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少奶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乳腺癌手术过程
热度 33 cosismine 2012-8-13 21:38
6月4日夜,刘夕水大夫找我谈手术事宜。大致内容就是谁做手术,怎么做,有哪些危险,危险程度多少等等。 当然,医生首先问我是保乳还是切除所有乳腺。切除所有乳腺,就是于娟说的那种少奶奶。对我而言,用手那么无意间摸到的一个小东西,就要把整个乳房都切除,失去女性的重要性征,总觉得不可接受。另一方面,对切除乳房后的生活,我自己压根就没有办法想象,更没有办法接受。即使我不是一个性感的女人,即使我矮胖得对任何男人都没有吸引力,但我知道,我有一个傲人的乳房,当年于娟老公目测于娟乳房75+就对于娟想入非非,迷恋得跪倒到这本石榴裙下,我85+呢,即使我一无所能,我不高挑,我胖得可以用肥猪来形容,有个乳房,我起码可以做个女人,起码可以有资格去勾引一下我喜欢的男人,或者有资本去享受一下男人的仰慕,这个世界对我来说,还是无限可能的,我起码还能作为一个女人,把老公当做奴仆一样使唤。但没有这个乳房,我还能拿什么混迹于这个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呢?还有什么理由指派老公为我做这做那呢? 所以,我坚决要求保乳,尽管丈夫要求全切。但我的身体我做主,我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后果,即使死亡。刘夕水大夫也就着解释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能够通过系统治疗,把保乳治疗和乳腺全切的风险降为同样大。我就更加坚定地选择了保乳手术。而我现在还能够在此平心静气地写东西,等着治疗好后重新开始我崭新的生命历程,就是因为我的乳房,还和以往一样没有很大残缺,至少在表面上,我和常人一样。 当然,我后来知道,保乳也是有重要的指征的,比方是 早期乳腺癌,单发病灶,切缘病理检查阴性,乳腺其他部位无可疑微钙化灶,淋巴结没有转移,也没有远端转移。在中国,如果淋巴结有转移,即使病人意愿,医生也不敢选择保乳的。 刘夕水大夫就着给我介绍了手术过程:先全麻,把肿块切出来,送病理做快速冰冻检查,如果不是癌,立马包扎伤口,回病房,第二天出院。(这是我一直在盼望着的结果)。 如果发现是癌,就接着在刀口周围再切一块下来,并在腋窝处开个口个(这也就是我做完手术后一直想知道我腋窝是否有刀口的原因),取出能看见的所有淋巴,看看有没有癌变,如果没有,就缝合伤口,回病房。如果有,接着切,直到发现没有癌变为止。 以下是手术记录: 记录时间:2012-06-05 17:06 手术时间:2012-06-06(?) 14:27 术前诊断:右乳肿块:乳腺癌? 术中诊断:右乳浸润性癌 拟施手术名称:右乳肿块活检备乳癌保乳改良根治术 实施手术名称:右乳肿块活检+乳癌保乳改良根治术 手术人员:XXX,XXX,XXX 麻醉方式:全麻 麻醉人员:XXX等 手术经过: 全麻成功后,病人取平卧位,左上肢外展90度,肩部稍垫高,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巾钳四角固定。于右乳外下一肿块为中心做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脂肪组织,沿肿块边缘完整切除肿瘤;继续环形彻底切除瘤床,切缘距原边缘约2cm,创面止血后,缝合胸壁切口,放置半管引流。切除送术中冰冻病理:右乳浸润性癌。瘤床切缘未见肿瘤残留。遂决定行乳腺癌保乳改良根治术。另在腋窝下另作切口,长5cm,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游离胸大肌外缘,显露胸小肌,打开胸锁筋膜进入右侧腋窝,寻找右腋静脉,沿静脉鞘清除右腋静脉水平以下所有疏松组织及淋巴结,保护右腋静脉及臂丛、左侧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肋间臂神经。最后将腋窝淋巴结痛胸肌间淋巴脂肪组织,腋静脉周围脂肪淋巴组织一并整块切除。保留胸大肌、胸小肌。创面严密止血并以生理盐水冲洗。置放腋窝引流接负压球吸引。连续缝合切开两端,以无菌敷料覆盖病加压包扎。 手术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少,止血彻底,术后送病人安返病房。 术中冰冻报告:(右乳)浸润性导管癌(切片三次) 术中第二次冰冻报告: (右乳瘤床边缘)纤维腺病,未见恶性肿瘤残留 (右乳切缘内下结节)未见恶性病变(切片五次)并附癌基因(Cer-bB-2(++)图和ER(90%)图 很显然这份手术记录的记录时间不太对头,手术记录不可能发生在手术开始之前一天。从后来的医嘱上看,我手术开始的时间应该是下午1:40,大概2:10分左右取出肿块,一边送活检,一边缝合伤口。2:47活检结果出来,并开始改良根治手术,4:45分完成手术,并把淋巴等送病理。 这其间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我一无所知。只能凭借医院记录推测一点点。至于谁做的手术,手术中人们议论过一些什么,我真的很想知道,如果知道的话,我起码能对自己所特别经历的事情有一点特别的感受,可惜,我不知道,医院也没有录像。。。。。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34172 次阅读|3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