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沧浪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苏州沧浪亭之曲廊
Mech 2019-12-19 22:47
《 苏州沧浪亭 》以曲廊漏窗借景为特色。如陈从周先生所谓“园外景色,自漏窗中投入,最逗游人。园内园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际看,欲断还连。此沧浪亭构思之着眼处。”借景无法拍摄,拍出来就有些偷窥的意味。只是看看曲廊吧!另外,据说曲廊墙上百余处漏窗的图案无一相同。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3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高考回忆
热度 15 fdc1947 2014-6-7 07:39
我的高考回忆 今年的高考来了。我想起了我参加高考的一些事情,那已经是整整五十年以前的事情了。五十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考的主要模样看上去好像没有很大的变化,仍然是填写志愿,仍然是拿着准考证走入考场,去做放在桌子上的卷子,仍然是等着发榜。实际上,在很多做法已经大不相同了。想着当年的高考,看看今天,做一下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风云紧急——上大学还是下乡 当年的高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放在前面的两条路,能够走哪一条。我的家乡在江苏省苏州市,现在很多人都很羡慕这个城市。当时,是一个很多问题的城市, 1949 年以后,把这样的城市称为“旧中国的消费城市”,它没有国家需要的重工业(我们的政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并不往苏州这样的城市投资,城市建设非常缓慢,就业机会极少。城市青年找不到工作,大概这样的地方很多,于是,国家就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现在的人一提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都以为是“文化大革命”中间的事情,不是的。 1963 年,苏州市已经开始把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动员到农场去劳动。 1964 年 1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和《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向中央的报告》两个文件。文件指出“ 一九六四年全国安置下乡知识青年和闲散劳动力的计划控制指标,就是本着上述精神编制的。全国计划安 置八十三万人 ( 家属约占百分之四十 ) ”。 1964 年大学招生录取名额是十五万人。 这样,我们那里 就进行了全面的动员,班主任老师就奉命进行家访(那是高中生,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告诉家长,“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考不上大学就要下乡当农民。我们就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 。 复习备考 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一年前就备考了的事情,没有的。七月份高考,上课一直到五月份。我的母校苏州中学,当时称苏州高级中学,倒是一座好学校,在全国也数得着的,可是也是一所出了名的“放羊”的学校。它向来“脸皮厚”,不大重视升学率,几十年来,它的升学率一直比那些不知名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学校低,直到现在仍然如此。所以,我不记得是否做过高考的模拟卷,是不是有一次?不记得了。那时候高考分文理科,“理工医农”一科,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文史”一科。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 但是上课不分班,上一样的内容,直到课程结束 。 到了五月,课程结束了,个人自己复习。可以到学校复习,也可以自己找地方。在家里肯定不行,那时候各家都没有好的条件,学校里人又太多。我们六七个谈得来同学找到了一个 绝妙的好地方,就是在学校斜对面不远处的沧浪亭 。这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古典园林,宋代的苏舜钦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沧浪亭记》,沧浪亭上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能够勾起人们的遐想。当时,园林里极少有游人——人们都为了肚皮而努力工作,谁出来旅游?即使到苏州的人也大都到拙政园、狮子林,极少有人去城南的沧浪亭。那里一片静悄悄,只有风吹着竹子发出的呼呼声。我们为了好好的复习,三分钱的门票也还掏得起。那时候,园林里的那些考究的桌子椅子是可以随便坐的,只是不让移动。这样,我们学习的座椅也不愁。不过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 “ 翠玲珑 ” 边上的走廊上,一则是回廊上光线亮,二则是 “ 翠玲珑 ” 那边游人极少,园林里毕竟会有几个游人的。偶然也会到东南角的“闻香妙室”,那里原来就是主人读书的地方,很是僻静。 我们所看的书,只是教科书,没有任何“复习资料”、“练习册”之类的东西。 这六七个同学中,有考理工科的,也有考文史类的,大都是自己看自己的 ,偶尔相互讨论一下 。休息时同学们则天南海北随便聊聊,到“看山楼”上四处望望。我记得这样的时光似乎有二十来天吧,把高中三年的书上的内容大致捋了一遍,书上的练习题都做了做,自以为基本上都弄通了。 这大概是我在高中三年中印象最深刻、也最美好的一段学习时光 。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这一段时光,怀念一起学习的同学。 填写报考志愿 大概在五月份填写的报考志愿表, 我的父母亲没有过问我的报考志愿。他们从来不过问我学校的事情 ,只是每个学期看一下成绩报告单罢了。我的成绩除了体育外一般都是 4 分或 5 分,所以,他们也不发愁我的学习成绩,他们只发愁什么时候交学费。我的同学大概也差不多,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学生对于自己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自己也不清楚,只是知道报理工还是报文科。关于各高校的情况,每年都有一本小册子,薄薄的,介绍各个大学。看不看其实也关系不大,在我印象中,我看了以后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有些学校为不能报考,例如大连海运学院,因为我的体重还不到 50 公斤。身体发育晚,刚刚开始长个儿。 由于自己不懂,就去问班主任,一位数学教师,教了我们三年数学。她建议我报考中国科技大学,当时中国科技大学还在北京,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一类的问题,老师说报什么就听什么报什么。志愿表分两张表,一表是重点大学,二表则是非重点大学。同学们议论,像北大、南大之类的毕业后都有当中学教师的可能(那时候在我们心里,北大绝对没有什么神圣感),科大是科学院的,将来分配全部在科学院,进科学院当然是那个时代学生的理想了。一表要填十个志愿,我的第一志愿听老师的,是中国科大。第二志愿以下就自己随便乱填了。还记得很清楚,我第二志愿填的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因说起来很可笑很幼稚。我想的很简单,那个学校是 8 年制的。当时,其他大学都是五年制的(除了师范学院),我的年龄小,比按国家规定上学年龄的一般同学小两岁,因而不怕多上几年。其实,我对那个学校一点也不了解,那时候也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研究生之类的事情。我想,当时很多学生填志愿都这样胡来。 考试 考试时间在七月份,具体日期记不得了。我所在的考场就在我的母校苏州高级中学,我就像每天上学一样去考试了。为了郑重其事,我借了一块手表,这是我手腕上第一次带上手表。从我家到学校大约有 2 公里路,走二十多分钟,主要走在苏州市南北向的主干道人民路上。不到七点钟就离开家了。当然是一个人自己去的,所有人都是自己去的,那时候不认为高考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可以想象,如果那时候有人高考还要家长陪同,那这个人一定是有病,没有病的话,他将来还怎么见人?不被别人笑话死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装着有线广播喇叭,马路上也没有什么汽车,所以,在路上走的时间,一路上能够听到有线广播的内容。到 7 点钟的时候,广播里会发出“嘀嘀嘀”的声音,然后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七点整”。这时候,第一次戴上表的我,不由得抬起手臂,核对了一下手表上的时间。街上的不少行人,也同时做着一样的动作。当时,每逢考试,老师总在黑板上画一只钟,每过十分钟,便更改一下钟上的指针。 至于我是怎样走进考场,怎样考完交卷,考完以后怎样怎样,如今已经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大概就如平时考试差不多,所以留不下深刻的印象。 发榜 收到邮局送来的录取信件,已经大概 8 月中旬的后期了。那时候没有特快专递,但好像是所谓 特种挂号 (现在已经看不见这类邮件了)。中间有中国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告诉我 8 月 29 、 30 日到北京玉泉路 19 号报道,北京火车站有接站云云。还有两张可以粘贴在行李上的标签纸,上面印着“中国科技大学新生行李”的字样。 背后的手 那时候的高考, 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考分 ,所有的考生都不知道,也无处可以查询。考上就考上了,考不上也不会知道其原因。毫无今日的“公平、公正、公开”之言。考不上大学的原因,除了考试成绩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对于有些人是致命的原因:政审。 政审,就是政治审查。十几岁的中学生,政治上会有什么问题?审什么?家庭出身。那时候填什么表格,都有这一栏。农村的人,土改时定下什么出身就是什么出身: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还有什么工商地主等等。城市里的则自己填写,老老实实写,资本家、小业主、职员、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城市贫民工人、小商人、小贩等等。在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另外的、自己永远也不知道的政治审查,审查到每一个人的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历史表现。 高考政审的结论,有些人就是不得录取,有些是限制录取。对于不得录取的人,您的考试成绩再好也等于零,而且不告诉您。您可能以为考不上的原因是考得不好或者志愿填得不合适,明年再继续努力,同样还是百分之一百的白努力。当时的事情就是这样。 直至今日,没有人为当年的事情做任何的解释,很多细节对于我们仍然是一无所知。当年的参与者也极少有人出来讲一句话。 后来的趣事 高考的分数,后来我是知道了的。那是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大家都下乡劳动去了(那时候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时间的劳动),我因为身体的原因,留在学校帮系里的教学干事做杂活,主要就是誊抄成绩。在那里,我见到了系里我们年级所有同学的高考成绩。 我们班有三个人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其中有一位跟我一个系,分专业的时候还分到了一个专业,这样,这位高中的同班同学到科大仍然是同班。我们两个人的高考各科成绩都差不多,高的都高,低的都低。印象最深刻的是最低成绩,政治,我只有 53 分,他更可怜, 52 分。远远低于我们的其他成绩和其他人的政治成绩。这似乎说明高考的成绩与每一个学校的教学情况还是有关的。 13 年以后,也就是“打倒四人帮”以后,国家决定恢复高考。那时候,我正在沙漠草原深处的一个农场里,那里很闭塞,不少“知识青年”也都跃跃欲试,要参加高考,但是,已经十多年没有高考了,谁也不知道高考的试题是什么样子的。一位知识青年已经做到了农场党委的组织干事,他在我的“档案”里发现了我的高考试卷( 当年的高考试卷竟然是要装在个人档案里的 !),于是就拿出来作为“模拟卷”抄写,当然,有些题目还要我做辅导,于是,我有幸见到了自己当年的高考试卷。我想, 有幸再次见到自己当年高考试卷的人不会多。 五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看看这五十年前后的高考,现在还是进步了许多,特别在“公平、公正、公开”这个方面,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招生的人数也已经从 15 万增加到了 700 万之众,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5628 次阅读|2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