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养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口问题不是中国的弱点,保障不足才是弱点
热度 3 wya 2012-4-24 13:30
这是继“人口流动的准确预测”之后的又一篇哗众取宠的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quickforward=1id=560822 《经济学人》:人口问题成中国致命弱点 2012-04-24 10:29:1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 (北京)  核心提示:与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一样,中国似乎不可战胜。但就像阿喀琉斯,中国亦有致命弱点:人口。与美国的对比让中国增长的深层缺陷暴露无遗。 过去30年间,中国生育率从2.6下降至显然不能维持人口稳定的1.56。联合国人口司预测,2015至2020年中国生育率将降至1.51。相比之下,美国为2.08并呈上升趋势。1.51和2.08看似差别不大,但长此以往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2050年前中国人口将从13.4亿下降至不到13亿,若生育率持续低迷,2060年将低于10亿。而美国人口有望在未来40年增长30%。 中美的平均年龄差异更为惊人。198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为22岁,如今是34.5岁,更像个富国而非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很接近美国的37岁。但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老龄化社会,其中位年龄将在2050年达到49岁,届时会比美国大出近9岁。这种趋势会引发严峻的金融和社会后果。 最明显的莫过于中国在尚未有效构建起养老机制之前已有过多领取退休金的老人。 目前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8.2%,美国为13%。但205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升至26%。快速老龄化意味着中国面临4-2-1现象。即便储蓄率很高,中国年轻一代也不太可能有能力或愿意承受这种负担。大多数中国老人将不得不依赖退休金度日。但中国的正规社保体系仅覆盖3.65亿人且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若干万亿的财政资金不用在养老保障上,也算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问题??) 这仅是冰山一角。2010至205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将从72%下降至61%。届时受过良好教育且最具生产力的20岁出头年轻人数量将仅为目前的一半。 看似取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大军渐成强弩之末。此类问题将愈演愈烈。牛津人口老化研究所的萨拉·哈珀说,中国可能尝试寻求海外工人, 但大规模外来移民会引发各种问题。美国是为数不多能将众多移民打造成技能劳动力的国家之一。但美国是具有悠久移民史、强大法律且政治机构开放的多种族社会。中国不具备这些特征。 (对比一下美国50年前的劳动力数量,即使中国人口降到10亿,以美国50年前的发展水平,中国会缺乏劳动力吗?看不到中国劳动力长期相对过剩这一前提,难免会得出杞人忧天的结论!) 不解决人口问题,中国就难以实现经济增长。 反之,这些问题又会削弱其增长,遑论对社会构成的严峻挑战。此外,随着增长率逐渐走低,北京必须在购买“枪炮或拐杖”之间做出抉择。中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并不致命,但它会使英雄步履蹒跚。(编译:王会聪) (中国人口规模在快速下降,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只要国家肯把养老保障的欠账补上,中国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下文已经论述的非常清楚了,请外国佬认真学习吧!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合理转化问题研究 http://www.zgrkkx.com/Magazine/Show.aspx?ID=58368 ----- 摘要: ------------------------------------------------------------------------------------------- 文章将欧洲发达国家与中国历经的人口实践进行比较,探讨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的不足,进而提出人口转变的方向及完成与否的判别标准。文章在构建年龄结构转化理论的基础上,严格区分了相对过剩人口与相对适宜人口,指出未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与相对基本完成年龄结构转化过程的发达国家人口状况的区别,从而论证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的日趋合理性。 ----- 英文摘要: --------------------------------------------------------------------------------------- With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changes between the developed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hina,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Wester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ies.Furthermore,the paper has proposed the direction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e criteria of such transition’s completion.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ge-structure transition theory,and helped with strict definitions of both surplus population and appropriate population,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distinction of demographic age-structure between thos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re undergoing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a near completion of such demographic transition.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China’s transition of age structure is moving towards a feasible direction.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392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随笔二十三:《漂流》“养老婚子误”
uvard 2012-4-2 13:19
漂流 青春花年俏, 漂流劲头高; 养老婚子误, 安家立业遥。 --鲍毅
个人分类: 随笔小记|2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里是我的家吗?" ——感受“养老”
热度 1 cathywxy 2012-2-1 20:18
去年我家的病号又多了一位,于是老公通情达理地建议“我们今年回大连过年吧!”也正是在家里过得这个年,我才真正体会到“养老”的深刻含义。 当来到姥姥家,迎接我的不再是那个神采飞扬、专横跋扈的老太太。姥姥躺在病号床上,右半边身体动不了,随着身体的虚弱,性格也不再强势,经常像小孩子一样跟儿女撒娇,所以现在儿女们也更愿意亲近她,把她当小宝宝一样哄着。给姥姥换尿垫的时候,才真正感受到衰老的可怕——完全没有脂肪,只有皮包着骨头,皮肤也很脆弱地容易被擦破。而妈妈则每周奔波于奶奶、姥姥两位需要照顾的老人之间,每日不辞辛苦的做饭、喂饭、清洁、盥洗,同龄的婶婶也是如此。呱呱坠地的婴儿和风烛残年的老人,生命轴的两端同样脆弱,都需要中间强者的照顾与关怀,对于前者,关爱常常是发自天性,而对于后者,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与道德的约束。 前几天大连电视台放的一个纪录片,名字就叫“这里是我的家吗?”,来自于一位住在私人养老院的90岁的老奶奶,每天都盼着儿孙来,儿孙走的时候说会再来看她。她很迷惑地问旁边在同在养老院的另一位老奶奶:“掌柜的,这里是我的家吗?这里真的是我的家吗?”住在这个养老院的老人大多数都有后代,而且儿女不止一个。能看出来,若不是儿女强烈要求,自己又无反抗能力,她们是不会住在这里的。不是因为养老院的照顾不周到,相反,那边的生活很规律,而且生活十分丰富和热闹,只是因为不能住在自己住了多年的老房子,不能每日见到自己熟悉的儿孙的脸庞,她们感到被儿女“遗弃”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点,不仅是指物质给养,更因为老人需要子女精神上的关照。也许像我的奶奶和姥姥这样“居家养老”才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诉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在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不得不面对给父母养老以及自己的养老问题。当我们老到不能照顾自己了,究竟哪里才是最后的归宿,自己的房子?儿孙的家?抑或,养老院?
4078 次阅读|2 个评论
漏船偏遇顶头风:保险公司会破产吗?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1-6 05:48
漏船偏遇顶头风:保险公司会破产吗? 杨学祥 保险只能保小概率事件,即用多数人的资金救助少数突发事件的受害者。保险公司能够盈利,在于投保资金和赔偿资金之差存在余额。在相关灾害频发的特殊时期,保险公司将承受巨大损失,甚至频临破产。 把保险推广到公民福利,变为医疗和养老的必然事件保障,其资金来源本身就失去了保障,如果国家财政无力填补其亏空,保险公司也不能做无米之炊。 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时期,这将加剧保险业的危机和风险。 保险公司会下岗吗? 附件: 大陆养老保险困局 (2011-11-04 16:34:19) 转载 □ 记者 熊剑锋 二十年后,你退休的时候,能不能领到养老金,会不会打折?欠发达地区已出现社保缺口,怎么来弥补?国家养 老基金会不会最终难以为继? 这种担心情绪已经不是个例,发源于19世纪末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之手的社会保险制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质 疑。 近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世界知名媒体不约而同向养老保险制度开火,直指其为庞氏骗局或老鼠会 ,而欧洲高福利模式更是被指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早在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将社保斥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庞氏骗局”。 所谓的庞氏骗局,实际上就是借新钱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 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那么,中国的社保体系尤其是养老保险的情况如何呢? 脆弱的资金链 中国大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不同的群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城镇有工作的居民,对应的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2010年底参保职工已达2.57亿。 第二部分是农民对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0年底参保人数达1.43亿。第三部分则是从今年6月14 日开始实施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应的是居住在城镇的非从业居民,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全覆 盖。 而其中又以第一部分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付的主体。 城镇职工保险始于1991年,当年开始进行养老社会统筹的试点。1997年,中国接受了世界银行的建议,决定建立养老 保险多支柱模式,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但是这套体系运营十余年来,开始引发公众广泛质疑。其最大问题在于财务上无法做到平衡,换言之,其资金链 条非常脆弱。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是由单位负担缴费,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积累账户则由职工 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 但由于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一直处于空 账运行的状态。 目前学者对空账的规模估算不一,有的学者估算值为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实际空账数目远 远大于这个数字。 根据人保部提供的数据,到2025年大陆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另外世界银行估算,从2001年起到 2075年,大陆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 因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年轻人养老人的现收现付制度,也就是说,所有参保者缴纳的资金在当期就已经 全部花光,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对于参保者来说,其个人账户上所显示的金额只是一个数字,实际上并 不存在。 2010年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其中征缴收 入11110亿元,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 如果刨去财政补贴,实际上养老保险只能做到收支平衡。但是从地方层面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养老保险资金链条 的脆弱和困窘。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地方财政对养老基金的补助超过20亿元的有辽宁、吉林、黑龙江、 上海、江苏、湖北和湖南等7个省市,其中上海市高达107亿元。 2001年起东北三省试点做实个人账户的实践也开始被证明难续。首先是个人账户做实时屡次遭遇缩水。个人账户 本是按每月工资的11%扣缴累积而成,辽宁是按8%进行财政做实,黑龙江和吉林只做实至5%,其余后续试点省份甚至 只做实了3%。 其次,更为离奇的是,在经过“做实”个人账户整整10年后,辽宁作为此项改革的首个试点省份,目前全省养老 金缺口接近200亿元,最后不得不再次挪用个人账户。 这种脆弱的平衡还是建立在养老保险低覆盖率和低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城镇人 口超过了6.6亿人,而现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仅为2.6亿人,农村新农保的覆盖面则更低,仅为1.43亿人左 右。一旦养老保险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其承受的支付压力将越来越大。 而养老金保障水平过低的表现之一就是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下降。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一个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相当 于社会平均工资多少的比例。 1995年主管部门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应为60%左右,这一水平才能保证必要的生活支出。如 果低于这个水平,许多人退休后将会陷入相对贫困。但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金对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已经从 1997年的76%下降到了2009年的47%。 消失的“下家” 这种现收现付制度在赡养比稳定时还可以勉强维持,赡养比是指20到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 例值,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内赡养比稳定在3:1,即三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年人。而一旦出现老龄化趋势加速,现有的 平衡关系必然会被打破。 财经作家端宏斌认为,所谓的社会保险其实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即下家交了钱给上家用,必须要找到更多的 下家,整套系统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就会崩溃。但现在的问题是,交钱下家越来越少,而用钱的上家却越来越多。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此前透露,中国老年人口以每年3.2%的速度增加,而退休人员每年以6% 的速度递增,每年增加三百多万退休人员,亦即养老金的领取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陆60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国总人口数13.26%,为1.78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 过亿的国家。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估计,60岁以上老年人到2015年将突破2亿,2030年前后,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 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 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 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这种老龄化的趋势带来此消彼长的压迫效应,一方面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日益减少;另外一方面领取养老保险的 人数越来越多。 有学者称,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负赡养率”的状况,即一个6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赡养1个60岁以上的老人。果真 如此,“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模式必定难以为继。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参保者成为自己的下家:提高退休年龄。今年年初,人保部就已经传出开始研究推迟退休年龄 ,而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上海已经开始推行“柔性推迟退休年龄”。 这个政策一箭双雕:在预期寿命稳定的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实际上相当于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工作和缴纳 养老金的时间和数额,即:缴纳更多的养老金,领取更少的养老金。 一些经济学家还寻找了另类“下家”:国有资产划拨以及财政补贴等。如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就建议将庞大的国有 资产转化为社保体系的资金,以及将土地出让金收入也纳入社保体系。另外,加大财政对社保体系的补贴力度。 中国政府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2010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但也占 全国财政支出的2.2%。资料显示,目前德国的退休金占GDP的10.3%,美国养老金占GDP的9.4%,日本养老金占GDP的 20%以上,而中国养老金只占GDP的4.3%。 如今,财政补贴的力度,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一,地方财政面临债务危机;其二,随着人口红利拐点来临, 经济和税收高增长恐将结束。 亏本买卖 很多人没有想到,即使养老保险制度不崩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参加养老保险也是一个亏本买卖。 退休后参保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余额。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以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 加1%,个人账户的余额发放男女不同,女性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男性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 2011年4月,针对一篇题为《养老保险不划算》的网帖,深圳社保局新闻发言人专门出面回应,称其说法不专业 也不负责任,并举例说明:假设一普通员工按最低月薪1320元一年缴交3324元,30年只缴纳了9.9万元;而30年后, 每年拿回1.2万元,10年共拿回12万元。 但问题是,如果这名员工每年将3324元存入银行,连续存入30年,即使按照最低的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3.5%计算 ,30年后获得的收入可达17.1万元, 在现有养老保险计发体系下,参保者收入越高越吃亏。如果计缴工资为5000元,在深圳年缴纳养老金12600元, 30年共计缴纳37.8万元。其中个人账户为14.4万元,公共账户上的资金为23.4万元。60岁退休时,参保者每月可以从 个人账户上支取1035(14.4万/139个月)元,从公共账户上支取800元,总计1836元。全年拿回2.203万元,10年总共 拿回22.03万元。 即使活到80岁,他获得的养老金不到44万元。但是他所缴纳的养老金本金加利息到60岁就可达66万元。如果按平 均寿命74岁计算,他拿回的养老金才30.9万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养老基金的计发方式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同时,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由于 只能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极低,长期收益率停留在2%左右,远远低于CPI的膨胀水平。 此外,由于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社保制度不得不给其最低的利息率(按银行一年期利息计息),因为计息越高,制度 的负债就越大。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缴费高达工资的8%,这样一笔长达40-60年的长期资金,制度却给个人短期利息 ,极大地损害了个人利益。 上述情况还完全没有考虑到工资增长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参保者工资增长的因素,那么养老保险中获得的收益和 自行储蓄收益之间的差距会更大。 有专家计算,在当前制度下,如果一个人缴费30年,假定其工资增长为8%,按照全额工资缴费,那么30年后,他 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35.4%。这么低的替代率怎么能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 人的消费习惯与生活 方式,一旦养成往往具有刚性。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1年第31期,总416期 更多内容欢迎订阅凤凰周刊官方网站 http://www.ifengweekly.c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d1450102dvz0.html?tj=1 美国媒体于2010年12月19日发表文章,盘点2010年在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文章指出,2010年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26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0亿美元,创下近40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止至2010年11月30日,全球共有25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而考虑到海地等国家仍在灾难的笼罩之中,这一数字在年底必将突破26万大关。在2009年,全球因自然灾害而丧生的人数仅为1.5万,尚不到今年的十分之一。2010年造成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分别是海地大地震、俄罗斯大火和巴基斯坦洪水,发生在智利、土耳其和中国的地震和泥石流也使这些国家蒙受巨大损失。此外,印度尼西亚火山连续爆发、席卷整个东南亚的台风“鲇鱼”都是往年极少见到的大型灾难。这些灾害共造成了22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比整个香港的经济总和还要多 。 据联合国提供的数字,2008年全球有23.6万人在300多起自然灾害中丧生,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中仅次于印度洋海啸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其中纳尔吉斯飓风在缅甸造成了13.8万人的死亡,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8.7万人死亡,这两场灾害的死亡人数就占全年因灾总死亡人数的93%。2008年全球受灾人口有2.13亿,其中中国冰冻灾害受灾人口7700万人,四川地震受灾4600万人。2008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是1810亿美元,其中中国四川地震造成的损失850亿美元,就占了约一半。居第二位的是艾克飓风在美国造成的315亿美元损失。中国南方冰冻灾害造成了210亿美元损失居第三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是多灾且因灾遭受损失最严重的国家。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级别六级。面对自然灾害,早预警、早行动已经成为全球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概念 。 世界知名再保险公司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2009年12月29日发布公报说,2009年全球大型自然灾害虽有所减少,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也显著下降,但自然灾害的总量却有所上升,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公报显示,2009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约为500亿美元,仅为上年的四分之一。其中,全球保险行业需赔偿220亿美元,相比上年的500亿美元大幅下降。由于大型自然灾害数量减少,相比2008年22万人死于自然灾害的庞大数字,2009年天灾造成的死亡总人数为1万人左右,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是9月份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附近海域的地震,有近1200人死亡 。 国内外气象专家有意或无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气候循环:拉马德雷现象,正是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导致世界极端天气频发。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强震、严重低温冻害、异常旱涝、强风海啸、流感爆发时空有序发生,形成灾害链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970 为污染企业保险损害公众利益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4-5-22 为污染企业保险损害公众利益                    杨学祥 1.宁波尘肺病工人索赔难 被拖死前要把官司打到底。 http://news.tom.com 2004年05月21日 11时55分 来源:光明网-新京报。 http://news.tom.com/1002/3291/2004521-926254.html   47岁的陈其伦是宁波市万名蔺草席产业工人之一,同时也是一名尘肺病人。1997年,陈其伦 从老家重庆忠县来到宁波,在该市鄞州区高桥镇云达蔺草制品厂打工,从事“拔草”工序,该厂的 草席成品主要销往日本。在宁波有200多名和他一样的尘肺病人,仅他的老家重庆忠县就有70多名 在宁波从事这一职业的同乡被查出患有这种“经常使人感到胸口胀痛,气喘并呼吸困难”的慢性职 业病。自从2002年后被确诊患上尘肺病以来,陈其伦就一直奔波于宁波市、浙江省各部门之间, 以期讨到应属于自己的公平,但索赔道路的诸多艰辛是他事前难以预料的。    一个说法是,这些企业之所以采取“先拖再调解”的办法有保险公司在其背后授意。陈其伦的老板 云达蔺草制品厂厂长吴云达证实,在他们与陈其伦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工厂接到过保险公司的电 话,要求先将陈其伦的肺结核病看好了再提及工伤评级的事,工厂的律师随后就给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会写了材料,要求重新鉴定工伤等级。   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支公司副总经理李冲飞指出,“因为要涉及赔 付,我们跟他们(工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鉴定委员会)之间都还是有沟通的。”李冲飞提 供了一组数据,从2002年到现在,已经解决了三四十起的赔付问题,赔付了600万元左右,保险公 司大约亏了100万元,他觉得这是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的”,但如果按照正常的裁决来赔,肯定 是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的。李冲飞强调“保险公司和企业也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大家都希望能够少 赔一点,我们按照法律程序走是没有问题的。”   目前技术条件尘肺病难以遏制。其实,在陈其伦等人发现尘肺病之前,宁波市从事蔺草行业的 工人中已经发现了尘肺病的存在,只不过当时没有上升到职业病的认识高度。   宁波市卫生局王仁元副局长的印象里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发现了蔺草加工行业中的尘肺病,当 时卫生防疫站还与日本就此进行了合作课题研究。“但是,由于当时卫生部门对这一块的监督缺乏 法律依据,对企业生产环境并不能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   目前,鄞州区已成立了蔺草行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据小组办公室成员马磊介绍,小组成立 后,督促了企业进行通风除尘设备改造,去年一年整个鄞州区各企业共投资1400万元,其中政府 补贴200万元。   但到目前蔺草加工职业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今年5月11日,宁波市委机关报《宁波日报》及 其旗下的《东南商报》刊登了这样一组数字:“市卫生局近日公布的一项专题调查结果表明,我市 蔺草加工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堪忧……目前我市有蔺草企业361家……这次调查涉及171家企业,监 测作业场所粉尘作业点1007个,合格210个,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已达100%,但离岗体检率只有 31.02%,171家企业完成职业健康检查9129人,患有尘肺病的有163人。”   宁波市卫生局副局长王仁元介绍,现在“拔草工”工作环境里的粉尘浓度几何数已由两年前的 每立方米31.05mg下降到7.61mg,但工人易患尘肺病的隐患依旧。   “应该承认的事实是,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编织蔺草席还远远无法将粉尘浓度降低到每立方米 不到1mg国家标准。”王仁元说,只有从源头上减少尘肺病的发生,才能减少陈其伦这样的劳动争 议的出现。   就在记者即将结束采访前,尘肺病人依然奔波在维权之路上。莫前生、郭一香夫妇俩擦着夺眶 的眼泪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在孩子身上,但“实在不知道能将孩子抚养到什么程 度”。 2.评论   为什么国外的污染企业大量移居中国?关键在于中国的劳动保护法律不健全,受害劳动者得 不到起码的法律保障。保险公司为污染企业保险,为污染企业逃避责任出谋划策,直接损害了公众 的利益。保险公司在污染企业保险上亏损经营,也直接损害其他投保人的利益, 谁为保险公司保 险?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3150.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01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将要遭遇住房的困扰
热度 40 chenfap 2011-10-9 11:25
我将要遭遇住房的困扰 前些日子我正在‘一门心事’地赶着写《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的书稿,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可是,窗外还是发生了事,而且这事使我将要遭遇住房的困扰,不仅要影响我和我老伴的生活和健康,也会增加我写书的困难,影响写书的质量和进度。 我先来介绍一下我和我的老伴以及我们住房的情况。我已 85 岁,退休了 20 年,老伴 83 岁,退休了 19 年,她也是大连理工大学的退休教授。老伴患帕金森病,已晚期,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也因中枢神经损伤,活动不便,生活只能半自理,为避免摔跤,外出需人陪伴照料。我们一儿一女都不在身边,他们各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工作都很忙,除了每年各回来看望我们一、二次外,平时不可能依靠他们来照料我们两个老人的生活。我们雇了两个保姆,一个全天(包括晚间)照料老伴,一个白天做家务。我们的住房在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西门外凌水路北侧,是大工于 1998-1999 年为教师建造的住宅,建成后即作为房改房卖给教师。这处住宅共 10 栋,约有 400 多套房间,住有 400 多户人家,已形成一个小区。这个小区户主大部分是大工的退休教师,年龄大都在 60 、 70 、 80 以上。住房面积多为 95 平方米左右,我的住房面积也是 95 平方米。 我们这个小区的位置、环境都不错,颇适宜养老。我们小区距大工西门很近,,约 400 米左右,后面与大工学生宿舍相邻,几分钟学生就可来到我家。这两年承大工物理系 2008 级几位同学对我大力帮助,他们用轮椅推我去图书馆找文献资料,我写稿的电脑坏了,打个电话,他们即刻就来到我家帮我修理;缺乏他们的帮助,我的书稿是很难顺利完成的。我们小区的南面有一排房屋,面临凌水路,这排房屋中的一栋是凌水医院,原是乡镇级医院,患小病时,我们多在此医治,或者在市内大医院看病、拿药,在凌水医院注射、点滴。由于离凌水路很近,叫出租车很容易,去市内大医院看病也还算方便。我和老伴常患病,须要及时医治,由于有上述条件,使得我们治病效果都较好。小区附近有菜市场和小型超市,购买食品和日用品也还算方便。这样,我的身心才能比较安定,才有余力从事写书著作。 9 月 30 日在我们小区贴出了征收凌水街道中心区一带(包括我们小区)房屋的通知,在事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此通知,住在小区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感到突然、意外、难以接受。通知说,拆迁 3 年后可回迁,这三年内,“自行安排住处”。房屋被征收和被拆迁必然会对我们的生活条件、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不利于老年人养老,更妨碍老年人发挥余热。这两天我想了一下如何自行安排住处?已感到困难重重。下面只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和老伴的困难。 首先,迁离和回迁就要搬两次家,我有五大书架书籍,加上衣服杂物,装箱、打包就够忙的了。 2000 年从旧住房搬到现住房,清理书籍、衣服、杂物,装箱、打包差不多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我手脚不灵活,手不能提重,脚不能下蹲,固然装箱、打包工作可请保姆做,但清理分装之事还得要我亲自去做。在这一段时间,我就得要停止写书。 “自行安排住处”,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租房,二是买房。租房或买房都有许多困难,这次就不谈了。无论是租是卖,大工附近的房源很少,得要到远离大工的地方去找。若到那些地方居住,学生用轮椅推我去大工图书馆找文献资料,就会困难重重,实现的可能性就要减少许多。这必然增加我写书的困难,影响写书的质量和进度。 我们现在所住小区隔壁就是凌水医院,“自行安排住处”,几乎不可能找到这样的条件。老伴和我都已风烛残年,现在我们有小病就及时医治,籍以维持健康。若住处附近没有医院,由于看病难,患小病就可能不及时医治,而拖成大病;有可能等到回迁时,我俩已经不在人世了。至少这肯定要影响我和我老伴的生活和健康。 我始终不明白我们小区的房屋为何要被征收和被拆迁?通知上说: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彻底解决旧区房屋安全隐患及落实市委市政府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区校一体化发展战略’说得太原则,与征收和拆迁我们小区的房屋有何具体联系?我搞不清楚。谈到‘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我的亲身感受,显然还不如不拆迁。至于‘彻底解决旧区房屋安全隐患’,凌水街道中心区一带的房屋大多是 1995 年以后建造的,这一带原是农村,凌水路一带应是才建造 10 余年的新市区,不是老市区。我们所居住的房屋,由于是大工自己设计,自己管理施工,建造得特别坚固,估计现在建造此种房的市价约需每平方米 2.5 万元。通知说,不回迁的补赏费是每平方米 1 万元;这就意味着,待建新房的建造价大约每平方米 1 万元左右,其坚固程度能比得上我们现住房吗?还谈何“解决安全隐患”?
7360 次阅读|33 个评论
谁来给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热度 15 rczeng 2011-7-1 21:54
80多岁的伯伯去世5天了,弥留之际未层留下一句话。伯母已去世半个世纪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在小时候夭折了。孤苦的他瘫痪已经一年多了,唯一的女儿在农村也自身难保。伯伯一直以来与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瘫痪之前一直独门独户、生活自理,自己做饭吃,自己种田种菜。瘫痪后,70多岁的爸爸妈妈尽管身体不好,却主动承担了照顾义务。我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三位老人,成了空巢。他临走前我爸爸刚好在菜地里。而我正在与弟弟通电话,探讨他的窘境和如何延长老人的寿命和有尊严的活着。刚刚放下电话,噩耗就传来。身为村干部的弟还在城里兼职,对农村现状和相关政策很了解。政府对农村老人无能为力,这类孤寡老人太多了。 每次接家里打来的电话之前,总是很紧张,总是担心接到伯伯离世的消息。每次出国之前,总是嘱咐家人和朋友,如果伯伯离世,如何应对。今年过年返青前给老人告别的时候,老人坐在椅子上紧握着我的手。或许知道来日不长,或许预感到从此天各一方。他期盼着看着我,说道:“荣昌,靠你了”! 由弟弟亲自操办伯伯的丧事,在堂姐、我弟妹们和亲朋戚友的努力下,伯伯的丧事还办得比较体面。堂姐和爸爸妈妈很满意。 家里还有一个单身的年过六旬的叔叔,他如果生病,谁来领他看病,照顾他的起居? 侄儿侄女没有法定的赡养义务。只有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尽力而为。如果没有侄儿侄女,农村老人们的命运又如何? 目前,在湖南农村丧葬费用一般在2万左右,老人们如何积攒如此多去天国的买路钱?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老年人达1.78亿。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预计到 2018年,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 “我国农村老年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0.6%上升到1990年的26.3%、2000年的36.09%、 2010年的49.68%。进城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也就是说年轻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农村成了老弱病残的基地。比如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表数据,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8.7%、8.12%、9.55%; 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城市、镇、农村分别为12.3%、11.7%、13.7%。换句话说,农村生育率高,但生产出的人口却帮城市人口去养老去了,导致 农村老人老无所养!”(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73/1/584258.shtml) 谁来给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6514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抗战老兵要养老金 官方要其去台湾找国民党
jefei 2011-1-23 12:17
抗战老兵要养老金 官方要其去台湾找国民党 2011-01-23 11:07:21 来源: 羊城晚报 (广州)  跟贴 348 条 手机看新闻 前言:为国效力本不分地点、不分职业,只要是为国效力,都应该被记录、被尊敬、被传唱。如果当年抗战还要先站好队,那又有多少人敢抗战?退一万步讲,就是不是抗战老兵,一个九十岁的老人,难道不该得到养老金吗? 核心提示: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七十多年后,杨养正一直被视为“八百壮士”的最后一位。2005年,杨根奎看到杨养正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报道。杨养正获得的认同,让杨根奎欣慰。他尝试着找到金堂县相关部门,但他得到的答复是:“那你只有去台湾找国民党给你落实政策。” 团长,我给你敬礼了 杨根奎 他,曾经在四行仓库作为敢死队长,血战沙场;他,曾经在日本战俘营作为苦力,死里逃生;他,曾经在“文革”时期作为“黑五类”,受尽折磨;他,作为一代抗战老兵,至今生活贫困…… 是否该为老兵当年紧握钢枪的手,换上一束康乃馨? 突然出现的壮士 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七十多年后,杨养正一直被视为“八百壮士”的最后一位。 杨养正病逝前的12天,2010年12月4日,一位90岁的老人悄然来到建川博物馆。在淞沪会战的展厅里,他抢过讲解员的话锋:“我当时就是守四行的。”接着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时与日军肉搏的细节:“我抓起一把手枪,腰杆上别4颗手榴弹,带了40多个人冲了出去。有个鬼子兵端着刺刀长枪朝我刺来,我头一偏,刺刀在左额头上挑开一道血口子,我甩枪把他给撂翻……” 老人浓重的四川口音,让73年前那场著名战斗,重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老人自称杨根奎,90岁,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老兵。闻讯赶来的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为证实老人的身份,故意将谢晋元遇刺的地点说成在操场上,老人马上纠正:“不是在操场上。” “中国壮士1931-1945”群雕广场,他找到谢晋元的雕像,摘下手套,脱帽,立正,敬礼:“团长,部下杨根奎,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抗战(战斗)结束,退入英租界。我给您敬礼了。”在蒋中正的雕像前,老人深深鞠躬之后,肃然立正:“蒋委员长,部下杨根奎给您敬礼了……”随后,他又给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雕像依次敬礼。 在“中国老兵手印广场”,老人留下了右手的手印。他说,他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峥嵘岁月》,简直不敢相信真有纪念正面战场抗战的博物馆,于是让侄儿带他来这里。他掏出一个小木盒,推开盖子,里面是三枚铜质证章:“抗战胜利章”(编号6716),“中训团军真蓉荣誉章军官证No.191”和一枚上有“24中队3909”字样的证章。“我要在淞沪会战的展厅里,把这三枚证章捐赠给建川博物馆。”杨根奎说。 杨根奎,这位“最后之后”的“八百壮士”,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八百壮士” 1921年3月,杨根奎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白果场(现白果镇)红庙村的一户三代铁匠的贫苦家庭。1936年农历正月三十在什邡参军。入伍前,名叫“杨耀辉”,入伍后改名“杨根奎”。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部队奉命开赴上海,部署于苏州河沿岸。10月26日,谢晋元副团长率领524团第一营接管四行仓库,掩护部队撤退。此时,杨根奎已升任第一营第二连第一排中尉排长。他清楚记得当年谢晋元的讲话:“我们坚守四行仓库,死守四行仓库,是牵制日军,掩护撤退,四行是我们的坟墓!” 将近800人的加强营,经淞沪会战的消耗,减员严重。杨根奎说,那时保卫四行仓库的总人数为397人。为迷惑日军,中国军队用“524团”代替“第一营”,对外号称“八百壮士”。 谢晋元将一连部署在四行仓库右翼,三连在左翼,二连在中央负责外围守备。杨根奎所在的二连三个排摆成三角形,打退敌人从左中右三个方向的疯狂进攻。此时,为后人熟知的“最后的八百壮士”杨养正,当时叫杨得馀,任524团一营一连一排排长,他正带着一个排,约30人,守在四行仓库旁一幢三层高的砖瓦房中。 突围敢死队 四行仓库临近公共租界,日军不敢用海军炮火攻击,也不敢像在其他地方那样使用芥子毒气。于是,日军调来骑兵冲锋。杨根奎指挥机枪集中火力先打马。落马的骑兵步履蹒跚,成了捷克式机枪的活靶子。 日军的进攻非常猛烈。杨根奎回忆:“我们排的一个机枪手,被日军机枪击中,是连续中弹,整个人都被打穿了。正面的枪眼很小,背后却穿出碗口个洞,瞬间就倒地了。” 29日,外籍人士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日军指挥官松井石根也表示同意并保证中国守军撤退。10月31日午夜至11月1日凌晨,谢晋元带领376人分批通过新垃圾桥撤入公共租界。杨根奎的二连一排40人,作为突围敢死队,每人一支手枪,四颗手榴弹。按照预先部署, 部队用重机枪掩护杨根奎的敢死队。敢死队占据有利地形后,再掩护其他人撤退。英国人的重机枪也开了火。在这次战斗中,约有10人负伤,杨根奎左额头上被日军刺刀挑开一道口子,左手腕骨折。而杨养正被弹片夺去了左眼。凌晨2时,所有守军均完成撤退。 壮士沦为战俘 此时,松井石根反悔了,威胁英国方面,如果让谢晋元部离开,就要入侵租界。于是,谢晋元部被英军没收武器并限制自由,沦为“国际俘虏”,送至意大利防区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此时,蒋中正晋升了所有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军人的军衔(各晋一级),杨根奎也被晋升为上尉连长。在“孤军营”中被羁押三年后,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谢晋元被刺杀身亡。“八百壮士”无限悲痛,决定铸造谢团长纪念像章。杨根奎说:“这枚谢晋元纪念章,孤军营每人一枚。后来它就是我们‘八百壮士’的身份证明。”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随即占领了上海公共租界,“八百壮士”沦为日军的俘虏。他们分别被遣送至杭州、孝陵卫及光华门(南京)做苦役。杨根奎和杨养正都被送往南京老虎桥监狱拘押,一个月后又被送往芜湖裕溪口抬煤炭。杨根奎说:“那里既有国民军也有新四军,还有一些老百姓。” 裕溪口煤矿的俘虏生活非常艰苦。在那里,吃不饱、穿不暖、劳动强度高,战俘病了就埋在煤堆里烧死。杨根奎所在的战俘第二中队的中队长,是新四军的一个连长,他告诉杨根奎,附近不远就有新四军活动。杨根奎决定策划一个越狱方案:战俘们以削尖的竹竿作为武器,兵分三路,相互掩护,偷袭日本人的据点,抢夺武器,集体突围。但越狱前一天,日军突然将战俘集中起来,周围架起机枪。杨根奎被单独抓到炮楼上吊了起来。 越狱越狱再越狱 “几十个日本宪兵轮番打我耳光,脸肿得像馒头,鼻血长流,还有刺刀逼着,骂我大大的坏。”杨根奎说,宪兵队长单独审讯,问我为什么要逃跑?我想,大不了一死,也就毫无顾忌地声讨战俘营的非人生活。宪兵队长听了勃然大怒,却把火发到煤矿经理田中身上。之后,战俘们的日子略微改善,我休养几天后,又开始劳动。 第二次越狱发生在半个多月之后。发起此次越狱的是524团的机枪连连长雷雄。收工返回战俘营的途中,经过一段没有铁丝网封闭的铁路时,突然有人喊“快跑”。杨根奎将他前面的满洲兵打晕,夺了三八步枪撒腿就跑。但他发现枪里居然没有子弹。后面有炮楼上的机枪扫射,逃跑的人相继倒下。杨根奎扔掉枪,趴下躲避子弹。等到枪声停止,已没了再逃的机会,只得回到了战俘营。 晚上点名,日军认为他上次被打得半死,这次估计没有胆量再跑,也就没有追究。这次成功逃脱的人中,就有杨养正。杨养正得到附近新四军的救助,辗转回到重庆。 不久,杨根奎等被送到南京浦口煤矿,管他们的工头正是在524团当过传令兵的谢友杰,他在淞沪会战初就离开部队回了家,他答应帮助杨根奎逃出去。一天,南京遭到盟军和中国空军的联合轰炸,炸坏了长江上两艘渡船中的一艘。为了抢运煤炭,日军要战俘通宵加班。天全黑了的时候,谢友杰来找到杨根奎,说:“给你们准备好了。”这次准备逃跑的四人是:杨根奎、第二连连长邓英、第二排排长曾国良和其他部队的一名勤务兵张铁久。四人藏在谢友杰两口子睡觉的大床下面。大床下面挖了坑,周围的床单垂下。 谢晋元纪念章的荣耀 日军发现少了人,便四下搜查。待到日军走远,四人便爬了出来,吃过香喷喷的蛋炒饭,谢友杰发给每个人好几百元汪精卫伪政府的“储备票”,给杨根奎一个战俘工头专用的袖章,让他们出去后到浦口坐火车前往石泉县,找游击司令部。 四个人越过铁丝网,一路跑到浦口火车站。因为杨根奎会一点简单的日语,邓英便安排杨根奎去买了车票。检票上车都没有发生意外,车行至石泉县,上来个汪精卫的和平军盘查。和平军问杨根奎为什么带着战俘工头的袖标却要去石泉县。杨根奎谎称姑妈嫁到这里,他去投亲的。临走时,这个和平军士兵还提醒杨根奎“附近有新四军活动,注意安全”。 逃出沦陷区之后,杨根奎四人但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拿出“谢晋元纪念章”到沿途的部队、各级政府亮明“八百壮士”的身份,就一定会受到盛情款待和慷慨资助。 1945年8月10日,投奔安徽立煌(今金寨县)第十战区的杨根奎听到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次日,第十战区政治部给杨根奎签发了差假证(相当于通行证),每人一套新军服和几百元路费,资助他们回重庆。行至河南南阳,杨根奎遇到原川军29军副军长、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孙震。孙震告诉杨根奎,不用去重庆了,国民政府要还都南京的。杨根奎想,抗战都结束了,还是回家吧。他给家里写了封信,寄了张照片。当初一同逃出战俘营的另三人则留在孙震处效力。胡宗南得知杨根奎是当年的“八百壮士”,便亲自给他签发差假证,还发了路费5万元。杨根奎花了2万多元买了一匹布,算是衣锦还乡了。 噩梦般的日子 杨根奎回到四川金堂白果场的家里,不久就订婚了。昔日的打铁营生已经难以度日,他到了成都,被录取入成都军官大队24中队。之后,又在奉节遇到了原88师师长、时任16兵团司令的孙元良,被任命为127师中校侦察队长,后又任命他为124军223师少将副师长,赴四川新繁上任。此时已是1949年12月。124军军长吴峻人借故未予认可。无奈之下,杨根奎又回到了白果场的家里,随即听说124军起义了。 家乡金堂县白果场,杨根奎用旧名字“杨耀辉”过起了昔日的铁匠生活。同村人只知道他当过国民党兵,无人知晓他的军官身份、“八百壮士”的身份。尽管如此,在“四清运动”中,他还是被划为“五类分子”。杨根奎将珍藏多年的“谢晋元纪念章”带到高板区派出所,欲证明自己虽是国军编制,却是抗战军人,从未打过内战。但此举却给他招来更大的祸患,纪念章被当场没收,人被当即关押,赶了二十多里路到派出所送饭的大儿子也被拒之门外。 “文革”中,杨根奎和当地的旧保长、地主一起成为时常当众表演“跪瓦砾”、“跪高板凳”的“老运动员”。杨根奎回忆起“文革”那段和裕溪口战俘营一样的噩梦日子时说:“当时最恼火(痛苦)的是,(造反派)问你‘坐快车’还是‘坐慢车’。‘坐快车’,就是让你躺在地上,拉着你的腿往前跑,背就在坑洼的地上磨,磨出血;‘坐慢车’,就是慢慢拉着走。残忍得很啊!” “一无所有” 在“打倒国民党的残渣余孽”、“把国民党的伪军官杨耀辉抓出来”的口号声中,杨根奎明白,仅仅暴露了国民党士兵身份,尚且如此,一旦暴露了自己的军官身份,不用说“223师少将副师长”,哪怕是连长排长,他也将死无葬身之地。这位隐藏着昔日英勇故事和英雄身份的壮士,默默忍受着一次又一次非人的折磨。 更加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发生了。杨根奎所在大队的书记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杨根奎的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杨根奎身着国军中尉排长军服,腰里别着两支手枪。面对“罪证”,身处绝境的杨根奎一口咬定照片上的年轻人不是自己。幸运的是,他只在当地使用的名字“杨耀辉”,在国军档案中始终没能查到记录,加之多年磨难让杨根奎过早地苍老,最终让他躲过了更为残酷的迫害。 在那段苦难而漫长的岁月中,“杨根奎”三个字,曾经成为这位“杨耀辉”最恐惧的噩梦。这让人想起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上曾担任警卫营长的赵振英,在那个扭曲的年代里,自己也觉得那是一段“不光彩的历史”,而不敢提及、羞于提及。 待到那场全民族的噩梦逐渐醒来后,家人和邻居才渐渐从杨根奎的口中听到“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些昔日无比陌生的故事。杨根奎如今不必再隐姓埋名,可以自豪地讲述他的抗战故事了。但当被问及这些年来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时,回答竟是“一无所有”。 “我是为祖国而抗日的啊!” 九十高龄的杨根奎,没有医疗保障,没有退休金。老人有8个子女,目前和小儿子一起居住。全家有六七亩地,以种地和外出打工为生。2005年,杨根奎看到杨养正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的报道。杨养正获得的认同,让杨根奎欣慰。他尝试着找到金堂县相关部门,但他得到的答复是:“那你只有去台湾找国民党给你落实政策。”讲到这些,老人颤抖的声音中,有一丝无奈、一丝酸楚:“我是为祖国而抗日的啊!” 在讲述他的经历的时候,老人的假牙不时松落,他边扶正边满怀歉意地告诉我们:“这个假牙是六七年前在成都配的,不好用了,舍不得配,一直没买新的。”“还有我这眼睛,右眼已经几乎看不见东西了,这是守四行仓库时被日军使用的催泪弹熏的,老了又有白内障。”如今,杨根奎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回当年被没收的那枚“谢晋元纪念章”。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曾引用父亲当年形容二战老兵们心境的话说:“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老兵在慢慢凋零,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永不凋零。该为老兵当年紧握钢枪的手,换上一束康乃馨了!
个人分类: 新闻评论转载|1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育儿经3——经验的经,心病如何治
yue 2010-9-22 00:19
这次的育儿经,不写我的孩子,而是写我的父母。 理由是,老人就像孩子一样。把孩子当宝贝,把老人当孩子。 这样说,虽然有点悖逆。 1 暑假为什么要探望父母 原来不打算回去。有一天,我带孩子在公园玩。他让我到一个模仿自行车的器械上活动,我不小心滑下来,小腿骨头碰在一个铁片上。 那种剧痛让我感到眼前发暗,天旋地转,虽然碰撞是小腿,但是全身都感觉疼痛。后来还感到恶心想呕吐。 两个月后那个地方可以摸到骨头高了许多。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病痛真可怜,父母年龄老了,今年病痛较多,或许父母就是这样的痛苦,甚至比这还厉害。道理是一样的。 我当时决定,必须尽快回老家。 2 心病如何治 父母生病,重要根源是心病。我回去第二天病越来越厉害。母亲也整夜睡不成觉。 已经到了让我绝望的地步,我整夜睡不着,已经在等待结果。 从农村赶到县城,做了心电图,倒也没有发现大问题。找了中医大夫,他说没有什么病,让停用了许多药,然后开了中药。 我妈吃了中药,开始睡觉,此前她根本不能睡觉,而且本来就睡眠极其不好。 她睡了几个好觉,发现病情大大好转。 我马上醒悟了一条道理,她的病是心病,导致睡眠不好,睡眠一不好,心脏就不好,神经系统就不好。 对于心病有时没有办法根除社会根源,但是可以直接治疗身体的疾病。 办法就是安神。她的 病是劳心,治疗的办法是让她歇心 。而歇心的办法是安神,睡个好觉。 俗语说, 不求仙方觅睡方 。 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遇到好医生是很难的。首先医生本身医术如何,其次,医德如何。这都是很难确定的。 我所遇到的这个医生,他的女儿是清华的研究生,他的智商应该是不错的。 3 中国有好外科,没有好内科 这是相对的说法。没有好内科,是说,社会不重视疾病预防。 有好外科,是讽刺,是说,疾病刚发生的时候,应该看内科,但是人们不重视,没有在这个阶段把病看好,最后只能看外科,挨刀。 4 年轻人不孝敬老人,往往是老人有问题。 这一条可能只适用个别情况。 有个老人,儿女孝顺,但是他喜欢捡垃圾,还捡人家扔在外面的剩饭。把捡到的馒头晒干。 捡东西本来是美德,无可厚非,但是这个老人不讲卫生,这就不对了。本来老年人不上班,更应该好好讲卫生,因为时间相对充裕。 这个老人十分不讲卫生,伤透了孩子们的心。这种情况,我现在思考,应该是老人的责任。 老年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学什么呢?不是学所谓革命思想,而是学习更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是影响老年人和年轻人关系的重要原因。固然要提倡年轻人悦纳老年人,但是也应该提倡老年人不断进步。因为这样做对老年人本身也是好的。
个人分类: 生活 THE EDN|30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第一骗局——养老保险制度
tree1004 2010-8-30 20:21
  养老保险制度   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讨论此事:   1) 一名专家甚至用了社会养老保险,这是一个有预谋的骗局这样的句子。   2) 因为养老保险需要连续交15年才能有效, 即等到65岁之后,每个月才可领取那么一点定额退休金,直到你的死期来临。   3) 现在是全球经济时代,大家的工作变动都很频繁,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在同一地点连续不断地缴纳15年,于是剩下的都被当地政府吸收了。   这个现象已经持续了十年、二十年,所以电台里的特邀嘉宾说这个问题已经讲了好多年了, 每年到年底就有媒体来找我约稿说这个事情, 我都讲的没意思了......所以我认为这是各地政府的一个明知故犯的预谋。   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的。我在深圳工作过,又跑到北京来。现在深圳的社保我只能提取我当年交的部分,不能提取当时公司给我交的。公司给我交的就全部给了深圳社保局自己口袋了。然后,尽管政策是我可以提取自己交的部分,但给了我很多借口。首先要我必须在深圳工作满了5年;后来说,必须要本人亲自来深圳办理;然后又说要这个要那个,总之特别复杂。最后只好不提了。   政策说你能提取自己的部分,实际上你根本提取不了一分钱。我的同学,在南京工作9年了,来北京,南京那9年全白交了。也是说可以提取自己的,结果设置各种借口,一分钱最后都没有提取到。太骗人了,不得不说。医疗保险更黑,无论任何原因,只要你中断一个月不交,以前的就全部白交送给公仆们了。   6-7年前, 随着养老金政策的不断改变, 笔者就对养老金问题有了警觉, 并怀疑里面出了危机。 随着时间推移, 事实证明不仅是危机问题, 而且, 相对于缴费年龄超过20年者可以说是一场美丽而高明的骗局。   中国的社保金,不仅完全取自劳动者, 且不说活不到65岁的人只能做雷峰了;还要养活社保局和那班官员的开销, 否则为何公仆们不敢公开各种费用支出和其来源呢? 社保局那栋高楼怎么来的?   另一个高明的地方是退休所得将以通货膨胀的方法令劳动者的退休生活水平比原计划的要低,按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将来退休费定额标准1080元来计算,数十年后随着通货膨胀贬值可能连顿猪肉都吃不上。   计划经济阶段那班退休人员,现在已达65岁仍有很多没去见MA克思的,他们领取的退休金大部分就是现在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交纳的,公仆们的如意算盘是骗新钱、偿旧债。   此外,为什么在社会就业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政府最近还将普通职工退休年龄故意延长至65岁?这里面有三大不可告人的秘密:   其一,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是,除了少数公仆,绝大多数企业职工还不到50岁就已经不在岗位,只好空盼着快到65岁好去领取那点退休费,十多年的漫长等待,不知道有多少老人熬不住而倒在半路上。即便部分幸运者熬到了65岁,中国的平均寿命是72岁,缴纳几十年的保险费用,平均只能领取7年养老金。剩下的资金都充归由公仆们掌管和任意分配挥霍的国库了。   其二、由于社会体制改革,不愿意缴纳养老保险、不愿意被继续蒙骗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公仆们设置的保险骗局资金无法维持下去,只好全国缓期5年发放退休费。   其三、由于最近几年的社保资金被贪官们贪污挪用而亏空几十亿,已经发不起全国已达60岁缴费人员的退休费了,只好故意拖延5年再发放,于是紧急宣布职工的退休年龄统一是65岁(以男性为例)。公仆们还希望这拖延发放的五年中,饿死、病死掉一部分退休老人,以便贪占更多的社保资金。   公仆们就是这样预谋设置的保险骗局吃你肉,喝你血,蒙你几十年,到死没商量。   据2009中国老龄国情与养老服务业发展论坛公布数据,我国现有养老机构230万余张,实际入住率150万左右,实际入住率65%左右。从数据可以看出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面对我国1.53亿老龄人口严峻的形势,机构床位严重不足,缺口巨大;二是现有养老机构床位入住率低下,还没有达到良好的运营状态。众多民营养老机构的经营状况甚差,出于亏损和严重亏损状态。在笔者考察者发现,有相当一定数量的老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养老机构,现有养老机构不是价格过高,就是机构设施太差,服务水平低下。换句话说,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定位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养老产业,不论采取公司化经营、还是民非性质经营,都带有很强的福利色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终的结果是得不偿失。其深层次问题众多,这里不作详细论述,而归根结底是老人经济能力有限,消费管理十分谨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某财经文章……
andyco 2010-4-1 22:12
一、题外话 其实常有因种种事件触发的种种感受与想法,却因种种原因与种种难言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自怨自艾一番之后还是一切照旧,都说这是个流行围脖的时代,Blog、SNS社区、BBS、WAP社区等等铺天盖地,任凭你能否注意到它们,它们都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充斥在你生活空间里 是Web2.0还是Innovation 2.0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确无时不刻影响着你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Shakespeare先生的这句话被无数次引用,或正用,或误用。。。我打赌莎老当年绝对没有有料到这句话如今是如此流行与普及,就连一恐怖分子如今头戴面罩,手持AK指着被绑人也会思考: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假如哪篇文章或期刊想与它比比影响因子,怕是要贻笑大方了,呵呵 。 二、闲 话 前几天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名为《中国经济为什么被俄罗斯迅速超越?》,源于BW中文网,这里,姑且不论刊登媒体的政治立场与编辑方针,个人认为,其中有不少话说得很真实,很见血,好歹值得思考一二。 文章援引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两份报告数据,大体如下: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二份极具震撼力的报告。第一份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指出, 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报告涉及中国,中国在2001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的人口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经济不断增长,普通百姓实际收入却越来越低?那些不断闪现的所谓GDP百分点只不过是与寻常百姓毫无关系的数字游戏罢了。 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穷人更加贫穷了,不是相对贫穷,而是绝对贫穷。世界银行说,中国的贫穷人口已经不再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贫穷人口中超过半数的人不是生活在官方划定的穷困村庄,现在的贫困人口不仅分布在农村地区,而且已经蔓延到城市,各个发达地区和发达的城市都有。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里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基本上都有个人头费,生活都有所保障。贫困大多出现在农村地区。现在城市也出现了大批的贫困群体,并且城市的贫困群体比农村的贫困群体甚至还要难过。因为在城市的环境条件下,水、电、气、菜、米、油这些所有的东西统统都需要钱。一旦没有钱的话,比农村还要艰难。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比俄罗斯更早,时间更长,速度更快。但是,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反映在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素质却完全不同。1999年至 2006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番还要多.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多数非公职就业者的工资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公职群体和工商业者的财富迅速积累。老板不再吃香,下海几乎绝迹,买官成为时尚,公务员成为最抢手的职业。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与非公职人员工资滞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七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国家财政收入从1999 年1.5万亿增加到去年的5万亿元,而社会保障体系却近乎完全消失。成千上万中国人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四座大山下,被压得喘不气过来。更有一个 10%的贫困人口实际收入还在下降 我不是个所谓的愤青,因生活不顺而到处疯咬;我爱国,但不是个民族主义者 我只能说我接受的是最传统的中国教育,也算得上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 之前提到的数据是截止到05年的,那么让我们看看现在呢? 2009-2010年间发生了太多事情,依稀中寻常百姓看到了丝丝曙光: 1.先看医疗,09年我们重拾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医改话题,并为其正名新医疗改革,提出今后几年内的主要目标:a.2011年基本医保制度覆盖城乡居民;b.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提高;c.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d.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2.再看养老,我们有了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出台了系列便民措施。 3.再看教育,我们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4.最后就看住房了,两会期间,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就是房价问题了,如何抑制失去理性的房价,如何真正实现十七大提出的百姓住有所居的目标成了众代表议员不可不谈的话题。此前,两会照例胜利闭幕,可问问我们今年又收获了什么呢??我们一边欣喜地发现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房产新政,一边不断收获失望与无奈 医疗改革,试点;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推广;教育改革,深入探索;最后是房价,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房价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算其实我觉得,这房价,总经理说了也不一定算 2010,仍在路上!
个人分类: 经济&时政|30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社会更应关注:公平、公正!
millore 2009-2-6 22:27
网页链接来源: 来源: http://tv.sohu.com/20090201/n261987903.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2/01/content_10740570.htm http://insurance.cnfol.com/090203/135,1518,5399813,00.shtml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40/59941/8732301.html 老年化社会,必定会面临养老金缺口问题。 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以往守份安稳和均薪努力工作。心里的舒坦是自己老来自有所养。 然而时境不同了,确实应该发动全国人民的力量去解决巨额养老金问题。从业人员也应该适时改变为国分忧 。然,社会更应关注: 公平、公正! 居安思危,看来是该尽早为自己预留冬粮!!!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