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汪懋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农业自动化开拓者”汪懋华: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Kara0807 2019-3-5 15:01
原创: 小德 德先生 在重量级的行业会议上,时常能见到他为企业家们讲学的身影,赢得台下阵阵掌声;面对中央电视台的专访,他用英文对答如流;代表国内学术团体出访各国,他不辱使命,树立起中国农业工程学术界良好的形象;做起田间试验来,他更是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他是亲切的师长、是挚友,更是他们的指路明灯。 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我国著名的农业工程科学家、教育家,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与教育发展研究、农业电气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他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发展和推进教学改革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虽身体微福,满头银发,但却精神矍铄,讲话铿锵有力。他虽年逾耄耋,却仍活跃于科研、育人第一线和学术讲坛,奔波于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且每年都硕果累累,充满成效。 汪懋华院士 种过地开过拖拉机的 “ 另类 ” 院士 1932年,汪懋华出生在广东省兴宁县,自幼生活贫苦,但淳朴、勤奋、重教育的客家风尚使得汪懋华从小就刻苦向上,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前茅。 1951年,19岁的汪懋华离开家乡,拎着个小布包踏上了求学之路,敞开怀抱迎接他的正是今日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农业大学。 在大学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后来的发展影响很深。一是在一年级时到实习农场参加了近半年的北方农艺实践和农业综合专题学习。另一件事是大学二年级时为响应国家开垦种植天然橡胶满足飞机轮胎制造的需要。 当时,作为战略物资的飞机轮胎一定要用天然橡胶来制造,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只有我国的雷州半岛、海南岛、云南、广西、贵州南部等少数地区适宜种植天然橡胶。 37位农业机械专业学生被选中到华南垦殖局参与开荒,汪懋华成为其中的3名领队之一,他们先是坐火车到了广州,再从广州赴湛江。 作为拖拉机队成员,汪懋华身先士卒,对自己严格要求。白天开拖拉机,晚上则结合实践在煤油灯下学习理论知识,休息日的时候他会徒步走上一个小时去找苏联专家请教问题。这些经历使他在其后的几年不仅在理论学习上变得游刃有余,也点燃了他在专业领域创新意识的火花。 天南海北,几番打磨,汪懋华在农村的广袤天地间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我们那一批学生,成绩普遍优异,毕业后也发展得相当顺利。这与我们年轻时的历练大有关系,实践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了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而且对新问题、新事物、新技术的感应比较灵敏。” 1956年,汪懋华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被学校选派到苏联留学,为了适应学校开设农业电气化新专业的需要,校领导指定汪懋华和另一位同学改学当时中国迫切急需农业电气化专业。这对汪懋华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他没有退缩,在赴苏前他用1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年轻时的汪懋华 汪懋华在苏联总共学习了 3年零8个月,用他的话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实实在在读了点书”。导师是苏联著名的电力拖动与自动化学者纳扎洛夫院士,他要求汪懋华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那些出自名家的经典教材,要逐字逐句地消化吸收。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汪懋华以全优的成绩取得了副博士学位,开始了回报祖国的新历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主要创建人 1962年6月,汪懋华顺利拿下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对于归国后的发展道路,他也早早有了打算:“我的观念和别人不一样,一不想当官,二不想带头,就想多研究点实际问题,把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循着这一思路,他回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负责实验室建设,一到农忙时节就领着学生往农场跑。 他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动深入地方和农场进行农村电气化社会调查,每年都带头组织学生到农村和农场进行生产实习,组织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承担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组织教师到农村科技试点蹲点开展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积极思考如何把从苏联学到的知识尽快用于发展我国农村电气化的实践。 即便是在 “文革”时期,科研教育工作陷入停滞,汪懋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实践路线。根据当时半导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他敏锐地感到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领域,于是及时组织教研室教师系统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带头在学校为相关专业教师开设了电子电路进修课程,主动承担了有关应用研究课题。 1978年,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的第一个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招生。随后,他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委员会“自动控制理论研讨班”,首次在学校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988年,汪懋华指导研究生与企业密切结合,围绕企业产品技术革新与开拓产品技术市场的要求,从大型孵化机温度场的检测入手,率先研制成功微电脑孵化机控制器,改变我国城镇居民禽蛋供给长期匮乏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汪懋华根据国际农业工程的发展趋势,带领自己团队将学科发展方向定位在“精细农业智能信息技术与系统集成研究”这个全新领域。 汪懋华和学生在一起 他在中国率先传播了这一技术思想,科学地介绍了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中的相关工程科技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进展,促进和直接参与组织了在中国精细农业示范应用的早期实践。通过精细农作的实践,将带动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管理理念的转变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数十篇有关精细农业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在《农业机械》杂志,汪懋华就曾开辟过专栏,普及这一理论及思想。 作为 20世纪后期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中惟一的博士学科授予点与农业部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经过10余年的努力,他领导的学科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攀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由 “ 数字农业 ” 向 “ 智慧农业 ” 发展 回顾电气化的发展史,可以说,电气化称得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之一,从 50年代的电气化,到60年代的电气自动化,到70年代的电子化,再到今天的信息化,汪懋华耕耘的这块田地越来越广阔。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作为国内较早研究与关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学者之一,汪懋华并不愿意把物联网神秘化、纯学术化,相反,他希望农业物联网科技的创新研究能够成为一种让人 “听得懂、好理解、易使用”的技术,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培育市场需求,促进新兴的信息农业装备制造与服务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结合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发展特点和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现实需要,汪懋华提出积极发展我国和世界 “智慧农业”的主张,被视为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潮流。 在他看来,智慧农业的 “新”体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一是提升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优化组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显著减少人力投入成本; 二是生产过程受控程度更强,每个阶段都会受到严密监控和及时作出适当处理。智慧农业较传统农业有更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三是生产出的产品更加符合优质、安全要求。智慧农业由于实现 “智慧”化生产,易于实施优化的过程管理,获得更高的综合效益。 农机人又当如何理解智慧时代下的 “智慧农业”呢?汪懋华指出,“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提法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他认为“精准农业”作为一个科学名词的提法是值得质疑的。“农业的问题是简单要求精准吗?农业不是越“精准”越好,还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农业产业效益和农民增收问题。”在此基础上,汪懋华进一步提出,“智慧农业”应该集信息和智慧于一体,是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的统一。 汪懋华在参观指导工作 在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汪懋华表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通讯、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是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鼎力支撑,人工智能将成为推动世界科技革命聚焦点的重点之一。 “人工智能2.0”首推支持中国智造,落到实处就是在产业上,由机器在计算机指导下替代人来实现新标准、新工艺。面向应用、实现产业提升,这是有共识的。” 尽管人工智能 2.0有着很强的前瞻性,但是汪懋华院士不建议简单地到处推动智能农业。目前人工智能2.0还是一个起步阶段,其核心需要有深度、快速计算平台大数据作为支持,计算系统要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数据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技术基础还要加强,如果数据不准备,那么根据其做出的决策、认知就会出问题。 作为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指南和申请细则的起草专家组成员,由汪懋华参与指导编写的《中国人工智能 2.0发展战略研究》,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德先生“求知书店”上线销售,欢迎选购。 △ 点击图片放大后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购买 汪懋华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他的品行情操也令人折服。汪懋华要求他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协调地发展;他常对学生们说做人心胸要开阔放开眼界向前看。汪懋华的一位学生曾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评价他:在学科团队中汪老师既是一位威信很高的学科带头人,又是科研工作的普通一兵。虽然身兼数职,各类工作已非常繁重,但依然坚持亲自动手在计算机上进行方案论证、工程设计乃至论文和研究报告的书写和修改。他工作认真,为人正直,不图虚名,求真务实。他只计前程不计年,在他的科研日程表上,他还有许许多多创新的事要做。 汪懋华在他的一篇自述短文中写到: “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值得追忆的往事,也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生活的体验。令我终身记取的是知识来源于勤奋和'谦受益,满招损'。我总是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去不断学习.拓宽新知识。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我愿意以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年轻有为的学者和科技人员共勉,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为实践农业新科技革命奉献自己的余生。”
个人分类: 人工智能|3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AOC致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暨IFABSE 2012国际论坛的贺信
wangyk 2012-11-4 16:00
AOC致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暨IFABSE 2012国际论坛的贺信
王应宽 November 4, 2012 Beijing, China 博主按: 最近学界要举办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学科里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汪懋华院士即将80华诞,学界很多朋友希望一起聚聚,而汪院士又不愿意办寿宴,于是就策划了一个旨在交流学术、激励创新的“ 2012 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创新 发展战略论坛”。我参与的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AOCABFE)9月21日召开了理事会,本人凌晨通过网络参会,会议讨论了若干问题,其中包括派人参加论坛。会议决定以AOC名义给汪院士和论坛发一封贺信,并给汪院士授予终身成就奖。起草贺信这样“艰巨”的任务自然就被主席委托给我了。我因最近“杂务”缠身总挤不出时间来起草,几次尝试推脱未果,只好在去杭州开会期间忙里偷闲拼凑了些文字,发给主席交由理事们“斧正”。但领导和理事们都很客气,除了客气和恭维没有做实质性修改。最后AOC主席盛祝平教授就拍板定稿了(参加PDF版)。会议下周才召开,贺信也应该在下周会议开幕式上宣读。咱搞开放存取的就先提供开放访问,交流分享。 AOCABFE 致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暨 IFABSE 2012 创新发展战略论坛的贺信 尊敬的汪懋华院士: 值此“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论坛 ” 召开和庆祝您 八十 岁华诞之际,我谨代表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的全体会员向您表达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并通过您向中国农业工程界的全体专家表示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祝贺! 汪教授 , 您是德高望重的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及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对中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及教育实施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汪院士 , 您“脚踏实地,淡薄名利,勤奋求实,开拓进取”,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农业工程教育和科研事业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走向世界,乃至世界工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您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虚怀若谷的品德,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是一个以北美从事科研与高等教育的华人教授、专家学者和工程师为主要会员的学术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加强中国和世界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有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从 AOC 创立之初,就一直得到汪院士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AOC 的很多专家与您结下深厚的友谊,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多年来,汪院士积极推动 AOC 与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沟通,合作组织多次大型学术活动,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赢得了中国和世界农业工程同行的钦佩与赞誉。在此,我谨代表 AOC 和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向您在促进中外国际交流,特别是中美农业工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AOC 与 CSAE 两个兄弟学会在学术交流与合作创办 IJABE 期刊中建立起了良好关系和深厚的友谊。汪院士作为 IJABE 中方主编,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团结和带领大家,共同支持学术性公益事业。十多年来,我们两个学会亲如兄弟,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不但在促进中美农业工程教育、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方面成绩卓然,也在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和项目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今天在此欢聚一堂,以学术论坛的形式庆祝汪院士 80 岁华诞,就是要学习和继承汪院士的品德和精神,共同探讨中国和世界农业工程创新与发展的战略,提升农业机械化与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世界农业与生物工程科技创新和学术繁荣,生产更多高产优质的食物、纤维和能源,提升世界人民生活品质和福祉。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 敬祝汪懋华院士身体健康!祝各位专家吉祥如意! 盛祝平 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主席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附件:签名贺信 AOCABFE致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暨国际论坛的贺信-Final.pdf Plaqu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个人分类: 学术交流|4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