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治病防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古至今话灸疗
热度 8 张三火 2012-8-21 23:25
前几天,蒋劲松老师与我谈起:想了解一下灸法。匆忙中写出这篇博文,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起源与最早记载 人们常针灸并称,其实针灸包括针刺和灸法两各不同的治病方法。中医临床上通常是单独使用或针灸并用,可以针上加灸或先针后灸或先灸后针。 灸法是运用火的一种治病方法,有人认为起源与火的起源相当。从文献资料记载而言,最早的记载还是要追溯到《黄帝内经》这部现存最早的经典医著。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焫 。” 灸 焫( ru ò 若),是指用艾灸,或火针、火罐治病的方法。 文中指出,我国北方地区是阳气闭藏、阴气较盛的寒冷地带。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多风,当地的百姓多是依傍丘陵而分散居住,饮食多以乳制品为主。由于天气寒冷,常常会使人体内的阳气受损,容易发生胸腹胀满或四肢肿满的病证。对这些病的治疗,以运用艾灸、火罐等方法最为适宜。 也提醒我们,在北方高寒地区生活的人们,在养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防寒。中医认为,寒邪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被寒邪损伤,会引起疼痛、痉挛等。寒邪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人体阳气即有温养气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卫外”(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如果阳气不足,人体脏腑功能就会失去温养而表现出功能低下或失常,体内的水液不能及时气化而停留于身体的各部,发生胸腹胀满或水肿等疾病。如果阳气不足,人体对外的抗病能力及防御能力就会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对于寒邪所导致的疾病,可选用温热的方法散寒祛邪,因此,在北方最适宜的疗法,就是行之有效、简便易学的灸法、火罐等。 二、《黄帝内经》治病以针刺与灸法为主 通观《内经》,治病方法首选针刺,其次是灸法,然后才是药治等其它疗法。如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中记载:“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意即风邪是许多疾病的先导因素,当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就会使人的汗毛竖起,皮肤腠理郁闭导致发热,这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如果出现肢体关节麻木不仁、肿痛时,可以用药浴、药熨,以及灸法、针刺等方法治疗。可见,治疗方法也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即病邪轻浅、感邪性质、疾病症状表现、病情轻重等做出恰当选择才行。 在《灵枢经·经脉》篇中论述了十二正经的循行以及所生病、是动病等表现,并且在每条经脉之后都列出一个原则:“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这条原则重复十二次,以此来强调其重要性。 针之与灸,是要求医生手法和技术的,有时候,它比开药方更能体现出医生的治疗水平。是属于治病更直接、更快捷、无伤害、无毒副作用的物理疗法。 三、灸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最常用的灸法,当属艾灸。 关于艾灸的作用机理,近年来研究项目很多,其神奇疗效倍受世人瞩目。艾灸是通过中药艾叶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神奇效应。 艾叶性温,燃之则有温阳补气、扶正祛邪的作用,可驱邪外出。在古代针灸文献中,关于防治“时病瘟疫”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以刺血与艾灸疗法为多。古人曾用灸法防治“时疫”。如灸气海穴,可以治疗“凝滞若痞,山岚瘴疠”;灸巨阙穴,可防治“天行厉气”(流行性传染病)等。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艾灸的作用有: 1、 调节作用 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说明灸法又有预防瘟疫感染的作用。 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各系统均有促进和调节作用。 2、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 “ 气 ” 的推送。各种原因,如 “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 ” 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所以元代名医朱丹溪说: “ 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 。《 灵枢 · 刺节真邪》篇中说: “ 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 。《灵枢 · 禁服》亦云: “ 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3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 骨骼 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 风 、 寒 、 暑 、 湿 、 燥 、 火 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 癃闭 、 不孕症 、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4 、扶阳固脱 挽救垂危病证,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5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 崩漏 、滑胎等,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6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根据“火郁发之”的原则,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7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 “ 防病于未然 ” 、 “ 治未病 ” 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 “ 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 ” ,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 “ 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 。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 “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 、 “ 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 ” 。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等保健穴位,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现在灸疗越来越火了! 更多的研究成果,上网一查便知,呵呵! 不过,三火在这里还是要郑重提醒大家:灸法是中医治病技术,非正规中医师或者无中医师指导下均不能乱用的!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6719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