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好声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果云知道
热度 12 mdzhao 2014-9-13 21:25
记得第一届“中国好声音”的时候自己很是入迷,几乎每场都是第一时间看的,对那些好的学员也熟得可以如数家珍似的,当时写了多篇好声音的博文。不过到第二年便觉得没第一次那么能吸引人了,大多数的学员也已经叫不出名字。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中国好声音,开始到现在,偶居然还没在第一时间从电视上看过,都是过后看点播的,为的是跳过那些讨厌的广告和过于煽情的点评之类的环节,不觉已经到了导师考核的阶段。昨天杨坤组的导师考核大概是这一届好声音第一次看电视首播,一是因为这几天身体不太好,不想干别的事情,便看看电视了,二是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前面的选择学员环节,偶好像对杨坤组蛮有期待的,觉得他的学员比较多样化,应该会比汪峰组那种都偏摇滚风格的好听好看。看完后发现果然还是不枉看了首播。 既然第一时间看了,总该写点什么。其实导师考核环节最有看头的便是两组选手同台演绎的歌了,既是PK又是合作,第一届的时候偶就批评过给选手选择配合和歌的时候都更多考虑了比赛的因素,没把合作的歌唱好,这个情况第二届已经有所改善,这届更有大的改变,组合的选择都更多考虑了与歌的匹配性,和声等处理也更好了,杨坤组在这个配合上也可圈可点,好几组的合作和歌的改编让人有种惊喜的感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是苹果园和RobynnKendy二个组合一起配合唱的那 首《说你爱我》,四个人的声音很丰富也很和谐,做了很多改编;二是 陈永馨和刘珂一起演绎的《如果云知道》,这是首自己很熟的歌,女声有许茹芸唱过,男声齐秦唱歌,而这个重唱版的非常出彩,听得汗毛都竖起来了;三是伊克拉木和李文琦合作唱的那首《Vincent》,这对年龄最大和最小的组合,真亏杨坤想得出来,本来觉得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放过,合在一起的声音竟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觉得这些和声和改编把歌都升华了。 不过,发现好声音到现在已经越来越淡化了唱歌或声音的比赛特性,更注重了观看性,导师也更多从有利于最后比赛和投观众所好的角度考虑,因为杨坤有好几次并没有把其他导师推荐的歌手留下,比如 陈永馨和 刘珂,其他四位导师都推荐了 刘珂,但最后杨坤还是选择了 陈永馨, 伊克拉木和 李文琦,也有三位老师推荐了 伊克拉木,但杨坤也还是选了 李文琦。当然,后来看网上的报道,据说 陈永馨和 刘珂因为唱歌而生情,已经是一对恋人了,这倒是好声音中的喜事一件,看来他们也不用为谁留下谁走而纠结了,无论谁留下另一个都高兴,呵呵。怪不得 陈永馨还送了一 幅手绘的“婚纱照”给 刘珂。 既然写了唱歌,干脆把这周自己的歌也发布了吧。听了好声音以后,自己重新唱了一遍《如果云知道》,这个歌是开始用酷我录歌以后最早唱的几首歌之一,当时软件用得不熟练,唱得也不太好,重新唱当然有进步了,只是这个歌的调对偶来说略高了点,高音部分唱得有点吃力。所以再放一首陈瑞的《我的掌心有你的泪水》,是偶认为陈瑞的歌里比较好听的一首,中音,唱起来比较舒服。两首歌都属于深情款款如泣如诉这样的。 如果云知道 我的掌心有你的泪水
个人分类: 娱乐|4676 次阅读|25 个评论
浏阳河
热度 34 weijia2009 2014-1-19 06:24
浏阳河 贾伟 科学网隆重推出《 好声音 -七周年博主歌赛》节目,我今天上网看了下,很热闹,但显然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参赛者不够多的原因估计大家还是多少有些拘束,如果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唱得好的哪怕百分之一登场的话,就完全不是这种格局了,我相信他(她)们是好声音中的主力军。 这两天的议题,又是海归和人才方面的讨论。我还是对《好声音》更感兴趣。 有一次上班路上听广播,有个美国记者采访一位中国青年钢琴家,她自小就很有音乐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在国外名校读了学位,一路走来拿了很多国际奖项,现在回到国内当教授了。她跟记者说她的性格属于内向型的,平时很忙,要教课,带学生,做些管理,每天还要花很多时间练琴,没功夫考虑自己的个人生活。在她的表演曲目中有一首钢琴曲演奏时间长达四十五分钟,记者问她这么长的曲子怎么练的?她说小时候练熟了,现在弹奏都不用看谱。 我一面听着电台采访,一面想到了我的一个音乐系的小朋友Antonio。三年前我在北卡工作时,曾跟我们学校一些同事(校长、几个学院的院长和教授)组团到国内访问了几个大学。Antonio是我们旅行成员中最活泼顽皮的。他是音乐系的研究生,但跟他的导师 John Salmon 教授成天嘻嘻哈哈,没大没小的。旅行期间,师徒二人还在中国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音乐会上他们除了演奏经典曲目外,还展现了几个各自创作的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节目,一是中国的《浏阳河》,另一个是他们师生共同表演自己创作的一段爵士乐,两人坐在同一架钢琴前弹奏,一起摇头晃脑、扭腰摆臀,场面十分欢乐! 我不知不觉在心里将Antonio和中国的青年钢琴家做了个比较。事实上,两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一个专攻古典音乐,师出名门,获过很多奖项,登过高级舞台,现在是音乐系的教授;另一个是主修爵士乐的在读研究生,草根一族。但是,“档次”又是什么东西呢?音乐跟“档次”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如果我是音乐学院的院长来招聘人才,我会把这两个人都考虑进来。而如果只能选择一个的话,我会选Antonio。我觉得他除了有音乐天赋和激情以外,他很快乐很阳光,以后会在丰富多彩的人生里不断找到创作源泉。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来看,他在将来完全有可能教出一批比他更强的学生来。 其实,我觉得各行各业都一样,一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跟他所在的人才“档次”没有必然联系,一个行业群体也不是一、两个自己觉得很有“档次”的人所能代表得了的。 一不小心又扯到“人才”这个话题了,接着说我的音乐见闻。那一次我们访问国内一所大学时,有个小插曲。我们被校方安排去访问他们的音乐系,音乐系的系主任是个海归,秘书带我们走进他的琴房,发现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在弹奏一首什么什么大调的古典钢琴曲。从他的穿着来看也不像是很“随意”在练琴,我们一行人找凳子坐下开始欣赏。一曲弹完,我们拍手,系主任理了理垂在额前的油光锃亮的头发,给我们发名片,自我介绍他是美国什么什么大学毕业的,师从什么什么导师,导师在音乐界是怎么怎么的有名,他本人在美国的学校还兼着职,一年还要去多少多少天,主要是导师要让去帮忙。我们几个听了频频点头,作“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状,没等我们自我介绍,这位仁兄兴致勃勃地表示他再表演一支钢琴曲以示欢迎,我们只得转身找凳子坐下来欣赏。又是一首古典的,我们半张着嘴不明觉厉,看着他弹得铿锵有力,双臂齐出,额前那几根头发随着节奏甩来甩去,煞是有趣,的确有股子艺术家的味道。好不容易熬到了结尾,这位艺术家又开口说了一句让我眼前一黑的话:may I play another piece? 短暂访问变成了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三支曲子时,同事们有些坐不住了,校长轻声示意John一会儿上前告诉他我们后面还有事。三曲结束,John走上前去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告诉海归系主任那个什么什么大学的著名导师是他的同班同学。系主任连忙让出位置,要John也弹奏一曲,切磋一下。 长得活脱脱像个老农的音乐教授John Salmon 慢悠悠地走到钢琴前,轻轻敲击了两个键,跟系主任说这两个琴键要调音了,然后他老人家坐下来,行云流水般地弹奏了一首自己的作品,包括系主任在内,大家都拍手称赞。我也无比真心地鼓掌,因为觉得终于可以离开了。 要说人才的话,那位系主任无疑是国内高校引进的一位大牛! 但我不负责任地臆断一下,像他这样的大牛,有不少热衷于把前人的东西当金科玉律,把他们的那个“档次”和“小圈子”时不时拿出来吓唬一下大众,而从长远的角度看,从培养人才、建设学科、贡献社会的角度看,他们给我们文化上带来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东拉西扯地写了不少。回过头来,不知道为什么一开始用了“浏阳河”这么个题目。可能是那一刻,听着外国人弹中国民歌别有一番味道。老实说,当时小伙子弹得并不到位,有几处破绽,但显然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演绎还是到位的。而音乐和科学一样,不在乎形式!也许什么时候科学网上青椒和学生的声音远超过一些大牛时,中国的科学就真的起来了,那才是真正的好声音!
7933 次阅读|85 个评论
千里之外
热度 26 weijia2009 2013-9-2 05:10
千里之外 贾伟 科学网上《好声音》节目在一群博友的倾情参与下呈现如火如荼的趋势。曹广福老师一周前唱了首费玉清版的《 千里之外 》,还专门写了篇 博文 做铺垫。我仔细欣赏了一番,跟他留言说我也喜欢这首,改日也录一个。今天周末在家兑现承诺,也录了个(模仿)费玉清版的,挂出来热闹一下 -《 千里之外 – 贾伟 》。 我一面照着歌词唱,一面思想开点小差,试着从歌词中去感受曹老师说的那种“ 诗 情画意,缠绵哀婉”, 但恕我愚钝,除了感觉曲调清新悠扬以外,觉得歌词刻意参杂了古今两种文字,意境便打了折扣。如果仅看当中几句话,还略略生出点诗意: 芙蓉水面采, 船行影犹在, 你却不回来; 被岁月覆盖, 你说的花开, 过去成空白...... 让我感觉有点像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里的一些意境: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曾选用前面四句。 不论时空如何变换,古人和今人的感情世界总会经历这么一段青涩但回忆起来又不失甜美的人事,有的故事清新隽永,有的普通平淡,不论是莲塘里泛舟,人海中牵手,还是月光下相对,后面要发生的情节都差不多,那就是相聚以后的离散,良辰美景过后必定是惆怅和伤怀。也所以,这类故事的后半段都会因为离别而陡然变得伤感、深沉、令人唏嘘。 但这样的离别是必须的,年少的我们都在离别中长大,在千里之外开始思考我们的明天、我们的路。若要再次与她(他)相见,这中间各自要经历多少次的错失;相逢以后,彼此又会有多少的改变! 离别带走了少男少女的炽热,在时光无可抗拒的张力下,每个人显得卑微无力,我们在它的牵引下尝遍人世间所有情绪的味道,在它的漩涡里用尽一生的青春去挣扎,最后回转到原点,还是那片月光、那片水、那段栏杆,但我们已不再青涩,于是才骤然领悟到什么是人生! 《千里之外》另外几句歌词似乎也有点味道: 梦醒来, 是谁在窗台, 把结局打开,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 经不起谁来拆。 我不确定这个“拆”是否应该为“猜”更合适些?古往今来的离别都一样,它意味着什么很容易让人猜得透。 有人说爱是一首直抵心灵的歌谣,但歌谣大多是伤感的。爱的产生是瞬间的,爱的维系却是一个绵长的、痛苦的、时刻受到距离和文化制约的过程。 所以说,世上所有的爱都不容易。而作为我们凡人,没有办法参透世间所有的事情,那就只记下最简单最真挚的感情,有些故事太过冗长,太晦涩难懂,不如在周末午后的阳光下,唱一支老 歌,清新悠扬就好。 再放几首风格不同的歌: 翻唱(刘德华的)《 爱你一万年 》 (姜育恒的) 《 再回首 》 (韩红的) 《 天路 》 窗外(手机拍摄) 海浪是直线的 (手机拍摄) 长堤 (手机拍摄)
9668 次阅读|72 个评论
为好声音转身
邱泽华 2013-8-25 12:01
有一段时间,对一些演唱会颇有反感。想一想,恐怕是那种“造星”的背后动机令人生厌。 后来一天晚上,偶然看到“星光大道”,一下子被吸引住。现在则是成了“中国好声音”的粉丝。没时间看首播,老是晚上从办公室回家看回放。还把以前没看的“好声音”节目找出来回放。经常是超过 12 点。一般这个时候应该上床睡觉。 好声音节目真是很棒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才会让人兴奋。看到有选手激情四射的演唱,导师们真情流露、手舞足蹈,观众群情激昂、全场欢呼,我也陶醉。 这不仅是高水平的演出,更是真心投入的演出。难得看到。声音格外好。唱的歌格外好听。几乎是所有的歌都好听。竞争是残酷的。看到优秀的选手们脱颖而出,看到导师们和优秀的选手惺惺相惜,我忍不住流泪。 我喜欢好声音的公开。演唱当然必须公开,但是选秀的公开有所不同。大家都在看,选手们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评委导师们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电视台的表现大家同样有目共睹。看谁还敢作弊。这是好声音节目成功的首要条件。我们的政府运作要公开、透明,也可以由此得到佐证。 我喜欢好声音的公平。导师们看不到选手的模样,只凭歌声选择自己的队员。高矮胖瘦,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全都来一试身手。一个优美的歌声,让人联想到帅哥靓女。转身一看,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让导师们瞠目结舌,实在有趣。更有趣的是,导师有权利选择学员,学员也可以选择导师。观众现场看导师们选秀,看导师们如何评价一支歌,一个歌手,也看导师们为了一个优秀的歌手使尽各种招数,你争我夺。这才是珍惜人才。 我特别喜欢的是好声音的专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专业的尊重。在成熟的社会中,专家(而不是“领导”)的意见应该特别受到重视。好声音的导师们都是当今叱咤歌坛的“天王”、“天后”,因而能给出专业的点评,能指出哪首歌唱得好,哪里好,哪个选手更优秀、更有潜力。通过公开、公平、专业的竞争,选出优秀的选手,然后这些选手将来又成为导师,再培养选拔新的选手,这样的循环就是良性的。 以前觉得这是一个作秀的时代,心怀愤懑。再想想,曾经这个国家只有政治,后来有了经济,现在又有了娱乐,难道不是进步吗?这个国家正处在多元化的进程中。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关于好声音,一言难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喜欢的歌手致敬
热度 8 mdzhao 2013-6-2 19:39
每个人都会有几首特别喜欢的歌曲,这些歌你是一定要学唱的,也会有几个特别喜欢的歌手,他们的歌你也是一定想自己也唱一唱的。当然还会有喜欢的作曲家、喜欢的乐队等等。最近好几档唱歌的节目都有“向某某致敬”的内容,便是选一个歌手大家都翻唱他的歌来表示向他致敬。 俺喜欢的歌手还是不少的,“中国好声音”曾经很让我着迷,当时还写过好几篇博文,其中“ 《中国好声音》那些我喜欢和不喜欢的选手 ”一文便点评了一些歌手。“好声音”中最喜欢的是平安和金池,金池是女声,学了她的几首歌,不过她的歌有几首太难了,竟一直没学好。平安虽然是男声,但声音又高又亮,其实完全可以用女声唱的,他翻唱的歌好几首也原来是女声的。不过那个成名歌“我爱你中国”还是不敢尝试,便老想唱他的“洋葱”。这个歌开头的音低得简直发不出声,要是调高几度后面的高音又唱不上去了。后来把第一句唱成了高八度,第二句恢复原调,总算把它唱下来了!听了下,竟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呵呵,小小得意了一下。 平安的音虽高,我还是升了两个调,否则唱不出感觉。 不过,偶自己知道,这首“洋葱”其实唱得是很糟糕的,档不住是自己喜欢的,算是向喜欢的歌手致敬吧。平安那光头真的好有爱,好声音里两个光头平安和王韵壹都是我超级喜欢的,但李代沫这个光头偶却一直便不喜欢。这人的好恶有的时候真是不可理喻,偶知道其实许多人喜欢李代沫的,曾老师好像也翻唱过“我的歌 声里”,但我却没有要唱的欲望。可念念不忘以后什么时候还是要翻唱一下平安的“我爱你中国”,虽然估计唱得可能比“洋葱”还烂。 初到 学人乐苑 总要上几首自己唱的歌,算是切磋交流吧。就先把翻唱的好声音的歌拿出来,也表示俺向喜欢的歌手致敬。 洋葱 夜夜夜夜 心在跳 后记:这是偶在 学人乐苑 发的帖,无奈群组开张后人气不旺。偶其实是喜欢热闹滴,希望有更多的人切磋交流。不过偶也感觉这个唱歌和照片欣赏是不同的,拍了好照片放到博客上大家都可以欣赏,好的照片总是赏心悦目滴,但唱歌一般人都不如歌手唱得那么动听,对唱的人来说唱歌的过程便是一个享受,但对听歌的人来说却可能是个折磨。所以偶不太愿意把自己唱的歌放到博客上,而在 学人乐苑 的同好交流则另当别论。群主曾庆平老师原来要求比较高,现在他已经放低门槛,只要喜欢音乐和唱歌的朋友都可以加入,见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84624-1-1.html ,这正合吾意,所以不惜把自己唱的歌做诱饵,大胆到这来吆喝一下,希望 学人乐苑 有更多的人加入,唱歌俺不敢像陈安那么吹牛,但做点评什么的还是自以为可以滴,或许什么时候还能弄个唱歌比赛什么滴! 加入 学人乐苑 请点击以下链接提出申请: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groupfid=237
个人分类: 娱乐|4483 次阅读|41 个评论
那个夏天,我们一起追的好声音
热度 2 EVAzhou 2012-10-1 12:36
那个夏天,我们一起追的好声音
好声音正式告一段落,不管结果怎么样,过程还是美好的,有那么多好声音陪着我度过了那个夏天。 《我的歌声里》——李代沫,我认为李同学没有原唱曲同学表现的有魅力,但是不得不承认李同学提高了这首歌曲的知名度,进而又发现曲同学声音真的很好,很喜欢那首《life like a song》。 《someone likeyou》超喜欢的一首歌,郑虹同学演绎的很好,很感人。 《小情歌》,被多亮演绎超有感觉,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包含在里面。 《弯弯的月亮》,喜欢袁亚维同学的小情调,说心里话她演绎的每一首歌曲都很喜欢。 《high歌》、《三天三夜》跟着音乐,带上一颗不老的心去High高了这个夏天。 《带我到山顶》,感觉吉克隽逸就是一未来星。 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个人都在为梦想奋斗,由他们会想到很多很多。 在山顶遥望滇池
个人分类: 周周手记|26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远方的好声音
热度 30 jinsblog 2012-10-1 10:51
远方的好声音
哈林组是女人疯,给人一种真正飙歌的感觉,不只是喊,蠢比音高,更多的是各种演绎变化,细腻,风格,以及歌与人生的结合。无论输赢,有这样一场同台竞技,痛快淋漓,对她们每个人来说,都会是一生的亮点。带着这样的表现回家,应该满足了。哈林组的四个人,各有自己的特点,泾渭分明,很难比较,听众只能是萝卜白菜,各取所爱。金池和王韵壹的一分之差,我认为是真正的巅峰对决。比较遗憾的是,后者的自信心不够,后续的演唱准备得不够充分,这和她的光头风格有点差别。媒体对莫愁女的投票,可以看出人们还是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她作为 90 后的代表,在和平环境中表现出一种不安分,让 80 后都感到老了去,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此外,大众的评选中,可以体现出纯真心情仍然还在,人们向往的是简单纯净,返璞归真,体现在对年轻歌手的倾向上。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诟病的经历,白纸一张,没有什么需要掩饰的过去,让人心安。风格上,我觉得莫愁女有午间艳阳高照的热烈,金池充满黄昏落日的韵律辉煌,而王韵壹则是星空中明月如钩。我们有幸能听到她们风格各异的歌声。如果要我选,我还是更喜欢金池的声音和歌,可能是她年纪比较大一点的缘故。金池的《心在跳》,唱得依然那么好,灌注了自己的心情。她也知道自己是最年长的一位歌手,在这个商业化社会的音乐领域里,近 35 岁是一个致命弱点,无论你有什么样的声音。对大多数歌手来说,这是一个要靠青春吃饭的行业。 此外,她选择了哈林,是一个错误。可以想象哈林和金池同台表演,是多么的格格不入,而和莫愁女同台,将是如鱼得水。 那英组和杨坤组,除了一个丁丁,都是男同学。相对哈林组的女人疯,这两组是男人伤。那英组第一个上场的是张赫宣,他是老那保下来的人物,但我一直都没有对他的声音建立起印象。他唱崔健的《假行僧》,可能是选错了歌。当有 99 家媒体在里面搅合的时候,最好不要去挑选难以超越,同时也不是大众化的歌,专家会认为你不够,百姓会认为你难懂。更不要说那英同学前一轮对张赫宣的偏爱,种下了媒体的对抗心理。这种对抗心情一直持续到多亮和张玮的 PK 中。梁博选择了一首郑钧的《私奔》,四平八稳,反而首先出线。很难说他的声音就比张炜、多亮的好到哪儿去。那英同学一直说他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这是国策。第二轮实话说,我觉得多亮比张炜唱得好,后者很有才华,扮相和舞台上的张扬都有独到之处,但他的高音区总是显得单薄尖细飘忽,体现不出男歌手该有的厚重,不如梁博要破不破的歇斯底里味道,是我对张炜有些难以接受主要原因。最后媒体把多亮挤出局,就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让那英不看好的张炜在和梁博对决时,处于不利地位。梁博的歌 , 虽然走在摇滚的线上,但他的个性和声线,离摇滚的野性还有些距离,我认为他只能是一种轻型摇滚,也许岁月的磨练,能给他些厚重。此外,梁兄,你不会笑,哭一个行不?我也许喜欢听梁博的歌,但我更愿意去张炜的演唱会。 杨坤组一开始,丁丁同学就被刷掉,红颜薄命,是预料之中的事,就不说了。这个组中,我比较喜欢平安和关喆,前者的声音比较有穿透力,后者的声音和技巧比较老道。在三下一的投票中,媒体给了平安 99 分的满分,可以看出那个光头的魅力。第二轮时,媒体投给平安和小文的票数是 51 比 48 ,基本上不分上下。但意外在这时发生:杨坤同学的小心脏不知怎么跳的,给了金志文 60 分,平安 40 分,把后者淘汰掉。这个评分过于明显的偏袒,毫无道理,难以服人。小文同学虽然进步不少,加上一支魔杖的神助,能在这个舞台走到现在,肯定是个好声音。但他在舞台上的气场太小了,被他哥们关喆搂起来像小孩抡的样子,让人为他捏一把汗,即使争到中国好声音的奖杯,他能拎得起来吗。杨坤组最后的对决落在 关喆和金志文之间。关喆自弹自唱原创歌曲《想你的夜》,他是唯一的一位歌手,在这个舞台上演唱自己的原创歌曲,显示了才华。但我不太喜欢这个表演,因为它太“做”了。就像一张本来已经很好的照片,后来PS 过头了,会让人怀疑真实的内容到底是什么。金志文简单地以自己 “最浪漫的事”胜出,不折不扣的一匹黑马。 真正的音乐和飚歌,在十六强中已经完成。中国好声音火了一把,但在月圆之夜,却演绎了一段遗憾。本来一个很好的文化、音乐平台,结果被商业绑架,想把这桶金装得越满越好,结果能力有限,贪多嚼不烂,留给人们一个烂尾楼的感觉。从这个晚会可以感到,除了仓促上阵外,组织者一定是做生意的人,而不是搞音乐的,金钱席卷了一切,那个8 万人簇拥的舞台,被圈钱的手把持着,那个叫乱,歌者的尊严,音乐的纯真,都被淹没了。 人们在追求好声音的同时,也在破坏好声音。犹如人类在建设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的污染,文化的污染,声音的污染,灵魂的污染,有人的地方,人们就会渴望净土。看了好声音的结局,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自己当初的认知没有错。那就是真正的好声音,来自于大自然,走得远远的,到山里去,听林中的鸟语,草中的虫鸣,云雨中的雷响,高山大漠上的风声 …, 那些没有被污染的、远方的天籁之音。
个人分类: 诗歌小说音乐艺术|8091 次阅读|60 个评论
这是怎么样的社会?我看好声音
热度 2 zls111 2012-9-22 11:43
看好声音看到媒体给海星投票的时候,眼睛真是瞪大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媒体用脚投票,非常有意义的一步,看到了这个结果,不知道能不能代表以后民众用脚投票的情况。 如果是这样,是可怕的。 海星只是一个小女孩,当着她的面能作出这样的判断,我感觉很失望。 当事实和善良碰撞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后者,应该选择善良,无情是最可怕的东西。 民主真的有很远的路要走! 需要去锻炼,也许需要“血”的教训,我们才能学会!
2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好声音】的品质和制作好过同类节目太多
liwei999 2012-9-9 18:26
上个长周末啥事没做,就在家看《中国好声音》,很享受 作者: 立委 日期: 09/04/2012 12:53:43 好制作,有气氛,有档次,真性情。 那英的性格很好啊。 庾澄庆从来没有听过他什么歌,可他很懂得营造气氛。 四 位导师也很默契。都有大师的范儿,还透着亲切。 也不怪,十几亿人精挑细选出来的,嗓音很棒,或者有特色。 同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年轻时候的青年歌手大奖赛(记得阎维文当年就是大奖赛得过第一名开始红的)、民歌大奖赛之类,当年风格比较单一。近年来红极一时的有超女,还有红歌赛等,台湾的有《金光大道》,编排和质量还是不如【好声音】。最臭的要数台湾电视上的【百万大歌星(?)】,上节目的大都有盘儿,没嗓子,听那歌儿,那叫一个折磨神经,同样是庾澄庆主持,节目档次却如此低。 【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看了很过瘾。很多曲目是第一次听到,有些风格平时是敬而远之的,可是在这个节目里,在那种气氛下,选手多有出色表现,加上导师不拘一格手舞足蹈的点评和表情,很感染人。
个人分类: 立委随笔|3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