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汉中城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西北联大许兴凯之子许继昌:城固忆旧事
kexuechuanbo 2013-6-25 16:01
城固忆旧事 许继昌 2013年6月 于小汤山寓所 一 沿街唱歌唱戏 许兴凯教授“其貌不扬”,日常生活放荡不羁,平日不修边幅,旁若无人,不管不顾,沿街唱歌唱戏,自以为乐。 他最喜欢的歌,最爱唱的歌,至今我仍记住歌词的那首是: “向前走,别退后,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同胞被屠杀,土地被强占,我们再也不能忍受,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这首歌是我父亲在城固县经常唱起的一首抗日歌曲。由于他经常唱,不但在街头一边走一边唱,在家里也经常唱,所以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至今不忘其词其调。有时唱的高兴了,还手舞足蹈起来,起初路人还以为我父亲是神经病患者,后来时间长了,唱的多了,也就是不以为然,大家就都知道这位唱者不是神经病,而是西北联大的教授,并且传说着就是笔名为“老太婆”者。 他不但唱歌,还唱京戏。经常唱的有“武家坡”中的“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泪洒胸怀……”和“连环套”中窦尔敦“坐寨”中那段:“将酒宴摆置在分金亭上,我与那众兄弟细述衷肠,窦尔敦在绿林谁不敬仰,黄三泰老匹夫将我暗伤,……”(底下的词我现在想不起来了,因为这出京戏解放以来就禁演了,至今改革开放后是否能解禁不知道。) 他唱的戏,我认为其中包括当时国土沦丧,他本人离乡背井,来到异乡,感叹当年薛仁贵去西凉征战,回到长安的情怀和感慨;同时又怀念当年窦尔敦与黄天霸之父黄三太一镖之仇的绿林好汉积愤抒怀。所以他就经常唱,一边走一边唱,并且拿张报纸,包一包花生米,一边吃一边唱,毫无感觉,旁若无人,潇洒自如,得意洋洋。 至今我还很羡慕这种名士狂人的生活。想当年,诗仙李白醉卧长安,可能就是如此。可是我父亲从来不会喝酒,不至于醉卧城固。 二、汉江游水 城固县城南约二公里,有一条河,称汉水又称汉江。是暑假孩子们和学生们游水的好地方。 许兴凯教授经常在暑假期间领我们几个孩子到汉江去玩,并带我们下水游玩。我父亲不会游泳,不敢往深处去,我们几个男孩子也都年岁小,更不敢去深处,就都在江边浅水处玩耍。江边盖有几间草顶茅屋,开设有茶座,有竹制躺椅和竹制坐轿,供游人们休息。小卖部卖些花生、瓜子、水果之类等。 我父亲躺在竹制的躺椅上,喝着茶水,吃着花生、瓜子、看着报纸,同时兼顾着我们孩子们在江边的沙滩上和浅水区玩耍。 西北联大的一些学生们也常到汉江游泳,他们都很年轻健壮,我们看着他们游泳也非常有意思。其中有一位女生,据说是刚毕业,在西北联大做教授,叫罗爱华。她教给学生们跳水。她站在汉江的桥头上,向下一跳,姿势非常优美。我们站在江边看她跳水,非常高兴和羡慕。她在休息时,披着一条长毛巾,到我父亲的座位处,聊天、说话、喝茶、吃瓜子,举手投足都非常动人。后来抗战胜利了,听说去了天津。从此,再没有见过面,只在我当时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缅怀不忘,估计此人或许早已做古。 有时,我和几个同学也去汉江玩耍,不是我父亲带我们去的。回来以后被父亲发现,就大声向我吼叫,“谁叫你们去的”?“不知道吗,汉江经常淹死人。”有时我又偷偷去了,回来就揍我一顿。“以后不许自己去,要有大人带着去,淹死你怎么办”。虽然向我吼着并揍了一顿,但我还是照旧自己和同学偷着去,并且在汉江学会了游泳,从未出过什么事,如果出了事,被淹死了,也不会有现在了。虽然,我父亲的脾气很暴躁,但爱子之心可见一斑。至今还让我怀念不止。 三、民众教育馆讲演 城固县有个民众教育馆,地点在城中心的一条大街上,馆舍还不小(当时在我的眼中是不小)。一进门有两排大树,有传达室,院中有南北两排带走廊的平房办公室,有一座礼堂,能做三、四百人,供讲演和各项活动使用。礼堂后是大操场,大操场北边有一个叫做“小壶天”的茶座,供人品茶、聚会。不远的北边有一座道观,名曰“集 靈覌 ”,后改为县立小学校。 许兴凯教授经常被请去演讲,还有一年被请去做系列讲座,我父亲经常带我和我哥哥许继武去听他的演讲,当时我在城固县私立自强小学读书,我哥哥在西北联大师范学院附中读初中。我父亲的讲题非常广泛,听众也很踊跃,有当年西北联大各学院的大学生、有逃难到城固的各类公职人员和当地的居民等等。每次讲演均在民众教育馆门口的公告牌上贴上海报,写出讲题、时间等,届时听众大有人满为患之感,纷纷提早到座,提前占位的现象。 我父亲的讲演妙趣横生,古今中外,掌故轶事、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鼓掌声、笑声,不绝于耳,连我这小学生都爱听,都听的懂。在当时的城固县里,抗战声中,形成一绝,颇受欢迎。还经常给大学生们题字题词,形成一道景观。可惜当时不像现在,有数码相机、手机拍照等先进的科技手段,没有留下纪念,遗憾;遗憾! 当时最主要的讲题是:唤起民众。西安频遭轰炸,日军逼近潼关,独山失守,桂林告急,抗日战争面临生死存亡,“十万青年十万军”声音响亮,不唤起民众,更待何时?许兴凯教授自“九一八”前后,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从北平到西安直至城固县,始终不渝的“唤起民众”抗战到底。爱国之心,抗日之心,光照天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无愧于老百姓,至死不暝。 四、中医药书收集 城固县地处陕南,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汉中、城固一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养兵之地,此时更成为百姓逃难、迁移的好去处。因此,西北联大迁到汉中城固是一件英明、正确的决策。 但是西北联大又是一个庞大的学府群体,各学院分散在汉中、城固周边,当时的医学院就设在汉中,离城固还有十几公里的距离,看病医疗非常不便。于是,我的父亲许兴凯教授就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并著有“巴山采药记”,长期在“城固报”连载。 中医药学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门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学科,不是很容易学的,尤其是其中的阴阳脏腑五行学说,更非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许教授非常刻苦,勤奋,首先是收集中医书籍,城固县虽然不大,但中医书非常丰富,大多在民间收藏,许教授每天清晨5点就起床,在屋檐下支一条案,坐在小凳子上,开始读书笔记,并不断思考,日积月累,形成学问,写出一部“巴山采药记”,并时给找上门来的患者诊病开方,效果不错,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颇有小名气,来访者络绎不绝,成为当地在抗战时期的一名非专业的中医师。 有一年,我母亲腿上不知什么原因,突然长起了一片小疱疹,越长越多,由一小片联成一大片,每天痒痒非常难受。我父亲遍查中医中药书,找到一个偏方,每天用炒菜吃的韭菜,捣烂了,敷在患处。敷了好几个月,最终好了。 我们几个孩子谁要病了,感冒或是腹泻等等,我们就吃我父亲开的方子,到中药铺抓几付中药,吃了就好,药到病除,皆大欢喜。 我父亲除了教书以外,就兼任中医大夫,在城固如此,到西安还是如此,日积月累,颇有点临床经验。后来在西安的“华北新闻”、“西京日报”上经常登点治病的小文章,读者看了,不时有患者到西北大学内南排18号我们家来就诊,父亲均来者不拒,热情给看,治好不少人的疑难杂症。遗憾的是,我父亲虽然给许多人治好了病,却没有给自己治病的能力。我一直认为:我父亲的病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而是来自于心理上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忧郁成疾,一病不起,终于病丧。从此,我就接受教训,提高警惕。 五、办“城固报” 西北联大南迁到城固县,确实给城固县带来无限的文化生机。一个陕西省南部的小县城,一下子拥有了这么多学府、这么多大学生和这么多文化名宿、大学教授等等,的确增加了很多很多的文化需求。可是,当时的城固县连一张传递信息的报纸都没有,每天只是依靠当地邮局送来几份西安的报纸,并且还不及时,有时还缺报,学生们都拥挤在学校内的阅报栏前看报纸,极不方便。 我们家住在城固县桂花巷4号,胡同口就是邮局,局长姓邸。我父亲就常去邮局看报纸,在和邸局长闲谈中,我父亲提到其本人就曾在北平办报纸,抗战前北京的晨报、小实报等,我父亲都曾工作过。邸局长称,那就应该跟城固县的县长提一提,请您在城固县办一张报纸,以解决广大读者的需求,我父亲说:好啊,只要县里有能力,县长批准允许办报,我一定参加。 不久,城固县果然要办报纸,命名为“城固报”,并聘请我父亲主管其事。 记得当时“城固报”设在北郊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附近,我父亲除了在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授课的时间外,都到“城固报”的社址去上班工作。 记得“城固报”是8开一张4版,周二刊,每周两期,发行量不大。后来慢慢发行量就越来越大,达到几百份,并且有外地读者邮购订阅。我记得凡是外地读者都由我和我大哥用一叠旧报纸,把要邮寄到外地的新报卷成一个小卷,再贴上我们手写的地址、姓名,到邮局寄出去。开始工作量不大,后来越来越多,我和我大哥都忙不过来,又要上学,又要寄报,实在不行,后就由报社的人统一邮寄了,我们的工作就告一段落。 随着邮寄报纸,随着我父亲经常看国内的其他报纸,我也养成了一个看报的习惯,至今我还在北京订阅了几份报纸每天都要看。我每天看报,不管是国内外的新闻,各类副刊,甚至广告我都要一览无余。这习惯从城固上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直到我现在81岁的老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天看报不止。 现阶段主要看健康方面的信息,所以才能活的健康、快乐、休闲,才能放松、无思无虑,颐养天年。 六、地方绅士 城固虽小,五脏俱全。地方绅士,大有人在。当时当地有一位最出名者,名谓:王晓康。 此人有何背景,有何来历,我是不得而知。但此人颇爱结交,尤其是结交名人。西北联大迁到城固县不久,此人就听说父亲许兴凯的名声,非要结交认识不可。当然西北联大当时在城固还有许多其他名教授,此人结交与否,我也不得而知。但此人欲结交许兴凯教授是众所周知。 王晓康本人在当地也是声名显赫,家住城固县郊区江湾,大宅院子,门丁众多,出门坐滑竿,前呼后拥,不可一势。此人身穿长袍马褂,头戴西洋礼帽,眼戴圆框墨镜,足蹬皮鞋,手拿西洋拐杖,中不中,西不西,颇具特有风采。 自从此人认识我父亲后,经常来家拜访,所谈之事,无非东拉西扯,没有正题,父亲只能敷衍应付,但每次来访,必让佣人挑不少当地土特产品,猪肉、鱼、鲜藕等食品,父亲也不便拒绝,就让我们孩子们收下送到厨房。我们是非常欢迎他能常来,来了就有好吃的,岂不乐乎。有时他本人来不了,逢年过节就让他的佣人挑着担子前后两箩筐吃的,非常丰富,我们孩子们自然高兴,纷纷到厨房去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其中有橘子、石榴、各种鲜果等,鱼和肉留给厨房做好了再吃。 我的父亲非常讲究吃,可以说也是一个美食家。抗战前在北平讲究吃,据我母亲说,经常去全聚德,东来顺等大饭馆吃知名大菜,也经常去小饭馆吃各地的小吃等。到城固县后,当地没有什么像样的饭馆,只能自己琢磨着怎么吃得好吃,我们也跟着沾光。 王晓康听说我父亲好吃,就经常在他自己家里请客吃饭,每次吃饭必邀请当地的名人等作陪。好像他多有本事,能把许教授请到他家吃饭,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现在都想不起来了,每桌八人,有时还有两桌。他家养了不少“蛮女子”(即女佣人,蛮女子是城固县的称谓),年轻的居多,往来端菜、打点伺候。凡是王晓康请客吃饭,我父亲都带着我去,他们大人们在饭桌上说些什么,我也听不懂,只见他们一会儿大声欢笑,一会儿又相互敬酒,我父亲总是处于被他们尊敬的地位,我似乎也感到一种满足。 西北大学回迁西安后,我父亲经常领我们全家到东大街的“正大豫馆”,南院门的餐馆吃饭,吃各样大菜和陕西小吃。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3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105岁医学双博士征婚者宫杜若曾任教于西北联大
热度 1 kexuechuanbo 2013-3-31 11:41
105 岁医学双博士征婚者宫杜若曾任教于西北联大 对话宫杜若   博客征婚看中它的影响力   记者:你是如何想到用博客这种方式征婚的? 宫杜若: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帮助我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虽然我对网络不精通,但我知道网络能让许多人知道我,所以就开了这个博客。 记者:结婚后,开销就会增加,你怎么养活你和老伴? 宫杜若:如果我的经验和知识能整理成文字出版,会换取不少稿费。现在我在门诊看病,一个月平均下来能有700元的收入。另外我每月还有125元的低保金。自己现在也有些积蓄,找个老伴儿一起生活,应该不成问题。 记者: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宫杜若:我不抽烟、不喝酒、多吃素、少吃肉。我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适当的运动也是相当重要的,每天都会打太极拳。更重要的是人活着要有目标、有追求,很多科学家为什么年龄大,就是因为他活得有目标。 核心提示 宫杜若是内蒙古的一位获得医学双博士的老中医,今年105岁,在今年曾通过西安、成都和呼和浩特的媒体多次征婚。本月9日,宫杜若又作出了一项更大胆的举动,开通个人博客公开征婚。宫杜若也迅速成为网络红人,截至10月15日,他那仅有两篇日志的博客访问量已经超过7万人次,还引来了博友们褒贬不一的评论,博友们在发出不同声音的同时,更有相当部分博友留言表示祝福。宫杜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都有着怎样的经历?在百岁高龄为什么又有了征婚的想法?他对未来妻子的条件是什么?宫杜若老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05岁老人博客上表达征婚愿望 宫杜若老人的博客是10月9日开通的,在第二篇日志里,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开博征婚的目的。 “谢谢大家关心。”宫杜若说写博客日志是别人代劳的,“我对网络不是很精通,所以只能口述,还得麻烦工作人员帮我发布。” “先前由于我的出身和经历复杂,我失去了单位的正式工作。后来,儿女也都不承认我这个父亲,我只好一直当民间医生,好在包头这里一个门诊部收留了我,管吃管住。我现在和侄儿住在一起,比起先前住山洞的生活好多了。”他在日志中说。 “有了住房,我更加希望有一个老伴。我知道有位120岁的老人娶了位48岁的妻子,所以我之前征过婚,想找一个50岁的老伴,我希望晚年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后来因为很多原因都没能成。”宫杜若说,“现在身边没有亲人了,成都的儿子不要我了,视力也退化得厉害,能再活五六年就不错了。所以我想找个老伴,生活有个照顾和精神有个寄托,更想把我的医术传给她,我对医学非常有研究。” 宫杜若还说,在得知他征婚的事情后,一些身边的人曾经对他说:“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找什么对象。” 他称:“有时候想想也是,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不到老伴,能找个懂事的助手,找个干姑娘都好。但是我还是向往有老伴的幸福生活。” 在日志的最后,他还特意强调了他擅长演戏,会写剧本,并称比“赵本山那种搞笑要幽默得多”。 医学双博士身份得到多方印证 宫杜若说,他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是正黄旗后裔,祖先开荒来到现在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从此在五原县定居。直到1931年时,30岁的他才考上了齐鲁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精神学专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齐鲁大学医学院迁入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他在此完成学业并且获得华西协和大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1938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位于昆明的国民党空军某部担任医生兼翻译。1941年,当局选派一些军医到美国进修,他得以赴美留学。宫杜若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学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医学院校担任教师。解放后,宫杜若回到五原县医院工作。在“文革”时,宫杜若失去工作,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去过很多城市。 宫杜若的博客一开通,就有一些网友对他的医学双博士身份持怀疑态度。宫杜若认为这种怀疑很正常,因为在他这把年纪,能获得双博士的人不多,有他这种境遇的人更少。 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份,在宫杜若的博客上,他还贴出了自己的身份证,上面显示他生于1901年。 他还告诉记者,他上大学时,齐鲁大学的校长是汤吉禾;华西协和大学的校长是张凌高,他的老师是程玉麟教授。 对于宫杜若的医学双博士身份,成都晚报记者进行了核实。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前身)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经过查询,证实了宫杜若1938年毕业于私立华西协和大学神经系,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在宫杜若的身份证明中,还有一张由侨办开具的证明,上面写着宫杜若的侨务身份证号码为1101489,并写有“宫杜若是留美博士,请各地予以关照”字样。内蒙古五原县侨办工作人员根据宫杜若的侨务身份证号码,查询到宫杜若确实是留美博士。宫杜若留美博士的身份在内蒙古侨办那里也得到了确认。 曾经有过三次婚姻经历 “我曾经结过三次婚,生有两女一男。”宫杜若介绍,18岁他正在呼和浩特读高中时,在家里人的包办下,他与15岁的王志学结了婚。结婚后,他继续读高中,王志学在家里操持家务,由于是包办婚姻,他和王志学并没有感情,性格也不合,两人经常吵架。在1931年他考入齐鲁大学那年,王志学就离开了他,并与他的联系越来越少。 宫杜若说,他和王志学还生有一个女儿,但1946年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后,才知道王志学已经带着女儿去了台湾,后来又去了美国定居,从此联系彻底中断。 他的第二任妻子名叫叶秀娥,比他小20岁,是在陕西城固西北联大教书时认识。在宫杜若的记忆中,叶秀娥身材高大,性格泼辣,两人结婚后,吵架也成了家常便饭,1948年初已经怀孕的叶秀娥回到了成都的娘家,不久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叶秀娥几年后因患肺结核离开了人世。 宫杜若直到1973年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在成都,宫杜若找到儿子,但邝昌才并不愿意接受他。直到上世纪90年代,邝昌才这才认了父亲。 据宫杜若介绍,1951年时,他又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小20岁、在呼和浩特做助产士的女子,并很快结了婚,婚后生下一个女儿,但他们的感情不是太好。“文革”开始后,宫杜若受到批斗,妻子和女儿再也没有和宫杜若生活在一起。“说起这件事,我就感觉到心痛。”宫杜若提起女儿立即流露出忧郁的神情来。 有征婚念头缘起今年春节 今年春节,思念儿孙心切的宫杜若来到四川郫县儿子邝昌才家住了一段时间,并在一些药店做形象代言人和健康咨询师,就是在此期间,宫杜若产生了再婚和当大学教授的想法,由于他年事已高,四川的一所大学很快拒绝了他的求职 。宫杜若说,与此同时,他的征婚历程也开始了,在成都媒体的帮助下,他向全国发出了征婚启事,对女方提出了年龄50岁左右,有文化,懂医学的条件。老人向记者解释说:“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是因为身边有了这样一个人,可以帮助我整理资料,我想把自己的经历以及这些年来行医的心得写下来传给后人。” 征婚的消息发出后不久,宫杜若还有过一次视频相亲的经历。女方张女士是西安市某医院的医生,在得知宫杜若征婚的消息后,她主动与成都的媒体取得了联系,在成都和西安媒体的安排下,双方进行了视频聊天,两人给对方都留下了美好印象,但因为宫杜若不能在西安定居,他与张女士的恋情告吹。 此后,在成都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的安排下,他还与浙江的方女士进行了情感交流,但最终也没有个结果。 爱情上的不顺加上对气候的不适应,宫杜若在与方女士的恋情结束后大病了一场,恢复健康后,他考虑到与儿子一家的生活方式不同,就回到了内蒙古,住在了包头的侄子宫秉良家。但他征婚的念头并没有打消,而是更加强烈,他告诉记者说:“没有爱情和亲情的滋润活不长。我想继续征婚,找一个老伴儿度过余生。” 很快,他的征婚博客就开通了。 已有10余位女士看上百岁老人 10 月15日,记者与宫杜若联系,得知他近一段时间因为劳累,身体有些不适,正在家里休养。 宫杜若说,他的博客开通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10多位女士与他和媒体联系,有意接触。 刘女士今年50岁,是宫杜若博客开通后的第一位应征者。据介绍,刘女士离婚多年,目前带着女儿生活。 据新文化报记者介绍,吉林省长春市的赵女士想把自己家48岁的保姆推荐给宫杜若老人,他说,保姆离婚已经19年了,如今孤身一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肯定会照顾好老人。据了解,上海还有一位43岁的医生,也打了老人所在诊所的电话。 而在这众多的应征者中,宫杜若最中意的是今年52岁的李女士。 宫杜若回到包头后,就被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大众医院通顺社区诊所请去,一直在那里坐诊。10月15日,该诊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位李女士出身中医世家,退休后开了一家中医美容院,已经工作的女儿和她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李女士酷爱中医,曾到深圳学习,后到法国准备行医,但法国并不看好中医,几个月后回到国内。李女士坦言,她是出于对中医的热爱才应征的。宫杜若老人理想中的老伴应该是一个能写材料,能把他的医术集结成书的女子。在李女士与宫杜若老人联系上后,宫杜若还有意“考考”李女士,要求李女士写封亲笔信给他。但宫杜若老人在10月15日称,他和李女士的恋情告吹了,因为李女士向他提议一起开家中医美容店,自己又没有钱,只好拒绝了和李女士的进一步接触。 (作者:记者张锡磊)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8750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北大学报:西北联大专刊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2-9-25 14:44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276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