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文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感冒——小伤寒的大道理(3)
fs007 2014-2-1 23:27
寻正 【发表于 《纽约时报中文网》“科原知趣专栏” ,欲转载者请与该报或作者联系。】 有些人想要嘲笑一个医生的技术水平,往往会说,他呀,连一个小小的感冒病都治不好!那位医生或许真的很差,但如果知道任何医生都既不可能治得好感冒,也不可能治不好感冒,恐怕他们的脑门上就要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感冒的“尊老”与“爱幼” 科原知趣寻正2014年01月14日 诗人的创造高峰在青壮年时代,这跟诗作的浪漫情怀相关,年岁一大,疾病缠身,如果再允许诗才横溢,那无疑会压抑文化气氛的,唱痛喊苦,闻诗则悲,不利于招引新秀。“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无酒便无诗,平平淡淡是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到老年,就有所谓 免疫老化 (Immunosenescence)一说。免疫老化是一种跨物种现象,涉及老龄动物体内免疫功能的衰退,比如老龄动物可能抵抗感染的能力减弱或者针对疫苗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减退。在研究中,还有不少免疫学的指标证明老年人的免疫反应能力可能更差,比如干细胞的消耗、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减退、B细胞功能减退等等。许多学者认为免疫老化会导致更多的疾病与不可避免的死亡。 许许多多的人, 包括医生与免疫学学者都迷信免疫力 ,因此,他们认为 减退的免疫力显然会引起老年人更多的感染 ,也就是说,老年人更易于感冒。实际上,流感及感冒却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老年人的免疫系统更加趋于成熟,针对病原更少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了他们更少过敏性的疾病,也更少感冒。 对于许多人来说,被“免疫力”误导,感冒尊重老年人这一说法可能是颠覆性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老年人总是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而经常感冒。 老年人甚少感冒 ,如果你人到老年反而经常感冒,那么你的免疫系统肯定处于不正常状态,有慢性疾病缠身,应及早治疗与控制。在美国有数个大型研究显示感冒及其它呼吸道疾患呈典型的随年龄递减的规律。 在美国 特卡蒙塞社区进行的研究 年龄分别到了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年呼吸道疾患发病率为1.3。在婴幼儿时期,男女之间并无差异,而到了青春期后,女性则显著比男性有更多机会发生感冒。在图一中还可以看到发病率在达到生育年龄时突然窜高,主要是因为此时年青父母开始抚养小孩,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小孩以及从他们而来的病毒所致,而女性之所以比男性更多感冒,也与她们更多地照顾小孩有关。 图一,美国呼吸道疾病按年龄发病率分布(数据来源:JAMA. 1974;227:164–169;Vital Health Stat. 1998; 10:1-428; Am J Hyg. 1953; 58: 31-40) 因为特卡蒙塞社区研究中的呼吸道疾患包括了其它不是感冒的呼吸道感染与疾病,因此, 健康的老年人每年平均感冒的发生率可能平均不超过1次 。 老年人易于感冒的另一个想当然基础是因为老年人更多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不少人就认为更易于让他们得感冒。糖尿病的确会减弱患病者的免疫力, 让他们更易于发生某些感染,比如下呼吸道的感染、尿路感染、以及皮肤感染等,但这其中不包括感冒 。 感冒在老年人更多的另一个误解基础是感冒导致死亡。为了劝导老年人打流感疫苗,各种宣传资料上很易见这样的说法,“ 流感死亡的90%发生在老年人,而因为流感住院的60%以上的病人都是老年人 ”。这一信息本身或许没有错,然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是错的。流感死亡指的是流感相关死亡,美国疾控中心声明说, 流感死亡的绝大多数病例都不是因为流感死亡 ,在相关统计分类上,流感死亡指的肺炎流感死亡,因流感死亡占其中8.5%。 老年寿至,人终有一死,而死亡的基础是疾病。对于许多慢性疾病来说,人身体的适应能力大减,在患有流感或者感冒后因病死亡的病例中,的确可能有一些人是死于感冒这最后一根稻草,但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只不过在他们死亡前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伴发了感冒而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感冒基本上是一种自我诊断,而感冒的任何症状都不具有特异性,许多老年人把感冒或者流感跟死亡联系在一起,可能本身没有感冒或者流感,而那些症状只不过是其基础疾病的急性表现而已。 如果我们 针对人群新出现的病毒进行研究 ,比如2009年的H1N1,它在人群中引发的额外死亡率才算真正的流感死亡,在25-64岁人当中,为百万分之13,而在超过65岁的老年人当中,只有百万分之2。老而弥坚,正是老年人免疫体系面对感冒与流感的真正写照,也就是说,感冒是尊重老年人的。 感冒尊老之说从特异性免疫角度就极好解释,感冒的常见让我们一生都不停地感冒,而每一次感冒都让我们针对特定的病毒产生抗体,到了65岁,我们都经历了数百次感冒,体内有数百种抗体,这些抗体还能针对相似的病毒结构攻击,我们理所应当越来越少感冒,而老年更少免疫过度,我们可能更多地不产生感冒就把病毒消灭了,两种效应叠加,老年人未必比年轻人健康,但感冒却是更为鲜见。 在普通人眼中,病毒都是一群阴险的随时想要找我们麻烦的微生物,对于病毒,我们欲灭之而后快。这样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为各种卫生建议所加强,有许多的人,恨不得但凡入口的东西不带一菌一毒。 如果你相信进化论, 病毒细菌跟我们实际上难分彼此 ,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人,有许多 关键的结构或者基因,都源于细菌病毒 。即使我们的基因一清二白,我们人体中仍然有着无数倍于自身细胞的病毒与细菌寄生,其中不少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已知有不少益生微生物,如果缺乏,我们的身体会马上陷入危机状态中。 感冒病毒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从此前给出的统计数据,我们就知道儿童是感冒病毒的最佳土壤,它们很大程度上就在儿童之间循环传播,成年人的感冒流行状态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跟儿童接触的频率与方式。中国老年人可能比国外老年人感冒要多一些,因为中国的爷爷奶奶跟儿童接触的机会远比国外的要多。 为什么儿童是感冒病毒的最爱?一是因为儿童的免疫力普遍弱于成年人,这是主要原因;二是因为儿童尚未建立针对这些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也就是跟老年人不得感冒的一个相反的过程,他们缺乏针对病毒的抗体,感染是一种机会性的结果。 如果我们给予病毒一个动机,感冒对儿童的爱不仅仅是喜爱,还有爱护之意,也就是说,对小孩而言,感冒是良性的。感冒不仅对儿童,对成年人它也是良性,但如前述,受其它疾病影响,我们看到其恶性的一面。感冒的良性本质就是通过儿童展现的,虽然儿童数倍于成年人发生感冒,但严重后果非常罕见。 图二,美国1979-2006年流感死亡率与调整死亡率(数据源于美国死亡统计,使用特卡蒙塞社区研究数据进行调整)。 图二显示美国27年间发生的流感死亡率,虽然儿童属于高发人群,但死亡事件非常罕见。使用特卡蒙塞社区研究的发生率数据进行调整后,可见除了婴儿成年人高外,1岁以上的儿童跟成年人没有区别,在成年人到了35岁以后,死亡率就显著攀升。 感冒尊老爱幼,尊老则不常发生,爱幼则后果不严重。如果免疫力越强越好这个常识成立的话,我们应当期望儿童发生感冒更加严重,即使不出现死亡率的增加,也起码好得没那么快。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儿童发生感冒后,的确 他们会排放更多的病毒,排放时间更久 ,显示他们的免疫力更弱,然而,儿童的病程如果不比成年更短的话,起码不会更长。由于流行病学资料一般不收集病程信息,而在药物治疗对照研究中才有病程统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研究管中窥豹。 表一,实验研究中儿童及成年人感冒病程研究。项目采集自针对维C与锌预防与治疗感冒的科克兰回顾研究。 在中国人中有一种说法,“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这在医学界表达为“ 卫生假说 ”。发达国家跟不发达国家的显著区别之一是过敏性疾病以及慢性炎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移民到发达国家的人也常常发现自己得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增加,卫生假说就认为是环境过于干净,人接触病原的机会减少所致。人最常见的感冒也有可能从幼年时代开始就不停地刺激并训练着我们的免疫系统,让它们成熟,在消灭病原与造成自身组织伤害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6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冒——小伤寒的大道理(2)
热度 8 fs007 2014-1-13 06:10
寻正 【发表于 《纽约时报中文网》“科原知趣专栏” ,欲转载者请与该报或作者联系。】 有些人想要嘲笑一个医生的技术水平,往往会说,他呀,连一个小小的感冒病都治不好!那位医生或许真的很差,但如果知道任何医生都既不可能治得好感冒,也不可能治不好感冒,恐怕他们的脑门上就要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在最早的《黄帝内经》中,感冒即伤寒,“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寒气是如此阴险,即使当时不发病,其后也引起春天的温病,夏天的暑病,难怪其后有张仲景的《伤寒论》,把寒冷侵体当作万病之源。 既然寒气如此可怕,中国人当然竭力规避,相互问候,就是“嘘寒问暖”,代表了人们对身体安康的关怀程度。 不仅仅是东方人怕冷,“常见冷”(common cold)也是西方医学的压迫者,现代社会的根基之一是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先爆发的,就是纺织业,衣不蔽体,那是赤贫的象征。无论现代医学如何发达,相信寒冷引起感冒的,在中西方都是大多数。那么,寒冷究竟跟感冒是什么关系呢? 一些人从以往的几个著名实验和科普文章中得出结论,认为寒冷与感冒并无任何关系,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这些说法并不准确,持续身处极端寒冷的环境,可让人患上包括感冒在内的多种疾病,对于老人、婴儿等易感人群来说,寒冷对他们的风险则格外大。 感冒是少有的可以用人做实验的疾病之一。写感冒科普的,几乎人人言必称道格拉斯,反驳“冒风感寒”的健康迷信。小道格拉斯医生与其在美国贝勒大学的同行 在1968年做了一个实验 ,他给49个易感志愿者接种了会引起感冒的鼻病毒,把他们暴露在极寒(4℃)、极暖(32℃)或者室温(23℃)的环境中,观察他们产生感冒的情况。他们观察到轻微增加的症状与患病状态,但认为不足以支持寒冷导致感冒的结论,寒冷对人体抵抗鼻病毒以及在感染鼻病毒后人体内免疫状态的变化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在他们的实验以前,也曾有多个实验证实寒冷跟感冒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在其后甚至有人发现暴露于寒冷状态的人更少感冒。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科普作品宣称感冒不是“常见冷”,我们大可以放心地在冬天裸泳、大雪中裸浴、或者冰地里搞不穿衣服的行为艺术。 不过,如果以为感冒跟寒冷真的没有关系,那就错了。在实验条件下,针对被实验者进行的实验都是有着现实接受程度这个底限的,虽然小道格拉斯用的是犯人做实验,但美国监狱犯人的基本权利是有保障的,实验者不能施加给他们被认为是过分残酷的寒冷处理,以至于产生引起感冒的后果。事实上,持续的极寒状态会降低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不但让人易于感冒,还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 在寒冷与感冒的实验性研究之外,还有许多回顾性的研究,显示寒冷,尤其是长期处于对人体有挑战性的寒冷状态,可以显著增加人的呼吸道疾病风险。在2001年,荷兰学者Huynen等人 针对荷兰近20年的数据回顾 ,认为在最佳温度(约17℃)以下,每降低一度,人因为呼吸道疾病而死亡的风险增加5.2%,在1985-86年冬季,荷兰因为极寒而增加的额外死亡达到117%。研究欧洲寒冬的学者还发现那些居室不暖、着衣精简、缺乏户外活动、以及一般不善于御寒保护者都有显著增加的得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以色列的学者研究证明 很大一部分新生儿的死亡跟受冻有关 ,他们认为美国那些死于流感、肺炎、以及猝死的新生儿可能多达10%都是保暖不够造成的。 以上所指的寒冷,通常是持续性的、超过了承受能力的严寒,而不是某天降温衣服没穿够那种一过性的着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超过我们的自我评估,过度敏感的人往往迷信一过性的受寒就会引起感冒,而对科普迷信的读者又往往对受寒全然不以为然。孩子在户外活动一小时,手脚冻得冰凉,父母因此大加责怪对方是没道理的,因为孩子并不会因此受凉而感冒;但是,如果妈妈每次都不注意孩子的保暖就把他们放了出去,那么,这妈妈就不合格了,在法制社会,甚至可能被控告虐待儿童。 古代医家之所以把感冒跟寒凉联系在一起,原因之一就是感冒发生的季节性,它在冬季更常见,而在夏季则减少,在高峰季节的发生率可以数倍于低潮季节。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帝内经》会把夏季发生的疾病归罪于冬季寒冷侵袭而藏于身这种说法。图一是英国学者针对 英国在1970-80年代发生的感冒的季节性分布 的总结。 图1:英国1970年-1989年感冒发生率的季节性分布。 这种分布规律是全球性的。在南半球,其冬夏时节与北半球相反,感冒(包括流感)的季节分布同样地在呈冬高夏低的趋势,而在热带地区,这种趋势就不那么明显。图二是 英国学者对全球A型流感爆发的统计 ,在南半球,爆发的高峰集中在七月,而北半球则在一月。 图2:A型流感在全球的季节性爆发分布(1964-1975) 当然,并非所有能引起感冒的病毒都服从大局,呈典型的感冒季节分布。比如最常见的鼻病毒,尽管它也能引起秋季爆发,但它的主要活动时间是春夏两季,每年的高峰爆发时间在五六月间;副流感病毒,其最常见的3型爆发高峰在5-7月,而另外不那么常见的1型与2型则在9-11月;引起手足口病以及感冒的肠病毒则主要是在5-6月爆发。各种 常见引起感冒或者上感的病原的季节性分布 见图三。 图3:上感常见病原的季节性分布 为什么感冒有季节性?医学界有诸多解释,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是相信由于气候的影响,人们减少户外活动,更多地在狭窄的空间中活动,造成了更多的细菌病毒的传染机会,从而导致了感冒这类感染性疾病的季节性。 英国自学成才的流行病学家霍斯-西普森(R.E.Hope-Simpson)在详细研究了流感的发病规律后认为,流感的爆发跟人接受紫外线照射有关,在夏季,由于有充足的日照,人不易发生流感,而在冬季则因为紫外线不足而易于发病。他发现,相对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季节性变化,热带地区流感的发生没有四季规律,但是热带雨季却因为减少了人的日照时间而产生流感爆发的小高峰。 一批来自 加拿大与美国的学者在研究流行病学资料 后认为,霍斯-西普森的紫外线机制是通过维生素D起作用的。维生素D会因为缺乏日照或者营养不良而缺乏,冬季不仅日照短,而且还有可能伴有食物中微生素的短缺。维生素D缺乏的季节性分布跟流感与感冒是平行的。这些学者还注意到,在传统的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患者中,他们易于感冒,发生肺部感染。 流感与感冒的维生素D季节性学说的诞生为时尚不到10年,目前没有更多的证据证实它,用维生素D预防感冒则基本上算是一种猜测。在1994年 印度学者报道在维D缺乏的亚临床状态的27名儿童接受了6周的维D补充剂 ,他们经常性的感冒感染被遏制,达到正常儿童一样的状态。还有报道给肺炎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使用一剂大剂量的维D,从而达到了预防肺炎复发的效果的。然而,针对正常人的大规模的临床实验显示补充维D要么没效果,要么效果有限。 感冒的众多疾病的共同复杂现象,如果你或者家人经常感冒,补充维生素D值得一试,起作用的可能性小于不起作用,不起作用损失不大,但如果真起了作用,你就发现了一条个人适用的健康秘诀。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1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感冒——小伤寒的大道理(1)
热度 13 fs007 2013-12-4 13:07
寻正 【发表于 《纽约时报中文网》“科原知趣专栏” ,欲转载者请与该报或作者联系。】 有些人想要嘲笑一个医生的技术水平,往往会说,他呀,连一个小小的感冒病都治不好!那位医生或许真的很差,但如果知道任何医生都既不可能治得好感冒,也不可能治不好感冒,恐怕他们的脑门上就要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感冒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常见的疾病,几乎人人都难以幸免,而且每人一年都要得上好几回。据 加拿大职业卫生与安全中心 等机构统计,成年人每年平均会有2-3次感冒,而小孩则有5-7次,多者几乎月月感冒,中国人口13亿,每年估计有40亿次感冒发生,因此产生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乃至上千亿。 感冒自古以来就常见不鲜,以至于古代医学家达到几乎视而不见的程度,尽管从古代典籍中都可以看到描述感冒症状的文字,而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却是近代的事,中外亦然。 感冒在英文中称为CommonCold,直译成中文就是“常见冷”。这一说法起源于16世纪,因为感冒的症状跟人处于寒冷状态时相似,许多人认为它就是寒气及体的后果。另一个与感冒分不开的疾病是流感:Influenza,该词起源于意大利语,意思是影响,原来指异常星相的影响,后来也跟寒冷联系在一起,病名改称influenza del freddo,即感冷,“冷的影响”。 在中国医学经典中对寒冷的病理作用描述无所不在,《黄帝内经》称之为伤寒,后来张仲景撰《伤寒论》,几乎把寒冷当作万病基础,到了明清时代,感冒已经成了独立的病种,但和西方学者一样,中医学者始终没有分清楚感冒与其它更严重疾病的关系,直到19-20世纪诞生现代医学。 感冒一词的意思是冒风感寒,冒者,浅也,感者,受也,感冒就是人体受寒气入侵浅表所发生的疾病。清人伪托张仲景的《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书命之名为“小伤寒”:“一名冒寒。通称四时感冒。如冒风感寒之类。皆属此病。”明代戴元礼所著《证治要诀》中称,“感冒为病。亦有风寒二证。即是伤寒外证。初感之轻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则是正伤寒。” 由于感冒如此常见,古代医家无法分辨它和人体发生其它一些更为严重的疾病之间的关系,因此,往往误以为它与严重的“伤寒”是一样的疾病,差别只是在于感冒的严重程度。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表达的是流感的传染性,其实其它感冒类疾病也有传染性,因此古人并不太容易分开,但古人无疑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的,在《诸病源候论》中这样写道:“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在人们认识不到感冒的真正病因时,他们只能猜想,“风邪寒气”入体导致了“小伤寒”,这大致还是对的。感冒是一种病原性疾病,它的病原大多是病毒,古人看不见病毒,所以他们对“小伤寒”与“正伤寒”之间的关系就理解错了,小伤寒和大伤寒没有关系,小伤寒不治疗,不会转变为大伤寒,而且感冒与寒冷与凉风几乎完全没有关系,感冒是因为我们感染了病毒。 感冒是病毒性疾病,它究竟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呢? 发现病毒是20世纪的事情,在1933年,来自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的三名学者报道了他们针对 流感病原的致病性研究 ,他们把采集自流感病人鼻喉腔的过滤液接种到雪貂,产生了流感,过滤液能过滤细菌,他们实验也就证实了流感的病原是比细菌更小的病毒。在1956年,美国霍普金斯的普莱斯(W. H. Price)分离并鉴定了最常见的感冒病毒: 鼻病毒 ,同期美国军医也发现了 呼吸道合胞病毒 。 随后各种副流感病毒被鉴定出来, 在1959年被归类于副流感病毒 ,它们是仅次于鼻病毒的常见感冒病毒。在1965年英国的感冒研究小组 发现冠状病毒 ,它也是感冒的重要致病病毒之一,在21世纪初让中国人高度神经紧张的萨斯病(SARS)病毒,其正式名称就叫萨斯冠状病毒。 其它重要性相对较低的还包括 腺病毒(1953年发现) 、 肠病毒(1955年确立) 、以及 偏肺病毒(2001年发现) 。除了这些病毒外,还有20%-30%的感冒病例不能找到明确病原,学界偏向于认为他们感染了未知病毒。 就像 癌症不是一种疾病 一样,感冒也不是,它们都是数种疾病的集合。癌症的共性是其发生发展机制,而感冒的共同特点是相似的症状。因为不同的癌症治疗愈后转归全然不同,癌症又事关生死存亡,单纯地诊断病人为癌症是不可被接受的。感冒则与之相反,虽然病因不同,发生发展也未必一样,但其治疗与预后有极大的共同性,所以临床诊断感冒是目前通行标准。 感冒在医生那里多半会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虽然听起来更为正式,却并不完全准确。上呼吸道的感染不仅包括这些常见的感冒病毒,还包括其它的致病细菌与病毒,上感是一个比感冒更大的框,感冒只是其中的一类疾病。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感冒在古代的确就是上感,从症状学上鉴定出来的感冒要包括那些细菌性的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与喉炎,在缺乏抗生素的年代里,这些细菌感染的病情发展也跟感冒相似,对于古代医家来说,将它们跟感冒区分开来既无理论价值,也无实际效用。 古人认为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伤寒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以引起感冒的肠病毒为例,轻者只有感冒症状,重者可以引起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疾病。研究者一度将肠病毒的伊科病毒命名为细胞毒性孤儿病毒(ECHO是这一命名的简称),以期望找到相应病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后重新归类,但最终因它们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而归为一类。对于细菌性的上感而言,比如猩红热,如果续发菌血症,可以到达内脏各个器官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危及生命。因此,古人固然有错,也并不离谱。 表1:感冒的病毒性病原分布 病毒中文 英文 致病比例 发现确认 鼻病毒 Rhinovirus 30-50% 1956 冠状病毒 Coronavirus 10-15% 1965 流感病毒 Influenza virus 5-15% 1933 呼吸道合胞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5% 1956 副流感病毒 Parainfluenza virus 5% 1959 腺病毒 Adenovirus 5% 1953 肠病毒 Enterovirus 5% 1955 偏肺病毒 Metapneumovirus 未知 2001 未知病毒 20-30% 未来 注:源于T. Heikkinen A. Järvinen Lancet 2003; 361: 51–59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9074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介绍纽约时报中文网
热度 7 郝炘 2012-9-25 12:40
该网站 报道: 2012年10月11日晚和12日下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在他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市召开记者会,回答了舆论和媒体关心的问题。 见: 莫言:“我希望他能尽快获得自由” 史景迁评莫言小说:将政治作为病理学阐述 以下发于9月25日: 大家也许注意到《纽约时报》办了一个中文网站: cn.nytimes.com 看到刘老师的博文“ 三阴乳腺癌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相似 ”,让我想提一下纽约时报中文网,尤其是上面提供的中英对照文章,比如报道乳腺癌研究新进展的这篇: http://cn.nytimes.com/article/education/2012/09/25/c25cancer/dual/ 这些中英对照文章应该对国内学习英语大的人有帮助,也对国外中文忘了不少的人有帮助 。 纽约时报中文网上不都是报纸英文版的翻译,也有中文原作,比如这篇书评: 叫魂,群体性疯狂如何可能 。该读读这本新近重出的、译成中文的美国学者写的历史书,也许能找到李老师博文“ 从可怜的李建利无辜受重伤说起 ”中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答案。 顺便做个广告:本网博主贾鹤鹏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上已经发表两篇大作,其中一篇是 中国为何难以成为创新型国家 。 希望各位博主迎头赶上。 我借贾鹤鹏文章的光,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过读者来信: 中国缺少创新的另一个深层原因 , 是用2010年的 一篇博文 改写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1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