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大海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难的是把“大海归”孵化成科学大师
大毛忽洞 2009-2-3 05:20
难的是把“大海归”孵化成科学大师 中国学术界大张旗鼓地引进功成名就的“大海归”,其意图是要尽快地在中国本土把这些“大海归”孵化成世界性的科学大师。 把“大海归”孵化成科学大师,就相当于“大海归”把自己科学种子的蛋孵化为科学成果的鸡。 如果温度被调得太高,蛋就会变成熟蛋,这“大海归”就得改行干别的了。 如果温度被调得太低,蛋不会轻易变成小鸡,但是还有希望。 一粒鸡蛋能否变成一只小鸡,关键在于鸡蛋自己的内部条件。 更重要的是,孵化出的鸡能否一唱天下亮。 世界性的科学大师,应该是其文章被广泛引用、理论被广泛应用。而不是通过什么专家鉴定,贴一个什么“世界领先的”、实际是完全在忽悠老百姓的毫无用处的标签。 也就是说,“大海归”能否成为世界性的科学大师,这绝对不是靠外围人员的忽悠就能解决问题的。 70 年前( 1939 年),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接受了一位开国“大海归”余瑞璜。就是按现在时髦的标准,余瑞璜也是名副其实的“大海归”,因为余瑞璜 1942 年在 Nature 上发表了 4 篇文章,请参看后面的 Nature 网上截图。这些数据起初来自饶毅教授的博客,俺到 Nature 核对过,没有错! 实际上,余瑞璜 1938 年还在 Nature 发表过一篇文章。需要提醒的是,余瑞璜的文章都不长,也就 1 到 2 页,同样, 沃森和克里克关于双螺旋模型的文章发表在 Nature上也是1页的篇幅 。 1 年在 Nature 发表 4 篇文章,现在的“大海归”谁能和余瑞璜相比,请网友列举出来! 50 年前,余瑞璜努力想把自己科学种子的蛋孵化为科学成果的鸡,但是,由于温度被调得很低(其中被错划“右派” 10 多年),直到 1978 年余瑞璜才孵出了他的成果小鸡,这就是他的“价键”理论。 余瑞璜先生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科学大师,不是因为经费问题,也不是因为“右派”问题,更不是因为工资问题,问题出在余瑞璜的“价键”理论以“价”为中心本身。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谁也帮不了余瑞璜。因为关于那“价”的原创性的非常模糊的物理图像只存在于余瑞璜自己的大脑里。 虽然国内也有很多人在使用余瑞璜的“价键”理论在写文章,但是,写文章的年轻人是为了答辩拿学位,写文章的老年人是为了提职称或者拿项目,他们对余瑞璜“价键”理论存在的问题都视而不见,他们也反对俺“折腾”余瑞璜“价键”理论的根基。 为什么?因为如果“价键”理论有问题,那么,用“价键”理论写的文章不也都有问题吗?因此,问题很复杂,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中国物理学会曾经几次为余瑞璜的“价键”理论召开研讨会(余瑞璜先生也参加过),但是存在“禁区”是不言而喻的。俺虽然没有亲自参加过,但是参加者给俺绘声绘色地描述过。俺自己就曾经因为余瑞璜的“价键”理论在泰安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和他们吵过,哪里是“真理越辩越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真理是越辩论越糊涂。因此,小平才说不要讨论“姓资”还是“姓无”,因为绝对讨论不清楚。 “价键”的“价”,本来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但就是讨论不清楚。 为什么?因为不可能讨论清楚! 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价”是“价键”理论最底层的基石,在它上面已经承载了太多的学术以外的东西。 请看历史事实和现实: 说化学家 Pauling L. 是世界性的科学大师,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1948年8月余瑞璜到了美国,途经加州理工学院时,他接受了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L. Pauling 的建议,短期留在他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来自网络文章:《西南联大往事》) 从 70 年代开始, Pauling 的化学键理论被发展为两个枝杈:“价键”和“键价”。 “键价”理论被全世界引用了 2435 次( 1985 年的单篇文章),其主人公在加拿大; “价键”理论却基本上在中国徘徊,其主人公就是余瑞璜。 “价键”理论的建立者余瑞璜和“键价”理论的建立者 Brown 的背景资料: 中国的余瑞璜: 1937年获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博士学位,导师为诺贝尔奖学者 W.L.布拉格,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研究。 1948年曾经在Pauling实验室工作,1955年前后构思“价键”理论。 1978年发表“价键”理论的第1篇文章。 余瑞璜是亲自动手型学者,理论体系完全是自己 1人建立的。 余瑞璜的科研兴趣主要在晶体结构领域。 加拿大的 Brown : 1959年,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London (UK),然后到加拿大McMaster工作。 1973年发表“键价”理论的第1篇文章。 Brown也是亲自动手型学者,有20篇独立署名的文章。 Brown的科研兴趣也在晶体结构领域。 余瑞璜和 Brown 的共同点: 他们建立自己理论的“公理性”基础都是 Pauling 的化学键理论,他们使用的科学方法也完全和 Pauling 一样,都用归纳法。 他们的实验依据也都一样,都是物质(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资料,他们手头都有成千上万的晶体结构数据。 他们都承认自己的理论体系是经验的。 他们理论体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也都一样:键和价。 他们唯一的差别是: 余瑞璜以“价”为基石,建立了“价键”理论; Brown 以“键”为基石,建立了“键价”理论。 余瑞璜的“价键”理论基本都是中国人在使用,范围很小; Brown 发表在 Acta Cryst. B ( 1985 年)上的“键价”文章,已经被引用(使用)了 2435 次,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和地质多个领域,而且势头越来越猛,这是连 Brown 自己也没有估计到的。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家的思想,不是 T 型台上时装模特的裙子,说脱就脱,说换就换。 因此,即使在改革开放前的 1973 年,就是看到了 Brown 的关于“键价”的第 1 篇文章后,余瑞璜也不会改变自己关于“价”的科学思想。因为余瑞璜是地地道道的科学家,而不是学术 T 型台上逢场做秀的学术模特。 附录,余瑞璜在 Nature 的文章 : 请看下篇: “价键”和“键价”的根本区别 ―如何把“大海归”孵化成世界性的科学大师
个人分类: EET电子理论|1626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