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成本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成本

相关日志

灭火为什么这样难?
dfedhw 2020-4-23 11:43
尽管在建筑中已提前配备了诸多灭火设施,然而每当火灾真正发生时,应对起来还是倍感吃力,损失程度及后果仍然难以承受,这是为什么? 1.建筑中的每一件(套)灭火设施,对于周边的可燃物而言,其保护范围都是有限的,超出此范围就有可能形成不了“保护”或者说时间上来不及。 2.单位 面积 内配置的灭火剂,仅设计用于扑灭或控制住较短时间内的火灾,如果进一步考虑到火势随时间的发展关系,其数量明显不足。若要通过增加单位 区域 内灭火剂,以满足更长时间的数量需求,鉴于初始起火点随机来自于庞大的基数,且发现并响应火情耗时长短不一,所以从成本角度看完全行不通。 3.灭火剂以及设施有限的寿命周期,导致在实战中不时“掉链子”,若要确保每一处设施都时刻完好如初,势必还要付出几倍的物力与人力成本。对消防业界而言,火灾是一种经常性事件;但相对于每一个个体,火灾又是件“稀罕物”, 认识角度及站位的不同形成理解感知上的差异,最终导致常规的管理执行方式落地难 。 切实考虑到灭火剂在空间 时间 里的分布密度与流动速率,将每一处灭火设施实际具备的控制力想象成一个个的“圈”,由此所形成的整体“覆盖”能力,相比于全部需要保护的建筑空间,无疑会有不少的盲区存在,加之在突发状态下人为反应的延迟与失误,使得这些“隐形”的盲区进一步显现。倘若增添更多的灭火设施,随之而来是更多的维护工作, 一昧地靠增加数量会因此陷入“死循环” ,故在现有技术设施水准的基础上,灭火难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现象。 火灾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需格外引起注意是:住宅火灾的起数仅占总数的约一半,而亡人总数竟占到了近80%,结合住宅火灾的伤亡情况以及相应灭火设施的配备使用,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盲区”的客观存在。换句话说:只有当住宅火灾的伤亡占比有所下降,至少与起数占比保持同步,或者当绝对值明显下降,才能表明“盲区”问题得到重视并开始缓解。 以每一件灭火设施作为“原点”向外看去,似乎觉得保护范围尚可,但是如果以俯瞰的角度来观察,才会发现仍有大量的区域并不受控,“不起火时总觉得没啥问题,一旦烧起来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那么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看似海量的灭火设施实际形成的保护能力究竟如何,取决于经济性、实操性、长效性及安全性等因素,如果未从根本上去综合思考这些问题,即使投入再多,盲区却始终大量存在,灭火依旧还会那样难。 消防界:7年发生9次火灾!今晨又“火”了,235名消防指战员前往扑救 靠山屯闲话:突发:安徽居民火灾亡5人伤1人 消防界:【高层火灾】这个省补贴9992万,为每户配备火灾应急器材
1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混凝土成本的控制
热度 1 wenbaolian 2019-12-2 07:56
降低混凝土成本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随着环保压力和目前运输限制,混凝土的单方成本也在不断攀高,大家也越发重视。混凝土直接成本涉及 原材料费用 、 运费 、 员工工资 、 设备折旧 、 营销费用 、 水电、通讯费用 、 消耗品费用 、 检测费用 、 税收费用 等等等等 。 而大家最关心的往往只是材料的直接成本。 混凝土成本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个系统工程,降低成本应该从整个混凝土的原材料、配比设计、施工养护等全过程来考虑,控制风险,综合成本最低,而非只是用最便宜的材料组成最低成本的混凝土,因为这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网上有个例子: 一个混凝土企业原来一直用某大品牌的水泥,该水泥强度富余系数稍高,质量相对稳定,与外加剂的相容性也较好,另外一家水泥厂给该公司推销他们的水泥,承诺每吨比该公司原来用的水泥每吨便宜 20 元,而且还可以部分赊欠。这家的水泥各项质量指标虽然都能满足 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的要求,但强度富余系数较低且强度不够稳定,凝结时间短,与外加剂的相容性不好。为满足混凝土强度和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施工性能,经过试验,结果用该水泥所拌的混凝土每方多用 15kg 水泥,外加剂掺量也比原来的高 0.6 个百分点。以 C30 为例,每方混凝土多用外加剂 2.2kg,综合成本算下来,减去该水泥每吨便宜的 20 元在混凝土中所节约的成本,反而每方比原来的多出 3 元多。而且用该水泥拌制的混凝土,工地普遍反映流动性不好,时常有施工人员私自加水的现象,也多次因混凝土坍落度小而退料。给混凝土的最终质量和运输成本也带来不利的影响。 本人从业多年,感觉搅拌站最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才是降低成本的方向。避免质量风险要以系统的角度考虑,加强质量管理,了解相关规范、设计与施工是避免质量风险的保障。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才有意义,否则是惹祸的前奏。 以下几方面应该是搅拌站最该注意的。 1料仓大棚的设计 搅拌站 上料区 一般 高于料仓地面, 而料仓前没有设置排水沟, 容易 造成 雨水倒灌! 图 1 料棚设计不合理 料棚前面一定要设置排水沟,并设集中排水井,否则在雨季容易形成雨水倒灌,是沙石含水量失控,造成混凝土质量大幅度波动,造成质量事故或退料,这时目前大多数搅拌站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料仓进深尽量大些,否则容易装料装爆!一样造成含水量变化,引发混凝土质量问题,造成损失。 图 2 料仓装爆、进深不够 同时,注意料仓之间的隔墙要足够高,以避免混料!混料直接造成混凝土离析泌水,造成废料损失! 2原材料的管理 原材料的管理尤为重要,首先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定好询价机制,动态比价合理调整原材料价格。其次要分析往年历史数据、市场政策、季节变化等情况,提前做好原材料储备工作,降低采购成本。最后,分析过磅、配比、生产消耗数据,从管理角度杜绝一切不规范行为。 材料的品质至关重要,最主要的,砂子的含泥量,粉煤灰的烧失量,石子的粒型和级配都是非常关键的指标。如果单纯看单价,往往会造成外加剂用量的超标、混凝土质量的下降! 3技术管理 在粉料(水泥,矿粉,粉煤灰,石灰石磨细粉等)进罐过程中,必须有几道把关,以前有发生过上料错误, 粉煤灰打进水泥仓,造成 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整栋楼拆掉,造成数千万的损失,搅拌站因此而倒闭! 4配合比设计 掌握各原材料的物理及化学性能,根据施工部位、施工季节、施工方式的不同来设计最优配合比。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套用配比! 一套配比走天下是万不可取的。 5混凝土搅拌及配比调整 调整好骨料级配,寻找最小孔隙率以达到最少的浆体体积,从而降低胶凝材料用量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的赵顺增老师曾做过专门研究,骨料的空隙率每增加 1%,必须要多用8Kg粉料才能达到同样的工作状态,而这也造成用水量和外加剂用量的提高,增加了成本,风险加大。 6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搅拌站的灵魂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料标准,以确保进场原材料的品质。同时开展储备星的科研活动,锻炼队伍,培训人员! 7 试模的选用 试模是最常被大家忽视的强度影响因素,往往混凝土本身没有问题,因为试块的问题,给人造成错觉混凝土强度不够。混凝土是刚性材料,如果试模发生了变形,一般根本看不出来,但是用千分尺测量的话就会发现往往对角线尺寸不同、边角和中间尺寸不同,这样试块强度波动往往达到几个强度等级,也即是一二十个兆帕的变化。我在工程上处理过几例,换了好试模,强度马上恢复正常,都很高而且强度值比较集中,不要被表象蒙蔽,否则在做配比设计时候往往要多用很多水泥和外加剂,造成无谓的浪费。 8 .建立定期培训交流机制 技术和材料科学不断在发展,实验室人员必须与时俱进,跟上发展节奏,比如对装配式建筑、 3d打印技术等,进行储备性的培训学习,一旦有业务就能接单! 9 合理调度 调度员要根据路况、运输时间、工地状况及限号政策合理安排车辆,做到工地不压车以保证最短的时间内浇筑完每车混凝土。每天开盘时注意工地和浇筑部位,避免出现送错工地或退转料错误导致质量问题。 10 合理组织施工 曾经有个工地,总造成混凝土退货和结构质量问题,配比和外加剂调整很多次也解决不了。我看了看原材料和配比,没有明显问题。到现场发现,现场离搅拌站比较远,运输时间长,到现场浇注桥墩,一根柱要花两个多小时才能浇注完成,另外天气炎热,开始有点离析状态,到后来卸不出料。我给他们建议,组织两根柱一起浇注,卸料时间缩短到一半,也就不再发生退料和结构质量问题,工艺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是一成不变。 11 了解设计与规范 组织对相应规范的学习和了解,混凝土一旦出现问题,以目前的市场 氛围 ,往往搅拌站要承受损失,而这可能设计之初就出了问题,把握了规范要求,能找出问题根源,避免搅拌站损失 1 2 了解现场与施工 很多质量问题实际上是施工过程产生的,不规范的施工和不规范的养护造成了质量缺陷,不了解施工时搅拌站技术人员的短板,多接触现场,找出问题,最大限度避免损失 结语与建议 混凝土是系统工程,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也是系统工程,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 一定要以系统眼光看待处理混凝土问题,不要把自己限制死!!!
50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试错,为什么有的人成长有的人作死
热度 5 zhengyongjun 2019-11-15 22:34
【趣味翻译】 孔老师负责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天,子路跑进办公室来咨询:“孔老师,我听了创业动员报告热血沸腾,想马上去注册公司,可以吗。”孔老师说:“这事,你还是先征求一下你爸和你哥的意见,再做决定吧。” 不大一会,冉有也跑来咨询:“孔老师,我听了创业动员报告热血沸腾,想马上去注册公司,可以吗。” 孔老师说:“好啊,心动不如行动。” 学办新来实习的小伙叫公西华,他不解地问道:“刚才,子路问:‘现在去注册公司搞创业可以吗?’您叮嘱他:‘征求你爸和你哥的意见后再行动。’冉有来问同样的问题,您却告诉他:‘马上去行动!’孔老师,我就纳了闷了,您能否给俺解释解释?” 孔老师说:“冉求家富甲一方,他情商高天生是做生意的材料,鼓励他去创业,赔了赚了冉求都能承受的了,所以我鼓励他一下。仲由的爸爸和他哥哥最近生意赔得底朝天,他本来做事毛糙性子急,如今急急火火地去搞创业,万一失败了这孩子可承受不了啊,所以我给他泼泼冷水。” 【感言】 “闻斯行诸”,通俗地讲就是听到了马上就办。这则《论语》故事,解读的角度不同,味道亦不相同。 从为师的角度解读这则故事,这是孔老夫子示范课的一个片段,告诉为师者啥叫“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这则故事告诫孩子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些事做得,有些事需三思而后行。 记得网上有一句鸡汤语,叫“人生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不错,人生自古谁无错,但是一定要记住,试错就有成本。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试错成本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人试错是成长,有的人试错却是作死。为师者所能做的,因人施教点拨一下而已。至于成功与否,完全看每个学生各自的造化。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3686 次阅读|9 个评论
消防设施“能耗”核算
dfedhw 2019-10-19 12:14
一年耗电超过三峡大坝发电量,中国数据中心需要降温黑科技 出于防灾减灾之目的,建筑内均配备了大量的消防设施,以应对不时之需,然而无法回避的现实是:由于火灾实际发生的极小概率,绝大部分的消防设施自始至终都没有机会 “派上”用场。 假设现场消防设施(包括固定式与移动式)的平均寿命为10年,粗略估算一下,在这10年当中,能够真正“遭遇”火灾的不超过5%甚至更低,这也就意味着:至少95%的消防设施“终其一生”未曾发挥出任何价值,直至报废。如果折算为每一年来看,也是一笔不菲的数字,背后则意味着大量的原材料及物资被白白“浪费”掉,从社会资源消耗的角度来看,也是极不经济的。 在生产、流通、安装、报废这些设备设施以及灭火剂、阻燃材料的过程当中,同时会消耗掉大量物资以及能源,如果再加上各种附属及配套设施,再算上日常备战中的人力精力,所有的这些成本消耗难以展开细算,或将是一笔巨大的数字。此时再把这个数字与最终参与到“实战”中的数字相比较,抑或是成百上千倍的关系,由此可以理解为:全社会为消防问题进行了海量的投入,如果参照上述“能耗”分析的核算方式,整体消防资源的实际利用率极低。 由于火灾风险的无限存在,防控成本可以随着外围的主观评价无限增加,无限铺开,然而 一昧地盲目增加成本,不仅见效甚微,反倒会越来越为成本所“累”,最终沦为经济发展的负担 。一边是大量“无谓”的成本闲置损耗,另一边是难以有效控制的火灾损失,很难说该行业效能水平有多么高,背后暴露出来的则是技术综合体系的效率问题,与偶然火灾事件的应用契合度问题,或者说与现实火场环境的“接地气”程度。 成本因素无形中决定了消防资源实地配置的众寡,同时也就决定了成败。“寡者,备人也;众者,使人备己也。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资源、技术、效率、成本、损耗、众寡、效能、可靠、安全......所有这些字眼交织在一起,隐隐揭示出 当前火灾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相互间潜在的联系 。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保持原有效率的基础上,低成本、低消耗是每一个行业始终追求的目标,甚至需要引入更“自然”的解决应对方式,消防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同时需要明确的是:降低成本消耗与提升效率、安全性、可靠性等未必就会形成矛盾,进一步结合消防行业的特殊性来看,降成本并不意味着以牺牲风险抗衡能力为代价,甚至能明显有所增益。 应对火灾高风险不能依赖高成本
2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应对火灾高风险不能依赖高成本
dfedhw 2019-8-1 11:26
按照常理来讲:只有高投入才能带来高收益,题目似乎有些自相矛盾。然而准确地来讲: 规避与防范 火灾高风险可以依赖高成本的投入,用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避免意外起火及扩大,基本可行;然而一旦火起,此时要想再依靠高成本的灭火手段来 应对与抗衡 高风险则显得力不从心。 存在火灾高风险的场所包括:超长公路隧道、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矿井、密集商铺、仓库等,当然前提是这些建筑内还必须存有相当数量、连续分布的可燃物,否则也构不成高风险。实际上,存在火灾高风险的区域并不少,其间任一处意外点火源均有可能演变为较大以上事故,只是因为真实火灾发生 的 概率极低,让人难以觉察。 火灾作为一种与时间密切关联的变量,损失程度及救援难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如果起火后再调用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和重型装备物资赶赴现场,往往难以抓住先机,从而导致风险失控。 既然是高成本,就意味着应急资源的相对稀缺,人员也需要临时组织调集,从资源的分布密度上讲,在救援时间上无法确保快速到位,随着时间的拖延,火场形势的恶化,需要综合考虑的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应对与抗衡风险随之变得困难重重。 反过来,如果有低成本的应急手段,就可以在每一处存在高风险的场所提前部署, 成本越低,覆盖范围越广,足以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 正因为成本过高甚至可靠性不足,导致“防线”会有不少“漏洞”,而无法提前预测时间地点的火灾很容易就能突破这些所谓的“防线”,继而长驱直入。既然是高成本,实际要想全面铺开将是一个根本无法承受的数字,故此,低成本成为唯一途径。低成本的另一显著优势在于:即便十年八年都未发生一起火灾,此前所有的这些安全投入均不存在浪费。 借助低成本的应急手段,在空间上的“填充”有望获取到时间上的主动权,迟滞火势发展速度,为后续增援赢得更多时间和机会。所以,低成本抢到的是——时间,这也是现实当中 唯一可行的手段与方式 。火灾中,无论攻方与守方,都是在时间上“角力”, 在空间防御中原本无可避免的“短板”只能靠对时间的“加速”来进行“对冲” 。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你真的会灭火吗?
3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消防设施的少与多2
dfedhw 2019-4-15 17:27
只要谈到建筑固定消防设施与器具,业内人士一般会倾向于多种类型的产品配置得越多越好,甚至希望能够 “武装到牙齿”。然而以现有的“武器装备”水平,增配之后情况 是否 一定就更好,具体到底能好多少?就这一问题需要从安全投入比的角度来细细衡量。 火灾毕竟是个极小概率事件,假设 以10年为一个周期 ,现实中实际99%以上的灭火设施“终其一生”都不会“遇见”真实的火灾,那么,10年期限一到,基本上都会趋于正常报废。 随意举个例子:中小学教室走廊配置的灭火器,能够被实际使用的概率基本接近0,首先,几乎没有什么意外的点火源(除非是人为纵火);其次,即使偶尔出现点火源也很难与可燃物发生关联;再次,大量人员活动场所,即便有火情也会迅速被发现,基本不存在延迟发现的问题;最后,夜间不会有人员滞留于此。所以这类场所能够真正用到灭火设施的概率相比于其它,更是要低一到两个数量级。 (如有质疑,可搜索中小学教学楼曾经发生过的火灾事故案例) 鉴于上述的保护对象是未成年人,即便事故风险概率趋近于零,小心一点总不是坏事,然而由此想说明的一点是:就算是所谓风险程度更高的场所,灭火设施能够真正派上用场的,相比于灭火设施的总体基数不过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反过来看,作为火灾矛盾最为突出的住宅类火灾(伤人亡人占比最高),绝大多数家庭实际并未配备专用的灭火剂。事实上,包括相当比例的自动灭火设施,要么处于“手动”状态,要么气瓶插销还没拔,要么探测器的防尘罩尚未取,要么整个水系统疏于维护,实际早已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大多数情况下灭火还是依靠的专业救援力量。 如图所示,水平线A代表了 现有数量的消防设施 所具备的控制能力,或者说,由于极低的火灾概率,客观上已经造成了大量消防设施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的闲置与浪费,继续“增配”的目的无非只是希望能够解决掉“峰值”较高的那几支“脉冲”(较大及以上火灾事故),然而,总体成本基数又会随之增加多少?实际效果还能增添几分?最终贡献率怎样?这一切不得不说仍是个未知数。 增加固定消防设施投入(包括推陈出新的各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必要的,可是盲目地投入只会适得其反,未见得就能“抹平”最棘手的那几根“芒刺”,尤其是未经实践和时间验证过的产品,哪怕只是局部的检验。再换句话说,即便是已经投入的海量消防设施,都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再反思一下投入产出比:水平线A已然投入不菲,再提升至水平线B是否值当?代表现状的水平线A究竟是低还是高,其数量到底是少还是多? “ 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的做法并不可取,有些药虽然吃不坏肚子,然而其疗效显然“不对路”,哪怕是“进口药”,吃再多也无益。 PS:顺便再蹭个热点:好比996这种模式,无论是短期效益还是长期利益,多付出一定会带来多收益? 消防设施的少与多 物联网专题:聚焦智慧消防
2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洲大部分大学未能监控开放获取的成本
isechina 2019-4-11 09:36
调查发现,欧洲学术机构已制定相关的开放获取政策 - 但极少有专门的目标管理系统来监控其进展情况。 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只有不到 三分之一 的欧洲大学正在监控自己在开放获取出版上的花费。随着大学不再订阅传统的订阅式期刊,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文章处理费(APC)已经受到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和严格审查。 但在 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EUA) 的调查中,只有31% 的大学表示它们正在监控开放获取成本, 61% 的受访者表示并没有,而其他人则表示不知道。 该协会研究与创新部门总监、调查结果报告的共同作者之一Lidia Borrell-Damián表示,这一数字是最令人沮丧的。她说,各所大学都在开放获取出版上“ 花了很多钱 ”,这使得“监督变得非常重要”。 在2017年一份报告中发现,英国在APC的平均每篇文章花费在三年内增长了 16% ,远高于通胀膨胀率。 研究发现,随着开放获取的兴起,英国的大学在APC 总支出上增加了四倍多。 EUA 4月4日发布的 最新开放获取调查 涵盖了2017-2018年度,报告显示一种趋势: 大学的领导层非常清楚开放获取的必要性,而且已经制定了大体上相关的政策,但缺乏具体的目标和监督。 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没有具体的目标或时间表,以确定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多少应该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公开发表。 Borrell-Damián博士表示:(针对目标的)阻力很大,我理解这一点,但我认为它们有所帮助。 调查发现,实际上只有 43% 的研究机构在监测有多少研究论文最终发表在了开放获取期刊上。 Borrell-Damián博士说:大学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监测系统。 她还表示 无论好坏,研究人员都可以自由地进行研究,并在他们想发表的地方发表论文,”她继续说道。 即使是一所全力合作的大学,也难以监控一切。 这项调查收集了来自36个国家321个机构的答复。调查还警告称,虽然在“向开放获取过渡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开放获取研究数据和研究数据管理方面“仍处于远不成熟的阶段。” Borrell-Damián博士表示,管理和开放研究数据比开放获取科学论文要困难得多,但对这一挑战的意识是绝对正在各机构中传播的。 参考文献: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most-european-universities-failing-monitor-open-access-costs https://eua.eu/downloads/publications/2017-2018%20open%20access%20survey%20results.pdf https://www.universitiesuk.ac.uk/policy-and-analysis/reports/Documents/2017/monitoring-transition-open-access-2017.pdf
个人分类: 科研推广|3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灭火器会不够用?
dfedhw 2019-1-14 13:58
灭火器作为一种最常见的消防设施,早已遍布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可为什么一旦发生火灾,经常还会感觉到灭火器不够用呢? 假设建筑内任一个起火点,燃烧至一分钟时,只需要5只灭火器“到场”(不同的燃烧物及所处环境有所区别),就足以搞定。那么,结合考虑实际的搬运距离与速度,要满足这样的密度,一栋楼里该配备多少只才够?再放眼所有的建筑物,又该配多少才够? 况且,一旦在搜寻和搬运途中遇到延误,那么下一分钟所需要的数量会变得更多,而后续可以调用的灭火器位置可能更远,路途环境更加复杂,寻找起来更为慌乱,也就意味着搜索搬运过程面临更多变数,一来二去,这项工作几乎更加难以完成,如果是在黑灯瞎火的条件下,情况还会变得更糟。简而言之:一步慢则步步慢,起火点的无法提前预知,使得灭火剂的集中定向补充成为一个难题。 灭火一气呵成最佳,如果要二次或三次去搜寻灭火剂再回来灭火,极有可能错失良机 。 尽管规程标准对灭火器的配置数量已作出相应要求,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这样的分布密度,仅能部分满足需求,针对随机的起火点而言, 尤其是随着燃烧时间的持续,数量上的 “缺口”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大。还有一部分火灾,第一分钟根本无人知晓,一直要等到第二、第三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发现,接下来,除了搬运过程要消耗时间, 包括喷洒灭火剂的过程实际也在“消耗”一定的时间 。 过去有些火灾之所以能被及时扑灭,只是恰好与灭火器存放点距离较近,人手较为充足,空间较为开阔,燃烧蔓延速度不快,所以才有可能及时控制得住。而现实生活当中,上述有利因素未必会同时存在,一旦由于各种时间延误,平面燃烧发展为立面燃烧,局面则会瞬间变得难以控制,故容不得半点迟疑与犹豫。 某一起火部位所需灭火剂数量随着时间呈动态增长 ,所以尽管灭火器普及率已经很高,然而 其标准配置密度仍然难以满足这种数量和时间之间的指数级增长关系 , 火灾往往就是从这样的“薄弱”环节进行“突破”,再加上其体量庞大,反过来又必须考虑其寿命问题,再结合不同使用人的现场表现,使得 在特定时间限制里的数量供需矛盾显得愈发突出 。所以,要想让灭火剂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够”用,能控制住更大比例的初期火灾,只能倒逼灭火剂降低成本以增大分布密度,进一步简化操作方式,并大幅延长其使用寿命,以此提升初期灭火效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消防站的演化趋势 社会消防:对付初期火灾就要简单粗暴 转自微信公众号36safety
2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行为的道德成本
热度 1 smallland 2018-8-3 23:03
孩子放学了,到学校门口找父母,父母在那里开小店,卖一些煎炸食品。父母说,孩子,来,没卖完的,你先吃点。 这只是想象中的场景,现实中或许不多,因为父母卖的东西可能不卫生,或是材料来源不可靠(比如食用油)。仅拿食用油来说,卖一份,或许能省两毛钱?生活都不容易,成本能低则低,没什么可说。不给自家孩子吃,就说明还有爱心。邻近的摊位或许明白,邻居或许明白,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如果邻居偶然路过,说,给我家孩子准备一份吧。回答说,这东西不能吃,需要的话等我回家单独做一点。邻居可能在心里说,够意思,多诚实的好人啊。 这就是行为的道德成本。在上述的情境中,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成本。卖出去的东西,吃了没有不良反应,就是好东西,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如果经常吃的孩子几年或十年后后患了癌症,那与我无关,谁知道什么原因啊,我可不是万宝路。 炒菜买回家,凉了,可能有一股怪味;买的馒头,凉了,咬一口掉渣渣。。。那肯定有问题。你会去找卖家?不会吧:街边或小区内的小店,到谁家买不是这样?我曾在街边买过一个老太太的桃酥,老太太说,放心,好吃;结果,吃起来还是一股怪味(严重怀疑油的问题)。 有的行为学家用经济学原理来研究动物行为,也能获得档次不低的国际奖项。动物行为总是伴随着风险和收益,没有风险或风险不大的行为,自然会很普遍。有些动物,也存在类似人类的道德感,就不用举例说明了。存在道德风险的情况下,动物们也不敢随随便便实施欺诈,比如,关于吸血蝙蝠的讨论,有兴趣可以上网查查看专家的分析。 道德风险的缺失是许多龌龊行为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比如骗死高中生的某个地方,据说诈骗成风,别人家靠诈骗盖起楼房,你老老实实,活该,骗不来钱,笨死了。 三句请安,VACCINE丑闻,等等,整个环节的问题都不会是极少数人知情,为什么老总不担心?我只要跟你说你家孩子和亲戚的孩子不用我的产品,我就不用担心道德风险。危害了别人,没危害你家,就足够对得起你了。 某左们习惯于用阴谋论解释自己的丑闻,比如VACCINE丑闻。然而,地沟油、白馒头,都是帝国主义的阴谋?似乎他们还没这么大的能量,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更多的人,把矛头指向监管。监管,的确是问题,但不是道德问题。没有道德成本,光靠法律能行?哪个国家的所有街头小吃全靠法律来约束? 你做的东西不给自家孩子吃,他会偷偷买别人的吃。到头来,互相毒害,谁都没话说。从雪白的馒头到透明的VACCINE,从地沟油到三句请安。。。或许做馒头的也在骂VACCINE,地沟油也在骂三句请安。
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创新疫苗监管机制的建议
热度 6 自我源于思考 2018-8-1 09:04
创新疫苗监管机制的建议 彭雷 2016 年山东疫苗事件中的“庞氏母女案”,引起全国关注。今天,作为一个重大民生事件,“长生疫苗案”再次引爆舆论热点。 舆论普遍把矛头对准了监管制度。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规中明确规定了疫苗生产、冷链储存、运输和冷链监测的要求。关键问题在于监管的机制不够灵活,且成本过高导致监管乏力。这必须要靠监管机制的创新来解决。 一、鼓励员工对企业不合规问题举报 2006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药品 GMP 飞行检查暂行规定》,建立了飞行检查制度,即事先不通知被检查企业而对其实施快速的现场检查。但实际执行中,飞行检查成本高,且易于成为形式。特别是地方药监部门对待当地的疫苗企业,检查的时候很容易懈怠。 在监管成本高的时候,可以鼓励企业员工对疫苗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的不合规问题举报,并对举报人进行保护。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降低监管的成本。 二、建立第三方的流动性抽检制度 药监部门于 2003 年就发布《关于印发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管理规定的通知》。目前的疫苗产品检验,虽然也有抽检的规定,但多由企业提供检测样品。所以这种抽检意义有限。 可以尝试建立第三方实验室流动性抽检制度,到厂家、经营机构、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待用产品。并把抽检的重点,放在使用单位(医疗机构)环节。有针对性地检测疫苗质量、效价。检测结果准时向有关部门上报,并可以由民众申请公开。 这种监管机制,可行性高,非常有效,并且成本可控。 三、建立疫苗商业保险制度,并覆盖疫苗不良反应诊断、救济、赔偿环节 在 2016 年重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也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建立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的机制”。 目前疫苗不良反应,是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一般由县级主管医疗卫生部门处理的。由于疫苗质量问题较多,不少受害家庭与地方政府纠纷不断,成为地方维稳的一个关注点。 在建立疫苗商业保险制度后,商业保险覆盖诊断、救济、赔偿环节,将改善这一状况。至于保险费用,建议由厂家、受种方各出一半的方式完成。 四、处罚形式应多样化 目前对问题疫苗厂家,主要有停产、吊销许可执照、罚款、召回产品、立案调查等几种办法。 2018 年 7 月 19 日,长生生物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被吉林药监处罚,原因是其生产的百白破经检验为“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罚没款 344.29 万元。这被媒体普遍认为处罚太轻。 但是,我们不能对造假、违规企业一棒子打死,如简单地吊销 GMP 、吊销营业执照等。而应当把企业责任人、质量责任人与企业分开来处理。 对于影响恶劣的案件,可以采取强制接管企业的办法,并且在处理中,可以强制解散企业现有的管理层、董事会,强制没收、拍卖企业控制人的股份。这样,既处理了责任人,也对企业一般员工造成较小影响。 目前,监管层面的法规已经相当完备,但具体的机制,仍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低行政成本、高监管效率为目标,创新监管机制,把监管与市场结合起来,有效地防范企业“过度逐利”的倾向,并且在较小影响行业稳定、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问题事件的处理,才真正符合国民的利益。
个人分类: 医药|11906 次阅读|20 个评论
ANL:氢燃料节省成本的商业测试战略
热度 1 mhchx 2018-6-7 10:53
根据 20 1 8年5月 30日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ANL)官网发布信息,由Rob Cockerill撰写的文章:氢燃料节省成本的商业测试战略。内容如下: 氢气革命正在进行,发展动力始终在建设中,然而,同样根本的“鸡和蛋”难题仍然在这个热门话题的辩论中出 现。 燃料电池车( FCV)制造商不愿意大量生产和销售没有足够氢气燃料的地点的汽车,而车站提供商不愿意建造没有足够燃料电池汽车的车站来使用它们。 燃料电池汽车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强大的氢气加气站网络,但这些站的资金成本仍然很高。 燃气世界 ( gasworld ) 了解美国能源部( DOE)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员提出的一个新兴解决方案可以显着降低成本并提高加油能力 - 帮助氢气在泵上与汽油竞争。 这个名为双层压力整合的概念 :压缩机 旨在降低氢气加气站中最大的资本成本之一。通过重新设想储氢方式和压缩机运行方式,压力整合策略可以将新氢气站的设备成本降低高达 30%,或者允许现有站点在不购买新压缩机的情况下将其加油容量加倍。 在 美国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 EERE)的燃料电池技术办公室(FCTO)的支持和指导下,阿贡研究人员 十多年 来 一直在评估氢输送和加油的过程和成本。经过实验室分析表明,压缩机和存储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成本,压力整合的想法在 2012年形成。 燃料电池倍增 - 看看它们蓬勃发展的原因。 “这真的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和好奇心,”领导这项研究的 阿贡 团队负责人兼首席能源系统分析师 Amgad Elgowainy说。“你怎么能减少压缩成本?” 仔细一看, 阿贡 团队发现站压缩机往往过大并且使用不足。设备在高峰时刻工作很努力,以保持压力高,当客户在泵上时气体流动,否则空闲。随着排空氢气供应罐的压力降低,该工作站有效分配氢气的能力也会降低。 Elgowainy指出:“由于供应压缩机的油箱压力下降,今天典型的油站设计中的一些车辆将无法满负荷运转,这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是一场噩梦。” 压力整理方法通过将供应存储分为两层来实现。在非高峰期间,压缩机将氢气从 2级容器转移到1级容器中,而不是闲置。 当压缩机随后补充另一套服务于加油泵的高压缓冲储罐时,它将从 1级压力容器中抽取。由于发生了非峰值压力整合,层1处于高压,压缩机能够实现比其他可能的更高的吞吐量。 “这不是新设备的发明,”Elgowainy说。 “这是一种加油方法的发明。”该方法可以与任何供应储存器一起工作,无论是固定式地面储存还是用管式拖车输送氢气。 由于压缩机只能使用合并算法在高压下运行,站点可以使用更小 、 更便宜的压缩机。压力整合也使得一个站点能够同时使用更多的氢气供应 - 超过80%,而在典型的站点只有约60%。这样可以减少氢气输送量,节省进一步成本并减少加油操作中断。 最后,新方法通过更持续地运行压缩机,有助于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而不是随着需求波动而定期启动和停止。 珍贵的商品 Elgowainy说,这个概念最终可能会有超越氢气的应用,并且会受益于其他气体燃料,例如压缩天然气燃料。 在过去的三年中,阿贡研究人员已经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测试并完善了双层压力整合概念。现在,得益于能源部技术商业化基金的奖励,他们计划进行真实世界的示范。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 Warminster的压缩机制造商PDC Machines正与Argonne合作开展此项工作。 “使用压力合并有可能降低加氢站成本,”PDC副总裁Kareem Afzal说。它还减少了台站的物理足迹,“这两者都是潜在氢站点的宝贵商品,”他补充道。 文献来源: https://www.gasworld.com/cost-saving-strategy-for-hydrogen-fuellin g-nears/2014810.article
个人分类: 氢能|3152 次阅读|2 个评论
IEA:政策和电池成本下降助推电动汽车再创新高
mhchx 2018-6-1 11:05
根据 2018年5月30日国际能源署(IEA)官网发布信息,强劲的政策和不断下降的电池成本推动电动汽车再创历史新高。 2017年全球共有约43万个EV公共充电器(照片:Shutterstock) 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一期的 “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17年全球道路上的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数量超过了300万辆,与2016年相比增长了54%。 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2017年占据了一半的销售量。2017年中国销售的电动汽车约有580,000辆,比上年增长72%。美国排名第二,2017年销量约为280,000辆,高于2016年的160,000辆。 北欧国家仍占有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电动汽车占挪威新车销售的 39%,使其成为电动汽车(EV)市场份额的全球领导者。在冰岛,新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总数的12%,而瑞典的份额则达到6%。德国和日本也出现强劲增长,两国的销售额比2016年的水平翻了一倍多。 电动汽车不仅限于汽车。 2017年,电动公交车从2016年的34.5万辆增加到37万辆,电动两轮车达到2.5亿辆。这些运输方式的电气化几乎完全由中国驱动,中国在欧洲和印度的注册量也在增长,其中电动巴士和双轮车的库存量均超过99%。 收费基础设施也在跟上。 2017年全球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私人充电设施数量估计达到近300万台。此外,2017年全球约有43万个公共使用充电设施,其中四分之一是快速充电设施。快速充电设施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尤其重要,并通过实现长途旅行,为提高电动汽车的吸引力发挥重要作用。 电动汽车的增长主要受政府政策推动,包括公共采购计划、减少电动汽车购买成本的财务激励措施、收紧燃油经济性标准和排放当地污染物的法规、低排放和零排放汽车的使命以及各种当地措施,例如根据污染物排放表现限制车辆的流通。 电动汽车的迅速普及也得益于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以提高性能并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但是,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并提高性能对于提高电动汽车的吸引力至关重要。据报道,这些都可以通过改进化学品、增加生产规模和电池尺寸来实现。随着向锂离子以外的技术过渡,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改进。 由于镍氢、锂和钴等锂离子电池组成的核心元件存在供应问题,电池化学的创新也将需要保持增长。全球钴产量的近 60%目前集中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因此钴的供应尤其面临风险。 此外,精炼和加工原料钴的能力高度集中,中国控制了 90%的精炼能力。即使考虑到电池化学领域的持续发展,预计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钴需求量将比目前的水平高10至25倍。 报告指出,确保在满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提高电动汽车的吸收率,需要采纳和实施最低劳工和环境标准。电池的环境可持续性还需要改善报废和材料回收过程。 展望未来,支持性政策和降低成本可能会导致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大幅增长。在国际能源署的新政策情景中,考虑到当前和计划的政策,预计到 2030年电动汽车的数量将达到1.25亿个。如果政策目标进一步达到气候目标和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如EV30 @ 30情景中,到2030年,道路上的电动汽车数量可能高达2.2亿。 国际能源署最新的跟踪清洁能源进展报告显示,电动汽车是 38种中符合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4种技术之一。 文献来源:https://www.iea.org/newsroom/news/2018/may/strong-policy-and-falling-battery-costs-drive-another-record-year-for-electric-ca.html
个人分类: 报告|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EIA预测美国煤炭需求未来数十年将保持平稳
mhchx 2018-4-2 15:52
根据2018年3月30日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2018年年度能源展望报告》,美国的煤炭处理 - 国内需求和煤炭出口 - 在年度能源展望2018(AEO2018)的2050年参考案例中保持相对平稳,即使许多燃煤电厂已经退役。未来三十年的煤炭处理平均每年7.5亿短吨(MMst),低于2008年的近12亿吨的峰值。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8 电力部门的煤炭需求对天然气价格的变化很敏感,天然气价格较高或较低的两个敏感案例表明这种关系的影响。 AEO2018参考案例是基于现行的法律法规。 政策的变化可能会严重影响煤炭的使用。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8 总体而言,煤炭处理主要受电力行业变化的影响,2017年国内煤炭消耗量为82%。美国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取决于燃煤发电量和煤炭发电机组的利用率 。 煤炭与其他发电燃料,特别是天然气的竞争,对发电能力的退出和利用决策都有影响。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8 2017年底,美国的燃煤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60GW(吉瓦),低于2011年的峰值310GW。根据已计划退出向EIA报告的情况,未来三年(2018-2020)内至少25GW的燃煤装机容量将退出。 在AEO2018参考案例中,预计火电发电量将从2018年到2030年下降65GW,2030至2050年基本上不会退役。 尽管AEO2018参考案例中没有新建燃煤发电装机容量,但预计燃煤发电量将保持相对平稳状态,因为煤电厂退役速度放缓,其余燃煤机组的使用率从2017年的56%增加到2030年接近70% - 与21世纪初的平均利用率相似。 煤炭发电量现在仅次于天然气,超过了煤炭,成为2016年美国发电量的主要来源。在AEO2018参考案例中,尽管退役和利用率较低,由于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增加,但煤炭在美国发电总量中的份额从2017年的31%下降到2050年的22%。 天然气的成本高于煤炭,2017年天然气平均成本为3.47美元/百万英国热量单位(MMBtu),而煤炭为2.15美元/ MMBtu。 但是,由于天然气发电厂通常效率更高,2017年,天然气发电厂的发电成本更接近煤电厂。天然气发电的平均成本为每兆瓦(MWh)大约26美元,而煤炭为22美元/ MWh。 Sourc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8 文献来源: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35572
个人分类: 煤电|2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众,演员,抑或自娱自乐
yanghualei 2017-4-11 07:23
这段时间一直在想,自己想要什么,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是自己喜欢的,一则不想浑浑噩噩的过,二则也不想在喧闹的人群中迷失自己。 每一个人都想作为一名演员,成为焦点,被别人关注,那相比表演权,因为没人喜欢被忽略,所以也许观众权是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的,当然也是最平等,也许是最公平的权利。 作为一个观众,看别人的表演,也许是不付出成本,又能够让自己心情愉悦的生活状态。
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SpaceX通过一级火箭重复使用降低发射费用为时过早
spideressxy 2017-4-1 10:00
昨天,SpaceX“二手”火箭成功发射回收,美公司欢呼航天“革命”。 普遍认为,运载火箭的成本很快会大幅下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 人们通常喜欢简单的因果逻辑, Spacex 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通过一级火箭重复使用,成本可以在当前的基础上再降低一半以上。故事是这样的,运载火箭的成本 95% 是硬件, 5% 是推进剂,一级硬件占比 60% ,所以一级重复使用 10 次,可以降低成本 50% 左右。 事实上,按照这种简单的故事思考,经常会远离事实的真相。航天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结论,这里重点看看两个案例。一个 spacex 在 15 年前讲的另外一个故事。还有一个是 35 年前,航天飞机立项的故事。先看 2002 年 spacex 成立时,目标是研制小型运载火箭,将 500 公斤级的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成本降到 100 万美元以下。到 2007 年, spacex 研制的法尔肯 1 号三次发射失败,最后一次(第四次)取得成功。但是,法尔肯 1 号再没有进行过第五次发射了。再看航天飞机, 35 年前立项时,目标是通过二级可重复使用,带回一级的三个主发动机,降低发射费用,同时提高可靠性到 99.9% 。 35 年过去,航天飞机项目不得不在 2011 年终止,一直到今天,美国还没有恢复载人航天运载能力。 30 多年,航天飞机共发射 114 次,炸毁两次,牺牲航天员 14 名。可靠性只有 98.2% ,总费用达 2000 多亿美元,平均一次发射 20 亿美元,扣除研制费用,一次使用成本 10 亿美元左右。平均一年发射不到 4 次。按照中国载人航天 10 亿人民币运载三人进行估算,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运载 7 人,载人单位发射费用是中国的 3 倍。总结一下,美国 spacex 和 NASA 自己说的故事并不可靠,甚至还很离谱。 下面采用估算方法对一级火箭重复使用降低发射费用问题进行分析。包括 spacex 故事中没有明确说明的三个方面,分别是运载能力、人力和研制成本、可靠性。首先需要说明, spacex 通过提高运载能力、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可靠性,已经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只有美国联合发射联盟(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联合而成)的三分之一。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重复使用第一级,再进一步降低成本,还会遇到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那就是重复使用带来的运载能力下降、人力成本上升、可靠性下降。 首先,为了重复使用第一级,需要消耗推进剂,使得已经飞到 60 多公里高,而且还有 1.5 公里每秒的速度向前飞行的火箭,调转飞行方向,平稳地降落在回收平台上。这个过程消耗了 10 吨左右的推进剂,损失运载能力大约 30% 。第一级火箭的硬件成本也只有 1800 万美元,占单次发射的 30% 。也就是说,如果不重复使用,就可以提高 30% 载荷重量,两者基本相抵,单位载荷的发射成本大致相当。 再看人力成本,假设人力 300 人,每人年工资 10 万美元,原来每年 10 发任务。重复使用导致人力增加 30 人,材料试验费用(按照美国航天每人平均 50 万美元材料、设备和试验支出估算)增加 1500 万,单发人力和研制成本增加 180 万美元,加上原有 300 人力成本,每发 300 万,总计人力成本约 500 万美元。问题在于,如果不增加发射频率(年发射次数),人力成本是无法降低的。这正是航天飞机高额使用费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估计一下可靠性。当前, spacex 共发射法尔肯 9 号 32 次, 2 次失败,还有一次部分失败,预计可靠性 95% 。即二十次发射损失一次,假设卫星成本是 6 亿美元,约是单次发射火箭成本的 10 倍,意味着可靠性成本占发射成本 50% ,达 3000 万美元。重复使用 10 次,如果还要保证总体 95% 的可靠性,一级单次运行的可靠性要提高到 99.5% 。因此,需要在原 95% 可靠性工作的基础上,叠加一轮 90% 可靠性的不同试验方法成本(等效为另外一支同等规模的人力和试验,进行交叉检查和验证)。简单估计,一级原可靠性成本占 30% ,约 1000 万美元,需额外增加 800 万可靠性成本。 在可靠性增长方面,不仅需要物质和人力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参考飞机,要成千上万次飞行试验。假设火箭重复使用需要 1000 次,每年 20 次发射机会,需要 50 年。考虑到技术进步,预计需要 15 至 20 年时间,重复使用技术可以成熟,达到 95% 的总体可靠性指标。 总结一下,使用当前的技术思路,在不大幅增加发射频率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需要增加 200 万美元每发人力和试验成本用于重复使用技术开发;重复使用第一级带来的硬件费用减少和运载能力损失费用大致相当;为了保证总体相同的可靠性,需要增加 800 万美元每发的可靠性成本。而且,预计需要 15 到 20 年的时间,才可以达到主流运载火箭的总体可靠性水平。
3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谓完美的灭火技术?
热度 2 dfedhw 2017-2-6 12:16
从古至今,随着可燃物材质以及建筑空间结构的变化,无论手动还是自动,灭火技术一直在不断“进化”,仅从实际功能发挥来讲,技术提供方自然无法承诺百分之百,然而对于每一次遭遇火灾的用户而言,无疑都希望技术能够百分之百奏效,细细想来:或许只有各项指标都足够完善的技术,才能够弥补这两者之间的缺口,那么,一项能够称得上“完美”的灭火技术,到底应该满足哪些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1. 灭火剂永远不失效,针对火灾能及时启用,输送速率能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实际灭火需求,不断供,且动力可靠,不受火灾及爆炸的影响; 2. 即使经历漫长的等待期,关键时候启动方式或机构绝对可靠,既不会拒动,也从不会误动(无火灾时不启动、未起火区域不启用); 3. 周围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不会影响灭火功能正常发挥; 4. 灭火设施不能对生产生活有所妨碍,无论日常还是使用过程中,绝不可因此伤及人员,甚至连极小概率的危害事件(如窒息、触电)均不可接受,灭火过程也不会阻碍和耽搁人员逃生; 5. 整体价格低廉,灭火剂以及设备设施的成本其实是整个防火体系中的 核心问题 ,成本降不下来,分布密度就不够,密度如果保证不了,遇到紧急时刻,灭火剂就无法迅速及时到位,数量跟不上,即使灭火性能再好,一切都是空谈。 【更高要求】 1. 灭火剂足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火灾,对允许扑救的可燃物没有限制,灭火剂对火灾现场物品的损毁程度轻微,甚至还可以在火场中被重复使用; 2. 操作流程力求简单,便于所有人员能轻松掌握和使用,相关技能不致因时间变得生疏,确保在任何突发紧急状态下,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3. 灭火行动展开对集中指挥的依赖度极低,因为火场中信息的搜集、传递、决策将耗费掉宝贵的救援时间,火势可能因此变得失控; 4. 灭火剂的输送不受交通堵塞及地形条件的制约,高层及地下建筑的长距离输送同样不存在问题; 5. 灭火剂性质稳定,无压力存储,符合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灭火设施平时不会遭受人为破坏及偷盗影响; 6.使用或安装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既可以采用标准化定制,也可以个性化设计,拆除方便,可以循环再利用。 7. 全过程最简化设计,避免复杂带来的更多不确定因素,维护费用及工作量极少,最好是免维护、免值守、免巡检。 从市场选择的角度看,技术自身的任何一项明显缺陷都可能导致被全盘否定,即使其它条件再优越,因此但凡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灭火技术,能够随时稳定地发挥功效,足以为用户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如此堪称:完美。 水火沙的物流世界
3915 次阅读|5 个评论
药价虚高问题大家谈(2)流通有成本药事是服务
热度 1 francy 2016-12-28 11:10
首页 时政频道 国内 正文 药价虚高问题大家谈(2)流通有成本药事是服务 2016-12-27 21:53   来源: 光明网   我有话说 2016-12-27 21:53:38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方舟 光明网12月27日北京讯(记者 沈阳) 12月26日本网的《 药价虚高问题大家谈(1)》登载之后,得到了很多业内专家、行家、媒体同行的认可和鼓励,感谢大家对这个系列采访报道的支持。本篇继续整理收到大家回答的观点。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流通有成本药事是服务 一、药价虚高问题不能一概而论 要有科学客观论证 杜玉祥(辽宁建联医药董事长、辽宁省抚顺市政协委员): 药价虚高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盲目地一刀切说事,要有科学、客观论证存在问题,有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 当治病救人的药品一味低价格、厂家生存不了即停产,公众无药可用;甚至存在药品被逼上价格死角,药品连一瓶矿泉水的利润都不如,此时药品生产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生产,另是掺杂使假的假冒药品流入市场。老百姓常用的普通药品都不见了,许多摇身一变成为高端大气广告品,有的则彻底消失了。 对药品产业链条的真正了解,也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降低药价需要多管齐下。 二、“药品虚高”的概念需要准确表述才能找对策 江小平( 昆山凯之佳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 :媒体报道的“药品虚高”应该是指“药品流通渠道的价格和医院的中标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个和药品出厂价(进货成本)的高低无关、而是和现有公有医院的药品采购体制以及政策有关。只有把公有医院里的医和药彻底分开,才能斩断医药代表和医生之间的利益链,才能让一些药品特别是一些救命药价格回归自然。 黄松(湖北日报新媒体集团楚天神码常务副总经理):12月24日,央视报道药价虚高,剑指医药代表、医生共同非法牟利是产生这一虚高的重要因素。我不这样认为。对老百姓,药品是不可还价的商品,为什么不可还价?因为国家专控,国家定了就定了,价格不由交易双方讨价还价来决定。所以不存在虚高的问题。要说有虚高,就是药价管理部门出了问题。 那么医药代表、医生共同非法牟利,也如央视所言,是客观存在的。其主要问题是,让老百姓把本来可以不买的药买回去,把本来吃30块钱可以痊愈的病变成吃300块的药。为什么会这样?医药代表以回扣作饵,医生受利益驱使,还有医院的创收机制引导。目前正在进行的医改,正是在纠正这一问题。 三、直接推高药价同中国药品生产流通现状有关系 杨联亮(浙江为诚医药集团董事长):目前各大工业产供销一是由自己建设,在产值规模都不大的情况下,势必造成流通成本很高;另一模式是靠代理商销售,中国地方这么大、势必建立分省、地、县的各级代理商,代理商过多,代理规模大,也需要高利润支撑;这二种模式都直接推高药价。 在发达国家,这些普通药品根本不需要如此层层代理,直接交由第三方供应平台负责推广,第三方平台通过供应链管理做大规模及降低成本。只有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强大了,专业化分工格局才会形成,药品通流成本才会下降。 李文杰(济南漱玉大药房董事长):药品实施一致性评价会让药品质量提高了,同时也给生产企业每一个品种增加了很多质量控制成本,原材料成本增加了,药价一定会涨很多。 最近厂家过来要求提高供价的非常多,提价幅度30%左右。 【采访后记】 有国内外贸易知识的人都知道,药物作为健康保障特殊商品,药事是服务。从流通环节计算:药品从研究(采集)、制造到合格出厂,只是药物作为商品的流通众多环节中的第一环(制造),它从出厂价到消费(被吃了、用了)还有保存、运输、医疗服务的增加成本增加,通常加上利息、税收(商业环节税、企业所得税)、人员、场租、运输耗损(过期丟掉)等成本,如果还有较长存储时间,还有检测费用等,没有3-4倍出厂价作为用户购买价,根本就是亏损经营。 最近有人预测2017年药品生产原材料还会增长20%左右,李文杰董事长提到有的已经提出30%左右涨价,基于这样的商业常识,你认为目前关于药价虚高的结论或者判读是否有些更值得客观的说法? 光明网记者将在下一篇继续跟踪报道。 【相关新闻】 《药价虚高问题大家谈(1)医生医疗机构社会药店如此说》 http://politics.gmw.cn/2016-12/27/content_23351750.htm
个人分类: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专利官司缠身”反映企业缺乏核心创造力或关键技术垄断保护不够
ericmapes 2016-12-25 20:08
“专利官司缠身也可能是反映企业技术实力的一个有效指标”评论:缺乏核心创造力或关键垄断保护不够暨待调整专利战略 原因在于:专利保护要形成有效网络才行,否则存在盲点、盲区,很容易被专利流氓狙击,以便有利可图。而专利流氓可促进专利申请的严密性和网络保护,申请方需要增加保护成本,否则可能遭受更大损失。 附上: 专利官司缠身也可能是反映企业技术实力的一个有效指标 武夷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1023122 人们一般用专利授权数、三方专利数、专利被引用状况等指标来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此外,我还觉得,如果一个企业老是卷入专利诉讼,那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公司技术实力不凡。如果这个公司很弱,即使人家告赢了,也捞不到多少油水,因此就 没有太大的兴趣来告它。随着国际竞争与企业竞争的加剧,今后的专利诉讼只会增多,不太可能减少。 2015 年,是美国有史以来专利诉讼最多的一年。2011年有3499件专利诉讼案,2015年8月时有人估计,全年专利诉讼案将达到6100件左右。被告的大多数是技术公司,2015年上半年,卷入专利诉讼最多的5个公司分别是苹果(35件专利诉讼案中的被告)、三星(33件)、惠普(32件)、阿特维斯(25件,著名药企)、亚马逊(24件)。 当然,官司缠身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2014年,《哈佛商业评论》报道的一项研究指出,专利流氓每年使被告公司付出的直接赔偿额约有290亿美元,而专利诉讼每年导致美国企业的总体损失为600亿美元。当年,在电报业务通行的早期岁月,每件专利诉讼案给企业带来的平均损失是5万美元左右(现值),如今每件专利诉讼案导致的平均损失高达2100万美元。即使考虑到如今公司规模较大的事实,控制公司规模变量后,现在遭遇专利诉讼而产生的平均经济损失也要比当年大一个数量级(10倍于前)。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零成本或零投入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语言表述。
geneculture 2016-9-3 08:46
本人发现“零成本”或“零投入”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语言表述(这个论断在春季杭州我就明确地阐述过),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晨来灵感再次想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觉得有必要在科学网再做一个立此存照式的相对正式的阐述。 为什么我会认为 “零成本”或“零投入”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语言表述?理由如下: 首先,需要做一个语言分析。什么叫做 “零成本”或“零投入”?为何说它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语言表述?零是在数轴上位于正负数之间,发挥着零界点的作用。成本或投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问题或歧义就出在这里。 精准地发现问题是极为重要的,之后,就可进一步尝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后面这两步,就预留给读者自己来尝试获得自己个性化的分析及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吧!呵呵…(开卷有益,启迪为本,一对一咨询单列)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创小说】怂人怂事之“俺要被狗咬”
pinganyuanli 2016-6-11 00:00
【原创小说】怂人怂事之“俺要被狗咬” 群友耿哥 告诉 俺 一个好项目,打狂犬疫苗一个疗程要400块,两年内不用再打,两年是730天,如果每天出去让狗咬一次,可以咬730次,每次狗的主人给你400块钱,两年下来除了成本可以赚290000元。 并善意的提醒俺: 不要找大狗,咬死了就 去逑 了 。 事实上,俺当年落魄的时候,也不是没动过那心思,还总结过一些行之有效的绝招、怪招。 最先想到的不是被狗咬,而是捉狗。在乡下,农民伯伯们喂狗,并不是当宠物对待的,只是为了看家护院。并且,农村的狗大多是土狗,不值钱,所以大多没有用绳索栓。 俺捉狗的办法有二。 第一种方法,先在某地点找一颗大树,把绳子的一头系在树干上一米五的高度,然后在离树干一米半的地方把绳子打个活套,套的直径 40公分,套中间是我从肉店的垃圾堆里捡的一块骨头。俺的想法是,俺先去那边挑逗狗,让狗追俺,俺就往绳套这边跑,然后顺便抓起绳子的另一头,狗看见骨头,自然就放弃对俺的追赶,直奔骨头。俺呢,看狗头一咬骨头,就马上拉绳索,绳索弹起,正好套在狗脖子上,俺一用劲,绳索收紧,狗先是被勒得翻白眼,也叫不出声,然后,就牺牲了。农村有个说法,说杀狗要勒死,这样不出血,煮熟的狗肉香。但俺们没想到的是,俺们没狗跑得快,被俺撩起的狗比俺跑得快,俺还没有跑到绳套前,就被狗结结实实咬到了屁股上,裤子烂了,屁股上由一个眼儿变成了五个眼儿。虽然好了伤疤,俺们也没忘了疼。 于是总结了第二种方法。找一喇叭,绳子从喇叭小口穿过去,找一块肉,系在绳子那头,扔过去,等狗咬到嘴里,俺把绳子抬高,喇叭大口朝前顺着绳子滑下去,正好套在狗嘴上,狗嘴里有肉,它舍不得吐出来,又被喇叭箍住了嘴,叫不出来,退不出去,这样,俺就把狗拉到僻静处,弄死它,卖掉。然而,俺哭了。那狗看见肉猛然一口咬住,回头就跑,俺还没反应过来,狗就没影了。这次偷狗,俺不但赔了一块肉,连绳子也搭进去了。 痛定思痛,终于想起了一句古训:“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舍不了媳妇套不住流氓”!然后俺们决定学习佛祖割肉喂鹰的大无畏精神,先打狂犬病疫苗,之后撩狗让它咬,然后找狗主人索赔,最后下馆子去。 其实找狗主人也是有讲究的。最好找那些爱狗人士。有个电视节目叫《事后诸葛晾》,上面一个女嘉宾是爱狗人士,她爱狗爱到什么程度呢?看她怎么说:“我看到那些狗被饿的奄奄一息,当时我就哭了。我爹死的时候我都没掉眼泪。”这种人,为了狗,可以倾家荡产而不惜。这类人是首选。 还有就是找那些喜欢把狗当做宠物的。一看到俺被她亲爱的儿子或者女儿咬伤,她们往往会非常激动,一边埋怨一边为自己的宠物进行辩护,她坚定的认为你不如她的小狗,被狗咬了,不,被她儿子或者女儿咬了,总是你的不对。这个过程,俺不能为自己辩护。只是静静的坐在地上,让伤口静静的流血,同时也让眼睛静静的流泪,为了让静静的行人、路人看不过眼,不再静静的走过去。事实证明,在路人的谴责下,那女人最后总是不屑的把几张百元钞票砸在俺们的脸上。脸上被砸钱的感觉真爽!那一刻,俺们心里真的是乐开了花。 再有就是找那些喜欢养狗的大老板。这需要时间来踩点。一旦运筹帷幄成功,这些老板不但第一时间会把俺送进医院,还会赔上几千块钱。但切记,不要找那些黑心的小煤窑老板,那会要死人不偿命的。也不要找位置太偏僻地方的老板,人家搞死俺们就像搞死一个蚂蚁。更不要找有摄像头的地方撩狗,人家会回放视频,最后俺被狗咬了也白咬。这本亏不起。 总之,被狗咬也是有很博大精深的学问滴。没有以身试咬几次,入了行也是个怂货。 俺们又要上班被狗咬了,没时间了,临出门前再次给大家总结一下,土狗没身价,除了农村养,农民伯伯也不容易,我们还是要有些同情心,要有些职业道德的,那就是不能撩土狗去祸害农民伯伯。藏獒一般是某些土豪或者单位才有,咬到的几率比较小,但危险系数最高,特别是藏獒,站起来刚好咬到人的喉咙,估计能一咬毙命。把握最大的,就是撩迷你型的小狗,它要是不咬俺,俺就臭揍它,让它“狗急了咬人”,此时一定要把握火候,被它咬一下就马上按住它的脑袋,然后走到大街上开始大声吆喝:“这谁家的狗?怎么放出来咬人?”这些小狗咬一下连肉都扯不开,幸运的时候,只会留下几个参差不齐的牙印,连血都不会出,所以这类狗的安全性最高。 至于想让狗咬的办法,据俺的经验,就是和它抢食物吃,先扔一小块肉,看见小狗去吃的时候,俺们也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冲上去,直接伸手从狗嘴里夺食,此时有一个至关要点,就是只能用手抢,不能用嘴抢,用嘴和狗抢食有不够明智的嫌疑,何况我们人类的嘴巴没有狗嘴吧长,抢食时没有优势。还有,手被狗咬,离命还远着呢,嘴巴被狗咬,正处于敏感三角区,容易被感染,离命太近,不够安全,还有破相的可能——俺总不能不要脸吧。
个人分类: 东西乱弹|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习总打铁,铁总打太极
热度 1 cgh 2016-6-9 04:29
习总打铁,铁总打太极 习总打铁自身硬。自身硬不硬不知道,铁总的太极功夫还是了得的嘛! 高考刚结束,铁总就给全国人民出题了: 什么叫恢复? 什么叫最优方案? “你要恢复 350 ,那没有技术问题。” “好啊,那就上吧。” “那要增加成本和风险。” “那你是公司按市场来吧。” “原来因为安全关注降速了,现在你说上多少,咱坚决上。” 铁总高在 ,你和他谈政治,他和你谈技术;你和他谈技术,他和你谈经济;你和他谈经济,他和你谈政治。 2016年6月3日: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7/48931950_0.shtml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称,习近平在与该校教授贾利民进行交流时,有一条既关乎民生,也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疑问。他问道,从技术上来看,我国是否有条件在全国高速铁路网全面恢复350公里时速的运行?在交流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还不时就高铁恢复速度和高铁持续创新等问题,向身边其他领导同志作出明确指示。 其实,关于高铁提速的呼声在民间一直很强烈,每年全国“两会”,都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中国高铁逐步恢复到 350公里的设计时速运营。” 2016年3月初 http://news.dahe.cn/2016/06-07/106960828.html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接受本报采访后,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再次就高铁提速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高铁提速,技术上有没有问题?“完全没有问题。”王梦恕斩钉截铁地说,时速跑 385公里都没有问题。但是,安全度跟可靠度会降低,可能会出现毛病。运营成本也高,经济性上也会有所降低。” 2016 年 6 月 7 日: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80491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表示,“目前中铁总将最高时速限定在 300公里,主要基于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考虑。如果将最高时速提升至350公里,动车组的运行成本,比如用电成本和损耗会有提升,因此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性在内的多方面因素” 如何看待高铁恢复 350 km/h ?
个人分类: 杂谈|111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恐怖] [出马仙之驱邪特工队(2016)][720p][中国大陆][主演:谷丰
lcj2212916 2016-3-27 20:06
导演:姜锡涛 主演:谷丰/ 姜锡涛/ 崔晓静/ 周扬 看点:虚拟时空恐怖荒诞奇幻网络大电影中成本 简介:讲述古风求助以出马弟子江涛为首的驱邪特工队,因为古风觉得女友周扬有些行为反常、精神恍惚,疑似撞邪。江涛表示这单生意不好解决,古风生辰八字命格奇特,如果帮古风帮愿意协助自己解决另外几个难搞的灵异事件,他才愿意帮助古风解决女友周扬之事。至此古风开始了与驱鬼特工队一起降妖伏魔的灵异旅程,而驱邪特工队成员之间貌似面合神离,古风觉得深陷在一个阴谋之中,而一系列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s/XZS146823406 http://www.yimuhe.com/file-3017429.html
2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冰聊专利:以小博大,专利成本知多少
热度 2 bingbing800 2016-3-18 22:32
华冰聊专利: 以小博大,专利成本知多少 近期,扑朔迷离的股市让很多的股民心碎一地,有些甚至迷失方向。股市里,大家都希望低买高卖,花小钱赚大钱。而在专利申请中,我们一样可以以小搏大,以少博多——动辄几千万元的专利许可费,你知道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吗? 总体来说,申请专利的成本包括三大块的费用:申请过程中的官方费用、年费和代理费。 官方费用 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官方费用就是为了获得专利权,国家知识产权设定的需要交给国家的审批费用。这部分费用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有明确公示,明目繁多,因为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事项,网站上应有尽有地向大众展示了官方费用的明细。但是,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专利申请,绝大部分网站中的费用是不需要的,因此,笔者只是以正常专利申请时的费用作说明,特定的案件可能会产生其他的额外费用,也是正常的。 专利包括三种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专利提交到授权前,发明需要提交的费用为3450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需要提交的费用为500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授权后,发明需要提交255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需要提交205元。 因此,发明在授权前的官方费用是3705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是705元。 获得一件专利权,费用其实不多;要不了多少钱嘛,很便宜啊……是不是有人会这样想? 但是,这样的想法忽视了一项很重要的费用:年费! 年费 有人说专利跟孩子一样,不仅要生,而且要养,说的就是专利年费,即每年都需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交一次费用,以维持专利权有效。 专利年费并不是等额的数字,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费用会越来越高(如果一件专利在越来越贵的年费前提下,依然维持有效,则一般会认为该专利为专利权人带来了较好的市场收益),具体数额如下: 发明专利第1~3年每年900元,第4~6年每年1200元,第7~9年每年2000元,第10~12年每年4000元,第13~15年每年6000元,第16~20年每年8000元。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第1~3年每年600元,第4~5年每年900元,第6~8年每年1200元,第9~10年每年2000元。 如此算来,以专利申请第一年就拿到专利权为例,拿到一件专利证书,发明专利需要支付的官方费用是4605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需要支付的官方费用是1305元。 上述的官方费用,在某些前提下是可以想办法省一些的。专利法规定:“申请费、实质审查费和自授予专利权当年起三年内的年费可办理费用减缓,以个人名义申请减免85%,以单位名义申请减免70%,两个及以上个人申请减免70%,两个及以上单位申请不予减免。另外,申请复审的复审费也可以申请费用减免。” 因此,在假设没有旁枝费用的前提下,从申请专利到拿到专利证书,如果申请发明专利,不享受费用减缓时,需要缴纳4605元;以个人名义申请费用减免后,需要缴纳1205元;以单位名义申请费用减免后,需要缴纳1850元;以两个及以上个人申请费用减免后,需要缴纳1850元。 如果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不享受费用减缓时,需要缴纳1305元,以个人名义申请费用减免后,需要缴纳575元,以单位名义申请费用减免后,需要缴纳740元,以两个及以上个人申请费用减免后,需要缴纳740元。 代理费 除了官方费用,在专利申请时,不得不说的就是代理费。代理费用用于聘请专业的专利代理人,为专利申请提供专业服务。在中国,能提供的专利代理服务的执业代理人有11000多人,能接受申请人委托办理专利代理业务的服务机构有1100多家。这部分费用在我国尚属于不透明市场,各服务机构的费用不同,不同地区的普遍收费标准也不同,不同专业的申请,费用也会有差别。以北京市场为例,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一般在6000至20000元之间,实用新型的费用在4000至15000元之间,外观设计的费用在1000至3000元之间。 如果申请人具备专利申请的专业技能,可以选择自主申请,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专利代理费,同时避免技术在专利申请前让他人获知。但是,绝大部分的企业或个人都不具备这样的专业技能,其要求不仅在理解技术,而且要熟知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同时还要具备跳出既有技术的限制,为技术提炼出较好的保护范围,能同时做到的人比较稀缺。如果保护不当,则有可能导致专利技术不仅没有实质性保护,反而将技术无偿地公开让世人知道,为竞争对手和同行提供了窥视和学习的好渠道,得不偿失!因此,禀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一原则,笔者坚定地建议将专利申请这种专业要求较高的事情,交给专利代理人处理。 【本文于2015年7月13日在中国科学报第八版-平台刊发】 华冰,专利执业代理人 知乾知识产权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总经理 知乾,使创新技术更值钱! 公司网址: www.zhiqianip.co m 联系电话:400-0303-972 010-62580655
个人分类: 专利|3029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大行情-丙烷脱氢制丙烯
yanhuasanman 2016-3-17 21:49
石油裂化制烯烃随着经济发展和原油未来价格上涨慢慢的开始退出历史,慢慢的淡化,减产,,页岩气的大发展促使丙烷的大发展,丙烷的发展必然带来丙烯的发展。聚丙烯PP被大家认可,接受,应用和研发应用越来越贴近生活,pp大环境,大需求,未来丙烯市场依然供不应求,丙烯依然处于大环境,有利润的空间中。丙烷脱氢依然有气候,依然大有可为。 技术都差不多,差的就是设计的和运行的综合能耗,综合成本。每个工艺的设计与实际运行工况都存在差异,运行的实际中能把综合成本降下来,在竞争的大环境中可以乘风破浪,优势明显。 下节谈谈燃气轮机未来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怎么才能做到优化能耗!
个人分类: 工作心语|1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多挣钱,不如多生孩子——少壮不努力生孩子,老大徒伤悲
热度 12 yanghualei 2015-10-16 06:41
未来 30 年,如果你积蓄 100 万养老,不吃不喝,不玩不看病不随礼,在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社会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 30 年之后,按照当前日本的标准,平均工资 3 万多,所以最多请 2 年半的保姆,这样还是不吃不喝不看病不旅游啊,就两年半办,还有 10-20 年的光阴,该怎么办,这样晚景多凄凉啊。 有人说,可以国家借贷,希腊就是例子。有人可以吸取发展中国家人口和资本红利,国际形势不同了,未来是世界普遍进入老龄化。有人说靠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多老年劳动力,都下岗吗,产业升级也会面临困境。有人说商业保险,保险公司也需要有投资收益,老龄化下资产价格有下降的趋势性,能有收益吗,当然商业保险类似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有人说,可以靠社会养老, 实际无论是商业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是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家庭儿子无法养家庭老人,社会儿子就可以养社会老人 ?有人说,我有儿子啊,但是就一个儿子,儿子不工作吗,儿子不需要挣钱吗,在老龄化社会力,本来劳动力就少,劳动抚养老人的机会成本多高啊。有人说,国外移民吗,你愿意神州大地将来是其他人种的家园吗? 所以未来 30 年, 存钱不如存人( 老龄化下,因为未来人越来越值钱,钱越来越不是钱 ),少壮不努力生孩子,老大徒伤悲( 老年凄凉,膝下无人,生理、心理以及物质上的窘迫 ) 。 最后,我们当前的社会文化,一定要重视家庭,一定要回归家庭,不能太过于活出自我,当然这也是西方,特别美国现在所追逐的,回归家庭生活和家庭养老,使得美国生育水平一直保持在更替水平左右。最后,送大家两句话, 只有节欲,才能生育;家庭有希望,国家才能有希望 。 20 年后,甚至是 10 年之后,你想下磊哥当天的话, 当前挣钱不如生孩子 ,也许会感觉到有点道理。 PS:深刻的感觉到,艺谋兄早已认清了形势, 大彻大悟, 拍电影不如生孩。
4834 次阅读|23 个评论
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成本危机?
niehuihua 2015-9-27 08:27
前不久,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 (BCG) 发布的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表明,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如果美国的成本是 100 ,那么中国的成本就是 96 。 中国制造业成本仅比美国低 4 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主要有三个原因:工资上升、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能源(电力和天然气)成本上升。这几年,很多企业都将制造业基地从中国大陆转移到东南亚,甚至转回美国(例如纺织业)。以至于 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感慨:“反正我是没有料到这么快中国的成本优势就没了,十几年的时间就没有了!” 我没有周其仁教授那么乐观,因为我至少五年前就预计到了中国制造业成本的拖累之处,因此今天绝对成本优势的丧失并不令人奇怪。 何解?一件产品的总成本包括两个部分:生产成本,交易费用。生产成本由要素价格构成,是直接的看得见的成本。交易费用指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各种费用,包括搜寻价格的费用、谈判的费用、监督和执行契约的费用,以及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费用,也可以统称为“制度运行的成本”(张五常)。至少在五年前,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在生产成本方面有优势,但是在交易费用方面只有劣势。这意味着什么呢?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按理说在中国销售应该比在美国销售的价格更低。因为产品离中国市场的运输距离近,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类似,而美国距离远,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是陌生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电子、服装、机械产品, 虽然是“ made in China ”,但是在美国却卖得更便宜。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呢?就是因为美国市场经济发达、法治完善,制度运行成本低,导致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了一大块。而中国,因为腐败、管制、浪费、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致使制度运行费用高过美国,这些交易费用最终都体现为各种附加在产品上的税和费。 我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期间,体验到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倒挂现象,于是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 《为什么“中国制造”在美国更便宜?》 ,发表在2010年的《经济学家茶座》上。结果,这篇文章2010年底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涯论坛的“关天茶舍”将此文放到了头版头条,当时的点击数超过50万次!之后,中央电视台以及多家报纸杂志都采访我,或者报道了这一现象。此后,时寒冰、韦森等人也对此话题高度关注。据说,此文甚至惊动了高层,有关部门为此还专门进行了解释。我无意中击中了国人的“痛点”。本是无心插柳之作,却几乎注定要成为我此生流传最广的文章,但它并非学术论文!( 点击此处可以查看天涯的页面 ) 回到今天的正题。既然由于交易费用的摊销,导致中国制造业的总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与美国相差无几,那么如何降低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呢?其实,知道原因了,对策就很简单:加快市场化改革,破除各种垄断力量,减少价格扭曲,各种杂费就自然降下来了;澄清吏治,革除腐败,减少浪费,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税收就可以降下来了;加大创新力度,“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产品利润率就上去了,价格贵一点也无所谓。关键是,政府做不做得到? 今天重新推送此文,以为纪念,更以为警示。——聂辉华 2015年9月27日 文 / 聂辉华 一、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价格 最近几年,中美两国之间物价的差异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一个热门问题是:同样是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为什么在美国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例如,我自己在波士顿市中心的梅西商场买了一件哥伦比亚( Columbia )牌子的羽绒服,上面明确标示“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售价是 69 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 470 元。但是,一模一样的衣服在中国北京的王府井商场通常要卖 1000 元,比美国的两倍还高。同样是中国制造的苹果手机 iPhone 3 ,在美国卖 600 美元(约 4000 元),在中国则高达 6 、 7 千元。最近流行的苹果 3G 版平板电脑 iPad ,我在哈佛大学电脑专卖店里花 670 美元(含税,大约 4500 元)买了一个,而这款产品在中国市场已经炒到了 6000 元以上。最广为人知的案例应该是著名的 Coach (寇驰)皮包了。在美国郊区的品牌直销店( outlet ),一个普通的 Coach 包大概 100 美元,但是在中国则售价高达 1500 元左右,翻了一番。类似的产品还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中国制造的服装和运动鞋品牌,它们在美国的售价往往不到中国的一半。 巨大的价格差必然导致大量的套利者。在美国 outlet ,中国人采购队伍往往蔚为壮观,出手阔绰,横扫各大品牌,简直是如狼似虎。我就亲眼目睹一堆中国人从一个华人旅游大巴里出来,然后直接杀向 Coach 店,以至于 Coach 店门口立刻排起了长队,而队伍中有一半都是中国人。店里的售货小姐忙得不亦乐乎,此刻恨不得会说中文。因为 Coach 包价差太大,又非常畅销,所以往往一个中国人非得两手都拎满了包才出来。据说,一些地方的 Coach 店不得不规定,每个人最多只能买 10 个!那一刻,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知道,产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按常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中国当地出售,其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肯定比在美国的成本要低,那么价格自然是中国的更便宜。产品的输出地居然比输入地还贵,这是一种逆向的价格差。我们从未听说过“北京烤鸭”在北京比外地还贵,也没有听说过“南丰蜜桔”在江西比在北京更贵。那为什么一些在当地制造的产品在当地销售反而比外地更贵呢?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二、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交易费用 最近,《新京报》的一则报道援引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是中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导致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外更便宜。经过若干次调整,中国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从当初的 9.8 %提高到了现在的 13.5 %,部分商品高达 17 %。一些专家认为,出口退税相当于政府给予了一些出口商品补贴,因此这些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就可以低于国内同类商品。我认为这个观点缺乏说服力。首先,即便扣除退税补贴,美国商品仍然比中国商品便宜许多,这多出来的这些价差如何解释呢?其次,虽然这些出口商品享受了中国政府的出口补贴,但是美国政府还要对它们征收进口关税。假设美国关税与中国持平,那么一减一加,也算抵消了。 根据我自己的观察,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种逆向的价格差。 第一,品牌效应。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产品的价格等于成本加上行业平均利润。因此,假如两种商品成本相同,而价格不同,那么一定是市场结构不同导致利润不同。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产品的利润相对微薄;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产品的利润相对丰厚。这是最直接的一个解释。以广受中国女性欢迎的 Coach 包为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消费潮流是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有一句话说,西方国家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女性觉得 Coach 包时尚、潮流,把拥有这种名牌包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导致中国国内的 Coach 包奇货可居,自然供不应求,从而使品牌拥有者获得暴利。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 Coach 虽然是皮包名牌,但是最多总体上只能算二线品牌,真正的一线品牌是 Gucci (古奇)和 LV (路易威登)。 Coach 是美国本土名牌, Gucci 是意大利名牌,而 LV 是法国名牌。和大部分奢侈品一样,真正领先潮流的产品还是在欧洲,而不是在美国。一个朋友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如果说 Gucci 是王府井大饭店,那么 Coach 只能是人大西门旁边的天使食府。美国人买 Coach 包,就好比买家用电器。因此, Coach 包赚不到美国人的超额利润,只能去赚中国人的。其实,即便是 Coach 包,也分流行款式和普通款式。在 outlet 这样的打折直销店销售的,往往是普通款式,而流行的款式是不会立即打折出售的。这就造成一种错觉,中国人以为在美国捡了大便宜,其实就是捡了便宜货。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运动类服装和鞋子,也符合类似的逻辑。 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像 Coach 包这样的产品,怎么说也算名牌,为什么它们在美国就赚不到暴利呢?我认为,这个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关。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一旦一个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者创新产品在竞争中胜出了,它就可以通过收购其他企业进行大规模扩张,因为其他企业根本不能生存下去。所谓“赢者通吃”其实就是充分竞争的必然结果。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每个行业就只剩下少数几个品牌可以相互抗衡。例如,运动服装业由耐克和阿迪达斯平分天下,碳酸饮料业由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分而治之,而皮包业由 Gucci 、 LV 、 Fendi 和 Coach 四强称雄。优胜企业一旦建立了品牌声誉,大举扩张,有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成本自然降低,因此售价也相应降低。例如全球 500 强老大沃尔玛连锁店,靠的不是高利润,而是薄利多销。但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很多国有企业亏损却不能退出,很多私营企业盈利但没钱扩张,资源存在很大程度的误置,从而难以形成大品牌、大扩张、低成本、低利润的良性循环。因此,同样是名牌产品,但是其在美国的品牌溢价低于在中国的品牌溢价。然而,如果一种中国制造的产品不是美国名牌,但在中国卖出比美国更高的价格,就需要有其他解释。 第二,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决定交易费用。因此,同样的产品,即便生产成本相同,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也会有不同的交易费用,从而形成不同的总成本。假定品牌的溢价完全一样,交易费用更高的国家就会有更高的产品售价。这里的交易费用主要指政府对市场的维护成本。假设广东东莞一个工厂生产了一批衬衫,它可以选择通过海运出口到美国,也可以选择通过陆路输送到北京。别看广州到北京相对较近,但据说有人做过比较,发现大陆沿途的各种收费和行贿所带来的运输成本居然超过了出口到美国的费用!我相信这不是天方夜谭,只要想想一路有多少收费站就可以理解了。其实,运输费用毕竟是确定性的,而更多的不确定性来自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在关系横行的中国市场,一个工厂要拿到国内企业的订单,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请客送礼?好不容易拿到订单,又要花多少时间和财力去拿到货款?相反,跟外国企业做生意,只要对方考察后确定了合作关系,一纸传真往往就解决了问题。与国内企业打交道的这些“攻关费用”,其实都要算进生产成本里。因此,简单地说同样的产品有同样的生产成本,这对国内销售企业很不公平。正是国内市场的不透明、不规范、不合理导致了高昂的交易费用和制度运行成本,从而侵蚀了国内产品的利润空间,价格只能水涨船高了。 像联想公司出品的 Thinkpad 笔记本电脑系列产品,被从 IBM 公司手里收购过来后,完全是在中国生产的,现在也不是美国名牌,但是其价格在美国还是相对便宜。品牌溢价不能完全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中国消费者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多数会偏好惠普、戴尔、苹果等外国品牌。我认为这个例子典型地体现了交易费用的差别。联想在国内是做贸易起家的,应该说在渠道方面投入了巨资。但是它是在中国,而且很多生意是和政府部门合作,因此销售成本、货款回收成本和售后服务成本必定不低。在美国卖电脑就相对简单了,企业只要与合作方签订了协议,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网站进行的。消费者要买电脑,先上网查看,然后打电话或通过电子商务系统预订,并且在线付款,然后等着邮政或投递部门送货。如果消费者不满意,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无条件退货。哈佛大学科学综合楼地下室有一个电脑专卖店,只有两三个员工,周一到周五的白天上班,里面的货物大部分是展品,拿货需要网上或电话预约。我想买一根 Thinkpad 的电源线,他们都说没有,让我直接从网上订购。中国消费者也许不习惯这种“非人性”的服务,但是对于厂家和销售商来说,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要知道,美国最贵的就是人力服务了,因为人少。 第三,知识产权。 前面提到的交易费用都是看得见的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价格。但是有一类成本是无法直接计算却必须包括在最终价格里的,这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名牌产品之所以有溢价,主要是因为它品质更好。崇高的品质来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巨大的人力和物质投资。如果一个国家缺乏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企业就不敢冒险去创新,而只能去生产那些短平快的产品,获取短期薄利,或者干脆帮外国品牌代工,拱手让出大部分利润。美国有微软这样伟大的企业,是因为美国有保护知识产权的完善法律。微软曾经和美国三十个州以及联邦司法部对决公堂。要是在中国,按我一个大学班主任的话说,“一个派出所就可以把它灭了”。如果政府能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市场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商品,优势企业就可以实现市场扩张,从而像美国那样形成规模化生产,并最终通过降价让消费者得到好处。去年夏天我到苏州出差,看到当地很多丝绸小店出售“手工刺绣”。其实,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那些手工作品都是摆设,真正出售的全是机器生产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机器生产的,想卖高价是很难的,因此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幅。当大规模的机器产品占据了市场时,企业即便想生产出高品质的手工产品,又有几个消费者会相信呢?去年年底,我在日本东京成田机场转机,发现机场商店出售一些日本人手工制作的刺绣,上面标有手工制作的官方认证,一块手帕大概要卖几百元人民币。两厢对比,令我感触很深。这几百元的价差,其实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成本。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保护本国产品的知识产权,不仅本国产品难以成为名牌产品,而且还将沦落为他国名牌产品的打工仔。特别是当前,“山寨文化”盛行,国人不以侵犯知识产权为耻,反以为荣,只顾短期利益,必然失去长期市场。是的,文化因素,这正是我要谈的第四个原因。 第四,消费文化。 中国人大概是穷怕了,所以一旦有钱,一定要炫富;即便没钱,为了表现得有钱,也要花大代价去炫富,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据说,很多在校读书的女生为了买一个 LV 的皮包,可以忍痛挨饿吃几个月的方便面。很多公司的低阶白领,领了工资就去买奢侈品,特别是皮包。想想看,假如一个普通职员有一天也买了一个 Coach 包,那么她的主管必定要扔掉以前的 Coach 包去买一个更贵的 Gucci 包,然后高层上司看到中层主管居然拿她一样款式的皮包,就不得不去买更贵的高档皮包了。这种盲目的、单一标准的攀比,正是收入不高的中国在奢侈品市场不成比例地大肆扩张的文化背景。去年由于金融危机, LV 在全球的市场都在萎缩,但是在中国的市场却爆炸性地翻倍增长了。毕竟,有那么多中国人要炫富,有那么多中国人要送礼,真金白银盆满钵满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人也攀比,但他们更喜欢比不同。你有这种东西,我非得有另一种东西。这种追求个性的文化,杜绝了“全民都买 LV ”的低俗文化。 原文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 2010 年第四辑(总第 48 辑)。聂辉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想看看更多有趣、有理、有用的经济学故事吗?欢迎阅读聂辉华教授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跟西游记学创业——一本人人都要读的管理秘籍》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月中旬出版。 京东 、 当当 、 亚马逊 、 天猫 均已发售,输入“ 聂辉华 ”或“ 跟西游记学创业 ”查找。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聂氏政经评论”(ruc_nie)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经济学问题。 “聂氏政经评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负责运营。喜欢我们的文章,请搜索微信号(ruc_nie)关注我们。
3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杨聊生育(1)——为什么过去人喜欢多生孩子
yanghualei 2015-6-30 16:55
在农业社会,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人们还是愿意多生孩子,这里面原因很多,如果过去社会保障部健全,没有政府养老,是家庭养老,是子女养老,所以多生子女是为了养老,这样在农业社会,靠力量吃饭,养育子女的成本很低,所以大家选择数量,走低价路线,即广种薄收,降低风险。当然这种生育行为,即农业社会下家庭养老下,必然选择广种薄收,当然人们还有一个传宗接代的思想,多子才能门丁兴旺,多子才能多幅。 实际在过去养孩子类似养羊差不多,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在农业社会里,力量比较重要,如果大家生一个孩子,你结果生了7个,结果你力量就强大,你在地方是一霸,没人敢欺负你们,你就可以多占别人家几分田,结果大家都不像被欺负,大家都多生,引致类似公地悲剧性质的,结果粮食不够吃的,饿死很多人,所以在农业的封闭的社会里,大多数家庭都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都选择多生,使得农业社会无法支撑这样集体的行为。 当然原因还有很多,农业社会下避孕不好,农业社会下闲时间多,农业社会下天天呆家里,等等。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在工业和高科技的社会力,霍家拳肯定干不过大炮,人力资本比较,特别是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多生孩子,意味着每个孩子投资的就较少,由于人们对教育看重,你多生,你意味在当今社会不具有竞争力。。。。。。。。。。 研究生育意愿可以通过博弈论
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持续的科研
热度 1 wangyong77 2015-5-16 11:46
可持续的科研 在科研的道路上,有许多人非常执着。不仅仅是个别,也有群体的一种倾向。然而有许多人却因为过度的科研为难以持续,有人因为持续用脑而在继续用脑时难受,只有停歇,有人得到的项目没有完成就英年早逝,也有得白血病,肝癌,耗尽家财的。 应该说他们没有理性去对待科研,把某些东西看的过重,最终失去理性,得不偿失,或许也有人是因为没有考虑后面还要工作多少年,没有考虑成本、代价与风险。他们看到了高水平论文、项目是万两黄金,却忽视了身体也是更重要的万两黄金。他们看到了项目有钱,却忽视了疾病更耗钱。 为什么越是处于高位,越是有钱,却越是有压力 , 越是觉得此事非做不可呢?这些都与人的健康有关系,越是处于不健康状态,越是会看重钱名利,当你登高远眺,心胸开阔,这些东西哪里还那么重要;当运动打拳后,心里根本就不会把压力当回事。这些过劳者在牺牲健康的同时,压力感增加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会让他觉得有压力,一点蝇头小利都要去争取。于是有人是陷入那种状态不能自拔,自困为奴隶。 当然有人说,他们是牺牲自己为了实现价值,但是目前多少科研能够敢于开拓和原创或者实用的,又有多少成果是跟踪性的、改进组合、华而不实。 越是身体不健康的人,越是对身体的问题缺乏敏感。学学武术,你就可以体会到所有的科研都是有代价的,拿一种万两黄金换另一种万两黄金,要看有多值得。如果说有一种研究不伤人,那就是研究体育、武学了吧。人也只有从一件事情中停下来,才能避免陷入状态,或者说是避免陷入一种局部极值点而不见全局极值点。 走停停走、一张一弛,一文一武,才是可持续的科研之道。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经验分享|3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智能手机哪个好?(141215)
热度 8 ymin 2014-12-15 08:46
智能手机哪个好?( 141215 ) 闵应骅 智能手机种类很多,商机无限。外国的苹果、三星不用说啦,国内的小米、华为等等手机也很抢眼。什么设计思想、商业模式我不懂,只能从一个用户的需求来看问题。毫不抽象,极其具体。我现在用的是华为 P6 , 3G 手机。但是,我发现许多地方收不到 3G 信号。这对我纪录散步就很不方便,一边走着,没有信号它就胡说八道。但是,朋友告诉我, 3G 信号覆盖的地域应该比 4G 还宽。这我就开始怀疑是不是华为 P6 连通性不好、无线信号放大器灵敏度不够。最近,看到 IEEE Spectrum 2014/12 号上有一个这几年苹果和三星手机制造中各类花费的占比比较,挺有意思。看手机好不好,还是要看它投资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方向上提高性能。特介绍如下。 智能手机是复杂的设备。用户不断改变他们各种追求的优先顺序,厂家要适应用户需求,又要尽可能便宜。下图表明苹果与三星总花费中分类的百分比。随着技术的改变以及厂家的制造能力不同,它们花在各方面的成本也在变化。 以苹果的 iPHone 和三星的 Galaxy 系列为例,下图中,第 1 黄色表示相机的成本,第 2 灰色表示花在连通性上的成本,第 3 蓝色表示核心电子,第 4 灰色包括显示、触屏、和玻璃的成本,第 5 深灰表示最后组装和测试成本,第 6 红色为存储器成本,第 7 深灰是其他电气和机械的成本,第 8 黑色表示能源,第 9 深黑表示传感器。 从下图可以看出: 2010 年苹果推出的 iPhone4 ,相机的成本大大增加,因为它是第一个使用双相机,并且加 LED 闪光和数字变焦。这在技术上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因为双相机可以兼顾远近、提升弱光、甚至达到某些 3D 效果。 2012 年 9 月 iPhone5 引入 LTE 网络能力的提高以后,出现了无线电子成本的跳跃提高。 从黄色段可以看出,整个生产历史进程中,存储器的成本一直在下降。本图已规范化只指 16GB 在线存储器。 显示、触屏、和玻璃的成本和其他电气和机械的成本几乎占到整机成本的 30% ,这两块是最基本的,节约空间不大。 电源的问题,两家都没忽视,但与用户的期望还是有差距。每天都要充电,很麻烦,有时甚至几小时就能耗尽。这不但和硬件的功耗有关,还与操作系统运行的有效性有关。 智能手机里面蕴含的科学技术问题太多了,改进一小点就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商家就会特欢迎。但是,我国的科技人员老是讲大方向、写综述,高谈阔论,未能深入一点,做出具体的改进。这样我们自己的品牌就超越不了人家,国际竞争力就比较弱,只能用廉价与人家竞争,甚至是窝里斗,自己跟自己搞价格竞争。国人只有叹息!
个人分类: 网络|4360 次阅读|22 个评论
研究僧
热度 2 zhaozongwen 2014-9-23 20:29
温水煮青蛙般的研究生学习方式,让我感觉到一种莫名的迷茫感,有时候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有时候感觉暗淡无光。 开学这么久了,还没有认真整理过自己的学习思路,都是按部就班的看看文献、做做实验,不计成本、遑论对错的探究,有时候思维陷入误区,自己都不知道。有时候看一些低水平的sci看多了,自己的思维就会绕进去,实验设计和作者也是大同小异的雷同。 或许是自己都忍不了,这样的枯燥和单调,不想在温水里煮死,如这般困惑,有种冲动,想重新来过、重走一遍青春。可惜,时光不重来,青春不待我。很难像歌曲里唱的那样潇洒,释放出本真,很难很难! 三年时间不长也不短,忍不住这样度过。
14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进京证,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wya 2014-7-28 09:55
博主注: 每周办证的个人成本核算(办证处公务员工资先不算): 金钱成本:116元(过路费、油费等) 时间成本:4小时 http://auto.163.com/14/0727/22/A26MC9HM00084TUP_2.html 因为走错了一小段路,来回里程略有出入,总里程大约106.2公里,加满油箱后油费66.57元。所以总得算来,此次办证花费的费用为66.57+50= 116.57元。 除了油费和过路费,其实还应该算上来回的时间成本, 11点前出发等回来时基本已经接近下午3点了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孙主任说南水北调到北京的原水成本在3元/吨以下
热度 5 jiasf 2014-4-21 04:32
4月 19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做客北京城市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针对网上有消息称“南水北调”江水进京之后水价可能涨至十余元,孙国升表示,预计“南水”到京的原水成本价不会超过3元/吨, 与网上流传的8元、9元甚至12元相去甚远 。( 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04/20/c_126410462.htm) 著名经济学家李开发确曾预测,南水北调到北京,水价成本可能超过每立方米12元。( http://www.ce.cn/ztpd/xwzt/08lh/djq/bwzg/200803/06/t20080306_14747528.shtml) 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曾经估算过南水北调到北京的口门原水成本估计在6元以上、以此为水源的自来水成本(包括排污成本)可能在10元以上。 孙国升主任的3元数据是类比来的: “像已经通水的南水北调东线,全长1467公里、13个提升泵站,到达山东的‘口门价’为1.54元,到离北京最近的山东德州大屯水库也只有2.24元。这个价格是包括买水、施工、征地拆迁等费用的全成本核算。而到北京的‘口门价’到底是多少,还在核算中,但应该每吨不会超过3元钱。”但或许这样简单的类比很不可靠,因为南水北调中线比东线的初始投资要大好多倍,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很多。 另外,报道中有这样的表述:“ 孙国升解释,居民水价包括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等项目,而口门水价就相当于自来水的部分,与目前1.7元/吨的自来水价格相比,进京江水的成本价格肯定相对较高。 ”说南水北调口门水价相当于自来水价格,明显错了。我估计更可能是媒体误解了孙主任的意思。口门水价与自来水价是两回事,而是相当于包括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原水供水费在内的当地原水价格。 光说供水成本不高大家还是不清楚到底是多少。为了回应大家的疑问,最好的方式是公布有关成本的详细信息,包括各段投资到底是多少?包括了哪些内容?中央、地方、银行各承担了多少?运行费要多少?有了这些信息,大家自然就可以判断了。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6129 次阅读|9 个评论
劳务派遣超标,企业如何应对?
shenbinti 2014-4-9 15:11
劳务派遣超标,企业如何应对? 【劳务派遣超标,企业如何应对】公司的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超过用工总量10%情况下,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规定,公司在未将使用的被派遣员工数量降低至符合规定比例之前,不得新用被派遣劳动者,问题是,我公司目前劳务派遣员工比例较高,在此情况下,有哪些可以替代的用工模式可以使用,以最大限度降低公司的用工成本?请简要回答即可。谢谢。 沈斌倜律师答复: 一些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比例明显超过10%的情况很复杂,《暂行规定》实施以后,确实对部分企业存在用工挑战,企业的用工形式应有所调整。《暂行规定》规定了两年的过渡期,总的精神就是消化存量、控制增量,平稳过渡,逐步达到劳务派遣员工在10%以内的要求。因为有两年的过渡期,对被派遣员工短期内就业岗位不会有太大问题,企业的用应对方式是:留一批、转一批、包一批、退一批。 1、“留一批”,就是将10%的劳务派遣工留下; 2、“转一批”,将有的劳务派遣员工转成企业用工直接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3、“包一批”,对于非核心的,可分离的,技术含量低的实行业务外包; 4、“退一批”,当然不排除企业在依照法定的程序将符合退工条件的员工通过合法的程序 “退一批”。 实施业务外包的风险防控及注意事项: 1、经济风险:成本效益,成本上是否划算的问题,以及是否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的问题; 2、管理风险:与劳动管理的切割,避免对外包人员人员直接管理,混岗使用,预防被劳动行政部门认定为假外包,真派遣; 3、法律风险: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应对这些方面予以审核,预防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 ----------------------------------------- 北京沈斌倜劳动法律师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中闻律师事务所;电子邮件: 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沈斌倜律师简介:女,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点睛律师学院劳动法高级培训师,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中国影响性诉讼特约观察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长期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尤其擅长疑难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电子邮件: 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 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律师沈斌倜劳动法文集|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和国长子的光荣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4-3-29 12:20
在能源、人力成本增加了许多倍的条件下,中国零售电价和铁路运价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一直不变,这才是共和国长子的光荣。 这一荣光的背后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跑赢了成本增长。 人总是会留下什么的, 是非成败转头空,刘张功罪任评说。但是,不到十年时间, 1 万公里 的高速铁路已经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是无言的丰碑。 同时,与航空、航天部门国家大手笔的研发投入不同,高铁没有花国家多少钱,是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发展起来的。 中国制造 优势地位的确立,是技术、市场、资本、成本四轮驱动的结果。只有资本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辅之以成本综合控制能力的优势,技术之剑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否则协和式飞机也不会惨淡收场。 中国制造成功有两点无法抗拒的市场优势 —— 无有伦比广阔又足够细化的市场空间,只要立足中国市场,就足以争霸天下,这是其他中小经济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同时足够细化的市场,从低端到高端各种产品与服务都有存在空间,也便于企业从门槛较低的低端市场进入,逐步完成积累,最终进入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场(如华为成长的道路);以及总成本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和欧美工人生产率不相上下但只有对方 10% 几的人力成本,虽然某些亚非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低,但基础设施和市场整合能力(包括资本、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劳动力优势的发挥,综合生产成本反倒高于中国,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即使中国的工资水平增加一倍,对西方国家仍然会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况且中国制造的技术储备并非羸弱,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亚洲“四小龙”,更绝非其他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可比。今日中国资本储备也比较雄厚,如果朝鲜半岛局势进一步恶化,三星未必不会变成一家在中国上市的股份公司。 大客户在市场商战面前是拥有特权的。 正是由于绝大多数高铁设备采购都来自中国,全球高铁市场整体低迷,铁道部利用了大买主的市场垄断地位,使日、德、加三家供应商相互竞争,从而货比三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技术引进,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即使某些高铁部件现在还不能国产化,我们完全可以把外国的生产企业买下来。就像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 不论是日立、西门子,庞巴迪,也不是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自己生产,都有庞大的海外采购,即使波音一半的零部件也是海外采购,这是国际化水平分工的必然结果。而且如果没有高速动车组,很多东西在国内也没有必要生产,铁道部不要,卖给谁?现在,马钢也把火车轮子给鼓捣出来了。 实际上,买船和造船之争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中华之星”和“和谐号”也并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我们虽然有了 “ 中华之星 ” ,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引进速度更快的 “ 动车组 ” 技术一样。因为不论是搞“中华之星”还是“动车组”,干活的还都是南车与北车两个机车车辆集团,动车组的利润甚至还要更大,没有人傻到会抱着“中华之星”不放,而不用动车组。同时研制“中华之星”也是为“和谐号”做技术积累和储备,不是经过几次大提速,也不可能在每小时几十公里运行速度的基础上一下子跨越到 250/350 水平的高铁,要不怎么不见曾经的亚洲第一铁路大国——印度的高铁呢?你爱也罢、恨也罢,中国的铁道部无论如何都比几十年一贯制抱着英国殖民者留下的摊子不放的印度铁路好。而且“中华之星”的技术也促进普通铁路的提速。现在高速电力机车拖动的特快旅客列车也都已经实现了每小时 160km 以上的最高时速,在其他国家这也是准高铁的水平。 三峡电站以前,国产电站水轮机最大功率是 30 万 kW ,当时只有苏联和少数欧美厂商生产过 70kW 级的产品,因此,中国政府对三峡电站机组采取国际招标的方式采购。三峡水轮机组是 90 年代国际市场上少有的大单,由于西方水电建设的高潮已经谢幕,西门子、阿尔斯通、 GE 、 ABB 等国际巨头在水电设备市场都严重吃不饱,被迫接受了中国政府的要求,采取“饮鸩止渴”式的方式,在输出产品的同时,与哈电、东电的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许是他们太低估了中国制造的根基和学习能力)。 1996 年 6 月 24 日 ,三峡左岸厂房 14 台 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正式进行国际招标外商和中方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以外商为责任方,前 12 台以外商为主,中方参与制造;后 2 台机组以中方为主。中标企业必须向中方全面转让核心技术,为配合技术转让,三峡总公司将支付 1635 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至 12 月 18 日 截标日,符合竞标条件的企业组成六家联合体参与投标。分别是: 1 、 GANP 联合体(法国 GEC 、阿尔斯通、 Neyrpic 和巴西圣保罗金属公司组成); 2 、 VGS 联合体(德国 Voith 、加拿大 GE 、德国西门子组成); 3 、瑞士 ABB 和挪威克瓦纳( Kvaerner )能源公司联合体; 4 、三峡日本水轮机联合体(由伊藤忠、日立、东芝、三菱重工、三井物产、三菱商社组成); 5 、 IMPSA (银萨)(代理乌克兰 TURBOATOM 科技工业公司和美国伍德沃德公司); 6 、俄德联合体(由俄罗斯动力机械出口公司、列宁金属加工厂和德国苏尔寿组成)。 1997 年 8 月 8 日 ,三峡建委第 25 次会议决定法国阿尔斯通中标 8 台( 4-6 号和 10-14 号机组)水轮机、瑞士 ABB 中标 8 台发电机,合计 4.2 亿美元,采用挪威克瓦纳( Kvaerner )能源公司开发的水力模型,与哈尔滨电机厂合作制造。另外 6 台( 1-3 号和 7-9 号机组)由 VGS 联合体中标,总额 3.2 亿美元,采用该联合体开发的水力模型,与东方电机厂合作制造。三峡总公司聘请 BV/EDF 监造。 14 台机组总金额 7.4 亿美元,约合 60 亿元人民币,单台造价约 4.3 亿元人民币。中方分包份额为总价的 31% ,约 2.3 亿美元。 1999 年 9 月,三峡工程左岸电站高压电气设备采购合同招标,合同总额达 2.056 亿美元,德国西门子中标 15 台 550kV 主变压器,瑞士 ABB 中标 39 台间隔 GIS 高压开关及相关附属设备,并向保定天威、沈阳变压器厂、沈阳高压开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等分包企业转让技术。 2000 年 5 月,与左岸机组配套的控制设备国际招标,同样转让技术并分包制造。 14 套励磁系统由德国西门子中标,与东电合作; 14 套调速系统由法国阿尔斯通中标,与哈电合作。梯级调度计算机监控系统由瑞士 ABB 提供,北京水电科学研究院分包,三峡总公司和南瑞公司参与联合开发。 左岸电站 14 台水轮机设计制造合同分别授予了两个制造集团,因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水力和结构设计。为了有利于机组安装维护,在投标前曾商讨几家中标企业采用一套图纸的可能性,但最终未能实现;另一方面,两套设计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可使国内分包厂商通过技术转让,更全面地学习和了解国际先进技术,对国内发电设备技术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7 年后, 2004 年 3 月,三峡工程右岸电站 12 台 70 万千瓦机组采购再次开标, 7 年跨越了 30 年,在特大型水电设备领域中国制造已经可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哈电、东电和阿尔斯通各获得 4 台机组的制造合同,国产机组平均每台价格约 3.75 亿元,比外商价格低 4450 万元, 2:1 ,特大型水电设备国产化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功。 2007 年 9 月,三峡右岸地下电站 6 台 70 万机组签订采购合同,哈电、东电和天津阿尔斯通又获得各承建 2 台的合同。 2008 年 8 月,三峡总公司对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 26 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招标采购合同,总金额达 110 多亿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一宗水电机组采购活动,包括溪洛渡电站 18 台单机容量 77 万千瓦机组,和向家坝电站 8 台单机容量 80 万千瓦机组。它们将取代三峡 70 万千瓦机组,成为世界最大水轮发电设备;最终哈尔滨电机厂中标 10 台,包括溪洛渡电站左岸 6 台 77 万千瓦机组和向家坝电站左岸 4 台 80 万千瓦机组,合同金额达 44.27 亿元。东方电气中标溪洛渡电站右岸 9 台 77 万千瓦机组。天津阿尔斯通中标向家坝电站右岸 4 台 80 万千瓦机组。上海福伊特西门子中标溪洛渡左岸电站 3 台 77 万千瓦机组。 19 : 7 ,十年时间,在特大型水电设备领域哈电、东电已经从给外商打下手的马仔实现了完美“逆袭”。 通过三峡工程,在国际化竞争中,我国企业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完成了从分包商到主承包商的地位转换,在一些原先落后的关键技术领域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站上了世界水电设备制造业的制高点。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十年时间走完了国际巨头过去 100 年的道路,毕竟早在 1980 年代,我们已经自主掌握了 30 万 kW 级水电设备的全部技术,这是我们实现赶超的基础。即使没有国际合作,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足够多的投入、经历足够的失败,相信哈电和东电也会完全自主的研制出 70 万 +kW 级的水电设备。 当然,在西南水电开发的高潮中,还将会出现一些世界级的工程技术难题,如超高水头大流量水轮机机组等,这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因为已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了 由于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很多欧洲机床厂活得都不好,中国的国有机床企业就买了许多欧洲工厂,特别是德国工厂,因为拥抱了中国市场,这些德国企业现在活得也很好。 基于对中国资本和中国市场的需要,欧洲老牌独立汽车生产商——沃尔沃,还是选择把自己卖给了一家中国民营公司。 即使某些高铁部件现在还不能国产化,我们完全可以把外国的生产企业买下来。就像虽然,国足不行,但是恒大俱乐部还是要踢到亚洲第一,并隐然有豪门之气。 中国必须要学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3521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后成本升高效益下降农药用量增加
蒋高明 2014-3-3 20:08
【明辨是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转基因问题上,利益集团给出的前景是能够增产,环保减少农药用量,提高效益。但无情的现实是,美国大规模推进转基因农业后,尤其最近10年来,其种植成本增大,效益降低,农药用量增大,转基因科学家承诺的所有的诺言都几乎没有实现。今后再宣传转基因的上述好处,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怪不得美国议员指着转基因科学家的鼻子骂他们是一帮骗子呢!美国利益集团清楚,转基因如果攻下中国市场就是黄金技术,如果中国人不买到,就是垃圾技术,因为欧盟、日韩、澳洲、俄罗斯不会买账,连美国本土也开始警惕转基因。再说粮食安全,我们用18亿亩耕地(其中种植粮食面积约15亿亩)生产了6亿吨粮食,美国用29亿亩耕地(有休耕)生产了3亿吨粮,中国养活的人口比美国的零头还多。且美国用中国人的钱补贴该国农民,没有补贴农民种地就赔本,而中国依靠的根本不是什么劳什子转基因,而是亿万小农户的辛勤劳作,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益是远比美国要高的。有人说什么美国玉米或大豆的单产高于中国,他们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很多耕地是一年两熟的,玉米小麦两茬在山东河南一带都能够达到吨粮田,我们用生态循环农业的办法,有机粮食产量都达到了吨粮田,还是在低产田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如果精耕细作,中国用6亿亩优质耕地就能够生产出6亿吨粮食来。因此,中国农业要走的路,一定是生态循环型农业,不是转基因为主的化工工业。如果全盘学美国,我们需要120亿亩耕地来养活13亿中国人,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美国敲响了转基因的丧钟。 直言了,2014-02-27 | 2014-03-03 11:20:24 。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91805660_d.html 。 就在中国农业部叫嚣要“坚定不移”地走转基因化工农业的道路之际,转基因技术发源发祥地美国却给转基因化工农业敲响了丧钟。故事挺长挺丰富,这里就简单说些统计数据的故事,以后再说别的。 一:实行转基因化工农业以来,美国农业生产率呈现惨跌。 今年二月初,美国农业部颁布了1948年以来的美国农业生产率的统计,清楚说明,转基因化工农业没有降低农业的成本、没有提高生产率,相反,使生产成本翻番提高、使农业生产率惨跌。图表如下: 统计数据说明:搞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之前的1981-1990年度段,美国农业的生产率达到了2.19个百分点,之后则一路下跌、2007-2011年度段惨跌到了1.03、跌到了半个世纪以前的水平;而产出增长率不但持续惨跌、且出现了负值。 若就更长期来看美国的农业生产率,那么: :1957到1960年度段,美国农业生产率为3.21,是一个高峰。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以中西部落后农业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而不是因为化工化或城镇化。 :1979到1981年度段,美国农业生产率为4.09,又是个高峰。提高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是“后现代化”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开始,也不是因为化工化或城镇化。 若就更长期发展来看平均值,那么:包括实行转基因化工农业时间的1948到2011年度段,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平均值为1.42;1948到1990年度段为1.77、1973到1990年度段为2.29,都高于1.42;而1990到2011年度段实行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其生产率降低为1.05、低于半个多世纪的平均值1.42。简单说,统计显示,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来,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呈现足够糟糕的跌落趋势。 该数据采用1948年为起始的主要缘故: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成为为世界头号强国,但全球还没有承认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也没有承认美国的发展模式为全球模范。1948年、冷战开始,美国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领袖国家,还成了欧亚大陆甚至全球的战后重建的最大援助国,其中军火、粮食和资金是援助主要项目,反映的是国家发展的“美国模式”。从此,美国的全球主导地位和全球发展模范都得到了全球承认(至少得到了除了苏联阵营以外的多数国家的承认);也从此,联合国的许多分支机构的宗旨条款和管理方式也几乎都是或大部分来自美国。若说,1948年以前的数百年历史的国际社会是以欧洲为“世界中心”的话,那么,1948年以来则是以美国为“世界中心”了。 因此,该数据选择1948年为起点,其实在农业方面承认了美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承认了以化工农业为特点的美国农业模式开始衰落的事实。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显示,实行转基因化工农业的错误路线对美国农业生产率持续惨跌、发挥了相当重要的贡献作用。问题是:目前和可见未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取代美国的地位和发展模式,而许多地区还需要一个世界范围的平衡力量,因而,美国的地位和模式还能幸存相当一段时间。这个重要的全球战略性变化,美国社会公开议论已经多时了;美国农业部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率持续惨跌的统计公告,不过是从农业方面证实了美国社会的议论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这里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各国农业生产率的国家摘录: 中国: 自1971年之后,中国进一步实行“八字宪法”和自力更生的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率逐年提高;1981年到1990年初期,中国实行小农经济的“八字宪法”之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且达到0.04以上而高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实行工业化的农业、还大搞包括转基因在内的化工农业和规模农业,结果,农业生产率大体不再提高且出现下降趋势。 美国: 1961到1990年代初期,美国的农业生产率呈现起伏不定的趋势。1990年中期代至今,美国大搞转基因化工农业,结果是农业生产率呈现下降趋势。(更多,见前述)。 俄国: 苏联解体以前,俄国持续采取集中土地搞大农场和大规模化工机械化的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率呈现下跌或持平的趋势。1990年代,苏联解体,俄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农业生产率几无变化。2000年以来,俄国开始恢复元气,实行自然生态和传统农业并举的发展政策、且采取拒绝转基因化工农业方式,结果,其农业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甚至已经相当于或略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率。 一:百年回首,症结突显。 观察美国的农业成本开支数量猛增和结构变化,可以对美国大搞转基因化工农业而使农业生产率降低、有些更清楚的认识。下面是美国农业部颁布的过去百年的美国农业年度开支和主要成本之布局: 从数量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以后,美国的农业生产成分翻番增长,譬如,2013年的成本是2003年的1.78倍、是1995年的2.06倍、是1983年的2.52倍;若与百年前的1913年相比、则是88.64倍。 从结构方面看: 转基因化工农业使种子成本增长幅度最大。譬如,2013年的种子成本是1995年的3.89倍;同时,农户失去了自留种子的自然权利。1983年,种子成本占总成本的1.9%,2013年则为6%。高依赖往往意味着高风险。换句话说,转基因种子公司通过私有产权手段,在相关作物领域控制了美国的农业和农户,给美国农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足够严重的风险,而生产率降低不过是该风险的反馈之一。 注:美国农业部02月20日的报告和相关报道说,转基因化工农业使种子成本提高50%左右,那是2001到2011年的十年比较;按照上表看,譬如2003到2013的十年里,种子成本提高到226%;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的1995年相比,2013年的种子成本提高到389%。 转基因化工农业使美国农业越来越依赖化工农药、尤其是毒素农药。百年前,美国农业的农药开支大约占总开支的0.18%;1983年,上升到2.77%;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农药开支就一直保持在4%或以上的水平,绝对值不但没下降、反而更大幅度增加。大量使用化工农药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质水系、导致“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的发生,而那些因素都可直接破坏农业幸存条件、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率。当然,化工农药的另一个直接恶果是损害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而这样的危害风险已经屡屡发生。 转基因化工农业使美国农业大量依赖城市工商,譬如越来越依赖机械工业品和工商金融,结果是使农业生产越来越依靠外来能源而减低国家安全系数,使越来越多的农户依靠借款和补贴来过日子、迫使官方不断大举国债,与此同时,越来越高的劳力成本使更多的人面临失业威胁。那是个恶性循环。 这里看到的是重复工业革命现代化时期的景象:大规模产业机械化迫使农民破产和成为“过剩人口”;迫使“在岗人口”的成本不断上升、进而利润要求又迫使一些“在岗人口”成为“过剩人口”。在工业革命现代化前期,那些“过剩人口”问题可通过大量海外移民来缓解或解决;后期以后,海外移民道路越来越窄,“过剩人口”成为社会动乱、甚至成了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动战争的因素。一则未经核实的新闻说,普京警告奥巴马:“转基因食品作物失控和导致世界大战”。尽管该消息足够恶搞,却是有史实证明的:两次世界大战的一个起因就是争夺生存空间;转基因化工农业迫使许多人成为“过剩人口”,无疑,很可能再成为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世界大战的成因。 转基因化工农业使富有历史经验的农民失去原有的经营条件,给农田带来的是“技术劳力”。望文生义,一说“科学”或“技术”好象就多么高明,其实,那些“技术劳力”是机器一般的操作员,中学毕业和经过短期训练即可担任。换句话说,那些“技术劳力”其实都是“农盲”。 譬如,多少种过菜园的大都知道,同一芥菜,在沙地和粘土地种植,质量效果就大不相同。原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方式,可以很清楚地做出土质辨别而分别使用,且其耕作并不排斥使用机器。而转基因化工农业带来的机器操作人员,并无辨别土质能力、对农业几乎是一窍不通,他们知道的仅仅是遵照雇主要求而操作机器;那种“高科技”状态,就如同卡车驾驶员不必懂得他转运的货品是怎么生产的一样。 如此经营方式,适合不讲究质量而讲究数量的大平原和粗旷农业作业,并不符合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和对经营精细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的要求。当然,那样的农业投入方式,长期使用必将是高成本低效益、必然是降低生产率的。正如统计所显示的,比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劳力成本增加到200%以上,可生产率却呈现明显下降。 转基因化工农业使美国农业的地产租赁开支成倍增加,农田越来越依靠城市金融。譬如,2003年到2013年,地产租赁方面的成本提高到185%;从1983年到2013年,提高到309%;而若从1913年起算到2013年的百年时间里,地产租赁的成本则是提高到5836%,真是不堪回首了。如此,若没有官方的相关大量财政资助而仅靠工商贷款和工商保险,多数农户是难以维持基本生产经营的。 这涉及到美国历史。简单说: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其实是北方的城市工商金融和南方的农村农业地产之间的战争,北方获胜,城市金融控制农村土地是该战争的直接结果。(这段历史,在著名经典文学作品《飘》(Gone With the Wind)里有精彩反映。)。那个结果促进了美国农业的规模机械化,同时,大大增加了农田使用成本,甚至使农户本来不需要官方资助而可使用自己的地产、变成了需要官方补贴才能使用地产的状态;不言而喻,那样的地产增值是泡沫增值。正因为如此,一些经济学者说,美国的“头号经济强国”其实是有大量的金融泡沫和地产泡沫吹起来的。 一:美国农业的单位成本高升和单位产量降低。 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说,农业生产率变化包括众多因素,不能只看种子如何和农药如何。在众多因素里,作物生产的单位成本和单位产量是重要指标之一。如下统计图表: 美国农业部报告的数据显示,自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到2012年的十多年时间里,美国的玉米和大豆的生产之单位成本几乎翻番增长,可单位产量却在初期的增长后、即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到几乎是或低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前的水平。长期发展事实说明,所谓转基因作物可带来增产和降低成本,纯属神话假话。 美国农业部报告说,玉米和大豆的产值占美国农业产值的足够大比重,其出口更是美国农业赖以幸存的重要方面之一。很清楚,不尊重自然规律而以为“人定胜天”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使农业生产的成本高攀和使单产下降,这是这十八年以来的美国农业生产率惨降的主要缘故。 前阵子,美国农业部根据气候和土质等依据而做发布预测说,2014年,美国农户净收入预计大约为958亿美元,比2013年降低26.6%( Net farm income is forecast to be $95.8 billion in 2014, down 26.6% from 2013′s forecast of $130.5 billion )。所谓转基因化工农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不过是神话泡影。到头来,不是转基因化工农业的“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定胜天”,而还是自然规律发挥作用的“天必胜人”、农业还是靠天吃饭(本质问题是怎么靠天吃饭)。 一:美国敲响了转基因化工农业的丧钟。 本月2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了题为《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的调研报告。欧美媒体做了报道,说明该报告几乎是首次较为具体和清晰地指明: 与常规种子比较,转基因种子并没有带来显著效益。 转基因作物使农药用量和种子等开支都有显著增加。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对生态环境有足够严重的危害风险。 报告说:该部门没有给转基因作物是“好”还是“坏”做结论的意图,而仅仅是“提供信息服务”;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利弊和效益风险,不同见解的辩论还将继续。(这就再次粉碎了国内挺转帮的那些“科学”“专家”及其媒体所谓的国际社会对转基因作物是安全已经有“共识”或“结论”的欺骗谎言。)。 该报告说,它是对前份报告《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十年回顾》的更新。对照看,确实有更新。譬如,上述几点说明,在前份报告里是几乎没有的。就是说,美国农业部终于以官方立场的姿态、承认了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称“转基因商业化种植15年以来”云云,那就说明,该报告是2011年完成的(尽管该报告在某些统计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数字)。如此,为什么拖了近三年、才发表呢?简单说说我的观察(不是全面分析,仅择要简说)。 2004年,美国反思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说明了转基因食品作物是“垃圾技术”、是弊大于利和具有难以预测治理的危害风险的“垃圾技术”;2010年,再次反思,包括有孟山都公司参与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调查报告指出,长期种植转基因作物是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2011年,美国表示不反对联合国机构关于转基因食品作物标识的国际贸易立法,首次改变了过去坚持了十多年的反对立场。与此同时,以“美国模式”为中心(见前述)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让农业回归自然”和“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政策主张。这些发展,都意味着美国悄悄地拿起了敲响转基因化工农业的丧钟的棒锤。 2012年和2013年,欧洲发达国家把转基因化工农业公司及其业务赶出了欧洲市场。经过苏联解体阵痛之后,俄国进入恢复元气阶段;其战略之一,是大力扶持天然有机农业和发展以防御转基因技术武器进攻的生物国防建设;稍后,则表示了严限严管甚至拒绝转基因化工农业的立场。日本则是开始向乌克兰和俄国等东欧国家展开了非转基因大豆的合作业务,等于是给美国放出了可能减少甚至停止从美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信号。发达国家的抵制或拒绝转基因化工农业的政策实施,使美国的转基因化工农业全球化的战略遭到惨败,且在地缘政治上陷入了足够严重的孤立状态。如此,美国农业部不得不做做反省反思了。 在美国国内,奥巴马当局未能实现其竞选提出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的政策。然而,奥巴马夫人出面搞了个“ Let’s Move ”的全国活动,带领全家以身作则、鼓励全国民众食用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化工等有害食品,为此还把白宫玫瑰园改造成天然有机农业的示范之地。在奥巴马夫人的推动下,美国农业部强化了天然有机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并与欧盟国家和日本签署了保障天然有机食品供应的战略合作协约。 2010年以来,白宫陆续发布行政令,要求全国各地强化以防御转基因技术武器进攻的生物国防建设政策,2013年更是明确提出了“生物技术应用科研双重性”即“科学”也有危害风险的国家管理政策,要求全国各地主管部门一开始就要警惕转基因技术的危害风险、并要防止转基因技术产品开发落到坏人手里。白宫的做法和行政令,迫使美国农业部把针对转基因技术武器攻击的“农业反恐”政策列入重大战略,逐渐改变了过去十来年大搞转基因化工农业的极端做法。 2010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使美国大片农田发生了“超级杂草”的严重危害、使农区水系蒙受到了足够严重的污染。为此“超级杂草”等生态破坏问题,美国国会召集了听政会,要求主管部门(譬如美国农业部)和相关企业拿出治理方案和补救措施。可是,到目前,人类还不具备那些科技知识能力,因而一直未果。如此严重损害,早晚是要追究责任和予以惩罚的。 附图: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使毒素农药草甘磷的用量大增,且给大片美国农田带来了“超级杂草”危害。 这三两年,美国各地各州的转基因食品标识立法工作是此起彼伏。尽管那些立法工作苦难重重,但许许多多食品公司听到了美国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抵制或拒绝转基因食品、选择天然有机食品的声音;仅为公司幸存,那些公司也要尊重消费者的选择,即采取或即将采取拒绝使用或出售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如此,以至于转基因种子大亨孟山都公司也数次放风、表达了转向有机食品作物的意图。无疑,这等于是给美国农业部大力推行转基因化工农业的政策提出了民意方面的严重警告。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美国农业部其实早在2011年就看到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是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的事实,但却抱有侥幸心理、因而没有发表那份报告。大约三年过去了,来自美国社会民意和官方本身的各种压力,迫使美国农业部终于放弃了侥幸心理、把那份报告亮出来了。有两层意义:一是对那些压力有个交代;二是,一旦国会要做听政调查,该部门表明了自己早已看到症结问题所在。 问题是:什么缘故使该报告拖延了三年才发表?这恐怕是大有文章的。且先不说那故事文章,也且不说那报告意味着政策方面的重大战略调整(或转移)及其何时和如何实现,仅那报告终于发表了,就足以说明,在转基因技术的发源发祥地美国,给转基因化工农业及其食品作物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一:简单结语:飞蛾扑火。 生活中常见:残火最亮。丧种敲响了,但离最后埋葬还有段时间。在这残存时间里,转基因商人会不择手段地做最后挣扎,因而使其残留之火显得特别明亮。如此继续搞转基因化工农业,那就无异于飞蛾扑火。此时此刻,就在欧洲赶走了转基因化工农业公司及其业务,美国也给转基因化工农业及其食品作物敲响了丧钟之际,全球只有中国当局(譬如农业部)表示要“坚定不移”地大搞转基因化工农业及其食品作物。中国农业要飞蛾扑火了;无疑,那会使那即将成为灰烬的残火显得更加明亮。那残火熄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中国那只飞蛾跟转基因化工农业及其食品作物那残火一道,都成了风吹即散的灰烬。 附议:从标题看报告“新意”。 美国农业部最新发表的《美国转基因作物》引起欧美媒体关注,其“新意”如何,仅从报道标题就可略知一二了。举例如下: U.S. GMO crops show mix of benefits, concerns - USDA report. BY CAREY GILLAM, Mon Feb 24, 2014 1:31pm EST.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2/24/usda-gmo-report-idUSL1N0LT16M20140224 GMO crops may cause major environmental risks, USDA admits. Published time: February 24, 2014 21:26 . http://rt.com/usa/usda-gmo-risk-report-537/ New Government Study Reveals No Advantage To GMO Crops。 Written by: Tara Dodrill Off-Grid Foods March 1, 2014. http://www.offthegridnews.com/2014/03/01/new-government-study-reveals-no-advantage-to-gmo-crops/ New USDA GM Crops Report Includes Surprise Criticisms。 Posted on Feb 24 2014 - 10:04pm by Sustainable Pulse。 http://sustainablepulse.com/2014/02/24/new-usda-gm-crop-report-includes-surprise-criticisms/#.UxMxDaa9LCQ # #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3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利益问题(15)公众利益之成本帐算法
热度 1 francy 2013-11-14 23:10
利益问题,粗俗一点就是花钱多少的问题,斯文一点叫帐怎么算。归结为经济学逻辑问题。那么,在转基因主粮公众利益问题这本帐上,应该怎么算才能明白? 本人认为有几个阶梯可以盘算一下 。 第一个阶梯 纳税人支撑的税款,经由国家下拨科研经费。这些科研经费是要出成果,为民谋利益的 。 现在已公开的近1200亿元中国政府下拨转基因科研经费,出了什么东西?应该有一笔公开帐交代。否则,很多问题会象高铁建设过程出现的腐败案一样,令百姓对政府公信力,对生物工程科学界产生不信任。 第二个阶梯 吃进去的营养价值与安全风险系数。 这就如同吃荔枝、吃菠萝都会因吃多而中毒,但是没有人告诉大家“荔枝或者菠萝不能吃!”同样道理,作为食品,转基因主粮要让人认可它的营养价值,必须把它的潜在风险性弄明白了,才能让人吃的。如果不是有食品安全中长期实验,特别是大、中、小动物的实验及临床长期(几代时间)没有安全记录,再找志愿者做试食,建议不要拿营养“实质等同原则”忽悠公众。因为一个很明显的临床证据是,丹麦的猪场猪只因吃了进口转基因大豆饼(同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来源基本上相同)吃了二年后,对比不吃非转基因大豆饼生产数据,显示临床存在不安全记录证据,此事已经促使丹麦养猪研究所(全球顶尖机构)立项,由国家出面研究转基因大豆饼对猪群的危害。这是2012年的事。人家已经郑重其事,研究转基因大豆饼是否存在影响“动物福利”问题,我们一些专家却口口声声说“比非转基因大豆更安全”。证据呢?! 第三个阶梯 因为自已供应不够,主粮不够吃风险,挺转基因主粮专家声称:只有用种转基因主粮植物才能够保障。依据呢? 种转基因主粮植物种子由美国等跨国大公司控制,如果进口过美国畜禽种的人都知道,那只是商品代的种,绝对不是原种代。即:横交会出遗传病后代,退化很快!咱们中国祖祖辈辈种子可不是这么留,即便是杂交水稻也不会如此。所以,别信太多人家的宣传,凡是技术的东西,如果没有绝活,那不叫技术。 第四个阶梯 转基因再好,母本还是咱们的杂交水稻。挺转基因主粮专家己承认没有增产转基因,只有优良性状转基因,这些优良性状转基因可以保证8%增产(提高8%的产量) ,咱们就从拨科研经费,增加种子成本,农药成本对比去算一算。 有美国专家算了一下14年间种植转基因农作物每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有增无减,而转基因作物增产不显著。这可是人家把美国农业部公开数据一笔一笔算出来的结论。中国有这种专业统计资料可以进行测算吗? 第五个阶梯 确实,吃用17年转基因以来,中国没有太多典型的典型转基因食品中毒报告。不过,说这话的专家本身就是在胡说:“转基因食品中毒剂量”在那?天才知道!这就是这些挺转基因主粮商品化专家最忽悠人的地方。 换个俗语说:食品是不用中毒剂量做测试的。而有毒食品是因为它的成份被人吃多了,积蓄到一定量,才变成危害人的生命。例如,上面举的同吃荔枝、吃菠萝都会因吃多而中毒例子。说这个问题,正是提醒我们有食品安全认识的人,尽量别让处于生育年龄之前的一代吃转基因食品。这会是一种社会食品风险试食,应该引起警惕。 第六个阶梯 还有一些公众利益之成本帐未算,总体而言,人家生产饲料粮进口中国被当优质主粮。我们自已偷偷生产的自认为是优质转基因主粮却不准进口到人家国家,这可不是什么的WTO贸易公平原则!只要转基因黄金大米可进美国市场出售,咱们中国人也可以安心吃。我讲的理由清不清楚?! 沈阳(sz1961sy) 23:05 2013-11-14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我家的事|12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土地流转将消灭种粮大户
热度 5 jiangming800403 2013-11-10 13:19
刘旭霞老师的博文: 土地流转引发的家庭矛盾 不要认为资本会比农民更懂得农业,要资本下乡搞土地流转除了抬高地价之外,只会留下一堆乱摊子。 在华北平原地区,一亩水浇地一年两熟的话,种粮食最多的收入就是两千上下块钱,肥、药、水、农机、柴油、电力等方面的投入还要占到1/4~1/3,对于庄稼把式的“种粮大户”所能承受的租金大约是每亩400~500元,一亩地的纯收入大约在1000元左右,如果有10~20亩地,一年的总收入大约就是一到两万元,当然如果是种近亲的地,人家往往不要钱,或象征性的收一点钱,这样的话收入还会更高,加上经营养殖业、家庭副业或者短期打零工,家庭总收入会在两到三万,这对我们的父兄辈,已经50岁左右,而且文化水平有限的中年人,这样的收入已经不错了,而且他们还要担负照顾父辈,甚至祖父辈高龄老人,以及抚育孙辈的社会责任,他们实际上已经被固结在农村的土地上,很难转移出去。 但是由于资本不计成本的投入,目前华北平原一亩水浇地的流转价格已经达到800-10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很难说有效益,而且如果粮价下跌30%,即使不考虑劳动力因素,也会亏本。庄稼把式的种粮大户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只能被资本从土地流转市场中排挤出去。 进入土地流转市场的资本一般不会种粮,一般要从事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有机农业或者观光农业等。虽然他们可以形成从田间到市场、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和品牌价值,这是一般种粮大户所不具备的。但是高端农业的市场空间毕竟有限。一旦大量资本下乡搞土地流转,市场就会很快饱和而无利可图,只会留下一片狼藉。 当然资本或许不在意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是否获利,而更关注资本运作,湖北蓝田、银广夏、新疆屯河、秦丰农业、万里大造林、亿霖木业,农业板块一直是商业欺诈的重灾区,无数的资本掮客只会前赴后继,当然只有早起的鸟儿才会有虫吃。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756 次阅读|44 个评论
广东省CO2输送与封存成本初步研究
baibing 2013-10-25 16:00
Guangdong is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 in China, which is a large CO2 emitter and hence is faced with severe carbon reduction pressures. In this paper, a cost assessment methodology based on scenario analysis is presented. A CO2 source and sink database was built at Guangdong after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on the point sources and sedimentary basins. Fifteen transport and five storage scenarios were defined and studied, respectively. Cost estimates based on these scenarios show that during its lifetime, the costs of both transport and storage depend on the amount of CO2 processed. More CO2 being processed will bring down the unit costs of both transport and storage. However,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re is a cost inflection point between the storage amount of 35.2 and 52.8 Mt/year, which means that as the storage amount increases, the storage cost will first decrease and then increase. Source region S1 in Guangdong has been recommended for an early chance of CO2 storage. Preliminary cost comparisons have shown that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re reasonable, but to improve the cost assessment accuracy of offshore CO2 storage, a methodology based on a CO2 storage design that can integrate local prices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 Bai et al., 2013.pdf
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反映持有住房成本,兼论对存量房征房产税不可行
jiangming800403 2013-10-20 19:00
由于存在大量的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房改房、拆迁房、福利房,因此,市场价格并不可能真实的反映居民持有住房的成本。 在我所在的小城,大多数家庭都有两套房,甚至第三套房。由于房价上涨幅度比租金要快,所以即使超低的租售比也不可能将存量房大量挤入市场变现,因为大体上 08 年以前的存量房目前还可以获得足够的租金收益。 中国房价成本中已经包括了土地成本,而只要没有交易,房地产溢价就没有变现,如果按原价对存量房征收房产税,实际上也是重复征收。而且按市价 坐拥几百万资产的人,流动性(吃穿用度的钱)可能还不是很宽裕,对他们征收高额房产税,只会使他们无法承受拥有住宅的成本,只会使自住型购房者无家可归。而且必然会造成租金水平进一步提高,以趋近均衡的租售比。同时,对于大多数购房者,并没有完全产权,房子还抵押给银行呢 , 这房产税向谁收?对一件并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缴纳财产税简直是匪夷所思了。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材料的晶界工程
hanlingeorge 2013-10-17 14:02
图片来源:Wikipedia 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而开发利用太阳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太阳电池进行光伏发电。目前光伏产业90%左右的太阳电池都是采用晶体硅材料制备的。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电成本还比较高。为了降低太阳电池的成本,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如UMG硅)的光伏应用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中通常含有较高浓度的金属杂质,这些金属杂质本身对载流子具有较强的电学复合能力并且能与晶体缺陷相互作用提高缺陷的电学复合性,对太阳电池的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德仁教授和余学功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最近在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材料中晶界与金属杂质的相互作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他们定量的阐述了位错和晶界在晶体硅中引入的电学能级的特征参数,包括态密度、能级位置、对载流子的俘获截面以及这些参数与金属杂质沾污的关系及其机制,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晶界对金属杂质的吸杂效应来有效控制金属杂质对晶体硅太阳电池性能影响的“晶界工程”。其基本思路是先采用合适的中温热处理工艺将金属杂质吸附到晶界上,然后通过后续较低温度的退火让金属杂质在晶界上形成沉淀,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材料中电活性复合中心的浓度。材料中缺陷态密度的减小可以通过调节合适的退火工艺形成低密度、大尺寸的金属沉淀来实现。该项研究结果对于有效控制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中的金属杂质的有害影响、提高太阳电池效率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低成本太阳能级硅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南水北调成本
热度 14 jiasf 2013-10-3 18:08
前篇博文( 南水北调到北京的成本有多高? )承蒙多位朋友的关注,尤其是我在中科院的同事赵建民先生针对我的博文写了呼应但意见不同的博文,深表感谢,因为这样的讨论有利于弄清问题。关于南水北调单方水成本的计算,在此再做些说明。 (1) 南水北调中线单方水供水能力的投资是 20 元 / 方(年调水能力 97 亿方,投资约 2000 亿),这是中线实际投资数,数据来源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在没有详细信息的情况下,或许计算成本的很多参数可以商榷,但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2) 在一条调水线路上,在全部水都输往最远端、整个输水渠全程大小相同、且忽略渠首投资的情况下,投资与长度成正比;而在沿程都有供水、输水渠由渠首到渠尾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投资肯定是非线性增加的,因为为了增加最远端的新增供水,前头的渠道都要加宽。所以如果中线的平均投资的是 20 元 / 方,那么到终端北京的投资在随距离线性增加的情况下是 40 元 / 方,非线性增加的情况估计在 60 元 / 方左右。 (3) 关于大型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期(使用寿命),水利部门规范《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有规定,是 30-50 年。说明两点:当资金折现率(相当于利率)大于 6% 时,当寿命在 30 年以上时,寿命的增加对成本的影响就很小了;使用寿命与资金回收年限有区别,资金回收期限可以很短,但资金回收之后工程往往还可以利用。 (4) 关于投资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各行业都有基准内部收益率或社会折现率标准,例如石油行业是 10% ,水利行业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时,应采用当前国家规定的8%的社会折现率。对属于或主要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可同时采用6%的社会折现率进行经济评价 ”。对于盈利性项目,常采用 12% 的社会折现率。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收益率或者社会折现率,与企业的利润率(盈利率)是不同的。企业的利润率是在支付利息后的盈利,而内部收益率相当于是对可以承担的利率的能力的衡量。 (5) 根据单方投资 60 元 / 方,对于不同的资金回收年限和社会折现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单方供水的投资分摊的变化(如图)。社会折现率 6% 、投资回收年限 50 年对应的投资分摊是 3.69 元 / 方。 (6) 关于运行费,或许 8% 的运行费率有些偏高,但目前还没有实际运行,所以不清楚到底要多少。不过京冀应急调水 307 公里的输水运行费 1 元 / 方,应该可以作为参考。或许将来从丹江口一个水源取水比从河北的多个水库取水好管理一些。 300 公里的运行费是 1 元 / 方,中线 1200 公里的运行费按比应急调水稍低的标准,估计为 3 元 / 方。这里的运行费指的是每调水一方到北京所分摊的运行费。 (7) 以上的投资分摊和运行费相加: 3.59+3=6.59 元 / 方。加上源头水费(要提高到 1 元 / 方以上)、北京当地的自来水加工成本和排污成本(大于 3 元 / 方),如果以南水北调为水源,自来水的成本肯定在 10 元 / 方以上是无疑的。 如果知道渠首枢纽工程的投资,应当单独计算渠首枢纽的投资分摊,再计算输水线路的投资分摊。而且知道每段工程的具体投资后,可以具体计算出调水到每个节点的成本。希望等有详细资料之后再作详细计算。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7950 次阅读|63 个评论
南水北调到北京的成本有多高?
热度 11 jiasf 2013-10-1 17:09
南水北调东线已经完工试运行,中线明年汛后要通水,应该说举世关注的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就要建成了!关于南水北调的调水成本,认为低者说在2元/方左右,认为高者说超过10元/方,到底有多高? 因为各段的具体投资信息缺乏,这里仅根据一些大的数据作初步的估计。 第一种估计:南水北调中线实际总投资约2000亿元,总调水量97亿方/年,相当于平均每年调水一方的调水能力的初始投资为约20元。因为调水距离越近就投资越少,即使假设投资与距离成正比,调水到最远端的北京的初始投资就要达到40元/方。而实际上投资不仅随着距离的长度增加而增加,而且因为渠道或隧道的宽度还随着调水量的增加而横向增加,所以投资还随着渠道的横向扩大而增加,因此,投资随距离的增加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如果南水北调中线的平均投资为20元/方,那调水到最远端的北京的投资估计要超过60元/方。 每方水调水能力的初始投资60元/方,不等于供水成本就是这么多。原因是供水能力可以重复利用很多年。假设工程的使用寿命为30年,资金利息按较低的6%计算,则60元/方的初始投资分摊到单方供水,根据财务计算公式 为4.11元/方,如果利息按12%计算则为6.65元/方,如果要求投资回收年限缩短为12年,则单方供水的投资分摊进一步增加为8.65元/方。 除了初始投资分摊,供水成本还包括运行费用。运行费用按初始投资的8%计算,60*0.08=4.8元/方。 则南水北调到北京的原水供水成本为: 利率6%、回收期限30年:4.11+4.8=8.91元 利率12%、回收期限30年:6.65+4.8=11.45元 利率12%、回收期限12年:8.65+4.8=13.45元 第二种估计: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已经利用南水北调北段从河北 调水到北京多次,其实际调水成本约为3元/方。中线京石段工程线路长度307.5公里,中线总长度超过1200公里,按长度按比例估算,中线从湖北丹江口调水到北京的成本将超过12元/方。 对于以上的调水成本,还要说明两点。第一,第一种估算方法其中没有包括交给水源区的水资源费或水费,例如北京从河北调水就交了大约2元/方的水费。第二,这里的调水成本只是原水成本,如果加上自来水加工费、排污费,以南水北调为水源的自来水的总成本还要加上3元左右。如果把这两部分(水源区水费和自来水加工与排污费)加上,北京的自来水成本至少在12元/方以上。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23792 次阅读|62 个评论
新加坡海水淡化已可供水1/4,成本粗估约8.5元/吨
热度 3 jiasf 2013-9-19 21:55
2013年9月18日,新加坡第二座海水淡化厂——大泉海水淡化厂 (Tuaspring) ——建成投产,李显龙总理亲自主持开幕( http://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130919-254587 )。自此,新加坡海水淡化供水能力达到 1亿英制加仑/日,占每天用水量4亿加仑/日的1/4。 第一座新泉海水淡化厂每天约可淡化约3000万加仑的水。 第二座大泉海水淡化厂每天可淡化7000万加仑(31.823万方/日)。该厂投资10亿500万新元,按 1新加坡元=4.9207人民币元, 换算成人民币为49.453亿元,相当于每(方/日)投资15540元,或者每(吨/年)投资44.4元。 据此数据可以对大泉水厂的供水成本进行粗略估算。如果按利率6%、回收年限12年计算,则每供一方水的投资分摊为5元。如果年运行费按总投资额的8%估算,则每方水的运行费为3.5元左右,其中能源消耗约2.4元/方。供水总成本为8.5元/方。因为不知道详细的运行费,这里只是粗略的估计,如果有朋友知道详细的情况,诚望告知! 新加坡水价包括直接水费(Water tarrif)、水资源保护税(Water Conservation Tax)和排污费(Sanitary Appliance Fee and Waterborne Fee),具体计价方式比较复杂,( http://www.pub.gov.sg/general/pages/watertariff.aspx )。 但新加坡采取的水价政策是不仅要回收成本,而且要反映水的稀缺价值,实际上采用了边际成本定价制。直接水费就在6¥/方左右,加上保护税、排污费,肯定可以回收海水淡化的成本8.5元/方 Water Tariff in Table Format Tariff since 1 Jul 2000 Tariff Category Consumption Block (m 3 per month) Tariff($/m 3 ) Water Conservation Tax (% of tariff) Domestic 0 to 40 1.1700 30 Above 40 1.4000 45 Non-Domestic All units 1.1700 30 Shipping All units 1.9200 30 Tariff Category Consumption Block (m 3 per month) Waterborne Fee ($/m 3 ) Waterborne Fee ($/m 3 )* Sanitary Appliance Fee Sanitary Appliance Fee * Domestic All units 0.2803 0.30 $2.8037/- per chargeable fitting per month $3.00/- per chargeable fitting per month Non-Domestic All units 0.5607 0.60 Shipping All units 0.5607 0.60 NEWater Tariff (before GST) Tariff since 1 Apr 2012 Tariff Category Consumption Block (m 3 per month) Tariff (cents/m 3 ) WCT (% of tariff) WBF (cents/m 3 ) NEWater All units 122 - 56.07 Industrial Water Tariff (before GST) Tariff with effect from 1 Oct 2012 Tariff Category Consumption Block (m 3 per month) Tariff (cents/m 3 ) WCT (% of tariff) WBF (cents/m 3 ) Industrial Water All units 58 - 56.07 - See more at: http://www.pub.gov.sg/general/pages/watertariff.aspx#sthash.7wfFteLI.dpuf
个人分类: 水是杂谈|1558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深紫外激光器领先世界:性能更高、成本更低
sdzjh870 2013-9-13 19:07
中国深紫外激光器领先世界:性能更高、成本更低 2013年09月09日 11:09 来源: 人民日报 中科院工作人员在观察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平台的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马宁摄) 深紫外固态激光源 装备 ,波长更短、性能更高、成本更低 我国为全球唯一实用化制造者 近日,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不仅是全球首创,有望使我国科学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更能推进我国尖端科研设备产业化。 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深紫外激光波段(DUV)是指波长短于200纳米的光波,具有能量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光子通量密度大等特点。深紫外激光技术在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然而,“缺乏实用化、精密化激光源,影响了DUV科研装备和前沿研究的发展。”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许祖彦院士说。 要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在科学界,200纳米常被形容为一堵“墙”,谁突破了这堵墙,就可能在深紫外重大前沿装备及相关领域的探索中占据制高点。 经过10余年努力,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KBBF)。经测试,该晶体是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许祖彦院士研究组与陈创天院士研究组合作,在此基础上发明了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即无需按照匹配角斜切割,即可实现激光倍频输出。 KBBF晶体的棱镜耦合技术,使获取实用化的激光源器件成为可能。该技术已经获得中、美、日3国发明专利授权,保证了我国在深紫外激光输出的全球领先地位。 随着晶体和器件制造的突破,我国科学家在全固态激光领域首次打破200纳米这个壁垒, 搭建了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器件和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两个平台,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8台科学装备属国际首创,部分产品将进行一定的产业化探索 实用化的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设备出现之前,获取小于200纳米的深紫外波段,主要依靠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等非相干光源。这些光源虽有波长短、波段宽的优势,但设备造价高昂,而且存在能量分辨率低、光子通量小、密度低等不足,不能满足深紫外波段前沿科学装备发展的需求。 “一些同步辐射装备,花费近亿元,体积也非常大,实用性比较差;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不仅大大降低了仪器成本,还有更好的性能。”许祖彦说。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8台实用化、精密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以及发明的棱镜耦合技术。(中新社图片) 这8台科学仪器是: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以及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许祖彦介绍,这8台机器,不仅在 装备 上是国际首创,性能指标也国际领先,并实现了关键指标的突破。目前,这8台科学仪器已经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的研究中获得了重要结果。比如,利用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对石墨烯开展研究,为石墨烯等光电子材料发展和应用提供有力的研究手段;利用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首次将光子能量连续可调深紫外激光应用到光电子能谱仪,可在变激发波长条件下,同时实现高能量分辨、角分辨和体效应观测功能。 据介绍,我国的尖端科学仪器几乎全为进口,我们虽能写出前沿的论文,却做不出高端的设备,“能产蛋却不能养鸡”。这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及其在科学仪器上的突破,使这一局面得以改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研制还进行了一定的产业化探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总体部总经理詹文山说,在一期项目立项之初,就考虑了今后做产业化的可能,并不是一锤子买卖。为此,项目团队初步打造了“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自主创新链。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 詹文山说,有了平台,深紫外仪器的研制及其商品化有了基础。他表示,当前,核心器件深紫外晶体及器件已经实现年产50个的小批量生产,为后续仪器设备产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项目团队已经联合中科科仪选定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作为产业化尝试。据了解,当前已经接到了多家单位的订单,其余几台机器的产业化工作也正在酝酿。 当前,产业化面临的实际困难,除了市场范围有限之外,是如何更好更快的生长出KBBF晶体。詹文山说,生长出一块实用的高质量晶体非常困难,通常需要好几个月。不过,詹文山表示,研究团队已经找到提高晶体生长成品率和晶体厚度的方法,加上器件制备技术的完善,有信心满足二期及今后产业化的需求。(记者 喻思娈)
个人分类: 光机电|1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贴:家用太阳能板发电装置构成与成本核算?
热度 3 ljxm 2013-9-10 11:14
一 直想退休后,回农村过田园生活, 因 为外行,供电是个问题,所以请教:家用太阳能板发电装置构成与成本核算? 前 提条件: 1、300平米的照明用电。 2、可供冬季取暖用电(中原地区)。 3、夏季空调用电。 4、两个冰箱用电(180升、50升)。 5、洗澡用50升电热水器。 6、两口之家炊具用电。 7、60寸电视一台。50寸电视两台用电,三台不同是开。 8、550W饮水机一台用电。 9、可供与电网转换的装置。 感 谢能介绍。
31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铁皮石斛种植成本构成-是否还有下降的空间?
duanjunscib 2013-8-21 15:11
   目前铁皮石斛种植的直接成本大约是15万元左右一亩, 大致构成如下: 1、大棚建造成本(含苗床、自动浇水设备):6-9万元一亩左右,其中苗床大约1-2万元,自动浇水喷肥设备设施1万元左右,大棚本身4-7万元,大棚建造的技术要求是能遮雨,调节光强,有些地方还要求有御寒的功能。 2、种苗:如果种苗按1元左右一丛、一亩种植3-4万丛计,则购种苗的费用为为3-4万元一亩左右(去年时更高,去年种苗约1.5元左右一丛)。 3、种植基质:1万元左右(三年,但第一年得全投入下去)。 4、人工:一年为2万元左右一亩。 5、肥料农药水电:一年1万元左右一亩。 6、租地:一亩0.15-0.3万元左右一亩。 7、其它:不可预见费用一年约1万元一亩。 在上述成本中,人工成本会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而相应会降低一些,租地成本和肥料农药水电等成本还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种苗成本随着种苗市场的竞争还有可能下降的空间,大棚建造上,如果按目前的技术要求(能遮雨,调节光强),那么大棚建造成本(含苗床、自动浇水设备)估计下降的也空间不大。 那么怎样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个人分类: 铁皮石斛|8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嵌入式系统学习的硬件成本很低了
热度 3 outcrop 2013-8-20 18:32
最近逛淘宝看各种广告,发现国内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学习的平台已经越来越成熟了。从低端的51单片机学习系统,到高端的Cortex-A9四核开发平台,都在千元以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款Cortex-A9四核开发板,999的价位,感觉已经白菜价了: Tiny4412开发板 这款三星Exynos4412的CPU,计算能力相当强悍了。 只要中国人会做的,价格都能降下来……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4884 次阅读|8 个评论
古今的“高考申诉”
热度 2 fdc1947 2013-8-20 07:42
 有考试就会有阅卷者、评分者,对于评分者评出的分数,参加考试者总会有自己的看法,或感到公允,或感到分数偏低。绝大多数人会接受这样的评分,但少数人会有怨言,如果可能,他们会提出申诉。对于学校的某一课程考试,这种申诉一般都无关紧要。但是对于国家考试,这种申诉在严重时往往会使社会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成熟的国家考试是不允许对个人的具体评分提出复议申诉的。今天的高考是这样,古代的成熟时期的科举考试也是如此。 在《容斋随笔》中,曾经记载了一则宋代科举考试后,参加考试者通过官员提出对“评分”不满的申诉。 ( 见《容斋随笔·三笔·卷二》 )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即省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由州判官负责阅卷,通过者取得参加礼部试资格,称发解或解发。礼部试为中央政府正式考试,主持者由朝廷特派,称 知贡举。 殿试为复试性质。只要通过礼部试,殿试一般不会“黜落”。宋代的“进士”,只是表示地方政府向皇帝“进贡”之士,与明清通过殿试而及第的“进士”并不相同。 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 年),京西路滑州人杨世质参加了州考,但是没有取得去参加吏部考的资格,向 京西路转运使胡则提出申诉,胡则调取了杨世质的试卷,令许州通判崔立审阅,崔立审阅的结果是杨世质的考试还不错,“不至 纰缪 ”。这样,就去公文告诉滑州应该将杨世质发解。但是,宋代实行的是二级地方行政,州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严格地说,路并不是一级行政单位。我猜想大概是滑州知州把此事直接捅到了皇帝那里。皇帝下诏让转运司解释为何不先请示而直接令滑州解发的原因,并下令将杨世质的试卷由滑州上缴中央。这样,杨世质仍未解发。等取到杨世质的试卷,诏令贡院审阅,而审阅的结果是“词理低次,不合充荐”,仍然落选,而且弹劾“胡则、崔立之罪”。《容斋随笔》的原文如下,文中括号内的小字系博主所加小注。判官、通判等官职的说明见本人博文《曲言与直言》。 天禧,京西转运使胡则 ( 京西 ,路名;京西路辖河南西南、陕西东南及湖北西北,下文滑州、许州均为其辖州;转运使即转运司使,京西 转运使 为京西路长官;胡则 ( 963 - 1039 年) ) 言 滑州 进 士杨世质等诉本州黜落,即取元 (元通原) 试卷,付许州通判崔立 看详 (看详,审阅) 。立以为世质等所试, 不至纰缪 ,已牒 (公文通知) 滑州依例解发。 诏 转运司 具析 不先奏 裁直 令解发缘由以闻,其试卷仰本州缴进。世质等仍未得解发。及取到试卷,诏贡院定夺,乃言 词理低次,不合充荐 ,复黜之,而劾 胡则、崔立之罪 。盖 是时贡举条制犹未坚定 ,故有被黜而来诉其枉者。至于省试 ( 即礼部试 ) 亦然,如叶齐之类,由此登第。 后来无此风矣 。 《容斋随笔》作者洪迈认为,出现上述申诉的时代,“ 贡举条制犹未坚定” ,所以才出现这样的情况。文中提到的叶齐在省试中提出申诉之事,比上述申诉有名得多,而且,在前面 《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中已有记录, 所以没有详说。 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 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宋白,录取了二十八人,宋太宗却同意“天下大有遗才”的说法。于是,诏令复试落第举子,又录取了九十九人。但落第的叶齐击登闻鼓告状,认为取士不公。太宗遂诏令再次复试未入选举子,合格者达数百人。太宗复试,录取三十一人,叶齐登第。这件事,《容斋随笔》中的记录是 ( 见 《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 ): 太宗雍熙二年,已放进士百七十九人,或云:“下第中甚有可取者。”乃令复试,又得 洪湛 等七十六人,而以湛 (洪湛) 文采遒丽,特升正榜第三。端拱元年,礼部所放程宿等二十八人,进士叶齐打鼓论榜,遂再试,复放三十一人,而诸科因此得官者至于七百。 不过,封建皇朝的科举是为皇帝物色人才的考试,怎样考试、是否录取最终往往取决于皇帝当时的政治态度及个人的好恶。还是这位宋太宗,对于一位不满落第者,就毫不客气,开了杀戒。还是《容斋》上面所引的这一节: 太平兴国 (宋太宗年号, 976-984 年) 末,孟州进士 张两光 ,以试不合格,纵酒大骂于街衢中,言涉指斥,上 (宋太宗) 怒斩之,同保 九辈永不得赴举 。 这位孟州人张两光先生无非是酒后因落第而发发牢骚,就招致杀身之祸。不但自己被杀,而且害得同保的人九辈后代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绝了做官的路。唐代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一保就是二十户。太平兴国时,宋朝建国未久,应当仍延续唐制。可怜北宋的皇帝从太宗到被金人活捉去的钦宗也只有八代。说句笑话,谁知道那孟州道上卖人肉包子的张青、孙二娘夫妻或被武二郎喝醉了痛打的蒋门神是不是这位张两光先生那二十户邻居的后代。 现代的高考、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类似或相同之处,都是国家考试。规模大,组织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一般地说,都是比较严肃的,差错率很低,可信度很高。又因为这些考试都涉及通过考试者会得到某种待遇,而是应当参加者都希望得到这种待遇。如果申诉的成本很低,申诉的人必将很多,这是考试的组织者即国家所不能接受的。如果轻易接受关于评分结果的申诉,随意更改评分结果。有可能引起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不公。所以,除了确有证据的作弊等事项可提出控告外,一般都不接受关于评分结果的申诉。 前些天,有一位考生制造谎言,荒谬地提出自己的考试分数被调换,经过自媒体和某些不负责任的公共媒体的放大,引起轩然大波。有关当局不得不公开该生的考卷以平息舆论,这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今天的社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应该的。 
个人分类: 教育|4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伟大的互联网 根本不需要那些经费 真的几乎是零成本的科研啊
热度 8 wangxiong868 2013-7-30 15:01
http://zh.bookos.org/ 还有很多免费的网络资源 真的是可以家里蹲大学 真的可以几乎零成本的做科研啊 只需要 一个电脑 连上互联网 一台打印机 加上打印纸 足够了 更难得的是 无忧无虑的自由时光 我们这个时代,资源唾手可得,最缺的是享受资源的时间和心情
2612 次阅读|9 个评论
贷款利率放开能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sstone2009 2013-7-20 16:41
中国央行近日发布消息,推进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具体措施是: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自然,改革总是有意义的,多少会促进进步。问题是,此次贷款利率放开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这是有待观察的。据我的理解,能否对企业融资有好处,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是否全面形成?全部可提供贷款的银行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存在的,但是竞争的程度是否达到足以使:不同银行间采取的措施具有为自己的发展而存在互相攻防性?每个银行设置的制度改进是否有利于其自身更小的单元具有足够充分的自主权? 二是银行运行的规范性是否足够?如果银行运行规范缺乏,导致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十分困难,企业便会放弃从银行(直接)贷款而寻求它途;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一种解决企业贷款困难的中介机构,这就必然增加企业贷款成本,同时为了谋取利益最大化,中介机构很可能利用银行的制度缺陷(如与领导的关系密切),降低银行的贷款利率。 三是银行与企业的心理状态的是否平衡?企业需要贷款,往往是有时间所限的,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影响经营;而银行对一笔资金何时放贷并没有实质上的时间要求。这种情况下,银行与企业对于时间的要求,成了双方博弈的心理筹码,如果没有其他办法消弭这个心理问题,在博弈过程中,银行将永远是胜者。 四是银行是否具备培育企业成长的责任感?民营企业往往从小做起,需要经历相当的过程才能逐步长大,这个过程中,有时候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对银行而言,这个企业的风险还是存在。银行如何判断具体一个企业的未来显得十分重要,除了需要有一大批熟悉各个行业发展规律的专业贷款人员外,银行的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 国家放开贷款利率限制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每种政策是否起到相应的作用,则常常需要时间老人的证实。政治家的心愿、经济学家的理解、银行家们的心思与企业家的现实需求常常并不一致,关于贷款利率放开能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看来,经济学家们观点不一,银行家们讳莫如深,企业家还在埋头苦干,唯有政治家们显得焦躁不安期待着政策的显灵。
个人分类: 草根经济学|3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胶原蛋白成本4元卖30元 大家不要上当!
热度 6 xupeiyang 2013-7-5 12:39
http://news.cntv.cn/2013/07/04/VIDE1372940640229859.shtml 【焦点访谈:击破胶原蛋白的“美丽神话” 一瓶成本4元卖30元】 在专家眼里,胶原蛋白的营养价值还不如鸡蛋和牛奶,还可能带来副作用。一家胶原蛋白代加工厂提供的胶原蛋白粉一公斤200块钱左右,这样算来,一瓶8克胶原蛋白口服液的成本只有4块钱左右,可到市场上就卖到二三十元。 http://t.itc.cn/PmMuM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891 次阅读|9 个评论
王亚平授课的成本
热度 3 gzchengzhi 2013-6-22 09:55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圆满结束,这值得祝贺。另外太空授课的幕后英雄也逐渐显露出来。在观看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过程中,我已经预感到王亚平完美的授课过程,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进行精心备课。从新闻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这个团队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实力非常雄厚。   另外从新闻报道中,我也注意到,这次王亚平上课的时候,带上去的教具成本大约35万,看起来还是蛮多的。不过同北京的一些学位房相比,这点钱也就是买一个多平方米的面积而已,因此也不能算多。   当然这35万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不是个小数目。另外再考虑到其他的成本,整个太空授课过程的成本当然是比较高的。   然而仅仅看授课成本的绝对值是不科学的,还要看每个学生平均分担的成本,另外还要看所产生的效益。   据估计,全国有6千万个学生观看这次太空授课。不过就我的直观感受来说,应该没有这么多,主要原因在于并非所有的学校都有能力和条件组织观看。因此观看直播的中小学生数量大概一两千万左右。这也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而这次太空授课通过电视进行转播,不可忽视的是非常庞大的老年观众,我相信这一部分观众数量也可以达到几千万之多。因此整个太空授课的观众达到上亿人是没问题的。   几十万的成本用一亿作为基数一平均就很少了。而其他的成本,比如人力成本、硬件软件成本等,看起来会很庞大,但是这些资源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做其他用途的。比如中继卫星,除了进行太空授课以外,还可以满足今后太空站的运行等方面的需要,计算起来,这次太空授课不但没有增加相应的成本,反而提供了很多实验数据,为技术的改进和提升创造了条件。因此这次太空授课也是一个技术发展和促进的过程。   总体来说,这次太空授课非常完美,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促进了中国太空技术今后的发展。
个人分类: 远程教育与神舟飞船|341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成本管理不能单靠节约来达成目的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3-6-5 09:04
作者:舒化鲁 成本管理就是要节省投入,但却不等于简单地节省投入。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一抓成本管理,人们所想到的就是节省开支,减少投入。而仅仅节省投入,是远不足以提升企业价格竞争力的。 从前,有一个祖业很大的富人,他有三人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不知道该把祖业传给谁。他担心祖业传给的对象不当,使祖上留下来的家业败落丧失,对不起祖宗。 一天,他把三个儿子都叫到跟前,每一个人给了十两银子,并告诉他们说: “ 十两银子是给你们的家当。现在就出门,明年的这个时候回来。谁能把家当保持住,我就把这个家业传给谁。 ” 一年过去了,三个儿子都同时回来报到。 老大很高兴地把这十两银子原原本本地交给他的父亲,说: “ 我是最好的祖业守护人。您交给我的这十两银子,我一动也没有动。 ” 他父亲抬头一看,他的大儿子衣衫烂搂,瘦骨零丁,甚是可怜,可十两银子如旧。他问道, “ 你是如何把我给你的家当保持下来的? ” 老大回答说, “ 我拿到银子之后没有打开,就找个地方藏了起来,一年来都是以行乞为生,有时 ……” 该轮到老二了,他双手捧上一大堆碎银,一清点过秤,足足有十二两之多,人也红光满面,并且还发福胖了不少。 “ 你是怎么把家当保持下来的? ” 老父问。 “ 十两银子我用来买了一个小餐馆。在那里经营,一年时间快到了,我把餐馆又顶了出去,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二两多,我的生活过得也很富实。 ” 老二说。 他的父亲点了点头,现在轮到老三了。 他满身珠光宝气,可两手空空。老二还在想这个家业归我继承无疑了,老三不会经营,把十两银子都穿在身上了。 老三走到他父亲跟前,掏出一张纸来。这是一张银票,整整 200 两。双手捧送到他父亲跟前。 他问老三: “ 你这一年是怎么过的,还赚了这么多银子? ” “ 我拿到 10 两银子后,反复打听,得知我们这里所用的绫罗绸缎,在东方大唐很便宜。我就带着您给的 10 两银子东行,到了中国,找到一个丝绸老板,用剩下的 8 两银子作本钱,与他合作共同做这个丝绸买卖。在这一年的时间内,我们总共获得 2500 多两银子的净收益,我占 10% 的股份,分到 10% 的利润,得到 250 两银子,我把整数开了一张,拿回如数交差。回来途中花去 30 多两,总共还有 210 多两。 ” 他汇报说。 最后,他把家业就交给了老三。 在这三个儿子中,也都有成本管理的意识,老大是节俭,自己不吃不喝。老二是重吃重喝,把钱用于投资,在保证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又保证财富价值不贬值。老三则是把自己所拥有的 10 两银子当作一个引子,作为合作的资本,以撬动他人资源为我所用,实现了所拥有财富的增值。 提升企业价格竞争力的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必须按老三的思路实施。不能为了节省而节省,节省的目的是要保证收入增长情况下减少投入,或者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收入充分大。成本控制并不是要算死帐,而是要活算帐。 这正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要强调的内涵。
3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沉默成本与等待成本
罗岚 2013-5-4 09:28
最近开始关注 经济管理学院.很多中国大学,也许是因为在商业化环境下,自由自在地生存科研了快四年:照着这条路子,到有些限制、有些社会化的环境,确实,经济管理是自然而且顺理成章的;同样,对博士、博士后而言,博士生、硕士阶段的科研方向对个人而言是最安全的通道,可以通达全球。 在逆水行舟的环境下,谁容易呢?只要还想和大家一起共同逆流而上的人,都不会容易;只是有些牢骚、有些情绪抖露一下反而好;那些沉默的家伙是有成本的,那些因为朋友多提前等待航班的人也是有成本的 —— 有时候,时间提前到自己航班的前一个航班等待区:代价是在机场的尴尬,囧。人口大国的时间区多,那些没有在阳光下、而在现实社会里的获利太多、超出劳动付出者,虽然支出些沉默成本,但是一旦遇到厉害的对手,时间机器的控制被破解,稀里哗啦.........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还是存在就是合理:在美国可以是院士,在中国不一定可以是院士 —— 阳光下、公元、现在的时间区,和密不透风的时间区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觉得美国人“简单”,“直白”—— 这两样决定了他们可以把博士、博士后当技术工人、当中专生使用【美国好像只有这两类工作】;中国人的历史长廊 五千年,不定在哪个时间区,不定 谁谁谁 就是皇宫贵族:所以,中国人敢把普普通通的人当博士、博士后用,反正是做应用、开洋机器、装洋设备 —— 虽然现在洋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程度可以完全脱离人的掌控。如果说,加上等待成本,超出别人的时间区,可以牛一下;但是加上等待成本、沉默成本,还在别人几十年前的时间区,就应该反省 —— 不是反感或者反对什么,只是在现实社会,近四年的社会生活,带给自己的成本暂且不提,给小孩带来的风险和逆水行舟的状态,是不对的。 纸币应该是中国这个印刷和造纸两大发明国家的特产:事实上,在某些时间段,工作的成就感比“钱”更直接,题目的两个成本是收入的主要原因;君不见,往往越忙碌的人,手里的钱越少;沉默和等待的人,钱越多;如果到了钱不是特别有用的时间段,就麻烦了,“有用才是硬道理” —— 这是个脑电波都可以形象化的时间段,多动动脑子,收入会多,但是钱是另外一回事【待到脑电波也被量化,就应该可以是一回事】!当然,随之而来的是财政赤字和害怕得罪人。 简单地看看周围的环境,衣食住行和“有用论”,就可以知道:中西的差距有多远。
38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广泛
kejidaobao 2013-3-31 15:46
复合材料因具有许多优异的本征特性,其应用也日渐广泛。衡量复合材料应用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的技术成本(主要是制造成本),这也是决定应用规模的关键因素。在保障材料结构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制造成本,是体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复合材料在新型结构应用研究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结构效率与技术成本,开展科学、定量的权衡设计,这一点已经被20年来技术领先国家的实践所不断证实。 在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承办了第11分会场,围绕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方向,专家展开了热烈研讨,并获得中国科协年会“优秀分会场”的称号。在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的支持下,《科技导报》2013年第7期刊登8篇参会论文,组成了“复合材料专题”。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是以中国科学协为业务主管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挂靠单位的国家一级学会,成立于1989年1月,历经5届理事会,累积发展会员3千余名,理事200名左右,涵盖了国内复合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各个领域,其中两院院士10名。学会下设13个专业委员会,5个工作委员会以及1个分会,1个《复合材料学报》编辑委员会。该学会第六届理事会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展览会、培训课程、科技奖励等活动,以及主办系列科技期刊,为我国复合材料从业人员建设了学术交流与行业合作的平台。目前,复合材料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应用日新月异,复合材料行业面临大好机遇,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为重大。 本期封面图片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王荣国研究组提供,他们提出了一种含有超薄金属内衬轻 量化复合材料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备技术,这种使用轻量化复合材料制作的容器可以被轻松举起。本期封面由金功博设计。 (责任编辑李娜)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1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卖房所得税应该考虑资金成本
热度 1 lcguang 2013-3-13 11:30
卖房所得税应该考虑资金成本   现在说的征税方法根本不考虑资金成本, 也就是不考虑贷款利息, 这是不合理的。 有人买房5年增值一倍, 有人买房一年增至一倍, 所得税应该不同。   国外买房征税是假设买房赚钱了, 各种成本都可以从中扣除。 中国只按差价, 这是不合理的。   即使有人全额付款, 他也有资金成本, 或机会成本。   所以我建议, 统一按5%算资金成本。   5年的资金成本是1.05^5=1.28倍。   如果房价涨一倍,从10万涨到20万, 增值税应该是 (20-12.8)*0.2=1.44万。而不是2万。   这里忽略了其他费用。 加税的目的主要不是抑制房价,而是为了让穷人有房住。   但是只加税, 不补助, 那是南辕北辙。 因为那会太高房子成本,从而抬高租金。 更穷的人租房更难。   应该拿扣税的钱补助廉租房。 不然就像是狐狸为小熊分大饼,为了“公平” 两边咬, 最后大饼都让狐狸吃了.
个人分类: 杂谈|31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养男孩的成本很高
热度 1 Education 2013-3-7 11:42
一 男孩使母亲减寿。 研究人员发现, 一位母亲每生一个男孩,其寿命平均缩短34周。相比之下,女儿实际上细微地延长了母亲的寿命 (这一点在统计学上虽然并不显著)。而在这两项研究中,缩短寿命的影响仅仅发生在母亲当中,而非父亲 。 二 男孩培养成本很高 养一个女孩,她能自理基本就可以了,女孩学历低一些,是合理的选择。 她不需要为别人干什么,照顾好自己就能得到男人和社会的厚爱。 养一个男孩,他照顾好自己不够,他要有本领养家糊口,要闯天下,对他的培养成本就高很多。 三 男性结婚成本很高 中国的房子比美国同档次的房子贵多倍,中国男性结婚的花费非常惊人。大城市要几百万,中小城市相应减少。 和中国不同,英国印度等国结婚开销由女方支付。 由于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男多女少,男性结婚难的问题突出。 四 男人成熟晚寿命还短 男孩还青涩的时候,女孩就已经成熟了。 男孩和男人要放养,不仅在各种意外事故中夭折的概率高, 而且他们自然寿命也明显短。 恰如生命之火烧得越旺,就越早耗尽吧。 五 家境好适合养男孩 http://fashion.ifeng.com/baby/haoyun/beiyun/detail_2014_02/03/33535899_0.shtml 美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家境宽裕、文化水平高的已婚女性,生育男孩的可能性更大;而家境贫穷、身体健康欠佳的女性则更容易生女儿。 进化论表明富裕女性更易生儿子 最近,英国皇家学报公布了一组美国基于5000万人口的一项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低下的美国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生儿子的情况少了许多。 简单的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女性的适应能力和忍耐力比男性强。在贫困的家庭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养活,这一点从出生婴儿的死亡情况上就能够看出。因而,根据进化论,贫困家庭中的女性会生育存活率更高的女孩。这个观点在诸如昆虫、鸟类、羊、猪、狗、貂、鹿等一些其他物种中也同样成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莱娜·艾特伦德教授说:“我们发现年轻并且家境富裕的已婚女士更能够负担起男孩。例如,一个有大学学位的母亲比一个没有大学学位的母亲负担男孩的比例高出了近0.6%。” 传宗接代的本能诱发生儿生女之别 这项调查结果为30年前的另一个科学设想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这一设想将生命归结为一个因素——尽可能的生育更多的 后 代并且将基因传给他们。提出这一设想的科学家们认为,健康强壮的女性更趋向于生儿子,这样就能够保证他们的基因和家族能够代代相传。 这些强壮的男孩相比其他瘦弱的男孩而言,更能适应环境并延续繁殖。而体弱多病的母亲生育的儿子往往也很瘦弱,在相同的条件下,他们适应能力偏弱,在幼年时代也就容易死亡。因而,为了能够延续家族生命,这些体弱的母亲往往会生育女儿,因为女孩能够活更长的时间直到她们自己成为一个母亲。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7101do=blogid=665660女性适合搞科研吗? 哺乳男孩耗费更多能量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3413445856128028.shtm
个人分类: 教育|57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环保成本被高估的恶果
热度 3 gothere 2013-3-4 20:17
最近环保的话题很热,动辄就讲“恢复生态的花费远远高于工业创造的财富”。 这种说法固然可以警醒世人,说明污染的危害,但其流毒如下: (1)对于污染者,让他们不敢花钱环保,而且成为他们不进行环保的口实。 (2)对于阿Q,也给了大家安于现状的借口。 (3)使得环保产业自抬门槛,貌似是高利润率,但实际上减少了社会对环保的投资量。 所以需要核实环保的成本高低,至少可以区分污染停止和恢复生态的两种成本。 (1)停止污染的成本不过是关门大吉或者加装治污设备,其成本不会那么高。 (2)恢复生态的成本,往往以年为单位,主要依靠自然的力量,不能简单地折算成金钱。 环保不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切实可行的方案! (1)降低工业产业的能耗比 (2)提升碳品油品和气品 (3)建立良好的包装品回收机制 等等。应该给予生化、环境科学更多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去献计献策,同时给民众以监督的权利。
个人分类: Else|3477 次阅读|6 个评论
英国研究生学费高成本高“阻碍社会阶层流动”
热度 2 laserdai 2013-2-8 22:22
无巧不成书,研究生开始全面收费,讨论正在熊熊火火,关注到英国也有这个严重问题。 英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读研究生的成本太高,成为 社会阶层流动 (social mobility)的障碍。 英国教育慈善组织萨顿信托(Sutton Trust)委托进行的报告说,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读研究生,那些无法负担研究生学费的贫穷学生就成了受害者。 英国大学学费涨价已经让许多人担心贫穷学生读不起大学,相比之下, 研究生课程简直就是“专为有钱学生而设的”。 研究报告由伦敦政经学院和萨里大学合作进行,分析研究生人数的增长对公平就业的影响。 成本提高 1996年英国工作年龄人口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只有4%,现在则增长为11%。 研究发现,读研究生能增加工作收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和只有大学毕业的人平均年收入相差超过5,000英镑。 但是英国大学生三年大学读下来光是学费就可能高达27,000英镑,有能力再负担几年研究生学费的学生少之又少。 英国大学学费还有政府公费贷款,研究生学费如果没有奖学金或企业赞助则要学生自己负担。 “今非昔比” 萨顿信托主席彼得·兰博尔(Peter Lampl)表示,“大学毕业生已经背负超过40,000英镑的学费和生活费贷款,读研究生每年又要再花20,000英镑学费和生活费。” “没有学生贷款,读研究生的计划让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财力背景的年轻人望之怯步。” 他还说,“我年轻的时候,有许多职业和工作机会给那些A-level(相当于咱们的高考)成绩好的人。” “但是现在,许多工作要求至少要有大学毕业,有研究生学历更佳。” 兰博尔说,工作人口学历更高对英国经济更好,但要设法改善公平就业问题,对研究生学生提供财务补助。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163 次阅读|4 个评论
电商的成本优势何在?
热度 1 lg21c 2013-2-4 10:48
电商的成本优势何在?“国美电器总裁王俊洲、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日前齐声“拨乱反正”,指京东所谓的电商成本优势是“伪命题”,“把各项成本摊开会发现:无论在采购、广告,还是人工、物流,线上成本都比线下多得多。”王俊洲说。”--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2/xNNDE5XzUyMDAxNg.html,那么电商得以迅猛发展的动力是?是不是电商在税收上有优势?
个人分类: 思考|28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收秸秆(2):编辫子成本?
热度 9 lix 2013-2-3 07:12
在 回收秸秆:编辫子有用吗? 评论中,博友们提了很好的意见。今天看见科学报 (1.22 , 6 版 ) 上登的一些数据: 1. 秸秆产气,每吨可到 400 立米。(老邪:北京价值网上讲约 880 元)。这样每公斤秸秆产气值仅 0 。 88 元。 2. 中试规模每天处理秸秆 2 吨。秸秆收集仍是瓶颈。 这个所也在山东青岛。不知丫头学校那个乙醇项目有没有类似数据。 3. 全国生产的秸秆在 7 亿吨左右。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3559 次阅读|8 个评论
网络营销培训讲师刘杰克:小成本泰囧如何营销制胜大市场
热度 1 jackliupku 2013-1-11 11:09
网络营销培训讲师刘杰克:小成本泰囧如何营销制胜大市场 文 / 刘杰克 最近《人再囧途之泰囧》(下简称《泰囧》)成了大热的关键词,自上映首日起便不断刷新国产片的各项纪录。 2013 年第一天,《泰囧》已突破十亿票房大关。这一成绩不仅缔造了国产片影史最高票房纪录,还超过了 3D 《泰坦尼克号》的 9.35 亿而夺得 2012 年内地年度票房冠军,这也是国产片四年来首次称雄年度票房榜。据今日院线最新的数据显示,《泰囧》总票房已近 12 亿元,在国内影史上仅次于《阿凡达》创下的 13.8 亿元票房纪录, 3000 万的观影人次则超过了《阿凡达》当年创造的 2700 余万。是什么营销策略使《泰囧》这样一部小成本且水准并不算高的电影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其中能给企业家和营销人何种启示?在本文中,作为一名专注研究和服务企业的品牌与网络营销专家及培训师,刘杰克老师将就小成本泰囧如何营销制胜大市场这一话题 来与读者进行相关的探讨 。 一, 了解观众需求,满足观众诉求 客观地讲,《泰囧》虽然可以说的上是还不错的国产喜剧电影,但以其品质而言能过 11 亿的票房还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间接地反映出国内观众对于喜剧片的极度渴求。特别是在贺岁档,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走进电影院更多地是为了获得放松。而现在中国电影偏向于“大片”化,诸多的特技、效果以及各种深沉的艺术内涵让观众感到吃不消,无论是为特效付出的高票价还是为“高深内涵”的情感付出都让观众没了开开心心迎新年的感觉。根据 《营销三维论——低成本打造强势品牌之路》品牌营销课程中的 精准营销论, 刘杰克老师认为 ,产品必须能够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满足目标消费者的诉求才能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泰囧》正是真正了解到了观众所需,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喜剧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欢乐,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内心诉求,才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泰囧》对观众需求的准确把握,很大程度上基于两年前《人在囧途》的成功试水。虽然当年《人在囧途》的票房只有 4000 万元,但是大多数人是从网络上甚至是在长途汽车上观看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实际的观影量极高,观众对于这种“公路喜剧”的形式非常欢迎,对于“徐铮 + 王宝强”的搞笑组合印象深刻。前一部《人在囧途》的成功一方面让导演徐铮看到了观众对于公路喜剧的喜爱,另一方面也为《泰囧》的顺利推出奠定了基础,不管从影片类型、演员阵容还是宣传点上,《泰囧》的定位就是《人在囧途》的续篇,继 2010 年后再次满足观众对于喜剧电影的需求,另外又加入了近年来大红的喜剧影帝黄渤,充分调动起观众的观影期待。 正是为了迎合广大观众对于轻松愉快的贺岁片的诉求,《泰囧》的定位非常明确——“与其等死,不如笑死”,就是一部单纯为了让观众哈哈大笑的电影。有人评论《泰囧》的笑点简单粗暴缺乏新意,但正是这种简单直白让这部影片显得更接地气儿。许多大投资、大制作,包含了精妙特技和深刻内涵的电影,正是因为脱离了群众而票房平平。用冯小刚的话说,电影具有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 1942 》等影片走的都是沉重的历史路线,只能提供认识价值。而临近岁末又怀着末日情怀的观众们,更需要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放松紧张的心情,支持他们捧着爆米花娱乐一把的心愿。《泰囧》正好回归了贺岁档的档期本质。作为贺岁之作,观众进电影院更多地是“买乐”而不是大过节的花钱哭一场,简单欢乐成就了《泰囧》在众多大片之中脱颖而出。 可以说,小制作的《泰囧》是把钱花到了刀刃上,投入不多,但只要抓住了观众的心,观众就会买账。 二,差异竞争,调档期带来新惊喜 《泰囧》的成功,除了前面所分析到的定位准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今年的贺岁片基本没有喜剧片,连每年都给观众喜剧惊喜的冯小刚导演也抛弃了喜剧片转向历史题材大片的方向。仅有的几部喜剧片都是小制作,而《泰囧》在同类题材中质量最为过硬,被业界看好。而随着本被看好的《一代宗师》撤出 12 月的档期,《泰囧》的公映黄金期被拉长,同题材的影片数量少竞争力微弱,使其在排片上处于绝对有利的位置。有网友算了一笔简单的帐,如果一个人只能选择看一部文艺型片子,《 1942 》《王的盛宴》《少年 Pi 》三部片子被选中的几率各为 33% ,而《泰囧》被喜剧爱好者选中的几率几乎是 100% 。这种算法显失科学,但是也能反映出同期同题材无对手为《泰囧》带来的机遇。 除了《泰囧》在今年喜剧贺岁片中一枝独秀外,“调档事件”也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泰囧》原定的上映档期是 12 月 20 日,后来制作发行方光线传媒决定 12 月 12 日提前上映,这个举动绝对是聪明之举。首先, 12 月 20 日前后,华谊的《十二生肖》、博纳的《大上海》和星美传媒的《血滴子》扎堆上线,作为小成本电影,《泰囧》无论在制作、明星阵容和发行发实力上都无法与其他大片相抗衡,把上映时间提前就能抢到一个空档。其次,《泰囧》上映前抢占市场份额的三部大片都存在着问题,大受好评的《少年 Pi 》上映已经近一个月,观众的热度已经逐渐消散,《 1942 》的内容过于沉重,对于想在贺岁档放松心情的观众无疑是不合适的,而《王的盛宴》同样题材沉重并且差评不断,受到观众抵触。 观众们在贺岁档期抱着放松身心的心态去电影院,扑面而来的却是清一色的悲情面孔,对于这些影片,看过的观众心情郁闷,没看过的观众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时候片方基于市场反应果断将《泰囧》提前上映,缓解了两部沉重大片为观众带来的心理阴霾,填补了 12 月电影市场喜剧片的空白。这个调整让承载了太多压力与抑郁的观众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也成为了《泰囧》大卖的重要因素。北大及清华总裁班营销专家刘杰克老师指出,《泰囧》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运气”,即没有其它高质量的喜剧片与之竞争,另一方面更来自于片方在调档问题上的果断,认清形势把握时机,为自己制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 三,网络口碑营销,加速票房攀升 由于档期的紧凑,来自国内大片的激烈竞争和好莱坞大片的冲击等因素,一部小成本电影要想以小博大、在今天实现大卖除了要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善于运用社会化营销策略与之相配合。电影上映前的营销准备关系到影片开始的上座率和曝光度,间接营销到电影的总体票房。上映后的营销工作又关系到电影的关注热度和票房攀升的持续度。 根据刘杰克老师原创网络营销培训课程《网络营销实战——中小型企业如何借网络营销实现战略突围》中的社会化网络 口碑营销 论 ,口碑营销可以称的上是一种强于任何广告的免费的营销手段。对于《泰囧》来说,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其应用的最好的营销策略当属口碑营销。 首先在前期的口碑营销中,《泰囧》主要利用了前作《人在囧途》在广大观众中积累的极高人气进行宣传。这在第一部分中也提到过,《人在囧途》虽然票房表现平平,但具有很高的实际观影率,深受观众喜爱。近两年基本所有的长途汽车中都在放映《人在囧途》的碟片,成为旅途必备,传播面广,口碑极好。有人甚至通过不同途径看过四五遍,每次看都会捧腹大笑。《泰囧》片方深知《人在囧途》的观众基础和良好口碑,在影片推广过程中一直强调本片于《人在囧途》的传承关系,这在无形中利用了已有的口碑资源为新片进行宣传,既节省营销成本,又能到达最好的效果。此外《泰囧》所选择的演员阵容也提升了该片的良好口碑,徐铮 + 王宝强的组合效果已经在《人在囧途》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近年大热的喜剧巨星黄渤的加入更为该片增色不少。虽然这个阵容与其他大片相比可以说不值一提,但是纵观三个人之前的影视作品,都是高水准的,不像很多“大明星”出镜率高派头大,但总与“烂片”挂钩。这三位演员的良好口碑让观众对《泰囧》的高质量更加期待。 其次在影片播放后,口碑营销也一直贯穿始终,微博、社交网站等为《泰囧》口碑的快速建立与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精彩的视频片段、台词加上观众的正面评论充斥着微博、人人网的页面。当然微博等营销途径本身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口碑营销的关键仍旧在于影片本身是否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值得向别人推荐的元素。对于《泰囧》来说,精妙的包袱设计、出彩的桥段和演员极为的精彩表演,甚至最后“国民女神”范冰冰的惊艳出场,都能为观众带来连连惊喜,从而在观影后进行二次传播,包括口口相传和精彩情节视频的网络分享,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综上所述,刘杰克老师认为,《人再囧途之泰囧》以小成本获得大票房,其成功不仅来自“运气”,即国内观众对于优秀喜剧片极度渴求而今年喜剧贺岁片市场出现空白,更来自于片方对于市场情况、观众诉求的准确判断,对于眼前机遇的把握以及出色的社会化网络营销策略的运用。《泰囧》的成功对于其他产品的推广营销也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它的成功有力说明认清市场、满足顾客需求始终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告诉我们面对机遇一定要判断准确、行动果断。一定的产品品质与市场机遇及系统营销的良好结合,才能最终使产品和品牌走向成功!
1275 次阅读|1 个评论
郑风田:农民异地市民化的成本如何化解?
zft2000 2013-1-10 12:55
如何鼓励这些地区解决外来群体的市民化问题? 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 33 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 50 万元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 今后 20 年内,中国将有近 5 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 10 万元,为此至少需要 40 万亿 -50 万亿元的成本。 如何解决上述成本?什么政策激励最有效?其实建设用地指标是一个好工具,应该加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的联动。 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再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0 年甚至 20 年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起点低,底子薄,基础差,但需求也多,如果方向正确,其实也不难找到保持高速发展的增长极,而城镇化则是一个关键的抓手。据研究如果我国以城镇化作为发展的引擎,将新增消费 9000 亿,新增投资 64890 亿, GDP 增加 2.6% 。李克强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统计预测,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 2030 年突破 10 亿大关。如果把城镇化的潜力释放出来,则会给中国的未来经济带来很大的机遇。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能否高质量完成的关键。目前我国统计的 51% 城镇化其实是半截子的城镇化,其中有 20% 的人口并没有城市户籍,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户籍制度的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工农差距,如果解决好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保、住房、教育等问题,则可以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义极为重要,如果城市大量地吸收农民工落户,则会给城市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量的外来人口落户不但会带来当地的房地产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一代移民的吃苦耐劳也会为当地的再发展与繁荣做出很大的贡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是依靠新移民给本国带来新的发展活力的,即使那个老欧洲,近年来也一直在吸收外来新移民。大量的新移民定居落户,原来的中小城镇就可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中型城市,从而迅速人口集聚效应而繁荣起来。如果我国把已进城的 20% 的农民工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解决了,而后再让另外 20% 的农民进城,解决好他们的市民化问题,中国完成的初步的城镇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自十七大提出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至今,我国各地均推出地方户籍改革政策。据初步统计,已有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 12 省市相继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划分。各地改革措施不一,上海、深圳、济南等地相继推出居住证制度,部分城市推出购房落户政策,广东省推出积分入户政策,重庆尝试通过建立转户居民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的弹性退出机制,以合理的过渡期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而成都则推出“让农民穿着风衣进城”的户籍改革政策。总体看来,这些政策,尤其是 2010 年广东省、重庆成都两市的政策尤其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从目前我国各地的户籍改革来看,在“城镇化”的建设道路上,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从“二元结构”到“城镇化”,我国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好好走。 按照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马力测算,我国农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 33 万元,一般大城市福利 50 万元以上,中小城市为十几万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今后 20 年内,中国将有近 5 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 10 万元,为此至少需要 40 万亿 -50 万亿元的成本。 如何解决上述成本?应该加强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的联动。 土地不能转变为财富,是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之一。农民进城之后,实际上多数时候表现出“两头靠”的特性,他们既要在城市挣钱生活,同时又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但土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收益,所以出现大量“空心村”。在目前体制下,农民工输入省份没有动力去保障农民工的福利。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该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劳动力流入大户有动力来解决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户籍问题。虽然国家鼓励放开户籍,但大部分的就业岗位在珠三角与长三角等少数发达地区,如何鼓励这些地区解决外来群体的市民化问题?什么政策激励最有效?其实建设用地指标是一个好工具。因为要想解决新移民的定居,必须要占有耕地。目前土地管理部门一直在执行“占补平衡”政策,其实这个政策也可以移植到吸收外省新移民政策上。我国有 1 亿多的跨省农民工,他们在家乡都有承包地与宅基地,如果能够在打工地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落户定居,到一定时候,他们就会自动把家乡的承包地给转让出去,把宅基地给卖了。从整个国家来讲是合适的,等于节约了土地,耕地并没有因此而减少,长远看应该是增加的。因为人口在城镇居住所占用的耕地远比在农村居住少。所以可以通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来激励那些劳动力流入多的地区解决外来移民市民化问题,至少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由中央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增加,地方财力也相应增加,新移民进城的社保、住房也因此有了保障。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问题|1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放获取的原罪
热度 7 DNAgene 2012-12-3 09:53
原罪这个词,我过去理解一直不太清楚。后来看到新闻, 讲房产税有原罪 。大致明白了原罪的意思。收钱就是原罪。 开放获取,如果仅仅是open access,既不向读者收费、也不向作者收费,就没有原罪。但它是不向读者收费的同时,改向作者收费。追逐利润的出版商希望从中盈赢利,open access附带上收费,就像房产税一样,产生了原罪。赵老师《 对开放存取运动的质疑 》中提到的,“开放存取运动的初衷是什么?不是为了扩大科学传播、降低传播或者说是获取的成本吗?”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我们国家,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如果增加了国家投入就像大逆不道一样,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开放获取是为了降低成本。开放获取的本意就是开放获取,便于知识的传播。与是否降低成本无关,它可能降低知识传播的成本,也可能提高成本。 科学网有网友统计了在巨型开放获取期刊 PLoS ONE发表论文的作者的国家归属 ,大部分还是欧美的。欧美作者自掏腰包发表论文吗?当然不是。他们的出版费用来自于他们的科研经费。他们发表越多开放获取论文,他们经费消耗就越多。那是否欧美的科学基金资助机构都反对开放获取呢?不仅不反对,他们是开放获取的最主要、最坚定的支持者。NIH希望自己资助的所有论文都开放获取,英国的、德国的以及美国的其他主要基金资助机构,也都以实际行动支持开放获取。他们没有担心增加成本。我猜测一下欧美各大基金资助机构的想法:已经资助了你几十万、几百万美元做研究,再多给你一两万美元发表论文也没什么,“18拜都拜了,还差这一哆嗦吗”,但知识传播的角度看,这一哆嗦效果可就大了去了。 对于作者来说,开放获取提高引用率的话当然是好。不提高引用率,没有世俗功利的好处,就完全放弃开放获取吗?研究做出来,最根本的是把这些新知识传播出去。不提高引用率就不再支持开放获取,那还辛辛苦苦做基础研究干什么?经商、当官、做演员。。。,从功利的角度看,干什么都比做科研人员强。 如果开放获取的成本太高,自然就会面临淘汰,所以就有 PLoS ONE的骨干就因为担心高运行成本难以为继,另立门户了 。高成本不是否定开放获取这种运营方式的理由,而是完善开放获取的动力。 欧美基金会有钱,他们应该发表开放获取论文,我们中国不应该做冤大头?可能很多人有这种想法。从博弈的角度看,最早开展开放获取的国家或者基金会肯定吃亏。他们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论文,我们免费看他们的。我们不掏钱发表论文,他们要看我们的论文,他们还要掏钱。这样我们占尽便宜。但这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应该具备的心态吗?我们只要不做开放获取的领头羊,我们就不是冤大头。目前开放获取期刊的论文比例, 以PLoS ONE为例 ,我们免费看的别人的论文远大于我们掏钱发表给别人看的论文。如果中国的科研人员只发表论文,从来不看论文,那中国人发表开放获取论文才亏呢。 还有一种对读者免费的开放获取方式,也不向作者收费。我想出版商肯定想到了,可能是不可行,我还是讲出来吧。像免费软件一样,收取广告费。广告费是间接向用户收费,用户抵触情绪低一些。学术出版,如果要靠广告费维持,那它的读者面必须非常大,非常成功的期刊可能可行,但它们又不存在这方面改革的动力。普通期刊上的广告,效果有限。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投稿|701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为什么崇尚大品牌和大机构:因为小作坊产品更差
wya 2012-11-26 10:34
黑工厂抹鞋油为假牙增亮 成本几十医院卖六千元 http://news.qq.com/a/20121126/000239.htm 从该厂生产出的义齿,被销往至少十几家中小型医院及牙科诊所。一颗成本几十元的假牙,以百余元卖入医疗机构后,再对患者的报价高达数千元,最高标价是该厂出厂价的60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职太太谁不想?
热度 1 xupeiyang 2012-11-20 21:03
全职太太成本大调查:中产阶级养不起? 近日,有媒体披露在眼下的中国,在北京这样所谓的国际化都市,全职太太已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逐渐走向平民化。调查显示逾四成白领相当全职太太,然而外表光鲜的全职太太,其实承担着诸多的风险。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4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博的成本
热度 2 JiuBaiYi 2012-10-28 10:15
工作以后,钱越来越重要。 很多需花钱的地方,但来钱的渠道极为狭窄。宿舍是不能继续住了——花上一两条好烟,给宿舍管理员说点好话,还可滞留宿舍——首先在外边租房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L市和别的城市一样,居住在这城里的人们,总是抱怨工资低、消费高。所里周边的房租价格,五六十平米的基本在1800元/月以上,极个别的是1500元/月。除去租房的开支,还有伙食费也是不小,食堂的饭菜价格,省着点儿吃的话,一天至少得15元,稍不留行就花超到20元以上。食宿的问题勉强解决完,其他的开销根本不敢计较。买衣服、请客聚餐,这些暂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试用期的工资是2150元。 以前的同学们见面或聚集到一起,总难免牢骚两句,无非就是物价房价高工资低。所里倾向于给创新人员很高的待遇,研究员薪水基本在10k以上,这还不算其他杂七杂八的绩效什么的,在L市绝对让普通市民羡慕。对待退休人员,则参照L市所在的省份规定,研究员退休以后工资就只有4k元,根据收集到的一些老科研人员的工资情况,他们的工资比别的同类所同级别人员要少2k~3k元。 按说,作为新入职的才踏上科研道路的菜鸟,不该想望太多。踏踏实实埋头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就罢了。然而,诸多的现实问题,叫人又不能不想,除非他是神仙。 QQ上碰到高中或本科时的同学,我现在习惯性的会第一句就问:结婚了没?接着第二句也成习惯了:买房子了没?答案通常都是肯定的。 也许,不读博,本科毕业就工作,只要要求不是太苛刻,这些问题,是不是该别的同学来问我了?
个人分类: 科研和生活|3223 次阅读|9 个评论
想种蓝莓吗?你知道价格跌倒多少就亏本?
热度 2 lcguang 2012-10-3 04:21
蓝莓园成本是指盛果期每年的成本。 1. 资金成本, 就是首次投资分摊到以后每年的成本。 考虑100亩蓝莓园。 首次投资就是正式结果前投资, 包括树苗,泥炭,整地,肥料, 铁丝网,人工等费用。 3年前说每亩10000元, 现在人工材料都涨了,再考虑水电滴灌, 每亩大概15000. 100亩就是150万。 假设第五年达到盛果期, 150万在第一年投入。借贷利息是8%。 那么, 这就等于第四年末投资150*1.08*1.08*1.08*1.08=204万。 204万的8%就是大约16万——这就是盛果期每年要付的资金成本。 2.维护成本 假设每亩维护成本=劳动力(包括管理人员)+肥料农药+水电=4000元,那么100亩就是40万 3. 土地租金成本,假设500元一亩,100亩就是5万 以上几项相加=61万 假设每亩1000斤——这是乐观估计, 美国平均产量接近900市斤——这是用总产量/总面积算出来的。 每斤卖到6.1元保本 加上采摘成本,2元一斤吧, 那就8.1元保本。 分拣包装成本5% 运输+损耗成本10% 加上这两项, 大概9.5元保本。 要是考虑每6年缩枝一次, 再达盛果期还要两年, 那就11元才能保本。 这还不考虑天灾人祸。 如果每亩产量500元,6.1就变成12.2. 考虑其他,成本9.5就变成14.4*1.15=16.5元/斤 考虑6年缩枝一次,成本就变成19元。 所以, 要赚钱, 一定要把成本降下来, 把产量搞上去。 如果一个方面做不到,那就容易亏本。 中国蓝莓已经有20万亩了, 美国是80万亩。过去三年,中国每年种植面积几乎翻番。 光是沃林一家的树苗就够种5万亩。估计中国面积三年后就超过美国了。 蓝莓价格今年已经跌倒25元一斤了。估计3年后就10元一斤了。小心啊! 我们的蓝莓园: http://5xlm.cn/
5673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新对预防性免疫接种和PEP治疗进行成本效益比较分析
热度 1 yanjx45 2012-8-27 12:08
在采用新型疫苗的情况下重新对预防性免疫接种和PEP治疗进行成本效益比较分析 上面提到的新型疫苗中有些与已上市的狂犬病疫苗相比 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人们不禁会期盼只需接种一个剂量就可以产生达到保护水平的中和抗体的疫苗。上面提到的这些疫苗都还没有进行过临床实验,虽然动物实验表明至少腺病毒载体可以诱导稳定的免疫应答,但在人体是否也是这种情况还有待确认。单剂量方案与 3 剂量方案相比不仅省时方便,而且还可能更经济有效。任何接种过预防性疫苗的人暴露后仍然需要接受 PEP 。如果单剂量新型疫苗像三剂量已上市疫苗一样可以诱导产生稳定持续的 B 细胞记忆,疫苗接种后的个人在暴露后只需清洗伤口并补种一剂量或者两剂量的疫苗来诱导针对 G 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即可。为了评估在亚洲和非洲进行儿童狂犬病预防疫苗接种的成本效 / 益情况,我们做出了以下假设(表 1 )。目前世界人口是 70 亿;约 49 亿生活在非洲和亚洲。总人口中的 29% 年龄小于 15 岁,也就是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亚洲和非洲约有 14 亿。 PEP 加上 RIG 的平均费用假设为 150 美元。狗咬伤后注射的加强针费用假设为 18 美元。亚洲和非洲每年儿童被狗咬伤的概率为 1%-3% ,估算的 PEP 费用见表 2 。下面我们计算一下在亚洲和非洲的所有小于 15 岁的儿童接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的成本,这其中不考虑盈利情况。接种第一针狂犬病疫苗后,第二针于 1-2 岁时和其它疫苗一起进行接种。这中间没有附加的路费和工资损失。医疗成本局限于多加一个注射器的费用,外加占用护士给孩子注射和解说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所需时间 ( 每个孩子平均 1-2 分钟 ) 的费用。假设每年 1% 的儿童被潜在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完整的 PEP 总共花费在 21 亿美元。为了使预防性疫苗接种与其达到成本平衡,每支用于接种的疫苗价格应不高于 1.32 美元。被狗咬伤发生概率提高到 2% 或 3% 时,疫苗价格可以相应地提高到 2.65 美元或者 3.96 美元。这些费用包括了具有潜在暴露风险儿童接受加强针的费用。 表 1. 预防性狂犬疫苗接种的目标人群 假设 亚洲和非洲儿童数量 14 亿 采用已上市的疫苗进行接种: PEP 平均花费 150 美元 两次加强针的平均费用 18 美元 表 2. 预防性疫苗接种的成本效益 预防性 疫苗接种 和 PEP 的成本比较分析 狗咬伤发生率 被咬的儿童数量 PEP 总费用 加强免疫费用 能达到成本平衡的疫苗价格 (每年) ( 美元 ) (美元) (美元) 1% 1.4-E+07 2.10E+09 2.52E+08 1.32 2% 2.8-E+07 4.20E+09 5.04E+08 2.64 3% 4.2-E+07 6.30E+09 7.56E+08 3.96 需要注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是每个儿童都接种了狂犬病疫苗,特别是在有些父母选择接种某些疫苗而不接种另一些疫苗的情况下,很难确定一个被患有狂犬病的狗咬伤的儿童是否接种过疫苗,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只需要接种一剂增强针,而没有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就需要接种几个剂量的疫苗并同时注射 RIG 。治疗决定必须尽快做出,而且不能依赖于针对狂犬病疫苗的记忆免疫应答的检验,因为这种检测不仅会延误治疗而且增加治疗成本。全国或者地区的儿童免疫接种记录应该对医护人员开放,以便他们能够获得每个儿童接种历史的可靠信息。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65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质量经济管理方法
feicheng 2012-8-18 20:59
  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费根鲍姆等人提出的质量经济的管理方法,主要揭示产品质量与组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并通过财务手段,发现和测算由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增加,从而组织质量改进。   传统的质量成本核计只包括生产组织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和产品的其他损失(如运输过程),而忽视了生产组织系统的低效率造成的损失和由顾客满意度下降带来的损失。随着“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引入,“质量成本”应包括3个组成部分:预防不良质量的成本,检验、检查成本和不合格品的损失。“质量成本”的构成包含了产品质量对产品销售及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潜在影响,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为与传统的质量成本相区别,把这种质量成本概念称为“质量经济”。   预防成本为预防人为差错和不合格品发生的费用,鉴定成本是为评定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而进行的实验、检验和评定费用,内部故障成本为交货前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及对销售的潜在损失费用,外部故障成本为交货后因产品未能满足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及造成的潜在损失。   2引入“质量经济”的意义企业为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质量改进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改进标准或开发新产品、增加收入为导向;另一种是降低产品和工作缺陷的损失以降低成本为导向的改进。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的企业,对进行增加收入为导向的改进投入很大,但以成本为导向的改进却很少,甚至认为降低成本是低等工作,不值得管理者花费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有些企业领导者没有认识到不良成本的巨大及其蕴藏的潜在效益的机会;其次是有些企业考核业绩的指标多为“销售额”、“利润”、“资金流转率”等,而没有明显的质量损失指标,使质量成本问题不易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重视。   质量成本概念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以下目标:(1)用财务语言表达不良质量成本,涉及的不仅是不合格品,而且包括整个组织系统的工作效率及其对销售收入的影响;(2)通过对图1中质量成本构成要素的量化分析,使企业管理者能清楚地看到组织系统中已显现的问题及存在的隐患,从而为确定质量改进项目提供根据;(3)发现组织销售领域中的质量损失,可以存助于保留现有顾客和开发新的顾客的工作;(4)将质量改进项目的计划融合到企业质量改进的目标与所有部门的目标管理中;(5)更加经济而有效地推行GMP管理,避免不计成本的“达标式”质量管理活动。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会为以降低成本为导向的质量改进开辟道路,同时也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效率。 3运用质量经济理念组织质量改进工作运用质量经济理念组织旨在降低成本的质量改进,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支持和建立一个特殊组织,这一组织的各成员都认真去履行各自在这个过程中的职责,并积极配合所有过程中所涉及的活动,才能使这个过程达到预期目的。这一特殊组织可以由企业不同部门的特定人员来组成。质量成本核算本是财务人员的工作,但一般情况下,首先是由质量部门的负责人或其他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提出对某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系统进行改进的必要性,然后由财务人员进行成本分析,提供一些因不合格品和其他差错造成损失的数据,然后由质量负责人将这些数据提供给企业的管理层,以便确定是否必须为根除这些不该发生的费用,组织质量、财务和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质量经济分析,为降低成本而制定质量改进行动计划。   4质量成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4.1数据收集数据的收集有以下5个要点:(1)称职的财务人员是重要的;(2)遵循法定的数据记录和原始凭证原则;(3)根据特殊的质量活动建立帐目;(4)分析帐目的主要部分。如对一批产品退货,分析是内部质量原因造成,还是外部运输过程造成,或是客户为了减少库存的原因;(5)调查评估。可以在研究范围内的工作岗位建立临时记录,以得到更详细和准确的数据。工作取样的方法是:a)随机对研究的工作岗位观察;b)将某部门整体费用中包含有显著的质量费用分离出来;c)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纠正或出现一次差错的费用为单位,根据一年中发生的差错次数估算全年费用;d)顾客丧失率对销售的影响,可以用近年来开发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调查方法估算。   4.2数据的统计和归纳所有的数据可按质量成本的类别统计并制作成图表,以表明质量成本总数和其构成情况。如对于故障成本可以按部门汇总、按产品分类汇总、按差错类型汇总,或按时间汇总。通过这些归纳分析,可以看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其他部门/因素的联系,以及主、客观原因等。   4.3质量回报分析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质量改进,需要各种资源的投入,投入与回报的比较称为“质量回报(ROQ)”。在进行ROQ计算时应注意4个问题:1)所估算的ROQ必须是在一个资源配备落实的质量改进计划制定以后;2)避免夸大质量成本,重点应放在如何改进上;3)以前质量改进的范围只限于降低已显现的故障成本,近年来,由于在“丧失顾客的损失”这一领域量化工作的发展,使得不良成本的计算真正包含了社会性和经济性。这导致了生产组织将顾客和社会的利益作为很重的砝码加到了质量回报一边,这对促进生产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的变化起了很大作用;4)避免在永远不会实现的理想条件下估算ROQ,应对已估算的ROQ作“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其准确性。 4.4质量成本优化分析进行质量经济分析通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最佳质量成本构成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标准。但应该说,成本控制的最佳值应该是在质量控制区的中点,而对制药企业来说,如果把顾客和社会故障成本列入质量成本,当然无故障时是最优化的质量成本。   5质量改进计划质量经济需要通过质量改进来实现生产组织、顾客和社会利益三方共赢的目标,而质量改进计划包括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改进计划及质量改进行动方案3个部分:   (1)主要来自财务部门的质量成本报告,须清楚地表示出质量成本统计结果,特别是不良质量成本的统计。   (2)质量改进计划需经过查找原因、确定改进计划、ROQ分析的支持、报管理层批准等一系列程序。   (3)管理层批准质量改进计划后,质量组织应制备整个项目的具体行动方案,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应根据经管理层批准的改进项目目标和计划来制定本部门的目标和计划,并按要求定期汇报,财务人员将继续跟踪收集数据、定期报告,这样的机制促进质量改进工作的螺旋式上升。
4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租房子的成本与代价
热度 7 cutefay 2012-8-7 21:32
最近一阵子在忙着换租房子,终于能够体会出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了。 先说说租房子的成本吧!无论是房子的买卖价格是涨还是跌,租房子的价格永远都是在涨。而你为租房子付出的金钱,要比实际的房租还要贵,因为,每租一次房子,就要向中介交一个月的租金作为中介费,有的时候一些贪心的中介还会收你卫生费(其实他们根本不给你打扫房间)。不仅如此,因为每次换租房子的时候,前面的房子的到期日往往比新租的房子的起租日要晚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租金就全都浪费了……此外,租房子搬家的时候,要付出搬家费,又是一笔付出。 而找房子和搬家,对于个人来说,都要付出很多精力和体力。要找到一个价格、位置和居住条件都合适的房子,确实不容易。 BTW:今天终于挑到一个自己还比较满意的单间屋子,一个人住刚刚好。不过离上班的地方稍微远了点,要在路上多花10分钟时间。但这个地方离我研究生时候住的地方很近,没事可以多参加研究生的活动。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520 次阅读|8 个评论
成本转移与灰色潜规则
wya 2012-7-17 13:38
大多数公司精于算计,大部分事业单位管理粗放,不是认识问题,只是潜规则使然! 1、某国有超大型软件企业的项目组,为节省在公司总部租用工位的费用,长期占有甲方单位的上百平米的办公机位,空调、电力及办公用房费用都省了,还可享受甲方健身房、浴室等职工福利设施。 2、某事业单位为办职工餐厅,购买某大型国企的厨师服务。一月后厨师服务员提出每天早起来做饭辛苦,要求甲方提供住宿场所。于是甲方事业单位新装修两间办公用房,添置空调、床位等设施供厨师服务员使用。按北京房价计算,每月至少节省每个厨师服务员500元左右的开支,提供餐饮服务外包的公司又节省一大笔员工成本。 事业单位职工对此颇有微词,以为单位领导不会算计,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但受益的公司员工闲聊时一语道破: 只要喂饱了一个人,什么事都好办! 灰色利益和潜规则已经到了世人皆知的程度仍然无所顾忌,实乃制度不健全之祸! 其实,不论公司还是事业单位,每个人都不傻!在普通民众艰难求生、苟且度日的环境下,有好事必然有经济原因。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治社会的管理成本是最高的---从北大11个校长助理谈起!
热度 32 hanshiqing 2012-7-4 13:45
网友微博透露,北大官网公布校领导机构设置中存在 11 位校长助理, 5 位副校长等共计 27 人,学者称,高校行政化日趋激烈,去官僚化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国外的高校,校长级别的领导一般也就 3 至 4 人,而国内,往往是一个校领导就能出 20 多个副局级以上的干部。高校行政化和官僚化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来是搞教育的人都忙着去当官了,必然会对学校的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7/266485.shtm 其实,人治的成本非常高,法治的成本较低廉。 我们且不谈这11个处级(或者副局级)校长助理要占用多少学校资源供养(住房,车子,办公室,电话,会议,出差。。。),在校内科研资源分配上又拥有哪些优先性特权。 人治的社会,管理阶层十分庞大,要多少纳税的百姓养活他们啊!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增加了社会矛盾。 人治,往往把事情搞复杂化,要特事特办,事事找人办;人治,会议特别多;人治,人人都忙着找关系;人治,导致很多人只做人不做事,只消耗而不生产社会财富;人治,让人人变浮躁,因为大家都挖空心思搞人际关系或想方设法要做官,谁还能淡定地做一个纯真的人、安心地去研究大自然?! 如同我国都市内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常常成为摆设,不仅要交警在现场指挥,还有退休工人协警,有志愿者,忙的不亦乐乎,但交通效率没有提高,而交通成本大幅增长。反观欧美诸国,路口没有一个交警,却人车顺流,平安畅达。 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内,校方拜官的理念已经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这样会给社会培养出什么理念的大学生研究生来啊!面对学问,面对先贤,情何以堪! 制度建设和实行,必须从高层官员做起,欧美的经验表明:只要特权阶层不再做破坏制度的事,则百姓就能乐于敬业并遵纪守法,那时简洁的制度就能运行自如。 高校去行政化,从北京大学做起来吧。
个人分类: 国家的管理|7947 次阅读|52 个评论
页岩气开发热必须冷静处理其潜在的风险
热度 1 mhchx 2012-6-21 11:44
  1981 年,美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成功,实现了页岩气开发的突破。随着水力压裂技术日臻成熟,美国由此兴起了页岩气开发热潮。 21 世纪头 10 年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被业内人士形容为过去 100 年石油工业最伟大的事件。数据显示, 2000 年页岩气产量不足美国天然气供应的 1% ,而今天已经占到 30% ,而且份额还在上升。 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使其成为美国天然气市场格局的“游戏颠覆者”。美国天然气市场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天然气价格和进口量降至 10 年来的低点。据美联社报道,仅在2011年,美国天然气价格就下跌了 35% 。专家估计,包括页岩气在内的非传统能源的开发将在本世纪第二个 10 年内为美国创造 60 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近几年来,我国也掀起了 页岩气开发热。 2009年10月,国土资源部在重庆市綦江县启动的首个页岩气资源勘查项目,后完成第一批63口页岩气井的招标; 2011年9月, 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据国内外多家机构估算,我国页岩气资源量丰富,估计超过常规天然气; 2011年年底,页岩气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新的独立矿种,成为中国第172种矿产,不再受油气专营权的约束。今年 3月16日,中国第一部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出炉,其中提出到2015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年;到2020年,年产量要达到600亿-1000亿立方米。 “ 页岩气革命”已在我国呈现燎原之势。 但我们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 页岩气开发 存在较多技术瓶颈, 尤其在水平井钻井技术、水力压裂技术和实验测试等关键技术方面,比美国落后近十年。同时, 页岩气开发的 成本偏高。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页岩气开发 还存在较大的环保风险。 页岩气开发而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有以下 5 项: ( 1 )开采使用的化学物质(润滑剂、聚合物、放射性物质等)及甲烷(天然气)等对于地下水的污染, 页岩气开采出的污水量很大。 ( 2 )开采现场释放到空气中的甲烷引发的健康、爆炸、气候变暖风险; ( 3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综合影响(甲烷泄露、为开发而砍伐森林、对采用可再生能源的遏制效果、低价燃气引发消费扩大) ; ( 4 )大量使用水造成的地区缺水风险,而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开采页岩气与民用和农业生产争水问题不容忽视。 ( 5 )排水压入地下造成的地震风险。 可见, 页岩气开发也是一枚双刃箭,必须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需要进行认真规划与部署,否则,等出现问题再来处理,就为时已晚。
个人分类: 观点|2611 次阅读|2 个评论
都说高考难、住房难,很少有从成本费用上考虑
热度 2 liwei999 2012-6-13 02:17
都说高考难、住房难,很少有从成本费用上考虑的文章。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2/2012 06:04:09 住房的事情上还有人议论成本 ,高考的问题上就没有人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考生负担考试成本的话,理想的高考状态就是交钱应考,每个大学自己处理这类事情。但是由于从考试到入学的时间有限,在大学的考试日期上必然会有冲突。实际上考生报考不了那么多的学校。 解决办法就是先粗考一下,过过筛,然后再考第二次。这样做,显然比只考一次要多花费用。这个费用最终还是要有人来负担。 高考原本是大学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大学放弃了这个权利。首先大学不提供考试场所,第二大学教师不去做监考工作。从利害关系的角度看,大学教师做监场教师才合理。因为两者的利益不一致,没有作弊的担心。而高中教师做监考,从利害关系上看,考生与高中教师的是一致的。整个地区高考作弊的事例也发生过。 其实办一流大学的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 大学方面要承当起选拔考生的责任来 。对大学、对考生都负责任,就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不能象今天这样“坐享其成”。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0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温铁军:贫困经济学——资本化与制度成本转嫁
whyhoo 2012-6-12 10:29
当代人们讨论的贫困,是个相对于发展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发展进程中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呢?在做了多种不同的国家比较和国内的区域比较之后,我的归纳叫做制度成本转嫁论,即“成本转嫁理论”。从理论资源来说,它是从阿明的“第三世界依附理论”和沃勒斯坦的“世界系统论”进一步演化而来。认为世界发展不平衡、贫困的原因,是制度成本转嫁形成的。当代加快全球化中的贫富分化本身并不可能靠任何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来化解,反而会随之加剧。对此,我有几个去意识形态化的经验性的归纳。   资本要素绝对稀缺下的亲资本政策是不论何种体制下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趋势大多数后发国家因要进入所谓发展主义现代化,而首先遭遇到的最大困境是资本要素的绝对稀缺。西方经济学立论的前提是要素相对稀缺;这个前提下的要素配置方式在理论推导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地配置要素达至最优。而发展中国家客观上最大的麻烦却在于,不具备这个西方经济学构建理论逻辑的前提,经济学和我们要研究的客观现象差距太大。发展中国家不存在要素相对稀缺,而是西方经济学不讨论的要素绝对稀缺。如果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困境是资本要素绝对稀缺,那会怎么样?它就会亲资本。   我们做的国家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论何种主义、体制、 政府 ,不管谁当领袖,都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只要资本绝对稀缺,政府就会采行亲资本的政策体系,除非被封锁。   例如中国60年代被两个超级大国封锁,资本绝对稀缺甚至趋零,因此就出现“去依附”,而转向亲劳动力,亲民众,亲社会。因此60年代是中国最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也是最大规模动员劳动力,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继续维持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年代。在资本趋零的状态下,中国人只能靠高度集体化,成规模地组织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去替代最稀缺的资本。而当此前的50年代中国先是获得苏东资本、此后的70年代又可以获得西方资本时,中国就先亲苏东资本,后亲西方资本。客观地、纯粹从发展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亲不同资本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没有什么好坏对错之分。    从1929-33西方大危机演变为世界大战到战后的新趋势   1929-33年西方大危机爆发,本为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的全面爆发——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业化扩张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当在像欧洲这样半岛型的狭窄大陆上全部工业化国家都发生生产过剩的时候,就无法解决,只能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摧毁过剩生产能力。   相对而言,在美洲大陆之所以有罗斯福新政,是因为它是西方新开拓的殖民地,物理空间广大,可以让国内所有一般资本主义经济暂停。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够救美国,无外乎是政府在生产过剩条件下,直接把过剩劳动力和国家工业化过程所创造的设备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去做国家投资的基础建设,开发中西部。这个做法与中国1990年代末期朱镕基铁腕调控、大规模增发国债投资中西部基本建设的做法差不多。   当年美国人在西方29-33大危机中能够幸免于难,但在狭窄的欧洲大陆上,大家都生产过剩,就不能幸免于难,于是欧战爆发,最后蔓延成世界大战。应该提出的问题是:二战之后,人们都担心要打三战,因为资本主义一般内生性矛盾——生产过剩并没有解决,只是被战争摧毁了一遍,然后战后恢复重建。那么,战后发生什么改变使人类免于三战了呢?是造成矛盾的产业资本移出。   从原来的帝国主义列强纷争(这在政治经济学上可以引入多次博弈来研究),变成两个超级大国双寡头控制,重新按双寡头控制愿望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一个新地缘战略的发展趋势。双寡头都在尽可能地更多分割势力范围,导致出现与冷战对抗同步的“双雁阵产业转移”。   二战中西方唯一没有被破坏的经济体是美国,它的庞大制造业生产能力开始了战后对大西洋的西欧和太平洋的日本,做两条线的产业转移。而这个产业转移,与后来日本1970年代的第二次“雁阵转移”之不同,在于早期的这种产业转移是战略性的装备输出。与美国同时同理,通过战争形成庞大生产能力之后,前苏联也是陆上两条线的产业对外输出,一条战线输出东欧,一条输出中国、蒙古等。那个年代只要宣称社会主义的国家,大都得到前苏联的产业转移。   事实上,受援国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都接受了产业资本输出国的政治意识形态……   接着,到1970年代多数西方国家复兴的产业资本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生产过剩的内生性矛盾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生三战的威胁也就淡化了…… 中国50年代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的全盘苏化   战后发生的这个双寡头两翼输出产业资本的过程本身也是新的地缘格局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因为是战略性的,所以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于是有了中国50年代在没有来得及搞轻工业的条件下就直接进入重工业的状况。而重工业有一个内生性特点,就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而且由此势必是排斥劳动的。   中国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还没有发展轻工业和一般消费品,就先得到发展重工业的机会,那会发生什么呢?于是,大家看到,当中国刚完成一五计划时,就发生了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 不再需要大量的 农村 劳动力,因为它是重工业打头。再加上1957年,中苏两国发生了一些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不再给予援助性的投资了,所以中国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不得不中辍。   据此可知,二战之后两个超级大国的双雁阵转移有一成一败。   美国战后的产业转移和地缘控制战略基本完成,西欧和日本战后复兴,在60年代到70年代,原来被摧毁的工业基本上恢复了;同时也构成了西方的政治军事同盟。但是,前苏联的转移,对东欧和蒙古相对顺畅,因为二战期间它占领了东欧和蒙古。麻烦在于对中国的转移。二战之后,苏联在中国保留了中长铁路、大连特区和旅顺港的控制权,前苏联的远东舰队(太平洋舰队)驻扎于旅顺口(旅顺口是为苏联太平洋舰队在太平洋一线唯一的不冻港的入海口)。中国在东北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国家主权,军队、行政乃至于经济,很大程度上还受苏联控制。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有着漫长国家史的国家,也许是由于历史记忆太沉重,或者是殖民化时期被打了一百多年却没有被帝国主义全面占领,中国人格外重视国家主权完整。当苏联在一五计划对中国进行战略性的援助投资时,中国确实要按照苏联的经济管理方式建立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道理是,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形成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了适应苏联投资形成的这种工业化经济基础,中国当年的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全盘苏化”。八大工业部、计委、财委、建委、经委、农委,所有这些政府设置都按苏联的模式来建立,苏联从它的政府部门中派官员到中国都被叫做“专家”,每个部门都有,实际上按照苏联的经验指导着中国建立政府和院校机构。   但在1955年,中国人已经开始提出全盘苏化对中国维持国家主权有影响。1955年的年末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当时有30多个部委的负责人参加,讨论如何改出全盘苏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中苏之间尚在蜜月期,中国人就有了这种讨论。接着是1956年苏共20大两党之间开始发生分歧;同年是中国要按照中苏条约规定收回旅顺口、大连特区和中长铁路的控制权,收回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此后,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导致中国出现很严重的投资不足和债务危机等。尽管危机严重,可当中国人1958年试图正式改除全盘苏化的时候,仍然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呢?苏联模式的重工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的时候,中国想改变全盘苏化的上层建筑,乃至于已经被知识分子们当成看家本事的外来意识形态,能改吗?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人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基础。直到全部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庞大的上层建筑和滞后的意识形态才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1950年代末期到1960年代为什么出现很多政治领域的复杂情况?表明这个调整是痛苦的,代价巨大。    中国人提出现代化的背景:农业集体化的作用主要是向国家工业化贡献剩余   中国经过三次以土地革命战争为实质的国内战争,土地革命内在地反映了农民几千年来的基本诉求——“耕者有其田”。这不可能符合19世纪欧洲阶级政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的任何理论,不论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左右派对中国都不大适用。土地革命战争的结果是占人口88%的农民平均分配村内土地,成了小土地所有者。这些小土地所有者过度分散,是一盘散沙。此后,中国社会乃至于各级政治的很多复杂情况,与无产阶级革命或社会主义体制并无关碍,而更应该和我们这个分散的小有产者群体占比过大的基本国情有关。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从来没有被外来殖民者彻底改造。而美国原住民人口仅为52万,占总人口不到2%。如果单纯从农业角度来说,大农场的产业化农业与福特主义大生产相适应而被西方意识形态当成先进的模式,但,没有哪个大农场国家不是靠殖民地形成的资源条件而形成规模经营的。世界上的大农场国家几乎都是把原住民人口减少到10%以下。而整个亚洲基本上都属于原住民国家,由于亚洲原住民人口在西方推进殖民化的几百年中没有被大规模减少,因此,多数亚洲国家的乡土社会是相似的,很少有大农场形成。中国的发展过程根本就不可能和大部分殖民地国家一样。   我为了做国别比较,跑了世界上四五十个国家开展调查和比较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像中国这样的原住民大国,它所充满的内部矛盾,并非当代形成,而是历史延续而成。而当代中国人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么多的农村人口都变成小土地所有者的状况下,政府要进行工业化,交易费用奇高。按诺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当交易对象大到一定量的时候,交易就无法进行,因为交易成本过高。同理,政府无法跟大量的分散小农交易,因此中国为了推进工业化而开始搞农业集体化,用集体化解决政府为了工业化原始积累而需要从农业提取剩余的矛盾。   集体化建设起来以前,因为搞工业化粮食供给跟不上,陈云1953年开始搞“统购统销”。但政府面对那么多农民无法交易,于是毛泽东发起合作化运动高潮,到1955年大部分农民进入初级社。毛泽东称之为从“满头乱发没法抓”到“编成辫子就好抓”。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建立组织解决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这也就是科斯所说的“组织是反市场的产物”。对中国在50年代的实际经验归纳,也就从诺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转化成科斯的企业组织理论。   1955年中国已经成规模生产苏式的拖拉机,但只有七八户、十来户农民组建的初级社,根本用不起那些大马力履带式拖拉机,势必造成浪费。于是,各个工业部门纷纷向中央建议,敦促中央提高合作化的层次,搞高级社,只有以乡为单位建设土地规模经济,才能接收大型拖拉机。于是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农业现代化,其真实内涵是集体化+机械化。如果没有以乡为单位进行规模经营,就没有国家机械工业的出路。这就是中国最早提出农业现代化的背景。所以,农村集体化算是以很平和的形式,服务于工业化早期的工农两大部类交换的要求。   这种生产履带式拖拉机的厂子之所以关不掉,是因为拖拉机厂还得建坦克生产线,国家必须要搞现代化国防。这就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了。周边许多敌对势力,国防需要生产坦克。工农产品剪刀差体制下的拖拉机一定是高价。怎么让农民接受呢?当年矛盾就是这么复杂。   十一届五中全会给历史问题定调以后,薄一波写了两大本《建国以来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回顾》,其中写道,国家要搞工业化,就得积累,这就得让一部分人作出牺牲,中央反复讨论,决定只好让农民作出牺牲,作出贡献。邓小平当时也参与了中央这个集体决定。因此,农业集体化并非农业自身的错误。第一,集体化是为了服务工业化建立的;第二,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提取积累。因此,农业集体化的微观不经济乃是国家为了工业原始积累大量提取农业剩余造成的。至于集体化向国家工业化贡献了多少,一直以来都有研究。80年代的农研中心研究剪刀差大约8000亿,我们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荣誉教授严瑞珍在90年代初期的研究中提出,通过集体化向国家贡献的剩余大约在7千亿到8千亿。与另外一个数据对比,到1978年 改革 之初,中国全部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只有9600亿。近年来我们院党委书记孔祥智教授的研究是60年三农做出的各种贡献约为13.7万亿。   我来做一个简单的综述,1949年,在土改期间造就大量分散小农的情况下,毛泽东代表整个中国人民最大多数根本利益推行的是发展重工业,接着是为了保证基本的国家主权安全而不能接受全盘苏化。并且,发展工业化就要原始积累,就要提取剩余;当时政治局决定只能从农业来。原始积累完成后的1980年代,中国进入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它是一个资本的结构调整和资本的结构性扩张。这个阶段,由于资本扩张,产生资本溢出效益,于是社会收入增加,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普通的经验过程。 揭示现代化高成本的当代新寓言:奥巴马—金正恩难题   我近年来有一个说法,叫奥巴马——金正恩难题。无论意识形态或政治上如何对立,他们都遭遇到“上去了就下不来”困境。这就是现代化的制度代价。   现在,越是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的国家,贫富差别越严重。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都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以美国为例,它现在的制造业只有11%左右,农业只有2%左右,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占85%以上。虽然,美国拥有全球最高度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可是美国的贫富差别很大,基尼系数高于我们。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虚拟经济泡沫破裂的时候,美国最近四年,贫困人口从原来的9%左右,上升到20%,于是有了代表99%“占领华尔街”等运动。这些运动代表的就是大量失业和贫困人群的呼声。因为美国大量增发货币来救市,扩张出来的信用,涌进了金融资本领域。因为它的经济结构中85%是以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所以创造出的新增信用只能进这个85%的领域,而这个行业吸纳 就业 极少,大多数人不会在金融领域中去“玩吹泡泡游戏”。尽管奥巴马主观上希望改变,但客观上他却不能把新增的信用,创造出的货币信用、债务信用等,用于发展实体经济,所以美国越是高度现代化经济结构,就越在客观上不可能更多地吸纳就业,只能在国内造成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撕裂。   早在金日成时代,北朝鲜的经济结构、城市化率都比我们的同时期要现代化得多。在1989年我们才人均800美元的时候,北朝鲜就已经实现了人均粮食产量380多公斤,人均国民收入接近900美元;并且实现了城市化率达到70%,比我们现在还要高得多。农村中有6万台套拖拉机,完全是现代化农业的集约化规模经济,农业机械化比我们早得多。   我为什么说北朝鲜也是“上去了就下不来”呢?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经互会不能运作,换货贸易体系垮了。原来朝鲜拿苹果、新鲜蔬菜等换取前苏联的石油,苏联解体之后,石油来源被切断,大量拖拉机不能运作。当年年末就有三分之一的拖拉机不能运作,大量的耕地抛荒,造成1993年收成大幅度下降,大量人口陷入饥饿。只要石油没了,石油农业就完了。有人主张北朝鲜学中国搞家庭承包,我表示反对。因为我去北朝鲜做过农业政策顾问,在调查中发现,这个建议不可取。中国大包干的时候,是80%农民,20%城里人,8个农民养活2个城里人。那个时候我们没机械化,靠手工劳作就养活了。国家只要提高粮价,农民就少吃一口,多收几斗。我们大包干的时候粮价提了49%,农民是多赚点钱,宁可勒着裤腰带少吃两口,就让城里人吃饱了。所以,我们城市化率低,解决问题就很容易,因为我们是8个农民养活2个城里人。如果让北朝鲜3个农民养活7个城里人,还得靠手工劳动,客观上的确不大可能。事实上它现在是大规模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劳动。但是“上去了就下不来”,城市化率搞到70%以上之后,还能让城里人下乡去劳动吗?问问我们这些知青,当年好学生下了一回乡,写了多少伤痕文学?正是因为北朝鲜超前现代化,一旦支撑现代化的石油没了,现代化就垮了,只好用一系列的强制性的政策维持生存。这就是今天北朝鲜的现状。    现代化陷阱:城市资本集中与风险等量导致周期性爆发危机,把代价转化给乡村   现代化是高成本的制度演变过程,需要集中资本。但资本集中与风险是同步等量的。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关注制度成本。城市化实质上是个集中资本的过程,但也是风险与资本同步集中。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周期性爆发危机,把代价转给乡村。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乃是成也二元,败也二元,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中国今天成了一个工业化大国,凭的是大量向乡土社会转嫁了城市资本集中与生俱来的代价,因此我们有严重的三农问题。今天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其结果仍然是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基本要素大规模净流出,于是乎农村现在群体性治安事件大量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加快资本集中。当我们把所谓的工业化、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时,就意味着我们要准备承担代价。这些代价是:   一、三农领域中,三要素的大规模净流出。于是导致三农的衰败,弱势群体变成草根。从社会角度来说,草尖离开了,农村剩下老人、妇女、孩子。劳动力资本存量最高的部分贡献他的劳动剩余给城市资本了。城市人占有了农业和劳动者剩余之后,给草根回报了吗?中国真正的最大的不公平就在于这里。   二、在城市过度集中资本,就会过度集中风险。在下个月我要出的这本书《八次经济危机与软着陆》中,我们做了一个经验的归纳,发现只要经济危机软着陆成功,那一定是城市资本把代价转移到乡村去了。凡是硬着陆,那一定是这代价转移不出去,于是硬着陆就砸出了改革。无论改革还是调整,都不过是危机硬着陆在城市资本的结果。资本,不论国有还是私有,都是人类制造又反过来异化人类自身的异化物,政府也是人类制造的另一个异化物,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只不过是服务于资本。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政府和资本直接结合——资本内化于政府,于是就政府公司化,虽然节省了政府与资本之间的交易费用,但是,强大了政府权力和资本权力共生的时候,对资源作资本化占有的能力大为增强。而资源原在民生之中,只有内化于政府的资本,才能最顺畅地推进资源转化成资本的过程,并甩掉制度成本。 中国加入全球化之前的三次危机及成本转嫁:1960、1980、1988   1960年我们如何转嫁危机?主要是把城市中的过剩劳动力以“上山下乡”的方式转移到农村,城市青年劳动力转移去了1000多万人。同时,1950年年代为了支援城市建设,我们动员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去挖土方,修马路,1960年工业停滞以后,这几千万人也被送回农村。用乡土社会的村社经济,承载城市危机甩出来的不能就业的代价。我们有几次高达数千万的失业,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必然结果。   改革以前的三次“上山下乡运动”,其实是中国三次遭遇到经济危机的客观结果。一遭遇危机,就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送到农村去,城市危机就化解,就软着陆。   1980年再爆发危机的时候,我们面临着4000万待业青年的巨大压力。因为,毛泽东去世,无法下乡。而且为了休养生息,还得让知识青年回城。4000万待业青年就演化成巨大的社会犯罪,所以就有“两个严打”,其实不怪当年的那些青年。因为不能正常就业,这些人就买两个塑料包南下深圳当“倒爷”,就开始出现“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的局面。因为1980年危机爆发在城里不能向农村转嫁了,这次硬着陆就砸出一个大规模改革。首先是1979年政府提出价格双轨制,同时开始推行允许地方财政外贸自主权等一批放权让利政策,这就是改革的开始。自此崛起了中国四大沿海地区,辽东、胶东、苏南、浙北,这些地方都是原来国家工业化地区形成的工业带。这些工业带借着放权让利,形成地方自主权和价格双轨制的机会,将产业在周边做了重新布局——物理空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中国在80年代初的产业结构调整,带出了沿海地区的先发展。当时就提出了沿海先发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这些说法。   中央在财政严重赤字压力下,进一步推进农村家庭承包,那是一种“政府退出”,国家同时把应该支付给农村的基本公共开支(社保、医疗、教育)转嫁到被农民重新均分的土地上。至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甩包袱,把财政拨款改成企业从银行贷款,自己留下利润给国家交税,这样企业就开始有需求搞厂长经理承包责任制,政府与企业分离。但就在同时,因为国家面临巨大的失业问题,所以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吸纳就业,“五个人的饭十个人吃”,很多国企安排子女顶替,下岗老职工就变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力量。同时,还有大批干部子女就业困难,于是机关大门打开,办三产,“官倒”就开始捞第一桶金。总之,早年国企的低效益问题不是国企自己的问题。政府采取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改革。类似的政策60年代采取过,只是当时被叫做调整。所以说,危机砸在城里,就会有调整或者改革。   但是当经济主体多元化,各个地方和企业都开始追求自己独立利益的时候,我们发现市场关系高度紧张。80年代开始进入连续通胀,就产生了改革界各种方案,导致领导选择价格闯关,陡然就给刚刚问世不久的官倒公司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于是,80年代机关办的三产公司直接囤积居奇,导致物价飞涨。进而导致老百姓抢购。那时候的教训是,用改革解决改革造成的问题使得市场关系更加高度紧张。于是1988年物价指数攀升到18.6%,导致了88年银行为了防止挤兑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八年期的存款保值补贴利率高达24%点几,几乎超过了任何产业能够产生的利润。银行提高了存款利率却没有同时提高贷款利率,因为那时候财政和银行还不分家,于是1988年造成了将近500亿的赤字直接进入财政,就造成了1988年年底,1989年年初,财政公布的赤字就是500亿。   接着,财政受不了,政府要求银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流通企业受不了。于是流通企业的经济行为发生变异,不再贷款进货,而是占压生产企业产品搞代销,却照收三级批发加零售的全部收益。它的收益刚性是不能减的,而三级批发加零售至少是40%的利润率,而代销应该只有3%。再加上它占压了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企业不能回收资金,所以生产企业全部运转不起来了。这就导致上游的原材料企业也无法运转。于是全国陷入三角债,导致了生产全面停滞!这就是发生在88-89年的滞涨形态的大危机,随之是任何大危机都会有的风波。    三农问题的未来发展   我们关注的三农到底是什么问题。先看国际经验。   世界上农业本来就分三大类,大农场只适合于殖民地,欧盟国家也是小农场为主,因此农业补贴占财政的40%以上,同时也造成欧盟农业50%甚至60%以上是市民兼业农业。尽管美国、加拿大这种大农场国家也并不能脱离政府补贴,但没有欧盟那么高。   亚洲的小农国家里最为接近西方现代化的是日本和韩国。我们叫日韩模式。日本农民只剩下558万,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64岁。主要靠JA系统来解决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农业合作社。政府给予最优惠的政策,让农民合作社免税进入金融、保险、房地产、购销、餐饮、加工、旅游等各种非农产业,所有在二三产业中产生的收益必须50%以上返还三农。其实日韩和中国台湾都是日本JA模式——让农民保证收入比较高,生活无忧的这种模式就叫做综合农协——收益并不来源于农业,因为小农经济在农业领域中是不可能获得高收益的,而来源于给综合农协以特殊政策,让它可以从第三产业中占有高收益。所以日韩和中国台湾,都是农民95%以上加入综合农协。   所以我们说,东亚经验表明,不是没有办法化解三农困境。麻烦在于,这个办法要从现在的利益集团中去重新做调整,要把金融、保险、房地产、加工、超市、餐饮、批发、旅游所有这些非农产业还给农民的话,那些利益集团是不会让步的。怎么才能让中国农民得到像日韩农民,包括中国台湾农民那样的优惠待遇呢?只有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只有农民组织起来才能跟其他利益集团谈判,谈判才能获得交易地位。高度分散的小农交易费用过高根本不可能谈判。所以今天农民在一盘散沙的条件下是不可能有美好未来的。   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国家想要真的建立市场经济,必须构建信用社会的基础,那也是得让分散的农民形成组织,提高谈判地位,才能形成可维护的契约关系。   总之,没有农民组织化提高,中国就不可能构建以契约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本文为 温铁军 教授2012年5月25日晚在外经贸大学演讲摘要,已经本人审阅 原文见 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W/wtj/Article/201106/t20110611_144206.htm
个人分类: 经济|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农业法·商业法·法律成本(3)--死鬼著
考槃在涧 2012-6-11 10:00
农业法 · 商业法 · 法律成本(3) 还有人说,西方文明,一半来自希腊,一半来自希伯莱。 罗马把他融合了。 为什么能融合?其实是真是一家人,透视一根筋的后代,弱智文化。 就谈谈希腊,希腊和我们的春秋战国,旗鼓相当。 尽管,希腊人一根筋,弄出个几何原本,但根本无用,谁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还要证明山角形的三条高是不是交于一点? 交于一点如何?不交于一点又如何? 一点不影响俺们分田地,拿个树棍在地上画条线,这边是你家的,那便是我家的。 三岁小孩都会。 理性思维对现实社会的组织原则的影响,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 不要和我说摩西十戒或者苏格拉底三段论,造就了西方文明的法律意识。 你这人装高深,对我三岁的时候有效。 把其他人都否定了,坐着时光机到江湖里体验味道。 希腊是个海港城市,进进出出的都是商人,还有就是现在叫三产的服务人员,城市联邦的主要收入是商业。 遍地都是讨价还价的争吵,动不动就要打官司, 法律就是讨价还价。 秦孝公商鞅变法,目的性很强,富国强兵,徙木立信,表个态度,说话算数。 记得毛同学对变法感兴趣的时候,还写过一篇文章,好好飘扬了一把“徙木立信”,上书无望,只好走向革命道路。 我们都在谈法律,法律的主体味道在哪里? 农业(社会)法和商业(社会)法,味道还是有差别的。 农业社会,本来是猴王说了算,但猴子的脑容量有限,今天说了啥,明儿忘了,颠三倒四的翻云覆雨,这谁都受不了。 伴君如伴虎,其实最恐怖的还不是老虎,是猴王。 猴王变得快。 你老变,真的没法和你玩。 不行,俺们得在毛同学的床底下装窃听器,把你呓语都录下来。 俺也没想侵犯民老人家的隐私权,真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民老人家服务, 您老=人民 。 为您老服务=为人民服务。 法律的原始起源,其实就是这般。 http://iwesun.blog.sohu.com/198641360.html
个人分类: 每日一鬼王|3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中小成本电影告诉我们什么?
whyhoo 2012-6-10 20:13
国内好莱坞大片泛滥,观众听闻好莱坞即易蜂拥而上,影院里逢大片必在黄金时间段、各个影厅播放,而中小成本影片则大多遭遇影院边缘化安排、观众难买账、票房低等各种困境。好莱坞只意味着是大片的圣地吗?美国中小成本影片是如何发展的?本报记者特约电影《星星的孩子》女导演陈苗访谈,她曾在好莱坞工作,熟悉好莱坞电影产业链,并回国成为第六代中小成本电影导演 我们现在说:好莱坞大片来了!将好莱坞等同于票房。我想这是不了解好莱坞。好莱坞真正特别重视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原创,一个是发行机制。   好莱坞的产业链很完整,每一步都会有人来鼓励你或者来帮你,比如说你一边端着盘子一边写出了一个伟大的剧本,这时就会有很多很多talent agency即经纪人公司去读。   第一次见到陈苗,宛如见到木棉花绽放,端庄而又英姿飒爽;第二次见是在她住的宾馆里,简单地绾着头发,脱掉鞋子盘腿坐在沙发里,像邻家姐姐一样。陈苗是第六代女导演,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电影系(MFA)和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当时那届北影导演系惟一一个女生。   俄亥俄大学读完以后,陈苗面临着选择:香港一位星探带她去香港,好莱坞一家公司也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好莱坞是所有电影人的梦想,陈苗思考再三,在身上知识分子的烙印的作用下,最终选择了好莱坞,在好莱坞制作公司Fox World Wide和全美体育电视网ESPN担任制作经理和联合制片等职。1998年,在好莱坞见识一番之后,陈苗又果断回到国内,拍摄纪录片,拍摄电影,先后有三部影片问世( 《米尼》 《十三岁女孩》和《星星的孩子》 ) 。 《星星的孩子》关注自闭症儿童家庭,于今年母亲节上映。   相对于整体追求个性的第六代导演而言,陈苗说,我跟他们不同的地方可能是,我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比较宽广。“我是第六代导演的一部分,我的根在里面,只不过是我后来生长出去一部分枝条。我们都是在很真诚地表达我们的生存处境,表达我们对社会的观点。他们的影片我都很喜欢。实际上他们可以在一个更宽的社会背景上来讲他们的故事。 ”她以《星星的孩子》为例解释道,影片其实就是讲一个母亲带着自闭症孩子,将孩子丢掉又寻找这样的一个核儿,这个核儿如果不放到从内蒙古到东莞这个中国从南到北广阔的背景上,不放到中国制造东莞2000万移民工人的背景上的话,这个故事也许就会做得比较小,可以延伸的空间也会狭窄。因而,“电影应该是一个透气的东西,有宽阔的背景,你才能把一个小故事往深里扎。 ”   好莱坞核心价值:不只是大片,真正重视的是原创和发行机制   记者:好莱坞对于一些人来说意味着豪华制作、明星阵容、传输美国主流价值等等,就您的切身体验来说,您是怎么认识好莱坞的?   陈苗:好莱坞于我来说就像一所学校,通过接触各色各样的导演、经纪人,来感受好莱坞的工业机制,它的力量,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我们现在说:好莱坞大片来了!将好莱坞等同于票房。我想这是不了解好莱坞。好莱坞真正特别重视的只有两件事情,一个是原创,一个是发行机制。原创是什么?就是讲故事的能力。好莱坞聚集着那么多人,并不是只会拍大片,更大多数的人是心中怀着一个梦想的文艺青年,怀着他自己的创意,想把这个创意变成剧本,通过这个机制变成一部作品。好莱坞电影根本不是大片,好莱坞真正的力量在于有太多的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他们都在那里表达自己所认同和自己能够去掌握的语境下的一种电影理念。大家求贤若渴在找的,不是那些做特技的人,也不是那些买卖片子的人,而是找talent,找有本事有天才的编剧、有本事有天才的导演、有本事有天才的演员们。这才是好莱坞整个大机器的动力所在。经纪人在国外非常重要,因为经纪人承担的是发现talent即发现优秀的创意人的机构。他们是整个产业的发动机。   记者:听起来好像是谁都可以拍电影,那么在好莱坞这些电影都可以顺利上映吗?   陈苗:好莱坞产业链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发行,它的发行也不是到很后来才有,一定是先有发行公司,才投资你的电影。其实真正的产业规律就是这样,你要先找到发行,你才能开拍,因为大家都不希望走到花了几千万到最后还不知道会搁哪儿的那种境地。所以在好莱坞它的原创机制和它的发行机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几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圆圈,不像我们这儿还是一根条形的生产链,这个链还不知道从开始到发行走几公里,这是不健康的。中国去年拍了588部电影,如果拍之前要经过发行公司的考验,其中有很多发行方是不会让你拍的。根本不应该做的杯子,就不要放到炭炉里去烤,是土的时候砸了就完了。这也是机制的不完整造成的资源的浪费。   美国电影教学:不要老思想沉重,电影还有物质的一面   记者:在美国学习电影,觉得跟国内电影教学有哪些不同呢?   陈苗:俄亥俄大学很重视实验电影,这种实验电影和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所学到的“你的电影要承载哲学思想、承载你的人生思考”都不一样,它是真的让你将电影看作一堆赛洛路胶片,你在上边划,在上边打叉,怎样都可以,总之它只是一个化学过程,将你拍摄的东西冲洗出来。这种思想也是一种解放,一下子觉得没那么沉重。   从美国同学那里我也学到他们独立的那种状态。那时我们从自己买胶片开始,到自己去租机器,到找同学自己去拍片,直到最后去洗印厂车间里跟人交流请人家给调高一档或者调低一档、调光调色等,包括我们自己戴着白手套去剪负片,卷片拉片,都是每个学生自己在做,从零开始,把电影工艺的整套东西全部做一遍。这就认识到,你要了解电影的本质,不要老思想沉重,不要老想着“我的电影是多么地悲天悯人” ,电影还有另一面,也就是物质的一面。   中小成本电影:在好莱坞,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投到不同的篮筐里   记者:在好莱坞,中小成本电影是怎样一种发展、成长?   陈苗:好莱坞的产业链很完整,每一步都会有人来鼓励你或者来帮你,比如说你一边端着盘子一边写出了一个伟大的剧本,这时就会有很多很多talent agen ? cy即经纪人公司去读,虽然很多剧本翻完都被丢进字纸篓里,像大海捞针,但是至少这个剧本你有很多地方可以投,你可以试运气,这就是机制给你的一种帮助,你有很多机会可以投到不同的篮筐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后边的融资环节中,无论是大公司小公司还是代理公司,都会给你很多很多篮子,你去投就可以了,这里边有你的未来,有你可以获得的机会。   我们国家的大片时代差不多有20年了,那时候好莱坞还没有完全进来,大家对好莱坞存在误解,想通过几位导演拍大片达到好莱坞那样的辉煌票房, WTO打开大门以后才知道原来大片只是好莱坞电影很多门类中的一门。在美国一家10个厅的电影院里边,最多只有3部大片,导演有的是机会去拍你那7部电影。   记者:国内大部分观众喜欢跟着潮流走,喜欢看大片,中小成本电影市场不是很明朗。   陈苗:大片时代应该是慢慢要淡出的,小片的美学价值和市场更应该得到我们的接受。国内电影屏幕从去年的6200块变成10000块,现在又变到16000块,随着蛋糕越来越大,它的分类就会越来越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满足于讨好那2000万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或者说目前电影观众的主要群体,中年人为什么不能看电影呢?老年人为什么不能看电影呢?孩子为什么不能看电影呢?当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喜欢的类型电影的时候,票价不太贵的时候,在他们住的社区蹬上自行车5分钟就到,他为什么不去看电影呢?这是市场的力量,一定会达到这一步。   现在好多电影院还在建设,不用我们去多操心的,我们真正要去导向的是,从创作角度来说,你知道这些划分会越来越细,那么你如果只是一味地看票房,或者只做被误解了的大片式的好莱坞电影,那是行不通的。中国电影可恶的地方在于,它不讲自己,而去讲别人。不是说我要脱胎换骨变成好莱坞,作为创作者,你一定要站在时代之前,一定是一个引领者,不能是一个追随者,这是艺术人的责任和天性。你看到市场划分越来越细的过程,就更应该去做这些不仅仅是满足一小撮观众的东西。   最近国家又放宽了对好莱坞大片的限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虽然有人说好像票房全给好莱坞拿去了,相反我觉得不会,这会让国内拍大片的导演慢慢清醒过来,就是说你即便拍也拍不过人家,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一味地追求3 D,相反你应该在这个市场当中寻找更适合你自己、讲述本土故事或者讲述当下故事的东西,中国电影应该还它本来的面目。   记者:也有人说国内没有给中小成本电影成长的空间。   陈苗:这个空间也不是谁给谁,也不是专家或政府干预形成的,很多东西的形成是市场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它会使一部分敏感的人坚持不懈地去表达自我,像我和我的同伴们一样,去表达自己熟悉的世界,就是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有这样一段坚持的力量以后,市场成熟了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你的机会。这就是引导,引导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追随讨好别人获得一些小甜头是容易的。   导演兼多职:应保护导演,将市场压力给营销   记者:作为导演,你还要兼任制片人,兼做宣传发行,能结合对好莱坞的认识谈一下这方面的感受吗?   陈苗:制片人大多是导演兼任,因为我们需要自己去融资,人家是冲着你给这些钱的,你要对这些钱负责,这样莫名其妙变成了制片人,下一步又莫名其妙变成了发行人,你要对这笔投资和你的成果负责。我认为这是不健康的,因为从产业规律来说,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专业的人才去做,这与我国电影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建好有关,当然产业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来进行讨论。   站在导演本位的立场上,我觉得大家应该保护导演,导演要把当下的人文的艺术的精神核心保留下去,这就是原创力量,应该把市场的压力给营销,做营销的那个人可以是制片人,也可以是做后期发行的人,在好莱坞这两种都是可以的,等于说他们是跟市场更为接轨的人。将与市场有关的东西抛开,可以给导演留下足够多的空间,让他能够真正去思考而不要有哗众取宠的心态。不仅我是这样,我所有的同学,所谓的中生代导演,管虎、张扬、小帅,所有的人都是又在种瓜,又在卖瓜。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真正能跟我们站在一起的营销人,他能够耐得住寂寞,跟我们跑完长跑。   记者:专家学者对大片有批评,但是他们批评的声音到不了观众里边,观众比较容易从众,怎样解决学者和观众之间的沟通问题?也有人提到中小成本电影评论这块儿没有声音。   陈苗:我只能说批评是基于影片的,所以还是要鼓励这些中生代、新生代的导演们真的沉下心来,排除浮躁,面对内心,拍出一部优秀之作。前几天我们几个朋友还开玩笑说起投资6亿元拍的那部电影,说你凭什么把6亿元都砸在一个人身上?你给除了那五大导演之外的任何一个导演每人2000万元拍一部电影,这拨人就要兴奋死了,赤膊上阵也会要把电影拍好,试想一下,你的资金如果能辅助好这样赤膊上阵的30个人,会给你带来多大的效益?   拒绝嫁接:好莱坞的自由,不会敞开给中国导演   记者:问一个尖锐的问题,您刚刚说好莱坞是很自由的,适合文艺青年自由发展,相对来说可能比国内环境好。但是您还是回来了,为什么会回来?   陈苗:好莱坞确实自由,但是那里毕竟是以白人为主,尤其是好莱坞可以说是以犹太人为主的一种机制,亚洲人所能获得的机会并不多。它的那种机制、自由和力量能让你感受到机制的先进性,但是你要在它的土壤里培养出自己的果子,不会很容易达到。李安导演也是在家炒菜8年才成功。在它的机制上嫁接进去你就必须成为它的机制的一部分。在好莱坞工作时,我的倾向就是回来,就像根要找水一样。当时郑大圣导演也在美国留学,我就开玩笑跟他说:我们怎么也不能在唐人街当艺术家,我们要回中国当艺术家。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
个人分类: 艺术|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陈锡文:工业用地成本太低助推房价
whyhoo 2012-5-31 16:49
5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清华大学做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的主题讲座,针对当前突出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问题,陈锡文指出,工业企业用地价格太低导致 政府 一方面拼命压低对农民的补偿,另一方面推高了 城市 住宅用地的价格。   对于农村土地问题,陈锡文表示,一是农民承包地由于承包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民不愿意投资土地。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则是征地,给农民的补偿太低。   陈锡文表示,征地现象在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只不过人家范围较小。在界定公共利益方面,日本采用穷尽法。而美国、加拿大则没有明确法律界定,两国的征地程序是首先政府发出征地的公告,如果被征地者始终不理,则政府可以通过法院起诉,而法院则要求政府说明为何这种征收是出于公共利益,由当地老百姓组成的陪审团根据常识进行判定。   陈锡文指出征地补偿低和城市房价高的一大原因是目前工业企业用地价格太低,仅仅是平均土地价格的1/8-1/10。这就导致政府一方面是拼命压低对农民的补偿,另一方面推高了城市住宅用地的价格。因为政府在工业用地亏损的部分,需要通过商业地产城市住宅的收益等部分去补充。因此大部分城市居民在此征地制度下其实也是受害者。   陈锡文认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大的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很难做到,因为企业在用地上成本太低,使其无动力去增加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因为土地囤在手里就是笔巨大的财富。   如何改革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   陈锡文表示,政府应该只管规划和土地的用途,从所有权属的问题中脱身出来。例如上海国土部门已经在个别地区试点尝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不采用征地模式,农民可以以出租、入股形式参与土地开发。   对于这种模式,陈表示需要有个市场机制,用地企业在农民入股比重和租金问题方面都必须跟农民谈判,政府则负责制定公开、科学的规划,逐步从利益争夺的焦点中退出,慢慢变成监管和仲裁者的角色。   对于小产权房问题,陈锡文重申了用途管制的原则,如果在农村土地上违反规划擅自建房并向城市居民出售,那就不对。这不是对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歧视,而是因为这种房子不符合规划。   对于历时已有3年多的《土地管理法》修订问题,陈锡文表示,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今年要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但这涉及到土地管理法中农地征收的一小块,它的出台不能越过《土地管理法》。因此正常的程序应该是《土地管理法》某一个条款先进行修订,然后再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对深圳目前推出的所谓的“新土改”,陈锡文表示,深圳市市委书记王荣指出到去年年底,深圳每平方公里开发产生的GDP是4亿元,而香港则是12亿元,新加坡14亿元。   也就是说,深圳原有建设用地的挖潜空间仍然很大,因此陈表示,如何更好挖潜,而不轻易去使用新增的用地,让其保持既有的状态,可能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更有好处。 原文见 http://people.chinareform.org.cn/C/cxw/media/201205/t20120531_143372.htm
个人分类: 三农|1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成本,概算算了!
xianlaoguo 2012-5-28 10:59
今天终于看到搜狐上讨论高考成本问题。仅说了一方面“个人支付的高考成本,而社会付出的成本是多少?有关部门应当公布。
2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电网公司成本监管及其启示
whyhoo 2012-5-4 15:47
美国监管机构对电网公司成本和价格监管,为中国更好的建立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监管机制提供借鉴 美国电网公司成本监管及其启示 胡军峰(长策智库) Fredrich Kahrl(美国E3公司) 摘要:2011年11月4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了《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开始对我国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实施监管。电网公司在全世界都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其实施严格的成本和价格监管,以保证其无法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同时独立的输配电价机制建立后,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发电端和用电端的市场竞争。本文介绍了美国监管机构对电网公司成本和价格监管的情况,以为我国更好的建立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监管机制提供借鉴。 1、导论 美国2010年净电力消费(不包括发电厂用电、输电网损和抽水蓄能用电量)为37545亿千瓦时,是中国同期净用电量的1.06倍,装机容量为11.39亿千瓦,是中国同期装机容量的1.18倍,20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为27.80万公里,是中国同期输电线路长度的66.84% 。可以说,中美电力行业规模大体相当,也同样面临着如何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进行有效监管,以实现既促进电网输配电服务水平提高,又避免输配电成本过快增长的目的。 美国有接近200家私有电网公司,对这些电网公司成本和价格的监管主要由各州的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主要负责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等公共事业的价格监管)负责。由于美国电力零售市场没有放开,仍然由电网公司负责,美国对电网公司成本的监管主要通过监管其销售电价(包括发电电价和输配电价)来实现,即在确定电网公司销售电价的时候需要电网公司提供其合理成本的计算材料,在对电网公司合理成本进行有效审核后,利用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式确定电网公司的销售电价。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如何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和价格进行监管。 2、美国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范围 美国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的监管是在对电网公司输配电价格监管的过程中来实施的。电网公司输配电价为输配收入除以输配电量。美国电网公司输配收入的确定采用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式,但是如果电网公司成本不合理,则不能记入输配收入的计算中,需要由电网公司自行承担。美国电网公司输配收入确定的公式为 TR=E+D+T+r*I (1) 其中TR为输配收入,E为运行维护费用,D为年度折旧,T为税收成本,r为合理利润率,I为固定资产净投资。也就是说,美国电网公司成本需要合理回报的只有固定资产投资,其他成本只需要覆盖即可。 2.1 固定资产净投资 固定资产净投资的范围主要指为提供输配电服务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净投资,包括输配电线路、变压器、变容器以及其他输配电设备的净投资。净投资等于固定资产总投资减去累计折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输配电线路和设备投资都可以记入成本,一般来说,记入成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是“有用且有效的”。所谓“有用”指该线路或设备必须是已经投入使用,不能闲置。所谓“有效”指该线路或设备必须达到两个条件:(1)要降低单位供电成本或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如提高可靠性),(2)其利用率必须要达到一个预先规定的水平。如果线路或设备没有达到第一个条件,监管机构不允许电网公司投资该项目。如果线路或设备的利用率没有达到第二个条件,则只能将线路或设备的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其利用程度折算一个比例。不能记入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由电网公司自身承担。 2.2 运行维护费用 电网公司的运行维护费用包括:输电和配电系统维护、客户服务以及行政和一般开支。一般来说,美国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并不是对成本总额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而是通常依赖一些基准指标来判断现有成本和过去成本之间变化的合理性。例如,在审查电网公司工资成本时,美国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通常基于劳工统计局的成本趋势调查,将其与近似行业劳动力成本的调整作比较。 对于个别非正常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比如暴风雨损坏电力线的成本,美国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通常使用一个多年的平均值。对于提供电力服务不必要的成本,例如树立形象的广告等,则不允许包括在内,由电网公司自身承担。 2.3 折旧 大多美国的电网公司使用一种线性的剩余使用年限方法计算输配收入中应该包含多少折旧。折旧也必须针对“有用且有效的”的固定资产进行计算。如果线路或设备没有达到有用且有效的条件,该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部分必须被排除在折旧费用之外。 2.4 税收 美国电网公司的税收主要由联邦和州的企业所得税和财产税等构成,这些税收一般由电网公司上缴给联邦和州的税务部门,因此在计算电网公司输配收入的时候,也应该将这部分成本记入在内。 2.5 合理利润率 在美国,电网公司投资是通过债务和股权组合的方式来融资的,因此一个电网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利润率一般是债务和股权成本的加权平均值。债务和优先股的成本通常能提前知道,但是普通股的回报率通常需要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设定,一般是基于对投资者需要什么样的风险调整回报率来投资电网公司的判断。 3、美国电网公司输配电价的确定 电网公司的输配电成本需要记入电价中来进行回收,但是由于不同性质的用户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服务使用程度并不相同,因此简单的直接将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分摊到所有用户的电量上并不合适,而是应该按照不同性质的用户分别分摊输配电成本。 美国一般将用户分为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和居民用户,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按照不同用户对电力系统的使用程度来进行分摊。工业用户电压等级较高,负荷也较平稳,单位电能对输配电服务的程度相对最低,因此其分摊到的单位电能输配电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商业用户,最高的是居民用户,其电压等级最低,负荷不平稳,同时也比较分散,需要电网公司提供更多的输配电服务,因此单位电能分摊到的输配电成本最高。 美国不同用户的零售电价情况也反映了这个结构。美国2010年零售电价居民用户最高,为11.54美分/千瓦时,其次是商业用户,为10.19美分/千瓦时,工业用户最低,为6.77美分/千瓦时,平均零售电价合计为9.83美分/千瓦时。中国的电价结构则与其不同,中国2010年零售电价(不包括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全国平均3.71分/千瓦时)商业用户最高,为81.22分/千瓦时,其次是工业用户,为77.11分/千瓦时,居民用户最低,为47.50分/千瓦时,平均零售电价合计为57.12分/千瓦时。 当然,美国电网公司的输配成本如何在不同类型用户之间进行分摊并不是随意的,需要认真测算不同用户引起的输配电成本,成本如何分摊由各州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确定。 4、美国电网公司输配电价的调整 电网公司如果想对输配电价进行调整,就需要向有关监管机构提交正式材料申请,主要为自己成本上涨的程度及其理由,从而需要提高电价对其覆盖。针对小一点的和经常发生的价格变化,美国各州的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一般存在各种调整机制。这些调整机制主要针对超过电网公司控制范围内的成本,比如工资、天气影响的需求变化、通货膨胀或自然灾害等。调整机制通常会事先确定相应的法规或者公式,并且不需要一个详细的取证过程,只要电网公司的申请符合法规和公式的要求,就自动调整输配电价。 但是如果电网公司输配电价调整申请的幅度较大,超过了相关法规的规定,美国各州的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就需要通过采用听证会的形式来实施。在美国有些州有固定的开听证会的时间表,但是大多数州采取电网公司提出输配电价调整申请后,再由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决定是否开听证会的方式。一般在美国电网公司通常每2-5年提交一次电价调整听证会的申请。 在美国电价听证会一般是通过正式准司法听证过程实现的,通常由一名行政法法官主持。听证会的参与者包括电网公司、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消费者代表以及由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批准参与的环保团体(干预者)。典型的干预者包括低收入人群、工业客户以及环境保护者。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干预者从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拿到补贴以补偿他们参与输配电价听证会的费用。 在美国的大多数州,还会有一名公共缴费人代表也参与听证,该缴费人代表的职责是在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的程序中代表消费者。在一些州,这名缴费人代表是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的一员(例如,美国加州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里的缴费人代表部门);在其他州,这名缴费人代表来自州司法部长办公室。 完整的电价听证会过程,从电网公司提交提价意向到做出决定,通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当电网公司将所有电价调整的证据提交后,参与的各方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这一做法也通过避免听证会的形式而缩短了程序。尽管正式的输配电价听证会一般会定期发生,但实际上美国电网公司往往处在不是准备就是参与听证会过程的状态中。 5、终端能效项目和输配电价监管 美国许多州的电网公司都会投资终端能效项目,主要是因为这些州的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对电网公司终端节能会制定相应的目标。电网公司投资终端能效项目的合理性在于电网公司有关于电力系统和终端用户的内部信息,可以帮助锁定目标项目以及提高终端能效项目的成本效益。终端能效项目的成本需要记入电网公司的供电成本,通过相关的电价格调整机制来回收。 在美国不同州之间的终端能效项目设计差异很大。有些州要求电网公司“购买”所有有成本效益的终端能效项目,还有些州则为电网公司制定节能目标或者为终端能效项目拨发一定的预算。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一般需要对电网公司投资的终端能效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效益超过成本的终端能效项目或项目组合,其成本才被允许记入电网公司的电价中,否则需要电网公司自行承担相关成本。终端能效项目的成本效益评估一般包括从电网公司、消费者和社会的角度来评估项目的收益和成本。 6、美国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监管的经验 美国在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和价格监管方面已有几十年的过程,积累了很多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建立完善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监管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6.1 不合理的成本不应该记入输配电成本 美国对于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的合理范围有比较清晰的界定。比如输配电固定资产投资必须是有效的,即必须降低单位成本或提高电力服务水平以及必须达到一定的利用程度,否则只允许部分成本记入。终端能效项目则必须经过成本效益的分析,只有效益超过成本的终端能效项目成本,才可以记入。工资等成本则更多关心其增长程度,会根据一些基准指标来判断其增长的合理性。最终只有真正用于输配电服务的合理成本才被允许作为电网公司的输配电成本。 6.2 输配电成本监管和价格监管密不可分 美国监管机构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的监管都是融入对其输配电价格监管的过程中,成本监管和价格监管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成本监管是基础,价格监管是保障。如果要制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格,必须要有严格清晰的成本监管。反之,离开了价格监管,即使成本监管很完善,电网公司也不会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成本监管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电网公司的输配电成本和价格监管需要同时进行。 6.3 输配电价调整有严格的程序 随着输配电成本的提高,电网公司输配电价的调整也不可避免。美国对于电网公司输配电价的调整有着严格的规定。首先需要电网公司向监管机构提出调价申请,监管机构对其进行审查。对于小一点的和经常发生的价格变化,美国监管机构会提前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公式去进行规范,符合规定的申请自动执行,但对于幅度较大的调整,则需要采用听证会的方式去进行,以提高监管的透明度,争取更多人的参与。 6.4 电力成本和价格监管由地方监管机构执行 不同区域电网公司需要提供的电力服务不同,相应的电力成本和价格也存在差异,而且进行调整也会不一样。因此在美国对电网公司供电成本和价格监管都是由各州的公共事业监管委员会执行的,这样也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情况。 7、对我国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监管机制的启示 2011年11月4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了《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开始对我国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实施监管,这一监管机制的建立对于我国电力市场真正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电力市场的运行方式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中间监管,两头放开”的方式,即中间的输配电属于垄断环节,应该加强监管,两头的发电和售电属于竞争环节,应该引入市场竞争。美国的经验对于我国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启示。 7.1 对电网公司的合理成本范围进行清晰界定 电网公司的成本必须真正有效的用于输配电服务,才属于合理成本,否则就是无效的。电监会应该对电网公司相关成本的合理范围进行界定,比如输配电固定资产投资,必须要求投资的合理性,投产的输配电线路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用程度,工资等成本的增长则需要制定相应的基准指标,对于一些和输配电服务无关的成本应该排除在外。 7.2 开展对电网公司终端能效项目成本效益的评估 目前我国对电网公司的终端节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目标要求,为了完成终端节能目标,电网公司需要承担相应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是否有效需要进行评估,如果是无效的,就不应该记入输配电成本中进行回收。电监会应该尽早准备对电网公司终端能效项目成本效益评估的工作,促进电网公司提高终端能效项目的效果。 7.3 尽早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并实施监管 电网公司输配电价的建立和监管是成本监管的保障,否则成本监管就会失去意义,电网公司也不存在控制成本的激励。我国应在电网公司成本监管的基础上,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式尽早确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初期可以考虑直接分摊到所有销售电量上,在其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在不同用户之间进行分摊。同时对输配电价的调整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保证电网公司输配电价的调整和其成本的变化相适应。 7.4 开始研究不同用户输配电价分配方式 由于不同用户对输配电服务的使用程度不同,分摊到的输配电成本也应该存在区别。一般而言,工业用户分摊到的单位输配电成本最低,商业用户其次,居民用户最高。因此应该尽早开始研究不同用户承担的输配电成本的差异程度,以及如何在销售电价中进行分摊,改变目前成本分摊扭曲的现状。 7.5 分区监管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和价格 不同区域的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是不同的,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也存在区别,相应的输配电价水平和调整也应该存在区别。因此对电网公司输配电成本和价格进行监管的时候应该采取分区的原则,由地方监管机构对电网公司的输配电成本和价格进行监管,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这样才可以适合当地的情况。 中美输电线路统计口径存在区别。2010年中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为41.59万公里,110千伏(含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为87.44万公里。美国只统计1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但是美国2010年100-199千伏输电线路只有77公里,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对中美2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进行比较。 参考文献: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网站. www.cec.org.cn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电力,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分析2011,内部出版物.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10年度电价执行及电费结算情况通报. www.serc.gov.cn 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 www.eia.gov. 美国电力可靠性公司(NERC),2006-2011,Long-Term Reliability Assessment Regulatory Assistance Project, 2011, Electricity Regulation in the US: A Guide. 原文见 http://www.changce.org/index.php/climatechange/powerreport/802-2012-04-30-12-25-21.html
个人分类: 经济|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一之后又一次去看电影
my1367621657 2012-5-2 21:29
高一之后又一次去看电影
手里拿着一张半个月前为室友过生日准备的电影票,五月底过期,眼看劳动节假期已经过半,再不去,以后更没有时间去。因此拉上师姐去看泰坦尼克,时间三小时,来回路上骑自行车的时间将近四十分钟,加上等待入场的时间大概是四个半小时。这大概涉及到沉没成本和附加成本,往往一个人在思考沉没成本,不忍心舍弃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更高的附加成本。 就电影本身而言,爱情很美好可遇不可求,放在现如今当下的中国更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很羡慕女主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经历,再者没有谁离开了谁会过得不好,如果一个人真的爱另一个人,不管怎样都应该是祝福。就我个人而言,更加精彩的是关于人性的披露。因为虚荣,rose的母亲牺牲rose的幸福要求rose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看不起jack,甚至挖苦jack。直到胖胖的某某夫人提出返回去救人的时候仍旧没有表态。因为虚荣,船长应和某某的要求全速起航,结果遇到冰山也无法及时转航,这跟快速的大船的巨大惯性是分不开的吧。 因为虚荣和自私,一艘本可以承载将近70人的救生艇,只坐了体面的12个人。因为自私,卡尔抱着别人的小女孩上了救生艇骗过了别人,最后却还是放弃了小女孩。因为自私,很多人在面对rose的求助的时候,自救去了。为了体面,本可以放置更多的救生艇,却只放了一半;最终为之付出生命的是三等舱的大部分人和船上的服务者、劳动者。到了最后,船长死守船舵、设计者看着摆钟、两位相爱的老人、两个来自三等舱的孩子和他们的母亲、船上的音乐家们、还有很多船上的policemen、服务人员,他们默默地等待死神的降临。20只救生艇只有一只返回救助。更有趣的是牧师在给大家祷告的时候,却不能带给大家内心的平静,恐慌充斥着他们的内心,他们像抓着救命稻草似的抓住牧师的手。 与其说泰坦尼克是一部爱情电影,倒不如说是一个给人思考人性,认识自己的电影。当今的社会这样的现象还少吗? 全速行驶的泰坦尼克 撞上冰山的那一刻 警察开枪打乱民 令人敬佩的音乐家们 令人欣慰的一句话 rose那迷人的眼睛 rose确实很漂亮 认真的jack 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张 抓拍到的海豚 3D摘下眼镜之后就是糊糊的,但是戴上之后跟2D没什么区别,很坑爹 我们两的电影票,以后估计不会再去电影院了,亲近大自然更加美好有意义
5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谨防中国制造业掉入“三明治陷阱”
sunapple 2012-5-2 13:03
——兼评“中国低成本制造业周期的终结”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2-04-18 10:47:15           ■左世全      2012年1月,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低成本制造业周期的终结”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一些产业已开始出现滑坡,许多跨国公司正重新考虑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早些时候,全球商业咨询机构AlixPartners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将赶上美国,印度、越南、墨西哥和俄罗斯等国的制造业成本将比中国更具竞争力。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也正加紧重振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有落入“三明治陷阱”的危险。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如何客观地认识挑战,发挥制造业现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如何转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向挤压”      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产品尚未具备竞争力的条件下,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也将被削弱,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不断增加,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      无论是罗兰·贝格公司发布的“中国低成本制造业周期的终结”报告,还是AlixPartners发布的《2011年美国制造业外包成本指数》报告,所传达出的核心信息都是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虽然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到全球制造业产值的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正面临着落入“三明治陷阱”的风险。      (一)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正加速重振制造业      罗兰·贝格在报告中建议,跨国公司应考虑将企业迁出中国,这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思路不谋而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重振制造业。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同年12月,白宫宣布成立制造业政策办公室,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奥巴马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美国正面临把制造业从中国等地迁回来的大好机会。英国政府2011年发布了《英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策略和行动计划》,对制造业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强调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法国政府也在2010年3月宣布五年内要将制造业产出增加25%。      美、英、法等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将给我国制造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进步与产品出口等方面带来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吸引部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可能使我国的高端制造业出现“逆转移”,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二是发达国家加紧从技术、规则和市场等方面设置新的门槛,使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加大,将给我国制造业的赶超发展带来压力。三是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如美国建立贸易执法机构,专门负责调查中国等国家的“不公平贸易”,将加大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压力。      (二)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阵地      AlixPartners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成本将赶上美国,竞争优势不再。同时,越南、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以比中国更低的成本优势,成为接纳工业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新阵地。罗兰·贝格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中国一些产业正发生着转移,从“中国制造”转向“越南制造”,包括石油化工、照相机、钟表、服装、笔记本、玩具等产业。近两年,英特尔公司在越南建立了一个组装与测试工厂,香港利丰公司则将产品生产转移到越南,越南取代中国成为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      随着中国低成本优势的逐步削弱,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它们将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调整产业分工的机遇,发挥本国的低成本优势,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承接产业转移。在此背景下,如果我国制造业不能快速实现转型升级,在高端制造业产品尚未具备竞争力的条件下,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也将被削弱,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将不断增加,我国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      二、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机遇      我国具有大国大市场的突出优势,这是中小国家难以比拟的,一些跨国公司主要是基于贴近我国市场的考虑而选择在中国境内生产。      当然,在清醒认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双向挤压”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要客观分析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形成的战略优势及全球制造业调整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建立了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创新成果。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立。      (二)巨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潜力      我国具有大国大市场的突出优势,这是中小国家难以比拟的,一些跨国公司主要是基于贴近我国市场的考虑而选择在中国境内生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高于全球平均增速的市场需求,也将拉动我国制造业中低端产品的出口增长。      (三)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      中央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并相继颁布实施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智能制造发展专项等,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些举措将为推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四)面临制造业国际化的良好机遇      “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欧债危机尽管给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也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制造业企业正展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把新产品、新技术带到中国”逐渐成为一些欧洲制造业企业的自主选择。与此同时,欧债危机也给中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一次“走出去”的难得机遇,中国制造企业因此拥有了更多购买和投资欧洲资产的机会。      三、中国制造业的应对之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将《规划》作为指导未来5—1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有力推进、有序实施。      基于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与战略优势,在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制造业应继续保持和扩大现有优势,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议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      一是要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二是要在国家层面设立制造业发展协调办公室,统筹国家的各类资源,扩大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三是要成立制造业发展专家组,研究制定我国制造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四是总结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经验,建立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将《规划》作为指导未来5—10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有力推进、有序实施。二是地方政府要切实转变制造业发展的惯性思维,从依靠铺摊子、上项目的要素消耗向依靠技术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转变,从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要研究制订“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      一是加快出台并实施制造业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等。二是统筹利用相关科技资源,做好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工程》等的衔接。三是抓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通过研发和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提升国内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四是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扶持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航空、汽车、机床等战略性产业。      (四)建立健全在华跨国公司监测预警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在华跨国公司的监测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美、日、德等国家在华跨国公司的动向及战略调整方向,对有转移苗头的跨国公司进行及时沟通协调,改善其在华经营环境。二是研究分析跨国公司转移可能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部署,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维护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三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与跨国公司在国内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鼓励跨国公司向我国欠发达地区转移产能。      (五)运用综合政策手段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加速推动贷款对制造业的定向投放和渗透。二是要切实减轻制造企业的税收负担,尤其是对产品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微企业,要在税收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大动力。三是要研究制定我国制造业研发信贷政策,运用金融手段激励制造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运用关税、汇率手段扩大产品出口,切实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并在不违反WTO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相关制造产品的出口关税。五是要研究制定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战略,出台《我国中长期制造业发展人才规划》,加强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壮大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      (六)引导企业走出去,推进制造业国际化      一是要继续加强制造业走出去信息服务,及时发布国外产品需求、投资合作信息,扩大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二是健全完善投资平台,引导中小制造企业“抱团”走出去,降低投资风险。三是利用欧债危机契机,引导制造企业更多地通过多种渠道,如IMF、G20购买和投资欧洲资产,以减少风险确保投资回报率。      (作者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DNA测序技术的发展
zhangjinami 2012-4-22 20:29
第1 代测序技术——荧光标记的Sanger 法 第一代就不说了。 第2 代测序技术——循环阵列合成测序法 述第2 代测序技术中, 序列都是在荧光 或者化学发光物质的协助下, 通过读取DNA 聚合酶 或DNA 连接酶将碱基连接到DNA 链上过程中释放 出的光学信号而间接确定的. 除了需要昂贵的光学 监测系统, 还要记录、存储并分析大量的光学图像. 这都使仪器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加. 依赖生物化学反 应读取碱基序列更增加了试剂、耗材的使用, 在目前 测序成本中比例相当大. 直接读取序列信息, 不使用 化学试剂, 对于进一步降低测序成本是非常可取的. 在一个正在发生突破瓶颈巨变的领域内, 很难准确 预测未来将发生什么. 第3 代测序技术——直接测序 将基因组DNA 随机切割成大约100 kb 左右的片段, 制成单链并与六寡聚核苷酸探针杂交. 然后驱动结 合了探针的基因组文库片段通过可寻址的纳米孔阵 列. 通过每个孔的离子电流均可独立测量. 追踪电流 的变化确定探针杂交在每个基因组片段上的精确位 置. 利用基因组片段上杂交探针的重叠区域将基因 组片段文库排列起来, 建立一组完整的基因组探针 图. 利用计算机算法, 获得完整的基因组序列.
个人分类: 生物信息学|2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特尔公司将推电池芯标准化以加速超极本普及
gyp7047121 2012-4-19 14:32
2012年在经过前4月数据分析得出,超极本Ultrabook透率只有15%左右,这与英特尔目标相差很远,因此英特尔日前倡议采用标准化电池电芯,如18650电池,可望在电池芯成本方面有所降低。 锂电池充电 器 超极本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振兴PC有利买器,但由于产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超轻超薄,所以也导致部分零组件成本偏高,尤其体现在小型聚合物电池,因此英特尔公司也开始介入零组件研发,以求降低成本。 从目前超极本采用体积轻薄的锂高分子电池来看,各大巨头 锂电池 生产厂家所设计的产品风格及构造均有不同,所以在电池部分均采客制化设计, 9v方形电池 无法共用,加上开发难度较高,此锂高分子电池成本单价大约比传统圆柱型18650电池高出1.5~2倍,有助于带动台系电池模组厂新普、顺达、加百裕营收走高,但对毛利率推升度却有限。 英特尔公司为了使超极本发展普及,开始考察了多家电池公司,如松下电芯、三星电池,还有国内JP、钜大电池等等,同时开始向电池芯及PC品牌厂推广采用标准化电池,并点名16650圆筒型电池,其中16650电池芯厚度约16公厘,比起18560型的18公厘来得轻薄,另外比起锂高分子电池,成本售价又可减少5~10%,一但PC品牌厂大量采用,可望加速 5号镍氢电池 超极本开发进度、降低终端售价,可达到预计的目标。 英特尔电池芯要求过高,多家电池公司都不能实现要求,在技术上面还没有完全达到这种理想的电池,目前就只有Sanyo进入量产,为满足超极本市场需求,各大电池厂商以开始与Sanyo征求合作引入高技术开发出理想的电池芯,英特尔已开始介入,并出台厂进发,由于台厂在标准化电池掌握一定技术能力,是为实现超极本标准电池芯最佳的选择。 9v碳性电池 文章出自于 http://www.juda.cn/news/2683.html
个人分类: 电池知识|7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现实社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热度 2 hongkuan15 2012-4-13 11:29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一个经济学理论,又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最早由英国的一位主管铸币的官员提出,他发现人们倾向于把成色好的货币保留下来,而把成色不好的货币用于消费,市场上成色不好的货币较多的用于交易和流通。于是良币逐渐被驱逐退出市场流通,市场上只剩下劣币进行流通。即使现在用纸币也还存在这种现象,人们都喜欢把破损,玷污的纸币还有不方便保存占地儿的硬币尽快花出去,尽量让钱包里的钱都是新的,干净的。除了货币流通领域,日常生活中,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比比皆是。 家族里有搞企业的,过年时他们的一个说法让我印象深刻。现在搞生产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如他们生产的塑料制品,一件产品的价格由三部分组成:原料成本,加工成本和利润。生产质量最好的合格的制品原材料一万多一吨,而如果用再生料则5000-8000一吨,原料成本差很多,加工成本都一样。至于卖价,相差也很多,比如好的产品可以卖10元一个,差的也就卖5-6元一个,好的产品一个一块钱利润,差的也有一块钱利润,看起来利润一样,挣得差不多,但其实利润率还是相差非常多。在市场上,买的最好最快的通常都是价格便宜的产品,质量差的反而卖的快,卖的多。长期这样下来,企业渐渐的不愿意生产好的东西了。这是在生产加工领域,其他领域不知道是不是也这样。比如在食品加工领域,如果也存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非常可怕的。想想有那个企业不是在寻求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对于某些生产者道德显得微不足道了。前不久的“皮鞋酸奶”事件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不良酸奶企业为了竞争需要,也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完全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也很常见。比如我们每天乘做公交车或地铁上下班,规规矩矩排队的人常被挤得东倒西歪,甚至过去几趟车也没能挤上去,而那些不守规矩,乱插队的人倒能捷足先登,挤上车抢得座位。结果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只要车一来,大家就都争先恐后的挤,乘车变得像打仗一样。这也难怪,上下班高峰时间,在北京几乎所的公交站都有维持秩序的人员。政府为了“打击”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是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啊。 此外,还听说在某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不管你水平如何、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大的差别,于是,那些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大多都跳槽,下海经商,出国留学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在官场上,同样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某些官员感叹身不由己,想当个好官很难。比如有些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的好官只能吃苦受穷,而那些贪官则赚的盆满锅满。在众人皆贪的环境下,独善其身者往往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结果被迫同流合污,否则很有可能被排挤出局。最后好官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大量贪官污吏充斥社会。 在科研界是否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呢?我想应该也是一样。有些人善于忽悠,搞关系能力很强,学术上没什么创见,但仍能够获得一官半职,甚至被人称为专家学者牛人,掌管学术资源,拥有发言权。而那些踏实做事,严于律己,勇于创新的科研精英则被处处排挤,经费困难,生活拮据。能力强的,肯干的大部分都出国留学,留在国外继续搞科研。另一些则跳槽改行,考公务员,进企业,另谋生路去了。 这样看来,唯有坚持自我,不随大流,凭着自己的本能和追求去做事,才能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然而,“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群体事件,群体事件往往与大环境,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如何从这方面加以控制仍需要研究。
4329 次阅读|3 个评论
电动车电池成本未来有望大降
热度 5 gyp7047121 2012-4-11 17:16
据美国麻省理工的网站撰文报道,美国加州的一家名为Better Place的公司将于今年8月在以色列修建电动汽车电交换站。 事实上,此次推出的电池交换站是为该公司即将销售的电动汽车做配套服务。Better Place公司表示,在以色列,汽油昂贵,天然气动力汽车的税收又很高,因此电动汽车 电源适配器厂家 大有市场。另外,以色列的领土面积也决定了不需要修建过多的交换站,从而相对降低了成本。 据了解,Better Place公司即将出售的是一款新型电动轿车,一次充电大约可以行驶161公里,足以应付大部分日常需要。该公司为这款车的认购提供类似手机话费的“使用套餐”,其中包括租用一块电池和充电的费用。据Better Place公司统计数据,在以色列,以3年期、每年行驶2.5万公里计算,使用电动汽车加上该公司的行驶套餐,费用大约为4.6万美元,相比购买燃气汽车,这个价格总计节省了35%左右的费用。 9V充电电池 据悉,目前在以色列电动汽车很受欢迎。Better Place公司石油依赖性政策负责人迈克尔·葛兰诺夫透露,公司目前已有2万名个人客户登记准备购买电动汽车,同时还有7万份暂定订单来自团购客户。“这接近以色列汽车市场的一半。”他说。 该公司计划今年年底前,在以色列建设40个电池交换站;预计到明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有望达到55个。该公司表示,这将足以让以色列的人们可以在全国各地顺畅驾驶电动汽车。 以色列是Better Place公司修建交换站的第二个国家。此前,该公司曾在丹麦修建了旗下的第一个交换站。另外,该公司还计划今年年底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交换站网络,覆盖城市包括堪培拉、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 镍氢电池组 据葛兰诺夫介绍,公司原本打算建立一个广泛的公共充电站网络,司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充电。不过,经过几个月的测试,公司发现,无处不在的充电是没必要的。如果人们在家里和工作单位都有充电站,而且在长时间停车的地方可以找到充电站,比如球场,那就足以满足大部分行驶需求。 5号碳性电池 另外,为了确保交换站的电池充足,该公司还开发出一种系统,可以在1小时以内为电池充满电。不过,公司承认,快速充电会导致电池过热,从而有可能造成损坏,因此交换站必须使电池保持冷藏状态。同时,该公司目前还在与建设交换站的当地公用事业机构一起,解决大量汽车或电池夜间充电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问题。 不过,也有人对换电方式提出质疑。电池总咨询公司创始人梅纳海姆·安德门就表示,交换站会造成电池磨损;另外,在经济上换电池也并非宣传的那样具有吸引力,例如,要考虑到的不仅是车辆中电池本身的成本,而且 锂电池厂家 也应包括电池存放在交换站带来的成本。
683 次阅读|5 个评论
遥远的救世主 语录
jove20020 2012-4-3 13:22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单,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着相了,佛教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像而偏离本质。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生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它的运作动力是: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里去。它的规则是:把大多数羊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 ——《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说魔说鬼都是个表述,本质是思维逻辑和价值观与普通人不同,所谓的地域之门也无非是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如果你是觉者,我尊敬你,向你学习,如果你是魔鬼,我鉴别你,弃你而去。 ——即便是呼之欲出,你也讲不出,因为一说就错,这就像法律不能单纯以推理定罪,得允许在可能与事实之间存续一个演化的过程。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适为之而可为的事情。 ——我把一个女人所能及的事都做了,包括我的廉耻和可能被你认为的淫荡,以后我就不遗憾了。 ——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说出来而装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你让我用灵魂而不是文字去理解一个女人的圣洁。你这样做,是基于一种对应的人格,谢谢你能这样评价我。 ——你是那么的执著于孤独吗?我就眼看着让你走了,可心在问我,那我又该怎么去疼你? ——所有的幸福、快乐、委屈,在这一刻都找到了接纳的地方。 ——那还不如让那一枪响了,我就在你心里永恒了。 ——顿悟天堂地狱的分别无二,证到极乐了。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就该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你是什么人呢?是我忍不住想疼的人,我把我积蓄了26年的能量在这一刻为你而迸发了。 ——我知道你要走,所以我珍惜疼你的每一天。 ————强盗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强盗的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和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公平竞争,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的逻辑从本质上讲是最懦弱的生存哲学。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极高的人生境界,就是窄门。 ——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路加福音》里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 ——这东西有点像禅,知之为不知,不知更非知。 ——香港回归是政治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至少近期不是经济问题。十五大是要解决政治、经济的基本策略问题,国有资产重组、债权变股权这些改革举措已经势在必行,这里面既有政治经济学,也有市场经济学,既要为改革开出一条道,又要分解改革的阵痛,这时的股市真真假假、大起大落。在这种背景下,你既得盯住庄家的黑手,也得盯住衙门的快刀,你得在狼嘴里有肉的时候下筷子,还得在衙门拔刀之前抽身。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 ——是留不住你的,我也没奢望天长地久。你给我留个念想,让我知道你曾经这样爱过我,我曾经这样做过女人,别让我把记忆都留在床上。 ——聪明如你的女人,不多,奢华如你的女人,也不多,谢谢你这么在乎我。 ——你不知道是你,所以你是你。 言语道断,一说就错。 ——女人与男人的对话方式只有两种,要么躺着,要么站着。 ——女人的心理需要,和你在一起,我还没有自信到不需要证明是站着跟你对话,而上帝给了你一根那东西,你生来就不需要证明。 ——命题有错,只要答就错,只要是需要证明的感情就有错误。 ——不管文化艺术还是生存艺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你的前途在哪儿? ——就在无明众生,众生没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恶,所以,你就有了价值。 ——道即是规距,即有所能,必有所不能。 ——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为法,如是,又当如何?还是有情本位啊,唯独出离不了一个情字,真希望能有个祈祷就管用的天哪。 ——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呢。 杀富济贫,真能救了贫吗? ——那是清高的女人,我本来就没清高跟着凑什么热闹?至于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还拿什么?爱就是了。 卜算子自嘲 本是后山人 偶做前堂客 醉卧经阁半卷书 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 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 怒指乾坤错。 悟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1、是女人就有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女人是天国的女人。 2、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3、着相了,佛教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像而偏离本质。 4、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6、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7、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于生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它的运作动力是: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里去。它的规则是:把大多数羊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的风险。所以,得适可而止。 8、《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9、基督教相信,太高的道德平台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觉悟和太复杂的炼造过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难迈进的窄门。于是,基督教便有了神与人的约,有了神的关于天国与火湖、永生与死亡的应许,让凡夫俗子因为恐惧死亡和向往天堂而守约。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圣经》告诉世人了,要进窄门。 10、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11、进了窄门,神立刻就会告诉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但是,证到如此也并不究竟,神是什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12、《路加福音》里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13、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14、无论做什么,市场都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15、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16、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 17、这东西有点像禅,知之为不知,不知更非知。 18、香港回归是政治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至少近期不是经济问题。十五大是要解决政治、经济的基本策略问题,国有资产重组、债权变股权这些改革举措已经势在必行,这里面既有政治经济学,也有市场经济学,既要为改革开出一条道,又要分解改革的阵痛,这时的股市真真假假、大起大落。在这种背景下,你既得盯住庄家的黑手,也得盯住衙门的快刀,你得在狼嘴里有肉的时候下筷子,还得在衙门拔刀之前抽身。 19、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20、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21、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22、弱势得救之道,也有也没有。没有竞争的社会就没有活力,而竞争必然会产生贫富、等级,此乃天道,乃社会进步的必然代价。无弱,强焉在?一个‘强’字,弱已经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23、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24、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25、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26、一、天上掉馅饼的神话,实惠、破格,是为市井文化。二、最不道德的道德,明辨是非,是为哲人文化、三、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大智大爱,是为英雄文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敌视转基因作物欧洲付出高昂成本
热度 1 liuxuxia126 2012-3-29 11:39
再分享一篇英文文章,标题就是敌视转基因作物欧洲付出高昂成本 首先声明,这不是我的原创,是来自生物技术观察网站的文章。 欧洲人说: 我们可以买,但我们不能种。 既定的欧盟食品监管政策多么疯狂!监管机构让我们购买国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饲料,却禁止这些完全相同的植物生长在我们自己的农场。 欧洲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不合逻辑的敌意,让我们损失惨重,这毫无意义。 总部位于德国的巴斯夫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 在今年1月 表示将移师Raleigh, North Carolina. 这是对美国人民的好消息,他将获得创造就业机会与经济增长的好处。 然而,在欧洲,此举是一场悲剧。 仅仅一个星期后,这家德国公司就发表了公告。孟山都公司说,它会撤离欧洲市场和退出试图在法国销售的抗虫玉米。 欧洲决定停止的背后,对未来粮食生产影响的创新者和企业家将继续逃跑。 。。。。。。。。。。 在英国,一个众所周知的环保活动家,马克·莱纳斯,最近改变了对转基因作物的立场。 “一直没有一个单一的转基因有关的健康问题,我知道过了十年的研究和测试后”,他在耶鲁接受环境360的采访时说。 “转基因生物对环保已是有益的,甚至在其目前有限的意义。 … 在未来,我们将寻找氮高效,耐旱转基因作物与许多其他特性,这将减少土地使用而增产。” 只翻译一部分,全文报道见 http://greenbio.checkbiotech.org/news/hostility_gm_crops_costing_europe_dearly --------- 在研究转基因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关注科学问题。其实在科学问题之外,更有其他问题需密切关注:欧盟反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但却欢迎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却忽略了一部分农场希望种植转基因作物,进口厂商也希望本地种植以减少进口成本。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的迁移,使欧洲对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投入动力不足。科学技术拥有上的落后必将带来竞争的乏力,表现在法律政策上面,也必将是对其限制。 我无法论断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是否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潮流。但我知道,生产传统相机和胶卷的柯达公司已经向法院申请破产。其保守残缺之思终于带来了灭亡的命运。 也许我们应该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谨慎稳健些,但若没有跟进研究和仅仅是反对,世界变化了,但世界会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
个人分类: 转基因相关|1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开放获取/赵大良
热度 4 zhaodl 2012-3-20 09:28
再谈开放获取/赵大良 开放获取,2009年以前我比较关注,而现在我已经不太关注了。原因是我认为初始的“开放获取运动”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为此我于2009年年末,应约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这一问题并提出“模式”探索的课题,提出“引入商业资本,追求利益平衡”的思路。后来没有见到吸引我的思路,所以也就没有在思考和关注。半月前,接受澳大利亚一个研究团队的采访,我被迫又谈了一下这个问题。 开放存取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出版模式,积极倡导者是学术信息使用者,是学术信息商业化的一种反作用。但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学术信息传播模式的情况下,出版商也在其中找到了盈利的方式。因此,改变了原本开放获取的本意,违背了开放的初衷——并没有迹象表明,开放获取促进了“学术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数字化出版为开放获取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学术信息的集约化价值更加明显,即某个学科专业或层次的学术信息的“完整程度决定了学术信息的价值”,或者说大尾效应。所以,出版商的经营策略——即使是部分开放获取也不会影响其利润的下降。基于此,我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模式将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会发生一定的改变。目前,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未来会是出版者的有意而为。一部分是出版商的策略,一部分是学术团体掌控的期刊会“为扩大学术影响”而为。但是,这种学术影响的扩大,一直是一个未经证实的结果,至少是有争议的。 前天在面试会的中间休息时,与几位教师闲谈时,一位教师又提出这个问题,为我传统出版而担心,问我有何应对的策略。教师关心这个问题,我想无非就是近来国际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抵制运动”和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开放法案。我的回答是:没有那么可怕。出版商抵制,并不是真的紧张,没有商人是能赚钱不赚,没有人能轻松赚钱而自讨苦吃。但是,从目前来看:即使政府强力推动,也不会动摇出版商的地位,或者说也不会促使“知识”降价。原因有五: (1)出版商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无利可图,没有商人会为科学而投入,所以学术必须给商人甜头; (2)国际出版商的垄断地位,已经使学术难以摆脱,即使普通的研究可以不使用出版商的数据,而高水平的探索不得不依赖出版商的高水平数据库,即使用户减少,收入也不会降低; (3)科学研究机制决定了科学研究已经不受传统的“科学精神”所支配或者是完全支配,科学精神已经成为一种世俗的理想,但竞争机制的渗透使科学研究背离理想状态越来越远,学术的竞争者会根据效益法则来决定而非科学精神; (4)学术信息的数字化,已经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规律:一方面是遵循大尾理论,另一方面体现出尖端策略。开放获取为出版商发挥大尾理论而几乎是无成本,同时严密封锁的尖端知识可以牵着学术研究的鼻子。即使“小量的高质量的成果大幅度升值”。 (5)公益性的开放获取自身存在的“低效率”决定了“开放获取运动”只能是一种运动,而难以协调和组织,更难以持久,反而会被出版商所利用——公共利益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包括出版商——尽管是开放获取的定义是“非商业目的”,限制的是目的而没有限定主体。商人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间接获取“关注和用户”似乎没有违背目前开放获取的原则。 被问及,所以浅谈于此。供参考。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78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获进展
zhao1198 2012-3-1 07:48
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获进展 科学时报 2010 年 7 月 12 日 中国 我国老龄人口增长情况。 我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 上世纪 70 年 代以来,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生活质量提高所带来的寿命延长,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将陆续步入老年,中国面临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巨大压 力。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人群体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能否妥善应对这一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与未来中国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教授曾毅带领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令国际同行赞誉的研究成果。他们建立的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已被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PADIS )正式采纳应用。 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龄化问题 在控制人口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也接踵而来。研究表明,我国 65 岁以上老人将从 2000 年的 0.9 亿(占总人口 7% )快速增加到 2050 年的 3.34 亿(占总人口 23% ),最需照料的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从 2000 年的 1150 万迅猛增加到 2050 年的 1 亿以上。 “ 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约为发达国家的两倍。中国面临的第一个人口压力是老龄化问题,第二个就是新生婴儿的人口压力,即新生婴儿的性别比(每 100 个女孩出生数所对应的男孩数)问题。这看似和老龄化无关,其实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 曾毅说。 研究表明,大量年轻人从西部、中部,迁到中部、东部,造成了中西部地区的人口老化情况比东部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得多。同时,城乡差异比地区差异还要大。从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上看,现在东部差异最大,然后是西部,最后是中部。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到 2050 年,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将是城镇的两倍。 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家庭中至少有一位老人的,占家庭住户总数的比例,城镇、农村差异越来越大。从刚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上看,正常情况下是 106 , 1982 年中国是 107 ,基本接近增长。目前是 120.2 ,出生性别比越来越高。曾毅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性别比越来越高的情况,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老人在农村没有养老保障,他们要养儿防老,为了保证至少有一个儿子,一些人就偷偷去做 B 超,是男孩就留下。 “ 如果政府没有鼓励老年人跟年轻的子女一起搬进城镇等相应政策出台,这种情况将非常严重。 ” 曾毅说, “ 所以我们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障。这样可以达到双重目的,一是减缓非常严重的农村人口老化的压力。第二扭转性别比越来越高的危险。 ” 实现实质性的 “ 联姻 ” 健康长寿研究不仅是一个基础科学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但另一方面,我国健康长寿的相关研究还呈现出比较分割、分散的状态,缺少跨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老年健康研究 ” 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对老龄健康的社会安全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在此情况下,该中心决定开展对健康长寿的学科综合交叉研究。 曾毅认为,之前我国大部分有关健康长寿项目的研究内容与成果都局限在社会科学范畴。这种现状不利于研究的深入,也很难得到客观可靠的科学结论。老龄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研究是一典型的跨学科课题,必须强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真正交叉综合,实现实质性的 “ 联姻 ” 。 从 2000 年开始,北京大学与合作单位一起,进行过一次 “ 中国老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 ” 的调查。对我国 22 省市万名高龄长寿老人及 5000 名较年轻老人进行 5 次累计 7 万多老年人次的跟踪访问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健康长寿社会、行为、环境影响因素数据收集、分析研究经验与成果。这一项目一开始就有跨学科研究中国人群健康长寿的社会、行为、环境与遗传因素的设想,为后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研究打下了基础。 没有什么比我们与家庭的关系更密切 社会老年学家戴维 •L• 德克尔强调: “ 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 ” 2006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曾毅主持的重点项目 “ 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 ” 启动。 4 年中,该项目在收集大样本的与老龄健康有关的遗传、个人、营养、家庭、社会、环境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将区域家庭人口预测模型扩展到同时包括多个地区的多区域模型;创立了多维老年人口家庭结构、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预测新方法,应用于我国分城乡预测分析。 该项目对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深入比较分析,对老年人健康、存活、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和照料需求、经济和机会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 了多元统计实证分析。将经典的多状态生命表方法扩展到老年照料成本分析。建立的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已被国家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PADIS )正式采纳应用。 课题组出版的论著得到学术界同仁的较多关注和引用,如美国与德国科学院两院院士 James Vaupel 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amuel Preston 教授与法国著名学者 Jean-Marie Robine 教授分别为曾毅主编的 Healthy Longevity in China: Demographic, ocioeconomic,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 Springer 出版)撰写了公开发表的评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中 Jean-Marie Robine 写道: “ 我们做梦也希望其他人口也在快速老化的大国能有这样的研究 ” 。课题组提交的政策咨询报告 “ 快速人口老化与低生育水平新形势下人口政策平稳过渡的政策咨询 ” 、 “ 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与相关政策建议 ” 、 “ 发展战略与人口政策 ” 等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与批示。 此后,曾毅等人以该项目为依托,又获得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美国老龄研究院和联合国人口基金等机构的联合资助。他们的研究对老年 健康的改善提供科学可行的社会、行为、环境、遗传影响因素干预途径、方案,并为研制新药及生物制品奠定科学基础,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在寿命延长的同时实现 老龄健康的目标。 该课题组还建立了中国人群健康长寿社会、行为、环境、遗传影响因素数据库、永生细胞株与 DNA 样品库,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以及跨学科分析研究平台;同时将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基础数据免费向学术界提供,目前已有 300 多位学者正式注册免费使用该数据库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0 个评论
[转载]改革不能少数人得利而成本由全民承担
dongzg101 2012-2-20 23:52
改革不能少数人得利而成本由全民承担 2012-02-20 08:09:45 浏览 166100 次 | 评论 232 条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 —— “到底什么叫做改革开放?”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也想找到一个适当的场合来陈述我的想法。我在 《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 一书中,以一个学者的身份来谈一谈我心目中的改革开放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思维。 有很多人说我是“反改革”,说我忽略了邓小平先生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理,像这一类的批评,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这类批评对我来讲,已经是司空见惯。我要请各位思考一下,你认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吗?我们回头看一看,邓小平说过一句话:“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各位注意到没有,当时讲这句话的时候,全国老百姓是一致支持的。当时在社会主义的环境里,竟然能够喊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什么条件呢?我想把这个条件重新定义清楚,我不希望在这个基本问题上面,我们学术界或者企业界再有任何争论,以及任何的怀疑。它的条件就是,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是其他人不能变得更贫穷,这就是原则。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走向共同富裕”。 今天你们可能会怀疑,这个制度有效率吗?一个注重公平,一个以公平为基本原则的制度(包括美国和欧洲)是有效率的吗?我告诉各位,我不想谈论它是不是有效率,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你把公平放弃了的话,马克思的预言就会成为真实。这不是我个人的理解,这是西方这么多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伟大的政府政策制定人一致的结论。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对它理解有多少?这种马克思主义化的资本主义,我们对它又了解多少?今天你翻开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著作 —— 比如微观经济学,会发现效率改进的先决条件(帕累托改进)竟然是以公平为基础。什么是以公平为主呢?就是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但其他的人不能更贫穷。 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化的资本主义吗?这个思维不正是邓小平所提出来的吗?但是各位请注意,邓小平讲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然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他讲话的场合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性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的。所以,在每一个人不能变得更加贫穷的情况之下,邓小平提出来我们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得到全国老百姓的一致支持。他这个理念不但符合马克思主义,同时也符合现代资本主义的精神。这个伟大的思维,才应该主导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但是现在,我们走到了什么地步呢?基尼系数从当时改革开放的接近于零到现在的 0 . 5 ,你们觉得我们的改革开放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吗?你们觉得我们的改革开放符合邓小平的理念吗?你们又觉得我们的改革开放符合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吗?我绝对不能接受这种导致一部分人富起来而由其他人负担社会成本的改革。我在这里再次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并把我国在这二十几年来的改革开放一条一条列出来,做一个评论。 谈谈我们的教育改革。我对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说:“各位来宾,你们记不记得,二十多年前你考上清华、北大的那个情景。你当然记得。你的父母含着眼泪把你送到火车站。他们买不起硬卧车票,给你买一张硬座的站票,让你站到北京上清华大学。你毕业了,功成名就之后,把你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而你就开始搞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了,你断送了当初和你一样贫穷的农村子弟唯一脱贫致富的机会,因为学费提高的结果是他们再也念不起大学了,你怎么忍心啊?” 什么叫教育改革?这是最为荒谬的一种改革。市场化就是通过价格机能,使得供需平衡。你怎么能够把市场化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里面呢?教育本身就是精英取向的供需不平衡的制度,你把市场化的概念引入教育制度里面来干什么呢?要搞供需平衡吗?到最后你要花更高的学费才能进大学。我们没有政府大规模的贷款制度来补贴穷人,如果你进行市场化,其结果是让很多的农村青年不是因为成绩不好念不起大学,而是因为没有钱念不起大学。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没有这种配套措施,你怎么敢随便把市场化的概念放在教育改革里面呢?这又是一个改革成本由全社会最为贫穷的人来承担的荒谬改革。 我们再来看看医疗改革!当一个急诊的病人送到医院去的时候,部分的医院第一句话不是“你哪里不舒服呀?”而是“你有没有保证金呀?”如果你没有,你就在走廊里等死吧!我们可能见怪不怪,可是我告诉你,在香港任何一家医院,病人看急诊是免费的。各位知道香港老百姓为什么愿意出这笔钱吗?因为这是对人性、对弱势群体最起码的关怀。我们这里有吗?我还要告诉各位同学,你到美国看病是什么情况。美国的法律规定,必须先给你治病,治完病之后再向你收钱,如果钱不够,可以分期付款。这是对于弱者的关怀与情怀!可是我们今天有吗?当然我承认政府在这方面也在努力做好,例如我们第 18 次调低药品的费用。但是问题不在这里,是在一个没有法治化的游戏规则之下,你控制不住收费的标准,尤其是控制不住民营医院的收费标准。 在美国,看病的保险不是每一个美国人都有的。在美国相当多的穷人是没有保险的。保险需要一年几千美元。综观美国、欧洲、亚洲,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医疗改革是成功的。既然医疗改革是这么的艰难,医疗改革的问题是这么的多,我们怎么敢这么轻意把市场化的概念强加在医改上呢!这种改革还不如不改,因为你太不了解国际大势了,你把市场化看得太神圣了。最后我们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家打着医改市场化的招牌大赚利润,而成本却由社会上的病人来承担,这又是一个改革利益属于少数人,而改革成本由社会大众承担的错误改革。 这就是我们的医疗改革。那么我们其他的改革呢?比如说“股改”。什么叫做“股改”,我们到底清不清楚“股改”的概念?让我们回头看一下英国这个“邪恶的帝国主义”怎么做“股改”的!英国有很多的国营企业,所以在撒切尔夫人时代进行了“股改”。但是“股改”有股改的原则,这种改革都是和国企改革相对应的,那就是经营好的国有企业进行“股改”,而经营不好的国有企业不能进行“股改”。因为“股改”本身牵扯到英国中央政府的背书。只要政府把坏的公司推出,股民赔了钱之后就会骂英国政府。中央政府怎么敢对老百姓言而失信,怎么敢在老百姓的心目之中失去其信用形象呢?因此,只有把好公司进行“股改”,希望老百姓可以赚钱。而现在我们的“股改”,是好好坏坏的公司全部进行“股改”!最后的代价就是我们的政府将信用一起赔了进去。 最后我只问监管单位三句话,第一,你敢不敢保证上市公司在“股改”前不大量收购流通股?你不敢保证。第二,你敢不敢保证上市公司不敢篡改选票,不敢贿赂选民? 你也不敢保证。我们已经知道的贿选事件,曾经在上海被大规模报道。第三,你敢不敢保证,推出法人股之后,上市公司不会制造假消息,在高位套现离场,坑害股民?最后,监管单位什么都不能保证!而在什么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之下进行“股改”,甚至把坏公司都一起进行“股改”,这就是对政府信用的破坏,也是对股民的再一次掠夺!是让全体的股民一起跟着受罪,承担着改革的成本。这种“股改”能够成功吗?“股改”失败之后怎么办?就算了吗?谁负责呢?在今天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我们这种简单地引用一些国外的先进概念而创造的政策,必须要检讨。 我们今天太喜欢使用资本主义表面简单肤浅的现象进行改革,而不实事求是地深究各种改革的本质问题,这才是改革的最大危机之所在。当然,还有很多改革都值得我们批评和关注,包括农业改革、房改、金融改革、银行改革,其共同的结果就是改革由少数既得利益者独享改革成果,而改革成本由全社会负担。 我的新书 《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 由东方出版社 2012 年 1 月出版 更多分析,请关注我的作品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2 》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 《财经郎眼 06 》 ★★★★★★★★★★★★ 极视 - 东方 好书榜 ★★★★★★★★★★★★ 1 、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 (“国家破产”是国家毁灭还是国家复兴?通货膨胀是化解债务危机的工具还是释放灾难的潘多拉魔盒?债务危机中如何拯救你的财富?) 2 、 《 45 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金融危机之后,西方为何捧读资本论?著名学者余斌如何预测了“占领华尔街”?看余斌通俗讲解资本论,深刻阐释当今经济热点的背后因果! ) 3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国务院参事夏斌与财经女主持李南的智慧碰撞; 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视角解读当下经济金融热点。 未来十年普通大众理财投资决策的必备参考书。) 4 、 《我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江涌最新力作,震撼发问: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深度剖析中国现实困境,反思每一个中国人的现状和未来!) 5 、 《经济学的真相:超越看不见的手》 (世界为什么误解了亚当·斯密 200 年?“看不见的手”非出自斯密之口?还你一个不知道的真相。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鼎力推荐)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评论:最高院会为吴英案留一条生路吗?
hanhuijian 2012-2-14 18:56
2012年1月18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一案进行二审宣判,裁定驳回被告人吴英的上诉,维持对被告人吴英的死刑判决,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   二审判决出乎公众意料。公众认为一审判处死刑,二审或许有转机,结果依然是死刑,让人大吃一惊,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具有争议的案子里面,不能以生命的代价为制度性金融病症埋单。正如此前学者郎咸平所言,“这个判决当时就引起了公众的疑问,借钱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自己的公司,扩大自己的规模,后来因为资金链断裂,还不起钱了,这个罪至死吗?”相比近年来查处的贪官贪污动辄数十亿元却少有判死刑,官与民的违法成本为何如此悬殊?   虽然判词“言之凿凿”,但是公众关心的疑点不外几个:无法追回的3.8亿元到底用在哪里了?集资或借贷行为到底是个人行为还是单位行为?吴英到底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还是以借款为目的?吴英是否使用欺骗借款人的手段?吴英的债权人是否能被认定为“社会公众”?以上多重质疑,只凭控方一口认定,难免不失偏颇。事实证明吴英本身是诚信的,在事发前,其仍在对债权人还款。从种种迹象分析,罪名成立得不够扎实。   我们不妨从案件本身梳理头绪。正如辩护律师所言,吴英投资本色集团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经营就一定会失败,“骗取”一说法难以成立,更难说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使吴英有购置大量高级轿车的行为,但这些车子是用于公司经营,吴英是否肆意挥霍仍然要打个问号;其次,吴英将集资款用于归还本色集团经营所欠债务,并没有虚构集资用途,也没有编造虚假证明文件,因而构成使用诈骗方法有点勉强;最后,起诉书认定的吴英的集资对象有些是吴英的亲朋好友,有些后来成为了本色的高管,属于特定人员,说是“社会公众”有点客气……在一个有争议的案子里做出裁定,从实质上来说,法律是否公正乃在于案件本身是否有疑点。   不得不说,该案曲折离奇,富有戏剧色彩的。媒体报道,吴英曾遭绑架,被抢走现金支票330万,还有一些空白支票,报案后记录了一番竟然没有立案;另外吴英共检举了当地十几名官员和银行负责人的受贿行为,后有官员落网;吴英名下的资产拍卖迅速和低廉。再有,吴英曾因担心检举官员信息外泄,一度在看守所喝下胶水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在日益顽固的官本位和权贵资本面前,吴英处境何其艰险?   事实上,吴英案之所以备受关注是由于该案引发了非法集资与民间借贷之争。目前,浙江乃至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举步维艰,资金链缺失,银行贷款受阻,客观上为民间金融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在目前金融垄断体现下,银行基于风险的考虑不可能让千千万万的中小企得到资金上的扶助,因而将民间的集资、借贷、企业融资推向一个法律的边缘。   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报告显示,中国民间资本的规模远远超出业界预计,温州民间资本5000多亿元,山西有10000亿元,鄂尔多斯是2000多亿元,不幸的吴英案只是民间金融的冰山一角。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调研表明,中小企业大概只有10%能够从正规银行体系得到贷款。浙江有80%的小企业靠民间借贷,年息最高的达到180%。目前民间借贷的年利率高达120%。数据是冰冷的,事实上公务员参与民间金融也不乏其人。   不可回避的是,目前中国的地下钱庄以及民间借贷方兴未艾,国家也建议引导民间金融走上正道,而且有地方政府也表示设立平台,让资金有序管理发展,加强监管,规范民间金融业务,这是对金融市场体系利好的消息,何况若干年之后,随着政策的放松和监管得力,相信无序的民间金融市场变得有序,回头看看吴英案必然让公众感到惋惜。   不为其感到惋惜的恐怕是当地的公务员。吊诡的事情是庭审期间,曾有十多位公务员联名上书要求判死吴英,理由何在?对于涉水太深的官员来说,吴英的存在难免夜长梦多,权力寻租带来的噩梦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因而公众不能想象为何二审在事实存疑的情况下仍然要维持死刑的判决。然而,吴英之死不仅不符合当地民间金融的生态,更不符合民间借贷“阳光化”的大趋势。在扭曲的金融体系中,重要的是纠正制度性偏差为上还是杀戮一条生命为快?   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因而最高院的死刑复核仍然需要慎重对待吴英案,生命不可重来。近年来最高院对废除死刑持有审慎的态度,更加强调慎杀少杀缓杀疑者不杀,对于涉及到经济金融方面的犯罪不判死刑几近共识。在事实性质还有商榷空间的情况下,基于吴英有检举和立功表现,维持原判还是改判不得而知,相信最高人民法院会秉承务实态度,减少冤假错案发生的几率,使吴英案真正经得起历史和法律的检验。(作者:周望歌) 国务院常务会召开 鼓励民资进入垄断领 域 预测:高院审核吴英肯定会刀下留人 理由: 1、案子争议太大,与贪案性质不同 2、贪官贪污动辄数十亿元都不死 3、十八大马上要召开了,维稳,必须的! 4、历史上换届都会大赦天下 5、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国务院给出信号 6、要不是高利贷,可能就是成功企业家了 7、国企欠债也没见有死的 8、法人的事而让一人以生命担责太残酷了点 9、判死因为立功表现,触动当地官员利益,不过不涉及高层 8、这案子关键是关注度太大,人民会救了她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1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谎的生物学成本分析
gjtgreat 2012-2-9 20:50
这里所指的说谎的成本是为说谎所消耗掉的脑力,具体说包括占用的脑细胞、反应时间的延长、大脑负担增加导致的能量消耗。 假定大脑是精确的,那么诚实的大脑输出的信息流y(n)与输入信息流x(n)的完全一致。将大脑看作是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 相关的问题: 1 如何识别谎言 2 识别谎言的成本如何计算 3 谎言的质量如何评价 4 谎言和密码有什么异同
3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做科研的语言成本
热度 3 Bobby 2012-1-1 08:21
《 2011 年全球 500 最大经济体排行榜》一文说:“在 “ 全球 500 经济体 ” 中,英语是官方语言的高达 163 个,为第一方阵 ; 而中文 (57 个 ) 、法语 (55 个 ) 和日语 (54 个 ) 和德语 (46 个 ) 为第二方阵。美国本土讲英语的人数为 2.6 亿,但在美国之外有 9.1 亿人说英语,这不但有利于美国公司的市场推广,也降低了经济贸易中的语言障碍。相对于美国的英语,中国的中文就要弱势得多,全球除中国外讲汉语的人数只有 7200 万,只相当于本土讲汉语的 13 亿人的 5.3% ,这也是中国公司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由此引申而论,英语现在是学术界真正的“官方语言”,全世界的高水平的科技文献很多都是用英语作为语言的,也就是说英语已成为科研成果交流与传播的主要语言。据《 英文科技 期刊 是中国科技 期刊 走向世界的主力军 》,“英语作为世界上流通最广的语言,排在世界 7 种主要语言之首,世界上以英语为本国出版语言的国家多达 36 个。目前世界上每年出版物有 1/4 为英文版,如美国出版的期刊有 23000 余种,英国也有 1 600 余种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有领先地位,所以英语已经成为国际科技交流的通用语言。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收录的 500 种英文期刊中,非英语国家的英文期刊占了一大半。”,“ SCI 收录的所有期刊中英文期刊超过 80% ”。 在科技界工作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为了阅读和发表英语文献,不知在英语学习上费了多少工夫,花了多少成本。而且汉语与英语语系不同,学习和使用的吃力程度与欧洲国家如法、德、意语等为母语的人学习和使用英语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中国科技落后应该有多少比重归咎于这种语言障碍呢?不得而知。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976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次见证神奇的国度--造假木有成本
热度 4 shiganghe 2011-12-24 10:55
上海达芬奇家居不服被处罚133万元将提起诉讼 http://news.sina.com.cn/c/2011-12-24/023323685792.shtml 133万元的罚款,他们可能只是卖10套家具的利润。还要提起诉讼。奇迹啊!神奇的国度,不造假的是傻子。
个人分类: 随感|2456 次阅读|7 个评论
铁皮石斛种植成本和收益
热度 2 duanjunscib 2011-12-15 21:44
铁皮石斛种植成本和收益
经常有人前来或来电咨询铁皮石斛种植成本和收益的事。下面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和大家一起来测算一下: 投入成本测算以广东为例(设施栽培): 种苗: 一亩地大概需种苗4万丛-5万丛(3株为一丛),目前种苗价格大约是2元一丛(即约0.7元一株), 一亩地的种苗约需8-10万元, 并且在第一年就得全部投入。 大棚: 目前建造大棚的约120元一平方(两层遮阴网,一层薄膜,苗床), 一亩的大棚约需8万元, 并且在第一年就得全部投入。 种植基质: 如果能就地取材解决,基本不要钱,如果需要购买,则需数千元,并且在第一年就得全部投入。 其它: 地租、肥料、农药、水电等 每年约需1万元 ,5年则需5万元。 人工: 如果一个人管理3亩地(年工资如果是3万元),则 每亩的人工一年需1万元左右 ,5年则需5万元。 因此种植一亩地,如果按种植5年计,则共需投入28万元,并且在种植的第一年就需投入约20万元。 以上还不包括技术投入。 产出(收益): 种植5年可以采收4次,如果种植技术过关的话,共可采收1500公斤以上鲜品(带叶)。目前市场上鲜品的价格大概在450元到3000元一公斤。 因此5年总产值在67.5万元到450万元之间 (如果种植技术过关,5年后还可每年采收到400公斤以上鲜品)。 因此目前种植铁皮石斛的投入是很高的,收益也是很高的。但由于投入主要在第一年,并且种植的过程中会发生死亡的情况,因此,风险也是很高的。 目前铁皮石斛鲜品的市场售价差别很大(大概在450元到3000元一公斤),这主要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有关,也与产品质量有关。一般说来,目前大企业种植出来的产品卖得贵,小种植户种出来的产品卖得比较便宜。 安徽康顺公司铁皮石斛种植大棚 茂名惠生源公司的种植大棚 梅州富裕铁皮石斛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大棚 从都园铁皮石斛种植场的种植大棚
个人分类: 铁皮石斛|252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浅淡美国发明专利申请成本
热度 1 yngcan 2011-12-15 15:42
作者/北美智权法规研究组黄兰闵 美国向来是各国企业的重要出口市场,但只要经营出一番局面,这些过江龙免不了要面对专利诉讼的震撼教育。也因此,申请人若经过评估,认为公司的触角应会延伸至美国时,多会积极在美国前线做专利布局,美国专利申请成本理所当然成为重要的知识管理议题。 然而,美国专利申请不必然需委托代理人办理,且不同地区属性的事务所往往有不同的收费策略,又会依客户个别状况给予不同的报价优惠,因此以下仅就官方规费讨论。 基本规费说明 一般美国发明专利正式申请案通常申请程序及规费 个别申请案送件后的「命运」差异极大,申请人所提出的美国发明专利正式申请案,一般会经历以下程序,并需依不同阶段、状况依法缴交相关规费。 小实体规费 依 35 USC 41(h) 条文规定,若申请人为自然人、非营利组织、美国《小企业法》( Small Business Act )定义之小企业,即 37 CFR 1.27 条文所谓小实体( Small Entity ),多项规费可获减半优惠。但需注意,是否适用这项规定,其判别复杂度可能高于想象,主张小实体资格前应详加确认,以免因小失大。若有疑虑,即如 MPEP 509.03.VI. 所说,申请人不应做此主张。 退费 规费缴纳后, USPTO 依法一般只能退还错缴、溢缴的规费,但若申请人在实审前撤案, USPTO 可退回先前所缴检索费、超项费。不过主动撤案是申请人有意之作为,嗣后若改变心意,已放弃的申请案将无法挽救。 规费调整 各项规费应缴金额是以缴费日的官方公告数额为准。按照往例, USPTO 通常会在新年度展开时调整规费,以反映物价波动幅度。 其它考虑因素 成本控制在任何专业领域都是门大学问,依个别申请人状况、条件差异而有不同。以下简单列出几个面向,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切入点。 前置作业 先前技术检索:即使由最受肯定的官方审查机构负责检索,亦不保证能找出所有适用的先前技术。话虽如此,仍会建议申请人预做检索,若发现先前已有其它申请人就同一发明申请专利,即可趁早另谋打算,以免无谓浪费申请专利所需的公私资源。 申请策略:一旦确定要申请专利,又得面对许多选择,例如:申请哪一种专利?到哪里申请或先在哪里申请?撰稿、送件、控管需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可以自己来或需请事务所协助?种种问题很难写成一套标准答案。但不变的基本通则就是「事前尽可能多方了解、充分准备」,日后多能省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确定申请目的 申请专利的目的常会影响专利申请成本。譬如,有些申请人纯粹想拿到一纸专利证书,作为宣传、用以筹资,或许也就不是那么在乎专利范围和专利质量。如此一来,申请费用可能比较容易控制在一定数额。 反之,若属重要发明,而申请人希望取得的专利范围不同于官方认定的合理范围,即有可能需要更积极的作为。例如:透过面询与审查官直接沟通、提出各种声明及证据证明所请发明具可专利性、利用 RCE 争取终局核驳后继续审查的机会、进入诉愿程序力求翻案,又或先接受小范围专利再以延续案延长战线 … 等,各项手段皆有可能增加专利申请的时间及资金成本。 善用各项程序 USPTO 和其它主要专利局一样接受纸本送件,但多数常用程序已可接受电子送件。事实上,大部分美国申请案申请人都已改用 EFS-Web 电子送件方式,除享受规费优惠、方便时程控管等好处外,还可利用 Private PAIR 系统监控自家申请案进度,一举数得。由 USPTO 官员谈话、美国修法草拟条文、各大专利局跨国合作项目等迹象判断,电子送件在美国俨然已成为趋势主流,早日熟悉相关操作应是利大于弊。 另方面,很多申请人都有类似困扰:发明的市场潜力有待验证,但可用资源有限,又或有其它问题,不确定是否值得立即投入庞大的时间及金钱申请专利。针对这类状况,于美国有一些程序途径或许能派上用场,有助于减少或延后相关成本支出: 美国暂时案 依 35 USC 111(b) 条文,只要依规定准备说明书及必要图式等文件,不需写入申请专利范围,即可组成基本的美国暂时案内容,若无超页、补件等情况,非小实体规费仅 US$220 (金额仍应以缴费日官方公告为准)。暂时案获受理后即可取得申请日,申请人有 12 个月的考虑时间可以观察市场动态、筹措资金、解决其它问题,而后再决定是否主张其优先权提出后续专利申请案。 此外,去年 12 月 USPTO 开办新试行计划 Extended Missing Parts Pilot Program ,参加者需在暂时案申请日起算 12 个月内提出一般正式案、直接主张暂时案优先权,但有机会以较低成本暂缓缴纳检索费、审查费、超项费。不过这项试行计划暂定先只实施一年,不确定未来是否会转为常态实施项目或调整实施办法。 PCT 申请案 PCT 途径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点,例如:一种官方指定语文写成的单一申请案,一经受理,即在 PCT 各缔约国抢到申请日;国际阶段由官方制作国际检索报告( ISR )及先前技术比对意见,可帮助申请人评估后续处理方式;进入各国的时间至少可延长到最早优先权日起算 30 个月(部分国家为 31 个月,此时必须再参考其它文件, WIPO 网址: http://www.wipo.int/pct/en/texts/time_limits.html ),等于拉长了申请人的考虑期间;若确定要在多国申请专利,申请成本的主要支出时间点可随之递延。 而 2010 年初美、日、欧三大专利局开始试办 PCT-PPH 计划,符合参加条件的申请人,可利用特定专利局所做的正面 ISR 请 USPTO 优先审查其申请案。依 USPTO 去年年中公布的统计结果,参加 PPH 计划的申请案平均在美国只收到 1.7 个 OA ,且审查期间大幅缩短。若恰好符合参加资格,倒也不失为是一种控制成本的可行方式。 PCT-PPH 虽然还只是试办计划,但韩国、奥地利、俄罗斯、芬兰、西班牙等国陆续加入,同时也正力邀中国参加,未来继续扩大办理的机率颇高。 除此之外, USPTO 局长 David Kappos 上任后,多次强调面询的益处,有需要时,申请人不妨考虑与审查官直接沟通、寻求化解歧见的机会。另一方面, USPTO 去年提出三轨审查提案,若顺利公告实施,未来申请人将可依本身需求,弹性选择适合的审查轨道,掌控自家美国专利申请案实审时的快慢节奏,进而提升整体申请成本的控制能力。
个人分类: 专利|4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分手的沉没成本
热度 1 supdesign 2011-12-12 13:20
分手的沉没成本 Comments keledoll 发表于 2011-12-11 05:54 | Tags 标签: 不活动惯性 , 原创 好友一日致电,称与男友分手了,之后心情一直低落。问及情况,给我列举了这个贱男的若干劣迹,作为一个毒舌,我的反应是“这种贱人,何须挂心,早分早好。”朋友说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却还是心里觉得难受、不舍。 要是你是个过来人,曾经有过一段糟糕的感情关系,她的心事,你懂的。但我就有问题了:明明心知肚明这段关系维持下去都不会开花结果,乃至自我折磨,为何偏偏难以割舍呢?是因为爱得太深不能自拔?还是因为对对方负上道义上的责任?抑或是迫于经济、家庭乃至孩子的压力? 实际情况往往是我已经习惯了和他/她在一起了,分开的话会不习惯甚至很难受。心理学上叫这种做“不活动惯性”(Inaction Inertia)。就是惯于维持现状,哪怕情况不好也不愿意改变。而这种“惰性”的背后,其实还隐含着对自己付出多少的算计,“我们都在一起7年了,我为了这个人付出了这么多,我不想放弃。”“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这段关系,如果要跟他/她分手,不就血本无归,又得从头再来。” 对于精于算计的现代人,在一段亲密关系的十字路口,要决定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们会考虑很多。这个时候,很多人会着眼于过去,回首跟对方走过的日子,看看自己为这段关系付出多少代价——精力、时间、金钱甚至是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这些过去已经投入的一切,叫做“沉没成本”。一旦你选择放弃,这些过去的投资就会变成“泰坦尼克号”,长眠于海底。 同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你从事了一份工作3年,已经是个熟手技工,但是一直都不太喜欢这份工作,也得不到升迁的机会,但是你却迟迟没有跳槽,因为你已经在这份工作中付出太多,转新工作意味着重新开始。我妈妈那硕大无比的衣柜里有超过200件衣服,但是你一看其中一些,就知道它们跟冷宫中那些“永远不会再被宠幸”的妃子一样孤独地躺在那里,而我妈就每天穿着她的老三件,同时死守着她的衣柜。我老爸在我的床下堆了一堆百万年都不会再用到的工具,但是当我扬言要把东西扔掉时,他就会有一百个莫须有的理由把它们继续珍藏着:这些东西以后会变成古董啊、还有很多有用的、扔掉了以后想用的时候就没得用了云云。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决策的悖论》中举了一个很好的场研究的例子来说明沉没成本是怎样影响人做决定的。一间本地戏剧演出公司向观众提供戏剧季票订阅服务。买票的人被暗中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买到的是全价票,另一组是打折票。然后研究者通过追踪调查买票者在这个季度看演出的频率。结果发现买全票的人看戏的频率远高于买特价票的人。个中原委可能是全价票买家要是不去的话会浪费更多钱,他们比折扣票买家更心痛。因为对全票买家来说,不去看演出要损失更大,也会让人感到更后悔。如果我们从展望将来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应该选择的是让我们自己感觉到更开心的事情,那么在演出当天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今天究竟出门看戏剧好呢,还是宅在家里打Dota好呢?” 冬天来了,溜冰的时间到了,现在想象你买了两张溜冰场的票,然后才发现两张票是同一天的。一张价值50元,另一张价值25元,但是25元那个溜冰场这时候人比较少,环境也更好。你会选哪个呢?大部分人还是选了用掉价钱更贵的溜冰票。可是,溜冰本来就是一种愉悦身心的活动,难道不是应该选择那个能让你玩得更尽兴,更开心的选择吗? 我们在做决策时,尤其是重大的决策时,都希望自己能够理智地分析情况,然后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斤斤计较一个选择的“沉没成本”,通过对过去付出的多少来衡量决策的好坏,其实并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反而很多人越是不愿意做出改变,越是为此投入更多,然后就会让事情朝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只有放眼未来,从这件事情对未来的影响来看,才能帮你做出更问心无悔的决定。 回到了最初关于感情的决定。决定两个人是否走下去的,是未来两个人能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而不是算计自己投入了多少。毕竟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日子还长呢。 PS 为了我家有个美好的未来,老爸,你让我扔掉床底下的古董吧! 参考文献: Barry Schwartz,《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Harper Perennial 2004
个人分类: 09杂谈|1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制度好像有个方向
yanghualei 2011-12-6 09:06
考察粒子行为时,常先明确外场的方向,当然包括外场的强度,是在什么环境下考察粒子行为;而考察社会中个体或集体行为面对一行为的响应时,也相应要明确影响行为取向的外场方向,一般外场由制度、道德及习俗等社会文化提供的。外场的方向,具体点为制度方向,其是制度对此方向上的行为采取直接的正激励,相反方向制度采取负激励,正交方向不存在激励。 其告诉我们对一行为响应的个人最优行为取向,若其沿着制度方向,其存在的制度成本最小,即收益最大;若其不沿着制度方向,获得收益要受到制度调制,即相对缩小。 趋众必须有个模板和标杆,即参照对象,以此大家才能逐渐向这个目标靠近,而在靠近的过程中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取向,但有一个问题是,大家最初选择哪一种取向作为标杆呢,然后自己调整自己行为取向并向其靠拢呢?把一个未知数放在一组未知数中去求解, 如果一组未知数求出来之后,则相应这个未知数也就求出来,故有时候对一大堆未知数的求解比单独对一个未知数的求解来的更简单 ,总之,间接迂回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有时比较简单。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27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为什么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whyhoo 2011-12-5 16:10
无论从内部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来看,中国缺失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现状令人担忧。从内部来看,因为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知识精英,无能解释自己的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很自然,官方意识形态已经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府官员在普通人民眼中正在失去合法的统治基础。意识形态是内部统治的软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识形态,中国的统治成本在迅速提高。   就外部世界来说,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对中国抱有越来越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对中国的误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种误解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达到高潮。从前,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多半是因为中国的封闭。但现在改革开放已经数十年,中国已经相当开放。当然,中国体制运作很多方面仍然很不透明,这种不透明在继续阻碍着世界对中国的客观认识。透明度越高,越能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中国在这方面的确还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改进。   但是,透明度提高并不能帮助中国本身产生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实的情况是,知识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际“软空间”非常狭小,和中国所拥有的硬实力(如经济力量)毫不相称。中国的决策者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年来,在很多方面下手,狠抓中国的“软力量”建设。孔子学院和媒体“走出去”是其中两个显著的例子。不难理解有关方面的这种努力,同时这个方向也是对的。中国不仅自己要了解外在世界,也需要外在世界了解自己。不过,情况不容乐观。   从总体上看,中西方之间的误解不仅没有在减少,反而是越来越深。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媒体“走出去”,都具有工具性,即中国所说的“外宣”。不过,外宣方面的空洞无物是尽人皆知的,在很多时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当然,这个责任也并不在外宣部门。在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个“对外宣传什么?”的问题,而知识体系的创造责任并不在外宣部门。如同内部统治,如果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软空间”继续收缩,其对外交往的成本会继续提高。 没有自主知识体系丧失话语权   “软空间”缺失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中国缺失一个可以说明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有古老的文明,有当代的最优实践,但没有知识体系来解释。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的解释权,似乎永远在外国人手中。   没有知识体系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中国没有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努力借用外在世界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借用他人的话语权来向他人推广自己,这是中国知识界所面临的一种困境。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经济学家意识到了西方的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经济实践,社会学家意识到了西方社会学解释不了中国的社会实践,政治学者发现了西方政治学解释不了中国的政治实践。但是在实践上怎样呢?他们不是努力去发展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是继续使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存着无数的西方经济学家、西方社会学家、西方政治学家,但却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结果呢?大家越说越糊涂,越解释越不清楚。当然,也有一些人想关起门来,搞知识层面的“自主创新”。其结果也只是自说自话,说一些除了自己之外谁也听不懂的东西。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状?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思维、思想“被殖民”的状态。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就一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国家被西方所产生的新形式的国家所打败。遭受连续的失败之后,中国的精英开始向西方学习,即所谓的向“西方寻求真理”。西方就是真理,就是科学,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状态。学习西方,便是政治上的正确。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政治精英并没有大的分歧,他们的分歧在于向哪一个西方学习,或者向西方的哪一个方面学习。总体上说,自由派学欧美,左派学苏俄。很显然,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西方的产物。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有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意识运动,但这里主体还是西方,而不是中国。视西方为真理,为科学,那么非西方的包括中国本身的就是“非真理”,“非科学”了。长期以来,知识界那些追求“非西方”的知识的努力,被视为是政治上的“不正确”。   改革开放不仅没有改变这种趋向,反而变本加厉。无论左右派,都想把一些西方的教条道德化。左派主张公平正义,自由派主张自由民主。不管他们的思想有如何的对立,都是从西方进口,在中国的知识市场上竞争。这类似于在经济领域,中国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创新,而是基于西方技术之上的各种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上竞争一样。所不同的是,知识界往往能够站到更高的高度,把一些西方的概念提高到价值观层面,这样就可以毫无止境地“妖魔化”其它一些价值,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中国的很多知识分子只知道、也只会用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来评判中国的实践,而不是经验地研究中国实践。很多人像是被西方的知识体系洗了脑一般,非常满足于思维、思想被殖民的状态,掌握了几个西方概念就老是觉得掌握了真理。真理在手,就高人一等。用西方概念来训斥人,是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职业。   马克思曾经强调过,哲学家有两件任务,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但在中国,知识分子都想充当公共知识分子,都想改造世界。他们没有能力来解释世界,却有高度的自信来改造世界。结果呢?越改造,这个世界就越糟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多的问题和很多的政策失误,决策者要负责,但提供知识体系的知识界也有一份很大的责任。 难有原始创造力   一个文明,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变得强大。自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是随着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出现而开始强大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基于自身的实践之上。正因为如此,其有能力解释自身,有能力聚合各种力量。实践是开放的,知识体系也是开放的,这就决定了基于实践之上的知识体系具有无限的创造能力。在国际舞台上,则表现为强大的软力量。   人们所看到的近现代知识体系由西方产生和崛起。社会科学中的“西方中心论”成为必然。“西方中心论”说明了近现代知识体系起源于西方这个事实,其本身并没有错。当人们说“社会科学”时,这里的主体是社会,而科学只是认识这一主体的工具。同样产生于西方的科学方法,帮助了西方人确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西方学者也开始用他们的知识体系来解释其它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西方学者对其它社会的看法。   不能过分谴责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偏见,主要的责任在于中国知识界本身。解释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责任。不过,很显然,只要中国的知识界生存在思维和思想的“被殖民”状态下,就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知识体系。要生产和发展这样一种知识体系,首先要意识到“被殖民”这一点,然后,再努力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现代中国的大转型,并没有造就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应当是中国知识界的羞耻。也很显然,在能够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中国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单纯的GDP成就不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更重要的是,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制约。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国可以应用,但不会创新。一个严酷的现实是,一旦涉及到创新,人们在中国看到的最多的是山寨文化,山寨概念和山寨理论。抄袭知识、复制知识,做大量毫无附加值的知识复制,是中国知识界的大趋势。这和中国制造业的情况没有任何差别。实际上,知识和知识的实践(制造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会拥有真正的原始创造力。 摆脱知识体系的依附本质   要摆脱思想“被殖民”的状态,政治是关键。“被殖民”状态本来就是政治的产物,也必须通过政治而得到解放。中国传统上就没有知识创新的能力。中国数千年所拥有的,只是一种依附性的知识体系,即一种依附于王权的知识体系。秦朝统一中国之前,中国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确立了中国的思想体系。但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这种思想体系很快就演变成为王权依附体系。数千年里,只有当王朝解体的时候,或者当皇朝控制不了社会的时候,才会导致一些新思维和新思想的出现。   而在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来,王权依附就演变成为西方知识依附,知识体系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变化。无论是哪一种依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维持政治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对统治者来说,相比之下,前一种依附要比后一种更有效。前者毕竟还是基于自身政治实践的知识体系,尽管保守,但为社会所接受,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的软性统治。后者呢,作为一种外来的知识体系,既不能解释现实,也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在实现统治过程中反而扮演着负面的角色。这也就是当代中国的统治权表现得越来越刚性的主要根源。   很显然,要创造知识体系,创造者就必须摆脱政治因素的控制,政治控制从思维领域退出变得不可避免。作为当政者,不应当也不可能来有效控制人们思维的空间。当然,这并不排除用法治形式对思想领域进行规制。这一点连自由主义也是承认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自由,那些可以对公共生活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的思想领域,必须加以规制。只有规制,才能确立知识的社会责任。传统社会,因为其他的控制较少,意识形态的控制(表现在一种统一的文化和价值)对政治统治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在现代社会,统治者拥有了包括组织在内的各种现代化控制机制,就再没有必要通过思想的控制来实现统治权。   一旦当思想成为物质利益的奴隶的时候,思想就不再是思想;一旦当思维被控制的时候,不管是被政治权力所控制,还是被物质利益所控制,就不再具有想象和创新能力。这里的逻辑就是:国家越富有,统治者掌握的金钱就越多,思想就越贫乏,文明就越衰落。这是中国的现状。今天,当人们开始讨论起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中国的决策者是否可以直面这个现状的症结呢?现实是,如果文化体制的改革不能促使中国摆脱这个逻辑,那么创新便是空谈,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便是空谈。 作者是国大东亚研究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920.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自私。
fukunming 2011-12-3 23:33
人的自私是一种本性,这是毫无疑问的,难道自私也要学习吗?小声告诉你,要的。但是当你处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时,社会伦理会约束你。这种社会伦理的适当约 束,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当你是个乖孩子,这种过于强大的伦理约束,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告诉你,有些人还没有学会自私。 做人难,做好人更难,人心都是向善的,这也是人的本性。 可是当你听到了“彭宇案”以后,你看到马路上的老太太跌倒了,你还会去扶吗?你会不会去想一想用手机先拍个照,证明一下自己的清白?前提条件还得保证你的 手机有拍照的功能!如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做一个好人的成本太大。做好人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你自己的成本不够,那么请你先自私一点。 文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割裂,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愈加凸显了国人道德素质的滑坡。这个时候,如果还紧紧被传统的道德伦理所约束,除非你能够撑得住这种巨大的压力,否则,请你自私一点,爱别人,首先爱自己。 曾经有个同学这样告诉我这样一句话,“我算看透了,人要成功,要么胸大有身材,要么脑大有智慧,要么皮厚无道德”,话看起来有些戏谑,但是琢磨一下,不无 道理!胸大有身材者,非我等男人可有也,也不是一般女人可有;脑大有智慧者,亦非人人可有,乃可遇不可求也,我也见过聪明人,但是少之又少,非吾等芸芸众 生可有也。第三者,皮厚无道德者,这种人有不少成功,有兴趣的,可参见下文《我和张二狗不得不说的故事》。为什么能够成功,无非没有道德的约束,不受细枝 末节的羁绊,所以自私一点,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做一个“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和尚,未见得就比终日吃斋念佛,却无真才真德的木头和尚要来的差。 自私还可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这可能会动摇我们国家的伦理基础,但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多少家长会为孩子无私奉献,这当然是一种美德,但是有几个人知 道,其实这也是一种天性,我们在把天性当做美德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私!为什么这么说?多少家长只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自己却碌碌无为?如此把希望寄 托在下一代,下一代有效尤其上一代碌碌无为,续而寄托希望与下下一代者众。本人曾在2年前做《 儿孙歌 》一首,表达的就是这种感觉。 自私也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能力。为了你更大程度地无私,请你现在自私一点。 注:个人观点,请勿延伸。 付昆明原创于2011年12月3日午夜 附文 我和张二狗不得不说的故事 张二狗是偶的同学。一直以来,偶们都是被人拿来作为对比的两个极端,偶曾经是他的梦魇,现在他却是偶的梦魇。现将偶和他的人生历程列出来,再一次深刻感受风水轮流转这一永恒真理。 1、小学入学第一天,偶对老师说会背301首唐诗做100以内加减法,口齿清晰条理清楚,老师对偶眉开眼笑。 小学入学第一天,张二狗对老师的提问一问摇头三不知,神情呆滞语无伦次,老师对他暗暗皱眉。 2、小学二年级,偶考试次次第一,终于在一次满分后肩膀上多了三条杠杠 。 小学二年级,张二狗和人打架有赢有输,终于在一次大败后脸上多了三条疤疤 3、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偶再次拿到语文数学两门功课双一百,老爸被老师请到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经验。 小学三年级,期末考试张二狗再次拿到语文数学两门功课总分三十,老爸被老师请进办公室聆听家庭教育经验。 4、小学四年级,领导前来视察我校,偶作为少先队代表上台发言,被大家称为主席台上的模范学生。 小学四年级,校长宣布从严治校,张二狗作为闯祸精代表上台检讨,被大家说是站壁角的形象大使。 5、小学五年级,偶的作文《一个难忘的晚上》在某次大赛中获奖,老师陪偶到省城领奖并游玩了一天。 小学五年级,张二狗在一个难忘的晚上爬墙进入某个工厂搬运废铜,门卫陪他到派出所领奖并休养了一天。 6、升初中了,听说初中的几个班主任为抢偶到自己班上而争得面红耳赤。 升初中了,听说初中的几个班主任为把张二狗踢到别人班上闹得不可开交。 7、初一时,偶爸在酒店设宴庆功,为偶在中学生奥数中获奖请别人一起高兴。 初一时,张二狗爸在酒店设宴赔罪,为张二狗闯的祸请别人不要追究 8、初二时,偶光荣地加入了学校里的团组织 初二时,张二狗光荣地加入了学校里的痞子帮 9、初三时,班上的班花给偶写情书,情书还没到偶手里就被班主任发现没收,班主任警告班花:不得妨碍偶考重点高中 初三时,张二狗给班上的胖妞如花递纸条,如花转身把纸条扔进垃圾桶,还告诫张二狗:不要妨碍她混初中文凭 10、初中毕业了,偶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重点高中 初中毕业了,张二狗顺理成章地进入社会深造 11、毕业那天,偶们初中的门卫李大爷指着偶教育大孙子:一定要像偶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能做个受尊敬的人 毕业那天,偶们初中的门卫李大爷指着张二狗教育大孙子:千万不要像他这样惹是生非门门红灯,将来一定是个受鄙视的人 12、高中三年,偶做过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拿到了一笔又一笔的奖学金 社会三年,张二狗做过混混推销员包工头,积累了一条又一条的人脉,攒下了一笔又一笔资金 13、那个黑色七月,偶如愿考上省城的大学 那个火热七月,张二狗如愿在省城注册公司 14、大学里,偶在学海遨游 创业中,张二狗在商海搏击 15、毕业那年,优秀毕业生偶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处处碰壁后不得不把薪金要求降? 创业四年,民营企业家张二狗进入人才市场找员工,广受追捧后不得不把学历门槛提高到硕士起点,很轻松招揽一群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感受了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荣耀 16、偶的破永久跑遍全省城,孤身一人凄凄凉凉四处寻找租住的房子 张二狗的保时捷跑遍全省城,市长区长作陪四处寻找建二狗大厦和工业园区的地块 17、当红女明星来省城开演唱会,偶买不到演唱票,便在体育馆外和女朋友傻站半宿,还被女朋友骂:买不到票,真没用 当红女明星来省城开演唱会,演唱结束后张二狗亲自开着奔驰把明星接到别墅共度良宵,还被女明星夸:偌大家业,你真行 18、偶手头紧张,也想学张二狗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堆东东搞兼职做起了推销,几星期内亏了一大笔,暗自感慨:做生意原来这么难 张二狗闲来无事,也想进大学校门学习深造增加内涵,请教授吃饭泡校里的美眉就是没认真上课,几年内拿到了MBA学位,暗自感慨:读书原来这么简单 19、七夕节,别人介绍的恐龙女 朋友嫌弃偶没房没车没出息,和偶吹灯拔蜡分道扬镳 七夕节,大学里的校花因为张二狗家大业大前程大,向他眉目传情投怀送抱 20、家门口,偶哀求俗气的土包子房东缓交房费时唯唯诺诺支支吾吾,净给大学生丢脸 电视上,张二狗对着漂亮的财经频道女主持人大谈企业文化? 21、房价飞涨,偶忽然发现在省城有一套房子只能是一个梦想,老爹老妈来省城看过偶的租住房,回家后伤心不已 房价飞涨,张二狗把一套又一套的房子赠给各类美女,一小美女的老爹老妈来省城看过二狗赠的复式景观房,回家后得意不已 22、春节偶回家,没人理睬,路过当年就读的初中,听说里面在办校庆,想去看看却被拒之门外,门卫李大爷指着偶教育小孙子:不要学习这个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一穷二白,连自己都养不活 春节张二狗回家,县长接驾,还参加当年就读的初中特意举办的校庆,张董在校庆上砸下巨额赞助,门卫李大爷指着张董教育小孙子:你要像主席台上的这个人学 习,白手起家富甲一方,连亲戚都沾光 23、十几年前,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偶一样该有多好 十几年后,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想张二狗一样该有多好
个人分类: 计算机小技巧|4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继续写:中国的自由女神,中国最美丽的女人------------成本华
jinkai719 2011-11-25 15:36
小学,美术老师经常给我们看他画的西方艺术画,我感觉最美的一张,就是美国自由女神。 那张图片,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女神在一群战士周围举起美国的星条旗。美!真美! 她张着胳膊,举着旗子,我很好奇的去仔细看她是否有腋毛。。。。。。。因为我那时候也张毛毛了。。 最近,才知道打球的时候,跟老美打球打不得,狐臭,真是葱一样的味道,那个难闻,我打了一个小时,结果我的鼻子坏了一晚上。。。。。我想知道美国自由女神有没有狐臭。。。。。????? 前几天,知道中国有一个大美人,真正的大美人,真正的自由女神-----成本华。 面对日本人留出那种轻蔑,那种微笑,那种胜利的笑容,我的大爱啊!你得到了我的尊重,我以前认为我很能夸人,但是发现我的形容词在你身上不够用了,所以我去查《管锥编》----号称中国谷歌遍,可是没有找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在你的身上,我是敬佩之如长江,黄河! 中国有了你,中国变的强大,变的自信! 你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让那些骂自己国家的人,看不起自己民族的人去国外哭吧! 从你身上,我看到作为中国人是一种尊严,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再也不责怪命运的不计,我只是责怪自己没有你那样的勇气,那样的自信,那种爱,爱自己的民族, 你就是中国的自由女神,当然,没有那难闻的狐臭! 成本华: 1938年初,山下 弘一 所在的日军中队侵入 安徽 和县,遭到 中国 人的武装抵抗。後来,他们抓住了抵抗的一些中国人,其中一名是个很漂亮的中国女子。鬼子兵很快搞清楚,这个漂亮的中国女子名叫成本华,是和县本地人,24岁,负责指挥这次抵抗。鬼子要成本华投降,成本华轻蔑地看着鬼子,一言不发。随军的 日本 记者拍下了这一幕。鬼子就把成本华连同其他参与抵抗的中国人关押起来。然後,鬼子们集体强奸了成本华。山下弘一、小林勇也参与了这次野兽般的强暴。几天後,鬼子要撤退,他们再次集体强奸了成本华,并把抓住的中国人全部刺杀、枪杀。在枪杀、刺杀中国人时,鬼子把成本华捆绑着,带到现场,让成本华观看他们的杀人表演。成本华冷冷地看着鬼子们的兽行,强烈的蔑视写在她的脸上、嘴角上。杀完几十名中国人後,鬼子们累了,找来几个板凳,靠在和县古老的城墙脚下休息。惨淡的阳光照着斑驳的城墙,照着狞笑着的鬼子,照着地上血淋淋的尸体,阴森恐怖。鬼子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让随军的日本记者给成本华拍照。成本华轻轻活动一下被绑得发麻的双臂,然後,理一理凌乱的头发,面朝太阳,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轻蔑地微笑着,从容面对死亡。拍完照,几个鬼子发疯般地把刺刀刺进了成本华的身体。   在 抗日战争 全面爆发70多年的今天,和县人民永远不忘家乡的抗日女英雄成本华。成本华,祖籍 山东省 宁阳 、 聊城 一带。明初成家移居安徽,始祖成永通被诰封为“ 武德将军 ”,清初成克敬是她家迁居和州的一世祖。其父成持和,母亲梁氏。成本华于1914年生于和县 历阳镇 大西门外的高巷村。长兄成本林,二哥成本鑫,她排行老三,人称“三姑娘”,下有大弟成本贵,小弟成本江。成家以农为业。 希望中国新闻不要再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而骄傲,我们国家应该为拥有:成本华,贾平凹,袁隆平而骄傲
3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得不说的新药研发的“故事”
热度 2 远行的骆驼 2011-11-22 17:23
新药研发是个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 在这个领域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一一述来: 新药的价格为什么这么高?坦白的说,是公司的运转成本+项目的本身成本+其它项目失败成本+高利润。本身项目由于安全性的问题,测试的成本非常高(特别是临床测试)。特别是对不危及生命的疾病新药要求的安全性非常之高,而对危及生命和重症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可以适当下降。特别是癌症患者晚期的治疗中,一些不良反应是可以容忍的。一些新药甚至已经上市,由于罕见的一些不良反应(危及生命或者器官病变)也可能面临撤市的风险。 新药的安全性是有待验证的。新药上市前,其样本也就是数千。而扩大到不同人种,不同年龄的人,一些正服用其它药物的人群,其在体内的代谢和药物间相互作用有时候是不可知的。所以,新药的有效性可能吸引一部分人认为新药好,但是其安全性有时候是有潜在风险的。 新药早失败是好事情。由于高风险,其每个环节都可能被淘汰,所以对于被注定淘汰的新药,早淘汰就会节省成本。晚淘汰会导致更多的钱打水漂。 新药新在哪里?一般来说结构新就成为新的必备特征,安全性不能下降的同时有效性要提高。由于对利益的追求和新药的研发很困难,所以市场上很多都是结构非常相似的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但是临床上常用的就那么几种。新药也会新在作用靶点上和机制上,这样或许可以治疗避免耐药或者耐受水平提高的疾病。有时候新药也是旧结构,但用于新的治疗适应症上,如阿司匹林。企业界往往更重视利润的追求,而不像学术界一味追求创新。 新药是10000个有希望的候选者选出的一个,是万里挑一,其研发成本平均10亿美元左右。牵涉很多学科,如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等。需要强大的合作和强有力的风险投资。 药物的研发充满了很多故事和意外。如伟哥的发现,其临床实验是针对心血管的,但是是失败的,有意思的是实验组织者发现男参与者不愿意返还余下的药物。 新药的临床测试已经转移到第三世界。看看国际的药物研发巨头纷纷在中国上海等地建立了临床研发中心。一方面这是我们的测试成本低廉,一方面是我们国家许多家族长期不流动,其基因病症易于发现。 不得不说的是,很多时候新药的成功不取决于技术水平,而取决于营销。甚至有时候,药企被质疑“制造”疾病和选择性报告治疗疾病效果的“论文”。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11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发达国家的双重危机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成本转嫁
whyhoo 2011-11-20 10:39
一、发达国家全球金融资本与现代化政体的双重危机   2008年西方金融资本核心区“华尔街金融海啸”次第引发了全球危机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引发了海内外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这场全球危机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相关性,本质上是由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扩张信用造成的。从迄今为止的演变进程来看,主导国家的金融衍生品泡沫破灭不仅引发了金融危机,也暴露了具有全球普遍意义的、愈演愈烈的财政(政府债务)危机。   正是由于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都是政府独有之政治强权创造的信用体系危机,我们才说这场全球危机不仅是经济的,其实质也是源于西方的现代上层建筑的政体危机,或称现代政治危机;其所以引发西亚、北非的政治动荡,则可归因于这种政治体制的泛意识形态化的普世价值,在危机爆发时直接地、显著地作用于高成本上层建筑的逻辑结果。   (一)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特征   渐次暴露出来的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这是一场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与以往人们较多讨论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差异显著,却内在具有同源性;另一方面,从新世纪第一个10年西方政府不断增加债务的演化情况看,西方债务危机并未结束,进入第二个10年仍然在不断地蔓延、发酵,有些情况下还可能激化、恶化。   1.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规模。   根据2009年9月《经济学人》杂志设立的“全球政府债务钟”,到2009年底,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2010年8月底全球债务已达到39.6万亿,直逼40万亿大关。与发展中国家过去的债务压力相比,发达国家今天的负债局面更为严峻。2009年全球债务中,前10个债务最高的国家负债总额占全世界全部债务79.09%,除中国和印度外,其他8个均为发达国家;这8个国家的政府债务总额达到28万亿美元,占全球全部债务的74.4%。也就是说,当前的全世界政府债务中,绝大部分债务是发达国家的。   从债务的相对规模来看,北美、日本及欧元区国家的负债状况最为严峻。日本的政府债务无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最大,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90%;债务规模居次的美国这一比重为51.9%,意大利为115.2%。2008年底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的外债现值为3.4万亿美元,其中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外债总和约为2.1万亿美元,而日本一国2009年底的政府债务就已达到9.49万亿,美、德、意、法、英等国的债务规模也都达到了万亿美元的规模。   2.发达国家政府债务的扩张趋势。   与一般债务不同,政府的债务并不是有借有还,而往往是在政府发行的新债中更高比例地用以支付旧债,从而也就内生性地助推了政府债务信用的扩张。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救市”需求,西方国家自2009年以来所采取的转嫁危机代价的宏观政策中,短期有效但危害最为深远的措施,仍然是大规模增加政府债务。   在危机压力下,明显具有饮鸩止渴性质的、体现资本主义内生的“竞劣机制”的国家竞争中,仍是以美国为甚——政府债务规模迅即增至高达14万亿美元(2011年1月数据),与5年前相比翻了一番!   其他发达国家也同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的政府债务都急剧增加,除美国以外,英、日、西班牙、冰岛等国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大幅攀升,英国增加了近40个百分点。   而且,发达国家政府现在是在用两只“看得见的手”同时扩张信用,一方面扩张债务,一方面增发货币信用来购买债务。   3.发达国家债台高筑的政治经济原因。   政治体制原因方面,发达国家之所以积累了这么高的债务并且难以化解,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政治现代化的内生性危机。   在西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已经具有高度“政治正确”,但在发达国家现行政治体制下,这些被作为长期意识形态而广泛宣传的理念是一回事,其得以借助被称为“现代化”的政治形式来具体运作过程,则是另一回事。从客观上看,这些政治现代化运作,都将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家债务——政治家为赢得选举而支付的全部成本、连同其政党给民众做出的福利承诺,在政府财政来源不足时都会直接形成高额的政府债务,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一般占总人口的70%左右,他们的福利需求总是以泛政治化的方式提出、再通过民主政治的方式来表达,从而造成了极高的政治成本。此外,欧洲的人口老龄化客观上导致社会成本提高,也增加了政府社会开支的压力。   经济原因方面,在上述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另一个、也是最具实质性的变化是西方世界普遍的债务化:居民账户和国民收入账户一样都是经常项目逆差而资本项目顺差,即居民实际上是在用符号经济的收益维持实体性的生活消费,而且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政府转移支付来维持基本保障。倘若客观地看占全球人口20%的发达国家民众的现代生存之道,对于那些生活在已经实现了所谓“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民众来说,其福利和基本生活已经越来越多地、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这种只能对全球转嫁制度成本才能生存的体制。他们已被全球“资本深化”所内化——西方式福利主义大锅饭的“温水煮蛙”。   产业转移导致的空心化和随之而来的金融资本全球化,都是对本国实体经济和物质财富的异化,势必促成资本与政府这两个异化物“进步”到金融垄断和政治垄断的结合,从而使国内形成了新的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结构。这些内部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要依靠福利制度来弱化社会分化的制度成本。   因此,在这种西方模式的政治现代化中,只能是继续深化社会制度寄生性,通过货币信用扩张和债务扩张来满足这个社会大多数人的福利主义需求。但越是这样,越走向不归路。   (二)政府债务危机为什么先从欧洲国家爆发   当前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是欧盟中那些已经没有实质产业支撑却加入了欧元区的国家。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欧元区国家因放弃了货币主权,不能再用政府不断增发货币制造通货膨胀的手段向社会转嫁危机,从而率先爆发债务危机。   欧元区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意味着这些仍然具有政治主权的欧元区国家把最为重要的经济主权——对内的货币主权和外汇主权都交给了欧洲中央银行,不仅失去了靠制造通货膨胀向社会转嫁危机来缓解债务压力的手段,而且不再有条件采取即时的利率和汇率政策这两个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也就失去了政府即时宏观调控的两只手。   何况,这类国家大多数同时完成了制造业对外转移,那就好比完成了经济上的自断骨肱——失去了货币体系和产业体系这两条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腿。   因此,发达国家愈益严峻的债务危机,本质上可归类为上层建筑不能适应改变了的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以产业资本作为经济基础崛起而构建的现代政治体制,在产业资本大规模移出之后不能被愈益虚拟化的金融经济有效支撑。这并非通常所说的个别国家元首任期内所面临的国内信任危机。在西方现代政治理念的支配下,选举实践必然会内在形成政治成本累积起来的公共债务因现金流断裂而爆发的“现代政治”危机。   进一步根据政治经济学作分析可以认识到,欧元区国家虽然有条件发行欧元扩充欧洲金融资本参与全球金融竞争的“数量”,却没有条件提升欧元的“质量”——由于其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靠军事霸权来维护其作为全球主流储备货币的地位,遂决定了其不可能像美元资本那样直接向世界转嫁美国政府债券增发隐含的本国债务增量。   比如希腊,这个欧洲边缘国家中政府债务危机较早爆发的国家,原来的主导产业是造船业和航运业,两大产业先后移出、经济空心化后,其支柱产业变成了旅游业。固然,伴随着产业资本的转移,该国19世纪传统政治中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矛盾也转移出去了,整个社会变成了非体力劳动群体——中产阶级作为主导;但这也意味着永久性地失去了产业资本这个支柱。在这个基础上,希腊加入欧元区,意味着又失去了金融资本这个支柱。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没有了,那么,政府的利率调控、汇率调控等宏观政策也就没意义了;遭遇债务危机时,只能仰仗欧洲中央银行来救他们。   而美国尽管债务规模比欧盟各国加总还要庞大,但爆发债务危机之所以会晚于欧洲,主要原因是具有全球储备货币发行权的特殊地位,且其近年来的军事开支占全球军费总量的一半,足以形成与金融垄断资本密切结合的强势政府,必要时得以借军事手段维护其已经构成恶性循环的货币信用。因此,只有美国仍然可以靠既增发货币(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增发国债,以促推全球通货膨胀的方式,向世界上其他仍然主要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业化国家转嫁危机代价。   (三)危机代价向发展中国家的转嫁   如同20世纪上半叶产业资本阶段生产过剩、恶性竞争的矛盾最终在核心区激烈爆发一样,资本主义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寄生性的内在矛盾,也会不可逆地演变成从边缘向核心的经济危机……   同样不可逆的,是危机发生中核心国家向边缘国家转嫁制度成本,而导致边缘国家连带发生输入型危机。不同的是,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危机,顶多恶化成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不仅每次就是经济危机,而且经常递进成社会动乱、政权颠覆、国家分裂。    二、发达国家成本转嫁西亚、北非“两高一单”发生“街头政治”     西亚、北非历史上多次上演过的大痛苦,都是因离欧洲太近造成的;那里正在发生的,仍然是全球资本化危机延续着的悲剧。西亚、北非的政权变化,是一场在核心国家资本主义危机向全球转嫁代价的背景下,由于“两高一单”而引发的政治动荡。“两高”是指高通胀和高失业;“一单”是指后殖民主义时期发展中国家单一经济结构问题。其本质,是高成本的西方政治体制造成债务危机转嫁,与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承载危机代价之间的矛盾,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基本矛盾。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与发达国家上层建筑之间更具有本质的对抗性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具有制约性因果关系的矛盾。在当代全球化条件下,这对矛盾演变为:发展中国家以其薄弱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发达国家造成的、人类历史上伴随资本这个人类异化物而形成的高成本上层建筑。   这里所谓发达国家的高成本上层建筑有两重含义,一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主导/强加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而使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上层建筑成本过高;二是发达国家为支撑其本国的高成本上层建筑而以全球通胀的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转嫁代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承担的是双重的高成本上层建筑的压力。   虽然西方政治家以代表人类普遍利益提出的所谓人权、民主、自由等表达,已经伴随意识形态化的社会科学教育及传媒等工具传播而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接受的理念,但这些价值观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客观上都不具有支撑条件,导致一般发展中国家追随西方的精英集团对本国独立自主发展的整体反作用。   以此看当今西亚、北非出现的问题,显见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具有支撑这种上层建筑的条件——悲剧之所以无可奈何地延续,乃在于无论换人换政,无论是独裁政治还是民主政治,都不可能化解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危机。   因此,发展中国家上层建筑的任何调整,都并不意味着经济基础得到加强,反而一定是把搬用西方上层建筑造成的代价再反作用于本国薄弱的经济基础,使这个经济基础在街头政治之后更难得到调整。   (二)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对单一结构的经济体的影响   1.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必然导致全球通货膨胀。   源于华尔街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被金融资本主导国家凭借政治强权来进一步扩张信用,造成全球通货膨胀。   当代垄断化帝国主义金融信用早已不再是市场决定的,既不再是所谓市场根据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来调节金融收益率,更不是一般经济学理论中自利的经济人假设下,资金作为一种要素由市场来自发调节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在金融垄断资本阶段践行这种理论的可能性不存在。在金融资本阶段,发达国家一定是政府看得见的两只“手”在主导——无论是国家的债务信用还是金融信用,都是政府用强权创造出来的。因此,当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占据强势金融资本地位的政府都用信用扩张来饮鸩止渴,而不可能自断股肱地砍掉或压缩政府创造的信用。因此,发生这种源于核心国家金融泡沫化的全球经济危机,只能导致核心国家的政府进一步扩张信用,不论谁执政都一样,这才是看得见的“阳谋”。由此,则必然进一步恶化全球通胀;而全球通胀将迫使那些不得不大量进口食品、能源和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承载金融危机的代价。   也就是说,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政府用强权扩张信用转化成全球高通胀,使发展中国家成为代价的载体,这就是金融资本阶段的全球危机转嫁。   2.全球粮食价格上涨。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就出现过全球三种主粮产品——小麦、玉米和稻米价格大幅上涨。这次也有类似的规律。本轮危机中,这种相关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全球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过剩流动性涌入到能源、粮食和原材料、期货领域,能源价格上涨给了生物质能源3倍于以往的利润空间。因为生物质能源与石油是相互替代产品,因此生物质能源生产的盈利性取决于石油价格。简单来说,当石油价格维持在50美元/桶时,生物质能源的投入产出大体相平;低于40美元/桶时,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就不挣钱;如果上涨到100美元,意味着生物质能源的成本利润率是100%;如果达到150美元,就意味着生产生物质能源将获得3倍于成本的利润。因此,只要油价攀升,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利润空间就随之增加。   此外,据国外学者介绍,占人口20%的发达国家为了将清洁能源在所消费能源中的占比达到20%,所做出的规划就是进行1亿公顷土地的生物质能源开发。这意味着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口粮面积会下降,就会带来几千万人的饥饿。另有专家指出,美国大概从明年开始,玉米和大豆的4到6成要开始做生物质能源。   从趋势来说,资源短缺、资本过剩,一定是恶化人类安全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人类安全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3.单一经济国家的基本民生所受冲击最严重。   在全球通胀的冲击下,那些不得不维持着殖民地“单一经济”因而本国民众的食品和一般商品都得靠进口的发展中国家,将次第出现多米诺效应。   “单一经济”是指那些曾经的殖民地国家,殖民者虽然表面上离开了,但留下的经济结构是单一的且高度货币化的,并不是出于本国国民基本生存的需要。比如香蕉之国厄瓜多尔,大部分地区只种香蕉,香蕉没成熟或者香蕉成熟了没人买,人们就没有现金收入,也就没有基本生存条件,因为平时他们既不种粮食、蔬菜,也不养鸡、养猪,国家不进口食品就没法维持基本生存!所以,大多数殖民主义时期留下的“单一经济”结构的前殖民地国家,遭遇核心国家扩张信用推动全球通胀、嫁祸于人的时候,将首当其冲遭遇高通胀、高失业的打击。   2008年世界粮荒中,主要是38个国家遭遇饥饿,主要原因是过剩金融资本冲击粮食市场,导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现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到2011年这短短一个年度内,大多数按照西方生活方式获取食品的,比如以面包为主食,遭遇的最大的问题是小麦价格上涨100%,玉米价格上涨73%,三种主要粮食价格现在已经接近到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的水平,上涨达19%。因此直接影响6800万日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其中4400多万贫困人口将降到赤贫水平。世界银行特别指出,东亚社会因以稻米为主,这次受粮食价格上涨的打击不如其它地区严重;也就是说像西亚北非这种以吃面包为主的地区受到粮食价格上涨打击最严重,因为这次先上涨的是小麦,接着是玉米,最后才是稻米    (三)高学历失业青年成为埃及街头政治的第一大主力   埃及经济增长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都要高得多,只不过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有所下降,但仍然有上升的空间。从国民经济结构看,服务业占比50%,农业占比13%—14%,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一般要求的经济结构调整它也达到了,人均GDP也早就超过了5000美元。   埃及官方公布的失业率、通胀膨胀率也都不是那么显著。埃及这次官方通货膨胀率是12.8%。不过,当地人说,他们认为实际上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超过了30%。而且,印度的通货膨胀率只有11.8%,却已经引爆了几十万人大规模的示威了。   埃及这一次街头政治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动员、没有政治纲领,既不是19世纪西方国家阶级斗争为主的政治,也不是20世纪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而是21世纪遭遇“两高”打击的“一单”国家承载了过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代价而爆发的街头政治。至于哪种大国势力由此损益,则要看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了。   高学历者的高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大都按照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来安排本国教育所导致的后果。因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来源于以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其教育也是服务于这个经济结构的。在埃及高学历的失业人口是30%以上,并且主要是高学历青年人的失业。这次动荡,埃及工人是在运动的晚期才加入的,农民没有加入,尽管农村中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工人、农民作为传统的19—20世纪阶级斗争的主力,这次都不加入。埃及这次运动的主力参与者是在通胀中遭遇挫折的中产阶级群体,又是由高学历的高失业群体率先走上街头的。   (四)西亚、北非街头政治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训   1.危机转嫁仍是基本规律。   回归到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社会动乱这个逻辑关系上来看,发达国家高成本的上层建筑所形成的代价,要由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来承载,且不说任何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来构建本国上层建筑的全部失败,发达国家自身也在不断地造成更高成本的转嫁。   最新的数据显示,现在全球的三个高债务国家是美国、英国、日本,日本的债务率200%以上,美国和英国在100%以上。其次就是欧盟国家中的意大利,负债率达到170%以上。欧盟国家一般负债率在60%左右。欧盟国家没有形成高负债国家联盟,但是以美国为首的高负债国家形成了战略联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战略联盟”暗示的是债务可以继续扩张但不用还。   总之,政府通过扩张信用以制造通货膨胀的手段对全社会、全球转嫁债务危机,结果必然导致基本原材料、食品等的价格上涨,社会不能承受,就演化为爆发性的社会代价。     2.新兴制造业国家的不稳定压力增大。   从现在情况看,世界各国通胀率走高,仍然是因为发达国家转嫁成本而导致以发展中国家或者制造业国家为主来发生高通胀,因为食品和基础原材料涨价,对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影响最大。   指望着一国靠内政来化解通胀或者化解失业,在小国是做不到的。全球经济危机条件下的政府信用扩张导致通货膨胀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结构单一、幅员狭小的小国就承载不住冲击,会相继爆发各种各样的社会动乱。越是新兴国家,在所谓全球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不能改变的条件下,遭受到的不稳定压力越大。这仍然是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不是谁比谁更腐败、更独裁、更专制。   但因为这些小国向外出口资源,他们发生动乱就意味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性,就会导致进口资源的国家出现“危机输入”,所以,第一轮受到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影响的是这些小国,第二轮就会是进口资源、能源、原材料的国家,像印度等。而巴西、俄国,既有制造业、又有资源,相对来讲会幸运一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1/201121/201111/t20111114_123626.htm
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领导力的粗见
andyxu 2011-11-18 11:10
1、 中美两国因为文化差异,领导力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人有共同的信仰,崇尚平等、个人奋斗。他们平时很松散,但也很容易受某个人领导力的影响,形成合作力量。中国人思想观念(甚至道德底线)差异大,人与人之间信任成本较高。我们的组织起来很紧密,其实内部都是小团体,互相争夺资源与利益。中国人认人,不认组织,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的组织更需要能有平衡能力的集体领导,或是公认的德行垂范的代表性领导人(本身需要很强的平衡能力)。所以,在中国,只有某项能力很强的人当不了领导。领导不能有太多的个性和自我好恶,只能像个不倒翁,讲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官话,但幕后私下的平衡能力绝对要强。所以中国企业里的领导力,更大程度上企业高管团队的领导力。 2、 在我咨询工作接触过的高管团队中,普遍存在缺人,不胜任和团队合作差的问题。高管团队缺少高端专业人才,是人才供给紧张和团队开放性存在的问题。高管不胜任,主要是因为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培训和发展不足存在的问题。团队合作差,主要文化不认同,工作嵌入性差和冲突不能合理解决方面存在的问题。 3、 高管个人与团队的效能问题,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高管个人与团队的视野、执行力决定了企业的形态与边界。
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棉农惜售为哪般 稳定生产需举措
热度 1 jinshuqin 2011-11-15 21:19
发表于 《 农民日报 》( 2011年11月15日 06 版)作者:杜珉,金书秦 10~11月份应是我国棉花收购的旺季,而笔者近期在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份调研发现,与往年有所不同,籽棉收购价格下跌,收购市场冷清,甚至陷入僵局。一方面棉花种植成本上升,棉花产量下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托底,农户惜售心理较重;另一方面9月以来持续阴雨,棉花质量等级普遍下降,收购企业不敢放开收棉。在目前棉花市场的情况下明年棉花种植面积不容乐观,建议国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障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大理由支撑棉农惜售 棉花生产成本高昂且持续上涨。根据笔者近期走访河北棉花市场调研获知,目前商贩收购籽棉价格为4元/斤左右,按照每亩500斤产量计算,每亩收益不到2000元。而如果计入家庭用工成本的话,每亩棉花地总成本达1900元,其中拾花成本400元,田间管理用工成本600元(按照12工日/亩、50元/工日计算);土地租赁成本500元;化肥、农药、农膜、棉种等农资投入共计约300元;灌溉、翻地、铺膜等100元。棉农6个月的辛苦劳作,每亩棉花纯利不足100元,棉农植棉没有热情和利润。 今年棉花收获期出现持续阴雨天气,黄河流域几个主要棉花主产省棉花产量受到较大影响。进入9月以来,陕西、山西等省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对棉花单产影响很大,将比前期预测产量减少20%~30%。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河北,受调查农户反映,今年棉花单产比去年减产10%~20%。 今年有国家临时收储政策托底,农民普遍认为棉花价格不应过低。为了应对跌宕起伏的棉花市场,国家及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以标准级皮棉19800元/吨的价格收储。根据各方推算,农民获得的籽棉价格应为4.5元/斤左右。因此农民普遍对市场给出的不足4元/斤的籽棉收购价格不予认可。 棉花品级下降,企业不敢放开收购 据河北省某调查收购加工企业介绍,往年此时正是棉花收购最忙的时候,企业大约能收到200~300万斤籽棉,但是今年仅收了3万斤。由于收购交易清淡,该企业处于停产状态,20名工人也已停工放假。 面对惜售的棉农,企业表示就眼下的棉花质量他们也不敢收。今年皮棉销售有两个选择,一是准备交储,二是卖给下游的纺纱厂。从已收购的棉花纤维质量看,大部分棉花质量仅有5级甚至更低水平,这种棉花既达不到交储水平,也难以满足纺纱厂要求,因此收购加工企业不敢放开收棉。 企业还反映,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在当地落实很好,只要有符合交储的棉花,很方便就能交储。目前纺纱厂也需要优质棉花,只要棉花品质够好,加工企业可以出更高的价格收购。但是真正能收购上来好的棉花困难较大。 后市分析及建议 笔者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国内优质棉花仍然短缺,价格有一定上涨空间,黄河流域明年棉花种植面积将有一定程度下降。 尽管今年棉花播种面积同比增加,但是由于后期天气原因导致纤维质量下降,市场上优质棉花呈现短缺状态。纺纱企业目前在买不到优质新棉的情况下消耗库存,后期对优质棉花的需求将增大,因此优质棉花的价格仍然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由于成本上升棉价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植棉收益,农民植棉积极性受到影响。调研结果显示,近半数农民表示明年将减少棉花种植面积。 综上,笔者建议:首先,进一步向农民宣传国家收储政策,重点突出国家收储对棉花品级的要求。建议农户加强棉花储存中的质量管理,不要盲目惜售。囤积棉花只会进一步降低纤维质量,从而影响棉花价格和自己的收益,因此应当择机出售。 其次,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棉农种棉积极性,防止明年面积大幅下跌。一是未来要将棉花收储政策常态化,逐步走向棉花最低收购价,为农民种植棉花托底。二是继续坚持进口棉花滑准税政策,保护国内棉农的基本利益和我国棉花产业安全。三是加大国家对棉花轻简栽培支持力度,发展麦后移栽,稳定棉花面积。四是扶持棉农合作组织,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单个小农户面临棉花市场风云变幻的局势往往只能被动地成为价格接受者。而棉农合作组织将增强棉农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在购买农资、销售棉花等方面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强于单个农户,在先进技术推广、统防统治等方面也具备规模优势。应当在运营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对棉农合作组织给予必要支持。
个人分类: 刊出文章|2122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博成本再高,也挡不住每年增加的考博队伍
热度 1 Bobby 2011-11-13 12:07
吴军 在《 一个师兄读博的机会成本 》中说“六年继续工作,各种收入、福利加上分房总共的收入至少在 60 万以上”。牢骚之情,溢于言表。 简单解释一下吴文中为什么他师兄会有这么高的机会成本。我想,这应该是他师兄当初考博时没有估计到的。简而言之,这不是常态,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可能赶上研究生扩招,没想到还没博士出来就遭遇博士价值狂贬。某个时间,社会上忽然到了“博士满街走,教授多如狗”的地步;二是没想到这几年房价疯涨到了让人大跌眼镜的地步。以海口为例,我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都没有估计到海南房地产在“国际旅游岛”出台后的房价涨幅,以到后悔不迭、顿足捶胸。我以前写过一篇《 高房价使不少事情失去意义 》读者可以看看。 回过头来说一下现在考博读博的情况,尽管博士生的待遇不很理想,但这几年考博的人数增加仍然很快,考博的难度日渐增加,这是我在我们单位看到的情况。其它单位谅也会如此。难道这些学生傻吗?其实他们很清楚:现在要想在一个科教单位谋职,没有博士学位是毫无前途可言的。当然,即使博士真得“傻”,《 博士自己要 “ 傻 ” 谁也挡不住 》。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15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师兄读博的机会成本
热度 4 pinjianlu 2011-11-13 09:45
以前一个师兄在高速公路发展公司工作,已经评上高级工程师了,不知道为了什么原因辞职来我们老板这里读博。因为他是以同等学历的方式被老板招进来的,所以老板认为他没读过硕士,直接一来,老板就暗暗给他定了3+4=7年。那时博士补助为400左右,一年只发十个月,他还有老婆孩子要养。 他工作的时候年收入大概是各种收入和福利加起来肯定在8万以上,由于辞职读博错过了单位福利分房,按当时的房价折算成二三十万肯定没问题吧?而读博士一年收入才400*10=4000元,那时只发3年,第四年未定,所以读博期间总共收入才4000*3=12000元。这位师兄读博士本来是要读7年的,结果到最后,第六年上面实在受不了,给老板求情才离开了。这样如果六年继续工作,各种收入、福利加上分房总共的收入至少在60万以上。 这个机会成本实在太大了!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5212 次阅读|16 个评论
2016-- 风电经济的拐点?
热度 3 lujiangxiao 2011-11-12 13:18
彭博新能源公司今天(2011-11-11)发表研究报告说, 在今后五年内风电能的成本将下降百分之十二左右. 照此推算, 在2016年左右陆基风电场就能和和化石能源发电场打个平手.    彭博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所谓"百分之7"的经验曲线, 即风电场装机容量每增加一倍成本就能下降7%. 这个曲线为制造大风机,长叶片,建大面积风电场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导. 这个经验曲线是研究了风电在过去27年的成长历程中估算得来的.   在1984年的风电装机容量为0.3吉瓦(10的九次方), 风电的成本约两欧元每瓦装机容量. 到2011年上半年, 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40吉瓦, 成本则降到0.88欧元每瓦.   另一个使风电成本下降的因素是, 在制造价格不断降低的同时风机的效率因子(即实际发电量和风机铭牌容量之比)却持续增高, 从27年前的13%增加到今天的34%.    第三, 风电场的运行维修费用也在不断下降, 在1984到2011时段内, 当装机容量加倍时维修费用会下14%左右.综合起来, 就使发电成本从84年的每百万度电200欧元降到今天的52欧元/百万度, 这个价格只比天然气复合轮机发电的成本高6欧元/百万度左右.如果再考虑到煤和天然气发电的的碳排放费用, 风电在今天就已经达到工业性并网实用阶段.  27年才有 百分之七, 百分之十四, 百分之三十四这样的改变, 看起来很不起眼, 相比于信息产业,个人计算机CPU芯片的速度在27年里增加了1000倍. 可是,小变化可以带来大革命. 在今后五年中只要风电的成本只要再下降一点, 达到每瓦装机容量0.8欧元,天然气发电就打不过了,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使燃气 价格上涨都会在商业上而非政策上产生对风电的强力推进. 据此估计到了2016年, 将会有大量陆基风电场建成并服役.     目前公众普遍认为风电虽然是清洁能源, 但其成本高,又有只能间歇工作的缺点, 还不能成气候. 这种观点现在应该转变了: 在几十年来多少万名研究人员,工程师和业者的努力下, 设备成本长期以来稳定下降, 技术也在不断成熟. 风电与化石燃料竞争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 这个已经形成的大气候是没有人能阻挡的. 几年后人们会突然发现风电比煤电便宜, 屋顶电池板的产出竟能超过家庭每天的用电量. 再结合全电汽车,节能灯的发展, 世界能源市场就会重新洗牌. 我们的消费市场, 包括北京的空气也一定会有相应改变.
37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现在出版业就像跳水前的房市
热度 2 hailang0 2011-11-12 08:36
出版有风险(其他行业也一样,不过出版与国营企业的问题更严重一点),故从业者多半像不久前的开发商一样,把出书成本定的高高的,把负担全部或大半转嫁到作者身上,这也是目前相关体制、管制等等特色国情下的必然结果。参看: 业内杂感之一:小众的科普,小众的出版 精选 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有钱没质量的书畅行无阻的怪现状在近十年、二十年让人目睹不休! 作为一个腹中有几本书的计划而又多年拿不到赞助的作者,我最近已经决议去境外印书,不久后就将成果公开化、国际化。虽说人家肯定没有CN号“国”字,但谁又能说那就是非法出版物呢?大陆“书号的需求还是挺大”的现实徒然令我们这些过去被它困住的人感到可怜! 当作者读者都对这种天价的行业采取现在购房者的冷静态度时,看她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到几时?
46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创投美利坚(中美企业间的融合共生之道)
dongzg101 2011-10-26 06:05
创投美利坚(中美企业间的融合共生之道) 《创投美利坚》表现了Simon Guo先生对投资美国的创新理念及方法,是他在二十多年跨文化、跨国度商业活动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完美体现。在该书中,作者以大量的案例及个人的经验向读者提出了一些很实际的观点和操作方法。他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真实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中小型企业以最低成本夺取海外市场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作者: 郭志新 出版: 浙江人民出版社 类型: 连载 性质: 免费阅读 定价: 32.0元 关键字: 创投美利坚 郭志新 中美企业 授权连载 不得转载 开始阅读 收藏 评论 发送该书到手机 发送到微博 发送该书到手机继续看 (每天最多发送3条) 第一章 谁为我们埋单 2008年9月15日,是个普通的日子。这天,我正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到美国雷曼兄弟破产的消息时,我不禁大吃一惊。旅居美国多年的我十分了解雷曼兄弟的厉害,众多的500强企业都是他的客户,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百事、菲利普莫里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沃尔玛等。这样一个金融界的庞然大物居然申请破产保护,看样子美国经济真的出大麻烦了。 危机前夜 没有电子商务,中国就不是世界工厂吗?(1) 没有电子商务,中国就不是世界工厂吗?(2) 中国式的危机 谁为我们埋单 经济周期与软着陆 第二章 少些误会 多些共赢 由于工作关系,我总是穿梭在美国与中国之间,很多人说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我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很多朋友,他们也经常向我问起美国或者中国的风土人情。令我感到惊奇和尴尬的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彼此并不了解。 彼此都是“老外” 自行车·微笑·米饭(1) 自行车·微笑·米饭(2) 被世界关注的尴尬(1) 被世界关注的尴尬(2) 从G8到G2 中美合作势在必行 BRIC金砖,中国领衔的新兴经济体 G20,中美携手的G2 第三章 软件工程师和尿不湿 我曾经在印度参加过一次商务会议,印度人的时间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来约定的时间是上午8点,可等我8点整到了会议现场给印度代表打电话时,那边却说再有十多分钟就好。结果我足足等了两个小时,打电话,那边仍说是再有十多分钟就好。最后印度代表在邻近中午时才来到会场,见到我后,不住地道歉说,很不好意思,让我等了一小会儿,弄得我哭笑不得 这是一小会儿吗? 印度软件工程师 美国的选答题 繁荣:美国进步的副产品(1) 繁荣:美国进步的副产品(2) 繁荣:美国的多选题 印度的单选题(1) 繁荣:美国的多选题 印度的单选题(2) 印度外包公司在美国遭受冷遇 中国制造的尿不湿 美国的必答题 “中国制造”威胁了美国?(1) “中国制造”威胁了美国?(2) 第四章 热钱何处去 如今,资本大潮在中国大地上狂涌,这条咆哮的钱流将向何处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可以成为创造财富的炼金术,也会成为摧垮经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热钱,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何让热钱去创造财富,而不是去毁灭财富?答案就在太平洋的彼岸 美国。 票房狂躁症(1) 票房狂躁症(2) 滚滚钱潮何处去 房产新政,最后的财富狂欢? 新政不涉及商业地产 商铺投资或受追捧(1) 新政不涉及商业地产 商铺投资或受追捧(2) 砸钱去升级,不过是痴人说梦 热钱是柄双刃剑 从热胀冷缩的越南说起 釜底抽薪 爆炒越南危机的热钱 别让热钱水土不服(1) 别让热钱水土不服(2)
1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二五海水淡化投资将达200亿 吨水淡化成本已降至4-5元
xjtuhyg 2011-10-24 10:47
十二五海水淡化投资将达 200 亿 吨水淡化成本已降至 4-5 元左右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06 月29 日 01:19 中国证券报 - 中证网   本报实习记者 郭力方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近日在京召开的 “2011 水业高级技术论坛 ” 上获悉, “ 十二五 ” 期间,我国有望大规模启动海水淡化产业市场。根据专家预测,国内海水淡化未来五年投资规模将达到 200 亿元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在论坛上表示,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建成海水淡化工程 70 个,装置总量达到 6.0×105 立方米 / 日,拟建规模超过 1.0×106 立方米 / 日。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万吨级海水淡化的工程能力, 吨水淡化成本已经从上世纪 90 年代的 7 元左右降至 4-5 元左右,技术经济指标具有同等容量的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 11 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的海水淡化 “ 十二五 ” 规划和海水淡化产业专项规划, 中国到 2020 年海水淡化处理能力将提升到每天 250 万 -300 万立方米,每年有 9 亿 -11 亿立方米的淡水是由海水转化而来。而根据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测算,我国海水淡化未来五年投资规模将达到 200 亿元左右。   高从堦表示,随着海水淡化装置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造水成本仍有降低的空间。他分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反渗透方面,工程项目所用的膜元件、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大多都是进口的,国产膜元件有待工程考验。此外,低温高效方面,目前装置规模小,缺乏长期工程经验。硬件设备的缺失对我国海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阻力。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海水淡化产业,如从事海水淡化管道生产的海亮股份 (11.40,-0.40,-3.39%)(002203) 、攀钢钒钛 (000629) 、宝钛股份 (24.20,-0.59,-2.38%)(600456) ,以及生产海水淡化核心设备膜组件的南方汇通 (7.83,-0.07,-0.89%)(000920) 、碧水源 (38.000,-0.80,-2.06%)(300070) 等。随着海水淡化市场全面启动,这些公司将普遍受益。 @@@@@@@@@@@@@@@@@@@@@@@@@@@@@@@@@@@@@@@@@ 北京水储备进十二五规划 水价 “ 现在有很多版本 ” 来源:北京晨报 2011 年 01 月 18 日 http://news.sohu.com/20110118/n278927729.shtml    “ 南水 ” 每吨 4 至 5 元   昨日,在市政府委办局负责人参加市政协小组讨论时,有委员提出,北京的水价还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偏低的水价很难调动社会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的积极性。对此,潘安君表示,这种情况客观存在,北京的水价体系确有扭曲的地方。   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 2014 年,北京将具备消纳十亿吨南水北调来水的条件。据潘安君介绍,北京的水源供给条件是全世界最复杂的,最艰难的城市。由于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未来还有长江调来的水等水质不同,因此北京的自来水厂、再生水厂必须要有适应多种水源条件的处理能力,生产环节、制水环节的成本较高,目前的价格并没有体现出综合投入在水上的成本。 “ 比如南水北调供来的是原水, 关于成本,现在有很多版本,大致在每吨 2 至 3 元量级上,再经过处理,加上生产成本,成本将达到每吨 4 至 5 元 ,我们现在也在探索,怎样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 潘安君表示,北京将选择一些区域采取不同的水价模式进行试运行,同时,也会对推行阶梯水价等进行试点。 (注释: “ 现在有很多版本 ”—— 其中内部人士的一个版本是 “ 每立方米要 30 多元 ” 。)   以前人们只听说过石油储备、粮食储备,而北京十二五规划草案首次提出了 “ 水储备 ” 概念,并提到要研究建设地下水库。对此, “ 水储备 ” 概念的倡议者,市政协委员、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彤昨天向晨报记者进行了详细解读。   水资源数据成为市政协委员、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彤脑海中永远不可能遗忘的数字: “ 从 1999 年以来,北京连续干旱,地下水到目前已亏空 60 多亿吨,每年地下水下降 1.2 米。 2010 年年底,地下水的埋深达到 24.9 米,而在 1999 年,埋深仅为 10 多米。 ” 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关平也表示,北京地下水源形势严峻, “ 北京地下水已开采到 300 米以下,现在我们就是在拼命从 ‘ 银行 ’ 取水 ” 。 @@@@@@@@@@@@@@@@@@@@@@@@@@@@@@@@@@@ 网友 “. 过客 .” 云:“南水北调的成本只有 0.25 元,不存在一方水成本 20 元的事。”   答 “. 过客 .” 关于 “ 南水北调的成本 ” 问题。   郑北鹰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直面旱魃》一文透露说: “ 据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张国良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每立方米水将达 20 元以上。 ” 参见:郑北鹰 . 直面旱魃 . 光明日报, 2000-06-16 .
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
热度 1 郝炘 2011-10-19 01:35
网友作《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 (抒情空灵)   化学究竟是什么 化学就是你   化学究竟是什么 化学就是我   化学究竟是什么 化学害了你   化学究竟是什么 化学害了我      (跳跃轻快)   吃了奶粉得肾结石 lalala是化学过程的结果   大大小小的饭店后厨 lalala是化学过程的场所   一间食堂的经济成本 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 描摹描摹   即便你我的大米馒头 也是化学神出鬼没 也是化学物质的 神出鬼没      你我你我 要尝尝海鲜 lalala化学提供甲地孕酮   你我你我 想吃根豆芽 lalala化学提供碳酰二胺   你我你我 要喝瓶饮料 化学提供邻苯二甲酸酯 二甲酸酯   你我你我 想多吃瘦肉 化学提供盐酸克伦特罗 克伦特罗      (副歌 宽广)   化学 你原来如此给力   哦 化学 难怪你不能不火   哦 四海兄弟 我们携手努力   哦 让地沟油永远 无法检测   无法检测!!!! 附周其风作《化学是你 化学是我》歌词   (抒情空灵)   化学究竟是什么 化学就是你 化学究竟是什么 化学就是我   化学究竟为什么 化学为了你 化学究竟为什么 化学为了我   化学究竟为什么 化学为了你 化学究竟为什么 化学为了我   (跳跃轻快)   1)父母生下 生下的你我 lalala是化学 过程的结果   你我你我 的消化系统 lalala是化学过 程 的场所   记忆和思维活动 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 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 描摹描摹   即便你我的喜怒哀乐 也是化学神出鬼没 也是化学物质的 神出鬼没   (副歌 宽广)   化学 你原来如此神奇(给力)   哦 化学 难怪你不能不火   哦 四海兄弟 我们携手努力   哦 为人类的航船 奋力扬波 (结尾:奋力扬波)   2)你我你我 要温暖漂亮 lalala化学提供 衣装婀娜   你我你我 要吃足喝好 lalala化学提供 营养多多   你我要飞天探地 化学提供动力几何 化学提供动力几何 动力几何   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 也是化学密码解锁 也是化学为生命 密码解锁   (副歌 宽广)   化学 你原来如此神奇(给力)   哦 化学 难怪你不能不火   哦 四海兄弟 我们携手努力   哦 为人类的航船 奋力扬波 (结尾:奋力扬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生物能源前景的直觉
热度 2 csiro 2011-10-17 08:45
生物能源现在很火啊,为了不更多排放CO2,都想在生物能源上打主意。但是我的直觉却是不妙。 我没有做过太多调查,我就感觉通过种植的方式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然后再通过提炼,转化成酒精-生物能。你想这个过程多复杂,要把东西种在地里或者水里(藻类),要施肥、要收获,然后要做化学处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要消耗能量的。你得到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比(或者消耗与获得之比),有可能得不偿失。另外消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比较成本也高。 相反我倒看好太阳能,从物理的角度解决比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简单多了。如果发明了新材料,直接从太阳能板转换,吸收的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这个多省劲!现在就是清洁能源的成本还是高于用化石能源,比如用风能发电的电价,就高于用煤发电。澳洲有一个选项,如果你选择用清洁能源的,贵一些。老百姓为什么当这个冤大头,最好是又清洁又省钱。
个人分类: 交流篇|2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价值决定价格”还“需求决定价格”
flyman 2011-10-6 13:34
小时候学了真理,但是老师没讲清楚,用起来就成了谬误——政治课上学了“价值决定价格”,但是我们看到的确往往不是这样子滴——望京soho地价成本1W每平米,售价5W起,请问,该楼盘的价值几何? 后来听了一个海归牛人又讲了一下价值规律——需求决定价格。比如楼价,当前看来不是看成本定价,而是看老百姓的钱包定价;一副大师的字、画现在已经上亿了,请问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又是几何? 我仔细思考,发现把这两句话合起来,就很完美了——理论上价值决定价格,实际上需求决定价格。 进一步我感觉这个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政府要做的是前半句,企业、人民要做的是后半句。也就是政府的一个使命是让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比如房价(遏制开发商暴利)、钱价(稳定借贷利率,遏制高利贷)、油价(遏制几大垄断集团暴利)等等。企业们要做的是后半句——尽量控制需求,拉升价格。人们就夹在政府、企业之间——呵呵,好难做的三明治啊。 呵呵,这对矛盾和谐时,人民是幸福的;不和谐时,幸福感就会很低了。
个人分类: 金融|5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揭开生命的奥秘
MultiStar 2011-10-3 15:34
科学与技术,本来是以诚实的探讨心,作为基础的,不应有半点的产假,否则内心就会有不平。 一、社会宽容性的缺失很麻烦 我们的这个社会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诚信缺失外,社会宽容性也正在面临着缺失,这种缺失正在侵蚀着方方面面的进步公正性。 每个人的言语、行动、内心,都被暴力所充满,每一一点点的宽容心,以至于整个心灵都变得扭曲起来了。 人性的自私是本质存在的,而有些人却不能客观的承认,并且变本加厉的伪装,这样的结果是是,比袒露在阳光下边的自私,更加具有破坏力。人吗,本身解释群居的社会性动物,私人空间越大,阴暗就会越多的。在社会宽容性上,亦是如此。每每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外观的人会指手画脚,破口大骂,而很少有人换位思考,给以同情的宽容。 往往是这种宽容性的缺失,会导致扼杀许多可爱而值得同情的人、事件和社会进度的契机。 典型的说就是死刑的使用。是人都会犯错误,即便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也有悔改的可能,更何况有谁能够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呢?再说,即便是对其执行死刑,对于逝者又有什么受益呢,那完全是活人玩的自我安慰罢了。有人会拿犯罪成本来说事,那基本上是不了解人性的扯淡。 对于诺奖的态度也是如此。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而然的,为啥到中国就变了味。在当前社会容忍性几乎为零的状况下,拿个诺奖,是小概率事件,拿不到诺奖,是正常事件。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沉心于纯粹的科研呢?再扪心自问,我们又有谁能够,高薪养活一个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出任何成果的一批科学“白痴”呢?没有那么一点点的容忍性,却大谈收获可能性,基本上都是幻想而已。 对重大事件也是如此,动车追尾,一群记者,胡说八道,扰乱试听,没一点的正面作用。不对事实进行了解,而是抱怨满天。典型的就是央视的XXX,没有自己的思考,胡乱说,整个就是一个愚弄百姓的跳梁小丑。按照这些人的言论,恨不得把中国高铁全拆光了。美国的航天飞机不是也出过事故么,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痛定思痛,好好总结,不断进步。而不是牢骚满腹,打压一片。 我们已经深深的收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毒害,别再像红卫兵一样没有人性了。 没有容忍性,就好比没有任性吧。 没有人性的社会,很麻烦呀。 少一些牢骚、埋怨、残忍、暴力,多一些人性,多一些容忍性,我们就进步了,大家共同努力。 二、物质、能量与信息 物质,大家认识很清楚。 能量,大家认识也很清楚。 信息却是不同与物质与能量的现实存在。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的时代,而又有多少人对信息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呢? 大家可以看看百度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htm 也可以看看维基百科的解释: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A1%E6%81%AF 如果大家要想了解信息,那就要回答三个问题。 1)信息是什么? 2)信息从哪里来? 3)信息到那里去? 很经典,等待您的回答。 三、智慧设计论 有时间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定要用心去看,并且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不要学小学生,唯书是从,呵呵,那就麻烦了。 自然选择只有通过微小连续的变异来发挥作用。它不会发生巨大和突然的飞跃,但必须通过微小而可靠的,虽是缓慢的步骤进行。——查理斯·达尔文 如果可以证实,确有某种复杂器官是不可能经由无数渐进且微小的变异而形成,那我的理论就会彻底崩溃了。——查理斯·达尔文 然后在看看《揭开生命的奥秘》 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告诉我的儿子,书上说仅供参考,不与不对要自己思考,爸爸说的、老师说的也是一样 四、数字世界与模拟世界 以前以为我们所生存的是一个模拟世界,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我们生存的本来就是一个数字世界 在学习数字电路的时候,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要想学好数字电路,必须以模拟电路作为基础,因为我们所处的是模拟世界。呵呵,My God! 如果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篇树叶,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参与,如果有了智慧的设计,从数字世界角度思考,为啥不能完全相同呢 你觉得呢? 以上一点点收获,分享,欢迎拍砖。 ^_^
3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为往事(二十一)--华为和中兴的“无间道”
sunapple 2011-10-2 15:28
看完了,写几点想法      1、来华为的人大多有个特点,不喜欢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宁愿去冒风险过一中波浪滔天的日子,这种人一般有激情和创造性,这些人也是带来华为持续进步的重要力量。      2、公司里目前的EMT等核心层大部分都是当初CC08出来的老人,不否认当初在做CC08时做过巨大贡献,但不一定这些人都适合当高级管理者。从这些人的任用看,新鲜血液太少,这些一方面体现出任总的知恩图报情节,一方面也体现了任总管理上的相对闭塞,那几个人永远是最好的,最听话的。就是这个用人制度,导致持续改良的动力一般都只能来自任总。      3、华为成长还是十分迅速的,06年才开始考虑拓展业务,几年后才开始做无线,现在已经能和爱立信等三分天下了,难怪西方人诚惶诚恐。      4、华为电话的失败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交换机等基本是和洋人竞争,电话是和中国人竞争。和洋人竞争,我们具有先天的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优势,加上技术的迅速传递性,所以只要认真去做,一般都能取得成绩。但电话是和中国人竞争,你有的优点别人都有,所以很难做出竞争力,就算做出来了,利润也很微波。做通信业务,必须有规模化经营能力,现在华为和中兴正具备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国内大不分厂家不具有的,而人力等低成本优势又是国外厂家不具有的,所以未来华为中兴前景无限。换个角度说,华为和中兴才是最大的对手,历史上从来都是同质竞争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异质竞争,改天有时间再来写这段。 华为往事(二十一)--华为和中兴的“无间道”   在“巨大中华”中,巨龙已经到掉了,大唐在国家的支持下还活着,中兴和华为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兴和华为虽然同在深圳,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两家的掌门人性格完全不同。华为的掌门人任正飞看上去像一个老农民,他也经常以“农民”自居。有时候憨憨地一笑,满脸的皱纹。骂起人来,满嘴的“妈的巴子,乌龟王八蛋”。有一次我陪任总见一批邮电局的客人,说到兴起的时候,任总脱下袜子,一边抠脚丫子,一边慷慨激昂地给客人演讲。中兴的掌门人侯为贵看上去像一个退休的老工程师,温文尔雅的,说话慢条斯里。有一次参加中国移动的签约仪式酒会,我和侯为贵及中国移动的领导坐在一桌。席间,侯为贵只是咪咪笑着,很少说话。他们两人性格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同。   作为同在一个城市的竞争对手,华为和中兴的战争是全方位的,从市场到研发,当然还少不了间谍战和情报战。双方都在对方安插了卧底。华为高层会议刚开完,会议精神还没传达,中兴的高层领导就拿到了会议纪要。当然,华为也马上知道中兴拿到了华为的纪要。华为的高层领导经常会看到一份竞争对手动态,里面描述了中兴活动的一举一动。我还看过中兴ATM交换机的详细的开发资料以及中兴接入服务器的立项报告。   那段时间,各部门总监都接到通知,在招人的时候要注意应聘人的工作背景,防止间谍。在中研部查出了好几个拿着中兴的工资到华为工作的开发人员,他们可是拿双份工资的。还有一个信息泄露的渠道是配偶。华为员工中,有很多人的配偶或是男女朋友在中兴工作。公司发现这是一个保密漏洞。于是通过自查和公司调查,掌握了所有有配偶在中兴工作的员工名单。在中研部,每个部门总监都有一份黑名单,里面是本部门有中兴配偶的员工名单。对这些员工,首先是动员他,让他的配偶离开中兴,如果不行,则控制使用,不提拔。   我们数据通信业务部的丁国锋就是这样的情况。丁国锋是跟着周代琪的ATM项目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到华为的。一直从事ATM的开发工作,工作勤勤恳恳,技术能力也很强。但他的太太在中兴工作。我找他谈话,让他回去劝他太太离职。他表示他太太在中兴发展的很好,不愿辞职。于是,他就成为控制使用的人员。在职位,工资,奖金,股票等方面都比晚他几年来的员工要低。   为了防止技术资料被对手盗走,华为采取了所有能采取的行动。在开发实验室中安装摄像头,监听电话,检查所有员工来往的电子邮件。所有电脑的对外接口都被封掉。但还是档不住对手的间谍行为。   无线业务部有五名开发GSM的骨干技术人员被中兴挖走,带着华为的全套GSM开发资料到中兴的上海研究所工作。华为通过上海工商管理部门突击检查了中兴的上海研究所,在电脑中当场查到了带有华为标志的技术文档。当时负责“知识产权”部门的宋柳平高兴地对我说:“这一回是当场抓到证据,我们赢定了”。但后来这事不了了之。中兴多年来在上海经营,上海的关系比华为深。   数据通信部也出了一个内鬼。有一天快下班时,洪天峰把我叫去,带我去了位于科技园的用服中心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在那里,一个保安让我听了一段电话监听录音。这是从用服中心大厅中的公用电话打出的,被叫号码是中兴公司的一个号码。电话内容是关于向对方提供A8010接入服务器源代码的讨价还价。我听出来是我们部门的一个博士。接着检查了他的所有邮件,发现有发送给对方的源代码。我马上把这个人叫到会议室和他谈话。他狡辩了一会,但在证据面前,他最后无语。当晚,他就被开除了。   原《华为人报》主编石文金离开华为投奔中兴兴起了一个波澜。石文金是华为的老员工,对华为的情况比较了解。中兴由石文金执笔,向中央写了一封检举信,检举华为在经营中有不法的行为,如内部职工银行是非法集资等。在98到99年间,中央派了一个调查组进驻华为进行调查。在等待调查组结论的那段时间,任总一定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我在华为看到过任总两次惊慌失措的时候。一次是这一次,还有一次是由于华为向伊拉克出口设备,面临美国制裁的时候。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工地沟油,成本真的很高!
热度 2 chingerxu 2011-9-27 09:53
突然想起专家的一句话,具体不清楚了,但大意记得:加工地沟油成本很高,所以地沟油不会流向餐桌。 我猜想,地沟油加工成本高的原因可能如下: 1、地沟油除菌容易,但是要除去多次煎炸以及其他垃圾混进来的化工品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很难; 2、提炼后的地沟油,成分应该变化很大,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还能剩几何?我猜想应该所剩无几了,所以要“调和”吧?成本增加; 3、地沟油的收集,初级的提炼等也是成本,这个可能小一点。 4、另一个成本可能很高昂,就是如何说服大家去吃地沟油,莫非真的要标注成“健康油”或者“生态油”?? 但事实是,成本似乎没有抵挡住地沟油的流向!地沟油真的流向了餐桌,为什么?
33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四川:“天府之国”真的成了”缺粮大省!
热度 4 yangsk 2011-9-25 18:24
我在2011-6-11的博文《 四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制药,简称)为何接近崩溃?! 》,提及老牌的“四川制药厂”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变生产方式的潮流中 落伍了,数十年一贯制生产青霉素工业盐,除了为国家争得一个“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产量世界第一”的虚名外,对“四川制药”这一企业并没有任何司实际好处。再结合2011-9-21《成都商报》63版载:四川省“2010年粮食总产量3223万吨,......饲料和加工用粮等也从省外调进1142万吨”的现实,“天府之国”已经成为“缺粮大户,难道不应该引起警觉吗?故“四川制药”应该有紧迫感,不走科技创新之路,即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因为青霉素工业盐的工业发酵生产制造成本高度取决于由淀粉质粮食原料可发酵糖(葡萄糖)的消耗成本的,要靠“加工用粮等也从省外调进”来发展抗生素的生物制造产业是没有出路的,也包括乐山的长征制药在内,都应该引起充分的注意,即四川已经成为“缺粮大省”。这一现实给固守传统生物工业,也即是在国内也无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敲起了警锺,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 给我感受深刻的印象是在本年8月13日在南京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召开的“全国氨基酸研究开发研讨会”上,当我做完“生物制造:对发展我国氨基酸产业经济之我见”的报告后,一位日本味之素公司的工程师与我交流沟通时,它谈及成都的川化味之素公司,国内首家最早万吨级生产饲用级赖氨酸合资企业,宣告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四川的淀粉价格高,与北方比较成本无竞争力。这就是全球先进氨基酸企业的观点。至少说明90年代中期,作为产粮大省的四川在日本味之素公司的眼里还是有利可图的,所谓的“双赢”。但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四川的工业生物技术如何发展(也称白色生物技术),的确费思量;且“中粮布局西南......包含有”饲料,生化等“的内容,我们当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3807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热度 2 zengdianzhao 2011-9-25 13:13
近年来,很多科学家致力于探索制备单层石墨烯的途径,尤其是要制备高质量、产率高、成本低、结构稳定的石墨烯的方法。目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剥离法,包括微机械剥离法和溶剂剥离法等;②生长法,包括晶体外延生长、取向附生法、化学气相沉积等;③氧化还原石墨法,包括常用的 Hummers 法、Standenmaier法、Brodie 法等;④其它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石墨层间化学物途径法、目前非常新颖的高温淬火法与碳纳米管剥开法等。其中氧化还原石墨法具有简单且多元化的工艺,是常用的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只适合于实验室少量制备用于研究,大量制备容易产生大量废酸、废水等引起环境污染。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个人分类: 石墨烯|786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院士为何认定地沟油不会流向餐桌?
dongzg101 2011-9-23 05:03
院士为何认定地沟油不会流向餐桌? 2011-09-22 08:41:54 浏览 38017 次 | 评论 27 条 关于地沟油事件的讨论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一直到今年9月13日,新华社才对外坦承,有大批量的地沟油流向了中国的餐桌。 此前,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孙宝国曾站出来,公开否认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地沟油的传闻。这位院士称:如果地沟油要处理到没有异味,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所以“回到餐桌上是不可能的”,孙宝国还认为“一些引起热议的食品安全话题都有杜撰成分”。 而铁的事实一桩桩被披露出来,算是给了这样的院士一记响亮的耳光! 上周,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六大环节的一条地沟油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据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东平称,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多达200万至300万吨。而国人一年动物和植物油消费总量约2250万吨。按此比例推算,每吃10顿饭就可能有1顿碰上地沟油。也意味着,地沟油已占据了中国十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请问可怕不可怕? 更可怕的是,这些地沟油提炼出来的食用油竟然完全符合国家标准,政府各级职能检测和监管部门处处存在漏洞,让地沟油蒙混过关,不仅是小作坊出了问题,连大型食用油企业也在不知不觉中收购了这类半成品,使地沟油的原料源头和流通过程处处失防,地沟油源源不断流向了餐桌。 公开资料显示:所谓地沟油,是指对从酒店、餐馆收来的潲水(泔水、残菜剩饭等)和地沟油进行加工提炼,去除臭味而流到食用油市场的成品油。令人作呕的炼制过程,是地沟油毒素滋生的原因。潲水油中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这两种毒素都是高致癌物,可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地沟油的成本究竟如何?业内人士透露,从餐厨垃圾中提炼1吨地沟油,成本仅300元左右。掏地沟油的人看似不起眼,实际平均掏一桶油能挣七八十元。一个人通常每天能掏4桶,回收提炼后,即使按食用油市场价格的一半出售,每月也能赚1万多元。 近几年,不时有涉及地沟油的相关报道见诸报端。然而似乎从来没有引起社会反响和强烈质疑。表层原因或许在于首次以公安部牵头,又是首次“全环节”破获,而且首次真正摸清楚了一条“黑色产业链”。如此多的首次叠加足以让公众“震惊”让院士专家难堪。 相对于已知的事实,那些未知的真相或许更令公众担忧和恐惧。究竟有多少地沟油流入了正规食用油市场?公众每天接触地沟油的风险有多大?千千万万家餐馆每天产生的“废油”究竟被谁收走了?有多少地沟油经过一系列地下“漂白”程序成为“正规的”食用油?恐怕没有权威部门或人士给出答案。 我国对“地沟油”的监管实际涉及众多部门,包括卫生、质量监督、工商管理、环保、市政、城管、公安等等等等。依据现有法律法规,地沟油在生产环节属于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管理;进入餐馆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查处,因其有吊销餐饮服务许可证权力;流通环节属工商部门管辖;餐厨垃圾回收归口市政部门。只有最后形成公共安全威胁才涉及公安部门。 然而在此次对地沟油侦破案件过程公开报道中,从初期掏捞、粗炼到“二传手”倒卖和深加工,再到最后的批发和零售等一系列环节,几乎没有看到任何行政执法监管部门的身影。地沟油犯罪这一本应涉及多个环节的多头监管对象,反而实际成为监管的“盲区”。这不能不令人愤慨。 地沟油事件再次唤起公众的维权意识和思辩能力,现在但凡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总是有一些大牌院士专家站出来指指点点,进而提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观点。奉劝这些院士专家在秉承专业知识的同时,尊重一点社会常识,倾听一下公众的声音,不要让所谓的权威性一再蒙羞。 24 上一篇 中国是否会学美国征收富人税?
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外SCI学术论文发表秘籍
jiandanjinxin 2011-9-22 14:21
首先请问一下科学网的同人,有谁投稿科技期刊没被编辑部直接退稿而没能进入同行评议过?纳米期刊领头羊Nano Letters明确宣称直接退稿率75%。相信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超一流期刊直接退稿率只会更高。没有统计数据,我相信二流期刊的直接退 稿率平均也会高达30%。现在的同行评议大都建立在科研工作者自愿的基础上,而科研工作者大都是不自愿的。这就导致期刊编辑部需要化很大成本去寻找合适的审稿人。编辑部减少成本消耗的简单办法就是提高直接退稿率。 在编辑部决定送审后,送给谁去审也很微妙。如果论文表面质量很高,很合编辑部的口味,这样的稿子也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到作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论文发表的 最终决定权在编辑部。出于对自愿奉献的审稿人尊重,编辑部一般是会听从审稿人的建议。但是,当评审人之间有争议的时候,决定权就又回到了编辑部。 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投稿首先要过编辑部这一关。 编辑面对的是大量投稿,即使编辑本身是科研工作者,也不太可能是投稿的同行专家。就是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定,影响了论文在该刊大半的命运。那么,作者应该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论文推销出去呢? 首先当然是论文写作一定要专业,从题目摘要到引言结果图表讨论再到结论文献都要规范。具体请参阅任胜利编辑的博文系列“科技写作漫谈”。特别针对中国投稿 人,要多化点时间在英文上。如果编辑在5分钟内看到语言上尴尬的毛病,就很难送审了。这都是要炼好基本功的。不过,我在这主要是谈秘籍,只谈两点可以短期 奏效的绝招。 1. 充分利用推荐审稿人的机会。由于编辑部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现在绝大多数的国外SCI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3-5个潜在审稿人。很遗憾,很多投稿人都没有好好利用这 个机会。有人干脆就不提供。如果作者自己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审稿或是没有人会让这个稿子通过,那编辑部会送审吗?也有人明显提供的都是自己的朋友。给编辑的 印象就是,这个稿子出了作者的朋友圈,就会被弊了。那编辑部怎么办呢?一个看上去平衡的潜在审稿人列表,在编辑的眼里才是有价值的,投稿也更有可能发到作 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也请作者提醒一下自己的朋友,不要提供在编辑眼里没有价值的审稿报告,像直接发表就行了这样的,只会起到副作用。在同行评议存在很大 弊端的今天,作者可以考虑影响同行评议,玩一些技巧,但不要玩过头。 2. 引用两三篇自己的高水平论文。既然编辑不是作者的同行专家,那他就很难了解文章的实际科研价值。不过,编辑也有编辑的办法。他不知道这个蛋的质量,就可能 会去研究一下这个下蛋的母鸡,是不是下过同质量或更高质量的蛋。作者最好在文献列表里引用自己的两三篇高水平论文,最好是发在影响因子更大的期刊上。一般 而言,作者自己的论文都是很相关的。还有,在互联网通天下的今天,编辑很有可能也会Google一下论文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也就是说,建立自己在互联 网上的知名度,把自己的学术简历和论文列表放在网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做的很不够。 简而言之,我谈的学术论文发表秘籍,就是投稿的时候多为编辑想想。 再补充: "你也必须了解你要投的杂志,最好还能引用一下这个杂志里与你论文相关的他人工作。你可以说不行,这个杂志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那主编会说既然我们从来没做过,不是我们的领域,对不起,请你投到其它杂志去吧。有些IEEE会刊有个隐性约定,要求投稿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我曾做过七八个会刊的编委,一半如此。" 引自王飞跃博文"SCI: 谁的悲哀?" "推荐的审稿人最好同时也是引文的作者,但一定不能与作者源于同一机构。"引自评论人任胜利 (换个说法,就是让编辑知道被推荐人确是同行,而且被推荐人在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前提下也更乐于奉献审稿。) 请勿过度自引,两三篇就够了。取意于王应宽的评论。
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遏制非传染性疾病态势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xuxiaxx 2011-9-22 08:02
预防和治疗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肺部疾病的方案,人均年度支出仅为 1.2 美元。 世卫组织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低收入国家可以通过推行一套核心方案来预防和治疗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肺部疾病,该方案的人均年度支出仅为 1.2 美元。 “ 非传染性疾病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每年都使更多的人失去生命。在这类死亡中,有近 80% 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 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助理总干事 Ala Alwan 博士说。 “ 对这些国家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但该项研究证明,已经具备各国政府均可采取的可负担性措施,来解决非传染性疾病问题。 ” 社会经济影响 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超出了卫生领域:它们对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影响。针对这项全球威胁没有采取行动已经带来了惨重代价,而情况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糟。 “ 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全球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头号大敌。未来十五年中,非传染性疾病将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丧失逾 7 万亿美元, ” 今天在发布世界经济论坛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联合研究结果时,世界经济论坛总裁 Jean Pierre Rosso 如是说。 “ 大量劳动力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患病和死亡,这使国家经济的产出损失数十亿美元,并使数百万家庭陷入贫困。 ” 低成本干预措施 世卫组织的研究旨在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寻找低成本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扭转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态势,减少经济负担。这些干预措施必须具备很高的成本效益(详见对编辑的说明),同时具有可预防疾病并且挽救生命方面的强有力证据。 这方面的系列方法包括针对所有人所采取的措施,例如:对烟草和酒精征收消费税,在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禁烟,发布卫生信息和警语,以及开展降低盐含量和以多不饱和脂肪替代反式脂肪的宣传运动,提高公众对饮食和身体活动意识的规划活动。 其它策略将重点放在个体方面。这包括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或高危人群开展筛查、咨询和药物治疗,开展子宫颈癌筛查,以及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肝癌。 这些方法已在许多国家得到使用,致使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出现明显降低。过去 10 年中,世卫组织监测了 38 个国家针对人群和个体所采取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的进展情况:所有国家在危险暴露、疾病发病率和死亡数方面均记录到了大幅降低情况。 “ 最合算 ” 的措施 “ 新的工具将有助于资源受限的国家找到 ‘ 最合算 ’ 的措施,并计算出所需的费用, ”Alwan 博士补充道: “ 实施这些措施可在未来 15 年中真正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 在编制工具的过程中,世卫组织考虑到了五个关键要素:人口规模;疾病负担程度;策略所覆盖的人口比例;必要(人力、药物、技术)资源;以及单位成本,如:工资、药物。任何人均年支出高于 0.5 美元的干预措施均被排除在外。 在所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采用这些策略的年度总支出为 114 亿美元。 低成本 为所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提供以人群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每年将花费 20 亿美元。平均下来,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成本不足 0.2 美元,在中高收入国家,其成本约为人均每年 0.5 美元。 为所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提供最合算的个体层面的非传染性疾病干预措施,总成本将约为每年 100 亿美元。 2011-2025 年之间,年人均成本:在低收入国家为 1 美元;在中低收入国家为 1.5 美元;在中高收入国家为 2.5 美元。 每年,高收入国家在卫生方面的支出高达 4 万亿美元。单是美利坚合众国一个国家,其年度支出就达 2 万亿美元。 像是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癌症、糖尿病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占当今世界死亡总数的 63% 以上。每年,非传染性疾病使 900 万人在 60 岁之前失去生命,其中 90% 的这类过早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2011 年 9 月 19 至 20 日,全球领导人将在纽约联合国大会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上相聚,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新的国际议程。 对编辑的说明 具有很高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是指,产生一年额外健康生活的成本低于所在国家 / 地区人均年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如,印度的人均年收入约为 1000 美元。如果某项干预措施产生一年额外健康生活的成本低于这一数字,该项干预措施则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 转载自:WHO网站
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发活动,时间“竞走”
kejidaobao 2011-9-19 14:14
杨书卷 “一种新药上市一般需要10亿美元和平均15年的研发时间。之后,还要经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以及其他监管机构层层设置的安全性测试。”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药物基因组研究的负责人Rochelle Long直言不讳。面对如此令人咋舌的高昂成本,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科学家对能大为缩减研发成本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如此期待了。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Atul Butte博士就在这一技术的应用中获得令人欣喜的突破,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一个公开的美国国家基因数据库,为已经获得批准并在市面上销售的药物找到诸多新的“用武之地”,Rochelle Long对此难掩兴奋之情:“这是大为缩短一种新药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时间、降低相关成本并改进治疗效果的好方法。” Butte团队使用的数据库中包含了成千上万项与染色体组有关的疾病与药物,由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提交。他们从中提取了100种疾病和164种药物,并编写出一套计算机程序,对药物-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千上万种关联逐一检查,结果非常使人着迷:药物和疾病之间常有意外关联,有些匹配还让人大跌眼镜。比如,他们发现,用于治疗溃疡和癫痫发作的药物分别可用来治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肺癌和炎性肠病!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只不过以前,药物的新用途常常是在意外情况下被科学家们发现并加以利用的,其中最有趣的例子当属大名鼎鼎的“伟哥”,它本来只是一种用于改善冠心病的新药,结果种瓜得豆,反而以它的“副作用”而扬名世界。Butte团队的工作就是通过计算机分析,让药物潜在的治疗作用尽量无一疏漏地从“暗处”浮现出来。 有意思的是,这项研究本身也产生了重要的“副作用”价值。Butte注意到,具有同样分子过程的疾病会“扎堆”;具有同样效果的药物也会“扎推”。而通过研究这些“扎堆疾病”和“扎堆药物”,能够更透彻地了解某些特定的疾病如何恶化以及药物在分子层面如何工作。 尽管这项研究刚刚起步,这些被赋予新用途的药物在人体内的功效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来证实,但Rochelle Long认为,这种以“生物信息学”为基础的快速高效、成本低廉的创新性方法必然会让诸多的新药研发者趋之若鹜(相关论文发表于8月17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另一项时间“竞走”的比赛来自于“柔性显示器”领域,使用新的预测方法,一种适用于它的有机新材料或许正呼之欲出。 种种迹象表明,可弯曲折叠、轻薄不易碎的“柔性显示器”将是未来显示器的主流,其中,有机材料当仁不让地在唱着主角。但是,在提高有机材料性能的研制中,研究人员通常需要合成出大量备选材料并对其进行测试,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经常会遭遇失败,其效率之低常常让人挠头不已。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Allen Aspenpluto和斯坦福大学的鲍哲南有了创新之举。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的计算预测方法,可将新有机材料的研发过程缩短几个月甚至几年,并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实验(相关研究发表于8月16日Nature Communication)。 实验中,他们选用一种已被验证为性能良好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名为DNTT)作为初始材料,接着研究了其他一些与DNTT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加强其性能的化合物,最终选出了7个备选物质。 利用新方法,科学家们预测了这7种备选物质的性能,认为其中的一种性能最优,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中,他们合成了这种新物质,其性能果然比原来的DNTT提高了一倍。鲍哲南为此深受鼓舞:“合成并厘清这7种备选化合物的性质通常要几年时间,而使用新方法,我们能从理论上预测出性能最好最有潜力的备选对象,因此设计出高性能材料的时间将大为提前。” 而在激光领域,科学研究与时间的“竞走”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的国际科研团队研制出一种新的阿秒级(1阿秒=10-18秒)激光器,能拍下单个电子参与化学反应的图像,可称是迄今为止最高清、最快速的数据收集活动,激光器也创下了“前无古人”的速度。 电子运行非常快,在1.51阿秒内就能环绕一个氢原子核旋转一周,而完整记录这些微小粒子的快速变化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梦想,随着此次新激光器的使用,这一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而且在理论上,我们还可以尝试让激光脉冲频率提高1000倍,如此就可以看清原子核内部的运动了。想想看,这将会 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8月出版的Nature Photonics) 有时候,科学家还会和“时间”开开玩笑。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18日的报道,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家Al Hart通过改变家鸡基因,成功使家鸡的喙部“逆向进化”为数百万年前的鳄鱼吻部的模样! 家鸡和其他鸟类被认为是从恐龙遗传演化而来。Al Hart在胚胎鸡蛋上开个小口将胶质蛋白珠滴入,抑制了家鸡“生物信号分子”的进化过程,使小鸡面部的分子撤销了其进化所取得的进展,退化成数百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的状态。虽然受伦理规范和法律的束缚,“鳄鱼鸡”没有完全孵化出来,但生物专家尝试唤醒鸡胚胎中沉睡的恐龙基因,希望创造出长着恐龙尾巴和利爪的“恐龙鸡”的想象,可能已经离现实不远了。 缩短研发时间,所带来的成本与资源的降低,常常会达到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而且,如果开发早期即去除掉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候选品种,无疑可以使人们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项目上。在与时间的竞走中,科学家的创新性思维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显示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政经随想(5)资本主义之后是什么?
热度 3 fouyang 2011-9-6 10:45
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造就了史无前例的辉煌。从工业革命起,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和扩散,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可说是指数式地进步。上个世纪“冷战”的结局更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作了背书。当今世界上的新兴国家也大多采用资本主义作为发展模式。当然,我们都会同意,与任何社会制度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在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消亡是否已经开始?它将会被怎样的制度所取代?这里谈谈我个人粗浅的看法。 资本主义在当今是否已经过时?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复习一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基础。资本主义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第一:物品总的来说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凡是所以凡是能增加产出,限制消费的机制都是好机制。它的基本追求就是给人以努力工作的动力,鼓励人们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多的产品。第二:人的基本动力就是自己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经济人”。控制,协调人的行为的基本方式就是提供合适的物质奖励和惩罚。有了适当的奖惩机制,人出于“自私”的动机,就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而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条基本假设在当今社会(至少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受到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产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低,近年来可以说大部分产品的产能都超过需求。而对于人们生活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社会的挑战已经不是发展生产能力,而是引导资金和市场,让生产能力真正起到提高生活品质的作用。而这个功能,却不在资本主义的考虑范围内。当然,现在的我们经历的“生产力过剩”还是局部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消费需求没有被满足。但是这些人的问题主要是分配和流通造成的,不是靠继续提高生产力就能解决。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总有一天会实现总体的生产力过剩。 今天,所谓的资本家们,他们的收入和资产已经大大超过了个人以至几代人的消费需要。对他们来说,赚钱不是改善生活的手段,而是标志成功的“记分牌”。所以无限的成功欲望造成了无限的赚钱欲望。而他们要赚钱,就需要工薪者努力劳动。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就是努力欠债花钱,努力工作还债,像转轮上的小白鼠一样停不下来。这也许就是马克思说的“异化”:不是为了满足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消化”生产力而“创造”需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这并不重要,因为多生产了总是好的,不管目的如何。但当生产力已经饱和的时候,“赚钱”的欲望会导致破坏性的后果,如最近的金融危机。 即使从发展生产力来说,资本主义的激励机制就是靠奖赏加惩罚。这对于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很卓有成效的。但是现代社会不是需要人们工作更努力,而是需要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就需要不同的激励机制。需要让人感到工作成绩对于自己高层价值的满足,而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工作将成为更加个性化的活动。心理学实验表明,对于要求较高脑力的工作,往往过度的物质利害关系(stake)反而会给工作者带来注意力分散而影响工作成绩 (请看这个视频演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6XAPnuFjJc ) 所以,资本主义的基本理论支柱已在今天已经受到挑战。而这已经不仅是理论思辨。美国作为处于社会发展前端的社群,已经显示这方面的迹象。民意调查表明,美国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最理想模式”的人,从2002年的80%减至2010年的59%,甚至低于中国的认同率。当然这里有对于目前经济状况的反应因素,但可能也反映了一个趋势。而且,美国已经有部分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维基百科”和“开源软件”。其实类似的基于兴趣和自愿的社群组织还有很多,它们对于经济产出的贡献越来越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这些目前还在发展初期的经济活动代表了我们经济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而创造性在经济中的地位将会日益重要。 那么如果资本主义开始走向消亡,什么能取代它呢?到现在我们知道的选项只有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当然,冷战的结束被看成是共产主义实验的失败。但是那涉及的只是列宁主义“从资本主义落后国家开始,夺取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这一特定的形式。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模式其实从来没有被实践过。这里,我们也只能作些能粗浅的猜测。 小时候学政治时,我总认为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物质充分涌流”是不可能的,所以共产主义只是空想。到美国之后,慢慢看到了“产能过剩”。但是也发现另一个障碍: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们一定是好逸恶劳而且贪得无厌,最终社会破产。 但是近来我的看法是:人有内在的工作愿望,而且物质需求也是有限的。但是资本主义文化把工作变成一种需要奖赏才做的”苦差“,而且鼓励消费作为满足自我成就感的途径。这才造成了“不愿工作”和“无限消费”的心态。这里是个悖论: 资本主义创造了共产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却又产生了摧毁共产主义的精神基础。 由此可见,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障碍不是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资本家及其国家机器的反抗,而是资本主义造就的文化和心态。所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通过革命,而是通过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渐变,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逐渐被人接受。当然,在我们这一代恐怕很难实现了。但是也许会出现一些孤立的群体抛弃资本主义的生活理念。例如现在中国就有不少”知天命“年龄层的人,放弃了成功的事业,简化物质需求,而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生活方式的闲适。在美国,“道康泡沫”破裂后也有这方面的报道,不过不知道现在怎样了。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而且从“独善其身”发展到体现出社会价值(例如通过无偿自愿工作创造巨大价值),就有可能触发社会范围的转变。 但是资本主义不会在一夜之间垮台。生产力过剩在很长时间内可能还是局部的,只在一些国家和一些行业中出现(例如能源和自然资源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是供应制约的)。而且现在的很多职业还不可能“成为人生第一需要”,而必须在报酬下才会有人做。社会心态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当人们逐步着眼于物质消费以上的精神满足时,人的理念,追求,梦想的多样化会大大增加。所以,也许有一天有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会像今天的资本主义一样普及。但在那之前,我们将面对一个多元,分割甚至令人眼花撩乱的“后工业,后科学”世界。 所以,我不知道什么会代替资本主义,也许没有人知道;但是社会总是演化的,没有一种社会制度能永远生存。这也是生活的趣味所在吧。 【附记:】“政经随想”至此结束。为纪念“九一一”事件十周年,下周停博一周。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00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在南宁,“体面”结婚要花多少钱?
dongzg101 2011-9-6 00:16
在 南宁 ,“体面”结婚要花多少钱? 3yNILj 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为市民算算细账 4 VtI8f! \i Ylh HD sTu6KMn 王靖 制图 XXbA n-J #BA=?7 ■ 生活 报记者周珂 实习生 黄平著 Yh`P+L JffjGf-o   结婚领证只需9元钱,但当婚房、婚戒、婚宴都要作为支出被量化成账本上的数字时,结婚的一系列花费,让不少新婚夫妇发出无奈的感叹。近日,网上一份名为《 2011 年中国十大城市结婚成本排行榜》的帖子引起了众人热议,这份榜单是网民综合了各地买房、购置家电家具、办喜宴等花费得出的。据该榜单统计显示,深圳以208万的结婚成本高居榜首,北京和上海分别以202.8万和200.82万的结婚成本分列二、三名。杭州、广州、南京也以过百万的结婚成本紧跟其后。 d*7nz=0$ =nQ"ye   由此可见,高额的结婚成本令人咋舌。那么在南宁,结婚要花多少钱?近几年南宁结婚成本有些什么变化?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 _TAF    cID{Xor 1 酒席:30桌宴席至少要3万元 IooAXwOF 3年间邕城每席婚宴上涨近200元 gXtyl]K: m/#)B6@A   过了被民间认为不适宜结婚的“虎年”(2010年),跟着来的“兔年”(2011年)迎来了结婚潮。结婚潮的到来可热了酒店饭店的生意。将于9月份摆宴席的南宁市民潘小姐告诉记者,她的婚宴早在半年前就预订了,不然根本订不到场地。 9|yn{4E B+:'Ld](   随着物价的上涨加上婚宴场地的抢手,婚宴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普通规格婚宴一桌最低也要800元,上档次的酒店接近1000元。2009年结婚的市民覃先生,对婚宴涨价最有体会了,他结婚那年婚宴每桌只要700元,而今年他弟弟结婚,问了好几家酒店,四星五星的都是1000元起,而好一些的饭店最少也要800元一桌。“要知道,800元一桌,在三年前已经能吃得很不错了。” 63b?-.!b .ztO._J7f   近日,记者来到南宁市民主路一家星级酒店,餐饮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酒店里目前有999元/桌、1188元/桌以及1688元/桌三种规格的婚宴供顾客选择,每一种规格的宴席包括酒水糕点都有15道菜。标价999元的“鸾凤和鸣宴”中有冷盘、甜点和水果拼盘4个,蔬菜2个,汤一个,鸡鸭鱼等菜4个,以猪肉为原料的有3道菜,还有炒饭,此外,酒水可自带。 g70B22!y YVy+1q HWP^pg i7hWBd4wK   夏女士与丈夫结婚不到一年,双方家里条件一般,“当初结婚我没有要求有房有车,也没有办隆重婚礼,我们属于‘半裸’结婚。婚后我和丈夫与父母住在一起,当初就是把父母家里当做新房的房间 装修 了一遍,又添置了一些家具,这两项算是大头,花了3万元,婚礼也没有铺张浪费,婚宴加起来一共花了2万元。” {1'cx u-yVc*,   对于结婚开销大小的看法,网友也发表了不少意见,网友“美琪”认为应该多为男方着想:“爱一个人,何必给他压力呢?”“蝎小花”则觉得:“不是每个女人都非百万富翁不嫁的,共同奋斗创造百万更靠谱。” X=QaTV MM_c{gFF   也有未雨绸缪的,“风清闲趣时”打趣说,从现在开始就要为 儿子 存娶老婆的本了,想当年他爹娶我的时候,零头都没有花到!现在女子的身价倍增,是笑是哭? 4hRc,Vq v(5zSo   而“喵闪闪”为喜得千金而庆幸:“今天宝贝表弟喜得了女宝宝,我笑说他不用为儿子准备‘老婆本’了。养女儿那是招商银行,儿子那可就是建设银行啊!”“李昭1234”则称:“娶个乡下的吧,便宜!” b#ih= qE 'Z^-(xG,+    4 结算:“体面”结婚至少需50万元  R d|#-7   时代在前进,南宁人的结婚成本也在增加 {f |h)r J0{;"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中。每一代人对 婚姻 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物质需求上。在南宁市,摆婚宴、拍婚纱照、请婚庆公司、买新房每一样都增加了结婚的成本。 %d3KE|u ;"gUrcuY   南宁市古城路一家婚庆机构的负责人周月霞告诉记者,由于竞争激烈,婚庆公司以及婚纱 摄影 价格在近3年时间里变化不大,南宁市大部分新人拍婚纱照以及聘请婚庆公司的费用都在3000元左右,而且为新人提供的 服务 项目还相对增多了。“其实,目前结婚成本占最大的就是房子,一套房子就是好几十万,如果不考虑买房,5万元即可把婚礼办下来了。” zTP|H5HyK ~yrEB:w`_   经营婚礼会所的陈小姐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南宁市6000多元一平方米的房价,一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就要40多万元,加上装修成本、家具家电购置,婚房至少要45万元;而婚宴、婚纱照以及婚庆公司的总费用也达到了四五万元,所以一个体面的婚礼加上一套新房,新人们结婚至少要50万元。 ?3wks|C ~hx__^]d
1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日研发出可清除土壤中放射性铯的新技术
caity2008 2011-9-3 13:20
日研发出可清除土壤中放射性铯的新技术 作者:   发表时间:2011-09-02   摘自:新华网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31日发表公报说,该所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可清除土壤中包括放射性铯在内的所有铯元素类型。   公报说,“3·11”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导致核电站周边许多地方被放射性铯污染,大量被污染土壤的处理成了一大难题。以前虽然也可以利用高浓度酸从土壤中萃取放射性铯,但存在吸附回收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缺点。   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川本彻等人因此尝试使用低浓度酸的水溶液来清除铯。他们将重量200倍于土壤的浓度为0.5摩尔每升的硝酸水溶液注入土壤,在95摄氏度的温度下静置加热45分钟,土壤中60%的铯离子能够被萃取到溶液中。如果加压并加热到200摄氏度,则几乎全部的铯离子能够被萃取。   接着,研究人员向溶液中添加相当于土壤重量150分之一的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吸附剂,成功吸附回收了萃取的铯离子。水溶液经过处理还能反复使用。   用低浓度硫酸水溶液代替硝酸水溶液,也能获得类似的效果,而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使用硝酸还是硫酸,要视容器的属性等系统条件来决定。   另外,虽然研究中使用的是非放射性铯,但由于铯的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新技术同样适用于放射性铯的清除。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减少不必要的“人际关系成本”
热度 2 pingcn 2011-8-14 16:37
“人际关系成本”,通俗地讲,大概就是,培养和维持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成本吧。 昨天突然在想,这个词,不仅可以用在企业上,也可以用在个人上。 从陌生人、只是认识,到可以帮你办事儿的熟人,再到“相看两不厌”甚至“两肋插刀”的朋友,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人之间,甚至倾其一生都不可能完成最后的“跨越”。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金钱、精力、感情,去培养感情,去促成“跨越”。 如果只是为了“熟人好办事儿”而刻意培养“熟人”, 算上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感情成本,往往是入不敷出的(参见本文末尾附的故事) 还不如到时候直接出钱,请专业人士帮忙解决(出钱也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每周只有7天,每月只有4周。 如果花太多的时间在和各色人等“培养人脉”“联络感情”上, 势必没有足够的时间做重要的事情,势必在职场上处于劣势, 这样的人,势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值得交往”,然后,恶性循环…… “熟人多、好办事儿”可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是其实,背后的成本可能是我们未曾预料到的。 PS:写这个blog,是为了从“理论上”支持我对某些人说“我最近挺忙,没时间啊”的“选择”, 同时提醒自己,工作以后不要投入太多时间去“经营人脉”。 PPS:那个故事,熟人的成本,改编自冯仑《野蛮生长》—— 你开车闯红灯,被警察拦住了,你一看那警察是个熟人! 他对你说:“大哥,你怎么在这儿!”你说:“对不起,刚才没看见红灯,打了一个盹儿。” 他说:“没事儿,过去吧。”这时候你觉得好有面子,又省却了50块钱罚款,你今天就很开心。 然后你说:“兄弟,没事儿,改天一块儿吃个饭。”他说:“行。” 第二次路过这儿,拐错弯了,一看又是这哥们儿,这回不道歉了,你说:“又是您当班啊?” 对方问:“最近买卖不错,要请客啊!”你说:“行啊,改日喝酒!”又省了50块钱,面子大了去了! 但因为觉得麻烦了人家两次,都被拦住又放了,你会找理由请他吃饭,还这个人情。 跟警察哥们儿一吃一喝一高兴,花费肯定超过100块钱。 吃完了以后,你多问了一句:“最近弟妹忙什么呢?” 警察说:“你这弟妹不争气,一天在家没啥事儿,找工作特别难。要不上你那儿找个活儿干,能开点钱开点钱,别让她在家待着?” 你说:“没问题,哥们儿的事儿嘛。”因为你不答应是不给他面子,答应了就是给他面子。于是他又敬你一杯,然后散了。 过两天警察媳妇儿来上班了,怎么开工资呢?按照当下的标准,工资不可能太低。 这工资月月都得开,每月至少1 000块,还要买保险,加上其他杂支,差不多2000 块钱,每个月都得给。 上班3个月之后,警察兄弟打电话来了,说:“大哥你那公司咋管的,这么乱!媳妇回来见天跟我说,您好好管管您手下,不能老欺负我媳妇,她不就是没上大学嘛,没上大学也是人。” 第二天你上班,被迫变法儿让人都知道她老公跟你是哥们儿。 而这时你可能已经不开车,也不可能违章了。同时你也对这位警察媳妇不耐烦了,对警察说:“弟妹在这儿不舒服,干脆让她回家。这样吧,她不用上班,我每月给她开一千二,一年给她发两万四。” 这就是中国人的博弈,你花了钱,一年搭进两万四,还不好意思停这工资;最后钱花出去了,又早晚得罪了哥们儿。 但如果当初警察一上来敬礼说罚款50块的时候,你就乖乖给50块,任他扣分,你就会责备自己不留神,并开始小心驾驶。 回家后媳妇知道你今天开车闯红灯被罚了,老婆就该说:“你牛什么,跟警察不是哥们儿,市局又没人,就瞎闯红灯。咱家这点钱不够你罚的。”你会说:“行了,别说了,以后我小心就是了。” 从此你就变成好公民,尽量不再违规、不被罚款。
27 次阅读|5 个评论
1.1.2 交通服务是物品也是成本
weberfrank 2011-7-26 00:19
接 第一章交通需求的经济学原理 二、交通服务是经济物品也是成本 经济学中成本是人们为了获取物品而不得不放弃得最高代价。物品是指“有胜于无”的东西。交通服务作为物品,与水果、笔记本、理发、按摩等不同。一方面,人想要获取水果或笔记本,为的就是它们本身。而交通服务是人为了目的地活动而进行的中介选择,其本身没有人所追逐的特质。这是说,为了休息人们会买椅子坐,但不会上大巴只为坐椅子;为了避暑人们会买空调降温,但不会坐高铁只为吹空调。周末的成都,56路公交车挤满青年男女,并不是公交汽车有多享受,而是为了到春熙路购物。因此,可以说出行是目的地活动的一部分,而交通需求则是最终经济物品的一部分。 无论最终经济物品的性质,交通服务作为其部分,有其质量,可以独立地来分析。即这部分物品的质量符合“有胜于无”的定义。速度、座位、服务频率、空调、安全等都是交通服务的质量。人们追逐交通服务的质量的意图是“有胜于无”、“多胜于少”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交通服务可以独立地进行分析,而目的的活动不是可以忽略而是可作为分析的约束条件。关于交通服务的质量的更详细讨论,见第五节网络交通服需求。 另一方面,交通服务的全部都是“成本”(cost) 。如前所述,交通服务本身无一点最终物品的用值,于是也可以说选择交通服务,即不得不付出的交通成本。这成本永远是正数,大于零。人在马路上,可能行大运,白捡一块钻石钞票,成本为零,却绝无可能白捡交通服务。即便汽油免费、火车任意乘坐(例如中国革命大串联时期),人至少仍要付出时间成本。一般地,交通成本,包括经济费用、时间耗费、旅途劳顿、货物破损、安全风险,等等。 从这一角度来看,交通服务是为了实现目的地的活动需求的部分(或全部)成本。交通服务作为成本,不仅包括货币代价和非货币代价,还包括多人世界的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 ,典型的例子如,交通拥挤。相关更详细地解释和讨论,在第四节的第五部分给出。 为便于理解交通服务既是物品又是成本,可考虑如下例子。家的楼下,一个水果市场,橘子每斤5块,每天下班顺道买水果非常方便。2个街区之外,是更大的水果批发市场,橘子每斤3块,楼下的橘子都是从此批发市场小车运来的。楼下水果市场每日的顾客络绎不绝,是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他们买的是橘子也是(货车)交通这种物品,放弃的是批发市场的橘子和(步行)交通这种代价。例子中,交通(货车和步行)既是橘子物品的一部分,又是买橘全部代价的一部分。 交通服务的物品与成本的二重性对交通需求分析的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对此性质认识的差异,导致了传统上交通需求分析方法分为如下两大类: 1、以交通服务为经济物品的交通需求分析:理论基础为需求定律,约束条件选取为传统的价格、收入、成本等,研究关注弹性分析。详细展开,见本章第四节。 2、以交通服务为成本的负效用最小化原理:研究者为了引进经济学的选择行为理论,在构造选择行为模型中,以成本的视角看待交通。为了解决无从对应地构造“效用函数”的困难,研究者变通地引入“负效用”的概念,将交通成本的全部内容涵盖进来,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不可靠成本等等。相应地,修订后的选择行为模型以负效用最小为原则。 这一修订有其合理性,甚至也可以应用于构建其他任何经济物品的选择行为模型。例如,从成本角度看待柑橘,则买橘并非买“橘”,而是为了买多汁解渴和那特殊的甜味。于是,选橘是追逐最终需求(解渴和特殊甜味)而必须要付出的介质,其全部都是成本。可构造橘的负效用,包括货币成本、扒皮苦涩、多籽少汁等等。这时,橘的选择行为原则为负效用最小,其效果等同于考虑价格约束下的效用最大。 显然,负效用的概念对于一般经济物品是有碍理解,也违背常识的。除非精神病,应该没有人习惯逆向思维,买橘用排除法,寻找多籽少汁最小那个。然而,这逆向概念应用于交通选择行为分析,却有相反效果,能够同时处理交通的物品和成本双重性。负效用最小的原则,符合人们的常识理解。耗时少价格低的那趟列车,人们会不加思索地选择。需要指出,这里仍有局限,例如,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不能直接移植于负效用理论。 正如交通服务的物品和成本二重性其实是视角的不同,上述两种方法本质上也不差异。一般而言,任何一种交通需求分析,区别仅在于选取分析对象及其约束条件两方面,在于让那些因素作为不变的、那些作为可变的,从而分析交通需求随之做如何改变。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职妈妈和人才竞争的成本
arithwsun 2011-5-14 17:35
今年马上就四十岁了,回顾28岁博士毕业后到现在,虽然是基于个人经历的感想,但是道理可能会普适于整个中国科技发展的规律。 那就是,我们中国在跟西方国家进行人才竞争的时候,在培养成本方面投入太少,几乎毫无优势可言。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能有一些年青人可以在国内或国外脱颖而出,一个原因是人口基数大,总有一些天才能出来,另一个原因,恐怕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能在劣势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于读书之路。 其中一个培养成本,就是本博文题目中的“全职妈妈”,西方国家很多妈妈都不工作,称作全职妈妈,这给科学家们的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又为下一代的人才成长,进行了高投入。 国内这方面,科学家们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双职工,必须在这两方面同时作战,消耗精力,两方面都难达上乘,甚至有科学家为了自己的事业,过于努力,忽视家庭建设,子女连个好点的大学都上不了。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国家人才竞争的战略性问题。 怎么解决,我们已经不可能将双职工家庭改回到以前的全职妈妈类型,即使国内有些年青科学家已经做出成就,个人工资方面已经完全可以支付家庭所需,恐怕也不容易下此决心。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建设好社会化家政服务体系,让已经成就的科学家们、工程师们能找到合适的家政服务机构,把一些家事外包出去,其关键是,这些家政服务人员,要具有足够的素质,现在很多的情况是,即使你有那个钱,但是买不到合适质量的服务。 尤其是在小孩子教育方面,还是有一些需要学习需要专业知识和个人领悟能力的东西,普通的保姆/家政服务人员不见得人人可以放心,这就需要建设起来的社会化家政服务体系,能够促进这些人员的继续学习。 这种人才竞争的战略,目前似乎未在社会上看到载体。 对于尚未成就的年轻科学家,自己本来就没多少钱,怎么办呢? 常见的一个办法是动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让他们帮忙可以节省资金投入,但是,因为生物年龄的问题,大多数爷爷奶奶辈,即使曾经是非常优秀的爸爸妈妈,那时候他们有生育培育本能,可是年纪大了之后,如果不是非常专业精研过幼教领域的工作,缺少本能,精力下降,是很难把孙子辈的日常生活带好的。 吃力不讨好,让家庭的天伦之乐也大减。 自己的孩子,最好还是自己带,家务活动中比较烦累的部分,交托家政服务机构为宜,既然是双职工,妻子的那份工资,起码应该能够支撑起这份家政服务。 这就是我们国家跟西方国家进行人才竞争的大势,成本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 关键是要把足够质量的家政服务体系建立起来,有了之后,就可以论及,如何对正在上升期的年青科学家实行优惠,让他们付得起价钱。 参考材料: 1. 述评:虚拟养老院或破中国养老服务难题 虚拟养老院,其实是用虚拟的信息技术编织的养老服务网,老人只要加入到这个网,便可用虚拟的信息反映服务需求,而得到“实”的真诚服务。 在中国内地,如此的虚拟养老院最早形成于苏州沧浪区,他们新近还自主研发了一套“质量管理系统”,以提升内部管理。而天津市和平区也依托其养老机构,推广了“2+X虚拟养老院”为老服务模式。 兰州对加盟虚拟养老服务的企业,政府全部将其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给予各类税费减免优惠,加盟企业员工参照公益性岗位政策,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 虽然说的是养老院,其实跟本贴论及的社会化家政服务同题。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6b2f901017q9q.html 『 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养老和护理行业在二十年后会有个爆发式的增长。 』
个人分类: Book-W|4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科申报面面观——单位篇
热度 1 liushangqing 2011-3-28 23:55
看了毛培宏老师的博文《 2011 NSFC 项目申请与评审的成本估算》,深有感触。他估算了基金委增加的标书评审成本,我想谈的是各申报单位的申报成本。 由于今年自科申报的改革,限项数增大,资助力度提高,女性申报青年基金年龄延后等,各单位对自科申报的高度重视,申报成本成明显增加。 单位一:各个科室要论证两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两次,部门组织专家审修两次(每份标书至少两个专家审修),单位组织专家审修一次(每份标书至少两个专家审修),论证和审修至少七次以上,每一次前后都是反复的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花费在请专家方面的钱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单位二: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专家帮扶计划。由有成功申报自科经验的人帮助申请者,付给 专家咨询费;如项目申报成功,专家可获得咨询奖励费。
个人分类: 科研感悟|2730 次阅读|2 个评论
98-3信息服务活动成本计算
tengyi1960 2011-2-22 10:43
98-3信息服务活动成本计算 1998.pdf
个人分类: 工作感悟|1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工荒证实了7年前的预言:好事还是坏事?
热度 6 杨学祥 2011-2-14 10:11
用工荒证实了 7 年前的预言:好事还是坏事? 杨学祥 我在 2004 年 2 月 10 日 指出, 西气东输,西电东输,打工仔的季节性大迁移,表明这种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和能源物资的巨大浪费 。为什么不能在劳力廉价和资源丰富的地方投资办厂?我们不能等到沿海发展达到极限时再调整,那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春运难,难在农民工的迁徙潮。“用工荒”可以缓解春运难,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东部沿海经济走向中国西部的动力。抛弃经济的地方利益, 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附件: 用工荒调查:普工缺口大 上调工资仍难招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 年 02 月 14 日 08:21 每日经济新闻 官方微博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温州    2 月 12 日 ,记者来到了温州市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节后的第一场招聘会。会场中,应聘者寥寥无几,企业方人员闲散无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上千个招工的信息。   近几年,以服饰鞋帽及机械加工为主的温州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用工缺口”问题,不少企业纷纷提高了用工的工资待遇,以吸引新人和挽留老员工。   温州几家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人员表示, 2011 年普工的平均工资达到了 2000 多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近 17% 。不过,招聘的效果并不明显。   “普工是最大的缺口,温州的各个企业普遍如此。”温州市新韩光学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敏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春年后,温州市在不少城区都开展了面向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招聘会,仅 2 月 12 ~ 13 日两日就有三四场。企业“一拥而上”都是为了应对日渐扩大的用工缺口。   “我们厂现在急缺 20 多个普通车工。来几个人应聘,我们都愿意接收。”温州市爱绿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建琴表示,“公司为普通车工开出的月工资为 2000 多元,但招聘情况不理想。”   同样遭遇“普工危机”的企业在温州不占少数。胡敏表示,“ 2006 年之后,招工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今年公司为招工在招聘会、网站和报纸三个渠道都进行了尝试。”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有 600 多名员工,其中普工人数为 200 名左右。春节返乡后,目前尚有 100 多名员工未准时报到或提出了辞职,普工缺口最为突出。   来自四川的应聘者小顾表示,“目前考虑最多的还是工资问题,如果工资和老家企业的待遇差不多,会更倾向在老家工作。”不少受访务工人员均表示,虽温州、深圳等较发达地区用工机会较多,但考虑各种成本及职业发展的因素,像温州这样的工作机会就没那么理想了。   据悉,目前在温州劳动市场上最为集中的是来自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及江西的务工人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持续开展,上述这些传统的农民工输出大省自身也面临用工压力。温州市职介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瓯翔曾对媒体表示:“现在这些地区自己的劳动力都不够,哪里还有多余的给温州。过去设立在陕西等农民工输出大省的基地都会主动联系温州的劳动部门,希望能接纳对方过剩的劳动力资源,但现在这种主动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http://news.sina.com.cn/c/2011-02-14/082121949973.shtml 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杨学祥 2004-2-10 据《人民日报》 2004 年 2 月 2 日 第十一版报道, 1 月 31 日 国家海洋局向社会发布了 2003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和《中国海平面公报》。我国沿海海平面多年来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 2003 年,我国沿海平均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 60 毫米 ,平均上升速率为 2 . 5 毫米 /年,略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预计未来 3 至 10 年中,我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我国沿海部分地区风暴潮灾害和海岸侵蚀程度有所加重,并引起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对城市排供水系统也造成一定影响。 2003 年我国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 80 . 5 亿元,较上年增加约 22 %;死亡、失踪人数共计 128 人,较上年增加 4 人;受灾人口 2000 多万。海洋灾害的特点,一是风暴潮灾害加剧,二是赤潮增多,损失加重,三是厄尔尼诺现象对海洋灾害产生一定影响。伴随海平面上升和海洋灾害加剧,盲目扩大沿海投资,可能带来更大的经济风险。 1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和运输行业的季节性紧张 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借以降低成本的做法相反,中国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加速两极分化的异常趋势。这与地方经济实力差异以及鼓励政策差异有关。特殊的政策造成了特殊的经济发展现象。西部开发计划并没有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西气东输,西电东输,打工仔的季节性大迁移,表明这种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生产成本的逐年提高和能源物资的巨大浪费。为什么不能在劳力廉价和资源丰富的地方投资办厂?我们不能等到沿海发展达到极限时再调整,那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2 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的投资风险 近 50 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以每年 1 . 0 — 3 . 0 毫米 的速率上升,尤其是近三年来上升速率有所加快,达到每年 2 . 5 毫米 。其中,南部沿海海平面升幅高于北部沿海,海南和广东的海平面升幅最大。预计到 2003 年以后,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海平面的升降主要与气候变化、天体运动和太阳黑子活动等有关。 1998 和 1999 年度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是造成这一时期黄海、东海海平面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而 2000 年中国北方的特大干旱,则引起了北方沿海海平面(特别是渤海海平面)的降低。 2003 年的黄河大水和日本 8 级大震表明,南涝北旱的趋势可能发生改变,中国北方沿海可能进入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大水大震时期。 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3 贫富地区的不合理待遇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不完全是经济原因造成的,不公正的政策倾斜是加剧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安徽是一个相对贫穷的省份,历次长江大水都在安徽分洪,目的在于确保上海的安全。受益者并未付出任何费用,受害者并未得到任何补偿。这在以等价交换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中是极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事情发生在两个国家之间,国际纠纷不可避免。在中国,却以国家利益的大招牌下,让肥者自肥,弱者自弱。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锦上添花多多有,雪中送炭世上无。这不仅是不平等的交换,而且是不平等的剥夺。国家在进行公众安全维护的过程中,应该实行受益者付费受害者补偿的合理原则。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和体脑差别的扩大,政策性的倾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楚王好细腰,吴宫多饿死。善于从不平衡中找到原因,才能在动态平衡中稳步前进。 4 不平衡发展危及国防安全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http://guancha.gmw.cn/2004-2/10/878001.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03 次阅读|9 个评论
海水西调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比较成本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xjtuhyg 2011-1-22 07:58
海水西调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比较成本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海水西调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比较成本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再谈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问题 (参见 2002年人民网强国论坛) http://www.oilchem.net/fert/1_7_322475.html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0/18/101814.html http://www.people.com.cn/wsrmlt/wyzs/2000/10/18/101813.html 霍有光 (西安交通大学生态环境与现代农业工程中心,西安 710049) 摘要:直接用海水灌溉以及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重碱、耐海水嗜盐、泌盐优良植物已取得重大成果。海洋科学的迅猛发展,将为21世纪解决水资源与耕地资源不足问题带来无比光明的前景。科学分析“东水(渤海)西调”的相对成本问题,表明不见得比南水北调某些工程要高,其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也未必就比南水北调某些工程低。依托海洋科学,实施东水(渤海)西调,将使我国彻底改造北方沙漠、充分发展沙产业、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变为现实! 关键词:渤海 海水西调 成本分析 可行性 笔者在“人民网”上介绍“东水(渤海)西调”的设想后,许多网友对调水成本问题提出了质疑,应该说这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对“东水(渤海)西调”的精确成本,笔者没有直接算过,但通过类比,直觉是不见得就比南水北调某些工程要高,其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也未必就比南水北调某些工程低。显然,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比来权衡利弊。下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举例。 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加紧实施。郑北鹰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直面旱魃》一文透露说:“据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张国良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每立方米水将达20元以上。”显然这个价格指的是直接调水价格,不包括水处理价格。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选在丹江口水库,有关部门称水质能保证达到二级,然而,即便是二级水也是不能直接饮用的,若饮用还必须加以净化处理。更重要的是,这个价格不包括因调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价值。那么,由丹江口水库调水会有哪些不利因素或者将面对多大的经济损失呢? 把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最大缺陷是没有考虑汉江上游地区即陕西汉中、安康、商州三个地区的未来发展问题。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支流主要有两条:一是汉水,流经汉中、安康地区;二是丹江,流经商州地区。其中汉中地区有1市10县、安康地区有1市9县、商州地区有1市6县,人口累计超过900多万。以上三个地区,目前属于陕西相对贫困的地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随着开发大西部的全面展开,汉中、安康、商州国民经济全面起飞,作为上游集水区,层层拦蓄,用水量急剧增长,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水量将会锐减,丹江口水库的调水水源,将来是没有保证的。据商州的一些同志讲,童年时所见到的丹江水流很大,常常在河里捞鱼,现在看到的丹江,则往往河流没有水。是可作为中线调水拟取水于丹江口水库的预警。加之,由于西安市严重缺水,从汉江上游调水的西线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中线引汉(汉江干流)济渭(渭河支流黑河)、东线引乾(乾佑河)入石(石砭峪水库)等工程,已列入西安市“十五”重要前期准备工程。可见,如果要保证丹江口有水可调,只能是设法限制陕南与关中的经济发展。 若进一步分析,以丹江口水库为取水口,还会出现如下不利因素: (1)丹江口水库最大年发电量达54.12亿千瓦时(1975年),年平均发电量38.3亿千瓦时(实际约40亿千瓦时),保证出力25.9万千瓦,具有110千伏、220千伏两个电压等级的配电系统。1980年华中电网成立以后,丹江口水电厂成为华中电网主力调频、调峰厂,担负起电网繁重的调频、调峰和事故备用任务,为电网的安全稳定,为华中地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若从坝上调水,会闲置丹江口水库90万千瓦水电发电机组。同时,对下游水利枢纽的发电设施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老河口黄甫枢纽工程之低水头发电设施,年发电量为5亿度;碾盘山枢纽工程,也难充分发挥其发电效益。 (2)坝上取水,必丧失坝上航线(水库装有150吨升船机,航程在330公里以上,可达陕西旬阳、安康、汉阴、石泉)与坝下航线;无论从坝上还是从坝下调水,都将丧失坝下航线(长858公里,可抵汉口),其中丹江口至襄樊326公里可通航150吨级船舶;襄樊至利河口130公里可通航200吨级船舶;利河口以下402公里常年可通航300吨级船舶,500吨级轮船、驳船可季节通航。丹江或汉水的航运业从此寿终正寝。若将每年因航运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计入调水的全成本,其水价之高恐怕绝大多数用户都难以承受。 (3)从坝上调水,将丧失库内的淡水养殖业。无论从坝上还是从坝下调水,都将影响汉江中下游的淡水养殖业。如:汉江中游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小型鱼类将锐减或消失,“四大家鱼”繁殖期也将受影响。由于生态环境变化,汉江中下游仅有的经济洄游鱼类鳗鲡、长颌鲚以及珍稀鱼类胭脂鱼、白鲟等,可能将遭到灭顶之灾。 (4)汉江将成为一条小溪,造成中下游工农业生产发生水荒。丹江口水库以下,汉水直接流经的市县有:老河口市、谷城县、襄樊市、襄阳县、宜城市、钟祥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汉川县、武汉等8市3县。汉江是湖北省主要饮用水源,汉江中下游地区人口达2200万,占湖北全省人口的1/3以上。1997年,汉江中下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湖北全省的45.4%。假如汉江变成一条小溪或发生断流干涸,仰仗汉水滋养的这些市县,工农业生产与城乡生活用水将受到致命的威胁,尤其是武汉市数百万居民,60%的生活用水(自来水)取自汉江,武汉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亦将受到严重影响。武汉自来水若改用长江水,水处理费用将大幅度攀升。 (5)假如汉江上游来水锐减,汉江中下游工业、生活污废水汇入汉江后,水环境将难以维系自净能力,水质将发生严重的恶化,汉江所剩的水资源从此根本无法利用。据《科学时报》1999年8月9日转引《长江日报》公布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汉江湖北段8条支流已有5条大部分断面水质超过五类水体标准,丧失了使用功能。而汉江武汉段现有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口17个,年污水排放量达4425.3万吨,数度发生水体浮游植物疯长,产生类似于海洋赤潮的“水华”现象,水体变为深褐色。 《中国环境报》、《西安晚报》2000年3月18日报道:汉江自2月25日起,水体开始发生变化,藻类急剧繁殖,截止3月2日,藻类含量已由过去平均300万个/升骤增至4400万个/升,水体成为褐色,呈现“水华”的江段长度达300多公里,以武汉江段最为严重。武汉四家以汉江为取水水源的自来水厂,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不惜成本做净化处理。3月8日~9日,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汉江中下游江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硅藻和绿藻各占40%左右,蓝藻、裸藻、甲藻和隐藻约占20%,多数藻类属中污型,说明汉江干流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的程度在加剧。因水藻形成几何倍数增长而导致所谓“水华”,通常出现在静止的湖泊或死水之中。汉江作为一条流动的大河,开始频繁发生水华现象,实际上为我们预警了上游用水日益增长并叠加汉江水资源大规模外调后将出现的生态景象,届时汉江势必会完全丧失饮用、灌溉、养殖、旅游观光等功能。 有必要指出的是,近来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提交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环境影响研究》(参见《长江日报》2001-06-25)亦认为:“汉江中下游灌区是我国粮、棉、油的商品生产基地,调水后汉江干流水位下降,引水条件趋于恶化,整个灌区的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影响。汉江支流东荆河将有70%时间断流。”“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流量将减小35%~40%左右,会降低江水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稀释自净能力,使水质总体有所下降。武汉江段水体可能会由现在的二类水体下降至三类水体。汉江‘水华’发生率将提高。” (6)未考虑气候变化即干旱年份丹江口水库的实际供水能力。据北京气象学院章淹等先生(2000)提供的数据,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为383.4亿立方米,平均年蒸发量为2.213亿立方米,保持正常蓄水位的相当库容量为174.5亿立方米。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进行建模分析,保证率大于或等于多年平均来水量的年份仅占43%,10年一遇的大旱年入库水量为218.4亿立方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年入库水量为133.0亿立方米。 遇到持续旱年时,丹江口水库来水量将会发生锐减,中下游用水将出现短缺。例如,1965~1966年,汉江和南阳(有唐白河水系汇入汉江)一带出现范围较大的中等干旱,到1966年,丹江口水库的入库来水量剧跌了78%,只剩下179.1亿立方米,不足多年平均量的1/2,仅稍高于维持水库自身正常蓄水位的水量。又如,1976~1978年汉江上游汉中、郧县等地出现干旱,1991~1995年汉江上游安康、汉中出现持续干旱,水库的来水量跌至300亿立方米以下,其中1995年入库水量为217.14亿立方米。不难看出,用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383.4亿立方米),减去中等干旱年份实际来水量(小于300亿立方米),干旱年份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比正常年份大约要减少83~166亿立方米。显然,若出现中等持续干旱的年份,丹江口水库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水资源可供外调。 ⑧ 目前中线调水是通过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来实现调水的,目的是拦蓄汛期的全部弃水或洪水(要改变 “蓄清排浑”的运作方式),意味水库的淤积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水库的寿命将大大缩短。保护汉江上游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实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也还有一个生态环境补偿问题。 由此可见,如果把从丹江口调水造成的发电、航运、养殖、武汉居民生活用水、汉江中下游工农业生产、陕南3市25县的经济发展、汉江旅游观光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直接与间接损失,打入调水成本,那么每立方米水入京价格就远远不止20多元了! 有鉴于此,“东水(渤海)西调”的成本问题,对21世纪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可能就是能够被接受的了。笔者直觉认为,有如下因素决定“东水(渤海)西调”的价格不见得比目前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更难以接受: (1)“东水(渤海)西调”一般不会造成渤海及周边有什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向沙漠增调的是取之不尽的渤海水,所以即便遇到大旱年也不会影响调水,更不会发生与国内其它地区的争水问题以及影响其它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2)“东水(渤海)西调”的目的是在北方纬向、带状沙漠里营造人造海,海水被储存在不漏水的构造盆地内,无须对渤海水进行人工净化处理(当然,保护渤海的水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沙漠中对渤海水的利用主要是充分利用自然力。 (3)令北方沙漠丰富的光照资源(即太阳能资源,单位面积年蒸发量为1200~3300毫米)变废为宝,既晒盐又晒水。盐每吨价值2百余元,发展盐化工业附加值更高(如:西安市场零售的加碘盐每公斤为1.6元)。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以制碱、盐酸、氯气、金属钠等。碱(纯碱、烧碱、硫化碱)、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日常生活等各部门;氯用以制漂白粉、氯苯、各种聚氯乙烯塑料以及结晶硅的提纯等;金属钠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金属的还原剂,制抗磨合金(钠钙铜锡合金)等。钾肥(氯化钾)为农业的三大肥料之一,钾可用于焰火、炸药、玻璃、医药、陶瓷、电池,用于航空汽油、钢铁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渤海水含盐量为23克/升~31克/升,也就是说,水与盐的比值(即水:盐)是32:1~43:1,即每获得1吨盐(价值大约200元),可为沙漠生态环境提供32~43吨优质水汽,尤其是无须建立昂贵的水处理设施,无须为处理水而消耗大量的能源;晒水可直接提高沙漠湿度或导致降雨,遏制沙尘暴,为改造沙漠提供了契机。这对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权衡生态环境效益与调水成本问题,两者究竟那个更划算,轻重自明。 另外,海水浓缩可进一步富集核聚变元素——氘。一般说来,在普通1升海水中,可提取30毫克氘。利用氘进行核聚变发电与核裂变发电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一是聚变能比裂变能要大好多倍,30毫克的氘通过聚变反应能释放出相当于300公升汽油的能量;二是资源蕴藏丰富,重核裂变使用的主要燃料铀,目前探明的储量仅够使用约100年,而轻核聚变用的燃料是海水中的氘;三是成本低,1公斤浓缩铀的成本约为1.2万美元,而1公斤氘仅需300美元;四是安全可靠,核聚变不产生放射性污染物,万一发生事故,反应堆会自动冷却而停止反应,不会发生爆炸事故。 (4)沙漠人造海,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与种植业。早在1990年,山东东营农校的范庆民老师用矿化度为30克/升的全地下咸水,养殖中国对虾成虾越冬获得成功,其实这种“咸水”的含盐度与渤海水相当。据《科学时报》(2000.6.20.)报导,南京大学钦佩教授,把一种原产于美国沿海的三角叶滨藜(分布在美洲东北部沿海沼泽边缘),经过7年引种培养,已在江苏省大丰县海滩种植取得成功。三角叶滨藜其叶外表与营养成分都类似菠菜,用海水浇灌,每公顷可产鲜菜21300公斤。三角叶滨藜具有低脂肪和高维生素C的特点,每天食用150克三角叶滨藜鲜叶,就可以达到WHO有关日常营养需求量标准的Vc全量和 VA的40%。三角叶滨藜的液汁还可以生产高营养菜汁系列产品(如饮料、面条、面包、糖果、膨化食品等)。这说明,沙漠人造海可为未来发展高科技提供无比广阔的空间。 发展海水灌溉农业不仅可巧妙地利用巨额的海水资源,也可为绿化沙漠带来契机。我国科学家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进行耐盐植物栽培的研究,据初步统计,中国盐生植物药用的有76种,牧草29种,油脂类19种,鞣料类16种,纤维类20种,芳香油类10种,食物类26种,绿化、建材及薪碳类27种。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多年调查到的我国盐生植物有424种,隶属于66科200属,其抗盐能力达到海水的百分之几到2倍不等,长期处于自发生长状态,为生物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库和基因库。据有关资料称,目前美国已经培育出2种全海水小麦和29种半海水春小麦和耐2/3海水的番茄,说明海水灌溉农业与沙产业已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取水口,调水终点为北京玉渊潭,全长1200余公里)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的目的是解决京津唐与华北平原的缺水问题,由于所调“南水”的数量有限(如“中线调水”已不得不规划旨在延伸到三峡水库取水的“补偿工程”,全长150~200公里,提扬高度为212~386米),用来改造上千公里的北方纬向沙漠带,不仅比西调渤海水进入沙漠的路途要遥远得多,而且登上我国第二个地理台阶同样也要解决提扬问题,调水成本只能是更高。改造与绿化北方沙漠,没有水怎么能行?不设法寻找改造沙漠的有效途径,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渤海距离浑善达克沙漠(2.14万平方公里)大约400多公里,自浑善达克沙漠继续向西,依次或并排、或串联展布着库布齐沙漠(1.61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漠(3.21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0.99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4.27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4.43万平方公里)。本着“量力而行、先近后远、各个击破、逐步到位”的原则,能力大时,调渤海水的数量可以多一些、距离可以远一些;能力小时,调渤海水的数量可以少一些、距离可以近一些。如:先改造对北京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浑善达克沙漠,调水数量为5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线“大渡河调水工程”的调水数量),而所需电力只要有“大渡河调水工程”所损失的一半电力便绰绰有余(详见下文分析)。每年50亿立方米的渤海水,对于彻底改造2.14万平方公里的浑善达克沙漠来说,应该是够用了! 此外,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较,“东水(渤海)西调”不必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交通不便、地形地质复杂的世界屋脊环境中建高坝、架渡槽,不用开凿超长超深埋隧道,也不会导致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因调水而造成梯级发电损失问题以及破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西线调水的终点是入黄河支流,调水数量亦非常有限,若用这些新增的“南水”来改造北方沙漠,实际上也需要修建不同高程的提扬工程。 必须指出的是,实施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将对已规划和正在兴建的水力发电设施带来不利的影响。西线调水,利用南水资源的海拔高程大约在3500米左右,拟取水的几条大河,都是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大河。从这一海拔高度把“南水”调入黄河,会对下游规划和兴建的梯级电站构成威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正如国家电力公司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张新三高级工程师(2000)指出: ① 假如从雅砻江调水 50亿立方米,该高程段及邻域段已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站有:二滩水电站(装机330万千瓦)、官地水电站(装机180万千瓦)、锦屏梯级水电站(装机970万千瓦),累计达1480万千瓦,也就是说这些发电机组将无法发挥效益; ② 假如从大渡河调水 50亿立方米,也会对大渡河流域已建的龚嘴水电站(装机70万千瓦)、铜街子水电站(装机60万千瓦)以及上游拟建的瀑布沟水电站(装机330万千瓦)、大岗山水电站(装机150万千瓦)、长河坝水电站(装机121万千瓦)、李家河坝水电站(装机180万千瓦)等梯级电站,累计达911万千瓦的水能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③ 假如从通天河(即青海省境内的金沙江上游段)调水 100亿立方米,也会对金沙江流域规划建设的 2000~3000万千瓦的梯级水电站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西线调水的成本将是非常之高的。 值得一提是,美国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的愚人先生在《北方缺水与荒漠化及其对策》一文中提出了解决西调渤海水的动力问题,他建议:“在沙漠地区修建多座大型核发电站,利用我国丰富的核燃料资源来转换成提扬渤海海水必需的电力,同时也就避免了修建大型水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同时认为,“‘移海造湿’是一项大胆地向干旱和沙漠反攻的战役,比起其他措施和方案来,它的目标更宏伟,它的气魄更宏大,它的姿态更主动,它的可行性却并不更小。”“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她对考虑这个事关民族千秋万代的长远前景规划上不应该过于鼠目寸光,过于斤斤计较当前经济利益上的得失盈亏。与人类耗资钜大的宇宙勘探计划比较起来,这个方案并不显得更浪费,而意义却是同样深远的。” 总之,东水(渤海)西调工程是值得进一步探讨与论证的工程。张光斗院士曾建议:“可否在渤海附近做些抽水实验,看结果如何?”并没有匆忙枪毙这一设想。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换算调水成本,既要核算直接成本,也要考虑间接成本(由损失带来的调水成本),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对区域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输入地、输出地的利弊问题。有必要一提的是,某位热心且比笔者内行的网友(hb老田《对东水西调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为东水西调核算了一个成本,即1立方米为7元钱。也有研究者提供水利部信息,每立方米水提高500米需要3度电,提升1500米,需要9度电,目前长江水电是0.2元/度,居民用电是0.5元/度。也就是说调1立方米渤海水入北方沙漠,大约电价是1.8~4.5元/立方米。 可见,用海水淡化的成本(5元/立方米)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价(20多元/立方米)来调渤海水,后者比前者划算多了!换句话说,调3立方米渤海水才相当于中线调1立方米“南水”的价钱,3立方米渤海水通过大自然赐予的太阳能,可晒制69~93公斤盐,同时蒸发出2.31~2.07吨优质水汽,其中有 2/5或大约1立方米的水汽将直接变成雨水回落到当地(据hb老田转引前苏联科研资料说:“地面降水约有40%是来自地表蒸发”),其余部分则会湿润沙漠与北方大气。对于遏制北方沙尘暴与沙漠化、改造并绿化沙漠来说,应该是很划算的。不难预见,当21世纪清洁的淡水成为人类生存的珍稀资源时,东水(渤海) 西调工程就会成为非常值得上马的、一举多得的造福工程。 唐先武.南水北调紧锣密鼓.科技日报,2000-10-31. 郑北鹰.直面旱魃.光明日报,2000-06-16. 赵勋,嘉陵江汉江水可望滋润千年古都,我市也将“南水北调”.西安晚报,2001-4-20. 愚人.北方缺水与荒漠化及其对策,中国社会学,2000-07-07. 章淹等.南水北调中线重大水旱变化及其影响.科技导报,2000,(2):16-20. 张新三.黄河下游断流与调水问题的阅读与思考.科技导报,2000,(2):28-32. 陈传友等.拓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案的新思路.科技导报,2000,(11):7-11. 霍有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宜选择丹江口水库为取水口.科技导报,2000,(11):11-15. 霍有光.水资源配置战略与调整陕西产业结构及布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 版),1999,(4):7-12. 霍有光.策解中国水问题.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 张二朋,牛道韫,霍有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秦岭——大巴山及邻区地质图(1:100 万).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张二朋,牛道韫,霍有光等.秦岭大巴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南水北调施工图
6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答记者友人 之 动辄千万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值不值?
weberfrank 2010-12-13 14:45
智能公交调度,属于智能交通的一部分,是通过准确的定位和客流监测技术,改善调度水平。 我们知道,智能交通起源于日本,到欧美迅速声势浩大起来,九十年代末引入国内。概念引入容易,建设程序中西有别。无论日本,还是欧美,凡是政府投资或补贴的智能交通项目,要有详细论证报告公布于众。其中成本效益分析是重中之重,而效益中,社会收益排首位,例如安全/环保/经济效率等。 我国有特色,智能交通项目建设决策习惯走捷径,我谓之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即考察学习-模仿建设。此法如何,请允许我不予置评。 智能公交调度项目,也是如此。这两年来,已成为许多城市交通建设的亮点工程。前不久,我为某市交通部门考察团做过专题培训。 总结了,目前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先进功能:利用GPS定位技术可获取,间隔2秒的定位信息,车速信息,车间间隔,站车间隔;利用GIS技术,可以真实路网为北京实时展示车辆运行轨迹;利用视频技术,可监视车站和车内客流及司机状态/记录和抓拍违规事件和事故;利用IC卡技术,可统计客流;利用通信技术,可传输调度命令/到站信息/站车间隔信息等。除此之外,系统最突出的功能在于运营报表管理,诸如财务管理,人资管理等。 关于调度的内容,详细一点介绍。可以实现自动报警功能,包括发车频率执行违规报警,超速报警,堵车报警,越线报警,串车报警。此外, 交警可以利用车载摄像头,实现专用道违规占用抓拍。 然而丰富的功能,不见得实用。无论从公众的角度,还是我下面的分析,都指出如今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先从系统建设来看,现状是一个城市一个集中调度中心,数千辆公交车,十数台调度席位。所谓的调度,实为应接不暇。这种集中式调度,反而架空了位于首末站的一室一线的调度功能。 自动报警功能要仔细分析。例如,为了运行稳定而设的30km/h的超速报警,实在完全多余。车辆稳不稳,事关加速度,板子打在速度身上,是认错了屁股。 而越线其实是提高运行效率的灵活行为。到站有人上/下车司机不会越线,越线省停一次是无人上下之故。越线报警是程序员所开的玩笑。 串车报警和堵车报警的功能就内行了。然而,调度命令下达,司机执行起来常常束手束脚。红灯不能闯,超车超不过;慢行阻碍交通。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无奈。 此外,客流统计功能重要,是制定调度计划的重要依据。这功能,目前的系统声称可利用IC卡技术实现。实际上,除了个别线路(北京BRT),绝大多数城市公交线路上IC卡数据,只能得到上车流量。下车乘客多少,车辆在乘人数,并不清楚。其实,乘客流量统计有计数器,利用简单的压触式或红外或摄像头,统计到站上下客数。但没几个城市的公交调度系统装有此装备。大系统,却忽略小装备,不清楚客流,调度计划能好到哪里去? 不过,我要提醒,更要注意的是,上下车客流/在乘满载率等数据,永远是滞后的信息。车站候车客流信息,最有价值。是积压久候的乘客需要降低车辆间隔或公交列车开行等调度方案,可不是拥挤的车辆。 针对车站候车状态,现行的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可以进行视频监视。但实际的做法,价格和通讯费用不菲的摄像头仅在首末场站有安装。殊不知,首末站的调度人员,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客流状况。摄像头监视又何必呢?又或者中间站也装备有隐性摄像头,但候车乘客不会在头上写等候某线路。调度,从何谈起? 神马调度,都是浮云。现行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更像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系统。在监视驾驶行为,事故责任界定,违规抓拍之外,最大的社会效益在于应急指挥吧。 那么,政府投资千万,值还是不值呢? 我有自己的答案,但请饶我不说出来吧。我要说的是,公交调度系统有其适用条件,最好应用于固定轨道/车道(fixed-guideway)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线路上。换句话,线路要有一定的独立运行条件。所谓调度,才有内容。 普通公交,要用,可以。但不必大费周章,重点实现下面两个功能足以: 一,车站到车间隔时间监控。二,加速度离散程度监控。这两项功能,现有技术极易实现。再砍掉多余的功能和设备,降低产品成本,节省投资。另一方面,监控车站候车和在乘稳定,才是改善公交运营的服务水平的最直接措施。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4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财政补贴光伏发电项目 - 是耶非耶?
wanght 2010-12-2 23:13
评:从两篇新闻可以看到, 1)即便是在财政补贴50%投资成本、企业故意压低项目报价以争取补贴的情况下,光伏电力价格仍远远超过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所以在经济上仍不可行。 2)并网不仅有经济和制度上的障碍,也有技术障碍(电网稳定性),解决这些问题会导致成本进一步增高。 3)而且,光伏发电的环境效益并未得出清楚的结论,仅能量回收时间就可能长达5年。 综合来看,目前光伏发电可能只适用于边远无电地区。 中国多举措强力推动太阳能在国内大规模应用 2010年12月02日 20:42 新华网 新华网 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韩洁 徐蕊 张舵)中国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能源局四部门2日在北京联合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借助财政补贴、“太阳能屋顶”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 四部门在北京举行的会议上决定,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开发区确定为中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这意味着,作为太阳能电池生产大国的中国 正试图借助大面积“太阳能屋顶”和示范工程的集中展示,扭转其太阳能产品几乎全部出口的尴尬局面,通过降低国内光伏发电成本加快这一新能源在国内的应用。 (评:应用示范区怎么选在北京,而不是“电网覆盖不到的边远无电地区”?先就近示范,今后再推广?) 中国曾在2009年和2010年投入近100亿元支持了1000多兆瓦的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可实现年发电17亿千瓦时,节约60多万 吨标准煤,减排170万吨二氧化碳。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发示范力度和范围,力争2012年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兆瓦,形成持续稳定、不断扩大的 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评:从经济价值看,60万吨标准煤大约价值5亿元,100亿元投资要20年才能收回,还不算利息。而且电池的寿命也就20年,这笔投资亏本是肯定的。只能寄希望于减少了一些环境排放、促进了技术改进?) “今后中国将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国内扩大光伏发电应用的重点,进一步增加示范区的数量。”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会上指出,金太阳和屋顶示范项目一般规模较小,实行集中连片示范,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系统造价,推动电网集中管理。 “设立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后,园区工业建筑屋顶将会集中改造为太阳能屋顶解决部分工业用电,这无疑为大规模启动光伏产业国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也让我们这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看到了转战国内市场的机遇。”此次获得示范区关键设备中标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苗连生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说,中国光电建筑应用市场刚刚启动,应用潜力十分巨大,但目前国内总装机容量仅400兆瓦左右,与建筑结合的水平不高,并网还有障碍。 中国建筑 屋顶面积总计约100亿平方米,如果其中10%的屋顶采用光伏组件覆盖,其发电量就相当于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为尽早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张少春指出,明后两年,财政部将继续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金太阳和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其中对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每瓦4元和6元给予定额补贴。 中央财政还采取集中招标方式选择关键设备供应商,通过招标使光伏发电系统每瓦投资从23元下降到18元左右,降幅接近20%,示范项目得到财政补贴后,每瓦投资仅在8元左右,按年满发电1100小时测算,项目用电价格在0.8元每千瓦时左右,与工商企业用电价格基本持平。 (评:也就是说,如果不补贴的话,太阳能光伏电价在1.8元左右,相比于火电、水电发电成本0.3-0.5元左右还是高得太多了。) 目前中国还有约1000多万无电人口,涉及200多万户家庭。中国将支持电网覆盖不到的边远无电地区利用光伏发电解决基本生活用电问题。今年已选择 青海祁连县、新疆且末县、西藏班戈县进行试点,示范应用规模为10兆瓦,中央财政投资补贴比例超过了70%,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评:太阳能光伏发电唯一可行的市场只能是边远无电地区。) 为保障太阳能示范项目的并网运行,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帅军庆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并网程序,保证配套送出工程和发电项目同步建成投产。目前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接入35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已达到10个,共计110兆瓦。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2009年光伏电池产量达到400万千瓦,占全球的40%,居世界首位,预计到2012年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千瓦。但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并网制约多等因素,导致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规模较小,光伏组件95%以上用于出口。 “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依靠规模化应用,还在于依靠技术创新。”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表示,通过示范工程启动市场,还有助于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和新 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从而使光伏发电成本持续大幅度下降,逐步改变中国光伏产品技术设备进口、产品出口“两头在外、只赚薄利”的局面。 两大难题未解 光伏补贴新政重蹈覆辙 2010年12月03日 22:34 华夏时报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共有评论 0 条 企业并网引发的利益之争及成本难题正成国内光伏行业的阻碍 本报记者 王冰凝 张继光 北京报道 光伏发电产业因为财政补贴一直在经历着盲目狂躁的阵痛,而淘汰低端、落后的过程却因为并网问题依然漫长。 12月2日,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推进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中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的 补贴。实际上,单纯的财政补贴并不能解决光伏行业面对的成本以及并网难题,就在一周前,财政部刚刚取消了39个金太阳工程项目的补助资格,部分项目由于成 本问题无法实际建造,也在侧面印证了这个行业的窘境。 为补贴盲目上项目 财政部等四部委高调支持光伏发电行业的声音,让整个绿色能源板块为之上扬,但这个提振是否能持久却引来疑问。 12月2日,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借助财政补贴、“太阳能屋顶”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强力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 在对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部署中,中央财政将对关键设备按中标协议价格给予50%的补贴,其他费用按不同项目类型分别按4元/瓦和6元/瓦给予定额补贴。并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个开发区确定为中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但是,纵观近两年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政策不难发现,政府实际依然在重复之前的财政补贴政策。 实际上,早在2009年7月21日,政府便发布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计划 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当时的补贴标准是:若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 资的50%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系统,则按总投资的70%补助。 记者了解到,受财政补贴刺激,许多企业纷纷上报示范项目,以享受财政补贴。但是因单纯的财政补贴刺激而生的许多金太阳示范项目并未如政府所愿如期建设。而我国一直处于太阳能产品几乎全部出口的尴尬局面。 以至于今年11月,财政部不得不取消一部分久拖不建的项目补助。 “当时申报项目的时候确实看中了政府的财政补贴,而后来拖着不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征地、并网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无法亏本去建这些项目。”一家外资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但目前,政府一边在淘汰存在问题的金太阳示范项目补贴,一边又在并未解决根本问题的背景下,试图用同样的补贴政策,重复刺激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 两大原因不建光伏 让政府高调宣布支持光伏发电的是这个行业无限的发展前景,但这个行业目前所存在的成本和并网问题却在制约光伏发电企业的发展。 在11月份财政部取消补贴的光伏发电补贴项目中,光伏发电巨头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作为业主、承担的洛阳师范学院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项目和由 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实施的工程——洛阳机场二期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洛阳新区图书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等项目均被叫停;BP在华合资的碧辟普瑞太 阳能公司也赫然出现在取消名单之中。 “不建是因为有很多问题,审批、成本、并网接入系统费用太高以及供货等问题。有不少供货价格是亏损的。”一被取消的项目承建方向记者坦承,而且并网本身也存在问题, 国家电网 因为自身利益口头允诺侧并网和自发自用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兑现。 据了解,政策鼓励电量自发自用和用户侧并网。其中自发自用指金太阳工程发出的电量由用户自己使用,无需升压送入高压电网后再由用户向电网购电。自发 自用减少并网和升降电压的资金投入与线路损耗,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但对于电网而言,实行自发自用,电网一直依赖的并网差价利润将不复存在,其经济效益受 损。而在用户侧并网方面,电网感觉无利可图所以一直以技术问题为由不愿实施接入系统。 “金太阳工程实施以来,各地电网均因涉及自身利益,不愿落实自发自用政策,不允许用户进行电量抵扣,又因为接入系统费用很高,最终使得各项目承建方投资建设金太阳工程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导致项目难以推进。”上述承建方人士告诉记者。 “目前并无消息明确电网方面已经切实解决并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取消了一部分光伏发电项目后,又利用同样的补贴去鼓励光伏发电项目,政策目的难以奏效也在所难免。”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 业内称光伏不宜上大项目 政府一直期望财政补贴能使得中国光伏发电产业获得推进和发展。但悬而未决的上网电价和并网问题不但拖延着政府支持的金太阳工程的如期进行,还有许多拿不到财政补贴的光伏发电中小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生死关。 “国家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太阳能光伏的上网电价。大的项目发出的电卖给谁,电费多少难以确定。”中海阳能源科技公司一负责人指出,财政补贴能支撑企业多久也难以明确。 韩晓平认为,光伏发电产业本身是适合分布式发电,并不适用于大项目,但目前政府却一味鼓励大项目,平白增加项目成本,而并网问题又因为接入系统费用问题一直难以妥善解决制约着这些大项目。 据财政部内部人士称,国家电网目前已经承诺为了政府节能减排牺牲企业经济效益,支持用户侧并网和电量自发自用。并提出,金太阳工程示范项目用户自发自用的电量,不能超过其总用电量的20%。 但目前在很多地区,金太阳项目实施方对用户侧并网和自发自用在具体实施中是否会存在障碍不置可否。 “政府如果要鼓励光伏发电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反省目前的政策,真正鼓励这个产业并不是盲目支持部分大项目,而应该认清光伏发电是分布式能源,应该把资金投入到光伏发电的分布式利用上,同时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并网问题,而不是单纯依赖电网公司的单方承诺。”韩晓平认为。
个人分类: 行业动态|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本也是个“技术”观点(mirror)
liwei999 2010-8-27 01:38
成本也是个技术观点。 (1261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6, 2010 09:42AM 别不把村长当干部,别不把成本当技术,别不把运气当实力。大学的教师队伍里,需要有些从产业界回来的人物。这些人物有实际经验,与科班儿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对学生教育很有好处。 一说太阳能电池,人们就本能地追求光电的转换效率和材料。成本一般都归在经济范畴里,好象与技术无关。但是换个角度看,成本也可以成为技术的指标。或者说技术有两个座标:成本的和性能的。两个座标的比就是人们常说的性能价格比。 构造材料从人类利用钢铁以来,这么多年就没有变过。不论铝合金、镁合金、非金属材料如何发达,都无法取代钢铁的地位。这算是有共识的认识了。但是对于其他领域里的材料,人们往往就抱有幻想。比如说太阳电池,就有期待着发现新材料的梦想。超导材料,人们也期待着有室温、哪怕是干冰温度的超导。有没有这样的材料呢?还真不好说。可以当辅业搞搞,不可当主业,因为风险太大了。 至少在光电池的领域里,取代硅材料的可能性很低很低。光电的转换效率上提高1%与热机的提高效率1%数字上虽然相同,但经济上的含义不一样。发动机提高效率1%意味着省燃料,而太阳能就没有省不省的概念了。因此改善光电的转换效率的各类研发工作基本上都是无用和无效的,从实用的观点看。为什么还要搞呢?主要是因为人的心理决定的。就如同股市价格那样,突然间就有很多人要买一类商品,结果价钱就莫名其妙地涨上去了。 如果今天有人问学什么好的话,镜某绝对推荐金融物理学。当然这不是搞冶金,而是研究货币的运动(作)。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5451,65451#msg-65451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医患关系危机(4)To Err Is Price
热度 1 fs007 2010-7-21 06:22
2000年美国医学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出了一份报告,题目叫To Err Is Human,其来自英谚,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英谚的前半句说是人就会犯错,后半句说,谅解则天佑(谅解别人的行为是神圣的)。这部报告批露了在美国的医疗系统中,每一年因医疗错失而有44000到98000人死亡,医疗错失导致170亿到290亿美元的损失。该报告呼吁全社会,全医疗系统的努力,要争取在5年内将医疗过错减少一半。显然报告的撰写者们不认为原谅过错就是神圣的行为。 我的原意就是仿照英文原句式,用To Err Is Price来作标题的,翻译成中文就是都是价的错。我在这里是继续讨论医生不合理收入的社会原因及后果。 二十世纪计划经济的大规模的尝试与失败给类带来的最大的警示有两点,一是人不能胜天,人力有限,人为地大规模地掌控经济及其发展是愚昧的行为,二是人是自私的,那些自以为无私的人会给社会带来毁灭性的困挠。中国近代的落后,多半源于对经济的无理干预与重农抑商的国策,在此不赘述。 在自然条件下,人们对大多数商品的需求与价格与反比(低级的商品会例外,比如大米相对于肉类,如果大米非常便宜,你不会买更多的大米,相反会用买米节约的钱去买肉),医疗服务服从这样价格规律,这种价格规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估,用朴素的话来说,有钱人花钱要大方些,没钱的就吝嗇,就医疗服务而言,脸上有块疤或是鼻子长得有点向右,有钱人会去整容,没钱人将就着也过去了。 对任何商品而言,卖方最好的定价方式就是依需求曲线卖出商品,如果商品成本是2元,那原意出10元的卖他10元,原意出5元的卖他5元,3元也卖,2元5角也卖,2元及以下不卖,因为没钱赚了。中国人常去市场砍价,想来对这种交易方式并不陌生,但遗憾的是,有钱人多半聪明而刁钻,常常扮了无钱的样子,明明5元他也会买,他偏偏只出3元。另外砍价还价的方式导致交易成本大增,商家往往只能有一个价,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交易成本,于是乎,定价3元,薄利多销嘛。 聪明的商家会在同一产品的性能、包装、以及服务上加以改变,用微小的不同来区分购买者,从而达到让愿出高价者出高价,愿出低价者出低价,而他们的利润得到最大化,这一商业策略,在经济与管理学中叫价格歧視,歧视二字尽管听上去有点贬义,但在自由交换的商业环境中,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无论是商品的生产,还是服务,规模经济总是存在的,价格歧视会让有钱人享受到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也会让原本无缘于该产品与服务的人得到它。比如前面的例子,一个价商人会定3元或4元,而有了价格歧视时他就会定6元、4元与2元5角,一部分原本不能买到该产品与服务的人,现在也能享受到了。 相对于物质交换,买东卖西,还一种制度叫配给制,货币与价格可有可无,凡有了产品,大家要么平均分配,要么按分配者意志分配,数千年前的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多半就用这种方式,中国几十年前对此也不陌生。配给制的麻烦在于,分配者尤如脚上屁股都长了永不愈合的脓疮,坐不下来,也站得不安,不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可分配的越来越少,需求却是愈来愈多。数千年前古人就已抛弃了这一方式,中国人现在也学乖了,就不多加讨论了。 鲁迅不懂经济学,否则的话他会这样写那位S城名医的那次出诊:那时他已阔得不耐烦,又加之那求诊的人很大气于是他要了100元的高价。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一百元的高价,是局部合理的。医生失却价格歧视的能力,整个社会结构都会受到威胁,穷人会觉得医药费用日增,看不起病,怀疑医生因其无钱而不尽力,医生该打,而富人会觉得他们没能得到他们应该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医生该打。医生成了鼓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 我认识的老医生说起解放前的诊疗活动,他出诊到了佃户家,他会让他们喂饱他的骡子,再取一升或两升碗豆,而到有钱的人家,则多半收的是现洋。 以前的中医医生尚知同情贫苦,现代中国的医生医院却是那么面目可憎地见钱开方,视钱过命,中国的报纸,三天两头就要挂上无钱被医院抄地出门的消息,这一切,都是价的错!医生生活的窘迫,与邻居相比的落差,只会造就势利的医生,其根源,就在于没有价格歧视,不仅仅是没有价格歧视,医疗服务价格还被人为地定在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水平,各种价格之间相对比例还缺乏合理性,于是医生的收益得到最大的抑制,医疗服务市场无比扭曲。 我手上有一份1998年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近十年其实没有大的变化,两年多前我回国看到的各医院的价目表让我震惊到今天。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大约所列举的价格还会随物价指数上升,但中国以2000年为基数(100),1998年是101,2005年是107,平均一年增长1%,所以目前为止,我所要列举的数据应上浮10%左右,或者依照卫生部与物价局的僵化思维,有些地方连这份奢侈也没有的。这份自诩为参照了国际医疗价格研究的文件允许: 急诊观察床位费 5.5元,现在就大约6元!大家要节省住旅馆的费用,装病看急诊! 普通门诊检查费1.7元加挂号费0.8元,其2.5元,现在应不到3元。大家理发一次费用是多少? 救护车五公里收费11元,以后每公里加1.1元。这不是打的士么? 特级护理,一天10元。茶馆内坐一天试试,这喝茶不给钱么? 大抢救一次40元,中抢救也是40元,小抢救一次10元。你说,这人能救活么? 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脑室碘水造影、脊髓(椎管)造影、静脉泌尿系造影、肾盂穿刺造影、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等等,只要18元(现在20元),现在中国流行按摩(不要想歪了,这里只谈按摩),按摩一次多少钱? 以诊费为例,我们算算成本。按照此前估算的目标价位,普通医生每年值11万元,他应当工作46周,每周60小时,他每小时看病人不应当超过6人,也就是说,他的诊费起码应该是7元。但医生看病不能每天8小时全在看病,医生属于多功能服务,他一定会有非直接生产期(Down Time),比如他要开会,要跟同行讨论病案,要从办公室走到诊所,从诊所走到手术室等。医生的非直接生产期会多达2/3,那么,医生的人工成本就会高达21元一次。 那仅仅是医生的成本,医院必须要为医生提供诊疗场所,配备护士,提供诊疗活动中需要的物质简单地说,比如洗手液等等,这又会有成本,在美国,这些服务成本接近医生成本,那么医生的诊费收入应当为40元一次,这仅仅是普通医生的诊费。在大家急着抱怨之前,我仍然要提醒一句,想想你按摩一次花多少钱再开口好不好? 卫生部的高官发言说,医疗活动定价一定不能与成本挂钩,这种从根本上违反经济学、管理学甚至常识的指导思想,居然出自卫生部的长官,当然就会有无比荒谬价格体系了,由卫生部主持医改,改不动,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你生活在重庆,那里有大量的棒棒军,就是出卖体力的劳动者。重庆全是山路,重庆美女去市场上买了菜,就会叫棒棒扛上,一路悠闲地回家,耗费约2元人民币。请读者想一想,如果你进市场,抓了棒棒短工,非得要他收下5分钱,然后随你扛菜回家,那是什么性质的劳工合同?不是奴役是什么? 经济活动中没有不与成本挂钩的价格,这种价格存在的必要条件就是来自某外在的补贴,补贴必须大于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差距,即使这样,成本也还是与价格挂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让医生掌握价格及价格歧视的能力,医生会自然而然地让高收入者补贴低收入者。国家还可以进一步介入,直接提供补贴,让低收者享受较低的价格。 政府强行干涉定低于成本的价格,其结果只能有一个,要么商人关门,要么商人用另外的形式增加实际价格。以卖牛奶的为例,一斤牛奶成本4元,政府非得要定价3元,牛奶商要么关门改卖牛皮,要么一斤牛奶掺一斤水,政府规定的价格也卖得欢!中国的医疗界两种情况都在发生,服务的价格受到压制,医生大量卖药,药品商也很高兴,就病人不高兴。此外任何一医疗活动,只要能挂钩的项目,比如前面提到的大抢救,大到任何药品,小到针头,医院都要算账,总费用再另加40元,即使这样,也有可能(很多时候的确如此)总价格还是低于成本,那么医院医生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低成本到以医疗质量为代价的地步,假药及仿制品的特点就是便宜,对于急于降低成本的医院医生当然一拍即合,难舍难分的了。 价格管制导致医疗活动的全成本控制,全然不顾质量,其结果对医生的损害是无与伦比的,在这种环境下,好医生不会比差的医生得到更多的收益,这一点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医生要提高收入,就得要下岗。医生显然也是经济人,经济人的特点就是要做成本效益分析,做一个好医生,要有大量的时间精力上的投入,投入没有收益,那是笨蛋才做的事情,而医生好象没有几个是笨蛋,尽管混蛋很多。 生命无价,但医生是有价的。医生为降低成本压力所迫,不得不拒绝患者的求助,我当医生的时候,不时也得对患者婉言相劝,让他们准备更多的费用,而护士们很多时候则直言无忌,账上没钱,就不发药了!因为我们对生命的眷顾,对健康的看重,世界各个文化都对医生的道德寄予远超于普通人的道德的要求,那就是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医生会义无反顾地施以援手,象白求恩那样,舍已为人,这种道德要求也附合医生对维系健康与生命的职业追求。中国医生沦落至这般状态,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不愿作小蜜与二奶,就得要厚着脸皮向病人要钱! 医疗卫生活动领域,最莫过于引人注目的无非是贫困求助了,各国皆然。商品统一定价,受益最大的就是富有阶层,因为他们本来愿意出10元购买,现在只支付了3元,而一旦有了价格歧视,受益者就是低收入阶层了,差不多的产品,有钱人花8元,他们只花2元。回到医疗价格管制上,受益者就是高收入阶层,尽管他们也满肚皮的怨言。 医疗价格歧视对赤贫者往往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贫困救助,即患者就医时直接免去费用,在众多的发达国家中就只有美国这一方式才有意义,其它国家都实现了全民医疗保障,医院医生想为赤贫者救助,只有到外国进行慈善医疗活动(不少见),美国医院医生大多有5%左右的贫困救助,据我所知,还有中国人短期探亲也得到了贫困救助,享受了一番美式现代医疗,想是终身难忘。另一种方式是坏账,即患者就医后拒绝付账,拒绝付账的,大抵是经济所限,没有能力付账,坏账约占医院医生总收入的3~5%。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医院是不欠账的,当然也不是绝对不欠,我以前重症病房的一位老干部就不受费用影响,欠多少都没问题。中国的报刊常见报导某患者因为没钱而被拒之门外,甚至许多时候患者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现钱而被拒绝医治!中国医生真的是外白内黑吗?不是,说穿了,贫困救助尽管医生要做贡献,也还是要社会买单的,其形式,就体现在其它付费病人的成本增加,价格上调,在政府强制管制价格后,这一条路行不通了,医生医院不愿独力承担贫困救助的负担,以中国医生微薄的收入,实在是原谅则天佑(to forgive divine)。 中国年青医生们以后或许再也听不到老医生讲述他们当初去欠费患者家中讨钱的辛苦了,中国医院见钱开方的历史渊源就要被人忘记了。在过去医生是右派,贫民是红五类的时候,医生是先开方后收钱的,不收钱也不要紧,政府包着呢。但亲兄弟,明算账,农民与无产阶级治病归治病,政府不开条子,那欠账还是不能免的。欠账不能免,但允许欠账却是普遍的。这红五类挂的账,不改革开放,大概没人敢去收的,也没必要去收,收了也不归你。 但一改革开放,政府在医院的投入大减,收账就默许了,而且与效益挂钩,不收不行。医生们收账,大概就跟他们没练武之前一样,温文尔雅,缺少中国公安人员的那股杀气,所以钱没见几个,故事听了一大堆,腿也跑软了,于是民主集中讨论后一致认定,不是我们不仗义,实在是病患太顽皮,从此以后,不见钱,不处方,不入账,不拿药! 多年前回国参观了一个国有工厂,净资产二千万但负债却有四千万,让我吃惊的是看了一个又一个的库房,里面堆满了数十年几十年前的破铜烂铁,每一个库房还都有专人看守,那些管理人员似乎就不知道什么是坏账,什么是适时报废。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谁要报废,谁要注坏账,谁的账面就不好看,于是乎,一大堆的破铜烂铁,还得派专人守着!中国的医院,还记着那一堆欠费吧? 回到贫困救助的问题上来,中国政府主管的医院在2006年的欠费率是1.32%,这是卫生部的统计资料。这个病人欠费率不是一个太好懂的东东,究竟是曾经有1.32%的费用被拖欠过(最终还是付了),还是有1.32%费在年底还欠着,还是按病人的比例来(1.32%的病人曾经欠费)。按其英文翻译来看可能年底欠费与年总收入的比率。欠费并不是都不还的,以中国医院的吝嗇与见钱开方的传统来看,这些欠费大概是与贫困人员无缘的。政府医院尚且如此,还能指望其它医院有更多的善心吗? 在目前中国价格管制体系中,得益最大的也不是愿意出高价的富人(因为他们要接受服务品质降低的后果),而是有权有势者,他们付出他们所乐见的低价,医生们还得尽心尽力服侍,绝不敢有丝毫的怠慢,更不要说质量上偷功减料了,就这样,还可能被活活打死。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卫生改革仍旧是商品经济不能触及的宝地。 中国人都应关心医疗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医疗改革的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是放开价格管制,让市场重现活力,解放如奴隶一般被剥削与压榨的医生,否则,中国不可能找到好医生。儿女受教育可送到外国,但自己有病了,总不能打一个飞机到美国去罢?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3288 次阅读|3 个评论
系列:机制的故事【4】公平机制的设计
陈安博士 2010-7-13 05:09
   机制,说来简单的俩字,其实并不简单。    比如,公平分配机制,你给我造一个出来,要保证绝对公平。    于是,著名的“分粥机制”就被造出来的,你可以负责盛粥,可是,对不起,你要最后一个端粥。    分饼也一样。    要说,作为分的人,我是有成本的——为大家服务嘛,怎么我却要最后一个选择呢,这不整个一吃力不讨好嘛。    对不起,为了绝对公平,您如果愿意做分粥者,就要承担这样的结果,你不愿意可以不做这个分粥的人,有人愿意做且还愿意接受那个最后端粥的安排,因为这样做的人还有其他方面的收益——可能是受人尊重,也可能是选举的时候多捞几票,也许就是等大家富裕了不需要如此分粥时会记得那个受了委屈却依然愿意的分粥人。    所以,为了公平,机制只能如此设计。    您可以扩展这个机制到更多的情形,比如如果1万个人需要粥喝,此时让一个人分粥是不可能的,那就要兼顾效率。怎么顾?    可以先分成小组(树状?),再来分米,然后分面,随后煮粥,最后每个小组用同一个思路分粥。    这个过程中,分米的过程也用已经被证明有效的分粥机制。    当然,还可以继续推广,比如要共享的东西是不可分割的,分割之后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毫无意义,此时如何?比如一家人只有一盘磨(这在小农社会很重要),如果你来底我来磨盘,那就谁都没法用这盘磨,此时的分粥机制如何设计?    现实中的“分粥”并没有理想状态下那么简单,所以,必须得考虑更恰当的机制来进行分配。    而就分粥本身,也还有分的人有老弱病残,有食量大食量小,绝对公平不存在且并没有意义,这种完全公平的分粥只有在那种每个人的基本情况都假设一致或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如果分粥的人优先老弱病残孕者,如果里面还有他自己的亲戚,又当如何?    故事只是故事罢了,机制的设计要远胜于故事里要表达的奇思妙想,如果你想问我怎么才能穷尽所有情形,那么我告诉你,我们做的机制设计理论应该可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虽然肯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啥时候告诉您俺们做的这套完整的机制设计理论,嘿嘿,等论文发表几篇之后吧,我的故事将会讲得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到时候,别忘了回来听陈安博士讲故事哟!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4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今天‘乌拉圭’‘加纳’足球赛看犯规甚至‘犯罪’成本
lin602 2010-7-3 16:34
今天早晨看世界杯足球赛,乌拉圭对加纳,快到终场仍然是1:1的关键时刻,加纳一个好球即将进入对方球门,而乌拉圭的队员在球门前用手将球推出门外,如果不是手球,球绝对进门了,加纳肯定进半决赛。这个绝对的犯规,让这个队员被红牌罚下,加纳开点球,但加纳的一个点球没有得分。 残酷的点球比高低开始了,最后乌拉圭点球赢了,加纳含泪被淘汰了。看到这个场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有意犯规,最后拯救了乌拉圭。 犯规有利! 反映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官员们犯规甚至犯罪是划算的。在位时,安排自己的亲朋好友到相关的职位甚至工作,人来了,即使有点非议,好处得到了。 为了升职,给有权领导送点钱与礼,这是犯规的行为,但自己升官了,即使有点什么问题也就算了,划算。 利用权力搞个经济适用房,即使不幸被发现了,最多退掉,如果不发现,自己得了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犯规也划算。 贪污受贿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许多还转移到国外,如果发现了,说不定自己及全家人已经到国外了,你管不着了,如果不发现,说不定还是位居高职,说不定还是优秀。划算。 这类事情太多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战略成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shuhualu1016 2010-5-12 10:21
作者:舒化鲁 成本控制,并不是要把该投入的也卡住,不做投入,而是控制和节省没有效益的投入。这就要求成本控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界定实施,所节省和压缩的投入,只能是没有效益的投入。并且判定有无投入效益的标准,也不是仅仅看目前有无收益,而是看对长远收益和稳定收益的作用大小。 在短期内没有投入效益,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入,不仅不能作为没有效益的投入省掉,而且要强化。强调通过强化服务于企业长远战略的投入来稳定企业的发展。否则,不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这里的西瓜就是企业整体的长远利益,芝麻则是单位、部门和岗位个人的局部活动投入。没战略意识,每一个单位、部门和岗位,仅仅盯住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忽视整体控制目标的协调。这种形式的成本控制也就不可能为企业带来价格竞争力的提升。 有一个加工型企业,他们对业务员确立了一个分段提成奖励办法:完成基础业务任务,发给全额工资;完成一级业务目标,提成0.5%;完成二级业务目标,提成1%;完成三级业务目标,提成1.5%;超三级业务目标,提成2%。就因为有一个业务员业绩特别突出,企业 30%的订单都是由他一人谈定的。按照原定的提成奖励办法,除了工资之外,他可拿提成奖107万元。 可年终一算账,企业总共得拿出近200万元的现金来兑现奖励。公司总经理不干了,为了节省费用,对所作的承诺打折,按原定提成奖励的40%发给。结果,所有的业务员都失去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和热情,订单量急剧下降,到第二季度开始时,就因为订单减少,致使开工不足,不得不轮流上班。到第三季度开始时,就不得不减员,使30%的工人下岗。节省了不到200万元的人工费用,却直接导致企业发展的受困,造成直接损失2000多万元。 投入是现实地节省了,损失却成倍地发生了。不仅如此,还失信于员工,失去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这才真正是得小失大。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82 次阅读|3 个评论
答:boxcar [2010-4-13 13:24:14] 评论
ccpicasso 2010-4-13 13:44
发表评论人: boxcar 成本低的技术在中国吃香。 答复: 是啊,这个理所当然,情有可原。 而且咱们做的很好: 根本不用,零成本。 希望他们自己在吃火腿肠时意识到,原来是这么的不方便
个人分类: 答复读者|2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成本管理仅仅靠节省是没有用的
shuhualu1016 2010-4-2 09:45
作者:舒化鲁 成本管理就是要节省投入,但却不等于简单地节省投入。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一抓成本管理,人们所想到的就是节省开支,减少投入。而仅仅节省投入,是远不足以提升企业价格竞争力的。 从前,有一个祖业很大的富人,他有三人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不知道该把祖业传给谁。他担心祖业传给的对象不当,使祖上留下来的家业败落丧失,对不起祖宗。 一天,他把三个儿子都叫到跟前,每一个人给了十两银子,并告诉他们说: 十两银子是给你们的家当。现在就出门,明年的这个时候回来。谁能把家当保持住,我就把这个家业传给谁。 一年过去了,三个儿子都同时回来报到。 老大很高兴地把这十两银子原原本本地交给他的父亲,说: 我是最好的祖业守护人。您交给我的这十两银子,我一动也没有动。 他父亲抬头一看,他的大儿子衣衫烂搂,瘦骨零丁,甚是可怜,可十两银子如旧。他问道,你是如何把我给你的家当保持下来的? 老大回答说,我拿到银子之后没有打开,就找个地方藏了起来,一年来都是以行乞为生,有时 该轮到老二了,他双手捧上一大堆碎银,一清点过秤,足足有十二两之多,人也红光满面,并且还发福胖了不少。 你是怎么把家当保持下来的?老父问。 十两银子我用来买了一个小餐馆。在那里经营,一年时间快到了,我把餐馆又顶了出去,收回了成本,还赚了二两多,我的生活过得也很富实。 老二说。 他的父亲点了点头,现在轮到老三了。 他满身珠光宝气,可两手空空。老二还在想这个家业归我继承无疑了,老三不会经营,把十两银子都穿在身上了。 老三走到他父亲跟前,掏出一张纸来。这是一张银票,整正200两。双手捧送到他父亲跟前。 他问老三: 你这一年是怎么过的,还赚了这么多银子? 我拿到10两银子后,反复打听,得知我们这里所用的绫罗绸缎,在东方大唐很便宜。我就带着您给的10两银子东行,到了中国,找到一个丝绸老板,用剩下的8两银子作本钱,与他合作共同做这个丝绸买卖。在这一年的时间内,我们总共获得2500多两银子的净收益,我占10%的股份,分到10%的利润,得到250两银子,我把整数开了一张,拿回如数交差。回来途中花去30多两,总共还有210多两。他汇报说。 最后,他把家业就交给了老三。 在这三个儿子中,也都有成本管理的意识,老大是节俭,自己不吃不喝。老二是重吃重喝,把钱用于投资,在保证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又保证财富价值不贬值。老三则是把自己所拥有的10两银子当作一个引子,作为合作的资本,以撬动他人资源为我所用,实现了所拥有财富的增值。 提升企业价格竞争力的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必须按老三的思路实施。不能为了节省而节省,节省的目的是要保证收入增长情况下减少投入,或者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收入充分大。成本控制并不是要算死帐,而是要活算帐。 这正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要强调的内涵。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人才的“培”“养”和“流”
boxcar 2009-12-10 12:31
刚才在王宝山老师的事外桃源中看到了他的新博文 人才,不但要培,更要养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7457 ),很受教益。写下两个评论之后,仍感意犹未尽,遂决定再专门起一文,谈谈我对人才的培植、养成和流动问题的看法。 我个人虽算不得什么人才,但对人才问题也是关心日久,此前也曾在本网博客中不止一次地写过有关人才流动的博文,还曾冒昧地对钱学森大师与温家宝总理的那段著名对话进行过解读。以往我的博文中曾有4篇是关于人才流动的,王老师的这篇博文分析了培养环节,我还想就这两个环节再作一点补充。 如果按照王老师的思路拆词解字,那么培字取其培植之意、来个土立口的解读是没问题的。如宝山兄说言,在培植阶段,未来的人才首先需要的是发现(放入土中);其次是需要的是一个大至合理的方向目标引领(向上、向前),此间自然需要扶植(立住),而且必须要尽量做到正直;那个口字,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片广阔的立言立行的空间,让人才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层次后可以有大作为,这其实也就是钱学森所说的那个冒字了。 不过这个培植过程中是要把人才看作一种植物,要他扎根下来,根越深,则从土壤中汲取的养分越多,长得越好,形成所谓树大根深的局面,这样抗御风沙等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很多人才也确实是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扎下深根之后逐渐成长起来的,那些频繁地变换着工作单位和研究方向的年轻人,有些会由于工作不够连贯而不能做得很深入,反而虚耗了很多时光,浪费了年轻人身上最宝贵的创造力。 说完了培,咱再说说养。我觉得最该养字后面接上的是活字, 也就是说首先要人才或者被认为是人才的人能活下去(这是最低纲领),有可能的话,还要使之能活得很好、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品味、活得有...(这是最高纲领)。这些当然是人才的成本,如果按照最高纲领来理解,成本还是相当高的,当然这就意味着需要投入,甚至是大投入。当然既有了投入自然就得要产出,否则会违背经济学的规律,也难以持久。人才其实是有产出的,人才的能力一旦得以施展,会有很多成就,也可能会带来大的效益,而人才能冒出来或者被选拔出来本身,也会被认为是一种产出(即使未必直接对应着实际的效益),只有有了这些产出,花钱养他们的人才能高兴,因为有了一个好的投入产出比;同样,有了产出,当初发现和培植他们的人也才能有如同当了伯乐或者孔子般的成就感。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更多的领导可能只想要产出而不愿意投入,就如农村的懒汉只想收割庄稼而不愿播种、锄草、施肥一样。于是,另一个关于人才的动词映入我们的眼帘流,即人才的流动。 其实关于人才流动,我实在不想在这篇博文里说太多了,因为我的人才流体力学系列四篇博文已经说了不少,下面还会继续下去。这里只说和人才的培养有关的流动。其实合理的流动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这大概可以从很多大师的游学经历看出来,多看、多了解、多交流肯定有利于人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提升,这一点绝对毋庸置疑。人才流动市场的形成,同时也必然促成人才价格的上涨,这一方面会增加养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待遇的改善。人才向外流动趋势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向人才释放其个人能力施展空间。所以人才流动总的来讲对人才自身肯定是有益的,但其不利之处是最初发现并进行人才培养者会有很大损失,从而进一步会导致对人才培养的轻视和对人才流动的过度依赖。 =============================================== 本人此前所写的与本文相关的博文: 人才的流体力学(1~4) 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15 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003 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949 4) 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576 5)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7239 6)大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58
个人分类: 科研|3813 次阅读|5 个评论
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使用行为模型及实证研究
caoyuanyuan 2009-9-7 17:29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02期 【摘要】为了了解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实际使用的因素,对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的新增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移动支付使用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服务业接口技术及其符合性测试平台的研发》(2006BAH02A36) 1、引言 根据移动支付论坛(mobilepaymentforum,http://www.mobilepaymentforum.org)的定义,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PDA、移动PC等。 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户,居世界首位,手机普及率为41.6% ,我国移动支付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在发展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仍较小,2007年第4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总规模达229.24亿元,其中手机支付规模市场为4.06亿元,仅占整体市场规模的1.77% 。 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Research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到2012年,全球通过非接触式手机支付、手机银行以及空中下载(Over-The-Air)方式交易的用户将达到8.84亿。艾瑞市场咨询也认为,移动支付服务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移动商务个人应用领域的四大热点之一。据易观国际发布报告称,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将在2009年达到8250万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 因此,在目前开展对移动支付使用者的接受和使用行为的研究非常重要。本研究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UnifiedTheoryofAcceptanceandUseofTechnology,UTAUT),根据移动支付的特性,加入成本影响因素,对UTAUT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移动支付的整合性信息接受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向与实际使用的因素。 2、文献综述 国外的移动支付使用者采纳或接受研究通常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 和创新扩散模型 ,对移动支付服务的使用意愿和与实际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随着对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可能承担的花费的关注 ,成本被认为会影响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与使用 ,后来的一些研究对模型进行了扩展,增加成本作为影响因素 。 我国的移动支付目前在一些小额支付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如购买彩票,缴纳话费、水电费,在网上购买Q币和B2C交易 。同时,移动等各大运营商和银行已经推出了理财、缴费、消费等系列移动支付服务项目。整体来看,移动支付涉及到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业银行证券业商业保险、彩票和工商税务、社会公用事业收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商业等服务性行业 。随着经济和移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支付产业的逐渐成熟,移动支付的应用势必越来越广泛。 国内陈华平等人基于整合型信息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新增风险认知和成本两个影响移动支付接受意愿的因素,提出移动支付使用者研究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没有显著影响,风险认知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显著积极影响,其原因尚不明确 。 3、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式 1989年Davis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接受模式(TAM) 后,对使用者行为的研究发展迅速,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模型扩展和各领域的实证研究十分广泛。 Venkatesh等人对历年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这些研究在不同的范畴中各自具备解释力,并尝试发现这些实证模型的特色,把模型作整合,提出了整合性信息接受模型(UTAUT) 。 UTAUT包含4个对使用意愿与行为有影响的关键因素,即期望效用、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以及4个控制变量:性别、年龄、经验与自愿。其中期望效用、努力期望和社会影响对使用意愿有重要影响,便利条件对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有很大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这个新架构对使用行为的解释力高达70%,比过去所知的任何一个模型均有效,因此,本研究选用UTAUT模型为基础模型,其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 UTAUT模型如图所示。 图1UTAUT模型 (1) 期望效用:使用行为会受到个人的期望效用影响,Venkatesh对期望效用的定义为,个人相信信息科技的使用能够可以帮助他在工作上获得表现,其影响因素包括知觉有用性、工作合适、相对利益以及结果期望。 (2) 努力期望:使用行为会受到操作的难易影响,Venkatesh将影响努力期望的因素归纳为:有用性、复杂性以及容易使用。 (3) 社会影响:个人对信息接受和使用,会受到他人的影响。Venkatesh.对社会影响的定义是,个人察觉到他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使用新信息系统,并将社会影响层面的因素分为主观规范、社会因素、公众形象。 (4) 便利条件:Venkatesh对便利条件的定义为:个人相信现有组织与技术架构都会支持信息系统的使用。现有组织与技术架构都会影响使用者使用该系统。这一层面的因素包括:认知行为控制、促成条件、一致性。 (5) 控制变量:UTAUT模型中还有四个影响显著的控制变量:性别、年龄、使用经验以及自愿性。在以往关于控制变量的研究的基础之上,UTAUT进一步分析了两个以上变量对使用意愿和行为的复合作用,发现会使影响更为显著。 4、本研究使用的模型与假设 以UTAUT为基础,综合前述研究,本研究在UTAUT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成本影响因素,形成移动支付接受假设模型。这个模型中影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成本、期望效用、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 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移动支付使用者接受与使用模型 综合以上研究,有如下假设: H1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所承担的成本对移动支付的接受有负面的影响。 H2个人的期望效用会正面的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意愿。 H3个人的努力期望会正面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意愿。 H4个人受到的社会影响会正面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意愿。 H5便利条件会正面影响个人使用移动支付行为。 H6移动支付的行为意愿会正面影响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 5、实证研究 5.1、调查问卷与回收情况 本研究根据UTAUT模型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架构,在以前研究者采用的调查问卷基础上 ,收集国内外与移动支付相关文献,对变量进行了适当删改,最后开发出本研究的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量表。量表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Likert)5点量表,各因素指标出处如表1所示。 本研究根据UTAUT模型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架构与问卷的理论基础,收集国内外与移动支付相关的文献,归纳用户采用移动支付的因素与用户行为,选择适合本研究的变量作为问卷设计的依据,并消去不相关的变量,最后开发出本研究的移动支付接受与使用量表。量表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各因素指标出处如表1所示。 表1指标出处 原始问卷在陕西省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重点实验室反复进行预试验,以重新评估和有效地修改问卷,从而确保问卷在最大程度上符合要求。大学生是技术接收研究中的常见的调研对象21,22,同时,移动支付在我国目前阶段的使用者也较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相关专业知识和使用经验23,因此本文的调查人群主要选择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校老师以及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的业内专家。调研在西安交通大学和2008年信息经济学年会发放600份问卷,回收了579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1份,有效问卷为579份,有效率为96.5%。采用spss15.0和Amos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2、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人口统计资料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分布情况如下:男性占55.4%,女性占44.6%,男女比例大概为1:1。在年龄分布上,本次研究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2025岁之间,占了总样本的59.8%;其次是2530岁和3035岁之间的年轻人,分别占了总样本数6.9%和11.1%。职业方面,学生样本387个,占66.8%,高校教师样本107个,占18.5%,公务员和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等其他85个,占14.7%。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了总样本的绝大多数,共571人,其中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0.8%和37.8%;大专学历的共8人,没有高中以下学历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数最多,为579人占了总样本的55.6%;15003000元之间的占了12.4%;30005000元的为19.7%;8000元以上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小,仅占0.5% 本次研究的样本群体所具备的高学历、年轻化特征,可能跟本次研究所定位的调查对象是高校学生、老师以及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的业内专家有关。 (2)样本关于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 关于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经对有效问卷统计分析:使用移动支付的方式中,选择基于手机话费账户的代收费方式的消费者比例稍大,占调查人群的63.0%;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账户绑定,采用手机银行方式支付的消费者比例稍小,占37.0%。在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业务中,52.3%的使用者主要用于短信投票,18.4%使用者主要用于交纳话费等费用,13.5%的使用者主要用于购买Q币、电子书刊等数字产品,主要用于银行转账、手机炒股等的使用者占9.3%,有6.2%的使用者主要用手机投注彩票,只有0.2%的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用于购物支付。在使用移动支付的历史时间上看,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两年以上的占49.7%,一年半以上至两年的占33.9%,一年以上、半年以上、未满半年的分别占3.8%、4.3%、8.3%。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的频率上,平均每月使用次数未满1次的人群最多,占68.0%,其次是5次以上10次以下的,占24.5%。平均每月使用1至5次的,10次以上的分别占5.4%和2.1%。 从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看,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是手机话费账户代收费,手机银行也占有较大比重,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主要用于服务收费和购买虚拟产品等,从使用时间和频率看,使用者使用移动支付的历史较长,但频率较低,这可能和使用环境不成熟有关,不过,同时可以看到平均约使用5次以上10次以下的使用者占到24.5%,已初步具备一定规模。 5.3、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 通过Cronbachs的一致性系数(系数)来测量问卷的信度,如表2所示。 表2模型信度评估 因素 指标数量 Cronbachs(0.8) 由表2可知,各因素的Cronbachs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 本研究问卷各变量的衡量指标均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问卷及相关文献理论基础并针对中国目前的移动支付特性,修正成为本研究的量表,问卷生成后又征求了学者专家与移动支付使用者的意见并进行预试,因此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来验证结构效度,以Amos7.0加以分析,如表3所示。 表3各因素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负荷 由表3可知,各因素指标的因子负荷都大于0.7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通过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满足调查和实证分析的要求。 5.4、路径系数估计结果 本文以Amos7.0为分析工具,对模型各路径系数估计结果显示如图3。 图3移动支付使用者接受与使用模型的路径系数 注:***p0.01 5.4、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路径系数的统计分析(图3)结果可知,成本和使用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期望效用、努力期望、便利条件都和使用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HI,H2,H3,H4,H5,H6成立。 通过对本研究模式的实证分析,验证了UTAUT模型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有效性,同时显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所承担的成本对移动支付的接受有负面的影响。 6、结论 实证研究验证了在移动支付领域UTAUT模型的有效性,扩展后的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成本因素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降价会显著提高尚未使用移动支付人群的使用意愿;社会影响、努力期望和期望效用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使用行为有着非常显著的积极影响,积极建设移动支付的软硬件环境是将有效提高我国移动支付的用户使用。 7、发展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对移动支付的自身特点的综合考虑,对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成本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影响,降价会显著提高尚未使用移动支付人群的使用意愿,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设法降低成本,以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意愿。建议根据移动支付方式等分类方法,对移动支付使用者分类制订不同的收费政策,以增强价格策略的效果。 (2)社会影响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最显著的正向影响,移动支付运营商如果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用户并得到群体认可,会更容易吸引其他用户选择使用。移动支付运营商应积极探索哪类用户对其他潜在用户的影响更大,哪些人群更容易受到社会影响因素所影响,并制定适宜的推广策略,以有效提高用户使用意愿。 (3)努力期望也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易用性,如何提供更易操作的终端设备、更便捷的使用流程,以提高用户使用意愿,都是值得产业链上各方参与者的认真思考的问题 (4)使用意愿和便利条件对移动支付使用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用户使用意愿较为强烈,但从使用行为来看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移动支付的软硬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8、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以移动支付使用者为调查对象,但由于条件受限,样本数据主要来自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以及信息与通讯相关行业的业内群体,不能代表全部的移动支付使用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虑获得运营商的支持,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减少抽样误差。 在成本被确定为一个影响移动支付使用者意愿的重要的因素后,应该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比如对不同产品或服务、多种付款情况下,移动支付应用业务、支付方式对成本因素影响使用意愿是否有调节作用,影响作用有多大等等,这些都是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信息产业部,《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中国信息产业部,2008. 易观国际,《2007年第4季度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季度监测》 .北京:易观国际咨询公司,2008. F.D.Davis,Perceivedusefulness,perceivedeaseofuse,and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MISQuarterly13(3)(1989)319340. E.Rogers,DiffusionofInnovations,fourthed.,FreePress,NewYork,NY,1995. J.J.Chen,C.Adams,Useracceptanceofmobilepayments:atheoreticalmodelformobilepayments,in:ProceedingsoftheFif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onicBusiness(ICEB),HongKong,December59,2005. L.-D.Chen,Atheoreticalmodelofconsumeracceptanceofmpayment,in:N.RomanoJr.(Ed.),Proceedingsofthe12thAmericas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s(AMCIS),Acapulco,Mexico,August46,AssociationforInformationSystems,Atlanta(GA),2006. T.Dahlberg,N.Mallat,A.Oorni,Trustenhanced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consumeracceptanceofmobilepaymentsolutions,in:PresentationatStockholmMobilityRoundtable,Stockholm,Sweden,May2223,2003. T.Dahlberg,A.Oorni,Understandingchangesinconsumerpaymenthabitsdomobilepaymentsattractconsumersin:PresentationatHelsinkiMobilityRoundtable,Helsinki,Finland,June12,2006. AlanDSmith,WilliamTRup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s(ASP):MovingDownstreamtoEnhanceCompetitiveAdvantage UpkarVarshney.MobilePayments .Communications,2002,3(13):213-218. M.Kleijnen,M.Wetzels,K.deRuyter,Consumeracceptanceofwirelessfinance,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sMarketing8(3)(2004)206217. N.Mallat,Exploringconsumeradoptionofmobilepayments-aqualitativestudy,in:PresentationatHelsinkiMobilityRoundtable,Helsinki,Finland,June12,2006. N.Mallat,M.Rossi,V.Tuunainen,A.Oorni,,Usecontextformobilepaymentservices,in:PresentationatHongKongMobilityRoundtable,HongKong,China,June13,2005. K.Pousttchi,Conditionsforacceptanceandusageofmobilepaymentprocedures,in:Proceedingsof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Business(ICMB),Vienna,Austria,June2324,2003. H.vanderHeijden,Factorsaffectingthesuccessfulintroductionofmobilepaymentsystems,in:Proceedingsofthe15thBledeCommerceConference,Bled,Slovenia,June1719,2002. A.Zmijewska,E.Lawrence,R.Steele,Towardsunderstandingoffactorsinfluencinguseracceptanceofmobilepaymentsystems,in:ProceedingsoftheIADISWWW/Internet,Madrid,Spain,October69,2004. 岳云康.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 .中国流通经济,2008,(1).40-43. 王晓娥.移动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市场切入点分析 .宁夏工程技术,2004,(6).150-153. 陈华平.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管理科学 .2006年12月,48-55. V.Venkatesh,M.G.Morris,G.B.Davis,F.D.Davis.UserAcceptanceofInformationTechnology:TowardsaUnifiedView R.Agarwal,et.al..Researchreport:Theevolvingrelationshipbetweengeneralandspecificcomputerself-efficacy-Anempiricalassessment .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0,11(4):414-430. R.Agarwal,E.Karahanan.TimeFliesWhenYouareHavingFun:CognitiveAbsorptionandBeliefsaboutInformationTechnologyUsage .MISQuarterly,2000,24(4):665-694. 曹媛媛,李琪.中国文化下的移动支付使用者使用意愿与行为分析基于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 .社会科学家,2008,(8).50-53
个人分类: 我已发表的论文|11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于成本效益视角的联网审计可行性分析
weisman 2009-4-14 10:42
一、引 言 持续审计(Continuous Auditing,CA)是目前审计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持续审计得到学术界,审计人员,以及软件开发人员的关注。这使得持续审计的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联网审计也是持续审计的一种方式。开展联网审计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成本、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对某一单位实施联网审计时,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联网审计的可行性主要包括:(1)技术可行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施联网审计在技术上已不是问题,目前国内外已经研究了多种实现联网审计的方法,且一些方法已被应用于实践之中 。(2)法律可行性。在实施联网审计时,需要和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这就要求实施联网审计时,必须在所有法律许可的界限内进行。(3)操作可行性。联网审计是审计模式上的转变,实施联网审计的单位需要考虑本单位审计人员的知识构成,要能够进行恰当的工作程序转变、充分的人员再培训,来实现联网审计的可行操作。(4)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主要是考虑实施联网审计的效益是否大于其实施成本。对于一个被审计单位,如果收益太低,则实施联网审计便不具有任何意义。目前,一些文献研究了联网审计的技术可行性,但很少文献研究联网审计的经济可行性。 传统的审计监督有成本,联网审计同样也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因此,加强审计成本管理非常重要。但由于审计成本意识非常淡薄,目前在大部分审计项目中,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基本上是个空白,对于联网审计的成本问题更是没有考虑。Alles等人指出:之所以目前对持续审计的需求不高,主要是其实施成本太高 。本文基于我国联网审计的实施现状,及其技术实现原理,通过研究实施联网审计的成本及效益,从经济上分析联网审计的可行性,从而为实施联网审计提供决策依据。 二、我国联网审计的原理 为了便于分析联网审计的成本和效益,首先分析一下目前我国实施的联网审计,其原理如图 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联网审计在技术实现上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 1)数据采集。要实现联网审计,必须研究如何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目前,联网审计数据采集的实现是通过在被审计单位数据服务器端放置一台称之为数据采集前置机的服务器,通过在数据采集前置机上安装数据采集软件,从而完成联网审计的数据采集工作; ( 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主要用来把采集来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审计单位中去,以供审计分析使用; ( 3)数据存储。对于采集到的电子数据,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存储, 武海平 等人就研究了针对联网审计的海量数据存贮方式 ; ( 4)数据处理。这一阶段主要是采用相关审计软件对采集来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审计线索。 三、实施联网审计的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对联网审计原理的分析,为了确定对某一被审计单位是否需要实施联网审计,需要分析其实施成本及收益。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某一项目的投入大于它的产出,那么这个项目是不经济,不值得去做的。同理,对某一单位实施联网审计时,如果实施成本远大于其收益,那么就没有必要实施联网审计。 成本效益分析 的过程分为三步:确定成本,确定效益,以及成本和效益的比较,本节首先分析联网审计的成本和效益。 (一)联网审计的成本分析 为了便于计算联网审计的成本,可将其分成一次性成本和经常性成本两部分。一次性成本是指联网审计系统开发和执行的初始投资。针对目前我国联网审计的实施方法,其一次性成本主要包括: ( 1)硬件成本。硬件成本指购买用于实现联网审计系统的硬件费用,这些硬件包括: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服务器、外围设备(如磁盘驱动器、磁盘,海量数据存储系统等),以及网络设备(如网桥、路由器、网关、交换机、调制解调器、集线器、无线电通讯媒体以及其他涉及数据的物理传输设备等)。 ( 2)软件成本。软件成本指为实施联网审计所购买的软件的费用,这些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软件(不含随硬件附送的软件)、网络控制软件,以及自行开发的软件(如联网审计数据采集软件、联网审计数据分析软件、联网审计管理软件等)。 ( 3)人员培训费用。为了使审计人员能够胜任联网审计环境下的审计任务,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的费用。 ( 4)场地成本。场地成本主要包括实施联网审计时数据采集端和数据存储端的机房改建(如增加空调或结构改变)等相关费用。 经常性成本是指在联网审计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反复出现的运行和维护成本。针对我国目前联网审计的实现方法,其经常性成本主要包括: ( 1)人员成本。人员成本主要是指联网审计环境下相关审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 ( 2)硬件维护成本。硬件维护成本主要是指对联网审计相关硬件系统,如数据采集前置机的升级(增加内存)、海量数据存储系统扩充,以及对计算机和外围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和检修的费用。 ( 3)软件维护成本。软件维护成本主要是指操作系统、网络控制软件,以及自行开发的联网审计相关软件的升级与调试费用。 ( 4)耗材成本。耗材成本主要是指和联网审计相关的日常消费费用,如打印机色带、墨盒、硒鼓、打印纸、磁盘磁带,以及一般的办公室用品等。 ( 5)风险控制费用。联网审计的风险控制费用 主要是指用来制定、维护和实施 BCP (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业务持续计划)所需的费用。联网审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时灾难性的事故是无法预防或规避的,这些灾难造成的系统停顿也将给审计工作的进行带来重大影响。如果有对意外事件的详细规划,就可能避免灾难和系统停顿的全面影响,而BCP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案。用于BCP的费用,如每天备份系统软件、应用程序、电子数据,以及非现场存储和将备份介质(磁带机、磁盘、光盘)转换到安全地点的费用等。 ( 6)其它费用,如网络通信费等。 (二)联网审计的效益分析 实施联网审计的成本比较容易计算,但其效益的评估就比较困难,为了便于分析联网审计的效益,可以从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联网审计的有形效益是指可以用财务指标进行计量的效益。联网审计的有形效益主要包括: ( 1)降低人员成本。非联网审计环境下,用于审计人员的日常成本主要包括:①审计人员的日常工资和福利;②办公场所费用;③审计人员的培训费用;④为审计人员购买用于审计工作的软硬件设备的费用。实施联网审计后,需要的相应审计人员会减少,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相应的成本。 ( 2)减少审计成本。对于异地审计项目的审计,主要费用一般包括:①外勤经费,如住宿费、伙食费、公杂费、差旅费等;②加班补贴;③其他费用。其总费用根据审计人员数和审计天数来计算。而实施联网审计能有效地减少异地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本。 ( 3)实施联网审计可以节省审计单位的人力和物力,可使审计单位把这些资源投入到其它工作中去,从而增加了其它方面的效益。 联网审计的无形效益是指不容易统计,难以用财务指标核算的效益。无形效益主要包括: ( 1)采用联网审计之后,节省了审计的时间,提高了审计效率。传统审计模式下,由于审计对象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仅凭一次审计就把全部问题都查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采用联网审计,则可以把数据采集来之后,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法对被审计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从而可以全面发现审计线索。 ( 2)实施联网审计能有效消除七种审计浪费。传统的审计模式具有七种审计浪费 ,即:过度审计、等待、时间延迟、审计过程自身的无效率、审计过程的不连续、过多的审阅过程、误差,而实施联网审计能有效消除这七种审计浪费。 ( 3)联网审计的一个重要无形效益就是它的社会效应,其中包括对审计单位形象的提升和对社会的价值增加,从长远上为审计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另外,联网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威慑作用也会产生重要的无形效益。 ( 4)实施联网审计提高了审计的频率,从而提高了审计报告的价值,降低了审计风险。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报告需在事件发生几个月后才能生成,而实施联网审计后,审计报告可以实时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审计报告的价值,降低了审计风险。 ( 5)实施联网审计可以有效地调度审计资源的使用。传统审计模式下,如果对一个项目投入的审计力量过多,则可能会出现窝工,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如果审计力量投入不足,则一些重大问题可能会查不出来,审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采用联网审计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联网审计环境下,对于采集来的电子数据,可根据审计进展情况,调集各个地方的力量,通过网络,协同作战。 尽管联网审计的无形效益很重要,但由于难以进行精确地度量,无形效益有时会被夸大或贬低,这会对实施联网审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一些难以用财务核算体系计量的效益,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如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等进行多目标分析。 四、实施联网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在实施联网审计时,通过对确定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该联网审计项目是否可行。常用的方法包括净现值法和回收期法,其过程分别分析如下。 ( 1)净现值法。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 Method,NPV)就是在联网审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将效益现值减去成本现值,净现值为正的表示该联网审计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假设 NPV表示净现值,当NPV>0时,表示该联网审计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当NPV0时,表示该联网审计项目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对于同一个联网审计项目的不同实施方案,应该选择净现值最大的实施方案。 ( 2)回收期法。回收期法(Payback Method)是收支平衡分析的一种变形。当总成本与总效益相等时,就达到了收支平衡点,在分析联网审计项目的可行性时,可把回收期法应用于其中。 联网审计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得信息系统的有效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实施联网审计时,回收速度通常是决定性因素。相对于无形效益的其他考虑因素,通常要优先考虑回收期限的长短。假设某一联网审计系统的预期有效寿命为 ,为联网审计系统的回收期,如果: 则表示该联网审计项目可行,且 和的差额越大,越是可行。对于同一个联网审计项目的不同实施方案,应该选择回收期最小的实施方案。 五、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不足 成本效益分析有助于实施联网审计时确定所产生的收益是否(或多大程度上)超过其成本,这种方法常常用于估计商业投资预期的财务价值。把成本效益分析这种方法应用于联网审计的可行性分析之中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联网审计也是一种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于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成本及收益的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联网审计的成本和效益相对于传统的资本项目更不易确定并量化,主要表现为:(1)联网审计系统效益评估的很多指标难以量化;(2)联网审计系统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3)联网审计系统的效益具有长期效应,而且还存在很多隐性效益;(4)联网审计系统的技术含量高,而目前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却缺乏严格的监理机制,因此又增加了评估的难度。 尽管把成本效益分析这种方法应用于联网审计的可行性分析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由于其简单易行,在没有明显更好的选择的情况,忽略其局限性,可行性研究加上成本效益分析,是分析某一联网审计项目是否可行的有效工具。 六、总结与建议 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成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目前联网审计的实施方法,分析了联网审计的成本和效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把净现值法和回收期法应用于联网审计的可行性分析之中,减少了联网审计实施的风险,从而为实施联网审计提供了决策依据。尽管实施联网审计时,分析其成本和 效益 比较困难,特别是无形效益,但对于实施联网审计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本文的分析,为了提高联网审计的可行性,在实施联网审计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在联网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政府审计,实施联网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应属于经常接受审计的重点单位,这样实施联网审计才比较有价值;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实施联网审计。②为了减少联网审计的风险,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比较完善,能保证通过联网审计系统采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③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应比较高,使用的财务等软件比较规范,保证具备联网审计的基本条件。④在保证网络传输安全的条件下,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应比较容易进行联网,且联网成本较低。 (2)在联网审计系统的开发上,应使开发的联网审计相关软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从而降低联网审计的实施成本。例如,通过研究如何设计通用的审计数据采集接口(如基于XBRL),或可重构的数据采集系统,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3)根据被审计对象的情况,在本文所分析的联网审计方法不可行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其它合适的联网审计方法,如对于ERP系统的审计,可采用其系统内置的审计模块来完成相应的联网审计。
个人分类: 科研交流|4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课题发现生活垃圾中重金属浸出规律
dnastar 2009-2-5 10:42
引自http://www.nsfc.gov.cn/Portal0/InfoModule_375/26654.htm 因为自己从事农产品,生物质深加工,感兴趣,聊以加重,便于和博友交流 基金课题发现生活垃圾中重金属浸出规律    作者:张双虎   发表时间:2009-01-19   摘自:科学时报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还含有各类无机物。其中的 微量重金属在填埋条件下,会随着有机质降解酸化重新释放 。如何预测垃圾填埋场中 重金属的溶出 和控制重金属对地下水土资源的污染,是环境科学关心的重点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桑树勋及其博士生刘会虎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10多种生活垃圾中常见重金属的浸出规律。   重金属是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重金属大量增加,同时大量电子产品废弃物未经处理与生活垃圾一起堆放,造成生活垃圾中重金属逐渐增多。这些重金属常常会随着生活垃圾的焚烧或填埋处理,以各种化学状态和形态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然后其依然会存留、积累和迁移,从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对于生活垃圾重金属浸出的研究已有报道,这类研究大都考虑了重金属的 溶出与pH值 和浸泡液固比的关系,以及不同 淋洗方式对重金属淋出 的影响。 国外研究对生活垃圾焚烧底灰和飞灰中重金属的浸出过程研究较多 ,部分学者分析过填埋场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好氧与厌氧条件对垃圾中重金属的溶出影响。但总体说来,未见有真正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溶出工作的报道。刘会虎对《科学时报》记者说:因为垃圾在填埋后的环境既是地表水下渗所形成的动态淋滤环境,同时又是下渗水及垃圾自身降解产生的液体浸泡环境,所以我们决定采用不同酸碱度的模拟雨水对生活垃圾进行动态浸泡,研究生活垃圾重金属在不同酸碱介质下随时间溶出的规律,并建立预测数学模型。   发现重金属浸出规律   2006年,刘会虎在导师桑树勋的指导下,开始从地球化学角度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中重金属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工作。   由于生活垃圾成分复杂,有些成分短期内无法降解,研究人员对从徐州一个垃圾中转站收集来的垃圾进行了人工分选,剔除了玻璃、金属、碎石以及一些有机难降解物质。分选后的生活垃圾在设定为105℃的烘箱里烘烤24个小时,对烘干后的垃圾干基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检测。然后模拟实验所在地徐州大气降水pH值,用3种不同的酸碱度的溶液对这些垃圾进行浸泡。   我们通过绘制生活垃圾浸出液重金属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讨论浸出时间和浸泡液pH值对重金属浸出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拟合建立生活垃圾重金属浸出预测模型,并以重金属浓度为基础,分析计算生活垃圾重金属的累积浸出量、阶段浸出率、累积浸出率和累积浸出强度,通过这些数值反映生活垃圾重金属浸出的一般规律。刘会虎说。   2007年8月4日实验启动,研究人员每天取3种不同pH值浸泡液进行测定。通过6个浸泡阶段的测定,研究人员发现不同pH值的模拟雨水浸泡生活垃圾所产生的重金属的初始浸出浓度都很高。    重金属浸出浓度整体上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即,浸出液重金属浓度随时间总体降低。但因为不同的重金属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也有些金属和时间关系不明显。刘会虎说:我们对生活垃圾中12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进行综合分析,发现 浸出浓度的特点和重金属在生活垃圾中各元素的含量及存在形态也有关系 。   研究表明,绝大部分重金属的 浸出与pH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利用非线性函数拟合生活垃圾中重金属随时间浸出的浓度,具有典型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函数拟合效果好。刘会虎说。   为科学处理垃圾提供依据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刘会虎测定、记录和绘制了12种生活垃圾中常见重金属在3种不同pH值浸泡液中的浸出曲线。并利用非线性函数拟合生活垃圾中重金属随时间浸出的浓度,建立预测数学模型,对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和浸出总量进行预测。   ****刘会虎说。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