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真善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真善美”遭遇实用主义
热度 1 fqng1008 2011-9-5 10:26
初看题目,王炼利的博文“文革不臭,中国要臭”显得有点粗俗,仔细读进去却发现意味深长,显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明确,旗帜鲜明,而不宜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王炼利是一位年近6旬的退休女工,又是当红的网络写手,从她踏踏实实做事的风格、善于用统计学数据说话的态度、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看,可以肯定地说超过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者。 下面是《百度》上收集的她的部分文章:国家须有“大是非观”;数字说话:为什么说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低?国家统计局进步了,还望能更加进步;王炼利的价值在哪里(一 ~ 五);“原罪”的本意与“剥削”无关!城市建筑、城市精神与城市繁荣;我为什么坚决反对“私有化”;“图钉型”社会得不了“M型”富贵病;五、六十年代偿还外债的准确数额;1955年到2006年中国农村储蓄变化;本来就不是市场,何谈“救市”!有个应对“三鹿问题”的长效办法;温总理:我想要个说法;以讹传讹:乾隆未说过“天朝富有四海”;我为“工资两位数增长”再解惑!是“增长6.3倍”还是“增长31倍”?我们离资本主义有多远(一 ~ 六);影响房价的真正原因;支持发展私有经济,但反对“私有化”;警惕政府的公共开支;“就业难”是房地产业非正常发展的必然结局;中国房贷危机已经难以避免一个审计人员和市场部经理眼中的市场经济;“剥削”两字是鸵鸟?上海火车站,你太不象话了!基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是如何统计的?出让“处分权”是我国土地出让制度的最大弊端;数字说话:住房公积金制度为谁服务?我其实比有关方面更盼望安定和谐;我来为“工资的两位数增长”解惑!请问政府部门,能这样统计居民住房数据吗?《物权法》对“公共利益”侵犯“公民利益”很无...... 好了,回到我们的主题——真善美遭遇实用主义。那么,什么是“真善美”呢? 我们是从 80年代 真走过来的,至今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那时候,作为对“十年浩劫”践踏真善美的一种反拨, 伴随着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代表着80年代精神生活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那时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是一些关于美好爱情,如火的青葱岁月, 人间的友爱与温馨, 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美好的影视作品映射下,那是的影视音乐也是美好的,它也似乎唱出了那个时代人的梦,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尽管那时候改革刚刚起步,经济水平低下,但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并不回避,对真善美的追求比较执着。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是一个开始关注美好事物逐渐走向美好未来的开始。 所谓真善美, “ 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一次“人的认识活动追求真,人的意志活动追求善,人的情感活动追求美”。所以,80年代唱出了“人生境界真善美”的理想图景。 后来就有了变化,不再争议一些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大家不问是非实实在在各显神通一心挣钱。于是急功近利造假成灾,尔虞我诈唯利是图,风声鹤唳稳定压倒一切,道德底线被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这些变化与我们实用主义的策略有一定关联,但是一个大国,不能没有是非观,不能没有核心价值,不能没有真善美。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 实证主义 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 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 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 客观实际 ,合乎原则(即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 有用即是真理 ” ,无用即为谬误。 改革30年来,“有用即是真理”曾经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时至今日也表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对大量的邪恶事例,我们还要不要真善美?面对许多不公正、不公平、不透明的现象,我们是不是该修正实用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还要回到现实的原点,对于大是大非问题不能避而不谈,束之高阁;对于祖国的未来走向不能不深入讨论,理清认识。我想,现实的不一定都合理,合理的最终会成为现实!    附王炼利: 文革不臭,中国要臭! 为什么要否定文革? 这是厘清是非的需要。 所谓“共识”,是有底线的,共识的底线是要在大是与大非根本点上取得一致。 打得你死我活的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建立在中国人必须抵御日寇入侵的共识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土地承包得到全国农民的衷心拥护,是建立在全国农民穷怕了、想换种活法的共识上;四人帮能成功粉碎,则是建立在全国的民心民意基础上——当时北京人上海人争相排队购买一雌三雄大闸蟹,寓意“看你横行到几时”,这都是普通人的自发行为啊! 三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形成并通过,打那以后,几乎是全体的中国人都自信文革已经不可能翻案!文革的灾难几乎人人都承受了,伤疤都未痊愈,怎么可能忘了痛?姜昆李文华的相声《如此照相》得到全国人民的共鸣,是因为我们都从那个荒谬的时代走过来:上公共汽车要保家庭出身;走在路上,红卫兵随时会盘问家庭出身,谁保出身时不能响亮干脆报出工人农民,铜头皮带的伺候!照相店里头发打卷的不让照相,胸前没有别毛主席像章的也不让照相;理发店烫发工具都一把火烧了,男人则不给理大背头和小分头;裤腿不到六寸任谁都可以用剪刀来剪你裤腿,尖头皮鞋当街用菜刀给剁去尖头;私人信件哪怕情书,都用“最高指示”来开头;上海部队家属大院里,每家人家吃饭前都要手拿语录祝告“首先敬祝我们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敬祝林副统帅......敬祝敬爱的江青同志......”那时听世界名曲如搞地下行动般诡秘,即使在家与几个样板戏发烧友唱样板戏,都可以因为学江青的说话声音而成为现行反革命...... 八十年代初中国人听《如此照相》,笑声的后面是泪水;所有人几乎都在自责:“我们当初怎么那么傻!”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来得及反思:“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傻?” 三十年以后的今天,中国人有部分又傻回去了!真傻还是假傻还是装疯卖傻,傻人扪良心自知。但又一点是清楚的: 主旋律希望中国人傻回去。 整个八十年代,各种争论讨论很热烈,但从来没有争论讨论过“文革该不该否定”,在整个八十年代,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要争论讨论,也是在争论讨论对文革的反思是否彻底,反思还需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深化。巴金写了《随想录》,大家觉得写得深刻,但他担心文革重演,不少人以为是杞人忧天。想不到,姜的确是老的辣,巴金真给说着了。 八十年代对文革的反思将导致中国人不再肯盲从,作为这块土地上的体制安排,是容不得思考的国民产生的,也容不得要活出自我的国民产生,这个体制只需要螺丝钉。 禁提文革, 不许反思文革的行为能成为“主旋律”,就是体制一不想承认“可以将一部分人不当人”是体制使然,二不想改变“可以将一部分人不当人”的体制。 而我们从文革中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恰恰就是需要铲除让文革得以产生的意识形态根源 “可以将一部分人不当人”。 这个星球上,除了希特勒明确将犹太民族不当人,除了凡实行专政的国家,都将国民中的一部分“阶级敌人”连同家属不当人,文明社会再也没有把“可以将一部分人不当人”当成国家意识形态的 。 而中国的我们这一代人很不幸地看到,文革是所谓“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而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所谓“改革”,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掠夺。无论是前者的“专政”还是后者的“掠夺”,都是一部分人不将另一部分人当成人的实践! 文革中“对少数人专过政的”和在变了味的“改革”中掠夺了多数人的,都在为自己的作为辩护,振振有词的辩护。对少数人专政的和对多数人掠夺的自然各有一套说辞,对立得水火不容;但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不对立的——都认为可以将另一部分人不当人! 当今社会还有一部分人,昨天参与“对少数人专政”,今天又参与“对多数人掠夺”,他们的思维模式中,“不把人当人”是一种权利。他们反对反思文革、反对清算文革就更加不奇怪了! 反对反思文革、反对清算文革,不愿意否定文革,结果是“主旋律”让中国成了没有是非的大国,“闷声大发财”成了全社会范围的失去道德底线的掠夺。 那些希望“可以将一部分人不当人”继续当成国家意识形态的,那就为文革评功摆好吧,也不要光是“禁提文革”、“不许反思文革”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堂而皇之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每天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片头去播放吧! 如果不希望中国土地上每天发生 “可以将一部分人不当人” 的事实,就要不断揭露文革的丑恶,将文革“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让文革永世不得翻身!” 文革不臭,中国要臭! 国家须要有大是非观!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158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师:可以教得不够好,但不可以教错
热度 4 张海霞 2011-8-9 11:18
周日的一个聚会,与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教育理念,就谈起了ICAN的经历和理念,她很感慨:问我为什么会对学生的事这样用心?我跟她讲起了我作老师的心路历程。 去美国作访问学者的时候我已经是青年老师了,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很年轻,所以除了工作之外就常常跟学生混在一起,聚会、出游,不亦乐乎,这期间有一位同学很特别,大家都不喜欢他,可是我在国内的时候就认识他,很聪明,他的老师在圈内也很有名气,所以,我每次组织活动都叫他。几次下来,我发现我也不能忍受他了: 聚餐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到(要开餐的时候就来了,买东西、做准备的时候不见踪影),提前离开(快吃完的时候他一定会接一个电话:抱歉,我有事要先走。洗碗收拾残局的时候又没他)。 席间谈话的时候,更加过分,不顾话题是什么他总会把自己在国内的经历拿来炫耀:我的老板怎么怎么的牛,去北京跑关系送礼的时候我给他做什么准备,我们怎么接待来的专家和官员,怎么应付检查、怎么申请项目......简直是一个现实版的“学场现形记”! 我终于忍不住了:你千万不要这么说了,虽然没有你的老师有名,国内绝大多数老师不是这样的,还是认认真真做事和教书的,只是个别人才这样,你这样说,让外国人怎么看我们这些在国内做科研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我认识到:做为一个老师,务必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可以能力上有欠缺,可以教得不够好,课可能上的不够精彩,科研可能不够前沿和成果显著,但是绝对不能在精神上有欠缺,不能教错的、坏的东西给学生,因为,你毁掉的是一代又一代人! 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学生的事情开始无比的用心:每一堂课、每一次讲座、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活动,都认真对待,都从真善美的方面去引导学生,这也让我进步很大,不仅仅是讲课的能力和技巧的提高、科研水平的进步,还有内心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同时也收获了全世界的朋友和合作! 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在这个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社会里,不要抱怨,也不要无奈,其实历史以来社会都是这样的,甚至很多时候更恶劣,远到指鹿为马的赵高时代,近到血雨腥风的四人帮时代,又怎么样?历史的长河不会停止前进、而正义的力量最终会战胜邪恶,其中朝代更替、风水流转,谁是那个支撑社会的良心和中流砥柱?是那些认真传播真善美、坚持教书育人的先生们!所以,应该感到幸运,我们做了这项教书育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学生、客观传播知识、积极对待生活、尽力普及教育,那再混乱的社会也会逐渐清明起来,反之,我们的抱怨、我们的消极、我们的等待、我们的无为,也会给其他人更多做错的机会,这是我们不希望的,所以,亲爱的和同行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今晚,就要踏上去东北支教的旅程,希望一周后回来能够跟大家分享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感受。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4696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最爱
sf751106 2011-6-24 15:31
  仔细想来,我热爱很多的人、事、物,这其中均掺杂了自己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及好恶。但我最爱的还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及享受美好生活的一种心境。   美好的生活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外部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一种对于内在,包括精神及灵魂的一种高层次的追求,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完美结合的一种渴望,是物欲及情欲二者的双重满足。生而为芸芸众生中的我,自然难以脱俗。我理解的美好生活应该是物质与精神二者的统一,以至达到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安逸。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物欲横流,时光的流逝挡不住人们追求金钱的匆匆脚步,但却因而忽略了身边很多细微美丽的情景——“在追求阳光的温暖时忘记了享受阳光的灿烂”。其实,身边存在着很多的美好,天、地、云、雨、山、水,一情、一景、一事、一物,处处有情、处处有美。关键在于一种心境,一种怡然淡泊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倘若有了这种胸怀,便能包容万象,豁达开怀。便会怡然自得的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便会坦然的面对生活中多琐碎和烦恼。   于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会随之而来,对周围情景的认识也会有了新的深度,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心境的魔力,“境由心生”。的确,淡泊的心境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深刻领悟,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它发自于宁静的心灵。而当心灵宁静,灵魂安逸时,又怎能不感谢造物的伟大,又怎能不对生活心怀感激呢?于是,美就现身了。   诚然,心灵的宁静倘若没有了强大的物质实力,生活的美丽也会因之而黯然失色。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了物质的雄厚,心灵的宁静也就失去了土壤的孕育。故而,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的统一,才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才是生活的本源。   早上起来,打开窗户,一缕阳光斜照过来,温暖着你的心房,一股清风拂拭着你,清新的空气沁入心脾,想想又要开始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享受生活,又要开始从事一份足以使自己安身立命,足以使自己过上一种惬意的生活的事业的时候,又如何不去感谢生活、热爱生活呢?傍晚下班,伴着晚霞,想想马上就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就要见到自己亲爱的爱人,吃上可口的饭菜,脚步怎能不轻松?   原来,宁静的心情,宽裕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享受,这应该就是生活的美好,就是美好的生活,就是我的最爱。 PS:本文写于2004年春夏交接之际,系本人有感而发。今天第一天开通博客,把它拷贝到此处,权作为我的一篇博客,以献读者。
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少林文化之二
热度 4 ssglwu 2011-6-13 07:09
少林文化之二
吴国林 兼答《少林文化之一》之1与3楼所评。李老师说后边的照片较好,实则说前面照片不那么好。我则是记实, 照片要记实 。少林寺是否如电影所拍影的那样?3楼说河南大打功夫牌,对河南文化来说,少林文化还真算不上支流。 本来河南是悠久的文化,但有的河南人在国人的心目中没有那么高,显然,这是一个误读。 本期照片也包括那个很有意思的方丈的一个东西。 我对拍照片的看法是,当是美的东西,我会尽量将其拍美;如若不然,尽量反映其真实,用写实手法。因为科学网是学者的地方,应以真善美为追求,同时对不真、不善、不美之事要用某种东西反映出来。 石狮子看到了变化。 据说是练功人所为。 代方丈时,有人送纪念碑了。 国人爱去这些地方照。 杂乱。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2911 次阅读|5 个评论
真善美(To黄锦芳)
热度 3 iwesun 2011-6-5 18:15
真善美(To黄锦芳)   Me: 无根的正义不但廉价,甚至可耻和邪恶(两男两女)    黄锦芳 : 受教了。您在文中提到了“真实”,那关于“善”和“美”,怎么看待呢?    ps:昨晚看到那句“这丫实在是有太才”,当场笑翻了。无意间的笔误也这么有趣,好个“太才”。      谈到真善美,就简单说几句。 1真    真:一切皆为假,这句话本身为真。   你说这不能成立,因为一切包含这句话本身。   错误。   这里的一切是指妖兽空间的一切。   一切皆为假,是为理性空间的最高层次。   你把全部的认知都放到一个平面,就是中医。   一锅粥是妖兽空间的全部,不是理性空间的全部。   一切皆为假,是指一切从方法论起源上就必定加入了主观,加入了喜好。    我们说的道理全部为假,本质上就是喜好。   你所看到的规律,本质上是数据,不是规律。   你了解到这一点,才能真的认清你自己的喜好。    喜好即为心。    也就是说,一切皆为假,只有心是真的。    把心作为道理推广,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终极求真,会导致终极的包容,你喜好,也就容得别人喜好,大家皆为喜好。    半吊子求真,是现实的随机样本分布罢了,是数据工人。 2善    整体上讲,善是一种习惯。    存在即为善。   对个体动力学而言,善表现为序结构。   也就是蒋妖一天到晚讲,吃草比吃肉善。    序结构本身是一种奢侈品,也就是只有吃饱了撑的人,在掩盖其吃饱了撑的,才玩的花样。   这个花样适合现实的稳定性的序结构是关联的。   并不断编造新的序结构,来谋求个体价值的实现。   善的本质是虚伪的,但对于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又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序结构本身就存在,尽管不是本质存在,而是数据表现,但依然是存在的。   善推向终极,也是必须的。   终极的善,是至伪,也就是大爱,爱你的敌人,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不是双赢的敌人。    终极的善,只能是一种分离的精神,而不是一种世俗的追求。    终极的善,可以在世俗中闪光,用于鼓舞人类存在的信心。   终极的善,不能作为世俗全面的目标,也就是说序结构本身是虚伪的,是无法一步一个台阶的攀登的。   善自身是个伪概念,是经不起严格数学分析的。    现实的善,和法律一样,其正确性是靠其现实的存在性保证的。   蒋妖的序结构“吃草比吃肉善”,是世俗的,是建立在伪概念基础上的,是隐藏了终极的矛盾的。   对于人而言,对于任何存在而言,上有天,下有地,欺负人乃快乐之本,善就为维持这个现实的欺负人的链条。   尽管,这个链条自身也是虚伪的,但也依然是必须的。 (待续。。。)
186 次阅读|4 个评论
感悟与哲思:思绪一缕——学术与艺术
热度 1 pww1380 2011-5-24 16:58
思绪一缕——学术与艺术 杨文祥 人世间的真、善、美寓于真正的学术和艺术之中。 真正的学术和艺术始终与真正的学者和艺术家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人类的希望,也完全寓于这一联系之中。除此之外的一切富贵与荣华,都不过是过眼的云烟与稍纵即逝的虚荣。 这就是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中国科学、中国科学网 - 光明网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49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漫谈(40):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三评爱因斯坦的学问观
热度 16 sqdai 2011-5-21 06:08
1952 年 10 月 5 日 ,爱因斯坦应《纽约时报》教育编辑之邀,写了一篇题为“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的专文。原文不长,照录于下: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 ,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 (注:文中加粗部分是笔者加的,对译文未作别的改动) 爱因斯坦的这篇短文通篇不过区区六百字,真是言简意赅,字字赛珠玑啊! 59 年前,他针砭了美国教育界的时弊;如今,用来比照国内的教育教学的状况,仍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本文不谈教育问题,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领悟此文的精神,从而了解爱因斯坦的学问观的另一个侧面。我从中感悟到以下几点: • 仅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 要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值得重视的是:要学习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对真善美的鲜明的辨别力。 • 要向优秀前辈学习优秀的文化传统。 理工科学人要学习实际有用的人文科学知识,用于扩大自己的视野以及对社会实际、人际关系的理解能力。 • 必须着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是做好学问的关键。 • 在学习过程中切忌“贪多嚼不烂”。 在每个时间段不能学太多太杂的知识,必须着力消化所学的知识。有些青年人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急于弥补,什么都想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什么都学不好。年终一“结算”,收效甚微,反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我喜欢说,做什么事,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有限的目标。做学问尤其应该如此。 • 要把知识当成前辈馈赠的宝贵礼物来接受。 不能把做学问当作苦差事,而是每天愉快地接受有限的新知识的洗礼。昨天我在给博士生上课时,就讨论了“快乐学习”的问题,大家觉得在现时的条件下,很难。 总而言之,应该记住爱因斯坦的话:“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 ”,在做学问时,我们要有宏大的目标,而在每一个阶段不要使自己负担过重,不要规定过于繁重的任务,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欲速则不达。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有用的机器”或“像经过很好训练的狗”。为此,还是好好听听他老人家的忠告吧! 参考资料: 《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 1976 。 写于 2011 年 5 月 21 日晨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10554 次阅读|34 个评论
温家宝“五四”前夕同首都各界青年代表座谈
热度 2 cemart 2011-5-5 15:55
中央一台《新闻联播》报道了该新闻,在末尾有这么一段: 他对青年成才提出五点希望: 一是有理想。青年要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理想;树立为实现世界繁荣和进步而奋斗的理想;树立终生的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 二是善学习。青年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时期,最少保守思想,最能接受新生事物,要刻苦学习。不仅学知识、学本领,而且要学做人。学习要持之以恒,尤其要打好基础。要善于求知求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既要学会动脑,又要学会动手。 三是讲道德。青年要懂得真善美,懂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年轻时起就培养讲诚信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是要自立。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断事物的真伪。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还要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 五是勇奋斗。青年要树立为实现崇高理想勇于献身、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我个人认为,总理提到的五点希望句句在理,对青年人非常有用,而且第四点希望非常有创意。在这样一个真相稀缺的年代,人人都要靠思考来了解事情真相。不知道总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有所指,也许与 一个多月前的“抢盐”事件、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等有关,但我还是有些怀疑,思考能让我们了解福岛核电站的真相吗?
1622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热度 15 sqdai 2011-3-21 08:08
什么样的人有学问?对于这个问题,钱伟长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我有很多 20 年前、 40 年前不懂的东西,现在还不懂,我有功夫再把它们拿出来解决,有的解决了,我觉得就是很大贡献;有的没解决,有时晚上还经常在想,怎么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不要紧,将来有人解决。 学问就是这样,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 。 ”(《大学教师必须搞科研》, 1993 年 5 月)。这段话太有辩证内涵了!我与青年朋友谈话时,每每引用这些话,听者莫不发出会意的笑声。笑声中悟出: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一定是没有学问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再来听听大哲学家罗素是怎么说的:“ 苏格拉底胸怀坦荡地承认 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 。归根结底更重要的是人应该求知。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的探索就是善 。 ”你看,两千多年前,这么有学问的苏格拉底就承认自己的知识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这才是大学问家的风采! 大凡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而目空一切狂妄自大的人,必定没有多大学问。一瓶醋不响,半瓶醋晃荡么!只有承认一个人知识再多也是沧海一粟才会有出息。承认后怎么办?罗素告诉我们:“应该求知”,这是唯一的良策;而且,进行孜孜以求的探索时必须对利害得失无动于衷,这就是善!恕我孤陋寡闻,我还从来没有把无私无畏的求知当作一种“善”,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们不是追求真善美吗?最容易起步的做法是好好学习,因为这是善。 大家已经知道了大学者勤奋苦读的许多范例。这里举一个理工科学生不太熟悉的文科大学者的例子:以民俗学和红学享誉文坛的散文家邓云乡。他一辈子著述颇丰,有二十几种著述,诸如《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清代八股文》、《清代物价三百年述略》、《红楼风俗谈》、《百年商务话旧》、《中国葬礼历史演变》、《李清照词简说》、《水流云在书话》、《云乡话食》等等,涉及领域之广,令人叹为观止。著名学者冯其庸问邓云乡:“你文章如泉涌的秘诀何在?”邓云乡的回答是:“ 只有一个笨办法:天天写,也天天读 。 ” 面对知识的海洋,要成为有点学问的人,除了天天读,终生学习,别无它途。 还是引用钱伟长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可能有人说我这个钱伟长是有才能的,其实不然。我愿意不隐讳地告诉青年朋友们,如果我曾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么这点成绩也确确实实是用艰苦学习、不懈努力取得的。 …… 这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也无论条件好坏、环境优劣,我都一直是尽力而为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 任何人,不管他的天资如何,成就多么大,只要停止了努力就不能继续进步。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落伍;长期不努力,那就必然完蛋 ! 正因为我坚守这个信念,二十多年来虽然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但我从未放弃过努力,所以我自信在专业上没有掉队。”(《天才出于勤奋》, 1980 年 7 月)。 青年学人应该效仿优秀前辈,矢志不渝地终生学习。 写于 2010 年 2 月 22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67774.html
个人分类: 寄语学子|628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这算不算也有一点“轰动世界”呢?
wyc 2011-3-20 15:50
科学与艺术, 在当今我国的青少年教育中往往被分割甚至对立起来, 但实际上 他们的本质和核心都是“创新”思维。 《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自 2005 年举办以来, 江泽民同志亲自为“科学与艺术”题词。 牵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 近 50 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为大会致辞。 百名院士、科学家, 百名将军、部长也分别为大会题词。 在首都隆重推出的大型书画展上,我的一幅书法作品 “科学美,艺术美,创造美,人间处处真善美” 荣幸亮相并获奖。 以上摘自《大连海事大学校友囬忆录第3卷》第253至254页。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3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感悟数学魅力
热度 1 lysyxcs 2011-3-6 16:0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 , 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崇高情境。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乘着理想之翼,遨游数学之海洋,赏析数学之瑰丽,破解有趣的数学之谜。这诗境图画般的学海,学生感受的是快乐、体验的是美感,此乃享受数学,享受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这个乐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我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只有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方能产生无尽的学习内驱力。 作为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的性质决定其深奥及神秘,与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枯燥、无味,但她是真理的化身、善良的代表和美丽的使者,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交流,更是情感与情感的浸润融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切入: ( 1 )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数学应用遍及物理、工程、生物、化学和经济等自然科学领域,甚至与社会科学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探讨其间的妙趣横生关系,是数学大师的癖好,是数学爱好者的乐趣所在。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原理、公式和计算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建立模型、抽象化、最优化的能力,提升其从大量数据进行科学推断,运用各种假设进行逻辑分析的素养,开发其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去阅读,去识别谬误,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探察风险,寻求可以变通的最优化方法等,这对于一个人理智地在社会中生存是极为重要的。 ( 2 )开发学生的扬善潜能 数学素养是具有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方面的素养与修养。众所周知,严格的数学学习和训练,可使人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凡事“胸中有数”;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思路清晰;有助于培养认真细致、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可养成精益求精的做事风格;可提高使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可增强拼搏精神的应变能力;可调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可具有数学上的直觉和想象力等。 现今我国的公务员考试中要考察数字推理、数学运算和统计资料分析等,而在日本,公务员要考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其主要原因就是数学中有一种讲道理、讲真理、实事求是和追求卓越的思维品质。这无论是对公务员的选择,还是对一个人的成长 , 都比他拥有多少知识要重要的多。 (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数学能陶冶人的美感,增进理性的审美能力。一个人数学造就越深,越是拥有一种直觉力,这种直觉力实际上就是理性的洞察力,也是由美感所驱动的选择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使数学成为探索宇宙奥秘和揭示规律的重要力量。庞加莱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爱自然,他之所以爱自然,是因为自然是美好的。如果自然不美,就不值得理解,如果自然不值得理解,生活就毫无意义。这里所说的美,不是那种激发感观的美,也不是质地美和表现美,而是各部分之间有和谐秩序的深刻美,是人的纯洁心智所能掌握的美。” 马克思认为数学很美,他把研究数学作为其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就无法读懂马克思的著作。马克思能写出宏著《资本论》全仰仗其深厚的数学功底。他对经济的量化算法非常精确,公式运用的十分科学,大部分公式是他创立的,而这些公式是在广泛统计、归纳、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形成。从 1850 年始至逝世,马克思一直未停止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他阅读了一系列数学书籍,征服了代数学及解析几何,深入研究了微积分并写下长达 1000 多页数学手稿,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当时的数学家所推崇。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曾说:“优秀的数学文化,会是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得心应手的仆人、聪明伶俐的宠物。”把数学的简单美、对称美、统一美和奇异美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再现数学美的同时,产生创造数学美的冲动和欲望,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数学,有着无穷的魅力!她具有音乐般的和谐、图画般的美丽和诗意般的境界;她赋予真理以生命,给我们思想增加光辉;她澄清智慧,涤尽有史以来的蒙昧和无知。平淡中见新奇,新奇中有艺术。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愿意谱写享受数学的绝妙诗歌,为享受数学涂抹一笔亮色,在享受数学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
2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那些温暖的瞬间
热度 1 hjf306 2010-10-25 22:18
那天过马路天桥,迎面走来一家三口。 女孩打扮得非常 IN ,吊带衫和牛仔短裤,身材也满好,戴了一副大大的墨镜。然后一眼扫到她的父母,我顿时大跌眼镜。父母明显是那种农民的质朴打扮,灰头土脸的,老爹白发斑驳,老娘步履蹒跚,还驼背 。 不过,我当时还是被那家人的一个细节打动了: 女孩走在中间,紧紧地挽着两老,虽然戴了墨镜,但满脸抑制不住的幸福感。而两老则满面笑容,就是那种享受天伦之乐的感觉。 一次我在街的一个角落看到一个流浪汉,不是很脏的那种,但也确实穿得很破,他自己很慵懒地坐在台阶上,身边有两条流浪狗,围着他转来转去,看起来狗儿蛮开心,流浪汉也很惬意,时不时地摸摸狗,感觉就像一家人。 我看了很感动,虽然人是无家的,狗是无主的,但无家的人收养了无主的狗,他们在一起却是很好的伴儿,都不那么孤独了,这个情景我一直很感动。 晚上街上看到一个清洁女工要收工了,她老伴来给她送盒饭 很普通的场景,但是一直都记得 一年前我的奶奶永远的离开了我,奶奶走了以后我就很怕再看见阴阳相隔的场景,昨天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了一大帮人进花圈店买那些人过世以后用的东西,走在最后的一个 MM 哭得泣不成声,我顿时就呆住了,想起了一年前的我也是这个样子,站在原地呆了好久,回过神来的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奶奶走以后我还特别看不得再街上走着的步履蹒跚,孤身一人的老人,每每看见都觉得心酸。 前些年我一个人跑到乡下散心的时候 遇见过一对老夫妇真的已经很老了他们就坐在自己家门口晒太阳 老婆婆说她口渴了那个老公公就颤颤巍巍的站起来去给她拿水 老婆婆看着他的背影吃力的说 : 你慢点 老公公就回头对她笑了一下就继续往屋里走没去端水 当时那个老太太的表情真的很幸福 很多年了我都没有忘记这一幕 坐地铁的时候 高峰期人很多挤得要命 我靠在门边 看到一个很老的老婆婆走了进来 然后一个看起来很流氓的满身纹身和很多耳环听着 mp3 的年轻人站起来很有礼貌的说 老婆婆你过来坐 跟他的样子很有反差 反而让周围的人都会心一笑 觉得这小伙子真可爱 还有就是每次看到一对老人家牵手散步逛街都觉得莫名的感动 希望以后自己不用孤零零的 有次路过一平时不去的地方那条路以经营汽修气配摩托车的店铺为主,脏,乱,嘈杂,人多车多。环境让人烦躁。 一对恋人站马路边上说话,那男的应该是某店铺的工作人员,一身油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我走过他们身边时,正巧一摩托车从那女的身边开过,距离很近几乎是蹭过去的。那男的一把抓住女朋友胳膊往自己身后拽,确定车没碰到她后,说了句 你看你,小心车 。那语气特温柔特自然,夹杂着责怪宠溺种种感情,我估计演技再精湛的演员,也不太容易演得出这种口气。 今天,走在路上,看见马路边一个阿姨杵着拐杖,带着狗狗散步,那只普通的小狗,不象其他出来玩的小狗那样撒欢似的往前跑,而是踩着小碎步,却又象是原地踏步似的慢慢往前走。狗狗的活力让它静不下来,但是,它又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主人脚不方便,走不快,于是,就有了这样滑稽的小狗。 我只看见他们短短几分钟,心里,却突然很感动。说实话,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仇视狗,说狗乱解手,那那些随地乱解手的小孩少吗 ? 并不是说狗乱解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比狗更聪明的人随地大小便,却不能忍受狗呢 ? 说人会听话,长大了就好了,那也是有人教的,小朋友才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对的,同样的,有人教的狗就不会随地大小便,只有没有人教的狗才会,说半天,是狗的问题吗 ? 是狗耽搁了人吗 ? 下班后在 KFC 看到感人一幕:走进去时,看到一个乞丐大爷坐在靠门口的座位上,心想,服务员蛮好的,不象别的地方会往外赶。然后就去排队了,隔壁队伍正好有个老外女的也在买,买了一个套餐堂吃,再买了 4 个汉堡带走。等我买好了准备出去时,看到老外吧刚买的套餐给了那个大爷,那个大爷感动的伸出手跟她握手,她也紧紧地握上了,然后带了汉堡走了。 真后悔忘了掏手机拍下这一幕,更后悔没有也给大爷些许帮助。当时我的心情真的很复杂,复杂的让我来不及作出一些决定。 真的,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与老外有差距,也许是社会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暂时收起善良,害怕善良会成为弱点。 有次过红绿灯的时候,一只得了病没毛的狗狗在红绿灯时间快完的时候打算冲过马路,一个协勤阿姨呼啦吹了个哨子(特意为狗狗吹的),那个狗狗还真乖,真的就不走了。停在阿姨身边,阿姨就跟它讲,你等等再过,现在有车,乖。 还有次,我在楼下买水,才搬到这幢楼 1 个月左右吧,天天打那个摊前经过,有时会买东西。那个叔叔,用生气的语调,讲 你一天在做什么啊,比刚来的时候瘦这么多了,减肥做什么,好好的年轻人 。其实我们平时基本上不怎么说话。当然,我也没有减肥,只是心情一直不太明朗。不过好感动。真的。尤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人对你这样讲。 3 年前,在公交车上,一对中年夫妻,衣着朴素,一前一后的坐着,丈夫坐在妻子后面,他很自然的帮妻子理了理头发,然后说: 你看,又有白头发了。 然后拔下一根递给他妻子看。 看了不少年轻情侣、老年伴侣的默契幸福,觉得只有这对中年夫妻的最打动我。 路过居民区。一少年自屋里出来。突然,从他身后跟着跑出来个女孩儿,喊道 : 我想要嫁给你。当时觉得,实在是太甜蜜了晚上 7 点左右的车还是比较挤的,正好看到一对祖孙上车,小家伙大约小学 1 , 2 年级,长得挺俊俏可爱的,拉着他奶奶的手一直在说个不停,然后靠门那有个姑娘给老太太让座,老太太拉那小家伙让他坐,他说什么也不肯,用整个人顶着他奶奶,让他奶奶坐下,还特礼貌的对那姑娘说 谢谢 ,然后小手一拉,非常神气的站在奶奶旁边。 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感动,比比那些个长到十一二岁,还要老一辈的给他们占座,坐的还挺理所当然的小孩就觉得这个男孩子太可爱了。 昨天上班时去早餐店买早餐,我前面背个大书包的小男孩跟窗口的阿姨买了一个鸡蛋饼和一个烧饼,他还特别提醒,那个烧饼要分个袋子装,买完后他就边点零钱边走,走到经常在早餐店边上乞讨的大娘跟前,把手中的五毛钱放在她的口盅里,然后把那个袋子装好的烧饼也放在了里面。这个说说自己的一件事,也就是让座的事,那个老爷爷一看身体就不好,看的出来手上刚打了点滴,我就让位给他了,其实很普通的一事,后来老爷爷下车的时候走门口了突然回头对我笑了笑还点了下头,我那个时候觉得异常的开心,虽然让座给老人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那个笑容让我很是感动,所以我一直都记得! 有一次在回学校的车上,看见一辆三轮车。车上堆着些杂物,像是垃圾什么的,但应该不是,忘记了。车山还坐个一个女人,男人在前面蹬车。两人都穿着很破旧,且很脏的样子。但我看见那女的脸上表情很平静,又像是种幸福。 当时我就觉得很感动。人穷又怎么,穷的是金钱,不是感情。 我 高中的某一个夜晚,下了晚自习,大概是 10 点左右吧,我一个人骑车子回家。当时是夏天,正在下大雨,好象也停电了,路灯也不亮,我心里特别的害怕 ! 在刚拐到一条街上时,后面过来了一辆车,我本来以为他 / 她肯定就直接开过去了,谁知这辆车一直开的慢慢的在我后面跟着,用车灯给我照亮,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很感动,也很感谢那个不知名陌生人 ! 下大雨的深夜,他 / 她应该也是急着回家的吧,却愿意为一个陌生人照亮 ! 有一回乘地铁,看见一个要饭的小男孩端着个碗一个个车厢地讨过来,但是他不是特别认真的那种,不是猫扑里曝光的那些会缠着人要。 他走到我坐的这个车厢时,我斜对面有个妈妈带着孩子,两人在一起说话做游戏,那个小孩笑得特别开心 然后就看到这个男孩扶着旁边的一个扶手专著地看着他们做游戏、看着小孩幸福地咯咯笑 后来他也跟着笑,笑得特别开心,就好象是他自己在玩一样。 再后来他好像完全忘了要饭这回事,一边笑着一边跑开了。 都是孩子,但同人不同命,别说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样的孩子可恨在哪里,却被环境给耽误了。 一个十字路口,有两个打扮非常另类的年轻小伙子在等红灯,嘴里还骂个不停,什么脏话都有。我听着特讨厌,心想怎么这么没素质。旁边还有老人呢。不注意影响。 绿灯了,我赶紧骑着车子过去了,回头看了下,我惊了。那俩小伙一人搀着一个老人慢慢的走过人行道。边走边说,大爷,您慢点走。小心那些坑。老人不住的点头说着谢谢。 等到过了人行道后,这俩人放开老人后,嘴里还不住的叮嘱着。老人笑着点头走了。这两个年轻人又开始继续对骂。 我突然觉得其实他们没那么讨厌。嘴巴坏的人心未必坏。 博主按:这些小故事都是从网上看来的,真实与否并未验证,也无需验证。网上经常揭露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并对此不断挖掘,这是求真。但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一面,同样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弘扬,这是求善求美。生活需要真实,也需要善良和美好。愿与诸位分享这些生活中平凡而又温情的画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74 次阅读|8 个评论
数理化,真善美
lvnaiji 2010-4-29 15:45
吕乃基 数理化天地生,是人们说起科学的各分支时通用的话语。可为什么是这样的次序?是在一开始有人随意那么一说,后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于是一直传至今日?还是有人经深思熟虑而为?这一次序是否有其内在规律? 数理化天地生,虽然这样说法的出处几乎已无从考证;不过笔者依然试图探究其背后的缘由。 笔者认为,这一次序的缘由是历史和量纲。 数理化天地生,大致沿着科学史的历程。 科学史上,按现在的标准,称得上是科学的最早的学科是几何学和力学。在这之前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虽然带有神秘色彩:数是万物的本原。近代科学革命后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力学, 18 世纪发展热学, 19 世纪是电磁学,由此奠定了经典物理学。近代,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也有所发展,但主要限于经验层面。 20 世纪科学革命后,随着物理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纷纷脱胎换骨。天文学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从星体的相对位置开始,也就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牛顿时代,才有了力,解释天体为什么会运动,可以称为力学天文学。到了 19 和 20 世纪,探讨天体的能量从何而来,也就是天体的产能机制,等等,于是有了天体物理学。数理化天地生,这一次序与科学史相一致。 陈方正 先生在详加论证后指出 : 现代科学在过去三百多年的发展路径,的确是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先锋,然后扩展到化学,最后扩展到生物学,而且后来者踏在先行者奠定的基础上前进,而不可能另辟蹊径;至于物理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宇宙学、环境科学等更高层次领域的发展,也同样不能脱离此模式 。 数理化天地生,大致沿着量纲由简而繁的次序。参见 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析李约瑟假设 。 几何学涉及的量纲最为简单,仅长度和弧度等,运动学加上时间 T ,力学再加上质量 m 。接着电磁学、化学,还要加 I 电流强度和 n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等等。生物学的量纲多到数不清。于是,随着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相应学科,知识体系的量纲就越来越多。研究人的人学有多少个量纲?西方的科学从什么地方开始,首先几何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从最简单地方的开始,数是万物的本原,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真理。数理化天地生,沿量纲由简到繁逐步增加的次序发展。 另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是真善美,何时,以及为何有这样的次序同样无从考证。然而细细品味,这里同样蕴含了类似量纲的关系。 真,即事实和规律, 事实和规律与善和美无关,确切地说,不受善与美的左右,不论善恶,无关美丑。虽然爱因斯坦和一些科学家有对美和对称的信念,但最终有待实践检验;虽然麦克斯韦方程、双螺旋等看上去很美,但首先它们是客观存在。善与美,最终建立于真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真,为善与美所选择和引导。 在数理化天地生和真善美次序的背后,还有博主所提出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印记。请见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以及其他有关知识论的文章。顺便说,这是博主以为是自己近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如所知,数学适用于一切学科,甚至于只有应用了数学才算得上是科学(马克思,不是原话)。经典物理学研究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也就是基本物理运动。其他所有的运动如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意识运动,以及微观与宇观物理运动,虽然各有千秋,但无一例外都包含了基本物理运动。因而,经典物理学也就成为自然科学中各门学科的共同基础。将经典物理学置于高速微观和巨大质量领域即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化学将基本物理运动限定于原子和分子的框架内,或者说,经典物理学普遍适用的知识被嵌入于原子和分子中即为化学。经典物理学放在天体和宇宙间为天文学,与化学共同限定于地球的框架内即为地质学(在生命起源后还要结合生命科学)。化学与经典物理学被嵌入于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和个体之中,是为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同时又嵌入于更大的生态环境之中,受到后者的深刻影响。然后,经典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嵌入于大脑的框架内就构成认知科学的基础。认知科学受到外界更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系列的嵌入之时,量纲也愈见复杂。当然,以上只是粗浅的描述。 在上述序列中,数学、经典物理学等依次成为后者的基础。前者相对于后者,正是笔者在知识论系列的博文中一再强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与特定的个体无关,与语境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无关,以及与主体无关。非嵌入编码知识一旦嵌入于特定语境,即成为各门新的学科。这正是数理化天地生的知识论基础。 再扩展到真善美的视野, 葛素红 老师博文中的一段话可以十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如果给绕瞬时转轴转动的刚体再加上一个约束,让它成为做定轴转动的刚体,自由度下降一个,却成全了门、成全了辘轳,门之所以成其为门,就是因为那个定轴。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311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就是单纯的力学,就是真,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后半句话,将真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满足特定主体的目的和审美,受特定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引导,也就是善(也可能是恶),乃至美(也可能是丑)。真,是善与美的基础,也是恶与丑的基础,这就涉及到双刃剑的问题了。 数理化,真善美,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历史、量纲和知识。 陈方正先生在注释中承认中医学为特例,建立在大量实践经验之上,而且完全没有数学或量化推理基础,但又的确证明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独特实效的。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 ,三联书店 2009 , 29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3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莲之花
pingguo 2009-6-16 11:16
真的美是人世间的奇迹 比如莲 出于污泥一尘不染 开在最顶端 没有枝叶遮去她的阳光 凡人凡花有的只是凡俗的美 莲的神韵在乎一个出 仿佛要离世界而去 飞升到她理想的仙境 如来佛端坐在莲花之上 在此绝尘而出的位置 佛的善与莲的美可以蒸蒸日上 可以合二为一 桃花源便是这绝妙之处 出于尘世污泥 不染一丝名利 青山绿水 悠然忘言 做自由恬静的千古之梦
个人分类: 诗歌|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虚伪
pingguo 2009-5-19 15:11
对于虚伪 真诚是真诚者的无知 对于丑陋 美丽是美丽者的固执 对于险恶 善良是善良者的愚昧
个人分类: 诗歌|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一次真的发现
pingguo 2009-5-15 17:38
每一次真的发现 都有推理的不及 每一回美的获取 都有幻想的演绎 每一个一见钟情的爱 都是偶然的神奇
个人分类: 诗歌|3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善美的哲理
pingguo 2009-4-28 10:21
大自然面孔率直 心中却曲折隐秘 真是欲望的宝玉 衔在嘴里 春夏秋冬滚动成圆 天地海洋都是生机 善是世界和谐 日月星光相映成趣 太阳之力与月亮之柔流动 自然的甘泉浸入心田 美是两性奇妙的距离 一曲一直透露魅力
个人分类: 诗歌|3055 次阅读|1 个评论
“真、善、美”还在,请看这里(图片)
famingkuang 2009-2-8 08:04
令人感动的农村孩子真、善、美(图片) 这是我原来发在 QQ 空间里的一篇博文,现在转过来,以弥补昨天《 假即是真人性 》的不足,在这个世界上,真还是存在的,尽管它是如此稀少,或者只有在偏远山区才能找得到。但这却是人类的希望。 2008 年 12 月 1 日 我从桂林拉货去永福。当我怡然自得的驾车在这条尚未完工的农村二级公路上飞弛的时候,突然发现前方的马路中间出现几个孩子在 植树 ,我心里暗骂 这些孩子真不象话,乱在马路中间设置障碍物 。当我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才发现是我误会他们了,因为我看到了马路中间的那个洞。我越走心里越不踏实,就这样误会他们了,难道不要有所表示吗?这难道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吗?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车子也开过了大约 1000 米 后,我终于还是打转回来,给他们几个照了这几张相。 碰到别人做坏事,咱胆小不敢伸张,碰到感人的事,也应该拍照为证,留下永久记忆吧!因为这样的感动已经N年不见了。 我为曾经误解过他们而羞愧至今,也许这种羞愧要伴随着我过完这一生。阿门。
个人分类: 感恩|133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