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皮尔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幻] [钢铁侠1-3合集 Iron Man 1-3 (2008-2013)][720p][美国][
lcj2212916 2016-6-13 22:27
导演: 沙恩·布莱克 编剧: 沙恩·布莱克 / 德鲁·皮尔斯 / 斯坦·李 / 唐·赫克 / 拉里·利伯 / 杰克·科比 主演: 小罗伯特·唐尼 / 盖·皮尔斯 / 格温妮斯·帕特洛 / 本·金斯利 / 唐·钱德尔 / 更多... 类型: 动作 / 科幻 官方网站: www.marvel.com/ironman3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中国大陆 语言: 英语 /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3-05-01(中国大陆) / 2013-04-18(伦敦首映) / 2013-05-03(美国) 片长: 134分钟(中国大陆) / 130分钟(美国) 又名: 铁甲奇侠3(港) / 钢铁人3(台) / 铁人3 IMDb链接: tt1300854 官方小站: 《钢铁侠3》 自纽约事件以来,托尼·斯塔克(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饰)为前所未有的焦虑症所困扰。他疯狂投入钢铁侠升级版的研发,为此废寝忘食,甚至忽略了女友佩珀·波茨(格温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饰)的感受。与此同时,臭名昭著的恐怖头目曼达林(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饰)制造了一连串的爆炸袭击事件,托尼当年最忠诚的保镖即在最近的一次袭击中身负重伤。未过多久,托尼、佩珀以及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女植物学家玛雅(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在家中遭到猛烈的炮火袭击,几乎丧命,而这一切似乎都与22年前那名偶然邂逅的科学家阿尔德里奇·基连(盖·皮尔斯 Guy Pearce 饰)及其终极生物的研究有关。   即使有精密先进的铠甲护身,也无法排遣发自心底的焦虑。被击碎一切的托尼,如何穿越来自地狱的熊熊烈火……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79591.html
2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動作] [碟中谍1 - 5 Mission: Impossible (1996 - 2015)][1080p
lcj2212916 2016-6-11 14:28
导演: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编剧: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 德鲁·皮尔斯 / 布鲁斯·盖勒 主演: 汤姆·克鲁斯 / 杰瑞米·雷纳 / 西蒙·佩吉 / 丽贝卡·弗格森 / 文·瑞姆斯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惊悚 / 冒险 官方网站: http://www.missionimpossibl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香港 / 中国大陆 语言: 英语 / 瑞典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5-09-08(中国大陆) / 2015-07-31(美国) 片长: 131分钟 又名: 职业特工队5:叛逆帝国(港) / 不可能的任务:失控国度(台) / 碟中谍:失控国度 / 碟中谍5 / Mission: Impossible 5 / M:i 5 IMDb链接: tt2381249 资深特工伊森·亨特(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也有百密一疏时刻,他在接收最新任务时遭到神秘组织“辛迪加”的暗算落入对方手中。辛迪加是一支由全球各地前特工组成的秘密组织,此前一直被CIA视为空穴来风。在对方成员伊莎·福斯特(丽贝卡·弗格森 Rebecca Ferguson 饰)的帮助下,伊森逃出生天,并及时向威廉•布莱德(杰瑞米·雷纳 Jeremy Renner 饰)汇报了辛迪加确切存在的消息。然而此时布莱德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负责的IMF机构因俄罗斯核弹头等事件遭到CIA指控并责令解散。在得知该组织密谋刺杀奥地利总统时,伊森联系上了老搭档班吉·邓恩(西蒙·佩吉 Simon Pegg 饰)展开行动,并于谜样女郎伊莎再度相会。   接下来的一连串事件中,辛迪加的真面目逐渐揭开,而他们也终于显露出真实的目的……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76931.html
3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劇情] [迷情纽约 X/Y (2014)][720p][美国][主演: 爱波·塔布琳]
lcj2212916 2015-11-9 21:38
导演: 瑞恩·皮尔斯·威廉姆斯 编剧: 瑞恩·皮尔斯·威廉姆斯 主演: 爱波·塔布琳 / 亚美莉卡·费雷拉 / 科曼 / 德丽·海明威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4-04-09(美国翠贝卡电影节) 片长: 82分钟 又名: XY迷情纽约 IMDb链接: tt2790182 一群居住在纽约的纽约客,她们是好友,她们的生活点点滴滴都互相影响着她们自己。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0474717
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拍卖第四十九批》][世界名著][TXT/105K]
lcj2212916 2014-12-9 13:15
主人公奥迪帕发现前男友的遗产中有大量邮票,这邮票似乎暗示了某种秘密。为此她四处寻访调查,慢慢地她不知自己是真的有所发现,还是陷入了幻觉之中。莫非一切不过是死者为她设下的一个庞大的恶作剧?所有可能的知情者都在她接近时离奇消失。邮票最终进行拍卖,据说会有一个从未露面的人前来竞拍。她坐在拍卖厅里,等待那个神秘人物的到来…… 有一个夏天的下午,奥狄芭①·马斯太太刚从一次以冷食为主的午餐会回来——午餐女主人端出来的乳酪酥,野樱桃酒的分量也许掺得重了一些——一回家就发现人家提名她当一笔大遗产的执行人。遗产的主人名叫皮尔斯·尹维拉雷蒂,加利福尼亚州的地产巨子,生前尽管有一次在业余时间输掉两百万美金,遗产仍旧雄厚繁多,盘根错节,清理起来很费功夫,决不是什么挂名的差使。奥狄芭站在起居室里,只有电视机绿幽幽的、一闪也不闪的指示灯盯着她,她呼喊上帝的名字,尽量使自己觉得已经烂醉。但是无济于事。她想起马萨特兰②一座旅馆的房间,房门刚刚砰的一声仿佛永久关上,立即惊起门廊上两百只飞鸟;她又想起科内尔大学图书馆前斜坡的日出,斜坡朝西,所以从来没有旁人在这里见过日出;她想起巴多克③的乐队协奏曲第四乐章一个干巴巴的忧郁调子;还有杰伊·古尔德④的半身白色雕塑像,皮尔斯把它供在卧床上一个非常狭窄的架子上,她老是担心它说不定哪一天会掉在他们身上。不知道他是不是就是这么死去的,死在他种种梦想中,给屋子里唯一供的偶像砸死?想到这儿,她不禁纵声大笑,无可奈何地大笑;奥狄芭,你病得太厉害了,她对她自己说,不然就是这房间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80117647
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MT 杀手皮尔斯 (翻译节选)
热度 1 liwei999 2013-10-5 07:57
节选译自: K. Church 2011. A Pendulum SwungToo Far . Linguistics issues in Language Technology, Volume 6, Issue 5. 【立委按】此前的博文摘要编译过 皮尔斯论 ,这次重发的是对原文逐字逐句的完整翻译。皮尔斯是 当年 美国高科技官僚的代表人物,他是以MT(Machine Translation,机器翻译)杀手的面目记载在领域历史里。1966年,他主持撰写的那篇世界著名(或臭名昭著)的 ALPAC 黑皮书,把热火朝天的机器翻译研究,一下子打入冷宫。丘吉教授认为,皮尔斯给自然语言处理泼冷水,促成对自然语言和人工智能很多项目的资助 冻结 ,是有其洞察力和远见的。不管我们心内对他多么不自在,必须看到他的反对意见至今没有过时,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3.4 皮尔斯的反对意见 比起敏斯基和乔姆斯基,皮尔斯在当代教科书上较少提到。但皮尔斯是对本领域有深远影响的 ALPAC委员会主席以及著名的批评通讯“语音识别向何处去”的作者。真不明白现代教科书怎么可能冷待皮尔斯,无论从终结资助还是从作品引用率看,皮尔斯对领域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原因也许在于,比起敏斯基和乔姆斯基,皮尔斯的批评更难明述。很多学者试图回应他的批评,但几乎没有任何回应能像他原有的批评那样有力和可读。 皮尔斯一生成果累累,其中之一是他开发了脉码调制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一种与当今 WAVE文档格式紧密相关的语音编码方法,这类格式的声音存贮文件在PC电脑上非常流行。(WAVE 如今已经与术语raw digitalaudio,即“无损数字式音档”成为同义词了,见 http://www.codeguru.com/cpp/g-m/multimedia/audio/article.php/c8935/ .)此外,皮尔斯曾在真空管研究上成就卓著,但也是他很快导致了真空管的消亡,因为他带领团队发明了晶体管取其而代之。皮尔斯的研究工作也涵盖卫星领域,后来他作为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副总,在把卫星研究转化成商业应用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开发 Telstar1,第一款商用卫星电子通讯产品。 总之,皮尔斯是一位具有非凡成就的顶级技术主管。与他争辩的另一方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其中包括一些没有希望获得终身教职的初级教授。这是一场不对等不公平的论战。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理由忽视他对领域的贡献,哪怕这些贡献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 他的 ALPAC报告与“语音识别往何处去”都是非常值得研读的文献。网上很容易找到ALPAC原文( http://books.nap.edu/html/alpac_lm/ARC000005.pdf ),但ALPAC报告比关于语音识别的这篇通讯要长得多。如果读者时间有限,建议先从“语音识别往何处去”着手,因为这篇通讯言简意赅,观点明晰。短短两页的通讯基本上论及两条批评意见: 系统评测:皮尔斯反对用演示(demo)来评测系统,也反对如今仍流行的种种系统测试方法。“即使给出了统计数据,语音识别的成功度还是很难测量。总体而言 ... 当 ... 对于 ... 系统可以达到 95% 准确率。在 ... 情况下,质量会急遽下降。很难鉴定这样的语音识别系统能不能成为实际可行的经济上合算的应用产品。” 模式匹配:皮尔斯反对当今研究仍流行的模式匹配技术(如机器学习和语音识别),斥之为巧妙的欺骗( artful deception ),“比起科学更容易投机取巧而快速成功”。 模式识别批判 皮尔斯以魏岑鲍姆( Weizenbaum)开发的伊莉莎(ELIZA)程序作为他“巧妙的欺骗”的注解。该程序模拟咨询大夫与患者人机对话。伊莉莎或许可以通过图灵测试(Turing Test),但它显然没有任何“智能”。伊莉莎批评从此成为对那些看上去比真实能力要强的智能程序的标准批判。维基百科对“ 伊莉莎效应 ”定义如下: http://joshgreenberg.name/post/153115039/wikipedia-eliza-effect 。 “计算机科学中所谓伊莉莎效应,指的是人有一种趋向,在下意识中以为电脑行为与人脑行为相似。其实只是以简单的语言模式识别为基础的巧妙运用。从具体形式上看,伊莉莎效应指的是,‘人们阅读由计算机把词串成的符号序列,往往读出了这些符号并不具备的意义’。更一般地,伊莉莎效应描述这样一种情形,仅仅依据系统的输出,用户就把计算机系统理解为具有‘其控制(输出)软件完全不可能取得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或者,‘以为(输出)反映了实际上不存在的更大的因果关系’。无论在特定还是一般的意义上,伊莉莎效应著名的一点是,甚至在系统的用户已经知道系统产生的输出是预定不变的,也不影响伊莉莎效应的出现。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伊莉莎效应源于一种微妙的认知失调,一方面,用户意识到程序编制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他们对程序的输出结果依然盲信。伊莉莎效应的发现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发展,说明利用社交工程,而不是显式编程,也可以通过图灵测试。” 魏岑鲍姆自己在意识到他的伊莉莎程序让公众如此信服后,反而成为人工智能的强烈反对者。以下是从他的书中标题为“难以理解的程序”一章摘录的( Weizenbaum 1976,第231-232页): “这两个程序 MACSYMA和DENDRAL与其他多数人工智能程序完全不同,它们牢牢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之上。...计算机当然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成功应用。例如,计算机可以操控整个石油精炼厂的流程,可以导航飞船,以及监测并在很大程度上操控飞船内的环境,以便宇航员履行任务。这些程序立足于数学控制论和牢固确立的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基础扎实的程序享有极其重要的优势,一旦程序走偏,监测人员可以发现它们的表现不符合理论的要求,从而可以用理论帮助诊断失败的原因。 “但是,大多数现有的程序 ...是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的。 ...它们多是机会主义的 ...只要在多数预见场景显得‘可行’即可。 ...我自己的程序ELISA正是这种类型。伍诺格拉德的语言理解系统也是,...纽厄尔和西蒙的GPS 也在此列。”(见GPShttp://en.wikipedia.org/wiki/General_Problem_Solver) 魏岑鲍姆接着说,程序理应易于理解,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这种观点皮尔斯应该也会同意。 皮尔斯 “巧妙的欺骗”的评论批评了很多领域用演示证明系统的常规做法,这些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以及所有用到模式匹配的地方(也包括现代机器学习的大部)。(Pierce1969, 第1050页) “前述讨论适用于模式匹配的各个领域,具体领域的论证作为练习留给读者”。 模式识别自有其优缺点。优点是,模式识别可以巧妙应对许多科学难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进步。但是这一优势也同时是其缺点。短期的取巧分散了领域的精力,无法顾及真正有意义的长远目标。 很多工程任务与语音合成一样有两类研究:一类是务实的工程路线(例如,衔接合成加磁带拼接),另一类是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如模拟人类发音机关的合成)。务实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更有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更好的结果,但学界应趋向于激励更有前途的科学路线。对于开放的重大科学问题,不要投机取巧,直接研究它们会更有机会取得进展。话虽这么说,如果你在工业界领导一个语音合成产品,为了在预算内按时开发一个质量不错的产品,采用任何工程手段和技巧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回应 针对“语音识别向何处去”曾有很多回应,但是多数回应都没能有效应对上面提到的两条主要批评: 1. 现今发表所需要的这类评测方法究竟有何意义? 2. 与科学相比,模式匹配的意义何在? 罗和威尔盆( Roe andWilpon 1993)论述道,在提出“语音识别向何处去”以后的25年中,领域的发展已经把所谓“无谓”的努力演变为商用的现实。文章开头介绍了隐式马尔可夫模型(HMMs)类的流行方法,这些方法基于皮尔斯所反对的模式匹配技术。接着提到当今常用的评测方法。评测旨在展示模式匹配技术的有效性,然而评测带来的结论正如皮尔斯归纳的那样:“难以琢磨”(Roeand Wilpon 1993, 第5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语言识别器对于声音的模式匹配相当准确。然而,在‘真实世界’的条件下,错误率会高出很多”。 ALPAC 黑皮书 相当长的 ALPAC黑皮书提出了很多反面意见,其中许多批评令人尴尬,也很难回应。结论篇首先提到一些好消息(Pierce et al.1966, 第30页): “如今仍有理论语言学家对实证和计算都不感兴趣,也有应用语言学家对十年来的理论进展无动于衷,对计算机也很木纳。但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语言学家尝试把微妙的语言理论与更丰富的数据相结合,他们中几乎所有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渴望计算机的支持。前一代人需要一辈子来做的一些语言工作(譬如建立对照语库、词汇表、肤浅的文法),如今借助计算机几个星期即可完成。在对于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自然语言的理解方面,人类的确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但好消息随后紧接着就是不那么好的消息( Pierceet al. 1966, 第30页): “但是,我们尚不具有明确而容易使用的电脑处理语言数据的好方法。” 作为回应,斯蒂德曼( Steedman 2008)比较我们的领域和物理,指出并没有类似ALPAC的黑皮书去困扰物理:“没人去告诉周围的物理学家该做什么。”斯蒂德曼表明我们的领域会处于更好的状态,如果我们更有纪律,并避免在公共场合晾晒脏衣服。 我们其实没必要羡慕物理领域的状态,以此排斥 ALPAC。这种回应不仅针对性弱,而且事实上,物理学根本就不处于一个学界令人羡慕的位置。曾经有一段时间,物理学确实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但那是很久以前。物理学的冬天已经延续太久,以至于许多天才不得不转行另谋生计了。前物理学家促成了许多领域的进步,包括我们领域也感兴趣的几个方向,譬如机器翻译和机器学习等。至于脏衣服,物理学同样表现不佳(关于物理学的批评意见,请参见 http://www.thetroublewithphysics.com )。 甚至连 ALPAC黑皮书也指出,计算语言学比物理有许多优势(Pierce et al. 1966, 第30页): “我们看到计算机为语言学家预备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见地和机会。我们相信,这些挑战可与粒子物理面临的挑战、问题和见地类比。毫无疑问,语言在所有现象中的重要性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计算语言学所需要的工具成本,比起需要数十亿伏加速器的粒子物理小太多了。” 哈钦斯( 1996, http://www.hutchinsweb.me.uk/ALPAC-1996.pdf)在ALPAC报告30周年时在《机器翻译国际新闻》著文“ALPAC:(臭名)昭著的报告”,总结道: “ ALPAC对机器翻译持怀疑态度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的机译质量无疑非常糟糕,确实没有正当理由得到那么多的资助。黑皮书也正确地指出要加强半自动的机助翻译,并强调需要加强更多的计算语言学的基础研究。然而,可以诟病的是...” 哈钦斯继而批评黑皮书太过美国中心,而机器翻译问题本应从更广阔的全球语境中来考察。既然基调如此严肃,他的美国中心的批评就显得很单薄。如果从美国角度来看,机器翻译技术质量不好,费用昂贵,难道换一个角度就会对他人比较合适? 事实上, ALPAC报告之所以在领域的历史上显得臭名昭著,是因为它直接导致了资助寒冬,尤其是在美国方面。然而,报告(第34页)实际上建议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加强资助: 1 对于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长期的基础学术研究,以及 2 对于实用的短期应用以便提高翻译现场的质量 第一类基础研究方案必须建立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凸显其科学价值,而第二类应用程序应该着重于实用的指标:速度,成本和质量方面的评估。 皮尔斯的这两个建议表现了皮尔斯其人的两个方面,使皮尔斯与乔姆斯基和香农立场有异。一方面,皮尔斯是基础科学的坚定支持者。皮尔斯反对任何扭曲科学,以科学的名义兜售其他东西(例如,应用程序)的企图,以及以误导性演示和盲目的指标(如我们今天所热衷那些例行的评估)指引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皮尔斯也有实用的一面,他在语音编码,真空管,晶体管和通信卫星等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即是明证。他是应用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但所用的规则与基础研究完全不同,例如强调从商用案例出发。应用工作要按应用工作来评估(根据商用的标准),而科学必须被评估为科学(基于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审)。 如果皮尔斯今天还活着,他会深深地被学界的现状所困扰。太多的投资投入了模式匹配技术和数值评估的方式上,干扰了他认定的作为核心科学问题的学术发展。 从积极的方面看,皮尔斯的应用一面应该会对谷歌的商业成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搜索方面。尽管如此,谷歌的边缘业务如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是否可以称作成功,从他的角度应该还有疑问。虽然我们有理由对这些领域保持希望,像皮尔斯这样的怀疑论者会觉得,比起过去的几十年研发的巨额投资,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的应用成就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作为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现在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应该产生一个杀手级应用的东西( killer app),使得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就像当年AT&T的电话,或者像微软视窗或谷歌搜索一样。谷歌的搜索业务已经实现了这个理想,也许有一天他们的语音和翻译的边缘业务也最终可能达到这一目标。 皮尔斯今天能给我们提供什么?迄今为止,该领域已经做得很好,采摘了不少低垂的水果。在有很多简单采摘的好时光里,我们自然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多加采摘。但是,如果这些机会逐渐枯竭,我们应该更好地遵循皮尔斯的教诲。也许我们到了认真面对核心科学挑战的时候,而不是把精力投入继续寻找越来越少的容易采摘的果实。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7460 次阅读|1 个评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3):皮尔斯论】
liwei999 2013-7-31 05:42
【立委按】 【 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系列刚写了三篇。 中国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前辈董振东老师来函推荐两篇来自主流的反思文章。 董老师说,主流中有识之士对深陷成见之中的NLP一边倒的状况, 有相当忧虑和反思。 Church (2011) 对NLP的回顾和反思的文章【 钟摆摆得太远】 (A Pendulum Swung Too Far)是一篇杰作,值得反复研读。 文章在语言研究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大背景下 ,考察NLP最近20年的历程以及今后20年的趋势。 它的主旨是,我们这一代NLP学者赶上了经验主义的黄金时代( 1990迄今),把唾手可得的果子统统用统计摘下来了, 留给下一代NLP学人的,都是高高在上的果实。 20多年统计一边倒的趋势使得我们的NLP教育失之偏颇, 应该怎样矫正才能为下一代NLP学人做好创新的准备, 结合理性主义,把NLP推向深入?忧思溢于言表。原文很长, 现摘要译介如下。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3)】 立委编译自: K.Church 2011. A Pendulum Swung Too Far. Linguistics issues in Language Technology, Volume 6, Issue 5. Abstract: Pierce revisited by Church 2007: as a legendary technology master as well as authority for the U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decision making, Pierce has two sides to show to the world. In this area, he is best known for directly leading to the funding winter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 all have mixed feelings towards such an important figure in history. While his sharp criticisms are mostly well argued and are difficult to respond (at least at the time), he has caused enormous pains in this field too. By reviewing his position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皮尔斯的反对意见 比起明斯基和乔姆斯基,皮尔斯在时下的教科书上更少提到,尽管皮尔斯作为ALPAC 委员会主席以及著名的“语音识别向何处去”一文的作者对本领域有深远影响。无论从终结资助还是从文章的引用率看,皮尔斯对该领域的冲击力是如此之大,真不明白现代教科书为何如此冷待皮尔斯。原因也许在于,比起明斯基和乔姆斯基,皮尔斯的批评“麻烦”更大。很多学者试图回应他的批评,但几乎没有任何回应能像他原来的批评那样有力和值得一读。 皮尔斯一生硕果累累,他开发了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一种与当今WAVE 文档格式紧密相关的语音编码方法,而WAVE 是一种在个人计算机上储存音频文件的流行格式。此外,皮尔斯在真空管领域的研究亦成就卓著,但他又带领团队发明了晶体管,使真空管很快消亡。皮尔斯的研究工作也涵盖卫星领域,后来他作为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副总裁,在把卫星研究转化成商业应用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开发了Telstar 1,这是卫星首次在电信领域的商业应用。 总之,皮尔斯是一位具有非凡成就的顶级技术执行官。与他争辩的另一方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其中包括一些可能会被拒授终身教职的初级教职人员。这是一场不公平的论战。但即便如此,也没有理由忽视他对领域的贡献,哪怕这些贡献给我们带来诸多“麻烦”。 ALPAC 报告与“语音识别向何处去”都非常值得一读。网上很容易找到 ALPAC 报告的原文,但其篇幅较长。如果读者时间有限,建议先从阅读“语音识别向何处去”开始,因为这篇通讯言简意赅,观点明晰。短短两页的通讯基本上论及两条批评意见: 系统评测:皮尔斯反对用演示来评测系统,也反对现今仍流行的各种系统评测方法。“即使给出了统计数据,语音识别的成功与否还是很难测量。总体而言……当……时对于……系统可以达到 95% 的准确率。在……情况下,性能会急遽下降。很难鉴定这种性能的语音识别系统能否成为实用的、经济合理的应用产品。” 模式匹配:皮尔斯反对现今仍流行的模式匹配技术(如机器学习和语音识别),斥之为巧妙的欺骗:“与科学相比由于更容易取巧而更快成功”。 模式识别批判 皮尔斯以魏岑鲍姆(Weizenbaum)开发的伊莉莎(ELIZA) 程序作为案例来解释“巧妙的欺骗”。虽然伊莉莎很明显并不“智能”,但它或许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伊莉莎批判从此成为对那些看上去比实际能力要强的程序的标准批判。维基百科对“伊莉莎效应”的定义如下: “在计算机科学中,所谓的伊莉莎效应,指的是下意识地假设计算机与人类的行为相似的一种趋势。从特定形式上看,伊莉莎效应只是指‘人们阅读被计算机串起的符号序列(特别是单词),往往读出了这些符号并不具备的意义’。更一般地,伊莉莎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情形,仅仅依据系统输出,用户就把计算机系统理解为具有‘其软件控制(输出)不可能实现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或者,‘假设(输出)反映了比实际更大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在特定还是一般形式上,甚至当系统的用户已经知道系统产生的输出是预定不变的,伊莉莎效应都会显著出现。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伊莉莎效应源于一种微妙的认知失调,一方面,用户意识到程序编制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他们对程序的输出结果依然盲信。伊莉莎效应的发现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进展,说明利用社交工程原理,而不是显式编程,也可以通过图灵测试。” 魏岑鲍姆在意识到他的伊莉莎程序让公众如此信服后,他自己反而成为人工智能的强烈反对者。以下是从他的著作《难以理解的程序》(Incomprehensible Programs ) 中的一个章节摘录的: “这两个程序(MACSYMA和DENDRAL) 与其他大多数人工智能程序完全不同,它们牢牢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之上……计算机当然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成功的应用。例如,计算机可以操控整个石油精炼厂的流程,可以导航飞船以及监测并在很大程度上操控飞船内的环境,以便宇航员执行任务。这些程序依赖于数学控制理论和牢固确立的物理理论。这种以理论为基础的程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优势,一旦程序走偏,监测人员就能发现它们的性能不符合理论的要求,从而可以用理论帮助诊断失败的原因。 但是, 大多数现有的程序……不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它们多是探索式的……采用的是在多数预见情况下显得‘可行’的策略……我自己的程序伊莉莎正是这种类型。伍诺格拉德(Winograd)的语言理解系统也是……纽厄尔(Newell) 和西蒙的GPS20 也是如此。” 魏岑鲍姆继续争辩道,程序理应易于理解,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这种观点皮尔斯想必也会同意。 皮尔斯关于“巧妙的欺骗”的提法批评了包括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以及模式识别(也包括大部分现代机器学习)的很多领域用演示来验证系统的做法。 “前述讨论适用于模式识别的各个领域,其应用作为练习留给读者”。 模式识别有其优缺点。优点是,模式识别可以巧妙应对许多科学难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进步。但是这一优势同时也是其缺点。短期的取巧分散了领域的精力,无法顾及真正有意义的长远目标。 很多工程任务与语音合成一样有两类研究:一类是实用的工程方法(例如衔接合成和磁带拼接),另一类是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如模拟人类发音的合成)。一般而言,实用的方法更有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结果,但学术界也激励更有前途的科学路线。对于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如果我们直接研究它们,而不是投机取巧,我们会有更好的机会取得进展。话虽这么说,如果你在工业界领导一个语音合成产品,为了在预算内按时按质交付产品,采用任何工程手段和技巧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回应 针对“语音识别向何处去”曾有很多回应,但是多数回应都没能有效应对上面提到的两条主要批评意见: 目前在论文发表时所要求的系统评测方法究竟有何意义? 与科学相比,模式匹配的意义何在? 罗(Roe)和威尔彭(Wilpon)争辩说,在“语音识别向何处去”提出后的25 年中,领域的发展已经把所谓“无用”的努力演变为商用现实。他们的文章开头介绍了隐式马尔可夫模型等流行方法,这些方法基于皮尔斯所反对的模式匹配技术。接着提到目前常用的评测方法。评测旨在展示模式匹配技术的有效性,然而评测带来的结论正如皮尔斯归纳描述的那样:“难以度量”。 “在实验室条件下,语言识别器对于声音的模式匹配相当准确。然而,在‘真实世界’的条件下,错误率会高出很多”。 ALPAC报告 相当长的ALPAC 报告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其中许多批评意见令人尴尬,也很难回应。报告的结论部分提到一些好消息: “如今仍有理论语言学家对实证研究或计算都不感兴趣,也有应用语言学家对十年来的理论进展无动于衷,对计算机也很木讷。但是,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都有更多的语言学家尝试把微妙的语言理论与更丰富的数据相结合,他们中几乎所有人,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渴望计算机的支持。前一代人需要一辈子做的工作(譬如建立对照语库、词汇表、浅层文法),如今借助计算机几个星期即可完成(下一年大概只需要几天)。在对于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自然语言的理解方面,人类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但好消息随后紧接着就是不那么好的消息 : “ 但是,我们还没有简单易用并广为人知的计算机处理语言数据的好方法。” 作为回应,斯蒂德曼(Steedman)将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物理学领域做了对比。他指出物理界并没有被类似于ALPAC 的报告所困扰:“没人去告诉周围的物理学家该做什么。”斯蒂德曼建议,如果我们更自律,并避免在公共场合过度渲染,我们的领域也许会处于更好的状态。 我们其实没必要羡慕物理学领域的状态,以此排斥ALPAC报告。斯蒂德曼的回应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事实上,物理学在学术界根本就不处于一个令人羡慕的位置。曾经有一段时间,物理学确实处于相对良好的状态,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物理学的冬天已经持续太久,以至于许多人离开了物理学领域。曾经的物理学家们对许多领域做出了贡献,包括我们领域的几个方向,例如机器翻译和机器学习等。至于过度渲染,物理学不比我们少。 甚至连ALPAC 报告也指出,计算语言学比物理学有许多优势: “我们看到计算机为语言学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视角和机会。我们相信,这些可与粒子物理面临的挑战、问题和视界相当。毫无疑问,语言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其他现象。而且计算语言学所需要的工具成本,比起需要数十亿伏加速器的粒子物理学少得多了。” 哈钦斯(Hutchins)在ALPAC报告30 周年纪念时在《机器翻译国际新闻》(MT News International) 中题目为《ALPAC :著名(抑或臭名昭著)的报告》的文章中,总结道: “ALPAC 对机器翻译持怀疑态度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机器翻译的质量无疑非常糟糕,似乎确实没有正当理由获得那么多的资助。报告中也正确地指出需要研制计算机辅助翻译,并强调计算语言学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然而,需要指责的是……” 哈钦斯继而批评ALPAC 报告的观点太过以美国为中心,机器翻译问题本应在更广阔的全球语境中来考虑。既然基调如此严肃,他对以美国为中心的批评就显得相对单薄。如果从美国角度看机器翻译技术质量不好,费用昂贵,难道换一个角度就会对他国合适? 事实上,ALPAC 报告之所以被认为臭名昭著,是因为它的怀疑论直接导致了机器翻译的资金寒冬,尤其是在美国方面。然而,报告(第34 页)实际上建议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增加经费开支: 对于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的长期的基础学术研究,以及 对于实用的、可以短期奏效的提高翻译质量的工作。 第一类基础研究应该以其科学价值为基础,经过同行评议,而评估第二类应用程序应该着重于实用的指标:速度、成本和质量。 皮尔斯的这两个建议凸显出他的两个不同侧面,正由于这种两面性使得皮尔斯能够同时认同乔姆斯基和香农那样两种不同的立场。一方面,皮尔斯是基础科学的坚定支持者。皮尔斯反对任何将科学扭曲成其他东西(例如应用程序)的企图,以及试图以误导性演示和盲目的指标(如今天所例行的各种评估办法)歪曲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皮尔斯也有实用的一面,他在语音编码、真空管、晶体管和通信卫星等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就是证明。他是应用型工作强有力的支持者,但所用的规则与基础研究完全不同,比如强调从商业案例出发。应用型工作要按应用型工作来评估(基于商业标准),而科学必须按科学的标准来评估(基于同行评审)。 如果皮尔斯今天还活着,他会被学术界的现状深深困扰。太多的资金投入到了模式匹配技术和数值评估上,干扰了他认定的作为核心科学问题的学术发展。 从更积极的方面看,皮尔斯的应用一面应该会对谷歌的商业成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在搜索方面。尽管如此,谷歌的边缘业务如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是否可以称作成功,从他的角度应该还有疑问。虽然我们有理由对这些领域抱有希望,像皮尔斯这样的怀疑论者会觉得,比起过去的几十年研发的巨额投资,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的应用成就并不相称。作为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现在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应该产生一个杀手锏级的应用,使得几乎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它,就像当年AT & T 发明的电话,或者像微软Windows 系统或谷歌搜索一样。谷歌在搜索方面的核心业务已经实现了这个理想,也许有一天他们的语音和翻译等边缘业务也能最终达到这一目标。 皮尔斯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什么?迄今为止,该领域已经做得很好,采摘了不少低枝果实。在有很多果实容易采摘的好时光里,我们自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但是,如果这些机会逐渐枯竭,我们最好还是遵循皮尔斯的教诲,认真面对核心科学的挑战,而不是继续寻找不复存在的容易采摘的果实。 【NLP主流的反思: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1)】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2):乔姆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4):明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5):现状与结论】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7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悚][太空一号/天外封锁线][高清蓝光720P版BD-RMVB/中字]
lcj2212916 2012-12-15 19:53
◎译  名 太空一号/拯救太空一号(港)/天外封锁线(台)/锁定/当心/封锁/拯救太空1号/反锁(未分级版) ◎片  名 Lockout ◎年  代  2012 ◎国  家  美国 /法国 ◎类  别 动作/科幻/惊悚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文 ◎文件格式  高清 蓝光720P版BD-RMVB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961.81MB ◎片  长 95 Mins ◎导  演 詹姆斯·马瑟 James Mather       斯蒂芬·圣·莱杰 Stephen St. Leger ◎主  演 盖·皮尔斯 Guy Pearce ....Snow       玛姬·格蕾斯 Maggie Grace ....Emilie Warnock       彼得·斯特曼 Peter Stormare ....Scott Langral       约瑟夫·吉尔甘 Joseph Gilgun ....Hydell       文森特·里根 Vincent Regan ....Alex       连尼·詹姆斯 Lennie James ....Harry Shaw       Bojan Peric ....LOPD Tech       雅基·伊多 Jacky Ido ....Hock       Anne-Solenne Hatte ....Kathryn       蒂姆·普莱斯特 Tim Plester ....Mace       Marko Janjic ....LOPD pilot       Yan Dron ....Hitman N1       Patrick Cauderlier ....Shuttle 1 pilot       Nick Hardin ....The Negotiator       Charlie Kranz ....ADR (voice)       Mark Schrier ....ADR (voice)       Gary Hetzler ....ADR (voice)       Milorad Kapor ....Scar       Mark Tankersley ....Barnes       Evan Moses II ....LOPD Tech 2       Pete Chaffey ....Doctor       Jason Ryan ....Crazy Inmate       彼得·哈德森 Peter Hudson ....President Warnock       Dan Savier ....Duke       Damijan Oklopdzic ....Slick       Greg De Cuir ....Radio Technician       Thomas Kelly ....White House Doctor 1       Daryl Fidelak ....White House Doctor 2       Miodrag Stevanovic ....Frank Armstrong       Charles Robert son ....Safe Room Technician        Michael Sopko ....Rupert       Vanja Lazin ....Hitman 2       Stefan Buzurovic ....LOPD Pilot 2       Bojana Bregovic ....Secretary       Jovan B. Todorovic ....New Technician       Milana Milunovic ....Street Girl ◎简  介  故事 讲述一个 男人 (盖·皮尔斯 饰)被误判为间谍反美罪,他重获自由的机会便是从被暴徒们控制的外太空的监狱中救出总统的女儿(玛姬·格蕾斯 饰)。   未来的世界里,地球上已经没有空间供犯人坐牢使用了,于是人类制造出了一个绕着地球飞行的类似于空间站的监狱。在其中的一个监狱里,关押着许许多多的重刑犯,死囚等等极度危险的人。这里保安严密,似乎是坚不可摧的。可是,挂一漏万,意外总是不期而遇。   这一天,总统的女儿造访监狱。监狱里的工作人员自然觉得有无限荣光。可是,事情就在总统的女儿和一个犯人对话时出现的错误。很快,一场由各种犯罪头子组成的暴动和越狱就在监狱里发生了起来。   总统的女儿死里逃生,但是很明显,她呆在这个卫星一样的监狱里并不安全。地球上的人们也坐如针毡,军队里的人正在想尽办法要把总统的女儿从监狱里救出来,然后彻底抛弃这个孤岛一样的监狱,让它在外太空自生自灭。得到解救总统女儿任务的是一个有着"污点"的特工,他在一次任务中,莫名其妙地被陷害成了卖国贼。如今,他只有把总统女儿平平安安地带回地球,才能重获自由。   于是,他走上进监狱,展开了一长营救的血腥之旅…… 幕后制作   外太空的双重营救   影片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外太空的一个被当作监狱来使用的空间站里,这里关满了危险的犯人。而当总统女儿被犯人劫持,一个有着污点的前特工被派往那里实施营救行动之后,事件变得愈发地复杂了起来。对于这个故事,导演詹姆斯·马瑟说:“很棒,我觉得这个故事有着双重的意义。第一层意思是,特工去营救总统的女儿,因为她在哪里遇到了危险,生命不保,所以美国军方就派出了最有战斗力的精兵强将前去营救;第二层意思是,这个特工本人并不想前往那里去执行这个危险的任务,他是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前去的。因为他要把总统的女儿带回来,然后换取自己的自由。这个故事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这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而是一个有污点的人为了获得自由而前往卖命的故事。除此之外,影片里的情节、科幻的设定以及动作场面的安排,都是很主流的。”   担任影片监制和制片人的吕克·贝松说:“影片很有意思,讲述了一个营救的故事。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部动作电影,带有科幻的元素。当然,科幻并不是电影着力要表现的内容,那些传统的、快速剪辑的动作场面才是。我很是喜欢这样的电影,因为类似的影片非常直接、能提供给观众最直接、最准确、最清晰的娱乐元素。好比说,我只想着这场戏里有打斗和枪战,然后就把这场戏拍出来,就万事大吉了。其他的东西,不需要去考虑太多。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初就被人称为“太空版的《飓风营救》”,足以见得这两部都是由吕克·贝松监制的电影有多么相似了。不过,和《飓风营救》相比,《反锁》的商业味显然更为浓厚一些。詹姆斯·马瑟说:“相比较于《飓风营救》,《反锁》的故事更为宏大,制作也更为精良。除了有一些科幻元素和CG动画外。主角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飓风营救》的主角所难以企及的。即使还是一个人单枪匹马独闯龙潭,但是在特效场面、动作戏的规制和大小上,《反锁》还是要高出一大截。所以,这部电影,会更加刺激、也会更加好看。”   吕克·贝松式的动作片   出生在英国、成长在澳洲的着名男演员盖·皮尔斯在这部电影独挑大梁,扮演了那个有着污点的特工。虽然人们对盖·皮尔斯的认知主要来自于诺兰的那部《记忆碎片》,但是这个澳洲演员却演过不少部知名的动作片,譬如《寻求正义》、《别怕黑》和《爱国者》等等。随意,对于盖·皮尔斯来说,拍摄一部动作戏,并不算是太困难的事情。盖·皮尔斯说:“这部电影和那些以动作戏为卖点的好莱坞电影极为不同,所以我很乐意于把这样的电影当作是‘吕克·贝松式的动作片’来对待,尤其是其中的打斗、镜头切换和动作设计,都和一般意义上的美国动作片非常不同。而且,影片的两个导演还是爱尔兰人,他们在片中加入了很多爱尔兰人独有的幽默元素。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真是令人翘首以待。因为这是一部在绿幕面前拍的电影,所以,只有等到上映的时候,我才能知道我自己到底演了什么。不过,你也知道,吕克·贝松式的动作片指的是什么,所以,这部电影不会让人们失望的。”   在影片中扮演总统女儿的玛姬·格蕾斯,曾经和吕克·贝松合作过《飓风营救》,只是在那部电影里,她没有任何的动作戏。而在本片中,格蕾斯将有机会一展拳脚。对于此,格蕾斯说:“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在一部电影里有什么动作戏的场面要拍摄。不过,我觉得拍摄动作戏倒是挺好玩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绿幕前,按照导演的意思去做一些脑海中的动作,这的确挺好玩的。而且,我在这部电影中能和盖·皮尔斯这样的大演员合作,这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和他合作,没有太多的压力,因为在很多场景的拍摄中,他都会告诉我要如何如何才可以不受伤,而且镜头会更好看。他是个很棒的演员,无论是表演动作场面还是说台词,都是如此。” 花絮 ·本片由吕克·贝松担纲编剧及监制。 ·这部科幻片的投资仅为3000万美元。 ·两位导演詹姆斯·马瑟和斯蒂芬·圣·莱杰都是爱尔兰人,这是他们的大银幕长片处女作。 ·影片的导演之一詹姆斯·马瑟,同时还是本片的摄影师。 ·影片被称做"太空版的《飓风营救》"。巧合的是,影片的 女主角 玛姬·格蕾斯也曾出演了《飓风营救》一片。 ·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在贝尔格莱德拍摄。 下载地址 : http://www.ctdisk.com/file/13595996 http://radarew.5d6d.net/thread-1024-1-1.html
1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鲸尸的海葵
热度 6 xbyang 2012-9-4 16:01
食鲸尸的海葵
    弱小的海葵敢吃巨大的鲸吗?当然不敢。不过美国女科学家却发现了一种海葵,它们以鲸尸作为自己的食物。这些新品种海葵看起来像是人的牙齿,科学家认为这种可爱的生物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鲸鱼死亡之后沉入海底的地点叫做“鲸尸坠落地”,体积庞大的鲸鱼尸体对于海底生态系统而言则是丰富的食物来源,尸体提供的营养物质使许多生物寄食繁衍生息。鲸鱼尸体在几个星期之内会腐烂,但是尸体骨骼可以继续存在60~100年,一些海洋细菌分解鲸尸的骨骼,释放出一些有机物质,向附近的一些小型海洋生物提供食物。   2006年,一些深海探测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潜水艇,对美国加州蒙特里杰克海湾深达3000米的海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了一具已经腐烂得快只剩下骨骼的鲸尸,在鲸尸上面有一些白色的海葵。这种海葵的体形很小,呈圆柱状,与人类的臼齿大小相似,看起来就像是长着小触须的牙齿。这些研究人员觉得十分好奇,就向加州大学的海洋生物家维基·皮尔斯报告了此事。   当时皮尔斯正在太平洋上航行,主要是收集一些海葵样本。皮尔斯将水下摄像机配置在远程操控设备上,然后把设备慢慢沉入海底,远程操控设备的机械手臂和吸入装置可用来收集海底生物样本皮尔斯把潜水者送给她的白色海葵带回去,送到俄亥俄州大学海葵研究专家麦格·戴莉那里进行深入研究。   戴莉对这种海葵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的确是新的品种,并把这种海葵叫做Anthosactis pearseae,意思是“皮尔斯海葵”。戴莉最近把她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自然历史》杂志上。文章指出,皮尔斯海葵非常新颖奇特,它与普通的海葵与众不同,其触须要长许多;皮尔斯海葵还是第一种在“鲸尸坠落地”生活的海葵,在此之前还没有其他海葵能生活在“鲸尸坠落地”,这些海葵主要以鲸尸腐肉和鲸骨的分解物为食。戴莉家表示,研究皮尔斯海葵对揭示研究深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653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