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会评专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NSFC公布“会评专家名单”,是想将“三无”青椒们往死里整吗?
热度 5 tt52dj 2014-7-16 18:47
2014年度的NSFC评审程序即将落下帷幕,善于经营圈子的人,早已知晓其中奥妙,又是“ 几多欢喜、几多愁”或 感人或悲催的结局。然而,可悲的是,那些到如今还不知道自己“死活”的青椒们,却满以为NSFC秉承“ 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始终做着美梦与抱着一丝希望,并奢求会评专家将恪守“三 公原则”, 仁慈地对待自己的本子。或许,那些“无权、无势且无门道”的青椒们,更会傻傻地为 NSFC今年的新政——公开“ 评审组会议专家名单 ” 而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甚至泪流满面 。 殊不知,他们其实是傻得天真和可爱,既然处于“三无”身份,那么公布会评专家 名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 相反,对他们只会雪上加霜,而如此新政简直是在无情地拿掉你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或许,有人说,NSFC是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而公布会评专家信息的。因此,始作俑者不是NSFC,而是国务院。 我不管这个政策是谁制定的,但结局只是想将“三无”青椒们往绝路上赶、往死里整。 我相信当NSFC公布“***学部 会评专家名单”的那一瞬间,很多人尤其是看到自己的铁哥们或当初的闺蜜的名单赫然在列时,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赢家,但“三无”青椒们只会速死而且更为悲催。估计,会评专家 的手机多半会霎那处于高速堵塞状态,无数个熟悉的电话迅速响起来。也许,天真而可怜的青椒们,你们还会为NSFC辩解并始终相信“三公原则”,而一直认为NSFC肯定会要求所有会评 专家将通讯设备关闭。然而,这年头,混得开的人哪一个不是“狡兔三窟”:除了官方的手机号码,通常还有一至两个仅是密友才知晓的亲情号码, 而那些科研大佬们难道会没有一个备用号码吗? 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相信有! 否则 , 为何在会评还没结束而“谁上谁没上”的小道消息(其实是内幕消息)却已流出呢? 昨天,岳母满六十,中午吃完庆贺餐。下午,妻子请假未去上班, 陪我去医院做检查。是因为月初咳嗽至今,加上世界杯期间连续熬 夜且白天长时间从事田间药效试验,所以始终未愈。由于,担心再次感染肺炎,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013年,真的没啥好回味,除了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196-754019.html ),好在后来检查无碍,只需吃药、修养。恰好获悉一位喜获千金的师弟的妻子因剖腹产,也在那住院。于是,在等待X光和血常规 检查结果的期间,我和妻子一同顺便探望。 从他那里,得知自己NSFC青基申请再次败北的消息;当时,妻子也在一旁,俩人相对而久久无语。 为免尴尬,于是自嘲,谈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许多同行前辈对我导师的高度评价“其实,*老师专业知识很扎实、水平也很高”,可有时我向他人介绍时,结果却是无人知晓。然后,我只好尴尬地说“ ***是我师伯及我本科实习时的导师”,结果却更有效。 妻子说:你和你导师的性格太像了,不爱求人,却还很清高;其实,那是孔乙己式的迂腐; 或许,若干年后,同行前辈的 这句话将成为你的写照。 那一刻,我的心中如同针扎,又如伤疤上被抹了许多盐。愣了许久,未曾有过只言片语;除了沉默,我无言以对! 呜呼!我的本子再次挂了,然而未来自NSFC官方的信息,却已从道听途说而得知自己的悲情。 尽管,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我始终不敢相信那就是事实,因为它来得太直接和太残酷 ,但我还是久久不能平复自己内心的悲凉。 尤其是,当我听到一位不曾从事科研而只玩“农药与环境安全评价”管理工作的同事的本子 (话说他最初的本子是直接照搬他大学时一位师兄的,而后来为了应付 所里的硬性规定而草率地从另一位同事那里分了一份本子,可惜给他本子的同事却没中;真是好人命不好啊,可笑至极) 也中青基时;此外,还有 一位同事(男、博士在读生) 因超龄而不得已申请面上项目却高中 时(后来,我才得知他和他老婆的叔叔均是某个领域的牛人),真是 讽刺至极。 心中一丝凄凉和阵阵寒意油然而生。 我不清楚在面上项目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纵横科学网的 哪些前辈和 高人在未曾博士毕业且 第一次申请面上项目,却能高中?为此,除了运气,你能说其他?其实,不如说运作确实是一门学问。以 前,听说过评奖可以操作,如今你不得不信,在这样的国度,其实可以操作 的事情还有很多。 或许,是自己对 初评意见满怀希望而结果却如此悲催的反差难以承受。昨天下午, 面对那位比我小了许多、性格憨厚的师弟的劝慰时,我只能傻傻地笑,可傻 笑的背后却是难以咽下的苦涩。 许久, 脑海中突然有了坏念头闪过:“谁让我爸、我叔甚至我导师都 不是科研界的李刚呢?” 或许,有人认为我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妻子当初 的话——选择一颗大树(牛导或者牛老板)纳凉,霎那在我的耳边如同唐三藏的咒语再次出现并萦绕。 然而,此时的我,除了无言以对,别无其他。当然,自己酿的苦果,也只能“独自享受了” ……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特意陪妻子到一家蛋糕店为岳母购买生日蛋糕。可走出店门的那一刻, 拎着蛋糕的那只手却很沉。 其实,内心深处, 还在为那件事而纠结;或许,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脱。 尽管,妻子说来年再战吧,然却心已俨然疲惫。 连续两年折戟于NSFC青基申请,原本高傲的 心逐渐变得麻木。 明年是最后一年了,或许此生与它无缘了。然而,生活还得继续。 毕竟,科研中除了NSFC,还有多东西值得去追求,比如健康和快乐,至少现在以及将来的我始终很快乐。
个人分类: 项目申请|74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强烈建议基金委每年随机选择一线科研人员作为会评专家
热度 14 guopengpeng 2012-9-21 09:08
由 一个学生对被挂NSFC的漫想 由于自己老师和课题组在基金委担任评委,知道一些情况,........看到我们国家科研大部分是在跟风,重复国外做的东西,.......看着钓鱼岛很无奈,你说岛屿是你的,你登上去搞建设啊,但你没有,说明我们的科学技术不行,.....日本才多少人,人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中国有多少,...我们有多少.........各位评委你们扪心自问,你们自己拿了国家多少经费,做出来了什么,有多少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低水平重复,打压同行.........搞坏风气........作为一个年轻人发表一点感想....... 我们为什么不登岛,我们的技术和美国日本相差太远, 大家看看这个: 河南南阳市中学校长抗日的精彩演讲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5MjE0MDk2.htm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表面上看起来很公平,但实际上问题出在会评环节上。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大部分是在各个单位担任领导职务,部分会评专家由于领导到期由领导指派的代表,极少数还是有良心的,但左右不了局面,国家基金也逐步沦陷。很多会评专家长期不在一线工作,却代表了一些派系,对科研经费按照各自大佬们的势力(人脉关系或者头衔)进行分割。据我老师讲,基金委的会评专家已经和 863 项目很相似了,基本被几个派系垄断。你不是圈子里的人,做得越好,打压得越重。中国的科研评审体系再不改革,真完蛋了...... 会评专家在临去开会之时,小圈子一起吃个饭或者打个电话简单商量一下这届让那几个人上。他们很多根本上不看申请本子,在开会时,遇到自己人,就先开口说话,说这个本子怎么好,研究内容怎么好,这个人为人怎么样........,投票时,大家自然不看僧面看佛面,因为如果其他评委不投票,那么遇到其他评委自己人时,他也不投票。长期以来大家就形成了默契,大家相互配合,都捧对方的人。如果遇到都不是对方的人,就没有人帮忙开口说话,那就要看这个人的研究内容是否触犯到在座各位评委的领地和评委的心情了......投票否决后再寻找拒绝的理由,把责任都推在你本子写得不好......你基础强,说这个东西做得差不多了,不用再支持了.......基础不强,就说基础不行,可行性差,.......什么技术路线不详细,可行性论证不够等等牵强的理由。不明世情的科研人员是每年对照评审意见年年修改,但每年结果一样;得到高人指点的人赶紧投靠相关派系,跟会评专家打招呼,给好处,卖力给他们做事。最后争相拍马,没有研究基础的人获得支持,有研究基础的人得不到支持,这已经是常态,而且还不能说,否则第二年、第三年.....你依然申请不上,大家都沉默,这些人更加胆大妄为,垄断各个部门的经费,然后找个秘书每天琢磨把钱花掉,大部分经费没有花在科研上....所以很多海外真正有能力的人或者看破国内潜规则的人根本就不愿意回来.......强烈建议基金委将获得两个以上基金的人,统计他们获得的成果和经费情况,向纳税人公布一下获得多个基金资助者的研究简历和成果报告。 鉴于领导工作比较多,事务繁忙,长期不在一线工作,很多领导专家简直胡说八道,强烈建议国家基金委建立一线科研人员会评专家库。强烈建议基金委公布近 10 年每年的会评专家。强烈建议国家基金委设立一项基金统计历年来国家基金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主持人(具体到人)获得的成果与经费资助的情况,和国家 863,973 以及财政部的专项进行对比。做一个报告向社会(纳税人)公布。为了减轻各个单位领导的工作压力,防止国家经费被几波人垄断,强烈建议国家基金委以后每年随机抽取一线科研研究人员作为会评专家 (即近两年必须在本领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发表了研究成果或者取得了本领域社会认可的实用专利成果,近年没有好的研究成果专家从专家库里面去掉)。
个人分类: 科研|5500 次阅读|2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