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分析技术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著作《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之前言
ssglwu 2019-9-12 13:04
著作《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之前言 吴国林等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9 年。 前言 我作为首席专家于 2011 年 10 月获得了 2011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批准号: 11JZD007 ),课题组 经过近6年的专心、刻苦认真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学术目标 。 2017年10月23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专业的通讯评审,专家鉴定意见的总体评价是: “ (1)该项目较好地完成了约定的研究任务。 (2)该项目成果是在充分借鉴、整合相关高水平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项对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的 系统性研究力作 。以国内外技术哲学研究状况为基础,以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构建为核心,辅以前沿技术的哲学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勾勒了国外技术哲学的总体框架,也提供了国内技术哲学探索的基本图谱,就其全面性和丰富性而言, 在国际国内还属首次,对中国技术哲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一种展示和评断,具有现实意义 。 研究还对分支的技术哲学作了简要描述,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包括信息的、生物的、纳米的、认知的、量子的技术哲学等。这些都是技术哲学发展 比较强劲、成果比较丰硕的领域 ,此项工作对其他领域的梳理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 我认为,鉴定是中肯的,也是对课题组6年攻关的公允评价:一是建立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二是“国际国内首次”对技术哲学进行“全面性和丰富性”的研究。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是对国际上原有的二重性研究纲领的新突破,更为合理。本著作也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技术哲学发展趋势,并以分析技术哲学为核心的重要专著。事实上,我最为看重的是构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技术哲学领域做出了新的学术推进。 分析技术哲学研究获得了国际上的积极评价。 国际上最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 C. Mitcham )的评价是:“吴国林教授正在领导中国技术哲学的分析进路( Professor Wu is leading the analytic approach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China )”。这是他 2016 年 6 月 28 日 -7 月 3 日在华南理工大学进行系列学术讲座时、对吴国林领导的分析技术哲学研究所做出的评价。 (注: 本著作部分为精装 。其它为平装) 在最终成果出版之际,有必要将项目的相关情况给予说明。 (1) 2011 年 10 月获得本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以来,一直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学校领导、社会科学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的高度重视。 获得重大攻关项目之后不久, 时任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教授于 2011 年 11 月给课题组吴国林教授发来了热情洋溢的祝贺,并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带动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2018 年5月,正值 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期间, 王迎军教授欣 然为本专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做序,对研究项目、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作出了充分肯定——形成了 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她说: “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学校培养了一支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使 我校成为国内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 。希望以该项目的结项为新起点,开启我校哲学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局面,拓展出一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国道路。 ” ( 2 )按时召开开题论证会。 2012 年 1 月 7 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领导和国内有关技术哲学的重要专家指导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本课题的原有计划进行了调整,使重大课题的执行更加合理。 课题组认真根据专家意见、适当调整原订研究计划和组织实施。 2011 年 最初申报的课题原计划为9个子课题。 2011 年11月的《研究计划合同书》建议:①将原有的9个子课题凝练成4个子课题;②增加两个子课题。 2012 年 1 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议。基于上述意见,课题 最终确定为6个子课题,于2012年2月将重新调整的《投标评审书》上报教育部社科司,见表0-1。 将任务重新分配为6个子课题,与相关的子课题负责人签订了合同书,明确了相关的权利、责任和任务,按合同书及时划拨研究经费。 表0-1 重新确立 各子课题的分工 子课题名称 主持人 完成任务 量子技术哲学研究 吴国林 量子技术哲学研究报告,前言、统稿、定稿、总协调 总报告的其他部分(包括 特邀作者 ),包括统稿 吴国林 总报告其他部分 召开研讨会 吴国林 开题、中期、结项、其他学术研讨会、出版 信息技术哲学研究 肖 峰 信息技术哲学研究报告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 吴国盛 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报告 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 张志林 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报告(吴国林具体、全力进行相关研究) 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陈 凡 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研究报告 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李三虎 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报告 (3) 2013 年8月上报《中期检验报告书》,经专家评定:通过中期检查。专家组的《中期检查意见》明确提出:“ 加强课题设计的 总体目标推进,‘建立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 。”课题组于 2013 年 3 月上报了《中期检查整改报告》,以建立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为研究重点。 ( 4 )阶段性论文的出版,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经过课题组的艰苦努力,最终完成了相关学术论文 48 篇,其中 CSSCI 期刊论文35 篇: 《中国社会科学》 1 篇;《哲学研究》 3 篇;《哲学动态》 2 篇;《自然辩证法研究》 5 篇;《自然辩证法通讯》 3 篇;《新华文摘》转摘 1 篇; 《 新华文摘》数字版全文转载 1 篇; 中国人民报刊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全文转载 11 篇。出版著作 4 部,其中译著 1 部。 最终成果的绝大部分章节,特别是第二篇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都是在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再经过修改纳入到最终著作之中。其标志性成果“ 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以《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第29-51页),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 科学技术哲 学》 2017 第1期全文转载 ; 被《 新华文摘 》2017年第5期第161-162页论点摘编;被《 新华文摘》数字版 2017 年第 8 期全文转载 ( www.xinhuawz.com ); 《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被《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6年)收录近1万字;论文《 分析技术哲学的探索与展望 》被载入到《中国哲学年鉴》(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编)。可见,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与此相关的核心是,构建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并实现形式化。最早在申报和获得此重大攻关项目时,原先也并不预先知道能够构建起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才发现了解决之道。直到 2015 年才构建, 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统模型,该系统处于环境之中。 (5)出版专著和主编学术丛书。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邀请,吴国林教授 主编两套丛书《当代技术哲学前沿研究丛书》(《量子技术哲学》(吴国林)、《 信息技术哲学 》(肖峰)、《技术哲学研究》(吴国林等))和《当代哲学前沿丛书》。 我的个人专著《量子技术哲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量子技术的哲学著作,具有开拓性和系统性,居于国际研究前沿,其中第十四章第二节“量子信息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中的量子信息理论中新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及其哲学阐释,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总编辑张江教授的高度赞扬,他说,他的文学阐释理论正需要相关量子理论前沿的哲学研究成果。于是,2016年年三十(2017年1月27日)的下午张江与吴国林教授通电话进行讨论新的不确定原理,后张江教授专程到广州于2017年2月7日晚上与第二天上午再次进行学术讨论。 (6)多次主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与学术工作坊。 主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5 次:主办全国“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学术研讨会( 2011 )、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前沿研讨会( 2012 )、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研讨会( 2012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 2015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成立大会暨首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2017 )等。主办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 2016 )。还多次举办了南方技术哲学论坛等小型研讨会。多次邀请国内外学者到我校讲学。其中包括米切姆、克劳斯等技术哲学家到我校讲学和做学术报告。 多个会议的综述发表在国内重要期刊上。《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前沿研讨会纪要》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年第 7 期),《 物理学哲学的奠基盛会——记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4期)。 《 探寻分析技术哲学的未来研究近路》发表在《国际学术动态》(2016年第3期)。 (7)相关研究成果应邀到国内外多个大学作学术报告。吴国林教授应邀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东南大学哲学系、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做学术报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也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国际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克劳斯给予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以积极评价。 (8)成立相关的高层次学术机构。第一,2015年被批准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吴国林教授担任首任理事长(主任),该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第二,2015年被批准成立校级“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吴国林教授为主任。 第三,2017年4月14日,华南理工大学正 式 批准成立“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hilosoph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成为校级研究机构,聘任吴国林教授为高等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席。原有的校级“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为高等研究所的下级单位。 2017 年5月4日,“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 被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该基地从事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获批的首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 9 )开设相关研究课程。吴国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在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专业亲自开设了两门课程:《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和《逻辑哲学导论》,前者直接为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服务,而逻辑哲学同时服务分析技术哲学的核心任务,即如何构建技术人工物从结构到功能的推理,构建什么样的逻辑推理方式,并最终找到了技术推理的三值逻辑形式。 (10) 形成了有影响的研究团队,开创了 分析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技术哲学研究的南方重镇(学派)正在形成之中,在广东,形成了包括 6 名正教授、 6 名副教授的分析技术哲学研究团队,还有若干博士、硕士等研究生加入。有关研究成果近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已获得 2 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 1 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 8 项国家社科基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6 篇等。 有5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与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相关。 客观地讲,本重大攻关项目的创新性在于: 提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是对原有的二重性研究纲领的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 ①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构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②提出技术原子,建立从结构到功能之间的逻辑推理,并用三值逻辑给予表达。 ③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全同性原理。 ④提出技术陈述的意义(实践意义)与意谓(有效值)统一于有效性。 ⑤提出技术知识的分类与具体技术的结构图。 ⑥研讨了技术解释和技术推理的几种情形,一是多值逻辑表达,另一种是贝叶斯概率展开联接。 ⑦提出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的“综合的分析哲学方法”。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何为学术, 学术一定有难度!没有难度的东西,就一定不是学术。 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严谨的学术,是不可能的。就如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只能从数学语言才能理解,而任何其他的经典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比喻,都会出毛病。同样,真正关键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大众化的。比如,优异的飞机发动机是大多数国家都无法制造的,中国目前还在突破之中。同样,核心的学术需要经过艰苦的正规训练,人文社会科学是认识人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同样具有客观性,不因为意识形态而发生变化。没有国际视野,没有掌握必要的外语,如英文、德文、甚至古希腊语,没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训练,没有基础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比如牛顿力学、微积分、分子生物学等,没有必要的逻辑学训练,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前沿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心灵鸡汤并不是学术。没有经过逻辑论证的东西,它可能有思想或观点,但它也不能成为学术。 难度是成为学术的核心因素,但是,还有一个生命力因素,即学术应当有生命力,它成为不断推进的研究序列,这也是研究纲领的应有之义。 该学术不能成为考古式的研究,而应当是,该学术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即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该学术也将发生理论范式的革命。比如,西方哲学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变革,西方哲学在不断发生变革,不断有新的哲学理论和方法的诞生。不能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而不断革命的学术,它只能成为遗产、或最终被历史所淘汰。生命力因素实质是表明学术研究应当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序列。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不仅开拓了国际学术视野,而且培养了研究人才,拥有了集体攻关的重要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提出了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为分析技术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也突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学派意识,学术交流频繁,技术哲学研究实际上成为我国的南方研究重镇 , 进入到技术哲学的国际学术前沿,能够与国际技术哲学家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 吴国林 2018 年 6 月 8 日
个人分类: 出版|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侧记
热度 1 ssglwu 2019-9-11 12:34
吴国林 20190911 2019 年 9 月10 日是教师节,昨天下午参加了在广州市珠岛宾馆八角楼岭南厅召开的“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出席会议的领导有: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傳华,省政府副省长覃伟中,省政协副主席马光瑜,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陈敏,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岸明等。会议主持人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新山。 会议的内容有:省社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做评审说明;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表彰决定;为优秀社会科学颁发奖牌和荣誉证书;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为优秀成果获得者代表颁发奖励证书;优秀社会科学家和优秀成果奖代表发言;最后是宣传部部长傳华讲话。 我是作为一等奖获得者代表上台接受颁发的奖励证书。我上台正听省领导讲,获一等奖真不容易。我一想,看来省领导还是很清楚科学研究之不易。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教授、社科处李石勇处长,以及获奖者部分代表前去参加会议。 我获奖的是论文《 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10 期,近 25000 字)。 受到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 2017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新华文摘》 2017 年第 5 期论点摘编; 新华文摘数字版2017年第8期全文转载; 《广东社会科学年鉴》(2016年)收录近1万字; 专稿论文《分析技术哲学的探索与展望》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编《哲学年鉴》(2016年)。 该文属于国际领先的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国外分析的技术哲学包括有 Rapp 、 Kroes 、 Meijers 、 Pitt 等学者,其代表性研究纲领是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即认为技术人工物是由结构与功能构成的。然而,这一模型存在许多困难。为克服这些困难,本人 构建“ 综合的分析哲学 ”方法,提出技术人工物是由意向、要素、结构与功能所构成的人工系统。研究了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结构、技术命题、技术推理、技术的三值逻辑关系( 2016 ),原创性提出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目前,我们继续在于技术人工物展开分析,包括: 技术人工物的技术预测、可靠性等问题, 还有技术人工物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代表领奖后合影 学校部分获奖人员与朱校长合影 与谢加书合影,为本院第一届博士生,他获得二等奖,师生同台。 注记:谢加书教授是我学院的教学—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成员。从获奖看,团队应当完成了任务。再大一点团队:肖峰教授也获得二等奖。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743 次阅读|3 个评论
重大攻关项目之专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正式出版
热度 3 ssglwu 2019-9-9 17:41
重大攻关项目之专著《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正式出版 吴国林 2019 年 9 月 9 日 我作为首席专家于 2011 年 10 月获得了 2011 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批准号: 11JZD007 ),课题组经过近6年的专心、刻苦认真的研究,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学术目标 。 现已正式出版(2019年4月)。 总共 462页,15开,共计62万字。 核心是:建立了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2017年10月23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专业的通讯评审,专家鉴定意见的总体评价是: “ (1)该项目较好地完成了约定的研究任务。 (2)该项目成果是在充分借鉴、整合相关高水平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项对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的 系统性研究力作 。……就其全面性和丰富性而言, 在 国际国内还属首次 ,对中国技术哲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一种 展示和评断 ,具有现实意义。 ” 《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之目录 吴国林 等著 目 录 前言 走向分析技术哲学 1 一、技术哲学的内在逻辑分析 1 1 、对技术哲学研究传统的考察 1 2 、技术哲学研究的技术解释进路 4 3 、技术哲学发展的内在趋势 6 二、技术哲学的问题与出路 9 1 、技术哲学存在的问题 9 2 、为何需要分析技术哲学 ? 10 三、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 12 1 、关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问题 13 2 、关于技术何以可能的问题 13 3 、关于技术知识 14 4 、关于技术客体的结构与功能 15 5 、关于技术解释 17 6 、关于技术推理 18 7 、国内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现状 19 四、本书的写作思路与基本框架 21 1 、综合的分析哲学方法 21 2 、应从何处开始分析技术哲学研究? 23 3 、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25 4 、基本解决方案与研究结构 27 5 、有待解决的问题 30 第一篇 国内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1 第一章 国外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2 一、德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2 1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32 2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34 3 、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35 二、美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36 1 、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36 2 、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39 3 、美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40 三、英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42 1 、英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42 2 、英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47 3 、英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48 四、荷兰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49 1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49 2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51 3 、荷兰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55 五、俄罗斯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56 1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56 2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60 3 、俄罗斯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60 六、日本技术哲学的历史与现状 61 1 、日本技术哲学研究的历史 62 2 、日本技术哲学研究的现状 65 3 、日本技术哲学研究的特点 66 第二章 现象学技术哲学发展趋势与现状 68 一、从现象学到现象学技术哲学 68 二、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不止经验转向 70 三、新海德格尔者的技术批判:德雷福斯与鲍尔格曼 71 四、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经验化的现象学分析 73 1 、后现象学概况 73 2 、伊德:“人—技术关系”理论 75 3 、对“人—技术关系”理论的改进 76 4 、维贝克:物的伦理学 77 五、法国进路:人类命运与原初的技术性 78 第三章 中国技术哲学的历史与思想状况 82 一、从技术辩证法到技术哲学学科 82 1 、技术辩证法传统 83 2 、技术论导向阶段 84 3 、技术哲学学科确立 85 二、作为一种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 86 1 、技术的经济哲学 87 2 、技术的社会哲学 87 3 、技术的伦理哲学 89 三、作为一种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 91 1 、现象学技术哲学 91 2 、分析技术哲学 93 3 、解释学技术哲学 96 4 、实用主义技术哲学 97 四、思想来源、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 98 1 、思想来源考察 98 2 、传统文化关联 99 3 、当代特色呈现 100 第二篇 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103 第四章 技术的涵义与技术划界问题 104 一、技术的演变 104 二、技术的构成要素 110 三、技术本质的一个简要考察 113 四、技术的二象性与本质 116 五、科学与技术的划界问题 120 第五章 技术的先验分析 130 一、“先验”的概念界定与技术先验问题的提出 130 二、技术先验问题的历史考察 130 三、对历史上技术先验分析的审视 133 四、德绍尔物自体观中的悖论与再认识 138 1 、德绍尔的物自体观中存在的悖论 138 2 、德绍尔的物自体观中悖论的化解 139 3 、技术人工物之物自体的再认识 142 五、先验因素与经验因素互为前提和基础 145 第六章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问题 153 一、特修斯之船问题 153 1 、哲学史上的特修斯之船问题 153 2 、劳的解释方案及其批判性考察 157 3 、对于其他解决方案的考察 162 二、人工类是实在类吗 ? 165 1 、威金斯反人工类的形而上学论证 166 2 、对反人工类之形而上学论证的批评 167 三、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 169 1 、结构与功能的概念 169 2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73 四、再论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与实在性 178 第七章 技术语言与技术陈述 184 一、技术语言的特点 184 二、技术陈述的基本分类 193 1 、技术客体的结构陈述与功能陈述 193 2 、技术的行动规则陈述 199 3 、技术行动的目的陈述与技术行为陈述 201 4 、技术客体的运行原理陈述 203 三、技术陈述的性质 204 1 、技术陈述的基本特点 204 2 、技术陈述的有效值问题 207 第八章 技术知识及其逻辑结构 208 一、知识的涵义 208 二、技术知识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209 三、技术知识分类的简要考察 212 1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知识分类的简述 212 2 、主要技术知识分类的依据 214 3 、主要技术知识分类的优点与不足 217 三、对技术知识的再思考 220 四、技术知识的分类与结构 223 第九章 技术理论的结构 227 一、技术事实 227 二、技术规则 230 三、技术规律 235 四、技术原理 243 五、技术理论 248 六、技术的真理问题 261 第十章 技术解释的基本模式 265 一、技术解释的基本概念 265 二、克劳斯的技术解释理论 268 三、技术客体的功能解释 274 四、技术客体的结构解释 280 第十一章 技术推理研究 289 一、实践推理的涵义与基本模式 289 1 、实践推理的涵义 289 2 、实践推理的模式 291 3 、实践推理的实质 294 4 、技术的实践推理模式 299 二、技术的结构推理 302 1 、哈勃望远镜的结构与故障 302 2 、皮特对哈勃望远镜故障的解释 306 3 、技术的结构推理 309 4 、对技术解释的几点讨论 314 三、贝叶斯推理的基本概念 316 1 、概率的基本涵义 316 2 、贝叶斯定理 322 3 、贝叶斯网络及其构建 325 4 、贝叶斯网络推理与适用情境 328 5 、技术人工物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331 第十二章 技术进步的哲学分析 336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 336 二、技术进步的外在分析 338 1 、技术进步的外在表现 339 2 、技术进步的价值取向 341 三、技术进步的内在分析 343 1 、技术进步有其内在视域 343 2 、技术自身的构成分析 345 3 、技术进步的内在表现 347 第三篇 分支技术哲学研究 350 第十三章 信息技术哲学 351 一、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 351 1 、信息技术哲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351 2 、信息技术哲学的意义 353 二、信息技术哲学的主要论域 355 1 、信息技术本体论 355 2 、信息技术认识论 356 3 、信息技术人本论和价值论 359 三、信息技术哲学的若干前沿 361 1 、物联网与网络哲学的新探索 361 2 、人工情感与信息技术的人文向度 363 3 、经验的技术性生成与信息技术在心灵世界的扩展 364 4 、脑机接口与知行合一 364 第十四章 分析生物技术的哲学研究 364 一、生物技术的概念 364 二、生物技术的基本哲学问题 364 1 、生物技术的合理性分析 364 2 、生物技术的社会建构论分析 364 3 、生物技术之逻辑构造观 364 4 、生物技术中的合成生物学问题 364 5 、生物技术之大数据时代 364 三、当代生物技术中实践推理与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1 、关于生物技术实践推理与理论推理的界定 364 2 、生物技术的科学化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3 、生物技术的符号化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4 、生物技术的智能化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5 、生物技术的整体性与实践 / 理论推理的一体性 364 第十五章 纳米技术哲学 364 一、纳米技术的主要特点 364 1 、新奇性和综合性 364 2 、复杂性和汇聚性 364 3 、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364 二、纳米技术伦理学关注 364 1 、后人类主义的纳米伦理承诺 364 2 、结果主义的反纳米技术思潮 364 3 、相对主义的纳米伦理学评估 364 三、纳米技术现象学解释 364 1 、超越直观的纳米世界 364 2 、纳米世界的视觉转换 364 3 、纳米技术的哲学解释 364 四、纳米技术本体论整合 364 1 、纳米量级问题 364 3 、学科边界问题 364 3 、本体统摄问题 364 五、纳米技术哲学未来取向 364 1 、进一步探索人与纳米技术的关系 364 2 、围绕纳米技术开展广泛哲学对话 364 第十六章 认知技术哲学研究 364 一、认知技术概要 364 1 、认知技术的基本涵义 364 2 、认知增强技术 364 二、认知技术引起的哲学问题 364 1 、技术对认知的影响 364 2 、技术对认知对象的影响 364 3 、认知技术:心灵的仪器 364 4 、身体、自我与身份问题 364 5 、认知增强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364 6 、语言知识的先天性问题 364 第十七章 量子技术哲学 364 一、量子技术的涵义 364 二、量子技术与经典技术的关系 364 三、量子技术引起的哲学意义 364 1 、量子控制要控制的是什么? 364 2 、量子黑盒的认识论意义 364 3 、世界的复杂性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 364 4 、能否消除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 ? 364 5 、量子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364 参考文献 364 一、中文部分 364 二、外文部分 364 后 记 364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3026 次阅读|11 个评论
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作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的报告
ssglwu 2018-2-8 23:21
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作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的报告 吴国林 2017 年 11 月 5 日晚 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邀请作“ 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 ”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主任雷瑞鹏教授、万小龙教授及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不足,需要从分析哲学角度来研究技术。 分析技术哲学的原有研究纲领是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该纲领把技术人工物所具有的物理的和意向的两种性质,转变为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然而该研究纲领存在着“本体论难问题”,也没有建立形式化的从结构到功能的逻辑推理。 为克服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 难问题”,需要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转向系统性。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统模型。 核心要素、核心结构和专有功能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内在性质。 当技术人工物的内在性质相同,它就具有全同性。 除了非充 分决定标准和实现限制标准之外,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标准还须增加要素限制标准和环境限制标准,以便使结构与功能之间有更大的确定性。 报告了技术陈述的研究现状。提出技术陈述的意义(实践意义)与意谓(有效值)统一于有效性。 在技术人工物的下向分解中,分到不能再分的要素,就是技术原子,它是原子结构与原子功能的统一。基于技术原子和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可以建立结构陈述与功能陈述之间的技术逻辑,并实现形式化。 报告后,与教授和研究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附记 :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性研究纲领是近年笔者在技术人工物二重性的基础上的新推进,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积极评价。 有关内容详见:吴国林,《 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10 期。 董 春雨,雷瑞鹏教授 博主在此 万小龙,吴国林,董春雨教授
个人分类: 学术报告|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做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纲领的学术报告
ssglwu 2016-12-21 10:04
吴国林 2016 年 12 月 22 日(修订版) 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邀请,做为人大哲学 60 年系列学术活动, 2016 年 12 月 15 日 15 : 00-17 : 00 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500 会议室做了“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纲领”的学术报告。 作为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回到母校做学术报告还有一定的思想压力的,因为人大就是人大,不是你想讲就可以的,总得要有一定东西。正如我在开场时讲,刘大椿老师到场,压力山大! 报告的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科研室主任刘永谋教授,评议人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研究员。参加报告会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大学、天津市委党校等科研院所的专家或学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是当日下午 2 : 30 到达人文楼底楼,没有想到,我的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人大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内科学技术哲学界的最具影响力哲学家之一刘大椿教授也到达了底楼,当然,我感到十分意外,师生稍作交流,看来只有到报告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了,是“祸”躲不过!后来刘永谋教授给我讲,他并没有通知刘大椿老师,万一通知他,而他不来,让通知者“难堪”, 正是刘大椿老师自己主动要来!看来,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非常希望老师提出批判性建议!后来证明了我的判断。谢谢刘老师! 下午 3 : 00 正式开始。刘永谋教授对我进行一个简短的介绍之后,我开始学术报告。我先对自己这几年的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直接切入主题,报告分为 8 个部分: 1 、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 2 、如何解决当代技术哲学的存在问题? 3 、技术人工物:从二重性到系统性; 4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标准; 5 、技术是什么与本质; 6 、技术知识的分类与结构; 7 、技术陈述; 8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 当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基本纲领是二重性研究纲领。本报告所提出的观点是:二重性研究纲领是有问题的,必须代以之系统研究纲领。 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纲领把技术人工物所具有的物理的和意向的两种性质转变为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为克服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 难问题 ” ,需要从技术人工物的二重性转向系统性。要素、结构、功能和意向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统模型。除了非充分决定标准和实现限制标准之外,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标准还需增加要素限制标准和环境限制标准,以便使结构和功能之间有更大的确定性。利用赖欣巴哈的三值逻辑之直接否定与蕴涵可以构造出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三值逻辑关系。 大致我用时 65 分钟就讲完了,讲得粗一些,因为有关参加者大致看了一下我的论文《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中国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10 期,共 22 页)。当然,要讲其中任何一个小问题,也可以讲一个小时,我主要是想听一听各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性建议或问题。因为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都是有学术见地的。 随后是主持人刘永谋教授做了一个简要肯定,他提出我的系统研究的亮点是:“ 1 、技术文体的语言分析, 2 、结构 - 功能非确定性的逻辑分析, 3 、量子逻辑的引入”。接着他提出问题:分析的技术哲学如何分析“技术文本” ? 技术文本如何作为语言分析的对象 ? 评论人段伟文研究员对我的研究工作说:“挺有意思”,接着提出:在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模型中,增加的要素和环境限制,为什么?是由果导因?是否还有成本限制?等等。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是什么?俄罗斯的Triz是建立在专利的分析之后,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帮手,那么,你提出的具有技术的双三角型模型对技术创新有什么意义?技术原子是否有效?技术的价值也没有讨论。 接着是 刘大椿教授 的评价与问题。首先他对我的工作进行了肯定,他说:“对技术哲学做的工作有意义,对技术人工物进行分析有意义,否则,技术哲学的研究容易表层。”然后提出了 十分重要的问题 并评价,他说,技术人工物的概念是什么 ? 需要对其概念展开仔细分析。分析哲学是对文本进行逻辑分析,那么,分析技术哲学如何对技术、技术哲学进行分析 ? 技术的辩护很重要,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的本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吴国林语:刘大椿《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 对于技术陈述,是否只能讲有效无效,难道不讲真假 ? 有效无效对不同主体,如何变化 ?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伯鲁教授提问:技术的划界在哪里?社会技术是否纳入?军事技术呢?技术是过程,如何见到“动”的技术?人如何在技术中?技术预见在什么地方?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肖显静研究员大说“不懂”,要警惕“分析”。他提出,技术的“三值逻辑”要分析什么?有效无效负荷了价值。他说,我做的是科学主义的技术哲学。并提出,让我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讲一讲,专门找几位搞逻辑的学者来发问。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治立教授提出,从知识探讨上有价值。对工程是否有效 ? 在具体技术的双三角形模型中,为什么是双向箭头 ? 如何预见功能 ? 来自广西大学的陆秀红教授提出,在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模型中,意向是否可以放中心 ? 系统模型中各要素如何相互作用 ? 社会技术如何承认 ? 来自天津市委党校的涂明君副教授提出,技术的有效,与真善是一个什么关系 ? 还有其他一些同学提出了许多好的问题。 整个点评与提问,大约花了一个小时。 最后,我就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回答。我首先感谢他们提出了好的问题,有些问题来自于我的演讲时间太短,有的问题正在研究之中。实际上,对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研究纲领能提出好问题的学者,真的不多。一是今年三月在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哲学系由克劳斯(P. Kroes)所主要的报告会,有关学者的提问。二是2015年、2016年两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的国际或全国分析技术哲学小型讨论会上所进行的讨论,特别是与克劳斯、米切姆(C. Mitcham)所进行的讨论。三是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各位专家所提出的问题。 我的回答大致花了近20分钟,报告到17:30才结束。最后我提出:“ 人大的科哲有一个伟大的团队 ”,也是对过去、现在的肯定和未来的希望,希望母校在科技哲学的研究上再创辉煌!说“有一个伟大的团队”,其理由是:人大更早创始者黄顺基先生早在1957年就与毛泽东主席等著名学者讨论逻辑学问题,那时黄老师才32岁。 他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主任王方名“对当时苏联关于形式逻辑学科性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形式逻辑不是一门哲学学科,不能把同一律视为康德的形而上学;形式逻辑研究推理的形式,至于推理的内容则是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这一见解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因而与哲学界前辈周谷城、金岳霖、冯友兰、贺麟、郑昕等一同受到毛泽东接见,在中南海讨论逻辑问题。”(黄顺基:《求是园名家自述》),我也是黄顺基教授的博士生。目前,刘大椿教授是国内科学技术哲学界的重要学术人物,他培养两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主持过两个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他的“科学活动论”(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这是再版)影响甚大,他所培养的博士生在全国许多高校与研究院所渐有学术声响。 不多谈了,这次学术活动讨论甚有意义,相约下次再论剑。 合影 报告会现场
个人分类: 学术报告|1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广州发展研究院邀请做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的学术报告
ssglwu 2016-12-5 07:48
吴国林 2016 年11月14日,受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 院邀请, 在智库建设年专题,作“论分析技术哲学的可能进路”学术报告。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涂成林教授主持报告会。 报告首先介绍了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技术的本质和陈述以及技术人工物的系统性和本体论标准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推理关系。当代分析技术哲学处于困境的原因在于,除了技术自身表现的复杂性和缺乏纲领性基础外,从根本上来讲,是哲学方法论的问题,技术哲学所做的研究应当是按哲学的进路进行研究,因此,他认为重塑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优先性,构建技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协调自洽的理论体系,促进分析哲学传统的介入与技术哲学建制化是其可能的进路。其中提出用综合的分析哲学方法来研究技术。 报告结束后,与该院研究人员姚华松所长、杨宇斌博士、黄旭副教授及蒋年云特聘教授先后就分析技术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其中包括技术的STS研究、辩证法研究等问题。周云霄副院长总结道:“吴国林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有跨学科背景作为支撑,给予我院科研人员极大启发。”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功举行分析技术哲学研讨会
ssglwu 2016-9-16 11:21
吴国林 2016 年6月28日,分析技术哲学研讨会( Workshop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在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号楼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办,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教授应邀出席研讨会。 来自国内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技术解释、技术陈述的真值问题、技术知识、贝叶斯技术推理等分析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做了报告。 28 日上午在5号楼201报告厅举行开幕式。肖峰教授担任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国林教授代表学院欢迎到会的学者。米切姆做的题为“分析技术哲学的几点观点”(Ideas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的主题报告。米切姆教授从分析哲学、分析技术哲学的历史发展着手,对分析技术哲学的成就进行分析,以及谈到了分析技术哲学的转向等问题,同时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交流。吴国林教授做了题为“分析技术哲学的系统进路”(T he Systematic Approach in Analytic Philosophyof Technology )的主题报告,讨论了技术的系统模型、技术贝叶斯推理和实践推理,“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周燕副教授做了“工程设计中的功能定位问题”(Function Orientation as Basic Stance in Engineering Design)的报告。 在会议期间,吴国林教授与米切姆教授就椅子这一技术人工物展开了认真讨论,吴教授认为,仅用结构与功能不能完整描述技术人工物,还必须将要素纳入才行。 28 号下午的研讨会在5号楼102A会议室举行。由吴国林教授主持会议,肖峰教授作了题为“技术价值的哲学分析”(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Value)的学术报告,他从分析哲学的角度对技术价值的中立性问题展开细致讨论。 广东海洋大学朱诗勇 副教授报告了“技术解释的逻辑特点”、陶建文副教授报告了“以几何学为例讨论了严密和严格的科学问题”;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李君亮博士做了“技术哲学的演化逻辑”的报告;我院的几位博士生分别就现代技术人工物何以可能、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技术知识的盖梯尔问题、技术进步和技术预见等主题做了学术报告。 本次研讨会对促进国际分析技术哲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分析技术哲学研究水平,理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点和突破思路具有重要意义。研讨会问题集中,讨论激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1.米切姆作报告 2.会场 3.讨论 4.吴国林作报告 5.米切姆与吴国林讨论椅子 6.米切姆与部分学生合影 7.米切姆与吴国林教授合影 8.周燕作报告 9,肖峰作报告 10.讨论会会场 11. 12.朱诗勇作报告 13.陶建文作报告 14.叶路扬作报告 15.陈文作报告 16.彭纪南教授 17.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召开分析技术哲学研讨会的正式通知
ssglwu 2016-5-22 07:35
关于召开分析技术哲学研讨会的 正式 通知 为促进和提高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水平, 搞清楚分析技术哲学的问题与难点,寻找未来的突破思路, 增强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 经有关专家研讨决定,于2016年6月 27- 29日在广州市举办“分析技术哲学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科学技术哲学 研究 中心主办。美国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应邀出席研讨会并 做关于分析技术哲学的学术报告, 6月29-7月1日 他将 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 3 场 学术报告 。 会议语言,中文或英文。 研讨会的主题:分析技术哲学。 分 议 题:技术人工物 的 实在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技术解释、技术 陈述 的真值问题、技术知识、 技术的因果性、 归纳 技术 推理、 贝叶斯技术推理、 技术进步、技术的系统分析、自然类等 , 以及相关的分析技术哲学问题,如大数据的技术推理问题 。 正式会议:2016年6月28日 上午8:30-下午6:00,会议一天 会议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5号楼 学院会议室 会议联系人: 林润燕: 478495214@qq.com 叶路扬 : 1538422892@qq.com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16年5月 21 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综述
热度 2 ssglwu 2015-11-4 12:45
探寻分析技术哲学的未来研究进路 ---- 记首届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 吴国林 首届国际分析技术哲学研讨会(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ISAPT2015 )于2015年6月27—30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 Delft )哲学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会议语言为英语。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与会学者近30人,提交论文25篇。会议主题为“分析的技术哲学”。现将相关问题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克洛斯报告 克洛斯签名 会议合影 大会会场 吴国林做报告 小会场 陈刚做报告 克洛斯在听报告 国际著名技术哲学家、技术哲学荷兰学派的领头人物克洛斯( Kroes )作了题为“技术哲学研究的代尔夫特进路”的主题报告。他首先回顾了代尔夫特大学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在这一部分,他分析了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原因和特点,概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代尔夫特技术哲学研究的课题和方法,即运用分析的技术哲学方法推进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克罗斯展望了代尔夫特技术哲学研究的伦理转向,澄清了伦理转向在何种意义上是经验转向的延续问题。 作为会议的中方主席,吴国林教授作了题为“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的可能进路”的主题报告。首先,结构与功能是描述技术人工物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并不能完备地描述技术人工物,仅用结构与功能描述人工物,将造成它们之间的逻辑鸿沟,除了结构与功能因素外,必须将要素作为描述技术人工物的一个因素,这有利于克服这一逻辑鸿沟;其次,技术人工物的适当本体论的非充分决定标准( UD , Under-determination )与现实限制标准( RC,Realization Constraints )还不足以在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建立逻辑关系,还需要增加要素标准( EC,Element Constraints )和语境标准( CC, Context Constraints );第三,利用赖欣巴哈关于量子力学逻辑的直接否定与标准蕴涵所构造的三值逻辑系统,将量子逻辑的真、假、不确定分别对应技术的有效、无效和不确定,由此构造三值技术逻辑,并引入最小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结构—功能子,于是,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可以建立三值的技术推理关系,其逻辑关系是: C.S. L. E. SF 0 F 其中 C , S , L , SF 0 , F 分别表示技术人工物的要素、结构、规律、最小结构功能子和功能, 表示标准蕴涵,这就是利用赖欣巴哈三值逻辑得到的关于技术人工物的结构的推理模式。 浙江大学的潘恩荣博士对现代技术哲学的两个经验转向进行了评析。根据布瑞的观点,第一种经验转向(ET1)的代表人物有伯格曼(A. Borgmann)和拉图尔(B. Latour)等,他们继承了经典技术哲学的相关主题和问题,但他们对技术持非批判、敌视态度,致力于发展一种情境化(Contextual)的、描述性的和非决定论的技术哲学理论。第二种经验转向(ET2)的代表人物为米切姆(C. Mitcham)、皮特(J.C.Pitt)、克罗斯和梅耶斯等,他们力图建立一种“内在”的技术哲学,强调对“工程和技术”本身的哲学描述。基于此,现代技术哲学可能分化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而延续了经典技术哲学中人文传统与工程传统分裂的问题,国际技术哲学界认为,这种分裂的风险将严重干扰基于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第三次转向”。 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刚教授就层次、形式与实在进行了分析。他讨论了夏法尔关于层次与基础性的论文,并且试图替他的非还原的第三条出路提供一个论证。基于形式实在论,陈刚教授对副现象论和观念原子主义提出了相应的反驳。陈刚教授强调,形式实在论,作为一种本体论,如果成立的话,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哲学意义。 李三虎 教授对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技术哲学史表现为一种从实体理论到间性理论的发展线索,把技术间性理论作为当代技术哲学的一种发展方向,是对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和客体间性概念的极大发挥。他把技术间性理论理解为:围绕技术的社会 - 伦理问题,将技术看作是一种间性的存在。 华南理工大学的彭纪南教授就分析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分析的技术哲学是基于工程技术的实践、采用英美传统的分析哲学方法、对技术的实体、技术知识、技术活动进行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分析研究。他认为,对技术实体之结构与功能的二重性分析是技术实体之本体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构建技术功能的认识论则是技术知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时,将要实现的给定功能转变为要设计的物理结构是技术活动分析的核心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叶路扬分析和解释了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及其实在性问题。基于 波德(Bird)和埃利斯关于自然类划分的标准, 叶路扬认为, 自然类是自然存在的一个实在类,如果一个单个的客体(技术人工物)是实在的且属于自然类,那么这个客体(技术人工物)就是实在类, 技术人工物是可描述的“实在”,它 是结构实在、功能实在和要素实在相互统一的自然类; 技术人工物的结构实在和要素实在是功能实在的前提和基础,功能实在则是结构实在和要素实在的目标。 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曾丹凤分析和解释了现代技术人工物的可能性问题。她分析和解释了使现代技术人工物成为可能的“六因”,即(1)用户或客户的需求或愿望(目的因);(2)自然与工程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理论与规则(理性因);(3)整理经验对象的先天能力(先验因);(4)能实现某种运行原理的理想型构(形式因);以自然物为质料因的人工复合材料(物质因);(5)实践能力(动力因)。 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刘振基于对特修斯之船问题的分析和对E.J.劳关于此问题之连续历史解释方案的批判,提出了解决人工物之同一性问题的方案。基于对特修斯之船问题的分析,刘振首先明确了引起人工物之同一性问题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人工物在经历时间变化时能否保持自身的同一性问题,一个是霍布斯挑起的关于人工物在遭遇复杂情境时如何确认自身的问题。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单个人工物被拆卸后,再将其重新装起来所引发的同一性问题。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弗兰森( Franssen )教授 引入“工具性系统”概念,对 社会技术系统进行了哲学分析。弗兰森运用分析的哲学方法,从工程的角度研究了社会技术系统问题。他着重介绍了社会技术系统的重要特征,即各种要素的组合,包括处在因果关系中的物理的客观要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意向性的主观要素。 “工具性系统”是由用户、器具和对象性客体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又通过两种关系联结在一起,一种是联结器具和客体的因果关系,一种是用户使用器具作用于对象性客体的目的-手段关系,也即主体的意向性。弗兰森认为,“工具性系统”既可以用来指代各要素的合成,也可以用来解释由于等级分化而导致的社会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增强人们对社会系统的理解和把握。 华南理工大学的肖峰教授以技术的分类为基础,引入海德格尔的术语,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哲学含义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信息就是人的“感知”、“反映”、“知识”等广义的心智现象,信息就是“此在”(人)处理存在的一种方式,是被“此在”在“虚在”的层次上把握了的存在者。肖教授指出,严格地说,器具信息技术只是“信号技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号技术,因为它只有信号过程,而不存在信息过程。例如,计算机并不是信息机器,它只是信号机器或者符号变换器,只有身体信息技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因为人是信息的主体,具有真正的信息能力,人也是可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唯一主体。 嘉应学院的沈健教授分析了技术的实践推理和理论推理的相互关系。他首先指出了二者的差异,即技术实践推理是对技术的决定设计、程序功利等方面的规范性描述,技术的理论推理关注的是对技术的解释和预言,它涉及技术知识问题。他也强调了二者的紧密联系,即单个的技术自身是一个有机系统,但整体的技术系统却包含技术行为、技术规则、技术实体、技术主体、技术解释的结构和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推理和理论推理又是相互交融的,二者相互作用,构成技术的有机系统。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李君亮就实践推理如何解决技术物之结构-功能的逻辑鸿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逻辑鸿沟的产生源于技术物被思维把握,技术物的结构、功能、性质通过命题来陈述,对结构-功能之间的逻辑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与追问时,就出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只有回到实践活动本身,即在技术实践中才能克服它。 硕士研究生胡绵则将贝叶斯推理运用于技术人工物的解释,试图解决技术人工物解释面临的“逻辑鸿沟”难题,她以汽车系统为例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辩护。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戈曼( Gorman )教授就如何让创新服务于社会需求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希望一些盲目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能有益于社会,但它们往往却对社会有害,而且,以人类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行为也并不能实现人类预期的目的。 华南理工大学的闫坤如教授探讨了技术创新与人们的风险认知问题。她认为,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会诱发风险,负责任创新是消除公众认知偏差的途径和方法。 广东海洋大学的朱诗勇就技术创新中的逻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基于埃文斯(Rob Evans)电子工程技术创新中的逻辑分析,朱诗勇首先将传统逻辑与技术创新中的逻辑区分开来;其次,他认为,技术创新的限制来自给定的逻辑前提,但他强调,“简单的逻辑方法”并不构成对创新的限制,进而他从语义学、技术推理基本规则、技术思维的三论题(开放性论题OT、二重性论题DT、同一性论题IT)等方面对技术创新中的逻辑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程文就技术进步的概念和动力机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基于认知主义、工具主义和行为学对技术的界定,她认为,技术系统的效能是技术进步的指示器,具体参数为技术系统寿命的长度、可靠性、安全性、灵敏度、运行速度以及系统结构调整升级的频率。 华南理工大学的陶建文副教授认为,西方科学基本上表现为数学化的科学,对物的描述呈现为几何描述,因而,忽视物本身所固有的丰富性;中国古代的科学是用物或器具来表征,比如流体力学是来源于对水流及其作用的描述,这种描述是非数学几何化的而是粗略的意象性的描述。 中山大学的李珍博士基于塞尔(J . Sesrle )的中文屋论证引起的争论,从现象意向性视角分析中文屋的论证,进而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方向。 广东财经大学的袁继红副教授讨论了最佳说明推理是一种独立的推理形式吗?由此讨论了最佳说明推理、贝叶斯推理和决策推理的关系。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林润燕就 技术知识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将技术知识分为基本设计知识、行动知识和理论工具三大大类,进而每一类又分小的子类。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首次、也是国际上首次举办以分析技术哲学为主题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旨在打开技术“黑箱”,深入技术本身,澄清技术哲学的有关陈述,以对技术进行更好的理解;其目的是激发技术哲学研究者运用分析方法对技术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明确分析技术哲学未来的研究主题和方向,推进技术哲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正式学术讨论在一天半的思想碰撞中结束了,但研意未尽,学者们相约下次再见!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842 次阅读|9 个评论
关于召开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的通知
ssglwu 2015-4-30 11:44
关于召开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的通知 为促进和提高国际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水平,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定于2015年6月27—3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国际分析技术哲学小型研讨会”(“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aly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 )。本次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 Delft)哲学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会议主席为 吴国林教授。 研讨会主题: 分析技术哲学。分主题为: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自然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技术解释、技术推理、实践推理、归纳推理、贝叶斯推理、量子技术、技术进步、技术的本质、技术的系统分析等。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 Peter Kroes 将作分析技术哲学的主题报告。本次研讨会是中国首次举办以分析技术哲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并将为分析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学术规划,推动国际学术合作。 会议语言:英语。会议规模:25人左右。 5 月20日 ,发送论文摘要(中英文,中文600字左右),接受会议组委会审查。论文摘要格式,为《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格式。5月底发送论文摘要接受通知。 论文摘要一经录用,不收会务费。交通、食宿自理。 报到时间: 2015 年6月27日 正式会议:2015年6月28日—29日 报到地点: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 会议地点: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 (五山校区) 联系人: 曾丹凤 , 123752341@qq.com 周燕, yanzhou@scut.edu.cn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年4月25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五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侧记
热度 1 ssglwu 2014-11-17 09:08
吴国林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专业委员会、合肥工业大学委员会等主办、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 联合承办的 “第十五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于2014年11月8日至9日在合肥工业大学学术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近100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出席了研讨会。 会议采用主旨报告、分组报告、圆桌讨论等形式就“中国化的技术哲学研究”、“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纲领”、“新兴技术的哲学问题”、“绿色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的阵容大,学术含量高。吴国林教授、肖峰教授、闫坤如副教授及三名博士生和两名硕士生参加会议,分别做了小组报告。吴国林做了《 论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的大会学术报告,报告了华南理工大学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其中正在主编的《 当代技术哲学的前沿研究丛书 》和 以学术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也包括开设了“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专题”课程 。吴国林还主持了小组讨论会。 以吴国林为核心,形成的分析技术哲学研究团队,受到了会议的高度关注。吴国林与其研究生围绕“ 分析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 ”提交了 “皮特实用主义的技术解释探析”、“论技术知识的分类与逻辑结构”、“现代技术何以可能?”、 “技术人工物的自然类及其实在性研究”等4篇研究论文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学术年会总结人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评价,成为会议的亮点,引起了激烈讨论。 本次会议还就2015年国际技术会议SPT筹备工作、技术哲学的名词审定工作进行讨论。 1.师生合影 2.主持小组会议 3.会场地点 4.吴国林做大会报告 5. 6. 7.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