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高技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高技术

相关日志

也谈中兴被制裁的对策
yangxintie1 2018-6-3 09:37
中兴通讯需要的高速AD/DA、调制器、高性能锁相环、中频VGA 等产品,根本没有国产芯片厂商可提供替代品。这句话说的过了,这些还都算不上什么高端的东西,也不是影响基站和通讯设备的关键,大不了退一步,某些指标优化一下,总有活路的 我也设计过逆变电源,当时是为了一个测量和发动机测功器控制设备提供电源用的,那是一九七五年,我们技术科根据我的提议。五个大学生组成攻关小组来制造这套设备。我是总负责,分工的那部分就包括这个逆变电源,记得我们是用几乎三个月的时间在开山放炮排雷管这间隙中学完了数字电路晶体管电路这些书,然后用一个月时间进行的设计计算。每一个双稳电路,振荡电路我们都仔细算了,它的稳定区域并且选择了可靠的工作点,并且在七五年,那个时候我们就选择了当时能够采购到的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板做计数器和显示器,然后就是安装焊接和调试,这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当然总会有这样那样困难,但是我们看到昆明的拓东体育场的教练。竟然带一部分人用晶体管焊接出来台式计算机。那给我们的鼓舞也是不小的。这个电源部分逆变器制造 我用了几个可控硅 焊接了晶体管双稳电路当做触发电路,过去没有集成原件的时候我们只能这么干,我设计成分离原件后用手焊的,只是这个体积大一些,其实。功能一样。我们技术科长是一个八级工,老师傅,看到连接在一起的线路板。非常高兴,说这个仪器的壳子,你们可做不了这么漂亮的,这个非我来干不可,他带着我们到车间里做了一个最漂亮的外壳。后来我们带着这台仪器驱车北上到侯马874厂真正的试验台上做了实验。完满成功! 后来为了筹备地震台站点,需要一个警报系统,我又制造了这么一套可控硅逆变电源,实际上就是造出一个高压电加上一个高频的刺耳的信号通过几公里广播线路,把他发射的全部工厂的所在范围内。我试验了一下,这个效果还是蛮好的。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在高精尖的东西也有他的代用品。不要迷信洋人我们总是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路。 这个事件和炸馆事件一样会引起重视就非常好,中兴所需要的国产集成电路,就有了研发需求,也有了政府的支持,重视和倾斜。路会越来越宽
个人分类: 胆剑篇|2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章 三 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热度 3 lvnaiji 2017-3-18 07:37
第三节 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在回应文化的挑战之时,也对文化提出新的挑战。其核心在于,文化能否创造、进而超越新的人工自然,能否处理好人际和人己关系。 技术的发展从来就有壁垒,在古代主要是存量的不足如土地、劳动力等,近现代也还是存量,主要是原材料、能源和资金等。现代以来,制度、知识、需求和消费等对高技术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示出来,制约技术发展的因素正在发生由物质层次向精神层次,以及由过去向未来推移,也就是由自然转向社会,由外部的物质因素转向人类自身,由技术产生 前 的诸要素转向技术产生过程中的制度进而产生 后 的消费及新的需求。一句话,人类社会本身特别是未来的进程正在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壁垒,成为高技术的极限。 克服高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高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在广义上,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支撑系统:基础系统,指劳动力、资本、能源和原材料;智力系统,指知识和信息;环境系统,指消除环境生态危机;动力系统,指消费增长的拉动;过程系统,指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减灾防灾。对于高技术来说,基础系统的影响正在减弱,智力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系统没有直接联系,随着由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动力系统也越来越重要,最后过程系统关系到社会制度,实际上前面四个系统中都有制度的影响。这样就把制约高技术发展的壁垒归结为三大系统,也就是智力系统、动力系统和过程系统。在高技术的发展中,动力系统又可以区分为消费和需求两个阶段。以下就从知识壁垒、消费壁垒、制度壁垒和需求壁垒等四方面论述。 一、知识壁垒 高技术的发展首先需要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支撑,这就面临知识壁垒。知识壁垒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丰富性、知识的积累性、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复杂性属于知识的质的范畴。自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沿量子阶梯上行、下行和扩展。沿量子阶梯上行,人类将面对生命和意识。至今我们仍难以说明生命的本质,至于人的意识,涉及 150 亿个脑细胞及彼此间的关系,更涉及无限的千变万化的环境。沿量子阶梯下行,组成与被组成,极大与极小越来越纠错在一起,不可能单独去认识。最大的复杂性在于扩展,由严格的规律扩展到偶然性,由孤立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环境及其干扰,由实体到关系,由线性到非线性,由纯客观到主体参与。如果说,沿量子阶梯下行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那么上行和“扩展”则介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例如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等。我们能获取并掌握如此复杂的知识吗?即使对于人类自己创造的知识,我们又能否完全理解?例如用遗传算法来解决排序问题,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依据任何现有的排序算法的程序都要快得多的排序程序,但科学家并不理解这些指令是如何工作的,也无法将其分解为由可理解的各部分组成的分层体系。 知识的丰富性属于知识的量的范畴,即通常说 的 “知识爆炸”或“信息爆炸”。在知识的海洋中,人类只是一叶扁舟,但我们的接受极限并没有出现同样的突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相比,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知识和信息的无限性和人体生理和心理极限间存在矛盾。如何对海量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应用,如何泛舟于知识的海洋,这是知识壁垒的第二方面。 知识的积累性属于知识的动态特征,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知识的质由简单到复杂在时间序列中的展开。人类的进步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然而知识的积累也带来问题,那就是学习。动物界存在这样一个规律:低等动物的后代在出生后即可不依赖父母独立生存,而高等动物的后代在出生后则于一段时期要靠父母的抚养和“教育”。动物越是高等,这一时期就越长,最长的无疑是人类。动物受教育的时间成本与其在进化树上的地位成正比。进入人类社会后,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儿童受教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似乎相应地延续了自然界中的规律。其结果是,子女一代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达到知识的前沿,才能创造新的知识,人类将付不起受教育的时间成本。如果沿着目前(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模式继续下去,不用太久,我们或许只能终身沿着前人走过的路攀爬却达不到顶点,于是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 知识的创新也属于知识的动态特征。知识的积累强调的是知识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知识的创新则强调知识的中断、跳跃,需要非逻辑思维或非线性思维, 如联想等形象思维以及灵感、 顿悟等直觉思维。当前,由于新知识不断涌现,因而知识加快老化;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作用,知识共享的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因而知识的贬值也越来越快。知识的老化和知识的贬值共同表明,知识的创新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由此也就对非逻辑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类发展至今对于逻辑思维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研究,而对于非逻辑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几乎尚是空白。有人说,对于直觉思维,我们或许也只能以直觉来把握。如何发展非逻辑思维?对于我们说不请、道不明的思维,又如何去学,如何去教?我们如何创新? 最后是知识的共享。知识只有共享才能增值,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倡导自由软件运动的托瓦尔兹宣称,“只有在社会能自由地享用创新的成果时,创新才是对社会的贡献”。然而知识共享却面临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壁垒。客观视角考察知识本身的状况。随着认识对象的个性化、背景的个性化,以及认识主体的个性化,必然是知识的个性化。然则个性化的知识如何交流,如何共享?主观视角考察知识持有者的状况。几千年来持有知识,特别是持有独一无二的知识从来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人所皆知的古代寓言“猫教老虎”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知识就是权力,这种情况随着知识的地位日益重要而有增无减。知识究竟是私有还是共享,封闭还是开放? 以上从五方面分析了知识壁垒。克服知识壁垒关系到人类自身的认识学习能力和彼此合作协调的能力。人类以知识克服了“物质壁垒”,又面临知识壁垒。人类将如何克服知识壁垒? 二、消费壁垒 黑格尔和康德有关认识过程的论述可以移植到实践领域来理解消费过程。设计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是“外在的、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消费才能使之对于消费者来说成为“积极的存在”。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反过来,对于商品来说,它的存在方式就是被消费 。 工业时代技术的知识含量比较低,在消费中通常了解商品的原理,例如自行车;即使不了解原理也能够很好地使用,如电视机。因而可以说,工业时代的商品基本上得到充分消费。随着技术的发展,其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消费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目前可以说,除了极小一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手头计算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功能超出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 。 然而,厂家又在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各项性能。研究者还发现,人们面对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等,会把新的媒介当成真的,而在此时人往往是无意识的,这就是所谓“媒体等同”。与上述知识壁垒中如何面对海量知识的情况一样,问题在于人类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到可以适应 20 世纪科技的水平 。这种消费对于技术的滞后必将阻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消费,人类方能站在由商品——人工自然所构成的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事创造,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 现有的技术与业务的状况是, 20 % 的人使用着 80% 的新业务,而 80% 的人则使用的 是 20% 的基本业务。作为通信工具, 打电话、发短信是移动电话最基本的业务,更何况现实生活中,许多文化学历不低的人连短信都还没有学会使用。难怪有人发问:老百姓真的需要 3G 吗 ?如果技术的更新要求更换手机号码,人们也通常不愿放弃已经建立的联系网络。 然而成为悖论的是,充分消费又会带来问题。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必然会受到某种影响。例如工业技术的影响是“人是机器”,商品对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行为层面,对精神的影响较弱,而且这种影响是人们所抗拒的,而抗拒本身又引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面人”所揭示的是整个工业体系和技术理性的影响,但仍然属于比较浅的心理层次,作用也比较间接,所以较容易揭示出来,并受到批判,从而引导技术的发展。高技术的商品与服务对消费者的影响则更加深刻,不仅在生理层面,而且在心理层面,而且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强化。时间越长,使用越熟练,消费方式越会形成某种定势甚至成为消费者本性的一部分——“积极的存在” , 或“内在的”“为我之物”。消费者将难以承受改变而需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在于经济方面, 而且涉及习惯 、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 等以及涉及交往方式 。高技术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首先是由于它的高知识含量、高情感和“人机界面”友好,因而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就直接深入地达到精神领域,消费者甚至迷恋、 沉溺其中而难以自拔 。其次是“科技黑箱”的作用,技术越发展,其商品和服务就越“黑”,越能对消费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消费方式一旦成为定势,将阻碍技术发展,或造成路径锁定,诱导或迫使 尔后 的技术沿既定方向发展。消费壁垒,特别是消费者沉溺于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之中,例如第九章中所分析的虚拟现实技术,这令人想起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 三、制度壁垒 目前,制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制度经济学层出不穷就说明了这一点。以下分析消费者获取和占有商品和服务的相关制度。 一般来说,消费者获取商品的方式有两种,即被迫的接受和主动的选择。前者是由于少数商品的垄断,后者则是众多商品间竞争的结果。垄断在工业时代或更早即已存在,通过低价倾销打败竞争者而取得垄断 。这种垄断容易被打破,如新的科技创新、新的竞争者,乃至发生经济危机等。到高技术时代特别在信息技术中,垄断又有了新的形式,那就是“捆绑”。各种商品间因技术标准、软硬件的关系,以及升级换代等而要求彼此兼容。如果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主导的技术标准,那么各种商品就会陷入混乱之中,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的平台。但是,如果某个企业商品的技术标准长期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进而将必须与该商品兼容的配套商品一并销售,这就是以捆绑的方式排除竞争者的相关商品,强使消费者接受其一整套商品。在另一些情况下,其他企业为了生计使自己的商品与之兼容,否则就卖不出去,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弱的捆绑”。其结果是,其他企业所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也都被纳入垄断商品的势力范围中,使之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垄断地位的商品和技术标准似乎是混沌理论中的吸引子,或是像黑洞一样,把与之兼容的其他商品都吸引过去。不管是强的捆绑还是弱的捆绑,其结果都是强化了拥有主导技术标准的商品的垄断地位,不仅影响到同一平台上的其他商品,而且影响到升级换代,影响到构筑新的平台,也就是技术的发展。某种商品越具有强势,越具有垄断地位,延续的时间越长,路径锁定就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 IT 领域由 于其外部性特征而得到放大,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路径锁定效应。 要消费先要占有。占有的方式主要是产权关系。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中存在各种产权矛盾,随着高技术的到来,产权关系中突现出新的矛盾:知识产权的私有和知识的共享,上文“知识壁垒”已经涉及这一问题。典型案例无疑就是微软和自由软件运动。前者坚持知识产权的私有,守住源代码这条“蛇”,只交给消费者一条在更新换代中很快就会弃之如敝屣的蛇皮,一个无法研究和改变的黑匣子,然后由不断地蜕皮和捆绑获利。这里的关键是,消费者并未真正占有——注意,这里占有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共享他已经 花 了钱买来的商品,并未能充分消费。因而在商品的存在方式中还有消极因素,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存在”,这就影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后者宣扬知识的共享和开放,消费者完全共享全部程序,可以自由地修改,从而自我完善,自我负责。自由软件因充分的消费而成为“积极的存在”,得以推动产生新的软件。一方面是数百年来延续至今关于知识创新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则在于知识的本性,知识只有共享才有价值,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以推动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四、需求壁垒 上述壁垒从根本上说就是需求壁垒。 对于高技术来说,就广度而言,在于需求的个性超越技术平台的普遍性,也就是由生理需求的雷同相似走向心理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必然引导、要求相应的商品和服务也多样化。就深度而言,在于需求的层次超越平台的层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而引导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突出主观能动性。然而,高技术正面临需求壁垒。 首先,知识壁垒意味着有可能无法提供发展高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其次,消费壁垒指出,大多数人或者并未充分消费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主观需求没有超越客观存在;或者沉溺于其中,主观需求满足于客观存在;或者被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锁定”(注意,锁定是相互的,技术被锁定,也就是消费者被锁定),主观需求难以超越客观存在。制度壁垒表明,垄断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削弱了消费者需求的主观能动性;消费者没有真正占有 — 共享商品,也就谈不上什么超越。此外,现代人担心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疑虑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遏制正常的需求。 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当技术尚停留于机器的水平之时,人的潜在的未完成的本性与机器之间存在有巨大的鸿沟,正是这一鸿沟所产生的强大需求拉动技术不断提升。随着技术的每一步发展,人类沿着技术所搭就的平台逐步挺直身子站立起来,人的潜在的未完成的本性渐次变为现实和得以完成,人与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也就是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由此而产生的对高技术的需求拉动因上述种种原因也随之而缩小。对高技术的伦理思考也在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滞后和对技术是否会超过人的担忧。比尔·盖茨曾宣称,“技术绝不会等待人们有了准备后才发展”。在人机之间有巨大差距时固然如此,然而当人机界面友好之时就未必如此。可以预言,人机界面彻底友好——如果真有这一天的话——之时,也就是技术停止发展之日。人类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所创造的人工自然,与之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引导和拉动高技术继续朝人的方向攀登,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构筑更高的平台。 五、科学与文化背后的权力之争 在科学与文化,或者如斯诺所区分的“两种文化”的背后,还有权力之争。在“物质极大丰富”部分中涉及物质商品的共享而不是占有,这就涉及制度。上述“制度壁垒”直接关系到权力。未来社会的核心矛盾可能是知识产权的私有与知识共享的矛盾。 当前的科学大战体现了科学与文化背后的两类权力之争 。其一发生于科学与传统文化和第三世界之间。一方面,发达国家既推进科学,又扩充权力;另一方面,第三世界学者则为自己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的权力寻求生存空间。少数民族和其 他边缘地带人群 的自我解放运动的兴起,对以科学为代表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激烈批判,成为边缘社会人群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而作文化斗争的一部分。 这里的问题在于,首先要区分科学和附着于其上的权力。不能接受西方的权力,但科学无东西方之分。所谓“民族数学”只不过是某种文化的数学因素,虽然数学内容表征形式有差别,但逻辑结构基本相同。强调科学的民族性,到头来必然阻碍该民族科学的发展 。其次,第三世界的学者们没有看到,每一种地域暴政的出现,往往都是通过文化上的纯粹性为自己寻求辩护。第三, 当真理是依靠内在的语境——地方性来定义时,种族主义与排外主义就会获得其合法的外衣,结果是以知识界的种族隔阂而告终。正因为由于批评者们所依据的是嵌入的编码知识,既经不起事实的质疑,也容不得逻辑的推理,往往只能靠具有煽动性的种族、性别与道德家式的意识形态的标签。 其二是由索卡尔所引发的科学大战,反映出西方的人文学者为争夺学术地盘所进行的权力斗争。这种斗争在当代中国也同样存在。一方面,人文学者们痛感“机器文明”对“花园文明”的“蚕食”也就是现代技术对传统价值的排挤 。另一方面,在科学的一方,学者们感到 ,在强调“人文底蕴或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的背后,隐含的是某种通过分类来压迫人和压迫知识的力量。在这种人文的旗帜下,某些问题可能获得了优越的或高尚的地位”。如以“社会良心”自诩,用“良知”、“理想”、“真实”、“真理”等词汇压倒对方,它们本身不再需要进一步的证明。对这类神圣字词的迷信,使他们在辩论中很少费功夫论证自己主张的观点而成为“术语拜物教” 。反之,“把对方的问题归结为效率问题或技术问题”。 人文学者们没有认识到,科学因其非嵌入而必将渗透到一切领域,这是客观规律。权力并非强加,也不依赖于接受者。无论被接受与否,总是在不断增长、发展,并且“默默地”发挥影响。他们也没有认识到,科学并非淹没个性,而是对源于自然、历史和特定语境的知识的改造,并为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个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提供可能和广阔的前景。对科学持偏激心理的人似乎有鲜明的个性,实际上表明没有信心和能力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个性。他们更没有想到,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之中,正是这些科学知识,是建立于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技术及其产品科技黑箱,是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默默”做着贡献的硬件和操作及系统软件。因而,他们的所谓批判,无疑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不论是科学与文化之争,还是二者背后的权力之争,都未有穷期。数学史家克莱因写道,应用数学家嘲笑纯数学家说,纯数学家能发现任何求解中的困难,而应用数学家能对任何困难求解 。这句话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推广: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嘲笑趋于人文主义的后现代哲学家说,后现代哲学家能发现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获得并应用知识中自己所没有觉察到的所有困难,而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则能对所有这些困难求解。斯诺提出两种文化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科学大战表明,争论依旧。很可能,今日之争论主要并非源于学术本身,而在于背后的权力。更加可能的是,层出不穷的科学技术和对此没有做好准备的文化之争。某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如果记忆可以复制”,在列举(实为编织)了正反两种观点后,一位应考的高中毕业生异乎寻常老练地结尾: 50 年后再议。 “超越”这一切的是,人类对以往“足迹”的回顾,对未来之路的展望,以及对当下选择的审慎。 吕乃基 . 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03 , 4 : 30 - 34 巴伦 李维斯 、克利夫 纳斯 著 . 媒体等同 . 卢大川等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 12 陆彩荣 . 上马 3G 前需要弄清楚的五大问题 . 光明日报 , 2005-1-20 顺便指出,笔者并非绝对地反对垄断,只是与反对绝对的竞争一样反对绝对的垄断 邢冬梅 . “科学大战”之根源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03 , 6 . 罗思 . 科学大战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2 谢民初 . 后现代主义、数学观与数学教育 . 教育研究, 2005 , 12 game. 19 xz . 浅论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 http://dev.19xz.com/soft/32424.htm 朱苏力 .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 吗?文汇报 . 2004-8-1 吴亮 . 南方周末 . 2005-3-17 克莱因 .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7 . 310
个人分类: 科技史|5341 次阅读|7 个评论
第十章 第二节 物质极大丰富
lvnaiji 2017-3-16 08:05
马克思在描绘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时提出两个标志即两个“极大”: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仅就字面而言,极大丰富和极大提高都是相对概念,“极大”永无止境,永远可以再大 。然而,不能对此持形而上学的观点,极大并非机械的、线性的增长。同时,两个“极大”密切相关。就“物质极大丰富”而言,主要指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对物质的需求。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此产生重大影响,并因而改变对“物质极大丰富”的理解。这一新的理解对于推进科学发展观具有指导意义。 一、生产方式改变与物质极大丰富 可以由四方面讨论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物质极大丰富之间的关系:技术的发展导致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产业结构提升、循环经济,以及由对物质的依赖转向对创新的依赖。 首先考察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指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将对物质极大丰富产生重大影响。生物技术与传统的农业(含畜牧业,下同)结合起来,农业将由现在从事初级产品生产,延伸到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材料、 能源以及环保等 领域,并且参加对海洋和空间的开发。农业用所养植的动物和植物,再加上微生物,用生命来“生产,制造和加工”所需要的物品和过程。先按预定目标,通过 基因工程得到特定的 DNA ,然后各种养份都在 DNA 的指令下,精确到一个分子、一个原子地结合 起来,生产出所需要的物品。在这样的生产中,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人工手段。面对这样的生产方式,现有工业的弱势正在暴露出来,过度耗用资源,造成生态污染。再者,在生物技术中,我们在养活这些“生产工人”的同 时也已经生产出产品,这样更加节约 生产费用。此外,用生命来生产,副产品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物如粪便等,以及生产者自己(它们既是生产工人,又是机器设备)都可以很方便地被降解,再进入新的生态循环中,这样就不会或较少产生污染问题,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所带来的污染;应用处理废气、废水、废渣的基因工程及微生物技术,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将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 纳米技术一旦完成设计和开发,生产阶段基本上就不需要投入。由一个个原子由下而上生成产品,材料和能量几乎没有浪费,几乎没有废料和排放。工业生产则是由原材料由大而小地切、削、磨,再装配起来,大量消耗材料、能量,还有各种排放。纳米技术的产品还具有自修复和自适应能力,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此外,纳米技术可以把一些产品的尺寸做得很小,这也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需求。 如果说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贡献主要在材料和生产过程,信息技术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对信息的采集、分析、集成,提高生产、管理、消费和日常生活的效率和效益。集成,是以信息流将“自动化孤岛”集成起来,联 接 企业内各部门、企业间、以及行业间等等,“压缩过程,去掉多余”,使整个经济及其他人类活动高效低耗运转。 在人类信息整合能力不足时,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实现“大工业、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大消耗”。当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生产销售和最终使用的全部过程,从而极大地节约资源。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可以在设计、生产和修理过程中不断修改,进而可以让消费者参与进来,一直深入到设计过程,亲自试用并要求设计者修改未来的商品,直至满意后再生产, 这大大降低了 试制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成本,减了资源的浪费。对消费者而言,由于商品完全按自己的要求设计和修改,并经过“试用”,也就不会发生错买而造成浪费。美国进行虚拟核“试验”,不必耗费巨资和承担风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让经济活动经虚拟现实的“检验”后再行实施,各种“如果……将会怎样”的场景都显示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物质极大丰富还有特殊的贡献。如已往电路交换技术是对信道的占用,这种占用效率低下,不适应高速信息通信量的发展,而且在分配社会资源上保留了传统的“占有”思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用正交频分 复用( OFDM )技 术意在将信息分散在相邻的几条路上传输。这里所体现的共享概念后文还要述及。 其次,产业结构提升减少对物质的需求。产业结构提升是由生产到服务,优化物品的耐用性和功能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并非以多取胜,而是以优取胜。随着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和产品质量的改善,产品的价值量得到提高,所以会减少需求量。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传统线性经济是生产性经济,而以使用价值为核心的服务经济是功能性经济 。生产者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而使用者的重心则由购买和拥有物品转向购买服务。 以环球嘉年华为例。与国内游乐场游乐设施从购买到报废“从一而终”不同,环球嘉年华大部分机器是租赁来的,“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游艺机器来自不同国家,设备提供商与环球嘉年华最后进行营业额分成。这样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租赁世界上最新的游艺设备,进行最好的组合配置。这种技术整合方式不但可以降低营运成本,减小经营风险,设备的不断更新还可以保证机械运行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游艺设备处于流动状态,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得到更新,以满足人们追求新鲜刺激的休闲目的 。 虚拟企业联盟的情况也是如此。虚拟企业是由若干企业构成的临时性的组织结构,用户也参与其中。在虚拟企业中,人员共有,设备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一仆多主,也可以一主多仆。资金、设备、人员等仍分属参与联盟的各个企业,联盟对此并无产权要求。联盟中的每个企业组织只需提供相应的功能即可。于是,组织从对物质的占有转移为对意识、信仰、信念的吸引。 第三, 循环经济促使减物质化。工业化是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则是把经济、社会和环境整合起来,在环境问题上要求实现从开环的末端性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在整个经济流程中做到“减量、再用、回收”( 3R 原则)。 目前,一些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效为核心的“行动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涌起。在现场根据用 户对各种能源的不同需求,按照“分配得当、各得所需、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供能方式,尽力扩大资源和温度利用空间 ,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与效率的最大化 。 由上可见,在生产环节,物质的极大丰富不是或主要不是由单纯正向即增加的途径,而是由逆向途径,由对物质资源消耗的极大减少而达到。 第四,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对资源的依赖转向对知识及其创新的依赖。 上述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都是高技术,高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高知识含量。在信息的采集、集成、管理和运作的背后是知识。对信息的分析和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也要依靠知识。 知识不同于物质形态的资源,它可以共享而增值,这就是知识的“溢出效应”。然而扩散或共享的结果也发生了信息的均衡分布,这就是知识资源的耗尽。这种情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规律相同。加之在网上,信息的流动大大加快,导致信息有效性衰减率增强。这样,一方面知识经济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知识;而另一方面信息和知识自身的价值将迅速衰减,从而使依赖知识投入的经济增长趋于停滞。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依赖知识的不断创新。除了精神领域某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知识外,只有最新创造出来的知识,包括原有知识的综合、集成,才具有价值。由依赖资源到依赖知识,特别是知识的不断创新。“资源有限,创造无限”,人类永不遏制的创造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根本源泉。 对于未来社会来说,或许最需要的不是物质极大丰富,而是知识极大丰富和永无遏制的创造。 二、消费方式改变与物质极大丰富 物质极大丰富不是孤立的,而是对应于主体而言。物质是否“极大丰富”要视主体如何“各取所需”而定。 首先,在由生产型经济向功能型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在以服务为核心的三产的兴起过程中,消费者最终关心的不是产品和对产品的占有,而是产品的功能,产品本身的物质部分完全可以共享,于是产权日渐淡化。除了私人必需品外,属于公众的物品会越来越多。目前,“共享”一词越来越多地代替意为独占和私有的“占有”。正是在这一潮流中 , ASP ( applicationservice provider ,应用服务供应商)应运而生。 ASP 将软件开发、应用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整合起来,如同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一样为用户服务。用户订购 ASP 的服务,以少量的月租费替代大量 IT 基础设施的投资支出,以最快的 速度获得应用服务,免去安装、调试的诸多环节,也免去了设施日常维护和管理的麻烦,却 享受着高质量的 IT 服务和应用服务的自动升级。目前,这种服务已从单纯的财务扩展到销售、库存、采购和生产等各个方面。 ASP 顺应人类对于共享的认同,成为互联网泡沫破裂时商业模式中的奇葩。 物质产品共享,精神世界独有。 公有性和共享性是服务产业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信息社会,服务的多样化、个人化并没有削弱这种公有性和共享性,而是在个人占有终端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公用和共享资源。“各取所需”正在为“共享物质之所需,各取精神之所需”所取代。由此可以提出另一个“恩格尔系数”:个人所消费的私人物品是有限的,共享的公共物品将越来越多。 其次,由恩格尔系数可知,人类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托夫勒风趣地说:“我们正从‘肠子’前进到‘精神’经济,因为要填满的肠子只有这么多。”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要求之后,便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上提出如自我发展和社会认同等较高的需求。同时,几个世纪来,对物质的掠夺和挥霍所带来的后遗症也迫使人类改变消费方式。物质的极大丰富并不建立 在 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近年来,在一系列新观念的基础上,联合国开发署制定了一套全面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即人类发 展指数( HD I )。中 国结合自己的国情也先后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具有根本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类的“所需”正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内容经济、体验经济,以及休闲和诗化生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大大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为“休闲”的增多创造了条件,从而加快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休闲”既是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又成为人类获取社会资源与财富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休闲经济作为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因素,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由以物质生产为主向以精神生产为主的转换。在休闲的带动下,经济正在由过去有形、单一的物质目标向现代无形、多元的符合经济发展理念的人文关怀的目标转变 。体验消费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消费形态,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沉醉、感悟、感受、回忆等等都可以归结为体验。《体验经济》的作者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肘,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这种“美好感觉”不是随着消费过程的结束而终止,而是长久地留在消费者的记忆中 。托夫勒于 1970 年在当时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就预言:“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和希望经济继续上升的压力——将推动技术社会朝着未来体验生产的方向发展”。他突破传统经济学家对产业演进的划分方法,把经济产业划分为“制造业、服务业、体验业”,把体验当作一种经济提供物来看待。派恩二世和吉尔摩提出了未来的经济是体验经济,也就是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情感或者心理感觉,主动去消费“体验”而形成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就是体验消费 。显然,体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上的经历。前述环球嘉年华、旅游(特别是自助游)、各种游戏等都能提供某种体验,在其背后的物质设施则可以共享。 这样的经济和生活的一大特点是由消费有形商品到消费知识。在消费有形商品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止于生产阶段,消费就是消耗价值。商品的价值消耗完毕,消费即告结束。因而需要不断地生产出新的有形商品以供消费,这就构成对物质资源的压力。知识与物质形态的商品不同,在消费知识的情况下,消费继续创造价值,包括创造新的知识,例如在互联网上的下载与上载,于是消费就是生产,不仅减少对物质资源的压力,而且创造出新的可供他人消费的知识。传统生产与消费截然分开的情况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将让位于生产与消费合一,生产就是消费,而消费也就是生产。马克思在描绘共产主义时还有一句话:各尽其能,这是各取所需和物质极大丰富的保障。随着对知识的消费等同于生产 ,我们正在迎来各尽所能的时代。 显然,本章第一节中所分析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实现上述“体验”提供了可能。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主要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消费;交互,是生产与消费,即体验与创造之间的交汇和过渡;构想,则是以创造为核心的生产。虚拟现实技术横跨并沟通消费和创造,从广度和深度上为物资极大丰富作出特有的贡献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最终开辟通往物质极大丰富的道路。 总之,物资极大丰富不在于物资本身的增加,而在于需求的减少和共享,以及需求转向知识、体验和虚拟现实。上述结论有助于推进科学发展观。 郑小民 . 实现共产主义最多只要二十年 . www.people.com.cn/GB/guandian/ 35534/2979043.html-35k . 2004-11-09 . 19:07 自然 . 生物技术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 要求科技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意思不明确。意即留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和空间) 诸大建 . 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循环经济 . 文汇报 , 2004-3-22 程志波 、张善信 . 狂欢后的沉思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2004 , 2 : 27 - 30 韩晓平 . 分布式能源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 中国能 源网 . www.China5e.com ( 中国能源网 www.China5e.com ) . 2005-03-24 王亭亭 . 休闲产业的发展走势及时代特征 . 光明日报 , 2005-3-8 无疑,这里必须考虑到消费者休闲和体验的能力和水平 . 负面的体验消费如豪赌、吸毒等则正好相反,让人的身心受到伤害,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廖以臣 . 体验消费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引导 . 光明日报 , 2005-3-8 这里生产未必等同于创造,知识的生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还必须要有精神的极大提高 当然,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 主体也可能陷入虚拟现实之中而不能自拔 . 这里也再次看到,相应于物质极大丰富(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精神极大提高的极端必要性
个人分类: 科技史|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十章 后现代科学与高技术 一 后现代科学与高技术的文化
lvnaiji 2017-3-14 07:56
“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人自身的成长过程。这是 第九章最后 一段中的一行字。人以自己的创造物为基础,在新的人机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后现代科学,全面改造、提升、推动传统的三大关系,与之共同构成人的四大关系,全面回应文化的挑战,同时又推动文化提升。 第一节 后现代科学与高技术的文化涵义 本节讨论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的文化涵义。后现代科学的文化涵义已在第九章第一节有所述及,此处以讨论高技术的文化涵义为主,兼及后现代科学。 一、人机关系 高技术所提供的“创造物”即新的人工自然,其与人的关系的特点,就是“人机界面”友好。人机界面友好的程度取决于人工度(见第九章第二节)的高下。人工度越高的人工自然,人机界面越友好。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人工自然主要是各种机械,人工度低,人机界面不友好,人只能俯就之 , 人是机器。《摩登时代》中卓别林的表演即是写照,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深刻揭示了这一点。而后,随着技术的渐次进步,人工自然沿图 9 - 2 中运动形式的坐标提升至今日的高技术,人工度越来越高,人也逐渐挺直躯体站立起来,人复为人。在此意义上,正是技术,使人成其为人。 人工自然的人工度升高体现在科技黑箱的以下特点,并因此对使用者产生新的影响。首先,随着科技黑箱知识含量的提高,知识成为商品,对知识的消费同时也就是创造。消费者可以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经由原来纯粹用于消费的科技黑箱“生产”自己的产品,成为生产者。由过去在消费中被动地单向地接受科技黑箱的影响,到主动地反作用于科技黑箱,如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以自由软件运动为典型的非线性创作和思想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黑箱已成为消费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生产方之间直接、平等对话的平台。今日的科技黑箱正在开创一个“互消费”和“互生产”的时代。 然而,相对于过去的物质生产,知识(如果不论其优劣高下)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 社会制度对此难以制约以及几乎毫不顾及 市场的需要,因而不承担后果与责任。在文化因更多人的参与而更加活跃开放之时,各种病毒、黄色、恐怖、暴力和垃圾“作品”也呈泛滥之势。 其次,科技黑箱将越来越“黑”。显然,集成于科技黑箱中的科技知识将越来越艰深,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难以理解。这一点与 20 世纪科学的抽象化一致。而与此同时,科技黑箱操作起来却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方便,往往只需按下键钮,移动鼠标,一切就都迎刃而解。柯达公司当年的广告是,“你只需按一下按钮,剩下的由我们来做”。 IBM 公司 在计算机纪元 50 周年的题词是,“让机器工作,让人们思考”这就是“人机界面”友好。 然而,真的放心把“剩下的”都交给机器来做吗?电力中断、系统崩盘、电脑死机。美国航天中心大厅的柜子里赫然放置着古老的计算工具——中国的算盘,虽是象征,其含义不言而喻。再者,生产越高级的科技黑箱,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就更深地介入其中,人的因素就越重要。教育水平、市场调研、创新精神、决策能力,还有设计、管理等,这一切的作用变得更大。于是相比较而言,在科技知识更黑的同时,生产方经由科技黑箱对消费者施加更大的影响。且不 论 Windows 有意 无意还留有“后门”。此外,由于消费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由此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而科技黑箱的这一特点无疑使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放心,也就是依赖。人工自然的人工度越高,对人的影响也越广泛、深入。广泛,在于 IT 具有“外部性”特点。用户手上的商品因更多人的使用而升值。作为“更多人”中的一员,若不用此项商品,也就是自我边缘化。再者,各种商品之间按一定标准配套和兼容,更换一项,会涉及一系列商品,由此带来太高的成本。就深度而言,人们可以轻易丢弃一块刚刚用来砸钉子的石块,甚或卖掉住过多年的住房,但难以遗弃对各种配置都已称心如意的电脑。心理层面的影响不可能轻易舍弃。由此可以看到,高技术对人起到强烈的“锁定”效应。不仅如此,科技黑箱趋于获得越来越多自我学习的能力。原来科技黑箱中所集成的知识来自其制成前外部的输入,而在高技术中,如柔性化生产、自适应、自学习和遗传算法等都表明已经制成的科技黑箱具有一定的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面对具有高人工度且自我进化的科技黑箱,人类在多大程度上享有自主并得以进化? 或许,未来的人类根本就不应,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情况只能是人机共同进化。于是,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人类能否引导技术发展。当科技黑箱是机器时,人俯就之,因而只能是机器;而今,当科技黑箱的人工度越来越高,机器是人时,人又为何?人工度的概念隐含的推论必然是,人是技术的极限。人类必须在科技黑箱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以保持人机之间必要的张力。为了技术的发展,到头来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就提示,人机界面友好,或人机关系和谐,友好与和谐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处于动态的演化之中。 第三,如前 所 述,科技黑箱趋于联结成黑格尔所称的“内部有差别的一”,互联网进而沟通越来越多上网者的心灵,由此即影响人际关系。 最后,科技黑箱为每个使用者开启了两个无限的世界:他人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互联网展现了海量的他人的无限世界,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宇宙。虚拟现实技术展现了 虚拟 而 无限的世界。由此不仅影响人际关系,而且直接通往人的内心世界,震撼人的灵魂。最后两点涉及人际和人己关系,将在下文述及。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入 20 世纪,人们对自然的总的认识发生了两个深刻变化。第一项变化,从近代的机械自然观逐步转向了辨证自然观。在当代科学的概念体系中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如“非”(线性、有序、平衡、机械决定论……)、“不”(不可逆、测不准、对称性破缺……),以及相对、偶然、突变、分岔、复杂、模糊…… 物体不再孤立,彼此无关;相反,任何物体、现象都处于和它物或其他现象的关联之中。换言之,任何物体、现象都不能由其本身,而必须以其他物体或现象来加以认识或把握;它的任何属性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得以表现 的 。人是通过关系,而不是通过实体来把握自然 的 。 关系不仅表现为同时性,而且表现为历时性,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存在着的自然界,而且是演化着的自然界;不仅是量变,而且是质变。异质不断发生、涌现,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内部的随机涨落 与 偶然性、 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的影响共同 宣称:“历史对未来敞开大门”。 20 世纪,自然观的另一个重大转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近代自然观的核心是其中没有人的自然,而现代自然观则转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由近代的天人分离到现代的天人合一。前文后现代科学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高技术在推进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贡献在于以新材料为载体、新能源为支柱,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体,向古代和远古时期的人工自然辩证复归,以与自然兼容。对于能源危机,主要是开源节流。节流,就是节能,提高能量输送,转换和使用的效率,以消耗环境较少的负熵换取系统较多的进化。开源, 则是进一步开发原有的能源如太阳能以及寻找新的能源, 如核能。核能的开发不只简单地开发一种新的能源,其实质是在沿着自然演化回溯的方向上寻找新能源。在历史上,人类由使用生物能(畜力)经化学能(煤、石油)到核能 , 每回溯一步就开发了远超过前者的新能源。可以预料,受控核聚变一旦研制成功,将提供前所未有的充沛能源,而更深层次(如基本控子)能源的开发则将提供几乎无限的能量。这一寻找新能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为系统即人类社会的继续进化寻找可提供负熵的新的环境。 消除生态和环境危机的关键是要把人工自然进化产生的副产品纳入由进化与退化组成的演化 进程中 。要像创造进化一样创造退化。退化并不是如以前所理解的那样是消极和被动的。一旦人工自然的进化拥有了作为自身依据的退化(而不是破坏),二者共同构成人工自然完整的演化过程;一旦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既超越自然的演化过程又与之相衔接相协调,那么人工自然必然以更完善的方式和更快的步伐进化。 三、人际关系 在第九章中已述及后现代科学要求宽容和理解。高技术所提供的人工自然趋于构成“内部有差别的一”,各具个性的产品拥有共同标准,彼此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兼容,由此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具体而言,技术通过改变交往的形式推动人际关系发展。远古和古代社会主要是个人与个人、直接、当下、交互、多媒体(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接受隐性知识,感受情感。印刷术将交往方式发展为个人对众人,其代价是延迟、单向、间接(经由符号),基本上只能接受面向众人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不过,这种知识经个人的深思熟虑、反复咀嚼,然后供众人享用,引导众人的言行举止。众人再加以消化,规范自己的言行。供需双方都有“深度”。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个人所对之众人变得更多。听觉进而视觉(直接的形象,非符号)重新介入,听众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感受隐性知识。直播走向当下,点播意味交互。同时,节目的预先录制并配以语言文字,使之依然具备必要的深度。互联网再度推进人际交往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深刻、 全面以及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在人数上,可以一对多,也可以一对一、多对多;以直接或间接、当下或延迟的方式;经由多媒体、单媒体,或者符号;与古代一样,既能接受编码知识,又能领悟隐性知识,感受情感。双方间处于单向或交互的关系。 表 10 - 1 技术的发展对交往方式的影响 人 数 时空关系 内 容 双方关系 媒体/感官 古代 一对一 直接、当下 嵌入编码/隐性知识 ,嵌入于语境中 交互 多媒体、全身心 近现代 一对多 间接、延迟 非嵌入编码知识 ,与语境相分离 单向 单媒体、符号、深度 后现代 一/多对 一/多 直接/间接、 当下/延迟 非嵌入编码/嵌入编码/隐性知识 嵌入于语境中,或与语境相分离 交互/单向 单/多媒体、全身心、符号、深度 显然,由古代经近现代到后现代,技术的发展对交往方式的影响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第三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综合。其特征是,其一,因更多人直接参与而平民化,原有精英依然存在,但地位有所下降,交往层次也大为减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扁平化”。其二,个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增强,可以选择各种时空关系、 媒体以及双方间特定的关系。 其三,个人的思路在网上随时会被打断、放大,或变异,于是新(正反两面)思想不断涌现。可以以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中的涨落、非线性相互作用、巨涨落和环境影响说明这一点。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网络化”。其四,从知识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知识,特别是对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创新和传播。隐性知识与人不可分割,因而隐性知识的交流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的交流过程。 四、人己关系 高技术在提供对应于社会的网络世界之时,也提供了对应于个人的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解释为一种通过电脑运行,经多媒体展示的 模 拟活动,它使人感到能够进入另一环境中,可以随意地与那里的人和物接触交流,去经历、去感受、去分享、去创造。虚拟现实技术把以往的知识加以种种选择和组合而得到新的“知识”,未必对应于现实世界,因而是虚拟的,然而又建立在事实和规律的基础上,其源泉是以往得到证实的知识库,因而是确凿的。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大特征,即沉浸、交互和构想。 沉浸,就是“身临其境”,参与者不仅以双眼和大脑介入虚拟环境,而且以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虚拟系统。作为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以及喜悦、悲伤、紧张与恐惧等心理反应,都将得到充分的表达。从这种意义上讲,沉浸意味着体验,意味着逻辑与形象的结合、认知与感知的统一,以及知与行的统一。正是这种特点,使得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身体在知识探求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得以保证的第一个智能技术”。 交互的含义是,在以往数字化的信息空间中,人机通过键盘、鼠标和显示屏等发生联系,经验仅仅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内,人只是单纯地从系统的外部去观察计算处理的结果,依然不得不“俯就”计算机所能提供的技术条件。在虚拟现实技术所提供的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中,人不是作为外在物与系统相对立 ; 相反,人作为虚拟现实系统的一个环节而存在。在接受虚拟系统提供的各种感官信息的同时,人基于过去的经验、现时的体验以及虚拟系统的输出,经过判断和 决策对系统进行 操纵和控制,由此改变着参与者仅仅作为单纯的接受者的被动状态。 现实世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主要是收敛的、必然的和有限的,而虚拟现实则是发散的、创造的和无限的。 虚拟现实技术中人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它不是预成性的而是生成性的,不是因循的而是创造的,“构想性”所要表达的正是该技术的这一禀性。如果说沉浸性是使人具有真实感并获得体验的根本,交互性是实现人机和谐的关键, 那么构想性则是辅助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如果说沉浸是消费,构想就是创造,交互则是二者的中介。构想又创造出新的虚拟现实,然后是新的沉浸…… 由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人类认识虚拟现实系统的过程是 一 个从沉浸到交互,直至构想的过程,也正是由收敛经发散再到收敛的过程。例如,当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设计和制造过程时,在设计时能见到制造的结果,而在制造中又不断修改设计,从而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使制造同设计一样,成为不断创生新思想、萌发新观念的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所面对的世界。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体验行为随时发生。然而,由于其一,现实体验受制于特定的时空和条件。其二,现实体验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可重复,且与具备特定理解能力的体验主体的遭遇具有偶然性。 因此 ,虽然现实的体验经常发生,但仍然是“稀缺的”并且是难以利用的资源。其三,现实体验的获得通常伴随着非期望实践结果的发生,对现实不可操作。通过沉浸到虚拟环境之中而生成的体验过程能克服上述局限。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使人们体验到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东西,可以随意重复再现,以及对虚拟现实进行操作,取我所愿,弃我所不愿。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会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人机关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人俯就于技术,一开始人是机器,现在也只能“数字化”生存;改变到立足于人,使人工自然成为满足人类全面发展需求并激发其各种潜能的工具。在这种以人为主导的人机关系中,人机界面不只是分隔主体与客体,而且是两者实现互动的中介。在此互动中,参与者的价值期望和人文理想可以随 即 与结果比较,并能够方便地得到调整和落实。互动,使得自笛卡尔以来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主体-客体严格两分的关系得到消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生成,取代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役使。 人由虚拟现实技术所创造的人工自然,不论是虚拟还是现实,都是人的全身心的投射,在此意义上,人机(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自然)关系亦即人己关系。 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认识和实践途径。其一,自从有科学和技术(包括原始的科学技术)以来,人的感官凭借工具、仪器和设备感知世界,然后再通过理性理解认识世界;而虚拟现实技术则意味着用户可以用人的全部“自然技能”对不断生成和变幻中的虚拟现实进行交互考察。这种所谓“后符号交往”仿佛回到人之初,凭借感官——自然技能,直接进行“前符号交往”。其二,自从人类开始“认识”,认识与实践便成为人类作用于外部世界彼此相对独立的环节,知与行的关系争论不断,二者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进程。虚拟现实技术在知时行,在行中知,知行合一。 人类通过知与行的循环不断进步,但失误不可避免,“吃一堑”方能“长一智”。而虚拟现实技术允许人们出现各种错误,并从错误中寻找正确的东西,却不必付出现实的代价。 虚拟现实是唯一可以永远重新开始的世界, 虚拟“吃一堑”,现实“长一智” 。这将极大地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极大地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再者,知行合一也 是学习、交流和共享对于未来社会至关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必由之路,由此必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上述两点仅限于人与虚拟现实的关系。人类起源从感知开始,人类起源知行不分。虚拟现实技术的认识和实践特征是否意味着人类将在虚拟现实中,在这一新的平台上从“零”开始新的进化? 某一时期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技术,由此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和服务就构成该时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平台。平台是由集成所得到的黑箱的集合,它既是人类先前精神、制度和物质基础的结晶,又是人类继续前进的起点。人类在登上平台之时就失去了平台以下的东西,如体力、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以及记忆和计算能力等,把这一切都托付给平台。人类在登上平台之时又获得新的自由、新的发展空间。由于集成的目的性,平台并不中性,具有定向的引导作用,从而“遮蔽”了其他可能性;由于黑箱之“黑”,平台对于使用者就具有潜移默化而又不可抗拒的支配、控制作用——知识就是权力——亦即“促逼”。平台与人类处于同步发展之中,双方互相规定对方可能达到的高度,又彼此推进而攀上新的高度。什么是 21 世纪的平台?具有生物技术提供的躯体,具有越来越强的感知能力,拥有生物芯片,能进行并行处理的神经网络计算机,汇聚技术、 量子计算机以及有其他技术支撑。 它们彼此联网,构成“技术生态”,“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不断建立起其构成部分间的依赖关系” 。这也正是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写照。 这部分内容的材料主要得益于东南大学 2003 级博士生“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作业 让·拉德里尔 . 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 72
个人分类: 科技史|2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九章 后现代科学与高技术(上)后现代科学 高技术
热度 5 lvnaiji 2017-3-8 21:42
复归不是终点,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停止步伐。后现代科学初露端倪,高技术风起云涌,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正在回应文化的挑战。 第一节 后现代科学 一、现代科学的趋势 现代科学正沿着三个方向前进。其一,沿着量子阶梯下行和时间之矢回溯,在小尺度上研究夸克及比夸克更低的层次,在大尺度上探索极早期宇宙及其起源。其二,沿着量子阶梯上行和时间之矢顺行,在小尺度上研究生命起源、人体如意识,在大尺度上探索生态及其演变。其三,研究不确定性,如混沌、分形、分岔等。到 19 世纪末,科学家们发现,在上述三个方向上有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正在浮现。 在第一个方向上,主要有玻姆的“隐秩序”、“量子势”、“靴绊假设”等。物理学家们发现,没有任何部分的性质是基本的,它们都可以由其他部分的性质导出 。在第二个方向,生命科学强调历史和整体的观念。生态学 进一步将生态环境与生物及其进化结合起来。人脑和意识领域则更为复杂、随机或混沌。更深刻的挑战来自第三个方向,这一方向肇始于 19 世纪末的热力学。混乱、无序的热运动通过统计力学被纳入牛顿力学之中。彭加勒的工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但被淹没 在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光环之中。之后又发展出种种线性近似作为保护带来解决非线性问题。随着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和分形理论等的向世,人们逐步发现,始于彭加勒在非线性旗帜下开展的各项研究对整个 科学所产生的震撼丝毫不小于 20 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首先,从根本上改变了偶然性与不确定的地位。几百年来,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一直被认为是外部的扰动,应该避免或忽略不计,至多是“为必然性开辟道路”,而新的观念则认为,蝴蝶扇起的气体会在几千 千米 外引起风暴,正是这种随机涨落创造了世界。分形理论的创始者芒德勃罗断言,欧几里得几何学是“呆滞”的,不规则性却是活跃的,不是噪声,而是自然界创造力的标志。 其次,与前述另两个方向共同突出联系、相互作用、反馈等的意义。每个事物都处于与它物的关系中 。 100 多年前,马克思即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到今天在后现代科学到来之际,我们或许可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由对关系的高度重视,必然对层次概念提出挑战,认为没有必要划分界线。“没有一个层次具有优越性”,大自然应被看作是一个动态变迁的网,而不是一座机械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 。 第三,提出了与时间相关的新的范畴——发展。已经有意识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等,贯穿这一切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范畴应从“运动”中独立出来 ,笔者在 20 多年前曾提出相近的“ 演化”概念 。循环、突变、进化和退化,从混沌到有序和从有序到混沌等都可归于“发展”范畴中。相关的还有“记忆”,由对湍流、孤子等的研究表明,在非线性耦合中有某种记忆。每一个活动都是一 个重叠的过程,都在内部与前面的运动相重叠 。所以,时间不可逆,但可以记忆,可以再现。显然,记忆也是发展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范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而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发展问题,其意义将超出其本身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立足于第三点并把前两点综合起来,可以看到,有一个把一切系统联系在一起的大的时间箭头,又有无数为每个个体所有的不断分岔和变化的小的时间箭头。正是后者之间不断的纠缠构成前者,反之,只有在大的时间箭头中,小的时间箭头方得以存在并且有意义。时间不可逆,回首往事,历史的足迹清晰可辨,然而展望未来却充满迷雾和希望,“历史向未来敞开大门”。 在以上三个方向的共同推动下,后现代科学初露端倪。 二、后现代科学的内涵与外延 后现代科学正在动摇几百年来科学的本体论地基。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为这一本体论地基垒起第一块基石。自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秩序或规律.在变化后面有不变的存在物,在现象后面有本质。牛顿力学和近代科学的成果坚定了这一信念。然而后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自然界充满着混沌、紊乱、涨落和不确定因素。所有存在物都 在 彼此关系中创生、消亡。玻姆进而认为,关系在某种东西形成反馈前就已经存在。没有什么深刻的、不变的本质。 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科学本来告诉我们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然而后现代科学认为,每个对象,它所处的环境或包括的主客体关系在内的“关系”,以及它的由来和“记忆”都不相同,不具有明确的边界或时段,对它们的研究会有各自的环境和游戏规则。于是科学的普遍性受到了挑战。其二,科学本来告诉我们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我们方得以“把握”、“控制”事物,这就是科学的预见功能。然而蝴蝶效应会引起风暴,初始测量所不可 避免的误差和计算中舍去的尾数将在迭代中放大,还有各种扰动、涨落,这一切使未来是如此不确定而不可预言。于是科学又失去了预言功能。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睿智地说:“我知道我不知道”。后现代科学是否也会说: “我预言我不能预言?” 会聚这些思考就引向一个深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规律”?往日的理解是它们意味着客观、普遍、永恒。新的挑战认为,是机械本体论赋予“真”这样一些属性,只是一种不真实的简单抽象。往日的理解是求真、臻善、达美,这是一个分阶段渐进的过程。换言之,可以脱离善和美,独立地求真。新的挑战则认为,真善美是一个整体,只能同步去求、去臻、去达,才能互得益彰。 古希腊哲学在认定自然是有秩序的同时要表达的就是,自然因而是可以为我们所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科学方法来发现、认识这些规律,始于 17 世纪的科学正是因此而取得成功。而今既然在本体论上对规律有新认识,那么传统的认识途径也 必将受到冲击。现代科学哲学的各流派已经把康德关于科学“何以能够”认识自然这一问题消解为“是否可能”。“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和“怎么都行”的呼声不绝于耳。 问题不在于得出非此即彼的答案,即究竟人类能否认识或理解自然,而在于问题本身:究竟什么叫做“认识”或“理解”?何种途径才算认识,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方可谓理解?在现代科学中,那就是揭示实体,把握规律。由此可见,其本体论基础同样是机械论,原先的“认识”是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中找出简单、必然、确定的部分,将前者归结为是用一种古希腊以来所形成的范式赋予客体以结构,然后将之与不确定的客体等同起来。现在既然这一本体论地基已经动摇,那么对“认识”或“理解”也应该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的确,面对隐秩序,面对人体和意识,而对不确定性关系和分岔、突变,不可能进行原来意义上的认识和理解,必须赋予认识和理解以新的含义,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种机械的非此即彼的怪圈中跳出来。如果“知”有了新的含义,那么知的方式和途径也应有新的内容,以还不确定的客体以本来面貌。现在尚不清楚这种新的方式和途径的细节(或许就根本没有细节),但已可以看出两个特点:定性和直觉。隐喻也是后现代的领悟方法 。找到一种与大脑中的想象类似的东西做参照物,可以使抽象难懂的景象更为直观。那些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体,可以通过想象和象征直观地理解事物,而不需进行分析和归纳。隐喻可以把两种差别较大的经验领域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形象或符号。 随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转向,我们对于科学的本身的认识也将发生重大转变,首先,科学的疆域得到极大的扩展。在未来趋势的三个方向中,沿量子阶梯的上行与回溯是现代科学在延伸之时进入新的未知领域,而第三个方向探索不确定性更把数百年甚至两千年来一直排斥、忽视、贬低的对象纳入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发展并不排斥以往的成果。在这里,我们提出“广义对应原理”,正如量子力学、相对论与经典物理学的对应关系一样,后现代科学也把现代科学作为自己的特例包容在内。在自然界中,规则的、简单的秩序只是大量混沌、复杂、不确定事物和过程的特例,对应的双方通过“湍鉴”而互相转化。形象地说,后现代科学 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就如同数轴上所有的数与其中有理数的关系。现代科学的概念、规律和理论体系在其相应的间歇的领域依然有存在价值,所沿用的方法仍有用武之地,即使在不确定的海洋和过程中,作为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些方法也仍有其价值,问题是必须认识到它们的局限,认识到它们只适用于那些间歇小岛和阶段。 其次,既然科学的疆域从其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原有相应于狭窄的确定领域的关于科学的严格定义和划界也必然要相应调整。“后现代世界对于科学的描述势必要比如现代对科学的描述限制少得多。” 对于科学的严格定义变得松弛了,甚至会难以下定义。如果一定要给出对于内部所有分支、所有角度都普遍有效的定义,则很可能过于宽泛而失去意义。例如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信息科学的发展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如果统一的信息科学找不到足够的共同信息规律来承载起信息科学基础的话,信息科学很可能蜕变为一个群体研究的指称而不再被看作以门实体的科学。另一方面,立足于不同领域信息问题的部门信息科学将会有较大发展”。这就是“统一信息科学的悲观主义,部门信息科学上的乐观主义” ,这很可能是整个科学的一个缩影。科学渡过了内部高度一致乃至铁板一块的阶段,在一体化的同时进入了相对宽松,同时也更为活跃的时代。 在科学的内部渐次松散,对科学的严格界定一再后退之时,科学的外部边界也在模糊、淡化。还有没有“整个”科学?本来不成为问题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现在成了争论的热点。这一趋势表明科学一元论或中心论的消解。所以不必悲观,因为这不是退步或堕落,而是表明科学作为一个要素正在融入系统之中。科学如同一团不断膨胀的星云,其内部变得越来越松散,其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或许在将来得某一天,我们可以在当年马克思所下的人的定义的意义上说,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系的总和。其实,远古时期没有科学,没有宗教.没有艺术,它们是一混沌的整体, 尔 后有序的、分门别类的领域均萌芽于此。那么,在后现代旗帜下的林林总总是否正在朝古希腊前的原始的混沌作辩证的复归,趋向更高级的、新的混沌? 在后现代科学中,现代科学百年来形成的标准、范式,如默顿规范等,还有其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它们依然会在某些领域和某些研究阶段存在并发挥作用,但其光辉将是有限的,只能照耀到间歇“有序小岛和阶段”。后现代科学正在形成新的范式,那就是宽容、理解与协作、 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 首先是宽容、理解与协作。后现代科学招致种种批评,普里高律和玻姆被列入神秘主义和瑜伽师的行列 、 。这些反对意见就其原有的出发点 —— 间歇的有序小岛和阶段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要求现代科学更开放、倾听不同意见之际,推崇混沌和不确定性的后现代科学也必然会倾听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阶段,包括来自现代科学的不同乃至反对意见。如果抹煞或者排斥它们,后现代科学就是从一种一元论步入一 种 新的一元论。正是这些不同意见构成必要的张力,推动后现代科学前进。与宽容和理解相关的还有各学科间、科学家之间的协作和依赖。后现代科学与其所研究的对象一样,也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网络,每个部分既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又以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而宽容与理解并不单纯是道义上的要求,一方面具有本体论基础,另一方面又是认识和实践,也就是后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宽容、理解和协作是对默顿规范中竞争性规范的扬弃。 也许爱因斯坦的下述言论 最能说明他之所以持兼蓄和宽容精神的缘由了:“我对任何‘主义’并不感到惬意和熟悉。对我来说,情况仿佛总是,只要这样的主义在它的薄弱处使自己怀有对立的主义,它就是强有力的;但是,如果后者被扼杀,而只有它处于旷野,那么它的脚底下原来也是不稳固的。”这番话令我们想起伏尔泰关于宽容的著名表述,但后者主要是出于对某种原则的尊重,而爱因斯坦的宽容则是主体自身的需要。 其次是创新,这是对默顿规范合理的怀疑性的拓展,主要是创造直觉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前文已经论及直觉对于认识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性。为此,有必要研究直觉本身。“也许”,普里高津以他的直觉写道,“我们对我们周围世界和我们内部世界的洞察将一起到来” 。直觉不仅有认识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学习处理复杂性就是学习更加直觉地生活。直觉是在复杂系统中作出重大变化,使系统进化,并且与之一道进化的关键。所谓“在复杂系统中作出重大变化”,也就是在系统面临分岔点时进行选择。显然,在进入未知不确定领域之时,在更多地依赖直觉之时,后现代科学自身地不确定性也在增长。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将越来越频繁地面对选择,在分岔点附近尤为如此。选择也是创造,一项正确的选择既能促使系统的进化,也能促使在该系统中的选择者本人进化。然而面对蜂拥而至的不确定性,其范围、幅度和频率都在增大,于是选择就变得越来越难。不确定期待选择,不确定呼唤创造。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在 19 世纪写道,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 最后是自律和他律。自律不仅指科学的社会影响增大,因而科学家在科研中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而且指在科学内部。由于后现代科学自身的不确定性,现代科学严格、精确的普遍性正在松弛,发现的可重复性也在下降,因而建立于此基础上的默顿规范之一,诚实性规范正在受到挑战。外部的束缚变得宽松之时,就要求科学家每一个个体更多地自律。此外,“科学无禁区”以及公有性规范也遇到障碍,人类基因工程与隐私权相对立,这同样要求自律。然而这种自律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个研究领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正是基于后现代科学中的每一个局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局部和要素方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和意义。于是,自律必然与他律结合在一起。 宽容、理解与协作 、 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前者涉及学科间和人际关系,创造是对每一个个人的要求,自律与他律则将前二者结合起来。这三个方面难道只是后现代科学的规范吗?我们正在企业界看到双赢与联盟,在虚拟企业中看到信任与合作,在知识经济中看到创新和意会知识的重要性。选择已摆在行将进入 21 世纪的每一个人的面前。后现代社 会对个人的束缚变得宽松,主体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然而主体越独立,越不受制与人,对环境的影响越大,也就必然更深入地参与到系统中去,这就意味着他更依赖于系统,依赖于系统中其他要素地相互作用。同时,在“后”市场经济中,人不再是一个经济人,伦理道德正介于其中。如果说这些是后现代科学规范的渗透,那么也可以在同样的意义上说是社会其他领域的规范向后现代科学的渗透。“科学星云”在松弛、在膨胀,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星云”也在松弛、在膨胀,彼此间界限正 在 消融。虽然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仍会有自己的规范(处于变化之中),但是已经很难说 什么是科学的规范、经济的规范或政治的规范。它们已经彼此相通,成为后现代人类的共同规范。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认识现代科学与后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兴起于近代,延续至今。它以机械论(未必是贬义词)为核心,经由确定的程序来认识对象的确定性(注意,不是确定的对象)。在这一领域,现代科学具有普遍性和预见功能,遵循默顿规范,形成熟知的科学精神,确切地说是现代科学精神。 后现代科学在 20 世纪科学革命中萌芽,于 21 世纪兴起,全面包容现代科学,以生态观(或生命观、有机论)为核心,没有严格的、确定的研究程序,主要经由直觉和定性方法来认识对象的不确定性。其内部呈现多样化和各种可能性,外部边界模糊 , 作为人类的活动之一,与其他活动共同追求宽容、理解与协作、创造以及自律与他律。 后现代科学登峰造极的成果非“量子纠缠”莫属,而在科学攀上这一高峰之时,发现佛教已恭候多时(作者于此书出版10年后补充) 。 第二节 高 技 术 正如有必要在近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理解后现代科学,对高技术的研究也要基于历史上技术的发展轨迹。以下先从运动形式、相互关系、进化树和科技黑箱等四点来论述人工自然——技术的内涵中最简单的层面——的发展规律,然后再讨论高技术。 一、运动形式的角度 相应于量子阶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六种,即基本物理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电磁运动)、宇观物理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意识。它们的关系大致构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运动的序列,人工自然的进化与此密切相关。 远古时期,古人进行动植物的栽培、驯养和杂交,人工自然就是他们所得到的动植物。换言之,远古时期的人工自然是原始的“生物制品”。在古埃及与古代中国,开始有了炼金术和炼丹术,生产贵金属如金、银和珍珠等的赝品以及长生不老的灵药,后来又发明了火药和造纸,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数千年间,人工自然除了上述生物制品外,主要是化学制品,当然,自远古起就有一些简单的机械工具如杠杆、螺旋、斜面、车轮等。到了古代及中世纪,这些机械制品有所发展,其代表是钟表、水车和风车,有些已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此外还发明了指南针,但相对于近代的机械而言,这些都微不足道。因而,自远古到中世纪,人工自然主要是动植物等生物制品和一些化工品。 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机械制品日益复杂,数量越来越多,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 日 益上升,尤其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纺纱机、织布机等成为工业革命的导火线。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机和各种热机又登上舞台。由于有了动力的支撑,机械、热机和电机取代生物制品和化工品成为人工自然的主要部分,它们相当于简单物理运动。 18 ~ 19 世纪,不同于古代的化工品,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无机化工产品如酸、碱和有机化工产品如染料、药物、炸药等逐一问世。 20 世纪以来,一方面机械产品和热机、电机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化工产品如各种“人造”纤维、食品等,以及新型材料相继上市,在人工自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 世纪 50 年代逐步进入“分子设计”阶段后,化工产品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青霉素的发明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自 50 年代初生物学革命后,生命科学获得很大进步。目前,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品 — — 从计算机硬件到药物,从食品到新的物种——正在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从工厂进入市场,成为人工自然中新的组成部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品将成为人工自然的主流。 在这一简略的回顾中,可以看到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原始的生物制品、化工产品到机械、热机、电机,然后再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这是一条由复杂运动形式到简单运动形式,再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其中 17 世纪后在整个近代成为主流的机械是转折点,图见后文。 人工自然的这一进化规律正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也就是科学史相一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经历了由原始的综合到最简单的机械,在转折之后再由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生命运动的过程。同样,在转折前,原始的综合并无对细节的分析为基础,而在转折后,认识的每一步前进都是基于对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理解。在科学史中,转折是对原始综合的否定;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是对栽培驯养的动植物或丹药之类与自然物(包括人)原始同一的否定。在科学史中,转折后的发展是在了解了细节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或者说在思维中重建对象。在人工自然的发展中,转折后所得到的人工自然物是按人的意图沿运动形式越来越高的方向在实践上构建对象。 还可以进一步考察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每次科学革命就在于使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发生跃迁,在质与量两方面达到新的高度,随后发生的技术革命则将所获得的新知识集成于,或更形象地说,“封装”于新的人工自然也就是科技黑箱之中。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力学、微积分和初步的热学知识,蒸汽机即将其封装起来。 19 世纪电磁理论、热力学和有机化学得到发展,随即 是电机、内燃机、染料和炸药。 20 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学和数学得到发展,到后半叶生命科学获得突破,然后是电子计算机、光纤、纳米技术、航天飞机和互联网,等等。如果说科学革命在于少数科学家掌握前所未知的知识,那么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则把这些新知识按人的目的封装于科技黑箱之中供更多人使用。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科学在于发现知识,而技术则传播知识。 当代技术发展的一项不容忽视的成果是核技术,不论是用于和平还是战争。先是爱因斯坦著名 的质能公式 E  =  mc 2 开启了 通往利用核能的大门。在量子阶梯上,核技术沿层次下行,目的是开发更强大的能源,是新能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支撑沿量子阶梯向上的技术。目前的趋势是实现可控核聚变。核这一层次的能量如 能 得到充分开放和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几乎无穷无尽的能量。在量子阶梯上,在核以下还有无限的层次等待着人类的开发。 二、相互关系的角度 人工自然进化的第二条规律体现于人工自然物彼此的组合关系上。各种人工自然物的组合及组合形式的发展有以下两个特征。其一是工作机、动力机与控制机三者的关系。自远古直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人工自然物中并无动力机,更无控制机,只有工作机。工作机一般较为简单,由为数不多的部件组合而成,如纺纱机、织布机等。它们需要直接来自自然的动力,如人、畜、风、水等,也需要由人来操纵、控制。 第一 次 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便是解决动力问题,蒸汽机、电机相继诞生,动力机与工作机的结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丰硕成果。从此,各种交通工具往来于世界各地,各种机器轰鸣、运转于世界各地的厂房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控制装置,如瓦特在蒸汽机中所加的行星式控制气流装置, 19 世纪电磁效应的应用使控制器有所发展。就整体而言,整个近代,人工自然进化的主要成就是在工作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动力机,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20 世纪,尤其在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科学理论提出后,人工自然又出现了新的类型,那就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通 信 技术为核心的控制器,此后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及两个阶段。两个部分是:控制器自身的发展,如集成度提高、功能增加,硬件则发展为分子、生物元件;以及控制器与工作机、动力机的结合。控制器通过各种载体媒介,以信息把工作机和动力机的各个部分及其运行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两个阶段是:直至前不久,控制的机制主要是负反馈,控制器执行的功能是面对环境影响和扰动保持系统内环境稳定。旨在稳定的控制因是预先设定的,所以既排除系统进化的可能,也不利于主体的进一步参与。当前正在逐步形成的第二阶段中,新的控制器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因而由这样的控制 —— 学习机与工作机、动力机组合而成的人工自然物不仅能保持自身稳定,而且具有进化的可能。新的控制 —— 学习机同时也允许在相当范围内改变程序,因而允许主体的介入。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过工作机加动力机,再到上述三机组合的发展过程,是人工自然物彼此组合关系发展的第一个特征。 这一特征还可以从相关的另一角度即材料、能量、信息这三者的关系加以讨论。在古代,人工自然的发展以材料的变化为标志,由远古时代的石器经铜、铁,到近代后期开始使用的钢。自 18 世纪后,能源的发展成为人工自然进化的主要部分。 19 世纪末,处理并传递信息的人工自然物出现,并在 20 世纪中叶至今成为人工自然进化的主流。新人工自然物的出现以原有的人工自然为基础,并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材料上,由无机材料经有机材料到生物材料(顺便指出,这一点与前述人工自然在运动形式上的进化规律相一致),能源则在功率、可再生与可移动等方面不断创新。 其二,人工自然物彼此组合关系的发展还可以从个性化与标准化或普适化的角度进行考察 。最初的人工自然主要出自个人和各个部落,他们各自属于不同的文化,创造物富于个性。这种个性既体现于人工自然的实用功能上,也体现于适用于使用者本人的生理要求,以及心理、审美情趣和宗教等方面。当时水平低下的工艺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得人们制造不出标准的器件。同时,自然经济下的人工自然物归自己使用,不必要制造标准器件,这是人工自然物个性化的外部条件。在工业时代,每个工人只完成人工自然物创造过程中的一道或数道工序,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可能将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规范等灌输其中。于是人工自然物变得缺乏个性,彼此雷同,以致标准化,可替代(实际上生产者本人也是如此)。工业化时期发达的技术水平为此提供了可能,而以卖方市场为主的近代市场经济则要求大批量生产同样规格的商品。福特说,不管顾客有什么需要,我的汽车就是黑的,这句话典型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在标准化浪潮淹没个性之时,包豪斯学校要求设计的个性表明了主体(设计者)的要求,现代市场中买方市场的形成表明了用户的要求,而新技术革命中涌现的新工艺、 新技术 ( 如柔性化生产、 CIMS 等)则为人工自然物的再度个性化提供了可能。现代人工自然的个性化不同于古代,不是因自然条件和制作能力而(不得不)个性化,而是克服了这些障碍后的个性化;也不是在自然经济下仅仅为了自己使用,而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下,在各具个性的商品间进行交换。由上可见,人工自然物彼此间组合关系由个性 化经标准化再到新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 人工自然物彼此间关系发展的这一特征同样可由另一角度进一步论证。古代的人工自然各具个性,但世界各地的人工自然物互不相关,它们的关系是一种彼此没有联系的“杂多”,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输电线把能源送到各地,各种运输工具把商品送到用户手中,人工自然物间开始有了联系,但如前述,它们都是标准化的,因而这种联系只是简单的量的相加,是线性相互作用,或者说是一种内部无差别的“一”。进入 20 世纪,特别是高技术革命以来,一方面是人工自然物的个性化,另一方面,随着微机 作为终端进入单位、部门、家庭个人手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将它们联结起来,世界各地各具个性的人工自然物将联成一个整体,彼此间是一种非线性的系统相关性。这就是内部有差别的“一”,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统一。由各具个性而互不相干,经相关而无个性,到既相关又具个性,这就是人工自然物彼此关系发展的第二个特征。 三、进化树 人工自然的发展如同一棵大树,其根须深扎于部落乃至个人最原始的发明和创造中,或许就是某一块仅仅经过极其粗糙打磨的石块、关在栅栏里暂且喂养留待日后宰杀的动物之类(相当于上述有个性而无关的时期)。而后逐步形成一些在一个地区或民族中通用的设施和器具,如犁、水车、风车等。随着这些根 须 的日益粗壮,在第一次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长出了大树的主干——标准化、可替代的制品(相当于上述无个性线性相关的阶段)。高技术革命重新带来了个性化,先是在主干上长出有限的分支,例如人机界面适合中国人的电脑,然后在分支上长出更小的枝丫直至最后的叶片,如每一台个性化的电脑(相当于有个性非线性相关)。枝叶与根须不同,根须来自不同历史,拥有各自语境,彼此间互不沟通互不交流,而分支、枝丫和叶片源于同一树干,在不同层次上拥有共同的标准或协议,因而彼此间完全可以沟通交流和共享。这三个阶段以黑格尔的术语来描绘,分别就是杂多,内部无差别的一,以及最高境界,内部有差别的一。 在进化树的树根和树枝上有许多分岔,这些分岔的发生——无论是收敛还是发散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以联系耗散结构理论的分岔图上的分岔点),但在整体上仍显示出技术发展的规律。进化树在时间上的对称性是明显的,单一的主干是对远古杂乱的根须的否定,而现代至后现代的枝丫和叶片则是否定之否定。 四、由科学革命到技术革命 技术要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自然要综合各门学科的知识,因此一般谈论技术史都是合起来或按课题论述。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在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技术是各门学科的物化、具体化,既然科学分作各个学科,那么对技术的分析也可以相应地作类似的区分。根据这一考虑, 20 世纪技术的发展有几条主要线索,物理学成就之应用,包括各种无线电技术与核能的开发利用;化学成果的应用,如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分子剪裁;生物学成就的应用,有遗传工程等。 上述所列出的几条线索在 20 世纪的发展中又有共同之点,它们都有自己的转折期。 20 世纪科学革命的震源由各个学科波及相应的技术部门,在波及前,有关的技术部门所采用的技术,其理论依据一般是经典理论,或者有时技术走在基础科学之前,较多地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因而在技术的发明与进展中经验成分相对较多,多带有偶然与摸索的因素。而在科学革命的震撼波及之后,技术的理论基础——各门自然科学经改造后相继获得大的发展,建立起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于是技术的发展就有了指导以及较明确的方向。由于科学革命达到各门基础学科的时间不同,因而相应的技术的转折时期也前后不同。相应于物理学的技术的转折最早发生,大约在 20 世纪三四十 年代后,化学的技术的变革在 五六十 年代,而相应于生物学的技术的转折则更晚些,大约在 七八十 年代。遗传工程的出现标志人类掌握了生物乃至人类继续进化的主动权,不再由偶然的突变等待自然的选择,而是将按自己的意愿推动物种更快、更好地进化。“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必将继续完善自身。 五、高技术的结构与特征 通常认为高技术有六大技术群: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海洋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是高技术的核心,在支撑人类社会的信息、能源和材料三大要素中,信息起到了组织的作用。正是信息技术改变了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使人类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感知与作用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能源技术是古老的技术,但高技术需要“高”能源,如更大功率、可移动、清洁、再生以及利用大量分散低值能源等。能源技术是高技术的支柱。材料技术更为古老,但高技术需要“高”材料,如芯片和光纤等。材料技术是高技术的载体。生物技术是信息、能源和材料三大高技术的综合。生物大分子储存并能传输“海量”的信息,生物对能量的利用效率超过任何机器,由生物技术可以制造各种特殊材料。生物技术是继信息技术之后 21 世纪上半叶高技术发展的方向。海洋和空间技术的目的是拓展人类生存领域,获取更多资源,是上述四大高技术在特殊领域的应用,在应用中反过来也推动这些高技术的发展。 高技术具有一系列以“高”为标志的特征:高投入、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情感、个性化、高速度(周期短)以及高风险等。这些特征都能在技术的发展规律中找到依据。 在这棵没有画根须的“进化树”上可以发现,技术越发展,分岔越多,每个分支越细,前后两个分支 的距离如 A-B 、 B-C 等越 来越短。 分岔越多 ,竞争愈烈。例如取暖,原始时期有一堆火即可,然后有了炉子,接着有了油 灯 、红外线,以及空调。现在一家空调厂商不仅要与其他空调厂商竞争,而且要与进化树上遥远的另一端的油 灯 甚至炉子竞争,所以高风险。事先难以预料那一项高技术可以脱颖而出,所以需要高投入。一旦成功即开辟了一个 惟我独尊、独步天下的市场,高附加值随之而来(高投入和高附加值还有其他因素)。 分支越细 ,对应于个性化需要。两个 分支间距离缩短 ,意味着愈来愈快推出新品,即周期短。由分岔多和个性化还可以推出高技术的 多样化 和 高稳定 特征。 如所 知,多样化是生态安全的保证。高技术虽然从单项来说是高风险,但在整体上相对于工业技术的大批量、标准化来说则是高稳定。 图 9 - 2 中, 18 世纪前后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转折前后人工自然的发展有以下特点。首先,在转折点前,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人工自然的运动方式并未以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为基础,如由杂交得到的动植物、炼金术和炼丹术等,前者与化学运动、物理基本运动全然无关;后者也不以物理基本运动为基础。而在转折点后,人工自然由简单运动形式向复杂运动形式发展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以先前的成果,也就是把以相对简单的运动形式为依据的人工自然作为自身的基础,如在化工生产中用到了热机和各种机械设备,现代的生物制品则可以说以人类以往生产的全部人工自然为基础,这就是高知识含量。 图 9 - 2 人工自然的进化与运动形式的关系 其次,在转折前的人工自然中,人的参与微不足道;人工自然物与自然(以及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之间只是原始的一致。在转折后,人的因素特别是知识从各个方面介入到人工自然的生成过程中 、 同时,人工自然物正在向人的方向迈进,既注入更多人的因素,又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就是高情感。 显然,在上面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到某种对称性,但在图 9 - 2 的上图 中显示不出。实际上,若严格按等距离划分时段,就不能作图了。当对时间作适当处理,仍以运动形式为纵坐标,就会呈现出一条左右对称的曲线。在这条曲线上可以发现,在历史上出现越早的技术制品如驯养的动植物,转化为科学技术的产品就越迟,生物技术至今才成为现实,反之如钻木取火对应于近代的蒸汽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而古埃及的杠杆取水则在公元前 300 年就由阿基米德转化为科学。 人工自然彼此间关系的发展是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发展到工作机、动力机再加上控制—学习机,加号就是渗透。当年瓦特就看得很清楚:“我的蒸汽机是‘万能机’,可以和所有工作机相结合。”现在也是如此,高技术可以以各种方式与农业和工业技术相结合,这就是高渗透。但高技术的高渗透与动力机对工作机的渗透还有所不同,在于信息对物质和能量的渗透。在自然科 学中,信息指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分布。可以从任何事物中提取信息,或者反过来将信息输入到任何事物中去组织其物质和能量,这就是信息的渗透性。高技术的高渗透主要即在于此。 六、趋势 将上述曲线沿时间坐标延伸,即对应于意识运动。有人预言,到 21 世纪中叶,意识技术将登上舞台。实际上,美国正在酝酿之中的“汇聚技术”,其目标或本身就是意识技术。“汇聚技术”汇聚了 IT 、生 物技术、纳米技术和认知科学。 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主要从 硬件上做 ,研究实体及其结构和过程、机理。其中,纳米技术在原子和电子的层次,主要基于量子力学;生物技术则在分子层次,主要基于化学和生物学。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则“软硬兼施”。信息技术之“硬”是线路、网络、芯片;之“软”是采集和运行数据、算法;认知科学之“硬”是神经元、突触及其连接,之“软”是各种思维方式、逻辑。汇聚技术在思维的高度、纳米的尺度、生命的机理和信息的视角,向目前自然界所存在的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意识运动迈进。 如果人类未来将登上意识技术的高峰,由 图 9 - 2 对称的曲线中可推知,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可能在原始的意义上曾经拥有类似的能力,在漫长的岁月里失去了,未来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重新获得这样的能力,重返伊甸园。 本书出版于10年前,未及讨论如今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笔者将在其他场合弥补
个人分类: 科技史|3589 次阅读|11 个评论
099美国用高技术设备训练警官
ggjjhh 2016-2-10 06:59
美国用高技术设备训练警官 高金华 编译 目前在美国有不少警察局购置了高技术模拟器材,用来帮助警官学会如何使用手中的致命武器。去年12月6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记者约翰·麦克考密克的文章,向读者报告了他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西亚图郊区,我经历了一场警察和劫匪的“殊死搏斗”。我充当一名“警官”,接到 911报警电话后赶到一座车库前。实际上我身处一个高技术靶场之中,阳光被挡在门窗之外,正前方一块巨大的荧光屏上正放映一段录相,屏幕上人物的尺寸和真人一般大小。我感到这场“战斗”将是十分激烈和变幻莫测的。 一位妇女尖地声喊到:“他抢了我的提包!”站在她身旁的一名男子却说:“这实在是一场误会!”这几个男人是前来抢劫的歹徒?还是助人为乐的好汉,只是想帮助这位妇女拿东西?我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我命令他们站住并把手举起来。但他们继续大声地对我表白并迎面向我走来。 屏幕上的一名男子请我把枪放下。这时我手中握着的是一把名叫“贝利塔”的手枪,它能发射9毫米橡皮子弹。虽然我的大脑明白这只是一场模拟训练,但我的心脏却在剧烈地跳动,心率从每分钟72次上升到98次。我急忙蹲下来隐蔽身体,因为我被告知这套模拟器材装配了一门“加农炮”,就安装在荧光屏的上方。只要屏幕中的人物掏出枪来向我射击,屏幕上方的那门大炮就会发射出68毫米的尼龙炮弹。这种炮弹当然不会对在靶场训练的警官构成生命威胁,但它打在你的身上也是相当疼的。 因为精神高度紧张,体内急剧增加的肾上腺素使我的手臂有些麻木,我的视野也有点儿迷糊,汗津津的食指伸向了扳机,这些生理和心理反应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我开始体会到为什么有些真正的警察在这套设备上训练时会晕倒,有些人因为紧张而败下阵来,有些人在训练后即提出辞呈离开他们所衷爱的执法岗位。 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规定:“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力不得予以侵害。”长期以来,美国警察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紧急关头能否及时开枪。当有人持枪但并没有指向警察或他人时,警察无权向持枪者射击;当持枪者突然瞄准警察或他人时,警察可能来不及开枪拯救他人甚至自己也会送命。近几年来,在纽约、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亚州里弗塞德市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警察被指控随意开枪的案件,舆论抱怨美国警察是一伙“嗜好扣动扳机的人”。 许多地方的警察局曾经使用模拟器材培训警察把握开枪的时机,其中有些训练系统也能够利用影视手段再现抢劫等案件的场面。但很多警察认为已往的系统就象用激光枪玩游戏,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训练进程是单向的缺乏互动性。目前在美国有许多警察局争相购买新的训练设备,它能够使警察获得高层次的技能--在紧急关头使用致命武器的判断力。在西亚图安装的这套“先进互动系统”(Advanced Interactive Systems,英文缩写为AIS)能够再现人质危机、抢劫案件和枪击警察等武装冲突的场面。教练和 AIS软件本身随时改变每场训练的进程,屏幕上的情景依据受训警察的反应而变化--或者化险为夷或者雪上加霜。 以这场对付劫匪的训练为例,可能会出现多种情景:屏幕上的人物举手就范、屏幕上的歹徒向靶场中的受训警察射击,等等。在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警察局,负责管理训练系统的埃德·贾尼克警官说:这套系统对那些久经风雨的老警官最有益处。“如果他们在过去的岁月中养成了满不在乎的习惯,‘加农炮’会让他们尝点儿苦头,提醒他们善于隐蔽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 在每场训练结束后,教练用录相机向学员展示他面对突发事件是如何反应的,当时开枪是否正当。当我向一个坏家伙开枪时,两架高速摄像机精确地拍摄出橡皮子弹的轨迹,屏幕上出现一个红色的斑点标明我击中他的部位。与此同时,模拟这名歹徒向我射击的“加农炮”发射出的尼龙炮弹打中我隐蔽在其后的一个大木箱。根据AIS系统的计算我击中了这名歹徒,屏幕中的歹徒倒在地上。我以为整个“战斗”已经结束,便放下了“贝利塔”手枪。这真是一招臭棋。躺在地上的歹徒又向我开了第二枪,无情的尼龙炮弹击中了我的腿部。教练格雷格·胡伟宣布训练结束。他关闭了大屏幕,把我带到靶场的另一角,让我观看一个小尺寸的荧光屏。安装在大屏幕上附近的摄像机早已录下那名歹徒第二次开枪时我的姿势。曾经当过防暴队员的胡伟警官向我讲解应该如何隐蔽。 另一场对付劫匪的情景是错综复杂的。胡伟的同事帕特里克·肯纳森在射击线后面通过计算机控制着这一多向性训练程序。这次训练的情景是另一名歹徒抓住那位妇女并威胁要杀死她。我紧握手枪发出命令:“把刀放下,放她走!”在这一瞬间,这名歹徒刺伤了人质的脖子。在我开枪的瞬间,他把刀扔在地上举起了双手,子弹击中了他。胡伟在一旁喊到:“他投降时你开了枪!”想起报刊上那些抨击警察的文章,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我是一名真正的警察在一场真实的抢劫案中向一名正在投降的歹徒开枪,我的饭碗就砸了。 幸运的是几分钟后胡伟否定了他的判断,录相带证明我当时开枪是正确的。虽然我没有犯错误,但我仍然感到不安。如果我再早一点开枪,那位妇女也许不会被刺身亡。 这种令人高度紧张的训练有助于警官反思他们在现实突发事件中的行为。受训者最强烈的感受不是“及时开枪”后的宽慰而是“犯下致命错误”后的懊悔。 我也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一场训练中我“打死”了一位男人。我看到他举起了手枪,而实际上他手里拿着的是一部移动电话。 只要 AIS设备能够培训出明智的警官,就将证明花大价钱购买它们是值得的。这种训练器材少则2万5千美元多则20万美元,但西亚图、芝加哥等地的警察局争相购买。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警察局1998年购买了一套 AIS,该局负责人蒂姆·芬纳兰认为,这套器材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该局还利用这套设备训练警官恰当使用警务用语。当警察对犯罪嫌疑人发出恰当的命令而不是乱喊乱叫时,教练就不再使犯罪情景逐步升级。芬纳兰指出:这套设备使受训者懂得,“在突发事件中,除了恰当使用致命武器之外,警察可以在很多方面有所作为。 AIS 展示的犯罪场面是极富挑战性的。其中有个情节,犯罪受害人即将转变为罪犯,她要杀死那个已经投降的性攻击者。当她举刀向他砍去时,你是否应该向她开枪?《校园之战》是 AIS的最新脚本之一,其中的现场实况录音和画面令人胆战心惊。1999年4月20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市南郊利特尔顿镇科伦宾中学,18岁的哈里斯和17岁的克列博尔德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老师。防暴警察冲进校园救护师生,两名凶手饮弹身亡。虽然接受 AIS训练的警官要竭尽全力应付屏幕上展现的场面,但大多数美国警官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挥舞枪支大开杀戒。 尽管在预防犯罪方面高技术往往无能为力,但在打击犯罪方面高技术装备却大有用武之地。 译自:美国《新闻周刊》1999年12月6日版第64~65页。 原载:《金盾》2000年第7期第43~44页。(编辑:刘璐)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技术不可能有高利润
jiangming800403 2015-7-11 23:29
庞大的研发成本足以侵蚀掉高技术企业的利润。如果高技术真能带来高利润,国家就不需要科研经费了。二战以后大多数原始创新,比如喷气发动机,核能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都是在国家巨额的财政支持下搞出来的。到目前NASA仍然是烧钱的机器,当然NASA也搞出了很多好东西。空客也是依靠欧共体几十年的财政补贴,才从波音和麦道的夹缝中突围出来。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股市一瞥:没有高利润的所谓高技术还不算是高技术
热度 42 stone1971111 2015-7-9 09:13
最近股市有如暴风骤雨,连我这个从不炒股的人也忍不住看看情况,毕竟这些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自身都有紧密的关系,也涉及到未来技术转化的方向。初步看了看,有点纳闷, 这么多知名企业,竟然盈利能力如此之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中国本土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尤其是近几年涌现了不少创新性企业,那市场应该有不错的投资基本面。可是下面的一副截图就让人很吃惊,这是中国股市市盈率(每股价格除以每股净利润)的排行榜(第一列数据),最高达到惊人的10000(正常是20左右为宜)。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需要10000年才能得到和现在的价格等值的回报 。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每个企业都有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不能始终保持很好的盈利,偶尔有点失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一些新企业。问题是这是个个案吗? 实际上,考察很多中国的高技术企业,我们同样发现,这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号称高技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时候比不上餐饮、旅游,甚至可能不如老老实实的开个实体店卖蔬菜水果。很多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几亿到十几亿,可是盈利居然是百万级, 这是高技术企业吗?为什么造成中国的高技术企业低利润 ?在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我们到底怎么去发展高技术行业,以下几个原因不得不思考。 一、技术的创新性严重不足,拿不到第一桶金; 在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的产品中,几乎很难见到所谓的世界最新的技术,绝大多数产品还是追赶型的产品, 往往是国外的公司已经有产品面世,中国的公司才开始类似产品的研发。可是研发的过程往往需要时间,等到本土的企业研发出合适的产品之后,国外的领先产品已经拿到了该挣的第一桶金,中国的公司往往只能吃剩下的较低利润。同时,由于国际上好的高技术企业,都有产品预先研发的惯例,就是当产品推出市场的时候,下一代产品差不多已经开始测试,更新一代产品往往开始研发。这和中国军工的习惯是一致的,就是 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 这种锁链式的研发模式是高技术企业的共同特点,这种特点对于后起的跟踪性企业非常具有杀伤力。等复制技术的企业开始推出产品的时候,领先的企业就推出新的产品,老产品不是降价,就是不再销售,而用新概念去推动市场。 领先企业的降价就催生后续跟踪的企业就不可能还有更好的价格,只能是较低的价格,当然由于生产成本往往差不多,利润就自然降低。 二、盲目的复制导致恶性竞争; 在中国,只要有一项技术看起来可能挣钱,就会有无数的企业跟风。 这在很多领域都类似。太阳能有机会,于是太阳能就产能过剩了。风电有机会,于是到处都是风电有关的公司。等等。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可以作为注脚。视频压缩技术是最近若干年大量使用的一种技术,尤其是H.264/MPEG4等技术的出现,使得视频监控技术得到大量的使用,推进了社会安全防护的能力。令人意外的是, 世界上唯有中国拥有最多的H.264的变种视频压缩技术。 在中国,大概有超过1000种视频压缩格式。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原因不下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所谓的创新。 视频压缩技术是监控系统早期发展的关键技术,无非是压缩比,重建质量等因素起作用。于是很多公司都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安防市场,都想插足这个市场,可是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需要拿出点自己的东西,从哪里下手?那就是视频压缩格式的所谓创新。 在视频压缩格式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存在两个国家级的标准,可是这两个所谓的标准仅仅存在于标准文本中,在实际应用市场上很少有人使用。 就不再赘述。 其次, 市场的区域化导致鱼龙混杂 。中国的市场看似是一个完整的大市场,但是在许多领域,市场是被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一个地区,只要有像样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会涌现与当地政府相关联的高技术公司,所有这些公司绝大多数只在区域市场中存在,在区域之外没有任何影响力。 这里面除了地方保护,更多的还存在权钱交易的空间。 再次,盲目的投资和创业。 很多研究生在读书阶段学习了视频技术,也可能在某个压缩技术的环节做了一点点改进,毕业之后看到机会找一些糊里糊涂的投资人,号称自己具有世界领先的视频压缩技术,也能拿出顶级刊物作为证明,不明就里同时又喜欢投机的投资人就和这样的世界领先的技术相结合。众多的压缩技术提供公司都产生于这个过程。 压缩格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让警察吃够了苦头,也让做后期应用的公司吃够了苦头 。有些时候,只能看着那些视频,很难很快的获得真正的视频数据,虽然也有其他手段可以获得,但是费时费力。 可是迄今为止,除了海康大华等走得早的企业,其他区域性的, 号称世界领先的企业都没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中国人在视频压缩领域还依然没有自己的发言权,依然不能真正的挣到大钱。 三、 市场对品牌的认可超过对价值的认可; 中国的市场是个畸形的非理性市场,消费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其功能,能不能炫耀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手机是另一个夸张的领域,世界上,手机淘换率最高的肯定是中国(没有统计数据,只是感觉),看着苹果手机每一次的饥饿销售在中国如此成功就能够看出。实际上,苹果公司的产品到底有什么好,个人以为绝大多数用户并不清楚,但是因为具有很好的炫耀资本,于是成了市场的宠儿。当然, 这并不是否定苹果的创新,只不过这种因素在中国还被非理性因素放大了。 还有很多领域,即便是中国已经能够生产并制造相同质量的产品,中国的用户往往并不愿意使用国产的品牌。除了中国品牌推广能力不够,质量意识不好,经不住考验的因素之外,毫不疑问还是存在着国外的月亮更圆的自卑心理。 四、上市之后的鸟散效应; 中国人经历了上百年的赤贫之后,最近二十年是技术研发人员的好日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做自己的产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踏踏实实的挣钱,这是好事。当上市成了另一个挣钱的选择之后,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 很多高技术企业在上市之前极尽包装之能事,上市之后,很多高管及时套现走人,另开炉灶,继续创造上市的神话,这种故事在身边至少还是不少的。 当一个对钱很饥渴的人突然可以在短期内拿到几千万甚至几亿的现金的时候(而且是合法的收入),没有几个人能够挡得住拿钱走人的诱惑。大多数高技术企业到了一定阶段之后遇到了门槛,更上一层楼非常困难,上市之后,管理团队面临一个新问题,是上一个台阶,还是走人。上一个台阶有难度,拿钱走人很现实,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有的去享受生活了,有的另起炉灶继续玩下去。 这样的团队上市之后留下来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可想而知。 五、融资成本的过高; 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的起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低的,往往是几个人开始从作坊开始,这个在美国也差不多。 但是中国的风投市场是非常不成熟的,他们只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 银行更是势利,宁愿把钱贷给不需要钱的央企,也不愿意给那些最需要钱的高技术企业, 于是,很多所谓的高技术企业,因为不能及时的获得资本的支持,只能低成本运营,低素质团队运营,这样就导致企业不断的为了资金链的安全向市场妥协, 不该做的项目需要做,因为要活着,不该做的销售也不能丢,因为可以来钱 。所有这些,都使得高技术企业不能专心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很多情况下, 需要做代理,需要做工程,做国家项目,这些都是不务正业,不会得到好的经营效果。 六、 管理的效率严重低下; 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很多情况下是技术人员开始的,中国还没有形成非常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管理人和技术持有人往往是同一个人最多是两三个人。这样的管理团队是不完整的,管理的效率和风险都比较大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高技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大起大落,这中间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很多在管理上的问题都要从头开始学习,都要再一次交学费。等到学费交够了,等到团队差不多成熟,团队也老了。 老团队没有朝气,没有激情,企业的效益可想而知。 在中国,谈到高技术企业,还不能说是真正的高技术企业,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一种技术跟踪性企业,这些企业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于是他们就不能拿到高利润。 可是高技术行业需要高利润,没有高利润,就没有资本聘用高价值的所谓人才,就不能花很多钱做看似很浪费的研发和实验。没有高利润,就更没有良好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马云说了一句看起来搞笑的话,中国人喜欢上淘宝,希望几十元购买奢侈品,又希望是真品,可能吗?在高技术领域也如此,都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对待高技术,怎么可能会产生高技术。这种思维能够产生足以证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于“新”,而不在于谁更勤劳。有时候,勤劳可以起一定的作用, 可是如一头驴,永远围着石磨转,再辛苦也不过是给人提供了有点体力价值。 就目前的创业板,是相当让人担忧的,没有很高的利润作为基本面,让人喜欢就很困难。 IBM当年出手笔记本部门并不是该部门不挣钱,而是利润率不够了 。记得纳斯达克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需要核实),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其主打产品的利润率不能低于30%,如果低于这个比例,那就要退市。 我想中国的市场如果按照这个要求,可能除了几个银行和极个别小企业,大多数似乎都要退市。 如果哪一天,中国真的有自己独有的新技术,可能就能拿到第一桶金。如果我们忍住复制的冲动,专注于差异性产品,我们可能就不会天天降价,就会获得更好的利润。如果中国的市场对于创新的鼓励超过品牌带来的寄生效应,这个市场更适合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而非那些老面孔。如果一个团队真正一如既往走自己的路,而不是拿钱就跑,中国的创业团队才更令人尊重,更值得投资。国家在融资方面如果能够更侧重于中小高技术企业,中国的创新才能真正插上翅膀。如果有更多的合格职业经理人,中国的企业可能走得会更快更好。 在所有上述问题解决之前,我们还只能不时的看着那个忽红忽绿的股票市场,感觉像是一个超大型的击鼓传花游戏,担心自己是不是最后那个倒霉蛋。 silong.peng@ia.ac.cn 2015.07.09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33256 次阅读|63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前沿热点抢鲜看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5-6-5 08:36
“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于近日全新上市。重大进展、战略前沿、公众热点有哪些?小编特整理相关材料让您一睹为快。 报告重大进展 透析战略前沿 解读公众热点 支持科学决策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光荣使命。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面向决策组织开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的咨询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全新改版形成的“ 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 ”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需求,每年向全社会报告相关领域前沿进展,科学解读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对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社会公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5科学发展报告 《 科学发展报告 》自1997年起开始发布,今年是第18本。报告全面综述分析2014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展望研判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报道介绍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成果,观察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概括介绍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宏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目 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序)白春礼 前言 第一章 科学展望 1.1 空间科学:基础前沿科学探索的先锋 1.2 微纳光子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 科学前沿 2.1 追逐彗星的“罗塞塔”号探测器 2.2 核物理前沿科学问题 2.3 中微子物理研究进展与趋势 2.4 手性科学与技术——一个跨尺度、跨领域的物质科学前沿方向 2.5 光子功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2.6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中的碳一化学与催化研究进展 2.7 新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崛起与发展趋势 2.8 “脑功能联结图谱”研究进展 2.9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2.10 艾滋病病毒的潜伏与治疗研究新进展 2.11 大气中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研究进展 2.12 冷冻电子显微学研究与应用进展 2.13 高效蓝光二极管——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评述 2.14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评述 2.15 大脑的“内置GPS”——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述 第三章 2014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 3.1 希尔伯特第十八问题获重要进展 3.2 黑洞热吸积领域的研究突破 3.3 在常温固态系统中实现抗噪的几何量子计算 3.4 纳米催化剂的活性界面从一维向三维发展 3.5 麦克斯韦妖式量子算法冷却的实现 3.6 等离激元诱导的非线性电子散射现象 3.7 核酸适体在分子药物中的应用 3.8 高性能、低成本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3.9 过渡金属元素高氧化研究获得重要进展 3.10 乙炔法制氯乙烯无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氮掺杂的纳米碳复合催化材料SiC@N—C 3.11 染色质二级结构的突破——30纳米染色质双螺旋结构解析 3.12 肌肉细胞分化过程中小RNA的调控机制 3.13 互补序列介导的外显子环形RNA产生机制研究进展 3.14 TET蛋白家族在体细胞诱导重编程中的作用 3.15 水稻代谢组的生化及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3.16 极体基因组移植预防遗传线粒体疾病 3.17 中国手足口病疫苗研发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3.18 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3.19 卵透明带缺失致病基因的发现 3.20 天然免疫与自身免疫疾病分子机制研究 3.21 鸟类起源整合性研究进展 3.22 热带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3.23 地球深部与高压晶体学研究进展 3.24 近百年气候变暖叠加于500年自然周期暖相位的发现 3.25 我国灰霾PM2.5中二次气溶胶首次精准定量研究 第四章 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4.1 基础前沿领域发展观察 4.2 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发展观察 4.3 生物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4.4 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4.5 环境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4.6 地球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4.7 海洋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4.8 空间科学领域发展观察 4.9 信息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4.10 能源科技领域发展观察 4.11 材料制造领域发展观察 4.12 重大研究基础设施领域发展观察 第五章 中国科学的发展概况 5.1 2014年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工作进展 5.2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 5.3 中国科学五年产出评估——基于WoS数据库论文的统计分析(2009~2013年) 第六章 中国科学发展建议 6.1 关于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新发展模式的建议 6.2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环境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影响及适应对策 6.3 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 6.4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6.5 关于实施“材料基因组计划”推进我国高端制造业材料发展的建议 附录 附录一 2014年中国与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附录二 香山科学会议2014年学术讨论会一览表 附录三 2014年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一览表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 2015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主题为“ 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报告针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格局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并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所涉及的法制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责任、社会治理、创新治理、全球治理、以及重大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对全国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同时对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战略分析。 目 录 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代序)白春礼 前言与致谢 报告摘要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 重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章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一、生态环境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 二、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资源环境保护 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现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框架与法律保障 一、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二、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及框架体系 三、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法律保障 四、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立法重点和制度安排 第三章 改革政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一、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职能定位及事权划分 二、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现状及国际经验 三、生态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与核心任务 四、中央部委生态环境管理职能重组方案 五、跨行政区环境管理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章 生态环境治理与企业环境责任 一、生态环境治理的企业环境责任定位 二、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趋势及评估 三、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自愿性分析及存在问题 四、提升企业环境责任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建立健全环境社会治理 一、环境社会治理提出的背景 二、环境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 三、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现状及进展 四、我国环境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环境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途径 六、改革创新我国环境社会治理的建议 第六章 探索绿色创新的公共治理 一、科技公共治理的一般规律 二、我国科技公共治理的实践 三、科技公共治理与绿色创新 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 一、现阶段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现状和挑战 三、塑造中国的全球议程 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构想 五、以实施和行动为基础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有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大制度安排 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及其沿革 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存在问题及内在根源 三、基于实践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理论和原则 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 第二部分 技术报告 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资源环境绩效评估 第九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2015年)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二、201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十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1995~2013年) 一、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1995~2013年)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分解变化趋势(1995~2013年) 第十一章 中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2000~2013年) 一、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方法——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 二、中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2000~2013年) 三、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主要区域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结果 分析(2000~2013年) 四、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00~2013年) 第十二章 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1990~2012年) 一、中国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国际地位 二、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 三、世界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实证分析 四、“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 附录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 高技术发展报告 》自2000年起开始发布,全面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四大领域,每年聚焦一个领域,4年一个周期。《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的主题是 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 。报告综述了2014年高技术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领域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进展,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探讨了高技术与社会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及海洋和空间技术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报告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动态,理解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目 录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释放科技创新潜能 (序)白春礼 前言 第一章 2014年高技术发展综述 第二章 航空技术新进展 2.1 航空材料技术新进展 2.2 航空动力技术新进展 2.3 航空制造技术新进展 2.4 航空电子新进展 2.5 高超声速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新进展 第三章 航天技术新进展 3.1 深空探测技术新进展 3.2 卫星光通信技术新进展 3.3 卫星导航技术新进 3.4 卫星遥感技术新进展 3.5 载人航天技术新进展 3.6 运载火箭技术新进展 第四章 海洋技术新进展 4.1 深海探测技术新进展 4.2 海水淡化技术新进展 4.3 海洋农业技术新进展 4.4 海洋污染检测与控制技术新进展 4.5 海洋药物技术新进展 4.6 海洋声学技术新进展 4.7 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新进展 第五章 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产业化 5.1 通用航空器产业化新进展 5.2 航空发动机产业化新进展 5.3 对地观测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5.4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5.5 微小卫星产业化新进展 5.6 深海探测装备制造产业化新进展 5.7 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5.8 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新进展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评价 6.1 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6.2 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 第七章 高技术与社会 7.1 人工智能——伦理视角下的思考 7.2 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建设与完善 7.3 空间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NASA为例 7.4 3D打印技术及其对先进制造的影响 7.5 对大数据的知识模式与智能社会的思考 第八章 专家论坛 8.1 关于深化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8.2 关于实施中国“工业4.0”的思考与建议 8.3 未来5~10年我国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与建议 8.4 制定和实施我国海洋科技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8.5 关于做好北斗卫星导航政策法规工作的战略思考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4501 次阅读|9 个评论
告诉《中国制造2025》: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热度 6 laserdai 2015-5-20 23:07
新鲜出炉的 《中国制造2025》 ,其实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最好的高技术,我这里给个提示。 过去用市场换技术,凡是这样用钱能买到的,就根本不是好技术; 这几天也在炒作美国逮捕天津大学教授的事件,凡是间谍手法才能弄来的,就是好技术, 凡是偷不来的技术,才是真正的最好技术!(所以只能自己开发。) 这完全等同于: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个人分类: 科普|3077 次阅读|10 个评论
高通才是真正任性,罚款有何用?
热度 7 laserdai 2015-2-10 19:09
高通(qualcomm)是地地道道的一家美国芯片制造商,特别制造和供应智能手机的芯片。高通自己有此高技术绝活,所以很任性,对于销售到中国的芯片想怎样定价就怎样定价,有本事你就别买。我多次强调过,牛人都有牛脾气,高通也一样。 可是,可怜的中国啊,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样的芯片,只好面对如此的任性。 中国政府,不知道发了什么邪劲,说高通违反了中国的反垄断法,对高通罚款,数额是去年销售额的8%,而不是10%,还是留了情面。 高通一点都不犹豫,很爽快答应了。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随便你罚款,这些都会加在售价上的,相当于帮助中国政府多收了一笔税款而已,举手之劳! 这就是无聊的呐喊:别在强奸我!有用吗?大家看看。 中国调查反垄断:高通将支付天价罚金 以生产手机等行动通讯装置和产品所需芯片而知名的美国高通说,将对中国支付近10亿美元的罚款并接受调低授权费等等的条件 。总额9.75亿美元的罚款创下了中国历来对企业开罚的纪录。 高通在美国时间周一(2月9日)发表声明称,不会抗辩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称该公司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律的裁定。声明表示,虽然对发改委的调查结果感到失望,但是也对发改委检查并核准该公司所提的修订计划。 中国的发改委在一年多前开始对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据称调查已经影响了高通在中国市场的获利能力。在周二(10日)举行的记者会上,中国发改委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说,罚款不是主要目的,而高通也极为配合调查,所以 罚款是按高通去年在华销售额的8%开罚,而不是10%。 许昆林同时强调,高通之所以被查,是因为发改委在2009年接到两家美国公司的举报之后,开始准备立案调查。而且到2014年还有一家美国公司提出举报,而举报的企业除了中国公司之外,还有其他亚洲国家的企业。 高通另外也同意让步向中国提供3G与4G的基本技术授权,还有就是降低手机芯片权利金的计算方式。未来在中国境内, 高通将以手机或者行动装置零售价格的65%作为收取权利金的计算基础,不再以手机的完整售价作为计算基础。 高通上个会计年度营收为265亿美元,其中半数来自中国市场,高通的高层表示该公司的做法已经将在中国做生意的“不确定”因素一扫而空。 许昆林说,发改委的调查和处罚,是为了“恢复竞争秩序”,同时也说发改委在开罚之前曾经和高通有28次的会谈和协商,作了充分的沟通。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912 次阅读|19 个评论
[转载]Copycat China?
热度 1 laserdai 2015-1-28 07:04
China's challenge: Moving from copier to innovator By Katie Hope Business reporter, BBC News Leadership expert Steve Tappin says it can be difficult for successful Chinese firms to dominate overseas When Brent Hoberman, the founder of online interior design and furniture store Mydeco.com, visited China one man in particular was keen to meet him, offering to meet any time of day or night. When they got together, the man explained that in 2007 he too had wanted to launch some kind of web business but had had no idea how to go about it. Then he'd found Mydeco.com and simply copied it, very successfully, and he wanted to express his gratitude personally to Mr Hoberman, perhaps best known as co-founder of online travel firm Lastminute.com. From his perspective it was flattery. And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I understand that 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 says Mr Hoberman. But to a Westerner this kind of imitation seems pretty outrageous. ( Staff at one fake Apple store in Kunming were dressed to resemble staffers at the genuine stores ) n China, though, it is hardly unusual. In 2011, a US blogger discovered a fake Apple store , prompting an official investigation that uncovered a further 21 such stores in the south west of the country. The set-up was so convincing that even some of the staff believed they worked for the US tech giant. There are also Chinese hotels with similar or identical names to well-known Western brands such as Marriott Hotels or Hyatt, and the US embassy estimates that 20% of all consumer products in the Chinese market are counterfeit. If a product sells, it is likely to be illegally duplicated, it warns. The practice of copying and producing fakes is so entrenched in Chinese culture there's even a word for it - Shanzhai (山寨) . So far this hasn't been a problem.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has expanded at a blistering double-digit pace for almost three decades, making it the envy of its Western rivals. But with growth slowing - last year China's economy expanded at its weakest pace for 24 years - Chinese businesses will need to innovate if they want to succeed not only at home but even more importantly abroad. Joe Baolin Zhou, chief executive of private education firm Bond Education, believes firms are already beginning to make the shift. He says the copying trend partly stemmed from a sort of gold rush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irst began to open up its economy in the 1980s, allowing the creation of private firms. Spending time and money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mply wasn't an option for these pioneers, who had limited resources and inexperienced staff. For business owners who seek instant success, they usually copy. At that time it was rigid or mechanical copy, they just copied everything, he says. In contrast, Mr Zhou say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start-ups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innovate, pointing to firms such as e-commerce giant Alibaba and Tencent's messaging service WeChat as having learnt from their Western rivals but then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heir services for the Chinese market. But ensuring innovation becomes more widespread will require a radical shake-up of the way firms are managed. In China, typically, the word of the boss is absolute and for an employee lower down the ranks to suggest another way of doing things can be seen as disrespectful. Deng Feng, chair of Chinese venture capital firm Northern Light Venture Capital,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yle of leadership as managing rather than leading. Managing in China means how to control people. We have to change the mindset, myself and all these Chinese entrepreneurs, to encourage and lead people rather than just manage or tell them what to do, he says. (Youku Tudou boss Victor Koo says the firm built its own proprietary technology from the start) One way that firms can help shift these cultural norms is to recruit from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and cultures. Chinese computer giant Lenovo, the world's largest PC firm, has offices in more than 60 countries and 40% of its board members are non-Chinese. Many of its overseas businesses, including those in Europe, the US and Japan, are also led by local staff. For Lenovo, it's crucial that in the future it will blend the cultures of both the West and the East, because for the markets they have entered they are facing very strong rivals and fierce competition. So they will have to combine Western innovative power with Eastern culture, says founder Liu Chuanzhi. The early signs from the second wave of start-ups founded since China opened up its economy, frequently led by people educated in the West, are encouraging. Viktor Koo, chief executive of video-sharing giant Youku Tudou, often dubbed China's YouTube, studied in the US and subsequently worked in Silicon Valley before returning to China.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he founded the merged entity's predecessor Youku, Mr Koo said the firm built its own proprietary technology, and also did original programming, well before its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We innovated to really adapt to what is happening in our local market. Well you have to adapt. Or else you won't win. That's really, the essence of it.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30983730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18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荒唐的幽默:中关村 PK 硅谷
热度 13 laserdai 2014-4-27 06:45
昨天见到一篇博文, 中关村 PK 硅谷 ,看后我捧腹大笑,笑过之后顿悟,这是一则荒唐的幽默。我推测,作者的幽默功底比较深厚,如果不给出一篇注解,绝大多数人真的会信以为真。类似地,也可以说,蚊子 PK 狮子,这的确是一则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寓言故事,该寓言的结束还是大赞蚊子的胜利,同样是荒唐的幽默 。 硅谷是世界领域的高科技摇篮,硅谷的成就在于培植和成长了世界级的众多高科技大企业, 这些之所以成为世界级,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垄断地位,如英特尔的芯片,IBM,苹果公司,微软,谷歌等等等。硅谷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都是具有很强的高技术原创,山寨二字,根本见不到。 回头看看中关村,过去就是一个北京城外的小村子而已,就是卖盗版碟和色情光盘的地方,后来经过大力鼓吹、包装和吹泡泡,现在膨胀到整个北京大都市,北面上地附近的北关村,东边的东关村,东南面亦庄的东南关村,还有西南关村,钢厂搬走后的西关村,等等一起都称作中关村,听说近来还申请成为一个品牌。 大中关村的很多西方,本博主都认真去过看过最少也收集过资料,创业人士有关官员也接触过一大把,创业经历的故事知道了太多太多,总体印象, 其实就是当年的龙须沟,沟里蚊子臭虫滋生遍地而已, 将来的将来,十有八九要被填埋掉。 这村子当年是盗版碟的中心,后来虽然鼓吹和扶植创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可有一件高科技产品值得称赞?百度,新浪等门户网站,哪一个不是山寨美国?况且,这些还都是软件系统,说完蛋就完蛋。至于高科技硬件系统,更没有听说过半件值得称道的。没有一种新药出来,没有芯片技术,更没有像样的高技术设备和装备产品,能跟世界产品可以 PK 的。一句话,这里没有真正的高科技,最多也就是山寨。 至于扶植初创企业,更是纯粹的漂亮口号。如果你有大把的钱往里面砸,根据那些复杂的优惠条款,只能得到一些塞牙缝的钱,值得要么? 在中关村,拿出几页纸,说是一个创业idea,有人会理你么, 天使投资会看一眼么?要知道,在硅谷,靠几页纸的创业idea可以忽悠到投资者的大把的钱,在中关村,这比天方夜谭还要天方夜谭。 就算你拿出几页纸,说有一项高技术,可以填补国内空白,质量和国际上产品不分伯仲, 中关村会相信你么?我相信,一定会要求你自己筹集资金,然后中关村的各方(政府资助和各色创投)按比例给你追加到一点点,塞塞牙缝而已。要知道,有好的创业想法的人哪里有什么资金? 中关村的风险投资,其实是无风险投资,简称为风险投资,这样不是听起来美妙吗? 中国的高技术本来就是白给,还用解释吗?看看当年的非典,温州动车追尾,到玉兔冻死,再到这次马航事件,还不一目了然,关键是没有人真正懂高技术,中关村当然没有人真正懂高技术,你拿份高技术创业idea去,中关村当然没有人明白,如何能资助你?至于你有世界原创的高技术,更不要去麻烦中关村了,还是老老实实去硅谷。 中关村的高技术都是如此,其他各地的,比如苏州,武汉,深圳等等,那就更不用说了。还是一句话,中关村是高科技创业的龙须沟 。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3470 次阅读|34 个评论
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发布
热度 3 sciencepress 2014-3-18 09:24
由《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 2014科学发展报告 》《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组成的“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唯一年度科学总览性质的报告,该系列报告已连续出版17年。 现将媒体报道情况整理如下: 新华网: 2014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发布 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06 版): 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 新浪网: 《2014科学发展报告》出版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发布《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 更多详细内容: 年度科学总览《2014科学发展报告》发布 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发布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最新排行榜出炉 《2014高技术发展报告》聚焦材料与能源技术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5212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继续对华高技术封锁:一华裔软件工程师承认窃商业机密
热度 2 laserdai 2012-9-27 04:04
2012年9月19日报导: 美国司法部说,美国华裔软件工程师杨春来周三认罪,承认为中国的一家期货交易所窃取了美国公司商业机密。 杨春来曾受雇于美国最大的期货交易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11年,担任那里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他于2011年7月被捕,后以盗窃和转移商业机密的罪名被正式起诉。杨春来被控盗取CME电脑软件的源代码。 49岁的杨春来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 提起来杨春来,说来话长。杨是著名侨界领袖,所以他被抓的根本原因,都怀疑这更是一场政治斗争。 “杨春来案”: 当事人坚信无罪被控盗窃商业机密两项罪名, 2011-10-06 http://bbs.chineseofchicago.com/showtopic-5178.aspx 【 芝加哥侨学网 报道】自杨春来于今年7月8日获保释候审以来,北伊州联邦地区法庭10月4日首次开庭。联邦检查官正式向主审法官提交杨春来涉嫌 “盗窃商业机密”的两项指控罪名,杨春来本人则坚信无罪,其辩护律师正式宣布将为杨春来作无罪辩护。 杨春来的辩护律师为著名律师爱德华杰森(Edward Genson)、合作律师为芝加哥地区著名华裔律师黄正东。当日上午11时,杨春来本人在两位律师的陪同下出庭,十多位关心杨春来的华裔人士旁听了当日开庭。 据悉,联邦检查官当日宣布的两项指控,均为涉嫌“盗窃商业机密”(theft of trade secrets),为违反同一法律的两项指控。当日法庭开庭之前,很多到场的华裔人士向杨春来本人表示问候与关心,开庭结束后,大家也同杨春来握手致意。杨春来本人对当日到场的华裔热心人士表示感谢,对广大华裔社区的关注与关心表示感谢。 杨春来原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ME)高级软件工程师,今年7月1日被联邦调查局(FBI)以涉嫌盗窃该交易所机密文件为由逮捕。7月8日杨春来获保释,在家候审。杨春来案发生以来,芝加哥华裔社区给予了充分关注,华裔社区还曾发起联署公开信活动,呼吁主审法官法官能确保公平、公正的审理,杨春来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北美在线说 : 一名亲中的侨领涉嫌窃取商业机密在芝加哥被FBI逮捕,这名叫杨春来的人是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会长,该 协会总部设在芝加哥,有效会员超过千人。 在美国,大量华裔、特别是华裔新移民拥有工程师职位。这种工作体面且收入不错,他们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谈及在美国生活的感受,杨春来说:“我的总结就是‘好山好水好无聊’。美国的生活环境非常好。清洁、安静、社会秩序井然。华裔工程师们大多过着稳定的生活。如果没有特别的变故,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以后几十年生活的样子。” 但是对于男人来说,发展事业的欲望总是存在的。“相比于美国,现在的中国有太多的发展机会,而且充满刺激。我们协会有些会员已经回到中国,还有人也打算回来创业,为了帮助他们,协会正在做牵线搭桥的工作。这不,我刚从天津回来。那里正在建设的滨海新区又是一个机会点。”   杨春来大概两年回中国一次。由于回来并不频繁,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他的眼中就更加放大。“当年要资金投入是招商部门的主要话题,可是现在人家上来就问,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或好的项目?”联系2000年在深圳谈合作的情形,杨春来说。   他还告诉记者,这决不是自己的一家之言,而是与许多回国蹚创业路的朋友交流后得出的结论。“这次在天津滨海新区参观也是如此。当地招商引资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不缺钱,风险投资有的是,只是苦于没有适合的项目。”   杨春来的感受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对外招商引资的新变化。前些年,新移民从发达国家回国求发展,手中握有项目、技术,但是各地最期待的则是资金注入。两厢不匹配,项目和技术不好找“婆家”。近两年,在华投资前景持续被看好,大量资金持续涌入,“海归”的项目和技术也就拥有了落地的大环境。   当然,考虑到家庭等种种原因,许多人选择留在美国。“留下的人不是不够热爱中国,相反,越是身在异乡,他们越能了解乡愁与乡情的浓烈。”杨春来说。   杨春来自己也暂时要留在美国。为了寄托对家乡北京的思念,他在自家花园里种上了茴香和“心里美”萝卜。“别看这些在国内很普通,在芝加哥城,这些菜可是独此一家!”   杨春来说,只有当地华人社团开工作会、北大校友聚会,他才会拿出这些菜来包饺子、凉拌,慰藉众人思乡的情绪。有一年,在庆祝国庆的盛宴上,当地华人社团送给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外交官的礼物,也是这异乡罕有的“心里美”萝卜!   杨春来,1963年生,祖籍北京。现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USA)高级系统分析师,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主席。   学历:博士1991.1-1998.5 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USA); 硕士1985.9-1988.7, 北京大学物理系; 学士1981.9-1985.7北京大学物理系。   工作经历:   2000.10至今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USA)高级系统分析师;   1997.9-2000.5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USA)实验室主任;   1996.4-1997.8迈拉斯古瑞欧公司(Melles Griot,USA)技术顾问;   1991.1-1996.3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 USA),研究,教学助理;   1988.7-1990.9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主要社会职务:   2008年10月至今,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9年10月至今,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顾问   2007.10-2009.10,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理士会主席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旅美中国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会长2006年8月至今,大芝加哥地区华人华侨联合会,常务理士   2004年6月至2005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 【芝加哥华语论坛讯 2011年07月19日 】杨春来案的被捕,在华人社区引起很大的震惊和反响。一些侨胞说,杨春来平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担任过一些重要社团的负责人,为加强中美关系和社区的进步和繁荣起到过不小作用。杨平时为人朴实和谨慎,他的被捕,很令人意外和吃惊。 大芝加哥华联会理事长刘红说,杨春来是华联会的常务理事,他的被捕引起很多华人的关切。不论这一案件的结局如何,我们在美华人都要注意充分意识到和严格遵守我们住在国的法律和自己公司的有关规定和政策,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部门工作的华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该做的就不应做,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和受到伤害。 当地和统会会长吴灏认为 ,华人应当密切注视这个案件,我们要求美国司法部门秉公执法,维护杨春来的合法权益。 希望不要再出现象李文和那样的冤案情况, 李文和被关九个月,最后除一项“不当下载文件”轻罪外,其他几十罪名全部都撤销,以致最后是法官道歉,又赔款,结果实际上是两方面都输了,都受到重大损失。我们希望杨案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受任何政治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做出合理判决。 也有不少侨胞指出,这一案件,不仅仅是杨春来的个人事件 。 现在有的报道和传言不负责任地任意夸大和歪曲事实,利用杨春来有意回国创业和与国内联系密切来说事,企图向中美关系和人才交流工作泼脏水,甚至用各种方法想对一些侨胞施加压力,我们对此必须保持警惕,不让任何企图利用这一案件来抹黑华人和中美关系的人得逞。 黄正东律师为杨春来争取保释作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杨春来家属和政府指定的辩护律师克里斯托佛•格雷尔的肯定。 黄正东律师特别提醒大家不要把这一 “个案” 泛政治化,本来就是一项涉及公司商业机密的单一指控,没有必要节外生枝,把问题复杂化。 美国的一个重要宪法原则和法治观念就是“无罪推定”,即刑事案件被告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被判为有罪之前,都应被认为是无罪的。直至今日, 杨春来案件刚刚开始审理,切不可把杨春来作为有罪之人来看待。 (文章来源:《芝加哥华语论坛》,节选)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4093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对华高技术封锁:一华裔工程师因泄密被定罪
laserdai 2012-9-27 03:57
2012年9月26日媒体报导: 美国华裔工程师刘思星(Sixing Liu 音译)因非法窃取美国公司敏感军事技术信息出口至中国而被定罪。 刘思星曾经担任航天和军用技术 L-3Communications属下的Space Navigation的高级工程师。该公司为美国国防部研发导航设备和其他部件。 联邦法庭陪审团周三(26日)判决刘思星有罪,9项罪名包括非法出口国防信息和持有盗窃贸易机密。 他将于明年1月7日被判刑,最高可判20年监禁,并可能被驱逐出境。 据 美国政府指控,刘去年秋天携带电脑在重庆和上海参加会议。在会上,他演示了他正在研发的技术,违反了美国禁止在没有执照或国防部授权的情况下出口国防材料的法律。 他还被控去年11月从上海返回美国时就有关他在中国的活动对移民官员撒谎。 他抵达机场后,美国特工在其手提电脑中发现机密资料。 刘思星1993年来美国,有博士学位,在美国有长期居留的合法身份,已婚,有3个孩子。 更多阅读: 美华裔工程师被控窃军事情报案开庭,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13/133425165576.shtml
个人分类: 高技术与经济|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施华洛世奇:人工还是天然?
热度 2 xcfcn 2012-8-18 19:46
施华洛世奇显然是卖(人工)技术的,而不是卖(天然)材料的。 人类很奇怪,对于原材料,还是希望天然的,比如有机蔬菜、山珍海味、珠宝等东西。 其实很多人工材料已经远远超过天然的了,比如钻石、食品添加剂、人造美女。 但是,对于很多产品(原材料的装配/加工),却无止境的追求高技术,比如电脑、手机。 一边是对天然材料的迷恋,一边是对高技术(人工)的追逐。这中间难道没有一丝矛盾吗? PS:施(人工)水晶的尴尬就是看你怎么看,如果你把它看成原材料,那么它就是人工的赝品。如果你把它看成是技术产品,它就是高技术,就是无价之宝。
个人分类: 杂论|15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一张江男看韩国三星谈国家核心竞争力
laserdai 2012-6-25 18:56
发现最近很多韩国人或者韩国雇佣的人天天在网上发三星的消息,感觉牛逼得一塌糊涂。 韩国人的自豪感直线上升,我想通过三星谈谈什么才是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2004年毕业,学的是工科,目前在上海张江工作,就是网上说的“ 张江男 ”,我目前在一家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工作,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半导体产业, 三星的核心技术就是这个半导体芯片制造 ,比如手机里的芯片,这些核心的元件就是半导体制造厂造的。我从事的行业和三星电子的核心产业的制造领域一样,都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 集成电路原理的我就不详细说了,各位可以百度一下。功能从手机芯片,到巡航导弹的控制器,从民用到军用,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产业。 首先,作为同行,我非常尊重三星电子,三星电子的利润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英特尔。 在核心工艺及成品率领域,三星也是在业内领先,可以说是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制造公司。 如果说 国观发帖的韩国人说 三星电子比中国同行强,或者说在半导体生产领域韩国领先中国,这无可厚非 ,各位也不要骂他,这是事实。如果国观发帖的韩国人通过三星想证明韩国人比中国人优秀,甚至高中国人一等,我就只能说这是小国寡民的夜郎自大了。首先半导体芯片的生产涉及几个领域,第一是集成电路设计,第二规模生产,第三装备制造业及材料。 我从业8年,可以告诉大家,在芯片制造领域,生产芯片的设备,没有一种是韩国生产的。 这个就是说,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韩国根本就啥也不是,这个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就类似被国人诟病的大飞机项目,说中国只能组装,发动机啥的根本搞不出来。韩国的三星就是一个这样的公司,它所有的生产设备都是进口,设计及生产自己完成。所以我说 韩国人夜郎自大,充其量只能说韩国是集成电路大国,但不是强国,因为最核心的竞争力-装备制造业非常落后 。 韩国举全国之力打造三星,投入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成功是正常的,你那么牛逼咋一台生产设备都造不出来? 我来说说什么是一个国家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从设计上说,最牛逼得是美国硅谷,所有仿真用的软件都是老美做的,知识产权巨贵,利润也是产业链中最大,老美自己把的牢牢地。然后是半导体芯片的制造,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生产设备、生产材料还有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上目前业界只有这几个国家,美国(应用材料、lam、kla-tencor等)、欧洲(ASML等)、日本(Nikon、TEL等)。我兔仔近十年大力投入装备制造业,目前可以生产一些低端工艺的生产设备。在这里我多说一点,在生产设备领域,我认为做的最好的是日本,鬼子可以将所有的生产设备都造出来,有些是行业标准,有些是可以使用,但不是行业标准。而且所有的零备件全部是自己造的。不过鬼子最近在走下坡路,小鬼子的水平和老鬼子差太多,不论是敬业精神还是技术,都在下降。 下面我说说装备制造业中最复杂的设备,光刻机,被誉为人类20世纪的发明奇迹之一。各位可以百度一下原理,光刻机就是放大的单反,光刻机就是将光罩上的设计好集成电路图形通过光线的曝光印到光感材料上,形成图形。最核心的就是镜头,这个不是一般的镜头,可以达到高2米直径1米,甚至更大。目前业绩有5家公司分别是荷兰的ASML、日本的Nikon、日本的canon、美国的ultratech以及我兔的SMEE。我兔排名第四,很快就能超过canon。为什么只有这么几家,因为这东西不是一般人能做的。目前业绩最先进工艺是22nm,也就是说,光刻机要将22nm的线条刻到芯片上,纳米是啥概念,你用手按一下桌子形变的大小。肉眼根本看不出。 荷兰的ASML目前在业界稍领先日本的尼康,但它最核心的镜头不是自己造的,是德国的蔡司生产的,这种光刻机是精度最高,分辨率最高的,速度最快。 日本的光刻机全部是国产,特点是稳定,故障率低,分辨率和精度也不差, 英特尔只用日本尼康的光刻机 。 佳能和ultratech目前比较差,基本被挤出了主流市场,不过还有一点点市场份额。 我兔从大使馆被炸后,痛定思痛,经过近十几年的研究,目前可以在低端工艺的光刻机领域有一席之地,设计自主完成,零备件一部分国产,一部分进口,镜头自主设计及组装,镜片国内和国外的都有。 可能jy会骂中国是山寨,我可以骄傲的告诉你,这玩艺不是谁都能山寨出来的,一个镜头内部有几百上千个镜片,每个镜片都按照设计安装,差一点都不行,每个镜片都有自己的功能,大小也不尽相同,这里集成了光学设计,光学测试,精密机械加工等核心技术,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韩国人连火箭都发射不上去,像这么复杂的东西根本山寨都山寨不出来。 下面我说说,为啥我兔要发展半导体装备制造业。1999年我兔的使馆被米帝轰炸,这大大出乎了党中央的意料。领导一般会问:这啥导弹可以这么准的打到我?答:巡航导弹。 问:这导弹靠啥控制? 答:集成电路。 问:我们能造集成电路吗? 答:能,但是我们的设备100%依赖进口。领导惊愕:啊?这不是还得被打吗,我们也要有这个设备,开整! 这个只是笑话,更大的原因是这个设备利润太高了,以光刻机为例,业界最先进的ASML300mm双体扫描式光刻机,一台的售价是5000-6000万欧元,欧元阿欧元!利润至少50%!向三星、台积电这样的超级工厂一个厂就得有60-70台,大家算算,多少钱。荷兰只有两个企业,一个是飞利浦,一个是ASML,就这两个企业,就让荷兰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日本的nikon便宜一些,但是有英特尔的支持,生意也是很好的。我兔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这么大的蛋糕咱也得分点,我兔的光刻机一台也要几百万美元,这只是刚刚起步,日本和欧洲积累了50年,我兔十几年,在给我兔10年,就可以对他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和他们竞争。我兔的长期战略就是要能全部国产化半导体装备,这个可能要50年几代人甚至更长。 我就想告诉大家什么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像韩国人那样有一点小成绩就夜郎自大,要向我兔一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刻苦钻研,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上,这才是强国之路,作为一名工程师,我深感祖国在发展,国力在增强,有人说应试教育培养不出思想家,只能培养出工程师,但是我非常庆幸国家培养出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师,我兔的核心竞争力将在这些70、80、90后工程师的手中逐步提高,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
个人分类: 科普|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界委员:不能制造高精尖仪器成不了发达国家
sunapple 2012-3-9 08:29
科技界委员:不能制造高精尖仪器成不了发达国家 “国家投几亿、十几亿元给你们,对国民经济有什么用?”常有人这么问叶培建委员。 作为“嫦娥”等卫星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叶培建十分看重科学仪器研制。在他和许多科学家看来,科学仪器不光可以满足人类好奇心,也是决定民族前途的“国之重器”。 谁说科学仪器赚不了钱? 叶培建在两会上讲了一个故事。“以前的客运火车,工作人员在停车的时候,拿扳手或钢棍敲敲车轮。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敲?听声音。” 过去车轮轴承质量不好,长期负荷催生裂纹,敲轮是为了排查异响。货运火车更容易出问题,却无法停下来“敲”,因此轴承经常断裂。 这个难题,居然被我国的一个航天项目解决了。卫星上应用的一种红外探测仪,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热量的变化。把许多红外仪布置在铁路沿线,就能第一时间察觉到轴承的热量异常,进而发出警报。 叶培建告诉我们,卫星上的仪器,还有很多可以直接或稍加改造后用来“赚钱”。比如卫星上的高精密相机镜头,其设计思想可用于很多设备,比如光刻机上——没有它就别想造出CPU等大型集成电路。而卫星上使用的计算机,功率小,重量轻,耐极端条件,是未来计算机参考的模板。 科学仪器的世俗价值,不像它的“神圣”价值那样经常被提及。费米实验室的创建者威尔森,向国会要两亿美元做加速器。被问到“项目是否有助于国防”时答道:“它不能保卫美国,但它让美国值得保卫。” 实际上,加速器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欧洲的粒子加速器实验室里,诞生了互联网。而加速器催生出的新技术,也刺激了电子业的进步。 科学仪器也可以直接用在产业中,著名科学家王大珩曾举出许多例子:电子显微镜、质谱仪、CT断层扫描仪、X光物质结构分析仪、光学相衬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既为发明人赢得了诺贝尔奖,又开辟了滚滚财源。 生物产业被寄予厚望,而最受欢迎的生物实用设备,比如基因芯片或极微运动探针,都是实验室里的仪器。 而随着人们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重视,原本用于实验室的各种检测仪器,也开始为日常生活提供信息。 一切高级机器的原型 “关键零部件和仪器仪表支持不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难题。”水下机器人专家封锡盛委员在两会上谈到,中国出资支持重大装备时,往往忽视先进装备的基础工作。 这个基础说到底,是精密仪器——而科学仪器是其中最精密的,其他机器都发源于此。 蒸汽机可能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机器。第一台蒸汽机,是气压学家帕潘出于兴趣研制的仪器,它利用蒸汽制造真空。一百年后,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个科学仪器工匠,对蒸汽机做出重要改进,他就是瓦特。 18世纪开始,购买科学仪器成为欧洲时尚,很快大批实用机械问世,这不是偶然的。机械发明家往往是科学仪器匠或钟表匠(钟表起初也是科学仪器)。英国是当时科学仪器的世界中心,与它成为工业革命策源地大有关系。 最高的精度来源于光学仪器。比如“工业之母”数控机床,它使用一种叫“光栅”的尺子,其标刻的准确度,决定了机床精度的上限。 最好的光栅出自一家德国公司:它花2亿欧元建了一个三级隔振的车间,振幅不超过1.5纳米,且温差只有百分之一度。这家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钟,还有中国国家计量局不具备的长度传递标准。因此德国机床得以使用全球最准的尺子。 高端制造离不开精密仪器——往往就是科学仪器。著名的蔡司公司,既生产高质量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也生产照相机镜头和工业镜头,这并非跨界。光学仪器起初都用于科学。 飞驰的高速列车,轴承之所以不会折断,要感谢光学仪器提供的高精度;摩擦最小的活塞引擎,寿命最长的喷气发动机,也离不开光学仪器“指正”。 发达工业国不仅有雄厚的科学仪器制造基础,而且政府也不敢轻视仪器创新。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和国立健康研究院出专资,提出要确保美国科学仪器业的领先;欧盟前几年斥资41亿欧元用于辐射源和望远镜等新型仪器;日本政府从2004年开始斥巨资研制世界尖端的分析计量仪。 中国仪器产业弱势 今年初,中国政府宣布拨款8亿元资助科学仪器,这是历来最大的投入。但中国仍缺乏科学仪器的制造经验,目前国内业界大多数是小作坊生产,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2%—3%。外国业界则为历史悠久的巨型企业统治,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十分之一。 在江苏某市,已经形成了一个仪器中心,有一百多个仪器企业,但很多都是以仿制起家,很难说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经费中,大头用于购置各种高端科学仪器,而这些仪器中国大多不能生产。2010年的科学仪器逆差,就接近100亿美元。政协委员朱星参与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每年上万亿元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中,六成用于进口设备,部分领域完全依赖进口。 北京吉天仪器公司的老总告诉科技日报记者,40年前,某些关键零部件就只能依赖进口。比如光谱仪器必用的光电倍增管,直接影响仪器灵敏度和稳定性。40年过去了该器件仍依赖进口,每年花掉该公司300多万元。 制造精密的科学仪器,需要精密光学和特殊材料学的支撑,而这些领域强调的都是上百年的积累,无法一蹴而就。一个数据是:外国科学仪器公司的开发投入平均占销售的10%,而我国仅占2%到3%,因此国产仪器只在中低档市场徘徊。 全国政协委员、物理学家赵忠贤举了一个例子:中科院六年前完成的真空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在高温超导体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有些仪器的研发难度特别大,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出来的。”赵忠贤认为,原创性的先进仪器是在国家的科研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以及科学院和基金委计划的支持下,长期积累而成的,涉及材料、器件和设计能力及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的结果。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制造一些高精尖仪器,即使这个国家真的很富有,它仍然算不上真正的发达国家。”赵忠贤说。 重大科研仪器专项专家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 本报讯 近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以下简称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第一届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等24位委员以及10位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该重大科研仪器专项2011年作为试点,暂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作为项目组织推荐部门。 该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资助对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以及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管理,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的推荐、申报、评审、批准、跟踪检查、验收、后评估以及成果管理。 根据该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的工作程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根据当年预算和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意见确定当年征集项目数量,通知项目组织部门推荐立项建议。 该专项与科技部同类相关项目进行共同限项检索,项目负责人同期申请或承担此类专项限为1项,但不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其他项目的限项范围。(柯伟) 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为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从今年开始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以下简称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本次推荐工作有关事项如下: 1.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资助面向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面向行业及非科学研究应用的不在此次征集的重点范围。 2.该专项资助面向科学研究的重大仪器设备的研制,对于一般及非重大仪器设备的研制不在此次征集范围。 3.项目建议单位应在本领域具有长期积累和明显的技术与人才优势,项目建议应具有明确的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分析。 4. 采取限项推荐,原则上每校不超过3项。各高校应严格把关,推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项目建议。教育部科技司将在各高校推荐的基础上择优推荐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5.推荐项目按照建议书提纲编制《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 》。纸质材料一式3份和电子版光盘二份,请于4月27日前函报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不接受邮寄。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人:明媚(010-66096301, kjs413@126.com ) 原文请见: 关于征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的通知 我国启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试点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我国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以下简称重大科研仪器专项)。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立项建议由有关部门组织推荐。试点期间暂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作为项目组织推荐部门。 一、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的定位 根据国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以科学目标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 二、重大科研仪器专项资助范围 (一)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开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创性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二)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或集成创新,用于发现新现象、揭示新规律、验证新原理、获取新数据的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制。 三、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管理职责 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管理,主要职责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组织项目的推荐、申报、评审、批准、跟踪检查、验收、后评估以及成果管理。 项目组织部门是指国家或地方相关主管部门,是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实施单位的组织者。主要职责包括:推荐项目,组织管理和监理等工作。负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组建项目专家组并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论证,引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持续开展科研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是项目的具体实施主体,必须在相关领域具有长期积累和明显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主要职责包括:提出项目立项申请;组织成立项目管理工作组、技术专家组和用户委员会;联合国内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管理项目经费,提供项目实施所需的相应保障条件;主动配合项目过程监理,保证按时、按要求完成既定目标。 四、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工作程序 (一)组织推荐立项建议、限项规定 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根据当年预算和专家委员会的咨询意见确定当年征集项目数量,通知项目组织部门推荐立项建议。 该专项与科技部同类相关项目进行共同限项检索,项目负责人同期申请或承担此类专项限为1项。但不纳入自然科学基金委其他项目的限项范围。 (二)遴选并确定立项建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将立项建议提交相关科学部,由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遴选建议立项项目。 (三)填报《项目申请书》 (四)项目初审及论证 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对项目申请书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项目由项目组织部门会同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科学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意见。需要修改完善的,由项目组织部门通知项目承担单位对申请书进行修改完善。 (五)项目审批 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委员会对通过项目专家组论证的项目进行评审,由项目申请人报告申请书主要内容,专家组组长向专家委员会介绍建议立项项目论证情况,经过充分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建议资助项目,报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审批。 (六)结果公布 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的审批结果。 五、有关注意事项 (一)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要求撰写《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立项建议书》(简称《立项建议书》),《立项建议书》电子表格可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网页(www.nsfc.gov.cn)的“下载中心”下载。 (二)项目承担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立项建议书》提交到所属部门,由部门统一推荐到自然科学基金委。 联 系 人:谢焕瑛 冯勇 联系电话:62326941 62327230 更多阅读 中央财政拨专款设立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1-4-25 20:18:26 匿名 基金委《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项》的成果如何呢??? 又弄出一个重大科研仪器专项,千万别拿纳税人的钱瞎折腾啊! 2011-4-25 16:04:46 匿名 有无重项问题,似乎没有限制? 2011-4-25 10:29:08 匿名 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定义是什么,那些设备算,重大科研仪器,是不是又重又大的设备?????????? 2011-4-25 8:30:46 匿名 这样出结果快,咱们国家不是什么都讲究效率第一,国际水平! 2011-4-25 0:05:01 匿名 国内仪器研发还处于儿童搭积木的水平!把国外生产的关键元键买回来,间单组装一下。里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别提什么自主创新。这些事,沿海的山寨工厂都可以做。 吕喆:国产原创性科研仪器研发都欠哪些账 一个国家的科研仪器研发水平,特别是能否研制出原创性的科研仪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基础科学研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潜力。然而,当下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常常是“千呼万唤难出来”,原因何在?盖因“欠账”太多。 一欠需求牵引 这种牵引首先应该表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生产的具体任务对某种仪器的需求上。有了需求,才会有人去研制和生产仪器,如果这些仪器能够占领市场并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自然会有人去做。 目前牵引拉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我们的科研还远未成为当今世界的领跑者,反而是以跟踪研究居多。这种状态下所用的科研仪器以已经商业化的、有钱就买得到的成熟产品为主。而目前拥有充足经费的采购者们倾向于采购比较现成的进口仪器,似乎除了国防等领域需求的高端仪器,很少有人愿意进行自主研发或采买国产仪器。 实际上,真正有望做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依靠有自己特点的先进科研仪器,特别需要那些运用到许多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自主研发的仪器,这样的仪器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买,即使有类似的也需要买回来再升级改造和进行系统集成。显然,如果不重视仪器的研发,在实验手段这个环节上就轻易地输掉了关键的一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直接使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 此外,国人惯有的崇洋心理,还造成同档次的国产货无法和进口货平等竞争,这种现象在高端科研仪器方面表现尤其明显。 要形成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的有效牵引,一方面,研究工作要超越目前的跟踪模仿阶段的“二流”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一流”水平;另一方面,仪器研发水平本身也要上去,帮助大家建立对国产科研仪器的信心。 二欠投入和政策 目前我国的仪器研发经费是不足的,而且还很不均衡,因此“钱”必然长期困扰仪器研发工作。 我们应该注意到,除了直接投入,目前用在采购仪器上的钱,有一部分实际会间接用到研发上,因为如果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能花比较多的钱用于采购国产的新型科研仪器,就可以使国产科研仪器的创新—研发—销售形成一个顺畅的良性循环,如能让企业乐于投入大笔的经费在研发环节,这样研发和生产的队伍也容易稳定,自然会对创新非常有利。 因此,在科研仪器采购的经费安排上,也应有适当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采买国产仪器,虽然这些国产仪器在技术指标上尚不能全面和国外进口仪器抗衡,但是却在使用、维护和维修方面要比进口仪器便利和便宜得多。 此外,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具体的单位甚至课题组,都欠缺一些合理、稳定的针对仪器研发的激励政策。当前的考评和奖励体系中,罕有涉及自主研发仪器的工作量如何换算的内容。这种激励政策的缺失,造成科研人员除非必须或者自己本身痴迷于仪器的改进和研发,否则基本上不会对仪器的自主研发感兴趣。 为了搞好原创性的科研仪器研发,项目主管部门应该把仪器自主研发成果作为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各单位在制定员工考评和奖励制度时,应该明确新仪器开发和改进方面工作量的计算标准及相应的奖励规格,这样才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研仪器的研发。 三欠基础和能人 国产科研仪器研发根基尚浅,基础薄弱。 这一方面源于我国在基础材料和加工技术方面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影响到了包括仪器仪表行业在内的整个工业技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常用的基础材料和器件的质量不够好,虽然可凑合着用在普通的民用技术中,但用于高端的研究型仪器,则很难保证其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科学研究的要求;有时虽可以通过“优中选优”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和器件,但成本太高很难被产业化大量生产和使用。 另一方面的基础薄弱,是指理论基础。目前做仪器研发的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水平方面通常低于那些需要使用仪器做研究的科学家,对一些与仪器研发相关的重要的科学原理没有吃透或掌握不全面,难以对仪器的相关原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因而难以迅速形成新的设计。此外,由于大学的分科教育体制,很多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影响了他们对仪器的研发能力的提升。 而做仪器研发,有些能人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基础扎实、立足于科学前沿、对所涉足领域的科学问题非常清楚的一批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人作为设计师,他们要知道目前急需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能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并善于整合资源实现设计。随后,还要有能工巧匠做出好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国产科研仪器。当然,这些能人都不是天生的,需要长时间的仪器研发工作去培养和锻炼,研发团队也需要不断的磨合。 四欠核心和深度 我国对科研仪器研发的介入深度不够,经常是浅尝辄止。由于全新原理的原创科研仪器的价值通常不容易迅速被人所认识,因此靠新仪器打开市场赚钱较难。从事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单位更习惯于生产、改进和销售那些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仪器,包括以往市场份额大、口碑好的老型号仪器和对这些老型号仪器做小的改进,通过提高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部分功能、改进外观设计等方式来获得用户青睐。这种小修小改的“研发”远远无法达到原创的级别,只是这样做便于赚钱,所以不少科研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乐此不疲。 目前我国很多仪器的核心部件实际是进口国外产品。这种利用产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仪器的状况在全球化时代虽属正常现象,但其中有一些根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却仍自我标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货精品,则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实际上,科研仪器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是难以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的,更无法在科学界获得良好的口碑。 五欠信心和人气 正是由于前面提及的一系列原因,国产仪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往往都缺少足够信心。 生产者对原材料和器件没信心,对自己的产品也没信心。销售者在向用户推销时更喜欢炫耀他所卖的仪器里面有哪些部件完全是进口的,仿佛进口的“标签”就是高质量高性能的保证书一样,却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足够的信心。 许多使用者也对国产仪器缺乏信心。真正理解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意义,并能够自觉支持和投入这方面工作的人还不多。目前不仅主管领导对仪器研发重视不够,有时甚至在科研队伍中也有很多人不赞同做自主研发,或者即使不反对,也不会积极协助做仪器研发的人。没有一定的人气,这种科研仪器的研发可能会变成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从而影响研发积极性。 此外,一件复杂的研究型仪器的研制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通常需要一定规模的团队(甚至是跨单位、跨行业的组合)的合作。这个研发团队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其成员应该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这样才能把仪器的研发工作真正做好。目前,国内包括仪器研发在内的很多科研合作还需要加强。 总之,只有补上这些“欠账”,才能指望未来有一些新型的国产原创性科研仪器被研发出来,而以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为基础的原创性领先成果才有可能被做出来。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名高地上的四个站
热度 1 jlpemail 2012-2-17 12:38
上一个雨季的时候,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是两个站,拥有两种技术,都是所谓的高 技术,因为都是观测卫星的台站。我介入了一些工作,这让某些人感觉恐怖。极力地排斥 和压制我,目前,TA赢着,很得意;是个很会算计的人,我不会。我就知道傻干活。 好心人劝我离开,我说此地风光很好。因为,在肮脏的污泥里,看见于芙蓉来说,就是美好。 后来,这个高地引进了两种技术,其中一个,怎么说呢?也是高技术,因为也和卫星 有关。是和通信有关的卫星,功德无量的卫星啊,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沟通。那么第三个进 来的,也是有功德的,是促进人员往来的。这个站,输送了许多人,进山,或者下山。 进山的人们,看到蓝天白云,心胸开阔,内心明亮了;下山的人们,感觉到了俯冲的势不可 挡。是打虎下山的子荣的感受啊。所以,这个更是有功德。 后两种技术,在高墙外。 前两种在里面。 可爱的人们,路过上方山景区的时候,别忘了这句话: 此处风景很好! (图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5do=blogid=542171 )
个人分类: 消息场|2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要点
LEOLAND 2011-10-27 14:49
《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11 )》要点 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11 )》,新增了“高技术服务产业”,包括知识产权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 8 个重点领域。其中, 知识产权服务 涵盖三方面: 1. 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专利技术分析、知识产权布局研究、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管理咨询、法律事务等服务; 2. 知识产权数据加工、翻译、专题数据库建设等信息加工服务;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等代理服务; 3. 知识产权的交易、推广、评估、投融资、证券化、托管、公证、培训等服务; 电子商务服务 涵盖七方面: 1. 行业、区域、企业及消费者的网络交易服务,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和认证技术的电子认证服务,在线支付服务,物流配送信息服务; 2. 网络信用信息及评估服务; 3. 网络身份管理与验证服务; 4. 网络信息管理与检测服务; 5. 网络交易安全保障服务; 6. 网络维权服务; 7. 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服务。 检验检测服务 包括: 1. 标准信息分析 2. 标准中创新技术的分析、应用和保护 等标准咨询服务。 五部委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上一版“指南”于 2007 年发布。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技术和全球化时代的时间与空间
热度 3 lvnaiji 2011-4-8 09:00
吕乃基 高技术和全球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重大乃至根本变化,其中之一是时间和空间及二者关系的变化。 在空间上,其一是分散化。在经济活动与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之时,经济活动的单元趋于微型化、分散化。市场细分多变 , 要求授予基层更多的权限以发挥其主动性,当即就地处理问题 , 以免错失良机或招致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助长了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可以经由网络主动地获取信息 , 并以其独特的个性参与全球经济活动。 其二,与分散化同时发生的必然是原有垂直金字塔构架的“中空化”。既然基层与个体都能获得信息,都能做出自己的决策,于是大量位于中层的结构和人员逐步成为多余。 其三是网络化。全球化与分散化这对立的两极通过网络化建立起联系 , 其主要特点是实时、非线性和交互。正是由于网络 , 于是每个单元,每个人彼此联系 , 互相依存。同时,跨国的、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对每个单元和个人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组织管理。网络化使资源经济活动由封闭和孤立走向开放和互联。分散和参与显示了个性和活力 , 而联系和依存又将每个个人、每个单元联系起来。大量中介机构和平台的出现顺应并推动了这一进程,淘宝网和阿里巴巴为国人所熟知。经济活动越是全球化就越要求分散化 , 而经济活动的分散化 , 又必然通过网络化或趋于均衡而加强全球化 , 并推进其走向一体化;或得到加强而发展为巨涨落。网络不仅联系着各个终端 , 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无限的空间 , 其中不仅存放着和传播着知识 , 是知识风云际会之处 , 而且产生着知识 , 是知识无穷的源泉。网络的价值等于接点的平方 , 网上世界孕育着知识创新的无限天地。短期内海量的点击率及其无规则的漂移和超链接使得“一切皆有可能”和一切皆不可预料。 全球化使经济成为一个整体,分散化使经济富有活力,网络化架起全球化与分散化的桥梁,中空化使经济高效低成本运行,各种中介和平台所伸展出来的流与链推动这一进程。 在时间上首先是流动多变。所谓某某人在某处“默默地”“一干就是二三十年”,就是时间的停滞。其一折射出社会的封闭和僵化,没有向社会中的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或者有意无意以权力或舆论剥夺其选择权利;其二是某人本身的无能,没有去改变现状,至少应该试图做得更好。因而在今日流动多变的世界,这样时间停滞的状况将成为往事,不会再作为歌颂的榜样。 其次是节奏加快。中国古代有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固然肯定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但在时空关系上强调的是,空间是障碍,时间有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空间越来越不成问题,互联网更是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周游世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的这句话或许即意味着只要给人类足够的时间,例如并非限于 2012 ,人类就能充分拓展自己的空间,包括实在的空间和虚拟空间。然而时间却日益紧缺,到处都声称“第一时间”(见 第一时间和零距离 )即是明证。时间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市场的竞争中所谓快的压垮大的,就说明了这一点。发展快慢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类型的标准。目前,时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紧缺。必须认识到,时间是一项资源,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考虑其中的时间成本。不仅如此,其他资源可以再生,甚至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时间则一去不复返,一旦放错了地方不可能重新使用。第一时间在许多场合成为一句遁词,零距离实际上不可能。真实发生的倒可能是“零时间”:许多事情压缩在瞬间同时发生。 第三是未来引导。所谓“快”,并不单纯就是营业额、利润,以及一度乃至至今依然热衷的 GDP ,而是包含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这就是指向人类未来的和共同的发展目标。 上述时空特征的迭加又带来了新的因素。空间上的分散化和时间上节奏加快 , 意味着系统中的随机涨落越来越普遍而频繁 , 这就孕育了机会和风险。空间上的网络化和时间上的流动不居 , 意味着这些涨落的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幅度越来越大,并且在彼此间发生越来越广泛、深入 , 以及发生多变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扩展到全球范围并造成巨涨落。前不久的金融危机,以及眼下的“日本地震,中国抢盐”就是典型。一般的说法是:蝴蝶效应。或许我们将或已经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以及“大起大落”的自然界和社会之中。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38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江青曾建议救活陈景润 为之感动落泪
ssglwu 2010-12-11 08:38
吴国林 中国当代更需要陈景润这样的学者。中国也需要在数学这一高技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否则数学的落后将阻碍我国科学与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0_12/11/3456909_0.shtml 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0年第21期,作者:丁东,原题:《江青曾帮助陈景润》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谈到数学家陈景润出名的过程,他们都说是因为徐迟1977年底发表的《歌德巴赫猜想》。的确,这篇报告文学让陈景润成为举国关注的公众人物。但他们几位却不知道,此前四年,陈景润就引起了中共高层不寻常的关注。 1973 年2月,陈景润感到身体不适,在去医院的路上遇到了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罗声雄。陈说:最近,我完成了对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罗问:论证过程有问题吗?陈说: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罗声雄为人仗义,就和本所的乔立风共同起草了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简报,越过数学所,直接送给了中科院领导。地质学家武衡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他看到简报,赶到数学所,当着该所党委书记的面说: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那位书记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武衡随后在全院大会上不点名地表扬了陈景润,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当时新华社女记者顾迈南在场,从一位局长口中知道这项成果的创造者是陈景润。第二天,顾迈南来到中关村,通过中科院数学所采访陈景润。时已暮春,陈景润还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旁边的人说,陈景润患结核病,长年发低烧,所以穿得厚。顾迈南采访调查后写了两篇内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作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和《助理研究员陈景润近况》,刊登在专供高层阅读的《国内动态清样》上。 江青的秘书杨银禄回忆:1973年3月底的一天中午1时许,江青起床后,洗漱,吃了早点,照例到办公室看文件。她在我给她挑选的文件中看到一份《国内动态清样》,内容是对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有重大贡献的陈景润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情景。他住在只有6平方米的小小房间,屋内的光线非常暗淡。连一张桌子都没有,只有4叶暖气片的暖气上放着一只饭盒,一堆药瓶,连一只矮凳子也没有。工作时把被褥一起翻起来,当桌子用。由于房间潮湿、阴暗,空气不流通,很污浊,陈景润患了肺结核。喉头炎严重,咳嗽不止。还经常腹胀、腹痛。江青看完这条消息以后,立刻打铃叫我。我进入她的办公室,看到她拿着一块小毛巾正在抹眼泪。她用哭腔对我难过地说: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内最深奥的理论,不少发达国家的高级数学专家都在研究运算,陈景润在这方面作出贡献,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而他的境况竟是这样,我们能不管吗?过了几天,江青又打铃叫我。我到她办公室后,她急急忙忙地跟我说:你再看看这份《清样》,现在有主席和我的批示。我接过一看是关于陈景润情况的那份《清样》,发现上边有江青批示:主席,是否先救活陈景润为好?毛主席批示:请文元同志办。姚文元又批示:陈景润的论文在哲学上有什么意义?江青说:你看完了吗?我说:领导的批示我看完了。江青说:姚文元书呆子,他的批示文不对题。你给迟群打个电话,告诉他赶快到我这里来,这是他负责的领域。 3 月25日 凌晨3点,迟群和武衡、顾迈南、协和医院张孝骞一行人,登门看望陈景润,把他接到清华大学,向他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并由张孝骞等大夫给他作了体检,让他住进了解放军309医院。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 从此,陈景润处境大变。周恩来提名他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由时任副总理的华国锋落实。胡耀邦在中科院主持工作期间,也想为陈景润调整住房。陈景润成了风云人物,免不了在当时的政治运动中有所表态,所以粉碎四人帮以后,一度引起争议。上级需要科学界的突出代表时,优先选择了同样创造了一流成果的杨乐、张广厚等人。好在陈景润被冷落的时间不长,随着徐迟文章的发表,他一下子成了中国最耀眼的科学之星。而此时的江青已经是千夫所指,徐迟的文章自然不便提及她对陈景润的所作所为了。江青登上高位后作恶甚多,但她对陈景润的帮助还是应当实话实说的。
个人分类: 杂记|2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民族企业广州鸿芯微电子的控制权争夺战-转
sunapple 2009-7-18 14:11
惊心动魄的较量:中国高科技之花再次凋零,外资和洋买办联手导演悲剧   芯片行业是中国高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中国芯从2000年到今天近十年时间,激发着无数中国IC人的创业冲动,凝集着无数中国人对中国高科技实现自主可控的期盼。   芯片行业在很多人、包括大企业家、高级 政府 官员眼里,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外星科技领域,只有洋人才懂、海龟略知的行业,动辄投资数亿、数十亿美元,动辄是全海龟、全博士精英场,十分神秘。   在这些神话的笼罩下,在南方,在广州,一支静俏俏的纯本土团队,三年时间磨一剑,用不到2000万人民币,依托中国顶尖的芯核技术,开发出一款性能介于S3C2410/S3C2440间的嵌入式系统通用SOCGC3210系列芯片,芯核性能达ARM9水平,应用这款芯片的终端产品陆陆续续开始投入小批量产,该团队新一款DSP芯片也即将定型,一切都是曙光在前。   该创业团队还创造出中国利用外资的新模式,不是引进二手生产线,不是建立血汗工厂,而是真正利用外资,培养根植本土的高科技人才队伍,纯设计、纯品牌、无工厂化的企业模式--创业团队的持股公司,和外资HK P*NNACLE合资成立了广州市鸿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正当鸿芯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创业团队不断回购外资股份,其团队持股公司(含公司发起人)股份比例节节上升,即将于明年上破50%控股时,突然间风云突变!外方在洋买办的协助下,6个月内打出一套连环拳,抢夺公司控制权。    2008 年底,P*NNACLE极为信任,赋予资金调度全权的、起钦差大臣角色的姚*(男),被创业团队发现挪用公司资金,P*NNACLE外资方起而不相信,继而发现姚*挪用资金数是中方揭发的N倍(姚*自签供状承认约合为1300万挪为私用),洋人大怒,在2009年1月把姚*踢出公司董事会,但很神奇地,事后P*NNACLE外方竟愿意放过姚*,只需要分期慢慢还款即可,实质上,姚*过多地借入外资起到了稀释中方创业团队股份的作用。   当时,P*NNACLE以关闭公司要挟中方,中方创业团队顾全大局,主动承担姚*还款的连带责任,使公司暂时渡过 危机 ,公司法人代表由姚*变更为中方创业团队的企业发起人。但双方互信几乎无存,P*NNACLE外资方再次对中方创业团队公司提出关联交易质疑,中方创业团队为求公司续存,再次忍辱负重,同时也是因为对公司前景信心的增强,提前清退浮存资金(外资原还款期在2012年后),保留的账上资金还不足被挪用资金数。   最终,中、外两方股东达成保持业务现状一年的约定,今年4月20日签定董事会决议,允许一年内的关联交易(而外方自己控股的子公司却不受关联交易限制),决议还达成中方股份比例2009年超过40%,2010年超过50%。   及后,外方股东的太内监军黄*敏(女)--表面上是公司微小股东、实为P*NNACLE员工--每周到鸿芯公司查账,后来还增加了一个香港买办梁*坚,百般挑剔、刁难。   2009年6月下旬,姚*开始拖欠还款,中方团队即报案寻求司法协助,此时平地起风雷,黄*敏于7月6日借鸿芯公司办理中方股份增加需办理工商变更的机会,盗走公司公章和执照。中方团队当日即报案,作废声明在7月9日南方日报(B02版)登出,同日在公安局备案的新公章启用,工商执照办理了遗失补办,黄所窃得的章证顿成废物。   也就是在7月9日,上午10时许,黄*敏带着一批洋人、洋买办趾高气扬地到达公司研发场地,中方团队即要求黄*敏作出对窃用公司章证期间行为负责的声明,黄*敏傲慢拒绝,中方团队报警,要求记录口供,黄*敏即时花容失色,洋老板及时出来救美,说I hatechinesegovernment.,声称如要求中国警方到场他将离场,中国境内的涉嫌犯罪行为不由中国警方处理?真是起有此理!自己的政府自己骂,可出自洋人之口就别样味道了。中方团队坚持在中国司法框架内解决,洋老板和洋买办马上护着其得宠的、立了头功的监军黄*敏仓惶撤离。2分钟后警方到场,呼叫黄*敏回来落口供不回。   就在警方离开不到20分钟,洋买办、一个香港人梁*坚手持一份声称是董事会决议的纸状物前来递送文件,声色俱厉,但身后多出的肥大保镖却显示出他的心虚。   鸿芯公司的董事会议事规则是75%股份同意才能通过重大事项,而该份纸状物不知何时通过,也没有通知中方董事到会,上面没有中方创业团队的签名,只有P*NNACLE老板的签名、P*NNACLE两名员工的签名(即黄与梁)。其上声称全面改组公司管理层,滑稽地任命卖灯泡的小贩,即香港梁*坚,为鸿芯公司总经理,并声称作废4月20日全体中外董事签署的董事会决议!   7月10日,他们持作废的公司章证申请得到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封鸿芯公司账户传票。在公司芯片即将大卖,上下游客户华盖云集之时,这个动作使全公司一下子陷入绝境。此过程中,广州仓边路信德中心的*信律师事务所扮演了不光彩的帮凶角色,在明知的情况下,利用作废章证进行办事,亦有违律师道德操守。但是,受人钱财,为人消灾,也难苛求了。   中方管理层不承认伪董事会会议及其所谓决议,并把危机通报全公司员工,所有上述事件的书面字据、材料均封存备查。   一个很有希望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一个即将爆发的本土创业团队标杆企业,却就此行将就木!!中国顶级芯核技术产业化将遭遇重大挫节!!!   珠海炬力公司,也是一家高科技芯片企业,前些年同样发生过几个台湾小股东,在炬力发展到顶峰时,伙同外资大股东哄抢公司管理权,挤走炬力原班本土创业团队的案例。   有些人总说中国人素质低,搞不了高科技,只能靠引进。可是走进来的洋人、洋买办,却往往就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杀手!   洋人在中国喜欢的都是奴才,要么是干苦力的人形机器,要么是听话、有点贪心的买办。国内投资人(团)又鲜有敢为人先的风险投资习惯,有独立见解、有专业技能的中国创业团队路在何方?   我们全体中国人自己开发的芯片,即将被这些狗奴才协助外国鬼子强行掠夺了!鸦片战争是中国的耻辱,是可耻的战争侵略;现在,洋人又在这些狗奴才的协助下,对我们进行的是 经济 侵略!   只要你是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只要你的 民族 性还没有泯灭,请帮助转载! 风起云涌:鸿芯微电子公司事件跟踪 鸿芯公司事件(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621645.shtml )两日间又是风起云涌。 7 月 13 日下午,代表 P*NNACLE 香港人梁某等召集大股东说明会,其意是接管公司,会议刚开场,中方股东在警察的协助下带走了 P*NNACLE 的另一代表人、事件的导火索人物黄某,黄某始则否认拿过公章(这是导致公司不能运作的导火索事件),但在当事职员对质下,转用采用缄默权。 7 月 14 日上午,代表 P*NNACLE 香港人梁某利用公司人事部经理导演了一个上班事件,然后带领员工去各部门控告公司不让员工上班。此事真是诡异得很:梁某声称自己现在是公司法人,但又出钱出车带员工去告公司,岂不是告自己?而且,由香港人带队闹劳资纠纷群体事件,真是让人意外,还投诉公司给的遣散费不够。其实,现在公司混乱,很多员工都希望迅速拿到遣散费后离开,不愿介入股东间的争斗,但封闭账户让员工拿不到遣散费的却是 P*NNACLE 股东,封账户、让员工拿不到遣散费的人反而带员工去要求遣散费,真够贼喊捉贼的。如果真为员工的遣散费着想,就应该要么 P*NNACLE 马上停止单方面行动、和中方股东磋商解决方案,要么清盘公司让员工拿到足额遣散费。 不论这些洋奴、洋买办进行何种活动,他们是必然要失败的!理由有三: 中方股东的行为全部合情、合理、合法。而 P*NNACLE 股东的行为是背信弃义(推翻董事会决议、不承认双方签字的备忘录),已经输了一个理字;罔顾员工切身利益,拉着员工去大巡游,当人质、棋子用,输了一个情字;变更公司重要事项不召集董事会(只是 P*NNACLE 单方的会议只能是 P*NNACLE 的内部会议),单方面颁布决议,鼓动员工到中方股东的公司去上班,诸如此类,输了一个法字。 中方股东是企业的创办人和发动机,可以在任何合适的时候迅速恢复公司的运作,而那几个洋买办和洋奴只是跑脚的,除一张嘴败坏公司外,做不了任何对公司生存和发展有益的事情。即使现在他们象是装备精良(又是宝马,又是霸道),财大气粗,但终究无法持久。那个香港人梁某只是一个工艺品贸易中间商,虽很想转型高科技,但高科技企业靠的是智力,单靠财力去抢夺,并不是有效的。 中方股东是理想主义者,盈利只是诸多考虑因素之一。而 P*NNACLE 老板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只会考虑盈利或亏损,一旦发觉此事投入的精力和金钱并没有回报,则会马上停步,并没到对芯片事业矢志不渝的地步,他纵容买办、奴才去闹事的时间和耐性是有限,准备再多花进去的金钱其实也是有限的。 梁某和黄某虽然很想控制鸿芯公司,但只一接到洋老板的新指示,则消失得也会很快。 以前,日本打中国,除武力外,还靠中国的叛徒、汉奸、奸商等软实力。很遗憾地,鸿芯公司一个小战场上,同样演绎着相同的故事。个别鸿芯公司的工程师被姚 * 和 P*NNACLE 私下恩惠来收买忠心,长期担当内应、线人角色。人事部经理杨 * (女),更是在大股东说明会上充份表现了风中杨柳的性格。 还有一个丑陋的奸商,对鸿芯公司资金被挪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洋人起意接管鸿芯公司的一个桩脚是谁?我们在后续事件曝光中予大家详细道来。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5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技术的使用技术
xu782219 2009-5-17 14:09
2009-5-5 高技术的使用技术 可调口腔正畸托槽定位技术发明的启示 有一种技术,我称它为高技术使用技术。这种技术是使用或操作高技术的技术。如果这种技术越简单、越易操作,就会使得高技术越容易推广和普及。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和朋友们创办青岛实用技术开发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这种使用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不断迅速发展的高技术,但是其输入技术就从最原始的打孔穿带,逐步发展成为键盘输入、手写输入,乃至语音输入技术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操作,这才利于大众使用,以致现在普及到几乎是家家户户。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 王 选 将汉 字分解 为 点 阵 , 发 明了 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 压缩 技 术 和高速 复 原方法, 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 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被 誉为 当 代 毕 升 。 这也说明高技术使用技术本身,同样也可以是高技术。 中国航空工业青岛疗养院口腔医师高庄存和他女儿青岛市华康齿科口腔医师高翔宇的发明可调口腔正畸托槽定位技术,就是典型的高技术使用技术。这项发明使得目前 最先进的用于治疗错 ( 牙合 ) 畸形的矫治技术,一般口腔科医师都能轻易掌握。 据统计,我国儿童错 ( 牙合 ) 畸形(牙列拥挤、反颌等)的发病率约为 50% ,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更高。其中超过半数的患者需要进行医学干预、接受正畸治疗。 现代有三大类固定正畸矫治器:方丝弓矫治器, Beeg 细丝弓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 方丝弓矫治器是由美国的 Angle 博士 1928 年发明的。该矫治器曾是固定矫治器的主流,目前在美国使用率已下降至 10% 左右,在我国现阶段仍有约 80% 以上的正畸医师继续使用。 Beeg 细丝弓矫治是由澳大利亚 Beeg 博士 1954 年发明的,目前在美国仍有少数医师在使用,近十几年来被以 Beeg 矫治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Tip Edge 差动直丝弓矫治器所逐渐取代。 直丝弓矫治器是由美国的 Audrews 博士 1970 年发明的,被称为第一代直丝弓矫治器。 1976 年美国的 Roth 医师对第一代直丝弓矫治器经过进一步改良,发明了第二代直丝弓矫治器。 1997 年美国 Mclaughlin 博士、英国 Bennett 博士、巴西的 Trerisi 博士合作共同发明了 MBT 直丝弓矫治器,被称为第三代直丝弓矫治器。 直丝弓矫治器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正畸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超过 80% 的正畸医师采用这项技术。尤其 MBT 直丝弓矫治器可帮助医师达到一致的并且可以预见的矫治效果,这些效果的 90% ~ 95% 是通过该技术系统自行完成,这些优点是方丝弓矫治器和 Beeg 细丝弓矫治器等矫治技术所不具备的。 MBT 直丝弓矫治器与其它矫治技术相比,具有能精确定位牙齿;缩短医师椅旁操作时间,既减少患者的痛苦又减轻了术者的劳动强度;患者感觉更舒适,并易于合作;可避免牙齿往返矫治,减少了牙根吸收的风险;缩短了疗程,拔牙病例平均减少 3~6 个月,不拔牙病例平均治疗时间为 12 个月。对快节奏运作的现代社会而言,节省时间就意味着巨大的效益和财富。 MBT 直丝弓矫治器是当代最新、最先进的矫治技术 ,并代表了现代矫治技术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该技术在国内仅在少数大医院中有应用,美国的使用率也只有约 30% 。造成 MBT 直丝弓矫治器难以推广普及的原因,因其配套的使用技术托槽的定位方法存在缺陷与不足所致。国内外现有的 MBT 托槽的定位方法有二种,一为目测法,二为托槽定位器与目测结合法。目测法的误差太大,定位托槽准确率低,使重粘托槽的必要增加 50% ~ 60% ,不仅不能充分发挥 MBT 直丝弓矫治器的优良性能,获得高质量的矫治效果,有时反而产生预期之外的不利牙移动,造成牙齿往返矫治,显著增加了牙根吸收的风险又延长了疗程,其后果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国内多采用目测法,发达 国家 医师多采用第二种方法,即用托槽定位器来确定 MBT 托槽在牙冠上的高度,再用目测法来确定托槽纵轴线与牙冠长轴相一致。但是该法使用的托槽定位器仅能确定 3.5mm 、 4.0mm 、 4.5mm 、 5.0mm 等有限几种固定的托槽高度,这些数值是根据白种人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值表中的数据选取的,该表又是大样本白种人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值,经统计学处理后制定的,仅有五组数据提供五种选择,供数以亿计的人从中选用,显然,这与任何个体牙齿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因此用托槽定位器所确定 MBT 托槽的高度,与患者实际的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并不完全一致,存在误差。若是考虑到种族、个体的差异,又加之目测法导致的误差,用该法定位 MBT 托槽仍然存在精度不高、转矩表达不很准确、不能进行个体化治疗、临床操作需时较多、而且治疗后期需较多弓丝弯制进行补偿矫治等诸多不足。 高庄存、高翔宇通过不懈努力、反复研究实验,终于攻克了一直困扰国内外正畸医师准确定位 MBT 托槽这一临床操作难题,提出的《可调口腔正畸托槽定位装置及其定位方法和应用》以及《可调口腔正畸托槽定位装置》分别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成功受理。 高庄存、高翔宇的发明提供了一种 小巧实用 可调口腔正畸托槽定位装置及其定位方法, 它 与目测法相比可减少 50% ~ 60% 重粘托槽的必要;与西方发达 国家 医师所使用的托槽定位器与目测结合法相比,托槽定位的精度有显著的提高。 它能以任意一颗牙齿的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值为准来定位托槽,解决了正畸治疗中准确定位 MBT 托槽这一关键问题,同时解决了制约 MBT 直丝弓矫治器 推广普及的瓶颈。 此发明 有四个显著特点: 可双向调节定位,使托槽就位更准确;任何种族、任何个体均可使用而实现个体化治疗;缩短了 粘贴托槽 操作时间,减轻医师的劳动强度,又适合配用化学固化粘结剂,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 本发明 既适合直丝弓矫治器的托槽(包括 Andrews 、 Roth 、 MBT 、 Tip-Edge 以及国人的直丝弓矫治器 的托槽 )等, 也可用于方丝弓矫治器的托槽,用途较广。 此发明可大幅减少或避免因托槽粘贴不准确所造成的牙齿反复矫治,从而大大减少了牙根吸收的风险,既能获得高质量的矫治效果,又缩短了治疗时间,病人感觉更舒适。任何一位正畸医师只要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本发明,均能够做到准确定位 MBT 托槽,均能达到专家的治疗水平。 高庄存大夫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怀有大爱心,热切希望有志者合作开发这项技术,从而帮助广大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同样能够有最佳微笑。 愿有更多的高技术使用技术发明,以更利于普及高技术。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聚技术——高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热度 3 LVNAIJI 2009-4-3 10:31
在科学上,百年前由两朵乌云酿成现代科学革命,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开启了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 21 世纪初,会聚技术登上舞台,将科学技术会聚于自然界演化的最高成果人脑与意识。会聚技术会把人类带向何方? 一、会聚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1 年 12 月 3 ~ 4 日,美国商务部技术管理局、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纳米科学工程与技术分委会 (NSTC-NSEC) 在华盛顿联合发起了一次有科学家、政府官员等各界顶级人物参加的圆桌会议,商讨会聚四大技术,提升人类能力,首次提出综合 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会聚技术 ( Nano-Bio-Info-Cogno NBIC) 在所会聚的四大技术中,纳米尺度是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生物反应和功能执行的量级;生物技术必须在纳米尺度实现;信息技术负责存储、记载、计算、处理、分析、传播在认知过程中的巨量信息;最后,认知科学居高临下,对上述内容加以集成,把人的知识、智能以及技能提高到新的高度。简言之,会聚技术在纳米的尺度,以生物特别是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为对象,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揭示和提升智能为目的。 会聚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应于量子阶梯,目前已知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六种,即基本物理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电磁运动)、宇观物理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以及意识。它们的关系大致构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运动的序列,近代以降,人工自然大致即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进化 。 古人所制造并使用的简单工具主要是机械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机和各种热机又登上舞台。机械、热机和电机成为人工自然的主要部分,它们相当于简单物理运动 。 18 ~ 19 世纪,无机化工产品如酸、碱和有机化工产品如染料、药物、炸药等逐一问世。 20 世纪,各种人造纤维、新型材料相继上市,化工产品在人工自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0 年代初生物学革命后,生命科学获得很大进步。目前,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品正在成为人工自然中新的组成部分 。 在这一简略的回顾中,可以看到自近代以来,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机械、热机、电机,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这是一条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人工自然由基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的方向由低到高推进。这就是近现代技术发展的路径 。 在运动形式的序列上,意识运动位于生命运动之上。于是,在技术的发展道路上,生物技术之后就是意识技术。显然,会聚技术正是意识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会聚技术的特征 作为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会聚技术具有两个特征: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沟通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 。 会聚技术要求开发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裴钢把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列为会聚技术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科学技术一体化这一说法已经有段时期了,所描述的主要是科学和技术在外部的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 在会聚技术中,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是内在的,在对象和操作层面走向同一。科学和技术内在的一体化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已见端倪,在意识层次的会聚技术,于科学与技术的交汇处又取得进展,如关键的工具,包括科学仪器、分析方法和新材料系统。这种新工具一方面应用于科学研究之中,神经元的电信号、化学物质的迁移,细胞的生命活动 , 以及由分子到全脑的认知过程,纳米层次的科学是它们共同的基础。大部分的统一在基础科学层面上发生 。 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成为新的技术手段,作用于、改造,乃至创造出新的脑组织和新的功能 。 纳米技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移动原子 , 利 用 35 个 原子组成 IBM 几个字,既是实验,又是技术成果。信息技术在研究和设计材料结构和性能、以及设计复杂分子结构和微观结构中同样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总之,实验成了创造,科研就是技术,认识就是实践。今天的科学家是在进行着行动中的观察,这样的科学知识离技术只一步之遥 。 会聚技术科学技术的内在一体化特征有可能导致新的矛盾 ,如科学研究的自由、发散和不确定,与技术的目的性、收敛和确定之间的矛盾,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互补与矛盾等 。 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如前述,会聚技术涉及自然界演化的最高层次大脑和意识运动,必然将研究自然界演化过程所经历各个阶段的各门学科都包含在内。裴钢院士列举了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脑科学、遗传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逻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数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 由于会聚技术以人脑及意识运动作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因而必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 。 研究者认为,在以往的建模认识过程中往往只考虑研究对象,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的因素置于认识过程之外,因此难以解决此问题 。 若把客观事物 + 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把人的思维与行为特点,如模糊性、形象性、推理启发性等等加入进去,则可突破传统模型及相关综合方法的局限性,产生新的、更高层次上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生物的神经网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之后,提出将人类已获得的对各个领域的认识与已发现的思维规律相结合,建立具有再认识功能的人工神经网络。该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高度的并行性,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很好的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以及十分强的自适应能力和自学习能力 , 它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延伸 。 为了深入了解认知过程,要求注意到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丰富的文化 。 要求开发一种新的技术语言,与基于复杂系统的数学、纳米级结构的物理学和智能的层次之上的科学和工程挑战进行交流 , 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就开始引入统一科学的相关基本概念 。 的确,在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层次关系 。 在空间尺度上有纳米 / 微观(原子、分子、细胞)、个体(脑组织区和全脑)、集体和社会四个层次;在复杂程度或不确定性上,有从感知、知识、思维、性格、意志、价值,一直到高度不确定的情感这样的系列;以及还有马斯洛从生理需求、认同,直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 。 问题在于,其一,层次间的模糊性。意志可以克制情感,克制生理需求,乃至舍弃生命 。 情感也能突破意志,支配行为。其二,这些层次彼此间的关联。复杂系统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是集成和使用各种部件的分层体系构架。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在上述空间、复杂性和需求三个视角中,空间尺度所涉及的是实体,其他两个视角涉及实体的运动方式和功能。其三,人脑与生命、个体与环境,特别是个体与集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目前,会聚技术所研究和施加作用的主要是纳米 / 微观层面的实体,由此必然影响两个方面:高层的实体和全部功能。在上述层面上,可以提出微观的知识论、类型学的知识论,发生学的知识论,以及人机共生的知识论 。 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所遇到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内外关系,即内省的主观的心理学与外在的、客观的、可实验的科学的关系。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外部环境经由何种机制影响到人脑及以下层次,后者又如何应对外部刺激并作出反应,作用于环境。会聚技术拓展连接人类神经系统的脑对脑和脑对 机的 界面,产生包括脑 - 脑交流在内的高效通讯手段 , 必将全面影响人类自身能力 。 专家讨论会聚技术对人类社会行为、社会认知、个体间关系、集体过程、语言应用、正规和非正规环境学习、社会行为的心理和生理关系的影响,集中研究力量开发被称作交互器( Communicator )的系统 。 三、人机合一 会聚技术的本质是人机合一 。 回顾历史,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化,是人工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技术沿基本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到意识运动的发展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技术是机械,人机之间有巨大的鸿沟。随着技术的渐次发展,差距随之缩小。伴随计算机的步伐,人机界面日益友好并终于跨入人机合一的阶段,尽管在此阶段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例如,由意识、思维、智慧到情感的系列 。 如果说,以往技术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机之间巨大的差距,人不得不俯就技术,当技术是机器时,人也只能是机器 。 人因俯就而批判技术,如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和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批判推动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渐次进步,由机械经化工技术到生物技术,人也从机器经化工厂到生物,一步步挺直身子,站立起来。随着人机差距越来越小,人对技术的批判之心逐次冷却,而恐惧之意日渐萌发 。这种大众化的底层的心理现象无疑将遏制技术的发展。技术终于从工具、平台,进化为对手。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凯文沃里克认为 , 人类唯一可以和机器人竞争的方式,就是通过电脑提高人的大脑功能 。 人机合一无疑是化敌为友的最佳选择。那么,一旦人机合一由意识、思维、智慧攀到情感的高峰,什么是技术未来发展的动力? 如果说,以往技术的发展在于追随,毕竟人类进化在先,技术跟随人类的足迹,人机界面友好是技术发展的目标;那么随着人机合一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发展失去了追随的目标。什么是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至今,技术的发展已经沿着自然界演化的路径完整地走了一遍(当然不是重复),正在向最高点也就是终点迈进。人机合一,这既是技术和人类自身发展的终点,又是新的起点。自然界演化到此为止,人机演化由此开始。前途莫测。一方面,对会聚技术的前景好评如潮:将可持续地加强人类精神、体能和社会能力,提供成功应对挑战的方法。大大增加人类的理解水平,转变人类感知和身体能力,提高人脑和工具、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力。有了大量新工具和深入了解人类创造力源头,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大大扩展创造力。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以快速和可靠的信息交流为基础,将大大增加商务、教育和政府中管理人员的效率。更令人神往的是,当人与计算机联网时,可以获得无穷的知识,可以像计算机一样不断地升级 。 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危险也摆在面前 。 纳米技术的 自我催化反应 是否会产生半人类 、 准人类或超级机械化人类 ?发展到生物纳米阶段,分子的组合虽然像是科幻小说,但的确已有公司在研究。 最 为令人不寒而栗的是 , 控制人类大脑将成为可能 。 试想,会聚技术觉察灵魂深处的蛛丝马迹,风吹草动,甚至以人的价值判断、意志情感为对象!进而,受到计算机病毒攻击的大脑又会何去何从? 正因为此,强调必须找到方法,通过研发和推广会聚技术来解决伦理、法律和道德问题 。 这需要新机制,确保能在所有大型 NBIC 项目中代表公共利益,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过程中贯彻伦理和社会的科学教育,确保决策者彻底认识面临的科学和工程的后果 。 欧洲科学与新技术伦理组织指出,我们应该努力确保植入这样的 ICT ( 信息与通信技术 ) 芯片不会创造两个阶级的社会,这些芯片只应该用于那些需要它们的人,而不是那些希望增强自己机能的人 。 科学家们清楚地看到,会聚技术最可喜也是最可怕之处,是可能全面影响人类自身能力,完全有理由担心是否会引发人类技术灾难,因此及早开展与技术研发同步 的 NBIC 的社会、伦理、环境和法律影响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与重要 。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 2004 年的 会聚技术年会上 , 一个非官方组 织 CTBA( 会聚技术律师协 会 宣告成立,关注会聚技术本身的多面属性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会聚技术究竟会对法律、伦理道德 、 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然而,由此能否确保决策者彻底认识面临的科学和工程的后果? ) 问题不仅在于会聚技术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而且在于人际关系 。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植入微芯片来控制个人或者社会团体的时期已经发生了 。 200 万年前人猿相揖别的情景正在此刻重演 。 凯文沃里克这样描绘电子人和会聚技术的前景:不用多久,那些没有电子化的次等人种像本世纪初的人类那样过着未进化的生活,即可能变成将来的黑猩猩。既然有超感官能力、高性能的通讯手段与最先进的人机结合大脑,那么,变成一名电子人!这就是凯文沃里克作出的果断选择。于是,只要有一个人迈出第一步,不甘被支配的后续者必将源源不断 。 从我们也要搞原子弹,到有谁愿意变成将来的黑猩猩,海德格尔的促逼如影随形 。 对人类的诱惑,支配的权欲,反支配的抗争,面对这些欲念,伦理的诉求显得何等苍白 ! 人类正在走向新的起点 。 技术一直在两难之间前进,而今两难已越来越趋于极端 ; 往日,两难尚处于人类的控制之下,而今之两难或如天堂令人神往,或如地狱面临深渊,难以自持 。 人类注定在此无解之中不断地向前走去 。 某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如果记忆可以复制,在列举了正反两种观点后,一位应考的高中毕业生异乎寻常老练地结尾 : 50 年后再议 。 引人注目的是,在图表 2 技术发 展与运动形式的关系中,明显可见技术发展的加速趋势 。 沿着纵坐标,由基本物理运动(以热机计)到化学运动约两个世纪,化学运动到生命运动大致百年,而后不过二三十年,意识运动便呼之欲出 。 50 年后还有没有人类 ? 或许,这些都不过是杞人忧天。因为自由意志是以生命体为基础,生命体会借助植入芯片发生自组织 。于是 50 年后,面对这一切的,已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人类,而是超越自然演化最高阶段的新的物种 。 再者,如果说,会聚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那么在会聚技术之后呢? 裴 钢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发表题为《 纳米 - 生物 - 信息 - 认知 会聚技术:中国的新机遇?》的主题报告。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1788/51790/3631582.html 李明信 科技一体化的趋势, 解放军报 2001 年 04 月 04 日 王乃明 论科技一体化与科技统一体, 学习论坛 2004 年 10 期 郑文范 论科学与技术的统一,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 02 期 林坚 , 谢连生 从 STS 观点看科学技术一体化及其社会功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年 03 期 孙成权 美国发展会聚技术的目标及其战略影响,科学新闻,更新时间: 2006-3-25 11:54:56 http://www.SciEI.com/Article/write/material/Index.html 潘天群,技术知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99 , 6 卢旺林 , 李光 慎言科学技术一体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年 01 期 杨蒲,东南大学2003级博士生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论文 吕乃基, 人工自然 的 进化 及 其代 价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5.5 陈红兵 国外技术恐惧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1 , 4 Kevin Warwick 《我,电子人》 2002 , http://www.osholovers.com/osho/bbs/simple/index.php?t41706.html 陈超等,文汇报 2004-3-28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战略研究部供稿。 赵 克会聚技术及其社会审视,科学学研究 2007 , 6 苏健华,奴隶的印记? - 谈人体与芯片的结合 《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第25 期,2002 年10 月15 日
个人分类: 科技|68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高技术特征分析
lvnaiji 2009-3-27 21:51
如所知,高技术具有高知识含量、高情感、高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高竞争、高渗透,以及高速度(周期短)等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一般都属于经验层面,有待揭示其背后的根据。笔者已发的博文 技术发展的规律人工自然的角度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讨论的出发点。 高知识含量。在所讨论的第一条规律中给出了技术发展与运动形式关系的曲线,有一个对应于基本物理运动的最低点。在这一点的左侧即沿时间横坐标回溯,历史上的技术虽然曾涉及生命运动和化学运动,但在养殖动植物时并不具备细胞、蛋白质和其他化学知识;从事炼金术和炼丹术者既不具备相关化学知识,也不知卡诺循环和麦克斯韦方程。在转折之后,有机化工建立在有机结构理论和物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现在的生物技术则以人类以往的相关知识为基础。这就是高知识含量。 高情感。同样,在转折之前,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的意志、情感较少能贯注到技术中去;而在转折之后,人的因素,包括知识、情感,如第二条规律中的个性化及彼此非线性相关,以及第三条规律所描述的人化,都是高情感的组成部分。 高投入、高附加值、高风险和高竞争。在类似于生物进化树的技术的进化树上,位置越高,分枝越多。以取暖为例,原始人有一堆火即可,后来出现了炉子,然后是红外线、油汀、空调,还有中央空调。于是生产油汀的厂家不仅要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竞争,还要与空调、红外线等竞争,甚至还要与古老的炉子竞争。由此,高竞争得到解释。 在诸多竞争者中,难以预料何者可能获胜,此乃高风险,因此也高投入。然而一旦成功,即独步天下。四川长虹的电视机只能由市场定价,定竞争价,因为电视机是在原有的市场中挤占;而微软的产品则是由企业定价,定垄断价。由此便说明了高附加值。 在技术进化树上还可以发现第二个特点:越往上长,相邻两个分岔的距离就越短,表明技术越来越快地推出新品,这就是高速度或周期短。第三个特点是,越往上长,每个分枝就越细,意味着品种越来越多的产品,每一种只满足越来越少的消费者的需求,此即个性化,也是高情感的组成部分。 高渗透。在技术发展的第二条规律中,论及工作机、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的关系。第一阶段是工作机,第二阶段是工作机加控制机,后者可以与各种工作机相结合。瓦特因而自豪地声称,我的蒸汽机是万能机,这就是渗透。 20 世纪上半叶自动化中的控制机,下半叶出现的学习机,同样可以与所有以往的技术相结合,如各种嵌入式软件等。渗透还表现在第三阶段各类产品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或者说在技术标准基础上的兼容。 以上由技术发展规律说明高技术的特征,或者说,为经验层面的高技术的特征找到了内在的依据。当然这只是说明的一个视角,还可以由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展开。
个人分类: 科技|35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论高技术的极限
热度 1 lvnaiji 2009-2-24 09:38
本文在于分析阻碍高技术发展的壁垒,以便扫除壁垒,从而为高技术的发展输入持久的动力和开辟广阔的道路。 技术的发展从来就有壁垒,在古代主要是存量的不足如土地、劳动力等,近现代也还是存量,主要是原材料、能源和资金等,现代以来,制度、知识、需求和消费等对高技术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示出来,制约技术发展的因素正在发生由物质层次向精神层次以及由过去向未来推移,也就是由自然转向社会,由外部的物质因素转向人类自身,由技术产生前的诸要素转向技术产生过程中的制度进而产生后的消费及新的需求。一句话,人类社会本身特别是未来的进程正在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壁垒,成为高技术的极限。 克服高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高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在广义上,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支撑系统:基础系统,指劳动力、资本、能源和原材料;智力系统,指知识和信息;环境系统,指消除环境生态危机;动力系统,指消费增长的拉动;最后第五项为过程系统,指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减灾防灾。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在于社会和经济领域,而且也可以用于分析高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技术来说,基础系统的影响正在减弱,智力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环境系统没有直接联系,随着由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动力系统也越来越重要,最后过程系统关系到社会制度,实际上前面四个系统中都有制度的影响。这样就把制约高技术发展的壁垒归结为三大系统,也就是智力系统、动力系统和过程系统。在高技术的发展中,动力系统又可以区分为消费和需求两个阶段。以下就从知识壁垒、消费壁垒、制度壁垒和需求壁垒等四方面论述。 一 知识壁垒 高技术的发展首先需要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支撑,这就面临知识壁垒。知识壁垒的含义包括以下方面: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丰富性、知识的积累性、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复杂性属于知识的质的范畴。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认识对象变得越来越复杂,于是知识也越来越复杂。就科学而言,认识对象的复杂在于三点:沿量子阶梯上行、下行和扩展。沿量子阶梯上行,人类将面对生命和意识。至今我们仍难以说明生命的本质,至于人的意识,涉及150亿个脑细胞及彼此间的关系,更涉及无限的千变万化的环境。沿量子阶梯下行,组成与被组成,极大与极小越来越纠缠在一起,不可能单独去认识。最大的复杂性在于扩展,由严格的规律扩展到偶然性,由孤立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环境及其干扰,由实体到关系,由线性到非线性,由纯客观到主体参与。如果说,沿量子阶梯上行和下行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那么上行和扩展则介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例如知识的社会建构论等。我们能获取并掌握如此复杂的知识吗?即使对于人类自己创造的知识,我们又能否完全理解?例如(注:臧灿甲提供此例。)用遗传算法来解决排序问题,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比依据任何现有的排序算法的程序都要快得多的排序程序,但科学家并不理解这些指令是如何工作的,也无法将其分解为由可理解的各部分组成的分层体系。 知识的丰富性属于知识的量的范畴,通常说的知识爆炸或信息爆炸也是这个意思。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只是一叶扁舟,我们的接受极限并没有出现同样的突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相比,没有什么重大的变化。知识和信息的无限性和人体生理和心理极限间存在矛盾。如何对海量的知识进行选择和应用,如何泛舟于知识的海洋,这是知识壁垒的第二方面。 知识的积累性属于知识的动态特征。人类的进步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然而,知识的积累也带来问题,那就是学习。动物界存在这样一个规律:低等动物的后代在出生后即可不依赖父母独立生存,而高等动物的后代在出生后则于一段时期要靠父母的抚养和教育。动物越是高等,这一时期就越长,最长的无疑是人类。动物受教育的时间成本与其在进化树上的地位成正比。进入人类社会后,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儿童受教育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似乎相应地延续了自然界中的规律。其结果是,子女一代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达到知识的前沿,才能创造新的知识,人类将付不起受教育的时间成本。如果沿着目前(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模式继续下去,不用太久,我们就只能终身沿着前人走过的路攀爬却达不到顶点。 知识的创新也属于知识的动态特征。知识的积累强调的是知识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知识的创新则强调知识的中断、跳跃,需要非逻辑思维或非线性思维,如联想等形象思维,以及灵感、顿悟等直觉思维。当前,由于新知识不断涌现,因而知识加快老化;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连网的作用,知识共享的量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因而知识的贬值也越来越快。知识的老化和知识的贬值共同表明,知识的创新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由此也就对非逻辑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人类发展至今对于逻辑思维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研究,而对于非逻辑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几乎尚是空白。有人说,对于直觉思维,我们或许也只能以直觉来把握。如何发展非逻辑思维?对于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维,又如何去学?如何去教?我们如何创新? 最后是知识的共享。知识只有共享才能增值,才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倡导自由软件运动的托瓦尔兹宣称,只有在社会能自由地享用创新的成果时,创新才是对社会的贡献。然而知识共享却面临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壁垒。客观视角考察知识本身的状况。随着认识对象的个性化、背景的个性化,以及认识主体的个性化,必然是知识的个性化。然则个性化的知识如何交流,如何共享?主观视角考察知识持有者的状况。几千年来持有知识,特别是持有独一无二的知识从来是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人所皆知的中国古代寓言猫教老虎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种情况随着知识的地位日益重要而有增无减。知识究竟是私有还是共享?封闭还是开放?以上从五方面分析了知识壁垒。克服知识壁垒关系到人类自身的认识学习能力和彼此合作协调的能力,?和?还关系到后面要讨论的制度壁垒。人类以知识克服了物质壁垒,又面临知识壁垒。人类将如何克服知识壁垒? 二 消费壁垒 我们以列宁和黑格尔的有关认识过程的论述来理解消费方式对于技术发展的影响。对象在被认识之前,对于认识者来说只是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外在的,或者用康德的术语就是自在之物。一旦我们认识了它,它就成为一种积极的存在,在我们的思维中随时可再现它的一切,它是内在的为我之物 。这些概念也可以移植到实践领域来理解消费过程。设计生产出来的商品在被使用前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只是外在的、直接的、消极的存在,是自在之物。只有消费才能使之对于消费者来说成为积极的存在。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象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商品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反过来,对于商品来说,它的存在方式就是被消费。 工业时代技术的知识含量比较低,在消费中通常了解商品的原理,例如自行车;即使不了解原理也能够很好地使用,如电视机。因而可以说,工业时代技术的商品基本上得到充分消费。随着技术的发展,其知识含量越来越高,消费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目前可以说,除了极小一部分人以外,大部分人手头计算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功能超出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然而,厂家又在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各项性能。研究者还发现,人们面对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等,会把新的媒介当成真的,而在此时人往往是无意识的,这就是所谓媒体等同。之所以如此,背后的原因是,人类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到可以适应20世纪科技的水平。 这种消费对于技术的滞后,必将阻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消费,人类方能站在由商品人工自然所构成的平台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事创造,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 然而成为悖论的是,充分消费又会带来问题。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必然会受到某种影响。例如工业技术的影响是人是机器,商品对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行为层面,对精神的影响较弱,而且这种影响是人们所抗拒的,而抗拒本身又引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单面人所揭示的是整个工业体系和技术理性的影响,但仍然属于比较浅的心理层次,作用也比较间接,所以较容易揭示出来,并受到批判,从而引导技术的发展。高技术的商品与服务对消费者的影响则更加深刻,其座架的促逼作用更大,不仅在生理层面,而且在心理层面,并在消费过程中不断强化。时间越长,使用越熟练,消费方式越会形成某种定势,甚至成为消费者本性的一部分积极的存在或内在的为我之物。消费者将难以承受改变而需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在于经济方面,而且涉及到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以及涉及交往方式。高技术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首先是由于它的高知识含量、高情感和人机界面友好,因而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就直接深入地达到精神领域,消费者甚至迷恋、沉溺于其中而难以自拔。其次是科技黑箱 的作用,技术越发展,其商品和服务就越黑,越能对消费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显然,消费方式一旦成为定势,将阻碍技术发展,或造成路径锁定,诱导或迫使尔后的技术沿既定方向发展。消费壁垒,特别是消费者沉溺于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之中,让我们想起浮士德中的靡非斯特。 三 制度壁垒 目前,制度对技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制度经济学层出不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目前主要关注的是生产阶段的制度,确实,高技术的发展也给生产制度带来挑战,如目前提倡的软件开发的市集模式,同时也是分散模式。本文认为消费阶段的制度同样重要。鉴于长期以来消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及上文已论证的消费的重要性,在当前与消费相关的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更值得关注。以下分析消费者获取和占有商品和服务的方式。 一般来说,消费者获取商品的方式有两种,即被迫的接受和主动的选择。前者是由于少数商品的垄断,后者则是众多商品间竞争的结果。垄断在工业时代或更早即已存在,通过低价倾销打败竞争者而取得垄断(注:顺便指出,笔者并非绝对地仅对垄断,只是与反对绝对的竞争一样反对绝对的垄断。)。这种垄断容易被打破,如新的科技创新、新的竞争者,乃至发生经济危机等。到高技术时代特别在信息技术中,垄断又有了新的形式,那就是捆绑。各种商品间因技术标准、软硬件的关系,以及升级换代等而要求彼此兼容。如果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主导的技术标准,那么各种商品就会陷入混乱之中,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的平台。但是,如果某个企业商品的技术标准长期占据主导甚至垄断地位,进而将必须与该商品兼容的配套商品一并销售,这就是以捆绑的方式排除竞争者的相关商品,强使消费者接受其一整套商品。在另一些情况下,其他企业为了生计使自己的商品与之兼容,否则就卖不出去,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弱的捆绑。其结果是,其他企业所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也都被纳入垄断商品的势力范围中,使之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垄断地位的商品和技术标准似乎是混沌理论中的吸引子,或是像黑洞一样,把与之兼容的其他商品都吸引过去。不管是强的捆绑还是弱的捆绑,其结果都是强化了拥有主导技术标准的商品的垄断地位,不仅影响到同一平台上的其他商品,而且影响到升级换代,影响到构筑新的平台,也就是技术的发展。某种商品越具有强势,越具有垄断地位,延续的时间越长,路径锁定就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IT领域由于其外部性特征而得到放大,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路径锁定效应。 要消费先要占有。占有的方式主要是产权关系。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中存在各种产权矛盾,随着高技术的到来,产权关系中突现出新的矛盾:知识产权的私有和知识的共享,上文知识壁垒已经涉及到这一问题。典型案例无疑就是微软和自由软件运动。前者坚持知识产权的私有,守住源代码这条蛇,只交给消费者一条在更新换代中很快就会弃之如敝屣的蛇皮,一个无法研究和改变的黑匣子,然后由不断地蜕皮和捆绑获利。这里的关键是,消费者并未真正占有注意,这里占有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是共享他已经花了钱买来的商品,并未能充分消费。因而在商品的存在方式中还有消极因素,并不完全是积极的存在,这就影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后者宣扬知识的共享和开放,消费者完全共享全部程序,可以自由地修改,从而自我完善,自我负责。自由软件因充分的消费而成为积极的存在,得以推动产生新的软件。一方面是数百年来延续至今关于知识创新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则在于知识的本性,知识只有共享才有价值,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以推动技术的进步? 四 需求壁垒 上述三大壁垒从根本上说就是需求壁垒。 需求,在客观上是由于缺少。对于高技术的发展来说,这里的缺少并不是消费者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去购买现成的商品或服务,而是指高技术尚未能提供该项商品或服务。在主观上是由于不满足,是需求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客观存在不能满足主观需求,或主观需求超越客观存在。超越有两种含义,在广度上是需求的个性超越存在的普遍性,也就是由生理需求的雷同相似走向心理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必然引导、要求相应的商品和服务也多样化。在深度上是需求的层次超越存在的层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而引导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管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求突出主观能动性。然而,高技术正面临需求壁垒。 首先,知识壁垒意味着有可能无法提供发展高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其次,消费壁垒指出,大多数人或者并未充分消费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主观需求没有超越客观存在;或者沉溺于其中,主观需求满足于客观存在;或者被高技术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锁定(注意,锁定是相互的,技术被锁定,也就是消费者被锁定),主观需求难以超越客观存在。最后,制度壁垒揭示,垄断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就是削弱了消费者需求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消费者没有真正占有-共享商品,也就谈不上什么超越。此外,现代人担心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一再疑虑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遏制正常的需求。 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机器的关系从人是机器发展到机器是人。从人是机器到机器是人不仅包含技术的人化过程,而且揭示出人与机器的关系及其变化。在当技术尚停留于机器的水平之时,人也只能俯就机器(马克思:人类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看到了自身)。人的潜在的未完成的本性与机器之间存在有巨大的鸿沟,正是这一鸿沟所产生的强大需求拉动技术不断提升。随着技术的每一步发展,人类沿着技术所搭就的平台逐步挺直身子站立起来,人的潜在的未完成的本性渐次变为现实和得以完成,人与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也就是人机界面越来越友好,由此而产生的对高技术的需求拉动因上述种种原因也随之而缩小。而今高技术的发展正在踏上人的层次,机器是人。当机器是人之时,人又为何?上述种种壁垒正表明人机界面接近之时的问题,对高技术的伦理思考也在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滞后和对技术是否会超过人的担忧。比尔盖茨曾宣称,技术绝不会等待人们有了准备后才发展。不错,在人机之间有巨大差距时固然如此,然而当人机界面友好之时就未必如此。可以预言,人机界面彻底友好人机无界面之时,也就是技术停止发展之日。人类必须与高技术同步发展,并且不断地超越之,以在人与高技术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引导和拉动高技术继续朝人的方向攀登,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构筑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列宁.哲学笔记 .163,221. 吕乃基.论消费及其演化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4). [美]巴伦 李维斯等著.卢大川等译.媒体等同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2.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
个人分类: 科技|594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汽车产业高新技术功底尚浅-(转帖)
sunapple 2009-2-4 10:26
中国汽车产业高新技术功底尚浅 侯宇明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已经很高,但在电子控制的最核心领域掌握的却不多。真正掌握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需要我们的汽车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 如今再去讨论半年前的一些事情多少有些显得过时,但探讨个案背后深层次的矛盾,无论任何时候却都值得我们深思。 2008年6月,就在国家即将实施国Ⅲ排放法规之时,中国重汽推出了H泵+EGR发动机国Ⅲ重卡产品,由于价格较电喷技术的国Ⅲ发动机重卡产品低了很多,购买者趋之若鹜,但由此也引发了行业内的一次大规模讨论。除了有关EGR技术存在着发动机重大隐患之外,争议还包括,作为一种应对国Ⅲ的缓兵之计,EGR能否满足未来对国Ⅳ排放的升级要求。 引来纷争的关键原因其实还在于它的价格便宜。 在东风科技部部长、汽车专家侯宇明看来,在价格敏感的重卡行业,这意味着中国重汽的EGR产品将占领着更多的市场份额。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去年重卡行业前高后低的走势之中,搭载EGR发动机的中国重汽重卡产品一枝独秀。 但EGR本身的技术并不高深,以前国外也有厂家进行研发生产。在国内,任何一家有规模的卡车企业也都能制造出来。问题是,在此之前大家都没有想到要对它进行研究,事实上,也没有人敢这么想。EGR确实让人头疼,但这恰恰是中国重汽的高明所在,这种想法和精神值得佩服。虽然这不是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怎么就没有出来既不是电喷也不是EGR的另外一条创新路线呢?即便是成本高点也可以。侯宇明直言不讳。 来自中国重汽的说法似乎也证明了这一分析。 中国重汽生产EGR实际上是迫不得已。原因很简单,符合国Ⅲ排放要求的发动机的电控共轨系统被外资企业所垄断的事实一直以来都是行业的痼弊,国内发动机企业对此怨言也颇多。无奈之下,受中国市场的影响以及与海外垄断企业抗衡的思想左右。中国重汽才推出了EGR发动机产品并对其垄断行为进行了一次有力打压。尽管它备受争议并需要付出诸多的代价。 资料显示,在国内当前的国Ⅲ柴油机市场中,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博世高压共轨系统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两年前,博世向中国提供的高压共轨系统的价格每套为2万元以上,而且收取一笔价格不菲的产品标定费,利润很高。 中国重汽生产EGR的做法似乎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并最终使得博世对其产品价格下降。2008年9月,博世共轨系统对国内发动机企业进行大范围降价。降价的幅度高达一成,尽管降价针对的主要是小型发动机的共轨系统,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重汽与之抗衡的一种胜利。尽管博世对此并不以为然,认为类似的降价博世每年都会有好几次,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此外,国内企业近两年对于柴油机电喷系统的研发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也让垄断巨头们有所顾忌。 据悉,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辽宁新风集团吉尔燃油喷射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试配和准备生产;成都汪氏威特的电控组合泵已经开始小批量装车;一汽也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高压共轨国Ⅲ柴油机。另外,日本电装、德尔福等强劲竞争对手的高压共轨产品也陆续登陆中国,其中,电装的高压共轨系统生产工厂早在2007年已在常州开工建设投产。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博世一统天下的局面可能会被打破。 现在全世界生产发动机的企业都离不开博世的高压共轨系统。如今,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的很多厂家也掌握了类似的技术。但我们的产品性能却始终达不到博世的精度水平。很多企业做这种产品是没有问题,但大规模的产业化就有些困难。我感觉,中国的制造工业水平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就像是我们的自主品牌轿车那样,表面看起来还不错,但仔细观察,却总感觉它存在着一些差距。我们的卡车也是如此,尽管外观已经和国外的高端产品差距不大,但仔细观察,却总是在细节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产品制造的精度还有待于加强。侯宇明告诉记者,在当前汽车技术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和精细加工领域功底尚浅。 目前,我国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技术已经很高,但在电子控制的最核心领域掌握的却不多。我们还没有真正掌握这种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这需要我们的汽车企业共同努力。在侯宇明看来,中国人其实并不缺乏发明创新能力,但将样品生产成产品、继而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却和将产品精细化的能力一样相对较弱。 侯宇明说: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在对一些高附加值的新技术进行研究,但研究归研究,如果拿到企业去却总不是那么一回事,在应用上就差了很多。这也反映出了我国汽车技术在产学研一体化领域的弱势。在国外,产学研一般都是建立在中长线的合作基础之上,而在中国则严重脱轨,产、学、研严重分离。即使有这方面的合作也是松散的,这样就导致了研究成果无法变成产品投入市场,使研究机构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和沉淀,使企业无法带来更大的技术提升。这其实对我们产业的发展很不利。我们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四大发明,但这四大发明在现实中应用的却不多。相反,国外把我们的火药拿过去进行应用,再来打我们,这种教训很惨痛。 此外,苏联的惨败也值得我们吸取教训。在侯宇明看来,苏联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都和美国相当。然而,他们的高科技却只为国防军队服务,结果造成了国强民穷的局面,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美国却由于可以将原本军用的高科技快速地转化为民用,因此,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啊! 眼下的经济危机,或许会给我们的汽车企业一次沉淀、蓄势待发的机会。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国家投入的4万亿元资金汽车企业很难能够争取到,但刺激消费却可以很好地拉动国家一连串的经济。因此,我们的汽车企业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准备。一是要加大核心技术领域和精细加工领域的研发水平,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尽管加大科技含量起到的效果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对我们的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大有好处。二是要加大产学研的力度,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科研部门来说,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都将有利于提升双方的品牌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设。侯宇明表示。 《科学时报》 (2009-2-4 B1 中国汽车周刊 )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4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