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孟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为何要上学?——孟母的回答
热度 3 jefei 2014-4-15 23:07
近年来,为何要上学成了很多人讨论的话题,众人各持一端,各抒己见。今日看到《列女传》中孟母教导孟子的一段故事,觉得挺有意思,愿与大家共享。这故事应发生在孟母三迁之后,起因于小孟子的逃学。下面是正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个人分类: 学习笔记|369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真正的当代孟母——崔琦的母亲
热度 1 pinjianlu 2013-6-15 11:58
崔琦简介: 崔琦出生于河南,早年求学于香港,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后,第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 崔琦的母亲: 崔琦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一个一穷二白的乡下,当时正逢三反五反政治运动,乡中连一间学校都没有,教育在那种地方是一种奢侈品。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崔琦的母亲王双贤具有远见地送崔琦去了香港读书。 崔琦的3个姐姐崔颖、崔珂、崔璐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先后大学毕业的。这在当时曾是轰动方圆数百里的特大新闻。后来,崔琦也正是在母亲的要求下,才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的,这对他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崔琦老家范庄的老人们一提起王双贤,都赞不绝口,说那可是一个世上难找的好人。不管谁家有难处,她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76岁的任松老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村里的孩子们因为时常吃不饱饭,便有事没事地到崔家玩,目的是在崔家找点儿东西吃。王双贤知道孩子们的心思,只要孩子们一来,她就会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请大家吃,有时甚至连自家的饭也全部给他们。正是基于母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崔琦才能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与人为善、替人解忧的优秀品质。 严格的家教: 严格的家规使他懂得了真善美的高贵   崔家的家规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在崔家,无论做什么事,4个孩子自己有理由也可以解释,但解释完了就必须照父母说的去做,再有顶嘴或懈怠的行为,就会挨竹板了。可据当地了解崔家的人说,并没听说哪个孩子挨打,因为孩子们总是自觉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从没发生过有悖情理的事。 年逾七旬的陈桂莲老人讲了一个崔琦受委屈之后依然负荆请罪的故事: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听说崔琦和村上几个孩子偷她地里的瓜,便在王双贤跟前告了他一状。崔琦放学回家后,母亲叫住他:驴娃儿(崔琦的乳名),你偷人家的东西啦?崔琦没搭腔。母亲说:去吧,门楼底下墙角里跪着!崔琦便放下书包,自己拿锨弄了些炉渣放在门楼底下,面朝里直直跪在那儿一声不吭。跪了好一会儿之后,告状的老太太反而觉得不好意思了,劝王双贤放过他这一次。过了好长时间,王双贤才叹口气喊他站起来。崔琦低着头来到母亲跟前,母亲问他以后还偷不偷人家的东西了,崔琦说:娘,俺以后不和他们一路上学了。事后,王双贤才知道崔琦那次根本没偷瓜,只是在路上和偷瓜的孩子们碰到一起罢了。母亲问崔琦当时为什么不说明情况。崔琦说,当时娘正在气头上,说了也没有用,再说那时我毕竟跟他们在一起,即使没偷也说不清楚,就想干脆认了算了,况且娘这样要求我也不是坏事,偷人家的东西到哪儿说都丑,我不想让娘为我担心。陈桂莲说完,还意犹未尽地感叹道:唉,那孩子真有骨气! 离崔琦家门口约20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水坑。每到盛夏时节,大人孩子总爱到坑里洗澡,崔琦自然也是其中的常客,但他洗澡却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总是边洗边打闹,不是一个猛子扎到水下抓把泥涂人一脸,就是把同去的伙伴按在水里老牛饮水,再不然就是拿水泼路过坑边的女孩子。可崔琦总是文文静静地一个人洗,因为每次出来母亲总是叮嘱他不要做与人为难的事,也不要在水里和别人打闹,以免伤了和气。直到现在,76岁高龄的阴锁老人还感慨地说:驴娃儿他娘真是好人呀!别看说话慢声细语的,可教孩子真有一套。的确,据老人们回忆,学堂下学后,别的孩子总是在路上磨磨蹭蹭不肯回家,而崔琦下学便朝家跑,放下书包就写先生留下的作业或者预习第二天的功课。 母亲的行世风范让他明白谦虚是最大的美德    崔琦出生时母亲已37岁,父亲42岁。当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何况崔琦的父亲崔长生又是崔氏家族中的老大,所以,崔琦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无尽的喜悦。即便如此,母亲也没娇惯着惟一的儿子,崔琦稍大一点就帮家里干活。农忙时他帮父亲在田里干活,撒肥、锄地、浇水;农闲时他给家里的毛驴儿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树林里捡柴禾,或者帮父亲收拾家里的院墙。母亲深知,人必须能吃苦、爱劳动才行,否则长大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同时,母亲还教育他不管到何时何地、自己有多大本事,都要保持谦虚待人的品格,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敬重。母亲身体力行,为儿子示范。她时时处处以诚待人,平等地善待所有乡邻。 少年崔琦聪明过人,多才多艺。在他十三四岁时因为能写会算,村里把他抽去跟着分地,无论三角形、菱形、梯形地都难不住他。当时有个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老会计,故意找了一块外号一杆旗的地块(相当于不规则三角形)难为他。等各个边的数据一测出,崔琦一口就说出结果来,惊得大伙儿直吐舌头。79岁的卢六老人说:实行土改那会儿,我主持村里排《血泪仇》,可王仁厚这个角儿找不来人演。一天正好看见崔琦从外婆家回来,就告诉他这件事。崔琦二话没说,满口应承,让我抄词儿给他看。我本来担心一天以后演出太紧张,谁知道演出时崔琦已把词背得很熟,还找来烂棉花当胡子,借件破棉袄穿上,结果演得特别像,把满院子看戏的人都引哭了。当人们争着夸崔琦聪明、能干,崔琦却十分谦虚地笑着说我还差得远,希望乡亲们不要这样夸我。 母亲的深明大义激励他走向人生的辉煌   1949年,崔琦在新宝镇的石桥区高皇庙高小毕业。由于当地没有中学,三舅又全家移民澳门,所以,崔琦只好辍学在家。在此期间,他曾和大姐崔颖一起担任过范庄村妇女识字班的教书工作,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当时为配合革命形势而进行的演剧和游艺活动,并领着村里的花棍队夺得全区打花棍(一种在当地十分流行的民间传统游艺活动)比赛第一名。 两年过去了,当地依然没有成立中学,这可急坏了崔琦的母亲。1951年母亲毅然决定让他到外地读书。这年秋天,三姐崔璐领着崔琦来到北京的大姐崔颖处,然后在三舅和两年前已在香港定居的二姐崔珂的帮助下,姐弟俩通过合法手续抵达香港,崔琦随即进入香港培正中学读书。 崔琦在香港读书期间,因为语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艰难等诸多原因,强烈思念在家乡的母亲,两次写信给母亲要求回老家。母亲收到信后,通过别人告诉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读书求学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读,靠全额奖学金完成中学学业,并于1958年获得美国全额资助,进入伊利诺斯州一所教会学校。这时,他的父亲崔长生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作为惟一的儿子,崔琦本应回国为父尽孝,但母亲却始终对他隐瞒了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亲去世,母亲都没对他透露一点儿消息。在这之后的9年间,母亲不管自己受多大的罪,甚至在81岁高龄时住茅草庵,都没有影响儿子的学业。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一年后,母亲王双贤寂寞地离世,当时只有大女儿崔颖一个人守在她身边。 崔琦的眼泪: 凤凰卫视台三周年台庆晚会上,节目主持人杨澜向观众讲述了一个自己在采访生涯中遇到的感人至深、结局又令人惊讶的故事。 去年,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衣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一般人都会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错了!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个人分类: 人物与哲理|718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现在需要做孟母吗?
热度 3 fdc1947 2012-10-12 07:00
我们现在需要做孟母吗?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在小时候就听说了。不过,那时候的家长,实在不大像传说中的孟母。大多数当父亲的,成天在外面奔波,希望用勤勤恳恳的工作,能够保持或增加一点点收入。当母亲的,则整日操持家务,一家老小,吃得穿的,都要操劳。买菜做饭、缝补浆洗,起早贪黑地忙忙碌碌。父母亲的辛勤劳作,终于使儿女们大多数都能够长大成人。至于小孩子的读书学习,家长们似乎都不像孟母那样上心,能够筹措到孩子们上小学的学费就不错了。小孩子见大人挣钱不易,大多数都还认真读书。只是课后就要疯跑,做各种游戏,想尽办法玩出新花样。有的小孩子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情。有拾煤核、捡废铁的,有砸钉子、糊纸盒的等等。这些事情多是不符合孟母精神的贱事,挣钱而已。小孩子也没有什么怨言,只求能吃饱饭,略大一点,就希望快点长大,自立挣钱,不让自己再给父母添麻烦,挣钱贴补父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大概因为家长不像传说中的孟母,子女也就没有成就为传说中的孟子,到老还只是芸芸众生,不给祖宗丢脸罢了。只是成年后不靠父母,还能孝敬一小点点,也还能为后代做点什么。这就是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孙了。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小时候是孟母倒运的年代,那本写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的三字经早被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抛弃了,所以,我小时候只是知道“人之初,鼻涕拖”的儿歌。现在则不然,处处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光大发扬。君不见,三岁的孩子就在背诵三字经,而成年人则十之八九成了孟母,男孟母和女孟母。说“成年人则十之八九成了孟母”是我的臆测,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贫困地方的情况,但是,至少在我左右看到的情况确是如此。 关于孟母,古人的传说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上面说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而现代孟母对于孩子的关心比传说中的孟母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孩子出生以前若干年,就选定了最佳的住址,省得以后一迁再迁而三迁,名校周围的房价地价从而也十升、百升而千升。从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得知精细胞和卵细胞已经顺利结合开始,众孟母就更加忙碌。为胎中婴儿服务的医疗产品、音乐文化产品、防护产品无论价格多高,众孟母都慷慨解囊。婴儿出生,必找金牌月嫂。接着就要为上幼儿园奔忙。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众孟母的共识。于是,各种幼儿训练班应运而生,而且据说都是要托了人、送了礼、花了高价才能进去的。各种据说能够益智的玩具当然亦不可少。要上小学就更加郑重其事,该花钱就花,心疼也要花,“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的教育”。 从上学开始,候补孟子就受罪了。无穷无尽的作业,无尽无穷的课外训练班。众孟母有时做陪读,有时做监工,很是辛苦。如果遇到“子不学”,那就不仅仅是“ 断机杼”,简直要 “断脊柱”了。以下的事情各位都能见到,就不用我多说了。总之,孩子越大,受外界的诱惑越大,众孟母的心理负担越重,对候补孟子的压力也越大,候补孟子的反抗往往越烈。 最后的结果是清楚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生成了两类少年:一类是只会读教科书和“辅导读物”、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另一类则见到书就头疼,除非被逼的没有办法,决不看书。两类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众孟母的反感、鄙视;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反感、鄙视,至少是冷漠。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自己。如果还有其他人,那就是生活在舞台上、电视里、网络中或虚无缥缈之中的歌星或其他什么明星。 即使这样,众孟母仍要做各种努力,除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外,甚至弄出以暴力为基础的所谓学校,也制造出各种悲剧,甚至弑父弑母。总之,不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众孟母是决不罢休的。这大概就是今天的现实。 对于众孟母的作为,最反感的是候补孟子,而最高兴的恐怕是教育领域的部分领导和教师以及所有寄生教育的从业人员,众孟母是他们真正的的衣食父母。所谓寄生教育领域,包括各种课外培训班、补习班、有关书籍的著作者、出版者、发行者等等,一个极大的群体(参见本人博文《寄生教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16504.html )。 今天教育的种种问题,原因很复杂,但是众孟母的望子成龙而且急功近利是众多原因之中的一个。今天,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困难的,似乎大家对教育现状都不满意,但是任何一点点小的改善都寸步难行。除了上面提及的教育及寄生教育领域的利益集团之外,众孟母的孟母精神也是一个极其巨大的阻力。 候补孟子为什么对众孟母的作为反感?从根本上说,因为众孟母妨碍了他们的自由发展。这也是众孟母成为公害的原因。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在各方面的自由发展,培养他们独立的思考,有独立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立的人。众孟母则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后代,看上去是望子成龙,爱护后代,实际上是在摧残他们。 是到了众孟母反省的时候了:我们现在还需要做孟母吗?
个人分类: 教育|2561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