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走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摩梭小伙走婚爬花楼
热度 1 liu005777 2012-10-31 10:47
—— 刘全稳 题解: 因为走婚到一定程度的摩梭人是可以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而无需再爬花楼的;因为年纪大的人是无力气爬上花楼的;因为其他民族的人是没有走婚这一形式当然也没有花楼供爬的。 当摩梭少男少女长到 13 岁行完成丁礼,知道了自己的生父后,原则上就有了走婚的资格(别看仅这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我是在翻读了大量资料后理解的)。 女孩行完成丁礼,祖母会分给她单独的花楼,此前是不可以单独拥有住房的,而摩梭男孩也许一辈子也没有自己单独的住房,这是摩梭人女本男末的体现之一。 我在参观摩梭花楼时,看到摩梭小伙表演爬花楼时非常矫健地上了花楼,而游客则一个个表现得非常笨拙而气喘吁吁,就从院子内部的楼梯进入了花楼房屋里边,顺着窗户从里往外向下看,发现了“秘密”:原来花楼的木楞房墙壁是有“机关”的,在每隔一段距离处木板的上沿里侧,都留下了供来客攀爬的“抓手”,这些抓手在外是不易被发现的,何况是夜晚?我想,这些抓手要么是建房的“工人”为后生造福而留,要么是祖母级的花楼前任主人让心爱的人制做的。表演者摩梭小伙正是知道抓手在哪,而游客则不知道抓手的存在。对于冒失者,花墙是一堵无法逾越的崖,恐怕抓破手指也采不到花。 摩梭人走婚是“法定”的,但男女间刚开始的走婚是不能“声张”的,所以,走婚爬花楼活动是在家里“祖母”级长辈们就寝后进行的事。一般的,摩梭人晚饭后都要在母屋里围着火塘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还有听“舅舅”阿乌讲马帮的经历及其他。所以,爬花楼大约都是在半夜里进行。 摩梭小伙走婚时身上要带四件“宝”:腰刀、石头、肉块、毡帽(导游说是三件宝,少了第一样)。腰刀用来抠门栓进院子,石头用来探狗,肉块用来喂狗,毡帽用来警示后来者(在上得花楼后,毡帽就挂在窗户外边)。 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来爬花楼的,没有姑娘的允许,花楼是哪间你都不知道,知道了姑娘不开窗你也是白爬。所以,开始走婚爬花楼前,还有一些前戏要做。 摩梭人的先辈为青年男女间相互增加感情制造了很多“节日相会”的机会,节日里往往都会有篝火舞会,这是年轻人认识和互诉衷肠的好场合。 摩梭人的节日多种多样,有些节日与其他民族相同,这是摩梭人善于交融与吸纳的特征表现。 摩梭人的每一个节日都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都含有祭神祭祖内容,这其实是维系母系至今不倒的主要支撑之一。如转山节、祭祖节、祭土地节、祭牧神节。 摩梭人的春节、端午节主要受汉族习俗的影响,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他们称春节为“库史”,一般要过 15 天,年初一要举行成丁礼,初一至初五间择日过祭祖日,年初八是送年节。整个春节期间的夜晚村庄里的场坝上,总是有熊熊篝火,火堆旁,人们纷纷跳起欢乐的甲磋舞(又称“打跳”),青年男女可借此表达爱慕之意。 此外,每天的劳动无疑是摩梭青年男女相互从认识到相知、相爱的主要方式。所以,聪明的阿咪们(妈妈级人物)会安排自己的女儿到心怡的对方家里或请孩子合适的对象来自家帮忙劳动,以增加他们对自己女儿或侄女的接触机会,促进相互了解、以至产生爱情。 另外,摩梭人的温泉浴无疑也是促进增进异性交流感情的重要场合。历史上的摩梭温泉浴是男女裸体混浴的,只是近年来一些游客的加入及其放肆举止,使一些原本公共裸体温泉浴池变得不再开放。 喜欢不同的人是人间非常正常的事。摩梭文化既支持男人可以一生有多个女人,也允许女子先后与多位情郎走婚。 40 岁以上仍然没有走婚或结婚的摩梭人是存在的(据调查,约 14 %),终生无性经历的男女也是有的。但无论怎样,这些都不是压力之下的结果。 被演绎传播最广的摩梭男女互相表达爱慕的方式方法是:如果交往中男子对哪位女子感兴趣,就要找机会去牵手女子,并在其手心轻轻地(也有说越猛则代表越喜爱的)连抠三下,如女孩也喜欢男孩,就会回抠三下,这才有后续的互诉衷肠。 跳舞、对歌、搭讪、调侃是走婚的前奏,牵手、倾诉、互留联系办法、爬花楼是走婚的必要条件。悄悄跟踪、偷偷入室、莽撞逑取、或黯然退却或悻然成功都是有的。强奸、轮奸的情节也许也是存在的(小说中可见)。 资料显示,很多女孩子在举行完成丁礼后仍然象往常一样与姐妹或祖母等老人住一起。虽说成丁礼后就可以走婚了,但绝大部分都在 16 岁后(周华山, 2009 ;也有一说在 19 岁后,杨丽芬, 2009 )。 随着现代化进程,电视、手机进入千家万户,公路四通八达,游客纷至沓来,摩梭人求学、入伍、经商,走出去、带回来形成的视觉、听觉冲击,使现在的摩梭青年男女一般都在 20 岁以后才开始走婚。
个人分类: 文化|110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摩梭人绝不会说出“我爸是李刚”
热度 1 liu005777 2012-10-25 09:45
—— 刘全稳 摩梭人的害羞感决定了人前绝不会提自己的生身男性的姓名、指示代词,而只是将他等同于自己尊敬的母亲的兄弟称作——阿乌。因此,命题是成立的,这是摩梭文化所决定的。在摩梭人的文化中,一直以来压根就没有“父亲”“爸爸”等词汇,更不可能有“李刚”。 我最早接受“泸沽湖”应算在 1995 年,那年,我考取了成都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同学中有一位是刚从泸沽湖完成局部地质填图工作回来的,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泸沽湖的美景和风土人情,由于是初次接受“走婚”的冲击,我们几乎一个个被震撼。从那时起,“泸沽湖”总是与“摩梭人”“走婚”“母系社会”“地质填图”及湖心岛景色照片等知识碎片连在一起映射在我的脑海。 随着时间的变换,信息的更叠,“泸沽湖”已不再仅仅作为地理名词与景物风光而是作为摩梭文化的词头深深铭刻在我大脑的知识库中。尤其是在我相继考察了“五大连池”“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博斯腾湖”“喀纳斯湖”“长白山天池”“日月潭”“九寨沟五彩池”后,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时刻伴随着我要在条件许可时尽快考察泸沽湖。 今年深秋,霜染草海黄抹柳梢的时节,我来到了泸沽湖,通过听、看、摸、读、闻、问、品等方式,深切感受了摩梭人的生产生活模式,尤其是与摩梭女一道用力摇桨划“猪槽船”从里务比岛掠过满是“水性杨花”的湖面,众人笑我“真像艄 ( 骚 ) 公”的情景将永远伴随着我并叠加在“泸沽湖”信息条码上。 从接办西南石油大学学报,开始关注“文化转制”以来,我一直想就“文化”发表一点基于理工科背景的分析文章,苦于专业隔阂、认识浅薄总是无法动笔。摩梭人的“有语言无文字”,“母屋”“女留男走”“女根男末”“火塘”“花楼”以及印象极深的“猪膘肉”,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文化的独特性的存在。并由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自己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产生出对文化的继承、发扬,文化的狭义与广义,文化交融与文化安全,中华文化是什么,文化有体制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怎样进行,摩梭文化是如何传承至今的、是否值得保留、如何保护,摩梭人对性的开明与保守,走婚模式的存在机制,丧葬与成丁礼仪内生关系,以及摩梭人的情歌、服饰、制品、符号、颜色,杨二车娜姆与女儿国,川西滇北自然与人文,藏彝走廊文化生态圈等等一系列的无知感与兴趣生。激发了年过半百的我对自然科学以外的社会人文科学的极大求知欲。 泸沽湖,你是一枚 “氢弹”,让我堕入万里尘云。 泸沽湖,你是浩瀚的文化大海,使我变得突然混沌。
个人分类: 感想|341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