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据发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纽约时报:美国政府向Twitter要数据引起不安
yalongwelcome 2013-8-2 12:27
By VINDU GOEL 逐年增长的数据请求。 近年来1,697个用户向Twitter发送了1,157个数据信息的请求,其中最多其中美国政府下面的部门占了902个,日本作为第二名占了87个。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 在法律下,这些请求是秘密的。 Twiitter担心美国政府会以国家安全为借口侵犯个人隐私,所以特地加入了由一众工业公司组成的公民自由协会并在其中不断要求政府提高透明度。(真贴心啊,服务广大网民。。。)而比如Facebook, 苹果和微软也在做同样的事(不得不说美国人非常重视限制公权力不让其滥用)。 链接:http://bits.blogs.nytimes.com/2013/07/31/governments-led-by-u-s-seek-more-data-about-twitter-users/?ref=technology
个人分类: 新媒体与制度|2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地震震级为什么不一致,解读2012年11月11日缅甸地震数据发布
cgh 2012-11-11 15:42
一次地震震级为什么不一致,解读2012年11月11日缅甸地震数据发布
一次地震震级为什么不一致 ——解读 2012 年 11 月 11 日缅甸地震数据发布,了解地震观测常识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 2008 年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对地震震级等参数进行过修正,于是很多人觉得不可理解,从“非科学”思维认为是人为的需要。新华网对这次缅甸地震发布的数据,仍然发出不一致的疑问,看来需要普及一下地震观测常识。那么,我们以 USGS 对 2012 年 11 月 11 日缅甸地震数据的发布来“客观”分析一下地震的观测。 格林尼治时间 2012 年 11 月 11 日 1 : 12 ,当地时间早上 7 : 42 ,发生地震。地震之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震观测台站在不同时间接收到不同的地震波数据。由于不同台站离震中的远近不同、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可以用来确定震中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获取数据的时间相关性。在追求第一时间发布可供利用的数据的情况下,一般采取逐步精细的策略,随着数据汇总,可供利用的数据增多,参数的计算精度逐步改善。 需要速报的参数包括震级震中经纬度、深度、震级、发震时刻,随后有震动强度预测图、震源机制、滑移分布。 下面的图 1 是 USGS 对地震速报的结果: 这已经是最新的结果了,震级是 6.8 。新闻报道称最初的震级发布是7.0级。 下面的图 2 - 4 是 USGS 发布的第 2 、 3 、 4 版的地震动强度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第 2 版的震级是 6.6 ,地震深度是 9.9 公里;而在第 3 版修正为震级 6.8 ,地震深度 9.8 公里。同时可以看到,不同版本的震动强度分布有一定变化,尤其是第 3 版与第 2 版之间变化较大。这种变化可能主要来源于地震震级大小的修正,还有可能对地形等模型参数精细化。 下面的图 5 、 6 是 USGS 发布的两个震源机制结果: 两者使用的地震深度不一样,可能使用的数据和方法也不一样,于是得到的结果也是有一定差别的。 下面的图 7 是 USGS 使用的数据情况: 从上面发布的不同版本来看,存在一定的差别,有的还是相当大的。不同国家的机构可能用不同的数据组合来计算,得到的结果又可能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对于一个发生在中国的地震,美国USGS可能用到的资料数据是全球共享台站的数据,而中国地震局可能有更多离震中更近的台站数据,因此,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结果往往和USGS的结果有所差别。 现在还没有发布断裂同震滑移分布图,这个计算需要断裂的几何结构等数据,不是程序可以完全自动完成的,需要人工干预输入断裂相关几何模型数据,因此会比较费时间。而且,不同人可能采用不同的模型,导致的结果有时候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汶川地震,至今发表的断裂同震滑移数据结果可能有十种之多。 测震并不是像读仪器上的一个数据那么简单,结果还受地质结构等影像。所以测震数据的发布是逐步满足不同需要有一个精准化的过程。甚至到研究中,精确定位、定时等等问题都还需要深入研究,其中还包含深层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也同时可以进一步应用到地震区地质和地震问题的研究中。 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c000dqqw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2-11/11/c_123939474.htm
个人分类: 地震|5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