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剑桥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剑桥大学

相关日志

Hindawi携手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动科研成果的传播
Hindawi 2020-8-19 17:29
我们很高兴欢迎剑桥大学出版社加入我们的出版合作计划。在新的合作模式下,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5本期刊将利用Hindawi的开源数字化出版平台Phenom,以开放获取的形式进行出版。 —— Richard Bennett,首席商务官 开放获取正在成为促进科学研究传播的常规做法,也是各国政府、各研究委员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愿景。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学术出版业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对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为履行Hindawi对开放科学的承诺,我们于2017年推出了出版合作计划,旨在利用Hindawi在开放获取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开放获取出版方面的先进基础设施,帮助出版商快速过渡至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 剑桥大学出版社是继Wiley和GeoScienceWorld之后,最新加入该计划的出版单位。根据新的合作协议,剑桥大学出版社旗下的五家期刊将在Hindawi的支持下以开放获取的形式进行出版。我们将负责这些期刊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我们还会利用我们的开源数字化出版平台Phenom来完成编辑工作。这些期刊的所有权仍归剑桥大学出版社所有,期刊所有内容仍将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流程,从而保证其发表论文的质量。 我们很高兴与Hindawi达成合作。在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合作是实现开放未来的关键。这需要出版商制定积极和创新的应对措施,尝试和试验不同的出版模式,还需要同学术界和类似Hindawi的机构合作,因为它们 在开放获取学术出版领域有成熟的业务模式。 ——Fiona Hutton, 剑桥大学出版社STM开放获取出版总监 剑桥大学出版社与Hindawi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高质量开放获取论文的涌现,为作者提供了在哪里和如何发表的更多选项,同时还会培育学术出版行业的合作文化。 加入该计划的5本期刊包括: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编辑: Dieter H. H. Hoffmann,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Darmstadt, Germany) 关注领域: 高能量密度物理学;非LTE现象;热稠密物质和相关的原子、等离子体和流体动力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强相干辐射源;强流粒子加速器;注波互作用;以及脉冲功率技术。 收录于SCIE、Scopus数据库和EiCompendex Genetics Research 主编: Marc Tischkowitz,英国剑桥大学 关注领域: 遗传医学、基因组学、人类进化与群体遗传学、人类进化和人口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复杂性状遗传学、分子和发育遗传学、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数量遗传学和统计遗传学、行为遗传学和环境遗传学。 收录于SCIE、MEDLINE数据库和ProQuest系列数据库 Global Health Epidemiology and Genomics 主编: Manjinder Sandhu,英国剑桥大学 关注领域: 疾病病原学、疾病易感性变化、耐药性和药物监测、药物基因组学和分层医学,并探讨全球在临床医学和理论医学领域实施新举措所面临的挑战。 收录于ESCI、Scopus和PubMed Central Journal of Smoking Cessation 编辑: Renee Bittoun,澳大利亚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关注领域: 该期刊关注普通民众的戒烟问题,聚焦可以帮助吸烟者戒烟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性研究。作为一家经同行评审的高质量期刊,其编委会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在戒烟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 收录于ESCI、Scopus和ProQuest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编辑: Nuno Borges,葡萄牙阿威罗大学( Carvalho University of Aveiro) 关注领域: 各类无线电力传输方法,以及其的各类应用,包括移动通信、医疗植入、汽车技术和航天工程。 收录于ESCI、Scopus和Ei Compendex 作者介绍 Richard Bennett现任Hindawi首席商务官,负责所有战略合作业务的开发。 加入Hindawi之前,Richard曾供职于Digital Science,负责领导商务战略的开发与实施,该战略主要研究领域的技术性初创企业。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爱思唯尔(Elsevier)的STM出版部门,包括BioMedNet、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和MDL。他先后还曾供职于Mendeley、Wolters Kluwer和Springer。 点击查看Hindawi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详情
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研究人员最终证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一
热度 4 zhpd55 2020-3-19 17:27
剑桥研究人员最终证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一 诸平 Fig. 1 Charles Darwin's seminal book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Credit: Nordin Catic 据英国 剑桥大学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2020 年 3 月 17 日 提供的消息,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终证明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之一 。图 1 是 查尔斯 · 达尔文 ( Charles Darwin , 1809 年 2 月 12 日 -1882 年 4 月 19 日 )的开创性著作《 物种起源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这是 科学家查尔斯 · 达尔文死后将近 140 年,第一次证明了进化论。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 St John's College ) 生物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 劳拉 ·范· 霍尔斯坦( Laura van Holstein )等人, 于 2020 年 3 月 18 日在 《 英国皇家学会 B 论文集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上发表的研究 结果 —— Laura van Holstein , Robert A. Foley . Terrestrial habitats decou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and subspecies diversification in mammal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Published: 18 March 2020 , https://doi.org/10.1098/rspb.2019.2702 , 发现哺乳动物亚种在进化中的作用比以前想象的要重要。 劳拉 ·范· 霍尔斯坦等人的研究现在可以用来预测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应该重点保护哪些物种,以防止它们濒临灭绝或灭绝。 一个物种是一群可以在它们之间自由交配的动物。 有些物种在一个物种中包含不同的亚种种群,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和各自的繁殖范围。北部长颈鹿有 3 个亚种,它们通常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红狐有最多的亚种 —— 45 个已知的变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人类没有亚种。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说: “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 3 章中 指出 ,具有更多物种的动物谱系也应包含更多的 “ 变种 ( varieties ) ” 。亚种是现代定义。 我对物种与亚种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明,亚种在物种的长期进化动态和未来进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总是这样,这就是达尔文在定义物种时所怀疑的。 ” 图 2 是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在 翻阅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旧图书馆收藏的 查尔斯 · 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开创性的《物种起源》一书。 Fig. 2 Laura van Holstein in the Old Library at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with a first edition of Charles Darwin's seminal book On The Origins of Species. Credit: Nordin Catic 这位人类学家通过观察博物学家数百年来收集的数据,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这些数据远早于达尔文 登上英国皇家海军 “贝格尔号” ( HMS Beagle )前往加拉帕戈斯群岛 (Galapagos Islands) 的著名之旅。 《关于自然起源的物种起源》 (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 于 1859 年 首次出版,当时达尔文 刚刚结束了 5 年的探索之旅。在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中,达尔文认为生物体是通过一种被 称为 “ 自然选择 ( natural selection ) ” 的过程逐渐进化的,这种过程通常被称为适者生存。他的开创性著作被认为是极富争议的, 因为它与圣经的创世论相矛盾。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的研究还证明,由于栖息地的差异和自由漫游的能力差异,陆地哺乳动物(陆地),海洋哺乳动物和蝙蝠(非陆地)的进化方式有所不同。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说: “ 我们发现哺乳动物物种和亚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因其栖息地而异。在非陆地和陆地生境中,亚种形成,多样化和数量增加的方式不同, 这反过来又影响亚种最终可能成为物种的方式。例如,如果像山脉这样的自然屏障挡住了去路,它就可以把动物群体分开,让它们踏上自己的进化之旅。飞行和海洋哺乳动物如蝙蝠和海豚 , 在它们的环境中 的物理屏障也就更少了。 ” 该研究探讨了亚种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即新物种的形成。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说: “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进化不是由所有群体中的相同因素决定的,而且我们第一次知道原因 ,因为我们已经研究了 物种丰富度 与亚种丰富度之间关系。 ” 该研究是另一个科学警告,即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不仅会现在影响到它们,而且还会未来影响到它们的进化。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来帮助他们确定努力的方向。 图 3 是 达尔文的假设由剑桥圣约翰学院的一名博士生所证明。 Fig. 3 Darwin's hypothesis that was proved by a PhD student at S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Credit: Nordin Catic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解释说: “ 进化模型现在可以利用这些发现来预测人类活动 , 如伐木和森林砍伐将如何通过破坏物种的栖息地来影响未来的进化。对动物的影响将取决于它们的漫游能力或范围如何受到影响。动物 亚种 往往被忽略,但它们在更 长期的未来进化动态中起着关键作用。 ” 劳拉 · 范 · 霍尔斯坦 现在将研究如何利用她的发现来预测来自 濒危物种 和非濒危物种的物种形成速度。 致编者注( Notes to editors )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第 55 页上说 道 : “ 通过观察物种只有非常明显和定义良好的品种 , 我期待在每个国家会出现比目前更常见的小属物种更大属的物种品种。作为一个普遍的作用, 对于已形成许多密切相关的物种(即同一属的物种)的地方,现在应普遍形成许多品种即应该是初期 物种 ( incipient species ought ) 。有许多大树生长的地方,我们希望能找到树苗 。 ” 数据集( Datasets ) : 大部分数据来自唐·威尔逊和迪安·里德的《世界哺乳动物物种》( Wilson and Reeder'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这是一个全球整理的哺乳动物分类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分类学家数百年来的工作成果。详见 Don E.Wilson , DeeAnn M. Reeder (editors).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3rd e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2005. 2,142 pp. (Available from http://www.press.jhu.edu ). 目前“做”分类学的方法可以追溯到瑞典植物学家( Swedish naturalist ) 卡尔 · 林奈 ( Carl Linnaeus , born May 23, 1707, Råshult, Småland, Sweden—died January 10, 1778, Uppsala) , 所以从那时起,知识的积累就是所有分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Scientists to search for relatives of extinct Galapagos tortoises Abstract Darwin proposed that lineages with higher diversification rates should evidence this capacity at both th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level.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if subspecific boundaries are evolutionary faultlines along which speciation is generally more likely to occur. This pattern has been described for birds, bu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mammal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SR) and subspecies richness (SSR), we calculated the strength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across all mammals. Mammalian taxonomic richness correlates positively, but only very weakly, between the species and subspecies level, deviating from the pattern found in birds. However, when mammals are separated by environmental sub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ic SR and average SSR in non-terrestrial taxa is stronger than that reported for birds (Kendall'sτ= 0.31, p 0.001). By contrast, the correlation in terrestrial taxa alone weakens compared to that for all mammals (Kendall'sτ= 0.11, p 0.001).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substrate and SR in phylogenetic regressions confirms a role for terrestrial habitats in disrupting otherwise linked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 across the taxonomic hierarchy. Further, models including species range size as a predictor show that range size affects SSR more in terrestrial taxa.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 of terrestrial mammals are more affected by physical barriers or ecological heterogeneity within ranges than those of non-terrestrial mammals, at two evolutionary levels.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 of these results for the equivalence of avian and mammalian subspecies, their potential role in speciation and the broader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evolution and macroevolution.
个人分类: 新观察|6511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的大脑真的接近电脑吗? -----与剑桥大学研究员的互动
dsm9393 2020-2-15 17:39
人的大脑真的接近电脑吗 ? -----与剑桥大学研究员的互动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人的大脑真的接近电脑吗?这一观点来自于剑桥大学的一位研究员 CHAO-YANG CHI 。本文首先阐述,笔者看到剑桥大学在领英网站的窗口,介绍他们一项新的研究成果,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 。对此提出一些疑问,参与这项研究的研究员很快给我回复,我们之间进行了互动,他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关键词: 人脑,电脑 , 剑桥大学, CHAO-YANG CHI ,人类工程学 。 剑桥大学的一项成果介绍 剑桥大学在领英网站的 “窗口”有一项介绍: 根据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 上的一项新 的 研究,在青少年时期 , 新的大脑网络 “ 上线 ” ,使青少年能够 具有 更复杂的成人社交技能,但也可能增加他们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在青少年时期能否获得新的、更成熟的技能,取决于大脑区域之间新的连接方式的形成,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首先通过新的大脑网络 ‘ 在线 ’ 传递高级社交和其他技能。 介绍中指出:青春期是人生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社会和认知能力以及独立性都在不断提高,但是患精神性疾病的风险也在增加。虽然观測到的大脑的这些变化,能反映大脑的发育 。 可是人们从儿童成长到年轻时的过程中,大脑的功能是怎样变得成熟的,目前还不清楚。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 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功能之间的联系进行观测 ,他们感到 是很棘手 。 因为受试者有最轻微的头动也会影响观测数据 。 这对于青少年 , 很难保证头部一点都不动。对此他们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 , 从数据中去除头部运动的影响,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由此得出的结论与头动无关,而是与青少年大脑的发育有关。 ( https://bit.ly/37D2jRa ) 我的疑问和思考 2020 年 2 月 10 日笔者写了以下回复: Your work is based on people who hav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brain is related to the various regions of the brain, and your conclusions are based on that premise. I have a question, if there is no brain, can your conclusion still hold? I have written an article for your criticism and correction. Brainless people question us AI expert kurzwei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39385do=bl ogid=1214225 CHAO-YANG CHI Inventor and researcher reply Until now, the Homo sapiens race has indeed been active at an alarming rate in the past 2000 yea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uclidean spiral have been more empirically confirmed in the neighboring centuries, which is extremely relevant to astr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f neural and wave conduction based on quantum information, nanometers,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lso makes this theory more accurate. At this point, these theories are facing the effect of a human gap, but scientists must still praise the research based on physical properties. This enabled the next generation to unfold. As usual, the theory of BC and Rome is still active. I am also studying this project, because in our generation, we should compensate for the crisi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Formally announced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human engineering. thank you ! 2020 年 2 月 11 日笔者再次回复: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gain , I ask the question, is the one without the brain ,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achine , not electronic people , also not a robot , but a real person , he doesn't have the brain structure , only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lood , but he was able to birth , work and study , in this premise , your research methods , not practical , universality , hat is, I don't doubt your conclusion , my ques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human engineering , and quantum mechanics does not matter , you may not see the blog I wrote , I'll send a link, please take time to look at you ,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my questions 。 My blog is in Chinese , I wonder if you can understand ? If you don't understand , I will translate for you. Why are brainless people not blind?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39385do=blogid=1215514 https://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08312extra= CHAO-YANG CHI Inventor and researcher reply again Based on wave signals, human learning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 Among them, the larger and more obvious feature is appearance. We clearly understand that the so-called everything passes through the effects of waves and frequencies and passes through the eyes and sight Cone, vestibule, brain and other neuron receptors are thus defined or called by human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at year, the company officially announced the use of flat design on mobile devices. Adaptation with large-scale means that after that year,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humans and virtual reality has ushered in large-scale learning changes, and based on the molecular field and deeper discussion, the effect continu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language and text, this ushered in an unimaginable change. In summary: Physics-based waves and the reactions they participate in are evolving humans, and are based on the largest transformation since discovery, while human definitions are being rewritten. We must be prepared, because according to history and past events, human catastrophe is no less than change. For example, the Internet and computers: In just a few decades, the diseases created and derived from Still the scale of the disaster. 2020 年 2 月 12 日笔者再次回复: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gain, Your reply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y question. I want to clarify my question again: 1) the paper and the related introduction, you first mentioned the network of the brain, it refers to people with brain structure, but there are a few in the world have no brain structure of people, these people are called without the brain, which means their brains not map the brain network struc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you said can also set up? 2) as you mentioned in your article, vision, movement and other basic abilities in the brain are related to brain regions. In people without a brain, their brain does not have the problem of brain regions. Then how can human vision, movement and other functions be related? Is your method of observation still applicable? 3 ) there is a region of the brain important for higher social skills that doesn't exist for people without a brain. How do you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methods? 4)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s used to study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brain functions. This method can see the changes between brain regions in people with brain structures, but it is not known what th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se brain regions is. How do they relate at the micro level? Also invisible. But in people without brains, these regions don't exist, and what does fmri see? I don't think you studied that. Because there are no published studies on this. The problems I'm talking about are real people an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robots. 5)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the brain in the worl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brain dominates the overall change of people, but who will dominate the brain? Is there a soul? CHAO-YANG CHI Inventor and researcher reply again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evidence, information and matter are still the key to the brain's function, but this is also the evidence that humans and robots are closer.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organism is gradually transforming into engineering, humans have indeed broken the shackles. Already equipped with a highly integrated thinking of robots, at the same time,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Waves and particles dominate the brain, and the soul is a humane and literary part. 2020 年 2 月 13 日笔者再次回复: You've repeatedly replied that you've been avoiding people without brains, which means you don't know much about people without brains, so you don't have to discuss it.You always associate people and robots together, and think that the human brain is very close to the computer,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 two aspects, please: 1) is human energy electric energy? No! Robot energy is electrical energy. Human energy can work for over 100 years, but robots can't. That's one of the differences. 2) there is a lot of blood in the human brain, but not in the robot, whi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3) there is 70% water in the human body, cerebrospinal fluid. There is no water in the robot, and there is no cerebrospinal fluid. This is the third difference. 4 ) does the human brain have software? Robot brain has software and hardware, hardware is material, software is not material, robot software is written by people, and the human brain if there is software, who is written? And there's no evidence that human brains have software! That's the fourth difference... In a word, I don't think the human brain is close to the brain of a robot, because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nd people's conscious thinking is still unclear. As for the robot having a mind, it is not realistic, having a plan does not mean it can be realized. 互动中的收获与思考 笔者在与剑桥大学研究人员互动中,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同时从他们的回复中也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 。过去对 “人类工程学”不了解,从他们的回复中得知了这一信息,从百度网做了初步查询: 人类工程学:亦称 “ 人机学 ” 、 “ 工效学 ” 。是运用 生理学 、 心理学 和其他有关学科知识,使机器和人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效的一门学科。它根据人机系统的目的、要素、功能等,考虑人的生理、心理因素,考虑外部环境对人与机器的影响,将系统具有的功能适当地分配为人和机器两部分,从而使人操作简便、省力、准确,使人的工作环境舒适、安全,使人机系统的工作效率最高。它以人-机关系为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这对于小宇宙的探索,是应该关注的新学科 。这是二战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 另外 , 从他们的回复中,有一个观点我不太理解,这就是 人脑接近于电脑 。过去从计算机的著作中,有一些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接近于电脑,有的加上了有机和无机的区别,而且研究人脑的方法,似乎一定要用电脑的方法来解决。 研究人脑不能离开电脑,因为要给人脑建立数学模型,需要计算和分析,这就需要借助于电脑,但是研究人脑能不能够用研究电脑的方法来替代?没有想到的是,研究大脑的生物学家也认为人脑接近于电脑。 到底人脑与电脑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在回复中只讲了 4 点,其实人脑和电脑的区别还不仅仅如此 。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书 : “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 ” ,这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两位教授编写的科普著作,是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2018 年 11 月 。 这本书有两篇文章,一篇是 “ 你要脑子究竟有什么用? ”;另一篇是“你的脑子里有个套路?”前一 篇 是讲人的记忆,后一篇是讲人的回忆。作者认为,人的记忆、思考、回忆,是由大 脑 决定的。作者明确的指出人的大脑只占体重的 3% ,但是要消耗身体大约 20% 的能量,每天如此。大脑为什么会消耗这么多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供给人脑的能量为什么能够持续工作 100 多年?电脑行吗?不行!这两者之间有根本的区别! 这本书的作者从人的进化谈起,想用这种方法来回答上述问题 。 笔者看后,仍然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人是从母体里诞生的,也就是说人是由受精卵演变而来。可是父母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生命的起源是什么?至今仍然不明确。作者从单细胞的祖先,寻找大脑的构造,以及环境的影响,由化学信号演变为电信号传播,以及基因的变化,试图说明怎样逐渐演变成为人,这种说法靠谱吗?如今地球上还有大多数生物,例如单细胞生物、植物和真菌,他们都没有大脑。有的大树的寿命超过人的寿命,从进化的角度,人到底为什么要有大脑?地球上同样也有没有大脑的人,难道这些人是没有进化的吗?不好解释。 作者由此延伸到记忆的问题,强调学习的重要,认为大脑能够存储过去的信息,根据这些存储的信息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因此有着生存的优势,而这些记忆是来自于大脑的各个区域。实际上有关记忆的问题,至今在学术界仍然没有统一的看法,到底是存储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没有定论。但是电脑的存储,尽管有多次的升级,人类都很清楚。但人类却找不到自己的记忆存储是不是跟电脑一样呢?找不到这种存储装置。那么回忆的话,也就不可能从这种存储装置中调出。却用了另外一种思维,这就是套路。有关这方面的解释完全是心理学的概念,这到底是心起作用,还是大脑起作用呢?作者没有指明。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人的意识和思维,而机器则没有?这是人的大脑与机脑的另一个根本区别。尽管现在有人提出方案,让机器具有思维,能否实现这是另外一回事儿。如果能够让机器的眼睛也能够流出伤感的眼泪,那就表明机器具有情感,这可能吗? 总之,我不认为人的大脑接近于机脑!
个人分类: 博客|2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亲与婴儿双脑互联的研究 说明什么?
dsm9393 2019-12-22 11:06
母亲与婴儿双脑互联的研究 说明什么? What does the mother-infant interconnectedness study mean? ------议剑桥大学博士研究课题 都世民(Du Shimin)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研究课题介绍 最近我在领英网站看到一位博士Dr Vicky Leong研究课题的介绍,因原文转载涉及版权,笔者介绍其要点如下: 1)当母亲和婴儿互动时,他们的大脑可以通过同步脑电波形成一个“巨型网络”。脑电波的连接水平随母亲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当母亲表达更多积极的情绪时,母亲的大脑与婴儿的大脑的联系会更加紧密。这可能有助于婴儿的学习和大脑的发展。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更有效的交流。 2)这项研究发表在《神经图像》杂志上,此研究使用双脑电图(EEG)的方法来观察母亲和婴儿相互交流时的大脑信号。他们发现母亲和婴儿的脑电波趋向于同步——称为人际神经连接的效应——特别是在6~9Hz的频率上,也就是婴儿的阿尔法波。 通过使用网络分析的数学方法观察人际神经连接的质量和结构,研究人员可以看到信息如何在每个单独的大脑中流动,以及两个大脑如何作为同一个网络共同运行。 3)母亲和婴儿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他们的大脑是紧密相连的。研究发现,积极的互动,大量的眼神交流,增强了母亲和婴儿大脑作为单一系统运作的能力。这促进了母婴之间信息交流。 剑桥大学的Vicky Leong博士说:“从我们以前的研究中,我们知道母亲和婴儿之间的神经联系很紧密时,婴儿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向母亲学习”。 4)领导这项研究的心理学教授认为:”在生命的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婴儿的经历驱动的。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积极的情绪交流,父母可以更好地与他们的婴儿沟通,并刺激他们的孩子的心智能力的发展。” 研究结果还表明,抑郁母亲的婴儿可能表现出较少的学习能力,这是大脑之间的连接减弱。由于抑郁症情绪低落,或消极的心理状态的母亲往往与婴儿的互动较少。他们说话的语气通常比较平和,很少有眼神交流。当孩子试图引起他们注意时,他们也不太可能做出回应。 5)梁博士说:“我们的情绪确实改变了我们大脑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方式——积极的情绪帮助我们更有效的交流。”“抑郁症会对父母与孩子建立联系的能力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所有通常能促进联系的社交线索对孩子来说都不太容易获得,所以孩子无法获得成长所需的最佳情感投入。” 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但人们对其神经基础知之甚少。这是首次对两个相关个体进行的脑成像研究,目的是调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人际神经联系是否以及如何受到其社会交往的情绪好坏的影响。 6)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人类与他人共同的情感状态。这项研究显示了情绪如何在神经系统中,改变两个个体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发现适用于许多其他类型的关系,包括夫妻、亲密朋友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每个人都与另一个人高度协调。这种影响的强度可能取决于两个人相互了解的程度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 笔者的疑问和Peter Austin Co-Founder 的回复 笔者的疑问: Dr Vicky Leong : 1)母亲能与婴儿的脑电波同步;这一发现很重要! 2)“巨型网络”慨念怎么构成?母亲和婴儿之间,必须有无线网络,怎么形成? 3)“脑电波的连接”这一说法的根据是什么?脑电波是生物电不是电磁波,如果认为脑电波是电磁波,必须有证据。电磁波可以再辐射,而生物电不能再辐射。 4)人的情绪的改变,会改变脑电波,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什么不同看法。 5)双脑电图(EEG)的方法来观察母亲和婴儿相互交流时的大脑信号。他们发现,母亲和婴儿倾向于同步,他们的脑电波——一种被称为人际神经连接的效应——特别是在6-9赫兹的频率上,也就是婴儿的阿尔法波。如果阿尔法波是电磁波,按照电磁波理论,这个频率对应的波长是很长的,那么这个辐射源应该很大,人的脑袋没有那么大,该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Peter Austin Co-Founder 的回复: If there is another communication channel, I'd bet on pheromones rather than electromagnetic waves. 笔者对这样一个回复感到疑惑,因为介绍中没有提到信息素这一概念,其关键词是,眼神交流,情绪变化,巨型网络,双脑电图,人际神经连接,阿尔法波,却没有信息素,如果双脑连接是信息素的关系,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就大打折扣,因为信息素是来源于: 信息素一词是于1959年,由科学家彼得·卡森(Peter Karlson)与马林·路丘(Martin Lüscher)共同提出的,用来形容动物利用化学分子传递讯息的沟通方式。1980年代,科学家大卫·白林纳(David Berliner)以及其科学团队首次探索人类是否也具有与昆虫及动物相同的神奇沟通能力。直到1991年,他的科学团队才在类固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期刊上发表其研究成果:发现了可能的人类信息素雄二烯酮与雌四烯醇的存在,并发现人类信息素也具有男女的性别区分,对人类负责性行为与内分泌的下丘脑具有活化作用,自此开启了人类性信息素研究的序幕。2000年大卫·白林纳进行犁鼻器神经电位的检定以及对电生理的影响,确定只要极低剂量,约10皮克(10负11次方克)的人类信息素就可以启动犁鼻器的电位反应并造成生理现象的改变。参见百度百科词条,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总之这项课题的研究他的积极成果,究竟想说明什么?如果单纯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不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学的问题,也属于社会科学问题,笔者认为这些研究与科学内在关系,主要表现在眼神的交流,情绪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嗅觉器官主导,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一因素。这种交流是人和机器是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无法研究。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剑桥大学博导Andy Kowalski网上互动
dsm9393 2019-12-17 20:45
与剑桥大学博导 Andy Kowalski 网上互动 都世民 英国剑桥大学对外窗口 我在 领英 ( Linkedin )社交网站,发现英国剑桥大学有一个对外窗口,介绍该校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介绍该校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相关动态,并且欢迎全世界有兴趣的人士对有关问题发表看法,这种开放的窗口,而且可以互动,对我很有吸引力。我尝试的发表了一个看法,我认为他们提出的零排放课题,这个口号让我不能理解,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平衡问题,不应该过度提出要求,实际上零排放很难做到,而且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麻烦。他们对我的看法给了回复。我认为这种开放的办学精神,有利于师生与社会的交融。会提高教育质量,会给他们提出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不要怕麻烦,开门办学,怎么办比较好? 一位女博士 Dr Jenny Zhang 的介绍 Dr Jenny Zhang is a group leader and BBSRCDavid Phillips Fellow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where she is re-wiring photosynthesis to generate renewable fuels. Here, she tells us about why she switched from cancer research to sustainability, how her Fellowship programme is helping her develop leadership skills, and why eggs in her childhood home would regularly go missing. 她的介绍有几点,我很感兴趣 : 1 ) 她 是来自中国的女博士, 她 从小就喜欢探索。他受母亲的影响,对雷电、收音机、鸡蛋孵小鸡都很感兴趣。 2 ) 她 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药物化学。 目标是设计能够深入实体肿瘤的抗癌药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合成了一个新的 DNA 插入物和抗癌铂复合物的文库,并使用多种化学成像技术研究它们在 3d 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分布和代谢。 3 ) 她 的博士研究 是高度跨学科的, 环境的可持续性 使她 转向了 人工光合作用 。 用不同的方法如何为老问题注入新思想以及如何促进突破产生深刻的认识。人工光合作用对于可持续燃料开发也是一个 高度跨学科的领域 。她认为她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背景,可以把独特的视角带入这个领域。她也喜欢沉浸在新的学习体验中。这样更有挑战性,同时也更有成就感 。 4 ) 设计了新的催化系统,将阳光转化为 “ 太阳能燃料 ” 。 在她的博士后研究中,她把阳光转化为 “ 太阳能燃料 ” 的化学燃料,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的燃料,可以替代目前不可持续的、污染环境的碳基燃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过程已经进行了数百万年,一组特殊的蛋白质组成了光合电子传递链。 5 ) 仍然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许多组成部分背后的基本化学和物理原理。 在 生物和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中,还有许多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这些主要与电子的流动有关,以及如何更有效地生成电子并将其用于催化。在她的博士后研究期间,将光系统 II( 启动光合作用的自然水氧化酶 ) 连接到定制的电极上,以研究酶的功能并进行光能驱动的燃料形成反应。这让她了解了不同类型光合系统的 “ 瓶颈 ” ,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6 ) 她的重点是开发研究光合作用 ( 生物和人工 ) 的新工具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农业 / 传感器技术。得到了一笔慷慨的资助,特别是一台复杂的 3D 打印机,它可以打印各种各样的材料,从活细胞到金属。 7 ) 她 希望 自己 职业生涯能够 揭开许多 “ 未知的未知 ” 。 想推动创新和高价值的研究,解决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同时培养健康和积极的实验室文化。 我对上述介绍写了一条回复 : 您在研究再生能源,是否考虑 人体的能源来自于什么地方?是细菌发电,还是血液发电?这是小宇宙研究中至今未能揭开迷题。如果是血液提供的能量,它怎么变成了电?还是细胞发电,细菌发电,是血液提供的营养,从化学角度看,还是从物理角度看,或者是从电磁通道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你想过吗? 没想到回复的是她的导师 Andy Kowalski ! Andy Kowalski 回复 Andy Kowalski responded to your comment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s that could uncover new opportunities and pathways to go down! 。 Andy Kowalski 个人简介 Hi, welcome to my page. I am an accredited and accomplished STEM international career coach and trainer. I work with individuals in the UK and globally to achieve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career ambition. Every client receives a bespoke plan tailored to their individual needs. Let me help you, to realise the fulfilling and lucrative career you deserve. I will undertake a full review of your career to date and develop a personalised strategy that will enable you to reach your goals. I have years of experience dealing with the unique challenges of a career in STEM and I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 If you find yourself in these situations or have other career frustrations, please get in touch • Struggling to achieving long term objectives • Stuck in a rut – top of job grade • Lack of confidence • Not being recognised as you deserve • Loss of focus Contact me today to start the journey that will accelerate your career ambition, call or email 都世民 下午 10:16 发的回帖: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nd affirmatio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female doctor Jenny Zhang, because it USES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find problems.And what I found in the human eye was an antenna, a photoreceptor cell in the retina, which is the unit of the antenna array, which is a very large antenna array.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radio channels in human visual senses, namely electromagnetic channels, which is a research topic propos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I have written a book on this subject, called multidisciplinary eyes, which was published on cnnic. I hope you will correct me 。 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CNKI CNKI website DuShimin Andy Kowalski 于 下午 10:29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10:29 Dear Du Shimin my original interest was in what Dr Jenny Zhang's areas of work and the fact that she works in a STEM environment and this prompted my curiosity as I work as Coach and Mentor and help people with their career challenges. Your contribution was very good and something to consider as an area for future work. I am now retired from all lab wok but am keen to help advise others still working in any areas of science. Hope that clarifies situation. All the best wishes Andy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10:31 Will check it out soon as dealing with ongoing client issues form tomorrows meeting. All the best Andy 星期五都世民于 上午 11:29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世民的职业档案 都世民 上午 11:29 Dear Andy Kowalski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You may feel that my discussion has deviated from your current work scope. In fact, it is relevant.In terms of biology, that is, in terms of chemistry, the energy of the human body is inside the cell, but the human body is a huge system, how does the energy of a single cell come together?The human brain consumes 30% of its energy. Why is that?Is it because of the number of cells, or because of other reasons, but the robot can not be compared, because it has no cells, no blood, and no electromagnetic channel, I always think the human body has an energy center, where is the energy center?I haven't found it yet, because how many kinds of energy are there in the body?It's rarely discussed because it's a multidisciplinary issue.There must be new energy here. Sir, I may not have connected it. This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Du Shimin Andy Kowalski 于 下午 10:03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10:03 Hi Du Shimin, I am no biologist but know from school how cells work up to a point and also the fact that some energy is derived from the food we heat and in particular from sugars which are within those foods. Possible energy centre could either be in the stomach as that is where food enters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s converted in to nutrients. Possible other area could be the Pancreas and maybe the Liver plays a par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e best for now Andy 今天都世民于 下午 2:56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世民的职业档案 都世民 下午 2:56 Hi ! Andy :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How many places are mentioned in your reply?It's not unreasonable.I think people can't live without food. Food is related to energy, but how can food be converted into energy in the stomach?I once read a report that seawater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It USE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alt in seawater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but I don't know how Sir Thinks about this problem.In my opinion, blood is the energy provider of the human body. Nerve fibers of the brain and blood coexist, but they ar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If they infiltrate each other, diseases will occur.The photosensitive cell of the retina of the person, also have blood to coexist, that is to say blood gives photosensitive cell to work to provide energy, so the center of blood is a heart, but the heart is the energy center of the person?This problem needs to be studied!Howeve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lieves that people have a heart, which is a soul, not a heart, but the soul is invisible and can not be found.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when a Tibetan monk dies, he emits colored light, which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siphoning.This colored light is electromagnetic energy. Where does this energy come from?Does it come from the soul? Andy Kowalski 于 下午 8:18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 Andy的职业档案 Andy Kowalski 下午 8:18 Hi Du Shimin Will get back to you on your in mail and very interesting. . Ciao for now . Andy 都世民于 下午 9:13 发送了以下消息 查看世民的职业档案 都世民 下午 9:13 Hi ! Andy : I really hope to see your email. I would like to discuss it with you in detai. My mailbox is, dushimin93@163.com Du Shimin 我的回复 :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and affirmation.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female doctor Jenny Zhang , because it USES multiple disciplines to find problems.And what I found in the human eye was an antenna, a photoreceptor cell in the retina, which is the unit of the antenna array, which is a very large antenna array.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re are radio channels in human visual senses, namely electromagnetic channels, which is a research topic propos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I have written a book on this subject, called multidisciplinary eyes, which was published on cnnic. I hope you will correct me 。 http://z.bianke.cnki.net/collection/2035310 CNKI CNKI website Andy Kowalski 下午 10:03 Hi Du Shimin, I am no biologist but know from school how cells work up to a point and also the fact that some energy is derived from the food we heat and in particular from sugars which are within those foods. Possible energy centre could either be in the stomach as that is where food enters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s converted in to nutrients. Possible other area could be the Pancreas and maybe the Liver plays a part!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All the best for now Andy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 How many places are mentioned in your reply? It's not unreasonable.I think people can't live without food. Food is related to energy, but how can food be converted into energy in the stomach?I once read a report that seawater can generate electricity. It USES the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alt in seawater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but I don't know how Sir Thinks about this problem.In my opinion, blood is the energy provider of the human body. Nerve fibers of the brain and blood coexist, but they are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If they infiltrate each other, diseases will occur.The photosensitive cell of the retina of the person, also have blood to coexist, that is to say blood gives photosensitive cell to work to provide energy, so the center of blood is a heart, but the heart is the energy center of the person?This problem needs to be studied!Howeve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lieves that people have a heart, which is a soul, not a heart, but the soul is invisible and can not be found.The strange thing is that when a Tibetan monk dies, he emits colored light, which is called the phenomenon of siphoning.This colored light is electromagnetic energy. Where does this energy come from?Does it come from the soul? 这位先生将我们的讨论转向了电子邮件,我感谢这位博导先生!我认为多学科的交流缺乏讨论的渠道,如今难以解决。
个人分类: 网上互动|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牛顿苹果树@剑桥大学
热度 1 liuli66 2019-7-15 09:07
个人分类: 图片|748 次阅读|7 个评论
英伦行:寰宇、未来、久远
geneculture 2019-4-7 19:01
英伦行 邹晓辉 2019-4-7上午 格林威治定寰宇 牛津大学话未来 继往开来在剑桥 论著出版传久远
个人分类: 欧洲大学|13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剑桥大学承认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低于清华北大,我们还能淡定吗
热度 1 Kara0807 2019-3-26 16:53
能量学习 2019年3月21日,剑桥大学的官网上,低调地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主要内容翻译成中文意思是:从 2019年开始,剑桥大学接受高考成绩申请,申请人的成绩需要达到全省高考人数的前0.1%。 这个消息确实够重磅,也会带来很多改变,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教育人,应该不能再淡定了。 剑桥大学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意味着什么 很牛的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在许多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2018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2,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4,在US News的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居第7。 在2018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剑桥大学排名第106位。 可以这样理解,剑桥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远远强于国内的清华和北大的。 过去为何不认中国的高考成绩 作为这样的一所名校,以前无论如何是不会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的。中国的学生再优秀,想要上剑桥大学,必须接受他的游戏规划,也就是接受 A-level成绩:A*AA或接受IB成绩:40-42 points,with 776 at Higher Level,符合这两个条件中任何一个可以报考。当然,报考还不一定通过。 至于为什么过去不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原因当然很多,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实力不够,让英国人看不上。加之,以前,中国的高考成绩确实有一些水分或不公平的地方。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力的增强,高考考试的公正客观,国外也逐步认识到,中国国力的增强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基础教育,而高考无疑是最公正最客观的一次考试。 承认高考成绩释放了哪些信号? 为何称这样的消息为重磅消息?就是因为,这条消息会带来很多改变。一方面,表明,中国确实强大了,已经强大到了,西方人不得不重视的程度;另一方面,表明,中国的高考制度越来越引起西方的重视了,从他们眼中看到了中国高考制度的厉害之处,虽然,他们不一定完全承认中国的高考制度有多强大,但至少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可以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一个特定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质量。 剑桥大学的申报线比清北低意味着什么 剑桥大学官宣说报考剑桥的学生高考排名要求为全省前 0.1%!这个要求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做一个换算,就能明白了。2018年全国参考学生为975万,也就意味着每年有将近1万的高考学子有机会被剑桥录取,而全国每年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总数大约6700到6800,如此看来分数线应该是略低于清华北大的,还是比较良心的。再看江苏的情况。2018年江苏参考学生33.09万,也就意味着每年有300人左右有机会被剑桥大学录取,而每年江苏通过裸考被清北录取的不足60人,连自主招生在内一共被录取173人。 也就是说,考不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却能考上东南、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报考剑桥大学。 而这么低的门槛,可能让一部分准备报考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考虑到清北的专业问题,很有可能,即使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如果专业不理想,或者经济能力还可以的话,可能这部分学生会选择报考剑桥大学。 这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可能不淡定了,以前这两家独大,每年为了抢到好生源,打破了头,想尽一切办法抢各省的状元,各市的状元,甚至闹出一些不愉快的事。可现在,他们面临一个更有实力的对手,他们会怎么应对这一场新危机?如何中国的大学留不下中国的学生,那也是非常悲催的一件事,虽然,我们知道,开放包容是好事,学成归国更是好事。 对学生或家长而言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对于学生而言,再也不需要上专门的国际班了。很多名校都有专门的国际班,来帮助一些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到国外上学,包括申报国外的名校。而现在不需要上国际班,凭出色的高考成绩,同样也可以报考国际名校了。 当然,剑桥大学官宣当中,也提到了对申请者的一些建议。剑桥大学不仅关注学生本人的高考成绩,同样会密切关注高中考试中的个别科目成绩和分数(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同时鼓励更多的成绩证明申请学生的实力。如各类奥林匹克竞赛成绩、 SAT或其他国际认可的测试成绩。当然,要达到申请专业的语言要求,通常是雅思7.0,也会有面试。 所以,对学生而言,除高考成绩外,其他有能证明学习能力的成绩会更容易通过申请。 对家长而言,这个消息意味着孩子又多了一条名校的路,但同时,也对家庭的经济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今,随着中国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理解与认可,承认中国高考成绩的国家和学校也将会越来越多,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这是好消息,对高校而言,改变自我,提升层次适应新的局面将会是一种常态。
个人分类: 德先生|25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剑桥大学可免费下载霍金博士论文,200多万人次访问
quantumchina 2017-11-1 10:18
剑桥图书馆首次对外公开了 1966 年的霍金博士论文 ,但因为访问流量太大而导致网站一度瘫痪。BBC 报道称,短时间内有超过200万次请求访问霍金的论文。霍金表示希望公开的论文能激励人们。他说,每一个伟大的研究都应该让任何地方的人能不受阻碍的访问,鼓励人们去专研和理解。霍金的博士论文是剑桥图书馆请求次数最多的出版物,绝大多数请求据信应该不是来自学者而是来自公众。剑桥提供的是一个 PDF 版本,大小为 72MB。 论文下载链接: https://www.repository.cam.ac.uk/handle/1810/251038
个人分类: 科技热点|2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学霸”们的纸船大赛
热度 1 hanlingeorge 2016-6-22 17:26
剑桥学生在考试季过后,总有些别出心裁的活动。今年他们自制了纸船,在康河上举行了一场纸船大赛。由于当晚参加一个晚宴,没有拍到比赛现场。据说是现场是异常激烈,相互冲撞,结果多是船沉康河。人民网等媒体有报到 剑桥学霸康河上划纸船迎假期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614/c1002-28443128.html。
49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剑桥大学物理系本科生实验课一瞥
热度 3 hanlingeorge 2016-6-17 18:53
5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5年度QS世界大学排行榜概览
idmresearch 2015-12-19 12:57
最新一期QS世界大学排名已于近日公布,本年度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对在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研究活动水平较低的领域表现突出的大学进行了更公平的评估,所以对照去年排行榜还是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看,麻省理工学院依旧蝉联第一,哈佛大学挤掉剑桥大学屈居次席,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并列第三。另外排进世界前十位的依次还有: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在这次排名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帝国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帝国理工由去年的并列第二位下降到第八位,而斯坦福则由去年的第七位强势挤进前三。 附表1:QS201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100位高校数据 本年 排名 学校名称 学校英文名 国家地区 评分 上年 排名 1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100 1 2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美国 98.7 4 3 剑桥大学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英国 98.6 2 3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美国 98.6 7 5 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美国 97.9 8 6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英国 97.7 5 7 伦敦大学学院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英国 97.2 5 8 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国 96.1 2 9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士 95.5 12 10 芝加哥大学 University of Chicago 美国 94.6 11 11 普林斯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美国 94.4 9 12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US) 新加坡 94.2 22 13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NTU) 新加坡 93.9 39 14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 (EcolePolytechnique F édérale de Lausanne) 瑞士 93.8 17 15 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美国 92.2 10 16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美国 91.9 14 17 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 91.8 19 18 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国 91.5 13 19 伦敦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英国 91 16 19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91 25 21 爱丁堡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英国 90.8 17 22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美国 89.7 14 23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Ecolenormale sup érieure, Paris 法国 89.2 24 24 麦吉尔大学 McGill University 加拿大 88.6 21 25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88.5 47 2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CB) 美国 88.4 27 27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美国 88.2 37 28 香港科技大学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 88 40 29 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美国 87.9 25 30 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87.8 28 30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University of Michigan 美国 87.8 23 32 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美国 87.7 34 33 曼彻斯特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英国 87.2 30 34 多伦多大学 University of Toronto 加拿大 87.1 20 3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英国 86.2 71 36 首尔国立大学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韩国 85.3 31 37 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英国 85 29 38 京都大学 Kyoto University 日本 84.9 36 39 东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日本 84.8 31 40 巴黎高等理工学院 EcolePolytechnique 法国 83.8 35 41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83.7 57 42 墨尔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亚 83.1 33 43 韩国高等科技学院 KAIST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韩国 82.6 51 44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CSD) 美国 82.5 59 45 悉尼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澳大利亚 81.9 37 46 新南威尔士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NSW Australia) 澳大利亚 81.8 48 46 昆士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澳大利亚 81.8 43 48 华威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国 81.6 61 49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美国 81.5 52 50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加拿大 81.2 43 51 香港中文大学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81.1 46 51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中国 81.1 71 53 纽约大学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美国 80.5 41 54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美国 80.3 41 55 阿姆斯特丹大学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荷兰 80.2 50 56 东京工业大学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日本 79.4 68 57 香港城市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79.2 108 58 大阪大学 Osaka University 日本 78.3 55 59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美国 77.5 63 60 慕尼黑工业大学 TechnischeUniversität M ünchen 德国 77.3 54 61 杜伦大学 Durham University 英国 77 92 62 卡耐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美国 76.8 65 62 格拉斯哥大学 University of Glasgow 英国 76.8 55 6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兰 76.5 86 65 华盛顿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美国 76.3 65 66 海德堡大学 Ruprecht-Karls-Universitaet Heidelberg 德国 76.1 49 67 莫纳什大学 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76 70 68 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英国 75.9 88 69 哥本哈根大学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丹麦 75.7 45 70 诺丁汉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英国 75.4 77 70 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瑞典 75.4 60 70 国立台湾大学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TU) 台湾 75.4 76 70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国 75.4 104 74 东北大学(日本) Tohoku University 日本 75.2 71 75 慕尼黑大学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 ünchen 德国 74.7 52 76 伯明翰大学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英国 74.6 64 77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美国 74.5 79 78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Trinity College Dublin 爱尔兰 74.3 71 79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美国 73.7 62 80 谢菲尔德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英国 73.6 69 81 南安普敦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英国 72.8 94 82 奥克兰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新西兰 72.4 92 82 鲁汶大学(荷兰语) KU Leuven 比利时 72.4 82 84 佐治亚理工学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美国 72.3 107 85 苏黎世大学 University of Zurich 瑞士 72.2 57 85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美国 72.2 95 87 利兹大学 University of Leeds 英国 72 97 87 浦项科技大学 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STECH) 韩国 72 86 89 日内瓦大学 University of Geneva 瑞士 71.2 85 89 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 Purdue University 美国 71.2 102 91 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 美国 71.1 78 92 皇家理工学院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典 70.9 110 93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IT,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德国 70.8 127 94 乌德勒支大学 Utrecht UniversityUtrecht University 荷兰 70.7 80 95 莱顿大学 Leiden University 荷兰 70.3 75 96 阿尔伯塔大学 University of Alberta 加拿大 70.1 84 96 赫尔辛基大学 University of Helsinki 芬兰 70.1 67 98 西澳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澳大利亚 69.4 89 99 俄亥俄州立大学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69.3 109 100 格罗宁根大学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荷兰 68.8 90 在中国高校方面:总体来说进步明显,排进全球前700的学校数量由去年的25所增加到今年的30所,并且排进榜单的高校均处于上升态势。具体来看,有四所高校跻身全球前100名,分别是清华、北大、复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其中清华大学表现最佳,全球排名已经达到25位,对照去年上升22位;北京大学上升16位,位于全球第41位;复旦大学上升20位,位于全球第51位;上海交大激增33位,处于全球第70位。另外中国有5所高校首次挤进全球前700名,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尤其是华东理工和四川大学对照去年都有100多位的提升,全球排名已达500以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工大,对照去年强势上升200名,位于全球第292位。 附表2:QS中国前700上榜高校数据 本年 排名 学校名称 学校英文名 国家 地区 评分 上年 排名 25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中国 88.5 47 41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中国 83.7 57 51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中国 81.1 71 70 上海交通大学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中国 75.4 104 110 浙江大学 Zhejiang University 中国 66.9 144 113 中国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 66.7 147 130 南京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中国 64.2 162 232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 49.2 240 273 武汉大学 Wuhan University 中国 44.9 335 277 南开大学 Nankai University 中国 44.7 328 291 哈尔滨工业大学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国 43 481-490 307 中山大学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国 41.7 321 331 西安交通大学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国 39.7 379 345 同济大学 Tongji University 中国 38.9 393 38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former BUAA) 中国 36.1 451-460 401-410 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国 - 501-550 401-410 厦门大学 Xiamen University 中国 - 441-450 411-420 上海大学 Shanghai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421-430 天津大学 Tianjin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441-450 华中科技大学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 - 481-490 441-450 人民大学 Renmin (People ’s)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 - 461-470 451-460 吉林大学 Jilin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461-470 东南大学 Southeast University 中国 - 551-600 471-480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 - #N/A 491-500 四川大学 Sichuan University 中国 - #N/A 551-600 华东师范大学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中国 - 501-550 551-600 山东大学 Shandong University 中国 - 551-600 551-600 华南理工大学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国 - #N/A 551-600 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中国 - #N/A 601-650 兰州大学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 - #N/A (作者:汪洋,里瑟琦智库研究员。 里瑟琦智库官方邮箱: research@shrbic.com ;WeChatID:idmresearch;里瑟琦智库官方网站: http://www.idmresearch.com )
个人分类: 智库数据|1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所有的狗(包括幼犬)都应当接种狂犬病疫苗
热度 23 yanjx45 2015-9-25 07:21
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今年 8 月最新发表的论文中证明: 出生不足3个月的幼犬接种狂犬病疫苗也非常有效。 《 WHO 狂犬病专家磋商会第二次报告》 中明确指出: 在大型接种活动中,无论年龄、体重或健康状况, 所有的犬都应该接种疫苗。 ……( 疫苗接种)覆盖率低的一个常见的原因是误认为幼犬不宜接种。在许多犬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幼犬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犬主和接种疫苗的人员必须知道, 幼犬包括新生犬也应接种疫苗, 以确保有足够的群体覆盖率。 新发表的研究数据支持 WHO 专家的上述结论。 今年 8 月出版的 兽医记录( Veterinary Record ) 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狂犬病流行的国家,出生不足 3 个月的幼犬接种狂犬病疫苗也非常有效。传统的做法是,在对狗进行狂犬病疫苗大规模集中接种活动时,将出生未满 3 个月的幼犬排除在接种对象之外。这主要是考虑幼犬的血流中循环着的来自母体的抗狂犬病抗体可能对疫苗接种有干扰作用,幼犬可能因此而不能产生足够强的免疫反应。然而,新的研究表明,幼犬的早期疫苗接种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有效的,能提供针对狂犬病的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该项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的 Michele Morters 博士领导,在非洲的南非和坦桑尼亚两国进行。共检测了从出生 10 天到 3 个月的 27 只幼犬的抗体水平:在接种高质量的细胞培养疫苗 30 天后,所有这 27 只幼犬的抗体水平均高于 0.5 IU/ 毫升(表明有针对狂犬病的保护作用),几何平均值为 20.7 IU/ 毫升,无不良反应。 伴随着这篇文章,同时发表了 WHO 被忽视的热带病控制部 Bernadette Abela-Ridder 博士撰写的一篇社论,认为这些发现可能导致集中疫苗接种活动的简化并提高其有效性。狗在狂犬病流行区域的平均寿命为 3 年或更短,幼犬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经常占特别大的比例(在某些地区可能高达 39 %)。由于不能给这些幼犬进行接种,结果会显著降低犬群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单个的幼犬可能终生不再有机会接种疫苗。现场的调查数据表明,狂犬病的发病率在不足 12 月龄的幼犬中更高,并且由于幼犬比成年犬更爱互咬和咬人,所以如果幼犬的疫苗接种被忽略,可能导致狂犬病传播的增加。 如果能制定更简单的规则,规定所有的狗都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其中包括最年幼的幼犬,则可能增强狂犬病疫苗大规模集中接种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显著降低狂犬病的传播率。 参考文献: Morters et al. Effectivevaccination against rabies in puppies in rabies endemic regions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09286 Abela-Ridder et al. Rabies: 100 per cent fatal, 100 per centpreventable,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251539 both in the August 8th issue of the Veterinary Record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13603 次阅读|48 个评论
剑桥的康河
热度 30 lixuekuan 2014-10-28 20:58
今年7月,女儿大学毕业。与领导一起赴英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顺访牛津与剑桥看看朋友。 在剑桥,沿康河走走是必须的,因为那里有徐志摩描写的康桥。遗憾的是那天三一学院拒绝所有游览者进入,也没有时间在康河上泛舟,没有欣赏到梦中的康桥,但看到了康河上飘来的美丽白云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去剑桥,能在康桥上吟诵徐志摩那篇著名的诗篇。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⑴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7398 次阅读|56 个评论
为什么听不到中国富人向本国教育捐款的新闻?
热度 4 duke01361 2014-8-13 07:25
为什么听不到中国富人向本国教育捐款的新闻? 最近,我听到了两宗中国富人向国外高等学校捐资的新闻,一个是一位潘姓房地产商(不知道此人的名字如何发音),捐钱给美国的一所什么学校...;一个则是一个在百慕大注册的中方慈善机构向英国剑桥大学捐钱的新闻 “剑桥过往曾否认中华基金会与中国政府有关,只证实该基金在百慕达注册。该基金没有网站,在中国和英国亦无官方登记纪录。剑桥大学发言人6月10日表示,基金由两名不愿公开身份的富裕人士创立,因此校方不会作进一步披露。” 经过与剑桥方,BBC核对,这个事情是可信的... 于是,顿生感慨! 从今年开始,研究生全部自费...从很多年开始,很多边远乡村的孩子不能接受基本教育.... 于是,心生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富人不把钱捐给自己国家的学校呢? 难道这真的应了那句话,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的? 退一步想,这些所谓的富人,有钱人能够通过并不高级的手段争到很多钱,却漠视本族乡党的辛苦,那么,如我等之辈,何必把一生奢侈地投给“科学研究”,呕心沥血地做一些至少眼下看来并不是亟需的“科学研究”? 就我自己的情况理解,我觉得这无非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自己的思维定势出了问题,总是认为要“坚持”,要“持之以恒”,现在看来这样的惯性思维有时会把自己搞到看上去很固执,很愚蠢... 另一个原因就是“隔行如隔山”,不敢轻易涉足“商海”...其实,挣钱有什么难的? 坑蒙拐骗、投机倒把、囤积聚齐....等等经商秘诀搞懂了之后,只要能搞到一部分启动经费,钱生钱,利滚利... 学学土匪出身的张作霖,大把散银子,给那些逐利之辈,包括士、农、工、商、学... 在培育一些贪腐官员之外,农民兄弟、工人大哥,寒门学子...一揽子人等都受了你的益,沾了你的光... 那么,你就把人生点亮了,难道不比发表几篇看上去有些用处,实则或许为垃圾的文章有用? 人生啊,太短了...捡着见效快的做吧!
个人分类: Life a Bit|3169 次阅读|8 个评论
感谢Susan的帮助----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了《秭鳺》
热度 1 rongqiaohe 2014-7-29 22:10
【注】诗小说《秭鳺》,真实地描述了在“5.12”地震中的一段动人故事。 From: C.A. Aylmer Sent: 23 June 2014 12:15 To: Susan Wang Subject:Re : Book donation Dear Susan, This is to confirm receipt of the book. Thank you. C. Aylmer --------------------------------------------------------------------------------------------------------------------------------------------------- Dear Susan, We will be pleased to accept this book. Please send it to: Chinese Dept.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West Road Cambridge CB3 9DR C. Aylmer Head of Chinese Dept . --------------------------------------------------------------------------------------------------------------------------- On Jun 17 2014, Susan Wang wrote: Dear Mr. Alymer , I am a University staff working in department of Medicine. I am writing to you regarding a Chinese book donation. One of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is my friend who wishes to donate his book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He is use to be a visiting scholar for one year in this University in 90's. This is a novel in poem style ( Zigui ) which describes a true story in the catastrophe of 5.12 earthquake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in 2008. Two young women and a little boy who were in hydropower station struggled to survive by themselves in the deep mountain. They left the destroyed hydropower station on foot on May 13 and arrived at the Longmen Town on May 16 through innumerable trials and hardships even death struggle. One of the young women died in debris flow when they could see their living town.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2013 and has been recommended to Chinese readers by many popular Websites, such as http://book.sohu.com/20140516/n399642876.shtml , http://cul.qq.com/a/20140429/020817.htm , http://news.sciencenet.cn/dz/upload/20115126334483.pdf , http://big5.qstheory.cn/ts/rdsp/201105/t20110512_80384.htm , and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942506/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Many thanks Susan Wang
个人分类: 诗小说|28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剑桥大学新研究揭示钠离子通道意想不到的结构
热度 7 zhpd55 2014-6-28 08:21
注:本文已经在“生物探索”网站发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剑桥大学新研究揭示钠离子通道意想不到的结构 诸平 钠离子(Na + )通道与许多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癫痫和疼痛有关系,在研制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时,科学家通常将Na + 通道作为一个重要的潜在目标。但是,对于Na + 通道的具体结构,很多科学家并不熟悉。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近期发布了一项新研究,提供了鲜为人知和意想不到的洞察结果——Na + 通道的结构和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钠离子(Na + )通道及其主要功能 钠离子(Na + )通道是位于细胞质膜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通常由α、β1、β2三个亚单位组成,因其在电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被激活开放,故又称其为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钠离子(Na + )通道的开放主要是引起细胞膜外的Na + 内流,改变细胞膜两侧电位的极性,从而造成去极化过程。 Na + 通道中央有能通过Na + 的亲水通道,通道的外端有选择性滤孔,是选择通过离子的部位。孔道中有闸门m门,蛋白质的构象变化使m门开放与关闭。Na + 通道有电压感受器,其上有电荷。这些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造成闸门的开放,因而也记录到门控电流。去极化引起Na + 通道开放后约在2ms内就会失活。从膜内侧施加蛋白水解酶可以阻止通道失活,也就是孔道内端有蛋白质的失活h门。h门一般在m门开放后几毫秒内关闭。 Na + 通道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兴奋性及其传导。与其他类型的离子通道相比较,Na + 通道研究的比较早,是科学家目前对其特征、分类、结构、门控动力学、生理意义、药理作用等了解比较清楚的一类离子通道。但是,至今Na + 通道的机理与其疾病类型之间仍然尚未完全吻合,而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Na + 通道的发病机理与疾病类型的关系将会更加明朗,这将为临床开展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明确的医学基础。 Na + 通道与疼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鲍岚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张振宁和李乾等,2008年曾经在《细胞科学杂志》(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 2008, 121, 3243-3252. doi: 10.1242/jcs.026856 )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现Na + 通道是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基础,脊椎动物的钠离子(Na v )通道中的Na v 1.8,是特异性高表达在背根神经节初级感觉小神经元中的一种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它与疼痛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 Na v 1.8主要驻留在内质网中,其第一个胞内环上的RRR结构域是一个内质网滞留信号,对Na v 1.8驻留在内质网中有贡献,限制了其有效地向细胞膜表面的运输及功能的行使。当Na v 1.8的RRR内质网滞留信号失去功能后,其细胞膜表面表达量较野生型Na v 1.8显著升高。Na v 的β3亚单位通过与Na v 1.8的第一个胞内环结合,掩盖了Na v 1.8的内质网滞留信号,促进Na v 1.8向细胞膜表面的运输。 此项工作首次在Na v 1.8中发现了内质网滞留信号,并对Na v 1.8中内质网滞留信号的功能与调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揭示了Na v β亚单位对α亚单位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深入了解疼痛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新研究揭示Na + 通道的结构和新机制 神经和其他电刺激细胞与另外的神经和其它细胞之间通过传输电信号而互相沟通, Na + 通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脊椎动物的钠离子(Na v )通道是由一个离子传导α亚单位和相关的β-亚单位构成。剑桥大学这项新研究的侧重点是β-亚单位中一种称为β3的亚单位。β3位于神经元和心肌细胞中,在Na + 通道调节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技术来确定β3-亚单位一部分的原子水平结构——“免疫球蛋白域(immunoglobulin domain)”,并给出其晶体结构。β3-亚单位的该区域位于细胞外,和心脏钠通道α-亚单位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3个“β3-免疫球蛋白域”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三聚体。 分析超速离心法证实在游离溶液中,免疫球蛋白域的存在形式有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而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结果,也发现了全长的β3亚单位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半胱氨酸残基的突变是维系二聚体和三聚体在三聚体界面不稳定的关键。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原子力显微技术(Dilshan Balasuriya)对单个三聚体进行成像,进一步证明β3亚单位可以与Na v 1.5α亚基上的多个位点结合,诱导α亚单位的寡聚物形成,其中包括三聚体。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了Na v 通道中的β3亚单位三聚体与3种钠通道α-亚单位之间的新的和意想不到的交联作用,为一些病理Na v 通道突变提供了新的结构上的深刻理解。 这项研究是在剑桥大学生物系Tony Jackson博士和Dima Chirgadze博士领导之下,主要由Sivakumar Namadurai进行的。Tony Jackson博士说:“我们的结果出人意料,我们一直致力于β3-亚单位研究已经大约有14年了。在此期间,我们不得不间接地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推断。为了真正看到亚单位的原子结构以及它是如何形成三聚体的,十余年终修正果,犹如突然打开一盏灯泡,罕见的令人惊讶的一幕物瞬间一清二楚地展现在眼前。” Dima Chirgadze博士补充说:“我们的研究对理解钠离子通道机制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一直存在一种假设,即单个钠离子通道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但这种观点可能对于钠离子通道的理解与认识过于简单。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可能性就是钠离子通道的α-亚单位通过β3-亚单位三聚体交联,可导致一些钠离子通道在功能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果这种观点正确的话,这将允许动作电位一个更有效的启动。”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10535.html
个人分类: 新科技|1244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剑桥大学】工程实践问题进课堂
热度 2 outcrop 2014-5-10 21:30
在我们忙于造论文的时候,剑桥大学却开始尝试把工程实践挑战带入13、14岁小朋友的课堂,以培养下一代工程师。这个名为Designing our Tomorrow (DOT)的项目由剑桥大学工程学院与教育学院联合发起。 为了保证工程挑战的真实性,参与该项目的相关公司提供了不少教学资源。这种课程形式创造了不同的学习氛围、鼓励团队合作、创新以及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从实际问题出发,边学边用,学以致用的理念,值得我们参考。 这才是培养下一代优秀工程师的路。 我总结的未必能表达好原文的意思,英文消息在这里: http://www.cam.ac.uk/news/designing-our-tomorrow-resources-to-inspire-the-next-generation-of-engineers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111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