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Burgess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闻媒体该不该参与学术争议
热度 17 dsm9393 2016-11-19 15:53
新闻媒体该不该参与学术争议 都世民 一篇学术通信为何又进入新闻媒体? 2016/11/17 , 澎湃新闻网 发表作者:王盈颖 虞涵棋 韩声江 王灿 一篇文章,是 国内外二十家实验室负责人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 “Questions about NgAgo” 的文章在 Protein Cell 杂志上发表 Burgess et al., 2016 的学 术通信 。这也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专门针对中国学者韩春雨无法重复 NgAgo 实验的学术通信。 笔者对此报道发表如下看法: 1. 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的可重复性之争,在学术层面 是 有新进展 吗?!笔者不认为有新进展,但有新变化。集体质疑形式没变,领头者换人。由北大几位教授改换为美国人 Shawn Burgess 。文章,以英文形式书写的。是科研通讯。内容是质疑韩春雨论文,重点是阐述实验不重复,并给出相关数据,以八张图展现。这是科技界常见的事,令人不解的是:澎湃新闻网为什么又如此关注,介入其中? 2. 如果说新闻媒体有科技顾问,要想保持中立,客观报道科技领域的争议是很不容易的事。这篇评论是有明显倾向性,这就不能不招来反对声!作为质疑通讯,撰文者是美国人 Shawn Burgess ,在美国机构任职。这篇通讯发表形式特别,不能将作者看成 20 位共同撰写。现在学术刊物发表的各类文章都是将作者姓名放在文题下一行。也就是说文章作者应认定为一人。文责自负是美国人。尽管文中提到其他人,也提供了数据,但只能看作文章作者感谢对象。能否界定为合作者?如果是专著,作者署名有一人,但前言中声明有的章节是别人撰写,可以看成合作者。但著作者只有封面上署名的人。这表明澎湃新闻报道不专业,有倾向性。另外,这篇报道应给出原文链接,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应该给出关联或附录。 新闻媒体报道学术争议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1. 笔者对《自然》刊物已经发表的两篇论文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根据。都发表在科学网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张博, 应该知道你们单位第六感官一文。为什么对相关质疑不发表高见呢?如果学术争议都作新闻报道,到底好不好? 2. 2015 年 4 月 18 日 ,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军就 等人发表于《 Protein Cell 》杂 志网站的论文 Chinese team performs gene editing on human embryo 详见: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论文 .pdf “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的相关报道 。 科学网也有 “ 孙学军:中国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基因引争议 ” 的博文, 也反映了黄军就自己也被卷 入学术争议中。 这些学术争议的报道和讨论见诸科技网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新闻媒体面向所有人,就不可取。绝大多数人搞不懂,既不能交流学术,也不能质疑论文。选择报道或转载与否的原则是什么?如果涉及倾向性,就有打压一方之嫌,不但没有好处,而且有害。媒体是否认为大牌名家、名机构的文章都是对的,是否认为诺奖得主所有言论都如同中国古代帝王的 “埾旨”!澎湃新闻这几位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电磁理论创立者麦克斯韦的巨著发表时,当时名家、名机构都不支持,可是历史证明麦克斯韦是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质疑是升级还是降级? 韩春雨论文质疑正常与否?符不符合国际惯例?这是学术界关心的事情!从这件事的起始至今所呈现出的问题看,质疑者背后有文章,有炒作的嫌疑。 1 )今年 9 月 9 日,方舟子写信说韓春雨造假,其理由是论文中图表有问题。笔者认为他的说法不成立,他不懂论文造假与论文质疑的根本区别。如今韩春雨所在单位已发表书面回应, 韩春雨不存在造假问题。这 20 位学者所发的通讯文章也没有指出论文有错误。 2 )科学网博主 刘学武 发表博文: “韩春雨不是第一个提 37 度的人,韩春雨的研究不具有原创性” 等文章, 他的文章指出: 如果看了 ago 技术的原创者 Van ( 2014 年 nature 文章作者)的专利文献就知道。 van 的 ago 技术涵盖了韩春雨的研究内容, van 在 250 页的专利文献中,有多处提到把编辑温度设定在 37 度附近,而且在实施例 12 , 14 和 19 中分别用试验验证了 20 度以上, 37 度, 40 度的编辑问题。韩春雨根本不是第一个发现 37 度编辑温度。 。这篇质疑文章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韩春雨论文的发表价值,也否定了《自然》子刊几位审稿人的评议和编辑的水平。这种质疑是个别人,现在韩春雨等在申报中国专利,会对此进行审查,如果专利被授权,就否定了这种类似说法。这需要时间!通常要一年时间。 3 ) 韩春雨事件发酵过程 见科学网延伸阅读 ● 5 月 2 日,《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 NgAgo DNA 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 ● 8 月 2 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 8 月 8 日,韩春雨向非盈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 Addgene 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 4 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 8 月 8 日,《自然》杂志网站发表一篇报道,详细记述了多国科学家对于韩春雨的 NgAgo 的争论。文章指出,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科研人员表示实验不可重复。 ● 10 月 14 日,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 评论:科学家 “变坏”该怪谁? 从韩春雨说起:科学的 “有罪推定” 韩春雨论文共同作者沈啸:若有问题不会逃避 河北科大:有机构用韩春雨技术实现基因编辑 高福院士:是否有真正的科学发现才是关键 新闻分析:争议性科研成果该如何调查 评论:学术共同体要在众声喧哗中勇于发声 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大校长 韩春雨回应 “13个课题组重复实验失败” 中青报:韩春雨的各级领导不妨慢一点 评论:到底怎么解决韩春雨 “疑云”? 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 4 )如上所述,从韩春雨论文质疑所提的向题看,联名质疑不是升级而是降级。说韩春雨造假、不是原创的说法站不住脚,没有证据的谩骂、攻击是没有用的。 另外,有些人认为名人、名家、名机构做不出来的研究,不是名人、名校、名机构怎么做得出来?即使做出来也没有人相信!显然这种论调是看不起韩春雨、也看不起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这种论调也是站不住脚的。 5 )对论文质疑和学术争鸣的恰当做法,应该遵循国际惯例,质疑者应撰写文章请求学术刋物发表,最好是寄往《自然》子刊,论文作者应与刊物编辑沟通回应事宜。 质疑本身一方面是质疑作者本人,文责自负是所有书刊出版规定;另一方面也质疑几位审稿人和编辑,甚至包括主编最后签署。另投它刊只能看作学术讨论,不能作为质疑论文看待。 这是学术平等、相互尊重。在中国应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不能按张田勘文章所述的去做,那样是行不通的。 如今论文质疑和学术争议回归理性。所谓 “自证清白”是不合适的。饶毅提出让外国人介入调查和判定也是不合适的,中国学术界和知识产权局不会让自己国家的创新交给外国人去审查。 争 议的焦点 1. 争议什么? 质疑者与论文作者争议什么呢?从这篇科技通讯文章看,是讨论实验重复性问题。 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 科学实验的重复,是指 用同一类、同一规格 的样品、试剂 , 严格按照论文中的实验 规范和 流程进行实验, 想获得论文所发表的试验结果 。 这其中涉及实验室条件、操作水平及一些技术细节,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会不会影响试验结果?!如今 在 Protein Cell 发表的这篇 学术通信 ( Burgess et al., 2016 ) 是想重复实验结果,文中给出的 这些实验的数据 想 表明, 这二十几个实验室均无法重复出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因此就在学术的平台上要求韩春雨给予一个清楚详细的答复。 2. 争议的要点 a ) 20 个 不同实验室 的 实验结果 不能 证明 NgAgo 具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活性。 能否判定韩春雨试验就不能重复!? b ) 需 不需 要 “ 卓越的实验技能 ” ?或者说操作上有无奥秘的可能? C )会不会 因为 NgAgo 的活性对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或细菌非常敏感 ,使实验不能重复或很难重复。 d ) 所有的独立实验室的细胞 , 会不会 都被污染, 因此原因而 导致阴性结果。 e) NgAgo 的不确定性 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形成共识? f) 公布详细的原始数据是否意味着泄露商业秘密。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是 否是 两码事 ? g) 申请专利和发表文章本身是 否 矛盾 ? h ) 20 位质疑者都是用相同类别的样品、相同测试规范和操作流程,而且 20 位质疑者实验窒条件和经验也被媒体说成是科学家,为什么不给出数据的重复性和不确定性?并对各个环节作不确定性原因分析。假若 20 位质疑者实验重复性非常好,也能反证韩春雨试验不确定性存在问题。遗憾地是 这篇 学术通信 只说韩春雨说的不重复原因,自己的数据真能 100 %重复吗?令人生疑! 争 议的具体表现和实质 1. Burgess et al., 2016 的学术通信 提出:要求韩春雨 澄清 与 NgAgo 相关 的不确定性 , 并提供所有细节 , 复制初始结果。这种要求有合理的一面,这是因为《自然》刊物有规定,应保证实验能重复。这种要求不合理的一面是:刊物无权要求论文作者何时何地教会所有试验不能重复者。河北科大已经书面回应,试验能重复,会适时公布。 2. 为什么韩的论文争议没完没了?笔者考虑有以下原因: 一是基因编辑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韩春雨已经指出:可以开发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 二. 这涉及国家利益。韩春雨本人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远离新闻媒体,不接受采访。专心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决不是寻找别人不重复的原因,做无用功。 三. 专利未授权前,应保密授权保护的内容。这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 四 . 基因编辑的应用可能带来惊人的变化。环球科学, 2016 年第 10 期, p50 ,“人类会修改自己的基因吗?”文中指出:默尔,奥维格 ( Kyle Orvvig) 很想做一个实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实验“会把人们气疯了”。奧维格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和精子细胞相关的复杂生物学,尤其是雄性睾丸中特殊的“干”细胞如何产生精子。不过有时候,遗传缺陷却会阻止这些干细胞完成转化过程,从而导致男性不育。奥维格想做的实验就是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干细胞的遗传缺陷,再把这些修复的干细胞植入不育小鼠,看看这能否成为治疗男性不育的潜在方法,男性不育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治疗那些不产生精子的人。所以,如果奥维格可以证实简单的遗传修饰有效,就会强烈吸引数万名不能产生精子的男性,这也对试管婴儿 ( lVF) 产业有很大吸引力。试管婴儿产业去年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 20 亿美元(全球销售额可能是这个数字的 10 倍)。 五 . 理性看待学术争议,让这类事情远离“科技炒作”。按国际惯例处理这类事情!
个人分类: 博客|5330 次阅读|5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