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栽培作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那些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
热度 5 saraca 2012-10-10 11:54
图1:中国传统的栽培作物之一:莲藕 中国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故乡,种植历史悠久,栽培品种多样。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推进,人类对大豆的栽培选育方式,在传统的人工选育基础上,新增了现代人工转基因技术。传统或现代,两种方式皆属人工选育,带有极强的人为意识:选育高产、优质,满足人类的需求。 无论是大豆、水稻、小麦或其它栽培作物,在人类尚未有意识、有目的集中栽培利用前,都是原生态、野生的。随着栽培规模扩大,人类有意识的选择栽培,许多野生种的原产地在缩减,适应性广泛的野生种蕴藏的丰富的遗传资源,也在慢慢丧失。某种程度上,以人类需求为目的的人工选育影响了野生种质资源库的丰富度。 图2:云南高原莽莽群山深处蜿蜒流淌的江河。这是西双版纳勐仑镇的罗梭江。 在彩云之南的大山深处,各族人民除了刀耕火种,轮歇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外,还把劳动智慧发挥到极致,那就是以元阳梯田为代表的山地水稻田。在水源许可的条件下,就山势的坡度,沿着山坡,小心地垒起一道道田埂,画出一条条弧线,绘出一道道弯弯曲曲的水田。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能在有限的弧面平地上,汇集水源,栽种水稻。 山地面积占90%以上的云南,能让当地民族刻画水稻梯田的并不多。大部分山地里,通过祖祖辈辈的实践和选育,人们只能栽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旱稻品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云南大部分山区里,出产各种不同品质的旱稻。调查表明,1981年全省旱稻面积达10万公顷,收集旱稻品种1100份;在西双版纳的一个基诺族村寨中,1997年曾收集到70多个地方旱稻品种。然而,近20年以来,随着杂交稻、各种经济林木的推广种植,老百姓的经济来源不再单一,他们不再栽培那些口感软糯或糙口,颜色或紫或白或红,米粒或细或粗或短,产量不高的旱稻品种了。唯有自家偶尔的怀旧与特别的喜爱,才会保留一块地来种植旱稻。经科学家的抢救性调查和收集,大部分旱稻品种已收进相关种子库保存。 然而,作物的亲缘野生种,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却至关重要。它是栽培作物选育的基因库,犹如画家的调料桶,也似音乐家的琴键,更像英语中的ABC,又如阿拉伯数字的1、2、3;不同元素,有不同特性,不同组合,可创作不同作品。可以说,创造万物的上帝或女娲,已经将这份责任,连同原材料桶一并交给了人类的育种专家。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发现了海南野生稻的一株雄性不育株,作为母本,育成不育系,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正是这千万株野生稻中的一株雄性不育株,被育种专家慧眼识珠,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高产的神话。 在江西,有一个特殊的保护区,是农业部和水稻所共建的“东乡野生稻保护区”,那里的野生稻具有极强的抗寒性和多年生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栽培管理最怕的就是低温、冷害,科学家已借助传统的杂交育种手段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获得抗冻的杂交后代,还分离到抗冻基因。因此,如果能够培育出抗寒又能像割韭菜一样,一年种植,多年采收的水稻品种,也将会是神话般的水稻种植革命。 多种多样的野生作物宝贵的种质资源,尤其是遗传基因资源,受到了人类的重视。最有名的当数英国邱园的千年种子库,它不仅收集本土植物种子,还保存来自全球的植物种子。中国农业部、科技部、科学院以及地方政府都在加强野生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自1979年以来,我国野生大豆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利用一直倍受重视。云南省收集保存的野生稻、旱稻品种也将成为重要的水稻基因库之一。21世纪伊始,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与运作为众多野生植物遗传多样性提供了种子和遗传物种保存的暂时居所,有记者称之为野生植物的“诺亚方舟”。 这些散落在荒野里的栽培作物亲缘种,就像天上的明珠散落在草丛里,无论荒凉或贫瘠,无论沙地或盐碱地,它们都生生不息,散发着特有的光芒。 图3:种在青岛海滨,耐盐碱的旱稻。这真是个奇迹。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72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