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岳麓书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岳麓书院

相关日志

岳麓书院深藏一幅“检身悟学”联
热度 4 qhliu 2019-3-27 08:03
人类历史上,有过屡次文明大爆发。物理学史上也有此一律,称之为奇迹年。近代中国历史上,穷山恶水的湖南地区突然出现文化名门几十家。湘乡曾(国藩)家,湘潭黎(锦熙)家,湘西三杰(熊、陈、沈)等等。这里说的是长沙望城程( 颂万 )家。 程颂万(1865~1932年) 1911年 出任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大学前身)学监 ,曾改原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所题爱晚亭对联。 罗题 :山径 爱好 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 点 一双驯 鹿 待笼来。 程 改:山径 晚红 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 滴 一双驯 鹤 待笼来。 高下立判! 程颂万的长兄名程颂熏,字子朴。有一次,程 颂熏 书斋缺一幅对联,请堂兄程颂藩(1852~1888)撰写。程颂藩书写完这幅对联很快便去世了,可谓绝笔。 上款: 子朴三弟属作斋联,昔人谓此二语可以检身悟学,愿与参之。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下款: 戊子四月兄颂藩倚装。 对联出自中唐诗人钱起七律《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日暖风恬种药时, 红泉翠壁薜萝垂。 幽溪鹿过苔还静, 深树云来鸟不知。 青琐同心多逸兴, 春山载酒远相随。 却惭身外牵缨冕, 未胜杯前倒接䍦。 --------------- 程千帆(1913-2000)是 程颂熏孙子、 程颂万的侄孙,获得了祖父 程颂熏的这幅对联。 1980年代,他把这幅对联捐赠给了岳麓书院。1984年,他招了一位研究生也姓程,名叫程章灿。程千帆赠送新生程章灿新著《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年)时,在书前插页上亲自隶书对联一幅,又是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程千帆书写这幅对联给程章灿的时候,并没有告诉程家先辈曾认为此联可以“检身悟学”。直到几天前(2019年3月13-16日),程章灿先生来岳麓书院讲学,看到程颂藩原作及其上落款时,为之一惊!自问“ 祖孙二人,相隔近百年,写下同样内容的一副对联,同样写的是隶书,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继而忖度如何从这联诗中“检身悟学”? 问题的答案恐怕不在于能否从这副对联进入“检身悟学”之境界,更在于 “检身悟学”本身也 ! ----- 换一个坐标:程颂万 1911年出任湖南高等学堂学监时,物理系开始招生。 再换以一个坐标: 19 11年, 某些省份是宣统三年,湖南地区开始弃用清朝纪年。 ------- 参考: 程章灿,程千帆先生的一副对联,南方周末,2019-03-24 http://www.infzm.com/content/146475 或 https://new.qq.com/omn/20190325/20190325A0NI4T.html 或 https://guoxue.ifeng.com/c/7lM8WS7DcNO 程章灿:南京大学文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个人分类: 拾穗记|860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岳麓书院、爱晚亭、实事求是
热度 1 xuxfyuwp 2014-4-25 14:30
岳麓山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山脚下坐落着创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已有千年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大学,晚清时期(公元 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又曾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至今仍属于湖南大学的一部分,但对游人开放,可供参观游览。 中国历史上不少名人毕业于岳麓书院,如现代人较熟知的曾国藩、左宗棠,还有毛泽东的岳父杨昌济。朱熹、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贤则要算这里的著名教授了,谭嗣同、梁启超也曾在这里讲过学。由于毛泽东曾在岳麓书院听过课,使这处文化宝地更增添了现代政治色彩和名气。 除在院内小卖部可以发现些现代商品外,岳麓书院内的建筑和环境都保持着中国的传统风格,古色古香,牌匾楹联浸透着传统文化气息,有些则显示出古时湖湘文人的特有傲气。如岳麓书院大门门联上的八个大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似在向世人宣告此地人才济济,他处难比。另一联则更甚:“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狂傲之气跃然无余。 书院讲堂的正檐前的牌匾上书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与现在的中共中央党校相仿,只是字体为隶书。此匾为1917年由岳麓书院校长宾步程所撰。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处于大变革时期,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了解到社会的真实,求得正确的结论。毛泽东在岳麓书院求学时,或许“实事求是”的理念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影响,所以1937年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仿岳麓书院,也书“实事求是”作为校训。 现在,“事实求是”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但追根寻源,这四个字的出处要更久远一些,乃由东汉史学家班固首倡。班固(公元32——92年)在编撰《汉书》时,为河间献王刘德(汉景帝之子)立传,赞其收集古籍、明知深察的治学精神可佳,称其美德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信其必“留其真”于世。 在班固眼中,刘德对中国古典文化力求精深义达,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基础上,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做到了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传承,不随意歪曲、篡改历史事实。这一点,对现代人而言,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出岳麓书院后门,沿小路上山,走不多远,便可见到爱晚亭了。爱晚亭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原名红叶亭,后又曾改为爱枫亭,最后用了现在的名字爱晚亭,据说是受了唐代诗人杜牧诗《山行》的影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蔡和森青年学子聚会于爱晚亭,纵谈时局,探求国事,所以对爱晚亭偏爱有加。原湖南大学校长李达函请毛泽东为亭题字,毛欣然题书“爱晚亭”。 长沙爱晚亭与安徽滁县醉翁亭、杭州西湖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我不懂建筑,难以判断其名于何处,只是在山林环抱、溪水流淌的幽静环境中,见到这样一个秀丽的古亭,确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原文写于2011-05-13 23:00:5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记|1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春节的长沙:游岳麓山
热度 3 fqng1008 2014-2-4 10:28
岳麓山荟萃了湘楚文化的精华,有 岳麓书院 、 爱晚亭 、 麓山寺 、 云麓宫 、新民主学会等。其中,岳麓书院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有“千年学府”美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2330 次阅读|6 个评论
左宗棠一幅白话名联及其流变与李嘉诚的故事
热度 12 qhliu 2013-12-22 08:08
平日常逛岳麓书院,朋友来了,也偶尔山寨一回导游。渐渐对文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酬唱 奉和 ,文人所爱;臭味相投,最显华彩。从“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或者“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中,润之委员诗才不彰,反观“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才能知道土著老乡诗才不凡。 这些都是题外话。下面转入正题。 最近有副对联有点火。 获知其初始作者为左宗棠之后,对它的流变发生了兴趣。此晚清中兴名臣不仅曾是岳麓书院门生,和润之委员也是老乡。论文才, 左宗棠自己认为比胡林翼强,不过在林则徐面前,还是稍逊风骚。科学网上的一些福建博友的文章文采飞扬,不愧林大人同乡。 一,左宗棠 原联 1852 年前某时,左宗棠 (1812-1885) 为无锡梅园题联一幅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平仄似有不调,上联大白话而已,不过下联还是有所不凡,看得出出自文人手笔。此联收入左宗棠楹联著述《联语》,至少,左大人还是不舍其丢弃坊间成为无主之联。 现无锡荣 ( 毅仁 ) 氏梅园诵豳堂确有此联一幅,对联却是 清钱塘 ( 今浙江杭州 ) 人 沈兆霖在 1852 年为自己的书房“静香斋”所书。由于一般认为此无锡梅园系 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所建,时在清末。 未知现荣毅仁府邸之荣氏梅园是否当年左宗棠赠联之无锡梅园故址。 此 对联也是荣氏家族的为人处世之家训。荣德生晚年,他卧室里也挂有此联,荣毅仁更是常在口边。照片如下(感谢 太湖梅子 提供,参见 邂梅,最后的香雪海! ): 二,清赵之谦改写版 晚清书画巨匠赵之谦 (1829-1884) 和都转盐运使王小初交厚, 1879 年,受后者之命,书一联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拣平处坐往稳处行 其中“向高处立”有歧义,可以是心向高处也可以是面向高处;而“稳处”和“高处,平处”文白程度不符。所以,这一改写不甚成功。不过 赵之谦的这幅字在市场上,已经市值 100 万了。照片如下: 三,民国溥僴改写版 民国年间,满族画家溥僴 (1901-1966) 有作品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一改,比王小初高明,但远不如原创。为什么? 对人的姿态,儒家文化要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当然还有“卧如弓”。不过, 溥僴版 转卧入住,不是文白可论,多了一丝市井气。 难怪李嘉诚喜欢 溥僴版 。不过,因为李嘉诚最近一次接受采访,大力推荐,使得这幅对联全球流传。对宣传儒家文化也算小功一件。 两幅照片如下 ( 其中溥僴原作市价 10 万左右 ) : 文人喜爱,还是原作。有 1947 年沈曾迈 先生 (1900 — 1969,曾任北大教授) 书有此联如下 ( 原作市价约 1 万 ) 当然还有一些民间版本。例如陕西咸阳三原城隍庙前有一个改写联如下: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就传播思想而言,有所价值。不过就文学性而言,就等而下之了。不赘。 照片如下: (本博文全部照片取自网络,无商业目的)
个人分类: 拾穗记|24209 次阅读|23 个评论
岳麓书院
热度 2 uil 2013-11-14 21:10
岳麓书院,湖湘文化的圣地,湖南人的灵魂。
27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
热度 1 uil 2013-8-30 17:25
“麓山巍巍 , 湘水泱泱 , 宏开学府 , 济济沧沧 , 承朱张之绪 , 取欧美之长 , 华与实兮并茂 , 兰与芷兮齐芳 , 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 , 扬我国光。” 这首校歌是由 20 世纪 30 年代三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作词,由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的萧友梅先生作曲。当第一次听到这首校歌时,不由为其所吸引。其简洁典雅的歌词和古典优美的旋律,一下子穿透人们的外表,进入你的内心,震撼着你的灵魂。 这就是湖南大学,一所具有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美丽大学。千年历史,使得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着一段故事,每一块石头,都透漏着灵气。在这里,校园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株花草,都体现着人文和自然之美,传统和现代的和谐。岳麓书院的楼台亭榭、青砖黛瓦,无不体现着湖湘文化的灵秀和历史的厚重;校园处处可见的近代建筑,无论是建筑史上的柳氏圆弧还是浸淫着传统与现代的民国建筑风格,都让人感受到迎面扑来的那种追求创新的学术质朴感。 这就是湖南大学,一所具有实事求是和敢为人先传统的大学。“院以山名山因院盛千年学府传千古;人因道立道以人传一代风流直到今。”,在这里,不仅阐释了“山、院、人”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也透漏了“古、中、外”文化冲突的化解智慧。自宋理学兴起,书院逐渐成为“道南正脉”,千年来,书院传承和发展着儒家文化,至今仍弦歌不绝。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朱张会讲犹如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始了书院的渊源。正是“一水长流池不涸,两贤互搓道终同”的辩证思想和包容传统,在书院的历史上,后来不断涌现出王守仁、曾国藩等理学大师,也涌现出谭嗣同、毛泽东等经世之才。及至今日,湖南大学仍不断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这就是湖南大学,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所公交车穿行而过的大学,一所拥有千年历史的大学,一所需要静下心来品位的大学,一所来过再也不会忘记的大学。
2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岳麓山
uil 2013-8-30 17:23
南岳衡山,绵延千里,七十二峰,南靠五岭,北达洞庭,及至湘江,峰名岳麓,造化灵秀,坐西朝东,左揽凤凰,右抱天马,东临湘江,中有山谷,谷中空幽,花草缤纷,层林阴翳,山泉潺潺,四季不绝。 岳麓福地,古已知之,以一山之大,海纳儒释道,屈指至今,已有千年。初登岳麓,自自卑亭而始,仰望岳麓, “譬如登高,必自卑”,拂去浮躁,撇开俗世,沉心静气,犹如经历一种神圣的仪式。行不多远,即至岳麓书院,顺溪流而上,山谷中可见爱晚亭,后经清风峡,觅得钟声处,即见半山禅寺,寺旁有泉,曰白鹤拳,只是白鹤已去,泉水依旧长流。攀登而行,凌绝顶处,即为道家云麓宫。如此行走,好似在古人的智慧中洗涤了一番,又犹如醍醐灌顶,除却心中的乌云,让圣贤的阳光照了进来,使得人慎思慎行。如此,岳麓之行,莫非为心灵的朝圣之旅?! 隐藏
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文庙
热度 1 uil 2013-8-18 13:45
去文庙的路上,需穿岳麓书院而过,青砖黛瓦经简短的过渡后,即变为高高的红墙,建筑的风格也由江南的自然恬静调变为皇家的严肃庄严,书院建筑的乐章也由清雅迎来一个小高潮。 长沙是为数不多拥有两座文庙的城市之一,其中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说某年科考,湘江大水,阻绝了位于湘江西边的岳麓书院学子前往河东的文庙赶考,于是官府破例在岳麓书院旁又修建了一座文庙。不知此传说是人们美好的牵强附会之意还是确有此事,但是正是对于教育的重视,湖湘大地人才辈出,岳麓书院至今弦歌不绝,也赢得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赞誉。 文庙依山而建,背倚岳麓山,坐西朝东。不知由于何种原因,文庙并无前门,而有南北两侧门,因此去往文庙,须经侧门。侧门为古时所留下的石质牌楼,躲过古时风雨,也躲过日本飞机的轰炸,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抬头望去,门楣上书“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门楣内各书“圣域”和“贤关”。古时文庙门不常开,通常需是本地子弟高中时,大门方可开。记得幼时老师告诉我们,故乡少有人高中,古文庙大门从没未开过。听后始窃笑,然见师脸有惭愧色,方知此事为丢脸尔。此事记忆尤深,至今未曾忘记。如今文庙为一处景点,虽开门纳客,然游人不屑来此,相较于隔壁的书院,文庙院内显得尤为清静。只是我幼时的记忆,知文庙的过去,故每次来此,敬畏之情陡起,屏息静气,不敢肆意而为。 进入文庙,院内有古树数株,正对着的是大成门,门前立有两石狮子,由于岁月的久远,石狮子已破损不堪,然依旧矗立。拾阶而上,大成门匾下为一副对联,左联“圣如明月普天皆有春秋”,右联“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古今能称为大成者,唯有孔圣人,然懂道者,今有几人?能过此门,顶礼膜拜,实为殊荣。只是如今此等殊荣来得太过容易,如不仔细掂量,大多谈笑而过,豪言壮语,贻笑大方。 过大成门,正对即为大成殿,而两侧则为厢房。如今两侧厢房已经各辟为“历史馆”和“人才馆”,向游人展示书院历史和历史上的湖湘子弟。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创立岳麓书院,至宋真宗召见山长周武,赐“岳麓书院”匾,岳麓书院逐渐确立自己理学“道南正脉”的地位,延续千年,见证了朱张会讲,培养了曾国藩和毛泽东等改变或影响中国历史的人才,难怪乎历史馆有一对联,书“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对文化的重视,使得以儒家为主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鉴于所培养出来的湖湘子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难怪有此豪言壮语。 文庙建筑的中心是围绕大成殿而展开,其为最高建筑,也位于该建筑群的制高点,俯视全局。殿内中央,即为唐吴道子所画孔子像,两侧分别为孟子、曾子、子思和子渊。看着怀着好奇心东张西望的游人,不知道面对这些故圣人时,对这些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的文化符号,还有多少人似曾相识。孔子像前的香炉里,不再是香火,而是再次跪拜祈求的人们抛下的人民币,很显然,在这个拜金的社会里,人民币被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可以表达他们对圣人的敬意,不论是出于内心潜意识的交换关系还是赤裸裸的贪欲,人们对于眼前这个人已经模糊的记忆着,历史变成传说,而传说已经成为神话,神话里的人物故事早已经物是人非,脱离了人的本性而变得模糊。看着旁边一位懵懵懂懂的孩子,认真的听着母亲的介绍,我静静的走出了大殿,迎面抛洒而来的阳光,恍然如同隔世。大成殿前的香炉,已经就没有香火,雨水冲刷,填进去的沙子了无杂物,倒也干净不少。 隐藏
21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桐荫别径
热度 1 uil 2013-8-15 15:39
桐荫别径,为岳麓书院几大景之一,因居于书院围墙之外,不为外人所知,又因其景致平淡,早已溶于山色民居之中,若非有人提醒,即使穿行其中,不觉在景中行,已然入画来。因此景地处偏僻,游人甚少,难得清静。平日劳累之余,多来此散步,舒缓胫骨,平复内心。 沿书院门前的路,行至书院旁,远远便可见红墙黛瓦,逶迤而上。近观是几处红枫,顺山势依偎而下,几株青桐,与之对峙,其间之地,夏日阴翳,落叶缤纷,谓之别经。拾阶而上,仰望处,便见飞檐黛瓦,居所匾书“松林斋”。往日此斋为饮食之地,有一雅名,“湖大印象”。每每游人来此,或慑于岳麓之大气磅礴,或感于岳麓之秀色可餐,然下山之时,饥肠辘辘,颓废不已,故游玩至此,大块朵颐,岂不快哉。然一日邀友人,来此共聚,时窗外天色已晚,天欲雨,斋中人落影只,几盘冷炙,艰难啃咬,兴趣如窗外的雨来的有些让人愕然,席间气氛冷至冰点,至此再没有来此就餐。前些日子散步,路过此地,忽见已改头换面,松林斋下,多一竖匾,“中国软实力研究所”,而“湖大印象”的招牌早已不见踪影。桐荫别径依旧,斋还是那个斋,只是填饱肚子功能变成研究精神的食粮。与我而言,以后散步更加难得清静些。 隐藏
1478 次阅读|1 个评论
岳麓书院几篇-风荷吹香
热度 1 uil 2013-8-15 15:38
车行过岳麓书院,书院的青色主调渐变为文庙的红色,于是误以为此处即为书院尽头,已然放下好奇,却不料路右拐处,顺着文庙的红墙跟,池塘、亭、古树跃入眼来,如同调色板上的色彩,被上苍不小心打翻,洒了一地。此时荷花正红,风吹过团团的荷叶,带来一种儿时记忆中的清香。池塘边的槐树落下凋零的花儿,朵朵漂浮在池塘上,一株带着岁月沧桑的古老枫树,斜着映于池塘上,一亭恰到好处的依于树下,曰“吹香亭”。此景称为“风荷吹香”,春时槐树滴翠,夏时荷花吹香,秋时层林尽染,冬时池塘残荷。人生莫不如此,色彩缤纷,得之偶然,失之必然,世间之事,莫不如此,坦然面之。风荷吹香,虽不属岳麓书院几大景之一,然景致细巧,藏之一隅,偶然之得,多有一份意外之喜。 隐藏
13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沙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张家界武陵源
热度 3 terahertz 2013-8-2 21:25
2013年7月29-8月2日,到长沙岳麓书院、橘子洲头、张家界武陵源旅游。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582 次阅读|5 个评论
湖南行之长沙、韶山
热度 8 秋天的布鲁斯 2013-1-23 18:22
湖南行之长沙、韶山
去年11月初,去湖南旅行,长沙-韶山-凤凰-张家界,纯旅行。因答应了一个朋友,上传几张照片。 这次是第三次参观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是让人震撼! 过门石 据说这里是“实事求是”的源头 依然没有照下讲坛的好照片,就上一张藏书楼吧 爱晚亭和下面的小湖 橘子洲头 韶山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一路上,听着韶山人迎接主席铜像的场面,不止我一个人被感动了。 纪念广场上的铜像 12.26米宽的路 两旁纪念六位牺牲了的亲人的大石头之一 中国石 故居 当年学习游泳的池塘
个人分类: 旅行见闻|6090 次阅读|16 个评论
破碎古长沙之二——故园残梦(视频)
adamliu800 2012-5-23 13:30
随着南宋古城墙被发现,我们便查长沙古建筑,无奈地发现,这位高龄的长者是那样的形单影只。经历了文夕大火、文革劫难以及近几十年的大规模城市扩建,数千年的古建精华损失殆尽。所幸的是,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岳麓山脚下,留存着一个千年庭院,她便是岳麓书院。她的存在实属奇迹,几经损毁,几度恢复,延续着“道南正脉”,酝酿着湖湘精神。以下是她的历史沿革,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宋元 开宝九年 976 年 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孙迈有记(无考) 咸平二年 999 年 潭州太守李允则创建,王禹偁作记 咸平四年 1001 李允则请奏书,诏赐诸经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赐建湘西书院 大中祥符五年 1012 山长周式请于太守刘师道扩建书院,谭绮记(无考)。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岳麓书院匾额,对衣鞍马,内府书,于是书院之称闻名天下 绍圣四年 1097 地方当局欲改岳麓书院为鼓铸厂,湘阴县尉朱骆抗言不可毁 北宋末年 创立“潭州三学” 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毁于战火,“什一仅存” 乾道元年 1165 湖南安抚使刘珙命州学教授邵颖重建,次年延请张栻主教事 乾道三年 1167 九月朱熹自闽来访张栻,留止 2 月,讲学院中,与张栻论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十一月同游南岳 乾道五年 1169 张栻知严州,彪居正任书院山长 乾道七年 1171 张栻还长沙,主岳麓、城南两书院 淳熙十五年 1188 湖南安抚使潘畴修葺书院,陈傅良来院讲学,并作记,山长顾杞,堂长吴猎 绍熙五年 1194 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牒委教授兴学岳麓,并在书院讲学,更建书院,聘黎贵臣为讲书执事 淳佑十年 1246 理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别建湘西精舍于书院南 淳佑十年 1250 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欧阳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欧阳新为讲书。 元代 至元十三年 1276 元将阿里海牙焚毁书院,诸生抗元,乘城共守,死者无数 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学政刘必大重建,朱渤作记(无考) 延佑十年 1314 别驾刘安仁,主簿潘必大重修书院,聘朱某,张厚相继主院,吴澄作《岳麓书院记》、《百泉轩记》 至正末年明洪武元年 1368 毁于兵火 明代 成化五年 1469 知府钱澍重建礼殿及麓山寺碑亭 弘治七年 1494 通制陈钢重建书院 弘治九年 1496 知府王 ,杨茂元续建,李东阳作记,善化教谕叶性为山长 正德二年 1507 王阳明谪贵州龙场,道经湖南,讲学岳麓 正德三年 1508 陈论任山长,创射圃 正德四年 1509 守道吴世忠拆毁道林寺,扩建书院 正德九年 1514 陈论首编《岳麓书院志》 嘉靖六年 1527 知府王秉良,孙存相继扩建 嘉靖九年 1530 世宗颁御制“敬一箴”即“程子四箴” 嘉靖十八年 1539 知府季本重建,并将学岳麓 嘉靖四十四年 1565 推官翟台重建 万历十年 1582 张元忭讲学,李天植重建 万历十八年 1590 知府吴道行重建 万历三十九年 1611 县尹唐源等重建,邹元标记 天启元年 1621 邹元标讲学岳麓 崇祯六年 1633 吴道行任山长,编《岳麓志》 崇祯十一年 1638 王夫之读书岳麓,与旷鹏陛等创立”行社“ 崇祯十五年 1642 高世泰讲学岳麓,并助修岳麓 崇祯十六年 1643 书院毁于兵火,翌年吴道行绝食,卒于岳麓山 清代 顺治九年 1652 刊立卧碑、聘刘自运为山长 康熙七年 1668 巡抚周召南重建书院并作记 康熙十三年 1674 书院毁于吴三桂兵变 康熙廿三年 1684 巡抚丁思孔重修并作记,敦金门任山长 康熙廿六年 1687 康熙皇帝赐“学达性天”额及御书《十三经》等,赵宁修《新修岳麓书院志》,李中素任山长 康熙卅九年 1700 按察使常保扬重修并作记 康熙五十六 1717 李文照任山长 雍正十一年 1733 立为省城书院,清庭赐银一千两,李文柱任山长 乾隆二年 1737 赐银一千两修书院 乾隆九年 1744 乾隆皇帝赐御书“道南正脉”额 乾隆十年 1745 巡抚杨锡绂作《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十三年 1748 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 乾隆廿一 1756 巡抚陈宏谋大修斋舍 乾隆廿二 1757 山长欧阳正焕书“整齐严肃”为院训 乾隆四十四 1779 巡抚李湖重修 乾隆四十七 1782 罗典任院长,辟“岳麓八景”,修建筑多处 嘉庆廿三年 1818 欧阳厚均任院长,捐资修书院,弟子著录者三千余人 道光十三年 1833 巡抚吴荣江创“湘水校经堂”于书院内 道光廿六年 1846 丁善庆任院长,重修书院 咸丰二年 1852 太平军过长沙,书院毁半,丁善庆率诸生捐修 同治六年 1867 丁善庆主修《岳麓续志》 同治七年 1868 巡抚刘崐大修书院 同治十二年 1873 山长周玉麒刊《岳麓续志补编》 光绪元年 1875 学政朱逌然将湘水校经堂改名为校经书院 光绪十六年 1890 湘水校经迁湘春门外,改名校经书院 光绪廿三年 1897 院长王先谦改章,设译学、算学等科,并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光绪廿七年 1901 清廷改学制,将各地书院院改为大、中、小学堂 光绪廿九年 1903 年 巡抚赵尔巽改岳麓书院为湖南高等学堂 (注:以上大事年表资料来自 维基百科 ) 千年庭院留存至今,万幸万幸,但位于河东闹市的众多古园则无一留存,无论是曾国藩祠堂花园——浩园,还是左宗棠祠堂后花园都只能从西方人出版的影集中找寻踪影了。看到园中那精美的拱桥与戏台翘起的飞檐,不禁想起了刘敦桢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园林》中的苏州园林之倩影。精致而和谐,遵循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因地制宜,勾画出诗一般的图景。 建筑学当属人文学科,它反映的不仅仅是美妙的建筑式样与外观修饰,而且蕴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古建筑之所以承载了深刻的文化使命,是因为其结构形式所反映的深入骨髓的人文精神与哲学魅力是我们古老文明传承千年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力量之所在。
个人分类: 学术讨论|5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革命”和“改革”是一回事吗?
热度 5 rbhuang5907 2012-3-10 09:43
2012年03月10日 星期六,读到一篇精选博文,科学网主编把它放在显要位置,题目是“湖大中南奏新歌 评岳麓山下的高等教育革命”。 内容如下: 岳麓山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所在地,代表了湖湘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受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感召,岳麓山下的两所“985”工程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先后掀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一轮 革命 ,其影响力有超越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之势。 先是湖南大学的新校长赵跃宇教授宣布任内不申请新科研课题,不招收新研究生,在全国引起了重大反响。 赵跃宇教授专心做职业校长,将在人事制度改革、机构调整、本科生教育质量改革上推出重大措施。湖南大学将迎来面貌一新的变化。 紧随其后的是中南大学新校长张尧学院士,在参考欧美大学制度和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整套高等教育 改革 方案。这套方案让管理人员不再热衷于当官,而是提供优质服务;让年青教师安心搞科研,修炼内功,做一流科研成果;让教授副教授成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力,使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让实验室24小时开放,本科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岳麓山走出去的曾国藩和毛泽东,在中国危急之时果断出击,改写了中国历史。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优秀生源不断流失的危机,老百姓对高等教育质量极不满意。岳麓山下的两位大学校长不约而同举起教育革命大旗,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出路,反映了湖湘文化的强大生命和活力。两位校长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肩负着老百姓的殷切希望;他们在以实际行动回答钱学森之问。作为中南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支持他们,祝福他们,更期待 革命 取得成功。 楼主加以评论: 中国人的概念模糊毛病到处可见,“革命”和“改革”是一回事吗?缺乏普通逻辑学知识的缘故,而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里,除了少数专业由于功利的原因,学习普通逻辑学,绝大部分学生从小到大学,甚至到博士,都没有修过或自学过普通逻辑学。不知道教育主管当局是无知还是故意,不在学校里开设普通逻辑学课。从岳麓山下走出来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逻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我们每一个都要学一点。”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主管当局就不好好听听伟人的话呢? 谁能区分“楼”和“阁”?
231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岳麓书院对联表心迹
热度 1 liujiping 2012-1-20 00:25
岳麓书院对联表心迹:“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515-1.shtm
个人分类: 随想|289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