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承上启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非凡的跨辈智力合作典范
热度 6 kiwaho 2018-4-3 22:37
承上启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 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不少非同凡响的跨辈亲情智力合作的典范。 1、父子档 Henry Bragg 和 Lawrence Bragg 父子在晶体的 X 光衍射方面,发现了衍射的布拉格定律,共同开创了结晶学研究的新纪元,并因此荣获 1915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母子档 德国科技企业 Schaeffler Group ,员工 8 万,年收入 $130 亿美元,由母亲 Maria 和儿子 Georg 掌舵。 3、 母女档 居里夫人Marie和她的女儿Irene,都对放射学作出了不朽贡献,双双斩获诺贝尔奖。 4、 父女档 Richard Muller和Elizabeth Muller是一对科学家父女档,开办非营利科研机构Berkeley Earth,致力于核废料的长期无害化处理。 Jere Lansinger和Diane Lansinger也是父女档,初创高科技企业Seeva,开发汽车智能自动驾驶技术。 几点启示 上一辈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对其成才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兴趣的引导作用太大了。上面那些例子就是最好证明。 代级或 辈级 不一定等同于 阶级 。因特定历史环境造成上一代的阶级地位偏低,在 上升通道 开放的公平社会,仍有机会使其下一代通过读书 逆袭 ,这是知识改变命运使然,除非有缺陷的社会大环境使 阶级固化 了。 一般来说, 跨代不跨行业不跨阶级 的合作可行性很高。然而, 既跨代又跨行业甚至跨阶级 ,仍有很大合作空间,关键是要上一辈尽力而为。 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加拿大女神童逆袭的故事。其实那背后也是有跨代跨行业跨阶级的合作。从下面的补充故事可看出,方女士父亲的为父之道是值得称颂的。 方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在唐人街开餐馆谋生。尽管揾食不易,但他不忘花功夫在下一代。 孩子6岁时,就带她逛附近的发电厂,讲解能源的转换过程。从此启蒙了孩子学物理的兴趣,并逐渐树立了将来做番大事业的远大志向。 孩子智力超前发育,少不了父亲的长期私垫式教育,尽管学校的课堂教育仍占主导地位。这些学龄期的父女合作,使得她连跳多级,于12岁就踏进了大学的门槛。作为厨师的父亲,力所能及的也就是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这之后就靠神童自己的努力了。 女儿创业期间,方父又瞅到机会帮孩子一把了:2014年,芳龄20出头的方女士,所在硅谷的光帆能源科技,筹到0.8亿美元风险投资,当时正在进行压缩空气大规模能量存储的科技攻关。 理论上可承受几百个大气压的特制罐子,能否在实际应用环境下,抵抗人力不可抗的破坏力?这需要空旷的大场地来试验,而寸土寸金的硅谷要做这个研究不容易。 方父想到在自己加拿大乡下,有条件为女儿做这个试验。于是,买了把步枪和一批子弹,就差买不到大炮啦。亲自驾驶推土机平整了试验场地后,撸起袖子干了。 下面是他在推特上晒的试验场照片: 之后,他写好试验报告交给女儿。女儿喜极而泣,心叹多好的父亲啊! 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支持,主要发自精神或金钱支持的层面。啃老族的社会现象,也许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需要反省的是:那些贪官捞上亿的金钱,图的就是下一代甚至下N代安逸的生活。普世价值认为,单纯财富的传承,档次比不上创造财富的技艺、精神和关系的传承! 西方父母在这点上比中国父母想得开。主流富豪崇尚的是:生前后半生携手子女打拼,生后财富裸捐。他们的退休概念模糊,形式退了,实际更愿与子女终生事业合作。 特借先贤林则徐名言止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参考信源: 1、 Mobility Fluid Company Seeva in Detroit Headed by Father-and-Daughter Team Receives $2M in Seed Funding https://www.geekwire.com/2018/seeva-raises-2m-hires-former-toyota-exec-help-self-driving-cars-navigate-tricky-weather https://www.seeva.tech 2、This Father-Daughter Team Says It Has a Cheaper, Safer Way to Bury Nuclear Wast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8-03-20/this-father-daughter-team-says-it-has-a-cheaper-safer-way-to-bury-nuclear-waste http://berkeleyearth.org 3、 人民日报社论 : 教子当如林则徐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511/c1003-26977618.html
275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向同龄朋友道一声珍重
热度 15 sqdai 2012-10-24 05:59
昨天获悉来自四川的噩耗:我的同龄好友周远宏教授辞世了,不禁悲从中来。我与他曾同在中科院力学所工作,同住在中关村宿舍,颇有交情 。 回想十几年前,担任重庆建工大学副校长的周远宏曾带队来我校取经,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那时他还如此意气风发,如今却已与他阴阳两隔,悲夫!联想到前两天我们复旦数学系 62 届校友聚会,纪念毕业 50 周年,聚谈中屈指一算,竟有 28 人已经先后走了,约占年级里的校友总数的六分之一。由此更加感悟到:我的同一代人已开始“凋零”了!于是,就想借这块平台向我的 同龄朋友(包括认识的和不认识的)道一声珍重!愿大家在颐养天年之时,善自保重,在一起共享民族复兴时期的一切,包括欢乐、幸福、期待和远虑。 我们这一代人一路走来,大多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坎坷,虽说不如上一代人那样艰难曲折,却也尝尽了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体会到了国家逐步走向富强的欢愉,也领略了动荡岁月(如“文革”时期)的艰难。可以告慰自己的是,我们尽了力,各自为社会进步做了微薄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出于各种原因,总体来说,我们这一代学人不如前辈优秀学人出众,但我们肩负的责任却不比他们轻松,因为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这些年来,由于在大学里工作,有机会接触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结识了一群又一群忘年交,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种种长处和他们拥有的幸福。与我们那代人相比,他们更加放得开,更加敢于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嬉笑怒骂,敢于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敢于自由发挥、选择人生道路。我和我的同龄朋友都很羡慕他们。当然,他们也有短处,由于大多处于顺境,经历磨难较少,似乎更加娇嫩一点,思维更“直线型”一些,特别是,对于前面几代学人的长处知之甚少,对前辈学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了解得不足或不深。所以,作为过来人,我们有必要起好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前辈学人的经历和优点,更加有幸福感和责任感。正因为如此,笔者很愿意在清晨,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与忘年交聊天。 我想起多年前读过的邓友梅的中篇小说《雕花烟斗》,里面讲述了一位老教授和一位穿街走巷叫卖酱油的老人的故事,其中蕴涵的哲理是:人老了,要做一些事情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读后很受启发。我还听一位同龄朋友说过,退休后什么(包括干家务、抱孙子)也不干的人最容易变老。因此,我想对我的同龄朋友说:到了我们这把年纪,要做到善自珍重,别成天无所事事,要锻炼身体,摆弄书法字画,享受烹调,贻弄儿孙, ……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还说得动话、打得了字,不妨结识一些忘年交,给他们讲一些“陈年烂芝麻”的往事,特别讲讲我们耳闻目见的优秀前辈的故事,起好我们的传承作用。这样做是双赢的事情:对自己,可以颐养性情;对年轻人,可以给他们或多或少的启迪。 如今,网络是年轻人的天下,厕身其间的老人不多。这两年的经历告诉我,老者上网也是其乐无穷的,想广交年轻朋友,网络是极好的场所。我上网是受了学长武际可教授的启发,我一直关注他的博客,从中知道,博客不是年轻人专有的空间,只要抱着向年轻人学习的态度,也一样能玩得转(当然技巧上不如他们娴熟),更何况还有专供老年人享用的“五十网”之类的园地。所以,我建议我的同龄朋友在闲暇时进入网络天地。 珍重啊,同龄朋友!难得一片夕阳红。 不知我的同一代朋友们以为然否? 写于 2012 年 10 月 24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5395 次阅读|3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