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术造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术造假

相关日志

学术造假得不到惩处,后果会怎样(续一)
热度 3 manrongchen 2018-10-4 09:58
学术造假得到惩处,事关国家治与乱。 清代郑珍言:“学术正,天下乱,犹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学术亦乱,而治具且尽失矣。”(引自社会科学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蒋寅“治理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路和对策”一文。 我们做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都要发表文章,而每个人的研究是人类科技接力赛中的一棒,放眼前人的文献假货堆积如山,找不到货真价实的成果,我们只能望而兴叹。 即使有真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甄别,也是难上加难。曾经有作者师承关系形成口碑,以辨高下,眼下这么做亦不十分靠谱。曾经有作者院校级别以辨优劣,眼下亦不可。曾经有文献发表杂志以区分,眼下也难。 假学术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如果不惩处,任其泛滥必殃民祸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造假得不到惩处,后果会怎样
热度 4 manrongchen 2018-9-24 16:35
近期,80后数学家许晨阳离开北大,前往麻省理工执教。许先生讲国内科研软环境3个问题之一,学术造假得不到惩处。 从许先生的视野看到了这个问题,恐怕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有了解。因为比较普遍。 很多大专院校,甚至包括很多过去的 九八五,二一一院校都出现过此类问题。 问题的处理几乎清一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原本是处置纷争之良法,然而在科学问题上的息事宁人,就会造成坏风气,助涨作假之人作假恶行,导致整个社会的是非不清。而科学研究领域的作假,有害于全社会的公平公正,阻碍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 假作真时真亦假,劣币驱逐良币。 假人民币能当真钱使,谁还费心费力去挣真钱? 假数据能做论文,谁还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做实验? 假,最终害了这个民族! 所以,从科研到社会各个方面,一不说假话二不吹牛,中国才有希望。
个人分类: 真的假的?|434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天大回应技术团队被指学术造假:正走法律程序(系列)
redtree 2017-6-30 22:42
天大回应技术团队被指学术造假:正走法律程序 作者:肖源 来源: 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7/6/28 14:18:03 央广网天津6月28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媒体报道,天津大学一个技术团队,在2012年7月将其研发的硼同位素分离技术转让给河北邯郸商人王增良。王增良前后投入两亿六千万之后,才发现天津大学曾在2014年6月组织专家论证,论证结论是,这一硼同位素分离技术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如果不是一场意外参加的官司,王增良或许至今都不知道自己两个多亿的投资打了水漂。事关天津大学的声誉,涉事学校会如何解释这一场所谓的“高科技骗局”呢?昨天下午,天津大学方面表示,事情正在走法律程序,最近一两天会给出回复。 王增良的公司与天津大学签订的技术转让合作协议 今年53岁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郸中邯硼业公司的实际负责人,因为一场前景看好的投资,专门注册成立了中邯硼业公司,砸进去2.6亿之后,如今却几乎倾家荡产。 按王增良的说法,他被天津大学的一个高科技项目骗了。王增良说,2012年,原本做碳素生意的企业,面临转型。这时,有人雪中送炭,“一个邯郸市招商局的领导找到我,说正好天津大学有好项目,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已经从小试、中试到规划试验全部完成,而且这个公示工业化是天津科委立项的重大项目支撑。已经完成了,想找投资伙伴,只要做产业化。” 项目的负责人,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经过多方了解,王增良认为,天津大学的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国内没有,国际领先,是个赚钱的好生意。 但王增良的心里也在打鼓,这么好的项目,怎么会如此轻易地落在自己头上。“天津大学的张老师说,他们团队从小试到中试到工业化,已经费了十年心血,技术团队也要挣钱。技术团队要求持有股份,就是大家同时挣钱。教授有点私心,从情理来说也是合情合理。” 但这并没有完全打消王增良的疑虑。随后,他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中科院,甚至向美国的科研机构了解项目的可行性。但因为技术高度保密,无从验证真伪。 直到天津大学先后出具了多份盖有学校公章的文件之后,王增良最终决定,投资,“如果天津大学不盖章,张教授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会投一分钱。所以天津大学盖章以后,觉得这是天津大学的行为,因为天津大学的化工在全国数一数二,这么知名的院校,我们高度信赖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出具的专家论证意见: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在洽谈期间,河北成安县、邯郸市冀南新区,甚至当时的河北省省委领导,都曾考察了解过王增良与天津大学合作的这个项目,但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王增良介绍说,“在天津大学配合指导下完成产业化布局,这项工作,天津大学配合得特别好。在技术实施情况方面出现问题,特别慢。这是产生疑心,成熟的技术,为什么这么慢?和天津大学指派的张老师多次沟通,但在最后一次张老师说,以前给的承诺是百分之百,现在有80%把握。就这个问题,我就到天津大学科研院证实,科研院一个姓王的领导,当时跟我们说,不要对这个技术再有幻想了,绝对弄不成功。” 2015年8月,天津大学因为这项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收益分配问题,被原先的投资方天津锟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而锟桥公司起诉天津大学的原因,是得知天津大学方面向山东重山集团、中邯硼业转让10B(硼)同位素量产技术,并获得收益。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笔录等证据显示,“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是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年8月,正式在天津市科委立项,天津市财政拨付课题经费200万元。课题实际完成时间是2012年6月,也就是王增良与天津大学正式签订书面合同的一个月之前。在这个项目中,张卫江是项目技术负责人,徐姣是实验研究负责人。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项报告书》注明,所有项目(课题)办理结项手续时,必须提供论文、发明专利说明书、专著或其它成果材料复印件,且必须是项目研究期间获得的成果。 天津一中院开庭时,张卫江向法庭提交了梁某的博士论文《含碳化硼的热中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称结项报告中3项专利的实际发明人是梁某,而梁某完成三项专利的写作和申请提交时间是2006年9月,并不在项目研究期间。 中青报援引张卫江在法庭上的说法:“这几个专利本来和这个项目结项没有关系,但结项要求必须有专利内容,我们不得不做了一些假的内容,把与其没有关系的专利写到了里面。”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那就意味着,张卫江等人以及天津大学,在完成天津市科委的科研活动中,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 2016年,王增良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在这场庭审中,王增良才知道,天津大学早在2014年6月,就曾有过一份专家论证报告,结论是:这个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但在一年之后,向河北省政府申请资金时,天津大学又出具了结论完全相反的文件,称“本项目中试已在该校完成,现在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此后,王增良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及张卫江等人,进行过数次沟通,但都没有结果。王增良提供的一段录制于今年5月24日与张卫江的通话录音中,有这样的对话内容: 王增良 :咱在天津中院说不成功那个,到底是成还是不成功啊? 张卫江: 中院不成功那个就是为了对付锟桥公司。 王增良 :实际上咱这个技术是成功的,是吧? 张卫江 :那有啥不成功的?中试肯定成功了。你现在都掏钱了,还后悔,来不及啊。你现在有钱,咱赶紧往前走,现在需求大极了。 王增良 :关键是你这个技术现在人家天津大学不出证明,证明你成功了,我怎么能相信这个技术就是成功的啊? 张卫江: 那就不成功了,你就告天津大学,好吧?你要愿意告就告,愿意闹就闹,我已经退休了,我不是天津大学人了,你跟天津大学商量去。 本月5日,天津市仲裁委员会受理了王增良提起的,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的合同纠纷仲裁申请。 昨天下午,张卫江教授在电话中表示,媒体报道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但拒绝就此事作出解释,并让记者联系天津大学宣传部门。而天津大学宣传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个事情正在走法律程序,暂时不便接受采访。最近一两天会与记者联系。 邯郸市冀南新区经济发展局下发给王增良公司的《敦促尽快履约函》 2017年6月15日,王增良的中邯硼业公司收到冀南新区经济发展局下发的《敦促尽快履约函》,其中要求,限期3个月内完成合同约定条款,逾期将取消优惠政策,并按有关规定依法清退,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王增良认为,这一切法律后果,应该由天津大学来承担,“天津大学学术造假欺骗企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欺骗企业产业化,造成如此巨额的损失,天津大学应该负全责。” 学术造假 技术骗人:一场发人深省的高科技骗局 作者:刘万永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6/27 11:53:06 王增良实际控制的中邯硼业投资2.6亿元,现在成了烂尾工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万永/摄 2014年6月3日,一份由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盖章的意见称,该技术尚不成熟。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万永/摄 今年53岁的王增良是河北邯郸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转战商海30年,他遇到过不少风浪,但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被骗得几近倾家荡产。 2012年,他出钱、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出技术并指定技术持有人张卫江教授、徐姣博士为项目联系人,合作生产硼同位素产品,为此,他先后砸进2.6亿元。 4年后,他偶然卷入一场官司,意外获得证据:张卫江通过学术造假获得科研项目的结项报告,再对外宣称自己拥有成熟的技术,从企业获得高额利益。 在王增良代表公司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的诸多合同中,大都加盖了天津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这加深了王增良的信任。但让人不解的是,早在2014年6月,面对诉讼,该校有关方面出具证明,称张卫江的“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一年后,向河北省政府申请资金时,天津大学又出具了截然相反的文件,称“本项目中试已在该校完成,现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确认被骗后,近一年里,王增良奔波在邯郸、天津之间,却一次次往返徒劳。 当着记者的面,王增良企业所在地的一名官员“批评”他:“人家骗你的一个前提是:你出钱太痛快了。不是有个笑话吗,骗子告诉老太太,别汇钱了,我是骗子!” 王增良反驳:“咱想着,技术团队挣钱,企业才能跟着挣钱。我信任学校,没想到会成这样!” 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留给我们? 王增良原是河北卡布尔碳素制品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布尔”)法定代表人。2012年,卡布尔公司准备转型,寻找项目时,有信息说天津大学教授张卫江有一项硼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 天然硼元素(B)有两种稳定同位素,即10B和11B。10B有很强的中子吸收能力,含有较高丰度(指该同位素在这种元素的所有天然同位素中所占的比例——记者注)10B的富集硼酸可应用于军工、核电领域,高丰度11B可用于电子特气。但硼同位素分离富集技术及其产品一直被美、俄等少数国家垄断,我国所需完全依赖进口。 多年来,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综合排名在全国名列前茅,张卫江长期从事同位素分离研究,又是化工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地位不容小觑。 王增良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会议室,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用PPT向他们讲解了“硼的稳定同位素富集及电子和新能源产品开发项目”,称这是天津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强调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成功实现了年产100公斤10B的工业化试验装置的连续生产,产品满足军工、核电行业要求;完成了年产500公斤10B的工业化生产装置设计、设备安装和试生产。 张卫江的“产业化装置经济分析”称,年产25吨10B的建成成本、运行成本约1.54亿元,6个月收回成本;年产50吨的建成成本、运行成本约2.62亿元,4个月收回成本。 1吨天然硼原料的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而进行同位素分离后,1吨高丰度11B原料的价格在3000万元左右,身价翻了近300倍。王增良不懂技术,但他有敏锐的商业嗅觉,认定这正是自己理想的投资项目。 但他也有一个疑问: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不留在天津? 多次接触之后,王增良说服了自己——张卫江提出,技术转让费不能只给学校,一部分要给张的技术团队;张要在新成立的公司中持股等。王增良认为,教授有“私心”,这是正常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如果找别的企业,也许教授个人得到的会很少。找自己合作,教授的所有要求都可以满足。 事实上,王增良做的调查研究不止这些:他找专人咨询硼同位素分离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是否允许民企进入;找相关领域专家咨询,张卫江的技术是否成熟。专家答复:如果张教授所言属实,确实值得投资。但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真实性不知。 邯郸冀南新区管委会出具的一份书面证明记载了考察过程:冀南新区及马头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领导多次与王增良一起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考察,张卫江、徐姣用PPT详细讲解了该项目,称该项目技术团队用了10年的时间,小试、中试、工业化试验已全部完成,已具备产业化的条件。 冀南新区一名前往考察的官员说:“张卫江教授的实验室在天大老校区18号楼后面的一个锅炉房里,我们去时设备正在运转,管子里咕噜咕噜冒着气泡。” 天津大学十一楼供热服务中心紧邻18号楼和第23教学楼,院内即是锅炉房改建的实验室。2017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到,实验室铁门关着,隐约可见里面的仪器设备。院内工人称,实验室已经有半年没有开工,偶尔才有人会来。 4枚让人放心的公章 最终让王增良放心的,是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的公章。 经过深度了解和多次协商,2012年7月31日,卡布尔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了《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双方约定:天津大学有关方面负责提供25吨/年硼同位素工业化生产和50吨/年硼同位素产业化设计及工业化生产技术,卡布尔负责建成该项目的产业化装置。天津大学有关方面指定张卫江、徐姣作为项目联系人,负责技术交付、产业化技术指导等。 双方约定,研究转让经费和报酬3000万元,按项目进度交付。合同为期10年。合同加盖了“天津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和天大一名副校长的个人名章。这是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加盖的第一枚公章。 2012年8月28日,邯郸市成安县人民政府、王增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项目负责人张卫江),三方签订《硼同位素项目合作协议书》注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提供成熟技术,王增良投资,双方合作在成安县建设硼同位素生产项目,确保该项目实现工业化生产,生产出合格产品,一期投产后年产10B、11B共25吨。张卫江在协议上签了字。 合同签订后,王增良迅速行动起来。2012年10月25日,中邯硼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邯硼业”)在河北邯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卡布尔持股51%(后变更为40%),徐姣代表技术团队持股40%(后变为张卫江持股15%)。 中邯硼业最终没有选择成安县,而是落户邯郸冀南新区,工厂地处新区黄金位置,紧邻管委会,一期占地面积255亩。按照张卫江教授提供的软件包,中邯硼业的基建、设备购置、安装等迅速展开。 该项目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并获得500万元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冀南新区配套资金500万元。 2014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上的一篇报道称:“王增良与天津大学张卫江教授团队因硼结缘,通过将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入股的方式成功合作,共同演绎了一段‘股权换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佳话。” 2015年,中邯硼业完成了255亩土建,完成了年产2.5吨硼同位素分离装置设计,按要求制作完成主体设备,63米高的硼同位素分离塔主体钢构也已完成。 王增良提供的银行汇款凭证证实,中邯硼业向天津大学有关方面支付620万元、张卫江代天津大学有关方面收180万元、徐姣个人账户2600万元,共计3400万元。其中,2012年9月24日,给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的第一笔600万元用途为“天津大学合同约定付款”。 7个月后,2013年4月28日,中邯硼业、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约定双方共同参与“中子防护功能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设计”项目,同样是中邯硼业出资金,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出技术,研发经费和报酬总额2000万元,天津大学有关方面指定张卫江为项目联系人。 这份合同加盖了“天津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和天大一名副校长的个人名章。这是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加盖的第二枚公章。 同一天,中邯硼业、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补充协议》,双方商定,中邯硼业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了《中子防护功能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设计》,为更好地履行上述协议,废止原由河北卡布尔碳素制品销售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签订的《2.5吨/年硼同位素产业化设计》意向书及合同。 这是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因为签署新旧两份合同的甲乙双方并不一致。 即便如此,在这份《补充协议》上,天津大学有关方面也加盖了第三枚公章——天津大学科技合同专用章,及天大一名副校长的个人名章。 2015年6月,中邯硼业、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填写了《河北省省级省校科技合作开发资金申请表》,项目名称为“硼稳定同位素系列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生产项目”,负责人为徐姣。 申请表重申,张卫江的技术已经完成了中试。“项目技术持有人为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项目的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已于2011年4月完成,并于2012年12月结题验收……本项目中试已在天津大学完成,现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申请表加盖了“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公章。这是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加盖的第四枚公章。 从2012年开始的4年里,天津大学有关方面至少在4份合同等文书上盖章,称张卫江的技术已经完成中试,是成熟的。 王增良也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中邯硼业奠基仪式上,当着当地官员的面,他自豪地宣称:“这是梦想开始的时刻。” 只是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个噩梦。 造假的结项报告 从2012年开始,张卫江、徐姣多次前往中邯硼业,包括向前来考察的邯郸市、河北省、科技部等领导介绍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及公司美好前景。 但双方裂痕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大。技术转让合同签订一年后,王增良不断得到消息称,张卫江的技术中试是失败的。张卫江的否认并未完全消除王增良的疑虑,中邯硼业决定,在支付张卫江每月50万元费用一年(共计600万元)后,停止支付,但承诺有产品后加倍支付。张卫江以中邯硼业资金链断裂为由不再提供技术支持。 实际上,王增良对技术的担忧早就存在。 在王增良与张卫江合作前,2012年7月18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白鹏教授与山东重山集团合作的国内首家硼同位素分离技术中试基地在山东淄博落成。 看到报道,王增良非常疑惑:同样是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明明张卫江教授的技术中试成功可以产业化了,为什么还要搞一个中试基地的落成典礼? 王增良找到张卫江。视频中,张卫江向王增良强调,之所以搞山东重山的典礼,是因为重山给了天大3000万元,“我是产业化,不能比他中试的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获得的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与山东重山的合同显示,合同款项总额为2500万元,且为“技术开发合同”。 疑虑不时出现,直到一个不期而至的官司,意外地揭穿了这个谎言——学术造假骗取项目结项,进而从企业获得巨额资金。 2015年8月,天津锟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起诉天津大学违反约定,向山东重山集团、中邯硼业转让10B同位素量产技术。 锟桥公司诉称,2004年6月1日,锟桥公司、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商定,锟桥公司投资10万元、筹集资金100万~200万元,委托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就10B同位素量产技术进行技术研发,双方商定了收益分配方式。后锟桥公司从媒体报道了解到天津大学有关方面违约向山东重山、中邯硼业转让了技术成果,锟桥公司应收取转让收益1650万元的33%。 张卫江作为第三人参加了庭审。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笔录等证据显示,“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是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开始时间2007年8月,合同规定完成时间:2009年3月,实际完成时间:2012年6月。主要完成人员中,张卫江、徐姣排在前两名。两人分别是项目技术负责人和实验研究负责人。 2007年8月,天津市财政拨付课题经费200万元。 2012年6月,“因项目难度超过预想”,经天津市科委批准,变更了合同条款,主要是“建成年产500公斤10BF3气体(丰度≥92%)产品的工业化实验生产装置” 降低为“年产100公斤”。 “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结项报告“研究成果及取得的成效”部分列明,该项目取得了5项发明专利,包括:一种吸收中子辐射的屏蔽布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吸收中子辐射的纤维增强屏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屏蔽并吸收中子辐射的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等。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项报告书》注明,所有项目(课题)办理结项手续时,必须提供论文、发明专利说明书、专著或其它成果材料复印件,且必须是项目研究期间获得的成果。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市科委将对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主管部门承担连带责任。 天津一中院开庭时,张卫江向法庭提交了梁璐的博士论文《含碳化硼的热中子屏蔽材料的研究》,称结项报告中3项专利的实际发明人是梁璐,梁在2006年9月完成了3项专利的写作和申请提交。 “这几个专利本来和这个项目结项没有关系,但结项要求必须有专利内容,我们不得不做了一些假的内容,把与其没有关系的专利写到了里面。”张卫江在法庭上说,“与会专家根据我们写的内容得出了第四项内容,我们对科委表示歉意。” 然而,应该道歉的不仅是张卫江。 2013年8月20日出具的《结项报告书》称:完成了年产100公斤10BF3气体(丰度≥92%)产品的工业化实验生产装置的建设……该项目的完成,将国内10B同位素生产水平从实验室规模的研究提高到工业化规模的生产,推动了B同位素分离在国内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核工业、核医疗、军事装备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4年6月3日,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向天津锟桥公司出具《关于“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项目”成果产业化技术可行性论证的意见》:2014年5月30日在天津大学召开专家评审论证会议,就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会共邀请3位知名专家出席,专家就项目成果产业化技术可行性分别进行了独立评议,一位专家认为技术可行,但需压缩规模,两位专家认为技术不可行。因此,我院认为项目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同样是这个研究院,2015年向河北省政府申请资金时却盖章确认,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的“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已于2011年4月完成,并于2012年12月结题验收……本项目中试已在天津大学完成,现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不只一个中邯硼业 工商资料显示,2015年7月17日,山东宝润硼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东高密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硼稳定同位素系列产品。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张卫江占股14%,认缴出资额420万元。 高密新闻网的文章称,宝润硼业项目投产后年产100吨硼同位素及系列产品,可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 孙秀启是宝润硼业股东、董事兼总经理。他说,公司对张卫江的技术深信不疑,因为公司曾多次考察,且张是天津大学的教授、博导,又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科研。 孙秀启说,公司与张卫江技术团队签订的是技术转让合同。他没有透露技术转让费的具体数额。《大众日报》的一篇报道说,公司投资5000万元购买张卫江的技术。 孙秀启说,目前宝润硼业投资已有1亿元,设备还没上齐,计划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投产。 中邯硼业还没找到接盘的人,订购的设备大部分是异型,白送都没人要。 将近一年里,王增良10余次找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部门讨要说法,最有希望的一次是今年3月8日,化工学院、发展研究院各一名副院长共同接见了他,约定拿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此后便没了下文。 6月20日上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随王增良来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希望见到“说了算的领导”,看有没有解决方案。化工学院办公室负责人答复,办公室联系过张卫江、徐姣,但他们不来,学院也没办法,办公室会向上级汇报王增良的要求。 记者和王增良等待两个小时后,仍没有领导出面答复。截至记者发稿时,天津大学有关方面没有任何回复。 6月20日,根据天津一中院庭审笔录中张卫江留下的手机号码,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给张发了采访短信,截至发稿时,张卫江未予回复。 天津一中院开庭时,审判长问及在履行和中邯硼业的合同中,张是否向中邯硼业提供了技术资料? 张卫江答:主体的技术资料,中邯硼业不要。他们是为了征地,我们的项目是几十亩地,他们征了1000亩。 邯郸市冀南新区经发局局长魏忠彦对此不予认可,“中邯硼业占地只有255亩,且盖满了厂房,你见过这么圈地的吗?” 6月5日,天津市仲裁委员会下达《受理通知书》,对卡布尔提起的与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予以受理。 卡布尔的另一起官司也在进行中。锟桥公司起诉天津大学案,锟桥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卡布尔、张卫江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 近日,王增良从天津高院获悉,在琨桥公司诉天津大学案二审两次开庭后,张卫江以技术涉秘为由申请不公开开庭审理。这意味着,案外人无法旁听庭审。 2017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中邯硼业公司看到,一期255亩产业化布局已实际完成,一些尚未拆封的仪器设备堆放在厂房里。厂房路边的荒草已有半人高。 2017年6月15日,中邯硼业收到冀南新区经济发展局下发的《敦促尽快履约函》,“限期3个月内按合同约定实现达产达效,逾期不能履约将依法清退,一切法律后果自负。” 手拿该函,王增良欲哭无泪,说:“政府可以强制我履约,我却没能力让天津大学有关方面履约。” 天津大学博导“技术诈骗”致商人损失超2亿元 作者:陈进 来源: 环球网 发布时间:2017/6/5 10:49:38 【环球网 记者 陈进】4年投入2.6亿元,却被告知企业核心技术涉嫌造假,河北商人王增良将无奈与天津大学对簿公堂,是天灾还是人祸?这场闹剧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场,又将牵扯出什么骇人听闻的故事,整个事件目前正在复盘中。 庭审判决引出科技骗局 2016年7月,作为曾出资推动天津大学张卫江团队攻克硼同位素分离技术的企业,天津锟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锟桥公司”)在获悉该技术“取得成功”并被高价转让给河北商人王增良后,将天津大学诉诸法院,试图通过司法渠道主张利益分成。王增良作为第三人出庭。 庭审中,天津大学出具一份盖有学校公章的《硼同位素技术成功产业化技术可行性论证的专家意见书》称,该校科研院认定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尚不成熟,不具备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这份意见书让锟桥公司感到费解,因为关于天津大学与王增良硼同位素分离技术项目合作的新闻报道彼时已是铺天盖地。 这份意见书也让庭审现场的王增良感到一阵眩晕。因为在几年前,他也曾看到过一份天津大学出具的鉴定报告,不过,那份报告宣称硼同位素分离技术“中试”已经取得成功,且具备了产业化的充分条件。 同一项技术,天津大学却出具了前后完全矛盾的两份证明。王增良此时意识到,他可能陷入了一场科技骗局。 王增良经营煤矿和碳素制品起家,2012年,在经过在反复沟通、深入了解后,王增良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随即决定从天津大学购买该技术专利并投资生产。 2012年7月,河北卡布尔碳素制品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卡布尔公司”)与天津大学签订《硼同位素分离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约定,卡布尔公司负责简称该项目的产业化装置投资,天津大学负责提供生产技术,张卫江及其博士徐姣作为项目技术持有人和联系人,负责技术交付、技术指导工作。合同还约定,技术转让费为3000万元,分5期支付。 环球网财经注意到,在这份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上面,天津大学加盖了公章,张卫江在上面签了名。2012年9月24日,王增良代卡布尔公司向天津大学支付技术转让费600万元。支付凭证显示,收款户为“天津大学”。 根据双方签订的《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如按25吨/年的产量计算,技术转让费、采购设备等费用需1.5亿元,但上马后只需6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当年即可实现5.5亿元的收入,除去成本,净利润可达4亿元。 硼同位素产品广泛用于核工业及军工,如富集硼10等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昂贵,目前主要来源于国外采购,且大规模购买并非易事。 庭审现场,张卫江承认:该科研项目曾由天津市科委委托其所在的天津大学科研团队进行,并结项,但在结项过程中张卫江团队在关键问题上进行了作假,而评定专家根据其作假内容作出了“中试”成功认定。 “这个打击太大了,过去4年我都在为这个项目奔波。对我而言,不只是2.6亿元投资可能会打了水漂,已经规划好的企业发展路径也全部被推翻。”王增良说。 该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上,天津大学加盖了公章,张卫江也签了名。 2亿元基建项目停摆 2012年10月,为推进硼同位素分离技术项目进展,卡布尔公司牵头注册了中邯硼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邯硼业”),该公司主营业务是硼稳定同位素系列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和销售。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大学张卫江技术团队在中邯硼业占股40%,但2000万股本金按约定是卡布尔公司提供的。 河北邯郸市冀南新区工业园内,中邯硼业255亩区域内,科研楼、办公楼、车间等基建已于2015年底完工。王增良说,由于高度信赖天津大学,他已经在技术转让费、基建、设备等方面投入了2.6亿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这个项目也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获得省市两级共1000万元的财政补贴。”王增良说。 王增良表示,在25吨/年的工程基建中,频频伸手要钱的张卫江突然提出上马一套2.5吨/年产能的设备其他暂缓,这让王增良心里一颤,他不禁想到天津大学业内人士曾经的“酒后真言”。“曾经有熟悉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和张卫江的天津大学人士在告诉我,张卫江的‘中试’根本没成功,劝我慎重。”王增良说。 如今,巨资打造的中邯硼业产业园已经陷入停摆状态。王增良也多次与天津大学及张卫江本人沟通,但在庭审中坦承造假的张卫江却将该项目停摆的责任推到了王增良身上。 张卫江5月27日接受华夏时报报道时,坚称“中试”成功、符合产业化,对于其他多位专家意见书“不成功”的结论,他称此事要问天津大学,他未参与此事。关于项目陷入僵局的责任,张卫江称均在王增良:没有技术团队、资金链断裂、迎合政府喜好投资。“项目进行不下去是他的责任,所谓科技骗局完全是污蔑,是推卸、转移责任”张卫江说。 该项目得到邯郸市冀南新区大力支持,项目所需用地在很短时间内就落实到位。图为中邯硼业科技有限公司正门。 “惯用伎俩”? 庭审中,张卫江坦承硼11材料是其高价购买而来。天津大学另一位正致力于硼同位素分离技术的教授称,“如属实,这一行为可能已涉嫌欺诈。” 网端不多的报道中,一条“2012年西陇化工与天津大学开展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合作”的报道引起环球网财经注意。 该报道称,2012年,也就是王增良认识张卫江并着手投资的第1年,另有一家名为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陇化工”,2016年已更名为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张卫江教授就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展合作。报道另称,核电级硼酸(硼10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控制核电反应堆速度)是该公司与天津大学的立项产品,彼时“张教授实验室已经能作出丰度95%的产品”,并且可以量产60%丰度硼酸2吨,预计工业化可生产25吨/年。该项目同时申报了2012年广东省产学研专项课题。 25吨/年也是天津大学及张卫江与王增良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指定的项目名称——25t/年硼同位素工业化生产。 该项目最终结果如何,并未公诸于众。环球网财经就此向西陇科学公司书面采访,截止发稿尚未回应。 天津大学另一位正致力于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攻关的教授显然知晓个中缘由。在与王增良的沟通中,该教授表示,张卫江在天津大学教授圈子中素以公关能力著称,“2012年,他也曾就此项目与西陇化工开展合作,也是一个劲儿要钱,企业就停掉了,”该教授说,“早先还有天津一家公司也是这种事,前面还有很多单位也是这样。” 关于西陇化工与天津大学及张卫江的合作报道并不多,但这一事实在天津大学另外一位教师那里得到了印证。 在与天津大学相关负责人沟通中,王增良也获悉,前述教授正在与一家企业就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开展“中试”科研合作,这名教授的“中试”合作得到天津大学认可。“如果‘中试’已经成功,那天津大学为何还要在山东设立‘中试‘基地’?张卫江说,天津大学的科研团队都是各做各的,他的‘中试’成功就是天津大学校长批的,现在校长又去参加天津大学另一个教授的‘中试’开工仪式,是自己打自己的脸。”王增良告诉环球网财经。 举报材料另外显示,虽然在技术转让合作意向书中明确表示,合作期内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技术,但张卫江还是与山东另一家名为“山东宝润硼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合作开展硼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及硼稳定同位素系列产品销售。 公开资料显示,张卫江出资420万元在该公司占股14%。该公司的主营业务与中邯硼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合度很高。 该公司简介称,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为金达双鹏集团与天津大学联合成立,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总投资5.2亿元,总占地约300亩,其中一期占地65亩,主要生产富集10B(硼10)产品和11BF3(硼11)产品,其中11BF3电子特气产品为高端半导体、电子芯片的特殊用气。富集10B产品则属于新能源技术中的核能技术领域,是核电站、核防护、核工业等领域必不可少的产品,并且在军事、医药等产品中也有广泛应用。 环球网财经拿到的《技术转让意向书》第8条款约定,在合同期内,未经甲方(河北卡布尔碳素制品销售有限公司)同意,乙方(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及项目联系人张卫江)不得将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合作项目部分或全部技术转让给第三人。 天津大学前述教授称,截止目前,硼同位素分离技术尚难以提取出丰度为99.7%的B11(硼11)产品,他所在的团队也仍在进行试验。对于张卫江被指学术造假的行为,该教授表示十分惊讶,并认为夸大成功导致企业巨大损失,“或已构成犯罪”。 5月24日下午,面对再次前来交涉的王增良,天津大学科研院负责人称,因该技术(硼同位素分离技术)与他人合作产生的纠纷并非只此一例,有的已经进入法律程序。“不要再对该技术能产业化持有幻想”。该负责人表示,听到因此项目合作给中邯硼业及王增良等几位股东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该负责人十分痛心,称将向领导汇报后给予回复,争取妥善处理此事。 对王增良主张的2.6亿元损失,该负责人表示,站在企业的角度,损失肯定会有相关赔偿,这点是肯定的,但损失的具体原因和上限需要按规定进行。 附: 张卫江,男,汉族,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传质与分离过程包括分批精馏过程、同分异构体分离过程、同位素分离过程等、以及环境工程中氮氧化物尾气处理、锅炉脱硫除尘、污水处理等过程相关问题的理论探索、工程设计的研究工作。 中国核技术工业应用学会理事,天津市化学工程学会第一届理事副秘书长,天津大学消防协会副秘书长。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汪品先院士为学子解读全球变暖之争及相关附件
杨学祥 2017-6-15 21:27
汪品先院士为学子解读全球变暖之争及相关附件 汪品先院士为学子解读“全球变暖之争” 2017 年 06 月 15 日 08:37 同济大学   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如何破解激烈的“全球变暖”之纷争? 6 月 13 日 晚 ,逸夫楼报告厅又一次迎来中科院院士、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为同济学子授课。作为《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讲,此讲为这门公选课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堂课的主题为“全球变暖之争——气候外交与末日文化”。汪院士从举世关注的“全球变暖”说起,他说,当前全球性的气温升高是源于自然因素的周期性变化,还是与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有着因果关系,科学界的争议至今还在继续。而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早已超越了科学范畴,变成了政治和文化的新命题。   在他看来,由于地球上碳循环的周期太长,人类的观测研究太短,“全球变暖”的争论,从科学层面讲,是由于人类还未能充分理解地球系统自身的变化机理;而“全球变暖” 争论之剧烈,反映出科学领域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全球变暖”及其对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政治问题;而“全球变化”提出的社会问题,本身又具有强烈的文化背景。   汪品先院士表示,科学问题政治化,既是福音,又是灾难。“全球变暖”成为国内、国际政治斗争的主题,使得全球变化和有关学科迅速发展;同时又受到非科学因素的严重干扰,不仅引发过火的学术“争论”,而且导致政治力量的干扰。“全球变暖”和“气候外交”,不只是科学技术和政治问题,还是人类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深层次问题。   如何解决日益剧烈的“全球变暖之争”?汪品先院士指出,我们不但需要科学家、技术家,需要政治家、外交家,还需要文化层面的思想家。“全球变暖”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西方文明的特色,“世界末日”为“全球变暖”之忧提供了文化背景;而“全球变暖”答案的寻求,可能需要东方文明的加入:一是以顺其自然的超脱态度对待生死变化,二是与大自然融合、“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自然”的世界观。   他还指出了解决这一全球纷争的多条路径:一是通过全球性的共同努力,尽早揭示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机制,识别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二是通过国际范围的协调,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损害环境的各种经营方式;三是寻求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如“循环经济”),研发和实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技术(“地球工程学”)。   作为这门课程的结束语,汪品先院士最后寄语学子:“自主思考:审视逐项观点;珍惜生命:抓住每天光阴”“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   在课程结束之际,校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向汪院士献上一束鲜花,代表学校向他致以敬意与感谢。马锦明说,汪院士一直心系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尽管科研工作极其繁重,这学期仍主动请缨,面向全校学子开设《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公共选修课,是希望在科学与文化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启发同学们“多想想”,其赤诚之心,可敬可佩。在当前同济大学正积极致力于“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坚持“立德树人”背景下,这一育人实践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今天虽然课程结束,相信其影响将是长远的。   听课的同学们也为汪院士呈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手绘的生动展现每讲主旨的画作,以及当晚同学们现场书写的听完这门课的真切感言。   ——“非常感谢汪老师能够抽出如此宝贵的时间,给我们本科生、研究生,甚至不少中小学生,讲授如此生动有趣的课。与其说是课,不如说是对当前科学与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   ——“汪先生这一学期的课程不仅扩展了自己海洋领域的知识,更是给我的学习指明方向,激励我们将自己的学科领域与文化相结合,可能会获得突破。”   ——“听汪老师的课,让我相信,科学并不是纯粹的理科,不是单纯的理性思考,它有文化的温度、历史的厚重、感性的浪漫,更有兼济天下的使命。”   《科学、文化与海洋》这门课从 3 月 7 日 开讲,一共 8 讲,其中汪院士作 6 讲,主题分别是“科学与文化——好奇心、幽默感和创造性”“人类与海洋——兼谈华夏文化的软肋”“东西方文化——我国知识界的百年困惑”“科学与视野——时空的跨度和认识的深度”“创新和语言——汉语、外语和双语”“全球变暖之争——气候外交与末日文化”,外邀钱旭红和丁抗两位知名专家各作一讲。每讲未讲先热,场场爆满,听课者不仅有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还吸引了不少教师带着年幼的子女前来旁听。每讲刚刚结束,该课程互动平台上就会收到同学们大量的听课感言,反映了同学们对每讲课程内容的认识与思考。 http://news.sina.com.cn/o/2017-06-15/doc-ifyhfhrt4267641.shtml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 命题及其西方社会运动的由来、科学基础问题和对中国的影响 课题编号: A20150601 “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 命题及其西方社会运动的由来、科学基础问题和对中国的影响 专业组别:经济组 报告成员: 简练(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朱家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计量经济学 / 统计学教授)见注 1 王非(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计量经济学 / 统计学讲师) 注 12015 年 7 月前朱家祥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授、博导。 “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 命题及其西方社会运动的由来、科学 基础问题和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 “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 运动是一场由西方社会运动人士为 主起,发达国家中部分政治群体主导, “ 倒逼 ” 科学界 “ 承认并塑造共识 ” ,发展 中国家被裹挟进入的一次超大规模的全球性社会政治运动。经过三十年发育,已 经成为西方塑造的既有全球治理体系中具有统治性的命题。中国建设 “ 一带一路 ” , 打造 “ 命运共同体 ” 与之不可避免将发生碰撞交集。有必要理清该全球性社会运 动的发展脉络,理清其科学要害及其缺陷。该运动的科学核心在描绘地球表面千 年温度变化的 “ 曲棍球杆曲线 ” ( HockeyStickCurve ),围绕它发生了一系列科 学较量并直接导致了 2009 年哥本哈根大会前的 “ 气候门 ” 事件。本报告对 “ 人 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 ” 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发展历史及其核心人物进行了集中勾勒, 聚焦 “ 曲棍球杆曲线 ” 及 “ 气候门 ” ,挖掘其中的政治 - 学术 - 经济综合性较量, 为中国处理该重大命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战略视角。同时,展示了该社会运 动与 “ 一带一路 ” 间的矛盾,并对巴黎气候大会后的国内外矛盾焦点的演变做出 了预测,并提出了基于科学基础的建议。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曲棍球杆曲线、气候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节选 全球变暖理论的科学关键 —— 到底在不在变暖?从 “ 曲棍球杆曲线 ” 到 “ 气候 门 ” 事件 1998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个叫麦克 • 曼恩( MichaelMann )的新任教 的古气候学博士与他的助手布拉德利( RaymondBradley )和休斯( MalcolmHughes )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一条神奇的 “ 曲棍球杆曲线 ” (论文简称 MBH1998 ),表达的是 1400-1980 年这近 600 年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一 年后,这三人在一篇新的论文(简称 MBH1999 )里将跨度延长到 1000 年,描绘 了 1000 年 -1980 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演变曲线)。这条曲线左边大部分阶段都比较 平坦甚至略有下降,而到了 20 世纪的 100 年陡然上升,故名 “ 曲棍球杆曲线 ” 。 与 IPCC 第一次评估报告中的 1000 年温度还原图相比,中世纪温暖期的鼓起和 15-18 世纪的小冰期凹陷被 “ 削峰填谷 ” 。这条曲线的重要性在于 “ 否定 ” 此前科 学家质疑的 “20 世纪这样幅度的升温过程在古代也有过,属于自然现象 ” 的说 法。这样, 1998 年是 1000 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20 世纪是 1000 年以来最热的一 个世纪的断言就变得理直气壮,再把 20 世纪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曲线(虽然是 否上升有争议,有多少人类因素在里面有争议)摆在一起,就把人类排放二氧化 碳 - 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说全了 。 图 7 :麦克 • 曼恩和他成为 IPCC 核心科学基础的 “ 曲棍球杆曲线 ” (分别为 1998 年和 1999 年论文中的曲线) 图 8 :(上)霍顿爵士 2001 年在 IPCC 工作组上海会议正式公布曲棍球杆曲线 (下)霍顿爵士在任何地方都不忘记这条曲线(该图为 2005 年拍摄) 图 9 :带动全球变暖运动高潮期( 2001-2009 )的第三次评估报告( AR3 )给曲棍球杆曲线的 图 10 :戈尔在 2006 年的《不可忽视的真相》中的核心道具也是这副 “ 曲棍球杆曲线 ” 拿到这条曲线之后, IPCC 评估报告组织人霍顿爵士和东英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都大喜过望。 2001 年,霍顿专门组织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公告: “ 人类 活动导致气候变暖学说得到了坚实科学基础的支持 ”1 。 2001 年发布的 IPCC 第 三次评估( AR3 )报告则把这个曲线放在科学基础部分的题头( “ 标题为:人类 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曼恩领衔 AR3 的科学基础章节的主笔撰稿人,迅速成为全球变暖运动的科学核心力量。 那么曼恩及其同事是怎么得到这条曲线的呢?人类试图精确测量世界各地 温度的历史不过一两百年(这个测量由于采集点环境变化的原因其实也并不准确, 此略),而这条曲线长达 600-1000 年。曲棍球杆曲线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两个 之间有交叠。后面一段是人类观察的温度记录,主要是 1910 年到 1998 年(再之 后则由 IPCC 等机构发布的数据 2 )的序列用红色 “K 线图 ” (每段 K 线表示同一 时间不同地点对本地平均温度偏离值的分布)表示,而后有一条拟合曲线 —— 用 蓝色表示,是从 1000 年( 1998 年原始论文是从 1400 年)到 1980 年的北半球平 均温度走势,其中 1902-1980 年有重合,然后再用 40 年平均平缓化出一个黑色 曲线,而且 “ 看起来 ” 平滑拟合值的走势和红色 K 线图的大概走势有点重合, 所以就倒逼认为这个千年曲线拟合是成立的,两者连起来,就是 1000-1998 年的 温度走势图(另外灰色部分则是标准差部分)。黑色拟合曲线前 900 年总体平坦, 波澜不惊,后 100 年 ——1902 年开始陡然向上在 1950 年左右停止 —— 这和大规 模工业化从 1860 年代开始有一定的不一致,但粗看过去给人们印象深刻:果然 温度是当代才起飞的! 进一步,这条拟合曲线是用代理指标的变量( proxyvariables )拟合出来的,曼恩这里的代理指标包括树木年轮宽度、冰芯层宽、沉积泥块分色层宽、珊瑚特 征等等 —— 一些认为可能和温度有关的自然沉淀物物理量测量值。曼恩拟合曲线 的方法是统计学常用的方法 —— 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 , 统计学专业习惯简称合成结果为 PC ),当前统计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都会涉足。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在各样本标准化(即扣减各样本序列中值,然后除以各样本 序列标准差)后,凡是波动越大(即序列中各点距离中值偏离幅度越大)的样本 序列,就给予他越高的权重,波动越小则权重越小。各样本乘以各自的权重(总 权重 =100% )加起来,就是合成结果 1 。 因为曼恩的合成结果实在 “ 太好 ” ,就有行业人士对此表示兴趣要看看究竟。 2002 年,一个多年从事统计分析的加拿大退休工程师(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毕业) 史蒂芬 • 麦金泰尔联系曼恩希望要到原始数据做验证 —— 在科学界,要求研究结 果可重复是重要评判标准。几经周折,曼恩下面的研究生终于给了麦金泰尔原始的数据及包含原始材料的 FTP 地址。 图 11 :两位挖掘曼恩学术奥妙的加拿大人:统计学工程师史蒂芬 • 麦金泰尔和计量学家罗斯 • 麦基特里克 图 12 :曼恩的众原始代理指标序列标准化后的平均值和曼恩拟合的结果之间的对比 1 统计学界知道主成分分析法的缺陷:就是很不稳健,如果样本稍有变动,就会让合成结果发生很大变化。 1 http://news.bbc.co.uk/2/hi/1130501.stm 2 由于 90 年代以后变暖派控制了美国海洋大气署等机构,总是要发布今年是最热的一年 —— 以至于在 2009-2013 年美国年年严寒的时候还要说最热的一年,所以 1998 年(这一年被认为是 75 年以后升温过程的 顶峰)之后的全球平均温度是怎么出来的是有疑问的。 麦金泰尔很快发现了问题,因为原始数据中大部分都没有显示 “ 曲棍球杆 ” 的形状,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噪声波动,另一些显示出类似几字走势 —— 即显示中 世纪暖期和 16-17 世纪小冰期。极少部分有曲棍球形状。经过和同盟军统计学家 罗斯 • 麦基特里克历史 2 年多的艰苦奋战,他们既一一清理了曼恩数据是怎么一 步步加工的(其中有大量的人为编造填补),又最终发现了曼恩的奥妙!魔鬼在 细节里。原来,主成分分析必须对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常例,这种标准化 理应减去各自序列总长度的均值,再除以各自的标准差,但是曼恩的标准化处理, 仅减去 1902 年 - 数据末尾( 1980 年)的数据的均值!正是这个细节错误,使得 少数几条前几百年都平,最后 78 年( 1902-1980 年)翘起来的样本被赋予了极 高的权重,这样加总拟合所得就是一条前平后翘的曲棍球杆曲线!而经过梳理, 原来这起关键作用的前平后翘的样本序列有 16 条, 15 条来自北美西北地区的 15 棵狐尾松!他们都是学者 DonaldGraybill 在 1993 年的文章中选用采集的!直白 的说, 15 棵狐尾松代表了整个北半球进而整个地球! 图 13 : 16 个被赋予极高权重的 “ 年轮时间序列 ” ( ca528-nv514 ),其中 15 个来自 1993 年的 一组美国西北部的数据,而且麦金泰尔在曼恩的 FTP 中发现曼恩其实是知道这 15 个数据的 敏感性的 —— 因为他自己曾经做去除这些样本的试验(即表格最右边 ExclusionCensored 中 写 TRUE ) —— 一旦去掉,最后拟合的曲棍球形状就消失了,说明曼恩是知道这些奥妙的, 但他对外隐瞒 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为什么这种错误的标准化会让少数 “ 曲棍球 ” 型 样本被赋予极高的权重。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是,凡是波动剧烈的,偏离自身均值 比较频繁的样本序列应该被赋予较大的权重,其权重正比于样本相对于自身均值 波动偏离的方差和。简化一下,假设有一批长度为 600 年的时间序列样本,正确 的方法是减去 600 年的平均值,错误的方法是减去最后 100 年的平均值。在错误 的方法下,那些在最后 100 年的平均值与整体 600 年平均值的差异特别大的样本 就会被 “ 特别关照 ” ,因为前 500 年都成了 “ 偏离 ” 特别大的部分,那么得到的 方差和也就特别大,而前平后翘的曲棍球型数列正是这样的样本。其他样本,如 噪声型序列, “ 几 ” 字型样本,最后 100 年和整体 600 年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所 以方差和没有什么改变。前者变得特别大,后者不改变,其结果正是使得前者(曲 棍球型)都被 “ 挑 ” 了出来,赋予绝大部分的权重。当然,理论上前平后降(即 最后 100 年向下拐)的样本也会被 “ 挑 ” 出来,但是曼恩的样本里没有这样的序 列,所以上翘曲棍球就 “ 代表 ” 了天下 1 。 图 14 :简化表示为什么曼恩式错误标准化方法( short-centering )会导致那种前平后翘的序 列( SeriesB )被凸显出来。上为简化示意的两种时间序列,一个是几字型(最后 100 年的 平均值和整体一样),一个是曲棍球型(最后 100 年的平均值大大高于整体)。左下为正确减 去整体均值,右下为减去最后 100 年均值的结果 ——SeriesB 大部分数据都变得 “ 偏离均值 ” , 方差迅速变大 1 严格的说,曼恩的具体错误行为会稍复杂一些,他是先把原始数据分为若干组,每组做主成分分析( PCA ), 再把得到的 PC 结果再作为样本实际上再 PC 一遍。其结果是北美等少数曲棍球样本支配了其中一些 PC 样 本的形状( NorthAmericaPC1,PC2.. ),进而曲棍球形状的第一轮拟合曲线又支配了总拟合曲线的形状 图 15 :上下为曼恩样本中的两个序列,前者为末尾上翘型(北美西北 15 狐尾松之一),下 面为无规律型,检验证明,按照曼恩错误标准化拟合,上面的样本被赋予的权重将为下面的 390 倍 图 16 :曼恩拟合过程中最大的样本池北美树轮 212 个样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 —— 说明曼恩 的错误方法赋予个别曲棍球样本极高权重, a 为曼恩只扣减 100 年平均值的错误标准化的拟 合结果, d 为所有样本正确标准化加总结果, b 为移除 16 个北美狐尾松样本( 15 个同地) 的拟合结果 除了上述标准化程序错误这一最致命的魔鬼细节以外,曼恩本身的数据来 源和数据选择也有严重问题。 表现在: 第一,选哪些温度代理指标,曼恩的选择标准问题极多。按道理,既然是拟 合历史温度曲线,所选的代理指标应主要反映温度变化的影响,但 MBH 论文中 的许多指标不止反映温度变化,而且反映降水量变化,这就无法保证真实温度和 代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凝聚在温度层面上。实际温度与温度代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也并非显而易见。拿曼恩论文主要依赖的树木年轮宽度为例,随着温度的上升, 年轮宽度在某些地区增加,在另一些地区减小,在某段时期增加,在另一段时期 又减小,没有规律可循。曼恩 1999 年论文中还原 1000-1399 年的 13 个代理指标 时间序列数据中,只有 2 条数据与实际温度显著相关,有 7 个数据与实际温度几 乎没有关系。拿与实际温度关系不大的代理指标的数据区反推拟合历史上的温度 走势,准确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温度代理指标本应有广泛的地域代表性,但曼恩 1998-1999 年论文中 的 300 多个样本( 9 个珊瑚、 9 个冰层、 300 多条树木年轮)分布并不均匀,其 中美国第一批 14 个,美国(第二批)及墨西哥 22 个、俄罗斯 60 个、澳大利亚 16 个、南美 18 个、北美(第三批) 212 个。这其实是来自若干篇早年其他专题 作者写他们本领域论文时采集的数据,这些二手数据为什么会被采用,显得随心 所欲,没有道理。尤其是 1999 年论文还原 1000 年温度曲线时,拿来推断公元 1000 年到 1399 年温度的 13 个代理指标只来自几个地区(其中 4 个来自秘鲁, 3 个来自美国西南部) —— 而这又涉及中世纪暖期问题,难以代表全球的温度变化。 图 17 :曼恩删除原始数据的例子:在澳大利亚样本中,曼恩故意删除 1625-1750 年的 原始样本使得主成分分析制造出曲棍球形状(这个捏造出来的澳洲 PC1 为除北美 15 个狐尾 松外最重要的曲棍球型之一) 第三,对温度代理指标原始数据的处理必须小心和合情合理,但曼恩论文的 数据处理没有章法,众多地方进行人为修改,例如,有的数据明明始于较早的时 期,曼恩论文却刻意截取了较晚的时间点作为起始点,使得它变成曲棍球杆形状; 有的数据明明早就进行了更新,曼恩论文却刻意使用被废弃的旧版数据;有的数 据明明有全年的信息,曼恩论文却只使用特定季节的信息(这尤其集中在现代温 度数据上,曼恩的数据使用的是纪录年份夏季温度的信息!故意拉高温度)。许 多看似毫无章法的特意处理实际上都精准地抹去了原始数据中关于中世纪暖期 和明清小冰期的痕迹,明显是为了得到特定结论而故意为之。 第四,曼恩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时进行拟合时,且不说 “ 错误标准化 ” ( short-centering )的致命问题,连主成分分析法的使用方式也是毫无道理的。按 照道理,对历史温度的拟合,应当把所有原始数据一起进行一次性的 “ 主成分分 析 ” 。但曼恩不是这么做的,他的 300 多条代理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分布很不均匀, 所以他就把这些数据按照原始出处分组,每组先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实现 所谓 “ 降维 ” ,再把 “ 降维 ” 得到的一些二次数据又放在一起进行一次主成分分 析。 “ 降维 ” 是什么呢?原理上,统计学里对一组原始时间序列数据样本进行主 成分分析( 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 ),可以分析多次,得到该组数据的 PC1 、 PC2 、 PC3……PC1 可以理解为该组数据最主要的波动特征, PC2 可以理解为 “ 剔 除 ” 了 PC1 所表现的最主要波动特征后新一轮最主要的波动特征(即次一轮特 征),以此类推。因此 PC1 、 PC2 的地位是不同的, PC1 地位高于 PC2 ,以此类 推。曼恩把一个一部分样本(如北美 212 个时间序列原始样本)主成分分析一下, 取出 9 个重要性递减的拟合结果( PC1 到 PC9 ),就叫 “ 降维 ” 。但曼恩通过降维, 再把降维后的各组放在一起再作为二次原始数据又来一轮 “ 主成分分析 ” ,实际 上指向 PC1 、 PC2 、 PC3…… 是平等地位的。因此,站在统计学的原理上,曼恩 对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莫名其妙的 “ 花样翻新式 ” 应用,这在统计学界是绝对无 法接受的。事实上,正是曼恩用 “ 错误标准化 ” 放大了北美(第三批) 212 个样 本中的 15 个北美西北的松树样本的权重,使得北美 PC1 和 PC4 呈现典型的曲棍 球杆曲线,而后再特意挑出来这些包含曲棍球杆形状的一次拟合曲线,再来一次 “ 错误标准化 ” 的主成分分析。这样, 15 棵树的形状就被两次 “ 放大 ” ,成为拟 合的 “ 历史温度曲线 ” 的基础。在统计学里,这叫典型的数据挖掘( datamining ), 是不可饶恕的学术操纵。上面的这些错误,都被麦金泰尔一一记录。 11 对曼恩 1998 、 1999 年论文的详细描述和分析。见本报告附录 图 18 :(左)麦金泰尔将 11 个红噪声样本池经由曼恩的错误标准化方法拟合的结果与曼恩 的论文拟合结果放在一起,无法辨别哪个是曼恩的曲线 ( 实际上在右边第二个 )—— 说明任何 红噪声样本(如 100 个样本,其中只有 1 个由曲棍球杆曲线)经过曼恩的拟合方法都会出现 “ 曲棍球杆 ” 加总结果。(右)一个红噪声样本池用曼恩 Short-centering 法的拟合曲线(上) 和曼恩的曲棍球杆曲线(下)的形状对比 麦金泰尔两人发现曼恩的错误后,便开始了学术商榷进而较量的过程。他们 先后于 2003 年和 2005 年在《环境与能源》、《地理研究通信》杂志上发表了上述 发现( 2005 年正式发现曼恩在标准化上的错误)。这引发了曼恩团队(含东英吉 利亚大学)的紧张。期间曼恩通过《自然》杂志不断进行压制,并写 “ 补充说明 ” 试图化解危机。但麦金泰尔团队紧追不舍,专门做实验来证明曼恩的荒谬性:他 们生成数千条 1000 年长度的随机序列外加若干条样本呈曲棍球杆的数列,混在 一起,然后进行曼恩式的 “ 取 100 年均值而非 1000 年均值 ” 标准化,再进行 “ 主 成分分析 ” ,加权结果仍然是曲棍球杆曲线!这就说明,曼恩制造 “ 曲棍球 ” 的 方法对于任意(随机)数据都是有效的,反过来,说明这样的曲棍球 “ 研究成果 ” 说明不了任何结论 。 图 19 :黄为鹏博士的文章封面及 2010 年出版的梳理气候变化科学博弈的著作: HockeyStickIllusion (《曲棍球幻像》) 图 20 :众议院调查曼恩事件,统计学家魏格曼教授及他顺带发掘出来的曼恩及气候相关学者近亲网络图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事件开始向学术丑闻方向发展。美国国内对全球变暖 不感冒的议员就开始留意这个事情。 2006 年,美国众议院能源与商业委员会要 对这场 “ 曼恩 vs 麦金泰尔 ” 的科研战争和曼恩科学研究是否成立进行调查。一 方面国会组织了一个由 “ 主成分分析 ” 统计方法的国内学术领军人物爱德华 • 魏 格曼( Wegman )带头的调查小组,一方面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 NAS—— 其中 一些人物和 IPCC 关系很好)也组织了一个气候模型的重要参与者诺斯( North ) 带头的调查组,双方在国会山进行了一场交锋。魏格曼教授明确表示曼恩的标准 化处理是错误的,不能作为科学基础。而诺斯则闪烁其词,不做表态,拖延时间。 这方面斗争的内容,请大家阅读中国的黄为鹏博士在 2010 年写作的《 “ 曲棍球杆 曲线 ” 丑闻、气候泡沫与气候政治的未来》(发表在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 心《研究报告》 2010 年第 8 期),该文对于从曼恩、麦金泰尔的论文大战到美国 国会调查之间的各种政治和舆论手段做了仔细的说明和分析。 2010 年英国出版 的 HockeyStickIllusion 也做了详尽的梳理。在调查中,魏格曼教授进一步研究发 现,整个气候研究界的发表文章高度围绕着曼恩进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违背了学 术界原则的近亲繁殖的网络模型 1 。此外,麦金泰尔的学术研究带动欧美出现一 大批 “ 气候审查者 ” ( ClimateAuditors ),他们开展了大量细化工作,包括将 16 棵狐尾松找到,更新它的年轮宽度数据 —— 结果这 16 棵松树的年轮宽度在 1980 年后开始下降,使得这最后孤独的数据也失去意义。 1 针对有人称这种网络是所有学术网络的共同特征,魏格曼于 2007 年进一步区分两种网络:自己(导师型 网络)和曼恩( “ 学术企业家 ” 型网络)的性质不同,后者明显呈现出特意安排和中心人有关的若干小集团 常年发文章的形态。 图 21 :(左)以曼恩的样本,仍然以他的 “ 分类两次主成分分析 ” 法 1 ,但采取正确的标准 化处理得到的拟合温度(平滑处理);(右),同左,但未做平滑处理,上为 “ 曲棍球 ” ,下为 修订结果 曼恩和麦金泰尔的学术较量发生于 2003-2007 年,以曼恩为支柱的 IPCC 采 取了拖延战术,试图借力此时在舆论战、碳交易准备上已达高潮的全球变暖运动, 把这个指向核心的学术争议掩盖过去。 2006 年,戈尔推出纪录片《不可忽视的 真相》, 2007 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戈尔及 IPCC 。在同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 告上, IPCC 强化了语气,加上了 “ 喜马拉雅冰川 2035 年大部分融化 ” 等夸张的 段落 2 。直指 2009 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试图毕其功于一役。 2009 年 11 月 17 日,在哥本哈根会议 20 天前,对于 IPCC 核心科学骨干 “ 曲 棍球团队 ” 致命的爆炸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到来了。 IPCC 大本营:英国东英 吉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 CRU )的往来邮件被曝光, CRU 主任菲尔 • 琼斯、核 心成员布里发( KeithBriffa )与曼恩及其曲棍球团队等人如何制造出曲棍球杆曲 线,如何对于麦金泰尔的声音进行打压、进行政治操作的内幕完全泄漏 3 。这就 是在西方引发轩然大波的 “ 气候门 ” 。菲尔琼斯等人乱了阵脚,此后刻意隐居一 年多。由于英国国家此时在气候变化运动中已经有大量预期利益(主要是希望搞 碳金融),所以组织的对琼斯及曼恩 “ 曲棍球杆曲线 ” 诚信的调查组拖延了很长 时间,得出一个不痛不痒的结论:这个研究办法总体还是 “ 可接受的 ” 。由于哥 本哈根会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气候变化因为欧洲陷入经济衰退而淡出社会 议题焦点, “ 气候门 ” 事件就这样实现了 “ 消解于无形 ” 。另外, “ 曲棍球杆曲线 ” 是气候变化社会运动最高潮 10 年能开启的核心, 2001 年以后围绕着他奠定的基 础,气候变化的其他方面纷纷填充血肉,形成压顶之势,到 2007 年, IPCC 把 “ 曲 棍球杆曲线 ” 从报告中移除,但继续强化肯定的口气,填充的血肉也一如既往保 留,维持一种没有曲棍球但如同有曲棍球的政治效果,从而达到化解致命一击的目的。 1 这个处理方法统计学家无法认同,认为完全没有道理。 2 http://www.i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ar4/wg2/en/ch10s10-6-2.html 3 还有大量其他学术争议打压,修改 “ 把柄数据 ” 等内容。 图 22 :气候门随意抽取的一封邮件和当事人(黑客把文件发给他)莫西尔出版的披露邮件 的气候门著作 图 23 :后哥本哈根近况:曲棍球杆曲线在继续较量,但全球变暖运动 2009-2014 年初经历 了低潮。曼恩在 2013 年开始起诉要求名誉赔偿。 IPCC 主席帕乔里在 2015 年因私纠纷辞职。 汉森离开 NASAGISS 纽约研究所进入前休克经济学家萨克斯主持的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 研究所( EarthInstitute ) 由此可见, “ 气候门 ” 是全球变暖社会运动的要害命门,而 “ 曲棍球杆曲线 ” 又是要害命门中的关键。要理解全球变暖社会运动的来龙去脉, “ 曲棍球杆曲线 ” 必不可少 —— 纲举目张,抓住这个点,整个运动中谁扮演什么角色就一清二楚。 不过,中国对此了解的人很少,中国官方对气候门基本一无所知,完全采纳西方 的报道。即使报道 “ 西方学术界发现严重错误 ” ,也不知道这个错误指的是什么。 尽管西方气变核心力量试图化解曲棍球杆曲线学术丑闻的冲击,但是他们在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后还是走了下坡路,核心原因是经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0595.html 原文见上传附件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教育史在这里沉思:真实记录中国的教育界处理学术不端的历史
jam1 2017-5-10 08:59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历史。 公元 2011 年初起,举报人经过严格比对,发现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核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 X 利用其博士学位论文《 99Tcm-rh-Annexin V 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数据,发表了六篇期刊系列论文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造假、捏造数据、自我剽窃、一稿多投、一个实验多篇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于是开始了实名举报其学术不端行为。中国医科大学张 X 博士学位论文《 99Tcm-rh-Annexin V 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的一个动物实验数据发表的第一作者期刊论文如下: 论文 1. 用 ~99Tc~m-rh-Annexin V 检测放疗或化疗后肿瘤细胞凋亡。《中华核医学杂志》 , 2006 年 05 期 论文 2. 单次化疗后肿瘤内 99Tcm-Annexin V 的分布与 bcl-2 、 bax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同位素》 , 2007 年 01 期 论文 3. 99Tcm-rh-Annexin V 检测单次化疗后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07 年 03 期 论文 4. 放疗后早期肿瘤组织内 99Tcm-rh-Annexin V 的分布与 bcl-2 、 bax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07 年 12 期 论文 5. 放疗后早期肿瘤组织内 99Tcm-rh-AnnexinV 分布与 Survivin 、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同位素》 , 2008 年 01 期(论文基金支持: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20060204 ) 论文 6. 单次化疗后早期肿瘤内 99Tcm-rh-Annexin V 分布与 VEGF 、 Survivin 表达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08 年 12 期 (论文基金支持: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 2006020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放射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0704 ) 值得指出的是:其中论文 1 、 2 、 3 、 5 被列举在中国医科大学张 X 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在校期间科研成绩一栏”(第 73 页),这确切地表明: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张 X 的学术不端期刊论文作为学术成果列入其博士学位申请材料中。 正如祝国光教授对著名的“贺海波博士后学术造假事件”所言:“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实验条件不同,却获得的数据完全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也是对中国医科大学张 X 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作假事件的最好诠释。 举报人开始向各杂志社及中国医科大学学位办公室等实名举报中国医科大学张 X 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终于,公元 2013 年《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同位素》杂志社经过调查,于公元 2014 年公布撤销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张 X 的学术不端期刊论文的公告。但是中国医科大学学位办公室一直对其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期不予任何处理。 按照当时教育部令第 34 号《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在中国医科大学学位办公室不理睬举报人再次实名举报的情况下,举报人于公元 2014 年向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督导办公室(现教育部督导局)实名书面举报“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张 X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事件”,教育部督导办公室发文要求辽宁省教育厅、中国医科大学调查查处本事件,可是中国医科大学仅委托其导师李 XX 所在学位分委员会向教育部督导办公室出具充满谎言的《中国医科大学医大学位发( 2015 ) 3 号文件》,歪理拒查、隐瞒包庇本事件当事人。 为什么可以说《中国医科大学医大学位发( 2015 ) 3 号文件》是充满谎言的?让我们分析一下: 中国医科大学在其文件中强调“中国医科大学学位要求(校发 2002 学位 13 号文件):“申请博士学位要求在研期间在三类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一篇与论文工作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对于博士学位授予的要求,可以授予张 X 博士学位。”举报人非常愤慨:一个博士生在博士工作中,发表了 5 篇“学术论文”中, 4 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论文,已被相关杂志社撤稿的情况下,仅仅凭借一篇中国核心期刊的论文,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的一个大学给教育部的文件啊,这是地地道道的“强盗逻辑”。 中国医科大学的文件称:“举报人举报的张 X 涉嫌学术不端的另外 3 篇文章,因涉及的时间为该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具体情况由该生毕业后所在工作单位进行认定。”举报人指出,中国医科大学的公职人员睁着眼睛说瞎话:张 X 的博士学位论文第 73 页(博士在校期间科研成绩一页)明明白白的印刷着: 4 篇学术不端论文已有 3 篇正式发表,列举了具体杂志,年份,卷,页码;还有一篇学术不端论文已经投稿,待发表。以上明确的表明了发表学术不端的论文是在校期间已经完成的。举报人认为中国医科大学文件称“涉及的时间为该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这是确切的撒谎行为。 中国医科大学的文件又称:“未将举报人的邮件地址设为黑名单,中国医科大学学位办信箱邮件系统设置对于“抄送状态”的邮件自动转至回收站,并非将其邮件地址列入黑名单。”中国医科大学作为正规国家机关,任何邮件系统都不会设置成对于“抄送状态”的邮件自动转至回收站状态的。请问中国哪个政府或大学的邮件系统设置成对于“抄送状态”的邮件自动转至回收站状态,怎么办公?一个邮件发给多个人怎么办?都要一对一的发送与接收吗?举报人认为这是无耻的谎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医科大学有关人员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违背常识,面对教育部撒谎。 即便举报人提出以上众多异议,中国医科大学还是以《中国医科大学医大学位发( 2015 ) 3 号文件》拒不处理本事件。教育部督导办公室工作人员告知举报人:查处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权利归属于中国的大学,教育部没有查处的权利;因此,本案查处程序结束。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有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没有处理机构了;并告知举报人可以走法律途径解决。 考虑到中国医科大学的属地沈阳法院可以将本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推诿要求找上级教育机构教育部处理,举报人经过权衡,于公元 2015 年 7 月决定对中国教育最高管理机构教育部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教育部履行法定职责,处理我国高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事件,遵守关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已经授予的存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博士学位(博士学位需要教育部许可备案)。本事件立案到一审、二审,举报人曾 5 次到北京庭前及开庭,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一些法官认定举报人提供的材料有理有据,决定立案。 就此,教育部则委派强大律师团队,从否认教育部拥有处理博士学位学术不端的权利与职责,认为举报人没有主体资格等方面,全面为教育部洗脱责任;判决本事件的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行政庭赵锋法官却片面地强调:“中国医科大学授予张 X 博士学位时,是依法的,无需考量、保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的,所以,上诉人不具备原告主体资格。”(见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 可是,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行政庭赵锋主审法官却拒绝回答上诉人的辩护:“法院不能片面强调授予博士学位时的情景,中国医科大学授予张 X 的博士学位(经教育部许可备案),日后被确定其学位论文中存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学术不端行为;这时,我国负责教育事务的行政机构包括教育部、中国的大学等就有调查、处理“由学术不端的学位论文授予的博士学位事件”的职责;这时,我国教育行政机构就需要考量、保护包括原告在内及其他相同专业人士的合法权益、甚至社会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处理撤销中国医科大学张 X 的通过学术不端获得博士学位。否则,这个通过作假获得的博士学位将继续被利用,在多方面,继续侵害包括上诉人在内及其他相同专业人士的公平竞争权等、甚至我国社会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可以认为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行政庭赵锋主审法官的这个判决是有失公正、公义与社会良知的。 公元 2016 年,本案进入北京市高级法院期间,举报人获悉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令第 40 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201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明确规定教育部可以进行独立调查我国高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的权利与义务。公元 2016 年 11 月末,本案在北京市高级法院结案后,举报人遵照教育部令第 40 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有关规定,向教育部督导局书面申请启动“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张 X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事件”独立调查。期间举报人几次电话询问教育部督导局工作人员本案进展情况,其表示正在处理本事件,要求举报人等待处理意见。 但是,举报人等到公元 2017 年 3 月,询问教育部督导局电话 66097909 的工作人员时,被告知对本事件需要走信访程序(注意:教育部令第 40 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要书面答复举报人的,没有规定相关调查需要信访程序)。在以后的查询本事件进展情况时,举报人连续 20 多个工作日致电 66097909 都无人接听,致电教育部督导局其它电话,回复举报人只有 66097909 的工作人员知道本事件的情况,耐心拨打吧。教育部督导局已经不回应教育部信访办转给他们的本事件,就像“鸵鸟把头插入沙漠一样”,其实质就是教育部督导局拒绝执行教育部令第 40 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的有关规定查处本事件。 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代表中国学术最高水准的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事件旷日持久的拒不调查处理,就是中国这个时代教育机构对学术不端处理的和稀泥,官官抵赖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让中国教育史记录公元 2011 年 -2017 年这个时代社会良知,社会风气正义的真实情景, 记录无赖的中国医科大学学位办面孔,丧失社会良知的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行政庭赵锋法官的判决书,麻木、无为的教育部督导局。爆料人希望真实展现这段历史,让世界教育史真实的记录这段中国教育史吧!历史有后人评判! 爆料人确保本事件的全部真实性,愿意承担相应的各种责任。
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英国名校联盟23所大学曝学术造假丑闻
ericmapes 2017-3-29 10:43
英国名校联盟23所大学曝学术造假丑闻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3/298:44: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72033.shtm 资料图片 中新网3月29日电综合报道,英国媒体揭发,由牛津、剑桥、伯明翰等24所名校组成的“罗素大学联盟”中,23所大学在2011年至去年间隐瞒至少300起涉及论文抄袭、捏造及数据有欠准确的情况。 为求争取研究经费,不少大学教授都要不停向学术期刊投稿。英国媒体称,“罗素大学联盟”当中23所大学在2011年至去年间,隐瞒至少300起涉及论文抄袭、捏造及数据有欠准确的情况,当中逾30篇论文被撤回。 遭撤回的论文大多曾被认为“突破性医学发现”,其中近年最具争议的是伦敦大学涉嫌行为不当的问题。 该校伯贝克学院院长拉奇曼的多篇科学论文遭到校方调查,最终有两篇需要撤回,另外6篇经修改后获得刊登。 拉奇曼的论文问题漏洞百出,其同事曾就当中超过50篇提出疑问,包括未获得许可便擅自在论文加入他人的数字及图像。今年1月,伦敦大学计划再对拉奇曼展开新一轮调查。 除伦敦大学外,一篇刊于《科学》期刊、讲述使用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突破性”论文,去年12月在伦敦帝国学院调查后,同样需要被撤回。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7/3/2910:28:54 dorris20160907 英国媒体的做法很好,既发挥了媒体的功能作用,又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但是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院长拉奇曼相比,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曹成茂可幸运多了。他虽然大肆学术造假、剽窃,现在还成为2017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新增岗位科学家候选人”(http://www.moa.gov.cn/zwllm/zxfb/201703/t20170320_5530342.htm)。 真不到中国大学怎么了?农业部怎么了? 真的“触目、惊心、失望、困惑”! 2017/3/2910:14:51 ahfkaf Google学术搜索,国内外文献下载,尽在龙猫学术导航http://www.6453.net/ 2017/3/2910:11:50 doctor5 继续查! 2017/3/298:54:10 suixinerlun 学术造假无成本无代价,结果可想而知。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与科研人员息息相关的两会声音
热度 2 CASMART 2017-3-7 08:53
那 些与科研人员息息相关的两会声音 来源:科技日报、中国日报、网络等 整理:小喀 本博文与“喀斯玛商城”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 1、科研经费 2016 年7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自政策发布以来,一些科研人员已经切实体会到了政策利好,但还有些不过瘾。”5日发布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研经费改革仍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政策已经带来的变化 据科技日报报道,自《若干政策》发布以来,一些科研人员已经切身受益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的研究团队前不久碰到一个小难题—预算的差旅费不够用了,但是在新政策的环境下,他把国际合作交流的经费先匀出一部分,因为现在会议费、差旅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合并,可以相互调剂;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周玉梅委员告诉记者,“预算调整的权利已经放权到项目承担单位,直接简化了流程”,而且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项目聘用人员的工资、五险一金及课题组硕士、博士的的工资等也可从中发放; 间接费用占比最高20%,不过瘾 据悉,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保密局局长田静表示“政策放宽了,间接经费可以用于发放在编科研人员的绩效,这是好事,但占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的比例上限最高20%,还是有点低。”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也表示,“这和我们之前预期的30%—40%仍有差距。” 2、学术造假 117 篇涉及到中国作者的论文被自然、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国际知名出版集团集中撤稿,其中有28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关。据了解,美国发现了为中国学者发布造假论文的造假公司,堪称世界科学史上最大规模的英文论文造假公司。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等委员们认为,学术造假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击力度不够,造假成本不够高。委员们建议国家出台更加严格的管理、惩戒举措,祭出“重典”、划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一是司法机关应对社会影响恶劣的学术造假者追究刑事责任,对通过学术造假骗取高额国家科研经费、重大科技奖项等行为按诈骗罪处理。 二是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学术造假划定一条更为清晰、严格的“高压线”,要求各主管单位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学位授予、论文发表、项目申请与结题等环节对学术造假“零容忍”。 三是改革科技人员评价机制,改变以论文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在职称、评奖、申报项目等方面建立起从实 际出发、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不再有学术造假的动机。 3、科研奖励税收问题 在5日下午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出:如何通过对科研奖励的税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在三个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像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费’这样的奖励性费用基本被征收了20%至40%的税。他的一个学生在慢性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绩,去年底获得奖励22万元,但拿到手只有11万元,一半的钱交了税。这样如何体现激励!钟南山建议,对科研奖励可以按照20%的偶然所得税率一次性扣税。 4、博士生奖助有望提高 3 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 5、教育部长陈宝生:大学双一流建设进入专家评估阶段 3 月5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上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全靠第三方专家评选。双一流建设的建设纲要和工作方案都已出台,现阶段正在搞专家评估,将按照“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的原则实施。不搞终身制,也不靠几个指标评估,而是借助第三方专家进行评比,最后服务于国家战略。不分部属学校和地方学校,只要专家评下来具备条件就可以,但这是动态的。 喀斯玛商城微信公众号
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春雨演的是哪出戏?
热度 46 xqhuang 2016-8-2 19:31
韩春雨演的是哪出戏?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入戏太深、真假难分。 今年是狗年吗?年初的“阿尔法狗”(AlphaGo),掀起了第一波热浪;刚入夏,第二波热浪就来袭,热得像狗;二浪未退、三浪来袭,这热浪叫“牛哥狗”(NgaGo),都可以煎牛排了。 韩春雨自编自导自演了“牛哥狗”大戏,主角韩大侠发明了一种新式基因武器,英文全名叫“NgAgo-gDNA”,戏中,韩大侠在实验室发功,只见千里之外的一条狗当场毙命!韩大侠的解释是,在“牛哥狗”作用下,狗体内基因发生链式生物反应。 “牛哥狗”能成为热播第一的大戏,首先归功于牛哥饶毅写的影评。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饶大侠算是彻底摸透了国人的“H点”,他知道,老杨发明的“诺奖级别”就像伟哥,最能激活全民的“性欲”,特别是那些想充伯乐的官们,闻这四字立马高潮,登门送钱送帽是必演的后戏。 韩春雨一夜成“网红”,另一位牛哥方舟子功不可没。方大侠对韩春雨造假的推论无疑火上添油,使“牛哥狗”迅速发展蔓延成国际事件,(顺带批评一下方大侠,用韩“小时候”就是坏孩子来证明他现在一定会干坏事,这是逻辑败笔)。特别是那些根据韩大侠提供的武功秘籍,自宫苦练却一无所获的歪果仁,当然愤怒无比。 悲剧喜剧,终有结局! 韩大侠已被逼上华山,“概率成功论”的托词显然无法消除质疑、平息众怒。看戏的不怕事大,华山论剑已在所难免,无聊预测一下结局。 【悲剧】:韩大侠一轮大刀还没耍完,被人一枪毙命!这叫“no zuo no die”,相信无人会为他惋惜。 【喜剧】:行走江湖,真正的高手总会留一手(关于这点,本人认为韩大侠没有公开所有秘籍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当方舟子率领一群歪果仁把韩大侠团团围住,韩大侠冷笑一声:无能的一群饭桶,看狗!话音夹着一道电光,众人纷纷倒地。方舟子一摸屁股,旧伤又添新痕:靠,比锤子还厉害!韩大侠又一声冷笑:今天只使出了三层功力,顺便告诉你们:“牛哥狗”的武功秘籍还有一条,若不自宫、亦可成功!众歪果仁听后立刻口吐鲜血。 相比较,我更期待看到喜剧的结尾,韩大侠不要让我失望哦!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11204 次阅读|131 个评论
概念辨析:“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前者泾渭分明,后者胡搅
热度 2 大毛忽洞 2015-11-17 10:03
概念辨析:“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前者泾渭分明,后者胡搅蛮缠 在 SCI 满天飞的年代,在以 SCI 论英雄的领域,名词“学术不端”就是一根搅屎棍,把学术界搅得臭不可闻! 百度百科说: 【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 【学术不端】将“ 弄虚作假 ”、“ 行为不良 ”、“ 剽窃 ”和“ 失范 ”搅合在一起,客观上为某些人或某些团队或某些群体或某些利益集团利用“学术不端”一词颠倒了黑白,混淆了是非,达到了他们自己的目的。名词“学术不端”对学术界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某些人或利益集团来说,名词“学术不端”成了遮羞布,他们把“造假”和“剽窃”改头换面为“不良”和“失范”,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 对某些人或利益集团来说,名词“学术不端”成了他们打败竞争对手的万能武器,他们往往在对方提职、评奖、选院士的节骨眼上,用“学术不端”的脏水劈头盖脸泼向对方,结果竞争对手百分之百落选,几年翻不了身。 对于处理“学术不端”举报的调查组来说,他们往往是左右逢源,几乎可以做出任何结论,“没有造假也有不良”,“没有剽窃,也有失范”,调查结论里“学术不端”可大可小,往往还要贴上“国家机密”的标签,不予公开。 以上三条,欢迎对号入座,评选出经典案例,贡献给中国学术界! 百度百科说: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 如果被抄袭者还活着,“剽窃”和“抄袭”有一个法律解决途径,是否存在“剽窃”或“抄袭”,法律的结论泾渭分明,难于不了了之。 “占有他人成果”,这条很难说得清楚。男人写文章,给他老婆挂名;女人写文章,给她老公挂名,这种被窝学术,谁也说不清楚!不过这种学术造假危害不大。 下面单表“伪造、修改研究数据”。 “伪造、修改研究数据”危害最大,既劳民伤财,又祸害学术界。 为叙述方便,俺把“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简称为“学术造假”,其载体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 在以 SCI 论英雄的领域,无论中国人自己举报中国人“学术造假”,还是外国人举报中国人“学术造假”,这个“学术造假”是否存在的唯一标准应该是承载这个“学术造假”的文章,被所在期刊撤销。 有两种情况: 1 )文章被撤销,就存在“学术造假” 光明日报:中国论文批量被撤藏何隐忧 (科学网) 无论是中国人举报,还是外国人举报,只要你的论文被撤销了,就存在“学术造假”。 “学术造假”就是“学术造假”,绝对不能偷换概念,用“学术不端”来做遮羞布,把“弄虚作假”说成是“不良”或“失范”,最后不了了之。 2 )文章没有被撤销,就不存在“学术造假” W1 人举报 W2 “学术造假”,可是两年过去了, W2 的文章仍然没有被撤销,是否存在“学术造假”,调查组仍然没有公开的结论,都是名词“学术不端”胡搅蛮缠的结果。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2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羊年《自然》编辑部全体观看《沙家浜》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5-2-17 17:45
羊年《自然》编辑部全体观看《沙家浜》 为了解决一起“学术造假”纠纷,英国 《自然》集团总裁,撒切尔夫人率领全体编辑于羊年春节来中国阳澄湖芦苇荡观看《沙家浜》。 【两年前】: 2013 年5月, 刁小三( 刁德一堂弟 )在 在《自然》发表一篇文章, 题目是《阳澄湖的生态学研究》。 2013 年6月, 沙四龙(沙奶奶的儿子)在《自然》发表一篇文章, 题目是《芦苇荡的生态学研究》。 胡传魁: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 多亏了阿庆嫂, 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 胡传魁:我前年宣布过, 凡是在《自然》发表一篇文章的, 可获得“阿庆嫂奖”2000万元人民币, 同时荣任阳澄湖芦苇荡科学会会长。 刁小三:报告 司令,我举报沙四龙的文章学术造假。 胡传魁:刁参谋长你怎么看? 刁德一: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要立即组成调查组调查。 胡传魁:阿庆嫂你怎么看? 阿庆嫂:胡司令,应该把投诉信转交《自然》编辑部, 让他们请同行审查是否学术造假, 免得我们劳民伤财。 刁德一:司令,还是我们自己调查好。 胡传魁:老刁,你别胡搅蛮缠了, 这件事要听阿庆嫂的。 胡传魁:刁参谋长,我问你: 刁小三的文章能在 《自然》发表,谁说了算? 刁德一:这还用问,是《自然》编辑部说了算。 胡传魁:刁小三的文章有没有学术造假? 刁德一:刁小三的文章没有学术造假。 胡传魁:谁说了算? 刁德一:这,…… 阿庆嫂:司令,这邀请《自然》编辑部的电报,…… 胡传魁:马上发。 撒切尔夫人:我很高兴接到 胡司令的邀请, 来为“阿庆嫂奖”获得者颁奖。 胡传魁:在《自然》发表文章谁说了算? 如果文章被投诉“学术造假”, 是否造假谁说了算? 撒切尔夫人: 文章能否在《自然》发表, 最后决定权在我们《自然》编辑部, 如果文章被投诉“学术造假”, 是否存在“学术造假”, 也是我们《自然》编辑部最后拍板。 只要文章还在挂在《自然》期刊里, 它就是《自然》的文章。 胡传魁:我宣布, 本年度“阿庆嫂奖”分别颁给沙四龙和 刁小三, 每人 1000 万元人民币, 阳澄湖芦苇荡科学会会长暂时空缺。
3570 次阅读|11 个评论
算了,散了
热度 29 outcrop 2015-1-25 18:13
高山、周可真老师说的有道理,指鹿为马谈何较真呢? 撤了。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949 次阅读|51 个评论
没有堕落的科学,只有堕落的科学家
热度 4 jmluo0922 2014-10-18 12:55
科学是关于自然和社会运动、发展和变化规律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并且是可以实证的学问。 由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规律,是固有和客观的,并且不随人的意志和认识为转移。因此,科学知识作为规律的正确认识,肯定是不会堕落的,因为规律本身不会堕落。 科学家作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精英,在20世纪前,主要是大学中的学者,一边从事科学知识的传授,一边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他们的成就主要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成功之后,没有什么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奖励,只有好奇心得到满足后精神方面喜悦。 20世纪之后,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职业化极大地推动科技进步,同时也产生以获取利益为目标的不良倾向。学术造假、编造概念、甚至制造伪科学等堕落行为,极大地损害科学健康发展。堕落的科学家普遍缺乏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靠拉帮结伙,壮大势力,控制话语权以及研究所需资源,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和荣誉。 因此,当今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面对科学研究本身的困难,同时还要面对堕落科学家的干扰。在20世纪之前,纯洁的科学研究净土上是很少发生的。
个人分类: 杂谈|35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日本造假者自杀 中国造假者死赖
duke01361 2014-8-7 07:06
潘学峰:看来东方日报又借机把西安交通大学的“科学家们”给咬出来,难不成你东方日报也希望这些造假科学家上吊自杀不成?更有甚者,东方日报借机说事,认为如果再次发生中日战争,中国不会有胜算? 这肯定不会是事实,中国已非过去的中国,中国有着强大的军队,有东风41洲际导弹,有13亿人口,中国即使造假成风,腐败透顶,郭美美式的人再多,道德再不堪...也会把“小日本”封死在弹丸之地-日本。 大和民族是一个非常极端的民族,比如士兵战败,剖腹自裁,大和民族也是一个疯狂的民族,比如珍珠港战争中,自杀式攻击美太平洋舰队(用的都是木头制作的飞机) 日本人信封的哲学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不给造假者悔改的机会,我们的哲学是:人可以犯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人可以再犯错误-再认识错误-再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认识错误-再改正错误...... 最终,在这一连串的错误里,有人升任农大校长,自治区政府主席,有人成了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转自东方日报) 涉嫌学术造假的日本著名细胞生物学专家笹井芳树日前自缢身亡,以自杀为学术造假承担责任,让人惋惜,让人同情,也让人感受到日本学术界的严谨与希望。反观中国学术造假者不计其数,但有几个人敢以死忏悔呢?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生与再生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树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世界级学者,是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受学术造假质疑的新型万能细胞论文的共同作者。日本媒体称,笹井自杀是日本国家成长战略的支柱——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损失,将影响日本科学文部省乃至整个国家。但笹井的死也足以证明其勇气,即使涉嫌造假,也不影响各界对他的钦佩。 相比之下,中国学术造假氾滥,谁有勇气以自杀谢天下?造假者个个振振有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些科学院院士被举报学术造假,赖皮到底,死不悔改。这种毫不负责、瞒上欺下的所谓科学带头人充斥中国学界,中国的科教兴国怎么有希望,这些所谓的德艺双馨的老师们又怎么可能不误人子弟? 更荒唐的是,中国揭丑举报者被频频阻挠,而造假剽窃者却名利双收,这种遮羞护短的恶劣风气,实际上是给学术造假撑上一柄保护伞。著名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一位知名教授窃取他人成果,肆无忌惮地学术造假,却获得教育部科技评比一等奖,事后被学校六名老教授联名举报。但出人意料的是,校方却百般维护造假者,并劝诫六位老教授:「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五十天来日夜不得安宁」,「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还说这事涉及到的「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校方居然还承诺,可以要求造假者将科技一等奖的经费分给参与举报的教授。 造假者的行为令人不齿,而校方对举报者的劝阻,更让人寒心、恶心。按照校方的说辞,对造假者不要「大惊小怪」,这是为了学校的「脸面」,可是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丑闻遮得了一时,却遮不了一世,一旦丑闻曝光,西安交大还有何脸面可言?事实上,学者急功近利、学术造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管理者不敢正视问题,讳疾忌医,刻意护短,使正义难以弘扬,邪恶更加嚣张。   中日两国关系每况愈下,很多中国人看不起日本,认为二战之后日本大和精神走向颓废,已不堪一击,但从笹井事件来看,大和民族的认真负责精神并没有消亡,反而中国人心坏死,物欲横流,以耻为荣,各行各业都向钱看,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如果爆发新一轮甲午战争,中国岂有胜算?
个人分类: On Culture|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圈散发的味道,怎样?
热度 2 basil1990 2014-3-8 02:17
一家之言,众家之识;一家之法,众家之用。 这就是学术。 学术实为学习的艺术,当学者到达一定高度后,把自己的知识保存下来,传播出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让大家都知道,都来交流学习。这是学术的初衷。 学术就是那颗砸了牛顿头的苹果,刚掉下来时色彩诱人,香氛飘逸。可是,方面牛顿正思考问题入了神,早已忘记那个砸了自己头,滚落到草地上的苹果了。因此,那颗苹果开始慢慢腐败,散发出熏人的气味,呈现出叫人作呕的形象。 最近在写非实验性论文,论文的开始是由于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新闻中提到了好多小孩子因不安全行为而受伤,我就想找个方法或行为控制模型来降低此类事故的发生频次。 刚开始时觉得自己这个研究方向很有现实意义,但当开始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着手开写时,才发现文章可能会走向一个有些偏软的方向,这样的文章在中国不容易发到核心期刊,因此开始打退堂鼓啦,特别是看到同一办公室的已经发过核心,也正在写第二s篇有关事故分析的,心里越发慌张了犹豫。 当即立断,找导师聊,解开心结。 有时候就是没有大局概念,没经验,懂的少,才会焦虑,不自信,甚至弄虚作假。 通过聊天,我知道了论文档次有高低,但是先要有,才能改,也就是说我应该做的是把文章写完,即便很差,只要是自己的,不是抄的,那么就是成功的。 写完,也就是自己的思路已经表达出来,大致框架已经搭好,在看文献写文章过程中也学习进步了。如果论文还能深入研究,那么此时才开始逐步完善。 先完成,再完美。为何要抄了。 我们讨厌臭味,同时知道抄袭不好,保佑些许侥幸,顶着各方压力,为完成各种要求,我们累得忘了那颗苹果,时间久了,苹果烂了。 为什么不先捡起来,即便是脏的不能吃,或有虫,或本身就是不能吃的,那总比扔地上不处理,腐烂后四处散发气味好吧。 学术要做好,各方的协调配合是很重要的。 例如,没有实验器材,那么可以跟有的人沟通啊,想 其他办法啊。 世界不是只有一天路能走,我们要有大树发枝的思维,独辟蹊径或许就在尝试之后。 学术圈需要有艺术修养之人,有道德修养之士,有阳光健康之生。 好好写论文,没有条件,那就先从练手做起,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实现。 懂得多了,创新也就不期而至了。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2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丑陋的面对:院士王正敏造假事件完全分析】
热度 3 wych199771 2014-1-27 22:14
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事件完全分析 作者:一言 标签:王正敏 学术造假 科研经费 人工耳蜗 教育 分类: 一言随笔 只是随意的看看视频,就知道了王正敏学术造假欺诈问题。学术造假作为一种普遍的想象存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处事态度以及社会风气。 王正敏涉嫌学术造假被其学生兼秘书王宇澄举报,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被媒体报道,因为举报者王宇澄不满复旦大学学术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再次反击,央视报道人工耳蜗项目技术却为剽窃澳大利亚的技术,而这正是王正敏院士的主要成果。央视的报道再次掀起大波。所有的一切都是因果具足。 王正敏出面澄清涉及的利用成果获取利益不存在,这个利益关联方恰恰是他所在的大学机构。假如事实成立,也就意味着复旦大学相关人也将会败露,这肯定是不行的。 与王宇澄孤单一人不同,王正敏身后是一群人,一群利益相关者。包括力声特公司、包括复旦大学、包括复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包括中科院。王正敏如果被起诉那么他们都会有程度不同的损失,所以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自然是利用一切权力资源关系将王宇澄举报事件危险降到最低。王宇澄举报王正敏也等于举报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这是大忌,肯定是医院的敌人。就像老师举报院领导,其他老师都会沉默。而沉默就是站在被举报一边。 分析: 1. 王宇澄有没有真实材料证明王正敏存在学术造假 ?这个其实从视频看已经基本得出结论就是所谓引用不规范确实存在,包括申报院士材料存在重复申报等等,都已经证实。严格意义上而言,王正敏已经涉及学术造假。如果按照国际上通用标准那么是要坐牢。中国在这方面规范不够,标准很低,所以学术不端行为随处可见。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再加上普遍的群体效应,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彻底污染。 2. 王宇澄有没有夸大其词 ?从视频看基本成立。王宇澄作为王正敏的学生兼秘书,可以说对于王正敏的各种事情都是很清楚的,掌握的材料也应该是充分的。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就捏造事实举报自己的老师肯定是很难的。学术造假的部分可以查到,通过申报材料就可以,一稿多投等事实清楚,重复引用发表等也很清楚。复旦学术调查委员会说不规范是一种暧昧的说法。 3. 王宇澄是否是因为没有得到王正敏的同意,满足其荒唐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恼怒才想到举报的 ?这个与事件本身性质没有关系。不管是何种私人关系恶化缘故造成王宇澄一定要举报王正敏,只要是举报内容真实,就可以。至少从两人关系看,举报是有力的。 4. 王宇澄是否存在【故意诽谤】王正敏院士 ?肯定没有。因为到现在王正敏都没有用一个被“诽谤”的词汇去谈论这件事,可见王正敏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不敢随便开口说对方诽谤。这不符合一般性被真正诽谤者的心理。也就是说,王正敏被举报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真实的。王正敏说“未料到举报人那么恨我”,其实是废话。 5. 为何现在再起波澜 ?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工耳蜗涉及造假被揭露,这个恰好是王正敏申报院士的主要成果,另一方面涉及造假关联方涉及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利益,这个是学术欺诈,是触犯刑法。事件升级。 6. 为何现在王正敏一方敢于面对媒体澄清否认 ?事件从去年8月份就开始发酵,到现在四个月时间,对于谁有利?毫无疑问对于被举报方有利。他们会利用这段时间收集一切对于王正敏利益相关者有力的证据对抗王宇澄的举报,为的是变措手不及为主动进攻。王宇澄和王正敏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中科院需要澄清自己在遴选院士过程中没有腐败问题和审核不严格问题,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需要澄清自己没有对学术腐败偏袒护短,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需要面对患者质疑澄清自己的产品受专利保护,上海力声特公司销售人工耳蜗专利产品需要沉默不然消费者就要集体起诉。公司也就要关门。王正敏需要扮演一个被恶意诽谤的院士角色,这些都是利益关联棋子。现在敢于面对媒体公开,肯定是几个月时间基本上搞定了所有的涉及利害相关的证据证人,他们不站出来面对公众说真话,那么王正敏也就没太大问题,使得被举报相关方的损害变为最小。 7. 王正敏有没有得到好处费 ?王正敏面对记者镜头公开说自己没有从上海力声特科技公司获得股份股权这些,也许是真的。但是明眼人明白,力声特公司要销售人工耳蜗获利肯定离不开王正敏的帮助,没有股份不代表没有得过好处费。回扣佣金或者提成或者科研资助等等都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支付甚至是一次性的现金支付都可以,账目上他们肯定早就做完了。财务上做手脚很简单的。收了200万也可以否认,只要力声特公司不承认就没问题。第三方就算知道也没有证据指控。所以他不怕。王正敏强调人工耳蜗知识产权属于复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于医院转让知识产权得了利益,但是医院肯定要给王正敏相关利益,否则合作不可能达成,所以利益链是:力声特公司购买技术,医院给王正敏发相关津贴,其实是间接利益关系。 8. 调查是否客观公正 ?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存在利益关系就不可能公正。学术造假审查者和被举报者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审查肯定是有利于王正敏。避重就轻很简单。相关案例很多。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没有独立第三方的调查核实,所有的举报都是徒劳的,他们还是会继续做院士。院士头衔不掉,举报等于灰飞烟灭。 9。 王正敏有没有克隆澳大利亚耳蜗技术欺世盗名 ?王正敏否认克隆澳大利亚技术,从否认内容上看很是含糊其辞,显然也没有获得澳大利亚相关技术者授权使用证书,说原理是一样的,技术是自己做的,但事实证明王正敏确实花钱买到了澳大利亚的两个耳蜗并请工程师将芯片解密,重新按照澳大利亚样机克隆了人工耳蜗,然后包装成自己的专利技术产品。这和今天充斥市场的山寨产品是一样的。这件事发生在1985年,到今天几十年了,相关人员说不定大都不知情。澳大利亚相关方没有介入,王正敏团队自然很庆幸, 10. 王正敏团队有没有依靠克隆技术骗取国家科研计费 ?申报一个人做不到,团队做很容易。依据国家技术专利获取巨额科研经费的事实,王正敏对于4000万专项经费事实存在不否认。事实上涉及的金额项目费肯定超过4000万。王正敏的整个团队都是利益既得者。国家给的科研经费最后大部分都是用各种名义瓜分消耗了,真的用在科研上的也许十分之一都没有。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现在是很多类似团体的通用伎俩。得了好处的肯定都会力挺王正敏。 11. 王正敏的院士头衔会不会被取消 ?不会。取消了就等于围绕王正敏的利益共同体内部出现了分歧,至少目前看没有。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4856 次阅读|7 个评论
麻烦缠身王正敏,有苦难言澳公司
热度 5 renyongli 2014-1-23 18:02
麻烦缠身王正敏,有苦难言澳公司 任永利 北京权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创始合伙人 工学博士 最近,中科院的王正敏院士有点麻烦缠身,先是被其学生王宇橙实名举报学术造假,中科院也严肃表态说要深入调查,后是当初院士评选时的七个院士推荐人目前也有四个反水,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引起各路媒体的关注。记者们深入跟进采访调查中又挖掘出其领衔所研发的拳头产品“人工耳蜗”涉嫌山寨自澳大利亚科利耳公司的样机的新闻,且其研发团队成员也予以承认,具体内容详见《新京报》、《南方周末》、各大权威媒体网站等的相关报道,报道中还提到 ,不排除该澳大利亚公司提起侵权诉讼的可能性。 可不要小看这句话的威力, 这句话一下子 将学术问题转变为商业问题了,由于投资者担心澳大利亚公司提起巨额专利侵权索赔,纷纷做避险操作,直接导致购买该人工耳蜗专利权的 “ 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的母公司也是上市公司 “ 海南海药 ” 近期股票大跌, 1 月 2 日甚至跌停。尽管 1 月 7 日海南海药发布澄清公告说该公司拥有有效的专利权,但股民和资本市场们并不买账,质疑声仍不绝于耳,事情在持续发酵中。大家坐观好戏! 对于上述针对王院士的举报是否属实,我不想过多评论,相信有关部门自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然而,对于此事涉及的专利和商业事宜,我比较感兴趣,因此,略作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本博主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那就是其产品被王院士团队所山寨的那家澳大利亚公司 --- 科利耳公司 --- 的中国区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躲躲闪闪,甚至不愿意接受采访。这很反常。以往发生这类事件时,外国公司的一贯态度应该是这样的:先斩钉截铁地宣布此产品或技术为其多年原创性研发成果且获得多国知识产权保护,然后慷慨激昂地指责嫌疑人侵犯其知识产权,然后声明保留诉诸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最后表态希望政府部门秉公执法保护知识产权,等等。然而,该科利耳公司却是躲躲闪闪,不肯出声,一副很低调很息事宁人的样子。众位看官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是这家公司没有实力吗?稍微百度一下即可发现,这家公司岂是没实力,而是实力超强。请看以下来自百度搜索的介绍: 人工耳蜗产品全球市场被有澳大利亚 Cochlear( 最早研制生产人工耳蜗 ) 、美国 Advanced Bionics 和奥地利 MED-EL 这 3 家公司垄断,其中科利耳公司占据了植入式耳蜗全球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科利耳公司从 1981 年开始运营,其产品在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 25 万消费者。科利耳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人工耳蜗公司( 1995 年),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 80% ,另外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为 15% 、 5% 。根据科利耳公司 2012 年年报的数据显示,公司在新兴市场的销量比重由 2011 年的 24% 上升到 2012 年的 34% , 中国市场将继续国际巨头争相抢占的战略要地。 可见,该公司不仅有实力,而且实力很强大。 那为什么该公司面对自己的产品被仿制,甚至仿制者又申请了一系列专利,却态度如此暧昧,一副有苦难言的样子呢?这背后必有原因。 根据已经公开的报道,本博主花了几天时间特地详细调查了澳大利亚科利耳公司的所有专利的权利状态和专利权地域分布,并下载分析了大量资料,具体过程略,总算解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该科利耳公司在中国根本就没有申请专利,当然也就没有任何专利权啦,进而也就根本谈不上告别人侵权云云,理不直气不壮,难怪要躲躲闪闪的呢。 截止本博文发表日,该公司一共申请 457 项澳大利亚专利,其中只有 21 项还处于授权且维持的状态。其中该公司还申请了很多 PCT 国际专利,因为 PCT 专利进国家阶段后费用很大,故一般都是有巨大市场价值的专利,申请人才会去申请 PCT 专利,但不知何故,这些 PCT 专利,仅仅进入了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估计是封杀其竞争对手 MED-EL 去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并得到授权,没有中国。也就是说,根据专利权的地域性,其在中国是没有专利权的。 敢情这么大的公司,这么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耳聋患者人数显然跟总人口数成正比),居然在“裸奔”! 这样,科利耳公司的反常行为就有了合理解释了。这情景,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很多中国偷渡客在美国打工,因为本身没有合法居留权,又想在美国混,即便遭遇种种不公正待遇甚至遭遇刑事侵犯,也不敢维护自身权益或不敢报警,还不是因为自己在身份上的尴尬嘛。看来,科利耳公司的情况,与之很类似哟。 事情原委搞清楚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至少在中国,投资者和股民们也别再担心什么上海声力特公司或者海南海药公司有被控专利侵权的风险了,那风险压根儿就不存在。而且,既然科利耳公司在中国的专利权并不存在,那么国内谁都可以合理合法地山寨其产品了。这个过程中,谁的产品和技术走在前面,谁就在这个巨大市场中占尽先机。从这个角度说,复旦大学、上海力声特和海南海药已经有了巨大的先发优势,而且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可以合理合法地借鉴科利耳公司的先进产品和技术,这绝对应该是重大利好才对啊。至少在本博主看来,海南海药的股票不仅不应该跌停,而是应该涨停才对! 元芳,你怎么看? 任永利 北京 权泰 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创始合伙人、工学博士、专利代理人 ; “ 专利博弈 ” 理论的首创者和践行者; 手机: 134-3941-5214 (有事直接联系手机) 邮箱: renyongli_1977@aliyun.com 事务所网站:  http://www.pantech-ip.com 科学网 博 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yongli (纵论专利博弈之道,精彩不容错过!)
个人分类: 专利相关|6161 次阅读|7 个评论
方舟子:从“学术打假斗士”到“学术造假帮凶”
francy 2014-1-22 22:21
方舟子 :从“学术打假斗士”.pdf 这是全文。 如果看了此文还半信半疑,这个人真的要反问为什么?!
个人分类: 热点话题|4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王正敏院士学术造假揭示中国学霸的“成功”之路
热度 3 wych199771 2014-1-22 18:36
王正敏院士学术造假揭示中国学霸的“成功”之路   作者:麻醉科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a440a0101digc.html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造假都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代表最高学术地位的院士其造假(学术不端)的新闻同样也早已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不过,最近央视报道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的新闻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王正敏院士的学术造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己办杂志,自己的文章什么都能发表;   2、一稿多投,国内发表了再在国外发表,自己专著里的内容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   3、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也当成研究性文章列入申报材料中;   4、抄袭别人比如外国人的著作,当成自己的著作;   5、复制模仿他人比如外国人的创造发明当成自己的成果;   6、没有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的产品或手术方法,用于病人 (肖氏反射弧也是这样);    7、成为学霸后,就可以非常轻易地获取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从此再不愁钱的问题;   8、几乎每个学霸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协同造假团队,一批人帮助造假,短期内便可以造出大量的论文、专著和可以成果。原铁道部张曙光的手法也是一样。当然,更有所在单位的鼎力协助。    可以说,王正敏院士的造假非常全面,从论文、著作到发明专利,几乎全方位了。   不过,王正敏院士的这些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到的,必须具有学霸级别的人才有可能办到。一般的科研人员也就多编造几篇分数较高的SCI文章而已,想要申报成功一项万把元地市级的科研项目都非常不容易。   因此,多数人要想成为院士,首先要成为学霸;要想成为学霸,必须大胆地学术造假,更要有人脉关系能力作为基础或台阶;学霸成为院士后就可以成为更大的学霸和高级官员,科研和科研经费便成为了手中任意的玩物。   方舟子说:“王正敏院士造假的事,新语丝网站在2011年1月就刊登过了,2012年11月又有补充。 复旦 大学在2013年8月给了袒护王院士的调查结论。今天央视也来揭露他造假,这是什么节奏?”   众所周知,被举报的各种学术不端或学术造假基本上都是不了了之,实在到了没有退路不得不应对时,也多是公布一下避重就轻、尽量圆场、玩点模棱两可的文字游戏的调查结果。民间不断地举报大量的学术造假事例,而各个学风建设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却总是“聋子的耳朵”,几无作为,更糟糕的是有的蜕变成了包庇学术不端现象的圆场高手。原因何在?有位社会学教授说得好,他说在中国,科研目的远不是仅仅为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更是达到名利双收乃至升官发财的手段;科研目改变了,所谓的科研工作便成为了“社会游戏”的一部分,学术造假就是玩“游戏”的手法之一,只要遵守造假潜规则就可以了。因此,科研工作者只有真正懂政治、知国情、会玩“游戏”者才能成为学霸。现在才过了2~3年就有了查处王正敏院士学术造假的结果,这已经是够快的了。   按照“正常渠道”,民间只有揭假的权力,而官方才有打假的权力。问题是如今“揭假”有力而“打假”乏力,甚至不愿打假更愿护假,“打假”变成了“假打”。学霸们正是充分地认清了这一特色国情,才成就了他们的今天。   因此,直到目前,想要成为学术大家,首先要成为学霸;成为学霸的捷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一般不打;万一挨打,一般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影响乌纱。    新年伊始,央视就报道了王正敏学术造假的新闻,这是不是预示着有些新动向呢? 中国的未来寄望于习大大,学术的未来必须铲除造假!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281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院士推荐人要求中科院除名王正敏——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baul 2014-1-7 14:01
王正敏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时候,一共有7名院士推荐人。最近,其中4名推荐人向中国科学院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这四位写联名信的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刘新垣、戚正武、洪国藩、姚开泰。4名院士在联名信中列举了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的内容,一是他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是假论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学术造假。我们选取院士,哪怕是有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不是说作假了,瑕疵都不行。科学院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的,不允许这样带着作假的人存在。 刘新垣是著名分子生物学家,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工作。另一名推荐人姚开泰是著名病理生理学家,现为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开泰:我的态度就是中国科学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表态,是不是?但是中国科学院的章程,应该像这样的话就是说,他有那么多都是抄袭的,是不是?他不符合我们科学院士的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实际上是我们也是审查不严,我们承认有责任的,我们应该承担责任,我们负起责任,当时推荐他,是我们的错误, 刘新垣说,他们当时只看了推荐材料,并没有审查《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新垣:当时就听人家说,就是有一个老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单位(复旦大学)也向我们推荐,我们相信了,我们相信了单位(复旦大学)。 详见: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4_01/07/32794959_0.shtml ---- 作者注记: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就是要知道自己错了,应该及时改正,这是一个好事。虽然现在国内中英文分别发表已经较为普遍,但无论从复旦大学的规定和国际上通用的相关规定,这种都是一种学术不端行为。最为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更是不能容得半点的瑕疵。院士是各个行业的最高的模范,当然要严格要求。支持这种行为。在现在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盛行的情况下,还是希望院士做个好的典型。
2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造假门”:谁能给出真相
热度 4 张显峰 2014-1-7 11:06
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院士造假门”事件当事人王正敏院士终于露面。在1月3日下午复旦大学召开的情况通报会上,王院士和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负责人一起面见媒体,回应质疑。(据1月4日《光明日报》) 此前中央电视台在多档深度新闻节目中报道了这一事件,对王正敏申报院士的材料有无作假、人工耳蜗是否克隆以及技术是否成熟等均提出了质疑,且披露了记者调查的“事件真相”。遗憾的是,最该发言的王院士本人和复旦大学方面没在报道中闪面。我想这应该不是央视的疏忽。而央视报道后,复旦大学匆匆登场的通报会,既有“灭火”的可能,也不乏唱对台戏的意思。 似乎看得出,王院士和复旦大学方面在极力避免与举报者正面接触,或者说冲突。通报会前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插曲就能说明这一点。媒体报道说,通报会原定下午一点半召开,不料举报人“不请自来”,最后临时转场,直到下午两点半才正式开始。这个插曲耐人寻味之处还在于,作为“法官”的学术规范委员会竟然可以和“嫌疑人”一起和美地携手登台,却对举报者避之唯恐不及。仅仅是因为担心场面失控吗?这个细节何尝不是当下“学术反腐”生态的投影。 这个事件从网络举报到媒体轮番报道,再到当事人登台回应,似乎该有一个结果,真相应该大白于天下了。事实上,央视报道的所谓“事件真相”,因为缺乏对质而迷雾重重,一句“真是这样吗”的疑问就足以吊起人们的胃口。而王院士和复旦大学方面的回应,也因为缺乏客观的自证材料和有说服力的逻辑而难平质疑。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目前看来,仍是一团迷雾。 对于一桩“学术案件”,媒体实际上很难给出所谓真相,真相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评判和相关机构的调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曾于去年8月19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王正敏的确存在学术论文“一稿多投”、任意编制实验结果、一图多用等问题,属于学术不规范;在未取得国外著作版权的同意下,对其原著图片采取重新描画的做法,使用了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而这份报告未产生任何效力,且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均不服,也就无所谓真相了。 据说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又启动了复查,看来其对自己之前的报告也缺乏自信。的确,让复旦大学在这个事件中做“铁面包公”查自己的人,何其难。事涉本校的学术权威和学术声誉,谁能毫无私心地当当正正一刀下去!那么,复查更是令人纠结的事了,要做出“原被告”都服的“判决”,就意味着可能推翻此前的结论,这更难为情。 学术问题本身或可争论,但有无篡改、伪造、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问题,不该有灰色地带,一是一二是二,不难分辨。关键在于调查者是否出于维护学术尊严的公心。而让当事人所在机构“自查自纠”,学术共同体、科研立项单位和院士管理机构却做起“老好人”、“隐形人”,怎么可能有客观的、令人信服的真相! 过往的很多学术案件最终成了“断头案”,细究起来概由于此。当“第三方”缺席,学术机构对程序正义和科学真谛缺乏敬畏之心和捍卫的勇气时,当然难免“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反过来,这何尝不是对真相的遮蔽和对不端者的纵容?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638 次阅读|6 个评论
science need a peacefull heart
changlin66 2013-12-8 13:34
最近网上流传着各种关于中国学术造假的事件,也有媒体做了各种关于此事的报道。但是这类事件背后真正的触发点是什么?真的是学术界国人的学术素养不如外国人?还是国人对科学的严谨性认识不到位? 个人觉得真正引起这么多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源是国人的一颗急需成功的心,在中国现在这个大环境下,如果你不能速速的取得成功,拿出实验结果,你就会被打入冷宫。再加上房贷车贷等各种压力的情况下,促使他们有了一颗浮躁的心。但是我们都知道科研这东西,不是你努力或者加班加点的干活就可以很perfect的完成的,它需要我们边实践边细细思考,需要一颗平静的心。可国内的环境造就了我们急需成功的欲望。 欲望谁都有,今天极其多。欲望可促人,也可毁人。 保持内心平静,不盲目从大流。 Have a calm life!
个人分类: 杂谈|22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学生举报学术造假(转载from生物360)
热度 3 feny22 2013-11-15 09:18
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学生举报学术造假 2013-11-14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雷磊 习宜豪 2824 6 收藏(1) 王宇澄曾是王正敏的学生与亲密助手。学生认为自己在导师评选院士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却未获回报。师徒最终反目。 学生举报导师,披露中科院院士申报前的筹备细节:一文多投,把已发表的专著拆分后再在自己担任主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凑足论文数量;托人寻找“院士推荐人”,并一一上门游说。 中国顶级专家学术著作撰写中的诸多细节也得以浮现:“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抄袭。数十幅都是我按照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英文说明直接翻中文,没有注明来源”。 王正敏的另一位学生用“鸡毛蒜皮”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他始终认为,这只是利益纠葛下的闹剧。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宇澄还曾兼任王正敏的秘书,是导师在单位最亲密的伙伴。王正敏的传呼机和个人邮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的身份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学生公开举报导师,而且举报的对象是院士,这在学术界还是头一回。近年来,院士评选、资质审查和院士德行规范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透过王宇澄对自己导师的举报,可以管窥中科院院士申报工作的部分细节。 抄袭与注水 王正敏出版的《耳显微外科》一书中绝大部分图片来源于Ugo Fisch教授编著的两本专著。 王宇澄提供给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也即王宇澄的“师爷”Ugo 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这本专著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 Fisch教授的两本专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术和镫管切除术:技术手册)》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颅底显微手术)》中的图片相同。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未提及这两本书。 南方周末记者翻阅3本书对比发现,王正敏出版的《耳显微外科》一书中绝大部分图片来源于Ugo Fisch教授编著的两本专著。这些被标注为由Ugo Fisch教授和其他合作者手绘的图案被直接拿来引用。从图片的形态来看,仅存在线条粗细和角度等略微差别。 “从严格学术规范上讲,大量引用国外的著作而未注明出处均属于抄袭。”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耳显微外科》,所涉及的问题不只是抄袭。2005年前后,王宇澄担任王正敏的秘书,目睹了王正敏为当选院士“凑”论文数目的全过程。其做法之一,便是将《耳显微外科》一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 熊丙奇认为,像王正敏这样把自己的专著拆分成多篇论文发表或者是把一般的文章当做研究性的论文来申报,这和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关系,“评价体系不独立,过分地追求数量和档次这都是不科学的做法。”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创刊于2001年,是一份双月刊,自创刊起王正敏一直担任该刊主编。 南方周末记者从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附件材料》中发现,截至2005年4月3日,王正敏申报院士前,共发表论文271篇。但其中有88篇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发表。这88篇“论文”中,除了14篇是从《耳显微外科》一书摘取之外,还有40余篇文章是作为非研究性文章发表在“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 在王正敏当选院士时提供的271篇论文中,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其中还有6篇文章属于“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外两处发表,在计算学术成果时,却当成两篇学术论文)。 “对于院士申请而言,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饶恕的。”王宇澄说。而在8年前,正是在他的参与和帮助下,王正敏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但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学生刘政(化名)用了“鸡毛蒜皮”来形容王宇澄的举报。“举报的是八几年很老的书了,那个年代知识产权概念很淡漠,科学界出书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改革开放后才有了大的变化”;“圈内的人都会觉得举报内容挺可笑的,上面也查过,没有实质性问题”。 刘政介绍,王正敏在圈内号称“东方一只耳”,申报院士的核心材料其实是在“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颅底显微外科”等方面。“大医院40岁以上的资深耳科医生都清楚,他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师生情” “我的亲属还帮助他寻找到了两位院士推荐人。” 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师生情分开始于1999年。为了深造医术,当时31岁的王宇澄离开了南京鼓楼医院耳科大夫的职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王正敏是行业里顶尖的专家,我慕名到了上海。”王宇澄说,那时候对导师只有崇敬,只想跟他好好学习技艺。 不过,身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科主任职务的导师忙于手术和会议,并不总能见得到。王宇澄的课业和论文实际上是由“二老板”——导师小组中另一名专家指导的。因为表现优秀,王宇澄从硕士生变更为硕博连读,并获得了留院的机会。 2003年,王宇澄被聘为王正敏的秘书,负责协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当时告诉我,希望我全力帮助他。” 在有王宇澄辅助工作后,2003年开始,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选之前。王宇澄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炉过程,负责校对书中一些知识错误,并负责图片编辑。王宇澄说:“那本书中三百多幅图,两百多幅都是抄袭。数十幅图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示从其他书籍上抠下来的,英文的说明就翻译为中文,后来成书中并没有注明这些图片的来源。” 除了帮导师出版专著,王宇澄当时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导师王正敏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正敏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了三次院士都没当选。工程院院士重实践,王正敏申请工程院院士顺理成章,这次却改弦更张,申请重视理论方面的科学院院士。 在原来资料上,王宇澄需要将王正敏新增加的专著、论文和科技奖项添加上去,并扫描装帧成册。“他原来有一百多篇论文,第二年提交材料时就有271篇了。”材料准备旷日持久,不过王正敏对他的工作十分满意,夸奖他装订精美。 资料准备工作进行的同时,王正敏也开始带着王宇澄拜访院士,争取推荐。“第一次他和院士们交谈,我只是跟过去,后来就我自己去。”王宇澄说,自己的任务不仅是沟通关系,还会带上能够体现王正敏学术成果的书籍画册,言简意赅给院士们介绍,说明这些成果的重大意义。 “我的亲属还帮助他寻找到了两位院士推荐人。”王宇澄说,后来推荐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医学学部院士,还有另外2位其他学部的院士。原本,推荐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过世了,推荐人不足,王宇澄有亲属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就帮助联系了两名院士推荐人。 2005年12月,经过一段焦急的等待,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王正敏顺利当选,成为了医院唯一一位院士,王宇澄也发自内心为导师感到开心。“他是神一样的人物,我当时根本不会怀疑他的著作有问题。”王宇澄说,直到后来他才发现,当时院士申报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论文,甚至是抄袭。 “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这是他愤而举报的原因。 王宇澄觉得“未获回报”而举报导师抄袭,学术界导师和学生间利益关系取代教学关系,恐怕也非孤例。 反目 “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 王正敏的另一名学生刘政也认为评选院士后的“回报问题”是师徒反目的原因,但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王宇澄希望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职位,但按照实力来说拿不到,被拒绝”;“王院士其实是个很老派很严肃的人,学生平时都不太能跟他亲近”。 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申报院士成功正是王宇澄与王正敏师生关系的转折点。 “秘书的工作都属杂事,会耽误我的科研进步,但想着能跟他学习,我答应了。”王宇澄说。此前王正敏是他内心敬佩的师长,他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成为秘书之后,帮助导师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211重点学科等资料准备一个接着一个。 王宇澄的父亲王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王正敏秘书的三年,儿子基本上都是早上7点起床,常常到深夜一两点才休息。很多时候,王宇澄就直接睡在王正敏在医院8号楼的办公室中,床是用两张条桌拼接起来的。2004年12月17日,正是申报院士材料准备的紧张阶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晕倒导致左门牙跌断,下唇被洞穿,缝了三针。“第二天继续工作,直到院士评选结束,我一天都没休息。”王宇澄说。 2006年春节过后,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关系没有预兆地起了变化。“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你不要到我这里来了。”王宇澄回忆。 多名王正敏的同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王正敏有换秘书的“惯例”。此前,王正敏与数任秘书都不欢而散,有的人还因此离开了医院,避走他处。 “我2006年本就应该提副教授,当时三个人参评,我的论文等等条件最好。”王宇澄说,等到第二年他才评上。之后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没有第一年评上,就是因为他的导师王正敏不支持。这令旁人都感到大惑不解。 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他未能进入科室的耳科组,提职称也总被要求“礼让”,他感到自己工作全无希望了。2011年,王宇澄前往瑞士苏黎世大学进修三个月,跟随王正敏曾经的导师Ugo Fisch教授学习。学成归来后,他发现医院多了新规定,必须进院到达一定年限才能做手术,而他正好在“红线”之外。 王宇澄认为,正是自己的导师在故意为难自己。“我付出了这么多,你不能这么对我。”王宇澄说自己曾找到导师,希望他高抬贵手给自己一条生路,但是王正敏表示这都是医院领导决定的,他并没做什么。 王宇澄决定反击,借助自己曾担任王正敏秘书的便利,收集王正敏在临床实验数据、论文数目、著作抄袭等方面的问题。 “没什么好说的” 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 2012年1月12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王宇澄说。 一对师徒由此彻底反目。王宇澄开始更大规模地在网络上披露自己导师、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的信息。 这些指控中,有些是证据确凿的,比如抄袭;有些则是捕风捉影,比如王正敏博士学位造假——2013年11月12日,苏黎世大学媒体与公关部负责人Sylvia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回复中证实,王正敏毕业之后通过《面神经拉伸受损试验》的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该论文现在在该校图书馆的论文库里依然可以查询。 也是在2012年年初,王宇澄开始向所在的医院领导反映王正敏学术不端的问题,但并无结果。2012年2月,王宇澄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举报材料。 2013年8月19日,在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研讨之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出具了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王正敏的博士学位经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不存在造假行为。对于图片、内容抄袭的质疑,学术规范委员会认为有大量图片的确与Ugo Fisch专著中的图片雷同,这仅仅是“不规范”而已。但因Ugo Fisch教授曾为王正敏的书写序,这表明原作者无异议,因此不违规。 复旦大学在2011年的《复旦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规定》中明文规定,“将他人论著中的内容,录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明出处”,“将外文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翻译或改写作为自己著作的内容,而不加明显的注释的行为等”均属于抄袭。其中并无“被剽窃者无异议便不属于剽窃”的规定。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报告认定了王正敏“一稿多投”及在自己学生的论文上署自己名字,并且作为自己学术成果的情况;同时认定王正敏在申报科学院院士过程中,有“不实事求是”行为,报告认为王正敏应就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存在不实事求是的做法“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中院士候选人行为守则》明文规定,“被推荐人附件材料”的提供者要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包括不得编造学术、专业技术经历和国籍证明,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提供关于研究成果等方面的不实信息,“有科研不端行为的,应当如实向推荐者说明,不得隐瞒”。 王正敏是否已经按照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要求,“向中国科学院做出说明”南方周末记者不得而知。“这根本就是诬告诬陷。”2013年11月12日,南方周末记者拨通了王正敏院士的电话,他语气略显激动地谢绝了采访请求。他说,关于举报一事复旦大学与中科院都已有调查结论,自己不便多言。对于被学生王宇澄举报的尴尬,他说自己作为导师,“对这种人没什么好说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院士在电话中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对待学术造假是零容忍的,就连瑕疵也容忍不了。在增选院士的过程中,推荐单位和被推荐人必须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造假都会被警告,严重的话会取消推荐单位的下一次推荐资格。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候选院士的过程中,如果候选人有任何形式的造假被发现,必然会落选。2005年中科院增选院士时,一位候选人就仅仅是因为论文署名排序问题而落选。 王宇澄的举报尚未有效果,却引发了师门之内的争议,有人支持,也有人觉得这样有辱斯文。“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举报自己的老师,大逆不道。”如今身在广东某医院的耳鼻喉科医师刘政与王宇澄其实是前后脚入学的师兄弟,他始终觉得这是一场利益纠葛下的闹剧。 但他并没有否认导师著作的“瑕疵”,只是认为这些不规范是时代的产物,“当年大家都这么做,这是学界的原罪”。
2318 次阅读|13 个评论
院士增选vs.学术造假
热度 90 jinsblog 2013-10-24 11:14
这几天正在跟南大的同学密集修改一篇投到Nature Communication的稿子,突然发现那里被台风扫过,原来另外两位南大同学在掐架。看了一下有关的博文,吓得我一身冷汗,我们来回修改了很多遍的文稿,现在看来,还得把尾巴夹紧点,再仔细看看有没有问题。也和同事唠叨了些有关的看法,这事真的是有点说不清了。看了有关的博文后,知难而进,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这件事情的解决,各位不要指望NC编辑,那是个错误方向,我对他们不抱希望,也不应该抱希望。编辑会想把问题解决,但他们会考虑如何把对刊物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是可以理解的做法,没有什么错。此外,他们也没有能做到公平裁决的能力和资源。这样的科学问题,属于科学的前缘,不是专家,很难判断,是专家也不一定能正确判断。刊物编辑完全没有能力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把这事交给他们的咨讯团来解决,除非团中的人,可以有办法获得更多判断是非的事实和证据。我怀疑他们有这个能力。科学问题,要科学家自己来解决,不能依靠别的人。这件事,我认为只能指望科学院学部、教育部责成南京大学组织的专家组,以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公正处事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解决问题。所以,无论网上的风浪有多大,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专家组的意见。 能在网上摊开讲这样的事情,体现了我们是在 21的网络时代。把这种争议公开来说,对当事人会有各种影响。在短时期内,对南京大学物理系会有负面作用。很难想像两班人马如今在楼道中碰面时,会是什么状况。到夫子庙整点小吃、聊聊天的心情肯定会有影响。但对中国科学界整体上说,是件好事情。因为它会对院士 增 选,对发表科学论文数据选择的严谨性,产生警醒作用。这比闷在桌子底下的暗斗,要爷们儿。鼓掌。 对这个争议,有博友提出“不问动机,只问真相”的观点。对于科学问题,原则上来说,这是对的。但就这件事具体而言,情况比较复杂。因为问题的提出,是以王同学“ 我 为 什么申 请 退出2013年院士增 选”的博文开的头。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院士增选有关,而院士增选,涉及巨大利益,如果你不同意这一点,就不要往下看了。 中国最好的一批科学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院士这条线下努力着,煎熬着,任何一点动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和做学问的方式,而他们的心情和做事的方法,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生,从而影响到中国的整个科学发展。在论证为什么 退出院士增 选时,王同学的论据是因为揭发了一个别人的学术造假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可以分开来说的事,参合到一起,就会让人迷糊,让人怀疑动机。如果严谨地讨论一个学术打假问题,为什么在启动这个讨论的时候,没有用一个诸如:“对XXX 学术造假的质疑”的题目,直接面对问题,而是做为一个和院士 增 选有关的辅助材料提出来? 大家对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我说几点我的疑问: 1) 从王同学的论述来看, 闻同学等的文章,在2013年5月21日 Nature Commun. (自然-通讯) 上发表。 2013年7月2日,王同学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工作简报上看到了相关报道,问了 7、8、9作者后,“三人以该文违反Nature系列刊物的投稿规则要求撤销署名。” 这件事是可以查证的,而不是一个概念问题。 在文章被接收,到5月21日发表,再到 7月2日王牧知道,这个过程大体有两个月。通常的情况,如果一篇文章在Nature或其子刊上发表,同志们都会互相祝贺,高兴,摆庆功酒。有作者不知道,何况是三个作者不知道的可能很小,更别说这事还进了南大的工作简报。但这两个月的时间中,为什么 7、8、9作者没有以“没有看过该投稿稿件”的理由提出撤稿?为什么到了 7月2日后三位作者就 突然觉悟了? 2)王牧在“给中科院数理学部的实名举报信”是9月13号写的,在给“尊敬的XXX先生”的信,是10月16号写的。9 月 13号,我在贝加尔湖开会,从到会的朋友那里知道,地学界有位进入院士候选25人名单的人走了,大家都很伤心、不理解。但我知道,那个时候,25人名单已经出来,尽管没有公而告知,但它不是个秘密。在10月16号的信中,王同学说:“选择 ‘ 实名举报 ’ ,我清楚地知道这也将终止了我本人的院士增选进程,但仔细研究增选细则感觉在目前机制里没有明确的自我终止程序。现在该举报已被正式受理,并已开展了调,一切都已按正常程序进行。您是我的推荐人,因此我现写信向您申明我退出中国查科学院院士增选,并恳请先生向学部报告。”这也是一个可以验证的问题。 9月13号,25人名单已经出来。为什么举报信没有在 7、8、9作者写信退 出 NC文章作者时投出,而要等到9月13号才举报? 在 9月13号前,王同学在25人名单中吗?闻同学在25人名单中吗?这都是可以查证的问题。如果王同学 9月13号时 仍然在名单中,我肯定投他一票(尽管我没有权利),因为那是真的在打假,牺牲自己的院士前途也在所不惜。此外,我觉得院士群体足够的聪明,会为王同学有把握的科学打假加分,不会因此把他的申请排除考虑,因为章程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但是,如果 9月13号时,王同学不在那个名单上,他这样对个别人说是为了什么?我也会怀疑。因此产生一个疑问,如果闻同学不是一个院士候选人,无论他做了什么,王同学真的会去打假吗?如果王同学现在还在院士候选名单上,他会这样做吗?我希望我的问题完全错了。 3)闻同学的rebuttal出来后,问题现在集中到了技术性问题上:到底什么样的数据选择和解释是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这就涉及专业的判断了。这也涉及到王同学的指控最终是否能成立。这已经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判断是非。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条件下,科学研究中会出现非常复杂的数据。如何判断取舍来说明一个科学问题,每个科研领域中有自己的规范和共识,这个只能依靠专家组的判断来决定。此外,在文字的表述和理解上,也是有争议的,网上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释,这一点到处可见。对文字上的理解,把它看成是有意造假或无意失误,同样是一个判定的事情,而且难度很大,但也只能看专家组成员最后的理性判断了。 整体来说,我觉得王同学把闻同学的NC文章可能的问题拿出来说是件好事,让大家可以自省一下,可以警醒我们所有的人,不要容忍科学上的造假,要严谨,这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感激的。但把它做为院士评选进退与否的论据,我认为是个败笔,也因此失去了批判的力度。至于这是有意无意,每个人可以自己去判断。我的评述,可能会对王同学严苛一点,这是他提出问题而应该肩挑的责任。做为一个旁观者,我对这样的“掐架”表示赞赏,并向两位表示敬意。科学进展的路就是以个人牺牲铺垫下来的,中国科技的发展路,大概也会这样铺垫而成。 对于文章命运的看法 - 不少留言关心文章是否撤销的问题。我补充一点看法,因为我上面提到不能指望编辑。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这 个文章事件和 别 的文章问题不同。一般情况是一篇文章受到指控,比如 别 人(有 时 不止一 组 人)无法重复 实验 , 怀 疑数据的真 实 性,作者又提不出充分的理由。 这时 要么作者主 动 撤稿,要么刊物撤稿。但 这 篇文章是7、8、9三个作者提出“撤 销 署名”,而不是撤稿。在数据出 现 争 议 后,7、8、9作者也没有提出撤稿(至少从王同学的博文中看是 这样 )。同时文章的主要作者又 认为 数据没有 问题 ,所以他们不会自己撤稿。 显 然, 这里的问题, 是编辑看到同一篇文章中,作者之 间 出 现 了 矛盾 。 这 个稿件是通 过评审 才 发 表的,也就是它的内容得到了评审的认可。 这时, 如果编辑手上没有 过 硬的、有关科学的新 证 据, 他们 怎么去判断? 两种最大的可能,可以导致撤稿:1) 别 的研究 组 无法重复 实验 ,提出投诉,但 这 需要 时间 。2)作者提出撤稿。而作者提出撤稿的关 键 ,是数据是否造假。 现 在两方各 执 一 词 ,都在说自己的道理。而这种“两方”还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是文章的主要作者在坚持自己的正确,另外一方是7、8、9作者的老板(本人不是作者)在指控,而提出“撤 销 署名”的作者,并没有说话,我想他们也不便说话。这种复杂局面下,能 够对文章 数据及其解 释 做真假判决的,不可能是 编辑 ,只能是 专 家 组 。后者需要在 获 得整个研究背景、研究 过 程的 资 料下,依据专业知识,才能做出合理判决。当然,编辑可能 还 有其它我想不到的原因撤稿,但一定要有撤稿的根据。 其它的留言内容我就不回复了,感谢大家在这里表达意见。
30987 次阅读|98 个评论
对“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做了一点补充
MW2013 2013-10-24 09:02
刚刚对上一篇博文“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中回应的第二条做了一点补充,增加了图4c的图示说明和原图截图。并且对实验方法部分做了更准确的翻译。感谢网友们的帮助。
9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评王牧《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
热度 9 wliming 2013-10-23 12:23
王牧闻海虎都是国内牛人,都有院士级的科研水平。这次两人刺刀见红,如果能抛弃个人恩怨,在学术问题上客观公正,未必不是好事情。现在,第二回合已经开始,王牧教授发了第二篇博文,对闻海虎教授的反驳进行驳斥。我感到,王教授的这一轮驳斥不怎么准确,但有一点算是抓住了要害。就是闻教授从79个比较离散的点选取50个很集中的点来说明相分离。王教授下面这段话还是中肯的: 此外,闻教授博文中为删除数据辩解时说“无论是 50 个点还是 79 个点的中心都与文章结论的中心位置非常接近 ” 。众所周知,弥散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性质,修改数据的统计特征就是涉嫌学术造假。“中心位置非常接近”不能作为删除数据的根据。 我觉得闻教授这个做法的确有失科学严谨性。这是个硬伤。黄秀清早一点也指出了这一点。不过,即使79个点全用上,相分离现象还是可以看出来的,结论仍然成立。 但是,王教授指证闻教授把几个样品当一个样品的事实,还引用了闻教授的原文,原文却看不出这一点。大家仔细看王教授的下面两段话中引用的原文: 但是, Nature Commun. 一文的第 4 页上声称是在同一块样品上测了 50 个点,并且分别用红点和蓝点标出了(图 4c )。原文如下 : “ we did the local analysis on 50 randomly selected specific points, marked by the red spots (on background) and blue spots (on the domains) in Fig. 4c. The statistics on these data are given in Fig. 4d. Interestingly, the data are rather converged and fall into mainly two groups, on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about K 0.68 Fe 1.78 Se 2 and another one around K 0.8 Fe 1.63 Se 2 . ” 此外, Nature Commun. 一文第 7 页的实验方法部分,对 EDS 数据的测量是这样说明的: 50 个点来自于同一样品,每一点采样时间一分钟,工作电压 20 千伏,原文表述为: “ 50 spo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on and off the domains of each sample to obtain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with a measurement time of 1 min for one point, with the voltage of 20 kV. ”。 至少这里引用的两段原文看不出闻教授把多个样品当一个样品的意思来。第一段原文由于讲到跟红点蓝点的对应,的确可能误导读者以为是同一个样品,但只能算是标注不明。第二段原文中的“each sample 反而表明有多个样品。我觉得,多个样品对于表现相分离的事实反而是更有说服力的。相分离应该跟样品无关,闻教授忽略对样品的标注,也可以说得过去。王教授抓住这一点意义不大。 关于S350样品的数据混入SFC样品的问题,闻教授的解释是,S350超导小岛太小,不能用文章的方法测量。但是,闻教授还是提到了S350可以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跟SFC样品相似的相分离的结论,至于怎么“进一步分析”却没说。王教授揪住这一点,是否客观?有待审查。
个人分类: 娱乐|6555 次阅读|36 个评论
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
热度 53 MW2013 2013-10-23 03:17
这样的事情还不涉嫌学术造假吗? —— 对闻海虎教授 10 月 22 日博文的回应 看了闻海虎教授 10 月 22 日题为“闻海虎关于《 Nature Commun. 4 , 1897 ( 2013 )》的说明”的博文,我很欣赏他提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至于其他,不敢恭维。下面我给出回应如下。 第一,关于 S350 样品,闻教授博文陈述与已发表 Nature Commun . 一文相互矛盾 闻教授博文中称 “由于 SFC 样品的超导岛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可以用电镜上的能谱分析功能 (EDS/EDX) 来分析成份,而对于其他淬火处理的样品,如 S350 等,因为超导区面积太小,小于电镜光斑尺寸,用能谱分析成份完全不行。” 又称“ EDS 技术完全不适合直接分析其它淬火样品(如 S350 样品等),因为这些样品的超导斑块很小,我们文章里没有包含一个 SFC 样品之外的数据点”。 但是,闻教授等在 Nature Commun. 一文第 4 页陈述 SFC 样品相分离之后说,“对 S350 样品的进一步分析给出了类似于 SFC 样品的两个不同区域里的化学成分”,原文如下(左栏 29-30 行):“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sample S350 gives the similar compositions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SFC.”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利用 EDS 测量了 S350 的样品,发现其有相分离,且化学成分分成两个区域;二是 S350 样品和 SFC 样品的化学成分是类似的。 同时, Nature Commun. 一文第 4 页(右栏) 27-29 行说, S350 和 SFC 具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分布 (原文如下:“ Similar behaviour of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is observed in the sample S350, which presents better global appeara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although now the domains become much smaller”) 。这句话也说明利用 EDS 测量了 S350 的样品。 因此,闻教授的举证材料和其发表的 Nature Commun. 文章发生矛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Nature Commun. 一文第 4 页说“对 S350 样品的进一步分析给出了类似于 SFC 样品的两个不同区域里的化学成分”;但是,其博文附件材料第 7 页展示的 S350 样品的 EDS 数据却没有相分离。因此 Nature Commun. 文章中有关S350样品的陈述涉嫌造假。 第二,图 4 数据来自“三块同一锅 SFC 样品”,与 Nature Commun . 一文陈述不符,涉嫌学术造假 闻教授博文中声称,从“三块同一锅 SFC 样品”上得到了 79 个点,然后按照某种规则选取了 50 个点。 但是, Nature Commun. 一文的第 4 页上声称是在同一块样品上测了 50 个点,并且分别用红点和蓝点标出了(图 4c )。原文如下 : “ we did the local analysis on 50 randomly selected specific points, marked by the red spots (on background) and blue spots (on the domains) in Fig. 4c. The statistics on these data are given in Fig. 4d. Interestingly, the data are rather converged and fall into mainly two groups, one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about K 0.68 Fe 1.78 Se 2 and another one around K 0.8 Fe 1.63 Se 2 . ” 在该文图4c的说明中,也明确表示“红点和蓝点标出了进行局部成分分析的位置”。原文是“ The red spots and blue spots mark the positions where the local compositions are analysed .” (上图及图示部分说明为2013年10月24日8:38新增) 此外, Nature Commun. 一文第 7 页的实验方法部分,对 EDS 数据的测量方法是这样说明的:每个样品上随机选取 50 个点,分别来自畴上和畴下,以得到高分辨的谱,每一点采样时间一分钟,工作电压 20 千伏,原文表述为: “ 50 spo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on and off the domains of each sample to obtain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with a measurement time of 1 min for one point, with the voltage of 20 kV. ”。 事实上,实际测量的是多块样品,闻等将那些数据选择性地放在一张图上,但在 Nature Commun. 一文中却声称是在一块样品的几十微米范围内测量的数据点。试问,“三块同一锅 SFC 样品”和一块样品难道是相同的概念吗? 这难道不是涉嫌造假? 第三,荒唐的数据选择规则 关于闻教授选择数据的规则,根据其博文,他采用的是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规则 : “围绕每组数据的中心,向外扩展,各选择 25 个点”。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他们实际操作时是以“每组数据的中心”为圆心,以某一半径画圆,保证圆内的点达到 25 个,然后将圆外的点删除,将圆内的点保留。坦率地说,对复杂体系的的数据这样处理让我震惊。在没有数据误差信息的情况下,用这样的方式来选择数据,显然是在人为操控数据。 此外,闻教授博文中为删除数据辩解时说“无论是 50 个点还是 79 个点的中心都与文章结论的中心位置非常接近 ” 。众所周知,弥散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性质,修改数据的统计特征就是涉嫌学术造假。“中心位置非常接近”不能作为删除数据的根据。 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概念和事实需要澄清 : 第一,实验数据就是实验数据,没有好坏之分,人们只能分析数据、解读数据,而不能对已有的数据进行调控。因此,我不理解闻教授所说的 “ 使用大量错误数据 ” 、“大量错误的不该使用的数据”是什么含义。我用的数据和闻教授手上的数据是同一套,并且这些数据都没有错误! 第二,闻教授博文中声称“由于 SFC 样品的超导岛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可以用电镜上的能谱分析功能 (EDS/EDX) 来分析成份,而对于其他淬火处理的样品,如 S350 等,因为超导区面积太小,小于电镜光斑尺寸,用能谱分析成份完全不行。”而事实上,样品 S350 畴区的宽度是几百纳米,电镜光斑的尺寸只有几纳米。我猜测闻教授在这里或许是想讲加速电子在样品中的扩散范围。这个范围是在亚微米到微米量级(它依赖加速电压和测量材料)。对亚微米尺寸的结构进行微区化学成分分析有可能会不准确,但不是“完全不行”。事实上,闻教授在他博文的附件第 7 页中也使用了 S350 的 EDS 数据。而且, Nature Commun. 文中第 4 页两处分别指出 S350 和 SFC 具有类似的化学组分及其分布。 该文中 S350 样品的成分分析方法与 SFC 样品所用的完全一样。 第三,我课题组的 M 高工、学生 C 和 H 只是帮忙测量数据,没有参与 Nature Commun. 一文中所说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因此他们三人不能对这篇文章中电镜和能谱分析负责。 最后,我不得不回应闻教授博文中“投诉者故意使用了大量的错误数据作为基础来讨论我们 SFC 样品数据的合法性,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的指控。这里闻教授主要指的是 S350 样品的数据混在了 SFC 样品的数据中。的确,我在给科学院的投诉信中是将多个样品画在了同一张图上,这一点我在图的说明里也已特别指出。其实,这样做根本不是“故意加进去混淆是非”, 依据如下: 在 Nature Commun. 一文的第 4 页 29-30 行(左栏)和 27-29 行(右栏)作者们分别指出 S350 和 SFC 具有类似的相分离区域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 (原文是“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sample S350 gives the similar compositions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as the SFC ”和“ Similar behaviour of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is observed in the sample S350, which presents better global appeara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although now the domains become much smaller”) 。如果这些陈述是准确的话,那么将 S350 和 SFC 数据放在一起并不影响数据整体分布! 因此,闻教授所谓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 、“混淆是非”的指控完全不成立。如果这些陈述不准确的话,那么该论文在这一点上又涉嫌造假了。 总结起来,闻海虎为通讯作者的论文《 Nature Commun. 4, 1897 (2013) 》一文涉嫌学术造假,主要依据如下: 1) 从至少“三块同一锅 SFC 样品”中拼凑的数据,在论文中声称来自同一块样品; 2) 论文 声称 S350 样品与 SFC 样品具有类似的相分离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论文第4页)与实验数据(闻教授博文附件第 7 页)完全不符; 3) 在没有测量过能谱的电镜照片上随手加上 50 个点,声称在这些点做过能谱测量; 4)论文声称每个样品均随机选择50个点进行化学成分测量。事实是没有一个样品测量过50个点; 5) 从一批弥散的数据点中有目的地选出若干点,删除其他点,声称数据是收敛的; 6) 编造他人邮箱用于论文投稿。 如果这样的事情不涉嫌学术造假,那么要假到什么程度才叫学术造假? 王牧 2013-10-23
39812 次阅读|64 个评论
王牧教授,你不当院士谁当院士?
热度 76 xqhuang 2013-10-21 14:53
王牧教授,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惊闻!王牧教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 我想问:王牧教授,你不当院士谁当院士? 搞物理的,一定对王牧教授的大名早有耳闻。 他,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结晶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凝聚态结构与动力学委员会(C5)委员 。2004年当选英国物理学会 会士 ,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首批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杰出青年学者奖;吴健雄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其中近一半发表在Nature、PRL、Advanced Materials、PR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他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March Meeting)、材料研究学会年会(MRS)、戈登研究会议(GRC)等序列会议做邀请报告20余次,他还是多家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编辑和顾问委员会委员。 。。。。。。 王牧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有一段时间,他的实验室就在我的楼上,有机会我就到上面串串门,顺便进行一番学术争论。后来来往少了,主要原因是王教授太忙了,上课备课、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写基金、评审基金、评审论文、开会、报告、...,他对我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锻炼,说了四个字:太奢侈了! 也许是受导师闵乃本院士的影响,在南大,王牧教授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他希望把每篇文章都打造成学术精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的学生几乎拿不到学校的论文奖金,因为学生的文章不经过他来回十次修改,是不允许投稿的,对因此而造成学生的“经济损失”,王教授只好自掏腰包进行“补偿”。 温文尔雅的他,最不能忍的是见到或听到有人学术不端,遇到这类事件,王教授的口头禅是:太混蛋了!现在,闻海虎教授就在他眼皮底下造假,如果睁一眼闭一眼,那绝对不是王牧的风格。我理解王教授的愤怒,一个国家的科研中坚力量,不以造假为耻、反以造假为荣,如果这样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中国的科学还有希望吗? 我反复说过,中国院士制度是中国学术的毒瘤,它像毒品一样引诱着学人去造假犯罪,有人为了当院士,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劣币驱逐良币,越来越多劣币、假币统治着中国的学术界,中国科学还有明天吗?王牧教授不耻与那些伪劣院士为伍,难道还不能惊醒中国科学院? 院士制度,已经到了非动刀子不可的地步了! *********************************************** 两位大侠能用事实说话,这很好!看了双方的博文, 王牧教授的第一点质疑是核心,闻海虎教授的回复显然在回避这个关键问题。 王的质疑 :该文章声称在图4c (Fig.4c)标注的红点和蓝点处(共50个)分别做了微区化学成分测量。正文写到:“…we did the local analysis on 50 randomly selected specific points, marked by the red spots (on background) and blue spots (on the domains) in Fig. 4c…”。该图图示也写到 “…the SEM image of the sample SFC in another region. The red spots and blue spots mark the positions where the local compositions are analyzed…”。但是,这些都不是事实! 闻的回复 : 图4c(2012年9月20日测量)这里只是一个示意图,仅仅说明图4d的50个点中有25个点在岛上面测量的,25个在背景上面测量的,没有点对点的对应关系。图4c(SEM形貌)和图4d(EDS成分分析)是来自于同一锅SFC样品的数据。因此,选择一张图片作为示意图并没有什么不对;从示意的角度,它们的形貌是一样的,而且对结论没有影响。我们疏忽了在文字说明的时候强调示意二字。我们在Fig.4c的描述上面有些不准确,需要改正过来。 另,为了佐证论文的最重要结论(相分离),闻海虎教授从三次SFC样品上测量的总共79个数据点,选取了其中有利的50个数据点,把其余的29数据点刨除,涉嫌操纵实验数据,是典型的学术不端。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43762 次阅读|116 个评论
[转载]《经济学人》不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导致严重的学术造假
cityengle 2013-9-28 17:45
Looks good on paperScientific researchA flawed system for judging research is leading to academic fraudSep 28th 2013 | BEIJING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DISGUISED as employees of a gas company, a team of policemen burst into a flat in Beijing on September 1st. Two suspects inside panicked and tossed a plastic bag full of money out of a 15th-floor window. Red hundred-yuan notes worth as much as $50,000 fluttered to the pavement below. Money raining down on pedestrians was not as bizarre, however, as the racket behind it. China is known for its pirated DVDs and fake designer gear, but these criminals were producing something more intellectual: fake scholarly articles which they sold to academics, and counterfeit versions of existing medical journals in which they sold publication slots. As China tries to take its seat at the top table of global academia, the criminal underworld has seized on a feature in its research system: the fact that research grants and promotions are awarded on the basis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not on the quality of the original research. This has fostered an industry of plagiarism, invented research and fake journals that Wuhan University estimated in 2009 was worth $150m, a fivefold increase on just two years earlier. Chinese scientists are still rewarded for doing good research, and the number of high-quality researchers is increasing. Scientists all round the world also commit fraud. But the Chinese evaluation system is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it. By volume the output of Chinese science is impressive. Mainland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published a steadily increasing share of scientific papers in journals included in the prestigious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maintained by Thomson Reuters, a publisher). The number grew from a negligible share in 2001 to 9.5% in 2011, second in the world to America, 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From 2002 to 2012, more than 1m Chinese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SCI journals; they ranked sixth for the number of times cited by others. Nature , a science journal, reported that in 2012 the number of papers from China in the journal’s 18 affiliated research publications rose by 35% from 2011. The journal said this “adds to the growing body of evidence that China is fast becoming a global leader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2010, however, Nature had also noted rising concerns about fraud in Chinese research, reporting that in one Chinese government survey, a third of more than 6,000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t six leading institutions admitted to plagiarism, falsification or fabrication. The details of the survey have not been publicly released, making it difficult to compare the results fairly with Western surveys, which have also found that one-third of scientists admit to dishonesty under the broadest definition, but that a far smaller percentage (2% on average) admit to having fabricated or falsified research results. In 201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 American journal, published a study of retractions accounting for nation of origin. In it a team of authors wrote that i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 in PubMed, an American database maintain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here were more retractions due to plagiarism from China and India together than from America (which produced the most papers by far, and so the most cheating overall).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papers from China led the world in retractions due to duplication—the same papers being published in multiple journals. On retractions due to fraud, China ranked fourth, behind America, Germany and Japan. “Stupid Chinese Idea”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urged their comrades to live up to the nation’s great history. “Academic corruption is gradually eroding the marvellous and well-established culture that our ancestors left for us 5,000 years ago,” wrote Lin Songq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an article this year in Learned Publishing , a British-based journal. In the 1980s, when China was only beginning to reinvest in science, amassing publishing credits seemed a good way to use non-political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researchers. But today the statistics-driven standards for promotion (even when they are not handed out merely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connections) are as problematic as in the rest of the bureaucracy. Xiong Bingqi of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alls it the “GDPism of education”.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stand out with good statistics, says Mr Xiong. “It is the same with universities.” The most valuable statistic a scientist can tally up is SCI journal credits, especially in journals with higher impact factors—ones that are cited more frequently in other scholars’ papers. SCI credits and impact factors are used to judge candidates for doctorates, promotions, research grants and pay bonuses. Some ambitious professors amass SCI credits at an astounding pace. Mr Lin writes that a professor at Ningbo university, in south-east China, published 82 such papers in a three-year span. A hint of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these papers is found in the fact that China ranks just 14th in average citations per SCI paper, suggesting that many Chinese papers are rarely quoted by other scholars. The quality of research is not always an issue for those evaluating promotions and grants. Some administrators are unqualified to evaluate research, Chinese scientists say, either because they are bureaucrats or because they were promoted using the same criteria themselves.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ors’ institutions are evaluated on their publication rankings, so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department heads place a priority on publishing, especially for SCI credits. This dynamic has led some in science circles to joke that SCI stands for “Stupid Chinese Idea”. Crystal unclear The warped incentive system has created some big embarrassments. In 2009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 , a British journal on crystallography, was forced to retract 70 papers co-authored by two researchers at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in southern China, because they had fabricated evidence described in the papers. After the retractions the Lancet , a British journal, published a broadside urging China to take more action to prevent fraud. But many cases are covered up when detected to protect the institutions involved. The pirated medical-journal racket broken up in Beijing shows that there is a well-developed market for publication beyond the authentic SCI journals. The cost of placing an article in one of the counterfeit journals was up to $650, police said. Purchasing a fake article cost up to $250. Police said the racket had earned several million yuan ($500,000 or more) since 2009. Customers were typically medical researchers angling for promotion. Some government officials want to buy their way to academic stardom as well: at his trial this month for corruption, Zhang Shuguang, a former railway-ministry official, admitted to having spent nearly half of $7.8m in bribes that he had collected trying to get himself elected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ese reports speculated that he spent the money buying votes and hiring teams of writers to produce book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a man of limited academic achievement, Mr Zhang ultimately fell just one vote short of election. Less than two years later, he was in custody. From the print edition: China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造假奇闻
热度 2 孙学军 2013-9-27 21:53
昨日《自然》杂志报道,最近有一桩非常奇异的学术造假事件。2013年4月BBRC发表的一篇论文,声称发现两个脂肪因子是糖尿病和肥胖的重要相关蛋白,论文发表后被一个科学家发现存在奇异的现象,这个论文报道的内容并没有错误,甚至完全正确,不过论文的所列出的5个作者全部都是虚构的,经过调查确认所注学校根本没有这5个学者。不过这个研究和别人在会议上报道的内容完全相关,估计是完全是恶意发表。对这件事情唯一的解释是某一有恶意破坏学术发表规则,或者对受仿造学者造成发表障碍。目前BBRC已经正式将该论文撤销。过去曾经有人虚构论文恶搞杂志,以达到讽刺目前同行评议存在漏洞。也有人为达到虚假的学术利益而编造或抄袭的学术不端行为,但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特异行为,真是天下奇闻。 Mystery over obesity ‘fraud’ Researcher baffled after his results appear in boguspaper. Declan Butler 24 September 2013 Article tools PDF Rights Permissions Ghost writing is taking on an altogether differentmeaning in a mysterious case of alleged scientific fraud. The authors of apaper published in July ( A. Vezyraki et al .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http://doi.org/nxb;2013 ), which reported significant findings in obesity research, seemto be phantoms. They are not only unknown at the institution listed on thepaper, but no trace of them as researchers can be found. The paper, published in the Elsevier journal Biochemical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 BBRC ), is not the kind ofprank that journals have encountered before, in which hoaxsters have submitteddummy papers to highlight weaknesses in the peer-review process. The paper’sreported findings — that overexpression of two novel proteins in fat cellsleads to improvements in metabolic processes related to diabetes and obesity inmice — are, in fact, true. Too true, in the opinion of Bruce Spiegelman, a cellbiologist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s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in Boston,Massachusetts. He says that he has presented similar findings at about sixresearch meetings, and is preparing to submit them to a journal. He suspectsthat the BBRC paper was intended as a spoiler of his own lab’s work. Related stories Editor will quit over hoax paper Computer conference welcomes gobbledegook paper BBRC article withdrawal notice Now withdrawn, the article lists five authors who areall supposedly from the School of Health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ssalyin Trikala, Greece, and is entitled ‘Identification of meteorin and metrnl astwo novel pro-differentiative adipokines: Possible roles in controllingadipogenesis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Adipokines are proteins secreted by fattissue that play an active part in such processes as sugar and fat metabolism,inflammation and obesity-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 including insulinresistance and diabetes. Spiegelman says that he smelt a rat as soon as he sawthe paper. Meteorin and metrnl have been little studied, and no previous paperhas shown a role for them in obesity. It was therefore suspicious, he says, tosee a paper published out of the blue reporting that they were novel adipokinesand that their overexpression in adipose cells led to improvements in diabetesand obesity in mice — exactly the same findings as the work he had presented. On 20 July, he e-mailed Ernesto Carafoli, BBRC ’seditor-in-chief, to air his concerns. “The authors on this paper haveapparently never published a single academic paper before and they list anon-academic e-mail address,” he wrote. “Odder still, upon looking for them onGoogle, PubMed or on the website of the university they list, there is nomention of any of the authors as being at that university.” Carafoli, along with Elsevier, launched aninvestigation. Elsevier temporarily withdrew the paper from the journal websiteon 8 August, and, after the University of Thessaly confirmed that none of theresearchers listed on the paper had ever worked there, now intends to withdrawit permanently. Spiegelman, who works on fat-cell differentiation, isalso a co-founder of Ember Therapeutics, a company based in Watertown, Massachusetts,that is developing therapeutics for metabolic disorders. He believes that thepaper was intended to hurt him and his lab. Scientific misconduct is usuallydone for academic gain, but because the authors on the paper seem to bephantoms, they can derive no benefit, he says. He argues that this seems toleave “maliciousness” as the only explanation. Spiegelman says that he is surprised that the e-mailaddr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did not prompt the journal to ask forevidence of the authors’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s. “The e-mail was a bitstrange, and that we could have checked,” agrees Carafoli, but nothing else inthe paper aroused suspicion. “It was impeccable. The authors were clearlyacademics,” he adds. The perpetrators also seem to have used Greeksurnames similar to those of authentic researchers working in obesity-relatedresearch, in what one might speculate was an attempt to fool referees shouldthey search the literature. There are also genuine researchers at theUniversity of Thessaly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obesity. Spiegelman, who is certain that the paper is “madeup”, is keen for there to be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He says that lawyershave told him that the faked paper represents fraud, not just academicmisconduct — a view shared by Carafoli. But Spiegelman says the lawyers alsoadvised that although he might have been the target, there would be littlebasis for him to sue, whereas Elsevier, BBRC and the University ofThessaly could have grounds to press fraud charges. Elsevier told Nature: “ BBRC has beentargeted by a scheme to defraud our editors, reviewers and readers withsubmission of a manuscript with falsified author and institutional informationand therefore wholly unverifiable scientific claims. We consider such abuseunethical.” It added that it is continuing its investigation and will, with therelevant authorities,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is constitutes acriminal case of Internet fraud”.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分享]老板授意的论文造假
热度 11 WileyChina 2013-8-9 12:56
​ 最近 ChemBark 上刊登的一个文章告诉我们,学生有可能是被老板指导造假。 在一篇近期在线发表的论文的 supporting information (SI) 中,出现了以下这些文字:“ Emma,please insert NMR data here! where are they? and for this compound, just makeup an elemental analysis …” 这篇论文的 copy editor 真是不够仔细,这明显是论文修改过程中留下的附注。 实际上,论文中的 14 号化合物与 SI 中的 14 号化合物并不对应。 SI 中的 14 号化合物只是 Scheme5 中的一个未作标记的中间产物。所以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省去一些实验工作,将相关的内容在正文中略去了。 报道该事件的 ChemBark 网站联系了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希望得到有关此事的回复。 原文: A Disturbing Note in a Recent SI File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1029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揭露王正敏谋取中科院院士的不轨手段:第一招 系统性学术造假
wych199771 2013-5-25 11:01
系统性学术造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355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3558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3588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5210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5243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5410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311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33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50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50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552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555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5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668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8698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918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2560-693159.html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30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三”正在揭发学术造假领域作出贡献
热度 21 Bobby 2013-4-12 16:40
《 小三 成反腐利器 盘点栽在 小三 身上的贪官 -- 海南视窗 -- 人民网 》让慨叹小三“破坏力”够大,小三反腐不仅使纪委监察相形见拙,而且正在或将在揭发学术造假领域作出贡献。因为新闻出来了——《 小三检举学术造假 小情侣痛失美名校录取 》: 日前,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一则“上海交大两硕士申请赴美,‘小三’检举并称中国人有欺骗传统”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记者在上海交大 BBS 上查询原帖,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上海交大一名男硕士携女友申请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 (PSU) 留学 ,结果该院秘书接到“小三”来信。“小三”向 PSU 学校举报两人的申请材料涉嫌夸大作假,导致 PSU 取消了这两人的留学资格。这一发生在年轻人间的感情恩怨,引发诸多学子忿忿不平,觉得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留学生的声誉。 我怀疑“小三”是乱用,查一下百度,“ 小三 ”好象也没用错。“小三不仅包括破坏别人家庭的人,还包含介入别人恋情的人。”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2889 次阅读|47 个评论
“烟草院士”谢剑平学术造假的事实与证据
热度 6 xupeiyang 2013-3-20 14:47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向本刊记者解释了“减害降焦”研究涉嫌学术欺骗的原因: 一是“中式卷烟”的焦油含量的确减少了,但是卷烟中的其他物质如亚硝胺、稠环芳烃等致癌物质并未减少; 二是该研究并未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也没有针对慢性病和致癌情况进行人群试验,就宣称“中式卷烟”达到“减害”效果; 三是对部分抽烟者而言,降焦、膨化技术、过滤嘴等加工方式使卷烟抽起来“没劲”,因此会抽上更多根,甚至不能达到“降焦”效果。 秦伯益:原则上讲,陆士新院士的意见是善良人们所希望的。但现在是具体处理谢剑平申请院士的材料造假问题,他没有做“减害”研究,而说他的卷烟有“减害”的效果,这是造假,是欺骗,是违背科学道德的。 他强调焦油有害,减了焦就减了害。这个思路在上世纪国外做了大量研究,被否定了。因为烟草内除焦油外还有苯并芘、多环芳烃、胺类、醛类等几十种致癌物质。焦油减少了,烟劲就少了,吸烟者就以多吸烟来达到本人的吸烟欲望,因此卷烟销售量增加了。结果焦油的吸入量没有减少,还吸入了更多的其他致癌物。 以上是国际烟草研究领域的全球共识,谢剑平作为国际烟草研究学会的成员,不会不知道。现在他没有实验证明来否定国际上“降焦”不能“减害”的结论,而诳称“降了焦”就能“减害”,这是明显的蓄意欺骗。由于中国烟草专卖局的纵容,这种伪科学在中国通行无阻,欺骗了包括很多专家在内的人民大众,是不道德的。 此外,我们还指出了:“调查结论说,谢剑平参评院士的材料‘各类奖励奖项,未发现造假’。我们对此有异议。我们并没有指控他的获奖程序造假,而是学术造假,因为他没有做‘减害’的研究却说有‘减害’的效果、所用技术方法也早已被国际学术界证伪等。调查结论没有针对质疑者的问题,答非所问,忽悠不知情的群众。” 谢剑平用“神农萃取液”加入他的卷烟内。“神农萃取液”是中药,中药加入到食品、化妆品、饮料或者香烟等要进入人体的产品,至少要按药品新剂型的第四类进行申报。但“神农萃取液”没有国家的生产批准文号,更没有加入卷烟作为新制剂的生产批准文号。国家规定,没有批准文号就上市销售,就是违反法规。 秦伯益等三院士曾指控谢剑平学术造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5856.shtm 《科学》关注中国工程院劝退“烟草院士” 新京报:“烟草院士”事件不能无解 中国工程院正劝退烟草院士但对方不接受 中国工程院:不会主动撤销“烟草院士” 钟南山:不撤销烟草院士难向百万患者交代 “烟草院士”调查组成员身份遭质疑 控烟协会第七次致函工程院请撤烟草院士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49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交大6教授谈举报学术造假:剽窃者未付出代价
热度 2 cyj 2013-3-19 18:33
交大 6 教授谈举报学术造假 : 剽窃者未付出代价 2011 年 03 月 02 日 16:11 环球人物周刊 路琰 我要评论     举报学术小偷,为何这么难    老教授疑惑:“为什么剽窃者不用付出代价,我们这些举报人却历尽波折?”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路琰   在西安交通大学工程馆内,冯全科的办公室就挨着李连生的,两人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每次见面,他们都视对方如无物,冷冷地侧身而过。这个局面,从 2007 年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 2010 年 3 月,李连生因学术造假被西交大解除教授职务。这对 30 年前的师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情谊,因为李连生的学术造假,是被西交大 6 名教授联名举报的,冯全科,正是举报人之一。   今年 2 月初,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撤销西交大原教授李连生等获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正式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惩戒。得知这一消息后,冯全科等 6 名举报人击掌而庆。可喜悦并没有太强烈,因为造假者李连生至今还在一家科研机构任领导。    2 月 17 日, 6 位教授向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他们的忧虑。    西交大六君子   轰动全国的学术造假案,举报者是杨绍侃、郁永章、陈永江、林槑 ( 音同“梅” ) 、冯全科和屈宗长 6 位老教授。他们都是中国压缩机专业方面的专家,其中 5 人曾教过李连生,郁永章更是其硕士、博士指导老师。因为这次举报,网友们送给他们一个“雅号”:西交大六君子。   郁永章告诉记者, 1982 年, 20 岁的李连生从西交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南阳钢铁厂,后报考西交大压缩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被郁永章调剂到自己手下读研。毕业后,李连生留校工作,不久又考取博士研究生。 1995 年博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3 年后被破格评为教授。    2007 年,李连生等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为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年年底,教育部对获奖情况进行公示。这则公示,退休教授杨绍侃反复看了很多遍。这位西交大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主任不明白,李连生怎么突然在从未涉足的领域捧回大奖?   心有疑惑的杨绍侃从校科研处拿到申报材料,粗略一看就发现问题严重,赶紧找来另 5 位教授商量。“我们看过后,发现里面大量都是别人的成果,李连生竟说是自己的!” 83 岁的陈永江在 6 人中年纪最长、资历最老、性情最刚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声如洪钟,“他将德国博夕克公司 1975 年的‘斜形中体’专利说成是自己的发明,可那年他才 13 岁;他将上海压缩机厂 1965 年的某项技术成果说成是他的新发明,可那时他才 3 岁!”陈永江的声音越来越高,“太明目张胆,太离谱了!”这种罕见的弄虚作假,又引发了 6 人对李连生此前在其专攻领域获得的两个大奖产生怀疑。    6 位教授从一份以李连生为第一负责人的 2003 年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上看到,该奖项的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效益证明数字一栏填写着“…… 2003 年,盈利 1470 万元……”“但据我们了解,这家公司从成立起就处于亏损状态,并于 2005 年破产倒闭。可李连生竟能拿着该公司‘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效益证明申报并获得 2003 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赴了场“鸿门宴”    2008 年 1 月 2 日,陈永江等 6 人向校方提交了评议意见,重点举报李连生在 2007 年申报并被教育部评定批准、正在公示期的往复式压缩机项目的造假行为。   “造假那么明显,证据也很充分,本以为,这份意见书一上交,校领导肯定会拍案而起,立即查处。可我们很快意识到,事情没这么简单。”陈永江回忆说,直到意见书递交 54 天后,他们才等来一个电话: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科研处副处长邀他们到南洋大酒店吃饭。“ 54 天都不搭理我们,现在突然请我们去那么高级的地方吃饭,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临出门,我在兜里装了个录音机。”   饭桌上,这台录音机录下了这样的内容:“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要不要李连生把一等奖的利益分给你们一些?”“这 50 多天,你们把校领导搞得日夜不安,你们是始作俑者。如果现在声明退出,还为时未晚。”等等。   陈永江当场拍案:“谁是始作俑者?你们不去抓小偷,还拉我们去分赃,以为我们也是无耻之徒?!”   酒宴不欢而散。    10 天后, 6 位教授向西安交大党委、校长、纪委等发出第一封六人联名的公开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又 10 天后,他们接到校学术委员会通知,让他们进行 30 分钟的陈述。“一节课的时间都不给,这不是成心不让委员们听懂,做不出判断吗?!”    3 月 31 日,西交大以“能动学院有教师对获奖申报人有异议,本校无法协调解决”为由,向教育部递交了撤销李连生等 2007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函。    见怪不怪才是真的可怕   就在撤奖公函递交的同时,有人将举报公开信发布到网站上,被广泛转载,并引起媒体关注。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我们开始遭到‘围剿’。”陈永江回忆,“ 2008 年 4 月 5 日,能动学院在网上发表公开信,称我们 6 人损毁了学校声誉; 3 天后,学院全体领导班子公开谴责我们;很多匿名者在网上骂我们是‘眼红嫉妒、打击先进’,甚至公开了我们的详细个人信息;西交大前任副校长束鹏程命令我们中的 4 人上交《退出六人书面声明》……”   更让陈永江想不到的是,第二年 5 月,他们被李连生束鹏程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同为被告的,还有郁永章和杨绍侃。    7 月 21 日第一次庭审开始时, 3 位老教授惊讶地发现,原告席上,只有李连生代理律师的身影。“是李连生告我们啊,我们昂首挺胸地上了被告席,可两次开庭,他都没敢来。幸好,主审法官从庭审材料中洞悉了事实。不过,在种种干扰下,他最终还是同意让李、束主动撤诉了。”   遭遇种种困难, 6 位教授反而坚定了举报的信心,但无论怎么努力,仍旧没能撞开坚固的黑幕。直到 2010 年 3 月,《焦点访谈》栏目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介入对此事的报道,事情才出现转机:校方迅速做出反应,取消李连生的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我们欢欣鼓舞,可很快就发现,李连生竟又成了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兼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这家研究院是压缩机领域很重要的研究机构,很多研究成果都要他们认定。近日听说,行业全国技术会议召开时,他还以副主席的身份坐在主席台上!”陈永江满是愤怒,“作为一个偷窃他人成果的人,一个造假者,他付出了什么代价?什么都没有!一个小偷,偷完东西被警察抓住,是不是把偷的东西一还,就没事了?难道骗取国家科研经费和国家奖项,都可以不被惩罚,不付出代价?而我们这些人,想揭露这样一个明显的造假,却历尽波折而不得!”   陈永江的一连串发问,令人心惊,而他的另一句话更值得思索:“西交大的学术造假被揭露出来了,其他没被曝光的大学,是真的没有造假?还是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后者才是真正的可怕!” “事情还没结束!” 6 位教授说,他们还会继续向有关部门申诉,直到造假者真正承担了应负的责任。 ———— ———— 后记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于 2011 年 2 月 17 日在西安交大采访,曾获得科技副校长卢天健的同意,但条件是“必需等到党委宣传部长到达后再进行。” 宣传部长到后采访开始,不料,当记者问及“ 2008 年 2 月 26 日南洋大酒店,卢副校长对举报人进行启发、利诱等情况时”,这位副校长勃然大怒,“这是对我发言的歪曲,学校也有录音,我将会对你们起诉,……。” 不久,《环球人物》杂志社的律师,竟收到副校长的公函,要求杂志社立即收回文章,并向卢天健赔礼道歉,否则将起诉该杂志社。 杂志社记者将上述情况转达举报人后,陈永江即向《环球人物》杂志社发去回信,请杂志社律师给交大卢副校长回函,内称:“我们的采访内容,来自贵校教师陈永江。既然交大当局也有南洋大酒店的录音,欢迎卢副校长起诉,双方可持两份录音,在法庭上进行司法鉴定,借以确定:卢天健和虞烈二人,在南洋大酒店所散布的内容,与举报人所公布的内容是否一致!” 此后不久,《环球人物》杂志社,再也没有受到副校长卢天健的恐吓和讹诈,卢天健的气势汹汹作做一缕青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色厉内荏的恐吓与讹诈,与造假团伙李和束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都是以“起诉”相威胁,又都是逃之夭夭,此乃狗偷鼠窃的宵小们通用的伎俩。 那么,为什么造假团伙都是虎头蛇尾呢?他们哪里来的那股子凶恶邪气呢 ? 这就得回顾 2011 年 2 月 10 日国务院批准科技部撤销造假分子骗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之时的情况了。 当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各个媒体也纷纷来交大采访,然而,唯独不见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当地媒体到来,原来是陕西省新闻出版署下令他们不得去交大采访。当天晚上真正是朝令夕改,又允许陕西省和西安市媒体去交大采访了。 这种可以左右省市级主流媒体,“不得迎接和响应国务院决定”的大胆行为,岂是陕西省新闻出版署的私自决定?它当然是接受了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之要求,才下达了这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命令的。 这种一手遮天,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通告全国的新闻,均敢置之不顾的王书记的威势下,卢副校长受到鼓舞,也就冲昏头脑,忘乎所以地冲着 《环球人物》杂志社的小小记者,怒吼和恐吓起来。这就是这次闹剧的根源! 王建华也正是“挟持着他能左右省新闻出版署”之余威,跑到北京左右四家媒体,发表了著名的“我要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的反攻倒算文章,借以否定中央电视台在 2010 年 3 月 20 日揭发曝光的事实:影射《焦点访谈》歪曲了事实真相,误导了公众,要由王建华来澄清;王建华粉饰包装其作为造假分子保护伞的真面目;继续包庇造假分子的造假恶行;给交大内部由他组建的造假团伙,打气撑腰,以图与全国科技和教育系统,铲除毒瘤达到海晏河清状况的普遍要求,继续对着干下去的目的。 这就是王书记能够掩盖造假保护伞的真面目,从而能够安然无恙地掩护了李连生和束鹏程,担当西安交大党委书记达 11 年之久而不被替换的缘故。 他对中国的“贡献”,远远大于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温家宝,因之,胡和温都只能担当两届,而王建华则可以无限期的担当下去!这颗毒瘤是去除不掉的,什么人在包庇?令人不解。 博主 2013 年 3 月 18 日
1759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路上似乎不可避免的"学术造假”
热度 25 fly86 2013-3-14 21:37
国内媒体和众多学者对学术行为一直持圣洁高傲的姿态,在他们眼中学术研究不能有任何丝毫的造假或不端行为,这无论如何是件好事。但外行人的捕风捉影,人云亦云似乎并不真正的在探讨学术,我觉得,大多数人不过是借攻击学术造假行为来发泄一下自己对现状的不满罢了。 前两天忽然又看到王志国学术造假事件(科学网上的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16.aspx?id=641 ),也随意翻看了其相关的新闻报道。对其本身不做太多的评价,只权当作引子。个人认为,局外人来八卦此事确实不足为奇,若是本行当的仍然从事基础实验研究的人对此事依然保持义愤填膺的“杀无赦”的态度,确实有些“愤世嫉俗”了。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学术造假。百度百科定义为: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类似的,根据美国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的定义,主要包括: 剽窃:剽窃是运用别人的想法或作品而没有合适或完整的说明。剽窃包括多种,亦是至今为止最常见的一种学术造假。 - 多次提交,或者一稿多投。 - 错误引用:错误引用是指错误引用或所指材料并不来自所引出处。或网络资源的引用并不确切等。 - 错误数据:错误数据是指捏造或者篡改数据来故意误导读者。 我以为,上述几种学术造假行为中,剽窃,多次提交和错误引用这三种在当今信息资源高度整合快捷传递和搜索的年代,将会越来越少。最严重且并不容易被发现的是“捏造或者篡改数据”。本人学识尚浅,不敢在前辈面前大放厥词,所以,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什么是“捏造或者篡改数据”?大多数人的回答必然是,“很明显,我从没有也绝对不会这么做”。这是因为,他们只把凭空编造或者移花接木这样的方式方法认定为此类型。可是,如此拙劣的造假方式是连我这样的人都不能接受的,更何况是经验丰富的教授和研究员呢。 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 我们绝大多数实验都由 “ 假设 ” 而来,这个 “ 假设 ” 是基于已有的数据经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得出的。也就是说,其实在我们真正开始进行某一项 project 之前,可能的结果或者说, “ 应该的结果 “ 已经在我们的脑中形成,并且固定化。这 样,我们在实验的时候,一般认为,只要和自己预期的结果不符合的时候,便会以如下常用借口将这部分数据抛弃,即:这次肯定哪里做错了。而具体是哪里,没人在意。 总之,我只需要我想要的结果。所以,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如此,一个简单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实验可能重复数十次之多,而从中挑出三次和自己预期一致的结果作统计。那么,这里的问题是:这样的数据处理算是“捏造或者篡改数据”嘛——因为抛弃了许多所谓的“不正确的”数据之后,它肯定已经不是最原始的结果了?(这里,我没有讨论统计学上怎么去做,这里还谈不上应该如何统计,只是,我们未经统计之前,已经人为地抛弃了许多可能的数据)如果确实这个数据处理过程被定义为造假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说任何实验性科学家的一生中,肯定会有造假经历。 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在 2012 年 3 月份刊发了一份由 C. Glenn Begley 和 Lee M. Ellis 撰写的评论,在文章中,他们提及 Amgen 公司对发表于各类期刊的 53 篇原始论文(影响因子大于 20 的为 21 篇,影响因子在 5-19 之间的为 32 篇)的数据进行重复 (注意: The Amgen scientists approached the papers' original authors to discuss findings and sometimes borrowed materials to repeat the experiments. 资料来源: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5/n7396/full/485041e.html )发现, 只有 11% (仅 6 篇)的结果得以重复 (详细请见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83/n7391/full/483531a.html )。显然,我们不能说剩下的 47 篇论文全部造假或涉嫌造假。稍有实验经历和常识的人都知道,同样的方法步骤,实验试剂材料,同一个实验室里做同样的东西都会导致结果不同。只是,经得住考验的(像 iPS ),我们把它写入教科书;经不住考验的,就被历史遗忘罢了。 在简单回到王志国事件,在我看来,他们主观上不可能去如此故意的造假,因为他的造假方式是在太拙劣。原因很简单,即使我这样的学生都知道,在我发表论文时,我绝对不会使用拼接的图片,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我只需要多做几次就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罢了。更别说已经这个已经在加拿大获得 教授(不管是 assitant 还是 associate 了) 级 别的人物,他都无需自己实验,只是让自己的学生多做十次八次的罢了。当然,他们为何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确实不得而知了。我查到的他们撤销的文章是自己主动撤销的,这在国外相当常见,没人对此大惊小怪。如果仍有此类朋友不小心看到我写的这段话,请不要认为我是为他们辩解开脱,只是想说他并非天马行空的造假,也不是拿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最多也就是个“失职”罢(通讯作者必须对整篇文章负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毕竟其实验数据 “ 仍可以被其他实验室重复 ”(王当时所在研究所的调查结论) ,也请不要口诛笔伐。 如果想评论点什么,可以对此事进行 评价 ( http://download.cell.com/cancer-cell/pdf/PIIS1535610812004849.pdf?intermediate=true ):此文的通讯作者是: Robert A. Weinberg ,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 Whitehead 研究所创始人之一,他曾发现了第一个人类癌基因 Ras 和第一个抑癌基因 Rb 。这篇十年前的文章被引用了上百次,这又能说明什么? Retraction (Cancer Cell, 3, 219–231, March 2003) Ras Modulates Myc Activity to Repress Thrombospondin-1 Expression and Increase Tumor Angiogenesis Randolph S. Watnick,1 Yi-Ning Cheng,2 Annapoorni Rangarajan,1 Tan A. Ince,1,3 and Robert A. Weinberg1,2,* 1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Cambridge, MA 02142, USA 2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02142, USA 3Department of Pathology, Division of Women’s and Perinatal Pathology,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02115, USA *Correspondence: weinberg@wi.mit.edu http://dx.doi.org/10.1016/j.ccr.2012.11.004 We recently were made aware of a number of errors that were made in the processing/compiling of data figures in this paper.Although we stand by the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nd inte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m in future publications, the inappropriatepresentation did not and does not fall within the bounds of acceptable scientific practice. Accordingly, we are retracting the paper in its entirety.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have caused. One of the original authors, Yi-Ning Cheng, could not be reached regarding this Retraction 另外,看到此文的教授导师们,我倒是觉得有个建议,在您投稿时,请将所有作者的贡献写的清楚细致一下,最好能细致到: Fig1.B 是由 Li XX 完成并统计的,等等。篇幅不够,完全可以放到补充材料里,大家签字画押。一来是保证大家所作的工作能被人家知道谁谁谁做了什么,工作量到底有多少就被列为作者之一了,二来是为了万一出事了,可以直接找到负责该数据的人,也就不要牵连他人了。 本文最早在本人的2013-01-15的QQ日志里,有删改。
19631 次阅读|43 个评论
关于瑞典某著名大学学术造假案的八卦
热度 19 arwenxu 2013-2-20 23:57
这是一个从2009年一直折腾到今年还没彻底折腾完的案件。当年2010年的时候给那个被控造假的教授定罪的时候,瑞典当地的英文报纸也对此有报道 http://www.thelocal.se/29064/20100917/#.URrLOVpC9G4 不过报道完了之后,那个教授又被认定无罪了。 教 授叫 Suchitra Holgersson,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印度人,但是姓Holgersson却是瑞典姓,说明她应该是嫁给了瑞典人的,年龄51岁。她的老公也是KI 的教授,搞移植的,跟Suchitra是一个领域,也都在Huddinge,但不在一个系。传说 Suchitra出生在印度,当年来瑞典留学读硕士,然后就留了下来,一直做到教授。 瑞典电视台 SVT 对事件做了讨论,主要是从一个瑞典博士生 Lena 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的。Lena表示,她当年在Suchitra的组里面做project,结果后来离开了,在另一个组做了 博士,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收到一篇文章的稿子。她以前做的data包括在一篇文章里准备投稿。她看了文章之后就震惊了,因为她清楚的记得她当年作试验的时候 已经用掉了所有的病人血清,但她在文章中看到了用这些血清做出来的更多的结果,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认为结果必然是伪造的,就把前导师告了。 而实际上告Suchitra的是3个人,不仅是瑞典女孩Lena,还有一对印度夫妇EE和AK。其中EE应该算是领头人,因为后来KI和VR的调查的重点都 在EE发表在Blood的文章上。传说Suchitra当年在离开KI去GU的时候,在搬实验室的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对EE不满,决定开除他,或者说 至少不让EE在她手下毕业,结果就导致EE恼羞成怒,决定告Suchitra学术不端。当然这也只是SH的一面之词。三个学生只是说,他们发现他们导师改 过之后的文章总会平白无故的多出来data,而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并没有做这些试验。EE和AK是一对夫妇,一起告导师可以理解,其中AK应该是早一些毕 业的,在状告的时候已经拿到学位了,而EE却做了半答辩就被扫地出门。不大清楚的是Lena童鞋在里面起到一个什么作用,貌似不是主角,也不清楚她为什么 会决定一起告,也许她只是认为这是她的道德上的责任吧。至于EE为什么之前没有告导师而在被开除后才告,三个学生一起表示Suchitra在实验室里就是 一个恐怖分子,在实验室创造很恐怖的氛围,吓得他们都不敢说话。 瑞典法律规定,出现关于学术不端/造假之类的怀疑,是校长的责任去调查和处罚。在Suchitra的这个案子里,因为她已经离开了KI,去了GU,所以理论上说KI已经没有管她的权力了。但因为造假的事件是发生在KI的,KI 决定认真对待这个事情,一定要一查到底。于是乎,KI就先展开了内部调查,后又把案子移交VR(VR相当于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样的)。VR当中有一个管科研伦理道德的部门,专门负责调查学术不端。但要注意的是,VR的这个部门只是提供自己的expert opinion,而并不是法庭,也不能代替大学校长来决定对造假人的处罚,但他们可以决定撤销当事人的VR基金资助。 VR在调查了一年多 时间,看了Suchitra的试验记录什么的之后,写了一篇义正言辞的报告,认定Suchitra伪造数据,于是瑞典个大媒体争相报道此丑闻。GU也扬言 要开除Suchitra教授。调查表示,Suchitra实验室的试验记录乱七八糟,根本无法follow,因此她无法证明她自己是无辜的。而 Suchitra却表示她的实验室的试验记录以前是完整的,但因为要搬到GU去而把试验记录留在了KI,之后很多试验记录就神秘失踪了,不能排除有人在栽 赃陷害她。Suchitra对整个调查严重不满,认为她提供给VR调查组的很多可以证明自己无辜的资料调查组都被无视了,而调查组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相信学 生所提供的资料,认定她是有罪的。 后来神奇的是,调查结果出来一年之后,VR竟然撤回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决定是VR的新总裁做出来的。当 时调查组成员还上报纸写了篇文章反对他们的新总裁。这个峰回路转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搞知道。但报告就是被 撤回了。被撤的理由搞笑的是竟然跟认定 Suchitra有罪的理由如出一辙:调查组的文件记录存档乱七八糟混乱不堪因此调查组的结论也是不可信的。貌似有人在读了文件之后发现,认定 Suchitra有罪的报告上面的日期戳显示文件写于指控出现半年之前。也就是说指控都没出现,VR就已经认定Suchitra有罪了。VR表示这是不可 能的事情,应该是日期戳盖错了。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不是日期戳有问题的唯一一份文件。为啥会有这么多错误的日期戳?调查组的教授们解释说,他们在调查一开 始的时候,就决定所有收到的文件都不需要全部存档盖戳,而是在最终报告写好了之后,再决定哪些是有用的文件,只给有用的那些盖上戳存档就可以了。结果他们 没想到收到的文件比最初想象的多得多,就有些混乱了。VR自己的律师表示,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对的,不符合法律规定,因为在一项调查进行中的时候,所有的文 件都应该在收到的第一时间就盖上当天的时间戳并存档。另一个重要问题是,VR在报道中写到,它们让他们最终确定Suchitra有造假的证明是由一个实验 员无意中在实验室电脑里发现并提供的。但事实是,这个证据的提供者是原告EE本人。VR调查组对这点的解释是,他们想要保护证人,免得证人受到被告的迫 害,所以隐瞒了他的身份。 接下来发生的转机就更诡异了。Suchitra的案子本来就是VR的科研伦理道德部门的最后一桩调查案。政府很 早就有决定要另开一个专门的中央科研伦理道德机构,来调查学术不端行为。这个机构将独立于VR。但同之前一样,最终决定如何处理的还是大学校长,或者说这 个教授的雇主,而这个伦理道德调查机构只是提供自己的expert opinion。这次的调查机构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调查方式。他们没有去找试验记录和原始数据,而主要是跟Suchitra谈话,然后之后就认定,学生 对Suchitra的指控是完全不成立的,Suchitra没有造假。当这个结论公布于众之后,告Suchitra的三个学生愤怒了。他们表示调查组根本 就没有问他们的意见,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一个调查组在重新调查这个案子这件事情,还是从媒体上看到的结论。调查组对他们宣布Suchitra无罪,给出 的理由是:她可以为每一条针对她的指控都给出合理的让人可以信服的解释,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针对Suchitra的指控是成立的。而新的调查组唯一认为有 问题的是KI的试验记录系统,要求KI开发出更合理更先进的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最近KI所有的系都在推行所谓的ELN (electronic lab notebook)。 两个调查组,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到底谁对谁错呢?这个貌似只能是一个谜了。告状的Lena在SVT的节目后面表示了她深深的不满,她觉得瑞典政府就是在告 诉大家,不要检举揭发科研造假行为,因为即使告了,瑞典的科研系统也没有一个靠谱的调查和处理系统。貌似这也是一个大问题,虽然政府投资成立了新的专门调 查科研造假的机构,但连这个机构自己都搞不明白,科研造假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比如把一篇文章的methods部分在无数篇文章中原封不动的重复使用算不算 抄袭?把不符合自己理论的试验数据隐瞒不写到文章里面算不算造假?对原始实验数据有着最终责任的到底是学生还是导师?同时,Suchitra也表示了不满,认为整个调查拖了这么久对她的名誉和事业和各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另外再穿插一点儿小八卦。VR的调查组的专家里面包括一名 Birgitta Strandvik,此人在2007年被认定一稿三投,另外在2008被指控科研造假,但最后的调查结论认为她不属于造假,而是不严谨。这两个案件貌似都 没有动摇她在VR的科研伦理道德的专家组的位置。 嗯, 继续前面Suchitra的故事,话说,后来KI在中央伦理道德机构认定Suchitra无罪之后,突然又表示要再次对此案进行内部调查。也许KI内部有 人一定要制Suchitra于死地?Suchitra在自己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她跟他们部门的头儿BGE教授关系一直不好,很大部分因为她当时刚到系里 的时候,BGE就跟她说,她所有发表的文章里面都必须把BGE列到老板地位,如果不接受这个条件,这个部门就不欢迎她。后来她在 2008年获得哥德堡的教授位置要搬过去的时候,BGE还表示她的所有实验仪器试剂什么的都是属于KI的,她什么都不能带到GU去。但Suchitra后 来从别的教授处了解到KI的惯例是离开的教授可以带走60%的仪器,就带走了一部分仪器。结果后来收到BGE和系主任联手的邮件,表示她如果不把这些仪器 送回KI的 话,他们就要报警,按偷盗处理。再后来,她开除的学生EE不知道怎么的转到了BGE手下,成了BGE的学生,然后就告她造假了。 事实扑朔 迷离啊。不过笔者觉得吧,现在没事追着Suchitra不放实在没什么意义。还是好好定义下学术不端行为到底都包括哪些,程度上有什么区别,接到指控制后 该如何处理,处理结果如果不服如何上诉(目前系统下专家组的结果是无处上诉的,因为不是法庭判决),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导师和学生的责任范围,学校和 教授的责任划分。目前系统下如果出现造假行为的话,理论上说是校长的责任,但校长会表示那么多研究组,她是不可能都管那么细的,她的领导原则是要信任自己 的教授们;然后教授会表示,试验又不是我做的,自然是做试验的那个人应该负责了,我不可能监视每个试验的完成,结果和统计,我那么多学生,根本管不过来, 如果我根本就不信任我的学生的话,我的科研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而学生们会表示,教授是权威,是老板,给我发工资,也掌握着我是否能毕业的问题,教授如果再 脾气不好点儿,我们就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了,如果要逼我们出文章出结果,我们就只能造假了,我们是无辜的,不能让我们承担责任,都是教授逼我们的。反正就 是有文章出来了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出了事情了大家却不愿意担责任就对了。
14499 次阅读|36 个评论
从学术造假到学术环境
热度 20 孙学军 2013-2-4 11:20
最近关于学术论文造假的讨论在科学网非常热烈,主要是曾教授暴光一个审稿过程中发现的极端恶劣的抄袭事件。这种非常明显的造假当然不能让人容忍,不过正像神经所蒲教授的看法,灰色地带更应该密切关注。因为明显的造假不需要同行学者,随便那个大同行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问题。如果是蓄意的编造,为阳性结果而设计的论文,如果不去重复,几乎不可能被发现。除数据本身的问题外,忽视前人和他人贡献态度和做法也十分严重。这些才是危害我们学术健康发展的更要命的问题,许多简直就是学术空气中的雾霾,杀人于无形。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为什么中国大量的课题项目几乎全部都可以顺利按照计划完成,就是一种学术整体上的亚健康表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需要给学术失败提供更大的容忍度,给更多地科研失败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给学者们提供更宽松的学术发展时间,而不是强迫大家追求论文,追求阳性结果,鼓励学者从事真正有意义,真正的发现,哪怕是证明错误的假说,这才是相对高的追求。 联想到上医治疗未病,可是上医从不是名医,最有名的医生都是在挽救生命的一线,少有预防医学的学者成为众人关注的明星,这又如社会上有许多明星和歌星,但很少有作词曲家成为名人的现象类似。但学术就应该而且必须给许多幕后英雄提供条件,提供给他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问题。曾有人说,美国的 NIH 的一些经费管理人员对从事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人员说,明明知道你们也弄不出什么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所谓的神经保护药物,但国家每年仍会拿出很大量的研究经费给你们玩,原因是国家需要你们这些活动,以增加整个学者群对这一疾病的关注程度,维持国家在大部分重要领域的国际领先性。换句话说,国家会对有些没有太大实际意义,没有什么开发转化价值的研究提供一定规模的支持,目的以维持整个学术队伍的完整性,并不追求任何领域必须有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维持一定的学术规模,可以让这个国家的应用开发更少地误入歧途,这大概就是最大的贡献和意义。 我们把一个造假者揪出来,痛打一顿,弄成身败名裂并不困难。但这也只能一时痛快,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你会发现,有问题的学者层出不穷。而且培养一个学者很困难,搞臭一个学者很容易,在打击造假的同时也需要避免误伤。中国学术上存在更多比学术造假更麻烦的问题,一些很奇怪的现象,如真正原创的问题不一定会受到重视,而无病呻吟的课题反而大行其道,关键的问题是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些人升官发财的途径和手段,而不是因为这些学者爱好科学的真实体现。 大部分中国学者都十分重视国家科技奖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一般来讲科学研究和科学评价不是同一群人关心的问题,但中国的学者在开始科研的时候就十分重视:这个工作是否可以报奖。报奖成为一段学术的总结甚至完结,报奖结束,工作中断。开辟另一个更容易获得奖励的领域。学者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评价去科研,这非常类似一种科学表演,而不是科学追求。 客观的情况是,国家科技奖可以获得很多好处,对许多人的生存质量带来重要影响,你若希望进入院士阶层,几乎就要依靠这个国家的评价模式,那怕是凭空制造的一种没有获得任何广泛认可的假说,只要你能证明获得所谓社会经济效益,你甚至可以说把一种空想的物质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只要有人给你证明,当然这个也需要级别,那就可以冠冕堂皇地获得国家的奖励。 客观地讲,中国学者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我们的学术环境污染程度一点都不比大气污染的程度小,治理环境污染需要从源头抓,治理学术污染也需要从源头抓起。打假和打架更多地是为报料,是为新闻气氛,或者是为了少数人的个人利益,学术空间的污染才是问题的本质。中国科技的进步,绝对不可能仅仅依靠几次成功的打假。要老虎苍蝇一起抓才可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61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有学术不端记录的科学家有恢复名誉的机会吗?
热度 3 editage 2013-1-31 22:05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读了好几篇科研学术不端的报道像是剽窃、伪造评审员联系信息等,这些科学家跟他们以后的职涯会怎么样?   没错,科研学术不端案例急剧增加,而事实上,有记录的案例数量( 2012年419例是2011年的2倍 )已经多到不容忽视,这项议题也已引发各学术发表单位的高度关注。再者,对于如何处理这些案例还没有一个共识。   基本上,根据其不端行为的性质与严重程度,科学家可能被禁止继续参与研究或停职一段时间然后几年之后再复职。如果该不端行为遭到媒体大幅报道,那么期刊和基金单位很可能会将之列入黑名单,日后要进行研究及发表都会很困难。   最近在美国出现了一个项目案要为有学术不端记录的学者恢复名誉,根据这项 RePAIR ( Restoring Professionalism and Integrity in Research )重建项目的领导人 James DuBois 表示,有些遭到指控的是“顶尖学者”, 「如果我们赋予他们某些技能,他们能重新回到研究圈成为活跃的个体」。这个项目案目前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50 万美金的基金支持, 3 天的课程每人收费 3 千美金,课程内容包括与讨论学员他们犯了什么错然后拟定专业管理计划确保他们不再违反任何道德准则。   科研单位对 RePAIR 项目给予正反交杂的意见。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总监 David Wright 认为此项需求存在已久,虽然现在断定这个项目的成功还言之过早,但绝对值得。另一方面,一位任职于密西根大学的伦理学家 Nicholas Steneck 质疑如果将资金投入到控制学术不端的措施比在不端行为发生 之后 的补救来的有用。普林斯顿大学 Leonid Kruglyak 有同样的想法,他表示:「很多人在找工作,花钱在“恢复名誉”上实在很难说的过去。」   由于每个案例根据情况有所不同,所以说目前针对你的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不晓得博友们的想法如何: 有学术不端记录的科学家可以有机会恢复名誉吗?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论文发表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同步刊载于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 http://www.editage.cn/insights/有学术不端记录的科学家有恢复名誉机会吗?
个人分类: 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5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新语丝《揭发复旦大学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重大学术造假事件》
热度 4 wych199771 2012-11-23 21:12
来自: 新语丝 : http://xys.ss156.net/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3/wangzhengmin.txt 新浪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855957422_0_1.html 校长的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f3b660102e9eq.html 12.11.19, 王惠、王宇澄《揭发复旦大学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重大学术造假事件》 ◇◇ 新语丝 (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揭发复旦大学的中科院院士王正敏重大学术造假事件    方博士您好:   现将王正敏院士造假事实陈述如下:   纸质附件材料(专著、论文等)希望您能告知邮寄地址,我们立即寄过来。    在 王正敏2005年申报院士的材料附件 中,存在下列学术不端行为:    一、 个人专著抄袭。 请参见附件3:论著目录的著作目录下:“2. 王正敏. 耳显微外科(专著). 上海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1989.”    此书是王正敏教授1989年出版的第一本个人学术专著《耳显微外科》,实际上是抄袭其导师、原瑞士苏黎世大学耳鼻喉科主任、国际耳-颅底显微外科先驱和主要创始人Ugo Fisch教授于1980年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iques”和1988年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书中仅图片一项就抄袭了100多幅。(现附上《耳显微外科》和“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iques”这两本书的复印件,同时也把这两本书中相同的图片作了列表以便对照核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a3a73ae01014xc9.html    二、 附件3:论著目录的论文目录下 :    1. 14篇文章属于抄袭、一稿多投并冒充正式论文 。 将抄袭的《耳显微外科》专著拆为14篇文章在自己担任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杂志上发表,2005年又把这14篇文章冒充正式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请见论文目录:150,156, 159, 196,198,207,211,225,229,236,239, 245,248,250。 150.pdf 156.pdf 159.pdf 196.pdf 198.pdf 207.pdf 211.pdf 225.pdf 229.pdf 236.pdf 239.pdf 245.pdf 248.pdf 250.pdf   2. 8 篇国内外论文属于一稿多投,同一张实验结果图片在多篇论文中被重复使用,任意篡改实验结果。 请参见论文目录:119,120,157,238,253,270。也可参见新语丝网站:http://xys7.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2/wangzhengmin.txt 102.pdf 119.pdf 120.pdf 157.pdf 238.pdf 253.pdf 264.pdf 270.pdf   3. 把43篇一般文章冒充正式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 尤其是把自己担任主编的《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发表的多选题、发刊词、“综述”栏目、“我如何做”栏目、“述评”栏目、“误诊漏诊”、“学科前沿”栏目、“教育园地”栏目、“技术交流”栏目、“医学史”栏目、“国际交流”栏目、“专家笔谈”栏目等一般文章冒充正式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中。请参见论文目录:48,53,57,58,59,70,71,72,73,74,75,82,84,86,100,101,106,107,108,113,114,115,116,143,149,154,155,158,163,173,174,175,176,183,191,203,212,223,228,235,247,255,259。 48.pdf 53.pdf 57.pdf 58.pdf 59.pdf 70.pdf 71.pdf 72.pdf 73.pdf 74.pdf 75.pdf 82.pdf 84.pdf 100.pdf 101.pdf 106.pdf 107.pdf 108.pdf 113.pdf 114.pdf 115.pdf 116.pdf 143.pdf 149.pdf 154.pdf 155.pdf 158.pdf 163.pdf 173.pdf 174.pdf 175.pdf 176.pdf 183.pdf 191.pdf 203.pdf 212.pdf 223.pdf 228.pdf 235.pdf 247.pdf 255.pdf 259.pdf    注:上述3点中的大部分论文按照论文目录次序也一并附上,请参阅。    三、 假冒获得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 请参见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登记表   1. 2011年7月我去瑞士时向王正敏教授的瑞士老师Ugo Fisch教授当面求证,得到明确说明:1980-1982年王正敏教授(当年是主治医师)是以临床进修身份到瑞士苏黎世大学耳鼻喉科学习,并没有在苏黎世大学进行学习,修学分,所以也没有苏黎世大学的学历和学位。但是因为瑞士国允许那些在瑞士进修期间发表过论文(Paper)的外国fellow,在当时的科主任的申请下(Fisch教授当时是科主任),是可以获得一个“博士头衔”(Doctor Title)的,但不是“博士学位”(Doctor Degree)。由于王正敏教授当年是他那里的来自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医生,所以Fisch教授对王正敏医生给予了许多关照和帮助。   2. 2011年8月11日Fisch教授在为其个人专著“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一书的中文版所写的英文序言和王正敏教授相应所作的中文翻译中明确写明:是“博士头衔”(Doctor Title),而非“博士学位”(Doctor Degree)。请参见附上的复印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a3a73ae01014xcl.html    3. 现在经过我们向有关人员走访、调查(有证人),事实上在当年(1982年)王正敏教授回国后声称自己获得了博士学位,立即遭到同行的质疑,指出是不实之词,但王正敏教授一直不作正面回应。更说明问题的是,王正敏教授当选院士后就要求今后不要在自己的简历中再写“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说明他早已清楚,在申请院士时故意“学历学位造假”就是为了拔高自己。   4. 关于王正敏教授有无获得博士学位问题,复旦大学已经给予非正式的答复:没有。    举报人: 王惠(离休老干部)   王宇澄(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当年王正敏的助手) (XYS20121119)◇◇新语丝( www.xys.org)(xys7.dxiong.com)(xys.ebookdiy.com)(xys2.dropin.org)◇◇ 我的联系方式:18918609550. wanghui20120227@aliyun.com
9932 次阅读|6 个评论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员森口尚史因学术造假解雇处分
xupeiyang 2012-10-20 14:18
东京大学研究员造假遭解雇 日本东京大学19日宣布,对谎称实施了世界首例iPS细胞临床应用的东大医学部研究员森口尚史予以惩戒解雇的处分。东京大学称,森口尚史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东京大学的名誉和信用”。 日本东京大学Moriguchi教授干细胞研究爆丑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3087.html 《自然》和《科学》今日迅速质疑东京大学Hisashi Moriguchi 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2207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38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报扬州大学学风委员会对环境学院院长封克学术造假的包庇行为
热度 34 tianping123 2012-9-9 17:10
对比扬州大学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对类似学术造假问题的处理 摘要 :扬州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封克和天津大学高鹏都存在性质完全一样的造假行为:针对完全不同的材料体系的实验,得出了完全相同的数据。而且封克等人更加严重。国家自然基金委对高鹏等人严厉处罚;而扬州大学学风委员会则沦落为造假者保驾护航的工具。 --------------------------------------------- 扬州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封克涉嫌论文数据造假,有关详细情况,可以从如下链接下载(感谢著名法律人士、中国政法大学吴法天爆料): http://vdisk.weibo.com/s/9HHwo/1343711420 另:感谢方舟子对本次事件的披露: http://xys7.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3/fengke.txt 被举报到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以后,扬州大学召开了学术造假听证会。 封克等人在会上为数据造假辩解,称是“数据拷错了”。借口虽然荒唐,却被扬州大学学风委员会专家采纳,免除对其任何学术不端指控。更为可笑的是,其中一位造假主要参与者,竟然能够破格晋升教授。 而天津大学高鹏等人,却没有这么好运。虽然造假性质比封克等人轻的多,但是却受到自然基金委的严厉处罚。天津大学高鹏等人发表 2 篇标注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涉嫌造假,被自然基金委的通报批评,具体情况见链接: http://www.nsfc.gov.cn/nsfc/cen/00/its/jiandu991013/20120511_01.html 高鹏的两篇论文是针对不同的材料体系,得出了相同的图形,自然基金委据此判断存在数据捏造。扬州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封克等人,存在同样的造假行为,并且发表造假论文多达 11 篇,性质更加严重。现对比如下: 1) 针对不同材料体系,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图或者数据 。这一点封克和高鹏的论文中都存在。论文 (4) (论文简称见后文)研究对象是龙爪槐,论文 (11) 的研究对象是广玉兰。在两篇论文的 2.1 位置,得出实验数据竟然一模一样;论文 (4) 中的图 3 、图 4 分别和论文 (11) 中的图 1c 、图 1b 相同。需要指出的是,高鹏等人的两片论文中雷同的图,都是照片或者示意图,而封克等人的雷同的图,都是数据图,造假证据更加确凿; 2) 两篇论文中文字表述的数据完全相同,对应的图却不一样 。论文 (6) 中的图 2 和论文 (2) 中图 3 对应的文字表述中的数据完全相同,而对应的图却不一样,而且仅仅是图中的个别数据点有很大差别。是作者为了掩盖一稿多投,故意篡改数据证据。高鹏的论文不存在这种情况; 3) 两篇论文文字表述数据不一样,对应的图却一样 。论文 (4) 中的图 1 和论文 (2) 中的图 4 两图完全一样,而文中对应的文字表述数据不一样。高鹏的论文不存在这种情况; 4) 封克等人涉嫌 造假论文有 11 篇之多 ,而高鹏等人涉嫌造假的论文仅 2 篇; 5) 封克等人 涉及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30671240 、 30871588 、 41076097 、 1006097 、 41106113 ),而高鹏等人仅涉及 2 项; 6) 除涉嫌数据造假之外,封克等人的论文 还涉及重复发表、剽窃硕士论文 ,高鹏等人不涉及剽窃硕士论文。 对以上数据造假指控,封克等人在扬州大学召开的学术造假听证会上辩解称,是数据拷贝错误,非主观造假行为。如此荒唐的借口,竟然能够被扬州大学学风委员会的专家认可。很可惜天津大学高鹏等人没有扬大院长聪明,没有想到图片拷贝错误的借口。 对以上第二,第三点造假指控,如果是数据拷贝错误,应该是文字表述和对应的图形同时发生错误,而不可能出现文字和图形不一致的情况,更加不可能出现图形中的某个数据点不一致的情况。另外作者也故意把本质相同的图拉伸变形。这些显然是故意的造假行为,以达到掩盖一稿多投的目的。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封克等人学术不端程度要比高鹏等人严重的多;自然基金委对学术不端的处理,要比扬州大学严肃、公正的多;扬州大学对对封克等人严重的造假学术造假问题,没有任何作为。 原始资料: 数据造假证据.pdf 造假_1_hs(2).pdf 基于PGMA磁微球的纳米机械免疫传感器的片上磁分离.pdf 基于硒化镉量子点磁微球的微悬臂梁式免疫传感器片上磁分离.pdf 附:所涉及的 11 篇论文,带星号的为通讯作者。 (1) 周晓见,缪莉, 靳翠丽, 董昆明, 李楠,封克 *  ,广玉兰、龙爪槐和黄杨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 32 卷 第 11 期 2010 年 11 月 (2) 周晓见 , 夏洁 , 靳翠丽 , 缪莉 , 董昆明 , 封克 * , 安徽农业科学 ,  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 2011, 39( 25) : 15322- 15324 (3) ZHOU Xiao-jian , XIA Jie1 , JIN Cui-li1 , MIAO Li1 , DONG Kun-ming1 , FENG Ke* , Study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Sophora japonicaExtracts against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1 , 12( 9) : 1347 - 1349 , 1354 (4) 周晓见 , 夏洁 , 靳翠丽,缪莉 , 董昆明 , 封克 * ,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机理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 39( 29) : 18135 - 18137 (5) Study on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 of Sophora japonica Nhexane Extract 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   ZHOU Xiao-jian, XIA Jie , JIN Cui-li , MIAO Li , DONG Kun-ming , FENG Ke* ,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1 , 12(10): 1543 - 1546 (6) 缪莉 , 董昆明 , 李楠 , 周晓见 , 靳翠丽 , 封克 * ,  3 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38( 35) : 20246- 20249, 20259 (7) MIAO Li, DONG Kun-m ing, L INan1, ZHOU Xiao-jian, J IN Cu-i li1, FENG Ke*   Antialgal Activities of Allelochem ical Extracts from 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  AgriculturalSc ience Technology , 2010, 11( 7): 20- 24, 28 (8) 董昆明,周晓见,靳翠丽,封克,缪莉 *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及 GC-MS 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 39( 29) : 18128 - 18130 , 18134 (9) DONG Kun-ming , ZHOU Xiao-jian , J IN Cu-i li , FENG Ke , MIAO Li* , Research on Algistatic Activities ofAllelochemicals inMagnolia Grandiflora Leaves and GC-MS Analysis , AgriculturalSc ience Technology , 2011, 12( 8): 1191- 1194 (10) 董昆明 , 缪莉 , 李楠 , 周晓见 , 靳翠丽 , 封克 * ,广玉兰叶片浸提液中抑铜绿微囊藻化学成分分析,环境化学, 2011 , 30 卷 7 期 (11) 靳翠丽 , 周晓见 , 李楠 , 缪莉 , 董昆明 , 封克 * ,广玉兰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环境污染与防治第 33 卷第 5 期 2011 年 5 月
17827 次阅读|37 个评论
[转载]著名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
热度 2 liuyongjing 2012-8-28 19:3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771-261432.html 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刘道玉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前武汉大学校长 中国高等教育出了问题。什么问题?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先生说:“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依我看,中国大学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 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都看到了,就是教育领导当局看不到。这验证了一句古谚:“旁观者清,当事者迷”。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愿为教育领导当局解谜,希望他们听进些逆耳忠言,并付诸整改行动。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合并,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操大办的序幕。近20年内,高教领域里发生了太多事件,例如大学合并,教育产业化,建设一流大学,本科高速扩招,研究生数量急剧膨胀,专升本,学院改名,学术造假,教学假评估,建大学城运动,大学圈地远动和建设豪华校园等。 值得肯定的是,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取得了进步,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办学条件也有改善。到2007年,大学生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部分省市已步入普及化的阶段。 但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素质严重下滑,教育产业化或变相产业化越演越烈,大学中的铺张浪费严重,债务累累,官本位越来越严重……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一次高速大发展或大破坏之后,一般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整,这符合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可是,近20年的高等教育一直以火箭的速度上升,从没有进行过调整或整顿,根本谈不上巩固和提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我提出整顿高等教育的十意见书,真诚希望国家高层做出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一次彻底整顿。 一、废除自学考试制度 极而言之,自学考试已成为“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自学方式自古就有,但是把它正式作为获取大学文凭的制度,是从1978年后才开始的。它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那时大学生毛入学率很低,全国平均只有1.4%,不少省市还低于1%。扩大招生,又受到校舍等教学资源的掣肘。于是,自学考试被当作统一高考之外,另一条获得大专文凭的渠道 自学考试于1981年开始试点,1983年全面推广,直至发展到被称为中国的“第一考”。三十年来,累计4800万人参考,850万人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凭。无可否认,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自学考试满足了很多人求学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它的历史功绩应当肯定。 但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非昔比,全国平均大学入学率已超过23%,不少省市已达到高教普及阶段,广东省2009年将达到78%。有鉴于此,我认为高等自学考试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应取消这种制度,具体原因有三:一是自2006年开始,自学考试连年减少,逐渐出现了萎缩现象。二是自学考试仍然沿袭了普通学历教育,助长了唯学历论,除具有学历统计的意义外,并不能达到真正提高人们技术和能力的目的。而且,许多人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完全不搭界,什么容易就拿什么文凭,造成了某些文凭泛滥。三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舞弊现象严重,文凭水分很大。有人甚至极而言之,自学考试是“通向大专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总之,取消自学考试制度,是整肃高等教育学风的需要,是严格大学文凭标准、净化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取消不合格的在职研究生学位 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官员和老板考博拿学位,一路绿灯 本来,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实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则,直到1980年代末,我国也依然恪守着这个宗旨。 到了1990年代初,研究生急剧膨胀,官员和老板也涌进了校园争戴博士帽。西方国家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约30%,而我国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员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绿灯。为数不少的老板和官员,既不上课又不做实验或查阅文献,怎么能够达到博士水准的要求?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学历,可见我国博士学位的含水量多么大!在职博士生已经异化和玷污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他们用不菲的学费买博士帽,而大学以卖学位换取资源,是典型的权钱交易。 鉴于我国在职研究生太滥,必须大力进行整顿。凡是没有参加统一的严格入学考试、没有全程上课和通过全部必修课程考试、没有做出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没有经过正规的论文答辩者,应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硕士学位。对严重造假者,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除了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外,一律不准再从社会上招收在职研究生。 必须按照大学的功能定位,重新审查和规范学位授予点的资格。属于纯粹教学型的普通大学,不允许招收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型的大学,只能招收硕士研究生;只有少部分研究型的大学,才能招收一定数量的博士研究生,而且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只能招收1至2名研究生。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目前,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所,而拥有世界最好和最多研究型大学的美国,只有253所。 三、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等,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 不少大学的博士学位授予点,是用搞运动的方法,靠公关和打攻坚战,用高薪挖院士而获得的。有的甚至请省市的领导出面公关。一旦获得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就大肆宣传,开庆祝大会,奖励有关人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由于采取了这些不正当手段,某些新建的城市大学也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点几乎覆盖了大学的所有专业。因此,必须对我国大学学位授予点进行整顿,中央和各省市的党校、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所和工业部门的应用研究所,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严格整顿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至少应砍掉二分之一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并且要保持长期的稳定,不允许普通大学乱串位,也绝不允许任何大学再搞所谓博士点零的突破攻坚战。 四、大学必须与所谓“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独立学院名不副实,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 1995年民办四川电影艺术进修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电影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二级学院或独立学院。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 一般来说,办二级学院的大多都是进入211工程的重点大学,甚至有的重点大学办了两所二级学院。其实,无论是叫二级学院或是独立学院,都名不副实,说它是二级学院,又不隶属于大学,说它是独立的吧,又受制于母体大学。说白了,它们的产生是利益均沾的结果,是不伦不类的怪胎,而绝非像教育部负责人所说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私人投资者,想利用重点大学的牌子招揽学生赚钱,而大学靠出卖大学的牌子换取“坐地分赃”的利益。重点大学决不能做这种降格以求的事,必须尽快与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学院”脱离关系。 五、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 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 成人教育发源于英国,它是适应英国的产业革命需要而诞生的,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英国被誉为“继续教育之乡”,对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曾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成人教育始于20世纪初,以成人简易识字为对象。近一个世纪,虽然形式不断变化,基本上还是体现了成人的特点。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各大学相继成立了成人教育学院,但并没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招收高考落选的高中生,仍然以大专学历教育为目的,成了大学创收的渠道,体现的是“文凭至上”。因此,我国的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既干扰了重点大学的职能,又没有履行成人教育真正的职责,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必须进行整顿或调整。具体做法是,把现在大学中的成人教育学院与大学脱钩,通过调整和合并,按地区或省市建立若干所独立的成人职业学院或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这类学院不能担负普通大学学历教育,只能进行职业或职业更新再培训的教育。这绝非普通大学的教师所能胜任,设置职业性的专业,要由具有真正职业专长的内行担任教师,真正体现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的特点。 六、停止大学办分校 办分校,往往是商业炒作,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 1960年代,在备战的形势下,不少大学都办了分校,实践证明都是不成功的。虽然国外某些大学也有分校,但它们都完全独立,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各分校。 自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一些大学又办起了跨地区的分校,有的甚至从东北办到了东南沿海。更有甚者,连北京的某名牌大学的附属中学,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多所分校。实际上,这些做法都是商业炒作行为,对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对分校举办者,是为了丰厚的利益。例如,珠海市与某大学签订了一个协议,提供五千多亩土地无偿地给该校使用,大学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招生赚钱。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教育产业化,一定要制止。 七、整顿大学的科技开发园和研究院 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 重点大学为了使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试办一个科技开发园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多,多则必滥。有些大学把建科技园当作圈地的手段,试问:你有多少科研成果,有多大的技术力量,居然能办三个、五个科技园?如果不是做秀,就是有意浮夸,浪费国家资源是犯罪行为。 有的大学到处建立研究院,在全国建七八个。顾名思义,研究院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要有研究实验室,配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承担和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现在某些大学在各地建立的研究院是什么货色?据我所知,是依托各地的校友会挂个研究院的牌子,基本上是培训和卖文凭赚钱,或者就是学校的接待站。这种做法,不仅玷污了研究院的名声,而且助长某些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 八、实行教授定编制 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 目前,大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近亲繁殖。不少大学存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情况,严重妨碍了教师之间民主、平等讨论和争鸣学术问题的风气,窒息了创造精神;二是教授职称评定严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实不符。在1950年代,大学中的教授多是博学多识的学者,无论是人文或是自然科学的教授,掌握多门外语,通晓诗词歌赋,有的甚至具有琴棋书画的专长。他们备受人们的尊重,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可是,现在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对学生的魅力。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为数不少的人,只求表面上的学历、学位、衔头,不下真功夫做学问,落得了“名高实秕糠”的结果。二是大学之间相互攀比,看谁的教授多、博导多,只追求数量,导致不少人滥竽充数。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一元钱买几个教授的戏言。这方面,那些拥有教授和博导资格评审权的重点大学,更显得浮躁和浮夸,没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有鉴于此,必须对教师队伍进行整顿,实行首席教授制或定编制,不允许无限量地晋升教授。近传闻,教育部准备取消教授职称,实行教师13等级制。这并不能解决滥竽充数的问题,只不过是以级别代替职称而已。同时,教授职称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取消教授职称不利于国际交流。在1950年代,大学里的一级或二级教授是“稀有元素”,可是现在某些大学的正副书记和正副校长一二十号人都是一级或二级教授了,有的甚至是一天书也没教过的职业政工干部,官本位竟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九、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剽窃抄袭见光死 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 近年来,几乎每个重点大学都发生过教授剽窃、抄袭事件,其中有校长、院士、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等。多数大学做出了严肃的处理,但也有的大学不了了之,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态度。有个别的大学,明明存在教授剽窃问题,不仅不处理,反而借助媒体吹嘘“对学术不端零容忍”。 虽然公开学术造假是个别的,但学风浮躁和浮夸却很普遍,至于“假项目”、“假论证”、“造假论文”、答辩走过场更常见了。我国的学术论文连年攀升,据说已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了,但有多少原创性的成果?为什么我国至今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所有一级学科的世界大奖也仍然还是零呢?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出版社和学报,任何人都可以出书,有多少有价值?有人批评说,中国大学众多的出版社和学报成了“学术垃圾的生产地”。因此,应当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学出版社和学报,这有利树立严谨的学风,以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十、整顿大少爷作风,严查大学财务支出 大少爷作风流行,谁都配车,装修一味向公司老板看齐,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我国大学2500亿的债务是怎样造成的?不客气地说,就是由贪大求全、追赶时髦和大建楼堂馆所造成,铺张浪费也是重要原因,只是大学当局不愿承认。一些大学,建五星宾馆、豪华校门、观光电梯等,被媒体逐一曝光。原有的楼房可以使用,也要建新的,一些系科本可以共用一栋楼房,非要单独建大楼,地下停车场、娱乐设施还一应俱全。不仅副部级的书记、校长配专车,而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助理也配了专车,甚至连已退休的副部级的书记、校长仍然配专车,一些部处长明不配暗配,公车私用是普遍的现象。现在,不仅校级干部有豪华的办公室,而且处长、科长的办公室也装修得富丽堂皇,一味向公司的老板看齐。虽然办公条件大上档次,可是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却大大地下降了。 为了遏制大学的铺张浪费现象,应当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大学的拨款、经费开支、建设项目、享受的待遇等进行严格监督,对违章者应追究其责任。 整顿高等教育绝非以上十个方面,但这些是最主要的,抓住了这些方面,就可以提纲挈领地带动各方面的整顿。要巩固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准,必须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排除万难,把整顿工作进行到底!
1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欺骗,需要被谴责和惩罚的人的本性
liuyongjing 2012-8-28 09:5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597042.html 最近两天每天打开科学网,都能看到头版头条关于“骗子”的置顶文章。我们早就习惯了商品的造假,后来也熟悉了商界人物的履历造假,现在又开始在学术界频繁听到学术造假、文凭造假、学历造假、成绩造假、履历造假 …… ,不仅学生造假,老师也造假。有人说现在不能查,不管哪个单位,只要查,一定能查出骗子来。难怪打假斗士方舟子越来越自信。如果方舟子有商人的头脑和骗子的胆量,一定看到了一个新兴的市场,成了亿万富翁了。当欺骗进入了大学,浸入了教育的领域,它的社会危害性就不能不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了。 做研究的人没事就喜欢琢磨。对“骗子现象”自然也要琢磨琢磨。不仅想了解骗子现象的普遍性、全球分布及统计学意义,更想知道骗子产生的生物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 骗子现象的全球分布率留给“流行病学”的专家去统计。骗子行为既然是人的行为,当然离不开人这种动物的生物学本质,应该是“人之初,性本恶”学说中的一种“恶”本能吧。 从动物竞争生存的角度来说,“骗”是一种本事、一种技巧、一种胆量、一种能力。如果人类社会没有打击骗子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会骗的人要比不会骗的人生存机会大的多。运动场上,如果没有规则和裁判,会欺骗的运动员一定是赢家。大家就会比赛欺骗技巧,而不是比赛运动。作为动物,会骗的动物应该是比不会骗的动物更好的物种。按照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的原理,“骗”这种行为和行为的基因是在亿万年的动物演化过程中被资源有限的环境选择出来的,应该是一种动物的本能和“优点”。因此,从生物学原理来说,欺骗是生存竞争的能力,是自私自利的一种,是动物的本能、人的本性,可以理解。 可是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对这种动物的本能,甚至是“优秀能力”进行批判和打击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已经不再是动物。人已经从动物进化成了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人和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除了利己,还要利他;除了“性本恶”,还有“性本善”。这个“善”就是文明,就是对他人的认可、尊重和善意。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 人既然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就得有规矩,就得懂得相互之间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最起码的尊重就是诚信,就是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欺骗他人。人类不仅要知道怎么为自己个体的生存而奋斗,更要知道为他人、为人类的共同生存而合作,而努力。诚信,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人要成为人,成为懂文明的人,就要自觉的尊重他人,遵守规矩,讲诚信。一个没有诚信的、尔虞我诈的社会是互相伤害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最终受伤的是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 人生下来是一个动物的人,从动物的人进化到文明的人也就是一个人一生中发生的事情,而文化环境则是人从动物人进化到文明人的决定因素。虽然欺骗是动物在竞争中求生存的一种天性,但动物的本性又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文化环境纵容欺骗,欺骗就得以发展;如果文化环境惩罚欺骗,欺骗就会收敛。现在欺骗的现象如此普遍,显然是我们现在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对欺骗惩罚不够。 我出国前在社会主义祖国生活了近 30 年。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没有听说过有多少骗子,更没有在学术界和单位的领导层听说过有学术造假和履历造假的。那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知青“假如我是真的”家庭背景造假的故事,就足够震撼全国了。显然,欺骗造假不是“中国特色”。 后来去到本质“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美国又生活了近 30 年,虽然偶有“华尔街”造假绯闻,但很少听说过学术造假,履历造假的故事更是没有听说过。究其原因,一来是“博士”在美国比较普遍,没有必要为“博士”头衔造假;二来美国人重学术,不重学历,学历造假无用;三是美国学术界的识假能力较高,学术和学历造假很难;最重要的是美国对造假的惩罚力度很大,造假成本很高。一个人一旦被发现造假和欺骗,他(她)的一生的职业生涯基本上就结束了。美国虽然没有国内以前有的“档案制度”,但导师和老板的推荐信就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档案”。美国人不见得比中国人更诚实,但美国的 道德对欺骗的谴责和制度对欺骗的惩罚,是限制和抑制人的欺骗本能的根本原因 。 一个人欺骗得不到惩罚,第二个人就会效仿,第三、四 …… 个人就会后来居上。当我们在比拼欺骗技巧的时候,我们还能继续发展,继续前进吗?看到一些造假人士和打假斗士的简历,不禁扼腕叹息。这些多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如果他们把造假和打假的精力用在学术上,我们不是多了一批科学家,我们不是会进步的更快,发展的更好吗? 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欺骗也是“志短”的一种吧。人在穷的时候以生存为主,“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之后,文明应该比 GDP 更重要了。现在的猫不仅仅要能抓到老鼠,而且更要按规矩去抓老鼠。不然,猫就只顾着互抓互伤,而没有精力去抓老鼠了。 中华民族到了需要大力弘扬诚信,谴责和惩罚欺骗的时候了。
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饶毅何错之有?
热度 6 zhanghuatian 2012-7-30 09:04
饶毅老师不是政治家是科学家,科学家的任务是科研。有些事本来就不该归他管。 学术造假等完善学术界制度的事本和他无关,也不该问他。饶毅不过是站在业内人士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科学家本来就有可能成为政治的工具,但我们不该因此去苛责科学家。 我们推己及人一下,你们那些骂饶毅的人到了饶毅这个位置,你们的行为可能还不如他。 看到饶毅的言论我就想起了钱学森当年的一些言论,体制内的人就是无奈。无奈又能怎样?他们除了把汗水洒在实验室,还能做些什么呢?革命吗? 科学家在政治上是弱智也很正常,奇怪的是当前中国人什么事都喜欢问科学家。我们应该习惯把科学家的一些观点当笑话听,而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有些人的反应完全是爱之深 ,责之切。 中国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大牛而是改革家和政治家。饶老师无错,他做的很好了。
1159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造假呼吁底线
热度 3 Bobby 2012-7-28 06:05
易中天:当下中国最缺底线 “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 , 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没有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官员就会贪赃枉法,警察就会刑讯逼供,法院就会草菅人命。从这个角度说 , 底线就是生命线。” 假博士文凭,至少还要花点金钱花点心思去弄个假文凭;而“北京化工大学陆骏教授把同名同姓的牛人简历拿过来,就申请到了青年千人和博导教授”——这种偷天换日的做法,实在太没有底线了,比同陈进磨芯片相比,还要省力省事。坚决呼吁抵制这种不要任何成本的学术造假。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28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造假登峰造极,单位被蒙蔽,还是合谋?
热度 9 Bobby 2012-7-27 19:38
水木 - 青年教师 - 最 NB 的造假 - 北京化工大学陆骏 水木 - 北京化工大学 - 最 NB 的造假 - 北京化工大学陆骏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巧用汉语同音字,就可造就辉煌的履历表和令人仰慕的发表文章( publication list )。这是单位被蒙蔽,还是合谋?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58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中央电视台[24小时]共同关注:《学术造假也要打击保护伞》
热度 3 cyj 2012-7-22 13:46
[转载]中央电视台[24小时]共同关注:《学术造假也要打击保护伞》
中央电视台 共同关注 栏目, 2011 年 2 月 10 日《学术造假也要打击保护伞》 主持人: 我们来关注我国首例因为学术造假而撤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奖项。最近,科技部官方网站以通告的形式,对外发布消息称,因为存在严重心术不端行为, 2005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获奖项目—— “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其所获的奖项,已经被正式的撤销了。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出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 200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10 万元。 通告称: 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而这也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而被国家撤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主持人(劳春燕): 这个被撤销的科技进步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曾经获得过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能动学院的原教授李连生,早在 2007 年 12 月份, 2007 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在校园内公示期间,李连生通过造假申报的科技进步奖就引起了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的关注。 本台《焦点访谈》栏目去年 3 月 20 号也曾经报道过这一事件,我们看看记者当时的调查,    2007 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 45 岁的李连生, 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 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  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 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 5 位教授。这 6 人平均年龄 70 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 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   他们继续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六位教授谈话:—— 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 ( 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   陈永江:   ( 校领导说 ) 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 50 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们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 6 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 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 解说: 2008 年 3 月, 6 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 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解说: 6 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 2004 年和 2005 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李连生: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焦点访谈记者: 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 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   参与鉴定的专家: 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    主持人(劳春燕): 让人尊敬的老教授,学术的良心是不能被收买的,刚才大家也可能注意到了,校方说,造假事件被曝光,关系到学校的脸面,关系到国家的脸面。 但是我们也想说一句,能不能够对这样的造假事件进行曝光、进行处理,更关系到整个学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现在处理已经来了。就这个事件,我们现在就来联系评论员王志安先生。 主持人(劳春燕):王先生您好!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王志安: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国家科技部是第一次取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您觉得这对于规范我国的学术评奖机制会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王志安:我想作用还是有一定的。 因为毕竟是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奖项第一次正式地取消,在整个学术界我相信会引起比较大的轰动。但是我们也不能高看这样一个决定。 因为李连生的造假,从去年 3 月 20 号 《焦点访谈》曝光以后,就已经完全真相大白了, 一年之后再处理,实际上也是一个迟到的正义。 但是, 我再想说,学术打假不仅仅要把造假者本身抓出来,更重要的也是要打击造假者背后的保护伞。 那么我们从李连生的这个造假的事情来看, 他的造假的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非常拙劣的。首先,他根本就不是这个行业的研究者,因为我们知道,学术研究是隔行如隔山。即便是在一个学科里面,不同的行业之间,不同的学术分科之间,差别也是非常大的。那么他写出这样的一个论文,同行之间,应该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第二个呢,就是说他所申报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间的,那个所谓的社会效果,也就是经济效果; 他自己申报的材料上写的是一千四百七十万,但是事实上,工商的年检证明上,每一年都是亏损的,累计亏损达到 82% ,那么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学术成果,还能被申报为国家科技进步奖,本身就说明,在整个这个奖项的审核过程中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如果我们再往上溯源,实际上在《焦点访谈》播出这期节目之前,有六位教授已经持续举报他好几年了。最早的举报是从 2008 年开始的,但是其实,这个无论是举报给校方,还是教育部, 但是学校本身对这一些善意的举报,始终没有回应。甚至认为这些教授是在找麻烦,那么如果要是整个这背后的这样一个利益链条,或者说逻辑链条没有斩断的话,仅仅打掉一个李连生,其实整个这个事情恐怕还会继续发生。 (博主注: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主持人:嗯!为什么这样一个拙劣的造假,会持续那么久,没有被揭穿,这是为什么? 6 位老教授的举报之路就会那么的难!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 今天还有另外一个消息,中国的论文数量第一, 但是引用率是排名一百开外。 您是如何来解读这种现象 ? 王志安: :我也注意这个现象, 中国的论文数量最多 ,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现在的科技工作者非常的勤奋,一年就能生产出这么多论文。但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勤奋的结果不太令人满意。我想说三点。 第一点 , 就是学术评价本身,可能不仅仅要看数量,更重要是应该是看质量。因为现在我们看数量的话,我们的学术成果已经全球第一了,但是质量是什么呢?质量实际在学术领域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被引用率”。因为我想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论文,平均被引用的数量、次数,平均都在一千次以上。那么衡量各个国家的学术论文的水平,一般来说,也要把这个国家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率,当做一个重要的指标。 比如说,美国的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每篇论文被引用率高达 11.74 ,而像瑞士这样的国家,甚至比美国还要高,达到 12 以上。那么我们国家现在只有 2 左右。在这样一个水准上,我们生产出了大量论文,实际上多数都是学术垃圾。那么现在我们在学术的评选过程中,也包括评选教授,评选职称的过程中,如果要是能够引用这样 ( 指 被引用率 ) 的数据,作为评价学术的指标的话,相信实际上,我们的很多学术垃圾就会减少一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学术的归学术,把行政的归行政。那么我看,李连生实际上通过申报国家科学进步奖,获得了许多其它学术之外的东西。比如说,他当上了院长,当上了教授,当上了长江学者,还当上了学校的人事处的处长。那么如果是一个教授本身做的成绩,在科技上的成绩特别好的话,他只能在学术范围内获得奖励,那可能很多人造假的动力也会降低。我们知道美国有所大学,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个学校一共有二十几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但每一个诺奖的获得者,学校给他什么奖励呢?就是奖励一个私家车位,在学校的校园里面。那么这个,他不会把这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让他去做一个人事处的处长,我想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一个学者,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既要仰望星空,也要心怀道德律”。这句话,实际上是康德说的。所谓仰望星空,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学者面对的学科当中的知识和规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内心缺少一种道德律的话,估计任何评价机制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效的。 这一点应该是每一个即将进入科学大门,或者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内心都应该牢记的。 如果没有这些,相信再严格的监督机制,恐怕也都是没有作用。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先生的点评,其实您刚才用的词,我觉得也是特别有意思,您说的这个论文都是被生产出来的,确实,如果提升论文质量的话,当然需要去打假,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鼓励更多的学术上的原创才行。(完) 博主注: 这是撤销二等奖的当天,《中央电视台》既在 18:00 播出 邀请评论员杨禹先生重点评论西安交大造假事件背后的利益链条; 又在当晚 23:10 的 栏目中,再一次揭露并且抨击了李束造假事件,及造假团伙共同作弊的问题,并邀请评论员王志安先生,对学术造假以及保护伞的危害性,做了深刻而且语重心长的评论。 王志安先生直接指出:【(第一)、 李连生在教育部进步奖中的造假, 他的造假的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非常拙劣的。首先,他根本就不是这个行业的研究者,因为我们知道,学术研究是隔行如隔山。即便是在一个学科里面,不同的行业之间,不同的学术分科之间,差别也是非常大的。那么他写出这样的一个论文,同行之间,应该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第二)、 李连生自己申报的材料上写的是一千四百七十万,但是事实上,工商的年检证明上,每一年都是亏损的,累计亏损达到 82% ,那么即便是这样的一个学术成果,还能被申报为国家科技进步奖,本身就说明,在整个这个奖项的审核过程中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第三)、 我再想说,学术打假不仅仅要把造假者本身抓出来,更重要的也是要打击造假者背后的保护伞。】 反观王建华书记,得知【他在 2008 年 12 月底, 专门为李连生早在 05 年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补发奖励金” ,目的是为造假团伙撑腰打气的壮举,刚刚过去两年半,居然在一月前,遭到撤销了科技进步奖奖项,收回奖状、追回奖金】的时候,王建华非但没有丝毫的悔过从新之意,反而在撤奖一个月后,便在北京高叫 “我要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 ,含沙射影的反诬此前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共同关注》、《 24 小时》以及全国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揭露,都不是事实,只有他 2011 年 3 月在北京的讲演,才是事实真相。 足见此人宁可为造假团伙‘殉职’,也绝对不会向全国人民低头认罪的顽固态度。岂不是应了评论员王志安先生所担忧的“ 如果要是这背后的利益链条,或者说逻辑链条没有斩断的话,仅仅打掉一个李连生,其实,整个事情恐怕还会继续发生。” 实际上,正是由于造假分子背后的保护伞党委书记王建华,没有受到任何处分,没有受到任何教育,因此,王建华在撤销科技进步奖后一个月,便到北京借四家媒体发表了反攻倒算的讲演。而且回到西安交大不久,居然就把造假分子中的第二号人物束鹏程抬出来,聘请束鹏程充当全校年轻教师“授课”的裁判员和辅导员! 王建华已经急不可耐的释放信号:——让造假团伙“放心” , 只要我王建华不倒,咱们统治西安交大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但是,大家心中清楚:难道说西安交通大学偌大的师资队伍中,居然就没有教授能胜任“全校年轻教师讲课”的辅导员和监督员?年年表扬的优秀教师中的“讲课先进分子”呢?为了给年轻教师的讲课,传授讲课方法和经验,帮助他们提高讲课水平,整个西安交大众多的优秀讲课教师,都死绝了吗? 就只有第二号造假分子束鹏程了吗? 这种拙劣的手法,恰恰证明,王建华是在 2011 年 3 月北京反攻倒算之后,没有遭到批判,因而,他用“将造假分子抬上庙堂”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试探。如果没有人反对,王建华就明白,他在西安交大经营的造假团伙的地盘,还是巩固而且会长命百岁的! 人们,我爱你,但要警惕啊!这位造假团伙的保护伞,绝对不是帮凶,而是盘踞在西安交大造假帮派地盘的主凶!
3414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顾准之女批孟山都转基因大豆学术造假 中国人已食8年
qunluo 2012-5-26 20:27
顾准之女批孟山都转基因大豆学术造假 中国人已食8年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20314/5746287.shtml 2012年03月14日 09:47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顾秀林 顾秀林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xiulin
个人分类: 观点|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数十名学者网购论文 赤裸裸“学术造假”
pengou 2012-5-25 10:45
作者:茆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2-5-20 21:00:34 一名自称“工业管理”专业的湖南籍成人自考生,利用境外服务器自建“英文国际论文网”,一年内在全国收取50多人“代写代发”论文费约200万元。被骗者竟然很多是国内科研机构研究员、大学副教授、讲师或医生。 记者追踪这起重庆警方近期查获的“高价网购论文”案,发现“论文买卖市场”混乱无序、缺乏监管的尴尬现状。 买卖论文“一条龙” 涉及多地科研院所 近期,重庆一家科研单位研究员付某向重庆警方报案称,自己被“英文国际论文网”以“代写代发”论文的名义,骗去人民币4万元。警方顺藤摸瓜,最近在湖南将该网站负责人王某抓获。 重庆市沙坪坝公安分局警官郭跃强说,初步查明,王某于2011年初通过境外网站免费提供的服务器注册“英文国际论文网”。网站运行一年,有50多人像付某一样被骗,主要来自四川、浙江、山东、重庆等省市的高校和科研单位。 “我只参加过自学考试,根本没有能力代写论文,交给被骗学者的论文都是从网上拼凑的。”王某在看守所告诉记者,从制作网页、在论坛发布广告、冒充客服、拟订合同电邮给受害人,到从网上寻找素材拼凑论文,并指使受害人打款……“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我没投入什么资金成本”。 为了让“客户”上钩,王某编造谎言称:“网站可以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代写论文;网站协助很多客户评上了副高、正高职称;网站跟多个学术期刊合作密切,即使被编辑发现抄袭,也能发表……”王某坦言,有的谎言连自己都难以相信,但那些高学历者却深信不疑。 记者发现,为了快速骗钱,王某与“客户”签订了论文代写代发合同。合同分为四步:受害人支付定金1000元,网站提供论文摘要思路;受害人支付30%费用,网站着手代写论文;代写完成后,受害人支付40%费用;论文发表后,受害人支付剩余30%费用。“有了合同,仿佛感觉自己行骗合法化了,于是我大胆将姓名、银行卡号告诉客户。” “找我代写代发论文的人,都有投机取巧的心态。”王某说,一些“客户”的职业是医生或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论文内容包括内分泌、中医、乳腺癌等专业,他们有的说自己没时间写,有的说自己想发但不会写。 直到久久未见“期刊录用通知书”,那些“客户”才发觉被骗。案件破获后,警方根据线索核查到受害人的真实身份了解情况。但一些人不愿承认,声称“怕影响到工作前途和学术声誉”。 一些受骗人也向警方坦言,花几万块钱能办成一件“自己没能力做,但为评职称又必须做”的事情,太有诱惑力,侥幸心理让人忍不住一试。 网购论文有记录 “学术造假”赤裸裸 记者发现,不少被骗“客户”使用QQ号码和昵称与王某联系,双方对“代写代发”论文一事讨价还价。透过王某与“客户”的网络聊天记录,可以清晰地观察一些学者的浮躁心态。 心态之一:急于求成。 客户语言:“事不宜迟,给个账号吧。论文看不看无所谓,重要的是收到录用通知。” 这类“客户”急于追求论文的发表,主动将王某合同中的四步付款方式缩短为三步。付某急于发表“水处理类”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论文,要求交易时间要从4个月缩短到2个月内,因为“评职称差一篇”。 心态之二:以文论价。 客户语言:“《环境科学与技术》(英文期刊)论文,我可以接受3万元的价格;《水资源研究》(英文期刊)论文不值这个价,要降低到2万元。” 这些“客户”根据心目中杂志的“学术级别”,与王某讨价还价,还有人依据论文的写作方式讨价还价。四川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位医生要求王某在其中文毕业论文基础上,代写代发一篇英文SCI期刊论文,价格不超过2万元。还有人犹如网络购物般,跟王某谈起“全包价”,希望支付3万元一切程序搞定。 “一些客户讨价还价时自以为很专业,其实期刊种类和论文内容都是我从网上搜索粘贴的。”王某说,“他们砍价,我一般会同意。” 心态之三:索要发票型。 客户语言:“能开什么发票?开试剂发票行吗?” 王某告诉记者,有的客户会索要发票,要求开具的名目和单位五花八门,他都回答“可以”。因为答应能开发票,客户付钱会更容易。有的客户听说能开试剂发票,当场告诉王某“很感兴趣”。 据办案人员介绍,在这些客户支付费用、等待发票和论文发表的同时,王某正通过赌球、买彩票、炒股票等方式,大肆挥霍“论文费”。 “论文买卖”有监管空白 业内呼吁“专项治理” 记者追踪调查发现,重庆警方以“经济诈骗案”破获的这起网购论文案,只是国内“代写代发论文”市场的一角。 记者随意上网查找,像“英文国际论文网”一样,自称可“代写代发论文”的网站,在互联网上可搜出10多万条信息。甚至在淘宝商城这样的门户网站,“代写、代发、代投、代修改”各类期刊论文的店铺有10多家,有的店铺显示最近成交超过百笔。 在淘宝网上,记者联系上一家最近成交多笔业务的“专业代写论文”店铺,其工作人员说,“代写代发”国家级论文2000字要1000多元,具体“看刊物”议价。 令人吃惊的是,面对庞大的论文“代写代发”市场,目前工商、教育、科研等部门因其“违规不违法”,竟然尚无明确的管理清查办法。 重庆办案人员郭跃强说,警方以“经济诈骗案”对王某立案的依据,是王某在明知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向受害人承诺可以在SCI期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如果是单纯的论文代写和买卖交易,虽扰乱学术研究和教育秩序,但难寻管理和清查依据,警方也很难立案。 重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邓卓明说,“买卖论文”的行为有悖学术道德,严重违反科研、教学、职称评定等国家相关规定。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出台新规,尽快专项治理明码标价的论文买卖市场。 “改革过分依赖论文评职称的考核制度也刻不容缓。”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志章认为,正是由于王某宣称能“代写代发”SCI期刊论文,才让不少急于评职称的受害者失去判断力,迅速跌入陷阱。他建议应优化科研机构考核体系,改变以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期刊级别等为主要评判依据的职称评定模式,“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杜绝论文买卖现象”。 2012-5-21 8:12:57  ggtt2011 IP: 呼吁关闭http://www.51lunwen.com/ 2012-5-21 16:42:31  dandanrushui IP: 这个事情是很多杂志社的编辑在做,他们通过担保某一篇论文能够被某自己所负责的核心期刊发表,然后向买论文的人收取高额费用,有时候一篇普通的中文核心,该编辑会向买论文的人收取4000-6000不等的价格,而且这个钱还不包括论文版面费
0 个评论
关于学术不端的一点后续
JoeCC 2012-5-2 16:28
最近几周又读到了 几篇有关 学术不端的博文。想起我去年发表了第一份博客,直到现在学术造假的主还未见处理,几个月前又了解到一点新信息,就补充一点后续吧。 去年的博客详细披露了一个非常出格的学术造假的事例。可能囿于专业不同,对于非能源、热能、空调制冷等专业的人,要弄清楚或者说理解某些细节可能有一些不方便。我主要的愿望是让可能有关的年轻人千万不要被误导了。 不管怎样,上次揭露的学术造假,至今未得到处理,当事人当然毫无悔改之意。学校的庇护,自然进一步鼓励了学术不端的发生。几个月前,我又被告知,上次造假的主角之一,沈恒根,与他的又一名博士生,再次上演了一回学术不端,这次是抄袭。据说这回不得不在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里张贴了一份检查,估计是学院里不能忍受丑闻再三,施加了一点压力的缘故。 这件事证实了学术不端的屡禁不绝,与大学当局的宽容、放纵绝对有关。但是,从沈恒根的例子来看,犯事的“博士生导师”自身的德行,往往起着主导的作用。 据我从各方面的了解,这个沈恒根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吹牛本事特大。我这一生在大型企业、设计科研、学校等多种单位工作过,国内国外都工作过,阅历算是丰富了,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记忆中其他像沈恒根那样的惯于吹大牛、毫无愧色的人,还真难想得起。此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基本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外语能力更是微乎其微。这种人,本不适合在大学里做事,但是在文革后一段时期,大学最热门的时侯,钻营到了大学,凭“口才”和钻营,弄到了“教授、博导”,甚至各种各样的头衔,有了招摇撞骗的本钱,总是有恃无恐。尽管此人在本学院口碑极差,但是大家奈何不得。 有两件事最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问题。将近 10 年前,教育部给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奚旦立教授一份信件,邀请奚旦立教授担任一个中外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书的评审专家,内有一份专家组名单的文件,以及该项目申请书。当时任院长的沈恒根悄悄截下这信,拆开,把专家组名单中奚旦立的名字擅自改成沈恒根,然后不顾申请的是环境工程项目,其自己并不了解,胡乱写上评审意见,准备寄回教育部。幸亏学校在他寄出之前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东华大学一次大丑闻。但是沈恒根自己倒是大大出了个丑闻。事后校方要求他在小范围里作了个不痛不痒的检查,尽管小范围也没有通过其检查,事后这件事竟然不了了之。而他本人仍然是没事人一样,毫无悔改。第二件事,沈恒根曾经指使亲信在申请教授职称时,在关键的送审论文材料上公然弄虚作假,把申请副教授时送审过的2篇论文再次送审。这也曾经激起普通教师们的揭发和抵制。就这么一个“教授、博导”,由于一般人不知道的某些关系,得到大学当局一再袒护。沈恒根的个案,一定角度上正反映了中国大学里一个顽症的问题所在。 现在许多年轻学子抱怨国内教授的水平低,学风歪,应该说有一定原因,这锅汤就是被像这种“老鼠”弄坏的。撇开体制问题方面的因素不谈,就个人能力而言,我们比较国内和国外教授的高低,依我的观察和体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欧美大学里的教授中,的确有一部分非常聪明勤奋,创造力很强的。但是那也只是很小部分,其他的大多水平一般。我们常常能遇到名气不小,而水平并不高的教授。而国内学术界还是有一批非常聪明能干的教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中青年教授,尽管基本上是在国内培养出来的,水平并不比国外类似年龄的教授低。其中有许多人国际影响力是小些,吃亏在英文熟练程度不足上。我在国外大学里也算工作过,说句实在话,大家把“海龟”、“土鳖”对立起来,分得那么清,并不应该。我常常对学生说,别总是在外国人面前不自信,外国人也是人,我曾经的外国同事中也有好背后说人坏话的,也有啰里啰嗦令人厌烦的秘书。当然我没有见过智力很一般的外国教授,但是国内的中青年“土鳖”教授也没有智力一般的呀。从另一方面看,国内外大学学术界的确是有差别,主要且根本上是因为体制而产生的差别。学术不端外国也有,但值得强调的差别之一就在于,人家大学里发现学术不端,处理严格,不留情;而我们这里却相反,许多大学,特别是顶级大学圈以外的大学,还拿各种“情况特殊”论竭力掩盖丑闻,就如东华大学当局的做法那样。这么一来,学术不端自然难于从根本上改观了。
7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要把学术休假变成另一种腐败
zju2006 2012-5-2 07:28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日前表示,学校将探索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学校每年遴选20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进行全薪学术休假,休假期一年。在学术休假期内,不参与学校学术评价。(4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国内高校学术氛围不浓,各大高校为了缓解教师职业倦怠而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是这些办法有多少起到了作用,高校的科研氛围、学术氛围有没有明显提升,大家都心知肚明。从论文抄袭、伪造数据,到找人代笔,买期刊版面,部分高校教师学术造假的手段越来越没有底线,学校管理难,学生的意见也非常大。   吉林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比起有些高校提出的“学术绩效”制度要高明很多,利用奖励的手段来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而不是一刀切的按照论文发表率、课题申报率来判断教师的成绩,显得更具有人性化。但是笔者却对这种“学术休假”制度能否真正解决教育界目前面临的问题保持怀疑学术休假会不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学术腐败?   细读这篇报道我们发现,此次吉林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只是针对教授职务的教师设立的,也就是说它的成立之初就戴上了“学术阶级”的帽子。高校的教师体系主要由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组成,分管行政和教学工作,其中教授的比例一般不会占得太高。也就是说,按照学术级别来划分的话,教授是站在高校教学金字塔的上层,享受着最好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拿着比其他教师高得多的资金,却带着最少的学生。   教授在申请科研项目,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起点高于其他教师,所以相对来说也更容易出成绩。而其他教师每天忙于教学、科研、评职称、工资绩效等事情,专心搞学术的时间本就不多,学术成果自然也就落了下乘。如果按照吉林大学这样的考核制度,其他的非教授职称教师便完全没有竞争力他们从一开始便被排在了学术的末尾上。这样一来虽然激发了教授们的学术研究热情,但同时也伤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反正做好做坏都没有人看到,干嘛那么拼命呢?   像吉林大学这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评选,会不会造成为了部分教授片面追求可以快速见到成绩的科研项目,冷落一些困难、生僻、费时费力但具有极高价值的项目呢?这种“赶集式”的科研有可以研究出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标准是判断其学术成就的权威?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大家似乎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同时,吉林大学提出的学术休假的遴选方式也值得考虑。因为新闻里面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是用何种方式筛选出20名优秀教授,所以笔者也不好妄断,只能提出自己一点拙见。综合来看,各种遴选“优秀”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公选和委员会投票两种。如果是用公选的话,费时费力劳师动众,刷票、拉票、票数造假、有效票数统计等情况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至于委员会投票就更加容易产生问题了,如果参评者和评选委员的品德不高,暗中勾兑的话,这样的评选就更没有意义了。   总而言之,无论教学工作也好,研究工作也罢,教授和教师一样,都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部分,为了追求片面的效益而忽视高校教育教书育人的职责,无异于本末倒置、缘木求鱼。高校学术氛围需要历史积淀和时间的考验,不是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可以催生出来的,缓解教师的职业怠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整个社会的学术环境改善,浮躁之风得到抑制,高校教育才能够真正回归到纯粹的状态。   作者:庄磊
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同意曾鑫年教授放弃申报专业技术三级岗的请求
热度 22 BomhaxFlower 2012-4-16 11:17
原信的题目:学术造假是“零风险”?还是“零容忍”? 学校各位领导: 我于3月30日收到学校纪委监察处送来的“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2012(1))”。现就会议纪要内容回复如下: 1、在该纪要中,学校领导小组(2012年2月24日)指出:“该农药专利证书未署学校和曾鑫年教授的名字,不符合学校申报岗位聘用的有关条件。”,“经无记名投票,同意曾鑫年教授放弃申报专业技术三级岗的请求,同意聘用曾鑫年教授为专业技术四级岗位。”。另外,郑庆顺副书记也告知我,学校已经打报告给省,请示省里将曾鑫年教授从我校三级教授名单中删去,列入四级教授。 2、会议纪要中写道:“曾鑫年教授不存在学术造假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小组的结论是错误的,程序也是错误的。 “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07年)第十九条规定“……,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都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或参考“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2010)”等。 作为农药学教授、资源环境学院岗位聘用领导小组组长和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和人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曾鑫年教授在申报三级教授的材料中: (1)将“农药新制剂”有意改写成“新农药”。难道这种舞弊行为不是学术造假吗? (2)将没有华南农业大学或他本人署名的证书来作为申报三级教授的佐证材料。难道这种提供虚假证书的行为不是学术造假吗? (3)将不具备申报条件的材料陈述达到三级教授申报条件,并在“个人声明”中写着“本人在此郑重声明,所填内容和提供的材料属实,不存在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或伪造等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如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难道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不是学术造假吗? 假如曾鑫年教授没有上述造假,能被评上三级教授吗?假如没有个别校领导的包庇纵容,曾鑫年教授的三级教授能报到省里去吗? 3、会议纪要中还写道:“投诉所涉及农药新制剂有转让合同及受让单位证明”。对此,我感到莫明其妙,根本无法接受。 所谓的“转让合同”实际上是“技术开发(转让)合同”,合同的题目和内容与农药登记证的不对应,且是一个无效的合同。 所谓的“受让单位(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再福注))证明”实际上是“Lucky Green Limited(绿农国际有限公司)”证明。真不明白个别领导为什么会拿一个无效合同及第三单位证明来说事?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希望学校个别领导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2006年)”、“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 3号)”、“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技 1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 11号)、“教育部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与治理行动”等文件指示精神,让事情归于科学的逻辑、正常的思维,不再思想混乱、是非混淆,这样才能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许再福 2012年4月16日
32545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转载一篇记者的专访,陈永江:学术造假何时了
cyj 2012-3-20 08:40
转载一篇记者的专访, 陈永江 :学术造假何时了 近日,国家科技部正式公布,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人所获的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首次因学术造假, 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消息一出,引发广泛关注。然而,这背后,隐藏着一段长达四年,艰难漫长的打假之路。本期新闻人物, 专访 西安交大六位学术打假教授的 陈永江 ,讲述他们如何保护学术清白的艰难历程。   片花:   解说:  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被撤销    ( 采访 )   凡是要想入选院士的 // 都必须已经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解说:   我想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耻为之的。坚持学术打假,老教授无惧坎坷     解说:   本周《 1/7 》新闻人物 专访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打假副教授 陈永江   正片:   解说:    2011 年 2 月初,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出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 2005 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这个消息,让 4 年来坚持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的几个老教授欣慰不已。   采访: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副教授 陈永江 : 当时您是用一声春雷这样一个形容词,能告诉我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吗?    陈永江 :很高兴,互相都通了电话,所以我们就把它总结为三个震 ( 振 ) ,振奋了一些踏实、辛勤工作的这些教师、科研工作者,但是也震慑了李连生之流,同时还使得第三个,第三个就是震动,震动那些犹犹豫豫,还觉得李连生那是个成功成仙的秘籍,成功的捷径,但是现在知道,还得付出代价。   解说: ( 出身份标版 )    陈永江 , 83 岁,西安交通大学退休副教授,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正是他和其他 5 位老教授的 4 年不懈举报,最终揭出了李连生学术造假的真相。   采访: 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个奖项在整个学术界科技界到底具有怎样的地位?    陈永江 :科技部只有两个奖,一等奖,二等奖,凡是要想入选院士的,无论是科学院、工程院,都必须已经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采访: 对获奖这个个人来说,获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陈永江 :那么他在学校地位就不一样了,他是获得国家奖的人 // 他说他要搞一个什么东西,好了,这个是一路绿灯,必批无疑   解说:国家科技进步奖对于每位获得者来说,可谓无限荣光,也是成为院士的必备条件,国家科技部首次因查实学术造假而撤销颁出的奖项,意义非同寻常。   采访:你觉得国家这么做的一个意义何在?    陈永江 :我们国家将来振兴中国的科技事业这些接班人都在现在的大学生中,如果这个里头要出了问题,也就等于将来的科技摇篮给戳了一个洞,或者科技摇篮里头潜伏进去一个毒蛇,他把你这个摇篮里的一些很好鸟儿的蛋全都给你吞完了,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解说: 陈永江 举报的李连生,当时是西安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领导人,和 陈永江 一样,学的是压缩机专业。 2007 年,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个报奖公示,让 陈永江 在内的六位老教授疑惑不解。因为在这个公示里,李连生申报的奖项是一个他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几位老教授细细查证,居然又发现了李连生存在大量的抄袭、成果挪用、科研项目经济效益虚报等学术舞弊。    陈永江 :马上就向学校汇报这个公示里面的这个全是假得不得了。   采访:当时校方接到你们的举报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什么?    陈永江 :交了以后就不闻不问不理了。 采访:当时你考虑过吗 这场举报之路会历时四年之久?    陈永江 :几十多天过去了石沉大海,我们就纳闷是怎么回事,原来指望他拍案而起怒发冲冠的。所以我们就是奇怪,但是还没有令我们觉得将来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解说: 学校对六位教授举报的态度,没有让 陈永江 他们裹足不前,反而继续坚持,于是学校约他们一起“好好谈谈”。 陈永江 为记者播放了当时会谈的酒席上,西安交大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虞烈的一段话,说明了当时校方的态度。    ( 录音 )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虞烈:“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 : ( 他说 ) 什么高校弄虚作假成风啊,你们不要大惊小怪啊,西安交大地处内地科研实力不容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第三个我看你们这是两家学术争论,你们调解调解怎么样,你们要不要把教育部一等奖的利益匀给你们一些啊,他说到这些我们就认为这基本是侮辱了。   解说 这个态度,让老教师们感到了莫大的侮辱。他们觉得明知造假却不揭露出来,会玷污母校的清白。   采访:那事情发生在你曾经任职的母校,李连生也是你曾经共事的同事,在揭发他时,你有顾虑吗?    陈永江 :有什么顾虑。你把我们这些老一辈辛辛苦苦在各行各业(我刚刚说了不是我们各干各的,各攻各的,在各行各业)为西安交大大学创造的荣誉被你给毁了吗,第二、你把我们下面的年轻人毁了吗,都要学习你吗,第三,你就要贻害后世,如果不除的话那就是我对不起我的母校,另外也对不起我的老师。   解说:  陈永江 的言辞中流露出了对母校的爱之深和责之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陈永江 在西安交大工作,作为西安交大、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压缩机专业的第一批教师, 陈永江 对母校和自己这个专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陈永江 :这个教研组是全国唯一的在 1956 年设立的,所以它是等于我们自己养的孩子一样,那我能不爱它不兢兢业业吗。   采访:您是如何进行科研的呢?    陈永江 :我们都是兢兢业业的,因为我们这一代,这个时代就要求是这样的, / 如果要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绝不会去东抢西抢把别人的东西,就是把别人鱼塘里的鱼下网捕捞上来说是自己的,我想真正的知识分子不耻为之。   解说:  但是事情却朝着更加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2009 年 5 月 25 日, 陈永江 收到了西安碑林区人民法院的传票,李连生把六位老教授告上了法庭。   采访:那您当时心里怎么想啊? 陈永江 :很复杂。 采访:当时他是以什么罪名告你们的呢?    陈永江 :他起诉书上,是歪曲事实 是用的这样的词,说我们“以打假为名,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公开侮辱了他们的名誉……。”   采访:您的证据真实可靠吗   采访:那您当时心里怎么想啊? 陈永江 :这是铁的证据,我们在法庭上展示过的。   采访实况:  这个是您掌握的证据吗? 陈永江 :比方说李连生他在报奖的,说是他发明设计创造了 M50 、 M80 大型氢气压缩机,用在炼油系统的加氢装置里,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都写在他们教育部一等奖的文里。   解说:   李连生在奖项申报中称,自己的一项发明结束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局面,但是这项发明真正的获奖人叫王瑞森,在十几年前就已获奖。   采访实况:   这个获奖人 沈阳气体压缩机技术厂长王瑞森, 1965 年西安交大压缩机专业毕业生,知道消息后,立即给我寄来了他的获奖, M50 、 M80( 大型氢气压缩机 ) 的两个获奖奖状,我给大家看一看 ( 出示奖状 ) ,这就证明他 1998 年、 2001 年取得的奖励,他是第一获奖人。   解说:   面对 陈永江 收集的一系列证据,李连生最终撤诉。但是,李连生却并没因为学术造假受到任何处罚。 陈永江 转而寻求舆论支持,他把每一份调查资料详细扫描、标注,发在自己的打假博客上。   实况采访   陈教授,您平时看博客都要用放大镜吗?    陈永江: 以前不是,从去年开始,眼睛就慢慢不行了,不用就看不清楚了。   解说:   因为用眼过度, 陈永江 的眼底黄斑病变越来越厉害,医生建议他不要再看书看电脑,但是 陈永江 说不看不行,他要把这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 2010 年 3 月 21 日,西安交通大学正式发文,撤销李连生的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采访:   西安交通大学退休副教授 陈永江 :在造假问题上最大的问题是零成本零风险,这是无法遏制的。你想遏制一个任何东西,如果始终不给它严处,那你根本永远达不到的。   解说:   过去一年间,唐骏“学历门 " 、肖传国反射弧手术、张悟本伪学历等屡屡出现。正因如此, 陈永江 希望,李连生事件能带给学者们和学生们更多的思考。   群访实况: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   学生一: 给自己一种警醒,我今后做这块的东西,学习也好研究也好,肯定是自己要保持更加严谨科学积极向上的态度   学生二: 触动最大的就是任何事情都应该踏踏实实的,不要想投机取巧   采访: 陈永江 :我们要求杀杆菌,割毒瘤,肃清毒液,不要遗害后世。我们要求将造假者开除出校,这也是王书记常常卦在口头引以为荣的态度。 我们的大学生考试作弊都要开除,何况他们是成年人是为人师表是共产党员? 但是,当我们也这样要求处理李束时,我们就被他们在新浪网骂为“没有人性”,在博客上扣上帽子,说我们要求开除造假者,就是“要把李连生置于死地而后快”等等罪名。 2011年2月19日陈永江家中
20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唐骏现形记——看美国是如何进行学术打假的
热度 6 beepro 2012-3-6 11:36
by 解滨 近年来我国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是声势浩大的学术打假运动。 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名人被打假。 这种网上打假运动虽然杀声震天,虽然群情激愤,但最后真正被“打倒”的却寥寥无几。 在卷入过这样的狂热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 学术造假和打假恐怕不是中国的首创,世界各国应该都有。 但在别的国家为什么就看不到我国那样的汹涌澎湃的网上讨伐运动呢? 是我国网民的思想觉悟太高还是国外老百姓对造假行为太迟钝或太容忍? 带着这些问题我调研了美国的一个典型的学术造假案例。 西元2006 年至2010年间,在美国的一个知名高等学府也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学术造假事件。 在那起事件中,多位知名学者被牵涉进去,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被误导,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去跟踪一个虚假的前沿,多个世界顶级的学术期刊真假不辨,成 为造假者的传声筒。 这件事的详情直到几个星期前才广为美国民众所知,但最终调查报告还没有公布,有两场官司在等待法院审理。 我国的一些小网站上对这件事有零星的介绍。 但即使包括我国知名的生物信息学家和打假专家方舟子在内的专业人士谈到这件事时也只强调了其中的一个侧面。 鉴于这种情况,我只好冒着被打假的巨大风险,把这一事件做一个深度且完整的报道。 看看美国人是怎样进行学术打假的,也许可以对我国的学术打假有些启发。 一、重大突破 这件事还要从美国在攻克癌症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说起。 就 连小学生都知道,一个人患了 癌症,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 其实现代医术突飞猛进,很多癌症已经可以早期发现并治愈了。 但并非所有的癌症都容易早期发现的。有的癌症,一旦发现就没有多少时间去治疗了。 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 的新闻主持人皮特.詹宁斯在诊断出肺癌后四个月就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治疗癌症主要靠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等。 化疗就是药物治疗,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困扰医生们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类癌症,每一种抗癌药物的疗效是因人而异。 换句话说,两个人如果得了同一种癌症,拿同样一种抗癌药品来治疗,对于这两位患者的疗效可能大不一样。 当然,如果把所有抗癌药品在一个患者身上都试验一遍,总是可以找到最有效的药品的。 但问题是这种筛选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限也只有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等不到筛选结果就死了。 所以药物筛选不是个办法。 那 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帮助每一位患者快速找到最有效的抗癌药品呢? 专家们猜想,癌症患者的肿瘤的基因中的某些结构应该是决定哪一种抗癌药品对其最有疗效的。 如果能把相关的基因结构找出来,那么就可以凭借患者的这种基因结构“预报”出该患者使用哪种抗癌药物最有效。 这就叫“个性化医药”(personalized medicine)。 我国有“对症下药”这一古老的说法,那是老皇历了。 现在要做的是,根据从患者的肿瘤基因得到的信息来决定使用什么药物。 这个思路道理上是说的通的,只是…… 只是基因不跟白血球、红血球那 样简单,拿到显微镜下一看就知道了。 这里面可能有关的变量多达千百万个。 其中哪些基因数据可以用来决定患者对于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用什么数学模型将敏感程度计算出来,是一本糊涂账。 所以近年来美国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纷纷配备超级计算机来辅助这方面的探索。谁能在茫茫的数据海洋中找到那些神秘的关系变量,解开那基因密码,理清这笔糊涂 账,谁就可以拿到诺贝尔医学奖。 更重要的是,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癌症患者的生命! 在2006年,一声春雷震天响,美国杜克大学的一个研 究团队宣布在这个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这个小组声称他们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可以用来测定癌症患者对抗癌药物的敏感程度的“基因签名”(genomic signatures )。这篇题为“Genomic Signatures to Guide the Use of Chemotherapeutics”的论文是在《自然》杂志医学版(Nature - Medicine)发表的 。 另外一篇论文是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 。 这两个学术期刊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医学期刊。 上图:波蒂医生和他的团队发表的论文 杜克大学的这个研究团队的主攻手,是一名在印度接受医学教育,在美国接受住院医生培训的安尼尔•波蒂医生(Dr. Anil Potti),他的个人网站是:http://anilpotti.com。 波蒂医生说他和他的伙伴们从几百个试验标本中测试了几千个基因,然后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程序从这一大堆基因数据中找出了一种可靠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哪一种抗癌药物对一个癌症病人最有效。 这 项重大发现立即震动了癌症医学界,受到了世界多所大学和研究中心的重视。 当年安尼尔•波蒂医生的这项研究成果对于癌症研究的冲击,决不亚于今天林书豪对美国篮球运动的冲击。 如果这项发现得到临床应用,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一位癌症医生只要从癌症患者身上切取一小块组织,就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准确地得到相关的肿瘤基因数据,然后在 超级计算机上算出这位癌症患者最适合服用哪一种抗癌药物。 而且病人做这种测试,并不会被医院宰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当大规模应用到临床后,这种测试只要花一、两百美元就可以了,比拍一次MRI还便宜。 这岂不是癌症患者的福音? 这岂不是美梦成真? 安尼尔•波蒂医生(Dr. Anil Potti) 当 年业内对波蒂医生的赞美声不绝于耳,各种好评如潮,绝不亚于今天的林书豪。 有人把这一成果形容为“抗癌战线上最重大的一项突破”(“the most significant advances on the frontlines of cancer”)。 杜克大学的一位副校长Dr. Rob Califf当年把这项科研成果誉为“癌症科研的圣杯”(“holy grail of cancer”)。 而安尼尔•波蒂医生则被看作是癌症医学界的“一颗新星”(“rising star”)。 二、噩梦连连 世界各国的科技界 有一条人所共知的规矩,这就是科研结果的重复性,英文叫”reproducibility”,意思是任何一位科学家的科研结果都应该可以在别的科学家的实 验室里的重复试验中得到相同的结果。 例如某位天文学家说他在星空的某个位置发现了一颗新星,那么别的天文学家拿望远镜往那一看也应该也能够看到那颗新星才对。 曾经有科学家声称他们找到了产生低温核聚变的最简单最省钱的办法,但别的科学家在一模一样的试验中却无论如何也观察不到核聚变的发生,所以那项科研成果是 扯淡。 每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公布后,世界各地的同行们一定要先消化该成果,然后沿着同一条路继续向前探索。 坐落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安德逊癌症中心(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员得知安尼尔•波蒂医生的研究成果后欢欣鼓舞。 他们摩拳擦掌,开始准备用波蒂医生的新理论来指导他们新的试验。安德逊癌症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癌症中心,近年来一直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评选为水准最高的癌症中心。 其治疗水平是当之无愧世界第一的。 该中心有近两万名雇员,拥有从癌症基础研究到癌症治疗各方面的一流专家,并装备了质子加速器、超级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 该中心和我国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包玉刚癌症中心建立了姐妹关系。 安德逊癌症中心(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1MC楼 凯 思•巴格利(Keith Baggerly)和凯文•库姆斯(Kevin Coombes)是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两位生物统计学家,教授。 2006年底,为了协助癌症研究专家们迅速消化和掌握安尼尔•波蒂的研究成果,该癌症中心决定在把大把银子砸到那个无底洞之前,先让他们这两位教授对杜克 大学安尼尔•波蒂研究小组所发表论文进行查证。 这两位专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工作带来了这个领域的一场巨大的风波。 凯思•巴格利教授(左)和凯文•库姆斯教授(右) 巴 格利和库姆斯教授的专长是生物统计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巴格利是米饭大学(Rice University)培养的统计学博士。 当他们开始接手这项工作后不久就开始撞墙。 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重复安尼尔•波蒂医生的那种结果。他们的结果和波蒂医生的结果南辕北辙。 他们只好向波蒂医生和他的老板尼温斯教授(Dr. Joseph Nevins)讨教,索取他们的原始数据和计算机程序,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出那些结果的。 波蒂医生一开始以“保护智慧产权”为名拒绝提供原始数据。 但在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的坚持下,波蒂医生答应公布一部分数据。 这一公布不要紧,让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惊掉了下巴: 他们发现波蒂医生自己使用的试验数据中存在着严重的错误。 例如,好几列数据的位置被调包,有的试验样本的标签被弄错。 当他们纠正了这些错误后,然后用计算机再算一遍,波蒂医生所说的相关性消失的无影无踪! 例如,按照安尼尔•波蒂医生的办法,某项结果应该是这样分布的: 但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算出的结果却是这样的(注意黄色和蓝色的点点): 这是个大问题! 他们给《自然》杂志去信,表示无法重复安尼尔•波蒂医生的重大发现 。 波蒂医生的团队回复了他们的质疑,认为那不过是些“笔误”(clerical error)。 波蒂医生修改了一些数据和程序,并继续发表他们的论文。 被 这一巨大诱惑冲昏了头脑的杜克大学当时似乎看到金山银山和巨大的荣誉迎面而来。 他们的分管临床研究的那位副校长其实也收到了来自安德逊癌症中心的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的质疑,但他们置之不理。 其实他也许有他的理由, 因为这一类的研究本身就有很大的争议性的。 大家都在探索,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那是很正常的。 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在那些数据的海洋里很难看出这里面的猫腻。 但是,如果有同行的专家怀疑造假,这个时候就不能意气用事了。 该调查的,一定要调查。 如果不及时调查,就有玩火的危险了。 波蒂医生确实在玩火。 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发现波蒂医生修改后的数据比原来的数据更糟糕,波蒂医生一直在重复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如把标签贴错了地方,数据的位置颠倒,等等。 有时按照他们的算法得出的结果和预期的结果完全相反。 如果用这个模型去决定病人应该使用哪一种抗癌药物,其结果并不比闭着眼睛抓阄的办法好到哪里去。 波蒂医生的这项成果形同垃圾。 如果把这种谬误百出的模型拿到临床上去使用,那是要害人的。 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发现,要达到安尼尔•波蒂那种理想的结果(相关性),就必须在数据上做点手脚才行。 只有人为的猫腻才有可能搞出他的结果。 波 蒂医生的团队的新的论文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和《临床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后,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与这两家期刊联系,要求这两家知名的医学期刊载他们的文章,指出波蒂医生的谬误。 但那两个期刊拒绝发表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的文章。 2008年是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四面碰壁的一年,噩梦接踵而来。 他们揭露安尼尔•波蒂医生的稿件没有任何一家医学杂志愿意发表。 所有的期刊都找到各种理由拒绝刊登他们的打假稿件。 波蒂医生大红大紫,医学期刊都不想得罪他。 三、一意孤行 那 时不仅是杜克大学,整个癌症医学界都被波蒂医生那颗新星的光辉所迷晕。就连德高望重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也很迷糊。 NCI每年掌管几十亿美元的癌症研究基金,手下也有一堆顶尖的研究人员,他们有一位专家也看出了波蒂医生的破绽,但他们还是不打算立即做点事情来让大家扫 兴。 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一个非盈利组织)听信了学者们的美言,居然拨出一笔专款给杜克大学的安尼尔•波蒂医生进行一项五年的研究。 当杜克大学宣布即将开始把安尼尔•波蒂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向下一步——临床试验时,许多癌症患者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几天之内就有112位患者报名自愿参加安尼尔•波蒂医生的临床试验。 波蒂医生向病人们保证:此项试验为他们找到正确的药物的可能性是80%。 什 么是临床试验? 就是真人试验。 FDA对于临床试验有严格的规定。 并不是什么医学新发现都可以随便进行临床试验的。 不慎重地进入临床试验会坑害病人的。 但是奇迹发生了。 在2009年五月,巴格利教授吃惊地发现,杜克大学已经在安尼尔•波蒂医生的指导下启动了3项临床试验! 这种建立在错误的数据,错误的研究结果上的临床试验,简直是拿科研当儿戏,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 必须喝止这样的荒唐的临床试验! 怎么 办? 都到了这个节骨眼关头了,四面碰壁的巴格利教授居然没有想起来去写篇博客揭发,也没有去微博大喊大叫,更没有组织起一个强大的网络水军向安尼尔•波蒂团队 开战,而是另辟蹊径,把他的打假文章投到与医学无关的一个统计学杂志(《Annals of Applied Statistics》)上去。 那个杂志的审稿人不是医学专家,所以在2009年9月14日该杂志全文刊登了巴格利教授的打假文章 。 但由于那份杂志不是医学期刊,癌症医学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那篇文章。 2009年10月,一个名为《癌症通讯》(Cancer Letter)的商业期刊(不是学术期刊)报道和介绍了巴格利教授在《应用统计学》杂志发表的那篇打假文章 。 这个期刊的读者大多为与癌症有关的医务人员、厂商,以及学者。 很多大学和研究中心的学者们看到了巴格利教授的文章,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杜克大学。 美 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对于这场风波是一开始就有所知情的,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也向他们表明过对这项研究的质疑,波蒂医生也做了解释。 一开始他们只是把这看作正常的学术争执,并没有介入到争论之中。 但是他们还是让他们自己的生物统计学家Lisa McShane博士去查对一下波蒂医生的研究结果后。 不久她也进入了迷魂阵。 她抱怨无法重复波蒂医生的结果。 她的手气甚至比安德逊癌症中心的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还要糟糕。她向杜克大学表明了她的关切。 杜克大学这时才开始感到事情出了点麻烦。很快,杜克大学决定暂停波蒂医生的那三项临床试验,并开始复审他的研究工作。 Lisa McShane博士 复 审工作是由外单位的同行专家们进行的。 令人吃惊的是,复审本来就是因为巴格利教授的那篇文章所进行的,但参与复审的人员并没有被告知巴格利博士有一大堆有关这个专题的打假报告,甚至连NCI 的Lisa McShane博士的质疑信件也没有被告知所有的专家。 所有文件都是杜克大学提供的。 所以调查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结果是什么问题也没查到。 三个月后,也就是2010年1月,杜克大学的复审结束,他那三项暂停的临床试验全部恢复进行。 巴格利博士的呐喊再也没人听。 安尼尔•波蒂医生的临床试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那些满怀希望参与临床试验的癌症病人们在做着他们的美梦……。 四、柳暗花明 时光飞转。 巴格利博士等针对波蒂医生的打假已经进行了近三年。 他的努力到处碰壁,他的呼喊不是被淹没就是被忽略。 他并非打假专业户,他有他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基金,他有很多事情要做。 忙忙碌碌中,他还在尽他的努力让人们知道波蒂医生的谬误,尽管信他的人不多。 虽 然如此,巴格利博士的观点还是在一点点地被学术界所验证。 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乃至NCI本身按照安尼尔•波蒂医生的成果设计的重复试验也都连续撞墙,越来越多的生物统计学者开始遭遇和巴格利博士一开始 遭遇的一样的困境。 三年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癌症研究机构可以成功地重复安尼尔•波蒂医生在杜克大学的发现。 但公开挑战安尼尔•波蒂医生的,到这个时候为止还是只有安德逊癌症中心的那两位专家。 在巨大的希望面前,人们不愿意遭遇失败,放弃努力。 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不见棺材不掉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0年7月,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巴格利博士的打假发生了转机。 大概是某个有心人看到了《癌症通讯》那个商业期刊上介绍巴格利博士打假文章的那个帖子,决定查一查安尼尔•波蒂医生的来头。 这一查不要紧,居然查到了美国的唐骏! 如果说安尼尔•波蒂医生一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使用虚假的数据谎报了一项研究成果的话,那么他的第二大错误就是在他的履历上造假 —— 冒充罗兹学者(Rhodes Scholar)。 而他犯的第二大错误,正是压垮他造假生涯的最后一箩筐稻草! 什 么是罗兹学者? 牛津大学每年颁发一种资助杰出学者前来牛津大学进行研习的一项奖学金叫做罗兹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 荣获此项奖学金的学者,就叫罗兹学者。 要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罗兹学者,去罗兹奖学金的官方网站上查一下就知道了。 罗兹学者是一定在牛津大学深造过的,因为那笔奖学金就只能资助罗兹学者在牛津大学深造。 波蒂医生大概觉得美国佬应该不会为这点小事去英 国查一下吧。 但他机关算尽太聪明。 如果他在履历中的“1995年澳大利亚罗兹学者”那一条后面索性再加上“1995-1996去牛津大学深造”,也许他这个造假就永远不会被人注意了。 可他偏偏忘了,这一下被某位细心者看出破绽了。 这位老兄匿名向《癌症通讯》的发行人Paul Goldberg送了个email,里面只有一句话:“check Dr. Potti's Rhodes scholarship”。 《癌症通讯》的老板当即向罗兹奖学金委员会咨询。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安尼尔•波蒂这个“罗兹学者”根本就是个冒牌货! He is a fake! 2010年7月16日,是安尼尔•波蒂医生从辉煌走向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癌症通讯》刊登了一则消息:安尼尔•波蒂医生的“罗兹学者”原来是个假冒! 美国的唐骏,就这么被逮了个正着! 想一想吧,美国的很多政府和民间的研究基金,都是看准了申请者的履历后才决定颁发给申请者的。 谁都怕把白花花的银子交给一个资历很浅的楞头青去挥霍。 履历造假,是多么严重的一个问题! 杜克知道问题有多可怕了。 五、梦醒时分 美 国人写履历,多有夸张的癖好。 其实雇主们也都明白,这种问题多如牛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假装没看见。 例如某人在某公司参与了一个小组项目,为公司节省了两千万开销。 这个人就在履历上大吹大擂,说那是自己一个人的成就。 这一类夸张式的造假,只是水分多了些,还不至于假到无中生有的那个地步。 但是如果某人谎报自己曾经当过NAVY Seals,那就是原则问题了,美国人不会容忍这样的造假的。 那种荣誉,是不可以随便编造的。NAVY Seals退役的军人,拿到美国很多行业都是超一流的雇员,雇主们求之不得。 学术机构对履历造假的忍耐程度更有限。 五年前MIT的一位名叫Marilee Jones的主管招生的经验老道的学监(Dean of Admissions)就因为在履历表上编造了她的大学学历,被MIT开除。 安尼尔•波蒂医生说自己是罗兹学者,这就和他说曾经是 NAVY Seals 一样严重。 他的老板,遗传学家尼温斯(Dr. Joseph Nevins)在看到了他的得意门生的学历造假的消息后,六年来第一次开始坐卧不安。 他把弟子找来,问他为什么要假冒罗兹学者。 弟子支支吾吾,说不出个究竟。尼温斯教授想起来这三年来安德逊癌症中心的那两个家伙一直在跟自己的得意门生捣蛋,莫非真让他们抓住了什么把柄? 尼 温斯教授越想越不对劲,于是他把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的打假文章拿来细读了一下。 其实以前安德逊癌症中心那两个家伙寄来的质疑信件有很多是直接寄给他的,他也读过,感觉那不是什么大问题,大不了数据方面有点小差错而已,不必当真,就把 那些信件都交给波蒂医生由他去处理了。 这一次,他认真地读了对方的文章,然后请杜克的一位生物统计师,助理教授William Thomas Barry(Bill Barry)花了老鼻子的劲儿把以前的数据调出来核查一遍。这一查不要紧,他开始冒汗了。Bill Barry博士说,他发现那里面确实如同安德逊癌症中心的巴格利和库姆斯教授所说的那样坑爹。 错得离谱就算了,波蒂医生的数据里面充满了猫腻。 看上去波蒂这家伙每次一看结果不对,就做一点手脚,东拼拼,西凑凑,硬是生拼硬凑出正确的结果来。 他的前瞻性的突破就是这么折腾出来的!尼温斯教授要是早点这样核查一下,就不至于出这么大的乱子了。尼温斯教授感叹:对波蒂如此信任多年,把他当作自己的 朋友和伙伴,搞了半天他是个骗子! 他居然伪造数据,伪造学历,骗取多人的信任(“A manipulation of the data, a manipulation of somebody's credentials and a manipulation of a lot of people's trust”)。 这小子会折腾啊! 这位在学界一直有着良好声誉的学者,一生清白,却栽到安尼尔•波蒂那个家伙的手上了。 由于那些论文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在上面,他是跳进密西西比河也洗不清了。 可以说,这一造假案件,尼温斯教授确实难辞其咎。 尼温斯教授把他的发现禀报杜克大学的管理层。 正 在试图重复波蒂医生的成果的多所大学的许多学者在撞得头破血流后,他们一听说那位癌症医学界的新星和圣杯持有者居然是个假冒的罗兹学者,顿时义愤填膺,火 不打一处来。 他们也被害惨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其他机构的数十位生物统计学家和癌症研究人员致信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所长哈罗德•瓦尔 姆斯博士(Dr. Harold Varmus),大倒自己的苦水,抱怨无法重复安尼尔•波蒂医生的研究成果,质疑杜克大学这3项临床研究的方法,强烈要求杜克大学停止那三项毫无意义的坑 爹临床试验,并由外部的专家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评审那项研究。这真是墙倒众人推啊! 杜克大学一看这来头,顿时吓傻了眼,当下做出决定:暂停那三项临床试验,等待调查!安尼尔•波蒂医生被强令停职接受调查。 安德逊癌症中心的巴格利教授听到这个消息不但高兴不起来,反而愤愤不平: 老子吼叫了三年都没人理睬,《癌症通讯》一个豆腐干那么大的帖子居然让大家都慌了手脚,这也太坑爹了吧! 不管怎样,美国的唐骏,就这么现原形了。 这一场抗癌战线上的重大突破,原来不过是一场梦,癌症病人的美梦,研究人员的噩梦。 今天这场梦终于醒了。 六、严惩不贷 安尔尼•波蒂医生的造假行为,坑惨了那些参与临床试验的病人,使杜克大学名誉扫地,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蒙上一层阴影,蒙受严重的打击。 就不要提有多少白花花的银子打水漂了。 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我国,会如何处置,已有前例在先。 美国出了这种事情,是犯了大忌! 杜克大学立即暂停了那三项坑爹试验,暂停了安尼尔•波蒂医生的工作。 紧接着下来,就是一连串的调查和整肃。 一星期后,美国癌症协会停止了对安尔尼•波蒂医生的那项研究工作的资助基金,并要求杜克大学提交医学中心保证其所资助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有效性的措施,同时也要求杜克大学调查波蒂的履历。 2010年7月30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所长哈罗德•瓦尔姆斯博士(Dr. Harold Varmus)和杜克大学联合请求美国医学协会IOM就这一造假事件进行调查。 IOM(Institute of Medicine)是美国科学院下面的医学分院。 2010年10月22日,波蒂医生在《临床肿瘤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论文被撤回。 2010年11月9日,杜克大学正式决定永久性停止那三项毫无意义的癌症临床试验。 2010年11月19日,波蒂医生发表在《自然》医学版的那篇划时代的论文被撤回。 同一天,安尔尼•波蒂医生从杜克大学“辞职”,黯然离开那个他曾经辉煌过的学府。 随 后的几个月里,安尔尼•波蒂医生和他的团队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血液》(《Blood》)、《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和《PLoS One》的几篇论文也都被撤回。 世界癌症医学界震惊。 消息传到了国内。 国内的几个专业网站上提到了这一事件。 一直到今年,安尔尼•波蒂医生和他的团队发表的论文还在陆续地被撤回。 今年(2012年)一月波蒂医生和他的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另一篇论文被撤回(http://bit.ly/AeIufY)。 波蒂医生的老板,尼温斯博士的试验中心主任的职务也保不住了。 他被撤职。 2010 年12月20日,圣诞节前的几天前,IOM的特别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调查会议。NCI的代表,生物统计学家Lisa McShane博士公布了一份长达550页的关于这一事件的调查报告,披露了此前未公布的许多事实。 这些材料震撼了在场的学者。 委员会的成员询问了巴格利博士关于他在尝试整理那些数据时遇到的问题。他指出,那些急于出版波蒂医生的论文的杂志不仅没有获得研究结果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 代码和可信的原始数据,甚至还不情愿刊登他对于该成果质疑的文章。《自然》杂志医学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并附上了来自杜克大学研究组的辩驳,可是当问题继续 存在时就拒绝了进一步的评论。 其他刊载了来自波蒂博士的高曝光文章的杂志也采取了相似的态度。 2011年1月28日,FDA的一个审计小组到 达了杜克大学。 他们要调查的是,那三项临床试验的上马过程,是否严格遵循了FDA批准的程序。FDA的代表Erica Jefferson说,杜克的评审委员会(IRB)有权决定这一类临床试验是否可以进行或终止,但这一类临床试验必须严格服从FDA的程序才行。 杜克大学显然没有严格遵守那个程序。 2011年3月30-31日,IOM再次举行会议就一造假事件听证。 这次的与会代表包括了IOM的代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代表,杜克大学的几位当事人,和安德逊癌症中心的巴格利教授。 这一次参加会议的还有当初那几家刊载安尔尼•波蒂的造假论文的学术期刊的代表,以及当初参与过审稿的几所大学的代表。 这些期刊也大都拒绝过登载巴格利教授的打假文章。 此次会议的文件已经存档 。 2011年6月30日-7月1日,IOM再次举行听证会议探讨这一事件 。 2011 年8月22日,IOM再次举行听证会。 委员会质问了8位科学家和杜克大学的管理人员。 负责临床研究的的副校长承认,校方的过失和错误包括在处理潜在利益冲突时反应迟缓。这些冲突方包括波蒂博士和尼温斯博士。 当出现对于研究成果的质疑时,他们过分地看重了尼温斯博士和他的判断。这导致了2009年他们把巴格立博士的评论挡在外部评审委员会之外。 但美国的主流媒体对这一学术造假事件做了深度报道。 2010年7月20日,也就是美国的唐骏被揪出来的第五天,《纽约时报》就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 。 2011年7月7日,《纽约时报》再次刊载署名文章,详细叙说了这一学术造假事件的前因后果 。 2011年9月10日,《经济学人》载文评述这一学术造假事件 。 上个月(2012年2月12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News)在其《60分钟》节目中播出了一个访谈录,披露了很多内幕和详细经过,并进行深度分析 , 。 至此,这件事在美国才广为人知。 波 蒂医生在离开杜克后曾失业几个月。 后来他告别杜克大学所在的北卡罗莱纳州,去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叫“滨海癌症中心”(Coastal Cancer Center)的小医院谋了一个肿瘤医生的职位。 上个月(2012年2月22日),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那个访谈录后的第10天,海滨癌症中心解雇了波蒂医生。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当地新闻(NBC Local News)报道了这一则消息 。 两个星期前(2012年2月24日),杜克大学 针对波蒂医生造假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措施来杜绝这一类造假事件再度发生 。其中很有趣的一条是要求该校的IT人员发明一种“data lockbox”来把原始数据“锁”起来,以防止研究人员篡改数据。 如果需要修改数据,必须先“开锁”,然后把一切修改的地方都精确地记录下来。 今天的安尔尼•波蒂医生是美国失业大军之中的一员,靠政府救济度日。 今天,杜克大学仍然面临着两场诉讼,诉讼者称癌症患者被施与了不必要且有危害的化疗,而这是由于这些患者加入了一项“欺骗性”的临床试验。 这件事还没完。预计IOM的最后调查报告将于2012年3月的某一天公布。 七、痛定思痛 为什么杜克大学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学术造假事件?今后如何防止类似的学术造假?这是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们在严肃地思考的问题。 分 子遗传学、基因科学等这类新兴学科的每一项研究都要牵涉到海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 如何解释和应用? 哪些数据具有实际意义? 哪些数据是毫无意义的? 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人们很容易被种种假象所迷惑,所误导,把垃圾找出来当财宝。 有时是无心的疏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让人在一条死路上穷追不舍。 有的人则是浑水摸鱼,乘机造假。 要在论文登出前及早发现这些谬误,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论文审核。 但这方面的审核工作却又极其困难。 审核者往往看不到原始数据和源代码,要花几十个小时乃至几百个小时来检验其内容,所以很难保证不出错。 即使有人存心造假,也很难查出来。 并非每一个癌症研究机构都配备了精通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方面的专家。 所以波蒂医生的造假在一开始确实很难被发现。 凯思•巴格利教授和他的伙伴们花费了近2000个小时才把波蒂医生的造假伪装一层层剥开。 他的那些早期的原始工作数据被保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 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那包含了多少艰辛和汗水,还有坚韧和毅力。 学术打假不是做游戏。 什么别的专家一开始并没有相信巴格利教授的质疑呢? 这里也有几个因素在里面。 学者们有争议,本来就是一件好事。 即便有的人的学术成果不是那么精确或准确,但只要那个大方向正确,多数专家会给别人纠错的机会的,并不会一下子就和“造假”联想在一起。学术打假,打的是 fraud而不是error。 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不正确的东西往往是error,并非fraud。 要区分两者,并非易事。 要证明一项科学研究里面存在fraud,那比证明其中存在error要困难得多。 那么,波蒂医生的错误为什么是fraud而不是 error呢? 波蒂医生一开始也许是确信他在茫茫的数据海洋中找到了打开癌症个性化医药大门的那把金钥匙。 但应该是很快就识到他的发现不过是海市蜃楼。 他错就错在不愿意承认错误,反而靠造假蒙混过关,谎报重大科技成果,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是fraud。 至于他冒充罗兹学者的那个造假,那使他获得了不该获得的职位和科研基金,也是压垮他的最后一箩筐稻草。 但即便没有人发现那件事,他的数据造假最后还是会被发现的。他早晚都会栽跟头。 造假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另 外还有一个“国王的新衣”的故事在里面。 学者们看到杜克大学的声望,看到波蒂医生高曝光的论文,看到好评如潮,谁都不想撕破脸皮和一位“新星”较劲。 于是大家即便看出了问题,谁也不敢吱声。 所以当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跳出来说国王没穿衣服时,大家保持沉默。 最后当有人验证那国王确实是个假冒时,大家才一窝蜂地出来痛打那个冒牌国王,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擂。科学家们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从 这个案例我们也可看到,打假既要有术,也必须有效,乱打是不行的。 有的学术研究出了问题,但那也许是一个error,纠正一下就行了。 即便在治学很严谨的美国,也是打假不易。 不是谁灵机一动,坐在电脑前写个几页纸的帖子就可以打假的。美国的任何学术领域都不会允许一个外行跑进来乱打一通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 么在美国直到今天也没有出现“全民打假”那个局面。 打假必须拿出过硬的证据才行。只有内行的专家才可以拿出过硬的一手证据。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美国从来就没有跨行业、跨领域的打假专业户。 打假这件事一旦沦为全民化,就会有一些人不论青红皂白地乱打一通,殃及无辜。 同时也会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而让造假者逍遥法外。 美国虽然没有全民打假这种大规模网民运动的打假方式,但对于造假者却毫无半点仁慈。 一旦打到了一个造假者,就会极其严肃认真地处理,决不姑息养奸,更不留任何情面。 一个造假者无论多么狡猾,一旦被抓住,最后一定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种真枪实弹的打假方式不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结局,也让所有的试图造假者看清楚造假的代价。 几年前波蒂医生还是红漫天的一位癌症医药界新星,如今就连养家糊口都成问题。 他今后在美国是很难混下去了,估计就连回印度都很难谋个饭碗。 这对于其他的试图造假者是一个强烈的警告。 学术造假在中国并不稀罕。 虽然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距离世界一流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学术造假和打假领域我国早已领先于世界各国。屁民们小打小闹的那些造假勾当早就被专家们模仿。 一些在别的国家里只有学者专家们才有资格做的事情,在我国早已被许多屁民视为己任。 如今在我国任何人只要能上网,就可以立即加入声势浩大的打假水军;任何人只要会码几个字,就有资格对世界上任何事物提出质疑;任何人只要懂得某个专业的一 点皮毛,立即就可以成为那个专业的打假专家。 整个形势朝着全民皆兵、全民打假的方向发展。 但这种轰轰烈烈的群众网上运动大多风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只能触及皮毛,打不中要害。 外行去打假,最多只能在别人的履历或抄袭上抓到点猫腻。 而对社会危害最大的造假,却是那些在做学问过程中的造假。 这方面,也许美国的这个学术打假案例对国内具有某种参考价值或意义。 参考文献 Anil Potti et al. Genomic Signatures to Guide the Use of Chemotherapeutics. Nature Medicine - 12, 1294 - 1300 (2006)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12/n11/full/nm1491.html Anil Potti et al. A Genomic Strategy to Refine Prognosis in Early-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06; 355:570-580August 10, 2006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060467 Kevin R Coombes et al. Microarrays: retracing steps. Nature Medicine - 13, 1276 - 1277 (2007) http://www.nature.com/nm/journal/v13/n11/full/nm1107-1276b.html Keith A. Baggerly et al. Deriving chemosensitivity from cell lines: Forensic bioinformatics and reproducible research in high-throughput biology. The Annals of Applied Statistics, Volume 3, Number 4 (2009), 1309-1334. http://arxiv.org/pdf/1010.1092.pdf Paul Goldberg A Biostatistic Paper Alleges Potential Harm to Patients in Two Duke Clinical Studies The Cancer Letter Vol. 35 No. 36, Oct. 2, 2009 http://www.bcm.edu/cancercenter/index.cfm?pmid=12886 Notes from the March 30-31 Meeting of the IOM Committee on the Use of Omics-Based Markers in Clinical Trials http://bioinformatics.mdanderson.org/Supplements/ReproRsch-All/Modified/IOM/ Notes from the June 30-July 1 Meeting of the IOM Committee on the Use of Omics-Based Markers in Clinical Trials http://bioinformatics.mdanderson.org/Supplements/ReproRsch-All/Modified/IOM_Jun11/index.html NATASHA SINGER: Duke Suspends Researcher and Halts Cancer Studies, New York Times, July 20, 2010, http://prescriptions.blogs.nytimes.com/2010/07/20/duke-suspends-researcher-halts-cancer-studies/ GINA KOLATA: How Bright Promise in Cancer Testing Fell Apart, New York Times, July 7, 2011, http://www.nytimes.com/2011/07/08/health/research/08genes.html An array of errors,The Economist Sep 10th 2011, 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28593 Deception at Duke: Fraud in cancer care? CBS News 60 Minutes, http://www.cbsnews.com/8301-18560_162-57376073/deception-at-duke/?tag=contentMain;contentBody Deception at Duke, video presentation, CBS News 60 Minutes, http://www.cbsnews.com/video/watch/?id=7398476ntag=contentMain;cbsCarousel Charlotte Huffman:Researcher implicated in manipulation of cancer data leaves Coastal Cancer Center,NBC Local News, http://www2.nbc17.com/news/2012/feb/22/6/researcher-implicated-manipulation-cancer-data-lea-ar-1960747/ Duke Taking New Steps to Safeguard Research Integrity - Kornbluth tells faculty university has learned from Potti case, http://m.today.duke.edu/2012/02/acpotti Irreproducibility of NCI60 Predictors of Chemotherapy http://bioinformatics.mdanderson.org/Supplements/ReproRsch-Chemo/ Keith A. Baggerly: The Importance of Reproducible Research in High-Throughput Biology: Case Studies in Forensic Bioinformatics, http://videolectures.net/cancerbioinformatics2010_baggerly_irrh/
个人分类: 科研|2021 次阅读|6 个评论
当今拍案137:日本东工大中国研究员学术造假,太丢人了!
热度 9 QFL 2012-2-25 13:24
当今拍案137:日本东工大中国研究员学术造假,太丢人了!
据岛国 读卖新闻 等众媒体纷纷 爆料: …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 24 日宣布,一中国籍研究员 吴礼斌 ( 35 岁)在长达两年多时间内一直捏造燃料电池的研究数据。校方将撤销相关三篇论文和两项专利申请,并考虑处分该研究员 …吴承认作假,称“想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出示好的数据”… 博主批: 若事发于国内,顶多只算个家丑,无甚大影响;然而,却还跑到东夷现眼,真是丢人至极 。 悲催呀,岛国媒体们又找到了一个攻击我天朝的口实! 记得在前年某个聚会上,我与几个日本朋友在一块闲聊说:“ 贩毒在天朝是一种很严重的犯罪行为;刚刚有2个岛国人因在天朝贩毒,而让英明神武的天朝警方给毙了”;其中,小泽博士说:“ 俺支持天朝警方毙掉那2人,他们的良心是大大的坏,罪有应得。” 谁承想,风水轮流转;我若明后天碰见日本朋友时,则得要义正言辞地说:“支持 东工大应该严惩吴童靴,学术造假是可耻的,但是,吴童靴只是极个别的; 公道自在人心,我天朝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工作上都一贯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从不造假;这是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也是绝不容质疑的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5285 次阅读|9 个评论
发现和发明之外的“创新”是山寨——或许真该废止国家科技进步奖
热度 1 sunsong7 2012-1-16 16:35
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活动,回答“why”的问题; 技术是规律的运用活动,回答“how”的问题。 既然有了科学与技术,所谓的 “ 科技 ”是什么东东?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或许“ 科技 ”是用于回答关于“when”,“where”or“who”之类的问题吧? 科学成就以发现来衡量,技术创造的成果可以发明来评判,除此之外的创新恐怕也只有“山寨”。 国家三项科技大奖中,“国家自然科学奖”鼓励科学发现, “国家技术发明奖”鼓励技术创造,那么,“国家科技进步奖”实际上在纵容学术浮躁,或许真该废止这个奖项。 【扩展阅读】 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布 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1-9-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285.shtm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结束,评审结果将提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共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41项(含2010年结转到今年的2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219项。名单如下: 1. 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通过项目名单 2. 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通过项目名单(通用项目) 3. 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通过项目名单(通用项目)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11-10 5:35:37 changminglu IP: 建议尽快取消科技进步奖! 2011-9-28 23:02:17 wustnano IP: 建议尽快取消科技进步奖! 2011-9-15 19:22:03 meirb IP: 这些都是丑陋的遮掩,难过! 2011-9-14 19:59:31 pcao79 IP: 若可能,建议每年从这些国家大奖中推荐参加lasker奖的评选。 2011-9-13 14:30:47 jordan2011 IP: 我们评委真是搞笑:什么科普也可以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知进步在哪里? 2011-9-13 14:30:05 poultrysci IP: 建议尽快取消科技进步奖! 2011-9-11 15:09:41 ccli IP: 建议尽快取消科技进步奖! 2011-9-10 10:53:58 cysseufly IP: ---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 ---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 ---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 ---设计自主化技术开发与工程实践 ---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水立方)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 科技进步一等奖都是一堆屁套技术! 2011-9-10 10:52:52 haojutao IP: 建议尽快取消科技进步奖! 2011-9-10 10:16:48 hustxiong IP: 你应该反过来思考,你懂的。 引用:“进步奖 特等奖 主要完成人50人,,怎么分奖金???????哈哈” 2011-9-10 10:00:41 seastar IP: 许多项目只是制造论文的 2011-9-10 9:54:19 fitness IP: 看了这么多项目获奖,我感到中国的国家级奖严重贬值了泛滥了,大多数获奖项目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与内容,水分太多了,没有多少干货。建议每年获奖项目不超过10个。 2011-9-10 9:36:39 powerlight IP: 能否把这些获奖项目放到科学网投个票看看结果如何? 2011-9-10 9:27:21 jukongka IP: 这么多奖,说明中国的科技进步很石头很猛啊 2011-9-10 2:43:48 yunlongwang IP: 励志呀励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得奖。此外,楼上咋这么多东北大酸菜呢。 2011-9-9 23:41:09 kesbabacorn IP: Sorry 各位已在院子里的,是干涉主义的不是,用个洋话说。 2011-9-9 23:05:32 kesbabacorn IP: 毛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于是我们那出了个登攀,下面一看,果然是,肯了这些不是的,贼也做得的,中国的确发了。 2011-9-9 22:51:13 kesbabacorn IP: 用一句计算机界的行话:你们这些“衰xo". 2011-9-9 22:27:52 longmarchno1 IP: 科技进步奖居然200多项 实在是烂啊 2011-9-9 21:31:08 hjbeckham IP: 大多没实际意义,凑几个人和一堆没有的数据而已 2011-9-9 21:21:34 hendle527 IP: 看着一个比一个没水平,还不如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样,有本事就上,没本事就不要评这么多糊弄事了 2011-9-9 21:16:53 zhuming123 IP: 进步奖 特等奖 主要完成人50人,,怎么分奖金???????哈哈 2011-9-9 20:09:11 ShihjianHu IP: 恭喜啊~~,只是一等奖空缺,诸君还须继续努力啊! 2011-9-9 18:49:09 dshun1979 IP: 以上奖项中,科技进步奖最TM的扯淡!也是竟评工程院院士的法宝之一! 对学术造假说"NO"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2/10/c_121062444.htm 建议取消国国家科技进步奖,这奖实际上是帮助混蛋出人头地 http://bbs.netbig.com/thread-2111420-1-1.html 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奖活动是否应该被取消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6625do=blogid=411769 科技奖励制度引学界质疑 争议科技奖励制度 http://www.edu.cn/zui_jin_geng_xin_1169/20110611/t20110611_632253_3.shtml 委员建议取消科技进步奖 称奖项评审受公关影响 http://news.163.com/11/0313/03/6V0E4S8Q00014AED.html “科技进步奖”不能成为升官发财的捷径 http://www.rmlt.com.cn/News/201103/201103140921365454.html “国家科技进步奖”在逼人走捷径? http://comment.newssc.org/system/2011/03/13/013099744.shtml 九三学社呼吁逐渐取消国家科技进步奖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06/13371403303.shtml 取消政府科技奖励回归学术管理 http://blog.china.com.cn/bqxiong/art/5737734.html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促退奖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3818380.html 国家科技进步奖逼良为娼 http://tieba.baidu.com/f?kz=1024172461 委员痛批项目公关为人格侮辱 建议取消奖项评审 http://news.sohu.com/20110313/n279792879.shtml
3758 次阅读|1 个评论
难以弥补的历史空白和学术造假
热度 39 jinsblog 2012-1-15 07:22
难以弥补的历史空白和学术造假
在我收集的书籍中,有几份《人民画报》。其中两份,是 1976 年 11 月中文和西班牙文的专辑,题目是“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那是毛泽东主席逝世的纪念专辑,官方的正式图片刊物。毛泽东主席于 1976 年 9 月 9 日逝世。 1976 年 9 月 18 日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首都百万群众参加,有图为证。到了 10 月 6 日,四人帮被粉碎。所谓的四人帮,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这四个人,他们在 1973 年 8 月中共的十大上,进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王洪文当选为中央副主席。 四人帮被粉碎的过程中,叶剑英是一个中坚人物,可谓:把酒祭,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中国的历史,很多的时候,真的是兴衰定于一瞬间。 由于这个变化,就留下了一些历史的尴尬。文革时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四人帮,很快就倒了。结果就给今天的经济社会留下了无限商机。现在网上有这样的问: 1976 年毛泽东追悼会当天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有收藏价值吗?大概值多少钱? 老妈收藏了 76 年毛主席追悼会当天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有四人帮及当时国家领导人参加追悼会的照片,不知道有没有收藏价值,大概值多少钱?最佳答案是: 1976 年毛泽东追悼会当天的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有收藏价值。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在当时发行量比较大,普通品相的在 10 - 20 元。全品相的在 80 - 100 元左右。 历史的一切,现在都可以用人民币来计算。我的画报因为是图片,有图有真相,比文字值钱,少了 200 元我肯定不卖。 200 元,总够我吃一顿“麦当劳”或“啃它鸡”了吧。我这里贴两张照片,是我从 1976 年《人民画报》上翻拍下来的 。从这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悼念的情况。照片中,有几个人被 ps 掉了,他们是 XXX , XX 等,在那个严肃的时刻,留下一些让未来历史学家去考证的空白。那时做这样的处理属于高科技。依当时的情况,这样做有它的道理,一切为了稳定。而稳定一直是压倒一切的问题,直到今天。为什么要担心稳定?什么东西造成了不稳定?什么时候才能不担心稳定? 照片中抹去几个人,是一种历史的篡改,一种造假。这样的事情,从政府的官方刊物发出,从实用的角度看,当时也许有它的道理,但从长远的文化角度看,它太心虚了,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就像我所知道的历史:八年抗战都是八路军的功劳,国民党军队就是袖手旁观,躲到一边去了。长期来看,这样的宣传所遗留下的问题,比它想避免的要多得多。有自信的人和政权,不会去作假、撒谎或掩饰。不能坦诚的面对历史,会让国民用同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既然这样的篡改和掩盖,政府都能如此冠冕堂皇去发表,我们小民篡改一点试验数据,捏造一点资料,让文章能发表,拿到基金,得到奖励,有什么不可以呢? 学术上的造假,已经有很多博文批判过了。从我见到的批判文字中,多半都把学术上的造假,归结到文化,名利, 学 术 失范 等知识界的原因。通常都是知识分子的自省,我们做了些什么不该做的事, 我们不该造反,我们有罪。很少有人去追究这种撒谎的其它深层原因。在这个网上看了几年,可以看到人们在不了解真相时,是多么的固执于自己对“真理”的坚持。把被歪曲了的东西,当作真理来捍卫,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道理可以遵循。知识分子只是社会的一个族群,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造假,和农民谎报亩产万斤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尤其是在得到官方鼓励和示范的情况下。所以,真的要改变学术造假的状况,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也许过去的事情有它的原因,随着中国的发展,人民的富裕,政府更有信心,社会更有秩序,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个人分类: 有感而发|6316 次阅读|89 个评论
日本人也有学术造假
xupeiyang 2011-12-19 09:23
许博主原创博文 看了孙教授的博文,进一步了解日本人也有学术论文造假。 而他们有明文规定,日本人写医学论文不允许引用中国大陆和韩国的临床医学文献。 去年,我也找出了三篇日本人的假论文。 孙学军 学术腐败是个低风险的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519841 日本人的假论文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194459 http://cardiovascre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46/1/188.short 机器自动翻译,仅供参考。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hl=zh-CNprev=/search%3Fq%3DHigh-glucose-induced%2Bnuclear%2Bfactor%2BkB%2Bactivation%2Bin%2Bvascular%2Bsmooth%26hl%3Dzh-CN%26safe%3Dstrict%26rlz%3D1R2ADRA_zh-CNUS429%26biw%3D1088%26bih%3D511%26site%3Dwebhp%26prmd%3Dimvns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enu=http://cardiovascres.oxfordjournals.org/content/46/1/188.shortusg=ALkJrhgtIPzv2Qf2VKZBx2j4_2vzCtycIg 高糖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核因​​子κB的活化 Yoshiyuki Hattori * , 喜服部 * , Sachiko Hattori , 幸子服部 , Noriyuki Sato and 敬之佐藤 和 Kikuo Kasai Kikuo开赛 + Author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Dokkyo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Mibu, Tochigi 321-0293, Japan 内分泌科,独协大学医学院,三生,枥木县321-0293,日本 * Corresponding author. * 通讯作者。 Tel.: +81-282-87-2150; fax: +81-282-86-4632 电话:+81-282-87-2150传真:+81-282-86-4632 Received October 6, 1999. 收稿 ,1999年10月6日。 Accepted December 7, 1999. 接受 ,1999年12月7日。 Abstract 摘要 Objective: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 dysfunction plays a role in diabetic macrovasculopathy. 目的: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功能障碍起着在糖尿病macrovasculopathy的作用。 This dysfunction may be caused or exacerbated by expression of many of genes potently activated by the transcriptional factor nuclear factor κB (NF-κB). 这个功能障碍可能是造成或加重许多potently激活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 -κB的)的基因的表达。 We have examined whether culture of VSMCs under high glucose conditions to stimulate the diabetic state can lead to the activation of NF-κB. Methods: NF-κB activation was assessed in VSMCs stably transfected with a cis -reporter plasmid containing the NF-κB binding sites. Results: Within 3-h incubation, high glucose (27.5 or 55 mmol/l) alone induced an increase in NF-κB activity in VSMCs; this increase was mimicked by mannitol given to deliver the same osmolar stress to the cells. 我们曾研究是否文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高糖条件下刺激糖尿病状态下可导致NF -κB 激活的 方法:评估在血管平滑肌细胞NF -κB 活化 与顺记者含有NF -κB的结合的质粒稳定转网站 结果: 在3 h后,高血糖(27.5或55毫摩尔/升)单独诱导NF -κB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活动增加,这个增加是给细胞提供相同的osmolar应力甘露醇模仿。 High glucose or mannitol also enhanced TNFα-stimulated NF-κB activity. 高糖或甘露醇,也增强TNFα刺激的NF -κB活性。 Incubation with high glucose for 48 h followed by stimulation with TNFα led to a marked potentiation of NF-κB activation compared with normoglycemic (5.5 mmol/l) VSMCs exposed to TNFα, while mannitol attenuated this effect. 孵育48小时的高血糖与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导致的NF -κB激活的标记potentiation与normoglycemic相比其次(5.5毫摩尔/升)血管平滑肌细胞暴露于肿瘤坏死因子,而甘露醇减毒效果。 A 48-h incubation with high glucose substantially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levels compared with normoglycemic VSMCs, whereas mannito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SH levels. 与高血糖48 h后,大大降低谷胱甘肽(GSH)水平相比normoglycemic血管平滑肌细胞,而甘露醇显著增加GSH水平。 An antioxidant N-acetyl- l -cysteine and a selective protein kinase C (PKC) inhibitor GF109203X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TNFα-induced NF-κB activation, and abrogated potentiation of TNFα-induced NF-κB activity caused by high glucose (27.5 mmol/l).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cutely high glucose causes alterations in osmolarity leading to activation of NF-κB, but that exposure to high glucose for more prolonged times causes changes in antioxidant defences and activation of PKC, which potentiates cytokine activation of NF-κB. 一种抗氧化剂N -乙酰- L -半胱氨酸和选择性的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GF109203X显着抑制TNFα诱导的NF -κB的活化,并废止potentiationTNFα诱导的NF -κB由高血糖引起的活动(27.5毫摩尔/ L) 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急性高血糖的原因导致NF -κB活化渗透压的改变,但暴露,为更长时间的时间高血糖会导致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变化和PKC的激活,potentiates细胞因子激活的NF -κB的。 Further definition of these pathways will help to delineate important signals mediating the aberrant behavior of VSMCs under hyperglycemic/diabetic conditions. 进一步界定这些途径,将有助于界定调解的高血糖/糖尿病条件下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行为的重要信号。 Keywords 关键词 Key words 关键词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血管平滑肌细胞 Nuclear factor κB 核因子κB High glucose 高血糖 Glutathione 谷胱甘肽 Protein kinase C 蛋白激酶C Copyright 2000,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版权所有 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2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学术造假案例
热度 2 JoeCC 2011-11-12 16:23
(第一次在科学网发博文,上次上传附件可能失败了,现在再来一次。以下内容与上次同,附件再试试) 附件1:造假论文的揭发材料.docx 附件2:《低温与超导》上论文学术不端的揭发材料.docx 附件3:郭建博士论文学术不端的揭发材料.docx 附件4:沈恒根在“Energy and Buildings”的论文.pdf 附件5:BJ.Huang的 论文 .pdf 附件6: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新型喷射器工作特性的研究.nh 一年前我向有关单位递交了一些材料,揭发东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及其指导教授沈恒根学术造假的恶劣事实,但是至今还未得处理。最近看到有个别年轻研究人员引用该造假“研究成果”,很担心这些假“成果”会产生更多恶劣影响,考虑再三,决定公开揭露这些学术造假,希望能消除假科技的恶劣影响,希望对新能源、太阳能制冷有兴趣的年轻人不要上这些漂亮的假数据的当。既然这件事现已公开,我也愿意与有兴趣者探讨这件突出案例的警示意义。 事情是这样: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有一个叫沈恒根的教授,指导一个博士生进行太阳能喷射制冷的“研究”。他们在论文中完全凭空捏造了一个“实验”,(唯一的一个实验,也是用来验证该所谓“研究”的最根本的实验),杜撰了一整套“实验数据”的图表,用这些造假并且错误百出的“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根据这个所谓“研究”写的“博士论文”居然还一路顺风地通过了“盲审”、“博士论文”答辩、授“博士”学位。这样不可思议的奇事能够发生,实在令人吃惊!一年后( 2010 年)该学术不端被发现,我将详细的揭发材料交给了有关单位部门,可是至今未得严肃处理。 现在公布其中三份揭发材料(请见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这些材料已经写得尽可能通俗了,希望不管是否熟悉太阳能喷射制冷知识,大家都能看懂。各位了解了这个离奇的造假,都来为清除造假的恶劣影响出份力。 附件 1 说明: 东华大学前博士生郭建及其导师沈恒根在国外期刊“ Energy and Buildings ”(《能源与建筑》)第 41 卷第 2 期( 2009 年 2 月)上发表了论文 “Modeling solar-driven ejector refrigeration system offering air conditioning for office buildings” (原文见附件 4 )。在这篇论文里,该两作者套用台湾大学的 B.J. Huang 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太阳能喷射制冷的理论模型,做了一系列模拟计算,并列出了实验验证。经过我们核对和调查,发现作者的模拟计算结果数据有误、还捏造了一套不存在的“实验”及其“实验数据”、以及恣意捏造出了几套用以检验模拟计算正确性的所谓“偏差”数据结果(表达为图形)。此外,两作者在建模和计算中在基本原理上出了低级的重大错误,忽视了喷射器临界背压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进一步远离正确。 2010 年 8 月,我向“ Energy and Buildings” 编辑部递交了揭发材料(附件 1 ),尽管编辑部回应积极,但他们至今还未得到作者的回应。 2010 年 11 月,该材料附在其他揭发材料后也一起交给了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读者可仔细阅读附件 1 ,自己加以判断。附件 5 是沈、郭论文中的主要参考文献 B.J. Huang 的论文,供参考。 附件 2 说明: 郭建和沈恒根等在期刊 《低温与超导》 第 37 卷第 1 期( 2009 年)上发表了论文 “喷射器结构改进方法及其 CFD 分析”。主要问题有二:其一是作者有意谎称 “ 提出了一种新的喷射器设计方法一 - 等马赫数梯度法”,事实是多年前早有人提出了该法;其二是故意修改数据,以掩盖不利的结果。附件 2 是写给《低温与超导》编辑部的揭发信。(至今未有结果) 附件 3 说明: 2009 年沈恒根指导郭建的博士论文 “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新型喷射器工作特性的研究 ”通过答辩。这是一篇质量低下的学位论文,粗看下还够不上硕士论文的质量标准。稍微仔细一看,可发现通篇问题多多,当然最严重的还是“实验”和“数据”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明目张胆的造假。附件 3 是 2010 年 11 月交给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揭发材料,简单罗列了该学位论文的主要问题。附件 6 是 郭建的博士论文,但是要用 CAJViewer 阅读器。 附件 4 :沈恒根等在“ Energy and Buildings ”的论文原文,附件 5 :参考文献 BJ.Huang 的论文原文,附件 6 :郭建“博士论文”原文。
149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揭发一个学术造假的恶劣事例
JoeCC 2011-11-12 15:39
一年前我向有关单位递交了一些材料,揭发东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及其指导教授沈恒根学术造假的恶劣事实,但是至今还未得处理。最近看到有个别年轻研究人员引用该造假“研究成果”,很担心这些假“成果”会产生更多恶劣影响,考虑再三,决定公开揭露这些学术造假,希望能消除假科技的恶劣影响,希望对新能源、太阳能制冷有兴趣的年轻人不要上这些漂亮的假数据的当。既然这件事现已公开,我也愿意与有兴趣者探讨这件突出案例的警示意义。 事情是这样: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有一个叫沈恒根的教授,指导一个博士生进行太阳能喷射制冷的“研究”。他们在论文中完全凭空捏造了一个“实验”,(唯一的一个实验,也是用来验证该所谓“研究”的最根本的实验),杜撰了一整套“实验数据”的图表,用这些造假并且错误百出的“成果”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根据这个所谓“研究”写的“博士论文”居然还一路顺风地通过了“盲审”、“博士论文”答辩、授“博士”学位。这样不可思议的奇事能够发生,实在令人吃惊!一年后( 2010 年)该学术不端被发现,我将详细的揭发材料交给了有关单位部门,可是至今未得严肃处理。 现在公布其中三份揭发材料(请见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这些材料已经写得尽可能通俗了,希望不管是否熟悉太阳能喷射制冷知识,大家都能看懂。各位了解了这个离奇的造假,都来为清除造假的恶劣影响出份力。 附件 1 说明: 东华大学前博士生郭建及其导师沈恒根在国外期刊“ Energy and Buildings ”(《能源与建筑》)第 41 卷第 2 期( 2009 年 2 月)上发表了论文 “Modeling solar-driven ejector refrigeration system offering air conditioning for office buildings” (原文见附件 4 )。在这篇论文里,该两作者套用台湾大学的 B.J. Huang 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太阳能喷射制冷的理论模型,做了一系列模拟计算,并列出了实验验证。经过我们核对和调查,发现作者的模拟计算结果数据有误、还捏造了一套不存在的“实验”及其“实验数据”、以及恣意捏造出了几套用以检验模拟计算正确性的所谓“偏差”数据结果(表达为图形)。此外,两作者在建模和计算中在基本原理上出了低级的重大错误,忽视了喷射器临界背压的影响,从而使计算结果进一步远离正确。 2010 年 8 月,我向“ Energy and Buildings” 编辑部递交了揭发材料(附件 1 ),尽管编辑部回应积极,但他们至今还未得到作者的回应。 2010 年 11 月,该材料附在其他揭发材料后也一起交给了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读者可仔细阅读附件 1 ,自己加以判断。附件 5 是沈、郭论文中的主要参考文献 B.J. Huang 的论文,供参考。 附件 2 说明: 郭建和沈恒根等在期刊 《低温与超导》 第 37 卷第 1 期( 2009 年)上发表了论文 “喷射器结构改进方法及其 CFD 分析”。主要问题有二:其一是作者有意谎称 “ 提出了一种新的喷射器设计方法一 - 等马赫数梯度法”,事实是多年前早有人提出了该法;其二是故意修改数据,以掩盖不利的结果。附件 2 是写给《低温与超导》编辑部的揭发信。(至今未有结果) 附件 3 说明: 2009 年沈恒根指导郭建的博士论文 “ 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新型喷射器工作特性的研究 ”通过答辩。这是一篇质量低下的学位论文,粗看下还够不上硕士论文的质量标准。稍微仔细一看,可发现通篇问题多多,当然最严重的还是“实验”和“数据”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明目张胆的造假。附件 3 是 2010 年 11 月交给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揭发材料,简单罗列了该学位论文的主要问题。附件 6 是 郭建的博士论文,但是要用 CAJViewer 阅读器。 附件 4 :沈恒根等在“ Energy and Buildings ”的论文原文,附件 5 :参考文献 BJ.Huang 的论文原文,附件 6 :郭建“博士论文”原文。
12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论文的双语审查以及“双语规则”
热度 48 Namychan 2011-10-26 12:59
最近眼科专业杂志 IOVS 编辑转来一篇数年前在此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求给予双语(中英文)审查。编辑要求明确回答两个问题:一,查此文有无一稿两投;二,有无学术造假问题。送来的除了英文的原文文章外,还另附有一篇中文文章。 我虽然常为一些专业杂志做论文审稿,也偶然为学会做点中英文翻译及核实工作,但这是第一次被要求用双语审查已经发表过的两篇文章,特别看到作者群中还有院士级人物,难免有点震惊和不安。 这篇文章 2006 年1月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同年 8 月在 IOVS 上发表。同一群作者,同一个研究机构,同一实验内容。在 pubmed 上用 key words 检索时, IOVS 的标题与中华眼科发表的标题(英文)肩并肩地出现,题目除了少数字稍变化外,内容基本上一样。说实话,不需要懂中文,单看两篇文章的英文摘要就可知道这是一卵双胞的产品,难怪编辑来信时就已基本定性为一稿两投了。 逐文逐段核查结果不出所料,此文一稿两投是无疑的。实验方法,动物分组数量内容,手术方式,观察内容,用药名称剂量都一样,基本就像是中英文对照的同一篇文章,特别是实验结果图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至于造假,我无法核实原始实验资料不能推测。但同样的实验方法内容但结果部分有不同,有的一模一样的图在中文版中标的是 A 和 B ,在英文版中变更成了 B 和 A 。观察有效的时间也相差甚远。这些是否造假或者是否粗心引起我不得而知,但造假嫌疑难逃,最后我只能将这些异同客观的一一列举出来,请主编自己判断。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一稿两投,全世界学术界包括中国都是不允许这样的。这篇文章的命运可能逃不掉 “ Retraction” 的结局——或者是作者自己撤去其中一稿稿,或者杂志编辑撤稿。 眼科杂志因为专业范围比较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因一稿多投被编辑撤稿的情况极为少见,但查一查,令人郁闷的是不乏国内眼科界牛人(被撤稿)榜上留名。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批评作者了! 我并不想站在所谓道德高度上去批评,更不想是因为有院士级别人物涉及而吸引眼球。事情还未说完,请冷静地读下去。 我与一位近年从国内来的同行讨论此问题,她是一位非常严谨认真的研究者,她听到后平静地说我少见多怪,说这在国内学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比较普遍的现象?她解释到:国内对一稿多投有一个相当混乱的认识。对中文杂志一稿多投,大家比较清楚这是不允许;对英文杂志进行一稿多投,大家也知道这是犯规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对一篇文章在中文和英文杂志上分别发表,(即先投中文杂志,再投英文杂志,或者先投英文刊物,再投中文刊物)认为是合理的,默许的,甚至是鼓励的。而这样的默许和鼓励,是自上而下的。 原来这在中国是一条明规则,或者说是一条 有中国特色的双语规则 。仔细回想起来,当年我在国内时的确听过有领导鼓励研究生将做的比较出色研究拿到国外英文杂志上发表,这当然不妨碍他们同时在国内的中文发表。 中国的这个双语规则最初理由比较简单——因为读者群不一样,中文发表主要是供中国的研究者读的,英文发表是给外国的研究者读。估计这大约是刚改革开放时的事,当时的中文杂志与世界沟通较少,相对比较孤立所以自成一体,中国做了什么研究,国外并不知道。那时许多教授鼓励学生这样做的,希望通过这样逼学生读英文文献,写英文文章,将国内的科研成果推销出国门。虽然现在我完全反对这样做,但至少根据当时的国情我理解这个双语规则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然而,好的愿望不见得带来好的结果。当后来人们发现一稿两投在以数馒头似的计算科研成果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力,而论文的数量与晋级提拔有关时,双语规则的一稿两投的初衷就完全变质了。一稿两投,一稿多投,造假抄袭等为中国科研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诚信危机。 与其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的科研论文迅速走向世界,中文杂志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王国,国际的规范化的投稿要求,科研中的道德伦理日益完善,今天我们再看双语规则中的一稿两投,很清楚知道这是科学研究不能碰的底线,是应该绝对反对和禁止的。 这位同行朋友说大约 2006 年后,国内已经明确禁止再这样做了,但巨大的利益诱惑,急于求成的浮躁, SCI 论文的压力,以及学术领头人的不良榜样,让类似的学术不端屡禁不止,甚至越演越烈。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初这个双语规则中的一稿两投是自上而下形成的,那么现在需要自上而下地认真纠正这个错误,这就是本文抛砖引玉的初衷。
22470 次阅读|115 个评论
杨宝峰院士: 我就是被撤论文的责任作者
热度 7 Majorite 2011-9-21 05:20
杨宝峰院士: 我就是被撤论文的责任作者 近日,Journal of Cell Science杂志撤销杨宝峰、王志国的论文“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s miR-1 and miR-133 produce opposing effects on apoptosis by targeting HSP60, HSP70 and caspase-9 in cardiomyocytes” (2007, 120, 3045-3052; doi: 10.1242/​jcs.010728)。 这篇文章作为杨宝峰的十大代表作之一列入今年申报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奖的材料 中,并明 确表注自己就是这篇文章的“责任作者”。 杨宝峰院士报教学名师奖材料的链接: http://msj.zlgc.org/admin_info/HB_Science.aspx?id=1379 靠上述材料,杨宝峰成为第六届 高校教学名师 : http://msj.zlgc.org/Notice/Detail.aspx?id=24 杨宝峰院士理解的非常准确,文章的通讯作者就是“责任作者”,如果文章有什么问题(例如,因造假被杂志撤销),作为“责任作者”的杨宝峰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责任来,而不是再把责任推卸给“加拿大那边”。 哈医大杨宝峰院士今年申报 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奖的材料 候选人科研工作情况 科研简况 通过对几十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特性,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学说;首次发现微小 RNA 为恶性心律失常等重大心脏疾病的重要调控分子,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药物新的作用靶点;发现β受体阻滞剂及丹参酮 IIA 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新机制;发现 HERG 、 IK1 钾通道和 connexin43 等是心律失常发生及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及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效果不佳的原因。 相关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 510 篇,其中 SCI 收录 138 篇,共被引用 4000 余次。其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ure Medicine 、 Circulation 和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等国际著名杂志,获得 Nature, Cell, Science , Nature Medicine 等国际著名杂志的赞扬,国际著名生理学家 Mark E. Anderson 评述认为“为心源性猝死患者带来了希望”( Nature Medicine , 2007 ),被 Nature Medicine 评为“ 2007 年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被评为“ 2007 年离子通道领域 100 篇最具影响力文章”之一。国际医学界知名专家普遍认为,该发现必将为恶性心律失常防治研究开辟新的思路,并为研发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汇总 出版专著 ( 译著等 ) 4 部 获奖成果共 36 项;其中:国家级 4 项,省部级 26 项。 目前承担项目共 5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1 项 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共 4500 万元,年均 1500 万元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成果 ( 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发表刊物,出版单位,时间 署名次序 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 miR-1 regulates cardiac arrhythmogenic potential by targeting GJA1 and KCNJ2 Nat Med. 2007, 13 (4): 486-491 责任作者 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 200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一 MicroRNA Expression Detection Methods Springer Heidelberg , 2010 年 主编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讫时间 科研经费 本人承担工作 心力衰竭与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基础研究 “ 973 ”计划资助项目 2007-2011 3000 万 首席科学家 重大心血管系统疾病防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教育厅 2010-2013 100 万 项目负责 抗心肌缺血药物金玄胶囊 横向合作 2010-2012 390 万 项目负责 参松养心胶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横向合作 2010-2012 100 万 项目负责 抗心律失常候选化合物筛选 横向合作 2010-2012 120 万 项目负责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清单 ( 限填不超过 10 篇 ) 论文名称 作者 (*) 发表日期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 miR-1 regulates cardiac arrhythmogenic potential by targeting GJA1 and KCNJ2. Yang B, Lin H, Xiao J, Lu Y, Luo X, Li B, Zhang Y, Xu C, Bai Y, Wang H, Chen G, Wang Z ( 责任作者 ) 2007, 13 (4): 486-491 Nat Med MicroRNA-328 contributes to adverse electrical remodeling in atrial fibrillation Lu Y, Zhang Y, Wang N, Pan Z, Zhang F, Shan H, Luo X, Bai Y, Xu C, Wang Z, Yang B ( 责任作者 ) 2010;122(23): 2378-2387 Circulation 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s miR-1 and miR-133 produce opposing effects on apoptosis by targeting HSP60, HSP70 and caspase-9 in cardiomyocytes Xu C, Lu Y, Pan Z, Chu W, Luo X, Lin H, Xiao J, Shan H, Wang Z, Yang B ( 责任作者 ) 2007, 120 (17): 3045- 3052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Downregulation of miR-133 and miR-590 contributes to nicotine-induced atrial remodelling in canines Shan H, Zhang Y, Lu Y, Pan Z, Cai B, Wang N, Li X, Feng T, Hong Y, Yang B ( 责任作者 ) 2009;83(3):465-472 Cardiovasc Res MicroRNA-1 downregulation by propranolol in a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new mechanism for ischaemic cardioprotection Lu Y, Zhang Y, Shan H, Pan Z, Li X, Li B, Xu C, Dong D, Song W, Qiao G, Yang B ( 责任作者 ) 2009;84(3):434-441 Cardiovasc Res Control of cardiac excitability by microRNAs Yang B, Lu Y, Wang Z (责任作者) 2008; 79(4):571-80 Cardiovasc Res Resveratrol protects against arsenic trioxideinduced cardiotoxicity in vitro and in vivo Zhao XY, Li GY, Liu Y, Chai LM, Chen JX, Zhang Y, Du ZM, Lu YJ, Yang BF ( 责任作者 ) 2008 ;154(1): 105-13 Br J Pharmacol Tanshinone IIA protects against sudden cardiac death induced by lethal arrhythmias via repression of microRNA-1 Shan H, Li X, Pan Z, Zhang L, Cai B, Zhang Y, Xu C, Chu W, Qiao G, Li B, Lu Y, Yang B ( 责任作者 ) 2009;158(5): 1227-1235 Br J Pharmacol miRNAs at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Wang Z, Luo X, Lu Y, Yang B 2008;86(7):771-83 J Mol Med A single anti-microRNA antisense oligodeoxyribonucleotide (AMO) targeting multiple microRNAs offers 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microRNA interference. Lu Y, Xiao J, Lin H, Bai Y, Luo X, Wang Z, Yang B (责任作者) 2009;37(3):e24 Nucleic Acids Res 注: (*) 作者姓名后括号内填写候选人署名次序 The muscle-specific microRNAs miR-1 and miR-133 produce opposing effects on apoptosis by targeting HSP60, HSP70 and caspase-9 in cardiomyocytes Xu C, Lu Y, Pan Z, Chu W, Luo X, Lin H, Xiao J, Shan H, Wang Z, Yang B ( 责任作者 ) 2007, 120 (17): 3045- 3052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个人分类: 论大学|8579 次阅读|6 个评论
像芮成钢一样提问
热度 18 Majorite 2011-9-18 06:25
像芮成钢一样提问 (转载+原创) 在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中国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向刚刚上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就坐经济舱问题发难说:“大使先生,听说您是坐经济舱来的,这是否在提醒大家,美国欠中国钱?骆家辉的回复: “作为美国政府官员,不管是其领事馆的官员还是北京大使馆的,也包括总统的内阁成员,一般的规则就是坐飞机的经济舱”。 现在全国各地正开展一场学习芮成钢的造句运动, 造出来精彩句子如下: 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60年才出一个篡改照片的人,而且还是个华人,这是否说明北美教授笨得连Photoshop都不会用? 美国的院士没有特权和副部级待遇,这是否说明美国政府不尊重知识、不重视人才?   北美的学术造假一经曝光,大学就会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处理,这是否说明北美大学管理层闲得无聊? 记者可以到北美的大学校园里采访教授而无需大学“宣传部”批准,这是否说明你们大学管理比我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差得多? 美国加州大学一个老教授实验室的成果被金振民借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报院士、得大奖,美国大学和基金委竟然不知道,这是否说明你们美国人不如我们地大金院士聪明? 欧美大学对学术造假的举报都要严肃调查处理,这是否说明你们大学不把它当成“个人私事”? --------------------------- 骆家辉从美国自带老婆来北京是不是在美国都不知道中国的领导都有包二奶的风俗? 美国领导不包二奶是否因为身体素质太差? 美国贪官太少是不是因为太穷没有什么可贪? 美国领导不喝茅台是不是因为酒量不行? 美国领导一点官架子都没有是不是因为你们领导没有群众威信? 美国你们副总统副州长副校长那么好,是不是没钱给他们配专车? 纽约的市长坐地铁是不是因为你们连公车也买不起? 美国官不坐专列,是不是你们的美国制作不出这么奢华的火车? 美国官不PS领导照片是不是提醒中国你们美国的PS技术太差? 美国发生重大灾难却没有发生奇迹是不是提醒中国你们美国人信上帝是错的? 你们猫王当不了将军是不是因为群众不拥护? 你们不收过路、过桥费是不是人手不够? 你们的收费公路少是不是因为没有钱修? 你们油价太低是不是因为税率不高? 你们国民可以持枪,是不是法律不健全? 你们GDP增长慢,是不是房价太低? 你们慈善基金不养情人,是不是美国人不愿意捐钱? 你们国会老吵架,是不是不懂和谐? 你们四年选一次总统,是不是闲得蛋疼? 你们不会唱红歌是不是因为不懂音乐? 美国不唱红歌,是不是没有音乐家? 你们校车那么多是不是因为学生家长穷?买不起私家车? 你们没有自己刺十一刀自杀的,是不是你们美国人都怕死? 你们没有强拆是不是你们城管硬功不高? 你们不随便冤枉人是不是因为你们美国没有李刚? 你们证监会老是打击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去保护百姓的利益,是不是缺少远大的眼光,不会下盘很大的棋? 你们不造高铁是不是美国老百姓胆子太小,觉悟不高,不敢死? 你们存款不是负利率,是不是老百姓赔不起? 你长得没我傻是不是因为美国不许你喝三鹿? 你们不吃地沟油是不是造不出来?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40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王志国是主动辞职还是被解雇?
热度 48 Majorite 2011-9-11 09:19
王志国是主动辞职还是被解雇?
【鉴于近日王志国在对科技日报记者高博的谈话中诽谤本人,特写此文予以反驳,以正视听。】 王志国是主动辞职还是被解雇? 蒙特利尔华人社区本周的《蒙城华人报》:“王志国涉论文造假被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解雇” 现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正式的新闻发布稿:《The Montreal Heart Institute withdraws the privileges of a fundamental research scientist》,这是迄今该研究所对外发布的关于王志国学术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事件唯一的、亦是最权威的文件,可惜,个别中国新闻记者不看原始文件,听信王志国本人的一面之辞。在西方国家,一个被确证无诚信之人的证词是不被采信的。 “王志国因学术不端被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解雇”, 加拿大英文和法文主流媒体以及中文等媒体异口同声地这么报道,王志国在对科技日报和南方都市报的采访中偏要把责任推给本人,可见王志国这个人一是不实事求是,二是欺软怕硬。 上面第一段那句话是西方文化中“开除王志国作为该所一位基础研究人员”的绅士说法。动词是“撤销”或 “解除”,主语是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医院)而不是王志国,这里没有提及是王志国 “withdraws” 自己 “research privileges and status as researcher”. 这份文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Following a rigorous process, the expert committee concluded that Mr. Wang was found to have deviated from MHI’s ethical standards of proper scientific conduct and his responsibilities as a researcher”(调查证实,王志国先生违反了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科研的行为准则和偏离了科学研究人员应有的责任)。 这句话就给王志国的问题定了性。正因为关键,这句话在王志国散发给中文媒体的材料中没有出现。 再看这一段“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ttee and senior management of the Research Centre, the MHI’s Executive Director took the immediate action to proceed with the necessary sanctions; Mr. Wang’s research privileges and status as researcher were removed and his laboratory was closed. The MHI has also requested the retraction of three additional scientific articles”(根据调查委员会和研究中心管理高层的提议,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所长速作出如下惩罚决定:撤销王志国作为研究人员的权利和职位,关闭其实验室。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要求他再撤销另外三篇学术论文)。这里是被动语态,王志国作为研究人员的权利和职位被removed(解除), 这又是西方文化“开除王志国的工作”的绅士表达。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 不是王志国本人removes自己的“research privileges and status as researcher”。王志国对中文媒体说是他本人辞职的,不是被解雇的。王志国不是不懂英文,而是死要面子出此下策。 上段话明确说明,“关闭其实验室”是研究所对王志国的惩罚。再看看王志国对记者怎么说的?“为了挽回研究所的声誉,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我也只能承担起来,因此决定向大学提出辞职,我的辞职当然也就导致实验室关闭了”,骗个别不看原始外文文件、不动大脑的中国记者,竟然凑效了。 对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表达,我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在“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里已经近十年,哪怕我们不同意某人从副教授升正教授,但我们也不会用“负面的”评语,但是意思绝对的表达清楚,不会有歧意。王志国如果不是不懂,就似乎在利用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别。 9月2在研究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研处长塔蒂夫(Jean-Claude Tardif)主任说,独立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表明,王志国违反了研究所的科研行为准则,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塔蒂夫还表示,这件事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相关研究属於全球性的课题,公布或发表成果都是所有的科学家共同分享,因此必须绝对保证资讯的准确性,并达到了最高的科研水准。 必须强调的是,在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正式的新闻发布稿中还有这么一句话;“The report and names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will be kept confidential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dentity of all those involved and to maintain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scientific misconduct denunciation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MHI’s policies and general guidelines”(根据本研究所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为了保护所有相关人员以及学术不端调查过程的保密性,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以及组成人员姓名保密,不对外公布)。王志国在中文媒体上大量散布未经证实的“先造假、后举报的实验员”以及泄漏调查报告的内容,明显的是违背上述规定的,也是违背他与研究所达成的相关协议的。遵纪、守法、守信本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做的事情。 上周二晚上,王志国从胡宪处得到我家的电话号码后来电,威胁我,如果我不按照他的意思修改我的博文为啥千人学者王志国被解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483093) 怎么怎么。其实,我在那篇博文中曾经说过“王志国给我的印象是忠厚老实、沉默寡言、低调实干”。看样子,外表老实的人其实不一定老实。 读者在Google上可以用“Zhiguo Wang, chercheur congédié pour fraude scientifique”(法文:王志国,学术造假被开除),或者 “Zhiguo Wang, Montreal Heart Institute researcher fired after investigation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英文:王志国,学术不端调查后被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开除), 看能找到多少加拿大媒体发布的消息。如果王志国真是主动辞职而不是被解雇的,王志国赶快到法院起诉这些大媒体,“赔偿”一定不少,快去! 附件: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关于处理王志国学术不端问题的新闻发布稿 Here is the press release from the Montreal Heart Institute: The Montreal Heart Institute withdraws the privileges of a fundamental research scientist MONTREAL, Sept. 2, 2011 /CNW Telbec/ – During today’s press conference, Dr. Jean-Claude Tardif, Director of the Montreal Heart Institute (MHI) Research Centre, gave a briefing on the alleg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with regard to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 of Mr. Zhiguo Wang. Dr. Tardif explained that, at the end of June, the MHI Research Centre’s officials were informed that two of Mr. Zhiguo Wang’s publications had been retracted from two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MHI’s management immediately mandated an independent expert committee to investigate allegations of possible scientific misconduct. Th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MHI’s Research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ethical standards for condu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ollowing a rigorous process, the expert committee concluded that Mr. Wang was found to have deviated from MHI’s ethical standards of proper scientific conduct and his responsibilities as a researcher. The report and names of the committee members will be kept confidential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dentity of all those involved and to maintain the confidentiality of the scientific misconduct denunciation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MHI’s policies and general guideline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ttee and senior management of the Research Centre, the MHI’s Executive Director took the immediate action to proceed with the necessary sanctions; Mr. Wang’s research privileges and status as researcher were removed and his laboratory was closed. The MHI has also requested the retraction of three additional scientific articles. The MHI ensured that all relevant stakeholders were informed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at all necessary measures surrounding this situation were being implemented. Dr. Tardif also stated that: “ Mr. Zhiguo Wang is not a physician. His activities at the MHI consisted in conducting fundamental research studies at the cellular level. Mr. Wang’s research work did not involve patients and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ny drug testing.” --------------------- 加拿大家园网是这么报道王志国的,可见大家都是看得懂英文的,不会像中国的科技日报那么瞎写。 http://www.canadameet.me/news/canada/2011/0903/90257.html 加国知名华裔医学研究员 查处撤职 冻结数百万经费 加拿大家园 canadameet.me 2011-09-03 08:06 来源 : 明报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15546 次阅读|44 个评论
我相信王志国会造假
热度 14 Majorite 2011-9-10 14:40
我相信王志国会造假 我第一篇写王志国的文章中,认为他不可能会造假。但是,看了他这几天对媒体的讲话,我改变看法了, 我相信他会造假。 例如, 在《我没有造假——王志国教授有话说》(《七天》9月8日01和05版)中还有这么一段话:“Tardif先生(研究所科研处长)还指出,调查组得出结论, 王志国教授先前发表在 世界一流 杂志《自然医学》上的论文不受影响, 不会被撤销 。但是鉴于该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被广泛引用的国际地位,鉴于没有足够证据证明“ 图像门 ”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并 迫于媒体及基金会得压力 , 因此研究所决定接受王志国两个月前提出的辞职报告从而关闭他的实验室 ”。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段话是编造的,不信,我们找Tardif先生对证去。过去,我不相信王志国会造假,但是,Tardif先生的话不是造出来了吗?如果这个时候还敢造假于严肃处理他的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内容,其他假当然也有可能了。从他对媒体的讲话来看,Tardif先生的新闻发表会开成了对王志国的表彰大会,这符合逻辑吗? 王志国对媒体说:研究所之所以对他处分,是因为“研究所承受巨大压力”。“找我谈话两个小时后,所里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可见其压力之大", 这种话亏他说得出来!可惜啊, 王志国在加拿大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这事情的严肃性。看样子,他以前没有参与过单位的行政工作,对主流社会的一些东西不了解。 其实,心脏病医院的Julie Chevrette早就得到授权在网上发布消息,邀请媒体派记者于9月2日下午1:30到该所Jean-Parisen大厅听取该所科研处长Jean-Claude Tardif对王志国研究员的调查报告, 见下图 (来源: http://www.newswire.ca/en/releases/archive/September2011/02/c8168.html )。一切早就按程序安排好了, 哪是王志国说的 “可见其压力之大”? 不能再说假话了, 好不好, 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就是现在,王志国还是没有理解这事情的严肃性,否则也不会这几天连续接受许多中文媒体的采访,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例如, “ 自己不是被解雇, 也不是 被“勒令离开”, 是我自己 主动请辞”, “我辞职了,所以实验室才关掉了”,““是有人在专门整我们”(还“我们”,就你一个人)”“心脏病医院是迫于媒体压力才做出这么重处理”,"我没有造假“,等等。按理说,不符合事实的话千万不要讲,上了报纸就是白纸黑字。医院知道了,肯定不高兴。遇到新的举报,还会查。所以,我替他担心。有道理,为什么不去法院跟医院打官司。我想王志国不会去,因为你不会赢。对中文媒体说那么多不该说的话,赢来对加拿大不了解的、文化不高的一些中国人廉价的“同情”?或许, 王志国以为他反正被解雇了,以后再也不用和心脏病医院打交道了,可以随便说了。昨天,他又对《南方都市报》乱说了一通,把本来为他说好话的我也给卖了。听人劝,好自为之。在加拿大再出什么事,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杨宝峰院士救不了你。 他对媒体还讲了许多这样经不住推敲的话,容我有时间把它们写出来。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6979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metaphysics》的随想
热度 1 shermanwang 2011-8-4 05:47
多年前在中国科技大学求学时,我一直困惑为什么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西方,为什么中国古代有那么多人看见树叶丛树上掉下而没有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最近几天读了 Aristotle 的《 metaphysics 》才真正找到了根源。正是中国自古至今学者没有像 Aristotle 那样求知的哲学思维,而西方的科学可以说是完全在 Aristotle 的理性认识真理哲学指导下发展的产物,无论是牛顿的力学理论学说还是后来的量子力学理论学说,在《 metaphysics 》中都可以找到其认识的思想根源, Aristotle 论述了 truth, essence, nature , idea 等很多基本概念,正是由于 Aristotle 明晰的哲学学术思辨的思想,追求知识的认知的 cause , principle ,和正确的 reason ,而这些才是 wise 。这些形而之上的认知目标的学术追求是中国学者没有的。在数千年的中国学术,讨论认知的形而之上的书籍很少,追求认知的真理可以说就没有,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也有一些形而之上思想概念,但是概念定义不清,意义含混,没有清晰的逻辑思辨,所以中医数千年也说不清什么是“气”, 什么是“阴阳”,什么是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人的劳动生产中有许多技术知识的发展,却没有研究科学原理和规律的认知。直至今天,中国人也是不喜欢真话的,更不喜欢真理。从事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人,如果没有人性的良知和追求真理的理念,只为追求利益,就只能是做的虚假的学问。所以才有中国人发明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发明用激素养黄鳝。目前中国的学者目标几乎都是多发 SCI 论文,中国的学术会议几乎就是一种宣传活动,没有学术的辩论。形而之上的真理的寻求只能是在自由、平等、民主而且生活悠闲的条件下通过不断的认知追求产生,而这种条件在中国就从来就没有存在。如果牛顿在中国,皇帝会问他,你的万有引力定律有利于我的统治吗?中国人是不需要这样的真理的,追求真理的人也不会得到社会或民众的尊重和认同。相反,不会写溜须拍马的文章的学者都是傻瓜蛋,不想论文数据造假,将文章 编凑得更漂亮的科研人员都是笨驴。何必那么认真呢?郑板桥不是名言难得糊涂吗?居心叵则的人正是觉得认识不清的学术问题正是欺骗社会、捞取利益的大好时机和环境,每天在报纸上或马路上不是有很多以易经或黄帝内经上的形而之上的概念、胡乱诠释骗取钱财的吗?中国人现在之所以学习西方科学是因为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洋枪洋炮将中国人打得一败涂地,但是中国人不喜欢 Wise 。 Wise 不是智慧的意思,中国人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智慧,而西方人认为那是 trick 。中国人不能区分智慧和诡计的差别。中国没有哲学家 —philosophy 就是 love wise 的意思, 只有当等到中国发展成为民主、平等、开放而又富足的社会,才会有公平和公正。所以时下的学术造假和科研资源的分配不公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22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李娜夺冠看"举国体制"
热度 6 daixueling 2011-6-5 16:10
  北京时间6月4日,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李娜仅用时1小时48分钟便直落两盘以6-4/7-6(0)击败卫冕冠军赛会意大利老将斯齐亚沃尼,改写四大满贯百余年历史成为首位夺得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球员,也成为首位捧起法网女单冠军奖杯的中国金花。 再看看李娜的个人简历: 李娜,1982年生于湖北武汉,是中国女子网球界的领军人物,6岁开始练习网球,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从网球低级别赛事一路打到四大满贯。曾经在2002年退役两年。2004年,李娜复出,成为第一个获得WTA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人,并闯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强。 重返国家队后因不满举国体制的训练方式于2008年“单飞”,她的网球事业也从此一路飞进。 在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李娜折桂封后,获得亚洲人首个大满贯赛事的女子单打冠军,攻克了世界网坛的最高荣耀殿堂。 可以说,“举国体制”已经成为继毒奶粉、毒食品之后的又一中国特色,这不仅在体育领域,在学术领域也是比比皆是。 国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少数所谓的“前沿”学术,要求学者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新、特、大的成果。在这样的压力和要求之下,就产出了大量的“作品”,有学者甚至为“作品”而作品。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用这种“作品”构建的“身板”能撑起又一个牛顿吗?而且我们还在不断向外鼓吹,中国的学术是如何在进步,发展和壮大,也许中国的第二个浮夸时代已经来临了。“泡泡”吹得太大总有破灭的一天。 试问,居里夫人是举国体制获诺贝尔奖的吗?哪一个真正的学术成果不是真正的学者们倾其半生甚至一生的结晶,“短、平、快”成果的最终结果不是中国的学术“夺冠”而是中国的学术“玩完”!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5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杜绝学术造假,科技期刊责无旁贷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1-4-20 12:07
科技部部长万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同时,对学术造假要坚决打击,零容忍。社会各界应积极监督,科技期刊更是责无旁贷。 近年来,以抄袭、剽窃、造假为代表的学术不端行为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造假案例屡屡曝光,屡禁不止令国际舆论哗然。学术和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泛滥,不只是学术诚信问题,也造成国家学术诚信形象受到影响。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最近决定,取消德国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的法学博士学位头衔,原因是他的博士论文中存在抄袭嫌疑。3月1日,古滕贝格宣布辞去防长一职。这位陷入“论文剽窃”丑闻并被剥夺博士学位的高官,最终在如山的舆论压力下败下阵来。 2005年年底,有关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丑闻逐步被揭露。首尔大学经调查最终认定黄禹锡学术造假,并宣布解除他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黄禹锡因侵吞部分研究经费而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李连生已被西安交大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被一次性撤销。如此大规模地论文造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英国《自然》杂志,在“通信”栏目刊登了《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张月红的一封来信,标题为“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引起广泛热议。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家颁布了有关法规,许多国际组织和出版商纷纷出台了关于行业和期刊出版道德规范指南,对杜绝造假以及对造假行为所采取了强有力措施,而造假行为却屡禁不止。 科学研究有其必然的本质与规律,来不得半点浮躁和急功近利。科技期刊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应担负起社会责任。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我国科学家建议对学术腐败愈演愈烈须下“猛药”。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层层把关,不给学术造假任何机会。 1.学习国际科研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估系统以及公正、透明的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和评审机制。摒弃过度使用如影响因子(IF)的量化指标(参见:欧洲科学编辑协会关于影响因子的不当使用的声明http://www.ease.org.uk/statements/EASE_statement_on_impact_factors.shtml)。欧洲科学编辑学会在其网站上声明:IF原本是用来评估科技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指标,建议不应成为评价单篇文章,更不应用于对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和科研项目申请与评估的唯一标准。关口前移,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伦理委员会,应对出自本单位的论文和项目评审把好第一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遵守国际有关标准和指南。加强科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项目的结题总结应引入第三方的评估机制。对科研单位负责人以及项目负责人建立相应的问责制。 2.关于科研评估与奖励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完整和独立的管理结构和系统以及评估程序,注重对科研过程与成果的评估。建立客观、公正的量化评价指标, 摒弃“只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 建立学术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3.学术期刊应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学习和借鉴国际有关组织和出版商关于出版道德规范指南。最大程度地封杀造假、剽窃论文的发表。加强审稿:除使用相关数据库, 类似CROSS-CHECK软件检查外,期刊应严格做好审稿人的选聘、使用以及评议制度。期刊《作者须知》应明确作者资格、重复发表、剽窃、造假、利益冲突的含义。要求作者给出关于人体和试验动物保护,知情同意、IRB批准制度、临床试验登记制度等执行情况的声明。作者应在投稿首页写出每个作者对文章所作的贡献以及从未在其它期刊发表过同一文章的声明等。发现学术不端后应采取的措施:期刊编委会对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确认后,应通知作者所在单位以及资助者,刊登撤稿声明,同时通知期刊被收录检索系统撤稿。严重者应取消其继续在本刊投稿的权利等等(参见: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e/PublicationEthics)。 本文作者马景云,从事医学英文编辑长达30余年,具有丰富的医学英文编辑经验,了解SCI杂志工作流程与稿件刊出标准,是本领域具备医学知识、英文编辑、期刊出版等多种技能的英文编辑专家。迄今已编辑医学英文论文4000余篇,并成功指导和帮助许多作者在SCI杂志发表文章。马景云曾在国际知名杂志《JAMA》、《BRITISH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OTOLANRONGOLOGY HEADNECK SURGERY》等学习和工作;曾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和《世界胃肠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编审、编辑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以及项目管理负责人。目前担任理文编辑高级顾问。
3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造假,是中国的专利吗?
热度 5 BihongFu2010 2011-3-3 14:3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的科技论文数量估计早已是世界第一;中国的体育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时,成为金牌第一;中国的高铁也实现了“大跃进式”的发展,高铁运营里程已经是世界第一......仔细数来,当今的中国确实已经有无数"世界第一"。 但是,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经常散布说我中华造假成风: (1)比如最近德国国防部长身陷博士论文抄袭造假,硬说他的造假是从中国学来的; (2)国外媒体散布我们的花样滑冰选手年龄造假; (3)我中华高铁的多项世界第一,人家说我们是偷人家的技术后组装的,而且安全隐患很大; (4)清华大学说自己2011年就要跨入"世界一流大学",人家老外硬说咱中国大陆还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为什么我中央大国,常常陷于人家的“谣言”之中呢?好的东西没咱的事,造假的东西全往咱头上扣。难道“造假”是中国的专利吗? 仔细想一想,人家有时真还没有冤枉咱们: (1)中国科技界,造假已经不是个例:造假论文动不动几十篇; (2)中国体育界,年龄造假,以大打小,已是常态; (3)中国高铁,车厢内的“洋文”商标还未揭掉,就变成了CRH系列(中华“和谐号”); (4) 中国食品界,往牛奶和奶粉中添加" 三聚氢氨"、“皮革的水解蛋白”已经是奶界的潜规则; (5)....... 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同样,我们的"诚信与道德"重建也已经关系我中华民族的 兴衰!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3773 次阅读|7 个评论
制裁学术不端,勿忘科研自主性
热度 7 段伟文 2011-2-25 13:09
制裁学术不端,勿忘科研自主性 段伟文 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频频曝光,加强对科学不端行为的规范和制约成为一种普遍的呼声。最近,在李连生因造假被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事件中,有媒体评论指出光有行政追责不够,还应考虑启动司法程序甚至通过专门的立法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毋庸置疑,接二连三的学术造假事件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恐慌和忧患意识。在普通公众眼里,市井、商场与庙堂的浮躁失范和腐败多少有点见怪不怪,而象牙塔中真理追求者们的不端行径则令人困惑与震惊,大有整个道德大厦将倾之感。 正是这种道德恐慌和忧患意识的普遍存在,使得有关部门对学术造假和科学不端行为的处置与社会期望有相当落差。公众的普遍心理反应是,造假者必须得到应有的惩处,对于严重的不端行为应诉诸法律手段。其实,各部门有关科研诚信建设和科学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已经开启了依法规制的大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重典痛击以满足民意那么简单。由于科研活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并在不断发展之中,与其专门制定新法或增设法律条款,不如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先积累判例,再逐步完善立法和执行。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一些个案势必会纳入司法程序,通过个案的法律实践对现有法律进行特定解释和增补,应可达到一定的警示效果。 然而,外在的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仅仅是一种事后的清算,纵使让人拍手称快,仍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导致学术造假和科学不端行为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研的行政化管理与资源配置制约了科学的自主性,使同行评议、学术批评等科学自治机制发生紊乱,甚至丧失其应有的自律功能。众所周知,科研的行政化管理和资源配置将科研绩效简单地还原为项目和投入之类的量化指标,仅从主观期望的社会经济价值而非科学自身的规律出发确立研究方向、制订研究计划。于是伴随着投入规模的持续增长,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管理能力捉襟见肘的局面。 近代以来,科学的目标是寻求尽可能客观和普遍的知识。而达成此目标的根本保障不仅仅是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更在于科学共同体的自主与自治,即通过自由探索发现可能有价值的研究方向,通过同行评议对科研成果提出有条理的质疑和无偏见的评判。因此,社会对于学术自由和科学自治的认可未必是出于观念上的认同,而可能更多地出于实用和效率的考量。 导致当前学术造假和科学不端行为盛行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就科学自身而言,到了该认真反省科研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对探索自由和科学自治的干扰的时候了。一方面,要认识到课题和项目的前提条件是自由探索,应该在科研投入中增加研究人员的可自由支配的常规性支持经费;另一方面,让科学充分自治以发挥其应有创新活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在科研立项、审批、评审、奖励等各个环节,增加公开性和透明度,努力克服各种利益冲突,创造有利于尊重科学的自主性和自治机制的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全文载《科技日报》20110225科技话题)
个人分类: 科技与伦理|57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建议将对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黄安年 2011-2-15 10:14
建议将对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15 日发布 2009 年 3 月 15 日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发表《标本兼治惩防并举 全面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称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快速的行动、最果断的措施,尽快将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体系建立起来、有效运转起来。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高等学校对本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要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机制,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要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据法律法规,对违规者予以惩处。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遵循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恰当。(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3/16/content_11017677.htm ) 这为部长可谓大话、狠话说尽,但行动上却高高举起 , 轻轻放下 , 只听雷声 , 不见雨下。事隔近两年 , 周济也转位掌管工程科学院,迄今未见教育部有一件“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的处理 , 请问教育部作何解释? 看到新华网头版头条通栏标题“我国首次撤销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打击学术造假现一声春雷 对学术造假须 " 出重拳 " │万钢 : 对学术造假 " 零容忍 " │以 " 零容忍 " 态度刹造假歪风”,并报道《中国打击学术造假之路任重道远》,高调称“专家称,此举彰显中国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态度,但中国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这次是否动真格,是否真的对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的态度,还将拭目以待。如果真的如此 , 依笔者之见,建议将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态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 并规定如果不兑现当行政问责。 中国打击学术造假之路任重道远 2011 年 02 月 14 日 21:30:44  来源: 新华网 专家称,此举彰显中国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态度,但中国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道路仍任重道远。 科技部通告称,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 此次针对李连生的调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杨绍侃等的实名举报。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深圳网友谭刚在新浪微博上写到:“终于迎来科技部的首例撤销奖项举措,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但仍然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为学术不端行为树起了最为有效的警示线。”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英说:“科技部撤销李连生等人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对于净化学术空气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显示我们国家对于学术造假‘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好头。”但同时说:“要从根本上杜绝学术造假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民间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说:“这次是国家层面采取措施最严厉的一次,应该是一个进步。”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中国学术不端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医学研究机构和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内的近半数科研工作者认为学术造假“非常普遍”。此调查共有30078名受访者。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曾在多个场合表明中国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态度。但方舟子认为目前距离“零容忍”还很遥远。他认为中国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猖獗,原因在于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对学术造假没有制度化处理渠道。 “很多学术造假事件揭露出来,最后也没有受到相应惩罚,造假成本和风险很小,”方舟子说。 此外,在李连生学术造假事件中,暴露出诸如学术鉴定和评奖机制的不健全,学术鉴定和评奖委员会独立性、透明度缺失等制度因素。该发挥甄别、评价作用的评奖程序形同虚设,专家评委履职不力,让掺了假的学术成果一路绿灯、屡获大奖,直至骗取国家级科技奖项。 石英说,学术造假之所以屡有发生,除了造假者个人学术道德缺失以外,还与当前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与管理机制有关。 这些量化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等。对个人而言,这些量化的标准直接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和学术地位等切身利益挂钩。“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当然会导致某些人铤而走险,”石英说。 他认为中国亟需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强化学术评价的质量意识,以质量为导向和核心;科学地把握评价的质量标准,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 对学术造假说 "NO" 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 李连生事件揭露历时 4 年 学术打假这是信号还是“特例” * 李连生被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 打击学术造假现一声春雷 * 微博热议李连生造假事件 社会监督有利防治学术造假 高校频爆学术造假丑闻 造假根源引热议 科技部撤销原西安交大造假教授所获科技进步奖一事渐渐平息,但近年来高校频频爆出学术造假丑闻的根源在哪里依然被热议,如何才能真正刹住这股歪风,还学术界一片净土? 详细 * 华中科大 " 零容忍 " 学术不端解除造假副教授职务 * 方舟子正式实名举报朱学勤论文抄袭 指责复旦袒护 * 人民大学出版社 " 最牛套牌书 " 网友质疑学术造假 * 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 : 一论文遭 16 单位 25 人 6 轮抄袭 * 记者调查 : 代写论文生意红火 学术造假何时是头 ? 打假之路缘何漫长 学术打假“第一拳”仍不够狠 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然而,这一记首次使出的学术“打假拳”,仍被多方舆论评价为不够重。 详细 * 新华时评 : 封堵“李连生们”重在扎紧制度篱笆 * 对学术造假者仅撤销奖励? * 教育评论 : 学术造假案背后的利益链更可怕 * 教育评论 : 对学术造假须“出重拳” * 华媒评学术造假 : 以“零容忍”态度刹造假歪风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2/14/c_121077128_2.htm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部撤销原西安交大造假教授所获科技进步奖:科学网的胜利
热度 3 杨学祥 2011-2-10 06:59
科技项目造假并非虚构,六教授实名举报终有结果。这是科学网的胜利。 科技部撤销原西安交大造假教授所获科技进步奖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0日05:50 北京日报   本报讯 因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被科技部公开撤销了其昔日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   科技部在通告中称,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等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为该科技进步奖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就李连生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联名进行实名举报。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法庭交锋,在众多造假事实面前,李连生已被西安交大解除教师聘用合同。   作者:刘欢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10/055021930879.shtml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建立擂台还是确立霸主? 已有 407 次阅读 2011-2-8 08:2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科技 霸权 科学争论 推荐到群组 谁是中国学术的敌人:建立擂台还是确立霸主? 杨学祥 中国一流大学应该积聚一流的中国人才,世界一流大学应该积聚世界一流人才。海龟和土鳖本身不是中国学术的敌人, 中国学术的敌人是缺乏竞争的科学霸主传统: 管科技的是科学皇帝,独占科技的是科学承包商,跟风潮流的是科学买办 , 模仿国际的标准,贩卖封建的私货(注:剽窃老师和学生的成果;一人得道,弟子升天),科研基金大半消耗在关系领域。 无论是把海龟和土鳖哪一个选作科学霸主,独霸的传统都是中国学术的敌人。科学发展的精神和精髓是科学争论和竞争,保障各种科学观点的存在和发展,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交流,保障实践检验的机制,这样才能促使科学存在和发展。科学不会只有一种声音,科学不是哪一门派的独角戏。主流和非主流是互相转化的,霸权是正常转化的最大障碍。 管理部门的责任不就是确定主流,还要保护非主流的合法存在,保障合理的竞争机制,防止主流利用霸权压制创新观点,科学研究的交流在范围上是世界性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常流动的,不能给霸权学术留有存在的余地。 在中国,除了跟风潮流,你能听到多少独立的科学观点?科学买办不懂科学。 建立擂台的目的不是确立霸主,而是提供合理竞争的平台。 科技最拍帝王欢,一枝独秀百花残。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1019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85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今中国的学术造假多半是为别人做假嫁衣
周可真 2010-10-11 11:27
当别人强使你不得不从事科研并且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时,你的科研活动就不过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在这种情况下,你多做出一份成果,就是为别人多添加一件嫁衣,当然,这种情况下的学术造假,也只是为别人做假嫁衣而已。 当今中国学者的科研活动多半是一种被迫行为,所以当今中国的学术造假多半也不过是为别人做假嫁衣而已。但是,许多科研单位或大学的领导仍然为自己能获得假嫁衣而高兴以至于纵容和包庇这种造假行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领导压根儿就没打算出嫁,所以假嫁衣对他们来说都是可以为自己换取名利的真衣裳。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4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方国家83.3%的医学研究造假
热度 2 lincbacon 2010-9-15 21:34
西方国家83.3% 的医学研究造假 最近有关张编辑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众多博友的热烈评议。对于此事的来龙去脉我相信大家都基本了解了,在王宝山的博文《Nature》的用心是良苦还是险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2800 )中对整个事件有比较详尽、客观地评述,我对此事件就不再赘述。 这里,我只是想说浙大学报张编辑的行为可笑可悲,而Nature哗众取宠导演的一出闹剧更是可叹可恨。作为世界顶级期刊,一直为中外学者仰视的Nature,做出如此拙劣不严谨的行径的确很难让人相信。 鄙人离开学术江湖久矣。既然又说起这个学术不端,让我们来看看最近接连发生在美国高等学府的两起造假案: 1. 哈佛确认心理学教授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果: 2010 年 8 月 20 日 ,一封来自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系( FAS )主任 Michael Smith 的电子邮件称,在经过系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后,在此我很遗憾地向各位证实, Marc Hauser 教授确实有 8 处地方存在学术不端,并且他要为此负全责。(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6536.shtm ) 2.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造假案宣判:2010年6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学家Goodwin承认造假行为,Goodwin于9月3日被判分别赔偿美国卫生于服务部(HHS)和威斯康星大学各5万美元,并处个人罚金500美元。(来源: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259.shtm ) 大部分美国的学术造假都是极其恶劣的原始高端学术造假,这两起也是。原始高端学术造假,对学术生态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国内常发生的低端学术造假:抄袭和剽窃。 有如此地位的美国科学家造如此大假,这本身就说明美国的学术造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起造假案在美国学术界不是偶发事件,更多的造假案因为其背后强大的利益集团的保护,或因为揭发人的势单力薄而被闷在锅里。这两起案件原本也是想捂,但最终还是没法捂住才不得不被公之于众。 中国的学术界是不争气,是腐败。不过时间到了21世纪,英美学术界的腐败速度比起中国的来说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读如下报道: 5/6新药 无效 。 根据《自然》编辑的手法,我将此报道的标题改上一改,就成了 西方国家 83.3% 的医学研究造假。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17日文章,题:5/6新药 无效   据制药业专家说,每6种获批新药里就有5种几乎没有为患者提供任何新疗效。   美国新泽西医科牙科大学教授唐纳德 莱特说,大公司对专利药大肆吹嘘, 将大量投入用于说服医生开它们的药,还刻意淡化药物严重的副作用。   他说,当把这些处方药的 副作用毒害 和药物使用不当考虑在内,这些药物就成了 重大杀手 。    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就是制药业过度宣传的经典例证。有人将其吹嘘成预防心脏病的神药,尽管有证据表明它们带来的害处多于好处。   唐纳德 莱特认为,是制药企业创造了一个 柠檬市场 。 柠檬市场 的 概念是,销售方比购买方掌握的产品信息多得多,并以此获利。   他说: 有时制药企业会夸大新药的作用,隐瞒或淡化有关严重副作用的信息。它们用在推销并说服医生开这些新药上的时间,比用于研究的多两至三倍。   他还说: 医生可能会得到误导性的信息,然后告诉患者有关新药风险的错误信息。这真是一个 双重柠檬市场 。   莱特教授指出,这是 现代社会最危险的一个 柠檬市场 ,因为副作用的毒害和处方药的误用令这些新药成为美国社会的重大 杀手 之一。   他的主张受到英国制药工业协会的驳斥,后者说他 一直在控诉,却没有多少有力证据 。   莱特教授也曾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文章。他说,根据独立评论家提供的数据,每6种新药里有5种几乎没有任何新的疗效。   他在论文和今年秋天即将出版的新书《处方药的风险》中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说,制药企业将心脏病与饱和脂肪和胆固醇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化为 胆固醇致命 的简单结论。但两项关于他汀的重要实验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降低了心脏病风险。他说,对于数项研究的一项重要综合分析表明, 他汀与降低死亡率无关 。   莱特教授说: 疗效甚少的新药占据了制药业五分之四的成本。   他指责这些企业大量 不完整、局部和不达标的临床实验 令药物监管部门应接不暇, 结果是,在没有人能知道这些药有什么真正疗效或有多大危害的情况下,新药就获得批准 。   不过,英国制药工业协会为制药业坚决辩护。一名发言人说: 千百万人都是由于药品而存活下来。对于过去致死、降低生活质量或需要住院治疗的疾病,是药物改变了治疗方式。   (8月19日《参考消息》 斯蒂芬 亚当斯/文)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1198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吊诡的签字
lwd8811 2010-8-22 01:09
吊诡的签字 签字是对某事务做出认真负责的承诺程序,大到国际事务,小到日常的借贷、委托等活动。然而,这一严肃的常识性常常发生不应有的缺失和异化。如一篇论文发表,导师被排第一位,发表后被捅出来论文是抄袭之作,导师出来辩解称:本人不知道没有签字为凭,于是不了了之。日常的申报成果、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多是没有当事人签字承诺程序,造成搭车、夹带现象常态化。这些都是当下升官、发财的硬指标,可又偏偏是任由桌下暗箱操作的环节。制度的缺失也是放纵违规、学术造假的需要。 下面仅就图纸签字及类似情形做点剖析。设计图交付生产、制造,必须有工艺、标准、校对、审查人员签字,否则不能制造,这是常识性规则。签字表明设计是认真的,也表明是对后果负责的。如果发生问题,造成损失,签字人是要负责任的,小问题面子上不好看,造成重大损失要承担责任,严重的要受到法律追究。有了签字制度,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就会特别认真,交付制造后也不放心,特别关心制造过程中的反应,有问题及时处理。签字就是约束人们养成认真负责习惯。设想,如果设计图可以不签字,设计人员就可以不对设计负责,他就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不负责,他不会关心制造中会有什么问题。不管出多大问题,都与他无关。可以说是某领导让我画的,我没有签字,我概不负责。但是,现实中即使一个小差错,对于重要产品,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也会造成严重问题,甚至导致全军覆没。这样的事故在那些没有签字制度的企业是经常发生的。即使是极其认真,图纸上的差错还难以完全避免,何况任其不负责任,后果会怎样? 怕麻烦是一种简单理由,一张设计图签字前必须多看几遍。如果签字还怕麻烦,那肯定不会反复看几遍,其中的差错几乎就难免了。或者把签字当作一种形式,于是就发明代签,甚至盖章的办法,实际还是没有签字。 也有人把签字当作权力的标志,说是权力也是权力,图纸签字是一种技术性职权,是技术把关,是防止差错。但是,不是行政职权,在泛行政化的今天,有些单位特别重视行政权力。我有行政级别,我要行使权力,由我审查,表明你在我的管辖之下,需要满足权力欲,审查过程都可以免,只要签字的快感。如果老兄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设计人员心里会怎样想,图纸对与错,反正你也看不出来,你签字你负责,结果会造成许多龌龊,最后造成签字流于形式,问题无法避免。 也有一种情形是身居领导位置,技术水平低,没有审查图纸水平,但把审图权与利看得很重,不愿意他人审图,不愿意技术人员签字,他是想最后他可以把成果全部揽在自己名下。因此,就有意无意地不执行签字制度。就会导致设计人员人人不负责,问题不断,甚至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说到底还是名利惹得祸。这种领导人就犯傻了,既然你已经身居一定位置,不懂技术,谁也不会为难你,你把大家组织好,把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成果还是你的。你把技术人员都看成雇佣,不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鼓励,把名利完全归自己。谁也不是傻子,到头来,受到损失的还是你的或你领导的事业。 还有一种情形,是设计人员水平有差异,一般担负审查责任的技术水平相对高些。如果审查者水平相对不高,也会造成矛盾,常常互不服气,发生争执。这里使用相对一词,就是所谓水平高低是相对的,学识和经验再多,也会有不足环节,长于原理,可能结构不精;熟悉传统设计,可能对工艺、技巧不精。这种情形技术人员应该本着互相学习的态度,避免纠缠技术细节,抓住某一技术细节没完没了,争的脸红脖子粗,甚至伤了和气,就大可不必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学者求证哈佛作假
热度 1 Lincbacon 2010-7-30 16:48
从网络里找出《科学新闻》的一篇旧闻。 此事的揭露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往事的细节渐渐模糊。时间的灰尘,渐渐封住了斑驳的真相。 如果造假护假成为是一个学术垄断集团的意志,个体研究者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 科学的历史还会按照它的轨迹继续前行! 中国学者求证哈佛作假 究竟是造假还是误解 2009 年 11 月 10 日 08:12   科学新闻杂志  孙滔 导读:这位浙 江大学 教授的文辞激烈,他认为浙江大学贺海波学术造假的危害有限,而美国哈佛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那些造假的研究人员们,才是真正的学术江洋大盗,才是现在学术腐败和科学造假的源头所在。 在 科学 研究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和认知的局限或不谨慎,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数据而被误认为是真实的。究竟是集体造假还是双方认识不同产生误解,尚需双方进一步以实验数据来验证 中国学者求证哈佛作假 ■ 记者 孙滔 疑案源于浙江大学郭磊 2003 年赴哈佛医学院多囊肾( PKD )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 research fellow )。 6 年后,他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文章称, PKD 研究领域涉嫌集体作假。 这位浙 江大学 教授的文辞激烈,他认为浙江大学贺海波学术造假的危害有限,而美国哈佛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那些造假的研究人员们,才是真正的学术江洋大盗,才是现在学术腐败和科学造假的源头所在。 但此案似乎并不容易作出结论。 起因 作假 的风波起源于与多囊肾。 多囊肾疾病是一种累及双侧肾脏的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其典型特征是全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压迫肾脏,使肾脏不堪重负,无法正常工作,直至衰竭。在美国对此疾病研究颇为热门,美国的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也很重视,对此给与了大力资助。 就在郭磊 2003 年来到哈佛医学院之际,这个实验室刚刚发表一篇《自然 遗传学》研究文章,研究证明引起多囊肾的蛋白定位在细胞的纤毛上。这样就 完美地解释了 PKD 基因的突变为什么会引起多囊肾 。之后,国际上诸多研究团队跟进, 多囊肾病理机制为细胞纤毛感觉功能的缺失 成为了生物医学科研的重大突破级发现。 郭磊曾于 1999 年 ~2000 年就在该实验室从事过多囊肾相关基因的功能和病理机制研究。 2003 年再回来,郭磊也理所当然地把研究焦点放在这个领域,但今天郭磊却认为 这一段时期的确是我科研生涯中最痛苦的时期 。 他在做了很多不同的重复验证实验后发现,该实验室发表的实验结果其实是实验方法和试剂导致的假象。他认为, PKD 领域这一重大科学进展,竟可能是这样一种 皇帝新装式的东西 。 郭磊追述道,他多次向科主任和实验室老板 Zhou Jing 提到他的发现,但均没有得到积极回应。随后他还与 PKD 领域的其他权威交流意见,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反馈。但郭磊称,他因此受到了实验室老板的暗示性言语威胁。 郭磊又于 2007 年 4 月向主管科研诚信的副院长 Margaret Dale 当面报告了这个涉嫌科研造假的现象,但很快他就收到了 实验室主任要我走人的 E-mail 。 郭磊陈述说,即使在随后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 ORI )询问下进行的内部调查,也是无疾而终。 郭磊在科学网上的这篇博文至今已经有近 3 万的点击量,这在科学网上已经是惊人一 博 了。他告诉《科学新闻》, 我在博客上揭露此现象,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世上还有这样一种 集体协同式 学术造假。 求援 然而,郭磊公开这个疑案内幕似乎并非仅仅揭露而已。他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闷:世界的危险不在于某些人的邪恶,而在于人们对此漠不关心。 虽然科学网上这篇博文获得很高点击量,但国内外大小同行在这个事件上实名发表的评论不多。郭磊注意到,在网上实名支持其观点的非同行(其他专业的教授和学者)学者比较多。不过他认为,同行们不发表意见,不表示他们不关心这一事件。 美国阿肯色大学纳米研究所研究教授、《纳米研究快报》( NRL )主编王志明热心参与进来,进行了他热衷的后同行评议(即论文出版后的同行评议)。 加拿大 James Whitfield 教授回应说,这项研究还需要清晰地阐明,而 PKD 蛋白定位在细胞纤毛上的结论似乎还不能得出。 PKD 领域的研究者、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陈兴珍回复说,他认为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明,一些带有绿色荧光蛋白的 PKD 蛋白突变体比野生型蛋白更容易出现在纤毛上。 陈兴珍与 Zhou Jing 曾合作在《自然》发表过文章,他认为郭磊所提及的 Zhou 文章中一些实验数据需要更严格的对照试验。 作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人物、耶鲁大学的 Joel Rosenbaum 则否定了郭磊的指责。但郭磊认为他 没有回答我的(科学)问题 ,并且 顾左右而言他,避开实质科学问题,为自己实验室起源的 PKD 严重学术造假辩解 。 美国学术界的约束系统要好一些,与中国相比,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陈兴珍说。与之看法类似,王志明也说,根据后同行评议引来的反映, 我个人分析,哈佛的初期工作可能是有些问题,但是我绝对不认可郭磊的大范围集体造假指控。 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张天翼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大同行,写了两篇博文对郭磊提及的一个技术问题,为哈佛方作了辩解。但张天翼很快就删去了这两篇博文。 张天翼告诉《科学新闻》, 郭 博士没有必要把自己太多的时间放到一件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事情上 。 求解 张天翼说, 我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属于科学界的事情。如果在科学界解决不了,可以到法律界解决。我认为这两种解决方法是对 郭 博士最有利的。 NIH 国家糖尿病、消化及肾脏疾病研究所( NIDDK )研究员邓初夏与在 NIH 作访问学者的廖新化博士均认为,科学问题终归科学,应该通过科学途径求解。在不了解数据的情况下,如果大家泛泛而谈一些现象,只会令事情更为复杂而不是澄清。 邓初夏表示,要么求助于调查委员会,要么发表学术文章辩解。即使是《自然遗传学》不愿意发表其文章,还可以求助其他期刊。邓初夏提及,作为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IJBS) 的主编,他也收到一封揭露其他期刊的邮件,邓初夏分别给双方写信要求其回应,最终双方的争论文章均发表在 IJBS 上。 郭磊对这些说法均有回应。 他说, 我曾在多种学术场合,包括学术杂志,试过讨论相关学术问题,最后都不了了之,并马上受到直接的威胁和打压。 郭磊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在中文博客揭露这个事件。他认为这起事件是罕见的 学术界集体学术造假 ,不能以惯例看待。他告诉《科学新闻》,如果有某个学术杂志最后愿意发表质疑哈佛造假的数据,版面也是有限, 即使某个杂志允许我把道理数据都详详细细地讲出来了,他们(造假方 ) 完全可以在影响更大、更广泛的杂志上发表支持他们以前数据的更多数据 。 截至记者发稿,哈佛医学院 Zhou Jing 并未回复记者采访邮件,而《自然遗传学》编辑部也未作出回应。郭磊也告诉记者,在发表相关博文之后,截至目前他还没有收到哈佛医学院方的反馈。 不过,清华大学 潘俊敏 教授也是该领域的同行,他提到曾和 Zhou Jing 就郭磊事件通过一次邮件,但 Zhou 仅是说科学网刊登的指控不是事实,而没有解释哪些不是事实或为什么不是事实。 在科学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和认知的局限或不谨慎,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数据而被误认为是真实的。潘俊敏表示,这和故意造假还是有区别的。他猜测,也许这种认知上的差别造成了他们(郭磊和 Zhou Jing )之间的分歧进而导致矛盾。 潘俊敏认为,一般杂志都希望有挑战性的文章发表,这样可以提高杂志的知名度,但是一般 鸡毛蒜皮 的事他们是不回应的。 我想哈佛医学院能够影响《自然遗传学》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也不排除此种可能性。 潘俊敏说。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695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联名信: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贪污公款及学术造假
yngcan 2010-7-28 09:48
联名信: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贪污公款及学术造假(转载) 锤头:因为此文章反映了一些公众需要知道的事情,所以转载。转载自 北大未名BBS 联名信: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贪污公款及学术造假 我们是法学院的部分教师,在此,我们依据《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和《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赋予教师的民主权利向北京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反映法学院朱苏力院长存在的严重问题,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并立即着手解决。 我们认为,法学院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指引下和北大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性战略的指导下,在校党政领导的具体领导下,在学科建设、法学教育、人才培养及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其中也包括了朱苏力个人的贡献。但是,客观地讲,法学院的成绩和进步主要是法学院多数教师自觉努力的结果,朱苏力作为教授是比较优秀的,但其作为院长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导致法学院整体的学术发展大大受阻,未能获得更大的成就,而且在现实情形下其继续任职已直接演变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已经成为影响教师团结、学院和谐的不稳定因素。我们认为,朱苏力不立即离职,法学院的管理团队就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法学院就没有希望,法学院将再无宁日,就连安定团结局面的最低要求也难以保障。 一、朱苏力在任十年,不良记录斑斑,群众基础丧失殆尽,最近又发生新一轮教职员工不满 2000年九、十月间,因前院长吴志攀调任北大领导岗位,朱苏力即开始主持法学院工作。2001年春季,朱被学校任命为法学院院长。虽然当时已有老师反对其任职,但他的不良表现尚未持续、大量暴露,故多数老师还是以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接受了朱当院长的事实。在其就任院长以来,他的业绩平平,工作作风粗暴简单,醉心于建立自己的一言堂地位 ,而对法学院的发展事业奉献甚少,甚至给北大、给法学院抹黑很多。朱的第一任到期时间是2004年春季,但因朱自己的请求被学校拖延了两年。到2006年春季,法学院换届开始,朱谋求连任的行动遭遇到不少教授的坚决反对。如果一个学有所成、质量刚正的教师也许就会主动放弃连任,安心教学和学术研究(法学院以前的各位领导都是自觉不谋求连任);但朱苏力一方面尽力掩藏其官僚主义习惯行为,放下身段向各位教师主动示好,和颜悦色打招呼,另一方面向各位反对他连任的教授尽力曲意周旋,送烟送酒,使反对的声音逐渐被遮蔽,最终得志。但正是由于法学院有那么多的反对声音,所以本来并不复杂的换届工作却持续了九个多月,甚至在北大校党委决定朱苏力连任院长后,原定一个星期的公示期也延长至半年之久。这在北大法学院及校内其它各学院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朱苏力在一片反对声中获得连任后,本应当以法学院的公共事业为重,检讨自己的种种错误、失误,团结全体老师为法学院的振兴拼搏。但他完全辜负了学校党委的信任,故态复萌,自恋自傲,不再关心其它教师的困难疾苦,作风武断,排斥异己,大搞任人唯亲的一套,使得法学院的院风败落,乌烟瘴气。因此而引起的教师和他之间的种种冲突年年不断,如2008年8月,因为补任法学院主管外事的副院长一事,法学院部分教授和朱苏力发生了严重对抗。这次,因绩效工资的安排而引发的全面冲突确是历年积怨的新一轮爆发。 2010年1月18日下午,法学院召开全院大会宣布了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根据该方案,院行政人员根据职务高低分为五千元、四千元和三千元三个档次;教师的工资则按照工作数量来分配,如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授课小时数以及社会工作等。该方案事先并未征求任何教师的意见,方案宣布后立即引起了激烈反应。法学院许多教师先后在院内教师邮件群中发表意见,对此方案表示出强烈不满。 龚刃韧教授于1月19日发文称,用数量衡量学术是荒谬的,是对学术的亵渎和对学者的污辱,是把教授的工作贬低为计件工人的工作。他还认为根据宣布的方案,如果一名教授上年度未能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授课小时数又不多,所拿到的绩效工资可能还不如一名刚参加工作的行政工作人员所得的多,而教师之间绩效工资可能相差几倍。他认为,真正的学术水平与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与是否发表在所谓核心刊物上毫无关系。汪建成、贺卫方、傅郁林、李红云、梁根林、赵国玲、刘燕、白桂梅、葛云松、陈永生、马忆南、刘东进等近二十名教授和副教授相继发文公开表示赞同龚刃韧教授的意见。其中,汪建成教授认为,从程序上讲,凡是涉及教师重大利益的事情不能完全由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而是应该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法学院还有很多年轻教师因为惧怕朱苏力打击报复而在私下表示了对上述教师们的支持意见。在邮件群中发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批评学院的学术政策和管理方式上,认为采用计件工的方式确定所谓绩效工资是荒谬的。论文决定工资与论文决定职称一样,都是中国特色,其导致的后果是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和抄袭成风、学术期刊唯利是图、论文产业畸形膨胀,学术精神流离失所。 由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引发的讨论,迅速引向对以朱苏力为院长的领导班子的激烈批评。甘培忠教授在1月20日的群发邮件中提出,因为由院里领导决策的计件分配模式引发的讨论已经造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新的深深不安和氛围紧张,也足以说明院里主要领导的个人公信力进一步面临危机,我真正觉得忧虑。因为朱苏力同志的武断的工作作风和平庸的处事方式,以及他只顾自己学术私利和在青年学生中的某种魅力散发而罔顾法学院团队建设的恶行,今日的法学院用一盘散沙形容已远不足于说明真实的现状,并披露法学院老师集体不参加学生大型活动的事实和原因。甘培忠公开呼吁朱苏力辞职以给法学院一个机会。在北大法学院学习工作30多年的曲三强教授在给全院教师的信中写道:自改革开放 30多年以来,法学院的主要领导人几经更迭(陈守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朱苏力),像本届领导班子所招致的如此尖锐的干、群矛盾还从未发生过。法学院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作为强势一方的领导班子严重缺乏人性化。领导班子严重地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的心声,不关心群众的生活,不关心群众的疾苦,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院领导对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的思想状况、家庭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他们的喜怒哀乐一无所知! 这次法学院教师群体对朱苏力院长的激烈批评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深刻地反映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法学院内部的严重问题。正是由于这些严重问题的存在,使得法学院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人心涣散、怨声载道、情绪浮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旦有触犯民意的事件出现,便有可能酿成轩然大波。因此,在同一屋檐下的北大其它院、系对绩效工资分配安排相对平静的情况下,却在法学院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引起众多教师的集体反对,其中原委也就不足为怪了。朱苏力连任院长以来,因其工作作风粗暴简单、排斥异己、官僚主义冷漠等屡遭教师诟病,正面的直接冲突包括在全院大会上的公开对抗时有发生,这次只是新的一轮而已。 二、院长专权武断,对老师缺乏人性关怀,导致干群对立情绪尖锐 在过去将近10年的时间里,朱苏力的官僚主义和专权武断作风给法学院的发展和干群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现任党政领导班子中,几乎就是朱苏力一个人说了算,事关法学院重大发展机会的事项,他也从不与教职员工商量,重要的人事安排也从来没有按照民主程序征求群众意见。在学科建设、招聘、续聘教师和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等问题上,朱苏 力也不能坚持公正原则,甚至违背党的组织原则,排斥异己。现今的法学院,教师队伍人心涣散,学术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竞争力下降。在教育部的一次评审中,北大法学院居然下滑到三流位置,学校努力拼搏的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在法学院正在丧失人心基础。我们倍感心痛。 由于朱苏力的独断专行,造成了法学院相当多数年轻教师敢怒而不敢言,这是北大法学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不正常现象。在刚刚过去的数年中,就有多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潜力非凡的青年副教授被迫离开。这些青年才俊包括:被专业同行认为是国内最优秀的青年民法学者王轶副教授、张谷副教授,曾首获德国马普研究所法学博士学位并且是北大知识产权功底最扎实的韦之副教授等。他们在国内外都已经建立起很高的学术声誉。还有一些治学严谨并颇有学术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也倍受压抑。最近,一位年轻教师给龚刃韧教授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法学院或单位,像目前的北大法学院,在学术方面,如此地专制,如此地一言堂,如此地压抑,如此地摧残独立精神,如此地党同伐异。韦之副教授在北大法学院任教十三年,在被逼离开北大时曾前往朱苏力办公室道别,朱非常冷漠地只说了两句话:你走可以,但要低调。没有挽留,没有宽慰,没有一个正常的领导人哪怕是同事所应表达出的惜别之情和恻隐之心。之所以要求低调,是朱苏力怕韦之的离开给他个人的领导声望造成更有深度的负面影响。另有一位去年退休的老教师非常痛心地说,在法学院干了一辈子,退休时总得由他出面举行个小小的仪式吧,就像狗一样被赶出来了。真寒心哪!许多离退休老师生活艰难,法学院除了党委每年组织集体性活动以示关怀外,没有任何真正有实际效用的人性化关爱行动。田如萱老师家住甘家口独身一人,身体有病,李华兰老师原是资料室退休的,已卧床多年,朱苏力从未亲自或者委派其它班子成员前往探望。就在前天即2010年3月1日,我院著名教授王铁崖先生(曾任国际法院大法官)的遗孀(按年龄和辈分说是我院大部分现职教师的祖师母)因病逝在八宝山遗体告别,清华大学法学院派出其党委书记车培照教授出席,而北大法学院没有任何党政负责人前往,这使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的几位在场老师倍觉寒心和汗颜。在朱苏力那里,受到重视的人基本上就是三种情形:一是扶持他就任院长和连任院长的人;二是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个别教授:三是他的利益团队成员。任何处在弱势地位的老师无论是否退休都被排除出他的利益关照之列。朱苏力是法学院风气不正的麻烦制造者。 朱苏力严重的官僚作风与粗暴的管理方式使得许多教师感到屈辱。例如,几年前,张建国教授曾经在一次全院教师大会上站起来发言,建议法学院尝试建立教授会制度以为学校的示范。但是,坐在最前排的朱苏力对张建国教授的发言理都不理,甚至连一个字的响应都没有。当时大会为此冷场了好几分钟。事实上,教授会制度在清华法学院、中央财大法学 院、经贸大学法学院均已建立,而且运行得很好。我们的左邻右舍在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早就超过了北大法学院,形成了学术团队的凝聚力,而口号是建设世界一流法学院的北大法学院,却滋生和存在了朱苏力的个人独断专行模式。 朱苏力严重的个人专断和极端自恋的表现造成法学院人心涣散、离心离德的局面。众多教师抱着独善其身态度不再关心法学院的具体事务,而是冷眼旁观。在法学院很难组织起全院教职工大会,每学期只能勉强召集两次全院大会,每次到会者往往不足教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法学院学生组织的重要的典礼性活动如迎新大会和毕业典礼,凡是有朱苏力参加的场合,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参加。每当这种场合,教师们的内心都很纠结:本来是受到学生们的热情邀请应该去参加的盛典,但是,由于不愿意见到朱苏力矫情粉饰的做秀表演,只能忍痛不参加,致使这些本应隆重的场合变得冷冷清清,学生失望,老师痛心。年龄稍长的许多教师常常拿吴志攀和朱苏力做比较,其中的道德和人性评价相差万里。 许多老师认为,教师之间在方方面面存在竞争是合理的,问题是我们失去了一个能够让每一位老师能够舒心工作的优良环境。领导必须具备人性化关怀的素养,法学院才有望和谐而强大。 三、教师队伍建设中滥用权力,严重影响学科发展的平衡结构 朱苏力身为院长本应广泛听取全体教师特别是教授们的意见,全面评估法学院各学科的建设状况,适当配置教学资源。但是,他把个人好恶亲疏和院长职务的连任保障夹杂其中导致法学院各学科发展严重失衡。在朱苏力滥用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体现他一人意志的学科发展判断和进人计划完全搅乱了学科正常需求,导致有的专业因刻意的选择性留校安排 而出现了人满为患、教师年龄梯队结构极不合理、教学安排难以正常落实的局面,而有些专业如环境法学、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法制史学教师长期或即将唱独脚戏。朱苏力还公然违反2004年《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暂行)规定》第5条关于教师队伍建设中禁止近亲繁殖的规定,擅自聘用其刚毕业不久的弟子加入本院教师队伍。 四、院长头衔成为个人谋取名利的工具 在担任法学院院长近10个年头中,朱苏力几乎没有给法学院的整体发展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他缺乏对法学院集体的奉献精神和对全体教师的真诚、热爱的感情,而是热衷于他自己的学术事业,利用其职务便利在各种杂志上发表文章,或穿梭于其它单位演讲捞外快。他利用院长的职权把教育部长江学者的资格、法学院唯一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法理学》、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法理学》等各种名利好处统统都安排给自己。在北大法学院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任何一位行政领导如此赤裸裸地捞取名利。朱苏力在本科教学中过去很少讲《法理学》这门课,也没有写过或主编过一本法理学的教材,他的专业兴趣集中在法律社会学、比较法学等方面,讲课也是这样做安排的居多。事实上,面向本科生的《法理学》主要是周旺生教授、张骐教授承担讲授任务,强世功教授和赵晓力讲师也有一些承担。而且,周旺生教授是学校任命的该门课程的主持教师。但令人不齿的是,在将《法理学》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时,朱苏力利用院长职权违反事实将自己安排为申报奖励项目的主持教师,周旺生和贺卫方作为主要参加人一起申报,而将长期担任该门课程教学的张骐教授和任课较多的强世功教授、赵晓力讲师排斥在外。申报材料中除教学情况(1-2)、学术研究(1-3)(注:参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申报评审系统公示课程<法理学>》)的内容外,其它大量的材料组织和编写由周旺生教授带领他的博士生完成,朱苏力除了最后审阅外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文字贡献。申报完成后过了至少半年多,周旺生和贺卫方并未得到任何讯息,直到某一天院里教务部门通知周旺生教授去做教学录像(获取精品课程奖励后的硬性要求),才获知半年前就已经获得奖励批准。该门课程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励也是如此。也许,奖励名单仅限于公布主持人一人名字是这一奖励程序自身的瑕疵所致,但颁发的奖金无论如何不应由名义主持人一人独占。恰恰最令人恶心的事情就发生在朱苏力身上。这两项奖励的奖金合计近15万元(北京市级为5万元,国家级则为10万元左右)净由其一人占有,就连应发给参加组织材料的周旺生老师的博士生的劳务费都未得发。这种公然独占集体合作成果,贪利沽名,埋没他人工操作绩的龌龊丑陋之事,朱苏力居然做得出来。最近,经我们反复追问,始确认一起参加申报精品课程的周旺生教授、贺卫方教授从未从朱苏力手中分得过一分钱的奖金,周旺生教授始终担心他的学生会怀疑他把钱全弥掉了,连劳务费都不发。至于法理学专业的巩献田教授、张骐教授等其它老师本身不在精品课程申报之列,讲课就由你们完成,荣誉、奖金与你们大家有什么关系?大小通吃,名是自己的,利也要颗粒归己,这样的做法很难让人相信是法学院院长所为。这样水平的处事品行,怎能担当得起法学院团队的领军人物角色? 这件事情,事实上隐含着一种空前巨大的丑闻风险,它是一颗学术炸弹:就是北大法学院2004年度申报并获取的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法理学》奖励中存在严重的学术造假。一般来讲,授课次数和时数的多少仅仅是个工作量计算方面的问题,最多也就牵涉到课时费的数额多少,但是在申报精品课程的国家奖励时,其意义就非同一般。因为申报的是课 程奖励,没有持续的数量较多的讲授次数和巨大的课时讲授量是不可能获奖的,由朱苏力作为主持人申请的《法理学》精品课程项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盖源于此。04年申报该奖项时,要求填写1999年至2003年合计5年期间该门课程的讲课量。《法理学》是我院本科生的基干课,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三人合作申报奖项的授课对象也是本科生,每学年 就开设一个学期,朱苏力的申报材料中居然填写从1999年到2003年的5年中一共讲了5次,而法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不开设此门课程,法律硕士是开设这门课程的,朱苏力曾经给00级政法法律硕士讲过该课,但绝不会是5年内都由他包揽,香港的树仁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的合作班上未听说朱苏力去讲过这门课,1999年夏季至2000年夏季朱苏力还在美国访问一年。 经我们初步调查,1998年9月朱苏力曾经给本科生讲过法理学课程,自1999年2月起到2004年9月前的5年半时间内,朱苏力从未给北大法学院的本科生讲授过《法理学》课程。01年的9月至02年1月,朱苏力曾经给01级本科生讲授过《法学原理》课,但其内容和精品课程《法理学》的课程内容存在重大差别。因此,朱苏力在申报的奖项表格中填写5年内5次讲授本门课程没有事实基础。哪怕实际讲授了4次,只有1次不成立,也不可以以统计疏忽而去推卸造假的责任。我们认为,这就是一种学术造假,是为了获得精品课程荣誉而编造的数据。在法学院,持续、大量讲授本门课程的教师是周旺生教授和张骐教授。贺卫方教授在1997年给本科生讲授《法理学》之后,到2003年9月前,未再给本科生讲授过此门课程。我们请求学校对此事采取极端认真和谨慎的态度,为了维护北大的声誉、尊严和社会形象,我们严格控制了这个怀疑事项,目前并未有任何扩散。由于这件事情高度敏感,我们也未敢作深入的调查。2005年,首尔大学黄禹锡干细胞造假案的惨烈场景我们至今历历在目,早先在北大发生的历史系教授王铭铭事件给北大造成的创伤刚刚愈合,我们真的不想让北大再受到那样的伤害,不想让北京市教育系统、国家教育部发文撤销这两项奖励的事件发生。而且,据称北京大学申报的精品课程奖励中还有其它项目也存在讲课人被排斥在外,未讲课的领导人或领导人的关系人员申报精品课程奖励的虚假情形!这说明,在整个学校层面,官本位文化腐蚀教学科研纯洁性的局面是广泛存在的,精品课程上的学术造假可能在北大存在有许多个死角。我们敬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至少,学校应要求申报精品课程奖励的教师所填报的讲课数量最好由教务人员负责核实签字为妥,以免再生纰漏,说不定哪天就会着火。 限于目前中国的国情,国家和大学还不能为所有教师提供办公室等设施条件,各个院系不得不自筹经费解决教师的办公条件等问题。因此,担任院系领导的人负有责任筹集捐款,努力改善教师的办公和生活条件。但是,朱苏力担任法学院院长近10年以来,从不屑于为法学院集体事业服务,对筹集捐款改善办公条件的工作毫无作为。他不仅缺乏对外交流能力,更缺乏为法学院集体的奉献精神。由是,有着如此得天独厚品牌的北大法学院其科研楼竟然是由学校贷款建设的,而办公楼则是由罗豪才教授动员香港企业家赞助修建的,法学院教师的收入远远低于北京其它大学法学院教师的收入。在学校停止福利房分配的情况下,年青教师无力购房,这些都未能成为朱苏力作为院长去关注的问题。法学院有的教师认为,朱苏力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北大法学院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行政领导像朱苏力这样完全缺乏为集体服务的奉献精神。 由于朱苏力怠于履行院长应当担负的公共责任,坐失了几次于法学院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好时机。2007年,欧盟的教育主管机构首选欲同北大法学院合作建设中欧法学院,拟捐资3000万欧元,当时是朱苏力一人单独接待了欧盟代表。在未向北大党政领导做出汇报,也未与全体教师协商,甚至连领导班子其它成员的意见都没有征求的情况下,他竟然草率地一口回绝了对方要求合作的商请,声称北大法学院对此没有兴趣。然而,之后因汪建成教授在外校听说此事后,在全院会议上责问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够不和广大教授商议就轻率回绝,出席会议的教师们才获知此事并一时群情激愤,朱苏力发现自己的早先表态完全失当,然后通过办公室系统向各位老师传出口信,我院还是要争取中欧法学院项目的,让大家不要再行议论这事。再后来不知朱苏力做了多大努力,但先机尽失,大错已然铸就,朱苏力为逃避教师责骂,却在另一次法学院教工会议上欺骗全体教师,谎称有关申请建设中欧法学院的事情已委托给常务副院长李鸣教授办理,而事后李鸣本人竟不知道有此委托!最终北大法学院将机会拱手让给别人,导致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政法大学三家竞争局面。据说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的徐显明专门为此事三次奔赴欧洲进行游说,最终争得了这个项目。2006年我院集体申报教育部重大项目,但身为主持人的他却在项目申报答辩时不出席答辩会(他本人当时就在北京),导致投票第一轮就被刷掉了,启动资金80万元的项目,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争走了。与香港树仁大学的合作,是在20多年以前香港尚未回归的时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张国华、金瑞林、赵震江、魏振瀛、张文、朱启超、吴志攀等法学院的前任领导为这一合作项目的达成和健康发展付出了许多努力,而该项目为在香港开展中国法学教育以及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法学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的树仁学院还未获得香港政府的承认,却在被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承认为大学之后,硬是被朱苏力独断终止了该项目。恬居院长职位,却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致使法学院的整体发展遭受种种挫伤。如今的法学院,里里外外的合作项目空前萎缩,朋友越来越少,路越走越窄,难怪有些老师说,北大法学院是吴志攀盖房子,朱苏力毁地基;有的老师则认为朱苏力主政北大法学院的十年是十年浩劫。 为了向上级领导汇报政绩以及为个人获取更多的奖金,朱苏力一直偏执地强调《核心刊物》论文发表数量,坚持用数字衡量学术和学者的荒谬的管理模式,造成法学院学风日益浮躁。用产业化的模式管理学术和教育,势必造成播下的是龙种,生出的是跳蚤的悲剧。现在的北大法学院已经很难说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而正在走向一个生产大量平庸作品和学术垃圾的工厂和官场。 五、朱苏力的言行一再损害北大及法学院的声誉 早在2004年造成全国影响的甘德怀考博事件(被人戏称为朱甘事件)中,朱苏力就因为违反招生规则(强行录取专业课或外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拒绝录取各科考试及格的学生)而引发了全国性的网上和纸面新闻媒体的广泛指责,迫使北大主要校领导不得不出面收场。虽然作为博士生导师对选择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也必须以严格遵守规则为 条件,特别是作为北大法学院若不能遵守公示的表彰教育机会公平的制度势必造成更坏的响。事实上,朱苏力在这一事件中的行为已对北京大学及法学院的声誉造成了长期伤害。在世界任何一所一流大学发生了此类事件,作为院长不主动辞职也会被立即解职。 2008年朱苏力在中央政法委以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的身份作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的讲座。朱苏力不顾学者操守和历史事实,讲座内容硬伤累累,引起法学界的广泛诟病。例如,朱苏力由于缺乏历史基本常识,竟将近代人权概念的产生归因于欧洲国家面积太小;朱苏力还把19世纪浸透国家主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的 德国民族精神吹捧为对法治的重要贡献。又如,朱苏力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之间的重大差别不完全因为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不同,这实际上等于否定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篇政客式讲座不仅损害了北大法学院的声誉,而且也对中央政法委等部门在全国高校法学院推行法治教育计划的事业严重抹黑。举例来说,《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1日刊载的《社会主义法治进教材、进课堂、进脑袋》报导中也提到了朱苏力的讲座内容,当时就引起大量网民的批评和讽刺,以至于《南方周末》官方网站异乎寻常地删除了网民的评论。本来对法学专业学生讲授法治是法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凡是看过朱苏力那篇广为人知的著名讲座的各大学法学院学生们,对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准备推行的法治教育普遍产生了反感和抵触情绪。 由于朱苏力缺乏基本素养,经常闹出种种贻笑大方的话柄使北大法学院蒙羞。例如几年前,朱苏力应邀到海淀区法院演讲,当时在主席台就坐的有数字法院院长和副院长,台下则有近200位法院干警。在将近3个小时的演讲中,他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讲黄碟案件。其中最尴尬的事情是,他竟然设问在场的法官们有谁没有在家中观看过黄碟,他甚至坦承说他自己就在家中看过黄碟。更荒唐的是,他竟然问在座的朱江院长和一位副院长,难道朱江院长等二位没有在家里看过黄碟?搞得两位法院院长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2008年11月15日,社科院法学所举行所庆50周年大会,朱苏力受邀发表致辞,他的开场白是建所50年有什么好庆祝的,又不是百年庆典,也不是一幢50年的房子需要修缮那样有意义,并以美国人波斯纳的观点卖弄一番,证明反对人家50年庆祝活动的合理性,演讲到最后两分钟才说法学所的一点点贡献。在场各界贤达数百人无不惊愕不已,唏嘘不断,据说会后退休的老所长责问现任领导怎么把这样一个混球请来发表致辞?答复是,他代表北大,北大派个猪来,我也得安排演讲呀。最近,我院教师和法学所党委书记陈苏一起开会时谈及此事,陈苏书记说朱苏力到法学所的庆典演讲是踢场子来了。我院教师当时只好说罪过,罪过。去年,最高法院准备在全国法院系统就法制教育问题安排几个重要讲座,邀请了北京的数字法学院院长参加座谈会讨论,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亲自出席,在研究部署期间,因朱苏力在发言中极不负责任地信口否定最高法院安排讲座的价值,被最高法院领导当场表态取消了北大法学院的参与资格。不管是什么样的场合,朱苏力罔顾北大法学院的形象和尊严,身为院长却孤僻自傲,怪言怪语随口伤人,不尊重同仁,招致北大法学院四面树敌。即使在一次邂逅聚餐中,一位初次认识朱苏力的外地法学院院长向我院老师讲,与朱一起吃饭未曾想到却饱受了一次朱的羞辱。由于社会上把朱苏力个人的言谈举止与其院长的身份连结在一起,因此给北大法学院带来了许多负面宣传,校外同仁尊重北大却嘲笑甚至报复法学院。 我们不是世外桃源,我们需要获得项目资源,我们不得不通过教师个人的社会联系而修复朱苏力损伤的外部关系,我们要比别人更加付出才能获得学术研究资源。在其它院校,这些外部关系的和谐事务都是由院长去做的,朱苏力则是见庙拆庙,遇桥毁桥,没有帮助我院教师获得一项社科项目,没有帮助我院教师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他是最差劲的学院管理人。 六、要求和建议 校党委并闵书记、周校长及各位常委,我们热爱北大,热爱法学院,渴望法学院兴旺发达,期望早日恢复北大在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中的领先地位。依据朱苏力过往的恶劣表现和法学院教师团队现在反对朱苏力的激烈的群体性情绪,我们认为,因朱苏力主政而贻误法学院的严重局面一天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纯洁党的执政团队的肌体和增强和改善党对大学领导力的角度看,撤换自私、无能、群众口碑极差的法学院行政领导是符合党的事业发展需要的。朱苏力继续担任法学院院长,不仅仅意味着管理团队的空转,而且还可能引发其它的不测事件。如果学校不立即采取措施撤销朱苏力的院长职务或者调离现岗位,任何理由下的拖延都有可能将此事件扩散至社会和媒体而演变为又一起北大事件,我们极不愿意北大再次受到伤害。 如果学校党委认为立即免去朱苏力的院长职务有困难,调离其它岗位也有诸多不便,我们建议立即启动法学院的换届工作。因为按照学校的规定,院长任期以前为三年,现在是四年,而朱苏力已经在法学院院长这个职位上整整呆了近10年之久,远远超过了两届任期时限。朱苏力第一任任期届满是2004年春季,但被朱故意拖延整整两年到2006年才安排换届,既然拖延两年都是可以的,说明我们要求立即换届也是具有正当性的。北大不能在中层领导任期上完全没有规矩和章法。北大法学院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是:朱苏力根本不适合担任法学院院长职务。立即启动换届选拔,马上结束朱苏力的院长任期已经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迫在眉睫了。我们请求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做出决定,立即就法学院的问题采取相应决策和行动。我们也希望学校党委能够在充分尊重法学院广大教师意愿的基础上选任一位新的院长。 尊敬的闵书记、周校长及各位常委,时不我待,待则落后。最近温总理在其召集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中明确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教育的行政化倾向。北大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应当首先确立学术和教育本身的主导地位,实行大学自治,倡导学术民主和尝试建立校党委领导下的教授治学(校)体制我们北大自始便有民主、科学、进步的传统,理应在这一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很希望在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领导下,由法学院进行学院领导体制和学术评价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敢为北大先,取得经验,从而为创建一流大学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并与世界大学学院管理体制接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朱苏力的既往作为与这种改革目标背道而驰,其目前在教师队伍中的不良威信和其能力特别是亲和力也远不足以承担这样的重任。本报告所列举的事实,便是这种证明。我们期待学校党委尽快决策。 谨致 北大党委并闵维方书记、周其凤校长、各位常委 北大法学院部分教师 (签字页及主要联系人因保密考虑,只向党委办公室提交一份) 2010年7月1 日
个人分类: 专利|39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学术造假:复制而来的成功
chadwick 2010-7-24 08:22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经常强调鼓励创新的必要性。他明确指出:为了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和国家竞争力,中国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从依靠劳动密集型生产经济向开发、创新产品以及其他先进技术等知识型经济转变。 Yet doing so will be hard, not least because of the countrys well-earned reputation for pervasive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 Scholar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say that fraud remains rampant and misconduct ranges from falsified data to fibs about degrees, cheating on tests and extensive plagiarism.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至少不止是因为国内充斥着不切实际的理论和学术不端行为所带来的坏名声。中国和西方的学者都认为,国内的欺骗依然泛滥:从数据造假到学历撒谎,从考试作弊到大量剽窃,不正当的学术行为影响广泛。 The most notable recent case centres on Tang Jun, a celebrity executive, a self-made man and author of a popular book,My Success Can Be Replicated. He was recently accused of falsely claiming that he had a doctorate from the prestigiou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responded that his publisher had erred and in fact his degree is from another, much less swanky, California school. 近期最出名的例子当属唐骏,这位非常出名的总裁依靠自身努力取得了成功,并著有畅销书《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他最近被指责谎称自己在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唐骏回应称是出版社校对不严导致的错误,实际上他的学位是在另外一家学校,西太平洋大学(译注:著名的野鸡学校,博士文凭2595美元)获得的。 Other cases involve accusations of plagiarism against well-known Chinese scholars which have provoked the authorities to talk of investigating. A Western scholar recounts how a social-science project was jeopardised recently when data collection was contracted out to a Chinese company whose researchers simply filled out the survey forms themselves. 其他的例子比如著名的中国学者被指抄袭,促使监管当局介入调查。一位西方学者讲述了此前发生的一件事:一项社会科学项目在将调查数据采集外包给中国公司后,发现调查问卷仅仅是由该公司研究员自己填写的,这些虚假数据使项目研究受到影响。 Such lapses of integrity are not unique to China, but poor peer-review mechanisms, misguided incentives and a lack of checks on academic behaviour all allow fraud to be more common. China may be susceptible, suggests Dr Cong Cao, a specialist o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in China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because academics expect to advanc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not the quality, of their published works. Thus reward can come without academic rigour. Nor do senior scientists, who are rarely punished for fraud, set a decent example to their juniors. 这些缺乏诚信的行为不仅是中国存在,但是缺乏各领域专家同行评议机制、激励政策的错误指引和缺乏对学术行为的监督,都导致了欺骗行为更加普遍。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专家曹聪博士介绍说,中国有时候过于敏感,学术界期望通过著作出版的数量,而非质量来体现学术先进性。因此奖励的评选并为考虑学术的严谨性。資深科學家的學術研究同樣不嚴謹,但卻從不因造假而受罰,導致了上梁不正下梁歪。 The implications of widespread academic misconduct could be great. Denis Fred Simon of Penn State University argues that growing evidence of fraud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overall credibility of the entire scientific enterprise in China-and unfortunately feeds negatively into the related concerns about the safety of Chinese products and the integrity of information coming out of China. 学术界的不当行为影响甚为广泛。宾州州立大学的Denis Fred Simon评论道,日益增多的欺骗行为将导致对整个中国科学界信誉的质疑,从而对相关中国产品的安全性和中国公布信息的可靠性带来负面影响。 In practical terms foreign scientists may be deterred from China, as they worry about getting caught up in scandals. Early this year, after it was found that 70 papers on crystal structures submitted to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by Chinese scientists had been fabricated, the Lancet medical journal called on Chinas government to assume stronger leadership in scientific integrity. Measures taken so far, it suggested, had failed to get to the root of why some Chinese scientists lie. 在实践上,外国的科学家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因为他们担心受到丑闻的牵连。今年早些时候,一本国际科学杂志发现来自中国的70篇关于水晶结构的论文造假,此后英国医学期刊呼吁中国政府加强在学术诚信上的领导。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科学家撒谎的根源。 Another direct cost may be felt by Chinese students looking for college places abroad. Admissions officials are suspicious of near-perfect scores on standardised tests and glow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professors, which are common to many applications from China. The risk is that genuinely qualified students are turned away because of general suspicion about fraud. But at least Chinas growing acade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may help. As more academics earn degrees abroad and go back to posts in China, informal networks are created that help outsiders check on the quality of applicants. That is a small innovation, but perhaps one that will benefit China. 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在国外申请学校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招生机构对来自中国的申请普遍有着近乎完美的考试成绩和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的教授推荐函产生了质疑。这导致天资聪颖的学生可能因为普遍的造假怀疑而被拒绝。好在至少外部世界对中国学术诚信的日益完善能有所帮助。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国外取得学历回国任职,逐步建立的信息网络将帮助外部世界审核申请者的资质。(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创新,但这将使中国收益。 转载自译言,原文及网友评论参见: http://www.economist.com/blogs/asiaview/2010/07/academic_fraud_china ------------ 外一篇:科学家何时该将原始数据公布于众? 当研究人员们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其所用到的数据通常会被严密地保护起来,直到它们可以被进一步检验、拓展,然后才能伴着欢庆号角,在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杂志中发表至少其中一部分。 但这个传统经常使公众和大多数其他研究人员被蒙在鼓里有时甚至长达数年,正如某些人哀叹的一个典型例子,对Ardipithecus原始人的准确描述它在最初被发现后过了大约15年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科学方法鼓励人们互相评论和检验彼此的研究结果,以便于复制这个成果,所以杂志发表常常伴随着分享原始数据。而在一个数据快速传递和储存的网络时代中,许多研究人员已开始坚定地呼吁大家开放交流数据,并且更广泛地使用所谓的开源科学。 一个连接更紧密的存储库使数据能够(或必须)在发现后迅速被上传,这个想法在气候变化,分子化学和微生物等领域变得十分流行。而在医学领域,许多研究人员憧憬着一个数字的未来:成堆的病人数据被收集起来后可以马上进行模式分析。 从纯粹的科学发展角度来说,即刻公布每一个数据是更有利的,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知识产权部副主任Jorge Contreras在一片有准备的演讲中说道。他7月22日在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一篇新的政策文章,正是关于这个话题。 然而这样理想主义的主张,他也注意到,并没有给与得到原始数据的科学家们一个通过发表学术文章来发展事业的机会, 这样一来,在一个不发表就灭亡的残酷世界里,新发现和新数据还是会被藏着掖着。 而且,即便发表之后,数据缺失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由于忙碌的计划表,竞争压力和其他人际交往间无法控制的的因素,甚至在发表论文之后,分享数据的过程依旧很不连贯,Contreras在他的文章中观察到。 并不是每一个领域都对掌控数据如此紧张,举个鼓舞人心的例子,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明文规定,所有的新数据必须再24小时内被公布于众。但是Contreras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学术领域都能重大到可以如此自由而迅速地接触数据。基因组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其研究不应该被专利所阻碍,他写道。而另一方面,专利正是许多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太早亮出你的底牌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于是,Contreras提出要在数据的自由和权利中找到平衡。我想人们应该妥协,他在演讲中说道。太过注重数据使用者的利益将不太会吸引到足够的数据生产者,而太多关心数据生产者的利益, 则会削弱对科学研究其他科学家和普通民众的帮助。 但那并不表示数据应该被藏起来。相反,他认为,在数据公开后,但在其他研究者能够发表相关结论之前,这段时间能使得数据生产者足够的动力去准备论文,同时又使数据能够更开放地推动科学进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舍恩比黄禹锡大胆——评《科学之妖》
rongting 2010-7-18 16:15
舍恩比黄禹锡大胆评《科学之妖》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a923b0100jzg2.html □本报记者 江水 当今社会,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但有谁写过这样一本针对于此的专著吗,并为此不惜辞去工作4年? 《科学之妖》就是这样一本书。它的写作背景是:一位叫舍恩的物理神童谎称自己发现了一种由塑料制成的新型超导体而声名远播,但5年之后,整个科学界才明白:他的研究是一场骗局。这期间,竟有无数的顶级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支持舍恩的理论这不是小说,而是真实的事件。 令我不明白的是,学术腐败好操作,如在国内,申请一个不疼不痒的课题,就能领取可观的项目经费,大不了研究成果难以致用而被锁起来,但经费提成也够买这买那了。再如抄袭舞弊、钱学交易、权学交易,也不一定会曝光哦。但有一些学术造假却不好操作。以舍恩为例,塑料超导体总有一天是要拿出来的,能瞒几年?不由想到了韩国的黄禹锡,又与舍恩不同。黄禹锡宣称的干细胞克隆研究成果,一是研究数据多报了数量,二是有在没彻底研究出成果之前提前公布的动机(也许过几年,真正的成果就出来了捏)。于是,研究经费滚滚来。而舍恩的塑料超导体呢,也许在多少年内都是天方夜谭。即便经费也能滚滚来,但10年后仍无法圆谎怎么办?所以我说,还是西方人敢干,舍恩比黄禹锡要大胆。 本书告诉我们,科学的背后有时像餐厅的后厨一样见不得光,别把它想得太神圣了。2009年11月的哥本哈根气候门不是已让我们领教了这一点吗?是什么让科学妖化?是权名利。 本书作者瑞驰女士以科学研究般的勇气和执着,探究科学研究中见不得光的一面,作为一名科学记者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科学之妖一词无疑是译者的贡献了,形象生动,颇具创译他应该感谢自己所学的中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学术造假,要不要严打
yuncn 2010-7-13 21:31
有人说,对于学术造假, 没有必要去穷追猛打,不管是出于个人目的也好,还是为了学术打假 。 http://sinaurl.cn/7xYVV 这种仁慈心万万要不得,这种造假危害极大。不仅破坏了学术秩序,也严重地危害了年轻人,危害了学术进步。这种风气在中国的泛滥,使得我们抬不起头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80 次阅读|5 个评论
对“学术造假”要驱邪更要扶正
wujingzhi 2010-7-8 11:37
图片from : http://www.foothillglobalaccess.org/main/spotlight_dishonesty.htm 唐骏学历造假 事件 已成轰动之势。再次彰显中国网络力量的强悍! 我有时候对一些事很费解,为什么总有那么多 人喜欢起哄,有人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痛打落水狗,树倒猢狲散,破鼓万人捶 然而,等受打击的对象被打击的体无完肤不得翻身之后,又反过来表现的同情受害者,指桑骂槐,黑白颠倒,指鹿为马,司马昭之心 这种来回颠倒,几乎瞬间完成,比变色龙快多了 出了问题,有人问过最根本的原因吗?正本清源了吗? 不说其它的,就拿学术造假来说,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全中国所有从识字的到院士,有几个人完完全全没有所谓的学术造假?比如,大家现在都喜欢说该成果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怎么算出来的?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根据呢,谁认?还有很多事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必说了 我们合力打击学术造假是非常必要的。无需争论。 奇怪的是:相对于全社会关注 打击学术造假 而言,对严格学术规范的关注却少的可怜。 不必返回到幼儿园那么远,那样也不现实,我们就回到大学本科教育,来看看学术规范的现状。全国几百所各级大学学院,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几个学时涉及到了学术规范?本科毕业设计这一个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有几个学生的最后设计论文或报告,符合严格的学术规范要求?我们都习惯找个借口要求不能太高。更何况很多人那么聪明,造假抄袭手段多样,师资有限,无法核对。更主要的是那么多学生不能不让毕业 相反地看,学术较为规范的国家, 学术规范手册会和录取信同时寄达。学生没入学时候,第一强调的就是不能学术造假、剽窃。入学第一课,还是不能学术造假、剽窃。 所以,有理由估计,未来十年中国学术造假将更为严重。种下的种子,总会发芽的。 随着学术造假事件增多,人们越来越注意学术造假的判断标准。 个人以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并严格执行,才是最需要全社会理解和化为日常行为的。 学术造假和小孩偷东西,道理很相似。开始做的时候,都没有对错的意识。 而这个意识需要慢慢培养,并严格训练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否则,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一万次。大部分我们说的坏习惯都是这个道理。 目前,我们对待学术造假 ,和某些家长对待小孩偷东西一样,我们的做法就是提住暴揍一顿,大骂一番。小孩继续偷。发现继续揍,继续骂,比较滑稽吧 今看到某教授说,当今社会有三大毒药,消费文化,性开放和成功学,以成功学为甚。我看过一些成功学的书和视频,虽然没有深入看。但我对成功学毒害社会有保留意见。我倒忽然想读大学的时候,社会上和大学里开始流行卖一些 厚黑学 的盗版书。相比之下,我想厚黑学的毒害可能比成功学要更直接。厚黑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加上消费、性开放和成功学,那真可能是天下无敌了。以 厚黑,消费,性,成功 为四项基本原则的个人和人群,似乎某种意义上符合当今社会现象 想起前段时间说各级干部开始热衷《易经》,我想到其中一句话: 履霜坚冰至 !似乎和 治大国若烹小鲜 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待学术造假,或许消灭在萌芽状态比较好。如果能消灭在种子状态就更好了虽然可能不像现在如此群魔乱舞之景象这么壮烈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202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的学位注水了吗?
BihongFu2010 2010-7-7 16:04
付碧宏 最近几天 , 在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先生的揭露下,加上各路媒体的穷追猛打,头顶 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 光环的新华都集团总裁兼 CEO 唐骏先生的 皇帝新衣 终于被无情地剥去。在媒体铺天盖地的轰炸下, 狐狸 终于露出了尾巴,原来这位 国际打工皇帝 只不过是美国一所野鸡大学(美国 Pacific Western 大学)的注水博士而已。 这位 国际打工皇帝 的 注水博士门 事件,估计应该是最近除了正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足球赛事之外,能够广泛引起媒体和网络关注,吸引无数大众眼球的新闻了。毋庸置疑,这次 注水博士门 事件之所以如此具有轰动的新闻效应,除了其主角是中国最著名的 打工皇帝 外,更重要的此次事件中暴露出我们中国许多行业目前存在着严重的造假问题:论文造假、报奖造假、学历造假 。当今的中国之所以出现如此多乱像,究其原因,王随继兄前一段时间在他的博客中将其归于 躁 病 ( 地址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6247 ) , 我严重地同意他的观点 。 因为学位造假或注水,中国大地上土、洋博士帽满天飞,几乎所有各色官员、公司和企业总裁或 CEO 们一夜之间都成了 MBA 或博士,这还不过瘾,许多人在自己的简历中非还要搞出个什么 博士后 头衔出来,而且某些造假人士居然在各个领域(学术界、官场、商界等)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成功,这些造假成功人士在媒体的吹捧下,也就成了不少后来人纷纷效仿的典范和榜样,这实在是贻笑天下的滑稽之事!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以打假斗士方舟子先生揭露皇帝 . 唐的 注水博士门 事件为契机,净化一下我们的环境,媒体和舆论是否也应该乘胜追击而让某些造假人士没有藏身之地呢?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许多事情是 骗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在此,给某些还想试图通过造假来骗取好处的革命同志们提个醒:许多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学历更不能复制!这次事件是考验我们每一个人诚信的好机会:看一看你的学位注水了吗?
个人分类: 天涯论道|382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美联合整治学术不端问题?
lincbacon 2010-7-1 17:27
突然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题为《中美科学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宣布成立》。 觉得这是大好的一件事情。毕竟科学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中美学术相互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中美学术联合打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这就好比打击国际贩毒,多国联合行动,打击产毒源头,方有成效。打蛇打七寸,截流在源头。这是否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学术造假的总源头在美国。 但是,中美科学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只是中美两个科学行业协会的联合组织。美国卫生部的科学诚信办公室(ORI),贵为政府部门,在打假方面往往是只打打苍蝇。而这个民间的委员会,在科学打假方面的功效如何,的确有待未来印证。 ----------------------------------- 中美科学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宣布成立 2010年06月30日   经讨论与磋商,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以下简称美国科促会)发表联合声明成立科学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以协调双方在科学道德领域内的合作。   中国科协和美国科促会在联合声明中表示,联合指导委员会将鼓励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开展合作,在与科研及科研应用相关的学术道德建设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两国均可利用的成果。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表示:相信中美科学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将为中美两国科学家在科学道德领域的深入对话搭建新的平台,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   美国科促会执行主任阿兰莱什纳表示:这一合作不仅将使中美两国科技界受益,合作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也将会对其他国家在各自社会背景下的科学道德工作大有益处。   联合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将促进中美两国科学与工程界的关系进一步深化。2007年9月,莱什纳博士率美国科促会代表团出席中国科协与美国科促会在北京共同举办的科学家社会责任研讨会。在两天的会议当中,双方高层就联合出版及教育项目等达成共识。   2009年4月,中国科协与美国科促会又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举行了为期3天的联合会议,双方探讨了在科学道德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动新合作项目的可能性。两国学者和教育专家还就开展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科学道德教师交流、案例研究及编写科学道德实用手册等方面合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    中国科协   杨卫教授 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校长   龚克教授 中国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校长   严纯华教授 中国科协第七届常委会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孙孟新 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美国科促会   Mark S.Frankel博士 美国科促会科学自由、责任与法律项目主任   Phil Langlais教授 Old Dominion大学副教务长   Elizabeth Heitman女士 Vanderbilt大学生物医学伦理与社会中心副教授   Michael Kalichman教授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科研伦理项目主任    阅读中国科协与美国科促会科学道德联合指导委员会联合声明   美国科促会网站相关报道: http://www.aaas.org/news/releases/2010/0630cast_statement.shtml
个人分类: 良知和良心|5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科学之妖》书评——科学之妖舍恩来
rongting 2010-6-6 15:00
10-05-27 下午 6:23 科学之妖舍恩来 孙大平 http://blog.heeyoon.com/?p=160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尤吉尼塞缪尔瑞驰著,周荣庭译)揭示了一件影响极其深远的学术造假案:享誉全球的贝尔实验室的一名被誉为物理神童的年轻科学家舍恩通过一步步精心营造的科研骗局,忽悠了整个物理学界,也掀起了迄今为止科学界最值得反思的学术造假飓风。 2002年9月,《舍恩调查报告》的发布标志着这起学术造假事件的结束,然而,对于力图揭示这起学术造假真相的瑞驰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历时7年对这一学术造假事件的前因后果作了全方位的剖析和梳理,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看完此书掩卷思考:如此声势浩大的造假竟然一人承担了所有的责任,似乎其他科学家、周边的合作者都可以撇清关系?在这种科研体制下,一个物理神童的倒下,会不会再有很多更加隐蔽的学术天才出现?相比舍恩如此高调的学术造假,那些低调、谨慎、名声不显的学术造假者,又该有多少人未被揭露出来? 妖者,怪异反常也。科学在于发现真相,追求真理,底线就是要真实记录、真实表述,而不是捏造数据,甚至捏造事实。相比那些致力于发现真相的天才来说,舍恩确实称得上是捏造事实的妖才,甚至连韩国的干细胞造假者黄禹锡以及美国因学术造假而被判入狱的埃里克波尔曼也无法企及。 面对这起重大的科研造假事件,面对相关知情人士对此事讳莫如深的情形,瑞驰女士不辞辛苦,锲而不舍地还原事件的真相,拷问了在美国这种科研体制相对健全的国度,为何还会发生如此恶劣的造假事件,反思了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在这一造假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重大缺陷,强调了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伦理与道德自律上谨小慎微、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对比国内学术风气,不禁无限感慨。国内的学术造假事件此起彼伏,禁而不止;学术交流有规不成范,互不揭短;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更是有待完善。相比书中所讲的美国学术界,令人担忧的是,国内整个学术界的纠错能力亟待提升,科研机构对于自身存在的学术造假问题总想捂住盖子遮住羞,研究者自身对科研道德、科研伦理认识不足,自律意识不浓厚。 《科学之妖》在国内其乐融融的学术圈敲响了警钟,在公众理解科学的进程中,科研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仿佛及时地注入了一股清泉,有可能增进公众对科学研究更加全面、科学、清醒的认识。研究者备之能自警自省,管理者备之可以洋为中用,普通学生读者可以引以为戒,增加对科研道德自律的认识;公众读之,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科学文化与精神,破灭不该有的科学迷信与崇拜,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科学之妖》的风格严谨而又不失轻松,译者的文字流畅也不失儒雅,正如书中所言,阅读它的整个过程就像是阅读一段颇似侦探小说的精彩故事,同时我们的心灵又会经历一次震撼之旅,体验一次穿越科学与谎言的奇特旅程! (美国)尤吉尼塞缪尔瑞驰(Reich.E.S)著,周荣庭译,科学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崇拜与科学造假——从《科学之妖》想到的
rongting 2010-6-6 12:0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09b8a0100jepk.html 看了《科学之妖》这本书给我感触很多,随便说说几句。 经过了提倡科学、发对迷信等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国民们的科学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在中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老百姓的心中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科技可以致富,科技可以使农田增收,可以使工厂增产,可以使生活变得舒适,可以使交通更加便捷,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使人体的感官得到近乎无限的延伸,甚至于小朋友们心目中的英雄奥特曼和变形金刚也是在利用科技的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几乎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验告诉我们,再这样发展下去科技似乎是无所不能的。 撇开科学本身的道德伦理(这里指克隆人以及毁灭性武器等类似的问题),科学功能使我们对于科学家的崇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先知、哲学家、智者等对世界拥有更对了解思考和探索的这一类人就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现代科学体系则把这种探索更加的系统化,它直接带来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科学家们受到无限崇拜有着其必然性。在草根大众的严重,他们是引领社会进步、引领着人类向前发展的人(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政治家或者所谓上流社会的人群),人们对于他们几乎可以报以100%的信任。某种程度上,科学家其实已经走上了神坛。 然而,这也为那些造假者们提供了温床。科学可以为科学家们带来无尽的荣耀和名誉(当然更包括利润),人们对于科学的关注也必然带来很多的期待。其中有一些可以引领科技的发展,比如人们希望相互之间联系更加方便,于是有了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email等等,人们希望了解我们所处宇宙空间,于是有了哈勃望远镜等一系列太空探索,有了空间物理学等学科研究,也有了卫星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同时人们的期待也会带来浮躁的假科学。 韩国曾经的民族英雄黄禹锡,为了公众的期待(至少部分是)不断地造假,他甚至宣称成功克隆了人类干细胞。黄禹锡故意捏造科学数据,不是为了发论文、评职称,甚至不是为了出人头地、名满天下。因为,鉴于他之前在克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他已经拥有了韩国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等头衔。遗憾的是,深入剖析这起科学造假事件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科学崇拜(指那些耀眼的头衔),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促使黄禹锡的造假。实际上,即使不去造假,他的一些成果对于整个科学界一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科学之妖》一书中描述的舍恩,一样是拥有万众瞩目的头衔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二世等。舍恩的研究结果同样符合万众瞩目的特点他制造了未来的晶体管单分子层晶体管,大大缩小了芯片的比例,为硅晶体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庞大电子产业找到了未来。这些都是人们所期望的,是他成为人们崇拜的关键点所在。 人们对于科学成果的接受和传播是有选择性的,人们更愿意看到他们所期望看到的那些重大的科学突破,科学崇拜使人们在接受和传播那些科学造假的时候不遗余力,人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主动地去思考辨别其中的真与假(这也不是普通大众和普通媒体的能力与责任之所在)。然而科学造假者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崇拜迅速的传播他的理论,并且企图蒙混过关。舍恩事件中不仅普通的大众和媒介对他的研究结果充满崇拜和好感,连他的同事那些贝尔实验室的顶尖科学家们也对他的理论感到欣喜若狂。 舍恩事件过去好几年了,科学造假因为太过瞩目而张狂(明目张胆的复制数据)而被披露出来,成了人人唾弃的丑闻,然而我们不得不怀疑是否还有更多的造假者们逍遥法外呢。 舍恩成长和求学于以学术严谨著称的德国,工作于拥有悠久历史和强大科研能力、包含众多顶尖科学家的贝尔实验室,论文更是发表于《自然》《科学》《物理评论》等顶尖期刊上面。这样的环境下面,如此众多的科学专家眼皮底下,他仍然能够浑水摸鱼,我们的科学体系确实是值得深刻反思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科学之妖”看“科学名利场”
rongting 2010-6-6 11:59
从科学之妖看科学名利场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6/232840.html?id=232840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 瑞驰著,周荣庭译,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38.00元 □张明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史记货殖列传》的名言面前,科学界能例外吗? 科学是求真求实的,谈名论利似乎大煞风景,但当科研人员忙于拉关系、争项目、跑资金、抢职位的时候,名利场的影子若隐若现。 2002年,学术造假在国内广受关注;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家认为非常纯净的地方,却爆出了舍恩学术造假事件。舍恩工作于学术重镇贝尔实验室,其论文发表于最负盛名的学术刊物《科学》与《自然》,这一事件的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人们忍不住追问,舍恩为什么造假?其行为何以瞒过众多同行,又是如何暴露的?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镜鉴 2005年到2009年,现受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骑士基金科学记者研究员的瑞驰女士,辞去当时的工作全职采访舍恩事件,由此写成的著作被很多重要媒体报道或评论。最近,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执行主任周荣庭老师将其著作介绍到国内,其译作《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是,以360度的视角呈现了科学界的众生相,并以毫不畏惧的姿态呈现了科学界某些人的名利观。在这些人眼中,科学与真理已经让位于资金和职位。如此评价可能有些残酷,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和残酷,这部书才值得所有想了解科学界、想进入科学界、想在科学界有所作为的人认真读一读。 如果您还是一位学生,或者刚刚入行,对科学的各顶王冠充满艳羡,就应该认真了解一下舍恩,从他的经历中汲取营养,因为他的教训实在过于深刻。《科学之妖》对舍恩造假历程的回溯,某种程度上也是给初入行者提供了最基本的入门指导:首先要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实验数据要保存完整等等。该书从头到尾都在告诉读者撒谎有多么可怕,因为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去掩盖,如果您觉得撒谎没什么大不了,就请看看《科学之妖》中舍恩的窘境。 更重要的是,初入行者要从书中学到基本的名利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努力有所成就,甚至扬名立万,然而,君子爱名、君子爱利,要追之有道,否则就是身败名裂。在科学界,一旦因为造假的原因身败名裂,基本上就没了从头再来的机会。 初入行者也可以通过该书了解科学界的一些潜规则,尽管这些潜规则未必值得提倡,甚至应该取缔。有人希望初入行者要完全洁身自好,但这很多时候不太现实。对他们而言,了解潜规则,别被潜出科学界,并遵守基本的底线,就应该算是及格了。当然,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我们也希望初入行者一开始就做得圆满。 更需要读一读《科学之妖》的,则是那些科研管理者以及手中掌握一定科研评价权力的人,甚至那些所谓的权威。周荣庭在该书后记中介绍了科学之妖这个名字的来历,妖字找得不容易,用得却极好,很抓人。《西游记》里妖怪很多,但孙悟空却不敢打死他们,因为妖怪背后有大神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妖怪能兴风作浪,与神仙们的纵容有一定关系。 舍恩背后的神仙是谁?看舍恩事件,贝尔实验室、以及著名的期刊杂志都是有疏忽,甚至有责任的。如果他们能坚持必要的程序,没有那么多科学之外的想法,舍恩当然不会成为学术明星,但也不会沦落为科学界的逃亡者。 科学之外的想法是什么?《科学之妖》暗示我们,机构也要追名逐利。而对那些有了一定地位的科学家来讲,舍恩投其所好,用实验数据来证实其假说,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当然,就像《西游记》里的神仙们最终要把妖怪收走一样,他们并不是支持舍恩造假,而是他们的疏忽导致了仰视他们的人没有勇气或者自信采取行动,或者有所忌惮。 欧洲一位资深教授说:以前我们发表论文往往是跟专业领域内的同行交流,那现在我们在为谁发表论文?为院长!为学生!为学生家长!还是为政客!原汁原味的诘问很精彩,类似的精彩在书中还有很多,这些情节确实值得管理者好好反思。 长期以来,在公众眼中,科学界是一个神秘的领域,科学家也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这部著作有助于澄清种种对科学家和科学界的误读。在这部著作里,科学家对人际关系的考量、对职位的追求、对同行的态度等等,与一般职业的人并无二致。换句话说,科学家也是普通人。打破科学和科学家的神秘,并不是坏事,这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支持科学。 科学毕竟是科学,虽然其难以避免名利的成分,但它自有一套机制保证纯洁。造假者在一套成熟的机制面前,迟早会露出马脚。我们相信科学,我们相信舍恩迟早要暴露。有人说,《科学之妖》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确实如此,犯罪分子迟早要被抓住,但中间的过程却跌宕起伏,精彩至极。在和科学相关的书中,《科学之妖》难得的通俗,外行读起来一点都不累,笔者就是在出差过程中读完其大部的。 掩卷长思,总想问点什么。你会成为下一个舍恩吗?舍恩会在你的实验室出现吗?其实,每个人离舍恩都不远。如果科学界的现状不能彻底改观,笔者赞同瑞驰的断言:在将来,不一定是舍恩,但是一定会有其他的学术造假者再次出现。但科学的特质也告诉我们,即使再有舍恩出现,他迟早也会暴露。问题是,我们有必要再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吗? 《科学时报》 (2010-6-3 B2 科学 文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
热度 2 Eucommia 2010-5-30 20:06
前一段社会上有一些人到处竖起反对伪科学的大旗,好像只有他们才是真科学,只有他们掌握着鉴别真伪科学的标准,他们说谁搞的是伪科学就要把谁批倒批臭,甚至还要踏上一只脚。他们甚至把对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贡献了几千年的中医也要打成伪科学。如果他们有人当了卫生部长,中医的命运会如何?现在还有些大家仍然在到处贴这一标签,甚至给曾把前苏联的遗传学界整垮,也曾殃及中国遗传学界的李森科也贴上伪科学的标签。说得轻点,是对那个时代的无知 , 说得重点是有意无意的美化李森科们。因次我们有必要对伪科学、学术造假和学阀、学霸等几个不同的概念鉴别一下,以免上当。 每一个中国人,甚至熟知汉语的人都知道伪者假也。每一个懂点科学的人也都知道,所有科学理论都是由假说来的,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总是由表及里逐步加深,人们只是根据自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来推测事物的本质,所以先提出一假设,然后用事实证明,如果后来的事实证明原来的推测全错了就推倒重来,如果原来的认识部分错了就要对原来的推测修正,这样一步步才使假说逐步成为学说。就是大家公认的符合实际的假说,或者说学说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只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比如物理学上的 牛顿力学适用于低速宏观的物体 , 狭义相对论适用于高速和惯性系条件下 , 广义相对论适用于有引力的情况 。就拿最简单的 1+1=2 的算术题来说,也不是绝对的正确,哪个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不加条件呢,虽然在数学上1与1是相等的,但如果我们具体说2个人,这里忽略了大人小孩和男人女人等许多差别,这个人与那个人是不可能相等,这也就是说 1 1 ,当然也就 1+1 2 。这就说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永远只能与绝对真理越来越近,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所以在科学史上即使是实践证明不正确的假说,也没人说它是伪科学,而且要肯定它在科学史中的地位。中医的大量理论都得到了医疗实践的证明,只是其中有许多理论还无法用现代的生物学实验方法证明,最典型的就是经络理论,不仅无数的医疗实践证明它的存在,就是现代的大量生物物理实验也证明它的存在,只不过在解剖学上还看不到它的具体结构,这不能证明经络理论是错的,而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在解剖学上显示它的结构。这就说明中医理论与一切自然科学理论一样也是相对真理。就是某些以反伪科学而出名的人,他们反对对了的只是揭穿某人在科研数据上造假或有剽窃行为,或者揭穿一些人用一些魔术手法骗人。这与现在泛用的伪科学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所以伪科学的概念不清楚,容易被人滥用,对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人和事乱打棒子,还是不用、禁用为好。 学术造假或现在官方称为学术不端则是概念很明确,任何人也无法混肴视听的科学上不能容忍的学术道德问题。可能用学术不端更准确些,比如论文的一稿多投,在论文上没有造假,只是在论文数量上造了假,剽窃别人的成果,那成果是真的,但作者是假的只有在数据上造假、照片造假(如现在在电泳照片上根据主观想象加减条带),像黄禹锡的造假行为,如果把这些称为伪科学,好像也不合适吧?!说到底,这是在利益驱动下科技界那些急于获得利益又不愿付出艰辛的人们的劣行。如果对这种行为不打击,科学就失去了它的神圣,与市场上的假货没什么两样。但这种行为的危害只是骗去了他个人的名誉或利益,对他人的危害还不算大。可是学阀、学霸的危害可就大多了。 把李森科说成是伪科学就更不沾边了,就李森科原来研究的内容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真科学,他研究的是冬小麦的春化作用( vernalization ) , 在农学上将在俄罗斯无法越冬的冬小麦经过春化处理后能在俄罗斯大地上上开花结实,使当时在帝国主义封锁下无法进口冬小麦的苏联生产出冬小麦,这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呢,我国也有不少留苏回来的植物学家一直在潜心研究春化作用,现在植物所还有一位副所长也是在研究春化作用的分子机理,全世界更有众多的人在研究这个问题。就拿李森科自称的米丘林遗传学的基本内容来说,也不能说是伪科学,它主要是强调获得性遗传,即认为在环境影响下改变了的植物性状可以遗传。他最重要的依据除了他的春化作用实验外,还有米丘林的将南方的苹果逐步北移能开花结实成为优质的苹果,以及植物嫁接后接穗的果实及其后代表现出某些砧木的性状。这一切都是事实,怎么能说是伪科学哪?现在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就是环境影响下基因的修饰,而且证明确实可以遗传。嫁接中的遗传变异现在也已得到分子生物学证据,北大生科院就有老师证明了嫁接后代的基因变化,去年 Nature 上还发表了一篇证明砧木的基因片段进入了接穗的文章。我国科学家将橡胶树北移成功,使新中国因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而无法进口橡胶的情况下生产出自己的橡胶,还因此获得了首届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李森科本人研究的内容,还是当时所谓的米丘林学派所认可的研究内容都是货真价实的科学,不是什么伪科学。李森科在学术上的错误是用他当时的农学研究成果否定他根本不懂的遗传学(他自认为很懂),否定特殊遗传物质的存在。如果仅限于此,还可说是学术之争,是可以容忍的。最不可容忍的,也可说是他的罪行在于,他靠自己的一点学术成果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赏识而获得行政上的大权后 , 把他所称的摩尔根学派的遗传学家及有关遗传学研究人员统统说成是唯心的,反动的,剥夺了他们科研的权利,把他们驱逐出科学院(其中有的就是他取而代之的原来的领导者),这哪里是什么伪科学?这是学术上的法西斯,是大学阀、大学霸。是以科学的名义打击排挤威胁他手中权力的人。所谓学阀、学霸,就是凭自己在本学科取得的成绩攫取一部分权利后对与他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特别是威胁到他权力的人,或者为了显示他学问的高深,显示他是什么都懂的大家,对他认为低级的、陈古落后的、无用的学科和人进行无情的打击和压制。这种人对科技界的危害与他手中权力的大小成正比,如果仅为杂志稿件或基金评审人,他会对于他观点不同的稿件或项目以主观的简单的不可能、无意义、无应用价值等理由封杀,如果成为小单位的领导人就会根据他自己的喜好和自己狭窄的学科观念以改革的名义向他主观地认为陈古落后的、无用的、无发展前途的学科或实验室开刀。如果一旦掌握了全国科技方面的权利,全国科技界就要遭殃,会推迟国家的科技进步,甚至扼杀有关学科。李森科对前苏联科学的危害,特别是对遗传学造成的灾难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国那些反伪科学的勇士们,那些到处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贴真伪或其他标签的大家们一旦掌握了权力不成为中国的李森科才怪呢。 致谢:物理学上的知识承蒙李铭先生指正,作上述更正,特此致谢。2010-06-11
个人分类: 未分类|8931 次阅读|18 个评论
伍仟伍佰块钱的良心——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fuhuozhe 2010-5-27 15:41
伍仟伍佰块钱的良心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mdash;mdash;有感于学术良心的考量 最近,旁边同学很多在疯狂的拼凑文章。拼凑一些垃圾文章,一些交了钱都给发的文章。 我承认,我也在受此影响。 而我们,都还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他们疯狂发文章的原因,是因为研二评奖学金的时候要用,甚至,那个所谓的科研能力(也就是文章发表情况了)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达到了30%(这个系数只是据传,比较可信。因为我们这一届是第一年,所以暂无评奖学金的明文规定)。而学习成绩,也是30%。据说,非核心期刊可以加50分/篇,核心100分/篇。这个权重,基本意味着成绩已经基本无意义。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也使我陷入了迷茫hellip;hellip; 我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要造假,为什么要抄袭hellip;hellip; 伍仟伍佰块钱是三等奖学金与二等奖学金的一个鸿沟,有了一篇垃圾文章,你就可以获得它、安心学习。对于还不能挣钱的硕士研究生来说,这的确是个诱惑,而且是个巨大的诱惑hellip;hellip; 我也不想抨击什么,我只是在试图描述一种现象,一种怪象。 伍仟伍佰块钱的良心hellip;hellip;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我仍在思考:是否要为了 伍仟伍佰块钱昧着良心发文章?hellip;hellip; (有劳各位老师,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或者给我提供一些建议,谢谢)
个人分类: 科学新闻|2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书评]星空中闪烁的道德光芒
rongting 2010-5-21 09:03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的这句话目前在中国已经广为沿用了,但大部分人都渐渐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康德为什么要把自然科学研究的星空和人文科学研究的道德律并列?如果人们想通了康德的用意,或将有助于读者们把握记者瑞驰(Eugenie Samuel Reich)花近7年的功夫去揭示舍恩(Jan Hendrik Schn)学术造假事件的深层动机。 从原著标题(Plastic Fantastic:How the Biggest Fraud in Physics Shook the Scientific World) 可以看出,学术造假被视为科学世界的异端,表明作者写书的基本出发点是科学的,对科研体制是好奇的。抛开最大造假等亮眼的名词,仔细体味瑞驰的思路,可以发现,瑞驰在剖析一个大家眼中性情温和、为人谦逊、乐于助人的物理神童,在如何掀起新型超导体造假风潮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深层问题:现今的科研模式下,会不会有第二个舍恩出现?我也不仅联想到:在中国科学之妖多吗?命运又会怎样? 为此,瑞驰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分析了科学文献质量的两个制衡因素:发表论文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家的责任感。而现今科研机制对学术造假的制约似乎还是有限的,诚如此,还有什么力量来限制更多的舍恩出现呢?触目惊心的造假事件确实在提醒我们:那就是反思万事万物的科学内涵同时,我们能不能反思科学研究的逻辑是否自洽?瑞驰显然对此还是忧心忡忡的,因此在文章结尾出现了胜利者的微笑:褐色的卷发,浅浅的微笑,轻轻耸肩的动作,舍恩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正在展示论文稿中成果,正在询问这些后续的研究成果是否依然有用 而这一问题已经超出了舍恩造假事件本身,从而也使《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的境界上升到了事关学术伦理的层面。读着这本研究学术造假的作品,我也不由自主地回到康德一生所思考的那个问题:康德批判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的时候,特意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他认为科学所崇尚的理性可以认识现象界,但如果科学理性自认为无所不能,甚至能认识自在之物世界的时候,理性就会出现二律背反。所以,康德一直限制科学理性的范围,他把自在之物的认识范围,留给了人的道德世界。在他看来,认识自然界的科学理性和认识自在之物的实践理性同样重要。人不但要仰望星空,更要敬畏内心的道德律。在瑞驰的整部书里,我们可以读到一种康德式的责任。 这种康德式的责任,我们在该书中随处可以找到。瑞驰对这名物理神童进入高级科研机构之后会频频造假,先是持一种怀疑好奇的态度,一丝对舍恩的同情心,在抽丝剥茧的揭示造假的过程中,一种泰然自若的舍恩,也让瑞驰的文字变得急迫起来:他难道不能自我反思和纠正吗?是不是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忙于自身的工作,导致他们忽视了反思科学制度的本身,也忽视了道德制度在科研体系中的地位?是不是今天的科研管理人员忙于自身的工作,轻信了科学研究的自我纠错机制?瑞驰曾经痛苦地写道:舍恩自己也很难有哪怕是一丝丝良心上的谴责,别人就更不会有机会去注意他的造假行径了。 瑞驰用通俗的笔法写出了这本书,让人们不仅仅了解到一个造假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让人们思考科学制度本身的缺陷。她指出,揭露造假中,贡献最大的并不是那些对现有科研体制自我纠错机制抱有信心的科学家,而是那些对此充满怀疑和担忧的人。相反,这次事件中极力延长造假科研成果生命周期的科学家,却是那些坚定地认为科研体制自我纠错机制能够把造假事件揭露出来的人,是那些坚定认为未来的研究会弥补现有研究的缺陷或者改正现有错误的人,是那些坚定认为所有的错误都将被某些现在还无法预知的方式修正过来的人。 我们阅读这本书时,不仅会对瑞驰的执著精神所折服,而且也会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探索科学研究中的经典问题。或许这是对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科研工作者的一种警示,提醒大家要敬畏星空中闪烁的道德光芒。(潘琳) 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00520/newgx4bf4aabe-2961918.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浮躁催生科学之妖
rongting 2010-5-21 00:32
在腾讯网看到了译作的书评: 学术界中似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不再安于实验室枯燥的实验,忙着争职位、找项目,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而把基础的科学实验工作扔给了旗下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对他们的工作仅只是指导,对他们的数据不加以考证就全盘接受,于是乎,在科学的殿堂中真实的数据被粉饰一番,光鲜的图表与某位科学家论文高度一致,就像饭店有着亮堂整洁的餐厅和油烟充斥的厨房,却原来科学研究也有前台与后台!整个学术界在粉饰中慢慢浮躁起来了!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周荣庭编译的《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一书从学术角度出发,详尽地追溯了贝尔实验室一位学术明星伪造数据,用所谓的分子晶体管糊弄了包括权威期刊编辑在内的许多人,东窗事发,震撼了整个科学界。因发明晶体管而成名的贝尔实验室因这桩臭名昭著的科学作假事件,倒在了自己的骄傲之石上。本书所体现的主要价值,就像就是让人们透视了科研成果出产之地的厨房,并让人们偶尔窥视了一些见不得亮光的东西。   19世纪电话发明人贝尔当年的演讲中曾说:有时候你需要离开常走的大路,潜入森林,这样,你每次都定将发现一些前所未见的东西。学术明星舍恩在研究中潜入森林独辟蹊径时,却偏离一个科学研究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迷失在科学的森林中!本书系统地从舍恩学术造假之路、论文诱惑难自拔、位高权重两期刊、误入歧途科学家、揭露造假等方面曝光了科研的全过程,让这个臭名远扬的前科学明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将现代科学界的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故事引人入胜、令人震惊、可读性强。   科学神童舍恩性格内敛而且彬彬有礼,他绝不喜欢陷入争执,这样的性格使他害怕被问到刁钻的问题,如果数据幸运拟合了某位权威科学家的数据,那结论是毋庸置疑,从而是自己免于陷入尴尬之地,这也许是舍恩造假的初衷,如果这时他的导师布赫能够动手操作经验甄别把关,对舍恩的研究工作进行复核,或许舍恩不会那么轻松就造假过关。   在整个作假过程中,负有责任的不仅只有舍恩。贝尔实验室的负责人一心要把实验室往市场推动,急于渴求轰动性的成果,他的同事毫无怀疑地赞赏了他的成就,还有无数的科学家有怀疑而不敢出声。无疑助长了舍恩的作假的气焰。   《科学》与《自然》在整个学术界属于位高权重的两个期刊,三番五次地上了舍恩的当。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表他的论文。《科学》有一次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免去了两位独立同行评论的过程。这一浮躁做法,即对科学的进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舍恩的明星之路走过了辉煌的几年!《舍恩调查报告》出台的当日,舍恩便被解职了,他随后逃离美国,销声匿迹。回顾舍恩造假之路,浮躁的不仅是科学家本人,还有著名实验室、权威期刊杂志甚至整个学术界都处于浮躁的风气之下,浮躁催生了科学之妖,阻滞了科学发展的脚步!   这是一部研究学术造假的呕心杰作!一段颇似侦探小说的精彩故事!一次揭露事实真相的震撼之旅!一本步入科学殿堂的必读之书!本书适合学术界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科研人员,对学术造假关注的各界人士。   周荣庭先生将塑胶幻想译为科学之妖似有吸引读者眼球的噱头的成分,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故事中的妖精多有妖术变幻出各种假象来蒙蔽他人,来满足某种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book.qq.com/a/20100519/000016.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科学之妖》的著者交流(图)
rongting 2010-5-17 00:52
这次赴美波士顿开会,可谓故地重游,感慨很多。4月20日,临行前和《科学之妖》的英文原著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希望跟她有次交流,我建议在波士顿的木兰餐馆见面。她也很快有了回复,非常乐意见上一面。 4月24日中午1点,朋友从卡拉尔镇驱车一直送我到了木兰餐馆,有意思的是,朋友他们一家人也和另外一个朋友在木兰餐馆开了一桌。我看到尤吉尼已经在等我,她让我点菜,还说喜欢吃辣的。可是我点了这家中餐馆的特色菜,那又麻又辣的味道她还是有点吃不消,她要了凉水解渴。 这样,我们细细聊了起来。她自己是英国人,只是从2001年就职《新科学家》的科技记者之后,才搬到波士顿来。现在初为人母,丈夫是哈佛大学的教授,研究环境基因学。她也跟我谈及创作的经历,为了调研舍恩学术造假的来龙去脉,她于2005年辞去工作撰写图书,也自费赴德国和瑞士调研。现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Science Writing项目做研究员。我取出中文版的译著送给她,扉页上留了一句话Wonderful work leads to happy cooperation(精彩的工作引致愉快的合作)。我也希望她有朝一日能到中国来访问。她也表示送我一本精装本的原著,我们约好在4月27日在她的办公室再会一次。 她给我的留言是With Many thanks for all your work on the book(为您在本书上的付出感激不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对学术造假者一律“封杀勿论”
xupeiyang 2010-5-5 10:33
请见 http://check.cnki.net/Article/news/2010/04/101.html 美国:对学术造假者一律封杀勿论 来源:2010年03月22日 新华社 任海军 引言 学术造假并非某国特有,以美国为例,近几年来发生了数起类似事件,美国一般将其统称为学术不端行为。 美国相关机构对这类行为的处罚基本做到了不护短、不手软,尽管无法完全予以遏制,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学术界的公平和正义。 在美国,科研成果报告能否在相关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是评判该成果是否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学术不端行为者会企图将乔装打扮的成果发表在专业期刊上,以求名利双收。因此,专业期刊是美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关口。 专业期刊严守关卡 在美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几道关卡。以美国著名专业期刊《科学》为例,该期刊有一个专门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球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给《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这些论文中只有约四分之一能通过编委会审查。此后,该期刊还会请外单位专家对论文匿名评议。 对于高风险论文,这份期刊的审查工作异常严谨。所谓高风险论文,是指那些可能与人们直觉相悖的科学发现,以及有可能引起媒体或政界强烈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对于这些高风险论文,除常规审查外,还要额外再接受一层审核,如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等。 发现造假严厉处罚 不过,再严密的审查也不可能完全封堵住所有造假行为,一些造假成果最终仍有可能被刊登,事后才发现研究数据或结果有假。此时,美国相关机构对于造假者的处罚决不会手软,2002年的舍恩事件便具有代表性。 科研人员亨德里克舍恩于1998年正式加盟美国贝尔实验室后,先后与其他20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在《科学》、《自然》等全球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十几篇论文,其中一些研究还被认为是突破性的。这些成果的产出率和分量远远超出大多数同龄科学家的成就,舍恩一度被认为迟早会得诺贝尔奖。 但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的研究却无法重复得出舍恩的实验结果。尤其令科学界怀疑的是,舍恩的多篇论文虽然描述了一系列不同的实验,但部分数据看上去却一模一样,有一个噪音图形甚至完全相同,而这些数据和图形本应是随机产生的。在接到投诉后,贝尔实验室于2002年5月邀请5名外界科学家组成独立调查小组,对舍恩的一系列研究展开调查。调查小组最终认定,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有鉴于此,贝尔实验室将舍恩开除,其相关论文也被期刊撤销。 舍恩事件是贝尔实验室历史上查出的首起科研人员造假行为。在舍恩事件中,贝尔实验室直面外界质疑,认真处理科研人员不端行为的做法,受到普遍肯定和好评。 诚信网站随时曝光 美国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该机构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 该办公室一旦认定了某起学术不端行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将不得参与任何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也不能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设立的任何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任职,也不得担任这些机构的顾问。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程度,禁止参与相关研究的年限从一年到终生不等。此外,造假者的身份信息将在研究诚信办公室的网站上公示,直到刑满释放,造假者的大名才会从网站上消失。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24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论中国学术造假三种常见手段极其危害
xupeiyang 2010-5-5 10:30
请见 http://check.cnki.net/Article/news/2010/04/103.html 孙金伟:论中国学术造假三种常见手段极其危害 来源:http://www.dayoo.com 2010-03-30 来源: 草根网 最近几年中国学术造假事件暴光日益频繁不断扩大,民众对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质疑、举报和批评之声日益激烈,这说明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已经中国一大公害。 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在中国至少存在上百年,然而,为什么惟独最近三十年学术造假学术腐败成为中国社会普遍流行风气和成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成名成家通道?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界各个角落流传盛行一种金钱权力之上的社会文化潮流,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金钱权力地位,抛弃了一切做人的基本道德良知,不折手段不讲廉耻,不惜损害国家社会法律道德准则,只为谋取个人成名成家和升官发财。 记得在胡温新政刚刚上任时刻,笔者就上书中南海,希望党中央国务院能够重视中国社会法制道德沦丧腐败盛行的现象,这种法制道德沦丧腐败盛行的社会文化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角落,连法制道德作为生命保障的医疗、教育、食品安全和司法体系也没有逃脱道德沦丧法制腐败的命运。二十多年来假医假药毒食品案件可谓层出不穷越演越烈,还记得去年就在中国政府下决心整治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毒奶粉不久,又暴出许多新的有毒食品案件。 既然医药食品行业谋财害命生意可以畅通流行,自然教育界科技界学术造假抄袭成风就不足为怪,考试造假、学位造假、论文造假和职称造假早已成为大学中学和科研机构普遍盛行的潮流,教授院士造假、校长院长造假也不足为奇。 多年前笔者一篇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文章在新浪网发表后,被北京一家以中国开头的着名报社一位资深编辑看中,居然一字不改,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在该报周末版面,笔者在搜索引擎中偶然发现,打电话到该报社质问,该编辑既然理直气壮的回答:看到你的文章写得不错,因为查不到作者联系地址,就拿来发表了,今天中国媒体都是这样做的,既然被你发现了,我就将稿费还给你。 毫无廉耻毫无道德可言。 为了让中国民众更加清楚认识学术造假真相,下面详细论述过去二十多年来中国学术造假三种常见手段: 1.亲自动手抄袭造假,一篇文章一本着作绝大部分都是抄袭摘录,极小部分自己思考写作。 天下文章一大抄已经流行上百年。不过,教授院士抄大家可是最近三十年创新发明的流行现象。 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不提倡人们独立思考能力,更不提倡思想理论的讨论和争辩,历朝历代的中国政府极力推崇民众服从顺从的思想文化,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人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中国教育体系教育文化只注重培养答题考试的人才,结果造成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只擅长书本答题和考试,离开学校以后,这种答题考试人才就缺失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能力,更缺失独立思考创新发明的能力。 在这种只强调重视考试答题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毕业后,到了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传统媒体工作,为了晋升职称地位,许多人从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不用谈创新能力,怎么办? 只有一个方法抄袭他人的思想成果。 今天社会提供了优越的造假抄袭技术条件,到互联网搜索一下,到图书馆翻阅一下,世界上所有学科的论文着作成千上万。 反正天下文章一大抄,大家抄为什么我不抄? 而且,更有参考价值的是平时根本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想的人都通过造假获得了高职称高学位高地位,三十年中国造假抄袭的历史事实证明是非常有效非常实惠的成名成家光明大道。 当然这种自己动手抄袭造假之人,为了不让他人知道抄袭造假真相,选择了自己动手抄袭。 这是中国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大媒体比较流行的造假行为,因为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时间比较富裕,又有查阅资料的有利条件。这种自己动手抄袭造假的博士教授专家通常非常大胆,一篇论文90以上都是复制摘录他人的思想成果。省力,省时而且高效、高产。 2.请人代劳造假抄袭。 请人代劳造假抄袭也是中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非常流行的学术造假手段。不过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单位领导干部身上,因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位高权重,又工作繁忙,造假抄袭自然就请人代劳。 这种请人代劳学术造假手段有两种方法,一是请下属的学生或同事代劳造假抄袭,这在大学非常普及流行,绝大多数学生都曾经帮助主管老师撰写各种各样的论文。 大学生成为各科专业老师教授廉价劳动力是流行三十年的公开现象。 二是请专业代写论文公司,按价付费,一条龙服务包括代写完后负责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 据有关媒体报道,这种专业提供论文代写并且公开发表一条龙服务的公司业务非常兴旺。 收费大约在一篇二千元至二万元不等,一些高产的代写枪手一个月收入可以超过万元,全国各地普遍流行。 不过代写论文通常也是抄袭作品。 何谓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必须拥有他人没有发表过的创新思想观点,也就是在中国和全球没人发表过的思想观点。 创新一种思想观点不是一时一刻拍拍脑袋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个人长年累月生活工作中思考总结的思想成果,思想创新能力是人类最优秀最核心能力。 一个从小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不可能拥有创新思想能力的。创新思想成果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随便拍拍脑袋就有的。 因此,真正对国家社会有利的创新思想成果至少价值几千万几十亿,因为这种创新思想成果可以推动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发展。 一个代写枪手怎么可能有创新发明思想成果? 代写本身就是商业生意,抄袭拼凑完成任务,然手收钱,就这么简单。 3.拼凑编辑造假。 如果说自己动手复制摘录编辑学术抄袭造假和请人代劳学术造假行为比较大胆比较直接,通常属于那些比较粗放的无学无术愚蠢无知伪学者伪专家惯用手段; 那么自己动手甚至自己思考拼凑编辑学术造假行为就比较隐蔽比较文雅一些。 拼凑编辑造假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学术造假行为,这是当今世界名人名家最常用的手段。 一篇用拼凑编辑手段造假完成的文章或者着作表面看上去非常完整,也非常有条理,有数据案例,还有历史上名人名家的经典思想观点佐证,文笔文法基本上也没有大的错误。可是仔细阅读研究就可以清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自己创新的思想观点,所有看上去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是引用历史名人的,就是抄袭民间大众的。 这些所谓名人名家的作者思想观点,在民间社会和历史书籍早已流传多年,名人名家们不过是运用了写作技巧将历史名人的思想观点和民间大众的思想观点进行拼凑编辑整理一下,因为名人名家具有舆论垄断优势,这些他人的思想观点便成了名人名家的思想观点。 这是一种典型的利用名人名家舆论垄断优势,利用写作技巧盗窃和抄袭他人思想成果行为。 名人名家不过是稍微花了一点拼凑编辑整理的时间劳动。 几年前有一位回国学者揭露曾经在中国流行畅销的欧美名家撰写的经营管理着作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编辑出版机构杜撰造假书籍,连所谓欧美名家姓名履历大学研究机构名称都是造假,这些中国私人出版机构就是利用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利用拼凑编辑手段杜撰编辑了大批外国名家经营管理着作,结果成了畅销书。 非常可悲的是中国社会至今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名人名家的拼凑编辑学术造假的危害严重性,中国政府、各大媒体和知识阶层甚至民间大众还在支持和宣传名人名家这种造假行为。当今世界至今一直推崇的就是名人名家所言所行都是正确的,名人名家的错误言行甚至是罪恶言行也是媒体宣传推广的重心,中国和全球各大媒体一直奉行一种行为习惯就是以能够采访报道名人为荣,被采访报道的名人名声越大越光荣,即便名人明天被捕多年罪大恶极暴光也无所谓。然而,对于民间大众无名人士的优秀伟大思想智慧不重视不理睬。 这也就是为什么2008年上半年美国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半年,可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全球名人名家还不知不觉,充分反映了全球各国名人名家的无知无能,中国媒体和全球各国媒体也是无知无觉,直到2008年9月华尔街金融巨头集体破产倒闭,世界各国政府和全球名人名家和各国各大媒体才如梦初醒; 这也是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来教授院士造假和校长院长造假直到有人举报才被发现; 还有太多太多无以计数的名人名家不学无术无知无能的现实事件。 最近几年随着网络博客技术普及,多少民间博客作者发表了优秀精彩利国利民的思想观点和学术理论,这些平民百姓的思想观点远远超越了所有名人名家。 记得去年512大地震爆发后,面对中国大多数富豪对地震灾区捐款的冷漠和自私,中国网络作者发表了许多精彩批评思想观点,其中有一句充满中华民族智慧语言就是他跨过了世界所有的高峰,却永远跨不过汶川的坟头! 欧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搞了几百年来,为什么今天全国各地几十家上百家欧美国家经济社会专业研究机构,至今没有一家搞清楚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日本等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体制到底存在哪些优势和弱势? 每个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完全都是公开的信息资料,为什么中国这些拥有大批教授院士的专业研究机构至今还不清楚每个欧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长处和短处? 每个发达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有什么参考借鉴作用? 为什么要等到2008年9月华尔街金融巨头纷纷破产倒闭后,这些专业研究机构和名人名家才知道美国金融体系原来存在很多危机缺陷? 中国这些专业研究欧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系的机构专家每天在研究什么? 如果说三十年前,中国欧美专业研究机构没有机会去欧美国家访问,不了解欧美国家,那么最近三十年,中国专业研究机构每年大批专家去欧美发达国家访问研究,为什么要到2008年9月才明白一点美国金融体系原来存在严重问题? 还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三十年,至今中国所有官方专业机构和名人名家没有人一个机构清楚中国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一位名人名家清楚今天中国经济社会仍然存在哪些致命的危机和疾病? 为什么中国的名人名家除了拼凑编辑造假和自我谋利一无所长? 为什么三十年来中国名人名家没有发表过任何让中国人共同富裕,让中国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 为什么所有利国利民的思想观点全部首先来自于民间大众来自于原本非专业民间学者? 第一种自己动手抄袭造假造成中国学术无耻无赖盛行; 第二种请人代劳抄袭造假造成中国学术造假知识造假产业盛行,造成学术腐败扩大泛滥; 第三种拼凑编辑造假流行造成名人名家霸占学术舆论垄断权力,造成中国最高学术地位成为最烂最次基地; 所有这些学术造假行为流行泛滥造成主流精英成为不学无术无知无能人群,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危机灾难不断恶性循环,造成中国民间大众思想智慧长期受压被害,造成中国经济社会失去超越全球的思想知识创新能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爆发再次提醒我们:思想知识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最根本依靠,国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必然落后必然挨打。 中国主流精英早就丧失思想知识创新能力,中国自主创新只有依靠民间大众,依靠民间拥有真才实学人才。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焦点访谈: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
FupingZeng 2010-4-20 18:49
焦点访谈: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今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在校方这一举动的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然而近日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采访时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解说: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 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位教授。这6人平均年龄70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6位老教授称,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陈永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当时就感觉到义愤填膺,教师啊,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你传的什么道?你授的什么业? 解说: 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 陈永江: 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陈永江: (校领导说)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6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这个我们听了脑子都要炸了,感觉到这种侮辱太大了。 解说: 2008年3月,6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杨绍侃: 没有结论,到现在为止没有结论。 解说: 被举报者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 记者: 那学校当时给您的说法是什么? 李连生: 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解说: 6位教授对学校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术造假性质恶劣,必须严查才能警示师生。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披露该事件。 陈永江: 科学网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实名实姓,要有证据来说话检举揭发。 解说: 老教授在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不到一个月,点击率突破6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一个月后,校方第二次约见6名教授谈话。 陈永江: 开场白,简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停止你们网上的检举揭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卢天健(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网上和报纸现在是揪着不放,(对学校)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 我们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让学校恢复到我们过去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振兴,要老老实实工作,要让年轻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解说: 由于6位教授坚持举报,2009年5月,时隔一年多,西安交大对这起事件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几天前记者前去采访,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 卢天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就是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解说: 校方对此事件还在调查中,然而6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2004年和2005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获得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份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中,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1998年由陕西省纪委专门为李连生等人的技术成果而成立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中,这个技术成果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陈永江: 他就说2001年的纯效益是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1470万。然而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所要到的材料,这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的,他不是说盈利1470万吗?然而公司怎么说的呢?亏损384万。这一正一负几乎2000万,太胆大了。 解说: 在这份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公司成立后的1998年至2000年间没有生产,2001年至2003年连续亏损,2004年该项目停产,4500万资本金仅剩868.5万元,亏损达82%。然而荒唐的是,就在已经停产后的2005年,李连生又以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连生: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记者: 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 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 目前,学校对这两个奖项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论。 虞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记者: 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虞烈: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起发点或者是出发点。 解说: 采访中,学校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对于经济效益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们对图象和声音做了处理。 参与鉴定的专家: 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 解说: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那么和评奖部门这种不想得罪人的心态相比,学校方面的考虑似乎就来的更为具体了。 陈永江: (学校领导)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如此的学术生态令人担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学而无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都会有直接影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让术业有专攻,德才能兼备,科研活动长远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个人分类: 学术教育|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宽容”:是否从“井冈山大学”开始?
BihongFu2010 2010-4-10 21:48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宽容:是否从井冈山大学开始? 付碧宏 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日指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采取零宽容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有一个处理一个,并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最近 一段时间以来,揭露国内学界学术不端行为的报道连续不断。其中,来自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的井冈山大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去年年底 两位年轻讲师造假,70多篇论文造假被国际学术期刊 撤稿 ,两位弱势讲师 被开除了;最近,撤稿续集再次上演又有 39 篇文章被撤销,井冈山大学再次成为撤稿风波的主角,这次出现的造假者更牛--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位院长。 许多网友认为革命老区井冈山的脸全让井冈山大学给丢尽了。从井冈山大学概况介绍中可以看到井冈山大学全体师生将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大学。校长致辞的开头是巍峨井冈,星火燎原之地;浩然庐陵,文章节义之邦。。话音未落,井冈山大学就屡屡成为学术造假的主角, 这些学术造假事件不但让中国学术界蒙羞,而且还丢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的脸。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宽容,是否从井冈山大学开始?让它再改回到吉安师范专科学校吧,让它再不要立足于我们巍峨的井冈山上!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急功近利催生学术造假
蒋高明 2010-4-2 01:00
蒋高明 本文2010年4月2日发表于《科学时报》A3版 不久前,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因发表70篇SCI论文造假,被撤销论文,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可谓惩罚之雷厉风行。然而,这样的匆忙决定也是不公平的,井冈山大学两位老师其实是当前科技制度的牺牲品。当前,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了。学术腐败正像官场上的腐败和工矿企业的环境污染一样,得到治理的毕竟是少数,继续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 大环境污染了,小环境很难保持清净。当全社会都认钱时,知识分子也不会安于贫困。更严重的是,科研体制要你去发表SCI文章,且每年一评估,你就不敢慢慢等有好的成果出来再去投稿发表。笔者的硕士导师退休的时候,一辈子发表的学报论文仅10篇左右,退休前3年才被聘为研究员。如果按照目前的评估体制,她早就下岗了。现在,笔者的博士生毕业两三年后就能够发表10篇左右的SCI论文。不这样发表不行,如不发表,就意味着他们很难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也永远得不到课题,更不会有什么奖励,永远招不到学生,工资永远最低。最糟糕的是,没有SCI文章,他们得卷包走人。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同样也是人类的本能;不仅是官员的本能,更是商人的本能,也是科技人员的本能。当制度约定最终影响到学者生存时,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更何况发表SCI文章还有物质奖励这样的诱惑呢。教育部和社会要给学校排名次,排到前面的意味着好生源,好生源意味着金钱。老师发表了SCI,哪怕是造假得来的,只要学校得到了好处,只要不东窗事发,那就一直互相骗下去。这个循环过程是这样的:社会要求学校有好名次学校要求老师有多多的SCI老师向刊物造假投稿被接受学校排名靠前生源增加老师得到物质奖励继续给刊物投稿造假。学校或研究所也要生存,SCI又几乎是唯一的标准,于是出现了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件。其实,井冈山大学教师仅仅是学术造假的小萝卜头,真正的大鱼还是会漏网的。 有人说,我们不要看SCI数量了,我们来看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这下总可以了吧?依然不行,影响因子也会造假,不好的结果修改了,或干脆编造了,没有趋势的让它有趋势,英文不好的花钱雇人写,你怎么能查得出来呢?至于引用,托自己熟悉的朋友引用,如果中国人引用的不算,那就托老外引。花钱吗,没有办不了的事。所花出的钱比起得到的好处少很多,何乐而不为?再者说,如果一个人发表的东西是错的,很多人写文章时都要当靶子批驳一番,这样引用率高了,那人的成果岂不是好东西了吗?这显然非常可笑。总之,用一个机械的数字来评价科研人员都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研环境被污染了,想找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是很难的。很少有人反过来问,为什么要对大学或研究所排名?为什么要和利益挂钩呢?为什么频繁地评估科研人员,而不制定一个类似SCI的标准评估管理者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起来,就会发现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科研成果为什么越来越多?论文被枪毙了为什么总能够找到地方发表?为什么几乎百分之百的实验都能成功?以前一个教授或研究员一生发表的好文章不过十几篇,现在一个博士生就实现了,博士生的成果都值得发表吗?因为有了规定在先,发表文章与金钱、学位、职称、院士、经费、地位等等挂钩,于是就难免出现各种造假。如果科技情报部门做这样的一个研究,将发表SCI论文按照一定的点数(如IF3)累计统计,来一个大样本作者群体分布规律调查,如第一毕业学校、家庭出身背景、籍贯、学科分布等,或许能得到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大量Made in China 的假SCI论文,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而现在暴露的仅是冰山一角。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这就像盗版书屡禁不止一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买盗版书,就不会有盗版现象,因为市场没有了。遗憾的是,现实中图便宜的大有人在,因此盗版就不可能消失。其实学术造假比起官场腐败和环境破坏来,是小巫见大巫,是穷知识分子的一点小聪明而已。学术造假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被抓住的仅仅是倒霉蛋。在利益诱惑面前,学术造假将会前赴后继,并将不断升级。 改善学术生态,要从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心态入手;而要改善科研人员心态,必须改变不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体系。SCI单一的评估系统当休矣,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当休矣! 《科学时报》 (2010-4-2 A3 周末评论)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388 次阅读|5 个评论
何为假?何为造假?何为学术造假?
whitesun 2010-4-1 22:06
刚入研究这一行时不懂的造假是什么,但是10年过去了,发现真假难辨,很多人科研的真正目的中为了钱的成分太高,往往用夸大、造假的方式快速提升自己。 那么,何为假?何为造假?何为学术造假? 假,我认为 区别于真,指说话,做事过程中缺乏真的约束, 造假,是指以有某种目的性地夸大,制造与自己认识不符的精神或物质; 学术造假是指表达科研成果过程中,出现了假和造假行为. 通常,造假是利益驱动的结果,我相信科研成果不能靠利益驱动,然而,有SCI论文才能毕业,才能上职称,得项目等等,结果导致很多人理直气壮地造假.那么敢问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您,您的成果有多少推动了社会进步,怎么推动的?说说清楚.如果说不清楚,教授,博导就下台吧,.如果不这样弄,难道人民出钱是想养坏人惩罚好人?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550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论文造假何时休?
BihongFu2010 2010-3-31 13:01
付碧宏 最近看了永胜在他博客发表题为论文造假抄袭的责任承担者与行政职务密切相关的文章(如下面所贴),读罢很有感慨:在当今的学术界,尽管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在踏踏实实地搞研究、做学问,但确实也存在有一些怪相:前一阵爆出的井冈山大学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这不仅让中国的学术界蒙羞,更让井冈山大学早日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出现这些学术论文造假的现象,我们稍微作一下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我们的评价体系:研究人员评职称、科研课题验收、评奖以及研究生要毕业等都要考核学术论文数量,尤其SCI论文的数量; 2.我们的奖励体系:目前国内许多单位都对学术论文有数额不等的奖励制度,尤其是SCI论文。所以,这就成了许多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迅速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数据造假、抄袭、一稿多投(自我抄袭)对少数一部分人来说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3.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有些单位的一些学术能人,课题多、经费多,动不动带几十个甚至上百位研究生。而这些学术高人要不几乎天天在天上飞,要不就是在四处搞三字一包,但他们无三头六臂,于是便出现了让博士后导博士,博士导硕士,硕士导本科生的怪相,可以想像这些学生如何能够通过踏踏实实搞研究来完成毕业论文。 如何遏制这种学术造假的急功近利行为?就成了我们有关方面必须要尽快反思的问题:目前本人还没有想出一些好的办法,因此,希望学术界的各路高人献计献策,共同讨论,看看如何拿出一些高招来 惩治学术造假,净化学术生态 。 附:论文造假抄袭的责任承担者与行政职务密切相关 周永胜 最近有关论文造假、抄袭的报道很多,但最终处理结果有一个共同规律:论文造假抄袭的责任承担者与行政职务密切相关。 如果作假、抄袭的论文作者是导师而且是领导,责任由研究生承担; 如果作假、抄袭的论文作者是研究生而且是领导,责任由导师承担。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015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14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之妖——牛顿造假(3)
rongting 2010-3-26 22:38
无论是这个实验,还是牛顿当时关于不可能研制出无色差透镜组的说法,在当时人们都接受了。但在 1749 年,牛顿去世后的第 21 年,光学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这一年,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 欧拉( Leonhard Euler )不理会牛顿所声称的无法研制可以消除色差的透镜的观点,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研制可以消除色差的透镜的文章。 1754 年,瑞典科学家 塞缪尔 克里基斯蒂尔奈( Samuel Klingenstierna )表示,只有在牛顿那组三棱镜之间设置的角度非常小时,实验结果才会与《光学》中的数学公式相符合,然而,这一点牛顿从未提到过。针对牛顿提出的理论以及他所做出的实验遭到质疑,英国透镜制造商兼光学科学家约翰 多兰德( John Dolland )认为,或许他可以尝试去研制一个可以消除色差的透镜组,在 1758 年,他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无色差透镜组。至此,人们终于相信,牛顿的实验结果并非模棱两可,而是与他自己的理论主张相悖的。因为牛顿早已推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非常明确的,这种情形被视为一种令人不安的严重错误。 不过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历史学家发现牛顿在他发表自己的实验成果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1975 年,泽夫 巴赫勒( Zev Bechler )指出,牛顿的笔记显示早在 1672 年他就在做三棱镜的实验了,那时他得到的结论与后来他所发表的截然相反。牛顿也意识到了他的这一试验结果也许会支持他的反对者胡克的理论。 2002 年,艾伦 夏皮罗公布了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光学》的较早的拉丁文手稿中,牛顿将这一有疑问的实验描述为理想化的实验,只是在后来的修订版本里加上了一句话,声称他实际上已经做过了这个实验。这实际上是一个隐蔽的、不科学的、失实的研究工作,以致将消色差透镜组的发明时间推迟了半个世纪,直到欧拉、克里基斯蒂尔奈和多兰德后来所做的研究,才使得相关研究重新步入正轨。 艾萨克 牛顿是位自尊心很强的科学家,他从不希望自己的名誉在生前或是身后遭到一点点的损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自信地发表那些明显地尚未确定的结论呢?夏皮罗说,多年来,牛顿对自己的理论坚信不移,尽管用以支持该理论的实验描述有失实之处,于是相信自己公布的实验结果也是 正确的 。但是,为真实起见,为什么牛顿不能坚持拉丁文手稿中的说法,最起码将实验描述为思想实验,而非真实的实验。最后答案揭晓了,牛顿没有如实描述实验的原因至少部分是因为报告科学实验室所应遵循的刚性的标准,第一个系统阐述该标准的不是牛顿而是爱尔兰的实验家罗伯特 波义耳( Robert Boyle )。 (关于《科学之妖》的内容登载,因出版社的要求暂告一段落;期待以后可以提供更多的内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牛顿造假(2)
rongting 2010-3-26 00:52
直到 1704 年,牛顿始终不愿提及与胡克争辩有关的任何话题。 那年胡克去世之后,牛顿出版了《光学》这本书,试图为自己的光学理论一劳永逸地打上坚实的地基。正是这本《光学》再度回顾曾令年轻的牛顿极度抑郁的争辩之时,他遭遇了学术造假的指控。 到了 1704 年,牛顿的光学理论引入如下的结论:人们不可能研制出可以消除色差的透镜,这种透镜在成像时不会产生任何色差,否则,经这些初始透镜成像后影像周边会有模糊的彩虹。用消除色差的透镜做望远镜,与牛顿用反射镜面做的望远镜有所不同,可用来校正一些不理想的成像效果,因而,其品质可以和牛顿的望远镜媲美。根据历史学家艾伦 夏皮罗( Alan Shapiro )的观点,牛顿之所以认定无色差透镜望远镜无法研制,不是因为对自制望远镜的推崇备至,而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理论缺乏信心。牛顿错误地认为,透明材料将光分解为彩虹状色光的总量仅仅取决于透明材料本身折射光的总量。牛顿的解释就是,不管将多少由不同透明材料组成的棱镜和透镜组合在一起,如果不把光束转向它入射的方向,分离开的色光将永远不能重新聚合,这样聚焦会失败,成像也会被破坏。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牛顿的《光学》一书中至少包含了一篇这样的文章,并在后来引致极为尖刻的批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牛顿在英国剑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关上了自己研究室的百叶窗,仅预留一条狭缝,让一束日光穿过这条狭缝进入暗室,照射在一组相对复杂的透镜上。这组透镜由玻璃三棱镜内置于一个水棱镜之中。牛顿声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是这样的,若是这组透镜与入射光的方向平行,那么,射出来的这束光依然是白光,反之,如果这束光会改变方向,并不可避免地会被分解为色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医学领域学术造假的危害难以估量
xupeiyang 2010-3-25 08:46
博主:可以通过分析 宋玉萍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和谢芳文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 被引用情况来追踪它的危害问题。 医学领域学术造假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中大学子称。他们以宋玉萍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和谢芳文《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为例指出,从表面上看,发表于2006年的宋文像是与时俱进,引入了近年来兴起的无痛人流的应用,但是这两篇相隔10多年的论文,在临床表现、临床体征、病因、诊断、治疗、结果、讨论等方面却都一样 ,这不是很恐怖吗? 中大学子称,但凡有一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一般刮宫术和无痛人流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医生们都按照宋文所描述的方法和操作去做,这不是害人吗?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8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之妖——牛顿造假(1)
rongting 2010-3-24 21:38
现代物理学家艾萨克 牛顿曾多次被历史学家指责数据作假,而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出现在 1704 年的专著《光学》( Opticks )上。尽管牛顿在其关于引力的名著《物理哲学的数学原理》也被指控有伪造数据之嫌,但他提出的引力理论还是被认为近似正确的。反倒是牛顿对光的学术主张,源自错误的科学理论,并误导了其他的科学家。 牛顿在提供了光学实验的错误数据之后,在随后的三十年间他的动机就一直被人诟病。 1671 年,牛顿在英国剑桥研制了一架望远镜后,并将其搬至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展示。凭借这架望远镜,他首度赢得了巨大的学术声望。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们对望远镜镜面研磨的精细程度、成像的清晰效果无不为之惊叹。翌年,牛顿入选皇家学会会员。随后,他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哲学学报(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上发表了关于光本质的理论阐释论文。牛顿表示,该理论的本质就是白光是由粒子组成的,可以反射、折射、分解为彩虹的多种色光,并可以依据他提出的数据公式对这些现象进行应用计算,实际上,也正是这个理论激发了他对望远镜的设计灵感。 令牛顿失望的是,这些理论并没能让他延续望远镜给他带来的赞誉,相反地,其理论和实验案例均受到当时欧洲科学家的抨击,原因包括其实验案例难以被人验证,其理论原理无法为人接受等等。最严厉的批评来自英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 胡克( Robert Hooke ),他比牛顿的资历要老,因而批评更加尖刻。尽管牛顿在为自己的理论辩护中获得了成功,但他的情绪也极为低落。 1673 年 3 月,牛顿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的秘书、学会会刊的编辑亨利 奥尔登堡( Henry Oldenburg ),以自己无法承受高额的会员费为由申请退会。当奥尔登堡希望通过免除其会费而慰留牛顿时,牛顿坦言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为自己的工作备受批评而感觉不好受,也因为自己发表论文中的不愉快经历而感到情绪低落。奥尔登堡试图劝说牛顿,说其实其他同事非常欣赏他的工作。但是两个月后,牛顿撤销了有关自己光学讲义的出版计划,以免执意行事会遭致反对者的更多批评,令自己难堪。直到 1676 年,牛顿为他自己许下的回应批评和质疑的最后期限而备感抑郁,他曾公开表示: 一位真正的科学家要么承认自己没有提出新的理论,要么必须誓死捍卫自己的新理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封面
rongting 2010-3-24 21:32
科学出版社告知本月底就出书了,这是封面的效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焦点访谈西交大
JYH64J98Y99H 2010-3-23 11:06
豪华校门进聊大,观光电梯看人大。 假引人才有北大,汉芯造假上交大。 商业贿赂在兰大,后来居上数武大。 挪用公款炒股票,巨额亏损有天大。 学术造假如川大,新闻调查到浙大。 长江学者被举报,焦点访谈西交大。 北外华科上师大,此起彼伏影响大。 经济腾飞堪称奇,科教误国罪过大。 相关链接:科学网博主陈永江先生注:下面是2010年3月20日《焦点访谈》的全部台本内容。现在全文转载如下:《焦点访谈》2010年3月20日台本: 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今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在校方这一举动的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然而近日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采访时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解说: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位教授。这6人平均年龄70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6位老教授称,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陈永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当时就感觉到义愤填膺,教师啊,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你传的什么道?你授的什么业? 解说: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 陈永江: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陈永江:(校领导说)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6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这个我们听了脑子都要炸了,感觉到这种侮辱太大了。 解说: 2008年3月,6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杨绍侃:没有结论,到现在为止没有结论。 解说:被举报者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李连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 记者:那学校当时给您的说法是什么? 李连生: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解说:6位教授对学校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术造假性质恶劣,必须严查才能警示师生。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披露该事件。 陈永江: 科学网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实名实姓,要有证据来说话检举揭发。 解说: 老教授在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不到一个月,点击率突破6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一个月后,校方第二次约见6名教授谈话。 陈永江: 简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停止你们网上的检举揭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卢天健(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录音):网上和报纸现在是揪着不放,(对学校)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我们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让学校恢复到我们过去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振兴,要老老实实工作,要让年轻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解说: 由于6位教授坚持举报,2009年5月,时隔一年多,西安交大对这起事件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几天前记者前去采访,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 卢天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就是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解说:校方对此事件还在调查中,然而6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2004年和2005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获得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份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中,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1998年由陕西省纪委专门为李连生等人的技术成果而成立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中,这个技术成果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陈永江:他就说2001年的纯效益是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1470万。然而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所要到的材料,这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的,他不是说盈利1470万吗?然而公司怎么说的呢?亏损384万。这一正一负几乎2000万,太胆大了。 解说:在这份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公司成立后的1998年至2000年间没有生产,2001年至2003年连续亏损,2004年该项目停产,4500万资本金仅剩868.5万元,亏损达82%。然而荒唐的是,就在已经停产后的2005年,李连生又以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连生: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记者: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目前,学校对这两个奖项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论。 虞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记者: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虞烈: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他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起发点或者是出发点。 解说:采访中,学校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对于经济效益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们对图象和声音做了处理。 参与鉴定的专家: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 解说: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那么和评奖部门这种不想得罪人的心态相比,学校方面的考虑似乎就来的更为具体了。 陈永江:(学校领导)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 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如此的学术生态令人担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学而无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都会有直接影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让术业有专攻,德才能兼备,科研活动长远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43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西安交大解聘李连生
JRoy 2010-3-22 10:02
交大被强奸多年,终于喊出不爽了!!! 3月21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网主页上挂出 《学校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的消息,称2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据此消息称,2007年12月,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公示期间,该校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在申报 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学校对此举报高度重视,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展开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校于2008年3月致函教育部,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随着对李连生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核实,2009年4月学校决定免去其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2009年12月,针对李连生相关学术不端问题,校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 今年3月5日和3月20日下午,学校在此前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基础上,两度召开六位教授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专题会议。在3月21日上午召开的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上,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行为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全员聘用制度实施暂行办法》作出上述处理决定。 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指出,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严谨治学传统的百年老校,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抄袭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存在。 昨晚,记者电话联系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领导和几名教师,对于这次西安交大取消学术造假教授职务及教师聘用合同一事,大家都显得比较敏感,没有接受采访,而是让记者关注西安交通大学的网站。 ■背景新闻 焦点访谈:举报学术造假屡遭校领导劝阻 3月20日《焦点访谈》报道,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 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其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实名举报的结果。然而,在此期间,6名教授却不断被校方领导约见。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位教授。这6人平均年龄70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 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陈永江说:一见面说,现在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录音):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西安 交大 6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 交大被强奸多年,终于喊出不爽了!!!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安交大领导何必当初呢?
陈龙珠 2010-3-22 09:09
2010年3月 20 日 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 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 2010年3月 21 日 西安交大主页公布当日决定: 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在这次平凡的双休日里,科学网博主 陈永江 先生等西安交大6位学者实名举报本校学术造假2年后 突然 出现了 戏剧性的结 局 ,值得 中国高等学府里的官、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41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正义战胜邪恶:西安交大造假教授被取消职务并解聘
wliming 2010-3-21 22:26
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博导造假遭校方数次劝阻 (记者杨彦)今天下午,西安交通大学校园网主页上挂出《学校取消李连生教授职务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的消息,称21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据此消息称,2007年12月,在2007年度高等学校 科学 技术奖公示期间,该校陈永江等教授实名举报李连生在申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学校对此举报高度重视,通过校学术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展开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学校于2008年3月致函 教育 部,建议撤销授予该项目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随着对李连生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与核实,2009年4月学校决定免去其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2009年12月,针对李连生相关学术不端问题,校学位委员会决定免除其博士生导师资格。 今年3月5日和3月20日下午,学校在此前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基础上,两度召开六位教授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专题会议,提出对其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的初步意见。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上,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行为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全员聘用制度实施暂行办法》作出上述处理决定。 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指出,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严谨治学传统的百年老校,对于建设优良学风的要求是严肃的和一贯的,决不允许弄虚作假、抄袭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存在,一旦出现严厉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央视《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2010年3月20日完成台本 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今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一名曾经获得长江学者称号的博士生导师被撤销了博导资格。在校方这一举动的背后,是6名老教授连续两年多对这名博导涉嫌学术造假的实名举报。然而近日当记者对该事件进行采访时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解说: 2007年年底,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内一个申报 教育 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研究的退休老教授杨绍侃感到很惊讶。 杨绍侃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他就没有搞过,在学校里就没搞过往复压缩机,他怎么会得到这么一个高水平的奖励呢? 解说: 这就是报奖者,西安交大能动学院教授、原博士生导师李连生。他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是我国高校科研最高奖项之一。然而45岁的李连生却并没有专门从事过报奖专业的研究。于是,心存怀疑的杨教授从学校拿到了报奖材料,想搞清真相。 杨绍侃: 看了觉得惊讶,惊讶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比较小,稍微有一点东西我们都很清楚,结果他报的内容当中,很多都是别人完成的东西。 解说: 随后,杨绍侃找到几位老同事,也就是后来一起进行举报的5位教授。这6人平均年龄70多岁,都是我国压缩机领域的专家。他们发现,报奖材料中存在严重窃取他人成果的行为。比如,6位老教授称,李连生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自己开发的;把沈阳鼓风有限公司1998年和2001年已经获奖的两种产品,都说成是采用他的技术研发的。 陈永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当时就感觉到义愤填膺,教师啊,教师是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你传的什么道?你授的什么业? 解说: 6名教授详细整理出材料中的30多处造假信息向学校举报,要求学校进行核实。随后,校领导约见6位教授谈话。 陈永江: 一见面说, 现在 高校弄虚作假成风,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 委员 会副主席 虞烈(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这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这几年造假的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了。 陈永江: (校领导说)你们这个举报,弄得校领导50天来日夜不得安宁,你是始作俑者。我现在宣布,如果你们愿意退出6人,马上举手,回头说明也行,还为时未晚。你们如果是为了利益,我们可以转达李连生们,让他们把教育部一等奖匀给你们一些。这个我们听了脑子都要炸了,感觉到这种侮辱太大了。 解说: 2008年3月,6名老教授再次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正式发出公开举报信。半个月后,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将报奖撤回。至于为什么撤回,造假问题是否属实,学校却没有明确回应。 杨绍侃: 没有结论,到现在为止没有结论。 解说: 被举报者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个说法。 李连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我没有听说学校说因为你做假了,这个奖就取消了,我没听说。 记者: 那学校当时给您的说法是什么? 李连生: 学校希望是暂缓报奖,因为有争议,我们也是一块议过以后,采取的这么一个措施。 解说: 6位教授对学校的态度很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术造假性质恶劣,必须严查才能警示师生。于是,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披露该事件。 陈永江: 科学网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实名实姓,要有证据来说话检举揭发。 解说: 老教授在博客中将李连生的造假材料全部公开,不到一个月,点击率突破6万,并引来众多网友评论。一个月后,校方第二次约见6名教授谈话。 陈永江: 开场白,简而言之一句话,你们能不能停止你们网上的检举揭发?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卢天健(代表学校和举报者谈话 录音): 网上和报纸现在是揪着不放,(对学校)造成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就希望不要再到社会上去渲染,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比较好的结果。 陈永江: 我们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让学校恢复到我们过去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振兴,要老老实实工作,要让年轻的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解说: 由于6位教授坚持举报,2009年5月,时隔一年多,西安交大对这起事件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然而,直到几天前记者前去采访,学校才最终给出了一个明确结论。 卢天健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就是该项目的申报材料部分内容不实,存在占用他人成果进行拼凑及包装的严重问题。 解说: 校方对此事件还在调查中,然而6位教授又发现,李连生的造假还远不只这一次。早在2004年和2005年,他获得过另外两个重要大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存在造假嫌疑。疑点主要集中在获奖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上。 根据相关规定,科技成果必须为所应用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这是获得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在这份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书中,效益证明主要来自西安泰德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1998年由陕西省纪委专门为李连生等人的技术成果而成立的企业,也就是说在这个公司中,这个技术成果是唯一的生产项目。 陈永江: 他就说2001年的纯效益是255万,2003年的纯效益1470万。然而我们在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档案室所要到的材料,这是泰德压缩机公司的年检报告,2001年亏损148万,2002年亏损307.8万,2003年的,他不是说盈利1470万吗?然而公司怎么说的呢?亏损384万。这一正一负几乎2000万,太胆大了。 解说: 在这份西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资产评估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德公司成立后的1998年至2000年间没有生产,2001年至2003年连续亏损,2004年该项目停产,4500万资本金仅剩868.5万元,亏损达82%。然而荒唐的是,就在已经停产后的2005年,李连生又以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连生: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我们认为还是可以的,促进了中国在涡旋压缩机这方面的发展。 记者: 工商行政管理局得到的企业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都是严重的亏损,那这个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李连生: 我因为不是经营企业的,我没有这个能力来说这个事情。 解说: 目前,学校对这两个奖项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论。 虞烈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证据而言,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它一定是完全造假。 记者: 但是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申报材料里头,每年都是盈利的,但是在企业的年检报告里头,这几年每年对应的就是严重亏损,这个问题学校注意到了吗? 虞烈: 它是这样,您讲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将来有一天的时候,有相关的其它的部门,按照严格的手续,来从事这个工作的时候,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立论或者是调查的起发点或者是出发点。 解说: 采访中,学校一直没有正面回答记者对于经济效益的疑问。值得一提的是,获奖的技术成果都曾经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取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么鉴定程序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了一位当时参与鉴定的专家,应当事人要求,我们对图象和声音做了处理。 参与鉴定的专家: 现在这个鉴定会开得很简单,我认为是基本上是走过场。人家事先检测好的,光给你一个检测报告,我们就看检测报告内容就行了。可靠性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但是不影响最后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因为毕竟大家都比较熟,都愿意捧场,谁愿意去给人家挑刺? 解说: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现在这种鉴定会中,鉴定专家常常是由获奖者自己推荐,评奖部门只是象征性地审批一下。那么和评奖部门这种不想得罪人的心态相比,学校方面的考虑似乎就来的更为具体了。 陈永江: (学校领导)谈的是什么呢?西安交大地处内地,去年我们科研成果排名16,来之不易,希望你们高抬贵手,不要搅黄了。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评奖部门不想得罪报奖者和报奖单位;鉴定专家出于交情,只是走个过场;学校方面则为了维护所谓的声誉和排名,对造假现象消极处理。如此的学术生态令人担忧。学术研究成果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学而无术对一个民族的前途都会有直接影响,端正高校的学术之风,让术业有专攻,德才能兼备,科研活动长远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个人分类: 社会|1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在哪里? 看今日《焦点访谈》有感
chrujun 2010-3-20 22:12
刚才按照科学网博客公告栏给出链接,收看了今天的《焦点访谈》。这里面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信息: 1. 学校希望获得的奖励越多越好,不希望有人举报造假。 学校领导认为现在造假到处都是,大家都造假,不造假反而吃亏,举报造假更是给学校添乱子。 2. 企业实际上年年亏损,报奖提供的材料却是年年有利润,并且利润增加率很高。 3. 评审专家都是自己人,碍于面子,不挑刺,不思考,大家都抬好轿子。 报奖材料造假,学校却保驾护航,评审专家也放水。就这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拿到了。 两道防火墙全部失灵,国家级奖励的公信力值得担忧。 躲猫猫事件都真相大白,学术造假却逍遥法外,希望相关部门有所作为,要不然不要搞什么科技奖励了。 后记:刚才又看到新闻,学术造假的直接责任人被解除职务,这多少令人感到一丝欣慰。不过,一根绳子上的蚱蜢还真不少,不知西安交大会不会深入调查。这件事反映学术造假的力量真的很强大,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窃国者侯, 要是在职者举报学术造假根本无能为力。当前学术造假的处理模式是:能掩盖就掩盖,能摆平就摆平,小曝光就小处理,强烈曝光就强烈处理,不曝光就不处理。不过,天下大乱方有天下大治,学术造假者的丧钟或许就要敲响,值得大家引以为戒。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6375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七
rongting 2010-3-17 00:28
但是舍恩造假这个事件远远不止这些内容。在采访中,很多科学家反复提及的就是,他们早就知道舍恩的一些实验内容未经证实,甚至知道具体的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进行核查,也没有阻止舍恩的学术造假行为。当我问及他们原因时,受访者经常援引的观点是:科学研究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他们表示,其实让舍恩来解释自己提出的实验数据是件很自然的事,但不会去怀疑他在撒谎。当我询问如此信任一名研究人员是否过于冒险时,有的受访者给了我肯定的答案,有的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认为这未必是有风险的。我又想到了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假如某一个研究人员在撒谎,那他 / 她最终一定会被揭发的!要是对新的学术主张过多地泼冷水,绝不利于创新工作的展开,甚至会阻碍科学研究前进的步伐。我了解到,在舍恩造假事件的诸多阶段,科学家们假设 科学就是一个自我纠错的过程,将来的研究会解决任何存在争议的问题 。这一假设也是理应允许舍恩一直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的部分原因,有一回甚至连论文发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当然,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并非只想得到科学家的认可,很多非科学工作者对此也非常认同,并且有据可依。在过去两个世纪里,科学发展为技术和医疗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时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加健康、富有,与我们的先辈们相比,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有了更好的理解,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信任飞机、汽车、电脑、医院、医生,以及从专家那里获得的技术性建议。 但是,当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善时,它们之所以能这样成功地改变我们生活的原因却变得越来越模糊。科学家们如何知道哪些学术主张是真实的,哪些是伪造的?什么样的学术环境和条件才能帮助科学家在现在,而不是明年或者无限期的某个时候知道新的学术主张的真相?怎样才能既给予创新成果展现自己的机会又不至使整个科研机构甚或整个学术界误入歧途?科学研究中到底有多少成分应得到质疑?又有多少值得信赖? 如果这些问题尚没有答案,我们能做的也只有相信科学,至少我们坚持所有在科学研究的名义下所从事的活动都具备自我纠错性。毕竟,科学研究是一项人类活动。科学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后天习得。很多科学研究机构的出现,相比我们的人类文明史,就显得太年轻了,舍恩学术造假事件发生时,贝尔实验室才创建仅 73 年。那我们又该对他们有多少期许呢?我希望通过这起影响深远的学术造假案,和您一同窥探现代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看看它到底是成功的,抑或失败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六
rongting 2010-3-16 00:09
这样的说法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直萦绕我心头的问题就是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那些对整个学术界有着全面认识的人经常在完善这一机制,比如要及时回应新的科学发现并给出评审意见的学术期刊编辑;比如即便自己并不搜集数据也要通览成百上千份来自各个实验室的科学报告的科研负责人。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某一研究人员犯下什么无心的失误或者负有责任的造假,其他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很快会纠正这个错误。 亨德里克 舍恩的故事并没有依循这一机制,因为舍恩在现代科学的自我纠错道道关卡中却无往不胜。他最初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师从物理学教授恩斯特 布赫( Ernst Bucher )攻读硕士学位。(这所大学在德国与瑞士边界上的康斯坦斯,我在这里取其德文的译名,以跟康斯坦茨大学的校名一致。)在康斯坦茨时,舍恩是个勤奋用功的学生,据我所知,他总能安安静静地处理科学数据,解决科学问题。后来,他来到了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从那时起他的学术造假行为才逐步升级。在贝尔实验室与舍恩一起共事的有伯特伦 巴特罗格( Bertram Batlogg ),博士后导师和实验室主管,克里斯蒂安 克洛克( Christian Kloc )和鲍哲楠( Zhenan Bao ),两位与舍恩较为亲密的同事,以及十多名项目研究的合作者。他的工作是在项目主管的监管下进行的,这包括费德里科 卡帕索( Federico Capasso ),他负责管理实验室百名左右的研究人员,约翰 罗杰斯( John Roger ),继巴特罗格之后担任舍恩所在部门的主管,以及其他众多的管理人员。舍恩的造假数据不但通过了学术期刊的重重审核,还在学术界得到了很高的认可,甚至大家开始知道舍恩的诸多试验结果无法被重复验证之后,也未见什么人质疑。本书将要跟随舍恩以及他的学术主张如何步步演进,向人们揭示科学的自我纠错机制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舍恩事件的调查人员已然对这些问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判断,他们认为与舍恩有着密切合作的科学家们理应成为阻止舍恩造假的第一道防线,但事实上这些人对舍恩的造假行为一无所知。他们补充表示,舍恩的科研主管和学术期刊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得都十分得当。考虑到舍恩在没有保存实验数据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工作,调查人员建议将科学家如何在计算机时代保存实验数据的方式研究提上议事日程。 还有一点非常明确,舍恩是在贝尔实验室发展极为困难的时期加入这个团队的。被美国电信企业 朗讯科技公司接手后,贝尔实验室一度陶醉于互联网井喷式发展中的科研进展,但在随后经历了互联网萧条时期带来的混乱,这种混乱源于大家收入的下降以及公司股价的崩溃。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原本要求发表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但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项目研究的审查制度开始逐渐放宽。这一现象并非贝尔实验室所独有,包括大学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所有研究人员,都在忙于申请下一个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因此也不是完全没有听说过有科学家在项目有风险的情况下优化那些有显示度的数据,而不是寻求其它的解决途径。在现在的学术环境中,有很多参与者都有数据造假的倾向,新的研究成果自然令科学家为之兴奋,考虑这样的学术环境,就不难理解那些参与数据造假的科学家的动机何在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寄语刚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们
热度 1 baoyongli800 2010-3-15 08:31
最近经常 收 到近几年毕业学生的来信,叙述参加工作后的种种烦恼,当然更多的还是被逼造假后的无奈与彷徨。作为导师,我真的痛恨如此蹂躏他们心灵的人,但我能做的仅仅是教他们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这些人,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吧!在这里,我只把我和其中一个刚参加工作的硕士毕业生的交流粘贴一下,仅供参考,希望做过类似事情的老板们能够良心发现,有类似经历的 未来精英 们能够早日打开心结,学会如何生存。 以下是学生的来信: 鲍老师: 您好!很久没和您联系了,您最近身体可好?实验室又来了很多新同学,您又没有时间可以休息了吧! 今天给您写信,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些烦恼、心结没法解开。来这边工作正好一年了,工作难度并不大,也能按时完成,工作还算轻松,也没有什么压力,但是自己的理念却和公司的理念发生了背离。我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打算离开这里,不知道我这个时候做出这个选择是否正确? 刚来到XX(非常有名的公司),对它的了解局限于它头上带的光环,对它充满了好奇,但是时间久了才发现实际和想象的差距很大,这里的科学态度不严谨,唯利益是重,太注重名声,让人觉得很浮夸 真正让我萌发辞职想法是在2个多月以前,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替这里的一个博士写论文,他的实验完全没有成功,所有数据全是捏造的,当时写完后我就特别内疚,心情很痛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还是对付着完成了任务,然而这件事让我很失望,这是一个XXX(非常著名的科研圣地)的博士论文,就这样造假 在接下来的2个月里,工作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激情,尤其是更加怀疑所做的这些事的价值。部门开始时还是在进行科研服务,后来领导发现科研服务利润太低,不如临床来得快,于是转向临床市场。查了一些文献,就要去和医院合作,开展检测,理论都不成熟的东西就要拿去做应用,总感觉速度快了一些,而且极其不负责任,整个部门显得很浮夸,人也弄得很浮躁,越来越难适应这样的环境。 像这样的事情很多,也许是我还不够成熟,呵呵,但是逼迫自己去适应这样的方式感觉很累,而且还不知道值不值得去做那样的改变,很矛盾!鲍老师,您觉得我应该怎么做? 心情很复杂,说话也语无伦次!好了,就此搁笔,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下面是我的回信: XXX: 你好!一年过去了,感觉你还是当初的你,在这个社会上能保持一个真我不容易,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令我很欣慰的一点,同时也令我很担忧,就是你还没有在真我和假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实你所遇到的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有,正所谓天下乌鸦一般黑。记得以前曾有一个真实的笑话,就是一个研究生导师跟他的研究生说你这病例太少了,乘以十吧,这样就有意义了,由此可见一斑,那个研究生毕业后说什么也要离开他们医院,理由是对他的导师太失望了。 其实科学态度不严谨的事情,哪个单位都有。用我们李老板的话说,科研作不好就是犯罪,花着国家的钱,最后发几篇没有人看甚至误导别人的虚假文章,借以维持自己的位置和杂志社的生存。我虽然对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但我并不难过,也不义愤填膺,我庆幸自己还能保持一份真实。我也能够理解作假的人的心态,学生有学生的无奈,老师也有老师的原因,要么是竞争的压力太大,要么是不懂,要么是责任心不强,要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本性如此。 其实你现在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突然发现自己内心一直坚守的东西和现实大相径庭,是一种信念的坍塌,对人的意志具有无比巨大的摧毁作用。但是我并不赞成你想辞职的做法,且不说你的合同期未满,就是不需要交违约金的话,你换一个地方可能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况且你现在的单位从整体上来讲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东西。你得首先学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上生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别人黑你也要黑,而是你应该脸黑心不黑,一只羊要想在狼群里生活就得披着狼皮,但要始终记着自己是一只羊,当有一天条件允许你恢复羊的生活,你能不忘记羊的本性就行。咱们李老师说他自己是双重性格,表面在对着某人笑的时候,可能心里的另一个影子正在咬牙切齿,这虽然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我的观点是:当你还比较弱小,任何人都可以主宰你命运的时候,不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尽量在别人的忽视中成长,否则就会壮志未酬身先死,而这种牺牲毫无意义。当你有一天足够强壮,到了任何人都不可忽视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我把这叫做蛰伏,我希望你能够深刻地领悟这个词的含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放松心态,去学你该学的,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的每一个经历其实都是一份财富。 祝开心快乐! 鲍永利
个人分类: 师道杂陈|933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五
rongting 2010-3-10 21:28
无法满足于仅仅调阅舍恩的造假数据,我还尝试与舍恩本人进行联系。这事运气多少有些欠佳。在欧洲尽力打听舍恩的下落后,我收到一封用化名写的电子邮件,这封邮件的发件人地址中的化名中包含着这样的词语: 塑胶幻想 ,这是某家媒体曾用来形容一项舍恩的晶体管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个月后,我渐渐地猜出这个人的身份了,我发现这个人在回应此事上十分活跃 他甚至试图附和我的各种想法 这让我对他提供的很多信息都产生了质疑,有关舍恩造假事件的描述也不能基于这个人的回信。当我与舍恩取得电话联系时,他表示自己没有兴趣谈论此事。他的正式回应始终是:他的确观察到了他在论文中提出的所有物理效应,而那些存在争议的数据都是令人遗憾的科学失误。然而,通过阅读大量舍恩与外界长期的邮件往来,我对舍恩的认识慢慢超出了他原有的公共形象,我看到的,是一个彬彬有礼、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的年轻小伙子心为物役,只求将学术界的科学幻想集成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作假数据的形象。 我在了解舍恩学术造假的整体背景时也颇费周折。我调阅了艾萨克 牛顿( Isaac Newton )部分研究工作造假的案例,其中牛顿的心理特点已成为历史学家广泛研究的主题;我也期待过前一时期埃里克 波尔曼和黄禹锡两起学术造假事件真相大白;我也查阅了从古至今的其他一些学术造假行为。这些学术造假案例的行为和动机无一例外都可以拿到当今的学术环境下思考。学术造假者不仅仅迫于学术压力或者受利益驱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术界对科研结论的有效性有着一套自己的评审制度,而造假者对这些评审制度都了若指掌。 2003 年,切莉 默里( Cherry Murray ),指导舍恩在贝尔实验室期间项目研发的高级主管,萨斯瓦托 达斯( Saswato Das ),贝尔实验室新闻发言人,他们两人在《自然 - 材料学》杂志上撰写过评论:一方面,他们表示贝尔实验室的一切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继续进行着,因为毕竟学术造假事件得以曝光了。他们在文章中写道: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我纠错特性,尽管科学前进的步伐缓慢,却于细微处见发展。 另一方面,默里和达斯表示,当时尚无办法避免舍恩的学术造假,因为 如果一个人决定丧失自己的职业道德,其造假行为就很难被人察觉 。况且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去怀疑他人的诚信有失公允。正因为如此,舍恩能够在贝尔实验室的监管制度下从容造假,却难以防范,不过,他的造假行为也注定会被曝光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四
rongting 2010-3-8 00:38
从其他科学家那里我还了解到,舍恩在科研时期从他们那里收集到很多想法、实验建议以及反馈内容。将这些与他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我发现了其相似性令人惊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舍恩将他所在的学术界提出的研究观点近乎疯狂地整合到了他最终发表的论文当中。这也难怪后来那些科学家看了他的论文都异常兴奋。舍恩将他们的观点的精华部分变成了伪造的、却极富吸引力的数据。这一事实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他的研究成果会快速地被学术界所接受,以及他的某些学术主张为什么会在以后被其他科学家所证实。舍恩并不是在凭空猜测科学发展的轨迹,而是接纳了很多同行的想法。 回顾历史,学术造假者将人类的追求及偏好转换成数据早有先例。 1830 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 巴比奇( Charles Babbage )写了一篇题为《论英国科学衰落的影响及其原因》的论文,这篇论文在后来已成为介绍学术造假的经典之作频为引用。巴比奇将那些诚实的科学家比作尽可能不让偏见影响结论的认真观察者,他们会竭尽全力防止自己的偏见去影响自己所要汇报的事实;而将学术造假者视为那些让结论有意偏向某些喜好的观察者。巴比奇还描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术造假者,但表示其中有一类造假者令他难以理解,那就是造假者不但操控或改善数据,还凭空捏造事实。依巴比奇的分类来看,舍恩就属于这样一类的造假者。学术界从前也有过类似的事件 最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就是 1912 年在英国皮尔当公地挖掘出的皮尔当人化石(当时认为是史前人类的化石, 1953 经鉴定为伪造,译者注)。但是亨德里克 舍恩的案件可以被视为学术造假案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他无中生有,却一次又一次地制造了电子学领域令人激动的重大突破。 我认为,想了解驱使像舍恩这样的造假者进行造假的动机,就要从他的实验数据中一探究竟,而巴比奇却不这么想。巴比奇认为,造假者在数据上动手脚是为了使其符合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种看法会误导其他科学家,这会给一些科学家提供了解这些伪造数据的机会,这些数据中有可能包含大量可以昭示造假者所思所想的信息。我觉得这也是舍恩造假事件的官方调查报告吸引人的地方。调查人员在对舍恩造假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对舍恩造假时的真正想法仅仅给了随意的、好奇的一瞥。事实证明,从造假数据中看出造假者的心理状态的过程与很多全面审查数据中造假成分的检举人及调查者指出蓄意造假之处的过程相似。在我们区别无意犯下的过错和故意的造假时,意图或者动机可以作为关键因素来考虑,前者科学家认为是科学前沿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后者被视为对客观科学的背离,必然会受到公正的惩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三
rongting 2010-3-5 20:16
两年后, 一位同事传给我一份新闻稿,其中再次提到了亨德里克 舍恩的大名。这份新闻稿指出,本次发明的晶体管,与当年舍恩声称研制成功的晶体管十分相似。这一次,所有的设备都是真实的,实验是在拉特格斯大学里进行的,而这里距舍恩原先所在的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仅几十公里。拉特格斯大学的科研小组使用了与舍恩不同的技术手段,且其获得的研究结论在诸多方面都更加谨慎,他们的实验演示了与舍恩相同的物理原理,即将碳基材料转换成为电流开关。 当年的舍恩调查小组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形,并在调查报告中认定:即使舍恩的学术 论断 在将来的某一天真的成为现实,对舍恩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仍旧有效。即便如此,要是与舍恩相似的各项研究工作一一成为现实,情形又将如何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十分有趣的问题。舍恩也许会被视为这一全新领域的开山鼻祖,而将之变成现实的科学家只能被视为验证了舍恩的结论而尾随其后。也许保罗 麦克尤恩和莉迪亚 索恩从未研究过舍恩所犯下的错误是否有据可依,也许舍恩就是侥幸成功了。科学研究的自我纠错机制突然间看似分割为两种方式了。 这样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我不禁想知道舍恩是否也曾这样想过。难道他曾指望着将来有一天,会有其他科学家通过诚实的工作来确认他用造假的方式提出的似是而非的学术论断?与此同时,舍恩的研究结果与其它真实的实验数据之间相似的表现有助于解释那么多科学家愿意从一开始就相信舍恩的原因。很明显,舍恩伪造的学术重大发现的框架非常高明,以致他的实验数据看上去既有开创性,同时又有可信度。 带着这些疑问和想法,我开始了一系列的采访工作,试图重新认识舍恩的这起学术造假案。两年过去了,我对学术界内部越来越熟悉,并从《新科学家》离职,来继续跟进舍恩造假案。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对与舍恩造假案有接触的 126 位科学家、期刊编辑进行了电子邮件、电话或者面对面的采访(其中 13 位谢绝采访, 9 位未回复),并将这些贝尔实验室调查报告未涉及的深层材料进行了整合。这些受访者包括了曾在贝尔实验室里与舍恩合作过的科学家、负责人以及同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时期开始的文件、数据、尚未发表的论文稿以及电子邮件内容。我甚至还与舍恩曾就读过的康斯坦茨大学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取得了联系,该基金会曾向舍恩资助过一些研究项目。我还从美国专利局那里获得了进一步的资料,并利用信息自由法案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一些资料的副本。我还浏览了在那一时期贝尔实验室内部和外部大量相关的电子邮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二
rongting 2010-3-4 14:57
最终让舍恩的造假行为露出马脚的,是一组仅仅标题不同的、而贯穿他的所有研究工作的重复实验数据。这一证据是由贝尔实验室以外的两位科学家 保罗 麦克尤恩( Paul McEuen )和莉迪亚索恩( Lydia Sohn )发现的,他们早就注意到其他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实验室重现舍恩的实验时无一成功。就在麦克尤恩和索恩向那些重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反映这一事实的同时,贝尔实验室也召集了一个专家调查小组,并发现舍恩共有 16 项学术不端行为,其中包括了对数据的蓄意捏造。舍恩在回应调查报告时做了声明,他对研究中出现的失误表示遗憾,但坚持说他确实看到了他所揭示的所有物理效应。 在当时调研面谈期间,贝尔实验室以外的科学家们确实想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在调查人员排除掉没有其他任何人参与舍恩的学术造假之后,舍恩怎么凭一己之力,就能够成功地说服美国顶尖学术机构中的负责人来支持、推广如此严重造假的学术主张? 为什么如此多的科学家,甚至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在科学判断上备受尊敬的学者,都给予舍恩最高的褒奖与最好的任职?为什么传递科技进展信息且深受信赖的学术期刊会发表舍恩的那些论文?物理学家保罗 格兰特也在当时撰文质疑,科研体制看似可行,毕竟学术造假行为曝光了,但是人们不禁想知道,学术造假规模如此之大,那么现行的体制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这样的问题呢。 当《舍恩调查报告》公布之后,很多记者和我一样,试图了解事件的真相,但在那时想要获取真相似乎是天方夜谭。持有造假事件第一手信息的人员不愿与我们交谈,调查也有可能遭到了美国朗讯科技公司的阻拦,而朗讯科技正是贝尔实验室的后台老板。众多科学家也仅仅是带着愤怒的情绪指责这样的事件,却对此类造假是否会在他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生难以评判,即使不发生,也难以说明为什么不会发生。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一名聪明的青年科学家冒如此之大的风险进行造假,也引发了人们持续的关注。舍恩现象是个特例,还是科研体制中的冰山一角?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科学研究具有自我纠错的显著特性,难道他不曾意识到自己有朝一日 伸手必被捉 ?《舍恩调查报告》出台的当日,舍恩便被解职了,他随后逃离美国,销声匿迹。因此,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不得而知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一
rongting 2010-3-3 21:34
在我获得新工作的第一个星期里,《舍恩调查报告》公之于世。继在《新科学家》杂志从事科学新闻报道两年后,我转而成为该杂志的专题编辑,我原以为我的工作任务就是找些合适的作者并进行约稿,但我还是发现自己倾心于极富乐趣、一度涉猎过的科技写作。《舍恩调查报告》是关于一个物理学及纳米技术领域的神童简亨德里克舍恩(Jan Hendrik Schn)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最终调查报告。2002年9月,这份调查报告的推出对于全世界的科学家来说,已经标志着舍恩学术造假事件的结束,但对我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舍恩31岁时加入坐落于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成为其中的一名物理学家,并迅速跃升为学术界一颗耀眼的新星,他的研究涉及了物理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微尺度物质的前沿科学领域。舍恩通过将电场施加在材料表面来转变其物质属性,而这在当时被视为独一无二的研究能力。不同于以往的硅基晶体管,他制造出了高性能的碳基晶体管,这种晶体管也可用做计算机内部电流的开关。他研制出新型超导体,其导电能力如有神助,既不会发热,也不会损失能量。他描绘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机电子激光器和第一个发光晶体管。他甚至声称通过为单个分子接通电流,从而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这项研究结果一度成为纳米技术领域最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 舍恩在两份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因此得到贝尔实验室的提拔,备受新闻界的关注;同时,他还作为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特邀嘉宾,与全国的科学爱好者就美国的科技现状进行电话直播交流。他也因此名利双收,不但将总值数千美元的多个奖项收入囊中,还受聘于美国及欧洲的顶级研究机构。凭藉这些引人注目的学术论文,舍恩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多产的青年科学家。 而就在我任新职的第一个星期,我读到了贝尔实验室专家小组公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揭露了令人震惊的事实:舍恩的数据是伪造的,他的那些发现全都是欺世谎言,诸多研制的装置可能就从未存在过。进而与其它重大的学术不端行为相比,无论是和2005年美国首位被判学术造假而入狱的埃里克波尔曼(Eric Poehlman)相比,还是与2006年曝光的韩国克隆研究先驱黄禹锡(Woo Suk Hwang)的造假丑闻相比,舍恩学术造假事件的规模之大绝对是史无前例的。舍恩造假的研究结果数量之多,以及受他误导和欺骗的科学家数量之巨,都是前所未有的。据我推算,至少有几十个实验室里的众多科学家耗费时间和科研经费来跟进舍恩子虚乌有的研究结果。而由于舍恩与引领当今电子与电信技术发展的著名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有着紧密的关系,他的造假丑闻不禁让人们发问:让我们如此信赖的技术专家们是如何轻易地被舍恩误导的,进而又需要多大的代价才能使他们的研究方向重新步入正轨? (科学出版社-版权所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造假的美国源头(四)
Lincbacon 2010-2-12 23:08
中国古代的法学理念,已经提倡,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21世纪的美国,针对学术造假的法规,执行中却有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 这里的大夫,是指哈佛耶鲁之流大学的正教授。这里的潜规则,则是ORI明文规定的潜规则。 本教授提出这个命题,科学网里很有些人,或说我是臆测,或说我是污蔑。 他们会义愤填膺地说,科学工作者,说话要拿出证据来! 这些人,大多是言必称耶鲁哈佛之族。 在他们心目中,耶鲁哈佛殿堂依旧圣洁高耸,绝不允许外人对其泼墨。 他们这些人,有的在美只有一年两年时间,有的从未到过美国,却俨然觉得自己是美人了。 他们更是从没进过哈佛或耶鲁的大门。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4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作者
rongting 2010-2-11 13:04
尤吉尼塞缪尔瑞驰( Eugenie Samuel Reich )于 1999 年获牛津大学物理与哲学本科学士学位,在英国 BBC 研究失传科学纪录片。 2000 年开始,在《新科学家》历任实习生(英国伦敦)、记者(美国波士顿)和专题编辑(美国波士顿)。 2005 年至 2009 年辞职工作,创作本书。 2009 年 9 月至今,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聘骑士基金科学记者研究员,从事能源问题、天文学以及科学伦理等领域的研究。 以下是一些媒体和杂志对本书的评价: 《科学之妖》对当今最大的造假事件及其意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颇为及时的、文笔流畅的剖析。《美国科学家》杂志 瑞驰深度调研此事在舍恩事件的真相揭露上精彩绝伦! 马丁布卢姆,《自然》杂志 瑞驰对当今学术造假事件酣畅淋漓的描述,其主要价值就是让大家看到了厨房科研成果的出产之地,也让人们偶尔窥视了一些见不得亮光的东西。 约翰德比夏尔,《华尔街日报》 尤吉尼瑞驰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学术造假案,曝光了科研的全过程,故事引人入胜、令人震惊、可读性强。如果你认为科学研究清清白白,那就来一次震撼之旅吧! 贾斯汀穆林斯,《新科学家》杂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目录
rongting 2010-2-10 12:59
目录 第一章 森林蹊径揽胜境 科研主管的终极目标 巴特罗格与高温超导 我的工作不追求完美 场效应晶体管 第二章 科学神童舍恩来 他们害怕被问到刁钻的问题。 异常值 谁想要那样的无意行为? 壮志未酬 融入现有的团队 第三章 为发论文难自拔 波义耳 对科学作品发表的要求标准 出版就是一种宣传,不是么? 我的成果还没有发表 看看我的研究吧! 他们都成了夸大狂。 第四章 科学预期高又远 异常的高质量样本 很幸运拟合了我的数据 第五章 育成产品未有期 居留访学 被中断的激光研究 扔弃之前充分利用。 第六章 位高权重两期刊 科学发现无配额 这项研究合我意 意图造假的蛛丝马迹 感谢审稿专家的有益评审 第七章 误入歧途科学家 明尼阿波利斯的实验跟踪者 从代尔夫特到仙台 未受重视的学术造假端倪 第八章 塑胶幻想无尽头 第九章 纳米技术研究部 数据跃过大西洋 优秀的团队成员 勇于挑战常识 第十章 揭露造假成忌讳 天花乱坠问题多 第十一章 一场游戏一场空 了解源自媒体,不是论文 所有的变极器曲线看起来都一模一样。 找出论文的问题 我并没有伪造数据 回顾塑胶幻想 多处问题昭然若揭 尾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2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
rongting 2010-2-10 01:36
这是一部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英文书名为《 Plastic Fantastic: How the Biggest Fraud in Physics Shook the Scientific World 》,原中译名为《塑胶幻想物理学最大造假丑闻如何震动科学世界》,该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科学记者尤吉尼塞缪尔瑞驰( Eugenie Samuel Reich )。从 2002 年 9 月开始,瑞驰开始关注舍恩的学术造假事件;为探寻这一学术造假事件的真相,她前后采访了 126 位科学家和学术期刊编辑; 2005 年 7 月以后,她甚至不惜辞去工作,专注于本书的创作,一直到 2009 年 2 月书稿完成。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瑞驰无惧无畏、不折不挠,表现出了求实、创新、怀疑和宽容的科学精神。 2009 年 5 月本书英文版发行以后,该著作的影响力就显现出来了。在随后的半年里,许多重要的媒体对本书给予了报道或评论,这包括英国的《金融时报》、《自然》杂志,美国的《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新科学家》、《今日物理》、《出版者周刊》等十多种报刊杂志;《物理世界》、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也对她做了有关舍恩造假的专题采访。《美国科学家》认为,《科学之妖》对当今最大的造假事件及其意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颇为及时的、文笔流畅的剖析。《华尔街日报》则指出,科学研究也有前台与后台,就像饭店有着亮堂整洁的餐厅和油烟充斥的厨房,本书所体现的主要价值,就是让人们透视了科研成果出产之地的厨房,并让人们偶尔窥视了一些见不得亮光的东西。《金融时报》则评价本书具有侦探小说的风格,是研究学术造假的杰作。所以,有读者就认为,该书是步入科学研究殿堂的必读书。 在 2009 年 5 月至 12 月,我也为瑞驰所秉持的科学精神所感染,利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节假日或是空闲时间,一轮一轮持续不断地翻译和校改,坚持推进了八轮。在书稿翻译过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的刘晓莹、夏梅芳、潘琳、何登健、孙大平、黄尧、吴俊杰、张浈、鄂雁祺等研究生参与了部分书稿内容的初译,并全程参与了研讨;正是他们积极、主动、认真和细致的工作,使得本书中文翻译工作在较短的时间里顺利完成。 在谢栋老师的指导下,王宇和杨元龙设计开发了协同式在线翻译平台。利用这样一个在线翻译平台,利用每周的例会,我们有机会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包括舍恩已被撤销的论文),有机会分析每一个术语、句子或者段落的内涵,有机会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探讨每个句子的各种译法,从而力求中文译稿信、达、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潘建伟教授、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潘必才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了译稿,并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交谈中,潘建伟教授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言语向我解释了相关学科的很多核心概念,并通过对翻译文字的比较,让我注重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希望我用心去翻译;考虑到科普图书要通俗易懂,潘必才教授建议更换书名,在他的实验室里,我们一起推敲了老半天,他在厚厚的英汉词典里查找 Plastic 的延伸含义,终于联想到妖,于是有了《科学之妖》的新书名!舍恩在学术造假事件中确实有着一股妖气,凭借实验数据造假,竟能蒙蔽科学界五年之久!书名从原来指向科研成果的《塑胶幻想》转为指向当事人的《科学之妖》,相信读者最终会有不同的感悟。在此,衷心感谢两位潘教授,你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锐意创新的精神以及对科普事业的热心支持,让我受益匪浅,也让译稿有了质的飞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40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造假的美国源头(三)
lincbacon 2010-1-30 17:52
九阴真经练功秘诀的梵文原版,国内能读懂并加以灵活应用的科学家比西方国家要少很多。 国内的造假者,因为他们自身水平所限,往往会被西方国家的SCI杂志始乱终弃,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井冈山大学的那70多篇文章,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都上了SCI杂志,当然不是因为作者水平高。 而是那个SCI的编辑本来就知道你井大的东西是假的,或很可能是假的。 明知如此,却为什么要登井冈山大学的东西呢?难道没有其他地方的人投稿吗?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井大的那两位老师,忘记了井大的校训,杯具啊杯具。 和平盛世里的人,心里保持警惕的弦往往松了,需要经常调一调。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45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术造假的美国源头(二)
Lincbacon 2010-1-29 11:54
上次提到,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耶鲁,不仅科研水平高,而且造假水平也是一流。 他们不仅造假水平一流,而且科学消假也消得巧妙。科学,自然,细胞等顶级杂志,每年数量不菲的撤销版面,基本上是留给西方国家一流大学的大牌教授的。 如果一个中国教授在自然等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后若干年,能堂而皇之地发表撤销声明而丝毫不影响他本人的声望和位置,我们就有理由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是业内世界大师级人物。 的确应该鄙视国内的低水平造假者。他们只知道傻乎乎地造,却不知安排机关,暗渡陈仓,在某种恰当的时候巧妙地消假。 美国高端造假的极端范例,便是 PKD领域的纤毛集体造假案 。 此假起源于美国常春藤名校耶鲁名实验室卢肾宝(Rosenbaum)教授实验室,经世上几大PKD实验室相互发文验证,便几成为业内公认的重大科学发现。 有假大家一起发,以不消消之,的确是九阴真经的最高一层境界。 国内的实验室若不与美国大牌实验室合作,要达到如此境界,还需N年之修炼。 (我写这个题目,只是随笔而已,并不想写什么论证与逻辑严密的科学论文。大家姑且把这一系列读成微博客吧。大家都要过年了,应该没有什么心思在这里搞什么长篇大论了。祝大家虎年吉祥)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554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造假的美国源头(一)
热度 1 lincbacon 2010-1-27 21:44
曾有 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 一文,发表科学网上,以揭秘美国高端学腐高端科学造假的招数。我认为,这篇文章对于提高我国学术科研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水平,有着相当的指导性作用和意义。 而后,曾收到很多同行的来信,述说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一些高端学术造假事例。最近,胡步根揭露的 耶鲁学术造假案 ,只是耶鲁又一教授想练九阴真经却没有练好的一个案例。 美国一流大学的高端科学造假,总的原则是原始创假,源头造假。特别是哈佛,耶鲁等一流大学,其造假水平也是和其世界一流学府的身份相符的,你不服不行。他们的造假力度,也绝不含糊。 总之,他们绝对不犯国内学术届低端造假的常见错误。他们一般不会有抄袭,自我抄袭等弱智行为。他们一般也不会有低水平大量重复造假,以赚取工分的政策驱使性冲动。 因此,美国一流大学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差距,也体现在两者学术造假水平的差距上。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9937 次阅读|9 个评论
军人一根筋,学术造假举报者武伯歌教授印象
chrujun 2010-1-23 11:36
武伯歌教授举报某985 211学校某研究所学术造假,该研究所的同事昨天就全部都知道了。同事们认为这下出名了。由于我和武教授有一些交往,我的一些学生也上过他的课,并且他辞职的时候请了学生和老师共100多人吃饭,我们一家三口都在被请之列;武教授当时在宴会上发表了2个多小时的长篇演讲,请了记者现场录像;因此我谈一下对武教授的个人印象和我知道的一些情况。 1. 据我的学生在宴会上介绍,武教授的课上得相当好。 2. 据武教授讲,他一上课就有很多粉丝,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3. 武教授发表演讲的时候,妙趣横生,幽默风趣,学生不时鼓掌,很遗憾我没有统计学生究竟鼓掌了多少次。但可以肯定的是,武教授很有才华,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 4. 同事认为他是一个很怪的人。 5. 一次我参加他们的本科生答辩会。可能为优秀本科生的评选问题,他和另外一名教授吵起来了,两人争吵得很厉害。据我所知,他和其他部门的一个老师也争吵过。 真正了解武教授背景的人不多,很多人以为他是在某大学混日子养老的人,对他缺乏应有的尊敬。实际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武教授以前在什么部门工作。如果不是听到学生说他的课讲得很好,当时在宴会上了体会到了武教授的风采,我听到的几乎是他的负面消息。 武教授一身正气,对教学质量低下、各种学术造假又十分看不惯,导致他和同事的冲突日益加深。 本来他是正规军,是名师的开门弟子,但学位论文答辩的时候却不请他,怕他问了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怕他发现学术造假。还有人认为武教授脑袋有毛病,看见他就躲。 由于上述原因,武教授先忿而辞职,再举报学术造假。 研究生大量扩招,师资力量又没有相应跟上。 如果认真查,学术造假肯定很多。但绝大部分学术造假没有得到处理。即使被举报了也很少得到真正处理。但就怕碰到对学术造假较真的人,武伯歌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某大学不进行处理,根据他的军人身份和个性,我估计他会一直举报下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20 次阅读|5 个评论
武伯歌教授为什么敢举报985 211大学学术造假?
热度 1 chrujun 2010-1-23 10:53
昨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看见一篇转载的文章。标题显示,我熟悉的某985 211大学有学术造假。好奇心让我进去阅读这篇文章。 文章内容令我很吃惊。 因为我就认识举报人武伯歌教授,和他有几次交往。 文章大体内容是学术造假证据充分,但校领导和某院士包庇,不敢处理。 为什么武教授连校长和书记大人都不怕呢? 这估计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我介绍一下我知道的一点情况,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1. 武教授的导师蒋大宗教授是在缅甸丛林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军人,IEEE终身会士。百度百科里对蒋大宗教授的部分介绍如下【1】:蒋大宗,教授。江苏镇江人。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电力系及电机系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学工程学会第一届代理事和、第二届副理事长,IEEE终身会士。专于电子技术、医学电子仪器。主编《数字逻辑》,合蓍《数值论断的统计方法》。他导师是被举报大学的兼职教授。 2. 武教授的人事关系不在某大学。若干年前,某大学某学院新办了一个专业,除了一人是正规军,其他人都是游击队出生。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借调了武教授来某大学教书。 但武教授的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 3. 武教授已经辞职。去年6月份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武教授提出辞职,请了他教的全部学生和部分老师吃饭。我和他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由于我为他上课提供了外文教材,他也请了我们全家去吃饭。 4. 武教授是军人,享受军长级待遇。据武教授在有100多人参与的宴会上介绍,他是地道的军人,他夫人也是军人(宴会那天他夫人来了,比武教授年轻很多),他享受的是军长级待遇。 5. 武教授教子有方。他儿子去年进入世界顶尖大学读本科。据武教授介绍,由于他儿子特别优秀,世界上的几所顶尖大学都同时向他儿子发出邀请。因此,国内教育系统的手现在管不到他儿子。 由于武教授事实上是军队系统的人,教育系统对他一家都管不着,所以他敢四处实名举报学术腐败。 这也算很牛的举报者了,被举报大学拿他没招。某大学如果不调查和处理,武教授估计不会罢休。 【1】 蒋大宗 http://bike.baidu.com/view/306665.htm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1249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外媒聚焦中国科研造假:学术欺骗与巨额资金有关
杨学祥 2010-1-22 16:42
外媒聚焦中国科研造假:学术欺骗与巨额资金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14:33 青年参考 转载者按:世无伯乐,遂使驽马成名。按图索骥是当代中国评价科研成绩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有小学水平都可以操作,使造假者大行其道,获益匪浅。目前,科技工作者不可能一心一意地安心搞科研,更多的是关注各种不合理标准和案例。中国的科研落伍,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使学者安心搞科研的环境。   国外媒体聚焦中国论文造假 中国离科技诚信大国还有多远   本报特约记者 姬贺礼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杂志,1月9日发表题为《造假:中国需采取行动》的社论。社论第一句话就直指最近曝光的中国学术论文造假事件:2009年12月19日,英国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E辑)的编辑们提醒科技界,该刊于2007年刊登的论文中存在可耻的造假行为。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同意收回发表在该刊物上的70篇论文。   这不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首次曝光中国学术造假问题。2006年5月31日,英国《自然》杂志也曾刊发题为《在中国查找欺诈》的社论。文章称,要解决学术欺骗问题,就需要新一代科研人员接受良好的科研规范教育。今年1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也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学术造假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术失范。   学术造假源于诱惑太大?   英国《柳叶刀》杂志在1月9日的社论中称,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要想获得研究资金,研究者需要尽可能地在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和其他材料统计,中国2008年发表论文27.1万篇,大约占世界总数的11.5%。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件并不是中国首例学术欺诈。由于6例引人注目的科技造假行为,2006年中国的科技部曾宣布确立监督科研资金项目的规章制度(即《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2009年3月19日,中国的教育部发出《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学术不端者将会面临警告、解雇或法律制裁,科研资金和奖金会被收回,荣誉被撤销。   记者登录井冈山大学网站了解到,该网站已经贴出了对两名教师的处理意见:自2009年12月23日起,对两名当事人予以停职调查,由于钟华正在外地学习,要求其立即回校接受调查;撤销当事人有关学术成果,追缴已发放的相应奖励;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进一步处理。   《柳叶刀》杂志社论称,广泛的学术造假让人失望,这不仅是浪费研究时间和金钱,也会损害研究者和科研机构的声誉,同时也会让刊发论文的期刊受到连累,无论事后如何进行惩罚也于事无补。社论建议,中国应以此为契机,重新设立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和研究规范,提高处理这类造假事件的透明度,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社论最后建议,中国到2020年要想成为值得信赖的科研大国,就必须在科技诚信方面加大管理的力度。   英国广播公司随即于1月9日当天,发表题为《〈柳叶刀〉敦促中国处理科研造假》的报道。报道称,《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认为,中国政府并没有在学术打假方面作出过多,并称发表论文的压力以及工作提升的需要,导致这类问题的发生。他说:不幸的是,在中国学术造假有很多诱因。所采取的措施也没有将导致科研人员撒谎的诱因根除掉。一旦体面的工作和巨额资金与发表论文紧密挂钩,学术欺诈这一问题就浮现了。英国广播公还引用专家的话说,如果中国在科研领域不被信任的话,这会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遭到沉重打击。   早在1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学术界捉刀现象普遍存在》的报道。报道称,据中国武汉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每年论文代写生意涉及金额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学者和学生经常买卖论文,以增加论文发表的数量。而许多所谓的作者根本就没有动过笔写论文。过去3年来,中国的论文买卖市场竟然扩大了5倍。报道称,中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仅屈居美国之后。据该媒体的中国分析师陈世荣(音译)说,对于在科学技术方面急于赶上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论文的数量堆砌已经给其长期的创新潜力蒙上了阴影。报道称,一些手头拮据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靠代写论文赚钱,而另一些人则靠大批量的论文从他们所在的机构获得奖赏。   有批评人士称,造成这种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官方要求将发表论文与学位及工作升迁挂钩。但是在陈世荣看来,其根源在于学术规范遭到腐蚀。他说,当中国还在讨论为什么大陆没有学者获得诺贝尔奖时,武汉大学的最新研究起到了唤醒中国规范学术的作用。   上述种种现象对中国的形象造成损毁,美国《赫芬顿邮报》1月7日发表题为《为什么中国这么富?因为他们欺骗》的文章,该文声称中国公民在各个方面都敢大胆行骗,也拿每年高达1亿美元以上的论文代笔产业作为例证。一个署名zjemi的网友在该文后发表评论声称,中国人在他们的孩子刚开始学步时就教其数数。他们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投了很多钱,在其他见不得人的事情方面也投不少钱,以便让后代和其他国家的人相比占据优势。这些过激言论当然是片面和缺乏善意的。   各国都关注学术造假   当然国外媒体也关注自己的学术打假问题。   美国达拉斯博客网1月7日发表文章称,通过虚假论文来获得职位升迁,不光是一些中国人这么干,一些美国人也搞学术造假。该文列举了一个典型案例:2003年8月25日,媒体曝光美国芝加哥市一个牧师的博士论文就是伪造。官方学术搜索引擎并没有找到他所声称他写的博士论文。韩国也出现过恶名远扬的学术造假丑闻,并让韩国形象一落千丈。韩国教授黄禹锡涉嫌编造胚胎干细胞论文,申请并挪用研究经费而被检察机关起诉。首尔地方法院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执行3年。   刚刚过去的2009年12月9日,美国《自然》杂志还发表了题为《伊朗滋生剽窃丑闻》的文章。文章称,该杂志发现伊朗政府部长和高级官员作为共同作者的论文明显剽窃。文章提出,全球科技界人士必须支持伊朗科学家反对剽窃的行动不能容许少数人的行为玷污伊朗大多数科学家的声誉。在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学术造假活动。   应有监督机制确保科学质量   英国非营利组织科学与发展网络负责人大卫迪克森,早在2006年5月31日就发表文章称,如果深层次的问题从报酬制度到监督机制不能得到恰当修正的话,中国的科学欺诈行为不太可能消失。文章称,中国学术欺诈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学术成功能带来重大回报。但中国并不是惟一奖励拥有卓越论文记录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论文记录是一种衡量学术成就的方法,但没有几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全力以赴,以一种让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想象的速度增加科学生产力。按照成果给予报酬是促进高质量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必须有监督机制来确保科学的质量。   《自然》杂志还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学术造假现象。文章认为,中国社会非常讲究顾全面子,不可能像西方那样能对学术不端者当面讨伐。另外,该文也指出,中国缺乏有效保障举报者的法律条款,所以很难指望有人有勇气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22/14331952535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封揭露耶鲁学术腐败的电子邮件
lincbacon 2010-1-21 21:59
(两个多月前,我收到了来自美国胡步根的一封电子邮件。信中他对我细述了他自己在耶鲁工作时的学术不端举报遭遇。耶鲁对他的报复和对造假的掩盖包庇如此似曾相识。 在后来和胡步根的多次交流中,他给我发来了大量的文字,数据和图象。我认为,这又是一起发生在美国顶级名校耶鲁的恶劣原始造假案。案件涉及的文章都发在顶级杂志里,如Cell, Science等。 我现将他的第一封邮件译成中文,放在科学网上。为方便普通读者了解此事,我基本上采用意译,并对译文做了删节简化。) 郭磊博士: 我叫胡步根,原来在耶鲁大学干细胞中心从事科研工作。2009年10月,我在文学城上读到了关于你揭露耶鲁,哈佛等美国一流大学学术造假与腐败的文章。 在揭露学术造假腐败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和你非常相似的境遇。直到现在,我仍在为此而抗争。我在中国的朋友帮我找到了你的邮箱地址。因此,我冒昧写信给你,希望你能帮助我将我的经历发表你的博客上。我将自己负责由此而引起的一切法律和学术后果。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在美国的学术界和生物技术产业有20多年的研究工作经历,我分别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动物模型等领域工作过。2006年10月我加入耶鲁大学黛安.克劳斯的研究组,进行成年胚胎干细胞研究。 多年来黛安的实验室一直使用以下实验系统进行成年干细胞研究:采用性别错配的小鼠供受体模型,以Y-FISH技术(Y染色体FISH技术)在雌性受体小鼠身上鉴别移入的雄性成年干细胞来源的各类组织细胞。采用Y-FISH技术结合特殊胞浆及膜蛋白质作为组织型标记物的免疫荧光法来鉴别来源于雄性供体干细胞的特异组织细胞类型。 应该说,这一实验系统听起来是简洁有效的。 在我加入黛安的实验室之前,她的实验室已经利用此实验系统在成年干细胞方面发表多篇非常有影响的科学论文,如2001年的《细胞》文章等 (是指这篇文章 《细胞》 2001 May 4;105(3):369-77. Multi-organ, multi-lineage engraftment by a single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 起源于单个造血干细胞的多器官多细胞系寻址和嫁接。克劳斯 等 . 摘要如下: Purification of rar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 to homogeneity is required to study their self-renewal, differentiation, phenotype, and homing. Long-term repopulation (LTR) of irradiated hosts and serial transplantation to secondary hosts represent the gold standard for demonstrating self-renewal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defining properties of HSC. We show that rare cells that home to bone marrow can LTR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cipients. During the homing, CD34 and SCA-1 expression increases uniquely on cells that home to marrow. These adult bone marrow cells have tremendous differentiative capacity as they can also differentiate into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liver, lung, GI tract, and skin. This finding may contribute to clinical treatment of genetic disease or tissue repair) 。正是这些文章奠定了黛安在成年干细胞领域学术地位的基础。 然而我在她的实验室里,做了无数次的实验,却未能重复她们以前发表的那些结果。 在2007年初,我发现了她们在这些文章里用的实验方案里的问题。我发现,用她的这种方法,根本不能得出如她们在论文中所述的 结果和数据。她们发表的图像都是伪造的,数字也是伪造的! 这样的发现令我异常震惊! 因此,我在实验室内部从未承认过她们以前论文上的那些数据和结论。在黛安要求我开口对她的文章进行评价时,我保持沉默。 黛安娜给了我相当的压力,让我重复或相信她们的数据。甚至有时候,在她需要一些阳性的结果来证实她的结论或理论时,她会直接强迫我改变我的实验判断结果,将某些阴性结果改为阳性。在2008年2月末到3月初,在每周一对一的会议上,她又强迫我改变判读结果,让我将实验结果从阴性改为阳性。我明确拒绝。 她竟对我大声骂:FXXX UP。 她的这种行为,给了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我向当局(耶鲁,ORI――美国卫生部科研诚信办公室)报告了她的这种不端行为。 我报告后,你可以想象,耶鲁和ORI玩弄的是多么肮脏、丑陋的政治游戏。他们最终以可能的诚实错误作为对这起严重科研造假案的掩盖。 我的指控仅针对她们文章中的一组数据,即我认为一组对WT雄性鼠BM细胞离心涂片的Y FISH结果完全是假的。只要承认这一点,她们的所有系列文章就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原因如下: 1、现在没有一个人的Y FISH技术方案能在做雄性BM细胞染色时达到 90%的敏感度。黛安娜建立的方法在做雄性BM细胞染色时的敏感度不要说她们宣称的99%,甚至连50%都很难达到。 2、获得Y FISH数据的方法很简单明了: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每一个视野并逐行计数每一个细胞是Y+或Y-。这并不需要很高的科技:Y信号非常清楚和明显,所谓诚实的错误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3、因此,我认为她们论文中由结合免疫荧光法的Y FISH技术所产生的结果或数据都是造出来的。以此类推,我可以断定她们的所有相关论文(如Science,2004;Cell,2001等),都完全是造出来的。 4,很多年来,黛安娜在干细胞研究中仅使用相同的实验系统-性别错配模型,结合免疫荧光法的Y FISH技术。所以证明了这一点,她们的论文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被推翻。 2009年2月27日,我被黛安从耶鲁解雇了。 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努力地向各界揭露这一丑恶的政治事件。我已以邮件的形式将相关的信息递交给主流媒体。 我一定要揭露这一肮脏的丑闻! 我对这些信息、证据和事实以及我所发的电子邮件持有科学和法律责任。现在,我附上一些文件让你仔细了解我的案件。 谢谢你的关注,并在此对你的意见和帮助表示感谢。 胡步根 附注:更详细报道请见胡步根的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bugenhu/ 。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599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柳叶刀》发社论支招中国学术打假
morphia 2010-1-13 16:53
井冈山大学事情一出,国内外一片哗然,舆论议论也很多。现在转一个国际医学杂志的社论,就不多做评论了。国家强盛,还需要我们大家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名誉。 ====================================== http://hi.baidu.com/56cun/blog/item/ba17360f7726b5e6aa6457c5.html 1月9日一期的《柳叶刀》发表 社论 (需注册,注册免费),呼吁中国采取行动 打击学术造假 。 12月19日出版的《晶体学报》发表 社论 ,中国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发表在该刊物的70篇论文造假,全数予以撤回。《晶体学报》指出,钟华和刘涛的论文涉嫌通过修改已发表晶体结构中一、两个分子后充当新晶体结构等手段进行造假。《柳叶刀》社论援引 数据 指出,中国学者在2008年发表论文27.1万篇,占全球总量约11.5%。《柳叶刀》对造假规模如此庞大表示惊讶,称中国政府应以井冈山大学事件为契机,重振科研道德,同时建立健全而透明的制度处理学术违纪投诉,以防止更多的学术造假丑闻。 2010/01/12 00:34 YNET.com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发出对《柳叶刀》这篇社论比较详细的报道: 《柳叶刀》发社论支招中国学术打假 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要防止学术造假,应该重振科研道德规范,健全处理学术投诉的制度。 ■打假需要道德、制度两手抓 《柳叶刀》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并具同行评审性质的医学期刊之一。1月9日出版的《柳叶刀》发表了题为《学术造假:中国需要采取行动》的社论,称对中国井 冈山大学两位教师在另一个国际期刊上发表70篇造假论文感到吃惊,因为论文居然经过了同行评审程序,而且在公共数据库中那么长时间后才被发现有问题。 上个月19日,英国《晶体学报》在官方网站上发表社论称,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钟华和工学院讲师刘涛2007年发表在该刊物的70篇论文造假,予以撤回。 社论建议,中国有关机构应该以此为契机,重振科研道德和学术研究规范,同时建立健全透明的程序,处理学术违纪投诉,防止未来再发生学术丑闻。中国要想实现在2020年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必须保证在科学尊严方面更强的领导力。 ■学术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这不是国际学术期刊第一次发社论谈中国学术造假问题。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告诉本报记者,近些年中国发生过多起重大学术造假事件,涉及到工程、医学等多个领域,一些著名的国际学术期刊如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都对此进行过新闻报道或评论。 学术造假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方舟子认为,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和现行的科研评估体制和管理机制有关。据媒体报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SCI论文 数量成为中国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效考核评价学术成果的主要标准,与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等挂钩,部分高校还用重奖鼓励教师多发表SCI论文,这种过分追求量化 的机制使得部分素养不高的人走了造假的捷径。 要打击学术造假,要改变现行的科研评估体制和学术官本位的状况,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机制和处罚体制,方舟子说。 ■大规模造假影响中国学术声誉 《柳叶刀》在社论中指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让人失望,不仅浪费了研究时间和金钱,而且会使得研究者、研究机构和期刊本身的声誉受损。《柳叶刀》也遭遇过造假事件,一名挪威癌症专家承认,他于2005年10月发表在该刊物上的一篇文章中列举的数据纯属编造。 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论文被发现后,《晶体学报》称,将对来自该校的所有论文进行全面的真实性检查,但不会对来自中国的文章加以区别对待。 从数量上看,中国称得上是论文大国。据统计,200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数总数为11.67万篇,占世界份额的9.8%,居世界第二 位,仅次于美国,而超越了英、德等国家。但是从引用情况看,中国人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平均每篇被引用5.2次,与世界平均值10.06次相比,只有一 半。 方舟子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行为会使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受到影响。即使国际期刊表示不会因此专门针对中国作者,但印象上 会打些折扣。方舟子说,据他了解,目前有些国际期刊的科研人员不愿意给来自中国的稿件审稿,一方面因为中国爆出的造假事件较多,另一方面是他们听说有些 人写论文是为了获取高额奖金,认为有悖于科学研究的初衷。 ■文/本报记者 刘一 本文也在 新华网 及 人民网 国际 关注中国 发出(2010年01月13日08:59)
个人分类: 网络转载|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因子=造假的技术含量
大毛忽洞 2010-1-5 04:48
影响因子=造假的技术含量 对于制造假论文来说, 影响因子越高的刊物, 造假的技术含量也越高。 学术界真正的造假高手, 是造假 Nature 和 Science 论文者。 Nature 和 Science 的影响因子都在 30 以上, 而井冈山大学的 70 篇论文, 折合不到 1.5 篇 NS 论文, 因为刊物影响因子只有约 0.05 。 因此, 造假 1 篇 NS 论文等于 60 篇井冈山大学论文, 造假 2 篇 NS 论文等 120 篇井冈山大学论文。 造假低影响因子论文, 个体户和夫妻店就能够胜任。 晶体论文大户的科研组都不大, 就是这个道理, 处理起来也很容易。 造假 NS 论文者, 都是团队或群体作战, 团队的领军人物都握有实权, 处理起来困难极大, 有时往往被反处理,谁举报谁倒霉。 低技术含量的假论文, 很容易被外界识破。 高技术含量的假论文, 很难被外界识破。 NS 的假论文为世人所知是假, 有两个途径: 一是内部揭露,内部起义揭发(如黄禹锡团队); 二是瞒天过海之后,团队主动撤销论文。 团队的目的达到之后, Nature 和 Science 也半推半就,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积极配合作者把假论文撤销, 解除了双方的后顾之忧。 参考阅读: 瞒天过海:大牛科学家的惯用策略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7962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杨学祥 2010-1-3 06:06
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重发者按:学者杨文志最近指出,井冈山大学钟华(41篇)、刘涛(29篇)发表在《晶体学报》(Acta Crystallographica)C分卷或E分卷上的报告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些文章全部被撤销,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C或E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钟华、刘涛在2006年至2008年间仅凭修改一套原始强度数据而发表上述系列文章。论文造假已经在国外创纪录,原因何在! 在现实生活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正业已经无人问津,补课、辅导、押题、代考却成了热门行业,论文造假更是如火如荼,网上广告比比皆是。从副业捞钱到贪污腐败,这条道路还能走多远? 现在转发2009年2月的一篇文章,希望能有益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制之祸:科学家在为生存而战? 在科学网的留言板上,一条新消息令人瞩目: 孙尉翔:《自然》社论称中国重大科技项目更像分赃: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32/full/457935a.html 。2009-2-25 2:54:41 该文是发表在2009年2月19日英国《自然》杂志的文章《Collective responsibilities(共同的责任)》。 科学研究是上层建筑,它不仅需要科学家本人的才能,而且需要社会和政府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这种投入在短期内未必就能获得收益,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成功,任其自生自灭只能断送国家的前程。 如果让科学家自谋生路,这非但逼不出高质量的发明创造,科学家本人也会命悬一线:有谁会雇佣痴迷于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有谁会研究两弹一星?有谁去搞农田水利建设?有谁会研究职工的安全保障?有谁会研究环境的污染和防治?有谁去搞灾害规律研究?如果政府不搞这些公益性的科学研究,科学家是无法生存的。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倘若让武状元自谋生路,除了打把式卖艺之外,也只能作飞贼大盗,干些保镖黑道的生意。封建帝王尚惜才用才,到了我们这一代,为什么突然撒手不管了呢?让科学家自谋生路,就是逼科学家空手套白狼:做毫无希望的大项目。作有实践价值的小项目,短期内谁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地震不能预测,旱灾也不能预测?老天爷下不下雨管不了,水利工程为什么没人研究? 现在谈论科研腐败论文造假的议论越来越多,关键在科研体制之祸:生存大于科学利益,腐败造假就不可避免。大学评估中的材料造假曾轰动一时,集体利益造就了集体错误。 只有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他们在无生存之忧的条件下才能一心一意研究科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从来不嫉妒科研所拿多少项目,因为我知道,不如此,科研所就不能生存。 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采用什么科研体制,最终都是国家买单。不同的是:生存逼迫出假货,宽松环境出科学。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6978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02/0226_23_1035000.shtml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2/26/content_891587.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53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术造假者不值得同情
dyjin 2010-1-2 18:04
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故意、成批、大量和连续造假被揭发和处理后,在同情弱者的心态驱使下,本网及中国学术界的某些人竟然呼吁要为造假者说话,要维护造假者的正当权益,要谴责大学当局作出的行政处理。此等论调一时甚嚣尘上,有人甚至声言不这样做中国学术界就会颜面尽失。如此咄咄怪事,实在令我忍不住沉默,不得不出来写上几句。 首先《晶体学报E辑》纵然属于SCI杂志中最低微(2008年影响因子只有0.367)最不足道的一族,其求真精神及勇于纠正错误的态度,是值得所有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学习和尊敬的。单凭这一点,这份杂志就比中国国内很多大牌杂志强很多。事实上各种形式的造假和学术失范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发生在中外各种档次的杂志上,只是中国杂志极少像这份杂志一样敢于自揭疮疤,公开向学术造假宣战。该杂志撤稿不仅经过调查核实,并公开了证据,而且还取得了所有作者的同意,作者也向杂志坦承作假。目前并无任何证据表明,该杂志及井冈山大学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处理侵犯了两位造假者的正当权益。相反,井冈山大学的明快处理确实是在中国高校树立了一个严肃对待学术不端的良好先例,值得肯定。 替造假者抱打不平的人声称此事乃沧海一粟或冰山一角,造假者比比皆是,因此这两位讲师被处理只是运气不佳。我不认为中国的晶体学者都是造假者,法不责众也不能成为为作奸犯科者开脱的理由。无论如何,正如在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要判刑甚至处决,证据确凿而且情节恶劣的学术造假者被双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造假就是造假,作奸犯科就是作奸犯科,再多的理由也改变不了造假的基本事实。替造假者鸣冤叫屈,只能说明中国学术界某些人是非不分,风气不良,缺乏做人做事所必需的基本正气。呜呼哀哉,学术造假成灾已经够不幸了,替十恶不赦的学术造假者张目就更加可悲可叹。学者首先应是公民,应有作为公民最起码的价值观和羞耻心。 替造假者抱打不平的人还认为我国对造假者的处理是宽上严下,对位居高位的造假者太宽容。我部分同意这一批评,赞成以一视同仁的态度严肃而公平地处理所有学术造假者。但我同时认为,目前揭发的位居高位涉嫌造假者,没有一起的情节有如此严重和卑劣,也没有一起的认定有如此明确。位高者涉嫌造假基本上是属于擦边球性质的行为不端,与两位讲师故意、成批、大量和连续造假的行为在程度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两位讲师的行为发生在境外任何其他大学,他们所受到的处理都只能是开除。对任何公立大学而言,难道纳税人可以容忍将他们的税款用于支持胡编乱造的学术骗子吗?难道操守如此不堪的人还能够为人师表吗?要知道,韩国的黄禹锡可是被告上了法庭,可能有牢狱之灾。 替造假者抱打不平的人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制度杀人,具体而言就是在重视SCI论文的风气下井冈山大学对SCI论文每篇5000元的奖励是造成两人学术造假的直接诱因。再推而广之,他们也将两人当作中国学术评价体系的牺牲品,更进一步对追求SCI论文的学术评价体系作出猛烈抨击。我认为,无论任何制度的缺陷都不足以成为作奸犯科的理由,为取得奖金而作假并没有任何的正当性。即使制度有不足,学术造假者也完全不值得同情。 尽管我不同意替造假抱打不平者的观点,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学术评价制度也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盲目对SCI论文进行奖励,是中国特色的做法,世界上绝大多数先进国家和地区都不会采取。这种做法既无任何科学依据,中国的实践也证明是弊大大多于利,甚至是百害而无一利。其次,全世界任何重视或不太重视SCI论文的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无人会以在《晶体学报E辑》或类似杂志上发表数十或数百篇小论文为荣,或因此而晋升副教授或教授。追求在此类杂志上的论文数目完全是舍本逐末,我相信中国一流高校的化学系也不会以此为目标。以在此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作为学术成就的标志,仅仅发生在中国内地水平较低的大学。也可以说是部分心术不正或动机不良的学者钻制度的空子而进行的创造发明,并不是积极鼓励发表高质量SCI论文的必然结果。最后,类似井冈山大学的奖励措施和评价指标,实际上是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的表现。全国所有类似的做法,都有检讨和修正的必要。但我想指出的是,如果没有这些措施和指标,此类院校的科研环境、风气及同行评议的水平也好不到哪里去。将所有罪恶归于SCI或科研评价体系,对帮助和提高此类院校的学术和研究水平依然是于事无补。中国确实存在对SCI指标的误用和盲目崇拜,但如果因此就视SCI为洪水猛兽,那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可以想象,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单位,类似的事件是不会或很难发生的。归根结底,真正能够帮助此类院校的最有效办法,可能是由中国较高水平的大学对其进行对口的人才和技术支援。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55 次阅读|10 个评论
对冯用军先生的“2009中国学术打假10大流行词汇”作点补充
热度 1 kexuepifu 2010-1-2 14:36
对冯用军先生的 2009 中国学术打假 10 大流行词汇作点补充 2009 年年底浏览网页发现,题目为一种彩色多普勒仿组织超声体模系统及其设计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竟然直接和大量地搬用国际标准 IEC61685 2001 、国内医药行业标准 YY/T0458 2003 、国际标准起草者关于验证实验的论文报告中的核心技术内容和美国企业早在上世纪的产品广告,而且以胡编滥造充作技术创新,把谎言说成技术背景,完全背离《专利法》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基于该法赋予公众的异议权,我们向国家专利审查部门递交了揭露其造假行为并建议不予授权的书面资料。当得知此事已见于媒体之后,该项发明专利的第一申请人竟然在电话中打上门来兴师问罪,而且这位年仅 33 岁的博士居然教训我说:你也年轻过,你也需要论文和专利!我活了快69岁,工作了40多年才知道,原来需要的就是合理的,照此逻辑,世界会成什么样,不敢想象。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官场腐败、环境污染与学术造假
蒋高明 2010-1-2 01:35
蒋高明 最近,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因发表70篇SCI论文造假,被撤销论文,同时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可谓惩罚之雷厉风行。然而,这样的匆忙决定也是不公平的,井冈山大学的两位老师其实是当前科技制度的牺牲品。 当前,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了。这正像官场上的腐败和工矿企业的环境污染一样,得到治理的毕竟是少数,继续顶风作案的大有人在。 官场腐败、环境污染与学术腐败,看似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就是,当事人认的是钱,是利益,是地位或名誉。 纵观中国历史,官场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汉朝举孝廉,看官员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清廉,二是对自己的父母好。对自己父母都不好的人,不可能指望他对其管理的老百姓好;清廉说明了办事公正,无欲则刚。后来选官的标准用科举,士子们背诵的是孔孟的书,理论上是过硬的,但一旦走向社会,就经不住各种诱惑了,很快就坚持不了原则,官场腐败就开始滋生。当前,官场腐败被列为公众最痛恨的现象之首,可见问题已经是很严重了。30年前,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此官场流行的标准由清廉好名声变为了钞票。发展是硬道理,于是GDP就成了硬指标,环境保护就成了软道理。全社会都认钱,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德下降便不可避免。 环境污染是个舶来品。当年政治挂帅的时候,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用童工是万恶的资本家所为。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牛奶倒进大海,粮食当柴禾烧,那是资本家惟利是图才会干的,只有资本家才不会顾及环境质量和他人生命健康。因此,几十年前的中国大学环境科学教科书上揭露的世界环境污染重大事件,除了俄罗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外,外其余九个都在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痛痛病事件、比利时的列日市光化学烟雾事件等。但一旦中国也成了世界加工厂,环境污染也就由境外转移到境内。当前,超过全球传统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例子在中国恐怕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中国学者有勇气将其写进教科书里。于是,我们一边批评用资本主义环境污染,批评他们造成了温室效应,一边自己在制造污染。尽管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但其面临的环境保护任务是异常艰巨的,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成百上千的强大利益大集团,千千万万的利益小集团以及亿万个利益个体。可见,环境污染是因与利益挂钩才有的人类通病,与社会制度无关。 大环境污染了,小环境很难保持清净。当全社会都认钱时,知识分子也不会安于贫困。更严重的是,科研体制要你去发表SCI文章,且每年一评估,你就不敢慢慢等有好的成果出来再去投稿发表。笔者硕士导师退休的时候,一辈子发表的学报论文仅10篇左右,退休前三年才被聘为研究员。如果按照目前的评估体制,她早就下岗了。现在,笔者的博士生毕业两三年后就能够发表10篇左右的SCI论文。不这样发表不行,如不发表,就意味着他们很难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也永远得不到课题,更不会有什么奖励,永远招不到学生,工资永远最低。最糟糕的是,没有SCI文章,他们得卷包走人。 生存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类的本能;不仅是官员的本能,更是商人的本能,同样也是科技人员的本能。当制度约定最终影响到学者生存时,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更况发表SCI文章还有物质奖励这样的诱惑呢。教育部和社会要给学校排名次,排到前面的意味着好生源,好生源意味着金钱。老师发表了SCI,哪怕是造假得来的,只要学校得到了好处,只要不东窗事发,那就一直互相骗下去。这个循环过程是这样的:社会要求学校有好名次学校要求老师有多多的SCI老师向刊物造假投稿被接受学校排名靠前生源增加老师得到物质奖励继续给刊物投稿造假。学校或研究所也要生存, SCI又几乎是唯一的标准,于是出现了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件。其实,井冈山大学教师仅仅是学术造假的小萝卜头,真正的大鱼还是会漏网的。 有人说,我们不要看SCI数量了,我们来看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这下总可以了吧?依然不行,影响因子也会造假,不好的结果修改了,或干脆编造了,没有趋势的让它有趋势,英文不好的花钱雇人写,你怎么能查的出来呢?至于引用,托自己熟悉的朋友引用,如果中国人引用的不算,那就托老外引。花钱吗,没有办不了的事。所花出的钱比起得到的好处少很多,何乐而不为?再者说,如果一个人发表的东西是错的,很多人写文章时都要当靶子批驳一番,这样引用率高了,那人的成果岂不是好东西了吗?这显然非常可笑。总之,用一个机械的数字来评价科研人员都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科研环境被污染了,想找一个好的评价方法是很难的。很少有人反过来问,为什么要对大学或研究所排名,为什么要和利益挂钩呢?为什么频繁地评估科研人员,而不制定一个类似SCI的标准评估管理者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思考起来,就会发现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科研成果为什么越来越多?论文被枪毙了为什么总能够找到地方发表?为什么几乎百分之百的实验总能成功?以前一个教授或研究员一生发表的好文章不过十几篇,现在一个博士生就实现了,博士生的成果都值得发表吗?因为有了规定在先,发表文章与金钱、学位、职称、院士、经费、地位等等挂钩,于是就难免出现各种造假。如果科技情报部门做这样的一个研究,将发表SCI论文按照一定的点数(如IF3)累计统计,来一个大样本作者群体分布规律调查,如第一毕业学校、家庭出生背景、籍贯、学科分布等,或许能得到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大量Made in China 的假SCI论文,无论是数量上的还是质量上的,早晚会集中暴露出来,而现在暴露的仅是冰山一角。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造假的成本远远低于造真的成本,这就像盗版书屡禁止不止一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不买盗版书,就不会有盗版现象,因为市场没有了。遗憾的是,现实中图便宜的大有人在,因此盗版就不可能消失。其实学术造假,比起官场腐败和环境破坏来,是小巫见大巫,是穷知识分子的一点小聪明而已。学术造假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被抓住的仅仅是倒霉蛋。在利益诱惑面前,学术造假将会前赴后继,并将不断升级。 改善学术生态,要从每一个科研人员心态入手;而要改善科研人员心态,必须改变不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估体系。SCI单一的评估系统当休矣,强迫研究生发表论文当休矣!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0295 次阅读|19 个评论
井冈山大学教师造假事件的反思---蜗居学术版
phygroup 2009-12-30 16:23
最近几天没有上网,今天一开网页便看到了井冈山大学造假事情,闹得是满城风雨。有人是拍手称快,井冈山大学则是痛打落水狗,作出一副严肃处理的架势,还在主页上大加报道,可见其决心和勇气。我现在有个问题弄不明白,如果晶体学杂志不发表撤销论文的社论,这个风波会闹得起来吗??恐怕大家都知道答案。依然是该得奖的得奖,该评教授的评教授,谁会去在意别人的文章是假的呢?很多媒体和名人都发表的意见,说主要是利益驱动和高校对发表Sci文章的要求和职称评聘有关,这也不假,是有这个原因。但是,再继续思考下去,问题就麻烦了。一名高校教师,从开始的助教,讲师,再到副教授,教授,现在的所谓绩效工资改革,无不是捆在教师身上的加锁。本来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职责,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试问,还有几名年轻教师能自豪的说:我喜欢做研究,喜欢做学问?再想想看,从小学读到硕士毕业,至少25岁,没有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当从学校毕业,跨入社会的一瞬间,理想化的价值体系轰然崩塌,微薄的收入,较之一天一涨的房价,畸形的价值观就如蜗居中的主角一样慢慢生长出来。这种诱惑,不处在其中的人是不会理解的,我想,蜗居的热播和不断攀升的人气已经说明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只有非常接近现实的东西或者童话故事才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将井冈山事件和蜗居放在一起,很有一番思考的余地。两名男老师不可能像郭海藻一样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取利益,以获得现实中的利益,只好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可惜,两名年青人,破坏了游戏规则,被网管抓住,以后不可能再玩游戏了。 学术和人生一样,都是一场戏,看你是被导演还是当导演,有认真演戏的,也有很不认真的,当然也有假戏真做的,假戏真做是最高境界,并非一般人能达到的,继续努力吧。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35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人学术论文中到底哪里没有造假?
cooboy640 2009-12-2 22:23
近年来, 学术造假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动作大的可以像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原院长陈进那样,拿着Motorala公司freescale芯片打磨一下,再印上汉芯N号,就变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骗到上亿的国家科研经费,还可以像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那样从成果到头衔一并虚构...这样的例子算不上比比皆是,也可谓不胜枚举,动作小点的更是司空见惯,什么抄袭作弊啊、一稿多发啊、篡改数据啊,似乎可以忽略不计!是这种行为近年来变得越来越猖獗了呢,还是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了导致这种行为不得不经常曝光于天下呢,这些原因可能都有吧!如果我上面说的种种行为毫无疑问的算是做假的话,那下面的行为算不算是做假呢? 前一段时间我收集了一些关于电能质量治理方面的资料,除了那些IEEE Transaction 和其它SCI的英文文献外,当然还有国内该领域比较权威的杂志的文献,比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之类,我在拜读湖南大学罗教授(注:教授、博导...)发表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的一篇题为《补偿配电网电压不平衡的静止同步补偿器控制方法研究》大作的时候,对其参考文献 Chen W L,Hsu Y Y.Direct output voltage control of a static synchronous compensator using current sensorless d-q vector-based power balancing scheme .IEEE Trans.on Power Delivery,2003,2(7-12):545-549比较感兴趣, 于是我就按图索骥,想找到这篇文章的原著,因为其来自IEEE Trans.on Power Delivery,所以我就直接进入该数据库查找,居然没有!我怀疑是我们单位数据库的问题,于是我便用google schoolar查找,终于找到这篇文章了,可令我吃惊的是,这篇文章的出处竟是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2003 IEEE PES ,Volume 2, 7-12 Sept. 2003 Page(s):545 - 549! 我分析出错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可能: 1、作者笔误。但细细想来不太可能,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上述参考文献除了出处错了,居然连卷号、页码等没有一点错误,可以看出作者的细心,而且,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大作正是受了这篇参考文献的启发,对其算法进行改进得到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几乎可以排除(除非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我也希望是这样!); 2、有意为之。虽然我很不想这样想,因为毕竟罗教授也算是我们这个领域的有身份的人了,我从心里上不想把这种行为和他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而且似乎这样做也没什么意义啊,但谁又能给出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呢,不得而知了。 这里我就小人做到底吧,再揣测一下作者这样做的动机,大家都知道要发高水平的文章,参考文献的可信度就一定要比较高,比如IEEE Trans.之类,而会议论文集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前面已说明,罗教授的大作是借鉴了该参考文献的思路,所以,后面我就不用分析,原因大家自然明白。 唉,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而且我并不是针对罗教授个人,而是中国的学术界,也由此引起一串长长的思考,国内学术论文到底哪里没有做假?又有多少位专家有宣布将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高被引论文撤销的勇气,别说因为实验无法复制,就算是篡改数据,杜撰实验结果有何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韩国的苦果与良药
panfq 2009-11-6 15:29
2009 年 11 月 06 日 08:32:01  来源:人民日报 韩国科学家黄禹锡近日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下。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以侵吞政府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2 年,缓期 3 年执行。 3 年前,首尔大学宣布黄禹锡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均系作假,学校解除其教授职务,政府也取消其最高科学家称号。 这起学术造假事件给韩国国民造成的伤痛 3 年多来始终没有消除。 2005 年韩国的电视台首次揭露黄禹锡小组违反科学伦理道德购买卵子和伪造论文时,遭到一些民众的强烈抗议,节目一度被迫停播。首尔大学证实黄禹锡学术造假后,部分民众游行示威,一些机构仍然表示希望能与黄禹锡合作。直到黄禹锡被宣判当天,还有其支持者到现场抗议。 上述情绪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急迫的发展愿望。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高速增长,随着美好生活蓝图的逐步实现、只要做就能成功信念的不断强化,积压在国民心底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短短几十年内,缺少资源、市场狭小的韩国凭一股打拼精神实现了经济腾飞。这一路上,韩国人的自信心不断增长,在各个领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发达国家的标准,这种复杂心理是促使韩国经济取得惊人成就的重要动力之一。很多韩国企业家都是在公司立足不久就把目光转向国际舞台,用近乎悲壮的自尊心和近乎狂热的情感不断挑战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成就了三星、现代等一个个后来居上者的传奇。但是这样的过程也不免使韩国社会形成了过于执着的心理,让一些韩国人着迷于世界最先进、世界最大等等字眼。 黄禹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后,曾获得在美国生命科学的核心高地上插上了韩国国旗的美誉。可见,黄禹锡在韩国人的眼里不仅仅是单纯的科学家,而且是民族英雄。韩国人期待着本国诺贝尔奖得主的诞生,期待着又一次在世界扬眉吐气的机会。如此大的期待被谎言击碎后,留下的伤痛是难以言喻的,部分韩国人至今仍不愿正视事实。 黄禹锡事件是一个苦果,也是一剂良药。自2006年至今,不但韩国学术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韩国社会各界都在反省过度偏执于成果的发展理念,认识到急于求成、好大喜功阻碍了韩国的前进步伐。尽管一些民众要求从轻处理黄禹锡,但是韩国法院还是判处黄禹锡有罪,由此也可以看出韩国人深刻记取教训的决心。(王晓玲)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11/06/content_12396519.htm 相关文章 韩国学术造假科学家黄禹锡被判缓刑
个人分类: 科学与技术|2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韩国"学术造假"科学家黄禹锡被判缓刑
panfq 2009-10-26 23:08
2009年10月26日 16:07:05  来源: 新华网 10月26日,韩国法院裁定,曾学术造假的韩国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犯有挪用研究资金罪,但没有犯诈骗罪。这是2006年1月12日黄禹锡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道歉的资料照片。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首尔10月26日电(记者班威)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26日对历时3年多的黄禹锡案作出一审判决,以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首尔中央地方法院26日在判决中还同时认定,黄禹锡此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人体干细胞的研究论文部分造假事实成立。 黄禹锡曾是韩国首尔大学教授。2004年和2005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被誉为干细胞研究先锋的黄禹锡,随后从韩国的一些金融机构领取了20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研究经费,韩国政府也向黄禹锡提供了研究经费。 2005年年底,有关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丑闻逐步被揭露。首尔大学经调查最终认定黄禹锡学术造假,并宣布解除他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韩国检察部门于今年8月份对黄禹锡提出诈骗、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人体卵子等指控,并要求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
个人分类: 国际|2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只问科学的是非
lincbacon 2009-10-12 10:03
中国新闻社记者近日对我揭露美国科研界集体学术造假一事进行了采访,并发了题为 中国学者揭露美国科研届集体学术造假的新闻通讯。此新闻报导在两天内先后被20多家网站转载。 今天上网去看,网友们对此新闻报导反响很大。有支持的,有拍砖的。 对支持的,我表示感谢。我可以从他们的仗义执言中,感觉出他们的热心、正直和良知。 对拍砖的,我将他们分为两类。 1, 对那些以网友名义发表的(都是匿名的)科研造假集团成员的言论,我BS之。在这里,大家只能奉劝他们能够改邪归正,真正为人类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而不是继续为个人和集团私利继续造假。自己的造假伎俩被揭穿后,在网上冷嘲热讽,气急败坏,企图断章取义地误导他人是没有用的。 网友们提出的问题,如科学问题,技术问题,证据问题,有否及是否应该在学术杂志上讨论的问题,在科学网上和学者们半年多时间的广泛深入讨论中,基本上都涉及了。有兴趣的朋友请到我科学网博客上查看相关文章和评论。 哈佛集体学术造假科学网讨论 36 天小结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049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513 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049 评哈佛博士后张天翼 对郭磊教授的评论之二 等两篇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6131 哈佛如何处理学术造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420 同时,我也建议大家读读陈巨川先生的几篇相关妙文: 提高学术造假技巧原来是爱国行为 看看国外行家们造假的境界 哈佛包庇学术造假的传统渊源 2, 拍砖者中明显有一类不明事情真相的,或不明当前国际科研届现状的行外人。由于近期国内媒体对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一些造假案件的广泛报道,这一部分人形成了国内的科研造假现象远比美国普遍和严重的观念。他们认为,中国学者揭露美国人造假的行为,是一百步笑五十步,是很可笑的,是不能做的。这种观点,明显误解了我的本意。 其实,我只是以本人的经历作为一个例子,提出了美国科研届也存在学术腐败的观点。美国科研界的学术腐败到底有多严重,有待大家论证。据我所知,我揭露的集体学术造假现象,在美国不是个例。我本人的言论没有涉及到底中国和美国的学术腐败谁更严重,谁更普遍的论述。也没有涉及种族间造假现象多寡比较的讨论。有人一定要从政治,种族,个人恩怨角度去解读,那不是我的本意。 我在这里强调两个事实:一,美国的科研水平,特别是生物医药科研水平,普遍高于国内。在这方面,我国还需继续向他们学习。二,正如中美在经济上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的,中美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美国的学术腐败,影响美国的社会发展。自上而下,更容易给中国的学术,科研,及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有人甚至说,我在媒体揭露美国科研届的学术腐败,是想告诉国内的学者说,瞧,美国科学界也腐败,科研还这么好;所以我国也可以腐败。这种逻辑,不值一驳。 对如何惩治国内的学术腐败,我本人有明确的看法。我认为应该通过立法,以法律来约束这种对国家社会危害极大的行为。请看我的用法律制裁严重学术造假等博文。 严重学术造假应该以诈骗罪公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444 用法律制裁严重学术造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1263 关于学术腐败是这次起源于美国,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根源的观点,是本人近几年在美国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观察总结所得的。这个观点,我认为,是有一些数据和事实可以佐证它的。有几个相关的问题,大家可以先问一问自己。比如,华尔街的金融创新造假引起此次金融危机,进而发展成经济危机。这些所谓金融衍生创新产品,如果没有学术界的造假创新,睁眼闭眼,推波助浪,又如何会出笼,如何会通过美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层层监控,发行到全世界,最后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呢?麦道夫公司一案的金额高达500多亿美元,为什么只有老头子一人做事一人当? 我不是经济学家。 学术腐败是这次起源于美国,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根源,也仅是本人作为外行的浅见。我通过媒体提出,抛砖引玉,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们可以深入去论证是非。 我长期在浙江大学学习,工作;后又长期到哈佛大学留学,工作。一直以来,铭记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先生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勉励。对他的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老校长鼓励我们科学工作者要只问科学的是非,不计个人的得失。 竺可桢先生提倡的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理想人生境界。在当今的社会,想做到只问科学的是非,不计个人的得失,是很难的。科学研究者个人的得失,如果必须和社会大众的利害相背离,我们就需要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说得远了,欢迎大家拍砖。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7535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两院院士会诊学术不端:SCI崇拜症遭专家批评(转载)
杨学祥 2009-9-17 09:03
两院院士会诊学术不端:SCI崇拜症遭专家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04:27 中国青年报   在中国科协年会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上,参会记者小魏意外发现,每位与会人员的资料袋里,多了一本《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手册中包括《致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书》和《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   同样让媒体警觉的是,与往年的安排有些不同,这一论坛被放在了年会开幕式之前。整整一天时间,20余名两院院士和美国科学家展开了激烈讨论,一起会诊当前频频爆发的学术不端流感。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的把脉言辞犀利,他历数当下科学界存在的13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不端行为:论文造假、抄袭愈演愈烈;靠拉关系争项目和经费;评审成果造假;伪造学历及SCI引用查询证明;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做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 随后,SCI崇拜症遭到与会专家集体炮轰。   杜祥琬院士认为,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我一生就写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现在只能算一篇论文,按照现在的学位标准可能连硕士学位都得不到。这就启发我们反思,对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该如何掌握。   杨乐院士对20多年来我国科研体制思路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科研管理的模式偏重于定量化,过分强调SCI影响因素,但是这可以作为某一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杨乐看来,科技界的高水平学者,如果每五六年能够做出一项推动国家进步的项目,比每年都发表若干篇SCI论文更有意义,所以必须转换观念,使科研树立正确的目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则呼唤给基础科学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个故事让他记忆犹新:在北京某研究所,一个科学家本来做得很好,因认定另一个方向更重要而转了领域。可事与愿违,他由于没能马上出版论文,被末位淘汰,由研究员降到副研究员,房子收回,老婆离婚。有时候叫我评一些东西,一上来说一年写十篇文章,我说我没有这个本事,5年写一篇好文章就不得了啦。 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第三次抓起话筒时,他抛出了两个尖锐的问题:为科学道德治病的医生是谁?怎么下药才能把病治好?   7月2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六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调查》,西安交大几位老教授揭发另一位教授成果不实,学术道德有问题,结果被揭发者却将老教授们告上法庭。如何判决、谁对谁错却难倒了法官。   对此,韩启德在科协年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告到法院,而应该首先告到所在科研领域的学会。由学会先把学术的事实到底是真是假,是实是虚判断清楚,怎样处理可以告到法庭,让法院来判。   谁来做医生?论坛上,韩启德再次强调,学术道德的事实行为认定一定要交给学术共同体,而不是政府或法院。在中国最大的学术共同体现在就是中国科协,我作为科协主席勇气很大,如果社会认同这个机制就好办了,如果大家认为这个事情该科协认定,科协责无旁贷。   韩启德为此开出药方,要坚持教育与惩治相结合,将已经发生的学术不端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学术造假者为自己的不端行为付出高昂代价,让他们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再无立足之地。   无论怎样出台法律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让科学家道德完美。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自由、责任与法律项目主任Mark Frankel博士给出了一剂西药。   他表示,科学家的行为,是个人对自己要求的一种反映。这需要科学共同体在整个行为规范上提出一种制度上的或者是称其为系统性的一系列道德行为的规范。   大一开一门课关于科学道德建设,完了在之后3年里面完全不提及,这样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Mark Frankel博士介绍,在美国,高等教育和培训中,科学道德规范跟具体专业联系起来,科学道德的建设始终是与专业知识培养同步的,始终是渗透在高等教育培养当中的。   教育并不是故事的结束。Mark Frankel博士说,还需要在学习和培育当中形成评估和回馈,这种回馈甚至要求每隔一段时间对学员进行抽查,看看他们对科学道德学习进行到什么程度。   我母亲是位极平常的中国老式妇女,她对我们最早最早的教育就是3个字不撒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说,不撒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线,而这个荣与耻的区别,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记者 雷宇 http://news.sina.com.cn/c/2009-09-17/042718666648.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法律制裁严重学术造假
lincbacon 2009-8-25 08:51
2009 年 8 月 24 日,各大网站上纷纷报道韩国拟对他们的民族英雄兼造假科学家黄禹锡施以 4 年有期徒刑的消息。详情可见 新浪网报道 。 从民族英雄到国耻阶下囚,韩国人让他们曾经的首席科学家体会到了法律的威力和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韩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科学造假对社会的危害极大。毫无疑问,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科学造假应以法律威慑遏制之。黄禹锡式的高级学术造假,如果没有相关法律可以依据,很难调查和取证,更不要说定罪和判刑。我曾在题为《 严重学术造假应该以诈骗罪公诉 》的博文中,试着简浅地探讨了在我国,以现有刑法中有关诈骗罪的条款,来遏制当前较严重的学术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的可行性。此次韩国对黄禹锡的严重学术造假所提出的刑罚,基本上与我国刑法对诈骗罪的量刑类似。这次如果能对黄禹锡最后宣判定刑,应可以说是韩国甚至国际上的学术打假斗争中的一个 milestone 式的胜利。 对国内的一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严重学术造假案件,我国应利用和根据现有法律,尽快进行审判制裁,以免学术腐败现象继续蔓延。现今有关法律不完善之处,应尽快审议,修改增删,可以采取细则方式制定,逐渐完善对科学技术造假犯罪现象的制裁法律的制定。使得学术打假有法可依。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5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打假:先谈学术,再论“动机”
张显峰 2009-7-28 17:39
某小区发生偷盗事件,几个勇敢的大妈站出来指认了嫌疑人。但在派出所,嫌疑人却一口咬定,大妈和被盗者平常关系不错,指认他不是单纯的反盗窃,而是另有所图。 面对学术作假的指控,不拿事实自证清白,却去分析所谓的动机,是十分苍白的就如那位偷盗者一样,他说的也许是事实,但这和他有没有偷盗行为是两码事。 可眼下,有一桩离奇的学术造假案,被举报者不但当上了原告,还在法庭上抛出了动机论。西安交通大学六位教授举报一长江学者学术造假之后,其中三位被对方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在庭审中,被举报者的律师辩护说,原被告之间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也是商业利益之争因为几位老教授 在数家公司兼职或者自己开办公司,和 原告所服务的公司生产同类产品,存在商业竞争关系。(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我想,做应用研究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和企业有些联系,若不然,还研究它作甚?但是现在这却成为一种把柄,让被举报者轻而易举地置对方于商业竞争者的地位,那么你的所有行为因为某种利害,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动机不纯。 近两年来,在媒体曝光的学术造假事件中,当事人似乎都很善此道。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学术造假事件,人民大学清史教授被同事举报案,西南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造假案,等等,当事人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拿出铁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条件反射般地祭出动机论的旗子来呐喊。 自然不能排除,在学术打假中有人公私兼顾、公报私仇。我倒认为,有时候有这么一点点不纯的动机,未必是坏事情。因为在学术打假中,举报者的动机是不是单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要看被举报者怎么做。你是不是清白的,只要能拿出事实来证明了,公报私仇者的动机岂不昭然? 这个案子中,几位老教授究竟出于怎样的动机,并不妨碍相关各方,在学术领地就学术问题本身展开辩论,在法庭上以既有事实自证清白。想必这位被举报的长江学者一定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 都到了法庭上,那我们就用证据讲话。先将学术上的真伪说个明白,再去追问他的动机也不迟吧。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1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西安交大六教授联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被告上法庭
panfq 2009-7-24 19:58
2009 年 07 月 24 日 07:05:3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7 月 21 日 清晨,古城西安。在碑林区人民法院一间简陋的审判庭内,西安交通大学 81 岁的退休老教师陈永江早早地出现在被告席上,他是以侵犯名誉权被告上法庭的。 和他一同成为被告的,还有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同事郁永章和杨绍侃教授。他们 3 位,都曾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能动学院)工作过多年。 而状告他们的,也都是来自同院同校的同事,由于共事多年,相互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只是同事那么简单。原告之一的教授、博导李连生,长江学者,既是这 3 位被告的后辈,也是在郁永章教授门下读的硕士和博士。而另一位原告束鹏程教授,还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10 余年。 上午 9 时,庭审准时开始。 3 位老教授意外发现:作为原告的李连生和束鹏程的身影迟迟没有出现,只有其代理律师只身前来。 已退休多年的 3 位老教授怎么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告上法庭?他们因何而惹上名誉权官司? 获知申报部委奖励项目后,六教授拍案而起 你这种材料,把什么都说成你的,人家告了我们怎么办?如果这种风气不刹住,专业声誉怎么办?年轻教师、学生怎么办? 作为我国首届压缩机专业本科毕业生, 73 岁的杨绍侃曾担任西安交大动力二系主任,后来又曾担任过陕西省科委(现为科技厅)副主任。 2007 年年底,一个教育部的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公示让长期从事压缩机技术教学科研工作的杨绍侃感到很惊讶:能动学院李连生教授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是往复式压缩机理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我心想,他没有搞过往复式压缩机,不会突然弄出这么大一个课题吧?!杨绍侃说。 心怀疑窦的他向校领导反映情况,然后从学校科研处(现已更名为科研院)获得了该奖项的申报材料,看过之后,感觉有问题,全是假的东西。 随后,杨绍侃找到多位曾经的老同事,包括郁永章教授、陈永江副教授、林呆呆教授、冯全科教授和屈宗长教授,一起来讨论这个事情。 这 5 人中,有 3 人已年过古稀,且退休多年,但他们都是我国压缩机研究领域的专家。如 81 岁的陈永江副教授, 1957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长期在西安交大压缩机系任教。 76 岁的郁永章教授, 1957 年参与筹建我国首个压缩机教研室,还曾担任过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主任和化工学院院长。 73 岁的林呆呆教授,曾任压缩机教研室副主任。 举报者中还有两位仍然在职的教授,屈宗长和冯全科,也都年过半百。 56 岁的冯全科教授历任压缩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与冯全科同龄的屈宗长教授,历任压缩机教研室副主任,西安交大万宝压缩机工程中心副主任、主任。 这 6 人中,有 5 人曾有过担任李连生所在本科班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惟一例外的是陈永江副教授,他是李连生博士生导师的老师。更为例外的是郁永章教授,他是李连生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 郁永章教授的回顾,大致还原了李连生的经历: 1982 年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南阳钢铁厂工作,其后报考交大压缩机专业硕士研究生,未被录取,其时郁永章教授正受命筹备化工学院,于是将李连生调剂到自己手下读研。毕业后,李连生留校在教研室工作。不久后,李连生又考取了博士,但由于当时郁永章不是博导,就挂在了当时已经成为博导的束鹏程教授名下。实际上,李连生仍是在作为第二导师的郁永章指导下完成学业的。 郁永章教授说,李连生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都是研究涡旋压缩机的。 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网站的教师信息中显示:李连生现在是能动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带头人。记者了解到,李连生还曾担任能动学院副院长、分党委书记和学校人事处处长。 大家都是拍案而起呀! 81 岁的陈永江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 6 人看完报奖材料时的情景。 陈永江说,西交大的压缩机专业是中国的首创, 1957 年成立压缩机教研室,郁永章是元老之一,下来就是他、杨绍侃老师,接下来是屈宗长老师和冯全科老师。我们这几位老人,遵循认认真真、有什么说什么的原则,一看报奖材料都火了!毁了我们压缩机专业好不容易挣来的声誉怎么办?你这种材料,把什么都说成你的,人家告了我们怎么办?如果这种风气不刹住,专业声誉怎么办?年轻教师、学生怎么办? 6 位老教授一致认为,项目申报人是在将他人成果任意为其所用,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现归沈阳鼓风(集团)有限公司)研究者申报的 4M50 型压缩机研制项目在 1998 年就已经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但这型压缩机却成为李连生教授等人申报奖项的主要成果。而且,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申报材料中许多关键理论和技术中所谓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都是国内许多人采用的常用方法。 在详细审阅报奖资料后, 2008 年 1 月 2 日 ,6 位教师中的 4 位向校方提交了评议意见。冯全科教授在评议意见中写道:本项目推荐书中存在荒唐漏洞的地方太多,无法一一阐述列举主要申请人的态度极不严肃,逻辑混乱。 评议意见中,他还对作假手段进行了推断:自己针对关系户单位的产品,编造所谓往复压缩机理论和关键技术让关系户开具经济效益证明,让关系户的用户出具经济效益证明并注明是交大的理论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果把相关关系户的人员纳入报奖成员,互惠互利找外行和熟人作为鉴定会成员 西交大已将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撤回,并免去相关职务 评议意见提交 54 天后, 6 人等来了学校的首次通知。 2008 年 2 月 26 日 ,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科研处副处长前来,称受命交换意见。 陈永江回忆说,当时, 3 位领导的意思是学校地处西北,学校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大家慎重对待,同时希望不要激化矛盾。 3 月 17 日 , 6 人向西安交大党委、纪委等多个部门发出第一封公开举报信,举报李连生报奖造假。 几天后,他们接到了校学术委员会的通知,让他们及李连生等人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各向学校学术委员会作陈述,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投票决定。通知的人还表示,陈述时间双方各 30 分钟。 3 月 27 日 ,会议在学校行政楼举行。 杨绍侃说:先是我讲了 13 分钟,然后是陈永江老师讲了 17 分钟,但 1 / 3 的举报内容都没讲完。随后我们离开,李连生等人讲了 30 分钟。两个 30 分钟后,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开始投票。 他们后来了解到的投票情况是: 20 个委员, 9 票弃权, 6 票支持举报者, 5 票支持李连生等人。 据杨绍侃回忆, 3 月 31 日 , 6 人接到科研处通知,李连生的一等奖申报已从教育部撤回!然而, 6 人要求查看校方去函及教育部回文,遭到拒绝。 不久,他们于 3 月 17 日 发出的公开举报信出现在了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站上,使此事的影响面由学校内扩散到了学校外。 2008 年 9 月,能动学院出台文件,鼓励凡 3 级以上教授都可以自行组成科研团队,并且注明:凡学术造假者不能组成科研团队。在学院组成的科研团队领导小组中,李连生教授位列其中。 李连生教授主持了制冷低温学科科研团队的组织工作,并在本学科指定 4 人作为科研团队负责人,屈宗长和冯全科都是 3 级教授,但被排除在外。屈宗长和冯全科教授要求组织团队,但被拒绝。 此后他们一直不断举报,并在今年 3 月开始在科学网建立陈永江博客,发表署名文章进行举报。 今年 4 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调查 6 人举报的问题,冯全科教授作为成员之一参与调查。 4 月 22 日 ,陈永江等被校方再次约见。校方询问对此事的处理意见, 6 位教师仍然要求严肃处理。 5 月,李连生教授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职务被免。
个人分类: 科学与技术|3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Thomas走了,千百个Thomas笑了
lincbacon 2009-7-17 22:46
科学网新闻网页上发布了题为 美两名科学家被查出伪造实验数据 的新闻。我看了以后,又找到美国《科学家》网站的原文和评论读了一遍。读了之后,我觉得我们更有理由认为,轻描淡写式地处理是科学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 据《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 ORI )近日报告,美国 2 名肾脏研究人员涉嫌谎报动物实验方法和伪造实验数据,涉及过去 8 年来共 16 篇论文和多篇基金申请。 这 2 名科学家, Judith Thomas 和 Juan Contreras ,之前均就职于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 UAB ),后者曾在前者手下做博士后。二人不实地报告他们在多个实验中完成了猕猴双肾移除,这些实验用来测试 2 种免疫抑制药物(免疫毒素 FN18-CRM9 和 15-DSG )在阻止单肾移植排斥反应方面的效力。 UAB 负责研究的副校长 Richard Marchase 说,实验程序应该是先移除一个天然肾,用一个移植肾进行替换,并对猕猴开始施用免疫抑制剂;一个月后再移除另一个天然肾,而在 Thomas 和 Contreras 所做的大量实验中,他们从未进行第二步手术。这样,留下一个完整的天然肾会让实验动物存活并加大测试药物的外观效力。 这两人都是搞肾脏移植免疫抑制药物疗效研究的,他们的研究结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有理由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两人的造假,涉及过去 8 年来共 16 篇论文和多篇基金申请。《科学家》杂志原文中提到了这两人从 NIH 获得基金的总额: 2300 万美元! 2300 万美元相当于 1.5 亿人民币!中国人民要为美国人民做多少双鞋子和袜子,美国人民才能赚到这么多的美元?(别以为这些钱是美国政府出的。美国政府早就资不抵债了。这些损失,很可能要中国或印度尼西亚的老百姓来最后买单的。) 数额巨大,影响恶劣,直接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应该说情节相当严重。但是,从新闻上看,对他们的惩罚仅仅是他们被迫从他们任职的大学辞职(仅仅是辞职),在若干年内不能申请美国政府的钱。 不想多说了。我们看看《科学家》美国网友的评论: 评论之一:惩罚! 浪费了 2300 万美元却能自由走开?我认为这些人应该被关到监狱里去。为拯救这个国家,是到了对这种白领犯罪采取严厉措施的时候了。 评论之二:罪犯! 不用再说了!这些研究者是聪明的罪犯,他们从政府那里诈骗了成千万的美元,但 8 年来一直没被发现。 公司里的诈骗犯往往会得到漫长的判刑。这些科学的骗子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刑罚。科学的骗局对无辜的受害者造成的损害甚至更严重 那些慢性病病人,或许在忍受着无用的治疗,或许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治疗。 或许本来他们可以得到用这些被浪费的科研经费发展的真正有效的治疗的!我强烈呼吁将科研造假定为犯罪。 不用再说了。想想那些在实验室里苦苦劳作,暴露于有毒试剂,苦苦探索,却重复不出科学假说 的科研工作者的悲惨命运;想想那些被假研究误导的,用无效药物治疗疾病的病人的悲惨命运。这些造假者难道不应该被更严厉地惩罚吗? 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如此严重的造假,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才被查实的一个案件,当事人仅仅辞职就可以潇洒走开。社会的公正和正义何在? 美国政府的科学诚信办公室(ORI)是其人类健康和服务部的一个下属机构。这个机构实际上只有非常有限的行政资源和权力。这个监督管理全美国庞大科研经费是否合法使用的政府部门,只有寥寥几个雇员。这种状况,加上 ORI本身 的严重官僚化,使得他们的实际工作效率相当低下。 ORI 现在能做到的,只是每年例行公事般地不痛不痒地处理几个科研造假者。这种不痛不痒的你 3 年内不能再从我这里骗钱 式的处罚,与其说是惩罚造假,不如说是鼓励造假。 现在科研造假现象如此严重,泛滥到了发生哈佛,耶鲁这种名校需包庇 多囊肾(PKD )领域集体造假 的这类事件,原因也许就在此。 最后,我就再引用一个美国网友对此事的评论: The truth got out this time because of the in-fighting between the two collaborators. God only knows how many other such cases are out there, where people involved are still in good terms. This is a depressing thought. 一个 Thomas 走了,还有多少个 Thomas   OUT THERE在笑? ========================================= 现将科学网上的新闻和美国《科学家》杂志的全文摘录如下: 据《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 ORI )近日报告,美国 2 名肾脏研究人员涉嫌谎报动物实验方法和伪造实验数据,涉及过去 8 年来共 16 篇论文和多篇基金申请。 这 2 名科学家, Judith Thomas 和 Juan Contreras ,之前均就职于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 UAB ),后者曾在前者手下做博士后。二人不实地报告他们在多个实验中完成了猕猴双肾移除,这些实验用来测试 2 种免疫抑制药物(免疫毒素 FN18-CRM9 和 15-DSG )在阻止单肾移植排斥反应方面的效力。 UAB 负责研究的副校长 Richard Marchase 说,实验程序应该是先移除一个天然肾,用一个移植肾进行替换,并对猕猴开始施用免疫抑制剂;一个月后再移除另一个天然肾,而在 Thomas 和 Contreras 所做的大量实验中,他们从未进行第二步手术。这样,留下一个完整的天然肾会让实验动物存活并加大测试药物的外观效力。 Thomas 和 Contreras 的研究受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 2300 多万美元的资助。 Marchase 表示, Thomas 最初声称是 Contreras 独自犯下不当行为,自己毫不知情。但 UAB 的调查最终显示, Thomas 也参与了其中。 调查发现, 2 人共涉嫌在 16 篇论文和多篇 NIH 基金申请中伪造数据,时间跨度达 8 年之久。最初的一篇伪造论文于 1998 年发表在《移植》( Transplantation )期刊上,最近的一篇于 2005 年发表在《免疫学期刊》( Journal of Immunology )上。而 2 人最初在基金申请中伪造数据是在 1999 年提交给 NIH 的一份 R01 资助进度报告中。这 16 篇论文中的 14 篇已经被撤销,另外 2 篇也正在撤销的进程中。 Thomas 之前是 NIH 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 NIAID )董事会成员,事件曝光后,她于 2008 年 1 月 10 日辞去了 UAB 正教授职位,其时,她所领导的实验室里有 6 至 10 名研究生、技术人员和博士后。她还同意自愿排除协议,在此协议下, 10 年内她将不能接受任何来自美国政府的资助或担任美国公共卫生局( PHS )的顾问。 而 Contreras 则于 7 月 6 日辞去了他在 UAB 的助理教授职位,并且也与 ORI 达成了自愿协议, 3 年内不得接受政府资助和担任 PHS 顾问。此外, UAB 还禁止他担任一些项目的 PI (研究负责人)。这样,在 ORI 和 UAB 的双重处罚下,他获得研究职位的机会已非常渺茫,只好选择辞职。(科学网 梅进 / 编译) ========================================== 以下是 The Scientists 网站上的原文及评论。 http://www.the-scientist.com/blog/display/55823/ Renal Researchers Faked Data Two researchers conducting animal studies on immunosuppression lied about experimental methodologies and falsified data in 16 papers and several grants produced over the past 8 years, according to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ORI). The scientists, Judith Thomas and Juan Contreras, formerly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UAB), falsely reported that they performed double kidney removals on several rhesus macaques in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test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immune suppressing drugs -- Immunotoxin FN18-CRM9 and 15-deoxyspergualin (15-DSG) -- in preventing rejection of the a single transplanted kidney.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 was to remove one intrinsic kidney, replacing it with a transplant and starting the monkeys on immunosuppresants, and then remove the other intrinsic kidney a month later, according to Richard Marchase, UAB's vice president of research. What occurred in a good number of these animals was that never performed the second surgery, Marchase told The Scientist . In a statement emailed to The Scientist Marchase called the misconduct a very serious offense. Thomas's and Contreras's research was funded with more than $23 million in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AB officials learned that Contreras and Thomas had left one native kidney intact in at least 32 animals -- which allowed those animals to live and inflated the apparent effectiveness of the drugs -- on January 27, 2006, when Thomas reported that she found an experimental monkey with one of its native kidneys intact and blamed Contreras for the mistake. Marchase said that Thomas initially alleged that Contreras, a surgeon and Thomas's former postdoc, perpetrated the misconduct on his own without her knowledge, but the UAB investigation eventually showed that Thomas was in on the deception as well. The lack of second nephrectomies could have been discovered years earlier from examination of animal care records and from questions and concerns raised by various UAB staff, wrote Peter Abbrecht from ORI in a statement emailed to The Scientist , but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did not undertake any such actions, and appeared to exert very little control over the integrity of the study. Thomas accept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isconduct, but both she and Contreras denied intentionally committing fraud, according to the ORI report. The ORI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he misconduct -- which specifically consisted of falsifications in publishing of research results in journals and grant applications -- spanned more than 8 years, from a fraudulent 1998 publication by Contreras and Thomas in Transplantation to a falsified paper that was published by Thomas in a December 2005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 The ORI also determined that Thomas first presented falsified data to the NIH in a 1999 R01 grant progress report. In total Thomas and/or Contreras fudged data in 16 publications and several NIH grant applications. Fourteen of the publications have been retracted and two are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retracted, according to UAB. The extent of misconduct with the widespread dispersion of falsified results ha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pondents and thereby increas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falsified results by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wrote Abbrecht in the ORI statement. Such acceptance could lead to wasted research effort by other researchers and possibly placing patients at harm if they were enrolled in clinical trial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falsified results. Thomas, who was also formerly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t the NIH'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resigned her full professorship on January 10, 2008, after she learned of UAB's findings. At the time of her resignation she maintained a lab with 6-10 grad students, technicians and postdocs, according to Marchase. Thomas agreed to a Voluntary Exclusion Agreement, under which she will not be able to receive any funding from the US government or to serve in any advisory capacity to the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PHS) for ten years. A call placed to a number listed under Judith Thomas in Birmingham was not answered, and UAB officials declined to provide Thomas's contact information. Contreras resigned his UAB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last week, on July 6, and also entered a voluntary agreement with the ORI in which he will be excluded from government funding and PHS advisory roles for three years. Marchase said UAB barred Contreras from being PI on projects, animal protocols, and internal review board protocols, but that, under a very tight mentoring and oversight system, he be allowed to continue to do research on other folks' grants. However, said Marchese, UAB's and ORI's combined sanctions left few options for him. Because there was really no position left for him, he chose to resign. Contreras initially agreed to comment on the matter, but later failed to return phone calls and emails from The Scientist . Though the motivation for the misconduct remains unclear, the case has increased the university's vigilance in monitoring research integrity, according to Marchese. We really don't understand it, he said. It's just not a situation that is in keeping with what it means to be a scientist. Comment on this news story Return to Top comment: Random Audits of Research Papers Are Needed to Protect the Public Against Research Fraud by Raquel Diaz-Sprague Back in the early 90?s when scientific research fraud was rare, or at least rarely reported, I organized and convened a series of conferences on Ethic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o be standalone events or at professional society meetings. See http://awisco.osu.edu/SpecialEvents.html. The conferences were well attended and generated a lot of discussion. Professional societies have the duty to foster discussion of professional misconduct and to promote ethical conduct in the professions. Although those efforts can serve as a deterrent to misconduct, it is clear they are not sufficient. Research fraud is no longer a rarity. There are numerous reports of abuse, deceit, research fraud, wrongdoing and other unethical behavior by individuals working in research, academia, government, etc. who are in positions of authority and privilege. The misuse of million of dollars and publication of faked research data which can mislead doctors and other researchers and cause suffering and death strikes me as criminal indeed. Crimi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fraud and severe penalties for the misuse of public funds are long overdue. Ethical principles, learned 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hould inform the reasoning of every educated man or woman regarding the practice of their profession. Mandatory institutional training on the ethical conduct of research is still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Fraud and other misconduct in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public funding should be subject to criminal and civil prosecution. Both the researchers AND their institutions should be penalized and required to make restitution of public funds. As one of the measures of success of a research institution is the number of dollars it receives in grants, currently institutions have a vested interest in denying wrongdoing and protecting researchers who receive government grants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receive income from the grants. Only when it costs the institutions money, they will have an economic incentive to institutionaliz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detect fraud. If fraud is detected and confirmed through random audits by the funding agencies, both the researchers and their institutions should face criminal charges. Those found guilty of fraud could be subject to progressive discipline in proportion to the gravity of the offenses committed. Their ability to work should be limited in the same manner other professionals have their licenses suspended or revoked for malpractice or malfeasance. Reflecting on the growing national problem with fraud and deceit, it is obvious that our society has an extremely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 misconduct misleadingly termed white collar crime. The name evokes the image of a person wearing a white shirt or other professional attire. A white lab coat inspires trust. With such innocuous image, mild name, and the absence of criminal penalties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white collar crime has proliferated and is currently at the root of our nation?s most serious problems. When politicians speak of being ?tough on crime? they play on popular but misleading stereotypes of what a ?real criminal? is. An example that comes to mind is; if we see a man on a dirty t-shirt on the street or the store, we probably try to keep away from him, hold tightly onto our purse or wallet and be somehow concerned that the person might be a ?criminal, who could steal from us.? If the same man is wearing a white shirt, the assumption might be that he is okay, not a threat. We are probably not likely to think about his potential for stealing from us ? big time ? from his desk or laboratory. Government has a duty to combat fraud and prevent harm to the public resulting from scientific as well as any other kind of fraud. Funding agencies must institute random audits of research findings at institutions receiving public funding. Professional societies could increase efforts to promote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of ethical principles in the professions and uphold the honor of the professions. But the mere existence of actual random audits of research papers with real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financial penalties and possible imprisonment for the more serious offenses could compel researchers to conduct and report research in a most rigorous manner and keep all records of the data obtained as if it were evidence to be presented in court. Return to Top comment: Grothendieck's statement on refusing Craaford prize by anonymous poster In the two decades that have intervened the ethical standards of the sciences ( certainly in mathematics) have been degraded to such an extent that the most bare-faced plagiarism between colleagues ( often at the expense of those who can't defend themselves), seems to have become the norm. At least it is generally tolerated, even in exceptionally flagrant instances... Return to Top comment: What is by anonymous poster Faking data is clearly fraud. But what about citation plagarism, arguably the most common abuse. That is, taking undue discovery credit. This seems to be quite common these days. But nobody does anything about it. Complaints and even corrections to journals go unpublished, rather than rock the boat. In fact, citation amnesia seems to have become institutionalized at quite a high level. E.g., Alexander Grothendieck, in turning down the Crafoord prize in mathematics, denounced the tendency of the powerful in mathematics to appropriate the ideas and discoveries of lessor lights. See: http://pantelis.isaiah.googlepages.com/crafoordPrize.pdf Return to Top comment: Patient's Rights by anonymous poster The damage done to the patients should be addressed. Will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inform the clinical trials of this fraudulent research? Will the patients ever find out what has happened? Personally, they are the one's who should be informed but will never hear a word. If they did, a lot of suits would follow and we can't have that, now can we!!!!! Return to Top comment: This is an outrage. by anonymous poster Thomas and Contreras have no place in medicine. They should be charged with attempted bodily harm and cruelness to animals. Where is the protection for patients and animals from monsters like this? Return to Top comment: true colors by Rick Bogle All the chatter about fraud, wasting money, possibly misleading other scientists, possibly putting patients at some risk, but not a word about the monkeys. Researchers routinely blather in public about how much they respect the animals they use and consider it a privilege to use them... but something like this comes along and no one mentions them. Return to Top comment: Criminals by JEROME GELB There is no two ways about it! These researchers are smart criminals who remained undetected for 8 years defrauded funders of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Corporate fraudsters are receiving lengthy custodial sentences so should scientific fraudsters, who potentially cause an even greater impact on innocent victims.......the chronically ill who may receive useless treatments or who never receive bonafide treatment that may have been developed with the wasted funds! I add my voice LOUDLY to the calls for criminalisation of scientific fraud! Return to Top comment: Research fraud needs to criminalised by null null Fraud is a crime in most spheres. Science is less understood by the public than say politics, banking and car sales. Fraud in these areas is usually understood to damage society, reduce trust and can lead to reform. Fraud in science leads to occassional furious wrist slapping and the brutal mild-grant-drought. Deception in science needs to be criminalised. Then the real police can can act and enforce the law. As it is, the laws of scientific integrity are mere guidelines. Enforcing scientific integrity currently is taken as seriously as enforcing bathroom etiquette. As for the monkeys, they suffered for nothing. The researchers should be compelled to do an unfunded study quantifying the damage their work has done. Then they should go to a place where those who steal a kidney from butcher shop go...to court. Return to Top comment: On falsifying data by Mortimer Brown The only activity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perform in any scientific lab from now on is to keep the equipment and the bathrooms clean. Return to Top comment: ...other ramifications... by anonymous poster ORI says: The extent of misconduct with the widespread dispersion of falsified results ha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credibility of the respondents and thereby increas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falsified results by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wrote Abbrecht in the ORI statement. Such acceptance could lead to wasted research effort by other researchers and possibly placing patients at harm if they were enrolled in clinical trials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e falsified results. Protecting human subjects is the ultimate concern here, but in tough economic times, I have to wonder how much other research could have been funded with $23M. If you've ever been on the borderline with an index score of ~135-140 and just failed to make the cut... you know what I mean... L Return to Top comment: Keep it coming! by anonymous poster It's anyone's guess how many more fake articles there are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turn to Top comment: Thomas and NIH Patron Hold Immunotoxin Use Patents by Merrill Goozner see http://www.gooznews.com/node/3004 Good story. More sunshine on such cases is crucial to limiting scientific fraud, whatever its ultimate motivation. Return to Top comment: Any Patients ? by anonymous poster Could care less about the reputations of the authors their grad students. Question I would ask is, did any patients get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apers? Outcome? Let the punishment fit the crime Return to Top comment: Archives by Alison McCook Hi- As a news story, the article is free to anyone who has registered on our site. Currently, our policy leaves all news stories free to registered users indefinitely. Thanks! Alison McCook Deputy Editor Return to Top comment: Does UAB have to give the money back? by anonymous poster Just curious. Return to Top comment: Apropos a previous editorial... by anonymous poster So, will The Scientist not archive this article to prevent further damage to the careers of these scientists when their punishment is up? Return to Top comment: Punishment by VENKAT BAKTHAVACHALAM Waste 23 millions of tax dollars and they go free? I think jail time is greatly warranted for these people. Isn't time to get tough on white collar crime to save this country? Return to Top comment: God only knows by anonymous poster The truth got out this time because of the in-fighting between the two collaborators. God only knows how many other such cases are out there, where people involved are still in good terms. This is a depressing thought. Return to Top comment: Falsifying Data for Fame by null null A deliberate atttempt to falsify data for Fame and acceptance is NOT acceptable and condonable. What a career damage to the trainees and postdocs of Dr. Thomas!!!! I am not sure why it took so long as the rumors have been around for quite sometime about Dr. Thomas's findings. Return to Top comment: shows ORI works -but no such ORI in Ag research by anonymous poster This shows that the ORI - although with its cirtics - does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science - and health of the people. But in agriculture there is no such organization - and there is never resolution of such issues -until real investigations are done - with sequestering of the actual data and holding people accountable. An example of such a situ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several ( 12 ?) letters to the editor on reseach conducted by the pork board. One trial was a terminal sire line evaluation and in a paper the coauthors mentioned that they checked ther pedigrees of each sire and each was from a closed genetic popluation. But a fromer vet for one company testified in a letter to the editor and midwest univerisity that he was told to sample and did sample semen from 9 different genetic lines and has both internal and public documents. One eye witness with any real data - in health field and steps are taken to resolve the issue -. Clear statements - and testimony - several letters to the editor in agriculture and nothing is done.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8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多少SCI文章是被重复的谎言?
lincbacon 2009-7-16 19:56
科学网上对 SCI 这个话题的讨论经久不衰。 科学网上对 SCI 的讨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 SCI 那里获得若干利益,心里喜欢之,撰文说它不好的。 一种是从 SCI 那里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心里郁郁,撰文说它还是可行的。 还有其他类型的,但主要是这两种。 大家都知道,乌鲁木齐都骚乱了,西方敌对势力参与其中,好像是很明显的事。这里是科学网,就不多说了。 但有一点,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就是那些西方国家从来都是很宝贝他们的高精尖科学技术的。 就算我们要用大把的,以环境的破外,人民的血汗为代价得来的美元,去换他们的科学技术,他们也是不肯。 如果西方国家的 SCI 文章们是很有价值的,是代表最新科学技术的,他们至少应该是要你付大把的美元去换的吧? 他们没有让用大把的美元去换,大家花不多的钱就可在图书馆中查阅并窥视那些高新技术。 他们为何如此大方? 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 一,大多数 SCI 文章是不值钱的。 二, SCI 文章对我们的廉价公开,隐藏着西方国家谋取某种更大利益的目的? ============================ 吕新华先生的博文 SCI :谎言重复千遍所变成的真理 是昨天的头栏文章。 谎言为什么能被重复千遍? 本人这篇博文就是对此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10305 次阅读|5 个评论
SCI何时会害你?
lincbacon 2009-6-24 10:08
问: SCI 何时会害你? 答:你为了 SCI 造假并被 抓 了时。 问: SCI 何时会害人? 答: 造假的SCI文章 还没被 抓 了时。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45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华罗庚看当前人才发展及学术环境
luoc 2009-6-18 13:43
据报道,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是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不过,学校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只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 学校的说法是否是事实我们且不去深究,但是这个事情可以说明的一个现象就是:有了著名学者的名字上去,期刊编辑对文章的态度就是不一样的,文章的发表就水到渠成了。 华罗庚是大数学家,关于他的故事笔者直接转载在下面。结合当前这个事情,学术界应该能得到一定的启发吧。 如何发现华罗庚 中华读书报 2004-6-15 樊洪业 1928年,17岁的华罗庚因家里穷而辍学。这时,已对数学发生兴趣的他,抓紧时间自学,一方面苦读手中仅有的几份教材《大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为自己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他还攒起零花钱,用来购买《科学》和《学艺》两种杂志,以便及时了解数学领域的进展情况。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华罗庚开始发现 和研究问题,写自己的论文,分别向《科学》和《学艺》两杂志投稿。 《学艺》杂志创刊于1917年4月,主办者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的中华学艺社,1920年以后转到国内编印。 华罗庚阅读了苏家驹1926年底发表在《学艺》杂志上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的解法》,初时颇为赞赏,经缜密思考,又转怀疑,随后写信给《学艺》杂志。而《学艺》只刊载了一个承认苏文有误、编辑失责,对华罗庚君来函质疑,殊深感谢的更正声明,但没有发表华罗庚来函的全文。这种埋没作者劳动成果的做法,对华罗庚是不公平的,对读者也是不负责任的。 同是与编辑部打交道,《科学》杂志的回应是另一种结果。 1929年底,《科学》月刊发表了华罗庚的处女作《Sturm氏定理的研究》。 名不见经传的华罗庚,文章何以能在《科学》上一投中的呢? 《科学》杂志经常刊登投稿简章,讲明对投稿者的要求。 简章的最后一条是投稿请寄上海亚尔培路309号中国科学社编辑部王季梁先生收,或有与本部编辑员相识者,直接寄交亦可。 按当年公布的名单,《科学》的编辑员有吴有训、翁文灏、任鸿隽、庄长恭、艾伟、杨铨(杏佛)、钱天鹤、杨克念、萨本栋和蔡堡,皆为当时科学界的名人,困守一隅的华罗庚不可能与他们相识。他只能按规定把稿件寄给王季梁。 王季梁,是1909年首批庚款赴美留学生之一。1915年获里海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回国后,曾出任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理学院院长。作为化学界的名人,在筹建中央研究院之始,王即被蔡元培邀请参与工作,并出任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王是中国科学 社的早期社员,从1926年9月起,他开始担任《科学》编辑部主任,在领导化学研究所的工作之后,也还继续担着这项业余兼职的差事。 按照编辑程序,王在收到华罗庚的稿件之后,会分交有关编辑审稿,再决定是否刊用。我们现在不清楚审稿的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编辑部重视文章的质量,而不在乎作者的身份,华罗庚的文章,只是对求代数方程实根数的Sturm定理做了简化,这在数学史上虽然算不得什么重要发现,但对立志向数学王国挺进的华罗庚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受到第一步的鼓励,拉近了华罗庚与《科学》杂志的距离,很可能他又很快把质疑苏家驹论点的情况告诉给了《科学》编辑部。他经本社编辑员暗示,遂从事于苏君解法确否之工作。 1930年12月,《科学》以来件的方式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后来,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等通过《科学》知道了华罗庚的名字; 再后来,熊庆来通过清华大学的教员唐培经(与华罗庚未曾谋面的金坛老乡)了解了在金坛中学担当庶务的华罗庚; 再再后来,在熊庆来、杨武之教授的举荐下,经叶企孙拍板,华罗庚走进了清华校园,在数学系做了一名管理图书、收发文件等杂务的助理员。 再再再后来华罗庚成了顶尖的数学家。 《科学》不拘一格选文章,使得一位自学青年露出尖尖角,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津律乐道的刊物编辑当伯乐的经典故事。 (摘自《科学旧踪》)
个人分类: 人文思考|3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王鸿飞“学术打假能打出真东西吗?”一文的一点补充
lincbacon 2009-6-18 12:13
对王鸿飞 学术打假能打出真东西吗?一文的一点补充 2009-6-18 王鸿飞先生在学术打假能打出真东西吗?一文中提出,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应该不是假的东西太多,而是真的东西太少。中国学术界最为严重泛滥的,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王先生在文中举了个例子。由于没有提供足够信息,无法具体分析。 他举的这个例子似乎想说明,一篇文章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科学家的引用,这篇文章就是似是而非的。在这里,我就直接把自己的不同观点提出来。 我的观点是,一篇文章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科学家的引用,不表明这篇文章就是似是而非的。 一篇(从国内)发在国际主流杂志上的文章,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科学家的较多引用,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这可能是帝国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种文化不同,关注的科学问题因此不同而造成的。 反之,帝国主义国家科学家引用多的,不一定就是好文章,真科学。 比如,物理学家舍恩的文章,篇篇发表在主流杂志上。在他的造假没被揭露前,虽然没有人重复出他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但还是得到了众多帝国主义国家科学家同行的争相引用。 再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 Linda Buck 在哈佛的实验室八年前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嗅觉的科研论文。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实验由于不能被重复,去年 3 月初被她自己撤销。这篇文章从发表到被撤销,被帝国主义国家科学家引用一百多次。被引用的次数也是不可谓不多。 帝国主义国家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帝国主义国家的东西,假的也不少。 只是,帝国主义国家学术界的造假水平,要比中国学术界的造假水平,高几个档次。 他们的假,更能似是而非,更具欺骗性和危害性。比如次级债券,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的衍生产品,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研制出来的危害甚大的高档假货。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科学界造假的更高层次,是 九阴真经 式的集体 学术 造假 。 高级的假,更难被揭露,但还是被揭露出来这么多。所以,帝国主义国家的似是而非的高档假货,应该更多。国内不多的具有似是而非高水平造假水平的科学家,也大多是一脉师承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 反观现今中国学术界,倒是似是而非的少,一看便知是假的多。最近科学网揭露的几起,都是大段大段抄袭的低劣之作。造假的水平之低,可悲,可泣。 这里,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的做事方式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更趋向于为人随和,更倾向于中庸精神的追求。反映到具体做事做科学的态度,就是懒散而不求甚解的作风。 不是中国人没有能力造高级别的假,而是中国人不愿花力气去造高级别的假。 或者,中国人觉得造更高级一点的假,虽更安全,获利更大,但对社会的危害相应就更大,而于心不安? 这样说来,在科学造假上,比起西人来,还是中国人更有良心。 附王鸿飞先生博文: 学术打假能打出真东西吗? 2009.06.15 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应该不是假的东西太多,而是真的东西太少。 中国学术界最为严重泛滥的,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前几天闲来无事,去查了一下某位最近获得表彰的才俊的高引用论文的 SCI 引用情况,觉得似乎是说明了些问题。 这位老兄引用最多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主流刊物上六年多,引用次数高达 196 次,也算了得。 不过仔细分析一下,发现按引用论文作者的国家或地区来划分,其中有 189 次引用的文章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占 96.4286% , 8 次出自南韩, 6 次出自中华台北, 2 次出自意大利, 1 次出自奥地利, 1 次出自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 次出自 US of A , 1 次出自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引用国家和地区的总数超过引用总数,表明有几篇论文是不同国家作者合作的结果。 除此之外,他的另外几篇引用较多的文章引用情况也比较类似。 作为外行,我不知道这篇论文的科学质量和水平,以及研究内容的重要性。或许这篇文章的工作的确有非常好的原创性,以至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科学家们都极力否定它的重要性,假装它不存在。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只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才会关注的研究,其实是非常平庸的,以至于掠夺成性的帝国主义者们真的对它不感兴趣。 这样的工作得到中国学术界的表彰,是不是值得中国学术界忧虑的事情呢? 或许,极端一点:这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危害是不是会远超过少数人的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呢? 我个人觉得,学术界的水平应该靠提倡真正好的研究来提高,而不是靠反对弄虚作假来提高。大家对于学术界的打假非常有兴趣,是不是有点弄错了方向?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5051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感于“向蒲慕明及相关人士、机构表示歉意”
ruofan 2009-6-16 16:47
看了这篇文章后,不由得让人心里惴惴不安。 当然,对于蒲果断的处理学术不端的行为,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这已经是底线, 科学是求真知的,如果有学术造假的行为,那分明已经被排除在科研的行列之外。 而且,蒲在神经科学上的建树,相信也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对他的科学素养我本人也是极其敬佩的。 但是现在且不说事情本身如何,我分明已经看到了言论自由在中国还只是一种幻想。 我没有看到讨论的原话,也不知道激烈到何种程度。当然,人身攻击是不应该有,那么 反对的话可不可以说呢?而现在给我的感觉是,所有的留言都如歌功颂德般,看了不由得让人觉得乏味。 那一段段被删除的空白留给人的只是怅然,而“对相关人士保留法律追究”的话语更是让人心生寒意。 所以这件事如此的处理结果也让我觉得有一些可悲。 而我的一个在神经所的同学虽然对蒲十分敬仰,但是谈起有些学生的不满时又做小心谨慎状(学生被督促的太紧 当然会不高兴),还半开玩笑说怕大嘴巴被抓起来,不由得让我又觉得可怜。 一个再伟大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保证所有的人都喜欢,因为人们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利益冲突。 蒲在学术上的付出让人钦佩,但学生们也有可怜之处。 神经所的同学那个不是深更半夜才回宿舍,有的甚至通宵达旦。长此以往对身体极为不利。 而且他们每年都要考核(当然这也是敦促他们),而蒲决定你过或不过,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判断是否会有失偏颇。(也许是我多虑) 再说这次被撤组的同学,有的5年纪了还要被迫转组,五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有人来关心他们的前途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99 次阅读|1 个评论
深陷道德泥潭的哈佛医学院
lincbacon 2009-6-12 23:40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 Ethics Quandary 最近在网上读到了一篇原发于纽约时报(NYtimes.com)的文章。文中对哈佛医学院学术道德的堕落进行了谴责。 感慨曾几何时, 世人仰视的哈佛,已深陷在道德泥潭中不可自拔。 文中说:哈佛医学院最近被全美医学生联合会给以F的评价。该组织主要针对医学院控制和监管来源于医药产业资金的能力进行评级。哈佛医学院的竞争对手们获得的评价要好一些,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A级,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获得B,耶鲁大学则得到一个C。 联系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一事中,哈佛医学院主管科研诚信的副院长Margaret Dale和相关官员,千方百计,包庇学术造假。哈佛医学院为了金钱利益,已堕落到了基本放弃对学术不端的控制和监管。 排名第一的哈佛医学院,在美国医学生心目中,在如此重要的学术诚信指标上,已坠落至不及格的F级。 可能会有一些不知情的国人觉得匪夷所思。但美国医学生们告诉公众,这是实情。 在文中结尾,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前主任编委 Marcia Angell博士说, ,如果哈佛这样的学校都不能遵守行业道德规矩,谁还能? 陷入道德泥潭的哈佛医学院(ZZ) Matt Zerdan 现在是哈佛医学院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他回想第一年在哈佛医学院的药理学课堂上,教授好像过多地讲述了降脂药物的好处,却不理会学生对药物副作用的提问。    Matt Zerdan的很多同学也有同感。 他后来从网上得到的资料验证了这种感觉那位教授不仅是哈佛医学院的全职工作人员,还是10家公司的收费顾问,其中包括5家生产降脂药物的公司。他说自已感觉受到了冒犯:我认为,这位教授传授给我们的信息是带有倾向性的。    Matt Zerdan等学生的反感情绪在不久前演变成了一场全校性的大型运动,200多名学生和有同感的教职员工参与其中,要求在哈佛医学院的17家附属教学医院 和研究所中降低医药产业对他们的课堂和实验室的影响。他们认为这些来源于医药产业,帮助建立学校世界性地位的资金实际上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的教学。    这一由哈佛医学院师生发起的活动使哈佛医学院陷入了备受争议的药企门旋涡,也将迫使哈佛医学院对博士和研究者采取更加强硬的利益冲突政策。   哈佛医学院最近被全美医学生联合会给以F的评价。该组织主要针对医学院控制和监管来源于医药产业资金的能力进行评级。哈佛医学院的竞争对手 们获得的评价要好一些,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A级,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获得B,耶鲁大学则得到一个C。   学生们认为学校应该对此感到不安。   哈佛医学院确实已经在这个方面落在了后面,许多教授和管理人员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哈佛医学院的教学医院不完全属于医学院,其改革非常复杂;其次,该学院院长刚刚上任,而前任院长是医药产业的积极推动者,并长期担任一家大型制药公司董事会成员;其三,对这种资金的突然打压,可能会使学院在资金和人事方面造成损失。   而一些可能发生的难堪局面,诸如,联邦启动对几位重要教授关于利益冲突的调查,马萨诸塞州的新法律将实施所有医生必须公开医药公司赠予的超过五十美元的礼品等,也对哈佛医学院造成了强大的压力。哈佛医学院变革迫在眉睫。   上任不久的院长Jeffrey S. Flier认为必须学习其他医学院的好经验。2009年1月,他宣布成立了一个19人的委员会重新检查学院的利益冲突政策,委员会中包括三名学生。领导该委员会的是前任斯坦福医学院院长David Korn博士,四个月前他在哈佛上任担任副教务长,去年他曾帮助全美医学院联合会起草了一个医学院利益冲突政策的草稿。   哈佛学生的一项诉求已经实现所有的教授和讲师必须在课堂上公布和自己有商业联系的医药公司,这是其他医学院都还没有实行的一项政策(一个教授在课堂上公布了47家与自己相关的公司)。   24岁的Kirsten Austad是一位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他也是此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他认为:哈佛必须树立自己的声 誉,我们不能在进入医学领域的初期就被灌输这些越来越商业化的专业知识。   David Tian同样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他说:在来哈佛之前,我对医药公司影响医学教育之事并没有概念,现在看来有许多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存在,许多信息以教育的名义提供给我们,但实际上带有明显的商业痕迹。   学生们说,他们担心制药产业近几年的丑闻包括一些刑事犯罪、大额罚款、发表有倾向性的研究论文、不当的市场宣传等,都会对医学专业造成错误的影响。学生们认为,比起其他医学院,哈佛在监管潜在的利益冲突方面缺乏警觉性。   但哈佛医学院的Flier院长却有自己的难处:学院从政府和慈善基金会接受资金,但也同时接受很多医药公司的资金。他不想也不能收紧这个口 子,学院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产业资金,但必须正确使用。他说。哈佛医学院的许多官员认为来自产业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衰退导致广大的捐赠人捂紧了腰包,学院接受的捐赠自从2008年7月以来已经损失22%。   哈佛医学院目前没有能力统计所有医药产业流向学院的资金。已经知道的是,在来自制药公司的资金中,去年有超过860万美元用于基础研究,300万美元用于校内的继续教育,但绝大多数资金都给予了哈佛医学院相关教学医院的教授们,院长办公室没有办法跟踪全部记录。   但没有人怀疑许多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可以通过咨询和讲课从医药公司获得数万或数百万美元。根据该学院的公开透明政策,8900名教授中已有 1600名教授和讲师向院长办公室发出公开声明:自己或家庭成员和某个与自己教学、研究或临床业务相关的公司有商业来往,其中149人和辉瑞有关,130 人和默沙东有关。   然而该学院的公开透明政策并不要求员工们提供讲课费或咨询费的具体数据,只要求提供一个大致范围,如超过3万美元。对于许多领导基础研究、教学或临床研究的专家,该政策会有一个大致的限制每年不超过3万美元的股票或每年2万美元的费用。但对于公司提供的奢侈礼物如免费晚餐、门票、旅行等 并没有具体限制。   来源于制药公司的资金还包括:产业资金捐助的学校基金会,比如三个由睡眠研究公司赞助的超过800万美元的基金会;激励奖金,如以百时美施贵宝 公司命名的5万美元的员工奖金;奖学金,如辉瑞公司每年出资100万美元奖励20名医学博士,鼓励他们进行一项为期两年的临床研究并获得哈佛医学科学硕士学位,其中包括学习一些辉瑞公司科学家讲授的课程。   现任哈佛医学院院长的Flier博士,之前也接受过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旗下5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他还是三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高级顾问,但他说他已经结束了这些商业联系,并且没再有新的产业联系。   Flier和他的前任B.Martin博士形成了鲜明对比。哈佛允许B.Martin在领导医学院期间长期担任百特公司的董事会成员,百特公司 每年支付给他的薪水高达19.7万美元。B.Martin目前仍然在哈佛医学院任职,是哈佛神经研究中心的创建者和联合主席,主要研究退行性疾病。他至今仍然在积极寻求产业资金来进行研究。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师生都反对医学院和医药公司的联系。与Matt Zerdan等师生的态度不一样,哈佛医学院学生中有一个更小的团体,征集了100个签名,主要目的是支持哈佛医学院内继续保持产业和医学的联系。   22岁的Vijay Yanamadala是这个团体的领导人之一。他认为,来源于产业的资金先天具有偏向性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鼓励他们的是Thomas P. Stossel博士,他曾经担任默沙东、BIOGEN IDEC和DYAX等公司的高级顾问,写过许多科研和产业联系的文章,他认为如果真实地来看,产业和科研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好处远远大于害处,哈佛医学院绝对可以从产业中得到更多资金,并且会非常容易,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发掘机会。   26岁的哈佛医学院二年级医学生Brian Fuchs认为,制药公司对许多重要医学成果有很多支持。他指着哈佛医学院附近一座12层的楼说:实际上,默沙东一直在那里。   2004年,默沙东公司在哈佛医学院新的医学研究中心附近建立了一个公司研究中心,而且在哈佛医学院内也作了很多工作,如帮助建设 Glimcher博士领导的免疫研究室。同时,Glimcher博士又是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顾问委员,2007年她从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获得27万美元收 入。   Glimcher博士认为,来自产业的资金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她在最近一次学生和员工关于产业联系的论坛上说:如果没有产业资金的支 持,我们将没有办法建立实验室的骨干队伍。默沙东公司希望她的团队可以帮助公司开发Fosamax的后续产品。Fosamax每年有30亿美元的销售 额,但是其专利于2008年到期。   然而,对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前主任编委,哈佛医学院教授Marcia Angell博士则认为,医药产业的利润动力不符合医学研究的科学目的,许多产业联系不仅需要公布,更需要禁止。许多教授对此非常支持,他们认为很多医学院现在和制药公司之间已经签订了一份浮士德契约。   如果哈佛这样的学校都不能遵守行业道德规矩,Marcia Angell博士说,谁还能? (本报道英文原版出自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09/03/03/business/03medschool.html 中文版本转自搜狐网站)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tudents like Kirsten Austad, left; Lekshmi Santhosh, Kim Sue and David Tian, members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Student Association, object to the influence of drug companies in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curriculum.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10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哈佛博士后张天翼 “对郭磊教授的评论之二”等两篇博文
lincbacon 2009-6-4 23:34
(我原并不想在科学网上就哈佛造假事件中涉及的具体的技术方法展开讨论的。但是,考虑到哈佛博士后张天翼的这两篇文章对大家了解事情真相可能有不小影响;而且,我和张博后多次沟通后,他很坚持他的看法。所以,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写博文在有关技术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介绍,以反驳哈佛张天翼博士后博文里的一些观点,同时也让国内从事相关科研的研究生们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和基本规范。这是我此文的初衷。) 我在科学网揭露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一事已有两个多月。这期间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回应。我在一个多月前对此事做过阶段小结,请见 哈佛集体学术造假科学网讨论 36 天小结 。向所有关注此事的科学网友表示感谢。 在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博文发出之初,张天翼同学(后来得知他是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以后简称张博后)就接连发表了两篇文章对此事进行了评论,对我所说的事表示质疑。 在张博后的第一篇博文 评论郭磊博客《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中,他写道: 如果郭磊的情况属实,那是一个惊世奇冤,大家群策群力,帮他伸冤。但如果是他缺乏科研能力,又在那里信口开河,那么大家也要提高警惕。因为这会对中国科研人员的形象产生很负面的影响。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要毫不留情地重点打击。 在张博后的第二篇文章 对郭磊教授的评论之二 中,他又很具体地为所指控的学术不端的一个事例进行了技术上的辩解。由于他所作的技术辩解,和当初造假者被质疑时,为他们自己所做的技术辩解一模一样。而且,由于他是同行,他的话就很容易误导一部分不知道真相的读者。 所以,我就觉得很有必要向大家作一说明。当时,我对他的回复是: 一般细胞生物学科研人员都知道,用两个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来做免疫荧光共定位, 1 ,需要不同的特定步骤。发表文章时一定要注明。 2 ,选用此法需要非常小心,而且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为什么要避免,我想一般细胞生物学研究人员都知道。我不展开讲了。 有人用了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来做实验,写文章时又不注明他所用的步骤,故意不提此事,是什么动机?是什么行为? 大家知道,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如果检查抗原,先用已知未标记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抗原标本进行反应,然后洗去未反应的抗体,再用荧光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与抗原标本反应,使之形成抗原抗体抗体复合物,再洗去未反应的标记抗体,干燥、封片后镜检,观察荧光的位置和强度,以此确定目标抗原的位置和表达水平。 这种方法称为间接免疫荧光法。 间接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是研究两种抗原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常用方法。比如,本事件所涉及的论文,用的就是这种间接免疫荧光共定位法。间接免疫荧光共定位法很常用,它的一个基本要点,或者说这种方法被认可的基本立足点,就是所加的两种不同荧光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能特异地分别识别结合不同动物来源的第一抗体。只有采用两种不同动物来源的第一抗体,在共定位实验中两种二抗的免疫荧光信号才不相互窜位。这样的共定位结果(两种荧光的相对位置和信号强度)才是可信的。这也是间接免疫荧光共定位法的基本原理和常规做法。 因此,在严谨的科学论文中,很少利用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两种一抗来做免疫荧光共定位的。如果一定要做,也是不符合免疫荧光共定位法基本原理的不常规做法。 利用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两种一抗来做免疫荧光共定位,步骤也很不一样,需分步加入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而且,不同荧光标记的同种二抗往往还是不能很好区分一抗,信号还是会互相干扰,还是很容易得到两种抗原共定位的假象。 因以上的原因,用这种不常规做法来得出两种抗原共定位的结论,不管在什么科学杂志上,是需要注明具体做法的。至少也要在方法中提及使用了这种不常规方法。 科研论文中的方法步骤部分,对一些常规方法,不写具体步骤,是可被接受的。但是,对不常规的(特别是非常容易产生假象的)方法,如果用了,一定要至少提及你用了这种不常规的方法。 所以,张博后所说的技术方法,不仅不常规,不常用;若用在免疫荧光共定位,还是争议很大的。高级造假者往往利用这种方法的特点,制造关键的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数据。而且,他们既然想得到共定位的结果,往往在实验中不采用必需的步骤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假阳性。在论文的实验方法中,他们也故意不提,以便在被怀疑时狡辩说哦,我搞错了。这样,他们的造假,即使被查,也是Honest error 。 在本事件中,哈佛医学院根本不去调查文章的作者到底采用了哪种方法,到底是Honest error, 还是浑水摸鱼的造假。只要一个问询就能解决问题的事,两年多时间了还是没有结果。 这是明显地在保护造假者和报复举报者。 作为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张天翼同学应该是明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科研规范的。 如果他以前不知道,经过和我讨论和分析后,以他的学识背景,应能很快理解。 张博后明知如此,还坚持为造假的一个事例撰文辩护,让人无语。 其实,相当一部分科研工作人员,包括一些哈佛的博士后,对一些基本的科学规范都是相当漠视的。 哈佛医学院的历史地位,不可否认。但是近年来,它的内部滋生了相当多的持有这种不严谨科研态度的科研人员和管理者。 国内各界对哈佛大学很膜拜。我们有理由关注哈佛大学的这种变化和趋势。 美国的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公司已宣布破产。哈佛大学历经三百年风雨,超级强大(她比张博后提及的克林顿等人的势力,要大得多得多)。但她若不整治这种腐败现象,离衰落就已经不会太远。 附相关评论讨论。 发表评论人(哈佛博士后:张天翼): tianyizhang6 删除 回复 很遗憾,这两天还没有做 kidney 或 cilia 的科研工作者来评价一下这件事。我也是做发育遗传的,就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 关于技术的问题。我不知道你的实验细节,不好作出任何评价。我只是有一个疑问。你说 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两种蛋白的共定位实验中,采用两个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 是一个错误。但据我所知,很早就有了用两个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来做免疫染色的方法,最近还发展到用三个同源一抗的免疫染色方法。只要用 google 搜一下 immunostaining same primary antibody species ,就能找到很多相关的 protocol 。所以如果那两篇文章的方法得当,他们的结果也是可靠的。我不知道你是否另有说法。 ... 博主回复:张天翼先生,如果你要讨论具体技术细节问题,我建议你仔细阅读一下我所提原文,再作评论。 一般细胞生物学科研人员都知道,用两个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来做免疫荧光共定位, 1 ,需要不同的特定步骤。发表文章时一定要注明。 2 ,选用此法需要非常小心,而且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为什么要避免,我想一般细胞生物学研究人员都知道。我不展开讲了。 有人用了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来做实验,写文章时又不注明他所用的步骤,故意不提此事,是什么动机?是什么行为?懂行的人分析一下。 大家知道,我这里想讨论的不是学术问题。 但我欢迎讨论学术问题,欢迎小同行来和我讨论。我曾试着和 PKD 领域的几个同行教授通过信,他们都回避了这个问题。 我的问题是,如果我所说的现象是存在的话,我们如何能有效揭露这种群体性学术不端?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8218 次阅读|3 个评论
做学问与造学问
llm 2009-5-30 17:14
刘亮明 2009年5月30日于岳麓山下 “学问”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颂扬。尽管有人不愿意做官,也有人不喜欢做生意赚钱,但决没有人不愿意自己被看成“有学问的人”。秦始皇因害怕“臣民”掌握太多的“学问”而不好管理,便想出“焚书坑儒”的阴招。即便如此,学问的魅力也依然不减。 学问有如此魅力,然而做学问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则受天资所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学问的;二则要能耐得了寂寞,吃得了苦,连鲁迅先生那么聪明的人也不得不“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工作显然要比喝咖啡苦得多。 “学问的魅力”和“做学问的艰难”本来是互为因果的,正是因为学问有魅力,做学问者才不怕艰辛地去追求;倒过来,如果学问要是能轻而易举获得,学问也就显不出其珍贵和魅力。然而对于那些靠投机钻营为生的人来说,这便成了一对矛盾,“如何既要获得学问的荣光又不要遭受做学问之辛苦”便成了他们的“新学问”。如今,这门“新学问”已开花结果,而且还正在不断地被创新发展,形式和手法已五花八门。不过,剥去其华丽的外衣,这门“新学问”的核心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造”,将“做学问”改成“造学问”。 “做”与“造”,虽然在词义上相近,但“做学问”与“造学问”却有天壤之别。“造学问”者充分吸收了现代制造业的种种手法,使得“学问制造业”一派繁荣。 归纳起来,“造学问”的主要手法不外乎以下四类。 (1)流水装配法:现代制业的主要标志就是流水装配,将各种零部件采购过来统一组装,效率极高。只是“学问的流水装配”所需的“零部件”一般不是采购来的,往往是偷来的,当然中间还不乏假冒伪劣的零部件,只要在外表刷一层或者多层漂亮的油漆就可以了。 (2)委托加工法:没有厂房的现代制造商委托有厂房的制造商按其设计加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非常经济。在学问制造业中,这叫“捉笔”或“代笔”。不少的官员和名人出书、弄学位都采用此法。现在的在校学生也逐渐在成为新的买方,使得代考、代写论文、代办证件的市场越来越大,以至于校园里的类似的不良小广告真正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移花接木法:这本现代农业的为取得杂交优势而采用的技术,已被学问制造者广为借用,不过,他们的目的不是取得杂交优势,而是为了使“假的制得如同真的一样”,篡改实验数据、编造假的实验或取样调查可不能瞎编,总得参照真的来编。此法现在最有市场,原因是:非专业人士很难发现其中的假成分;即使是专业人士,不十分用心也很难发现。 (4)无限放大法:利用宣传工具,将本来并没有多少价值、也算不上成果的“成果”吹得比地球还大,似乎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不识货。当然这种无限放大法只能限于一定的区域,一般不能吹出国门,不能让地球人都知道。 “造学问”的手法可能还有很多种,上述四法不一定全面准确。不管手法有多少种,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造出来的决不是学问,而是垃圾! 现代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有学问的人自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追捧,出现一些靠“造学问”而骗取名声的人并不为奇,也不可怕。但如果“造学问”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常态,“造学问”者非但没成为过街老鼠,反而成了“学术新贵”,如果总是“造学问”者在指挥“做学问”者该怎么做以及做什么,那对这个社会而言,不仅仅是可怕,更是可悲!
个人分类: 书生意气|65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生造假,导师该负什么责任?
liuying56 2009-5-29 11:04
最近学术造假事件屡有发生。造假主角研究生居多,通过编造实验数据、盗用别人数据、抄袭他人论文等手段,发表了论文,通过了答辩,获得了学位,还可能还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好处。导师也因此得到了利益:培养了一个研究生,发表了论文,项目可以交差了等等。也给所在单位增了光,例如 SCI 论文数增加了。然而,一旦东窗事发,其实后果责任最终都是学生承担的。导师顶多负个失察责任,所在单位领导顶多负一个领导责任。 其他责任方和责任先不谈,只就导师不知情谈谈看法。 作为导师,一个不知情,能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吗? 首先,不知事实上导师是否知情,就假设真的不知情,不知学生造假是因为其道德品质很差还是有其它原因,就假设学生很差,而且这个很差的学生还伪装的很好,导致导师轻易地相信了他(她)。 2007 年中科院的一个博士毕业后到了国外继续深造,其师弟师妹继续她的研究时,发现无论如何也到她的结果,才发现她的实验数据是伪造的。她的导师该负什么责任呢?我认为不仅仅是失察。对学生做的实验结果,如果这个结果很重要,导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再做一遍,或者让其他人重复做一遍,在没有证实之前,实验结果是不能发的。如果作为导师没有这样做,导师就该承担责任。 2008 年浙大出现院士课题组造假事件,可能院士真的一点也不知道,论文就发出去了。但一个科学家,一个学者,让自己名字经常出现在他根本不知情的科研论文中,这是一个科学的态度吗? 2009 年又爆出, 2006 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发表的论文,与 2005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发表的论文完全相同。现在都是 2009 年了,作为导师还能说不知情吗?
个人分类: 科学随笔|10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博士后真的不如民工吗
lincbacon 2009-5-28 20:29
前几天请民工修理房子,和民工兄弟谈及他们的收入。他们其中一个人自己说,有时一个月可以赚到八九千。我听到这个数字,倒是有点惊奇。那个民工兄弟说话的时候,脸色隐隐有得意之色,好像不是假的。 不禁感叹在高校里搞基础研究和教学的普 通 老师的低工资。应该说现在稍微好一点的高校的普 通 老 师都是 博士毕业吧? 但是转念一想,现在一些博士毕业的研究人员对社会的贡献是不是真的比一些民工高呢?如果收入和贡献应该成正比的话,一些领工资的研究人员对社会的贡献到底在哪里呢?是那些可有可无真真假假的论文吗? 特别是那些搞学术造假发假文章的博士研究人员,对社会的贡献应该小于零吧?那他们是否应该领负工资呢?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反而比不造假的研究人员要高? 中国城市里的民工,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活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漂漂亮亮的,工资高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 所以如果博士和民工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社会给他们的待遇也应是平等的。 而且,通过以下故事,大家是可以发现博士后的确是不如民工的。:) 某大公司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结果发现这条生产线有个缺陷:常常会有盒子里没装入香皂。总不能把空盒子卖给顾客啊。他们只得请一个学自动化的博士后设计一个方案来分拣空的香皂盒。博士后拉起了一个十几人的科研攻关小组,综合采用了机械、微电子、自动化、人工智能和纳米等高科技,花了几十万,成功解决了问题。每当生产线上有空香皂盒通过,两旁的探测器会检测到,并且驱动一只机械手把空皂盒推走。  中国南方有个乡镇企业也买了同样的生产线,老板发现这个同样的问题后也大为发火。他找了个小工来说:你他妈给老子把这个搞定,不然你给老子爬走。 小工很快想出了办法:他花了90块钱在生产线旁边放了一台大功率电风扇猛吹,于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知识并不一定都是生产力; 2、能吹是多么的重要! 笑一笑,心情会更好!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个人分类: 博客和科研|5592 次阅读|9 个评论
(7) 李连生们在《项目简介》中的《后下手为抢》
cyj 2009-5-24 19:53
李连生束鹏程在报奖文的《后下手为抢》 李连生束鹏程在报奖文第2页《项目简介》第一段大谈他们在压缩机压缩机的管道振动方面的创造发明和贡献;接着他们又在报奖文第3页《主要技术创新点》的第4点中,又喋喋不休的宣扬李连生师徒们解决往复式压缩机管道振动问题的创新。原文是这样写道: 【研究了管路内气流脉动和机组振动现象,开发了管路系统气流脉动与振动分析软件,提出了降低气流脉动、管路系统及机组振动的工程方法,解决了往复式压缩机的安全运行问题。】 然而, 这是报奖书,不是学生给老师交的作业。既然说你李连生开发了,提出了,明摆着的意思是完成了原来社会上没有的成果,而不是完成了你李连生自己原来没有的成果。 并且,李连生们的报奖文中,丝毫不提国内、外在往复压缩机管路振动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其目的无非是要误导那些不熟悉压缩机管路振动的专家,使他们认为,降低压缩机管路振动的工程方法,只有李连生等人所开发的。这是地地道道的蒙蔽加欺骗。 然而,我们早就指出,西安交通大学被化工部聘请为顾问的,只有两个小组:一个是陈永江负责的压缩机技术问题;另一个是理论力学教研室黄幼龄、陈守五、党锡琪三人的管道振动小组。 西安交通大学理论力学以黄幼龄为首的压缩机管道振动小组,早在1976年化工部在山东省鲁南化肥厂,举行的全国56家大型化肥厂技术会议期间,便因为她们解决了一些化肥厂用压缩机的管道振动问题,而受到化工部的器重,让她们今后必须参加化工部全国56家大型化肥厂的历届技术会议。 现在,我们将我校早就针对黄幼龄她们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创、并且在八十年代就在校内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管道振动研究室》的情况,介绍如下: 她们不仅仅解决了化工部所属大型化肥厂用氮氢气压缩机的管道振动问题,而且获得过国家的专利。 - 下附《西安交通大学管道振动研究室》的三个证据 - 既有化工部的推广通知书,表扬文章、以及鉴定会的鉴定书。又有《中国教育报》在1984年9月18日,就专门报导了她们解决吉林化肥公司压缩机的管道振动的效益,文章中报导了黄幼龄她们早就具有了《解决管道振动的软件》。 因而,李连生们在2007年(包括李连生们的管道振动论文也不过是2004年才开始发表)才开发的解决管道振动的软件,岂不是迟到了22年的创新开发的新闻么! 究竟是接替压缩机教研室老一辈孙嗣莹教授于七、八十年代就开创的管道振动软件的衣钵,还是从理论力学教研室黄幼龄她们那里学习而来的,就无法查清了。 然而,《西安交通大学管道振动研究室》的前身是化工部聘请的《管道振动小组》,这个小组的成立,比李连生们的论文发表日期大约早了22年。博主和黄幼龄她们早在1976年3月,便一起参加了化工部在山东鲁南hfvh召开的全国56家大型化肥厂技术会议。当时黄幼龄她们便在全国化肥行业会议上介绍了消除往复式压缩机管道振动问题的方法!那一次,西安交通大学与会人数空前绝后,还有材料力学陈春仙等三位老师;吴业正老师等。 因而,李连生们在教育部一等奖的报奖文中第2页和第3页重要标题内的用语: 什么 【研究了管路内气流脉动和机组振动现象,开发了管路系统气流脉动与振动分析软件,提出了降低气流脉动、管路系统及机组振动的工程方法,解决了往复式压缩机的安全运行问题】。就成为分明是 拾人牙慧,却吹嘘是创新点和新开发,这就构成: 除却在往复式压缩机主要结构方面,进行掠夺和侵吞他人、他国早年成果之外, 又构成剽窃、抢夺他人在压缩机管道振动方面的科研成果。 关键是,这个他人成果,恰恰就是我校理论力学教研室黄幼龄她们在压缩机管道振动方面早年的、显赫的成果。 第一、这是做为副校长的束鹏程,当然深深知道的学校的一个有名的《西安交通大学管道振动研究室》; 第二、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然而,我们交大的这种贼寇一般的兔子,急疯啦,也就顾不得《西安交通大学管道振动研究室》就在本校了! 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2009年5月24日.
个人分类: 证据介绍|60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哈佛集体学术造假科学网讨论36天小结
lincbacon 2009-4-30 10:19
自从 3 月 24 日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博文在科学网博 客发表 以来,得到了广大网民关注。在不到 3 周的时间内,此文就被浏览上万次,成为科学网博客周排行榜和月排行榜的榜首文章。其他各网站也纷纷转载,在国内外得到了热烈的反应。在科学网上,先后计有陈巨川,张天翼,王志明,李亚辉等学者撰写的相关博文 16 篇之多,发表对此事的看法。李亚辉先生将此事提升到事件高度,呼吁国内媒体积极介入报道。包括鲍得海,唐凌峰先生等在内的科学网博主都纷纷发表各自的评论意见。值得一提的是,王志明教授专门针对此事组织了 PPR 哈佛 PKD 的后同行评议,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虽然,王志明教授最近因某种原因改变了 PPR 的做法,从对集体造假指控很有兴趣,到希望我能公开发表英文声明,撤销 PKD 界集体造假指控。但此事的确因他的介入,而获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演绎。加拿大 James Whitfield 等同行教授发表了 相对客观公正的评论,让关注此事的广大网友因此窥探了此事的部分真相。 现为方便关注此事的广大网友阅读,我将目前科学网上的相关文章的链接,根据发表时间先后,整理收集到文后,作为 PKD 集体造假一案在科学网讨论 36 天的小结。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博文会继续关注如何揭露遏制高端集体学术造假方面的话题。我认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 研究如何揭露遏制集体学术造假的对策,将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社会稳定的大事。 贺海波造假一事引起国内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贺的大名也受到了各层面媒体人的追捧。与哈佛大学对此学术不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相比,浙大对贺海波一案的处理是迅速的、坚决的和实事求是的。到目前,还鲜有传统媒体介入采访报道如此严重的集体学术造假,令相当一部分人相当纳闷。对此不正常的现象,李亚辉先生发博文,痛斥国内媒体为软蛋。我认为,到如今,大多数国内的媒体,还没认识到此集体学术造假一案的典型性,严重性。他们还没认识到揭露此类集体学术造假事件对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再者,报道如此高端如此严重的学术造假,也不是一般记者和媒体能够理解和处理的。 许多人在看了以下文章以后,可能都会对哈佛医学院对如此严重的学术造假指控采取不理不踩而打击举报者的做法感到惊奇不已。正因为如此,一部分的读者在刚开始时提出对此事真实性的怀疑,也就不是不可理解的。 对此严重集体学术造假指控,哈佛还在缩头,美国政府还在睁眼闭眼,此事真正意义上的水落石出也是遥遥无期。此时此刻,我们只能说,时间和历史会还给正义以正义。我希望,在科学网上的实名博客讨论会加速真相的揭示和正义的到来。 3 月 17 日至 4月 30 日 ,科学网上哈佛 PKD 集体造假事件相关文章链接: 作者 题目 日期 浏览 重要内容和附注 郭磊 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 2009-3-18 1456 讲述一种生物医学界皇帝新装式集体造假的可能形成机制: 聪明的造假者则利用这种公认的潜规则,由两个或多个科研小组,或有意或无意,几乎同时编造一件美丽的科学新衣。 要想快速发表 CNS 文章,请读此文。 郭磊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2009-3-24 12298 讲述一起发生在 PKD 界蔓延甚广的严重学术造假案件和哈佛从刚开始的不理不踩,到后来对举报者的打击报复。 被科学网置顶为头版头栏博文。并成为近一月来的榜首文章。 张天翼 评论郭磊博客《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2009-3-25 706 如果郭磊的情况属实,那是一个惊世奇冤,大家应群策群力,帮他申冤。但如果是他缺乏科研能力,又在那里信口开河,那么大家也要提高警惕。 张天翼 对郭磊教授的评论之二 2009-3-29 458 继续质疑,认为集体造假的可能性很小。认为要在学术杂志上讨论。并提出技术疑问。经过讨论, 张天翼 先生得出 也许你用媒体讨回公道是对的,我希望你能说服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一条阵线。因为你的对手毕竟是世界上最好的学校。(见张天翼的评论回复)。 陈巨川 提高学术造假技巧原来是爱国行为 2009-3-29 591 有人留言建议 郭 教授找媒体,找编辑,或通过法律途径,应该说,这些在国外都不可行,为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这些只有在亲身体验后才会如梦初醒。至于在博客上造势,那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让丑事见见光而已,对事件的解决毫无影响。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 A Harvard Story from Lei GUO 2009-3-29 602 转载英文版本的郭磊事件, A Harvard Story from Lei GUO 。 I was a biomedical scientist who complained about massive and egregious research misconduct in PKD research i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MS) and was thus retaliated against for my whistle blowing by the institu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as still on a track to try to cover up the egregious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retaliation case.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 Nature Genetics 33, 129 - 137 (2003) 2009-3-29 500 王 教授建议对其中一篇相关关键文章进行后同行评议( PPR )。 Nature Genetics 33, 129 - 137 (2003) Polycystins 1 and 2 mediate mechanosensation in the primary cilium of kidney cells 王志明 PPR 的开放获取:同行评议和集体造假 2009-3-30 842 科学网顶置了郭磊的《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博文郭磊控告的是集体造假这就构成了对现有同行评议机制的挑战决定组织一次 PPR 对郭磊所控告的集体造假进行调查。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 Prof. Xing-Zhen Chen's Peer Opinion 2009-3-30 709 加拿大 XZ Chen 教授发表评论,没有直接评论前面指定的那篇文章,而是谈自己小组的新观点,即 Pc2 不是正常的肾细胞纤毛的成分。 间接支持郭磊对 PKD 界的指控。 郭磊 哈佛如何处理学术造假 2009-3-30 652 哈佛对学术造假的调查处理,从不理不睬,到威胁打击举报者,尽失名校脸面,让人拍案惊奇。作者认为远远不如浙大处理贺海波案件这般迅速公正。 郭磊 学术界的皇帝新衣 2009-3-31 491 这些从留洋回来的所谓海龟精英,有多少是人才中的次级债券。这些次级精英的漂亮简历中,掺了怎样的三聚氰胺。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Comment on the Harvard story from Prof. Joel Rosenbaum 2009-4-1 452 耶鲁 Rosenbaum 教授的评论。顾左右而言它,避开实质科学问题,为自己实验室起源的 PKD 严重学术造假辩解。有关 PKD 集体造假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和这个 Rosenbaum 教授发表的。 郭磊 PPR 哈佛PKD :一封给志明兄的信 2009-4-1 656 最后他 ( 耶鲁 Rosenbaum 教授 ) 哈佛 没有回答我的(科学)问题,自己找出我的实验室所在,拉着我的实验室老板,一起数落威胁我了一通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open letter to PKD experts 2009-4-1 528 The N-ray affair is used as a cautionary tale among scientists on the dangers of error introduced by experimenter bias. Did a group of scientists from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tart another N-ray story from their publication at Nature Genetics 33, 129 - 137 (2003) ? 王志明 教授呼吁 PKD 专家踊跃对此事发表评论。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给直接当事人的公开信 2009-4-2 738 在哈佛保持沉默的情况下,我们至少可以认为 ZHOU 就本事件发展到如此地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推论至少 ZHOU 的实验室重复不了本实验室以前的报道。 王志明 PPR 哈佛PKD :Comment on the Harvard story from Dr. James Whitfield 2009-4-2 532 James Whitfield 教授原话:根据 Prof. Xing-Zhen Chen 的评论, PC2 似 不是正常的纤毛成分。我们中间很多人都对肾脏细胞纤毛起源的钙介导的机械刺激引起的细胞信号写有(肯定赞美)的评论文章。为对这些人负责,这个问题必须被 清楚阐述。很显然,对郭磊博士相当严肃的观察,哈佛没有用哪怕是一点点的时间和精力去安排一次独立的受监督的实验去证实或否定。我对此表示震惊。 郭磊 PPR 哈佛PKD :回复志明兄 2009-4-3 685 这个案件的本质和问题在于集体造假。如果不是多人多个小组的参与,而就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造假或错误,其他人是不容易被误导的。但是,如果多个小组参与进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误导和主动或被动地参与。 李亚辉 错杀一千不放过, 生物医药无小事 2009-4-3 599 郭磊 事件,已经不是一个学术事件了,媒体还软蛋,在观望,我真不知道,中国的媒体,到底除了当垃圾,还会有啥用。   政治丑闻、商业丑闻、医药丑闻,都是需要不遗余力的挖掘,狂轰乱炸,就是要有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劲头。 陈巨川 看看国外行家们造假的境界 2009-4-9 542 自信早已洞察这案子的预后,却对三件事感到意外:一是科学网编辑的胸怀,让读者饱了眼福;二是居然有 王志明 老师插手,而且卓有成效;三是难得有 Dr. James Whitfield 做了客观公正的评论。 郭磊 非集体造假指控不好玩博(1) 王志明兄 2009-4-15 842 借用王志明兄的一句话,哈佛出次学术 造假 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哈佛大学可以集体造假,更了不起的是 PKD 领域可以集体造假。 王志明 如果集体造假指控是指所有的人... 2009-4-16 406 我建议 郭磊 教授只就某具体文章提出造假指控,而我就可以就此继续 PPR 。如果一篇文章造假成立,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我对哈佛 PKD 的 PPR ,可能会拖上比较长的时间,会被其他一些话题打断。希望 郭磊 教授和任何对此关注的人有耐心。 郭磊 博王志明兄博文如果集体造假指控是指所有的人 2009-4-16 1121 我用了集体二字,是表示这个造假涉及和蔓延的范围之广。正因为其蔓延之广,揭露之才有难度,我才觉得公开揭露之很有意义,很好玩。关于为什么能蔓延的如此之广的原因,我在 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 一文有所探讨。 郭磊 千人计划和集团式造假 ――千人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 2009-4-19 2993 千人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人才选拔机制。而人才选拔的关键是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评价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鉴别国外一流科研机构中并不少见的集团式学术造假。 此文也被科学网置顶为头版头栏博文。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150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新疆高校引进检测系统严防毕业论文网上剽窃
lz1783 2009-4-22 21:27
目前学术作假与论文抄袭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学术界的公信力,其问题的实质是社会诚信的底线在哪儿。新疆大学启动检测不端学术行为的措施,首先于治学态度上,重申了治学常识:诚实;其次则要求导师本身要有足够的阅读量与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检测能否杜绝造假,能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检测是否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对此您如何看?   乌鲁木齐在线讯(实习记者王明) 4月7日,记者从新疆大学研究生院(筹)了解到,今年毕业的硕士、博士在论文答辩前需将论文的电子文档提交学院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通过后才能继续答辩。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筹)副院长丁建丽告诉记者,此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只针对2009年毕业的硕士、博士,检测实行学院、学校分级测试,毕业生论文需通过学院的初步测试,测试通过再进行学校的测试。    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供高校检测学位论文和已发表的论文,并支持各高校自建比对库。通过比对,结果会被标红,能够快速发现文字重复的部分,文字复制比在10%以上(含)的结果将被视为有问题文章。   目前的检测范围涵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工具书数据库、中国标准数据库。   据悉,教育部3月19日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明确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应建立健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机构。   通知指出,高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我们已经完成对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培训工作。新疆农业大学学位办的刘老师说,预计月底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   新疆财经大学学位、招生和就业办公室的黄磊也表示这项工作即将启动。   自治区教育厅学位办主任周拥军告诉记者,此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由各高校自主决定。    记者感言:学术素养体现国民素养   高校一向被比拟做象牙塔,因为他纯洁、有高度,象征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高校在现实世界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生产力、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承担这样神圣社会职责的机构如果出现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将是致命的、也是深远的。这一领域所暴露出的素养问题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从高校治学的态度是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国民的素质的。在德国,本科生入学的第一天,就会被教授告知,一个班的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拿不到毕业证的,因为从本科生起学术论文答辩就只有一次机会,通不过就意味着再没有机会拿到毕业证。这样严格的教育想不培养出具有认真、严肃、谨慎素养的国民都很难。 转自:新浪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报信1)《2008年3月致西交大领导的公开举报信》
cyj 2009-4-22 14:42
(举报信1)《2008年3月致西交大领导的公开举报信》 李连生的教育部一等奖造假 尊敬的党委书记、尊敬的校长、尊敬的纪检委员、尊敬的其他领导。您们好! 我们是能动学院主要从事往复式压缩机教学和科研三十年以上的几位老教师,虽有四人已退休但至今仍都从事着国内多家往复压缩机企业的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专门人才培训工作,对当今国内外往复式压缩机的技术状态比较了解。最近我们详细拜读了我校李连生教授关于 200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 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的申报书。对该申报书中大量弄虚作假的内容,和利用手中权利欺上瞒下沽名钓誉的行为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这种荒诞的惊天奇骗在西安交通大学 110年历史上是绝无尽有的。强烈要求学校对李连生的弄虚作假事实真相调查取证,并进行公开、公正、严肃的处理。 第一部分:李连生在 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 方面并无真实的研究成就;而在 往复式压缩机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方面则更是毫无建树。 根据我们多年来对国内外往复式压缩机技术和产品掌握的信息和处理经验,以及对李连生等人申报书的认真阅读和分析。我们共同认为:李连生等人提出的主要理论和技术成果根本无先进性可言;列举不出真正的例子;大多数并无实用性;不可能在企业和社会中得到应用。由于李连生在交大实有的研究小组根本没有创新理论与技术成果及其应用作为报奖支撑,他为了报奖便把其他单位原有技术报为他们与这些单位共同研发的技术;把其他单位早已拥有的主要产品说成是应用了他们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开发的产品、或者是共同研发的产品。并把前无规划后无总结信由他恶性捆绑的单位和个人通通纳入报奖名单以期互利互惠欺国欺民。因此,相关单位为他提供的经济效益证明的正当性和真实性,当然地受到我们的质疑。 现以部分实例逐项说明。 (第一)申报书中称 研究提出了耦合的往复式压缩机热动力计算软件和曲轴、气缸等零部件强度的有限元计算软件。 众所周知,上述软件以及有限元分析法,是现代工程中极其普通的设计计算方法,我校历届教师(如孙嗣莹、屈宗长等)和国内许多人很早前都自编软件、或选用商用软件进行这类计算。然而李连生报奖材料中把自己近年来完成的一点点工作,无限夸大的说成是 奠定了现代压缩机理论分析和工程设计的基础 。这种行为迹近于闭着眼睛自吹自擂。 (第二) 申报书共列出六项发明专利,作为主要创新点和开发的关键技术成果。 然而,① 仅有一项被公告授权,且该专利的第一发明人并不是李连生等而是郁庆章(实为郁永章)。作为第四发明人的李连生擅自将这项专利列为他自己的报奖成果并谎称已推广应用。第一发明人郁永章可以证明李连生纯属侵权和造假;② 有三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是李连生,但均在公示或初审阶段。我们认定这三项专利对往复式压缩机说来都是无用的纸上谈兵;③ 至于剩余两项专利,既与本申报书所列工业应用无关又未被实施,且专利发明人中根本没有李连生三字。 足见申报书中所称的关键技术成果被应用属于谎言欺骗。 (第三)申报书 P 28 中说: 应用本成果推动了化工、化肥、石油输送与炼制,动力、制冷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4M 50、4M80系列氢气压缩机的开发成功,结束了我国大型氢气压缩机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是子虚乌有! 据我们所知:第一、这是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现归沈鼓集团) 1985年从德国Borxig(博夕克)公司购进的专有技术及图纸。经沈气厂技术厂长某某高工等人在该机器的国产化、大型化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从而使这两类氢气压缩机( 4M 50、4M80 )在 1995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有证明 )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证明) 。 第二、沈气厂是唯一完成和获奖单位; 4M50的完成人员中没有孟文惠;4M80的完成人员中孟文惠名列第8 .在这两个压缩机的获奖人员中都与李连生毫无关系; 第三、研制和获奖时间比李连生窃取沈气厂成果的2004年,早了9~5年。闭李连生报将时间早了12~7年。 李连生在申报书中居然把 沈气厂列为第四完成单位 ;将沈气厂的 孟文惠列为李连生申报书的第 7完成人 ;在完成时间上李连生则说这个 孟文惠是在 2004~2006年期间参加李连生主持的课题的 ;而 有功人员莫文惠的贡献内容 则被李连生说成是 确定 4M50和4M80氢气压缩机的结构方案 。 很好,按照李连生的说法: 莫文惠既然最早是 2004年确定4M50和4M80氢气压缩机的结构方案 的。然而,沈气厂技术厂长某某高工等人研制的 4M50和4M80氢气压缩机,已分别于10~4年前的1995年和2000年之前便投入了运行,并且分别获得了科技进步奖。李连生把沈气厂孟文惠的研发工作期限编造为2004~2006年期间。以便将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两种氢气压缩机与自己的弄虚作假大课题套上关系,因此便落得个笑话百出。李连生吞食他人成果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偷窃,而属于明火执仗的土匪抢劫行为了。 至于李连生从沈鼓集团弄到的经济效益证明,其中应用成果的名称与申报成果的名称竟然互不相符;况且应用成果经济效益证明中,对方(沈鼓集团)并未在文中提及西安交通大学和李连生的名字,人家是碍于情面、但是却实事求是。终于将李连生弄到的经济效益证据变成伪证,这不是人家在开交通大学教授的玩笑吗?我们交通大学不觉得丢人现眼么? 可见:该经济效益证明是用不正当方法弄到手的,其价值究竟几何? (第四) 李连生的申报书中将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研制的两种舰用螺杆 -活塞串联高压空气压缩机作为报奖内容,称 该压缩机产品也是李连生提出的压缩机理论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成果应用的结果 。 我们有多位参加了该两种压缩机的立项、方案论证、鉴定会等工作,对合肥通用院的这类产品十分熟悉。实际上合肥通用院只有两种舰船用的螺杆和往复串联高压压缩机,到了李连生笔下就变成两个产品系列了 即所谓 CZS系列船用高压压缩机和LHC系列高压压缩机。 ( 1)我们有几位参加了该两种压缩机的鉴定会,从而认定这两种所谓系列压缩机的研制与李连生毫无关系;申报书中描述的LHC高压压缩机是虚构的假货。我们将在辩论会上进行对证。 (2 ) 关于螺杆 - 往复串联的压缩机结构,则是合肥通用院的某某在九十年代首先在国内开发应用的。某某重点解决了螺杆与往复机流量匹配和协调问题。2000年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证明 )。 八年后,李连生等应用他人九十年代的成果开发所谓产品还不罢休,又把其中螺杆 - 往复流量匹配技术变换说法,称之为开发了螺杆往复串联流量耦合和控制技术,如此这般的就轻而易举地剽窃了他人的成果。 (第五) 在申报书中除却六项发明专利外,还列出了四项已授权的关于压缩机气阀成果的实用新型专利。 ① 然而,这四项专利都是广西大学潘树林教授申请并获得的专利。与其他人无关。② 申报书中还列出了与潘教授相关的研究往复式压缩机气阀的论文 24篇作为报奖的成果依据。这些专利和论文成果应用后获得六家企业出具的六份经济效益证明,其相互关系如下表所示。从表中看得出:潘树林的成果和效益均与李连生毫无关系。③ 如果说这六份经济效益证明与交大人有关的话,那就应归功于未参加报奖的交通大学压缩机教研室的林槑教授。 通过这张表人们十分清楚地计算出: 李连生在 5个项目中都没做任何工作,足见李连生是盗用他人成果并且用偷梁换柱手法霸占第一获奖人的席位。 表: 往复奖中气阀成果的经济效益证明及其支撑效益证明的专利和论文 (第六)申报书的关键技术 3中称, 开发了六列对称平衡 M型机型,六级压缩,前五级气缸为双作用气缸,第六级气缸轴侧通高压气进行平衡,各级气缸独占一列 。 这是指申报书中唯一列出的浙江固耐化机公司的 6M 32型压缩机的机身结构。然而,这种型号和结构布置方案早在二十年前就由四川华西通用机器公司研制成功( 有华西公司的图纸可证 );并在 2000年出版的郁永章编著的《容积式压缩机技术手册》中已经详细示例。 而所谓浙江固耐公司与李连生等的研发产品,则是 2006年12月鉴定的。把国内老技术成果谎称为李连生等开发的新技术,这还不是造假么? (第七) 李连生开发的 6M 32压缩机整体机身铸造技术是什么样的创新和核心技术? 经多方调研确认,李连生所谓的这种整体机身,只是一个普通的容纳曲轴和连杆的整体箱体,并没有与中体滑道铸成一体。这种整体机身早在 1966年就由一机部通用所与上海压缩机厂联合研制成功;由上压厂和太原重型厂制造,并运行于石家庄、安阳等四家中型化肥厂中;并载于1974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活塞式压缩机设计》手册中。 这种铸造技术在 40年前就被多家企业广泛采用。申报书把该项国产古老技术又谎称为自己开发出的新技术,并标榜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足以证明李连生实在是一个巨贪和奇骗。 第二部分.李连生的学习、工作情况: 1982年从我校压缩机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河南钢厂工作三年;1985年考为郁永章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从事涡旋式压缩机研发,后留校工作继续从事涡旋式压缩机的研制工作。之后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从事涡旋技术开发工作,直至1995年博士毕业。 而其申请项目的时间是从1990年至2006年负责人是李连生。1990年流体机械国家工程中心还处于筹建阶段。请问,李连生是通过哪个基层单位来承担现在的报奖项目的呢?。 第三部分: 李连生的报奖项目是否属于捆绑成就 按申报书申报的内容为: 往复式压缩机及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这是一项内容复杂、牵涉面广、需要很多单位和相关人员通过严谨的策划、分工和协作,周密的组织和总结才能进行和完成的任务。 捆绑项目的要害在于:事先的策划,组织、研究、分工;进行过程中的协调、配合;事后的检查、总结。 但申报书中 第一、看不到事先的牵头单位和个人;第二、没有合作者们初始阶段便开会对任务的策划、分工和协作的会议记录;第三、看不到检查和总结的记录。 看到的只是他们利欲熏心之下谋划的恶性捆帮:剽窃、顺手牵羊和拼凑。 第四部分 : 我们的要求和我们的目的 ( 1)我们郑重要求学校领导组织一场有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委员,能动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压缩机方面的全部教师参加的辨论会。让双方面对面的求证真理、追本穷源、澄清事实。 ( 2)我们坚持认为:如果让这种弄虚作假的目的得逞,对社会、对于科技和教育的破坏性极为巨大。如果让他继续作为学术带头人和长江学者,20年后将培养出一大批学术上坑、蒙、拐、骗的交大教授。如果教师可以出奇的弄虚作假,并可安然无事或只作教育了事的话,那么我们对学生考试作弊予以开除等处分,便制造出对人的两重性标准,一切是非标准奖惩臧否都将遭到破坏性的颠覆,交大师生员工又朝什么方向奋斗?会有什么结果? 反之,如果此事能被公开、严肃处理,将使我校在当前学术腐败风盛行的形势下独树一帜的保持我党兴教的光荣传统。我校可以向全国人民表明:西安交通大学的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在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八荣八耻道德准则之下,坚决抵制并自觉清除学术腐败之风。愿意实实在在的为中国高教和科研事业努力奋斗这是西安交通大学能够顺利发展的百年大计和光辉灿烂的前途。 ( 3)我们与恶性造假者之间的争论,是关乎我党创建的实事求是科教兴国等原则,是随波逐流被腐败风气吞噬或由西安交大师生员工继续高举并且发扬光大的争论。这是不可混淆也不可调和的争论。 我们相信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都不允许在高等学府里作奸犯科;我们决心将这场争论进行到底,直至向党中央和国务院陈述。我们再次要求学校组织双方公开辩论会,时间应确定在交大校庆之前。 历史已被铁一样的事实所铸就,共产党人只能创造未来无法创造过去。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就最讲究认真,真理必将战胜邪恶。最近华东师大对出版弄虚作假的书籍决定登报声明:第一、收回全国书店的该出版物并向书店赔偿损失;第二、向全国读者道歉。结果非但不影响校誉反而让人民更加相信,将子女送往这种学校深造的父母们,是完全放心的! 我们希望学校领导人勇敢的承担起这种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倘若学校不能公正、严肃处理李连生蒙骗国家蒙骗人民的恶性案件,我们将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直至向媒体和网站公开。 此致敬礼!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压缩机专业教授签名: ------------------------------------------------------- 陈永江、 郁永章、 杨绍侃、 ------------------------------------------------------------ 林 槑 、 屈宗长、 冯全科. ----------------------------------------------------------- 2008年3月17日 .
个人分类: 基本造假事实|6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非集体造假指控不好玩——博(1)王志明兄
lincbacon 2009-4-15 16:05
自从我发博文《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以后,吸引了不少爱热闹的看客。 王志明教授路见不平,出手相助, 针对此事搞了个后同行评议。 王志明 教授毕竟是资深编辑,一出手便大有崭获,硬是逼得准诺奖耶鲁大学 Rosenbaum 教授顾左右而言它地承认了他文章中的关键数据的不可重复。其他两个教授也大致默认了 PKD造假的指控。 此后十多天过去了, 王志明 教授的博客都没有相关的更新。大家是否可以推测,大多数PKD 小同行都有意回避了公开评议 PKD 集体造假的指控?大家是否可以进一步推测,包括哈佛医学院在内,相关各方都默认了集体学术造假的严重指控? 从王志明的博客评论可以看出,相关各方都采用了不理不睬的缩头对策。他们的缩头各有其缩头的理。 PKD 教授们以集体造假指控为由集体拒绝评论此指控。还有一个中国长大的哈佛教授声称自己不看中文。 王志明教授还指出,要他们评议的前提条件是我发英文声明撤销 PKD 集体造假指控。 我其实早就对 王志明 教授的后同行评议能否有效解决此案表示保留。目前王志明兄所取的 PPR 成果,已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陈巨川 先生也说我已大可满意了。从目前发表的三个评论来看, 可看出他们认为 PKD 界的确有问题。加拿大资深教授 James Whitfield 更直接提出了对哈佛威胁打击举报者的委婉批评,的确难能可贵。 然而,我本人对三个教授的不痛不痒的评论还是很有保留。我在感谢王志明兄路见不平,出手相助之余,对他竟然也认可 那些 教授的因集体造假指控而不评论集体造假指控的荒唐逻辑,对他竟然也希望我能发表英文 声明撤销集体 造假指控,感到有点意外和不解。 王志明兄在他的 第一篇相关博文 中说, 虽然科学网顶置了郭磊的《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博文,我刚开始也没兴趣去读。后来又看到张天翼的评论博文,才注意到这学术造假还没成定论,而且更有意思的是郭磊控告的是集体造假。 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王志明兄对集体造假指控显然更有兴趣。因为集体造假的指控形成了对现在同行评议制度的挑战,他兴致勃勃地介入此事,组织了 PPR 哈佛 PKD 的后同行评议。 然而,不到十天,他的态度 540 度大转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莫非他也收到了造假者 如 罗肾宝 教授之流的威胁和警告? 我一直不撤销集体 造假 的指控,理由 有二 。 其一,此案形成的关键症结在于皇帝新装式的集体 造假和哈佛的威胁打击。 我亲身经历,的确如此。我怎能罔顾事实,为了某种目的而出尔反尔? 其二,包括 科学 网在内的网络博客,更多的是为读者提供娱乐功能,而非学术讨论功能。借用王志明兄的一句话,哈佛出次学术 造假 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哈佛大学可以集体造假,更了不起的是 PKD 领域可以集体造假。我如果撤销 PKD 集体造假的指控,那就不好玩了。 特写此文,以博王志明兄。并感谢他组织了 PPR 哈佛 PKD 。 注 1 : 博 , 动词 , 以博文的方式与 某人就某事进行探讨。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6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16)六揭李连生束鹏程的徒有虚名,且专业知识贫穷得可怜
热度 3 cyj 2009-4-13 21:27
(16)六揭李连生束鹏程的徒有虚名,且专业知识贫穷得可怜 李连生的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0710017275.6 ),如下。 第一方面、 李连生的发明前提,在压缩机中是不存在的、虚构的缺陷。 发明人的专利说明书第3页,倒数第1行至第4页第2行说: 现有往复式压缩机高压级润滑通常靠高压级进气中含有的少量润滑油来起到气缸和活塞之间润滑作用,但由于大部分润滑油存在气体中,不能较好的分布于汽缸壁,因此润滑效果较差。 事实上,所有《压缩机结构》课本里,对于压缩机的润滑都清楚的分为两类,一类是气缸的润滑(包括填函);另一类则是对于压缩机运动机构的润滑。后者可以循环使用,而气缸的润滑油则不允许重复使用。 第二方面、 这是违犯《压缩机气缸润滑》规定的有害瞎想 请看西安交大压缩机教研室编写1972年出版的《活塞式压缩机》一书第18章《气体管路和管系设备》第四节《液气分离器》所阐述的内容(见第307页) 由书中可见,前一级气缸排出的气体中常含有水分和油雾,这些油雾上面裹挟着磨屑和空气中的颗粒。经冷却器冷却后凝为水滴和油滴,必须在《液气分离器》中将水滴和油滴一同分离并清除之。否则:水滴和污染过了的油滴进入下一级气缸将影响气阀工作、并且破坏气缸壁面上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并且加剧气缸的磨损。 油滴已在上一级气缸中受到高温气体的加热,轻馏分早已挥发。如果像发明人李连生所说的重复在下一级气缸中使用因而使润滑性能恶化了的润滑油重复加热,润滑油会变成沥青或者油渣。不仅仅构成研磨剂危害气缸,而且易于成为燃烧爆炸的因子。 在工业运行中的压缩机,其实际过程和设备则如下图图1A所示: 图1A 工业生产运行压缩机,级与级间的必要设备的简化示意图 李连生在其专利说明书附图中,故意取消《液气分离器》,等于让前一级气缸排气中携带的有害成份,进入下一级气缸起了多方面的破坏作用,这是李连生们并不熟悉工业生产实践所致。 图1B 李连生在压缩机各级间发明创造的,不设《液气分离器》的设备示意图 总之,李连生的这种发明,极具破坏性因而绝对不能使用。所以李连生在《申请说明书》附图1B中,有意取消《液气分离器》只设置《冷却器》,以满足李连生的下列遐想:即在说明书附图3中使用上一级污染过的废油,在下一级气缸内去润滑下一级气缸,这个无知的学者,居然还以某手册中润滑油可以持续使用数千小时为据,证明他的发明专利的正确性。 居然没有看懂,那个手册所谈的润滑油是指运动机构的润滑油。这种起码常识都没有的学者,自己尚且浑浑噩噩,教育起学生来,岂不是误人子弟杀人父兄么? 更何况在全世界压缩机行业人士面前展览胸无点墨错误百出的发明专利,不是要让反华势力找到借口么! 他们的发明专利,将使我国广大压缩机行业和化肥行业中的技术人员蒙受羞辱。 第三方面 所画压缩机气阀示意图,完全是在蒙唬和儿戏专利局的外行。 错误百出而且过份离谱!压缩机短训班的学生也比李连生强得多 ! 下图图2是李在申请说明书第9页图3中的(a)图与(b)图。其气阀图及气阀在气缸上的布置图完全画错,气阀关健零件(阀座、升程限制器)的名称和所处位置也是胡说乱画,欺骗专利局的外行人元。从而使其所谓发明专利,得以蒙混过关。 图2 专利说明书中第9页附图3之(a)与(b)图 请看,说明书附图3中有哪一个零件的名字是正确的?他们把进气阀的升程限制器叫阀座;把阀座又莫名其妙的叫阀盖。把同一气缸盖上的进排气阀,竟然使用了同一个所谓阀座。将《气阀结构》中的两大主要零件,没有一个叫对名称;没有一个的位置是正确的。李连生的《压缩机结构》这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怎么混过来的? 这种压缩机进气阀的附图,可以说是《涂鸦》,简直是丢交通大学的人,现中国高等学府教授的眼,如果让全世界从事压缩机行业的人员看见,人家要骂中国专利局(中国高校、中国的压缩机行业)通通是草包饭桶!要骂中国的科技穷疯啦,没有发明专利就老老实实说没有,干嘛拿着这种垃圾滥竽充数?! 假如人家发文刊登在国外杂志上,谴责和挖苦嘲弄,请问: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党委书记承担罪责,还是李连生们承担?抑或是知识产权局承担? 我们请西安交通大学曾经在压缩机教研室工作过的吴业正、吴丹青,以及所有学习过压缩机、制冷机的老教师们站出来,欣赏并且评论一下:李连生这位著名学者、百千万学术人,在发明专利上所绘制的压缩机气阀的附图,是一些什么玩意儿?是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专业毕业生的作品吗!我们希望压缩机专业早期的毕业生,也来评论评论。 就这种低级、无知、吊儿郎当的胡搞,居然还妄图在压缩机进气阀上面搞出什么发明专利!真正是应了旧小说的开场白: 国之将兴,必出忠良;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有这样的压缩机学科带头人,压缩机也就离败亡没多远了! 好在,国家专利局复审委员会即将重新召开审理会,研究将李连生这种让中国丢人的垃圾专利,早日扫地出门! 交大退休教师 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2009年4月13日. 博主近日将李连生的两个发明专利予以公布,一方面是戳穿他们企图利用这些垃圾专利,放置在报奖文中以壮声色冒充他们的研究和开发新成果,就是建立在这些发明专利的基础上的; 另方面是告诉读者,李连生们的压缩机专业知识(不,应该说是压缩机常识)都是些绣花枕头一包草! 由此可见,李连生头顶上的无数辉煌光环,都是有人帮助他偷偷摸摸套上去的,此人正是主动从幕后跑到台前的副校长束鹏程。束鹏程在报奖文有功人员表中排名第三! 有网友说:论文有专家评审,不评审能通过吗! 问得好,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现在正在组成十人审查组,其中两位院士,一个是外行(热工);另个是行外(电机)。其他则等而下之,那都是党委书记摆摆样子的,徒有其名的专家,以及隔行如隔山的院士又能够审查出什么虚假来?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李连生的报奖文在副校长束鹏程的包装下,即便是顶头上司能动学院都被蒙在鼓里,报奖之前,先生还认为由专家审查过了,岂非太书生气了!
个人分类: 造假内容剖析|81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媒体为什么这么忙
lincbacon 2009-4-11 00:17
念这里诸位博友的文章,或诙谐可乐,或幽默可品,或博广可读,主题永远透着明丽欢快的基调,牢牢地把握了与时俱进的和谐主旋律。因此,这几天,我竟有点惴惴不安起来。怎能将万人景仰的哈佛学院的腥臭丑陋发布在这里,破坏这里温馨柔和的氤氲氛围呢? 陈巨川 先生又在这里说什么: 郭磊先生在科学网指控哈佛包庇造假,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池,溅起了些许水花,立刻就平静了。一旦这几篇相关的博文退缩到视野以外,事件也就像从未发生过。 看了这话,我不免有些许的失望,和些许的失落。石头扔进水池,或许还能有些许的水花。但要掉进生蛆的酱缸,可能连些许的声响都没有。 事情好像真的是这样的。联系了几个在批贺海波一案中特别卖力,特别义愤填膺的记者大人们,都好像对发生在遥远美国的造假故事毫无兴趣和意念。都异口同声地说手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采访,要报道。事情好像真的是这样。陈巨川先生或许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超常能力?如果真的是这样,倒是 王志明 , 李亚辉 先生们少见多怪了。 哈佛医学院,再加耶鲁大学,自然等高端期刊论文,集体造假,N射线再现,诺奖可能竞争者出面,还有哈佛的打击报复,九阴真经,皇帝新装等等, 通通都没有引起国内媒体的半点兴趣,直搞得几个爱热闹的看客徒增些许的意兴阑珊。想到这里,我更是惴惴不安起来。 想学着各位写点什么能有很多人顶起的和谐文章。举起十指,却无从下手。只好再录一首既非诗社稿录里的诗歌,以装点门面,吸引几个过客。 既非诗社搞录(九) 录老道长而不俗的骚体赋一首。 梦游园 既非诗社社员 老道1995年作 行路难兮上山阿,路崎岖兮草荒没 荆棘满目兮挂我衣裳破 一步三叹兮泪滂沱 秋风起兮木叶纷纷飘且落 忽电光闪耀兮雷霆鼓 云如墨兮雨如注 雾迷蒙兮不知向何路 松怒号兮惊狼虎 猿猴哀鸣兮野鬼踟蹰 心恐惧兮孤弱而无助 迷闷无主不知身何处 魂魄动兮汗淋漓 惶然梦醒心余悸 心余悸,急坐起,披衣 陋室 徘徊里 搔首长嗟纱窗碧,萧萧骤雨声渐息 邀朋辈兮沽美酒,纵酒放歌且忘忧 见笑待客无珍馐,劝君杯中玉液不可留 不可留兮不可留,青春弹指成衰秋 转眼朋辈皆老朽,春去残红逐水流 行乐须及时兮且饮酒 一醉长眠兮万事休 筵宴有时尽兮欢乐何短暂 宴饮毕兮宾朋散 杯盘狼藉兮醉眼独自看 秋夜沉沉兮秋风惨 秋风惨兮吹酒醒 酒醒无眠兮吊孤影 孤影何伶仃,胸中难自平 人生自古何事多苦辛 何事人生聚散总伤情 一嗟再三叹兮东方渐明 愿乘风遨游兮慰我劳心 沐朝霞之流光兮濯足于沧海之滨 餐蓬莱之玉露兮纫海上之卿云 。。。 十几年前,不知老道为何有此心境?如今读来,还是有些许的疑惑,有些许的同感。 还是和这里氤氲的气氛很不调和,也只能这样了。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4440 次阅读|4 个评论
应该如何定位科学网的学术打假圈
lincbacon 2009-4-7 13:31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的危险不在于某些人的邪恶,而在于人们对此漠不关心。 学术造假,剽窃抄袭除外,一般是同行同事首先发现和举报。而且大多数举报者都会受到造假者和造假单位的打击报复。学术造假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揭露造假的科学工作者,使得科学的正义无法得到充分伸张。假以时日,一旦个体学术造假滋生成长为高级形式的群体性学术造假,就会产生以多个科研小组互相照应为特征的造假利益共生体。这种造假利益共生体,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很快就会变成横行霸道的狰狞学术怪物,足以吞噬和毁灭任何弱小的学术造假举报者和有不同声音的科学家。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在当前以小同行评议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指证和举报群体造假的科学工作者,不仅在学术上会被孤立排挤,而且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也会被无情打击报复。长此以往,学术腐败,创新滞结,国将不国。 一流科研机构中的群体学术造假,是目前情况下的最高形式学术造假。这种学术造假,由于一般科研工作者根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相应的机会去发现,具有最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一流科研机构中的那些高级造假研究人员,才是真正的学术江洋大盗,才是现在学术腐败和科学造假泛滥的源头所在,才是当前贺海波之流低端学术膺品制造者肆无忌惮疯狂造假的榜样和底气所在。正如一流金融机构制造的高级金融造假会蔓延冲击全球造成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一样,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创造的高级学术造假,若不能及时揭露和制止,必将蔓延开来,祸害整个人类社会。 因此,小涛发博文,呼吁科学网组建科学网学术打假圈,专门揭露打击高级学术造假。希望科学网里正直诚实的科学家们,团结起来,共同揭露打击高级学术腐败,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网学术打假圈的宗旨: 打击高级学术造假,维护健康科研环境,促进社会稳步发展 打击目标和对象: 世界一流学术机构中的高级学术造假。不包括二,三流学术机构中的低级学术造假。更不包括剽窃抄袭等低级形式的造假。 具体内容和形式: 提供网页版面给揭露举报高级学术造假的举报者发表有关的揭假叙述和有关的揭假学术论文(是揭假的叙述和学术论文,而不是打假檄文,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问题)。道义声援揭露高级学术造假的科学工作者。协助揭露举报者寻求媒体,政府部门和各种相关机构和其他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 作用和意义: 揭露严重阻碍科学发展的高级学术造假,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健康稳健快速发展。 本文抛砖引玉,希望科学网的科学家们能带头组织此事。 以下为鄙人想到的基本议题,请大家群策群力,斧正补充: 1 ,科学网高级学术打假圈的圈名 求是集 呼啦圈 辣椒圈 兰亭序圈 九阴真经圈 2 ,如何发现和调查高级学术造假 3 ,怎样的环境容易滋生高级学术造假怪物 4 ,高级学术膺品和真正学术精品的鉴别诊断 5, 讨论学术打假圈的基本运行方式 6 ,讨论揭露打击高级学术造假的基本法律程序问题 7 ,社会如何有效保护和奖励高级学术造假举报者
个人分类: 良知和良心|3262 次阅读|1 个评论
(6)《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
cyj 2009-4-6 11:56
(6)《李连生鲸吞压缩机行业集体成果的第6个证据》 李连生在报奖文第 17 页大标题《二、往复式压缩机的关键技术研究》一栏的第 19 页第 3 ~4 行说道: 【 在分析往复式压缩机各级、各列组合及其受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本成果开发了动力平衡性能优良的六列对称平衡 M 型机型。 】 注: 也就是李连生近年去了温州固耐公司,才平生第一次亲眼看到了一种六列压缩机,从而引起他鲸吞的欲念。 而温州固耐所生产的六列氮氢气压缩机,追其源,则系四川华西公司早就出产的 6M32 - 185/320 型氮氢气压缩机。温州固耐从四川华西获得多种氮氢气压缩机的全套图纸,根据发展进度后来也逐渐仿造出这种六列压缩机。 李连生们所谓 【 在分析往复式压缩机各级、各列组合及其受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仅仅是李连生重新学习了《压缩机原理》这门功课后将《方案分析》这一章的故弄玄虚。其实,六列对称平衡型压缩机用不着吹嘘《在分析往复式压缩机各级、各列组合及其受力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才如何如何。简单之至 , 唬不了内行。内行看了会摇头的。 至于接下来的【本成果开发了动力平衡性能优良的六列对称平衡 M 型机型】。这就构成对全国压缩机行业共同拥有的知识产权的鲸吞!。 还得介绍我国压缩机行业的发展史 : 上回《揭露李连生抢夺他人成果的第五个铁证》一文中已经提到,五十年代中期受工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机部和化工部开始考虑如何从引进国外压缩机转向自主生产压缩机。两部当机立断派遣了赴欧考察专家组,终于委托一机部通用机械研究所、上海压缩机厂、太原重型机器厂三家联合设计、制造了八台对称平衡式 6D32-250/320 大型六列氮氢气压缩机,用以取代最大的苏联进口的、活塞力为 90 吨的 190 - 266/320 压缩机。 新生产的 8 台 6D32-250/320 ,武装了新疆( 2 台)、安阳( 2 台)石家庄( 1 台)和山东鲁南化肥厂( 3 台)。 不幸,由于第六级气缸阀腔部位的设计失当,因而投产运行不久发生六级气缸气阀的气流通道(俗称眉毛孔)被撕裂的事故;又由于这种压缩机的两列中各有一个六级气缸,要开裂则两个六级气缸都开裂,于是便被两部判了停产的死刑。 直到1990年6月全国55家重型化肥厂技术会议济南会议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压缩机教研室陈永江老师在会议上为 6D32-250/320 压缩机做了平反报告(现有报告原文),指出该 压缩机的弊端,仅在于气阀圆腔和气缸圆腔形成正交圆筒轴线高度应力集中而设计不当所致,与六列压缩机无关;同时充分的详细的分析了六列对称平衡式压缩机,在动力平衡性和气缸布置方案方面的优越性。 得到了化工部于喜圣司长机动处长康石永等领导人的认同。从此之后上海压缩机厂的 6D32-250/320 型压缩机得到解放和重生,为山东省德州化肥厂,河南省安阳等化肥厂提供了众多设备。 在1965年前后三家联合设计时,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蚌埠压缩机厂都派遣优秀设计人员参与设计等工作。所以说,六列大型氮氢气压缩机的诞生,是全国压缩机行业协同作战的产物,此后的沈阳,四川华西公司、山东潍坊等压缩机厂也先后生产了六列对称平衡式压缩机,都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在这种当年功臣依然健在的时刻,李连生们在报奖文中,将全国压缩机行业六十年代的共同知识产权,鲸吞为(时年3岁)李连生开发的,说什么 【本成果开发了动力平衡性能优良的六列对称平衡 M 型机型】, 就必然招致全国压缩机行业的声讨。如果将李连生的报奖文散发至全国压缩机行业各个制造厂,李连生得到的必将是老鼠过街的局面! 你们的胆子也忒大,你们的胃口也特粗,什么都敢鲸吞。按照李连生的报奖文,一位能动学院风机教研室的老教师抨击说: 李连生们索兴在报奖文里说整个压缩机教研室,是李连生们创建的;活塞式压缩机的教科书,是李连生们编著的;压缩机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李连生们开发的。不久完了吗! 这倒是一针见血。 我以一个老教师的身份,规劝你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们其中的少数人年纪轻轻的,悔过之后还有的是事时间,在重新认真学习压缩机的基本知识之后,不会失去做一个有用人才之机。何必顽抗到底,依靠后台是保护不了你们的! 请看看李连达院士,不是一开始也坚决否认,后来歪曲为举报人和自己有利益矛盾,最后呢?还不是水落石出名利双失。何苦来哉! 西安交大压缩机专业退休教师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 . 2009 年 4 月 6 日 . 附注:这种六列对动式压缩机在惯性力和惯性力矩方面的内容,还是李连生们从压缩机专业参考书《活塞式压缩机设计》一书的第128/129页所列的《六列到达时间压缩机惯性力与惯性力矩平衡表》中照抄下来的课本内容! 请参考下面该书的表格。其中明确的显示:旋转惯性力的合力,旋转惯性力矩的合力都能够做到相互抵销,合力为零;也显示:第一阶、第二节往复惯性力以及它们的惯性力矩的合力都能够做到等于零。
个人分类: 造假内容剖析|7418 次阅读|1 个评论
PPR哈佛PKD:回复志明兄
lincbacon 2009-4-3 10:18
王志明先生很热心,针对我的博客诉及的哈佛学术造假一事搞了个后同行评议PPR。昨天他又发了PPR哈佛PKD:给直接当事人的公开信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Econtent.aspx?id=224076 ,在文中要求我澄清一些有关事项。我现抽空回复,再次表明我的观点。并谢谢他对此事的热心关注。 志明兄: 澄清以下几点,并很严肃地谢谢你的工作。 1, 科学网的编辑在我的博文出现不久,就将之放在了博客头版第一栏。非常感谢他们。他们的见识和眼光不凡。我觉得这里的实名制很好。 不然,很多浑水摸鱼者就都来了。新浪和搜狐的博客为什么没有点击率,为什么还没传统媒体参与进来,这事不好评说。没有对科学界一定深度的了解,一般人不一定能看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2, 我给你发过两个emails。 第一个email想必你已收到。第二个用手机发出的,你可能没有收到。那封短email是提醒你请非PKD领域的有名的细胞生物学家来PPR的。我看了陈巨川先生的科学网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187,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后已将email贴在你的公开信下,请阅。 我不想具体推荐细胞生物学家。我想这个事有不少关注,应该会有热心人来推荐。我还是避开好。如何PPR,是您的决定。 3, 我一开始就没反对您针对此事搞PPR。但一直觉得如果是小同行评议,可能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我说了我的理由。运动员不能兼裁判,这道理很浅显。即使PPR,也要避开有相关发表的小组。你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我也理解你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一定意义。 但我觉得不太严肃,就只好看热闹了。 4, 志明兄好像很在乎我的观点。其实,我的观点不能改变这起事件的本相,是个别小组造假,还是集体无意识或有意识参与造假。这个事情的本相已在,已经不能改变。需要的是一个发掘真相的有效方法。如果你认为你的方法有效,你完全可以试,结果和我持什么观点无关。 5, 再重申一遍,PPR对我说的这一事的效果如何,我持有怀疑。但我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一些知识,适当参与评论一下他们的评论,就像先前做的对耶鲁罗肾宝教授的评论的评论一样。 6, 支持和赞赏您的开创性的科研评审尝试,PPR。 我觉得PPR对一般的争议论文有效,对本案的效果待验证。 因为我们谈的是小同行集体造假。如何能成功PPR,您需要多多考虑。完全由您决定,我只是提出我的建议。 7, 小同行评议,非常可能把一个学术不端案的调查搞成了无法分清是非和头绪的学术争议。现在已经有点这种苗头了。两位评审教授已经开始谈和以前相互矛盾的说法了。在公说公有理的学术争议中,大家很快就会失去方向。我们需要的是符合法律精神和程序的学术不端调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争论,更非哈佛医学院的这种先威胁打击科学不端举报的违法调查程序。在这一点上,我的顾虑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8, 这个案件的本质和问题在于集体造假。如果不是多人多个小组的参与,而就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造假或错误,其他人是不容易被误导的。但是,如果多个小组参与进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误导和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情形的发生就会和我在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描写的一样。 9, 再者,如果是个别人的造假和或错误,我相信哈佛是不会轻易做出保护造假的决定的。但是,很不幸,我发现的是群体将错就错式的造假。所以哈佛只好打击报复举报者,来维护学校抑或是大半个PKD界的学术名声。就象有人指出的,这里不排除有种族歧视的因素。 10, 如果最初的立论依据都是错的,假的,基于其上的学术讨论是否有点不严肃? 11, 针对本案的PPR评论不应该是学术性的解释。事情到了这一步,学术性的解释,已经没有很大意义了。评审的着重点应在,根据评审者自身的学识,原作者是否搞错了或造假了? 12, 把矛头指向某个造假者,对解决这件事,毫无作用和意义。为什么这样说,我以后会具体分析。 第一篇描述野生型PKD2蛋白(Polycystin-2)位于纤毛的文章不是从哈佛组出来的。但是,哈佛组的确将之发扬光大,发展成特吸引眼球的美丽故事。这样后来跟进者就多了。 最后,再次感谢科学网编辑们的工作。他们的见识和眼光的确不凡。 郭磊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8141 次阅读|5 个评论
PPR哈佛PKD:一封给志明兄的信
lincbacon 2009-4-1 15:42
志明兄, 哈哈,你挑了个好日子。不过你做事还是很认真的。非常感谢。 能告诉我你将此文 PPR 哈佛 PKD : open letter to PKD experts 都发到了哪? 前天 陈巨川 先生写了一篇很有趣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187 , 题为提高学术造假技巧原来是爱国行为。 里面提到: 有人相信同行评议,事实上如果事件已到了需要确定谁是谁非的地步,同行评议往往对举报人是个灾难。因为一是 调查的范围只能是翻翻原始记录确定是否发生过捏造或篡改数据 ,而 不是裁判学术观点的分歧 ,需要的是 正直而不一定是小范围的专家 ;二是如今科学家名声不好,人品可疑,在是非场合不愿退避三舍,而是自告奋勇,勇往直前前来蹚浑水的,多是些 利害相关的是非之人 。 我看了以后, 觉得他的话有点道理。因此提醒过您,希望你能找几个有名的大范围的细胞生物学家来评论这些论文。 但你还是只发给了 PKD 的教授们?我理解你的意思。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可能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不过,既然你已开始做了,我们不妨看看热闹。 目前为止,是否可以说两位出来的PKD教授都没有就论文而论文。都只谈了自己本实验室的最新工作,是如何地和以前的发现不一致,或一致。 但大家是否看出,他们都直接间接地承认了我说的问题是可能也许的确存在的? 我这里要指出,如果问题真如我所诉,那么那个耶鲁的 罗肾宝 教授的学生怕查就是始作蛹者。 我相信罗肾宝老教授是不会有动机的。他都已经是耶鲁的名老教授了,也不缺文章了,不会亲自做实验了,为什么还要那样做呢? 前年我曾写 e 信给 罗肾宝 教授,向他请教 PKD 和 cilia 的问题。前面几个回合他说的头头是道。当我问 PKD2 在 cilia 上定位是否特异,是否真的在 cilia 上工作的时候(当然我问的是哺乳动物 PKD2 ,是引起 PKD 的 PKD2 ,而非他的专业领域 Chlamydomonas 衣藻的 PKD2 ),他的科学之论嘎然而止,问我是那个实验室的。最后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自己找出我的实验室所在,拉着我的实验室老板,一起数落威胁我了一通。我和他的伊妹都还在。 顺便提一下,肾宝教授因为将他的衣藻和重要肾病挂上勾,这几年没少得奖,没少拿经费。 据说,他还有可能因此问鼎那个大家都想要的奖。 Believe it or not ! 此致, 敬礼 小涛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645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界的皇帝新衣
热度 1 lincbacon 2009-3-31 10:56
我在 3 月 24 日的 Blog 中说了本人前几年在哈佛做医学研究时的经历。虽然很简要,但确是本人的真实经历。现在我已不想罗列什么证据去证明什么去指责什么。除了和他们对簿公堂,我还能做什么呢?在美国,他们就是公堂,就是威权,他们要造假,我真的没有办法。我觉得我已经尽了力了,我对得起我的良知和良心,对得起那些可怜的 PKD 病人。国内的一些人,可能去美国没有超过 3 年,回来后就言必称美国如何如何,哈佛如何如何,华尔街如何如何。我想告诉大家,美国实际上是这样的,哈佛实际上是这样的。 若是国内有哪大报刊的记者想报道此事,我非常欢迎采访,采证。我想告诉大家,注意了,世界上还有一种科学研究可以这么做(见本人博文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而且美国的部分科研机构,部分领域的 科学家 正是这么做的。在哈佛,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么做。当然这种搞 创新研究 的方法在十九世纪时就由安徒生先生在其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就揭示过。我想基本上这里每个人都读过了这个著名的童话。记得在年少读这个童话时,只是把它作为童话来读。当时真没想到这个童话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如果它是皇帝的新衣,你有证据和没证据是一个样的。只要皇帝愿意裸奔,旁人还真要他不得。美国拥有当代大多数领域的至高无上的 皇权 ,它是有资格穿这种皇帝的新衣的。穿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某些国内院士的级别够吗? 不够档次底,还是老老实实穿自己的土布衣吧。你若谮越去穿什么次级皇帝洋新衣,洋大人们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剥去。 危机应该带来深刻反思。自中美建交以来,中国一直在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我们心目中的伟大的东西,都可以在美国找到范本。可以说对美国的仰视和模仿,成了过去 30 年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美国回来的海龟精英,正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我国的各种重要岗位上。我们真的要睁大眼睛,好好审视一下,这些从留洋回来的所谓海龟精英,有多少是人才中的 次级债券 。这些次级精英的漂亮简历中,掺了怎样的三聚氰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造假就是最大的生产力破坏因素。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真的应该坐下来,讨论商量一个如何鉴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洋皇帝新衣的有效法规。在商量讨论出来之前,只能且让他们先穿着游街去。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9823 次阅读|8 个评论
哈佛如何处理学术造假
lincbacon 2009-3-30 18:24
最近网上热议李连达院士课题组造假一事。在这场声讨李连达院士课题组造假的全民大运动中,我发现其中很多的文章充满了对国内现行学术打假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的指责。他们每每行文,必称如在美国遇到此类事情,会如何如何。我读了以后,总觉得此类评论,像作者们坐井观天梦呓般之臆语,很是苍白无力得有点可笑。最近我在哈佛医学院揭露了一起学术造假,因而不幸亲历了美国调查和处理学术造假的过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希望大家能通过此文,多少明白我国当今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科研造假技术方面,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所在。国内造假后进们,实应好好学习,努力提高科研造假技术。千万不要再像李连达课题组一样低水平造假,以致被洋大人们轻易揭露,使我国科技界脸面尽失。 (以下是英文版故事,我在Nature,The Scientist等杂志的网上评论上发过,但马上就被删除了。在PKD的交流网上也发过,虽然不少人对我的故事表示相信,但他们也无能为力(他们知识有限,自身重病缠身)。我多次联系他们,最后他们把我介绍到PKD Foundation(多囊肾基金会)。PKD基金会刚开始根本没理会,后来可能在病人的强烈要求下,由一个病人的妈妈(也是PKD基金会的雇员)代表他们主席发个了语焉不详的并有虚假内容的statement,掩盖PKD界内如此重大的弄虚作假,以平息病人的怒气。并又把此事推给了哈佛医学院。我将在随后的时间里介绍PKD基因会主席的statement, 并分析她为什么伪造有虚假内容的statement。中文版请见博文发生在哈佛大学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两个版本分别写成,内容互相补充。) Dear PKD community, I am writing to you to ask for assistance in fighting with massive and egregious PKD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o uncover truth in PKD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s) research. I think the PKD community/families might be one of the groups who would be greatly concerned with massive falsification and fabrication in PKD research and might provide moral support to a whistle blower of PKD research misconduct. I was a biomedical scientist who complained about massive and egregious research misconduct in PKD research i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MS) and was thus retaliated against for my whistle blowing by the institu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is still on a track to try to cover up the egregious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retaliation case. I am a biologist originally from China. I was a research fellow in PKD laboratory i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As one of my major contributions, I identified and cloned multiple novel PKD gene homologues and created and characterized multiple novel PKD gene knockout models. In recent years, a major research breakthrough had been published in PKD field. That is, almost all PKD proteins were immunolocalized on primary cilia of kidney epithelial cells. In Human, mutation in either one of two PKD genes (PKD1 or PKD2) causes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Both PKD1 and PKD2 proteins had been immunolocalized on primary cilia of the kidney epithelial cells. The first paper that claimed PKD2 immunolocalization on primary cilia was published in 2002 in Current Biology Journal. In 2003, a paper from Dr. Zhou's lab published in Nature Genetics. This paper confirmed both Pkd1 and Pkd2 proteins are localized on primary cilia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story by provided data showing ADPKD proteins function as mechanical sensor of fluid flow on primary cilia. The published data showed that, the deficiency of the function of PKD1 and/or PKD2 protein on the primary cilia would lead to the deficiency of mechanical sensation of primary cilia in kidney epithelia, eventually the epithelia of the kidney tubule start to grow and cysts is generated. As a research fellow working on PKD, I was asked by my principle investigator, Dr. Jing Zhou, to do PKD research on this direction of PKD research. In early 2006, after repetitive experiments, I started to see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showing that immunolocalization of polycystin-1 and polycystin-2 on primary cilia on kidney cells might be false or fake. I first found the evidences showing that the polycystin-2 immunostaining on primary cilium of kidney epithelial cells might be caused by nonspecific binding of the primary antibodies and thus could be false. These results explained why many fellows experienced the difficulty in repeating the immunolocalization of polycystin-1 or -2 on the primary cilia of kidney cells. I reported the results in the laboratory several times since those irreproducible data severely hindered the progress of my research. I also made complaints that nonspecific binding of antibody caused artifact results several times to Dr. Jing Zhou. But Dr. Jing Zhou seemed not very concerned about my complaints. She cannot explain what I saw in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ignored my complaint and pushed me to do research on the ciliary PKD story. According to my findings, I suspected that Drs. Li, Nauli and Zhou might be involved in fabrication or falsification by omitting these critical negative data or results. I felt it was not right to do that since falsification of scientific data abou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s would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endanger the interests and safety of the PKD patients. During the daily interaction with my colleagues, I also found evidences that they were falsifying and fabricating scientific data.It was also scientifically obvious that, in some published papers, the cilia stories were flawed. For example, in one of the papers, the authors stated that in PKD knockout cells, the calcium wave response to fluid flow was abolished. However, according to my observation and findings, the truth is, calcium wave response was intact in either PKD1 or PKD2 knockout cells. In the papers, the authors obviously chose a portion of negative result to represent the PKD1/PKD2 knockout cells. This kind of research conduct, if done intentionally, was definitely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May and June, 2006, I started to report to Dr. Joseph Bonventre, the director of renal division that there might be egregious research misconduct occurred in the lab. Soon after that, I was threatened by Dr. Jing Zhou several times that I would lose my position if I still stick to my scientific opinion. Dr. Bonventre seemed reluctant to pursue the scientific misconduct and just tell Dr. Jing Zhou. He was one of the principle investigators in an NIH-funded grant lead by Dr. Jing Zhou. Afterwards, as I continued working on the projects, I found more evidences that previous publications in the field might contain false or even falsified or fabricated data. On March 27, 2007, I sent an email to Dr. Margaret L. Dale, the officer of research integrity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 raising the issu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s and authorship argument in the laboratory. I also sent an email to Dr. Bonventre stating the same issues. On April 12, 2007, I met with Dr. Dale and Partners attorney Chris Clark to raise the issues of falsifications and/or fabrications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related authorship issues. I didn't receive any following-up message until May 8, I sent an email to Dr. Dale to inquire the consequence of their investigation. On the same day, Dr. Dale replied to me saying that she was still contactingDr. Bonventre to set up a time to talk about this issue. On May 14, 2007, I received an email from Dr. Jing Zhou asking me leave my position. The email was also sent to Dr. Bonventre. I immediately responded to her email to say her email was not right and not appropriate. I felt I was under retaliatory action. I wrote emails to Dr. Dale to make the allegation that I was retaliated against by Dr. Jing Zhou because of my reporting of research misconduct of her laboratory. On June 21, 2007, Dr. Bonventre, Dr. Dale and I met in Dr. Bonventre's office. I was told by Dr. Bonventre that I had to leave on a designated date. I said I still felt that forcing me leave on a designated date was retaliatory action to my reporting of research misconducts in the laboratory. To obtain more time to protect my visa status and to accomplish more research, I had to agree to sign the letter. I then had to write to Dr. Dale to ask for immediate protection from the retaliatory action taken against me after I complained about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Dr. Dale replied to me that it was not retaliation because my complaint on April 12, 2007 was not formal allegation. I was shocked by her words. I suffered severe emotional distress in those days. But I still stuck to my scientific opinion that PKD cilia connection was false. I continue making research misconduct complaints to numerous officials in the institute. On Oct 17th, Dr. Jing Zhou came to me and asked me to go to her office. She threatened me by saying that everything going upper level would come back to her. I had to leave her office in order not to hear more threats from her. As arranged, on Oct 26, Dr. Handin, the vice chair of department of Medicine of BWH, Dr Zhou, and I met in his office. Dr. Handin first said that he thought there was no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here was no retaliation against me and I had to leave in Feb, 2008. During the meeting, He kept persuading me to drop my allegations by saying that Can you put this in your CV even if you can prove there is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hreatened me by saying How will you pay bills after March 1st, 2008, etc. He also said to me with scornful tone, You told so many people, nobody thought there was falsification or fabrication. Are you crazy? I thought the meeting was not fair to me and refused to withdraw the allegations. On Nov 14, 2007, I reported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he retaliation against me to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ORI) at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USA. However, ORI, knowing that I was complaining to be retaliated against by Harvard Medical School/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just request HMS/BWH to conduct self investigation. On Jan 5, 2008, the vice president of BWH sent me a mail. In the mail, she said that they would start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retaliation issues. Before investigation, Dr. Bierer, vice president of BWH, asserted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the retaliation we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us should be investigated separately. I raised the concerns about the fairness of the inside panels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investigations. She also threatened me that I would have to leave my position before any investigation started. On Feb 11, 2008, due to the tremendous pressure from the officials from BWH/HMS, I suffered from severe illness, so I sent Dr. Bierer an email to tell her that I was ill. After knowing my illness, Dr. Bierer pressed me again by sending me an email to say that my administrative leave date would be moved up. Since then, I had to see doctors for several times to prevent my illness worsening. I received the inside panel's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June 27, 2008. The report contained some false statements, ignored some important facts. It is an extremely unfair, unjust and biased report. The facts I discovered that the PKD proteins on primary cilia were false were of significant interests to PKD and field and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ad invested millions of money in the research along the direction of PKD and cilia connection. PKD foundation also inves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US dollar in this direction. Everyone (including patients and scientists) was expecting breakthrough on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of PKD by pursuing this direction. Many thought this could be the right direction to cure the PKD, provided the PKD and cilia connection were true. However, if the allegation I made be confirmed, the event might be one of the most egregious, notorious and massive research misconducts that involving multiple previously very prestigious institutions. However, as the whistle blower in PKD field, I had been fighting with extreme difficulties. From what they had acted, it was easy to tell that they knew clearly there was egregious and mass research misconduct in the PKD field as I reported. Bu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chose to cover up the mass research misconduct, ignoring all of the normal procedure in protecting the whistle blower's legal right. Harvard Medical School/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also got involved in imposing severe retaliation and threats against a good-faith whistle blower. I reported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to Harvard Medical School on April 2007. I had see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as slow in trying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On the contrar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was extremely speedy in retaliation against a whistle blower. Officials in Harvard Medical School/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started to seek to terminate me in a matter of days after I made the misconduct complaints with the internal officer of research integrity, Dr. Dale on April 12, 2007. The investigation panel to research misconduct had their first meeting on June, 2008, 4 months later after the job of whistle blower was terminated by Dr. Bierer, the vice president of BWH. After my job was terminated, they start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research misconduct allegation I raised, asking me providing related information which would be only available to me when I was at work. Obviously, the inside panel was intentionally set up to cover up this egregious and massive research misconduct and retaliation case. To help yourself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his PKD research misconduct, you should also consult your doctors, or other scientists/professor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99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交大党委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
热度 3 cyj 2009-3-29 14:41
《 对学术造假是零度容忍,还是百般袒护》 西安交通大学六教授举报李连生弄虚作假,历程艰辛 前天我们提供了李连生弄虚作假的几则证据,本篇汇报自去年1月2日举报李连生学术腐败问题后,学校党委的无所作为和举报人的困境。 (一)我们依靠组织举报李连生科技行为不端 按照学校要求,我六人于去年1月2日准时的、分别写了书面举报并呈递学校,请求对弄虚作假案件进行公开的、严肃的处理。然而校党委的态度则是始终不搭不理漠然视之。举报54天之后的去年2月26日,副校长某某等三位领导邀我们在《南洋大酒楼》餐厅交谈。副校长介绍说他们受党委书记之托,与我们交换意见。席间三人宣讲内容归纳如下: (1) 现在高校科技腐败成风(列举了四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例子,以示所言不虚),你们不要大惊小怪; (2) 西安交通大学地处内地,去年获得排名第16,来之不易,望你们珍惜和爱护学校的声望和排名,不要搅乱了学校的现状; (3)你们和李连生应是学术之争,愿否和解?我们可做中调停; (4)如果是为了获奖,我们可以让李连生将报奖利益匀给你们一些,希望停止搅和; (5) 五十多天来,学校领导被你们搅和得不得安宁,李连生刚一开学便找学校领导人要求赶快将他的一等奖从公示转为公告。这一潭浑水是你们搅和起来的,你们是始作俑者。到目前为止,你们中如有人愿意退出这潭浑水,现在就表示一下尚且为时不晚。 这种基调,将错误行径当作光明正道;把举报的六人判为破坏学校声誉的捣乱分子,进行指责、招安和威胁。 我们强调:举报目的在于给母校身上新长的毒瘤开刀,以免坐养痈大、毒害一代代青年教师和莘莘学子。 (6)设宴人一看我们的态度不良便拂袖而起( 意思是席散啦 )并建议我们说: 从此你们要好好学习法律知识,以备李连生将你们诉诸法庭 。又警告说: 李连生说是他也掌握了你们的许多把柄,例如你(指陈永江老师)在昆明法院起诉某某压缩机厂侵犯你的知识产权,不是就败诉了么! 足见奉命设宴的意图,且所云多系李连生的观点,他们是代表李连生来说项的,这种情况令人吃惊! (二) 网上披露,令李连生和学校领导人活动频繁 举报三个月后,有好事者将举报公开信在《新语丝》披露,全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这种情况惹恼了也忙坏了李连生及其支持者。 (1)副校长束鹏程从幕后走到台前充当李连生的先锋官,从事 分化瓦解六人 的工作。副校长分别给屈宗长、冯全科、林 梅和陈永江四人打电话,要四人递交 退出六人声明书 。这种封建举措当然的被四人严词拒绝。 (2) 李连生则向外单位索取第二次的证明,以图替弄虚作假进行粉饰,然而这些举措都没有收到任何效果,不久 (3)校党委书记则向能动学院分党委传达几点意见: 学校已处理,六人满意(?),李连生还不同意呢,今后你们分党委不要再插手这件事,由党委处理 。然而,所谓 学校已处理 其实就是将 教育部一等奖暂时停报 ,至于说 六人满意 则纯属谎言。 (4)从 2008年4月28日到5月22日的两个月中,交大的所有宣传工具利用网主页、头版新闻和交大闭路电视,连篇累牍的刻意报道李连生,一时间,李连生风光八面,俨然变成西安交通大学教师的榜样和楷模! 党委书记向能动学院分党委的传达意见,学校对李连生的大肆报导。等于向全校表态,因而李连生飞扬跋扈;举报人备受打击。 ( 三) 讨伐和打击举报人的风浪由之而起 (1) 2008年4、5月间,出现了能动学院的《压缩机与制冷党政领导班子》给党委的《尽忠表》。表中对六人进行了欺师灭祖式的攻击和讨伐,责骂我们对李连生的举报是 对大功臣李连生进行了恶毒的诽谤,要求学校对我六人严惩不贷 。 (2)能动学院的百人大会上居然有位领导虽然不得不说一说 反对弄虚作假 ,但是却怒发冲冠的大骂六人是 害群之马 。 (3)2008年6月,学校发文让 三级以上的教授组织科研团队进行科技报国 。能动学院也发2008(6)号文且标有 凡弄虚作假者不得参加科研团队 的正确理论。 然而,六人中两个在职教授屈宗长、冯全科所组织的科研团队,却被李连生扼杀。能动学院发文非但没有制止李连生参加科研团队,反而让李连生拥有决定他人有无资格参加科研团队的生杀大权。 前已提及,此前校党委书记早已亲临能动学院,向分党委领导们做指示曰: 六人举报之事学校已经处理(?)六人很满意(??),李连生还不同意呢。今后你们不要插手都由校党委处理 。由此不难理解,能动学院在2008年(6)号文中虽然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那位正在被我们举报弄虚作假的李连生,却反而成了太上皇将举报六人中在职的两人予以影响巨大的打击。 那么,在西安交大能动学院,什么人才有资格组织科研团队呢?答案是:只有李连生御批的李连生等四人才可组织科研团队。 屈宗长、冯全科二人在组团之举被李连生格杀后,不得不向能动学院党政领导反映和抗议,然而这一切都一如向校党委反映一样的无济于事。于是二人只得投奔李连生御批的、学科相近的邢子文团队。然而,就是这样的委曲求全也还是被李连生采取拉一打一的策略,下令邢子文只吸收屈宗长而将冯全科拒之门外,使冯全科变成孤魂野鬼。 学校让这个无所不偷的李连生胡作非为,居然在我们举报的情况下,将举报人逼迫得委曲求全的去寄人篱下、却也落得个投靠无门,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何等的可怕? 这是蓄意的纵容李连生横行无忌,旨在镇压敢于秉笔直言者。在西安交通大学如今的党委领导下,党中央的最新指示以及教育部的通知精神,还能执行得下去吗? 回溯2008年2月26日《南洋大酒楼》的鸿门宴。当时校党委的代表早已警告过我们: 你们如果有人现在声明退出六人小组,尚且为时不晚 。看来,校党委在镇压举报方面的确是言行一致有始有终的。证明酒宴上与六人座谈之前,校党委早与束鹏程李连生商议妥当了。而且当时校党委确定的原则,就一直延续至今! 令人不解的是:一个著名大学的党委书记,难道说居然连弄虚作假的错误和危害都分不清么?党委凭什么不肯调查?不作为?信由李连生作威作福? 想起我们去年8月的第四次举报信中,将李连生的妻子熊春杰在人事档案中偷天换日的猖狂行为举报给校党委。虽然经过五个月后的2009年1月6日,学校人事处给我们发来通知承认熊春杰的人事履历的确是假的,而且给熊春杰警告处分,并将其非法所得利益一律追回。我们当即要求追查掉包者的罪责! 然而,全世界著名大学的人事档案室,居然信由小偷出出入入,学校党委却噤若寒蝉以一个警告了事。这种安然漠视的态度恐怕失职失常吧! (四) 打击报复得胜后的庆功宴,实在是非驴非马,原形毕露 2008 年10月举报人屈宗长冯全科被打击得投奔无门,作假小团伙以为大功告成,可以召开庆功宴会借以杀鸡吓猴了。于是,2008年11月2日,全校唯独在压缩机制冷专业举行了以《 弘扬正气,端正学术不正之风 》为名的总结会议,束鹏程副校长做了长篇发言: (1)党委书记王建华指示: 要团结,不要抓住不放,不要把人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么。这次整风效果就很好么 。 (2)党委书记王建华说: 他看了李连生的报奖文没有任何问题。今年不报不过推迟12年再报么。 (注,果然2009年李连生再报一等奖,虽被学校阻止,然而却证实了党委书记的预言 不过推迟12年再报么 )。 (3)此前我(束鹏程)就请热工院士、电器院士、电机院士等三位院士看了李连生的报奖文,三人都认为没有问题 (4)党委书记王建华对我说, 国家给工程中心那么多投资,李连生还是要担当起工程中心的工作么。 在束鹏程的鼓舞煽动下李连生也激动万分接着发言说出了得道成仙的捷径,也道出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所需的巨大经济效益证明是如何取得的奥秘。李连生不无得意的说: 【 整风很成功,我们就是不要拆台,要互相补台。 例如某某当年得了教委一等奖,他希望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跑到某某厂索取经济效益证明,人家没给他开具那么多,他到处找我,我当时恰好在上海,我立即给某某厂的某人一个电话,几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证明就到手了。你们看,是拆台好还是补台好啊! 拆台有什么结果呢! 】 这是大学教授在传道解惑,还是黑帮老大在散毒?李连生火冲上焦便忘记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反把无耻当光荣了。这种整风总结大会,实际上活脱脱的教唆犯现身说法的场合,却美其名曰 弘扬正气,端正学术不正之风 。就这副德行,我们的党委书记居然还啧啧称赞。 就这么赤裸裸的散毒,就这样的对年青人纯洁灵魂进行毒化的总结会,却被校党委书记王建华称颂不已,我们能不为西安交通大学以及祖国培养科技人才的未来而担忧吗? 有如此的党委领导;有如此 弘扬正气端正学术风气 的整风;又有如此厚颜无耻的言传身教。西安交大的科技前途难道不会栽到万丈深渊中去吗? 必须指明:我们在陈述交大党委对弄虚作假者百般袒护时,却绝口不提校长郑南宁,这是何故? (1)郑南宁校长在去年我们多次举报李连生受阻期间,于2008年9月3日给全校研究生、博士生做开学典礼报告时,题目竟然选择为《 我们绝不要没有灵魂的卓越 》。(2) 近期郑南宁校长在教育部第19次咨询工作会议上又以《 不能迷失在片面追求一流的冲动之中 》为题,再度阐述了培养人才应该重视道德品质、人生观等重要方面。(3)郑南宁校长今年又以恨铁不成钢的魄力,将材料学院的弄虚作假者给予开除、留校察看的处分。 和校党委怜惜李连生如珠宝的态度相比,我们不尊敬郑南宁校长这样一类对国家委托办学的忠贞之士,又尊敬什么样的领导人呢? 总之,李连生的道德堕落和贻害四方,只有请上级机关甚至请公检法介入才能早日解决,才能使西安交大的校风和学风振奋图强、走上光明大道! 六人中的退休者: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 2009 年3月28日15点30分.
个人分类: 事态发展博主评论|16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所经历过的学术造假事件
热度 1 lujiangxiao 2009-3-26 02:36
听老一辈科学家说,以前搞研究是需要自己掏腰包买仪器试剂的,如是这样,那时的教授绝对是守得住清贫的纯爷们。 可近年来世风日下,学术成果与经济利益的联系紧密起来,牛人们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高级杂志上发一篇文章就可以名利双收,在求贤若渴的发展中学校里甚至可以鸡犬升天。这样作不但搞得了那些高级杂志不伦不类,还不可避免地引发急功近力的人为发表高质量文章而扭曲结果或直接学术造假。 我所经历的那件事是在十多年前,我刚出道不久的时候。在我刚到一个实验室做博士后的时候,和一个快要离开的博士后共事过半年。因为帮着他做了一些实验,他那篇文章A上就有了我的名字。后来他找到一个教授位置走了。过了几年,因他自己在新校的实验室里总没有高质量数据,就又回来做了几次实验,加上那边的数据写了篇文章B发表了。后来又过了几年,他在实验室里跟自己手下人闹翻,那人告他在某一篇文章C中有学术造假问题。那学校自然不敢怠慢,组织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果然发现其那篇C文章有问题。这下麻烦大了,老兄只好辞职,寒窗十几年熬成的教授自然一风吹,回家搞小买卖去了。 可是问题并未到此为止。那委员会说,既然他一篇文章有问题,那其他文章也不保险,于是索性查个底儿掉,才能保证从该校发表出来的文章是象处女一样没有被暴力过的。这一查就查到了他回来做的那篇文章B。那篇文章我和我的博后老师都不是作者,但可能在志谢中提到了。再查他在博士后时期的文章A,我和我的博后老师就都是作者了,我们就这样牵涉进了造假调查案。我的博后老师是责任作者,和调查委员会听证了一次,并要求写出详细的报告。我呢,由于是菜鸟,没那么多麻烦,只在事后收到了我的博后老师报告的复印件。 老师在报告中说,那篇文章A是老师亲手起草,又由几个合作者共同讨论定稿,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是不可能造假而不被发现的。文章的数据选自N个实验,他亲自分析,核对过所有图,表。其他合作者也同样分析了数据,核准过图表,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是不可能有某人造假而不被发现。原始实验是大家一起做的,有多次重复,结果在计算机上有硬盘和磁带的几处备份,因此删改伪造数据是不可能不被发现的.由此老师的结论是,虽然文章A的第一作者在其后的某篇文中作假,但他相信这篇文章A是真实的,在结果和写作上是没有夸大和造假。调查委员会就此收兵了。 这篇报告完全没有试图证明,也不可能证明,我,老师和其他作者没有和造假者协同造假。调查委员会也是本着相信人的原则停止了调查。如果所有作者协同造假,那么这假的文章就不会被发现。但是多年过去了,文章A的结果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一定要亲自参加实验,亲自分析原始资料,才能防止假成果从自己的实验室出现。名利财富是过眼烟云,让自己的文章篇篇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是正果。 靠,说到这儿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味,想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古训啦。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热度 5 lincbacon 2009-3-24 16:42
我先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 7 年有余。分别从 1998 到 2000 年 , 任哈佛医学院和 Brigham and Women 医院 Research fellow 。 2003 到 2008 年,任哈佛医学院 Instructor , Brigham and Women 医院肾病科 Research fellow 。哈佛医学院和 Brigham and Women 医院肾病科的科研是相当有名的,历史上曾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从 1999 -2000 年, 2003-2008 年 , 先后共近 7 年来一直在此科一大实验室里从事多囊肾( PKD )相关基因的功能和病理机制研究。在前两年( 1999 年 -2000 年)的研究中,我做的相对顺利,发了多篇文章。 2000 年底回国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任教。 2002 年被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博导。 2003 年中,我应哈佛实验室老板邀请,再次到哈佛医学院,继续 PKD 方面的研究。 PKD1 或 PKD2 的突变能导致 PKD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严重遗传病。在美国,对这种病的研究很热门,获得 NIH 资助的机会也较大。 2002-2003 年间,当时在 PKD 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发现突变导致 PKD 的 PKD2 基因编码的 Pc2 蛋白被定位在细胞的原纤毛上。我刚去的时候,实验室刚刚发了一篇重要文章在《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 , 2003.2 )上。这篇文章主要说, PKD1 , PKD2 编码的蛋白质都在细胞纤毛上,起着感觉细胞周围机械运动(如尿液流动)的作用。而这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突变了以后呢,其在细胞纤毛的机械感觉作用缺失,以致细胞中的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失去正常刺激信号,细胞重新开始生长。这个相对完美的故事当时在生物医学界引起很大轰动,因为它完美的解释了 PKD 基因的突变为什么会引起多囊肾。 这个突破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一时间众多科研小组纷纷跟进。在很短的时间( 2-3 年)内,几乎所有突变引起多囊肾的蛋白都被发现定位在了细胞的纤毛上,类似的 文章竟达数十上百篇之多,其中不乏 Nature , Cell 等所谓顶级杂志的文章。这些小组来自美国甚至世界各地。一时间, PKD 蛋白位于细胞纤毛上,多囊肾的病理机制为细胞纤毛感觉功能的缺失,成为了多囊肾领域,细胞生物学领域和神经感觉领域等几大生物医学领域的白热点。这个发现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对长时间来人体细胞纤毛为无用的进化痕迹细胞器的重大科学共识提供了一个重要反例。所以,这个发现被誉为生物医学科研的重大突破级发现。 2003 年我在刚至哈佛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将科研方向定在了这个被多个小组验证的重大突破上。 然而,我在这个方向的科研中,碰到了很大的困难。我的研究表明, PKD 蛋白在细胞纤毛上的现象,好像似是而非。刚开始我一直将信将疑,以为是自己技术上的原因,后来又怀疑是试剂上的原因。因为,我觉得,这么多的不同小组都发现了这种现象,应该可以说这个发现是不可怀疑的。期间我用不同的细胞,质粒,试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实验结果还是不很确定。实验室其他博士后也在议论纷纷,对 PKD 蛋白到底是否在纤毛上,开始有一些疑问。这一段时期的确是我科研生涯中最痛苦的时期。 2005 年 9 月份,实验室另一博士后因故离开,实验室主任把那个博士后的课题转到了我手中。由于他的课题直接和 Pc2 和纤毛有关,使得我接触到了他们发表所用的同样试剂。我用这些试剂一做实验,很快就得到了让我大吃一惊的结果。我的结果表明,那篇发表的文章中所观察到的 Pc2 在纤毛上的现象,其实是实验方法和试剂导致的假象。而这种假象是由抗体的非特异性结合造成的。根据我的观察, Pc2 很可能不在细胞的纤毛上。为谨慎起见,我又做了很多不同的实验,重复验证了我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室老板和其他博士后都不能解释我观察到的现象。很多同行研究人员私下里也认为我的发现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但是,如果他们承认我的发现,必然要否定原来已被科学界接受的重大理论突破,甚至在这个方向上已申请到的所有 NIH 课题都要半途而废。而且,对他们来说,更不能接受的是,如果他们承认我的发现,就要承认先前很多小组发表的论文,在关键数据上是造假或犯错而得的。 这时,我回过头来重读这些文章,就发现很多论文中明显不符科学逻辑的地方和明显造假的地方。如 Polycystins 1 and 2 mediate mechanosensation in the primary cilium of kidney cells (Nature Genetics , 2003.2) 一文,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e ARPKD protein fibrocystin is expressed on primary cilia ( Hum Mol Genet. 2003 Oct ) 一文。在这两文中,作者都犯了同样低级的技术错误。就是在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两种蛋白的共定位实验中,采用两个来源于同种动物的一抗。这种低级技术错误,不管是作者故意或无意犯下的,应是致命的硬伤。 我的发现揭示, PKD 领 域这一重大科学进展,竟可能是这样一种皇帝新装式的东西。这种群体造假骗局,严重威胁了病人的利益和健康,对社会危害极大。良知和良心驱使我多次顶住实验室主任的压力,在实验室和科系的学术场合报道了我的发现。在科研报告会上我多次阐述我的发现和观点,并对那些文章和工作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在很长时间内,哈佛科研同事中无人能从科学逻辑上有效反驳本人的观点。实验室老板对我的发现很不安,也一直让我重复一些无谓的实验。后来,我知道她是想让我知难而退。 我也曾多次向我们的科主任 Dr. Bonventre 谈及我对这些 PKD 论文的疑虑。 Dr. Bonventre 基本上没有正面回应我。而后本人多次受到他和实验室老板的暗示性言语威胁。但是,基于基本的科研道德规范,他们表面上也只好安排我继续验证我的发现。 从 2003 年来,实验室里也多人多次想用细胞内表达 Pc2-GFP 融合蛋白,观察是否能在细胞纤毛上观察到荧光蛋白的方法,来验证 PKD 蛋白到底是否在细胞纤毛上,以排除抗体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但是一直没有成功。这也是我的发现和质疑取得科研同事一定层面认同的原因。 2006 年 4 月,耶鲁大学一同行科研小组发表了一篇支持 Pc2 在细胞纤毛上的文章( Polycystin-2 traffics to cilia independently of polycystin-1 by using an N-terminal RVxP motif.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6.Apr )。 文章声称于细胞纤毛上观察到了 Pc2-GFP 融合蛋白的绿色荧光。我所在实验室主任向此课题组索要他们所用的质粒。这个索要的过程相当曲折漫长。第一次,他们寄过来装在 eppendorf 小管中的小量质粒溶液,我们实验室不能将其重新转化克隆为质粒。第二次,我们实验室又再次索要,他们寄过来一个破裂的 eppendorf 小管。第三次,我们让他们将质粒溶液滴在滤纸上寄过来。这次我们重新转化后得到质粒。经测序分析,应为正确的 Pc2-GFP 的质粒。但是,我们按照他们发表的详细步骤,经过多次实验,不能重现他们的结果。而后和他们联系,他们又说可能我们所用的细胞系有问题。我们实验室又向他们课题组索要来细胞系以后。我们重新作多次实验,还是不能重复出他们的结果。 期间,我也联系了其它 PKD 界有名的教授和科研人员,提出了我的质疑。但几个学术权威,都是避而不答我的科学问题。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 我真的花了很大精力来验证此挑战整个 PKD 领域的科学发现。 我又采用各种不同试剂,反复重复实验,基本排除了技术和方法上的问题。这样,我相当相信自己的发现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此过程中,我还无意中发现了本实验室其他博士后其它方面的造假现象和证据。这更验证了我对这个重大理论是造假而得的怀疑。 在实验室主任和科主任对这种重大科研不端嫌疑置之不理的情况下,本人因其时对哈佛医学院的科研信誉还相当有信心,遂于 07 年 4 月向其主管科研诚信的副院长 Margaret Dale 当面报告了这种发生在本实验室的很可能的科研造假现象,希望她能出面调查这一重大群体造假丑闻。 然而,在一个小时的会晤过程中,我从她嘴里听出了旁敲侧击的威胁。我坚持我的看法,并提供证据,希望她能展开调查。而且我明确表示,如她决定开始调查,我将提供支持和配合。她答应就此事进行问询。 在会后二十多天后,我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我写 email 给她,询问她是否已经决定开始调查我报告的科研不端事件。此 email 发出几天后,我就收到了实验室主任要我走人的 email 。 这是很直接的威胁和打击。我向本人所在的系里反映这是对举报者的打击报复。希望系里能改正这种违法行为。 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主管科研的副系主任 Dr. Handin 强词夺理地说我的检举是在我收到要我走的 email 之后,因此不是报复。 我对 Dr. Handin 明目张胆的说谎没有办法,只好向哈佛医学院主管科研诚信的副院长 Margaret Dale 求救。 Margaret 回复我 email 说,我在 4 月份与她的见面不是正式的检举;所以要我走人不是报复。后干脆矢口否认了我曾与她会见并举报学院内科研不端行为的事实。 我对哈佛大学医学院对我举报的群体造假一事的处理方式及哈佛医学院科研诚信副院长 Margaret Dale 的赤裸裸的谎言和强盗逻辑惊诧不已,并因此经受了长期的心理压力。 此期间,实验室主任,以及科主任 Dr. Bonbentre 多次对我进行言语的威胁。哈佛医学院又无人真正关心此事。 我走投无路,于 2007 年 11 月向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 ORI )报告,说我由于举报科研造假不端行为受到了哈佛医学院的组织报复。 哈佛医学院在 ORI 的问询下,只好成立了两个内部的调查组来调查科研不端和报复二事。我以学院的科研诚信副院长涉嫌说谎威胁和报复举报者为由,要求 ORI 成立外部独立调查组,调查此性质极其恶劣的重大科研不端事件。 然而, ORI 并没有考虑这一正当的合理合法的要求。这使得内部的调查完全流于形式。而我也在这种完全不公正的内部调查中,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和折磨,以至一度相当抑郁。针对报复案内部调查组在经过非常不公正的匆匆调查之后,下结论说我的工作终止与打击报复无关,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巧合。 到目前为止,哈佛医学院针对此严重的群体学术造假,据说还在调查之中。也许,哈佛医学院根本就没有什么正式的对我举报的科研造假的调查。哈佛医学院对此案的调查 , 很可能像他们处理诺贝尔奖得主 Linda Buck 课题组一案一样,不了了之。 此案从我 2007 年 4 月份向哈佛医学院科研诚信院长 Margaret 举报开始,到我 2007 年 11 月向美国政府机构 ORI 举报哈佛学术造假和威胁打击举报者,直到现在,我还没见到哈佛医学院的此学术造假案的调查组对此学术造假案的任何调查情况说明和报告。 学术造假,剽窃抄袭除外,一般是同事首先发现和举报,而且大多数举报者会受到造假者和 / 或单位的报复。学术造假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正义的揭露造假的科学工作者,使得正义无法得到充分伸张。爱因斯坦说过,世界的危险不在于某些人的邪恶,而在于人们对此漠不关心。 浙大校长说,贺海波是学术小偷。相比美国哈佛一类科研机构的群体学术造假,贺海波的学术造假的危害的确有限。我们要看到,美国哈佛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那些造假的研究人员,才是真正的学术江洋大盗,才是现在学术腐败和科学造假的源头所在。正如美国华尔街起源的高级金融造假会冲击全世界一样,哈佛起源的高级学术造假,若不能及时揭露和制止,必将蔓延到全世界,祸害整个人类社会。 比起美国对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浙大这次对李连达一案的处理是迅速,及时和坚决的。在当今世界的学术和政治环境中,我觉得浙大的处理基本上是实事求是的。从李院士一案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巨大积极影响。应该说,只要中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消除学术腐败的威胁,中国是很有希望在科学技术上快速赶超美国的。 作者注: 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本案的简要。本案涉及到学术造假的最高层面,时日迁延,以致相当复杂,一时不能尽诉。欢迎国内各媒体针对此事进行采访,取证,报道。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67497 次阅读|63 个评论
(举报信2)《对西安交大长江学者李连生及束鹏程多项省部与国家级科技大奖造假的举报》
热度 5 cyj 2009-3-21 14:23
(举报信2) 《对西安交大长江学者李连生及束鹏程多项省部与国家级科技大奖造假的举报》 我们举报李连生及束鹏程副校长弄虚作假一案已经历时一年有余(请在各大网站输入李连生造假西安交大六教授的一封公开信,便可了解我们第一次举报的内容),并已累计向校党委上书六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党委所采取的不闻不问情况下,这种严重违反道德底线的、毒害众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博士生的、败坏校风的事件,便以不了了之的状态持续到如今。 在我们六人完成按照组织手续向学校领导人举报之后,现在不得不将此事公诸于天下,借以报答一年来全国人民的关注。 《李连生束鹏程四次骗取省部、国家科技奖及荣誉称号的造假事实》 1.2007年申报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的造假事实 李连生、束鹏程2007年以往复式压缩机及其系统的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为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07年年底公示。 我们经仔细审阅报奖书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李连生、束鹏程所谓由他研究开发的系列产品,多为外国、我国压缩机行业的早年专利和成果。至于他所罗列的《经济效益应用证明》,则属于某些单位碍于师生情面不得已才给他们开具的情面数据。 例如,李连生、束鹏程在报奖书列有沈阳某厂9700万元经济效益证明,但该经济效益证明中并未提及西安交通大学、当然更未提及李连生,束鹏程的名字,而且还没有提及李连生的任何技术。 1965年从我校压缩机专业毕业的王瑞森,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担任技术厂长之职。1985年该厂以850万马克从德国博西克公司购买了4M系列压缩机的图纸和技术,经沈气厂老一代人消化吸收、研制成功4M50和4M80大型石化用往复式氢气压缩机,并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和石化总公司科技奖(王瑞森厂长将他们所获得的两项奖励证书复印件和两度共计24人的获奖名单都寄给我们)。这些成果与西安交大毫无关系。而在李连生的报奖书中,却谎称这两种压缩机产品是利用李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开发研制的并达国际先进水平云云。还弄来这两种压缩机的9700万经济效益证明。 这就叫抢夺! 又如,为李连生、束鹏程提供10300万元经济效益证明的温州固耐化机公司,称其6M32压缩机是采用李连生的技术研发的。实际上温州固耐公司早在2000年以前就开始生产销售6M32压缩机等产品,而且这个产品的原发地属于四川简阳的华西公司(有原产品设计总工某某可证)。李连生是在2004年后才与固耐公司建立联系的。全国大型压缩机行业技术人员都能证明6M32压缩机的研制生产,与李连生们毫无关系。鉴于温州固耐的大额经济效益证明,其公司董事长成为第九获奖人。 再如,李连生、束鹏程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的产品广告上摘录了一幅《油田注气用压缩机》的图片贴在报奖书上,谎称这是他们合作开发的我国海军用的、达国际先进水平的螺杆-往复串联的高压压缩机,并且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封锁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支撑报奖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于上述造假行为,一年来经我六人多次向西安交通大学举报,学校仅以从教育部撤回报奖了事,从不追究其造假行为、影响和流毒及责任。甚至连李连生是否造假的结论也从不允许讨论,还在交通大学的各种媒体上频频亮相让李连生风光八面。 2.2001~2005年获得长江学者、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造假事实 李连生获得上述荣誉的主要业绩来自主持陕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涡旋式空调压缩机系列化产品研制与试验》。所谓涡旋式压缩机,它是一种新型压缩机。从90年代以来,苏州的谷轮公司,广州日立公司,大连三洋公司,他们的空调用涡旋压缩机的产量各自都在40万台/年以上,这些公司由此也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然而到了李连生这里便完全南辕北辙了。 (1)1996年,李连生和束鹏程副校长以《西安交大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和主任的身份共同出马,向陕西省计委等部门吹嘘和担保说是:他们已掌握了涡旋压缩机的核心技术,能在陕西省实现涡旋压缩机产业化,其经济效益必将十分巨大。从而令省计委信以为真,决定立项。并且在西安北郊成立了《泰德压缩机公司》。 (2)然而,从1996年到2003年的项目实施期间,由于试制的产品有严重性能缺陷,无法打入市场推广应用。1998~2000年期间李连生将他自己的所谓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涡旋压缩机产品图纸和技术转让给无锡某机械厂,该厂花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却无法造出合格产品、损失惨重。该厂无奈之下才将李连生诉诸法律,法院判决李败诉、并向无锡某厂赔偿经济损失。 (3)就这样一个在研发中基本技术解决不了的、前途未卜的产业化项目,成了李连生2001年获得长江学者的资本。当时公开宣传李连生申报长江学者的根本业绩是:为陕西省《涡旋压缩机产业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这个重大贡献的证明材料是何单位所提供?我们要求重新审查长江学者申报材料,届时必然会水落石出。 (4)到了2003~2004年,《泰德压缩机公司》由于产品性能、质量不过关只得宣告停产。结局是:①李连生代表西交大投资的机床等资产和所谓技术全部撤回学校(现在这些机床还放在交大供出租或闲置),②李连生等不再与《泰德公司》有任何关系。③这个喧嚣一时的、根本就没有技术保障的《陕西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就此寿终正寝。使陕西省化肥厂净损失两千万元,其他参与单位的总体损失也在两千万元以上。 (5)这种事件如果发生在一般教师身上,肯定是身败名裂。然而由于李连生的后台是学校的副校长束鹏程,因而在该产业化项目完全破产的情况下,到了2003年李连生等人居然还把这个破产亏损项目进行包装,推出《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报奖项目,申报并且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报奖材料中附有三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证明:一个是上面所述的破产的西安泰德压缩机公司的经济效益证明,其中写着:2003年获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泰德公司 压缩机产业关停的 2003~2004年,居然还大获经济效益? 另一个是西安某压缩机公司出具的 2003 年实现的 300 多万元的涡旋空气压缩机产值证明,这个证明是李连生按经济效益证明表的格式要求人家提供的预期产值证明。同时也反映了这家公司对李连生宣传的涡旋压缩机新产品有热切的期待。据我们掌握的信息,这个西安某压缩机公司生产各种往复式压缩机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但至今也没有生产过任何涡旋式压缩机。 还有一个经济效益证明是志高空调公司的销售空调器的数千万元的产值及经济效益证明,也就是说,李连生及泰德公司作为志高空调的供货商,其压缩机两头算效益,更不用说志高公司为李出具的效益证明大部分是假的。如果李连生等有异议,请拿出当年销售给志高公司的压缩机产品发票。 (6)2005年,李连生、束鹏程的上述涡旋压缩机获奖项目,经陕西省科委推荐,又申报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报奖的材料我们未能看到,但可推断,他们从全国各地不同企业开回来的经济效益证明,不会少于1.6亿元人民币。这就预示着,李连生实施了比申报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更大的造假行动。这只要通过查阅报奖书和落实相关企业经济效益就可令其昭示于天下而真相大白。 无怪陕西省经贸委的一位处长后来对我校一位老师说:交大李连生,在北关泰德公司也搞涡旋式压缩机,虽然最后是停产、交大退出再也不提北关泰德公司的事,然而,却损失陕西省国有投资四千余万,在这种情况下李连生不但拿到长江学者,还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大奖。李连生的本事真是大啊! 3.李连生为其妻造假学历档案,骗取职称和工资晋级 李连生不仅学术造假,而且在履历档案作假方面也颇有造诣。 李连生的妻子熊春杰在李连生的《压缩机工程中心》工作。2003年申报工程师职称时其学历为专科毕业;但在李连生获得的教育部2007年一等奖的报奖书完成人员情况表里熊春杰排名第14,此时熊春杰的学历就变成1995年深圳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士了。凭借本科学历,熊春杰拿到高级主管的头衔、工资大幅度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学历的偷梁换柱发生在2003~2007年期间。此刻,李连生先后担任本校能动学院主管人事的副院长、能动学院党委书记和交大人事处处长(14个月后辞职!)。据推算核查,其妻的大学毕业学历肯定是伪造的。假学历进入交大人事档案并获得晋级,不可能是李连生之外的其它人帮忙完成的。当然,作为熊春杰的直接领导工程中心主任束鹏程在总共管理不到10个人的情况下,对熊春杰的升职,提级,难道没有提供假材料吗? 我们于2008年9月向学校做第四次举报时揭发了这种事情。2009年1月6日学校人事处给我们六人复函云:各位老师举报经过核查属实,已给熊春杰予以行政警告处分,并追回非法所得利益。 但是,2008年9月第四次举报中的主要要求是:【要求学校立即追查什么人能将熊春杰的原履历从学校人事档案中抽出?什么人替其妻炮制的假学历?而且又是什么人能将假学历塞进学校人事处的档案中?并且要求对他们夫妇主持的《国家工程中心》的财务进行审计。注:其妻担任出纳!】 对此要求,学校党委书记等及相关部门始终讳莫如深,依然是不理不睬。试想,这等骇人听闻的大案如果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学校岂不炸开了锅?岂不早将私闯档案重地的盗贼绳之以法了吗!? 再试想,李连生在人事档案方面都能够胆大包天的进行掉包,上欺国家下欺人民。那么,他还有什么地方是其道德禁地而就此罢手呢? 以上内容,系举报李连生弄虚作假的六教授集体讨论的、也是历次向学校举报的内容。我们对以上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 人人都明白,如果你李连生和束鹏程不敢出来澄清你们的清白,不敢与举报人进行当面对质,你们还有什么好抵赖的呢? 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退休教师陈永江、郁永章、杨绍侃 2009年3月3日
个人分类: 基本造假事实|46560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严重学术造假应该以诈骗罪公诉
lincbacon 2009-3-20 11:32
唐凌峰先生博文《学术道德应该立法 评院士造假事件 》,将严重学术造假事件归为学术不道德事件,然后说道德层面的事应该立法。我认为似有不妥之处。 在大多数现代国家或社会中,绝大部分违法犯罪的事不道德,但是只有部分严重不道德的事才被界定为触犯法律。 我以为,以严重学术造假骗取国家机构经费,造成国家巨大损失,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的,应该是法律层面的事件,是否应以诈骗国家机构罪嫌疑论处,由国家公检机构公诉。 以严重学术造假骗取民营学校,公司和个人的较大利益(主要指金钱上的好处)的,造成其重大损失的,是否应以普通诈骗罪嫌疑论处,由受损失单位个人自诉。 什么是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是数额犯,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当立案。行为人采用诈骗的方式骗取公私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才构成诈骗罪。 具体 如何界定严重学术造假,如何量刑,如何具体操作执行,应以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细则增删方式颁立。如此,可以较快地消除学术造假无法可依的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个人分类: 良知和良心|64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九阴真经是如何练成的
热度 1 lincbacon 2009-3-18 11:36
最新生物医学成果鉴定的一般方式是同样或类似的结论由不同的实验室相互验证。一个新的科研成果如果能被不同实验室相互独立证实,通常在较短时期内就很快被界内同行认可。 愚蠢的造假者如贺海波,聪明的造假者则利用这种公认的潜规则,由两个或多个科研小组,或有意或无意,几乎同时编造一件美丽的科学新衣。 他们在编造的过程中,时或通气交流,时或心照不宣。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把大众的钱申请进自己的腰包。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深谙皇帝新装的制造密法。 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领,都掌握了一至多种独特高级技术和独特复杂原料。 由于他们的故事的完美性和创造性,这些故事都发在科学的顶级杂志上,篇篇都光彩眩目。 于是众多科研小组跟进。 众多小组一起竞争,结果却是假胜真汰。首先发文章,声称重现光彩新衣的必是那些造假者。 能做出和他们类似的结论,并有所发展的,也都或多或少分到一些好处。或发文章,或得课题。 N多岁月过去了。在华丽的科学皇帝新衣周围,聚集了一堆忠实的盐巴。 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一些人对这个美丽的新衣提出疑问。 有人提出疑问,造假者们不慌不忙。 先是质疑你所用的试剂是否符合要求;再呢,就说生物个体具有多样性;最后是干脆暗示你的实验技术不过关,科学水平不行。 想想也是,这么多的不同课题组都看到了,怎么我会看不到? 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差距咱就那么大尼? 痛苦啊痛苦,不在痛苦中死亡,就在痛苦中痛苦。 很多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你本来很自信的,这么一来,就开始有点不自信了。 只好回实验室披星戴月重复做,五遍七遍地做。 很多生物实验,一个周期从准备到完成,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半载。 五遍七遍地做。还是看不到!看不到怎么办? 看不到就没文章,没文章就没课题,没课题就没工作 于是又有更多的人投降了,举手声称自己也看到了辉煌奇妙的新衣。 怎么办?你再看不到你就要失去你的五斗米了,你折腰不折腰? 文章如此多娇,引无数学者竞折腰。 说自己看到了的都有文章,有课题,至少还能在科学界混饭吃。 又N多个日夜过去了 那些声称自己还是没看到的,就基本上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真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个人分类: 学术和造假|150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又拔掉了一个小萝卜头——关于浙大对学术造假的处理
deminglei11 2009-3-16 20:52
最近,浙大对学术造假的当事人进行了新的处理,对学术造假案的始作俑者 贺海波扫地出门,这是早就执行的事情,不同的是,吴里茂也丢掉了浙大的工 作,和贺海波一样,吴里茂也是一个小萝卜头,这次,也难免从浙大这块肥 沃的土 地被连根拔起,承担了他该承担的责任。真正的大佬我们的院士只是不 再担任院长而已。其实,这是当前情况下,浙大能做出的最好的处理啦,估计 每人会认真到对年逾古稀的院士穷追猛打,还有必要这么做吗?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4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署名学者:只有高潮,没有快感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09-2-28 09:37
署名学者:只有高潮,没有快感 做学问的全过程就是画龙点睛的全过程, 真正的科学乐趣在于一笔一划地描绘龙的鳞片的过程, 而署名发表只不过是点睛的一瞬间。 画龙点睛:画龙是一个过程,点睛却是一个状态(高潮)。 有一些科学大老板, 他们经常(或主动地或被动地)处于点睛状态,也就是说 他们经常处于署名发表的高潮状态( ejaculation )。 实际上,他们一点也体会不到画龙过程的乐趣, 难怪他们事后都要发表个声明,说 那次点睛(署名)本人一点也不知道。 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就是画龙点睛的全过程, 在画龙的漫长过程中体会乐趣, 在点睛的短暂瞬间里感受微妙。 俺在乡下念高中的时候, 曾经到一个村庄去支援秋收。 那村庄还比较发达, 有一个优良羊配种站(就是个院子)。 主管那公羊交配工作的, 是一个大姑娘。 我们当时都很羡慕那姑娘有一份科技工作, 比我们拔麦子强多了。 那姑娘用一个捕精器, 把那公羊闪了一次又一次, 然后,那姑娘把公羊的精子注射给多个母羊。 (因为是露天操作,我们很多同学都观看了) 那公羊喃喃地叫着, 被动地和主动地坚持着工作, 就像是学术界的专职署名学者, 一点也享受不到得到数据的乐趣, 只是稀里糊涂地主动和被动地署名, 只有署名的高潮,却享受不到获得数据的快感。 同样,那可怜的公羊, 高潮是达到了, 看上去一点快感都没有。 那可怜的公羊, 只有点睛的高潮状态, 却没有画龙的漫长过程, 能有画龙点睛的快乐吗? 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就是画龙点睛的全过程, 在画龙的漫长过程中体会乐趣, 在点睛的短暂瞬间里感受微妙。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59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hhanb 2009-2-18 16:30
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种种迹象看来,当下教育界对于考试作弊或者论文抄袭等现象已经不以为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对于现实无奈的表现,还是真的觉得无所谓。不管怎么说,我都认为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说高校乃至中学教学评估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集体造假的话,不如干脆将它停下来。因为,评估未必就能改变什么,可一旦广大师生不把造假当回事,问题可就严重了。 最近浙江大学发生的有院士卷入的学术造假行为,我国学术风气再次让人揪心。 《科技日报》最近也有采访研究生的报道说,类似的科研造假现象比较普遍,以至于被调查的博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此持宽容态度,这就不得不引发人们的深思和忧虑。 早在 2008 年 4 月 22 日《中国青年报》有报道说,我国高校理工科实验数据编造篡改的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严重。 在这篇题为理工科高校的黄禹锡现象的报道中,援引南京某高校一位孙姓研究生的实话实说:论文中的几个数据确实还是对不上结论,应该重新做一下实验,可是,这段时间太忙啦,来不及重做,我想还是自己改改吧。 这位研究生有位校友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他所在班举例说, 80 多人中从没有改过数据的就十几人而已。 浙江大学一位本科生在一篇反思实验数据造假的文章中表示,其在校园网上以实验为关键词搜索到的帖子有五六页,其中不少是求实验数据的帖子,有的甚至直接求优秀实验报告。这种说法同时得到天津高校一位研究生的认同。 早先听说过有枪手带考的,有向主考老师施小恩小惠期望获得一个好分数的,也有托人找关系请老师手下留情的,还有文科论文抄袭买卖的。这些还好,总不至于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太大的伤害,这回可就不同了,理工科研究的大都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课题,如果把研究成果建立在实验数据不准确的基础上,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是人都想得出来。而我要说,这样的行为更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的腾飞是建立在近代实验科学基础之上的。实验在促进人类科学的发展方面,曾做出过而且必将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之所以如此,就是自然科学的实证性所决定的,也是求真务实这种科学精神所要求的。圣西门说:必须轮流交替地在事实的阶梯上上升而后下降,下降后再上升,这是献身科学研究的人在一切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科学家李普曼也说:科学是严谨的,一切都要通过实验,切不可轻易相信自己的推理,而要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说明理论的正确性。其实一部科学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以长期持久准确观察和记录天文数据而著称的第谷,生前为他的学生开普勒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天文数据,希望学生能够完成他的夙愿。开普勒接过老师的资料,在经过一番计算与推理后,得出的结果总有 8 弧分的差距,这不是一个多大的数值,尤其是同巨大的天体系统相比较起来。要是按照当下某些人的做法,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是笔者要追问的是,假如真要是这么做的话,还会有开普勒三定律吗? 开普勒没有投机取巧。他深信第谷的观察绝对不会出问题,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反复的演算与求证,工夫不负有心人,结果正如他本人亲口讲的那样:就凭这 8 分差异,引起了天文学的革新!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于 1871 年发布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1875 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发现了镓元素。一天,他突然收到门捷列夫的来信,指出他对镓的比重测试有误。 这事让布瓦博德朗很不爽,他不知道门捷列夫何许人也,更不知道他所发现的镓元素就是门捷列夫几年前预言的亚铝。 几天后,布瓦博德朗在回信中坚称镓的比重是 4 . 7 ,而不是门捷列夫认为的 6 。 这事要是照当下一些研究生的做法,只需拿起笔改一下不就得了,有什么好较真的。可是两位科学家在这个问题是都是较真的,都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门捷列夫再次写信给布瓦博德朗说:镓就是我预言的亚铝,他的原子量接近 68 ,比重应该在 5 . 9 上下,不是 4 . 7 ,请再试验一下,也许您那块物质还不纯。在取得高纯度的实验物质后,布瓦博德朗重新实验测得的结果是 5 . 96 。当然,这样的结果一定是经得起考验的。 贝尔纳在《科学的功能》一书中指出:在任何全面的研究性著作中,绝对有必要既在统计数据上又在细节上做到精确无误。从这一点上看,目前理工科大学出现的实验数据篡改或编造问题绝非儿戏,一定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对神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职业道德的亵渎。 今天的研究生是未来科学家的后备力量,如果这支队伍从一入道就黑白不分,不坚守科学贞操,我们还能指望他们担当科学大任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9688 次阅读|3 个评论
院士卷入“学术造假”风波说明了什么?
immuneweb 2009-2-18 07:15
《瞭望》新闻周刊2月16日发表文章:院士卷入学术造假风波(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6262.html ),详细描述了该风波涌起的来龙去脉,其实该事件的出现是目前国内科研环境导致的必然,只是该课题组运气不佳被揭露了而已,目前国内的学术腐败和官员腐败一样,有蔓延的趋势,而官员的腐败可能风险大一些,后果严重一些,而学术腐败往往和单位利益密切相关,往往是单位出面袒护之,我想韩国的黄禹锡看到国内的学术环境一定后悔没有出生在中国,如果他出生在中国,他服务的大学绝对会以国宝级专家对待,不可能象韩国大学那样自己动手查出造假真相,即使其他人员有证据说明其造假,校方也会发表调查结果,该项造假与黄禹锡无关,是实验室一名博士后私自造假,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时,没有经过黄禹锡审阅和签字,所以黄禹锡不负学术造假的责任,仅仅有疏于管理的责任。然后黄禹锡会在媒体面前神情严肃地说明自己疏于管理的多种原因,可见在国内当老板很舒服,有了成绩是自己的,有了问题是学生的。 其实该风波暴露了国内大学和学术界的两个方面的问题: 1.学术管理的行政化:其实该风波的最直接原因是浙江大学的博士后留校规定,博士后出站要留校,必须能评上副教授职称。而评上副教授职称需要若干篇SCI论文,博士后在流动站两年内要发表若干篇SCI论文,那只有进站就写文章才能完成,不可能等实验做出来再写文章,那样就不可能达到副教授的标准。目前国内很多大学为了学校排名,为大学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制定了很高的学术任务,当这些学术GDP通过正常途径无法完成的时候,出现逼良为娼现象就在所难免。一方面我们在声讨造假者的同时,难道我们大学的管理者不应该反省和自责吗?难道不是我们制定的不切实际的政策导致的这样的结果吗?难道不是我们的政策把年轻人给毁了吗? 2.院士被神化:前几天看了一则新闻,安徽省成立院士工作办公室,号称向院士 借智。对这样的提法不敢苟同,其实目前国内之所以对院士趋之若鹜,原因并不在于院士的智,而是院士所占有的资源。网上有网友报料,浙江大学很多学院的院长都是院士挂名(参见浙江大学兼职领导一览表 http://www.xysforum.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lilianda55.txt ),那么浙江大学这样做直截了当的好处就是浙大在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获得的基金,全国第一(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6177.html ),我想从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的角度,浙江大学不会是全国第一,那么为什么他们能拿到基金全国第一,这些院士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该则风波的当事人75岁的李连达对记者坦言,他的主要工作地点在北京。2004年受聘浙大药学院院长后,一般每两个月去浙大一次,每次3至5天,其中专门有一天是抽出时间了解众多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进度,时间不多、精力不够,无暇关注其他事项。可见浙江大学把一个全职职位的院长,聘任给一年去不了几天的院士,绝对不是想用什么院士的智力,而是利用院士的资源,这也反映了国内把院士神化的一个方面,如果院士们没有占有太多资源,也就不会在院士身上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我们的中科院和工程院,难道不能出台文件限制院士兼职吗?
个人分类: 生活|39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顾院士到李院士:院士团队造假前赴后继
deminglei11 2009-2-9 20:40
最近,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课题组严重学术造假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从浙江大学丢卒保车,开除造假直接执行者副教授贺海波,到李院士认为天士力集团报复,再到浙大校长散布李院士无动机造假之言论,一起本是学术界的严重违规事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几乎在大家热议李院士造假的同时,陈安的博文 当年的顾冠群院士剽窃事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2891 也在科学网上广泛浏览,通过该博文,了解到当年顾院士的生活和仕途受剽窃事件的影响很大,从东南大学校长下台后,不到一年就黯然离世。 对比顾院士当年的表现,好像李院士底气更足一些,首先自己能抛出所谓报复论,是因为别人的报复,才将事件的真相给捅出来,其次,有堂堂浙江大学校方的极力维护。陈学雷认为李院士应该引咎辞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3289 ,博主个人认为,李院士如此足的底气,是很难辞职的,再说,李院士的职务很多,即使辞职,辞那个职务,好像也很难说,是不干院士,还是不当院长,这都没准。 从顾院士到李院士,国内的所谓学术大师们造假不分先后,前赴后继,或许是因为这些大师们的队伍太强大,手下的人造假他们无法察觉,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出了事,依然如此牛烘烘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是牛年,无论做事对与错,都要牛气冲天的缘故。或许是多年来一直很牛,过于自信,放松了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院士们的团队一个接一个严重犯规,中国的学术和科学该何去何从,实在令人揪心。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益面前为什么学术良心如此卑微
deminglei11 2009-2-7 00:39
 63岁的祝国光博士至今还记得,当初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看到有关中药和西药对治疗心肌梗塞疾病具有同等疗效的学术论文时,那种难以言状的兴奋之情。时隔数月,他却惊讶地发现,那些看起来水平非同寻常的学术论文大都是编造的,而且论文的作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著名中药药理学家李连达及浙大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和课题组主要成员。(《21世纪经济报道》2月3日)   老实说,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已经对我形成了审丑疲劳,在我们这个时代,学术造假俨然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但浙大博士后贺海波的论文造假还是引起了我的震惊,震惊的不是造假论文的作者中有的属于重量级人物在国外,同样也有诸多重量级人物造假,比如号称克隆之父、韩国民族英雄的黄禹锡。我震惊的是在这样一个学术造假事件面前,有关方面相互推诿、消极对待,我们的学术自我纠错机制俨然破产,这让中国学术界在学术造假灰垢上再次蒙羞。   让我们看看有关方面的表演吧!祝国光受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委派回国打假,并先后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但祝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不仅如此,浙江大学方面两次打电话给祝国光,称造假行为系贺海波个人所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   贺海波的造假到底与李连达院士,与浙江大学是否有关,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知道,贺海波利用造假手段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与浙江大学近年学术地位的提高,可能有一丝关系;贺海波造假发表了这十几篇问题性论文,与国家拨付课题经费肯定也有关,因为论文均注明了研究经费的来源和编号;当然,如果认定贺海波的造假行为与李连达院士有关,那与浙江大学的声誉肯定也有关,院士对于一个学校的分量不言而喻。那判断贺海波的造假到底与李连达院士,与浙江大学是否有关,恐怕就不能光靠一个声明了事,更需要组成调查组,用事实和证据来说话。甚至,这个调查组还不能由浙江大学单方面组成,而应当由中立的权威专家来参与,或者完全由其他部门的人员组成。   出现学术造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所谓声誉,高校、研究所等学术单位甚至是主管学术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讳疾忌医,一味地护短,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自我纠错能力。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在诸多学术造假被揭露后,有关方面大多持如此态度。而在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学术造假被揭露出来后,首尔大学迅速进行调查与处理,剥夺了其诸多头衔,而黄禹锡也因此向公众诚恳道歉;不仅如此,韩国首尔地方检察厅还以涉嫌以欺诈罪、挪用公款罪及违反《生命伦理法》的罪名将黄禹锡送上了法庭。   难道,对于国内那些以学术为生命的大学、研究所,在利益面前,追求真理的信念、学术事业的发展、学术纪律的维护、学术良心的捍卫,都是如此的脆弱,如此的微不足道吗?   可以说,正是学术自我纠错机制的缺失,学术界缺乏自我净化的能力,学术界造假被揭露的几率很小,即使被揭露,所接受惩罚很小。在利益大而成本小的驱动下,所以,我们不仅出现学术造假,而且出现大面积的学术造假;不仅学术造假在各个领域风行,而且学术造假前仆后继,在造假者跌倒的地方不断前进。(杨涛) 来自中国青年报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4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别太不拿“诚信”当回事了!
liuying56 2009-2-6 12:38
最近因有院士涉案的学术造假风波闹得纷纷扬扬。有人讲,造假之风屡禁不止,是因为其风险成本很低。毒奶粉事件让一个品牌价值150亿的三鹿毁于一旦,不可谓成本不低,但国人能从中吸取多少教训,还真得很难说。 几年前安徽阜阳的假奶粉,并没有让国人吸取教训,假奶粉事件却带来了毒奶粉的蓬勃发展。 当社会重视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了,婴幼儿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当社会重视绿色食品了,一下子到处都是绿色食品了;当社会重视教育了,教育就产业化飞快发展了,具有博导、教授、教授级高工、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官员比比皆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假话、假事、假货、假新闻、假学历、假成果等等,成了社会的常态。 说到底, 中国人太不拿诚信当回事了。 官员说假话、办假事,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 我们最常见到的情形是,一个事件发生后,有关官员的讲话往往是根据需要说的,而不是根据事实说的。镇坪县为了发展当地 经济 ,一直在千方百计地做华南虎的文章,一介草民周正龙适时地提交了虎照,当地政府官员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有多方参与导演了一出皇帝新衣的闹剧,把丑丢到了全世界。同一个案子,周正龙判了个诈骗罪,而官员们仅仅因工作方法错误受处分。 不以造假为耻,而是把 造假和说假话视为一种工作方法,或工作需要。 官有说假话办假事之风,想必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造假贩假屡禁不止。 浙大校方回应学术造假事件时,让人感觉与 正龙拍虎同出一则,认定为由 贺海波一人所为,仅贺海波一人涉嫌造假,其他人只有管理和工作方法之责。 浙大称,虽然院士是药学院院长,但大部分时间不在这边,他的人事关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身为药学院院长,并不负院长之责,这个院长只是个挂名的,或者说假的。我们不知道浙大还有多少类似假的东西,但这类造假肯定不是贺海波一人所为。
个人分类: 杂谈随想|39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界的最高待遇:造假豁免权
大毛忽洞 2009-2-6 08:58
学术界的最高待遇:造假豁免权 重要学者造假,因为有豁免权而自然而然地被豁免。 虽然这不是法律条文,但是比法律条文还好用。 这种造假豁免权的实施程序如下: 1 )先忽悠单位发表(或不忽悠也发表)一个措辞强硬的声明 这声明越强硬越好,调子越高越好,如果能和政治挂钩最好。这样就会把揭发造假的人置于比较危险的境地。 2 )有条件的单位,还要忽悠上级部门也发表一个肯定声明的声明 如果能忽悠上级部门也发表个声明,这等价于把豁免权扩大了 2 倍。 3 )如果能把网络封锁或者屏蔽,这又等于扩大了豁免权 2 倍。 典型案例: 上海交大汉芯科技 发表声明 否认造假 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郑重申明 近日,在互联网相关论坛和网站流传有关 汉芯黑幕 一文,该文严重歪曲事实真相,公司及相关个人的名誉已受到侵害,鉴于此,我司郑重声明: 1 、汉芯系列芯片是汉芯团队全体成员经过长期地艰苦努力,逐步累积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汉芯系列芯片经得起相关部门及专家的检测验证,各项成果也已陆续进入了产业化阶段。该文所提 汉芯系列 DSP 芯片属造假 的言论纯属捏造。 2 、该文提及的所谓汉芯获得了巨额的科研项目经费的内容根本与事实不符,具体情况均可在相关机构得到证实。 3 、我司对上述侵权行为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的权利。 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 二 ○○ 六年一月二十一日(新浪科技) 汉芯事件没人负法律责任 时值年末,本报记者向国家有关部委询问的结果是,确实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中国青年报》)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4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造假的社会本质
可真 2009-2-6 02:17
学术不允许造假,这不仅是科学的要求,也是人文的要求。科学求真实,人文求诚实,皆排斥虚假。这个道理对学术界的人来说,可能是尽人皆知的,至少是不难懂得的。但为什么还是有学术造假现象呢?看来不是认识问题。不是认识问题,那会是什么问题呢?是社会问题。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动物,按其天性是不会去造假的。动物世界的一切都是天性使然,哪有什么造假现象?造假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不是人类的天性现象,而是人类的社会现象。学术造假也是如此,也是人类的社会现象,而且自有学术以来,古今中外都有造假现象,只不过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比较严重罢了。 尽管古今中外都有学术造假现象,但这里只是就中国的古今而言。 中国古代学术界喜好讲为学与为人的关系。当时的反对学术造假,主要是就学者的为人而言,是人文意义上的反对学术造假;反过来说,当时的学术造假,是人文意义上的学术造假,它表现为学者为人的不诚实,所谓 假仁假义 是也。时称 假仁假义 者为 伪君子 。 伪君子 的学术被称为 小人之学 。 小人之学 的特点是 为人 。与此相对, 君子之学 的特点是 为己 。 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 (朱熹语) 君子之学 是为自己修养得道而学, 小人之学 则是为夸耀于人而学。因其如此, 君子之学 是学而时习之,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小人之学 则是知行分离,言而不行,只把所学炫示于人,以求别人的赞誉。 小人之学 在先秦时期就存在,老子之所以提倡为道而反对为学,以至于认为绝学无忧,从学术角度看,就是针对当时言而不行的 小人之学 太过严重而如此主张。显然,在老子看来,要彻底杜绝学术造假现象,唯有绝学才能达到;反之,只要为学,就必有学术造假现象。看来,老子是对当时学术界的造假现象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才愤然走极端而主张干脆绝学的,如此就省得学者们去造假了。 要之,从人文角度看,学术假造是由于知行之间、言行之间有差异、有矛盾的缘故。学术假造的人文本质在于知行分离,言而不行。笔者曾在《真理新探 》( 载《江海学刊》 1999 年第 4 期 ) 一文中指出: 应该看到,在实践中不仅存在着知与行的矛盾,而且知与行本身也都各自包含着矛盾。就知而言,其内部存在着个人之知与社会之知的矛盾;从行来说,其内部也存在着个人之行与社会之行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当属知行矛盾范畴无疑。知行矛盾的解决,不仅意味着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也还意味着实现个人之知与社会之知的统一和个人之行与社会之行的统一。这里后两种统一,可以本质地归结为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即知行主体之间的统一或实践中人际间行动上、认识上的一致。而人们在认识上能否达成一致,取决于他们在行动上能否达成一致。如果在行动上不能达成一致,则决不可能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反过来说,行动上的一致,则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认识上的一致。 又说: 知行分离,是阶级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进言之,是一个利益关系问题。人们之所以不愿接受某种思想,不愿真正将它付诸行动,根本上是由于这种思想不反映其实际的利益和需要。 因此,从人文角度看,学术假造所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其矛盾越是严重,其假造就越严重,反之亦然。 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出: 大凡意识形态,都只是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特殊意识, 科学真理则是反映人类的普遍的利益和需要的,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普遍真理。因此,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即意味着对人类利益的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关系表明:人们的利益关系愈是一致,追求人类利益的人就愈多,科学就愈能得到发展;反之亦然。在有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由于人们在根本利益上彼此互相冲突,他们都在极力追求着各自的特殊利益,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反映和服务于人类利益的科学真理的发展。对人类利益的追求,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和谐的社会关系,则是科学昌明的基本条件 。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学术假造的实质是在于蔑视反映人类的普遍的利益和需要的科学真理,进言之,就是不愿追求人类利益,而是追求学者自己的特殊利益。 总之,学术造假所反映的是社会关系不和。社会关系越是不和谐,学术造假就越是严重。春秋时代社会大动荡,社会关系极不和谐,以至于分崩离析,这就导致了学术造假严重到了使老子有绝学之想的程度 。(按:周代的学术主要是关于礼的学术。) 近十数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导致其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和谐,相应的学术假造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反对学术造假须从根本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8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造假,也应严打
huarenmin 2009-2-5 22:57
近年来,有关学术造假问题及其引起的风波时有发生。最近,院士牵头课题组多篇论文涉造假被国际期刊撤销的报道及相关的后续新闻正闹得纷纷扬扬,在寒假期间相对平静的学术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事情起于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被举报论文剽窃、造假,而在贺的论文中,还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的名字,因此媒体纷纷冠以院士论文造假等标题予以高度关注。据中央电视台的消息称,浙江大学经过调查后认为,造假系贺海波个人行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详细回答了有关问题。但事情并未因此而止。李连达院士认为之所以自己被牵连进去,是因为他执意要公布的研究结果将使天士力公司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质量问题被曝光,因此才导致天士力借论文造假对他进行报复。浙江大学宣传部认可了这一说法。 这样一来,事情又闹大了。受此消息影响,近期涨势颇佳的基金重仓股天士力今天却逆市大跌,跌幅一度近6%,今天下午干脆停牌来发布严正 声明 以澄清媒体报道。 声明说: 公司聘任的学术顾问祝国光教授揭露李连达院士课题组学术造假的正当行为属自主行为;李连达院士枉加猜测,将祝国光教授举报一事视为与天士力相关,纯属捏造。 声明还 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被这些不端行为诱导和欺骗,同时公司保留诉诸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等等。 虽然早已知道学术界不再是一块清净之地,但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科技工作者,我每看到这类事情的第一反应仍是心情沉重,又有几分悲哀,几分愤慨,几分无奈。一粒老鼠屎就可以坏一锅汤,何况现在老鼠屎频频被发现,有些虽然达不到老鼠屎的程度,却也是不该在汤里出现的东西,这就难怪网上如潮的评论要将曾经被誉为象牙塔、社会精英的大学、研究所、博士、教授、院士等批得体无完肤了。即使如我这样对时事比较麻木的人,也觉得有些当事人的讲话或态度太有失风度和水准。 浙江大学杨卫校长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关于找不到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动机的妙论:李连达院士已经是院士了,他有必要这样做?他既没有要发表很多篇文章的压力,也没有业绩点考核(经济利益)的问题,因此我们找不到他要作假的理由。这些话出自同为院士的中国名牌大学校长之口,确实令人觉得荒唐可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杨校长的这番话却又不失为总结当今学术造假问题的至理名言!那就是:要发表很多文章的压力和业绩点考核(经济利益)的压力是学术造假的动机和理由。 关于当事人之一的李院士的态度,还没有很确切的报道。我在科学网上看到的据称是75岁的李连达院士3日傍晚在北京家中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指出: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出在自己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国内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商业利益,于是该公司试图收买李连达不成,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对于李院士和祝国光之间的是非曲直,我没有资格评论;但是如果举报的是事实,那首先要承认。在谈到贺海波剽窃论文及一稿多投的问题时,李院士首先承认自己对相关人员疏于管理,然后解释说,贺海波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自己的学生,自己与贺海波是合作者而不是师生关系。这些说法,也颇令人费解。贺海波2006~2008年在浙江大学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李院士既然是联合指导老师,至少应该把贺看作是自己的学生,担当起老师的职责。 还有一个当事人是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据说吴主任这两年在哈佛药学院进修,要等到2010年才能回来。但据浙江大学杨卫校长说:吴理茂曾要求,所有从这个课题组出去的文章,作为实验室主任,都要署上他自己的名字。听起来真是有点牛!那几篇有问题的论文,好象吴主任大多是第二作者、通信作者。那么,这位远在美国的吴主任是否知道,你要求署名的文章出了问题,你是否也该承担一点责任呢? 学术造假,屡禁不止,原因何在?我想,除了造假者本身在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方面的暇疵外,杨校长谈话所总结的要发表很多文章的压力和业绩点考核(经济利益)的压力确实也是驱使一些人学术造假的重要动机和理由;类似李院士、吴主任这样牛气冲天但又对自己的学生或助手疏于管理的导师,以及发生学术造假事件单位的某些领导的暧昧、遮掩、护短,也在客观上帮助了学术造假;而对学术造假的调查、处理缺乏法律、制度层面的程序或规定,也常常使学术造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 如何应对?依我看来,我国的学术造假问题也该严打了。
个人分类: 杂感|6240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联署文章学术造假责任人的思考
黄安年 2009-2-5 08:15
关于联署文章学术造假责任人的思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2 月 5 日发布 最近媒体披露浙江大学药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被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目前他已被校方解聘,有人同时披露,在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校方认为造假系个人行为,与院士无关。 (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4/052717144011.shtml ) 其实这一事件 , 还在去年 11 月 30 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于中南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道德诚信建设报告中就加了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案例 , 并非现在的事。 (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5/050917151546.shtml ) 浙江大学调查处理和媒体的关注 , 涉及联署文章学术造假责任人问题的讨论。 在联署文章中出现学术造假的现象已经不是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就我所知,某知名高校学报几年前发表的一篇连署文章涉嫌抄袭他人成果,而第二署名人正是在教育部身居高位某领导;广西某高校教师发表红学联署文章大量剽窃我老伴吕启祥研究员的学术成果。这些事件的结果,几乎全是由第一署名人包揽责任 , 宣布他们的导师或第二、三署名人没有任何责任。而连署人迄今没有公开表示歉意,使人怀疑怎么联署人名利双手而可以不负担任何责任 , 如果不对这种功利做法进行监督处理,那些联署人依然可以旱涝保收,逃脱干系。 既然联署自然回避不了责任 , 问题是责任多大要具体分析。断言第二、三署名人一点责任都没有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如果没有问题时第二、三署名人有名有利,一旦出现问题则第二、三署名人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在浙江大学联署学术文章剽窃事件中 , 联署名人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曾要求,所有从这个课题组出去的文章,作为实验室主任,都要署上他自己的名字。这种主动要求署名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第一责任人并不能替代主动要求署名人的责任。署名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现在学术界大量存在着名人挂名主编的现象、课题组审查和结项名人参与签署结论的现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名人参与充数的现象,这些整天忙于应酬的名人往往根本没有时间看看这些论文和学术成果就大胆应承和签字,他们拿了丰厚的报酬和享有盛名,但是一旦出了问题却说没有他的责任 , 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极端不负责任,学术造假的联署人或鉴定人是和真正造假人联在一起的 , 等于钉在同一颗耻辱柱上 , 应当受到道德谴责。 每个联署人的具体责任是不同的 , 例如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究竟有没有关系 , 校方认为造假系个人行为,与院士无关,  浙江大学校长说 : 从调查的情况看,李连达先生究竟有没有卷入贺海波论文造假的事件中去呢?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三句话:没有找到李先生涉及此事的证据;找不到李先生作假的动机;确实存在管理不严的责任。李先生也专门跟我们讲,他负有管理不严、对学生在学风方面教育不够的责任。 (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5/050917151546.shtml )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贺海波打着院士旗号造假,不仅李院士不能视而不见,而且中国工程院也得为捍卫院士的荣誉而要求讨个说法。这里还涉及现在我们的许多高校普遍用高薪聘请兼职院士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排行榜,这些院士受利益驱动往往兼任多个高等院校的教授,责任却事实上不负,即使事实上承担责任,鉴于学校主动聘任的兼职教授也大事化小 , 小事化了 , 这同样也是一种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不良现象。笔者建议在学术监督和处理上 , 在职和兼任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兼职为借口推卸责任。 附网上报道 : **************************************** 浙大认定造假与院士无关续:校长称找不到动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 年 02 月 05 日 05:09 新京报   近日,浙江大学一个由院士牵头的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的报道,引起关注。浙大药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被指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学术论文涉嫌数据造假、一稿多投等。而在这些论文的作者中,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及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浙大调查后认为,造假系贺海波个人行为,与院士无关。   校方是如何调查的,又怎么看待和整治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昨日,本报记者与浙大校长杨卫进行对话。   对话人物   杨卫  55 岁,固体力学专家, 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 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6 年起任浙江大学校长。   正当浙江大学一个由院士牵头的课题组多篇论文涉嫌造假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时,昨天,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卫正好在清华大学参加一个会议。会议间隙,他就此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最早是贺海波原来的老师发现论文造假   新京报:浙大博士后贺海波涉嫌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浙大是什么时候得到这方面消息的?   杨卫 ( 以下简称杨 ) :这个过程基本上到去年 11 月上旬就已经结束。最早是由中国药科大学的戴德哉老师发现,他原来的学生贺海波写的几篇稿子,用的是他课题组的科研材料,不是贺海波自己做的。戴老师就给我们药学院常务副院长写信,常务副院长就开始查这个事情。   贺海波从 2006 年到浙大药学院做博士后,李连达院士是联合指导老师。贺海波被聘为浙大药学院副教授之后,戴老师发现了他学术论文造假,就跟他说,你这种情况就不要再在浙大做了。   新京报:他当时怎么没有写信给李连达呢?   杨:虽然李连达是药学院院长,但大部分时间不在这边,他的人事关系在中国中医科学院。   新京报:学校的调查过程是怎么样的?   杨:贺海波承认了这个事情。他承认共有 8 篇论文,其中有两篇全部剽窃其博士导师的研究数据;有两篇部分是自己的实验数据,部分是剽窃内容;有一篇是一稿两投,实验数据全部是自己完成;有两篇实验数据全部由自己完成。其中文章中还存在一些图片、说明、数据和文字张冠李戴的情况。   新京报:贺海波在这种情况下被解聘了?   杨:贺海波去年出站时,被聘为药学院副教授。我们学校的规矩是,第一次聘用是有聘期的,不是永久性的。李连达先生知道论文造假的事情之后很生气,并且他自己的名字被擅自署到论文上,他认为该停止贺海波的教职。   经过正式的程序,去年 11 月 13 日,校长办公会决定撤销贺海波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贺海波在检讨信里说自己有危机感   新京报:听说贺海波本人还写了一个书面检讨?   杨:他写了一个很长的书面检讨,大概有十几页。前面比较大的篇幅是讲述这 8 篇文章,哪一篇是怎么张冠李戴的,哪一篇是一稿多投的,哪一篇是把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成果糅入其中的。   贺海波在检讨书里有这么几句话,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李院士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偷偷地进行,并且在没有取得李老师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的名字放在我所有的文章上;我文章的通信作者吴 ( 理茂 ) 老师由于工作忙,加上一直对我非常信任,我就利用这一点为所欲为,剽窃我原来导师的实验数据,抄袭我博士导师的文章,在文章完成后,没有经过吴老师审查,也没有征得他同意,直接投往国外,甚至一稿投往不同的杂志我的行为对他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对此我深感愧疚。   新京报:检讨信里还有其他什么内容?   杨:这封信我们一般不给别人看,因为其中有一段带有个人感情的话。贺海波在检讨信中回顾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包括出身山区农村,家庭贫穷,总是有危机感,刚结婚,孩子还小等情况。因为我们不是所有的博士后出站后都能留校,他总是怕自己不能被学校聘用。   我们找不到李连达院士作假的动机   新京报:在调查此事的过程中,李连达院士和药学院药理实验室主任吴理茂都有怎样的说法?   杨:贺海波的文章署名的另外两个作者都说自己不知道这个事情,一个是通信作者吴理茂,一个是李连达院士。   李先生在我们学校药学院有一个研究组,如果李先生不在学校时,就要由吴理茂负责。   吴老师这两年在哈佛药学院进修,要等到 2010 年才能回来。但吴理茂曾要求,所有从这个课题组出去的文章,作为实验室主任,都要署上他自己的名字。   新京报:现在李连达院士声称自己此前不知道论文造假的事情,学校方面怎么看?   杨:李先生告诉我们他确实不知情,大部分文章都是在 2008 年以后发表的,他当时正在美国。我们去年 10 月份开始查这件事时,他说不知道,但具体说知道不知道,也不好说。其他的署名老师知道不知道,我们现在还正在调查。   从调查的情况看,李连达先生究竟有没有卷入贺海波论文造假的事件中去呢?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三句话:没有找到李先生涉及此事的证据;找不到李先生作假的动机;确实存在管理不严的责任。   新京报:没有找到证据,是不是说李连达跟这件事没有关系?   杨:没有证据表明有关系,我没有说没关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问了论文所涉及的十几个作者,他们都说这事跟李先生没有关系。   新京报:那怎么理解李连达没有作假的动机呢?   杨:他已经是院士了,你说,包括一篇文章投两个期刊,或者一篇文章东拼西凑,把别人的东西弄到自己的论文里,他有必要这样做?   按照李院士的讲法,这几个论文所涉及的内容跟他的课题没有关系,他也没有要发表很多篇文章的压力。而且这些文章的影响都比较小,发表在这些杂志上,不是这些领域的 top 期刊。对院士来讲,他是希望发表有影响的文章。   经济上也不会给他带来利益,去年我们学校对文章有业绩点的说法,但他的人事关系不在我们学校,他本身也没有业绩点考核的问题。   我们找不到他要作假的理由。 杨卫:李院士称名字是别人私自加上去的   李院士负有管理不严的责任   新京报:要论责任呢?   杨:这个课题组里有一两个博士后,有两个已经是教师,还有八九个博士生。这个组的学术规范,怎么投稿,投稿时怎么使用通信作者等,以及学风,并没有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水平。   李先生也专门跟我们讲,他负有管理不严、对学生在学风方面教育不够的责任。   吴理茂现在美国,按照我们学校的管理,如果你是通信作者,总是有责任的。这个问题调查清楚之后,他应该负什么责任就要负什么责任。他现在哈佛药学院进修,有些东西不太好调查,因此还没做出最后决定。   关于投稿的事情,比如说通信作者。贺海波和吴老师提供的说法是,文章中通信作者的 E-mail 是吴理茂的,但贺海波联系投稿时,写的联系 E-mail 用的是自己的,而没有把通信作者的 E-mail 留上去。   新京报:你觉得这个说法可信吗?   杨:这个问题我们还正在调查。现在已有初步的证据说明,吴老师起码在事后知道有署名自己的文章发表。但是联系的过程他是不是知道,现在还不知道。   这次论文署名问题算不上学术潜规则   新京报:李先生声称不知情,但自己的名字却屡屡出现在论文中,你怎么看?   杨:他说他不知道,这都是别人加上去的,我们也不太好怪他。管理不严的责任肯定是有的,按照学术规范,所有的作者都必须知道。如果我的学生写一篇文章写我的名字,我不知道,那我马上要把这个学生开掉。   作为合作导师,作为药学院的院长,李老师肯定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   新京报:像这次论文署名问题,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学术潜规则?   杨:这算不上学术潜规则。按贺海波的说法,写上名人的名字,容易发表一些,希望能够被采用。他还专门写了一句文章经过什么什么人英文改稿,实际上也没经过这个人的英文改稿。他就是担心刊物说他的文章英文不好。   新京报:另一位揭发论文造假的祝国光曾提出疑问,在欧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每篇要支付 300 至 500 欧元版面费,粗略计算,十几篇论文需要 3 万至 5 万元人民币,非贺海波个人力所能及。   杨:要说贺海波的文章有没有缴过版面费,目前我所了解的账面上没有,因为贺海波之前是副教授,他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科研经费。   新京报:现在看来,贺海波承担了全部责任,会不会是受到了什么压力,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他的检讨书会不会有不真实的内容?   杨:从以往的案例看,出现了这样的事情,往往都是当事人推卸责任,而不是主动往身上揽责任。虽然他的检讨书不能公开,但我觉得,看过的人都还是能从中感觉到他的真诚的。   要说承担替罪羊的角色,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贺海波以后不可能再在这个领域做下去了,可能也不会再跟这个领域的相关人士有什么关系,也就不至于会遇到什么压力了。   造假人一辈子都在达摩克利斯剑之下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戴德哉和祝国光的这种学术监督行为?   杨:我们还是欢迎学术监督的。戴老师向我们提供信息后,认为学校处理得很好,主动给我们发邮件说这件事跟李先生没有关系。   祝国光给我写了两封公开信。在他写第一封公开信之后,我就直接给他打电话进行交流。   新京报:对一些年轻人学术失范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杨: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是专门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委员会,我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早在去年 11 月 30 日,这个委员会在中南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道德诚信建设报告会,我在这个报告会上临时加了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案例,当时有 500 多听众在场。   我告诉他们,年轻的时候,你想提职称,想往上走,如果做错了一件,就会终身遗憾。   其实,学术造假对造假人而言是很危险的。因为造假是白纸黑字在期刊上,这些期刊是要不断被别人学习的,无论事隔多少年,一旦被发现都会遭投诉,而一旦调查,就跑不掉了。这样你就一辈子都生活在达摩克利斯剑之下,这剑随时都可能掉下来。   □本报记者 郭少峰 北京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09-02-05/050917151546.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6484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么问和这么做行吗?
zhangxw 2009-2-4 19:12
这么问和这么做行吗? 最近, 2009.2 ,又一起论文作弊案被揭露。它涉及某大学的某院士等人。于是有关的院士出来表白说,自己对第 1 作者的把自己也列为作者之一的行为毫不知情。于是告诉大家:我是清白的。 对此表白,我自然无力承认或者否定。但是我打算这样反问一句: 某院士或者权威人物如果发现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而被署名于某论文。他历来的态度是什么?一贯做法是发表声明说此文的发表与我无关?还是一贯默认?甚至作为自己的成果,自己再宣扬?目前学术圈的潜规则是什么?默认自己是作者的情况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或者变相的普遍现象? 再就是,鉴于被动署名存在的弊端,是否应当提倡院士或者权威人物应当在适当的圈子内公开申明,未经本人参加的一切论文、成果,不得把本人作为作者或者参加人,而作弊者应当公开向我和大家检讨? 我们的学术界对于哪些没有参加具体工作而靠关系挂名的现象,是一贯严厉禁止而是越来越給于方便?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3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震惊!院士课题组严重学术造假
deminglei11 2009-2-3 16:48
众多论文具有明显造假痕迹 大约在去年10月底,旅居荷兰的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在网络上看到有人揭露浙江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贺海波论文造假的消息,立即上网搜集了与贺海波相关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发现这些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具有明显的造假痕迹。 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文章的奥秘2008年5月,德国《NSA药理学》杂志刊登以Haibo He(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慢性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其他作者包括Limao Wu(吴理茂)、Lianda Li(李连达),其中,吴理茂是李连达主持的浙江大学药学院的药理实验室主任。 根据文章所揭示的实验过程,课题组人员对小鼠进行开胸,人为地造成小鼠的心肌梗塞。然后,将这些小鼠分成若干组,分别服用中药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B )和西药贝尔普力(Benazepril)数周时间,采集药理实验数据和病理切片。实验结果显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是相同的。 对于中医学界而言,这篇文章所揭示的药学理论令人振奋,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它使得饱受非议的中医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地位。 没想到,这篇文章却因为另一篇文章的发表而出现了穿帮的镜头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2008年第60卷刊登题为《丹酚酸B和贝尔普力对小鼠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脏保护作用的比较》,作者依次为: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6人。其实验过程和目的与上述文章所反映的情况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慢性心肌梗塞,后者针对的是急性心肌梗塞。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实验数据竟然高度一致。 两个不同的实验,对小鼠用药的剂量不同,时间不同,获得的数据却相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祝国光向本报分析说,要么是只做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原封不动地拷贝了另一篇论文的数据;要么两个都是假的。至少其中一个是假的。 《NSA药理学》杂志主编米歇尔(Martin C. Michel)教授和《药理学通报》杂志主编拉森(Wladyslaw Lason)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剽窃和一稿多投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因此,我们对贺海波等人发表在我刊的剽窃文章,给予撤销。 进一步的调查,祝国光还发现,2008年3月,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发表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7人联合署名的文章《丹酚酸B对于大鼠大面积心肌梗塞的心脏保护作用》,单独论证丹酚酸B治疗心肌梗塞的药理作用。但这篇论文也是假的,其数据完全是从上述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发表在《NSA药理学》和《药理学通报》上的两篇论文中克隆的。 荷兰莱顿大学生物学系主任、《人种药理学》杂志主编Rob Verpoorte教授给本报记者的书面复函说,该篇论文已被撤销,并且就此与浙江大学进行了交涉。 此外,2008年3月,由Haibo He、Limao Wu、Lianda Li等7人共同署名的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究》的文章,所用的数据也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于上述三篇文章中有的数据。 《本草疗法研究》发现这篇论文的造假事实后将其撤销。主编伊丽莎白教授告诉本报记者:作者使用了其他科学家的数据,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撤销这篇文章。我们对这起事件非常认真,因为它是科学的欺诈行为。 问题被揭开源自导师的揭发信 上述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开,最初源于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的一封揭发信。2008年10月,戴教授致函《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指该刊2008年第22卷发表的由贺海波、吴理茂、李连达等人署名的有关小鼠心肌梗塞药理实验的文章,是对他的课题组此前已经发表在《国际心血管》杂志上的相关论文的抄袭。而戴德哉就是贺海波的博士生导师。 随后,《本草疗法研究》和《国际心血管》两家杂志主编发表联合声明,认定贺海波等人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属于科学上的欺诈行为 (Scientific Deception),决定将该论文撤销。 戴德哉的揭发信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使得与李连达课题组有关的一连串学术不端行为浮出水面。2008年5月,《制药学与药理学》杂志和《白血病和淋巴瘤》杂志发表了两篇文章的标题相近的文章。 这两篇文章一个针对的是白血病细胞HL-60,另一个是白血病细胞K562。针对不同细胞进行药理实验的两篇文章的数据,竟然连小数点后面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显然,两篇文章至少有一篇是假的。 据调查,这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系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李连达所带的在读博士生、课题组成员牛泱平,另两名作者为吴理茂和李连达。 除了公开编造实验数据外,李连达课题组还有多次一稿多投的记录,包括将国外发表的论文出口转内销,再次发表于国内学术媒体。根据学术界的通行规则,剽窃、造假、一稿多投等均属于学术不端行为。 不知出于何种动机,主要以贺海波为第一作者的这批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署名形式不断变换。以李连达为例,他的名字出现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就有下列多种拼写法:Lianda Li、Lian-Da Li、Lian D.Li、LIAN-DA LI、L.-D.Li、L.Li、Li L、Li LD等,包括他的课题组实验室主任吴理茂博士在内的研究人员,署名形式也都与此相似。 一位熟知内情的学者认为,如果来自同一课题组的学术论文存在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将一次实验复制到多个论文中,那么,只有将这些论文全部检索出来进行比对才能发现问题。而使用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署名,可以躲避在Pubmed(世界最大的美国国立图书馆科学论文数据库)上的检索。 据祝国光统计,迄今为止,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造假和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的论文已经发现了14篇。 个人造假还是集体造假 对于发生在自己母校(祝国光本科毕业于浙大)的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祝国光受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委派回国打假,并先后向卫生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等机构发出具名举报信,但祝表示,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工程院表示收到举报,正在立案调查。浙江大学校长杨卫两次打电话给祝国光,称造假行为系贺海波个人所为,与李连达院士无关。 那么,这种大规模的学术论文造假出于何种动机?是贺海波个人所为还是李连达课题组集体造假?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十几篇问题性论文均注明了研究经费的来源和编号,包括国家级的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地方性项目经费。既然大部分论文的内容是编造的,就意味着李连达课题组根本没有从事与之相关的实验,那些堂而皇之列出来的项目经费到底是如何使用的? 至于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所获取的名声,也是不争的事实。最近的一则报道说,浙江大学获得2008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各高校等研究性机构学术成果的标志)第一名,众多的假论文的积分是否已经被剔除? 面对质疑,去年12月2日,浙大校长杨卫致函《NSA药理学》和《本草疗法研究》主编,承认贺海波不仅存在一稿两投的行为,而且我们也发现了他过去发表的其它论文中存在欺骗。但这位校长称,这只是贺的个人所为,他自己已经承认,其他作者并不知道。据此,浙大于去年11月13日将贺海波解聘。 1月13日,浙江大学向本报记者发来一份《情况说明》:贺海波在浙大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其论文存在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的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 《情况说明》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国外的这些期刊并没有刊登,只是录用。有关人士表示,这只是初步结论,校方目前还在继续调查。 祝国光教授对浙江大学的调查结论提出了六点疑问。第一,这么多的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为何至今没有任何课题组成员对署名提出异议;第二,论文所反映的科研设计、思路、实验方法及项目,实验选择及搭配都有很高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决非出自博士后学生一人之手;第三,在欧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每篇要支付300至500欧元版面费,粗略计算,十几篇论文需要3万至5万元人民币,非贺海波力所能及;第四,论文从寄出到正式发表,一般都会经过多次修改,从论文的通讯联系人都是实验室主任吴理茂这一事实看,认为是贺海波擅署他人名字,而其他作者不知道缺乏说服力;第五,英国雷丁大学华人学者马玉玲在事发后向《本草疗法研究》杂志主编玛丽亚教授书面证实,2007年初,她的老师李连达将吴理茂等人介绍给她,希望给他们提供帮助;第六,论文都已经正式发表,有具体的出版日期、序号、页码,怎么能说没有刊登呢? 祝国光教授现已经回到芬兰。祝告诉记者,除上述14篇论文外,他和其他学者最近又陆续发现了与李连达课题组相关的其他有造假嫌疑的论文,并将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位学者转述全欧中医药协会联合会的呼吁:到底是贺海波的个人行为还是有组织的造假,应当成立独立的调查机构,彻底查清事实真相。 对于以上问题和疑问,2月2日,本报记者致电贺海波,但是贺的手机已经停机,无法联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郭国松)
个人分类: 学术腐败|661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造假及感言
wuyeqing 2009-2-3 09:18
今天的中国已经非30年前的中国,这是温家宝在剑桥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饱含了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也说明30年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社会问题.社会的腐败与多数政府的无能暴露无遗,资源和权利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新贵手中,逐渐缺失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看媒体的宣传我们处于太平盛世,但是走在基层就会发现国以不国,民不聊生.我们的社会民主确实进步了,这无疑是现任政府做出的巨大努力和成果,这是我们的中央领导人给我们老百姓唯一看到一线希望的地方.学术应该是最纯净的地方,现实它却是最肮脏的地方.这不是个别,这确实属于中国学术界普遍现象,行内人都清楚.有的人为了利益心照不宣,同流合污;有的人洁身自好,大部分没有说话权的人忍气吞声,只有少不分人在呐喊,这些人越来越少,因为有正义感的老一辈科学家越来越少,他们呐喊的分量也越来越小.我们的国家这样下去真的要灭亡,因为国家的大部分精英在欺骗我们的人民与国家,他们却置我国与西方国家巨大的科学技术差距于不顾.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有所作为,制定更为完善的制度打击社会腐败,打击从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