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腾冲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魅力腾冲
xuxfyuwp 2014-4-29 16:34
春节前到了云南西部的腾冲县,本以为是个欠发达的边陲小县,自然条件或尚可,其他方面会与曾去过的一些边远地区大致相似,尚待开发。实地一看,有些意外,远眺小城,令人眼前一亮,可谓是: 青山绿水环抱 规划整洁街道 现代古朴相融 独特文化风貌。 这座县城若是在东部,或许不会感到稀奇,但毕竟是坐落于西南山区,紧靠中缅边境,能建设成这样,确实出乎意料。 腾冲人喜欢谈文化,说那里至少有六种独特的文化,包括生态文化、地质文化、丝路文化、翡翠文化、抗战文化和边地文化。对于文化这个词,我一直感到较困惑,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腾冲人对六种文化的概括是否准确不太好判断,但从这六个方面去体会腾冲的特色,倒是不错的视角。 腾冲县属于保山市,我们从保山驱车前往腾冲,途中要跨越怒江,穿过高黎贡山。别看就这160多公里路,气候条件就相差很大,其关键因素应是高黎贡山。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中最西部的山脉,北连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岛,呈南北走向,平均海拔约3500米。北段较高,海拔4000米以上,尾端约2000余米,在地理学、生物学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从气候学而言,由于山脉阻挡,西来气流在山前上升,造成腾冲多雨的天气。保山的年降雨量约900毫米,腾冲则达到1500多毫米。湿润的气候为腾冲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说腾冲坐落于青山绿水环抱之中,绝非虚言。 腾冲人也确实在建设中很注意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似不成问题。他们提出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这类口号或理念在其他地方或许也有,关键还是要看实际。天赐青山绿水,若人不知珍惜,破坏起来也快,这在云南并不少见。在腾冲,城里确实看不到冒浓烟的企业,高楼大厦也少见,田野里可以看到飞翔的白鹭,山林里可以见到游荡的猴群,穿城而过的叠水河,竟然在城边的山坳中形成了一个颇有气势的瀑布,能在离城如此近的地方看到这样的景色,为城市增色不少,确实不多见。 腾冲已建了机场,有直飞北京的航班,高速公路正在修,估计今明年就可以完成。交通便利了,从发展的角度显然有利,但就环境、生态保护而言,则未必有利,要看人如何行为了。 (原文写于2012-01-26 16:26:5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北联大教授寸树声的乡村教育实践
kexuechuanbo 2012-9-25 15:41
寸树声(1896—1978)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人。爱国民主人士。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历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教授,西北联大商业系主任。1940年回乡,创办和顺益群中学,任校长,兼中心小学校长与和顺图书馆馆长。解放后,历任腾冲县人民政府县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第3、4、5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云南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云南省主任委员等职,1978年病逝于昆明。 寸树声(1986-1978),字雨洲,1896年10月出生于云南腾冲和顺乡一个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在家读私塾,后就读于和顺高等小学堂。1911年考入大理中学,毕业后,曾回乡任和顺高等小学堂教师。1918年冬,获官费赴日本留学,1932年在九州帝国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先生毅然回国,曾先后在北平大学、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学校任副教授、教授。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知识分子队伍建设和统战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9年冬,寸树声先生怀着“边疆也是中国领土,边疆人民也是全国同胞的一部分,边疆人民的无智、文化的落后,应该是知识阶层的耻辱和责任”的爱国忧民之心,以在家乡和顺乡益群中学任校长为起点,开始投身于边疆的教育事业。寸树声先生身体力行,成功地践行了“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思想,在云南省教育界和侨胞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1950年10月,寸树声先生被西南高教部调到云南大学任经济系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了《农业经济学》、《经济政策》等讲义。寸树声先生不仅认真教学,而且十分关心学生们的成长。1961年6月,在学校的全体学生大会上,寸树声先生与同学们讨论了关于“红”与“专”、理论与实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辨证关系。他建议学生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政治态度,只“专”不“红”或只“红”不“专”都是不对的;学习中既要学书本知识(即理论),同时应加强实践,只读书不实践或只实践不读书都是不对的;教师与学生是一对教学相长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要爱护关心学生,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使学生们的学识不断增长;学生则应尊重教师,认真学习,勇于与教师就某些问题争鸣,不断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这体现了寸树声先生教育不仅要育才,也要育人的思想。 在云南大学工作期间,寸树声先生曾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临时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校秘书长(负责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及副校长等职务。作为学校领导,寸树声先生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同高治国、李广田等校领导亲密合作,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知识分子工作,寸树声先生还竭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在1962年全校学术论文会上,寸树声先生强调指出:要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关键在于不断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得以提高的不尽源泉。面对青年教师科研实验的失败,寸树声先生不是指责、批评,而是认为:“既是科学实验,就应该允许失败。失败也是一种结果,他可以告诉人们此路不通,这种设想有错误,教人们不要再走这条路。这也是有益的”。他宽容、理解的态度,大大地鼓舞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劲头,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空气,带动了大批的教师积极地投身到科研实践中。此外,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为进一步加强云南大学多年来研究基础较强的科研项目,寸树声先生努力向省里申请到云大科研专职指标,并于1964年建立了西南亚研究所、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物理研究室、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等研究机构。经过多年的建设,这些研究机构现在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少研究机构成为今天云大的重点学科和重要科研基地。寸树声先生当时的努力为云南大学今天科研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乃至我省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知名的爱国人士,寸树声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和革命组织,积极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反蒋反日,并在斗争中于1944年经共产党员周新民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以后,寸树声先生在做好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担任过中国民主同盟云南大学分部主任委员;民盟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委、代主委、第二、三、四届主委;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1956年~1978年,担任云南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和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中,他积极支持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做好各民主党派、爱国主义人士、海内外侨胞的团结工作,推动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多年来,寸树声先生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8年4月1日,为云南的教育事业和统战工作奋斗了一生的寸树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个人分类: 西北联大往事|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