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毛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晒晒中学同班女同学的墨宝--书法作品
热度 21 kiwaho 2017-7-25 08:43
这辈子读书攒了好几个班的同学,本博将陆续晒晒几个有特殊天赋的同学。 印象中,毛笔书法之造诣能达到炉火纯青的,一般都是男性,如毛泽东、王羲之、齐白石等。 偏偏我的同学中出了一个女书法家,她就是我的中学同学谢千。可见,世事无绝对,妇女能顶半边天! 下面晒晒我从同学微信分享中拮取的她近年墨宝,供大家鉴赏。
5192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毛笔尖上的通知书让人感动让人忧
sqzhang 2013-7-31 23:48
本人按语: 该文对大学的任务归纳为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不错的,而且在自古就有的说法。只是对传道一说,本人以为更应当解读为“育人”,而不仅仅是继承传统文化。所谓“育人”,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教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人。现在的大学的确太缺乏这方面的内容了。 我认为,本文所说的“大学似乎(这两个字完全没必要)成了产业化的功利场”,“ 从幼教到大学全流程的功利教育模式”更应当引起注意,受到批判。尽管教育部发言人曾经态度坚决地表示,从来没有提出过教育产业化的说法,但是“教育产业化”的“功利教育模式”依旧盛行。还是实事求是地承认,认认真真地改正为好。 毛笔尖上的通知书让人感动让人忧 本文刊于7月17日深圳商报 在我们已经习惯了用电脑“写字”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用电脑打印出来的,而陕西师范大学却回归传统,由学校的老教授用毛笔,一笔一画地给学生填写录取通知书。这饱蘸浓墨、别出心裁的录取通知书也成了近日网友热议的话题。(7月16日《华商报》) 陕西师大6位老教授毛笔填写该校4570份录取通知书,引发了舆论场的涟漪效应。因为,这大大地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当数码时代已经成为庸常的生活方式,“写字”的习惯已经为电脑打字所置换。虚拟的“比特”字体,已经成为格式化文本的常态,大学通知书,也是激光照排下的统一字体。用笔书写的“字”当下主要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上,更遑论毛笔书法了---那更像是已逝传统的文化符号,走入“过去正在完成时”的时空隧道中。宛然曾经的甲骨文和竹木简牍上的文字。 正因为如此,数码时代印刷精美的大学通知书,反而失去了令人惊异的美感,而成为让人惊喜“考上了”的一纸凭证。而老教授用毛笔书写的大学通知书,从表现形式上因为创意独特而充溢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效应,从内蕴上则承载了更多传统文化的因素,让人追忆历史,促人感叹现实,更释放出令人感动的人情味。 这些复杂而厚重的社会情结和个人审美情愫,让人对毛笔尖上的大学通知书印象深刻。也许陕西师大并非名校,但是对接到这份通知书的每个学子而言,都是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也许会因之而驱散了名校情结的阴霾,或许会消弭了心中怅惘的块垒。一个用心去书写大学通知书的高校,一个用传统文化去感动学子的学校,迈入这样的大学校门,总是让人放心的。即便是学校作秀,也秀得有内涵,秀得有品位和真情。 都说大学是培养大师的地方,其实有些理想主义。不管是国内名校还是世界级一流大学,能够培养出来的大使也是极少数的。否则,大师的价值就贬值了。 大学应该与时俱进,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授业。但大学只是授业或者解惑,是不合格的,因为大学还担负着传道的责任。道既是抽象的命题,也蕴含具体的内容,继承传统文化就是道的内容之一。 就此而言,书法艺术是道,古典诗词是道,传统礼仪也是道,国学经典也是道...现在的中国大学,即使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不必说理工农系类专业的学生,就是文史哲专业的学子,能写一手毛笔字,能够按照格律平仄写诗填词的能有几人?喧嚣流行的国学班,招摇过市的汉服者,恰恰折射出大学校园传统文学严重流失的沉疴,质之不存,只能用文之浮躁来轻浮表现了。 中国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专才逐渐变成了只知其一不知他论的“匠才”,文理通才鲜见,更不必说精研古今之道的全才了。 大学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高,大楼越来越多,大门越来越美,传道授业之地似乎成了产业化的功利场,中国大学的浮躁可见一斑,从幼教到大学全流程的功利教育模式更让人担忧。 毛笔尖上的大学通知书,也许只是让舆论一时的兴奋,让学子们短暂的激动,但终究还是有一丝提醒,让人莫忘的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大学,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起传道的使命来。当台湾中学生都能书写漂亮的书法,当香港影星黄秋生慨叹中华文明在大陆已死,中国大学应该反思,内地大学生更应羞赧。 如果公众晓得只有老教授们(59岁到80岁)才能用毛笔字写通知书,感动之余恐怕还有无尽的感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58f8c0102e85h.html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照片说话】电脑时代仍用毛笔批文件 总理不与时俱进
热度 5 曹聪 2013-3-8 15:46
【看照片说话】电脑时代仍用毛笔批文件 总理不与时俱进
个人分类: 看照片说话|28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陶寺毛笔朱书文字考释
feiyizhai 2012-10-13 23:35
陶寺毛笔朱书文字考释
朱冰 陶寺扁壶毛笔朱书共两个字(也有认为是三个字的)。一个字目前公认为“文”字,而另一个字的解释,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信息中心的介绍,目前有“阳”、“尧”、“邑”三种解读。 我认为这三种解读都不符合这个字的本意。现将我的看法提出来,与学界同仁共同研究。 这个字读音目前尚不好确定,但这个字的象形,非常清楚地代表着原始的缫丝。上面的长圆形符号不是实心的而是中空的,说明圆圈内有物体,它象征蚕茧;下面一横又细又直的横线象征一根丝纤,而丝纤下面的爪形符号象征人手在缫丝的形状,爪形符号下方斜向笔划可能为索绪工具。因此这个字应该是一个字而不是两个字。此外,它与另一面的象形的“文”字是有联系的。缫丝的象形字代表着蚕丝原料是通过蚕茧煮滹得到的;而“文”字则是原始编织或纺织之织纹的象形。毛笔朱书将这两个字写在同一件器物上,正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同时说明古人对这一事物或发明的高度重视。 按照目前专家的研究,认为朱书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书写颜料本文作者推断可能为朱砂。朱砂无论在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史上,一直是使用最早的矿物颜料之一。陶寺文字距今约为四千年,其色彩仍十分鲜艳,这也符合朱砂作为矿物颜料色泽稳定的特点。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在目前出土新石器时期文物中为仅见,而朱砂作为着色颜料,即使在秦汉时期仍然很贵重。而在新石器时期,可以想象毛笔和朱砂作为书写工具和材料都应是较为稀少而贵重的。将字符书写在陶壶上,可能因陶土有渗透性,容易着色,能使其上文字保持相对永久。据此可以看出,毛笔朱书书写者对此事是非常郑重和怀有敬意的。 作为缫丝工艺理解的那个字,其上方之长圆形符号为蚕茧,还可以参见李济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发掘出的“半个”蚕茧实物。一些考古学者或纺织史学者据此认为这“半个”蚕茧是山西夏县为中国北方蚕桑起源的直接证据。对此,日本学者布目顺郎在《养蚕的起源与古代绢》一书中作了详细分析,认为这“半个”蚕茧不是用于缫丝的,而是古人食用蚕蛹后遗弃的 。本文作者赞同布目顺郎教授的意见。首先,这“半个”蚕茧是切割的,不符合缫丝工艺的要求,缫丝所煮练的应是整个蚕茧,这样才能抽出完整的长丝;其次,这所谓半个蚕茧其实是大半个,在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切去一头,这符合食用要求,即尽量保持蚕蛹的完整。尽管本文作者不赞同夏县的半个蚕茧是用于缫丝的,但不能否定的是:缫丝工艺的诞生,绝对是蚕茧用于煮食的衍生技术。夏县是内陆地区,食用动物资源相对较少,古人靠煮食蚕茧获得蛋白质是很正常的。蚕茧通过水煮,丝胶溶解,丝绪散开,便可获得丝纤。蚕丝作为纺织原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丝纤长而细、光滑、弹性好,纺织和服用性能都十分优良。因此,古人由煮食蚕茧而发明缫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即使这半个蚕茧不是直接用来缫丝的,也可说明夏县食用蚕茧的历史十分悠久。而蚕茧的食用到服用只是一步之差。 襄汾陶寺遗址与夏县西阴村遗址地理距离很近,同属于仰韶文化类型,因此生产生活形态包括获得食物的来源及手段等应十分相近。西阴村蚕茧是古人煮食蚕茧的直接实物证据,而陶寺朱书则是缫丝技术起源的直接文字证据。说得明确些是:有煮食蚕茧就有缫丝技术诞生的条件,因此缫丝技术的发明与煮食蚕茧应是同步或基本同步的。 陶寺朱书的“文”字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之“文”字字型完全相同。 许慎:“文,错画也。”“象交文。”段玉裁注:“像两纹交互也。”可知“文”字的本义即为交织纹。陶寺朱书中出现这个字,说明以“文”表示交织纹自文字诞生时即如此。此外,根据陶寺大墓考古报告,该墓规模大,规格高,出土有陶器、玉石器、骨器、铜器等。出土的陶器器表有绳纹、篮纹、堆纹、方格纹、弦纹、漏空纹等,器表多施朱绘或多色彩绘,均为烧成后着彩,以黑色或褐色陶衣为地,或满涂朱红色为地,再用红、白、黄、绿色矿物颜料绘出圆点、条带、几何形纹、涡纹、回纹、龙纹、变体动物纹,构成斑斓绚丽的图案。 据考古报告,器M3015:4为一件骨匕,放在一件带盖子的圆形“仓型器”上面,显然表示这两件器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件骨匕“体扁平、光滑。柄端对钻一孔,另端磨出钝刃,长22.3,宽2.2—3.4厘米”。骨匕两端的钻孔显然是用来引纬的,而骨匕的匕身一边之钝刃是用来打纬的,所以这件骨匕兼有引纬和打纬的作用。与骨匕放在一起的“仓型器”,有研究者认为“它应该是一种缠绕丝线的工具,这种工具名叫“‘ 榬’ ” 。但对“仓型器”之器身何以有三个拱型圆孔,没有给出解释。本人认为,这件“仓型器”确与络丝有关,但它本身不是络丝用的,而是搁置络丝的丝架或后世称为“篗子”的工具。“仓型器”的三个孔洞是插入并固定篗子的支脚的,即将原始的篗子支脚插在孔洞中间,仓型器固定并带动篗子转动以绕丝,而仓盖是为了防止篗子由于快速转动飞出脱落而设计的。 此外,据高炜《陶寺龙山文化木器的初步研究—兼论北方漆器起源问题》 ,彩绘木器在陶寺遗址中只见于大墓,中小型墓葬则没有。此件仓型器的安放位置在大墓棺头端左方,与安置在头端右方的彩绘高柄豆相对,为入葬时有意安排。亦可见此器物之重要。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 毛笔朱书字的字义为缫丝,则陶寺文化已经确切地出现了缫丝技术; 二、 由仓型器和“骨匕”可以确认:陶寺文化已经出现了丝纺和丝织技术; 三仓型器的设计非常巧妙,既可以固定丝篗使之不致脱落,又可以转动器身使丝纤缠绕在丝篗上。仓盖可以防止丝篗在转动时飞出,同时在丝纤缠绕完成后摘掉仓盖,就可以将丝篗从下方取下; 四、丝篗的出现说明需要加工的丝纤数量已经达到需要借助工具提高缠绕工效和质量; 五、陶寺出土的诸多陶器上的纹样说明,编织技术已经突破简单的一上一下平纹结构,而开始出现织纹的多样化。这也为丝织技术组织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借鉴; 六、陶寺时期丝织技术及织制品可能出现不久,十分贵重,因此被作为墓主身份地位象征的重要器物葬入大墓。丝绸是蛋白纤维织制品,所以不易保存。虽然目前尚未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丝绸织物,但根据以上诸多考古材料的分析,可以认为:陶寺文化已经出现了丝绸技术和产品。 2010-12-24 《中国文物报》 布目顺郎 《养蚕的起源与古代绢》 雄山阁 昭和五十四年一月二十日发行 P164。 《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 2003.11.28 《陶寺大墓中出土的“仓形器”名实浅说》。 《襄汾陶寺遗址研究》P452 科学出版社 2007年一版一印。 陶寺毛笔朱书“文”字 左:代表缫丝的字 右:“文”字
个人分类: 学术|6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