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环形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江西灵山环形山花岗岩表面发现多边形龟裂微地貌景观
热度 9 Hongbolu 2020-9-15 20:15
江西灵山环形山花岗岩表面的多边形龟裂 江西上饶市城区西北有一座陡峭的花岗岩山--灵山。其独特的环形山体吸引了无数旅游爱好者和猎陨者的目光,已经成为江西重要的风景名胜区。先看看前人的介绍吧! 灵山花岗岩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的早白垩世,主要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冷凝后随着造山运动而抬升,造山带遭受剥蚀导致灵山岩体出露地表,呈现为圆形花岗岩体。中间风化严重而侵蚀为低洼盆地,仅仅外围一圈花岗岩保留为陡峭的山脊,形成典型的环形山。从卫星照片上就可见其环形特征,很像陨石撞击坑,曾经吸引很多人去寻找陨石,但至今尚未发现任何陨石撞击的证据。 2019 年 03 月 19 日,我有幸考察了江西省灵山地质公园。我对灵山地质公园感兴趣主要基于两个目的:一是看看是否有陨石坑证据,另一个是看看灵山花岗岩露头是否发育盐风化地貌。结果因为时间紧没有深入考察是否有冲击变质及其相关矿物,也没发现典型的盐风化穴。 灵山为何没见盐风化穴?仔细考虑一下就理解了,因为灵山年降雨量超过2000mm,空气湿润干净,空中缺少盐分尘埃,偶尔的粉尘落地也被降水冲走,所以盐风化作用不明显。 意外的收获是发现另一种微地貌景观:花岗岩表面多边形龟裂( polygonal cracks )。 十几年前我就在青岛崂山发现花岗岩表面多边形开裂,当时觉得很是奇怪,但一直未能破解其成因。这次在灵山环形山体陡坡花岗岩露头表面却广泛分布,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种微地貌景观在国内地学界还未见研究先例,也没见媒体披露。国外例子也不多,如美国约塞米蒂花岗岩表面的龟裂就有研究报道。灵山花岗岩表面的多边形开裂如此丰富,其形成机理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环境意义?下面就利用灵山花岗岩露头照片进行简单的探讨! 多边形龟裂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第一:龟裂发育在花岗岩大岩块表面,呈现出多边形网格状,以四边形、五边形居多,而且常见弧形弯曲延伸。开裂延伸有两个优势方向,其中一组为主,另一组受限。 第二:所有开裂都与岩石露头表面垂直,深度约为几厘米,同一面上开裂深度一致。 第三:裂缝间距从十多厘米到五十厘米不等,但间距大者开裂深度也大,二者正相关。 第四:多边形开裂处岩石表面已经下凹,说明开裂导致岩石边角的进一步圆化,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日常风化,因此多边形龟裂是过去气候事件的记录。 根据上述特征判断:开裂因花岗岩露头表面遭受温度变化所致。虽然国外学者计算理论上日温差可以造成开裂,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些开裂非现在日常温变所致,而是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 冰缘气候 阶段的产物。那时冬季至少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夏季白天几十度的高温之巨大的年较差引起的热应力足以引发岩石表面开裂,而灵山一带地形导致的降水频发(常常引发冻雨)更加剧了花岗岩表面的热胀冷缩。因此,灵山花岗岩表面的多边形龟裂是过去冰缘气候带下温度剧烈变化的历史记录,是重要的地质遗迹,也是一种独特的微地貌景观。 灵山为何叫灵山?自有其历史文化渊源。然而,我的理解是:地表浑圆状的花岗岩露头(包括石蛋)表面发育了大量的多边形龟裂,如同成群的灵龟附着在陡峭的山坡之上慢慢地向上爬行,诉说着过去“寒冷”的冰缘气候历史。这个历史造就了灵山独一无二的微地貌景观。正可谓: 几分寒意随风去,一片灵龟上山来! 进一步研究建议: 一是对该多边形龟裂进行详细的观测记录,二是对重要的花岗岩露头进行暴露年龄计算(如:采集表面石英颗粒进行宇宙成因核素测试定年),最终确定江西灵山一带冰缘地貌发育的主要时段。这项工作对中国东部特别是江西一带古气候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朋友们如果在其他地方发现类似的微地貌景观,敬请发出来分享! 再放几张灵山花岗岩球状风化露头照片,供朋友们深入理解球状风化作用的特征。 江西灵山地质公园管委为本次考察提供了方便和帮助,借此机会特致谢意! 吕洪波 2020.09.15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2196 次阅读|24 个评论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祖国-地壳地质构造与陨击机制相关性的科学思考/陆玲
lulingkxw 2019-9-20 23:40
地球地质环系形成的自然机制——地壳地质构造与陨击机制相关性的科学思考/陆玲 附表:陨击坑区域划分与地质特征关系简表 附图:拟陨击能量模型。 组图2:中国西部的环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遥感影像图 组图2:中国西部的环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遥感影像图组图1:珠江口东侧-深圳市西部的环形山系遥感影像图     地球地质环系是指广泛分布在地壳表面、以环形山系为主体的相关环形地质系统。比照其他类地天体,遥感地图与实地对应的环形山系地貌调查,可推断它们为陨击机制所导致的地质遗迹——陨击坑。一个典型的地质环系包含了“中央峰”(垂直笋岩及山根)、“环形山”(非规则斜岩及裂带),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平缓凹地;同一环系岩层地质年代一致,拥有某种相同元素的分布特征。地壳岩层则由历史上多个系列的陨击成岩物质叠加而来,成岩地质年龄为历史上陨击成岩事件发生时段。    导语:   “陨击是太阳系类地天体普遍而广泛的地质过程”,地球和其他类地天体金星和火星,以及月球表面一样布满了陨击坑,但在过去,地球上被“发现”的陨击坑却非常稀少。这或由于约71%地表面积已被海洋覆盖,大部分陆地覆盖着冰川、湖泊、河流或植被,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原始地貌面积较少,还受到观察角度、尺度等空间关系等条件的制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壳作为生命的摇篮,它覆盖着约43亿年以来陆续形成的岩层。地表岩层绝大部分为10亿年内形成,通常年老岩层在下,年轻岩层在上。岩层地质年龄测定采用了同位素地质年龄指标,而导致岩层地质年龄形成的条件则是可形成岩层变质的核裂变和核聚变。比照其他类地天体表面陨击坑分布达到饱和程度的普遍现象,可推断陨击机制与地壳岩层变质密切相关。    1.地球陨击机制   以下推理基于地外天体规模为直径达到1公里以上的陨击事件。   陨击机制是指陨击事件发生时,以陨石(特指地外小天体,下同)和地表相关区域岩层及其上盖物等物质为陨击成岩的主要原料,陨石在与地面岩层发生撞击的过程中,以其产生的超高温和超高压、超低温和超低压、使被作用的地表岩层及其上盖物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物质发生相应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变化的自然条件反射。   陨击机制复杂多样,与地壳形成密切相关的主要有陨击冲击岩层变形成坑机制和岩层变质成岩机制。陨击过程可分为压缩、开掘、调整和还原等四个阶段。    1.1压缩阶段   陨石在高速坠落地面之前,与地球大气强烈摩擦,使其表面温度达到了溶蚀的程度往往可产生燃烧、烧蚀和爆炸并形成陨石熔滴、陨石碎片等散落在主坑周围而产生次生坑,并产生靶岩震裂锥。   当陨石撞击地表靶点时,陨石和地表都产生冲击波,陨石把动能传给地表,在陨击速度达到10公里/秒的时候,冲击波的压力可达到数百万巴并压缩靶点岩层物质产生超高温,冲击波压力约50万巴时花岗岩就熔化,大于60万巴时则气化。由于被撞击地表岩层不能维持应力状态,冲击波随后就发展成为压力大温度高的岩块、岩粉、熔岩或岩雾(固体岩被气化)喷射流,直到冲击波从岩石背侧反射、地面上形成陨击靶点。   1.2开掘阶段   冲击波把地表岩层推移到环周形成环形山。根据对地表岩层地质年龄、特种元素分布、以及有机矿全面变质的成岩效应推理,冲击波可导致环形山系范围的岩层发生变质——形成新的地质年代标志、并形成新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紧接着冲击波后面形成的稀疏波,使压碎的岩石减压并随喷射流抛出。在较低压力与超高速喷射流作用条件下抛出大量物质,并在陨击坑外围形成抛出物沉积层,有关物质从扩大着的坑穴壁切割抛出并发展成旋转锥状碎屑幕(抛出物锥)在坑外呈辐射纹抛出物分布。从靶点抛出物岩层次序与中心区原来的岩层次序相反;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该范围的岩层生成板岩、页岩。   陨击冲击波同时以超高温和超高压的喷射流把中心区开掘出来的以及辐射区的表土、地表上盖物和生物等物质迅速地裹携着推向远处……冲击波所及地带为辐射区,被裹携物除了被辐射区凹地容留了一部分以外就成为了环形山的山体。   能量巨大的陨击过程,尤其是直径达到100公里以上的环形山系,往往表现出持续释放能量的“脉冲效应”。形成多层同心圆环形山,以及纵向的多层裂带。   环状岩层地裂带在冲击波和反冲击波能量对撞产生的“旋转切面风”伴随着岩层高温气化膨胀造成断层,形成环状岩层地裂带。陨击构造主要的地裂带一般分布在环形山区间,与山脉平行(“开膛山”的谷底)或重合(环形山体中的裂带)。部分特定的地裂带是诱发原发性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活动的地质基础。    1.3调整阶段   陨击能量的释放从峰值转弱直到本次陨击弹体直接引起的地质运动结束。岩层中膨胀的气体将通过各种通道散逸,岩层也从动态趋向于静态。当冲击压力释放完毕,地下熔岩伴随高压、高温导致的气体膨胀释放而隆起形成“中央峰”。伴随着中央靶区的“熔岩池”的冷却固结,覆盖在其周围的土壤往往因高温而板结成为“变质岩”。     1.4还原阶段   陨击导致的地质活动基本结束之后,陨击地质遗迹进入“还原”的过程。在地质环系特定区域往往会形成陨击继发性地质气象活动。例如蘑菇云、气旋、闪电、“UFO”(电离子云团)、地震、地陷、滑坡等。   2.其他陨击效应   2.1“陨击对趾效应”——能量较大的陨击过程通过地震波等影响到地球对趾区,使其产生相应岩层断裂和变形等,形成地球对趾区“放射坑”: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凹凸对趾,北冰洋海床和南极洲大陆的边界凹凸对趾,这些凹凸对趾的巨大板块之间,并不存在长途漂移的“航道”和移动轨迹。   2.2发生在海洋的冲击成坑(成岩)效应。海底岩层因地外天体陨落较少,或因原来较多的岩层被后来的冲击波推移到外环周而变薄,甚至裸露地幔,或与“陨击对趾效应”形成的凹陷辐射坑分布相关。   2.3“陨击能量模型记忆-表达效应”——详见本文姐妹篇《地球生命起源的自然机制》(广东科技报2019年9月13日)。    3.陨击冲击变质成矿   3.1有机矿和无机矿的形成   矿物属于岩层的某些类型。小天体、地表岩层及其气化物质均参与陨击成岩(矿)过程,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使陨石和岩层物质产生核裂变与核聚变条件时,便会发生变质,形成新元素及新化合物;在陨击过程中,各种岩层物质通过超高速旋转被混合破碎,致其成分综合或分异、通过不同岩体接触面传导化学成分和能量而导致矿物及其形态改变等。   有机矿物的原料基本上来自地表生物,它们在特定的超高温、高压条件下推移汇集、在与空气隔离的环境中瞬间被矿化。   固体矿物成矿和储矿的区域相对固定,而液体和气体矿物可能因可流动和散逸等物理特性而离开原生矿床进入到次生矿床。   陨击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空气强烈膨胀,它使岩层中空气充盈形成地下裂带——溶洞等。溶洞通到地面的垂直井口为天坑,被水侵入就形成地下河、地下湖等。深处的溶洞被天然气或石油侵入可形成气田和油田等。   3.2地球生物化石的形成   陨击过程超高温和超高压使空气迅速膨胀,形成局部真空环境。大量气化岩有的形成了类似气泡的包囊,有的在一瞬间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或侵蚀某些含钙质等包裹体后逐步冷却结晶成岩,生成石胆等结晶矿物和生物化石。    4.背景:   1608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看到月球上布满了环形山和盘地之后,天文学家们逐步发现太阳系金星、火星、月球等类地天体分布着无数的陨击坑。但自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在地球表面才发现了第一个陨击坑——美国巴林杰陨击坑。至2009年1月,世界上仅发现了176个陨击坑。   1912年,在全球尚未发现任何陨击坑的背景下,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这是极富启迪意义的科学假说!虽然,这仍未能有效说明地壳岩层变质和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前人的研究留给我们许多启发,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结合地表遥感影像、类地行星比较、地球生物能量模型与陨击能量模型相似性等认识,便可有效说明地球地质构造与陨击机制的相关性。    5.意义:   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揭示地球地壳形成的陨击机制,涉及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生物以及各系统生态关系等基础科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据此,展开“地壳陨击成因”的深入研究,可使中国科研团队在下一轮的科技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快速进入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最前沿,更有力地促进各个科学理论系统的大综合,并从过去的“跟跑者”成为未来科学的“领跑者”,为更有效地防范相关天文地质灾害、开发利用地球资源,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鸣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共享。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陆玲经济学硕士副研究员;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深圳市生态学会高级顾问。长期从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当前关注:地壳陨击成因、地球生命起源与陨击机制、北回归线地区华夏文明起源探索。邮箱:luling2015@qq.com;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0 个评论
喜马拉雅山不仅没有山根,山体内以及地下有巨大裂带!
lulingkxw 2019-7-27 22:18
读到这篇文章,《 科学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地下竟然没有山根,那里到底隐藏什么秘密 》令 我很欣慰,科学家给我提供了数据,感谢他们。这些事实它再一次证明,环形山构造的环形山体(通常是不规则斜岩)是没有山根的,因为岩层从中心靶区以及辐射区经历了长达上千公里的距离迁移过来。喜马拉雅山脉沿着我国国境连绵不断的环形山脉,从表面岩层上看是经过了多次的陨撞击迁移造山运动,但是,奠定主体山脉的山体岩层基础的只有一次(或一个系列),其他的是小规模的,局部的。它的中心区可以这样找,以山脉的弧线对应的圆心就是成山时候的主要靶区,山根就在那里,那里的山丛是垂直岩笋,不是斜岩! 期待科学家继续研究,他们会发现,斜岩山下内部存在巨大的裂带(断层),哦,我可以将它们的位置和地貌特征顺便公布,大体上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环形山中的主峰山脉的山梁或“开膛山”的山谷走向相吻合。 此外,我也告诉各位读者,地幔里虽然负压比较高,但里面的岩层并非都是花岗岩,它其实跟地壳很相似,除了有机矿埋藏不确定外,其他都可能有。(陆玲) 科学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地下竟然没有山根,那里到底隐藏什么秘密 喜马拉雅山脉,藏语意为 '' 雪的故乡 '' ,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 110 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 7350 米。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 - 帕尔巴特峰 ( 海拔 8125 米 ) ,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 ( 海拔 7782 米 ) ,全长 2450km ,宽 200~350km 。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 又名圣母峰,藏语名: Qomolangma)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达 8848.43 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 1 厘米。 喜马拉雅山脉最典型的特征是扶摇直上的高度,一侧陡峭参差不齐的山峰,令人惊叹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蚀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测的河流峡谷,复杂的地质构造,表现出动植物和气候不同生态联系的系列海拔带。 从南面看,喜马拉雅山脉就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后者从而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不过,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却在雪线之下。创造了这一山脉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跃,并有水流侵蚀和大规模的山崩。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带,是中国青藏高原湖盆带,湖滨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 3000 — 4000 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喜马拉雅山连绵成群的高峰挡住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较少,植被稀疏,形成鲜明的对比。 喜马拉雅山脉在世界上无疑是最宏伟高大的山脉,按理说这种山脉都是深入地下,上面突起形成山脉的,但是近期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上最高山脉的喜马拉雅山竟类似于空中的楼阁,没有一般山脉所应有的巨大山根,这成为青藏高原山脉研究的未解之谜。 “山根”是指巨大山脉因重力作用而穿透地壳深入地球溶岩,也就是地幔的构造部分。根据一般的力学原理,山脉越大,体积越重,它的山根也应越大越深,这样才能保持力的平衡。但是喜马拉雅山却不是如此,它似乎随处都在显示着它的与众不同。 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碰撞,不仅推动欧亚板块一同向北移动,而且俯冲到欧亚板块下方,使印度板块的大量物质聚存在欧亚板块的地壳和上地幔处,产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和大陆中最大的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最终形成,是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这里提出一种多次隆起的解释,并开列一个形成过程的时间表。在 5000 万年前,当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前进时,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的缝合处,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下方俯冲,出现第一个俯冲带。 3500 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推进,当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接触时,印度板块的岩石层发生分裂,地壳仍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处向下俯冲,由于冲击的力量,印度板块的地壳物质受到挤压,堆积在缝合带附近,形成山脉,奠定喜马拉雅山脉的基础。 2100 万年前,当印度板块在缝合带处俯冲的深度达到 100km 时,由于欧亚板块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该俯冲被迫停止。但印度板块仍向北迁移,并出现第二个俯冲带,由于这个俯冲带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壳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 1100 万年前,由于同样的原因,欧亚板块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块的俯冲带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块继续北上,出现第三个俯冲带,再一次使喜马拉雅山隆起。根据这种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不止出现一次,而是多次,并且喜马拉雅山脉的物质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陆地壳,而不是欧亚大陆上地幔的物质。 这可能就是喜马拉雅山没有山根的原因,至于那里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除了已知的探索发现外,还没有找到证实它形成原因的最有力答案,相信终有一天科学家会给我们答案的。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4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环形山!!!
热度 2 boxcar 2013-7-17 19:43
​ 图片类型:JPG 图片尺寸:925 × 863 文件大小:86.5KB 拍摄时间:2013:07:17 19:22:01 相机厂商:NIKON CORPORATION 设备型号:NIKON D5100 快门速度:1/320s 光圈值:F5.6 焦距:300.00 感光度:ISO800 曝光补偿:0.0 闪光灯:关 白平衡:自动 拍摄模式:光圈优先 测光模式: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个人分类: 摄影|2888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对月球环形山的三大猜想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2-9-5 07:47
我对月球环形山的三大猜想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4 日 根据现有的天文学知识,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据说直径大于一公里的环形山数量至少在 33000 以上。 对于这些环形山的形成, 有两种推测, 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认为这些环形山是由其他星体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而火山说认为是由月球本身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现在许多科学家都认同撞击说。 不过,现存的这两种说法都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天然因素造成的。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虽然我也认为这些环形山可能因为其他物体撞击而形成, 但是, 我不认为这些撞击是自然的, 我认为是经过智能控制的。 因而,我对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的第一个猜想是:外星(火星)智慧生物通过高科技手段, 用功率巨大的宇宙火箭将装满核燃料的钻地弹头打入月球地下, 然后根据遥控指挥, 让核燃料按照计划定时燃烧释放能量,这种能量把月球送入地球的固定轨道。 我的这个猜想是根据以下的事实和分析。 第一,这些环形山在形状上很相似,几乎跟统一设计的差不多, 自然撞击达到如此均匀一致的概率很小。 第二,一些大型的环形山有明显的放射线向外延伸, 其中最大的三个环形山有很明显的放射状景观。 第三, 这三个具有放射线的大型环形山呈现三角状布局, 几乎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而且在月球的一个面。 这可能是根据智能设计的, 是用来推动月球向某个指定方向运动的。 我第二个猜想是:这些环形山确实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不过, 这些陨石是在智能的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地撞击的, 不是自然的和盲目地撞击的。用陨石撞击月球的目的是把月球从原来的轨道送入地球的轨道。 这个猜想是基于这样的想象力:外星智慧体在太阳系的陨石层的一些陨石上装上动力能源, 让这些陨石在动力的驱动下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别撞击月球, 让其改变原来的运动轨道而进入新的轨道。 我的第三个猜想是:这些环形山是人为地建造而成的, 实际上。 它们是发动机的喷气口。 外星智能体在月球上挖巨大的坑(首先人工爆破, 然后机械操作),然后装填动力材料, 安装遥控定时点燃设备,按计划地点燃各个坑内的燃料。 这样的话, 这些环形山相当于动力发动机的喷气口,由这些环形山喷出的能量将月球按照规划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进入新的轨道。还有的环形山可能是建造月球地下工程的副产品, 即从地下挖出来的石头和泥土堆积而成 。 月球上可能有大量的地下工程,不过,由于年代太久, 这下地下工程已经遭到彻底损毁, 成为被泥石覆盖的一个个坑。 我自己认为第一和第三个猜想的可能性较大。 要在科学上证实我的猜想,必须对月球表面的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根据我的猜想, 月球的许多地区,尤其是环形山周围的土壤应该含有较高的核放射性物质的残留物。 这种核物质的比例要比地球的表面土壤高出一些。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观点|4440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0: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