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徐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徐耀:科学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的生存之道
redtree 2015-1-26 12:53
徐耀:科学创新并非科研人员的生存之道 作者:徐耀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6 8:43:49 ■徐耀 长久以来,科研人员高估了科学创新的意义。科学创新的意义在于给予研究者长期的质疑目标,科学会在这种不断的质疑中发展,而不是给研究者提供跟风依据,这就是诺贝尔奖总要颁给很多年前的发现之故。这种高估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与普通人对天才的崇拜有关,这是人类的潜意识,表现在科学领域,就是科研人员将对科学偶像的崇拜映射到自己身上,从而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所从事的工作。这种对科学创新的高估在全世界都存在,但在中国尤为严重,这实际上贬低了技术创新的意义,从而导致…… 长久以来,科学创新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生存之道。不管何人,生存之道在于他能给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以短期的便利,同时获得相应报酬。生存是现实的需求,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及时的交换,因此科学创新可以作为学术理想,不适合作为生存之道。科学创新好像在雾霾中寻找北极星,需要的是天才,如果大多数科研人员把这个当作生存之道,无疑会非常非常艰难。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不是只鼓励科学创新,而是主要鼓励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前者目的是提高国家生存能力,后者目的是突破社会心理约束。在技术创新推进到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科学创新才会显现,我们大多数科研人员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应该是技术创新。 原创的科学研究很难获得资助,因此我们所谓的科学创新大多数只是在跟风而已。从国家基金的资助来看,恰恰如此,紧跟国际热点的想法总是容易获得资助。从发表论文来看,也是如此,高影响因子期刊总是发表热点话题的论文,而不是挑战性的结果。这样的研究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应不应该大力资助?那要看政府的钱袋子。但是,如果跟风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利益,跟得久了,就会失去超越的动力。就像长跑比赛,如果我们给第二、第三名的奖励多于给第一名的奖励,谁还会争先做第一呢?很多科研人员正是把这些跟风研究当做生存之道,实际上是甘愿当长跑比赛的跟跑者,这样,既不需要证明自己工作的合理性,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同行评价和经费收入,当然划算了。如此一来,所谓的科学创新就只是一个口号,实质上成为一种生意:国家既然那么喜欢SCI论文,科研人员就会把发SCI文章等同于科学创新,就会“批量制造”创新,这种群体行为产生大量“创新”泡沫,会直接把真正的创新埋没。目前各大出版公司争先恐后地创立新的刊物,就是为了容纳不断增加的“创新”泡沫。问题来了,泡沫毕竟是空的,也是脆弱的。 现实中,大多数以科学创新为生存之道的科研人员都生存艰难,除了向政府要钱,似乎别无他法。在政府主导科技投入的政策下,这种生存方式还可以维持一时,一旦政策制定者意识到大量投入只是产生了丰富的“创新”泡沫,就会改变投入方式。政府已经准备寻求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的平衡,正在引导转变,正如,中国经济的跛足发展必须寻求政府投资和银行信贷的平衡。在最近公布的科技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中,政府投入会集中于真正的创新研究,原先那些造成权力寻租和“创新”泡沫的计划将被终结,因此,大多数所谓的科学研究将被视为可以舍弃的部分。科研人员们将何去何从? 回归正确的生存之道,为市场和企业做贡献。市场有巨大需求,但往往并不需要最新的东西,尤其在尚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状态中的中国。由于起步晚,中国企业需求的多数属于落后技术,因此企业家往往不认为科学家的创新成果甚或追踪热点的研究与自己有关,这样就产生研究与需求的鸿沟。如果科研人员无视市场的真实需求,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路子前行,结局只能被企业敬而远之,那样的研究无非是自娱自乐罢了。此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觉得心理失落,原先做的“高大上”工作居然不被市场认可,反而要去做那些落后的东西。当企业最为紧迫的技术需求被满足、企业的盈利可以持续后,科研人员就可以引导企业向“高大上”技术迈进,在这方面,政府会帮科研人员,因为政府不可能永远迁就企业使用低端淘汰的技术给生态环境造成无休止的损害。 如此看来,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满足市场需求,不把修补性质的“科学创新”本身当作生存之道,科研人员才能生存无忧。 (作者系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5-01-26 第7版 学人)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0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之本——兼答徐耀老师
jiangming800403 2012-10-29 13:52
土地保育是粮食安全之本——兼答徐耀老师 昨天我发表博文《“转基因”保卫粮食安全?不可靠,无必要》后,徐耀老师留言表示了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徐耀 2012-10-28 20:00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在于: 1 、耕地越来越少, 2 、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 3 、耕地污染严重,打的粮食不安全。其他都是扯淡。这些所谓的学者专家去调查一下农村就知道了,看看农村荒芜成啥样子了,讲技术那是哗众取宠。 徐耀 2012-10-28 20:25 我不同意。工业占地还在不断增加,居住用地我也相信会到顶峰。美国平原多、山区少,农业用地的质量远远高于中国,美国的农业是大规模机械化,当然可以农民少些,而中国的很多耕地不适合机械化,就要靠人,农村确实没有青壮年种粮了。中国的工业区和农业区交织在一起,重金属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至于营养过剩,那只是城市人,贫困地区的人们连肉都吃不上,还能营养过剩?农业的问题不能只听取城市人的意见。 徐耀 2012-10-28 23:09 重金属离子已经随土壤中水分进入作物各个部分,稀土大省江西的水稻田已经 40% 被污染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江南水乡已经很少产粮了,坐火车或走告诉公路从上海到南京的路上只能看见工厂和道路,就连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也粮食不够吃了,被都江堰灌溉 2000 年的良田沃土上如今全都是厂房。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工厂占据的往往是最好的农田。 你有你的数据,我有我的观察,但是谁会完全相信中国的数据呢?我的家乡,由于青壮年离乡打工,全县已经没有一所乡村小学了,农村破败不堪,耕地大片撂荒,恢复到草原状态。也许我担心的多余,即使如此,我也不赞成转基因,人是有情感和情绪的,不是完全能够被数据说服,正如某些人明知道中药有效却也顽固抵制。 徐老师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自己吓唬自己。 工业和城市化不会无休止的占用耕地,而且城市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里 10000 人以上,城市人口增加,还会节约农村宅基地,随着中国人口在 14~15 亿之间达到峰值,基本建设用地也会趋于稳定。我国目前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大约24万平方公里, 城镇建成区面积 10 万平方公里到头了,按每平方公里 10000 人的低标准计算足以容纳 10 亿人。 耕地面积会保持在一亿公顷以上。 据我所知所见,我也不担心无人种粮, 美国农民只有中国一个零头,生产的农产品之比中国少不了多少,未来中国农民仍然会是美国的几十倍,没有必要担心无人种地。 况且,我国粮食主产区如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平原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未来不需要太多人种田,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单产水平应该是世界上最高的,存在大面积连片的吨粮田。虽然目前是老人农业,但是数亿计的农民工是无法彻底融入城市的,他们年龄一大还是要回乡种田的。 我还坚信,中国还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仅在黄河上中游地带,还有大柳树、龙门以及泾河东庄水库三大灌区有待开发。 大柳树与大龙门灌区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后备灌区了。大柳树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1300-1500m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龙门水库位于黄河中游峡谷的出口,规划中的龙门灌区灌溉渭北旱塬东部和晋西黄土残塬,可以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还可以为已有灌区补水,把高扬程抽水变成低扬程抽水。 只要有水,这三大灌区可以开垦荒地或者扩大灌溉数百万公顷甚至更多。 黄土高原坝系建设潜力很大,最适合淤地坝建设的黄土丘陵区总面积约为 23.6 万 km 2 ,坝地最终面积按占流域面积的 5%-10% 计算,那么仅黄土丘陵区坝地可达到 118-236 万 hm 2 ,是目前黄土高原坝地面积的 4-8 倍。 我相信,在黄土高原地区是可以增加1亿亩高标准良田的。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