,清华和中科院的人也来参与了交流活动。来访的几个日本物理大地测量工作者,看上去彬彬有礼。但我饭后去激光楼时,发现其中一个男子在鬼鬼祟祟地拍照。那些牌子,应该是可以公开的,可他获取资料的丑态的确可掬。来访的客人中,也有地震研究所的,他们的移动激光测距仪去韩国之前,在小操场上短暂放置过。 当然,我也迎来了几批战友和文友。他们的来访让我颇感温馨。有意思的是,一位战友兼校友的儿子与双胞胎同学结伴来站,他们也去了我经常散步的冰湖。破冰之旅,让孩子们十分兴奋,其快乐指数不亚于亲近我们的庞大仪器——通光口径六十厘米的卫星激光测距仪。一位小学生,是傍晚随父亲来站的,看到仪器也是非常喜欢。可惜,当日,天气不好,无法开机,她没有看到观测卫星的情景。 离开台站两年之后,我发现有许多当时忽略的细节,是值得分享给博友的。此文,是一种弥补。 在山岗上,为科学网写博客的日子,是令人难忘的。写作的过程是愉悦的。尽管质量高的博文不算多,竟然也得到多次加精和称赞,这都是我继续更新博客的外在动力。 当然,只要觉得有话可说,我首先想到的是发不到科学网博客里。虽然,我算不上科学家,也可以分享从事传统大地测量和空间大地测量三十多年来的感受和感想。凡事我觉得有用的,比较前沿的信息,比如关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新进展,我都会乐意到这里分享。我了解的不多,不深刻,只是愿意分享,表明自己的兴趣。在科学上,我这样的人不可能有像样的建树,只不过是做一个自己行业的科学爱好者罢了。 如果,我的博文能为阅读者带来纳秒级的愉悦,也就知足了。(完)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2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山岗上写博客(1)
热度 5 jlpemail 2017-1-20 22:38
在山岗上写博客 籍利平 2007 年 2 月,我在科学网申请了博客,当时开博客的人不多,可能在 300 个之内。 第一篇博客是 13 日贴出去的,题目是庞大的《物理学与文学》,字数不到 700 : 有人认为物理和文学距离比较遥远。没有看薛定鄂传记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看了之后,我如获至宝地发现了,他老人家也能写爱情诗,是1956年他69岁写给希拉的。可惜,译文比较蹩脚,我想原文肯定要优美得多。其中末尾六句是这么写的: 在广阔的空间里, 所有一切都不存在。只有我和你,只有我们的欢乐。我再也回不去了, 除非和你在一起。 (开头的那几句肉麻的就不抄录了) 科学(包括物理学)和文学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有意思的是,假如把“你”理解为物理学或者其他科学,也说得通。科学家对于科学的迷恋恐怕是不亚于他们对终身伴侣的热爱。对于事业心特强的科学家来说,陪伴他们更多的伴侣,就是他们的事业——科学。 物理的确是迷人的,当老师敲击音叉,引起其他音叉共鸣之时,当我们谈起伽利略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抛下两颗质量悬殊的球儿,它们同时落地;或者谈起阿基米德洗澡时的灵感、牛顿由坠地的苹果引发的思考和发现;再或者我们津津乐道华裔学者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荣获某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都像化学老师手中点燃的镁条一样,发出奇异的光芒,感动着每一颗年轻的心。我想,许多人没有取得科学上杰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们智商太低,而是他们压根对科学不感兴趣,他们经商去了,挣钱去了,或者是沿着仕途的金字塔向上爬去了。 物理早已不是牛顿、伽利略的时代了,也不是爱因斯坦的时代了,甚至也不是杨振宁时代了。现代的物理已经不是个人时代了,是团队时代,但更需要个人的奋斗。 这篇2007-2-13 07:49在山岗上发布的博文,如今看来有了某种特殊的意义。即使是薛定鄂的爱情诗,也可以进行另一种解读了。当时,我在(山岗上的)卫星观测站值班,8点开早饭。开饭前的一个小时是我写作的最佳时机。 第2篇博文,脱胎于此前写给一位广东罗定的中学生的信,此文得到了同行的留言。 第3篇博文,是阅读小说《马丁·伊登》的感想…… 第4篇博文,作为散文发表了,原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5-311.html 。 写作的环境是这样的:左边是一团电缆、GPS接收机、庞大的机柜、UPS和打印传真一体机。滴滴的声音不断从脚底下传出来,似乎是进行某种报警。右边近处是已经结冰的龙门口水库(傍晚或者早晨可以散步的地方),稍远一点是山岗。除了盯紧显示器,我的目光越不过山岗。 在申请博客之前,我没有想到会坚持十年。之前在著名或者不著名的网上开过不止一次博客,包括出差到山东威海时开的,都是短期的。 “在广阔的空间里,所有一切都不存在。只有我和你,只有我们的欢乐。我再也回不去了,除非和你在一起。”(这个你,不是薛定谔的情人)虚拟的世界、虚拟的空间,也是有无穷的乐趣的。在科学网、在博客里,尤其是在《籍工场》里,认识了许多有水平的、有趣味的人物。其中一少部分,还在线下见过面。有的是在第一届青年科学博客大赛颁奖的时候见到的,有的是我特意拜访的(比如 一个健谈的科学家 记载的),更多的是在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上遇到的,有的是在期刊编辑培训班上见到的。不期而遇,带来的更是惊喜。 科学、技术、工程与文学有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对我个人而言是这样的。像我这种愚钝之人,更是难以在多方面取得成绩。一个把技术员干了6年(调到北京工作后,原单位的干部科高副科长不但不补充我担任助理工程师的有关文件,还气冲冲地教训人)、把工程师(破格了?从技术员直接被任命为工程师)干了25年的人,怎么可能不愚钝呢。由于多年从事技术或者工程项目,凡事过于较真(并且不会说话),碰了不少钉子。郁闷的日子,结出了不少文字之果。 这次开博客时,我已经经过了两次评选副高的落选。2006年迟到的硕士证,没有让我高兴几天,尽管有人热情地宣扬我的“进步”。在博士成群的地方,一个“高龄”工程硕士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值班的时候,有些空闲,就去玉泉路旁听研究生院的一些短期课程;从头至尾停下来的是《卫星轨道理论与应用》(——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do=blogid=451052from=space 《玉泉路19号甲》),决定报考主讲老师于锦海教授的博士。 2008 年的考试结果,英语差了几分,没有过分数线。2010年改了个专业,再次报考仍然是英语不过关,这次连专业课都没有合格。 这样从2004年到2010年,我平均不到2年就接受一次落选的心理考验,或者是副高或者是博士生的入学考试。 每次落选,必定会促生一些博文(包括顺口溜、故事等)。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2014年的春天。每一次落选,我都会从文字的丰收上找到一些心理平衡。这越发加剧了自己“专业水平的停滞不前”。 在2011年秋天,经历过一次意外的英语班“副班长”入选和一次意料之中的、绕来的竞聘副处岗位机会的落选。这的确是有讽刺意味的,一个英语不过关的人,居然入选了英语班“副班长”。不过,也说得通“副班长”本来就是最后一名的代名词。我的英语仍然不过关,应付不了职称英语之外的考试。讽刺意味深长的是,居然在一次发布原创英文“顺口溜”后得到了谴责性的留言——为何不注明原文的出处呢? 有一段时间,单位的食堂停办了。我去过斜对面的部队干休所食堂就餐,也在周边打过多次游击(结识饭友),甚至还到稍微远一些的高能所食堂办过饭卡,也是想趁机进入玉泉路31号甲(乙)。 这些“洗礼”,都为我写博客积累了材料。 在写博客的第一个三年,如果博文发布得比较早,那多半是一起床就去写了。有些是中午,利用午休时间写的。 现在,我的博客里148到194页所显示的,都是2007年发布的博文,以原创的为主。 在上山值班的时候,我多半会早起、坐在GPS值班室的备用计算机前,一边听着“百度音乐”或窗外的鸟鸣,一边写博客,直到愉快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偶尔望一眼连绵起伏的群山,也是非常惬意的。窗外那一汪水,无论是冻结还是流动,都会让我平静下来,写出流畅的文字。(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61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回忆、建言科学网
热度 21 Einstein 2017-1-19 14:28
昨天看到科学网纪念创办10周年的专题,愣了一下,竟然10年了!其实自科学网创办至今,我一直是她的忠实读者,尽管我把博客迁到这里已经是2013年下半年了。 2007年1月,科学网创办的时候,我还在重庆一所乡镇中学支教(共青团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一年);当年9月,我考入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因为支教时我的博客在百度空间,因此那时尽管一直浏览科学网,但博客并没有转移,一直在百度。不过,在北京读书期间我就成了参与了科学网“群组”中“科学史”版块的版主。记得大约2008年( 经核实,应该是2010年夏 )科学网在玉泉路礼堂那里开了一个颁奖典礼还是年会什么的。因为我是版主(记得最初科学史版是两位版主,另一位是科学网的编辑,那次典礼时他就在服务台),进门时还领取了一份礼物,记得是一个卡通玩具,还有带科学网标志的鼠标垫。那次颁奖的嘉宾记得有黄安年、陈儒军、罗会仟等先生,别的都不记得了。 可能就是那次得到的礼物(也可能是后来,记不清了,但几次搬家,一直保留着这支带着科学网标识的笔,我的鼠标垫至今仍用带科学网标识的红色那种) 我到了东北工作后(2010-2016),百度空间的服务后来也停了,教学任务也重,因此我就不再写博客了。有一段时间,一直打算把博客阵地转移到科学网,但一直没下决心,2013年10月终于下定了决心,第一篇博客是 《关于招收2014年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说明》 。当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2014年起我可以带硕士研究生了,为了第二年招到较好生源,在考研报名前发了这则消息。从此在科学网博客“安家”,到今天一共写了117篇文字。当然,许多科普文章是我在纸质版发表之后,转载到这里来的,这样的文章一般前面我都加了“按语”。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就是2013年末科学网组织了一个“科研梦,从这里起步”的博客征文大赛,拙文“科学史上的奇迹年”获得了“教学笔记类”组的金奖( http://zhengwen.sciencenet.cn/index.php?m=Indexa=newsid=3902 ),奖品是一台卡片数码相机。由于之前我已经有数码相机,正好在春节期间送给了妹妹。 至于科学网本人对我的意义,我谈三点: 1、首先,她是我了解“科学世界”的一个窗口,无论是科学网的科技新闻,还是博客栏目中的大量科普文章,我受益良多。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科学网,其他门户网站我极少看。不过,浏览最多的还是博客版,其次是主页新闻页面,别的很少(原因见后面建言)。 2、其次,她是我本人与外界交流的一个平台。无论与科普媒体,还是就我的专业科技史与相关爱好者交流等,博客版实质上起了牵线作用。从2016年以来,部分小文还得到了一些微信公众平台的转载。 3、最后,她是我本人心得、体验的记载,无论是有关教学的,或者科研的一点感想,抑或在外访学时所见所闻等。既然是公开记载,多少会有一些反馈,有时有共鸣,有时有不同看法,有时纯碎是分享。 最后,出于希望科学网越办越好的想法,提几点建议: 1、科学网不可能办成一个“大而全”的科技大杂烩网站,实践也证明行不通,比如早期就有延续至今的“群组”版块(早些时候我在那里发了许多科学史的资料),与后来的“微博”版块,均算不上成功。而且群组“科学史”版块那里,经常有一些广告贴和留言,我过去还费了一些精力删除它们。科学网最成功的当然是“博客”版块了,成了科学网最具价值的“资产”。这里   ( http://www.wkepu.com/top/ )有一则2015年科普网站排行榜(下图仅截取了前6名),供参考。这其中,博客应该是最大功臣。 2、“微博”版块既然不成功,也没什么吸引力,互动性也差,但是在博客版的主页上占的“分量”并不少,即时截图为证。这不是喧宾夺主吗?微博版块希望重新评估下,是不是鸡肋,或者放弃,或者是否有什么激活的措施。若放弃,就可以为最新博文目录腾出空间。我个人的看法是,最新博文在博客版首页显示8条左右或更多合适。 3、同样是博客版首页,“特别推荐”希望改进,有一些名不副实或者已经停写很长时间,甚至已经去世多年。总之一个原则,博客版首页的空间应该高效合理利用。 4、科学网首页上“群组”栏目那里类似,也成了鸡肋。一些群组的条目半年甚至更久时间得不到更新。没办法激活的话,不如撤掉。如果能够省下空间,新闻题图的图片可以加大展示页面。 5、博客首页,一位博主不宜在同一时间出现超过3(或2)次,除非的确是真知灼见的博文。否则对其他博主不公平,因为能上首页,从传播效果上肯定好,希望有限的版面质量为上、兼顾公平。何况,首页有一篇博文的话,点击进去该博主的新近文章可以看到。否则,容易人为造成“马太效应”。 6、上面提的都是形式上。在科学网内容上,下面主要针对博客内容而言: (1)有人认为科学网博客“科学”成分多了,应该多元化。愚以为目前看,“科学”成分不能再少了,无论是“硬”的对科学发现的解读、分析,抑或“软”的科普呈现等,正是科学网最具特色和价值之处。不能满屏多是鸡汤文章。总之,科学主题的内容不能少了,反而应当鼓励。 (2)科学网博文的“热门”与“精选”应慎重。这里的“慎重”,笔者主要想说有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起一些耸人听闻,甚至恶俗的标题(比如一些科普文章只要提到女院士,就是什么美女云云)。博文遴选编辑应该有基本的底线,宁可选一些实事求是平实的科普文章,也不能为了点击率“胡炒作”。适当时候,编辑也可更改准备推荐博文的标题。 先想到这些,最后写几句话致科学网,祝她越办越好! 十年时光飞逝 对你欣赏依然 赛先生的身影 永远与你相伴 在这里汲取营养 也写博文呐喊 愿你生命之树常青 勇往直前 十年光阴如梭 对你钦佩依然 通俗晓畅的科普 每每打动心弦 在这里倾听、讨论 还有一点茶语闲谈 愿你不忘初心 更加精彩无限
个人分类: 琐记|6645 次阅读|47 个评论
2007~2017 科学网这十年
热度 33 科学网编辑部 2017-1-18 19:57
2007年的1月18日,科学网正式上线。岁月如歌,十年弹指一挥间。 在两百多万名来自海内外科教界的博主和用户的热情参与下,科学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科学社区”。科学网新闻频道成为海内外科教界新闻、资讯、论文重要的传播平台;科学网博客频道不仅成为华人科学界讨论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平台,还成为科学界思想火花碰撞的舞台,争鸣创新的原创发源地,更成为凝聚共识、影响中国科技体制变革的助推剂。 十年来,科学网紧跟新闻热点,引领新闻舆论,为科教界提供了及时有用的信息和资讯;十年来,科学网博客已经成为上百家新闻媒体,特别是国内严肃媒体和境外主流媒体的新闻源泉,大大促进了科学传播;十年来,科学网博主分享了大量的精彩博文,谈学术、做科普……精品荟萃,已有多部博主精华博文集萃作品出版面世;十年来,多个国内外主流科教机构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共谋发展与进步。 风雨同舟十年,科学网编辑部推出 “科学网这十年”专题 ,既是科学网工作的总结,也是展示广大网友风采的舞台,并以此吁请广大网友和科学网携手共续未来!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33180 次阅读|37 个评论
小诗一首,敬献哈医大计算表观遗传课题组成立十周年
hongbo919 2016-12-26 02:04
时光流水, 岁月飞逝,今年是我所在课题组——哈尔滨医科大学计算表观遗传课题组的成立十周年,我也在这个课题组度过了我美好的九年青葱岁月。今日恰逢其会,老师同学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偶得小诗一首,敬献给培养我支持我的计算表观遗传课题组,祝课题组在未来的日子里做出更好更多的学术成果! 帅哥美女载歌载舞,辞旧迎新! 师友同窗欢聚一堂,接福纳祥! 十年表观刻苦钻研,成果丰硕! 畅想未来再接再厉,再铸辉煌! 2016年12月25日
个人分类: 科研杂谈|3 次阅读|0 个评论
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暨《中国生态六讲》发布会纪要
蒋高明 2016-6-30 16:49
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六讲》新书发布会纪要 曾彦 十年前,此为荒岭,麦不丰收,沦为村打麦场。十年后,此处成为一个科研型生态农场,培养出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数十位,留学生数位,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国外广泛认可,“六不用”生态农产品获得全国各地消费者好评。 为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本团队组织了庆祝弘毅生态农场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于2016年06月25-26日在山东平邑县弘毅生态农场召开。期间,蒋高明教授新书《生态六讲》也将在研讨会上发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副研究员刘美珍、助理研究员吴光磊、李彩虹;科研助理曾彦;博士后赫晓霞、郭立月、刘滨扬;博士研究生刘海涛、孟杰、玛德(留学生);硕士研究生梁啸天、王成栋、李立君、 岑宇、谷仙、宋彦洁、徐子雯、原寒;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文峰、博士后陈文浩、博士杨升辉;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淑萍、讲师杜宁、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宁堂原、副教授徐玉欣;泰山科学院研究员李宗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资深编辑杨虚杰、编辑能昀;中国 社会科学院要报编审邢东田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赵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鲍善芬;广西河池东兰坡豪养生书院总经理呼顺利,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等80人参加了会议。卞桥镇党委书记高庆、蒋家庄村支部书记周京林应邀参加会议。 蒋高明教授对来访的客人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弘毅十年,也是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十年,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食品安全问题,农残更少、重金属残留更少的健康农产品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而大化肥、大农药的现代农业,不但带来了存在安全隐患的食物,对生态环境而言,具有不可持续的一面。为克服现代农业的弊端,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弘毅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带来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开始流行。 研讨会上,卞桥镇党委书记高庆首先发言,他表示,这次举办十周年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能到卞桥镇来参观指导,也说明弘毅农场在国内的影响力。蒋高明教授的弘毅生态农场办在卞桥镇,为卞桥的生态农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特别是青储秸秆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缓解了蒋家庄及周边村子的秸秆焚烧问题。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编审邢东田指出,蒋高明教授是真正做实事,扎根一线的生态学家,其十年的生态实验有力的抨击了社会上对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会低产甚至绝产的不实言论,蒋高明教授的土地产量不但能达到持平,某些作物甚至可以高于常规农业的产量,这对中国的生态农业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推广。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著名营养专家赵霖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目前人类对待疾病采取对抗的办法,已客观形成了病人越治越多,医院人满为患的先生,是医患矛盾的源头。他从健康饮食角度出发,指出未来人类对待疾病应从食物的源头抓起,他对弘毅生态农场采取“六不用”做法生产出优质安全的食品表示赞赏,认为弘毅农场的食品具有重要的医疗营养与健康恢复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在研讨会上讲到,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民众重视,常规性的农药化肥农业受到质疑,农村面源污染及农产品农残问题一直是广受争议的话题,而传统与科技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受到追捧,受限于理论数据的支持,并没能更好的推广出去,蒋高明教授的实验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缺,希望此次会议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能把弘毅的经验共享给全社会。田松教授发言中的两句话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他说,“现代集约化养鸡场的速成鸡只能称其为“鸡状物”,农田里长的不是食物,种地还有什么意义?” 研讨会期间举办了蒋高明教授新书《中国生态六讲》新书发布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刘华杰教授点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虚杰副社长、能韵编辑介绍了新书内容。 中国农业大学陈文峰副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宁堂原教授、山东大学张淑萍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美珍副研究员、博士后赫晓霞、刘滨扬等分别从各自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生态农业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成果,内容涉及豆科固氮微生物资源开发、不同耕作制度的增产潜力、乡村自然资产与评估、草原水分利用效益、乡村垃圾问题、苔藓植物应用与雾霾防治等。各位专家学者根据自己对生态农业的理解提出各自的看法,博士生和硕士生们则汇报了各自的的实验成果,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会议持续两天。 会议期间,弘毅生态农场特意其 “六不用”主粮、蔬菜、杂粮及农副产品,安排每顿食物都是农场自产的生态食品,如馒头,米饭,小米粥,咸鸭蛋,黄瓜,西红柿,土豆,豆制品,鸡蛋,苹果,李子,土鸡,牛肉,喝着山上运下来的泉水。弘毅农场与众不同的食物口感让会议代表们赞不绝口。 附会议日程安排如下: 6 月25日上午 8 :30—9:00 开幕式(蒋高明致辞,县镇领导讲话) 9: 00 —10:30 新书发布会 (主持人:田松教授点评:刘华杰教授,杨虚杰编审) 《中国生态六讲》 10:30 —12:00 会议报告 主持人:宁堂原 蒋高明研究员: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可从源头解决食物安全与环境保护双重难题:弘毅生态农场案例研究 邢东田(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编审):生态农业与市场环境 赵霖(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寓医于食,食物是最好的药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态农业,重建土地尊严 陈文峰(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根瘤菌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6 月25日下午 学术交流活动 14:30-15:45 主持人:刘美珍 宁堂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Diversity tillage systems are important for high-yieldsustainability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张淑萍(山东大学副教授):中国东部传统乡村关键自然资产的经济评估框架 赫晓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村垃圾问题及对策建议 郭立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蚯蚓堆肥在农业系统中应用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Mahmud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EFFECTS OF DIFFERENT CROPPING PRACTICIES ON THE DYNAMICS OF WEED POPULATION IN AN ORGANIC FARMING SYSTEM 梁啸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不同叶面肥对大豆产量、品质与生长发育影响的初步研究 15:45-16:10 中场休息 16:10-17:50 主持人:陈文峰 刘美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榆树疏林蒸腾耗水初 步 研究 王成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榆树疏林和草地凝结水发生规律及其作用 孟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有机苹果园生物多样性、果实品质与经济效益研究 李立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有机种植模式下的苹果产量与营养品质研究 程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土壤盐渍化对苦豆子生长特性与生物碱积累的影响(视频播放) 6 月26日上午 学术交流活动 9:00-12:00 主持人:赫晓霞,吴光磊 吴光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半干旱区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李彩虹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氧化氮对冬小麦抵抗臭氧胁迫的作用研究 刘滨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 雾霾天气与苔藓植物群落间的相互影响规律 刘海涛(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有机种植模式下作物高产机理与效益分析: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 谷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不同杂草处置方式对农田杂草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宋彦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不同农业栽培模式对我国北方主粮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原寒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模拟氮沉降对苦竹林土壤PH和盐基特性的影响 徐子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弘毅生态模式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曾彦: 弘毅农场科研管理与平台服务 6 月26日下午 14:30 —16:00 弘毅农场参观,体验 (曾彦为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助理、办公室主任)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衰老机理本质十周年及新进展文章上网——求高手帮忙下载
热度 2 yindazhong 2015-8-24 11:18
今天收到一封索要文章拷贝的邮件(见附文),要我关于“衰老机理本质十周年及新进展”的综述文章。无奈我lrj现在隐身在清远的深山老林,缺少“千里眼,招风手”,鞭长莫及。恳请哪位网上大侠高手,鼎力相助,帮忙寻找下载一下俺的这篇文章! 多谢多谢!三拜九叩! Dear Dr. Yin, I would greatly appreciate receiving a reprint of your following paper: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 What have we learnt in Ten Years? Yin D. Curr Top Med Chem. 2015 Aug 13. If possible, can you end me a PDF via e-mail? Thank you in advance! Kind regards, Thomas Henle -- Prof. Dr. Thomas Henle Technische Universitt Dresden Professur für Lebensmittelchemie/Chair of Food Chemistry Chemiegebude, 4.Stock, Raum 412 Bergstrae 66 D-01069 Dresden, Germany Tel.: +49(0)351-463-3 Fax: +49(0)351-463-34138 E-Mail: thomas.henle@chemie.tu-dresden.de http://www.chm.tu-dresden.de/lc1/index.shtml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3499 次阅读|7 个评论
致“图谋”的青春——纪念图谋博客十周年
libseeker 2015-1-26 11:42
致“图谋”的青春 ——纪念图谋博客十周年 何谓图谋?笔者经营“图谋博客”10年,对于问我你是谁这类问题,我的标准答案为:图谋,更标准的答案其实是:a libseeker。 2015年1月28日为图谋博客十周年。图谋博客大致分为三阶段:2005.1.28- 2009-2-9 主要是在博客网写博客。2009.2.9-2013.1.30同时在博客网、科学网写博客(各有侧重,内容不尽相同)。2013.1.30-2015.1.28主要是在科学网写博客(博客网偶有更新)。特此将 博客网图谋博客十周年总目录 、 科学网图谋博客(2009.2.9-2015.1.28)总目录 予以整理,一来便于检索与利用(可检索、可链接至对应网页),二来权且充当图谋博客十周年之“礼物”(希望其有一定的“剩余价值”)。 为了“证明”图谋博客不全是“不务正业”之举,顺带将图谋博客十年期间所做的“正事”附录以后,希望此举有助于图谋更好地致青春。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不懈求索。”系图谋博客的初衷,十年未改。青春虽逝,图谋犹存,善哉!感谢博客网、科学网!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给予我支持的人! 附:图谋博客十年期间所做的“正事” A 论文 1 张厚生、王启云.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110-116(第2作者) 2 王启云.网络信息检索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图书馆杂志.2006.11:20-22,30 3 王启云.基于Web2.0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11:69-72 4 王启云.关于我国建设信息共享区的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07.1:38-40 5 王启云. 中美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比较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07.2:55-57 6 图谋.图书馆2.0简明问答.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4:25-29,47 7 刘磊、王启云、穆丽娜、唐惠燕.网络环境下基于需求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评估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3 (第2作者) 8 王启云译,刘炜、俞传正审校.重构中的图书馆软件产业.图书馆杂志,2007(9):56-60 (译者) 9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74-81 10 王启云.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悼念张厚生老师.图书与情报,2008(5):131,144 11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调查与分析.图书与情报,2008(6):95-97,106 12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相关实践及其启示 .见:上海图书馆编.知识创新与图书馆服务:第四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53-359 13 王启云.数字图书馆建设相关标准规范探讨.新世纪图书馆,2009(1):29-32 14 王启云.图书馆24小时开放实践与反思.图书与情报,2009(2):111-114 15 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事迹与学术贡献.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07-109 16 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方法与实例研究.图书与情报,2010(2):122-126 17 王启云.张厚生先生与图情教育三十年.图书情报工作,2010(5):144-147,126 18 王启云.江苏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4):38-46 19 王启云.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2(3):61-63,39 20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图书情报知识,2012(3):卷首语 21 王启云.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建设对策——以哈佛大学图书馆重组为例 .见:上海图书馆编.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7:118-123 22 王启云.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JALIS海洋专题数据库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 23 王启云,杨海平.一种区域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模式——以连云港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为例.新世纪图书馆 ,2013(3):44-47,91 24 王启云,黄跃进,黎汉杰等. 江苏省公共图书馆营销管理调查与分析 . 图书情报知识, 2014 (4): 68-79. B 论著 1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9 2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 3 王启云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_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9 (修订再版) 4 王启云著.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_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8 5 顾建新,袁曦临,王启云编.书海一生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纪念文集._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 C 荣誉 1 江苏省首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05.12) 2 连云港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1.6) 3 江苏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11.12) 4 连云港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2.12) 5 连云港市第五期“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连云港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14.7) 6 江苏省第四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江苏省文化厅,2014.9) 7 连云港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连云港市政府,2014.12) 图谋博客十周年总目录(I 博客网).pdf 图谋博客十周年总目录(II 科学网).pdf
个人分类: 圕人堂|3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圆满成功,再展宏图
热度 2 Fangjinqin 2014-10-20 19:53
圆满成功再展宏图.pdf 圆满成功,再展宏图 全国复杂网络会议十年华诞巡礼 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系统控制专委会主办、国防科技大学承办的《 2014 年第十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已于 2014 年 10 月 17-19 日在长沙成功召开,并圆满闭幕。规模 600 多 人。这是我国网络科学领域的最大的学术盛会。 大会第一个报告《回顾与展望 : 喜庆全国复杂网络十周年》系统回眸了网络会议十年的发展历程,与全体与会者共同分享了我国《两会》(复杂网络会议与网科学论坛)过去十次会议的精彩历史画面,共同见证了我国网络科学领域的美好时光,为昔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而鼓舞人心,激励前行!同时展望未来,面对挑战性课题,感到任重道远!只有同心同德,共聚智慧,攻艰克难,才能再铸辉煌!创造我国网络科学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喜庆大会十周年光辉历程,本此大会举办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不仅保留传统特色的学生最佳论文竞赛和有影响力的大会邀请报告,而且创办了一些新型学术活动,包括: TOP10 科学问题征集、大数据分析竞赛、复杂网络可视化竞赛,既隆重热烈,又生动活泼,这些新颖的活动激发了大家创造力,活跃了喜庆的学术气氛。 下面是各个竞赛项目获奖者的部分作品(详看附件!) 最佳学生论文获奖者 学生最佳论文提名获者 复杂网络可视化竞赛获奖者 复杂网络可视化竞赛获奖者 复杂网络可视化竞赛获奖者 大数据分析竞赛获奖团队 TOP10 科学问题获奖者 TOP10科学问题最佳伯乐奖获奖者
个人分类: 信息通报|41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入世十年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面向未来--胡锦涛主席讲话
hucs 2011-12-11 21:09
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论坛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入世十年共同发展 对外开放面向未来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1日) 胡锦涛 女士们,先生们: 10年前的今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1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我们不断扩大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市场准入,不断降低进口产品关税税率,取消所有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中国服务贸易开放部门达到100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不断提高。 10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跃居第一位,进口额累计达到7.5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到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10年来,中国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发展。我们积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力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我们坚定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致力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改革和完善,致力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我们高举自由贸易旗帜,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我们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近10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近300亿元人民币到期债务,承诺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173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万多名,增强了受援国自主发展能力。 10年来的实践,丰富了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的认识,坚定了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心。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惠及各国人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破解发展进程中的难题。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正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人民愿望,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已,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中国来看,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中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我们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将继续通过开放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们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我们将扩大服务业开放,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将稳步推进农业领域对外开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朝着集约化、效益型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发展服务外包。我们将更加注重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准入待遇,更加注重在开放中增强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动力。 ——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我们将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我们将完善进口支持政策,降低进口成本,提高进口便利化。今后5年,随着中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中国消费结构将继续提升,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有望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今后5年中国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这将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我们将加强同主要顺差来源国的经济合作,通过共同努力逐步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我们也希望有关国家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放松高新技术产品对中国出口管制,方便中国企业前往投资,为双边贸易平衡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区域多样化和发展不平衡蕴含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会。我们将把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我们将继续深化沿海地区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沿海地区技术研发、高端制造、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进。我们将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参与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我们将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繁荣双边经济,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将积极扩大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在扩大开放中促进中国社会事业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将继续扩大各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强化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协调,继续欢迎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推动国内技术创新。中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我们将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开展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经营环境。中国将加强自身投资环境建设,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不断完善市场体系,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公平、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我们将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人才培训,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互利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我们将致力于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改革,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更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粮食危机、气候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中国将同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我们衷心感谢所有理解、关心、支持、帮助中国发展的国家和人民。 我们多次郑重宣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高星) 注:标题为博主所加。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11月14日:昆仑山地震10周年记
热度 11 BihongFu2010 2011-11-14 17:27
11月14日:昆仑山地震10周年记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连续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例如2001年的昆仑山里氏8.1级大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里氏7.1级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但对于2001年的昆仑山地震大家的记忆可能已经有些模糊。今天正好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地震十周年的日子,我简单地回顾一下这次里氏8.1级大地震及其背景。 发震时刻 : 北京时间 2001年11月14日 17点26分 震中经纬度: 北纬36.2度,东经90.9度 发震断层: 东昆仑断裂带西段:布喀达坂-库赛湖段 震级: Ms ( 里氏)8.1级, 或 Mw 7.8级 这次大地震由于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除了对青藏公路(格尔木-拉萨)、青藏输油管线和当时在建青藏铁路局部造成一些破坏外,未造成人员伤亡。 但是昆仑山地震所形成的各种地表破裂现象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址,同时也是研究地震构造背景、成因、青藏高原内部运动学、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珍贵资料。   作为全球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的震级最大地震,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形成的地震遗迹也备受中外地球科学界关注。地震发生10年来,已有超过40个国家的科学家对昆仑山地震的遗迹开展了科学考察。   这次地震形成了近430公里长的地表地震破裂带,其地表变形构造蕴含了丰富的地震形变及组合特征、位移性质和位移量等等信息,不仅是研究地震构造背景、成因,而且也为青藏高原的地壳运动特征、高原内部运动学、大陆地球动力学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 下面是我们震后野外科学考察时留下的一些照片,供大家分享: 2001年昆仑山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图 (Fu et al., 2005) 2001年昆仑山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昆仑山口附近) 2001年昆仑山地震形成的地表变形(壮观的挤压脊) 2001年昆仑山地震形成的地表变形(巨大的张裂缝) 2001年昆仑山地震时形成的断层擦痕表明地震断层以水平走滑运动为主 2001年昆仑山地震形成的左旋走滑(4米左右 昆仑山口附近) 后记: 今天离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10年对于地质历史来说只是太短的瞬间,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地震地质的研究者,她非常值得我们去回顾和思考。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2205 次阅读|19 个评论
新学科与学科交叉 - 科学家转型
benlion 2011-9-4 14:41
最早是中学,欧几里德几何学、牛顿力学和爱恩斯坦相对论在心智上引起的震撼,数学和物理学的解题,至今仍然成为最美好的人生回忆;然而,物理学家、化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仿生学和遗传工程等的报刊资讯,尤其是《生命是什么?- 活细胞的物理学观》,最终导致走向了生物学家的道路。 中学生物学教师讲解植物光合作用时,说到如果仿生工厂的成功,人类可以为他/她雕塑一个金像还不是铜像,也许是中学时代的影响;所以,导致了进入大学生物学系之后,仍然迷恋物理学、化学在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北京中关村 - 大学和中科院研究所积聚之地 - 当时,有如台湾新竹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的模式,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 - 尤其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自动控制研究与生物工程、转基因生物技术等;因而,进一步激发了交叉学科的思路。 在以色列时,一位生物工程系科学家研究细菌在培养皿上生长形成非常漂亮的图案(pattern),引起我很大的心理震撼,最近看到他也转向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文章。在德国时,我与美国大学化学系一位研究纳米生物技术、DNA分子纳米计算机的科学家进行了很多来回的email讨论,最近十年许多DNA分子计算机科学家开展了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系统科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软件科学、信息技术,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纳米科学、工程技术等,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纷纷转向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研究,如同,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从科学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转化,转化生物学、转化医学是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进化算法等计算机软件科学与神经科学、基因工程和仿生技术、生物医学等整合,将会带动更多来自不同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转向或转型到交叉与综合学科研究模式 - 细胞分子系统网络和细胞通讯系统网络(network)* - 从基因、细胞到大脑的生命系统与人工生命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注*:1999年建立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和邀请神经科学、转基因生物研究学者分别任大会主席、秘书长的初衷(筹备2001年10月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会议 - 911事件可能是导致我的心痛)。
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十周年庆典大会隆重举行
JYH64J98Y99H 2011-5-30 10:25
2011年5月28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10周年庆典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管恒禄教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田敬诚、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蒋宏宾、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刘守旗,校党委副书记花亚纯、盛邦跃及兄弟院校期刊负责人,学校(社科版)编委,相关学院老师和同学出席了报告会。会议由花亚纯主持。 管恒禄首先向莅临大会的领导和来宾表示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学报发展的各界领导、历届编委、同行专家、作者和读者朋友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向发来贺词和贺信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学报编辑部、《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以及《江海学刊》等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管恒禄表示,十年来,学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鲜明的特色定位,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思想和战略部署;始终秉承“依托南京农业大学优势学科,办出刊物特色”的办刊宗旨,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科学技术史、农村发展等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学科优势,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发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借鉴意义的理论研究实例,并就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农业、农村、农民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为校内外广大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阵地,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管恒禄指出,十年来,学报秉践鲜明的办刊特色和严谨的办刊风格,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和广泛的赞誉,成为展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数以千计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争取到了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 管恒禄表示,十年是一个新的起点,学报将以创刊十周年为契机,继续坚持严谨求实的学术传统,依托学科办出特色的办刊宗旨,牢固地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以及学报发展的新的机制和新的思路,大力倡导学术诚信,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他指出,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报、将紧紧围绕我校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开展综合性专题研究,为推动和加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建设,提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管恒禄强调,学报将紧紧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的变化和特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在社会科学、三农研究以及国家亟需的战略研究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殷翔文、田敬诚、蒋宏宾、刘守旗等来宾在随后的发言中,对学报创刊十周年表达了衷心的祝福和良好的祝愿。他们表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十年的发展中,充分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办刊理念,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是我国高校学报中具有较高质量水平的学报。他们评价学报十年走过的路程是“创业的十年”、“探索的十年”、“积累的十年”和“收获的十年”。他们希望学报在今后的发展中,认真总结办刊经验,进一步加强思想性与理论性,注重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积极增强主动性和协同性,保持坚韧性和持久性,并祝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越办越好。 会议的第二阶段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会,由科技处副处长朱世桂主持。会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新宁,《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韩璞庚、《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主编、编审朱剑分别作题为《我国农村问题研究概况与特征分析——基于CSSCI数据》、《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学术期刊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的报告,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转自南农新闻网。)
个人分类: 期刊工作|2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胜利召开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庆典之际
JYH64J98Y99H 2011-3-31 12:58
五年前,学术批评网伴随着对“沈案”斗争的阶段性胜利,迎来了她五周岁的美好生日。时光荏苒,一晃又一个五年过去了,但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伴随着“沈木珠夫妇案”,学术批评网悄然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庆典。尽管此“沈案”远非彼“沈案”,但依然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燕归来。在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十周年胜利召开的三月春风里,我们谨向当代著名学术批评家、向学术批评网创始人杨玉圣教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 自2001年三月春风里学术批评网创办以来,玉圣教授和他创办的学术批评网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为发展中国的学术批评事业与加强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经过岁月的严峻考验,人们更加相信:玉圣教授奋不顾身地奋斗在学术批评的第一线,他是学术批评事业的良心与正义之所在;学术批评网事实上就是集中展现当代学术批评最新成果的新型、高端平台,是电子化、网络化的高端学术媒体;学术批评网业已获得了非凡的学术辐射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为社会文化建设事业、为中国学术进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风雨十年路,学术批评网能够发展到今天,在当代中国产生相当的影响力,实属不易。学术批评网像是岩石中顽强生长的松竹,顶风傲霜,无所畏惧,始终保持旺盛、向上的生命力。玉圣教授正像是在学术之海穿梭奔波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玉圣教授身体力行地为中国学术批评事业不知疲倦、无私奉献、忘我奋斗,他已经并且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当代中国的学术批评史。 回望学术批评网过去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深深感到:玉圣教授以一人之力完成了通常要由一个组织/团队才能够完成的事业,竭诚尽智,劳苦功高,居功至伟。事实证明:学术批评网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它不但无情地针砭学术界的种种弊端,而且热忱地倡导、积极地引领学术规范。学术批评网字里行间体现了厚重的学术底蕴和浓重的学者情怀。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非凡感召力,越来越多关注中国学术事业发展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这面旗帜下面。 我们相信,正在法庭内外针锋相对进行着的“沈木珠夫妇案”的较量,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学界中人所了解,人们一定会逐步认识学术批评和学术批评网的价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繁荣文学艺术与学术研究事业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只能强化、必须强化而不应削弱。 法律只应该保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学术批评,而不是相反。正如玉圣教授所说的那样,应当“让学术的归学术,法律的归法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玉圣教授及其主持的学术批评网实在了不起,像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一盏灯塔,学术批评网是学术界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良师益友。我们需要从学术的本来意义上开展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学术批评贵在返璞归真。让学术批评回归学术研究的原点、回归常识和理性、回归公平与正义。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2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丁香园十周年活动建议书
windlight 2010-5-30 07:38
赵凤光 药学版搞得不错嘛,你和丁香园的故事? http://xdrug.dxy.cn/bbs/post/view?bid=114id=17252426sty=1tpg=1age=0 我个人建议搞这个调查: 你最希望大学里(或丁香园)增加的课程? 你认为最需要一直学习的方向?什么方式更好,会议报道,专题综述,热门话题讨论,最新文章翻译速递等。 你最想在丁香园认识的人是谁(3到5个人Id)为什么?你从他们那学到了什么 丁香园为你提供最好或最有用或印象最深刻的服务或话题是那一到三项? 你为丁香园或dxyer提供最得意的一到三个建议或话题? 但要合理设计,便于后续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归纳。 我个人的部分答案 工作以后,会发现大学有的课是应该补上,比如项目管理,这是所有的人都要遇到的问题。 学习自己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新方法等动态。团队协作,志愿者服务,个人承诺,评判个人与帖子。 最想认识的人很多,几次聚会见到不少,之前就认识的不少就不一一列举了,就说些学到不少,但还没见过的高人,url,从零再来,老x,天戈,gy,url的Google系列,学到不少知识管理和搜索的,从零再来的药学法规与注册系列。老x的热情与hOt teChIe tOyS 系列,天戈老师的管理和医法,gy的热情与检索功底都使我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你论战的敌人,而不是你帮助过的,也不是你得到帮助的。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专利板块与ngm的论战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77id=489388tpg=1ppg=1sty=1age=0#489388 以及与MDINCANADA的 http://www.dxy.cn/bbs/post/view?bid=107id=657852sty=3
个人分类: 思辨|4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悼奶奶----离世十周年的追念
剑走偏锋 2010-4-12 18:07
今天是奶奶 10 周年忌日。不能回到奶奶的坟前烧柱香,只好在这里用文笔寄托我的哀思。 10 年前的这天下午,接到爸爸电话,说奶奶去世了。在赶回家乡的车上,泪水不停地在流。 奶奶生于 1906 年,属马,具体的生日我一直都不清楚,去世时 95 虚岁。 奶奶出生在浙江最南部的泰顺县莒江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从小父母早逝, 16 岁就出嫁了到一户靠卖艺为生的大家庭里。按奶奶的回忆,那家庭成员挺团结,平时妯娌都很相互关爱(这户人家挺有情义,其后辈跟我家一直都有联系,我们彼此都当作亲戚)。奶奶在这家中还有了个女儿,但不久奶奶的那位他在一次表演中失足 丧生 。后来经媒人介绍,奶奶带着女儿嫁给了我爷爷。 我爷爷结婚时已经 28虚岁 了,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爷爷家也很穷,桃家村地少人多,爷爷婚后,小两口便搬到了附近一个小山坡,自己盖了三间平房,把小山都开成田,安居下来,那个小山叫做岭头坪。 爷爷开始时好像对奶奶并不很好,有时不顺心就要打骂奶奶,想必是对再嫁的奶奶心里有些不舒服。不久的一天,趁奶奶不在,居然把奶奶带来的女儿送走了,奶奶回家吵了一通,但已无法挽回,泪水只能自己往肚里咽。这也是奶奶终生挂念的一件伤心事。 奶奶跟爷爷又生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但两个小女儿很小就因病夭折了,小儿子(我叔叔)在 11 岁时就不幸逝于火灾。只有大女儿与大儿子活了下来,而且有了很多后代。大女儿就是我姑姑,姑姑后来出嫁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四子四女又生了 16 个后代。 奶奶的大儿子当然就是我爸爸了,爸爸妈妈结婚后又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四个。爸爸读书虽迟,但连跳了三级。后来爸爸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县机关里工作,两年后又转行去当老师,并且很快就当了校长。 1959 年,我们兄弟姐妹都还没出世,爷爷就因病去世了。爸爸在附近的乡里(当时叫公社)买了间旧房,奶奶便搬到了那里居住。但奶奶一直还是忘不了岭头坪那山那田,几乎每日一大早就要到原来的山上,拨兔草、采油仔或采茶、种菜等,一辈子辛苦劳作不停竭。 爸爸妈妈当老师,工作经常调动,奶奶都是一个人在洪口老家居住生活。那时候我们家生活非常困苦,爸爸妈妈全部工资加起来也只 70 元左右,又没有其他收入,我们四个兄弟姐妹即没有国家粮食配给,又不是农村户口,没有农村口粮。结果只有些所谓的定销粮票,买一斤粮食要比国粮贵上近一倍。奶奶便不要爸爸负担,反而经常给我们带些瓜果蔬菜、干菜、鸡、兔、蛋等,甚至会带来自做的茶叶、茶油。记得有一次奶奶还把自己养的狗叫人杀了,带给我们好好美餐了一顿。 四人帮打倒后,因父母工作调动我们一家到了县城安居下来,离老家也更远了,此时我们兄妹四个正式转为城镇户口,粮食问题解决了,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毕竟只靠父母两人的微薄工资,还要考虑房子问题,生活还是非常节俭。 奶奶一如往常,自己养兔、养鸡,自己种菜、采茶。不仅如此,奶奶为了帮助家里解决困难,居然还想到摆摊做小生意。记得当时我才读初二,一天中午奶奶匆匆赶到家里,她是步行了 40 多里路赶来的(虽然那时候奶奶有 70 多岁了,但走路的速度连年轻人都赶不上),她说现在家乡经常有放电影,大家看电影时喜欢吃瓜子什么的,瓜子很好卖,想叫妈妈给她炒点瓜子带去卖。妈妈很是支持,马上去买了 10 多斤瓜子,当即炒好。我们都叫奶奶住一晚再走,但奶奶说晚上有电影一定要赶回,下午奶奶背着瓜子就往回赶。但不久天空变色、风雨大作,我们都非常担心,但奶奶后来说她下雨时就在边上农家里躲了一阵,雨小了继续赶路,成功地在当晚电影场把瓜子卖光了。过几天,奶奶又来了,把卖瓜子的钱全部给了妈妈,又叫妈妈买了炒好瓜子带回,这样经历了好几次。 记得读高二那年,爸爸挤了点钱,为爷爷造了坟墓。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姐姐考上了中专,过两年哥哥也考上了党校。结果很多乡人来看我爷爷坟墓,说是爷爷坟地远对峰门尖、边上有小山包、有小溪水,风水很好。结果很多乡人都想在边上造坟墓。我奶奶说这是自留山,是跟爷爷开荒出来的,不让他们造。但还是有一些人偷偷摸摸突击建了,然后给个二三百块钱,求奶奶恩准,奶奶也只好算了。收了这些坟地钱,奶奶总是马上就带来交给爸爸。 我们工作后,过年回家总要给点压岁钱给奶奶,但奶奶都只是带一点以备买米、偶而买点鱼肉时候用,剩下的都交给爸爸。不仅如此,奶奶还经常把卖茶、卖茶仔积攒的钱带给爸爸。 1988 年,我们家买了块地基,倾多年积蓄、又借了不少债,总算盖好了楼,1989年搬到了自己的家。爸爸叫奶奶住到新家来,但奶奶来住一段时间,总觉得太清闲、不习惯,还是回去了。我与姐姐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哥哥结婚也自己住,家里人少了,奶奶如果没事情也只在 7 、 8 月时候来家住一段时间,然后是春节期间来住上一个月。奶奶来家里总还是走路,她说是怕晕车,我想这只是其一,还有个想法应该是为了省点钱。 1991 年,家乡遇到强台风袭击发大水,奶奶的住房被水冲倒了,幸好当时人已经先转移了。奶奶没了家只好住到城里来。爸爸想奶奶已经 85 岁了,一个人住乡下也不好,结果没有重造,把老房几百元就给卖了。结果奶奶知道这事,很是伤心。事实证明奶奶确实是一个住习惯了、 劳作惯了,她可是一个五分钟都坐不住的人, 在城里住了没一二个月就一定要回她那个家。但家已不在,爸爸只好又花了些钱,在姑姑的家边上(离家乡只几里路)搭了间房给奶奶住。奶奶总算又有了个新家。 奶奶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小时候我发现奶奶的右手腕的圆骨是歪的,好奇地问奶奶,她说是摔的,摔了结果骨没有接正,就歪了。 有一次,奶奶应该有 80 多岁了,在老家一个人夜里起来不小心从二楼楼梯摔到一楼,头撞到了地上的一个秤锤上,结果流了很多血,卧床不起,我们当时都担心奶奶能不能挺过这关。没想到仅仅卧床两天,奶奶就起来了,第二天又上了山。 记得奶奶跟我说起,有一次她去山上采茶仔(当时已经上了 90 岁),爬到树上采,差点摔下来,等采满了一筐,自己背着下山(妈妈给她买过一根拐杖却从来不用),没看到草丛中一段枯树横卧,结果被树段拌倒,摔到下面的田园里,头也摔出血,醒来后就顺手抓了些土捏成粉用来治血,躺了会儿,又起来捡拾好茶仔背回。奶奶说着没事一样,听得我心一直悬着,除了劝她小心,更多的是对奶奶生命力的感叹。 1998 年的夏天,父母都在杭州我家里,接到姑姑电话,说是奶奶在路上摔了一跤,头都出血了。爸爸问明了情况,叫姑姑照看奶奶。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们似乎都忘记了奶奶已是 92 周岁的高龄,只是凭经验觉得,奶奶不会出事的。果然,第二天打电话去问,说是奶奶能够坐起来了,第三天就下地了。 1995 年春节,奶奶 90 虚岁,刚好爸爸是 60 虚岁,按家乡习惯,是九十大寿、六十大寿。亲友都想来贺礼。我还想好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久乐(九六)岁添岁,尔默(儿母)寿加寿,上批:母儿同寿。但爸爸说,谁都有寿,坚决反对办寿酒,还不让亲友来祝寿,说是要等到奶奶 100 岁时再办。 90 多了,奶奶听力一点都没问题,跟年轻人一样;奶奶时常还会在灯下穿针引线;奶奶吃东西照样是不吃肥肉只吃精肉;腰板还是那么挺直,走路还是那么稳健且快。但毕竟是上了 90 岁的人了,一个人在乡下,经常是喝粥,营养还是跟不上。我工作后每次暑期休假都会回家一段时间,刚好奶奶也会来小住一个月。那时候看到奶奶总是消瘦不少,但住了一个月营养跟上了,身体得到调理,奶奶便会胖一点起来,脸色也红润起来。亲友邻里都说,奶奶肯定可以活到 100 岁。 尽管如此,奶奶毕竟这么大岁数了,我每次回家过年或休假。家里还是我与奶奶呆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这时候我总会有意问些奶奶的往事,想多了解一些奶奶的生平。可惜当时没有马上记下来,时间一长还是有些淡忘了。 在我们看来,奶奶总是这么辛劳,但她自己却很满足。她总是说:现在生活这么好,你们这么孝顺,我很知足了。是的,爸爸虽然说话语气生硬,那是他的性格,实际上他也是很孝顺奶奶的,经常会跟我们讲奶奶的辛劳。奶奶走时,爸爸流了多次泪,我从小到大可一直没见过爸爸流泪啊;奶奶走后爸爸说经常梦到奶奶。 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也都很孝顺奶奶,我与妹妹,不论是在少年时代还是已经工作时,跟奶奶上街,总是挽着她的手,不会在乎他人的眼光。工作后,每次回家,总要给奶奶带上些小东西。有一年我给奶奶买了个脚膝保暖套,她很是喜欢。后来我发现保暖套洗得都快破了,她还在用。我说给她买棉裤或保暖裤,她总说不要,还是保暖脚套好,劳动起来很方便。后来我在杭州很多店里找过,想买几副新的带给奶奶,可惜再也没找到。 给奶奶买的保暖衣,她也总是舍不得穿,理由是天不冷。告别仪式那天,看到奶奶安祥地躺着,穿着我前几年买的保暖衣还似全新,边上还放着我买的小手电筒,悲从心来,又感到一丝安慰。 1999 年春节,哥哥提议趁妹妹新婚全家合个影,那天我们围着奶奶留下了珍贵的相片。 99 年夏天,父母有点忙,奶奶没来县城。爸爸为此很是后悔,我也经常在想,如果这年夏天奶奶能来我们家住一二个月,补充点营养、调理一下身体,奶奶可能就不会走得这么早了。 99 年 11 月,听说奶奶生病了,是肩胛痛,右手都抬不起来。医生说是颈椎病变引起。因为奶奶有着太多的转难为好的经历,我总以为这次也一样,奶奶会很快挺过去的。 2000 年初回家过春节,爸爸说奶奶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这次逆转无望了。奶奶的病主要是因年事已高、加之平常的一些不良习惯(奶奶总是要坐在床前低着头等快睡着才躺下,而且喜欢用高忱)引发的。奶奶生病后不方便接到家里,就由边上的姑姑照看。 这年春节先是哥哥姐姐一家去看望了奶奶,隔天我与妹妹赶去看望奶奶(这样安排是为了大家可以多陪一下奶奶)。奶奶裹着被子,坐在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奶奶比以前瘦多了,但看到我们的到来还是很高兴。奶奶的双手已经受颈椎影响,不能抬起,腿脚也不大方便了。我与妹妹坐在边上,只能含泪默默为奶奶按摩双手、肩膀 ------ 当我们要走时,奶奶的泪水夺眶而出、泣不成声 ------ 这时候我才知道奶奶真的老的,她以前从来没在我们面前流过泪。 我跟妹妹一步一回头,眼泪模糊了双眼 ------ 奶奶,多想再看你一眼,我知道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您了。奶奶,不是我不孝,我可以多陪您一时,但终要离别,那样您我可能都会更加难受。 回到杭州,经常挂念着奶奶,但得到的总是不好的消息,奶奶的身体一天天地差下去。听爸爸说,最后几天,奶奶除了喝点水,拒绝了任何食物,她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想清清爽爽地走。 2000 年 4 月 12 日近中午,奶奶睁开双眼,深情地看了爸爸一眼,流下一行泪水,终于不舍地走了 ------ 奶奶,不知道您在天堂过得怎么样?在人间辛劳了一辈子,多么希望您在天堂过得安逸快乐。奶奶,姑姑与姑父在您走后 9 个多月就因病不冶,相续跟着您到了天堂。更没想到的是,我的三表兄,应该是外孙里最孝顺您的,在 2004 年 11 月因意外事故也去您那了; 2007 年初,我的大表兄也是您的大外孙,也因肺癌不治辞世了。有他们的陪伴,您在天堂一定不会寂寞。 奶奶,您知道吗,您走后,我经常会拿出那张合影,看着您、思念着您。我最抱憾的是没能早点结婚生子,让您在病床上还经常记挂在心,没能让您亲眼看到您那聪明可爱的小曾孙成了您我最大的遗憾。 奶奶您走后,我经常在梦中见到您,您还是那么硬朗、慈祥,我们像往常一样开心地聊天说笑,从没想到您已不在人间。 奶奶,希望您在天堂上想着我们,请经常到我的梦里来,您的孙子也在经常想念着您。 2010 年 4 月 12 日于杭州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昨晚初中同学聚会
hep 2009-1-30 22:29
昨晚初中同学聚会,在端起酒杯的那一刻,突然想起,从99年到现在,我们毕业整整十个年头。十年,在人生之中已属不短的一段。十年之后,大家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干掉杯中啤酒之后,我隐隐觉得,我们还是十年之前的少年。但是时过境迁,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工作,而且几乎都有着不错的前程。部分同学已经结婚,不少同学正准备结婚。我们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三年的初中生活,将永远留在记忆的一个角落里面,像尘封的照片,每当想起,总会有很多感慨。
个人分类: 平淡足迹|3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