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点击率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点击率

相关日志

自贺博客点击率突破200万
热度 1 毛宁波 2015-5-24 07:09
自2008年3月12日12:45在科学网开博7年了,2015年5月24日早7点点击率达到200万。感谢科学网和各位朋友的支持与帮助,努力打造科教和专业交流平台,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做出贡献! 博客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26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 之兴趣与“性”趣
热度 8 yurongming 2015-1-20 20:03
俺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发现科网确实很有趣。绞尽心力去写真知灼见或有深刻内蕴的博文,那你就“输”了——不包括确实欣赏你的人群或你忠实的粉丝们。男博主们一般最感“性”趣,见到女人或与此相关的话题往往就会像苍蝇一样的嗡上去,聪明的博主以此为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最起码将大增点击率。不过事后,懊恼的浏览人群在“悲愤”汇集到爆发的程度,就开始举手抬脚大骂标题党,诸不知标题党正是受您们的“性”趣所指引尼。这是第一件有趣的事情。 第二件有趣的事情。上网时间比较长的,无非是把网络当做了一个解闷、排遣无聊的场地,要想得到大家的多多推荐,神马最热点、神马最玄奇、神马一刀劈出新天地,赶紧把它第一个发送出去。有的博主,老老实实写自己的科研笔记,老老实实做好科研交流的准备,结果发现,发出的博文很快就沉入了海底,连最小的气泡都没有掀起。于是悲愤,于是要把诗词歌赋、娱乐八卦、风花雪月统统赶出科学网园地。如果科网真的这样做,且不说是不是更科学,俺敢断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科网更无人光顾、变得更加的冷清。 为啥?凡是常年栖息这里的人群,不过是因为这里增添了一种让人留恋的温馨。这种温馨,起因于大家先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有一些共同的爱好和志趣。而绝多数的博主,就算同一个学科,也都往往不在一个研究的方向,太专业的问题,要交流又如何交流得起? 第三件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太沉闷或者工作太压抑,或者精神上承受了一些压力,科网也不过是释放这样的不良情绪或生活压力的一个场所而已。有的博主太过一本正经,语言乏味、观之便觉毫无意绪。这样的博文,写得再好也是不受待见的。与之相比,反倒是博文中能够相互调侃、对骂,最好激烈的火拼,是科网最让人快意的事情,颇有点“黄鹤楼上看船翻”的妙趣。但是,骂人的话可不能带半个脏字,这是“科学人士”严重的底线问题。要骂得既是痛快、酣畅淋漓,又能够引经据典,余味无尽。 像骂人丑,说“长得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仅为小道而已,多多浏览嵇大仙之类的博文,自会日有寸进。 俺有一个真诚的建议,科普类的文章可以多写,但最好像介绍傅科摆那样的博文,浅显生动而又富于情趣。不要写一篇博文,除了做科普的人懂了,其他人谁也不懂,这样就失去了科普的价值和意义。 科研类的其他博文,最好是能够勾引大家一起参与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泛适应性的话题,多留下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这样也才可能有交流的火花碰撞而起。 说实话,俺确实从科网上了解和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但也深感真想找到一篇颇具价值的博文很是不易。值得注意的是,有时,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所起到的效果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曾泳春老师虽属自然科学博主人群,但语言措辞,俺就佩服不已。在此,号召大家多多向她学习。 最后,希望科网圈子的博主们多多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话题,让大家一起探讨、参与。希望标题党哥们在大卖水货的同时, 也来一点干、实的东西,不能让真心想有所得的浏览人群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灰心。
个人分类: 其他|3689 次阅读|16 个评论
谈谈语文试题问题(之一)
热度 8 张能立 2014-11-21 22:52
今天科学网精选了沈海军老师的“这样的语文试题,要不得博文”,截止今晚9:00,点击率已经过了4800,有20多位网友置顶。由此可见,有关语文教育的话题,即使是在科学网这样主打科学的地盘,仍然是异常火爆。 作为大学老师,我们可以客观看到现在许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用今不如昔也许不算过分。为什么包括学生在内的我们,学了数十年的汉语,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有逐年下降之趋势的呢?有的大学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如下几点:一是学生没有认真学;二是中小学老师教育不得法;三是洋人的英语“侵蚀”了汉语的地盘。总之,大学老师看待汉语教育问题,很少有见到从自己身上和祖宗方面寻找原因的。科学网上有着“一姐”名头的教授,曾经也是多次发飙批评学生汉语水平差。可是,当读者去阅读这位“一姐”的博文的时候,很难置信P大学教授的汉语水平是这个样子--其博文往往通篇没有一个句号。对于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博文下面不准备讨论学生、中小学老师,乃至大学老师个人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是讨论祖宗遗产之一汉语本身存在的缺陷问题。 “ 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产生一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以实现隐身的一种技术。 ”这句话摘自沈海军老师的博文。分析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汉语存在的致命缺陷之一--子句之间的关系未定。这是一句话,其中用了3个逗号。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逗号是用于子句之间的分隔。“阻抗加载技术,就是根据电磁波干涉原理”,这句话中间的逗号是多余的,因为“阻抗加载技术”是整个句子的主语。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主语后面是不能加上逗号的。标点符号问题还不是汉语最致命的问题,最致命的问题之一就是“汉语子句之间的关系未定”。“产生一附加波来抵消入射波”,在上述整个句子中是作为子句存在的。但是这个子句有两个动词:产生和抵消,因此这个子句其实是仍然由两个子句“产生一附加波”和“(来)抵消入射波”构成的。可是,“产生一附加波”与“(来)抵消入射波”这两个子句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或关系?没有人能够判断。 汉语中的“子句之间关系未定”这种语言现象,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普遍论证: A 标点符号 C A、B、C、D均是包含一个动词的子句。 、 及 是可选的意思,意思是被标点符号或连词分隔的子句,仍然可以包含2个或者更多的子句。显然,目前现代汉语的这种书面语言,只是解决了被标点符号或连词分隔的子句之间的关系,像A 这样的子句之间各个子句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能够采用“法定”的格式来定义。上面举的例子,在汉语书面语中不是孤证,而是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 受过英语教育的人都会知道:英语句子中绝不可能存在“子句之间的关系未定”这种现象,因为,如果存在也是视为病句。但是,汉语中“子句之间关系未定”现象比比皆是。我自己写的东西也不能幸免。 近代的中国,包括统治者在内,很少有中国人,不希望中国走向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社会的。但是,除了民国时期的钱玄同等人外,很少有中国人认为汉语是中华民族走向民主、自由、平等与法治社会的绊脚石。这些可亲可敬的“爱国同胞们”没有意识到:汉语正是因为“子句之间关系未定”这种自然语言特征,成了专制主义滋生及发展的最好的温床。因为,能够裁定这种“未定关系”的对象,除了专制手段外,敢问还有其它的方法的么?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向祖宗遗产告别,那么,独裁和专制也不会告别我们!这一点不会以善良同胞们的良好意愿为转移的! 参考文献: 1、 杨振宁,“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40462/40463/3049020.html 2、 张能立,“汉语妨碍现代数学和科学学习及研究”相关博文合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791607.html
个人分类: 教育|2447 次阅读|17 个评论
写写论文,写写博文
热度 2 shn2010 2014-4-23 10:34
在科学网上面也混了三年有余。然而终归是看得多,写得少。为什么写得少呢?一来因为自己仅仅是博士生一枚,科研界的微生物,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自然是人轻言微。绞尽脑汁挑灯熬夜写出来的东西未必能赚到几个点击率。二来自己还要指望多做实验早出成果多写论文毕业能够捧上个饭碗。时间精力有限,自然不能像科学网上那么多的成功人士们“日撰博文三百篇,不辞尝作博文人”。前几天恰好看到程宗明博主写的博文《从一个科学网博客的“娇人业绩”说说写论文发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40979do=blogid=786750cid=3365073 里面把论文和博文进行比较,语言诙谐,内容深刻,深有感触,也跟着写点自己的感触。 论文和博文的主要功能都是交流学术思想。但是它“论文”这个概念从发明出来开始,也确实就被赋予了评价学者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的功能了。论文不同于博文。按照道理,论文应该是一件严肃的而且严谨的艺术品,而博文是的自由度要大得多。从这种程度上,论文的价值是该高出博文许多的。然而,实际上不尽如此。当论文被赋予了除了“学术思想交流”这个基本功能外,还辅以了其他功能比如 “学生获取学位的工具”、“奖励的指标”、“基金申请的参照”、“职位晋升的指标”之后,各种滥竽充数、粗制滥造的论文大行其道,论文的价值远远下降了。发表博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看,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观点,而发表论文只是为了毕业评奖升职称,所以,从这种角度上看,博文也许比论文更具有价值。 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博文,内容都是最为重要的。程博主认为博文的主题需要“跟进时尚写热点”,对此我是不大以为然的。我觉得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博文,最重要的都是, 内容要有价值 。什么是有价值?一篇论文有价值,就一定是有贡献的发现,要么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上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要么是在技术开发上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一篇论文有没有价值其实我们都能够做出基本正确的答案。博文也应该要有价值。既然博文也是要花心思写的,那么就该力求有所贡献,或者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或者能够发人深思,或者能够让读者有所收获。如果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啥想法都没有,啥收获也都没有,那你不是即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人家读者的时间吗?此外,博文的内容不能偏离客观事实,观点不能极端。极端的观点基本都是错的。那些把小概率事件当作普遍事件对待甚至当作公理对待的人是愚蠢的。信口开河,误导别人,故意标新立异,胡乱放炮最后的结果只是自毁名声而已。 关于论文和博文的标题,程博主认为最好入个标题党,对此,我也略有微词吧。标题确实很重要,因为它的好坏决定了读者会不会选择阅读。但是,标题不论怎么“高端大气上档次”都必须要够紧扣主题,否则挂着羊头卖狗肉,取个惹人眼球的题目,别人带着万分好奇打开你的博文,结果却发现里面没啥好货,会让人觉得失望受骗,恐怕适得其反。比如,如果这篇博文题目改成“一个年仅 2X 岁的博士生对科学网博主们的殷殷期待”可能点击率会高一些,但是人家点进来一看,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说不定以后就再也不看我的博文了呢。 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顶梁柱。虽然我们虽处于太平盛世,但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并不好。特别是经常在各种网站上看到各种饱含负能量的新闻,简直以为中国的道德底线已经下滑到史无前例了。然而,其实各种媒体喜欢报道的新闻一般都是负面的、极端的,为什么呢?因为媒体人最喜欢的就是猎奇,吸引他人眼球。扶老奶奶过马路肯定上不了新闻,但是扶老奶奶过马路之后老奶奶讹诈你就肯定可以上新闻了。但是,却有许多极端的人居然把少数情况当作普遍情况,并且大肆宣传。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义务去净化社会风气,匡扶社会正义,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正义,抵制社会歪风邪气,遏制谣言传播。举几个还记得的例子吧。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许多博文讨论说高校里面如何如何黑暗。这些博文就给了我们这些想进高校当老师的后辈们带来了许多负能量,思想都动摇了。在这种情况下,李明阳老师指出了进高校当老师的一些好处,让我又燃气了以后去高校当老师的希望。再比如说,各种网络媒体都在报道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讹诈的这类负面新闻的时候,科学网上某位博主就以亲身经历说自己曾经被别人撞倒并扶起来但是他没有去讹诈别人还说自己没有大碍(具体内容急不得了)。再比如马臻老师在他的一篇博文里面写到他如何去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很好的宣扬社会正能量的博文。 上个世纪初期,在中华民族饱受外族欺凌的时候,无数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志士仁人通过创建发行报纸来启迪民智,播撒革命火种,凝聚民族精神,激励热血青年,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被外族鲸吞蚕食的状况。如今我们国家在体制等各个方面还是存在太多的问题,需要社会精英们去改良,让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科学博客上聚居了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也许我们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如果能够像先辈们那样或针砭时弊,开发民智,净化社会风气,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一点点贡献,也就算是功德无量了。 然而,博文终究也都是文化快餐而已。大多数的人每天也都只是像我这样打开首页,浏览下置顶博文、精选博文和热门博文。今天的置顶博文也许一个礼拜后就会无人问津,被埋在浩如烟海的新博文下面。论文亦是如此,十年以前的论文恐怕就已经鲜有人再去问津了。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思想更深刻地影响别人,也许还是著书立传来得更加深刻。 鄙人一介书生,二尺薄命。虽无济世之才,却有济世之心。但求能够写点论文推动人类认知的进步,写点博文净化一些社会风气,弘扬一下社会正义。若能为社会的进步略尽自己绵薄致之力,无愧此生,则足矣。
个人分类: 感悟|3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点击率不靠谱
热度 3 chenjcc 2013-12-2 16:16
很多网友很在乎点击率,把它当成像SCI影响因子一样看待,觉得能当饭吃。特别是看到每周点击率排行榜有自己的名字,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其实,点击率跟SCI影响因子一样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具体的办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1) 加精。这你得跟编辑mm搞好关系,或者摸准、迎合编辑mm的口味。 (2)标题党。这个科学网高手云集。 (3) 自引。这个跟论文自引差不多。就是在自己的博文里添加另一博文的连接, 就会增加另一博文的点击率。比如现在大家点我的博文《 很奇怪,为什么最新原创博文与热门博文标题不一致? 》 ,就会迅速增加这篇博文的点击率。按理说,这种做法只增加一次,但是我发现,反复点击,不停刷屏会增加很多次。这个可能是科学网的问题。 (4) 他引。方法同上。 (5) 使用不同网页浏览器器(比如IE、Opera、360、Chrome)交替浏览刷新同一博文。每刷新一次就增加一次点击率。就我所知,从技术手段上,目前还没法杜绝这种造假。 (6) 使用不同IP地址浏览同一博文,特别是喜欢翻墙的网友,很容易用这种方法增加点击率。 (7) 发动网络水军提高点击率。 (8)刷屏软件。这个跟抢票软件差不多。 (9)利用黑客技术,直接修改点击率数据库。估计,科学网还没有网友掌握这种技术。 (10) 有时候,反复刷屏好像也能增加点击率。理论上,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出现。这个应该是科学网的错误。 总之,点击率这东西水分很大。有时候点击率1万,可能实际上只有3千不到的网友浏览过。要想真实统计点击率可能需要实名制,但是民意是忌讳实名制的,这是一种悖论。所以,任何一种统计方法都难以避免虚假成分的存在。
2767 次阅读|6 个评论
牵着‘点击率’‘精选’的鼻子走
热度 5 lin602 2013-5-1 20:59
这句话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别让科学网博文‘点击率’‘精选’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如果为了点击率与精选,自己写博文就要考虑科学网编辑喜欢什么内容,喜欢什么观点,博友们喜欢什么内容与观点。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内心想的内容,说出来的观点就不是自己真正的观点。这博文是变形金刚,因为你的鼻子被别人牵着。点击数上去了,小红花不少,但慢慢发现,那不是真实的你,而且可能你前后矛盾。 内心想说什么就说!别人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他们反对也好不反对也好,欣赏不欣赏都可以,只要你不无故攻击别人,可以反驳别人的观点。你在自己的‘道’上,别人碰你了,那是别人的过错。 我的博文精选率比起许多博主来,比例很低的,你们可以到我页面上看,但我仍然乐呵呵的,无所谓。我说了我想说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别人看了高兴,不看也高兴,哈哈。 你从我的博文,你能够知道我在想什么,我的熟人们说:‘这就是林’! 所以,牵着点击率的鼻子走,别反过来。
23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帖子的点击率彰显伯主的知名度/成功度
duke01361 2013-4-27 13:22
帖子的点击率彰显伯主的知名度/成功度 正像女人的追求率与qi美丽程度成正比 男人的成功率与受女人追求duogua成正比一样 这里 帖子的点击率与伯主的知名度/成功度成正比。 zhiyou一个例外,看你和编辑关系如何,怎么样?这都撤出人情关系来了不是? 如果编辑每次都把你挂在旗杆上,自然你就成为会飘扬的旗帜...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2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博客的点击率很重要吗?
热度 1 wya 2013-4-27 09:26
几个月以前,一个好友给我演示了他的一个小程序,可以把博文的点击率迅速提高至数百、数千、数万,其实不过是几行循环程序代码。他是出于好奇用来学习编程而已,顺便刷一些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别人博文,以表示支持或者讽刺。 在我得知他刷了我的一两篇博文后,我明确告诉他:不要拿我的博文做实验了。我喜欢看准确的博文点击率,以便了解博友对我一些观点的感兴趣程度,如果胡乱增加点击率,我就无法把握读者的意见。 我不是生意人,不需要也不关心博客点击率,更不会自己做广告说:我被邀请vip开博,博客点击超过**万! 呵呵,除了郭美美等,好像没有几个真正vip人士会到处炫富:看,我可是特邀vip! 在我看来,关注自己博客的知名度无非就是虚荣和不自信的表现。没有真凭实学的人往往通过华丽的外衣将自己打扮成很强大、很权威,以便取得大于自身价值的收益,如到处公款所谓讲学、考察、旅游、拍照...... 好酒不怕巷子深。如果某个领域缺你不可,人家自然踏破铁鞋也要找你,何必眼睛整天盯着屏幕上的点击率。 我的博客只是自己思索的记录,有对有错,也希望在和读者讨论中不断修改、完善。我希望自己的博客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菜地,有感兴趣的就来看两眼,不感兴趣的就淹没在茫茫田野中,把靓丽的风景留给更有建树的人。 目的很简单,所以自然不会到处自吹自擂,哗众取宠,赚取眼球,提高知名度。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89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美女(继续骗点击率)
热度 30 yllu 2013-4-26 21:16
最近太忙,没时间乱涂乱画,又觉得生活有些寂寞无趣,只能使出杀手锏,拿出压箱底的照片,吸引一下路人的注意力。某人如果看到肯定又要愤怒地说,你怎么总是出卖我闺女?! 不过这么神奇的照片,还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哈哈,得意地接受羡慕妒忌恨了!为什么这么得意呢,因为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说小瓜长得像我,都说是他爸的翻版。但是图片胜于雄辩! 欢迎大家一起show起来啊! 小瓜一岁照 瓜妈一岁照 对比一下(不过眼睛真没人家好看)
个人分类: 家有小瓜|1751 次阅读|70 个评论
[转载]写作英文论文的一些心得(转)
waixinmao 2013-3-8 11:11
【许可按:我的朋友兰小欢,系美国某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候选人,。他发表在牛博网的这篇《写作英文论文的一些心得》点击率很高,在互联网也广为传播,里面的大部分观点我都很同意,特别是文中反复出现的reader friendly的换位思考意识,更是我雅思作文课上多次强调的。转载此文,相信不仅仅对已经在美国读书的各位有所裨益,对那些正在准备托福雅思GRE作文的同学的帮助也是大大地!】 写作英文论文的一些心得 作者:兰小欢 对经济学新人来说,不管论文写几十页,除了倒霉的匿名审稿人之外,没人会花超过五分钟去读。那么合理的写作策略就是最大程度的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最有效的传递信息。具体而言,我力图达到以下目标: 1. 如果读者只有十秒钟,他也应该清楚地知道我干了什么,主要结果是什么,用了什么数据,贡献在哪里。 2. 如果读者有三十秒,他应该在得知以上信息的基础上,知道我是这么论证的,并且能够快速在三四十页的论文中准确地找到他想读的内容。 3. 如果读者有一分钟,他应该能知道80%的论文内容,并且觉得似乎应该多花两分钟再看看。 4. 如果读者有三分钟,他应该能准确地知道我在讨论的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准确地知道我的方法我的假设。如果我是一个推销员的话,我必须做到在三分钟内把最重要的卖点都说清楚了,说好了,至于读者买不买,那是另一回事了。 5. 如果读者是匿名审稿人,必须花几十分钟读论文的话,那我要做到最小化他的阅读负担,别把他老人家惹毛了。 如何达到以上目标呢?我总结的心得散见于各位大牛给年轻人的写作建议中,我只是把它们换成我的方式再表达出来。这些建议都宝贵,我读过不少于十遍,写作的时候更是隔三岔五拿出来对照一番,每次都有收获。Mankiew收集的建议在这里, Blattman收集了另一些在这里。 一、如果读者只有十秒,他只会读ABSTRACT. 这个东西极端重要,首先它是论文的第一段,读者这时候注意力还集中着,脑子还转着。一般而言,读者在读完三段以后注意力就散的差不多了,所以头三板斧(段)很重要。其次它一般也是论文的最后一段,读者读完这段才决定是不是往下看,大部分时候就不继续看了。 所以ABSTRACT要把所有重要的内容表述出来,不能超过150字。对empirical的论文来说,这段要包括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数据,identification,和所有重要的估计结果,带数字的。 有一回我把ABSTRACT写到150字了,觉得巨满意,简洁得不行,简直不能再多删一个字。后来去投稿,学报要求必须在100字以内,而且是网络提交,网页的对话框是设定好的,一超过100字就变红字,那是相当吝啬. 没办法,再重写。删啊删的,硬是砍掉了50多字,居然也没觉得损失什么内容。可见曾经自鸣得意的简介,如果再使劲儿逼一下,还是有三分之一多的水分。 要投出去的论文,不管是学报也好,JMP也好,应该尽量没有因为写作而造成的水分。 二、如果读者有30秒,他会在看完ABSTRACT之后迅速浏览论文的章节结构,这时候章节的标题怎么写就很重要了。 原则是:章节的标题要传递信息,除了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s之外,所有的标题都应该有内容。 比如,如果一个章节叫“Data”, 那就没有内容。如果叫“Data: CPS 1990-2000”,这就是有内容。或者删掉“data”这个词,直接用数据名称做标题,别担心,傻子也会知道那是数据名称,干嘛还非得写”DATA”这个词儿呢? 再比如写作估计结果时,如果那部分标题就叫”Results”, 那就没内容,或者叫“Effects of X on Y”,也没有内容。有内容的写法大概类似于“Higher X, Higher Y”。就像做slides的标题一样,每个标题都直陈了结果。 标题要用几个字来传递具体的信息,所以浏览一遍标题之后,读者就应该具体的知道更多的信息,并且能够准确的找到他感兴趣的内容在哪里,然后读下去。 如果标题仅仅是“data”,“Specifications”, “Identification”之类的单词,那就没有内容,那就是逼着读者往细了看。没人愿意被逼着往细了看,所以人家干脆不看。 三、如果读者有一分钟,他应该能读完这篇论文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要“管用”,如果读者只读第一句话的话,我必须保证他不会错过最重要的内容。 具体操作上有三点:1)第一句坚决不是铺垫,然后第二句用什么HOWEVER转回来。又不是玩儿躲猫猫,没什么好转来转去的。第一句就是直接表达本段的意思,本段的其他内容都是细节,没有多于第一句所陈述的内容;2)第一句一定要短,不得不用从句的话,不用多于一个的从句,否则就没意思了;3)单句不成段。论文不是小说,更不是现代诗一路回车。 基本上读者能在一分钟内浏览完了每一个第一句,我论文80%的内容他就应该知道了,想再读的话,去读INTRODUCTION吧。 四、如果读者有三分钟的话,INTRODUCTION就是他要读的全部了。 这个相对简单多了,因为三分钟差不多能读一千字,周旋的余地能大很多。怎么写INTRODUCTION的经验之谈有很多,我不重复。我个人认为重要的方法有:1)不超过三页;2)文献尽量放在脚注中,第一不占地方,第二不阻隔遣词造句,一会儿一个括号一会儿一个人名的,看着和狗皮膏药似的,难看;3)先写要解释的现象本身,再写怎么解释的,最后谈贡献;4)不要出现类似“it is important”的字眼,一件事儿重要与否不取决于你自己说“这是重要的”,直接说事儿,让读者自己判断重要不重要。只有底气不足或者没话可说的人,才隔三岔五就来一句”it is important”,吆喝卖大力丸似的。 五、如果读者是审稿人,真的需要花几十分钟细读的话,写得好点儿,短点儿,短点儿,短点儿,短点儿,再短点儿。 我 不相信这世上有“客观存在的真理”,不管你做的是物理化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和论述的技巧。哈佛经济系给研究生的“第二写作定理”就是: 你的论文质量只取决于你是怎么写的。再牛逼的想法,写砸了就是砸了,没救。(“第一写作定理”是:你的论文多半得不了诺贝尔奖。) 最让我受益的写作建议来自Deirdre McCloskey教授:写完每一句之后都紧接着问一个“SO WHAT?!”(那有如何呢?),然后往下接,如果接不下去,刚写完那句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删掉。 最后一条我觉得非常有用的写论文建议来自David Romer教授,可以用五个短语概括:Just Write! Just Write! Just Write! Just Write! Just Write! 啥也别干,就是写,论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个人分类: 科学论文写作|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博主有没有点击率超过1000万的呢?
热度 1 zxczxc0417 2013-1-16 09:36
科学网的博主有没有点击率超过1000万的呢? 目前看到了不超过700万.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2465 次阅读|1 个评论
点击率的飚升
wyc 2012-10-5 21:16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0-5 21:11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一个篱笆三个椿。虽是老话,但不过时。 今天, 我还是我, 我的点击率 一下上升到了500多! 这人生舞台啊, 深奥难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点击量真实性究竟如何?提出陈氏猜想,验证真实性指数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2-9-25 10:27
【陈氏博客猜想1:科学网博客点击量的真实性与比值(定义为:一周发文单篇点击数之和/一周总点击数)正相关,如果合理,这一比值可以被认为是“真实性指数”。】 【陈氏博客猜想2:真实性指数超过上黄金分割比例(61.8%)的博文,可以认为是具备点击真实性的。】 【陈氏博客猜想3:真实性指数低于下黄金分割比例(38.2%)的博文,可以认为基本不具备点击真实性。】   据说新浪微博的粉丝是可以批发的,一块钱好几百个,真是“价格便宜量又足”啊。   科学网的点击量也是有虚数的,但是,科学家多是要脸的人,除了极其个别的人用点击软件来博得点击率,其他99.9%的人还是并不会因为点击量就悍然使用作假手法的。   但是,由于搜索引擎的存在,有些虚数不是个人造假而来的,倒可能是种种原因带来的。这一点从后台很容易得到真实的点击量数据,但是我们博主很难了解内情,只能从外部的一些表象来观察。      比如,俺们的周点击量现在是40923,但是,俺们把本周博文的点击量统统计算一遍,发现只有29559,如果每篇博文的点击量我们认为是还算真实的话(不排除一人的多次点击),那么,俺们的这个真实性差不多是在72%左右。   这个计算是粗略的,毕竟以往的老博文还是会有人看,而且也许存在着一些对于俺博客主页关注而带来的点击量。   但是,同时考虑到每篇点击量也有可能来自一些搜索引擎,所以,两下相抵,整个比例可能能从某种意义上反应点击量的真实性。   兄弟们,如果也闲的无聊,就用顺便这个指标衡量下自己,看看您老黄金分割不?也许可以从整个意义上,排排科学网大侠们点击量的真实性高低。   【对于不断删除博文的博主,本猜想例外】
个人分类: 时论|4768 次阅读|28 个评论
才子点击率最高的文章:中国应该警惕反毛思潮
热度 1 hcrm 2012-9-21 15:26
不经意间,发现才子的文章《中国应该警惕反毛思潮》 在新浪网单篇点击率过20万人次,回复过700人次: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5135819-1-1.html 另:《肯定毛泽东就是肯定中国人自己》一文 在新华网单篇点击率过4万人次,回复过700人次: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104297867/1.html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1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快速提高点击率的方法
胡业生 2012-8-16 23:31
你来了 大家好奇都来了 我的点击率就高了。感谢光临。
2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