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逃离科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逃离科研:解结还须系结人
热度 11 xqhuang 2012-12-3 17:00
逃离科研:解结还须系结人 我们能逃到何处去? “逃”,相信这应该是2012年人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很多人在逃或准备逃,有钱人逃出了国门,科研人员逃离了科研,学生逃离了学校,医生逃离了医院,有权人逃离了官场,股民逃离了股市,开发商逃离了楼市,。。。,还有人正计划逃到外星球。是地球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撞到冰山?还是如迟菲博主所说“ 看不到未来希望 ”? 程先生的爱徒“逃离科研”,就让他逃吧!您何必如此心有千千结?您的新作“ 解不开的心结 ”所描述的理想的确很丰满,可“心灵鸡汤”永远不是鸡汤,在现实中,它还真不如一碗热气腾腾的猪肝汤。见您仍“心绪未平,心结依旧”,特送上一碗本小店的特色“猪肝汤”,聊以抚伤。 一、师徒如恋人,该分手时就分手 师生一场,就像没有婚姻的恋爱,总有说再见的时候。作为导师,一般都比较“花心”,不停地换“恋人”,他们总认为下一个“恋人”永远是最好的。只有等到他们不能再“恋爱”的时候,才会认真地去盘点曾经拥有过的“恋人”,逐个梳理后才发现,原来还是开门的“初恋”最好,因为导师在开门弟子身上往往投入最多。 我不知道萧杨同学是程先生的第几位“恋人”?能让程先生如此刻骨铭心!很显然,萧杨同学说的是:情已断(我厌倦科研),程先生说的是:情未了(回来吧,你是未来的科学大师!)。我想,最让程先生无法接受的不是萧杨同学的“移情别恋”,而是【你怎么会嫁给那么没出息的“男人(中学)”?】。程先生,萧杨同学已不再是“你的人”了,就让他自由“恋爱”一回吧! 二、大师品质,我痴我傻 在陈安博主“ 中国式情商 ”的博文后,我注意到程先生有这样的一段留言: 看来你比较了解我的情况,也许实际情况比表面更差。但我仍然痴迷科研,不肯放弃心中的那份念想。我痴,我傻,但我为我心,为了有一份真诚的生活 ! 【我痴,我傻】,这是大师的品质!我相信程先生具备这样的品质。对自然世界的痴傻和痴迷,就是我们一直说的科研兴趣,是成为科学大师的基础。但是,萧杨傻吗?萧杨痴吗?至少我没有看出来,所以萧杨同学成不了程先生所期待的科学大师。程先生,我以为对一位已下决心放弃科研的学生还如此痴傻,是犯傻。 三、伯乐相中的天才,一定成不了天才 中国百年科学落后史,让国人多了一份“天才”情结。寻找天才、培养天才,成为全民共同的心愿,程先生的“解不开的心结”,也是“天才”情结惹的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曾掀起一股寻找“天才”的浪潮,全国各地都陆续发现了“天才神童”,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宁柏和谢彦波。然而,被全国人民寄予厚望的两位“神童”,先后逃离和淡出科学界,为什么?以我之愚见,根本问题不是他们是不是“天才”,而是他们被发现是“天才”,并按伯乐心中的“天才”模式被摧残。 根据“ 百科名片 ”,谢彦波,十一岁上科大,十五岁到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读硕士(导师于禄院士),十八岁读博士(导师周光召院士),后来去美国普林斯顿,师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安德森。不难看出,谢彦波是按照未来“诺奖获得者”的方式培养的,正是这种天才标准的培养方式毁了这位“天才”,程先生是不是在重蹈覆辙?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最伟大、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出自伯乐相中的“天才”和“千里马”,而是出自不为人所重视、甚至被歧视的“黑马”。我反复说过,中国式的教育和人才计划很难出大师,【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好就是天才】的识人和用人标准,是在屠杀“黑马”! 写到这里,自己都觉得好笑,居然斗胆做起程先生的“人生导师”?我这大排档厨艺的“猪肝汤”肯定无法解开程先生的“心结”,解结还须系结人。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5369 次阅读|27 个评论
程代展先生,放手吧!
热度 16 zoumouyan 2012-12-2 14:02
程代展先生,放手吧! 邹谋炎 程代展先生对学生选择教中学问题的纠结已经讨论多时了。读过他们的博文后,感觉程先生和他的学生都很优秀,但各人的观念有差别。程先生试图从理想、追求、责任各个方面解说自己对学生的期盼。然而,程先生是否想过学生的感受。在一旁推波助澜的批评者,把本属正常的个人择业上升到道德的高度进行争论,让本想淡定的学生处于风口浪尖,这很不公平。 一个长者对年轻人的第一次说教可称为忠告;第二次是强调;第三次是啰嗦;第四次可能会成为尖刀!见过“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吗? 如果我是学生,我不得不考虑接着而来生存问题。如果留下来,将来的预期好么?我的榜样程老师已经是不错的例子,而对我应该是多少年以后的事。理想、追求、责任,这些对“成功者”是光环,对大多数人只是漂亮的花环。套在儿童脖子上很可爱,套在成人脖子上应该只适合于表演场合。一个初入的研究者,就是心里喜欢,但要套在脖子上可能会成为不可承受的重荷。 --- 这些只是笔者揣测,不知道是不是合理? 不少人是借题发挥。“逃离科研”表达了许多研究者对国内科研生态环境的不满。但何必要硬拉一个学生来做模特儿?要说萧杨“逃离科研”,这很可能是臆断。教中学和继续数学研究有矛盾吗?应该没有本质的矛盾。注意到萧杨已经是一个入门者,没有人会轻易放弃一个研究领地。特别是网络的发达和已有人际资源的建立,不存在获得前沿发展信息的困难。只要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会有更大的研究自由度。相信萧杨仔细衡量过这些因素。至于中科院数学院的环境对数学研究有利有弊。尤其对数学研究而言,主要还是看个人研究者的努力和机运。即使萧杨有别的选择,应该相信,一定是生存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选择。 不要认为萧杨“选择了轻松舒适的岗位”,这不是一个公道的揣测。 不要把自己当成萧杨的父母。不少父母的“苦口婆心”背后藏着私有观念。 选择职业不等于选择志向 , 更不会决定志向 ,这在科学界有太多的例子可举,而且我们自己就深有体会。 爱护学生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他自由飞翔吧。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917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文献追踪与挖掘:“逃离科研”
热度 4 dongping2009 2012-12-2 08:28
【点击正文中的 蓝色 字体,可以直接追踪相关博文文献】 “逃离科研”问题在科学网持续发酵,我也忍不住,曾经写了一篇 : “逃离科研”话题读后 , 表达了我对该话题的个人看法:“ 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他们自己的多元价值观,这是我们社会保持活力的源泉;某种意义上来,这还是我们社会一直前进的动力”。 今儿个又看到了程代展先生的 “解不开的心结” 一文被置顶,读罢全文及其后面的相关评论,某种意义上这也印证了,本人早先对该话题主要相关者所形成的印象。 随后,又读到了CHEN A博士的 “和得意于既得利益者身份的张教授比,程研究员太缺乏中国式情商了” 一文,说实话,与CHEN博士这篇题目很长的博文一样,他在这方面已经发表了多得没法再多 的言论,按他老人家自己的话说,那是“ 唉,本应无语还说话,这是我的问题....... ”。 确实,这正是他老人家CHEN的问题,连省略号都比别人多一个点。 倒是同时期的一篇 “‘逃离科研’ VS‘假装科研’” , 引得我眼前一亮,于是点击打开拜读。读完了正文再读参考文献,追踪到了一篇 “ 《怎么让别人看着"像"搞科研(搞笑版)》 ” 的博文,于是进一步点击打开。 这篇博文“立意”很高,读起来很舒服,我很奇怪当初为什么没有读到这篇很有意思的帖子?比较而言,阅读这篇博文后面很长很长的一系列评论,其有意思程度,绝不亚于也很有意思的博文本身。 这些评论真有使人“十年少”的功用,尤其23楼JIA W同学的: 你这个收集的参考文献不错!本想留个长点的评论,但得去开会了。 这位23楼的JW同学,您老人家也太能装了吧 ...... 直接笑喷! 笑喷过后,给出我自己的让别人看着“像”搞科研的版本: 面对地震专家与您论道纹坪,置身围棋高手听我谈天说地。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4488 次阅读|9 个评论
那年, 我也差点逃离科研
热度 21 beepro 2012-11-30 12:19
刚从台湾回来, 最近看到科学网有好多关于逃离科研的讨论, 讲讲我的故事。 一直想讲的, 但是一直认为如果被原来的老板们发现, 可能会不爽, 但是今天还是冲动, 发个吧。反正我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凡事都是真的。 那一年, 我也差点逃离科研。但是, 那是我拿到博士的第9年。 88年我拿到博士, 那年我26岁。 我在A校做了1.5年博后, 老板不是搞蜜蜂的, 而且也。。。(估计他还再世, 不说坏话了), 就回到蜜蜂。当时在A是每年1.9万(记得第一年是1.8万, 但是不记得涨了0.5万没有)。 到B校搞蜜蜂, 年薪2.2万。 老板帮我办了绿卡(我没有好意思要88卡,但是当时有选择, 就自己让学校当杰出人才申请了, 结果只比88卡早4个月拿到)。后来又变成“高级研究员”, 实际也是博后, 但是可以自己洗“婆婆澡”(=write proposal). 当时我的写作很烂。 口语估计自己认为不错, 但是也比较烂。 所以老板不认为我有当教授的可能。 当然留我对他也是有利的。 他每年都问我同样的问题:“可以留在这里一直干吗”? 我每年都说, 我可以有能力当PI (自己当老板), 想试试当教授。 但是,当时蜜蜂教授确实少, 9年, 现在数起来有4个教授职务, 大家都去抢. 我的博士不是美国的, 而且大学在中国, 写作不行, 这样我申请了几次, 都没有戏。92年以第一作者发了PNAS, 也没有用。 后来申请了几个广点的(昆虫生理, 生态等), 有的有300多人申请, 我有4次被Shortlisted, 但是推荐信去了, 就没有下文 (关于原因, 以后再说!)。 我的好多朋友, 出来学昆虫的, 后来改电脑的, 我现在可以数出来6-7个, 都是等了3-5年就改行了, 也有出国来就改的。 我为啥会坚持那么久? 一是我确实喜欢去Solve Puzzle,记得有一次是一个发现一个东西高兴得差点跳舞了。 这样的感觉后来在这边当教授后也有一次, 这次一晚没有睡, 后来学校申请了一个专利。 二 是虽然钱少, 但是毕竟还是可以养家糊口的。到96年时, 我的工资还是3万左右。 但是, 已经接近一些Teaching College的助教授的(9个月工资)起薪。 97年我自己独立拿到一个课题, 给自己发3.5万, 要求老板+3万, 当时已经是不错的了(老板89年时起薪好象是4.2万, 但那是9个月的工资。 现在已经是院士, 已经26万+了, 听说!)。 三是老板那边比较稳定, 我可以无限期呆下去, 如果我选择。 虽然有兴趣,可以呆, 但是我还是不打算一辈子“寄人篱下”的。 所以97年我跟一个朋友注册了一个dot.com公司, 搞Internet Provider。 我跟老板说好, 博士拿到的第10年, 我没有当助教授, 就放弃心爱的蜜蜂, 去搞电脑。 其实我也很喜欢电脑的。 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可以整晚不睡觉。 但是B校要招一个搞IT的, 我申请了, 但是后来他们考虑到我有博士学位, 估计呆不长, 没有给我。 但是明显他们对于我自己会做自己的DNS(域名解析服务器), Apache网络服务器, Sendmail服务器, 等, 是很佩服的。 他们很多学电脑的, 还不懂具体这些东东。 老天有眼, 我97年面试C校的工作, 第一次就成功了。 但是好事多磨(这事以后再聊), 等了一年, 第二年再面试, 才来了。 所以刚好是98年, 我拿到博后的第10年, 当上助教授。 回首当年, 我认为我的选择还是对的。 虽然我还是喜欢捣鼓电脑(现在依然有自己的Web Server), 但是我不觉得我会天天Enjoy Coding。 但是搞科研我很Enjoy, 现在写东西也开始喜欢起来。 如果没有坚持10年, 估计我要不也发了, 要不还是一个程序员。 但是我不认为我会比现在自在, 自由。 如果当时我的年薪是1万(当然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1.6万好象是当时最低), 不够生活, 也许我逃离的时间会变成2-3年。 如果第二个老板跟第一个一样, 也会是一样的。 当时我跟B校老板有冲突时, 原则就是他再不公平, 我不会辞职, 让我有机会“久等”。 我有的同事就有中途辞职, 换地方的。 结论是, 兴趣重要, 但是环境也是重要的。 最后是机遇。 要不我也逃离了也。。。 10年的等待, 也让我上了一堂课, 你再聪明, 不努力, 没有机会, 都是白搭。 所以我是小器早成: 26岁当博士(很骄傲!), 36岁才当助教授(已经没有骄傲的资本!), 现在已经不想追求正教授(已经只要有小蜜就够了!)。 一个最厉害的你是否爱你的工作的测验: 如果你明天中了1千万美金, 你会选择什么工作? 我估计我还是选择研究蜜蜂。
个人分类: 国外|9152 次阅读|29 个评论
我为什么读博士
热度 16 wulishi8 2012-11-28 20:46
最近关于逃离科研的话题,有点消停了,但是却正是冷静下来思考的好时候。刚刚看到龙桃博主的博文, 我为什么不读博士 。那么我就来写一篇相对应的博文,我为什么读博士,以作呼应。 1.儿时的梦想 这大概是每个八十年代出生的同龄人都拥有的梦想吧,想当科学家;或者另一个答案往往是,当兵。上大学之前,老爸就和我说,大学毕业了,你去当两年的兵,锻炼一下。但是现实却是,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和当兵无缘(国防生除外),所以科学家成为唯一的梦想。趁年轻,何不为梦想搏一把! PS:在我们老家,现在只有那些学历低,整天无所事事的孩子才想办法花钱去当兵的,省得在家整天游手好闲,还能接受教育和锻炼,退伍之后还能拿个派遣证。 2.弥补高考的失利 高三的时候,和老婆的恋爱,以及高考的发挥失常,我从必然考上985院校的梯队,直接掉入到了二本院校。为了和老婆一起去上大学,又选择了不再补习。同学聚会的时候,看着来自清华浙大南开天大北理工。。。的同学,觉得已经和他们不属于一个群体。虽然本科期间,我仍然乐于学习,一直在本专业排名前三,拿到了学校、国家的很多奖学金,但是院校的差距,确实很大地影响了我的自信心。而在硕士考试面试的时候,听着在北京的某所大教授们对于我本科院校的各种笑声的时候,我几无可忍。估计他们认为我是又一个低级别院校出来的考研专业户吧,高分低能的代名词。我当时后悔自己没有报考物理所,而选择了这个所,也许那里公平得多。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这个所,也是我当时不自信的表现吧。而现在,我也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被录取。 (可能这点要接受大家的批评了吧,且二本的本科学位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PS:今年夏天,经过八年的恋爱长跑,俺和老婆终于结婚啦,啦啦啦。。。 3.来自家庭的支持 我的父亲母亲曾经是地道的农民,父亲刚刚上高中没几天,就来了个什么运动,被爷爷雇了辆牛车拉回家了。而母亲只上了半年的小学,就因为照顾兄弟姐妹,然后挣工分,离开了学校。也许是他们自身的遗憾,不想让我也经历吧,因此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他们眼中,我是值得他们骄傲的。虽然父母对于我出国读博士的决定,有些担心,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另外,现在家里的经济情况比小时候强太多了,父母衣食无忧,暂时还不需要我的照顾和陪伴,也为我减轻了不少的心理负担。虽然总是念叨着以后在大城市买房艰难,要尽力帮助我,省吃俭用;但是我更经常告诉他们,要享受人生,不要总想着节省,更不要想着我买房的问题,我目前还没有将买房列入计划。 老婆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有时候和她开玩笑,说是耽误了我的高考,但是我却感谢她给我带来的一切美好的生活。她今年 刚刚硕士毕业(比我晚一年是因为医学五年本科,硕士三年免疫学,感觉其实就是在做生物实验),但是出国读博受阻,准备工作了。因为我目前的选择导致她可选择的余地极小,这也是在我所在的这个小国家,奥地利维也纳,很难拿到奖学金的原因之一。她做科研踏实认真,各类生物技术运用熟练,还经常帮助实验室外面的人做小动物活体荧光测试。唯一经常让我唠叨的就是看文献太少,自己的思想太少;但是答辩的时候,她所做的是别人几倍的工作量,研究全面深入,答辩老师都有点震惊。为了我,只选择申请了维也纳医科大学的一位教授,结果该教授的FWF项目没有申请成功,接下来,又被CSC莫名拒绝,导致了出国读博受阻。她去应聘某医院大型检疫中心实验室,院长听说了,也亲自和她谈了一个小时;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该医院,但是我很感谢这个医院,让老婆恢复了自信心。目前,老婆刚刚来到维也纳,过年之后,恐怕就要真正地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了。 PS:貌似情不自禁地有点跑题了啊。。。 4.我的选择 龙桃博主说自己的年龄大了,也是不读博士的原因之一。我的年龄比他还大两岁,但是我却认为自己很年轻,还有时间去拼一把。当公务员?如果你二十岁能想到50岁时候的生活。。。 不是说,年轻,就不要怕犯错嘛!况且,去年,还有人把我当做大一新生呢。 我的硕士研究做得还可以,但是经常受困于仪器的限制。在研三的时候,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却很难在本实验室开展。尽管大老板每每极力劝说自己读他的博士,并且还认为假如我能发表两篇PRL的话,全国优秀博士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我早已坚定了到国外读博的决心;况且,我很难相信自己在目前的状态下,能发两篇PRL。后来他为此不惜规定,不给硕士生写推荐信,还对发文章提出按照影响因子给予金钱奖励的激励措施,也没有让我这个决心动摇哪怕那么一下下--反而更加坚决。 为了能够专心做我想做的研究,我推掉了几个全奖,转而申请了CSC的奖学金(即使拿到的钱少了一些),到了现在的实验室,不用做导师申请的课题,却可以利用共振拉曼光谱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花了几个月才把实验室的各种激光和dye laser都调试修好,引入到拉曼光谱仪中,貌似好多年没人用过了)。这种自由探索的感觉太好了,让我每天都有想赶紧去做实验的冲动!虽然经历着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但是却坚定了自己的路。 其实归根结底,我之所以选择读博士,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喜欢,喜欢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不为外界所诱惑。我热爱做实验,却不爱写论文,结果现在是需要还账的时候了,一年前就该完成的论文,马上要必须赶紧写了;现在的论文,可以明年一月再写吧。。。 最后,和 龙桃博主说,退休之后再做研究?这真的不现实。趁年轻,把博士读了吧! PS:顺便做个广告,如果有需要用到可调共振拉曼光谱(458-1024 nm)做研究的碳纳米材料老师同学,可与我联系讨论,共同进步。我研究的领域是,碳链,金属型单壁碳纳米管以及小直径双壁碳纳米管等。 来维也纳大学物理系读博士一年多了,接下来估计会写一些读博士以来的总结性的博文。
8929 次阅读|35 个评论
“处长辞官当教授”是赢者通吃
热度 42 张显峰 2012-11-26 15:03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7888 次阅读|46 个评论
天天看文献怎敌天天看文件?
热度 95 SoSoliton 2012-11-26 10:45
最近所谓的 “ 科研苗子 ” 逃离科研现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话题,再次印证一条规律:凡事都是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冷眼旁观不难发现, “ 科研苗子 ” 逃离科研跟刘翔因伤退出奥运比赛有一比,看后者,最痛心疾首、最真知灼见的,是躺在床上或靠在沙发上拿着摇控器不断转换电视频道的人。 在船上人看来, “ 科研苗子 ” 逃离科研非常正常,应该尊重甚至祝福,反倒是隔岸观火的人更应该反思和警醒。打个比方,一个 “ 白富美 ” 姑娘因被逼无奈,或稀里糊涂,或中了邪,或其他种种原因,奔一个小伙而去了,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姑娘发现这小子并不称心如意,不仅太寒酸,跟了他要喝西北风,而且很难有发展,前途渺茫,再加上身边到处都是 “ 高富帅 ” ,还不断向她甩钩子,姑娘乍一醒悟便义无反顾地跟小伙说拜拜。我们是应尊重并祝福,还是要强迫甚至谴责姑娘?科研可以当董永,但不能要求 “ 科研苗子 ” (堪称科研 “ 白富美 ” )都做七仙女,更何况今天的科研虽有董永般清苦但远没董永般单纯,而且,现代社会不是强调以人为本嘛! 像程代展老师那样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毅然决然向科研说拜拜的现象不是很多;我指导的研究生中,也有比较优秀的学生放弃科研的现象,而且这种放弃不是毕业之后,而是在读期间达到规定的毕业要求后立马放弃,只等毕业之后尽快逃。这种显性的逃离科研现象应该尊重,并不可怕,更普遍、更可怕的现象是隐性的逃离科研,即人在科研但心并不在科研。就我所知,有些博士生之所以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前行,并不是完全出于对科研的兴趣和追求,而是因为他们除此以外别无选择,他们只能焦灼、痛苦地隐性逃离。硕士生隐性逃离科研者就更多了。前几天炒得比较厉害的破解世界级数论猜想的 韶关大学大四学生王骁威 说,中国不缺研究生,而是缺静心做学问的人。这算是 “ 小孩子 ” 说的一句大实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研究生逃研不亚于本科生逃课,这种普遍性的看似在研实则逃研,难道不比显性的逃离科研更可怕?据说程代展老师的那位 “ 科研苗子 ” 是因为对科研没有兴趣才逃离科研的。在我看来,兴趣可与生俱来,可后天培养,更可按需转移,关键是观念和信念。人只要想逃,兴趣是最好的挡箭牌。 最可怕、最值得警惕的是 “ 科研老手 ” 隐性逃离科研现象。在社会大环境的侵蚀下,科研不再是一块净土,它已日趋与其他行当同质化,包括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如果科研也是为了当官、挣钱、谋利,那么获取权钱利的方式势必与其它行当如出一辙,这样的话,有识之年轻人何不趁早选择其他短平快行当而要选择科研这条崎岖山路呢?目前在高校有一种奇怪现象:天天看文件的比天天看文献的有思想有思路,出业绩产成果;天天听汇报的比天天听报告的方向准视野阔,得帽子当统帅。这种看文件和听汇报的人其实是更狡猾的 “ 科研逃兵 ” ,他们逃而不离,对科研的危害更大,他们搞科研,本质上跟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有一比。 其实,真正的 “ 科研苗子 ” 并非从研究生才逃离科研,而是从小就逃离科研了,或者压根儿就没进入科研圈,谈不上逃离。科学研究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创造性的劳动,本身需要最优秀的人来承担,但在本科阶段,成绩最好的年轻人选择了最实用、最好就业的热门专业,分数差一些的学生被 “ 抓壮丁 ” 读了基础学科。中国的研究生规模十分庞大,但考研的队伍里大多数是二本甚至三本高校的学生,而且基本上是被饭碗逼上考研路的。尽管有庞大的硕士生后备队,但有些基础学科,招个有潜质的博士生并不容易。 现在高校的科研圈,总体上看,里面的拼命想出来,这从教授争当处长、学生竞考公务员的激烈场面可见一斑;外面的打死也不想进去,特别是真正的 “ 科研苗子 ” 。打个不贴切的比喻,高校的科研有点像中国的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年富力强的都奔赴经济建设主战场了,偶有年富力强的下到农村,那基本上是在城里活腻了的人,并不是去扎根,而是去农家乐。 ( 本文登载于《湖南大学报》 2012 年 12 月 3 日 总第 1306 期: 天天看文献怎敌天天看文件? ) 延伸阅读: 中国教育报: 隐性的逃离更值得警惕——就“逃离科研”现象对话文双春 , 2012 年 11 月 24 日 。 中国教育报: 他为什么“逃离科研”——一个帖子引发的青年科研人才生存状态忧思 , 2012 年 11 月 24 日 。
个人分类: 管点闲事|29560 次阅读|94 个评论
[转载]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zuojun 2012-11-26 08:55
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赵寅的日志 2012-11-18 08:56 在来美国的前一天晚上和程老师吃饭的时候,师兄告诉我们程老师下午发的博客已经上科学网首页了,但当时 也只有 40 多个回复而已,我们也没有在意,毕竟程老师的博文经常上科学网首页。当晚我们并没有继续讨论我工作选择的事情,而是像往常一样随便侃了侃,甚至 还讨论了点学术问题。回宿舍以后我还跟几个好友开玩笑的说 “ 哥出名了,上科学网首页了 ” 。但没想到的是,我真的出名了,第二天我下飞机开了手机以后,短信 不断。这几天很多朋友、同学、实验室老师、甚至毕业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本科辅导员都纷纷对我表示关心,或支持我的决定,或劝我重回科研道路,不管怎样, 我都很感动,在这里先向他们的关心表示感谢。当然也还有几位记者发邮件过来要采访。 我本来不想回应,想继续沉默下去的,但是程老师说他认为这个事情的讨论对许多年轻博士生是有好处的。仔细想一想,这也许是我这个科研逃兵在离开前能对科研 界做的最后的,其实也是唯一的贡献了。反正也已经出名了,程老师把书名、奖项都列出来了,想肉我的早就肉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就发在人人吧。 前面两部分我要先帮程老师和我家里人说几句话,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看。 一、关于程老师 首先要帮程老师说几句话,因为很多支持我的都说程老师太 push 了。其实我一直觉得程老师是国内科研界少有的非常 nice 的导师之一,不但不 push ,还 经常告诫我要多休息,多出去玩玩儿。另外程老师也给我们之间创造很多学术之外的沟通机会,会隔三差五的带我们出去吃饭,和我们几乎是无所不谈。我研一的时 候在程老师面前还是非常拘谨的,但没多久就能畅所欲言了。实验室秘书都说程老师的学生都跟他 “ 没大没小 ” 的。只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一直不敢说自己以后不想 搞科研了,因为我深知程老师对我寄予厚望,我说出来他肯定非常失望的,而又因为这几年和程老师培养出的感情,我不想让他失望。我甚至一直在想就这样坚持搞 科研搞下去,但真正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自私的按自己的意愿。 二、关于家里的意见 还好我父母都不上科学网、水木这样的网站,不然看到那些说我是因为他们给的压力而放弃科研的猜测后,不知他们会不会鸭梨山大。我父母确实是没钱没权也没啥 本事的,不过因为有单位分的房住,他们靠自己不高的工资在北京也是生活无忧的,所以他们也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赚大钱养活他们,只要我过得开心就好,他们甚至 还认为家里如果能出个科学家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向往过赚大钱的,不过渐渐的觉得自己其实更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钱够花就成,当然能保证稳定安逸的话钱还是多多益善哈。所以如果不是我彻底厌恶了科研的话,我觉得科研这工作挺符合我的要求的,社会地位不低,待遇也足够过比较体面的生活了,关键是极度自由。 我光棍节那天回姥姥家 ( 程老师听成了老家,差了个 lao ,不过这无所谓了 ) 算是开了个会,并不是他们劝我赶紧去挣钱,而是我想问问他们对我选择中学这样一 个地位不高,挣钱也不多 ( 不算自己外面接活的话,挣钱真的多不到哪去,被 it 民工们秒杀,更别提金融界的温拿了。而以我的性格,除非真的缺钱,不然应该不 会去接活的 ) ,还挺累的职业有没有什么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真的厌恶科研的话,坚持干一辈子科研一定不会幸福的,而他们并不在意我的名利地位什么的, 中学老师也挺好。 三、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主要原因有两个: 1. 累 但再次强调这不是程老师强迫的,程老师给我安排的大多数任务都没有给定 deadline ,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 “ 好 ” 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 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 欢做科研,所以就忍不住不停的给我安排任务。如此恶性循环了下去。后来实验室秘书也说,如果当时我能更加变通的面对程老师安排的任务,给三件就做一件,程 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什么的,而我也不会被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压垮了。 当然比体力累更重要的是心累,体力其实有时候根本就谈不上累,我甚至可以好几天在实验室坐着无所事事的刷着微博逛着人人,甚至干脆出去跟朋友打牌爬山什么 的去了,但这时脑子里还一直装着那些想不出来的问题,还有一些该做但实在是很烦,不想去做的任务(比如审一些很水很水很水的文章 ... ),半刻也不得安 宁。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而这样的轻松,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2. 没能力 这真不是装 13 。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不 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兴奋过。 然后发的那么多其他文章中还有一半以上是程老师被一些国内期刊、会议邀稿而又不好不给面子,临时凑的没啥营养的综述类文章,而且真的是程老师自己主笔的, 我只是帮帮忙而已。反正我是觉得这些只能证明我比较勤奋,根本不能说明我有天赋有能力。 如果我继续搞科研的话,我能想象出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迫于学校要求发文章的压力沦为灌水机器,虽然还能混得不错,不过天天自己鄙视自己,要么就是坚持不发水文,但又因为能力不足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混得很惨。 我觉得程老师的博文下面有一条回复对于我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 “ kanhaoxi 2012-11-17 04:42From what you described, especially " 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从来不说: “No”", this student is clearly not a top student. If he is not even a top student, he will definitely not be a top researcher. In this case, it is better to advise him to get into some other things. Unfortunately, many Chinese professors' definition of top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They usually promote those students similar to this student of yours. This is unfair to truly top students.” 当然也有一些对现在科研界风气的不满,不过这个我了解不深,就不胡说了,说多了被人笑话,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四、我为什么选择中学 1. 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除了知识能力,教中学更重要的是授课能力。我很 清楚我现在的授课能力和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通过了学校的试讲,也在试讲中 pk 掉了不少北师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们,至少说明了我还是具备基本的授课能 力,我也相信授课能力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当然除了授课以外,优秀的中学教师还需要很多其他素质,比如基本的师德,对孩子的关心,亲和力等等, 但这些我觉得我都还是不错的。 2. 我也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我也做过家教,我觉得当几个小时的家教比搞几个小时的科研舒服多了。我今年寒假还帮一个微积分挂了的大一孩子补了两天的微积分,当她告诉我她补考得了 90 多分的时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3. 生活比较稳定。以后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可以解决了 ( 房子不给产权,只是在职就可以住 ) ,但是中学老师的工资对一个博士毕业生来说确实不算多。 4. 我真的是没时间找其他工作,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我在美国啊。其实我之前真的都准备听程老师话,毕业去做博后了,因为我本来是要 10 月底就来美国访问的。但签 证意外的被 check 了,于是要晚走半个月。然后没事干,就投了投简历,其实我也只投了 4 所高中,没有投其他行业,甚至我投的时候我也觉得我一定是赶不上 试讲了,其中我在投给人大附的简历中还写道 “ 因为本人 11 月至 3 月在美国,如果有幸能有资格通过初选参加试讲,是否可能将试讲安排在 3 月? ” 。但没想到有 两所学校很快就通知试讲了,其中某个学校的效率意外的高,上午试讲下午群面第二天终面,终面后不让走,等都面完了直接出结果,于是赶上了我能在出国前签 约,要不我觉得他们也不会把职位给我留到回国后。这种种意外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再加上该学校也是所很好的学校,他们的教育改革理念(至少是宣传片上的)我 也很欣赏,并且他们的待遇在高中也是很好的,跟家里商量后我就同意了。另外我真的没有考 CPA 啊,程老师记错了,我怎么会有时间准备 CPA..... 当然我也知道当高中老师并不是很轻松的事。比如说很累,不过这点搞过科研的表示呵呵。比如遇到实在不听话的孩子和无理取闹的家长,这种事情比较棘手,我有 心理准备,但现在还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以后会从同事那里得到经验的吧。再比如我虽然觉得我通过努力能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但万一再怎么努力也真的不行呢? 这个 .... 到时再说吧。 写了这么多废话,总之就是我确定我对搞科研没兴趣了,而我觉得我对教中学是有兴趣的。我也觉得中学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前提是得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他们会 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当然科研界更是亟需人才的,其实哪里都需要优秀的人才的(这是一句废话)。只是我自己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 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吧。就说这么多了。 补:作者后来增加的内容 看了大家的评论,这里再多啰嗦几句,要说的不多,就不另开一贴了。 1. 辟个谣, 我去的不是人大附中 。帖子里说的是我在给人大附中投的简历中写了什么什么,后面说的签约的是 “ 某个学校 ” 。 2. 我强调的对科研失去兴趣是累和没能力,也就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的累。如果只是累,而我很有能力,能够或者相信自己能够在长久的辛苦后可以得 到令自己满意的成果,哪怕中间会经历很多次失败,也会是痛并快乐着,甚至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没有并且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 果,所以这一过程只是痛苦。至于我该不该认为自己没能力,该不该不满意我现在的成果,其他学生如何避免我这样的想法,都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也不在我有能力 讨论的范围了。而我现在已有的自我认知,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了。 3. 有批评说我没有国家使命感没有献身科学的精神,这些批评我都同意,但无法改正。 4. 还有人说我这篇文章会使很多彷徨的年轻学者放弃科研,于是我成了中国科研界的千古罪人什么的。这我就真不敢苟同了。能被我影响而放弃科研的人,一定是跟我 一样没兴趣没能力的人,我们的离开不会对真正的科研界造成任何损失。真正的有意义的科研成果也绝不是靠人海战术完成的。中国的国际论文发表量已是世界第二 了,但又如何了呢? 5. 确实我投身教育并不是我对教育有多么的热爱,因为我还没从事过,热爱无从谈起。只是我现在相信我有能力,我也觉得我有兴趣。也许几年后,像部分网友们说的 那样,我会像现在逃离科研界一样逃离教育界,哪里都是围城,在外面永远搞不清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了,也许我会再次厌恶逃离,但也许会很 热爱呢,也抑或不喜欢也不讨厌,就这样平淡的继续下去。现在我只是从一条确定性的不幸福的道路,转到了一条有可能幸福或者说是未知的道路。
个人分类: Education|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京报:博士逃离科研教中学遭质疑
JYH64J98Y99H 2012-11-23 16:01
新京报讯 “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陷入困惑,他在清华的学生博士萧杨(化名)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程代展在博客上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   “大材小用”、“太过现实的社会环境让人才流失”……这封信引起网友热议。   18日,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导师   他是我最有天赋的学生   “他的选择让我很惊讶,我彻夜失眠也没想明白。他是我遇到过的最有天赋的学生。”昨日,程代展盯着办公桌上放着的他与萧杨合著的英文书籍,眉头紧皱。   程代展称,萧杨曾在系统控制领域的国际顶级专业期刊(IEEE TAC)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数篇长论文。“中国系统控制领域的博导没有几人在这本期刊上发过文章。”   “想当然地认为他会从事高端的科研”,程代展说,矛盾出现在半年前,萧杨突然告诉他,毕业后想去银行或者到中学当教师,并已经考过会计师。当时,程代展以为这只是“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   但11月初,萧杨突然告知导师,他已经被北京某中学录用,即将签约。   网友   钱学森之问PK自由选择   “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那天晚上,程代展彻夜难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今夜无眠》。   随后,这封信被科学网转载,激起网友热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研人才?”钱学森之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也有一部分公众认为萧杨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中学老师的贡献不比高校科研人员低。”   学生   唯一原因就是没兴趣了   对于导师的不理解和网友的议论,日前,萧杨也在网上贴出长信,称“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做科研太累,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   “我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萧杨表示,对去中学当老师充满期待,他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   ■ 对话   导师   博士教中学是人才分配的失衡   新京报:为什么极力反对萧杨放弃科研?   程代展:他是我从事科研30多年来见过最有天赋的学生,是科研界很少见的好苗子。他在清华读了四年本科,数学功底打得很扎实,头脑很灵活,他善于发现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方案,和他讨论数学是一种享受。他也非常勤奋。已经有三所国外的大学邀请他去读博士后,他的科研前途很光明,就这么放弃了,太可惜了。   新京报:你问过萧杨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感兴趣吗?   程代展:这点我需要反思,我从没有问过。我一直认为有兴趣才能做得好,能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我完全没想到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感兴趣,没有体会到成就感。这点到现在仍使我困惑。   新京报:有人认为做中学老师的贡献并不比做科研的贡献低,你怎么看?   程代展:我决不怀疑中学教师的重要性,我的数学兴趣也是被几位中学教师培养起来的。但是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萧杨这样有天赋的理工科博士。他在博士阶段的积累几乎用不到中学教学中去,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几乎白费。难道让他去和中学生讲微分流形、鞅不等式等知识?   让博士们,特别是像萧杨这样优秀人才去教中学,是教育制度的失败,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博士   我只是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   前日,记者联系到尚在美国访问留学的萧杨,他表示,已将自己的全部观点写在信中。   新京报:老师对你的选择很失望,你怎么认为?   萧杨:我深知程老师对我寄予厚望,我说出来他肯定非常失望的,我甚至一直在想就这样坚持搞科研搞下去,但真正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自私地按自己的意愿。   退出科研界是因为很累,也没觉得自己是很有能力的人。(此前一直坚持科研)不是程老师强迫的,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   新京报:家人对你的选择是否支持?   萧杨:11月11日,我回姥姥家和家人开了个会。并不是他们劝我赶紧去挣钱,而是我想问问他们对我选择中学这样一个地位不高,挣钱也不多还挺累的职业有没有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真的厌恶科研的话,坚持干一辈子科研一定不会幸福的,而他们并不在意我的名利地位什么的,中学老师也挺好。   新京报:不少人认为博士去当中学教师屈才了?   萧杨: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也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我做过家教,我觉得当几个小时的家教比搞几个小时的科研舒服多了。   今年寒假我还帮一个微积分挂科的大一孩子补了两天课,当她告诉我她补考得了90多分的时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   此外,做教师比较稳定,虽然收入不高。我也真的是没时间找其他工作,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因为我在美国访问留学错过了。   声音   我不了解详情,不评论具体的人和事。   中国社会对智力的追求一直比较低,以前科研被认为是比较时髦的职业,大家认为科研能带来财富、地位、名誉,对科研很热衷,一旦他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纷纷离去。此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一种小富即安的可能性,缺少更高的追求。   学生不想继续从事科研,那就让他走好了,真正喜欢科研的人会留下来做,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   程代展是老一代的知识分子,他更重视为国家培养人才,强调贡献精神,萧杨是新一代青年人,更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兴趣,这应该是时代的进步。每一个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为了集体压抑自己的兴趣,每一个个体好了,社会才会更加和谐。而且萧杨表示对科研没有兴趣,程代展看到的是萧杨的天赋,但天赋不等同于兴趣,只有兴趣作为原始推动力才能在科研方面走得更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郝雪梅   既然想的那么清楚,不是盲目的,那就只有尊重他的选择了。放弃科研也许跟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逼得太紧或者压力太大。学生去当中学老师,是想换个环境放松自己,也许有一天,他还会发觉学术界的好,回到学术界。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 杨东平   这位博士生如果去中学任教,也许他将来对社会的贡献要比发几篇SCI文章大得多得多!也许程老师的课题组损失了一个优秀的博士、一个未来优秀的研究员;但他将来也许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博士或研究员。——网友 赵明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学术界大浮躁大跃进的年代,这种浮躁的背后,其实是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待遇低了,那么人就只好玩各种短平快的招数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无论是离开学术界去银行,还是留在学术界发大量垃圾论文拿奖金,都是如此。——科学网网友 王晓明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萧辉 石明磊) 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先生振聋发聩的三篇科学网网文: 之一: 昨夜无眠 , 为了一个学生 。 五年前 , 他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四年级 。 他可以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 参加了我们所的入学考试后 , 研究室建议我考虑他 。 面谈后 , 我同意了 。 事情开始得非常顺利 , 他请我担任他大学毕业论文的导师 , 我给了他一个解矩阵半张量积方程的小题目 。 讨论了几次之后 , 他就做下去了 。 他很快进入角色 , 做了一些小的结果 。 他的毕业论文 , 我修改过 。 后来他告诉我 , 得了 “ 优 ”。 我也比较满意 , 觉得他赢在了起跑线上 。 硕博 连 读的第一年 , 他在研究生院上课 , 接触不多 。 第二年回所 , 我很快发现了他的优点 。 从素质上说 , 他数学基本功扎实 , 和他讨论数学问题是一种享受 。 一些需要细想或计算的问题 , 交给他就好了 。 少则数小时 , 多则一、两天 , 一定会给你一个 “ Yes ” 或 “ No ” 的解答 。 他在科研上的敏感性也很难得 。 例如在讨论布尔网络可控性时 , 他首先发现了控制传递矩阵的特性 , 我们一起 , 很快导致了一个很简洁的能控性公式 。 这个公式不久后被两个以色列人重新发现 。 碰巧我是他们文章的审稿人 , 我告诉他们 : 一模一样的公式我们已经发表了 。 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果 , 后续引用也很多 。 没有他 , 这就不是我们的了 。 他在实验室口碑很好 , 他负责研究生的一些组织工作 , 很负责 , 室领导也很满意 。 他被认为是室里最用功的学生 , 白天、黑夜都在实验室干活 。 虽然家在北京 , 但周末常不回家 , 有时回家看看 , 半天就回来了 。 他几乎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学生 , 听话出活 , 对我的要求 ( 现在反省可能有些过份了 ), 从来不说 :“ No ”。 我渐渐地被他感动了 , 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 我跟他说 :“ 我是一个失败的运动员 , 当我成了教练员 , 就把全部希望放在了学生身上 , 但愿他们能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 当博二开始的时候 , 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多了 。 为了他的成长 , 我对他提了个要求 : 30% 时间做研究 , 70% 时间念书 。 这一年 , 他主要上了微分几何以及相对论的课 。 另外 , 由于自己主要在确定性方向工作 , 我不希望他在随机方面有缺陷 。 我让他自学 “ 随机过程 ”, 每周报告一次 , 用的教材是 Z . Brzezniak , TZastawniak , BasicStochasticProcesses 。 我要他连每一道习题都要讲清楚 。 到了第二学期 , 听众只剩我一个人 , 我们还是一直坚持到讲完 。 事实证明 , 这些结果在他后面关于概率布尔网络及混合策略博弈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 我自己一生吃了英语的不少亏 , 因此 , 我一再强调他英语一定要过关 。 从博一开始 , 我每年都安排他出国开会至少一次 。 博三 , 在我的协助和支持下 , 安排他到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进行学术访问 。 上个暑假 , 他到英国 Glasgo w 访问了两个半月 , 他明天就要去美国 TexasTechUniv . 访问四个月 。 新加坡的 Xie 教授答应他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 他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 。 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 ( 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 )。 还有一本和我及我另一个毕业学生合写的专著 :“ IntroductiontoSemi-tensorProductofMatricesandItsApplications ”, WorldScientific (600pages) 。 他的论文包括 IEEETAC 的 RegularPaper( 第一作者 ) , Automatica 的 RegularPaper( 第二作者 ) , SystemsandControlLetters( 第一作者 ) , 中国科学 ( 第一作者 ) , 等等 。 同行一看就知道这些文章的份量 。 他还有若干在审或待发表的文章 。 例如 , 他在 Glasgo w 大学访问时写的一篇文章 。 他曾要求我参加 , 我要他把我名字去掉 , 给我道个谢就行 。 我就是希望培养他真正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 这篇文章投 IEEETAC , 最近编辑部来信 , 作为 RegularPaper , 一次就接受了 。 IEEETAC 是 IEEECSS 的旗舰杂志 。 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 获得若干种奖学金 , 今年得了数学院的院长特别奖 。 他还得过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 。 他才二十五岁 ! 我对他充满期待 , 也充满信心 。 他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 ! 我坚持要求 , 他毕业后到国外做两年博士后 。 他已经得到英国 Glasgo w Univ . 和瑞典 RoyalInstituteofTechnology 的博士后邀请 ( 注意 , 不是 “ 申请获准 ”, 而是 “ 邀请 ”) 但我认为他应当到正在最前沿做最好的研究工作的地方去 。 半年前我和 UCSB 大学的一位当红教授联系 , 他当时口头同意接受他 。 不久前在日本见到该教授 , 确定在今年 CDC 两人见面一谈 , 算是 Interview 罢 。 这似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 然而 , 矛盾出现在半年前 。 一天 , 他突然跟我说 , 毕业后他想去银行 , 或者到中学当教师 。 他还告诉我 , 他已经考过会计师 。 我大吃一惊 , 但以为是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 。 几次争辩后 , 我甚至义正辞严地对他说 :“ 你就死了这条心罢 , 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 后来 , 他同意了我这样的建议 : 先做两年博士后 , 两年后再做决定 。 我跟他明确说 :“ 我既不要你跟我做 , 也不要你做与我有关的题目 。 但你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 , 不能自暴自弃 。” 时间过得飞快 , 上周五 , 他突然对我说 , 北京某中学给他 Offer , 要在本周二 ( 今天 ) 前签约 , 而他明天就要到美国去了 。 我一下子急了 , 和他谈了两个钟头 。 好话坏话都说尽了 。 好话是 :“ 你这样做 , 中国 , 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 坏话是 :“ 年轻人要有理想 , 有抱负 , 怎么可以向往 ‘ 老婆孩子热炕头 ’ 的生活 ?” 我告诉他 :“ 你一定会悔的 。” 可不管我怎么说 , 他就只重复一条理由 :“ 做研究太累 , 没兴趣 , 不想做了 。” 最后 , 他答应再好好想一想 , 大家就不欢而散了 。 周一见了他 , 就问他想得如何 。 他说回了一趟河北老家 , 和父母以及老家亲戚都谈过 , 他们都支持他 。 我傻眼了 , 说他们不了解科研 , 也不了解你的情况 , 你应该和教授们谈谈 。 昨天 , 室里许多人跟他谈 。 我还搬兵找到陈老师 , 心想 :“ 我的话你不听 , 老院士劝你 , 总该听罢 ?” 陈老师是个爱才的人 , 一听这事也急了 , 立刻答应 :“ 我可以找他 。” 可惜 , 陈老师似乎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 。 昨天我们对他是连番轰炸 , 直到晚上 , 几位年轻人 , 还有一位来访的年轻教授 , 一起请他吃饭 。 准备在席间再劝劝他 。 昨晚我回到家里 , 饭后一个人发呆 , 欲哭无泪 。 我曾对他说过 :“ 我的底线是 : 最后的决定权还是你的 , 我不会强迫你 。” 那位访问教授背后曾问我 :“ 你明明是为他好 , 明明知道他的决定是错的 , 为什么不能强迫一下 ?” 这勾起了我的心病 , 我告诉她 :“ 因为强迫儿子按我的意志生话 , 我把他逼上了绝路 。 我不能再…… ” 昨天晚上十点多 , 我实在忍不住 , 给一位年青同事打电话 。 他告诉我 : 他们的 “ 鸿门宴 ” 还在继续 , 只是仍无进展 。 现在 , 也许他正在签约……反省自己 , 我一直把他当着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 总是像父母亲一样强行安排他的一切 , 很少了解和尊重他的意愿 。 我对这一切的解释就是 :“ 我是为了你好 !” 可这够吗 ? 现在的我 , 是又一次 “ 哀莫大于心死 ”。 可谁能告诉我 : 是我错了 , 还是他错了 ? (程代展 , 2012 年 11 月 13 日) 之二: 因为明天一早就要飞成都开会, 科学网的访谈参加不了了, 就以这篇博文作为我的答卷罢。 那是一个难眠之夜过后, 自己坐在办公室, 想到此时我的学生可能正在签约, 心头怅然若失, 手中的工作做不下去, 就将心里话写成《昨夜无眠》。没想到这成了引玉之砖, “一石激起千重浪”。说明“如何培养学生”,“怎样才能将有天分的学生留在科研第一线” 等问题是科学网上的青年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关心的焦点。事件本身和所有网友的意见, 都给我启迪, 催我反思。 现在将我反思的心得提交出来, 算我的回答, 也算我的致谢, 当然, 还是一块再次的抛砖。 (1)我的最大错误是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替身”, 盼着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梦想能在他身上实现。 但他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想法的年青人, 我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创造物。我想让他吸取我人生的教训、克服我身上的弱点。潜意识里我是在制造完美的自我。我时时在他身上寻找年轻时我的影子, 我觉得我对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和真诚的爱, 实际上也许我却成了说一不二的暴君, 强迫他按我的意志去念书, 去做研究。 也许正是这个让他厌倦了科研。 (2)我只关心他的三件事: 数学基础打得怎么样? 英语口语讲得怎么样? 科研做得怎么样? 对于他个人的思想感情, 生活, 以及家庭情况等都知之甚少。两人见面, 除了学术还是学术, 没有朋友般的交心, 更没有刻意培养他对学术的兴趣。对学生, 我只有梆梆控制, 却无视反馈。 (3)网上许多年轻朋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 应当尊重年轻人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权利。我的学生其实也说过, 他的价值观和我不一样。我接受了大家的观点, 中午给他发了个 E-mail, 告诉他 (他现在还在去美国的飞机上) : 不管他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我都支持他。 (4)中午, 一位清华年轻教授给我来电话, 他曾是我的博士后, 他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上了一课: 他是正宗清华子弟兵, 从本科到博士, 在清华上了十年。 然后跟我做了两年博士后。也是一个极聪明的好学生. 但上完博士后他却要去公司, 当时我也很不理解。他说, 他当时也是厌倦了学校和科研所的生活, 想过一种新的生活。他后来又回了清华, 而且做得很好。我相信, 我的这位学生如果真喜欢科研, 将来某一天他也会回归的。 怎么带好学生, 让他们健康成长, 是值得老师们反思的一个问题。但是, 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 (1) 我仍然相信, 一个博士生去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教育资源和人力的浪费。他学的许多知识: 例如微分流形, 鞅不等式之类的东西, 到中学不成了天方夜谭? 那怕微积分, 线性代数这些初等数学知识, 都不会有用武之地。这不是看不起中学教师, 中学教师对社会、对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样至关重要, 但一个师大本科毕业生会比像我的学生这样受过专门训练的高等人才干的更好得多。因此, 让博士们, 特别是像我的学生这样优秀人才去教中学, 是教育制度的失败, 是社会人才分配的失衡。 (2) 据说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 一等的上公司, 二等的出国, 三等的才去读研。中国要走科技强国之路, 如果不能将有天分、有潜质的年轻学子推上和留在科研岗位上, 将会后继无人。国家花大力气从国外引进百人计划, 千人计划, 这我不反对。但是, 难道国内就没有可以与他们一较上下的优秀人才, 为什么就不重视他们呢? 难道就不相信, 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引进总是有限的, 国家应当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 (3) 高校和科研院所待遇低, 是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还拿我的学生说罢, 他到的中学可以给他提供住房和不错的工资。他们说, 他如果到大学, 要奋斗五到十年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据我所知, 他家境欠佳, 他面临生活的压力。正像许多参加讨论的年轻人说的, 大学的青年教师工资低, 没住房。许多得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 他们多半都快30岁了, 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压力, 靠空洞的 “理想”、“事业”、“追求” 等能拴得住他们吗? (4)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与科研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但目前高校与科技机构经费分配极不合理。 少数特权者占有大量资源, 各种基金重叠分配。而身缠多金的“学术带头人”却常常只是“学术捎客”, 弄了钱让下面的年轻人干活, 自己挂名。国家应当更多关心那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小博士”们的疾苦, 给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条件, 他们才是科研的主力。 再强调一次, 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贫富悬殊一点不比社会上轻。 最后, 谢谢网上给我留言的所有朋友。也感谢那么多给我打电话、发 E-mail的朋友。十八大刚开过, 愿它给年轻学子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中国的科技进步归根到底靠的是他们。(写于2012年11月14日) 之三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由一篇《昨日无眠》,以及随后张海霞老师的《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等引发的激辩还在继续,潮水般的支持、反对、批评……都振聋发聩,有教于我。我还在反思,为了自己的良知,为了我同行的老师们和我们的学生们,也为了祖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我们渴望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像经济一样迅速走向国际前列,我们希望中国人早日得到科学技术方面的诺贝尔奖,老师们在忙忙碌碌,学生们在刻苦攻读,可是,即使张老师看到的“一丝的希望和淡淡的曙光”我似乎都还没看清楚。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问得好,问得及时。自己也算老海龟了,当年攻博时信心满满:“中国学生决不比外国学生笨。”再看看许多海外华人同行好友 ( 他们这几天也通过 E-mail 和我互动 ) ,他们都站在国际学科前沿,做着很出色的工作。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好学生,却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来? 我们究竟那儿出了问题?” 刚看到我的那位学生 ( 简称“ Z ” ) 的文章,有许多想法,多半是由他的文章联想到的。我尊重他的选择,但基本不同意他的观点,心里盼的还是他的回归。问题由他引起,但却关乎中国科教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我等待大家拍砖,但期盼能引出真玉,得到共识。 一、科学研究要有献身精神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的准备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要掌握前人所知道的相关知识,使自己有可能爬到和前人一样高的位置。它更是一个痛苦的攀登过程,这样才有可能踩上伟大的肩膀。要想在科学上有作为,要有一种献身精神。 真正重大科学突破最典型的两个例子是费马大定理和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谷山—志村关于椭圆曲线的猜想大概是 Wiles 之前费马大定理研究的最前沿, Wiles 正是从这里出发,苦干八年,终于修成正果。 Perelman 证明庞加莱猜想。当 Hamilton 关于 Ricci 流奇点的工作发表时,若干高手,包括 Perelman 以及丘成桐等,都意识到它是通往庞加莱猜想之路。最后, Perelman 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完成了这个证明。 我同意兴趣对做好科研至关重要,兴趣可以使你忍受科研中的痛苦和寂寞。但这决不是说,你喜欢做科研,那么科研路上就是一路笑语欢歌,掌声鲜花。在西蒙写的《费尔马大定理》里有这么一段,写 Wiles 在首先发表的证明发现错误后的纠错过程,说:“这最后的十四个月是他数学生涯中充满了痛苦、羞辱和沮丧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不能同意 Z 的“没能力”之说。一个能留在历史上的、有价值的工作,都是多年奋斗的结果,没有什么“天才”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得到。轻言放弃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如何评价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金字塔是一块一块石头垒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希望一夜就解决世界难题,这是不现实的。 Z 同学确实与众不同,一般一位同学发一篇好杂志的文章会很高兴,可他对“好文章”的定义也许太高了。回想起来,他开始帮我审过一些文章,后来国际杂志直接邀他审的稿也多了起来。印象中从没有一篇文章入过他的法眼,如果没有我的坚持,他会将所有的稿件都枪毙掉。我相信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急功近利——以为一篇文章就解决一个世界难题。 他对我的工作否定最多,由于 Shapley 得了今年经济学奖,我对其主要贡献之一“ Shapley 值”产生了兴趣。前不久,用矩阵半张量积的方法给了计算 Shapley 值的一个简单公式。自己很满意,但在讨论班上,他上去当场计算了复杂度,认为对原公式改进不大,结论是:“没什么用。”我们的后继研究发现,它对联系“对抗博弈”与“合作博弈”可能很有用。我既喜欢他的“自负”,也讨厌他的“轻狂”。 其实,许多重要问题都是许多人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才得到解决的。每篇论文只要方法上有一点新意、结论上有一步进展,就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文章就不能称为灌水。他对自己工作的评价其实是不客观的。举个例子:博二时我曾帮他联系公派出国。不知何故,直到通知“两天后是最后期限”时我才得知这事。我向三位海外教授发函,告诉他们如果愿意接受他,我必须 24 小时内收到电子版邀请信。一位是意大利教授,国际自动化联合会旗舰期刊 Automatica 主编 (IEEE Fellow , IFAC Fellow) ,第二位是 Texas Tech 的教授 (IEEE Fellow) ,第三位是华裔美国教授 (IEEE Fellow , IFAC Fellow) 。虽然第三位教授也非常优秀,但为了强迫 Z 讲英语,我倾向于让他找纯老外。我只对第三位教授有把握,因为他是我的好友。第二天上午打开电脑,我收到三封带有学校抬头、个人签字的正式邀请函。特别是第二位教授,提出他可以每月另给一千美元,外加提供一次国际会议的费用。这说明外国教授对他也十分认可。当然,英国和瑞典大学主动邀请他去做博士后,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和对他学术水平的肯定。 三、学术环境的负面影响 学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的某些宣传和做法加剧了学术浮燥。例如,中南大学将大三学生刘路提为研究员,并奖励 100 万元,个人以为这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和行政炒作。刘路无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打死我也不相信他解决的是“世界难题” 。我看过详细报导,他是一天晚上想到西塔潘猜想和某道习题的联系,一夜就将论文写出来了。这“世界难题”也太容易了吧?当今中国,“破解世界难题”已经成了想用就可以随手拎来的塑料袋。 数学是一个艰辛而深刻的学科,一个优秀的数学工作者要有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可以做个简单试验:将美国学校博士资格考试题给他做做,看看他能否过关。我不相信他能过,不是怀疑他的智力,只是没有看到关于他自学研究生课程,如拓扑学、微分流形、抽象代数、泛函分析、代数拓扑、随机过程,甚至代数几何等近代数学课程。这种炒作会让一些学生以为:一个晚上、一篇论文,就可以造就一位数学家。从而轻视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钻研和虽然不轰动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科研进展。 环境的公正性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上面提到的公费出国申请。 Z 的申请没被批准。据说数学院十几个学生申请,只有他一人被拒了。那次,他表示得非常沮丧。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他那时的工作已经很突出了。类似的事情很多,但我不想过度评述。 四、再谈博士当中学教师 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 Z 这样的有天分的理工科博士。我决不怀疑中学教师的重要性,我的数学兴趣也是被几位中学教师培养起来的。特别是我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她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一位数学一级教师,她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她对我的偏爱众所周知。六五年她到北京开人大会,到清华看望我们。当时福州一中在清华的毕业生有四五十个,都比我年级高,专业好。她却直接到我的宿舍来,却让别的学生到这里见面…… 但是,理工科博士生从大学开始,近十年学的知识全部与中学教育无关。特别是研究生的五年,国家的投入、导师的心血、个人的努力,全部变成无用功。而当教师应有的训练,如心理学、教学法,包括对中学课程的研究,通通都没学到。至于许多人谈到的眼界,我实在想不通。有一点微积分或线性代数的知识,或许对中学教育有点帮助。但即使你对伽洛华理论再熟悉,你也绝无可能告诉中学生,为什么三等分任意角不可能。据说美国现在将原教材改革时在中学课本中介绍的集合论、线性代数、群等数学概念重新删去,个人认为是对的。数学教育,它是一个循序渐近的修行过程,欲速则不达。 至于像 Z 这样的学生,他有相当坚实的数学基础,对科研的悟性很高。作为导师,我费尽心力,将他带到学科前沿。我对他的要求确实几近苛刻,他那一年讲《随机过程》,从头到尾都用英语讲,每道习题都要讲清楚 ( 不过那本书有全部习题的解答,否则这是不可能的 ) 。他接受了残酷的训练,开始能在国际前沿工作,并有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得到国际同行一定程度的肯定。我相信只有少数博士生能走到这一步。现在他要抛弃这一切,去做他不熟悉,而又不是他所长的工作。在我和许多室里老师看来,这简直是年轻人任性胡闹。但他是成年人,有权选择他的人生路,我们只能将这种权力还给他。我的期盼是:他能后悔得早一点。 五、对人生的态度 我同意,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我也承认,我对学生封建家长式的安排和强迫命令是错的。我真的很后悔,也许是我“快马更用重鞭”式的高强度要求让他失去了对科研的兴趣。但我对有人把 Z 的选择说成是“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课”不敢苟同。 也许像刘庆生老师说的:“我们当年受得教育不同”罢,或者是社会的多样化所带来的诱惑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理念?总之,如果只是为了舒适的生活而放弃对理想、事业的追求,我无论如何不能赞同。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在这一点上上帝是公平的。但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每一时,每一刻。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会背保尔·柯察金的那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临死时回首往事,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年轻人,应当去追求最艰苦,然而却能让你的生命最闪光、最灿烂的那种事业。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追求“做我所能达到的最好,能挑一百斤,就决不挑九十斤”的精神就无愧人生了。不要以“当中学教师也能对社会做贡献”当借口。如果姚明当年害怕出国竞争激烈,不去 NBA ,而去少年体校训练小孩,如果刘翔当年怕训练艰苦,不去破世界记录而去当中学体育老师,相信他们也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但是,难道那不是一种痛彻人心的浪费吗? 我们的国家,曾经受尽屈辱,我们的民族,对世界科技的近代文明贡献太少了。打开教科书,有多少结果是中国人的?看着一个个外国人的名字,我们都应该脸红。如果想到日本有 19 个诺贝尔奖,而我们一个科技奖都没有,有能力参与国际学术竞争的年轻人,难道不应该奋不顾身地投入拼搏吗?这是一个更加艰苦的战场,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 也许,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科学网网友张鹏举先生的评论(全文) 程代展老师的 “ 昨夜无眠 ” 这篇文章,我前后看了 3 遍,感触颇多。 读完第一遍,我觉得程老师是个负责任的老师,做事有原则; 读完第二遍,我觉得程老师是一个很严厉的老师,做事强势,喜欢 hold 人; 读完第三遍,我觉得程老师是一个 “ 父亲 ” 一样的老师; 负责任的老师; “为了他的成长,我对他提了个要求: 30% 时间做研究, 70% 时间念书。” “我让他自学“随机过程”,每周报告一次,。。。,听众只剩我一个人,我们还是一直坚持到讲完。” “博三,在我的协助和支持下,安排他到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进行学术访问。” 这些体现了程老师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导师; 首先,程老师是从一个培养科研人才的角度考虑的,他真心懂,做学问必须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这是未来成为大家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一开始,他没有像其他导师一样:只关注学生是否干活,而忽略学生继续充电。这样负责任的导师在很多学校,包括科学院,着实很少见。科学院的培养模式是分段式的,第一年在北京、合肥等地上专业基础课,之后的时间回到研究所完成学业。很多年轻“百人”,“千人”苦于劳动力缺乏,人手不够,恨不得早把这个制度打破,让学生直接来所里干活出力。我作为一个在北京上过一年基础课的学生,是有发言权的,我认为,北京的一年基础课对我认识科研,夯实基础,开阔视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比其他没有这个经历的学生多了一些财富,我受益了,益大于弊。程老师能够在学生回到所里之后还督促他学习,这一点与其他导师比,胸怀、前瞻性以及责任心可见一斑,应该值得其他导师学习和借鉴。 其次,程老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亲自参加讨论,并且坚持到最后,这种言传身教的行为在科学院实属罕见,堪称一绝,我读博士几年,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事情,倍感惊讶。环视周围,博导们一天飞来飞去,会来会去,从不带走一片云彩。暂不说组会出勤率有多高,能够用于和学生讨论文章,修改文章的时间都是少的可怜,更别说和学生一起讨论课本,或许我不应该说其他博导们应该跟程老师学习,但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不是令人生畏? 此外,程老师在负责任的同时,也从不吝啬机会。他能够在学生读博一的时候就给学生出国开会的机会,令人钦佩。我猜,程老师应该是拿自己课题的钱送他开会。花自己的经费让学生出国,而且不止一次,这更能体现一个导师真正不吝啬机会,这种大方的做法是按照培养一个真正合格博士生(或更高水平)的标准来做的。我知道,很多科学院的土鳖博士读了 5 年,没出过国门,也没去过香港。说实话,科学院的大部分博导,只要小有名气的,送学生出去开会或者带学生出去开会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很多人做不到的,大部分都是自己亲自出马,会会国外老友。 作为青椒学生,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部分刚开始对科研感兴趣,真心想做科研的在考研之初就想找到这样的一个导师:负责任,凡事躬行,给学生机会。这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毕竟这样的导师,现在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啊!当然,我的导师也是这样负责。从负责任和对自己学术成长来说,程老师是学生理想中的好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指路人,引导者,园丁,这一点无可厚非,青椒都想要这样的导师。 能得到这样的导师在学术上的指导,程老师的学生应该是幸运的。 很严厉的导师; “虽然家在北京,但周末常不回家,有时回家看看,半天就回来了。” “他几乎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现在反省可能有些过份了),从来不说:“ No ”。” “我甚至义正辞严地对他说:“你就死了这条心罢,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 这是体现程老师是很严厉导师的几句话; 首先,家在北京,周末常不回家,这对于一个在读博士生来说是一件让旁人很费解的事情。古代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但是那是人家大禹,这哥们儿可是之后当了“帝王”,为的是身后千千万万百姓的身家性命和幸福安康才这样干。而如今,一个小博士生,在离家如此近的情况下,能够常常周末不回家,若不是陪女朋友,而是长时间呆在实验室或者办公室干活的话,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条: 第一,这位童鞋对科研如痴如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第二,这位童鞋的导师想要的东西太多,他不敢偷懒,没有时间回家看看; 第三,这位童鞋的导师对他期望太大,不想让他有一点放松; 对于第一条,我们基本可以排除。目前要是在国内出现一个对科研如痴如醉的年轻人,其概率和莫言得奖差不多;第二条,我觉得有可能,程老师最近有一系列评职称的活动,时间段也 cover 了该生的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客观上,我认为程老师想要的东西有点超出了该童鞋的承受极限,或者是长期在阈值附近徘徊,精神这根弦的不在近似遵循胡克定律,违背了常理;第三条,我认为可能性也很大,鉴于程老师的负责任态度,这种内心的期待可想而知,爱之深,就可能管之严;爱之切,就可能束之紧。因为有玩物丧志一说,因此干脆不能有物; 其次,程老师认为该学生好,好在听话出活,从来不说 No 。这也道出了大部分导师的好学生标准:听话出活,永不反抗。事实上,一个学生的好坏不是听话出活,也不是永远不说 NO ,而是满富科研兴趣,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科研方法,在做科研的同时,经营好了自己的家庭,做到了科研和家庭都“是自己”的程度。可以说,程老师的标准是作为严厉导师的最直接体现,严厉导师容不得学生说 No ,严厉导师一定要求学生听话,而且,严厉导师的学生必须还要出活; 最后,程老师义正言辞的教诲更让人心惊胆战。无论如何,即便是以对学生好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不提倡说类似的话,这种太强势的表现只能激化矛盾,不能缓解局势。这显然是一种命令,而不是劝慰。我相信,在平时的交流过程中,程老师可能没有类似的言语,但是类似强势的气场,足以把一个小博士淹没在漩涡里,不知所措,战战兢兢。 作为青椒学生,都希望有幸能够找到一个负责任的严格导师,但是绝对不喜欢找到一个过于强势,过于严厉,一直 hold 人的导师。实际上,清华的本科生,见的世面肯定不少,应该在大学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的二次改造。虽谈不上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应该已不再崇尚集体主义至上,也绝对不堪长期受制于某人的权威,从不反抗,言听计从。人都是有自尊的,为什么为了一个博士学位就要持续地降低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呢?导师的学术水平固然很高,但是不代表学生的人格就应该低他(她)一等,学生有权保持自己的风格和提出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请记住,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啊。回头想想,作为学生,读书的目的之一不就是追求自己最大限度的思想解放,最有可能的智力提高,最最全面的尊严完善,最大程度的人格健全么?如果这些基本的期待都保障不了,学生读了博士干什么,该如何存在?还不如回中学受到千百祖国花朵的萦绕,得到万千家长的尊重呢。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学生见识了国外的科研体制,还有社会体制,就理所应当会对国内的现状失望之极,内心追求自由、尊重甚至民主的想法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一点我想留过学的导师们比我体会更深刻。此时,很多人会想着谋求改变,寻求摆脱,到国外去读博后。但是长远一想,那又能怎么样,若干年后极有可能回国,还是他的学生,还是受到了他的提携,债还是还不完,身份仍不独立,还不如一了百了,彻底跳出,做到一干二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过于严厉的,强势的导师们,其实,如今的童鞋,早已不是 N 多年前的那个样子了。现在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重塑,已经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了。既然这个社会在变,你们为什么不考虑改变呢?你可以拥有一个人的一段青春,但是永远不要想着霸占它一辈子。一个平时一直对你说 YES 的学生,其实是为了在特定的时候跟你说 NO ! “父亲”一样的导师; “我跟他说:“我是一个失败的运动员,当我成了教练员,就把全部希望放在了学生身上,但愿他们能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他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 “昨晚我回到家里,饭后一个人发呆,欲哭无泪。” 这几句话是体现程老师在扮演一个父亲角色的导师。 首先,让学生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这个期待,在刚开始的时候或多或少给学生了一些心理的暗示和压力。暗示你的责任很大,你看看我,现在水平这样,虽然已经和院士水平差不多了,但是你以后应该还要比我强,比我厉害。这样的话一出,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学生来说,恐惧远大于惊喜。我想,面对这样优秀的学生,程老师应该不止一次有类似的言语表达,这样的殷切期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错位。学生大部分都是抱着学知识,谋出路的心态,从来没有想过要扮演一个接班人的角色,这个角色由于其自身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定会使演员心力交瘁,精疲力竭。怀揣梦想的程老师,或许真的是把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在一个只有 25 岁的学生身上,作为一个学生,内心的压力之大,请注意这是一种错位的压力,比发文章的压力还要畸形,可想而知啊。 最后,欲哭无泪的程老师说出了流露了内心最柔软的一面,也让旁人心酸。这一面的姗姗来迟,其实还是程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一种接班人的错位想法破灭之后的自然现象,如果这样的柔软分散在该童鞋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我相信,他或许真的从内心喜欢上这样的氛围,喜欢上科研,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切,更别说是青春和智力了。 作为青椒学生,一部分人喜欢有一个父亲一般的导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亲对儿子有期望是应该的,每个父亲都对自己的儿子有期望,无可厚非。但是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不应该是使其成为自己,让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而是协助他去完成他自己喜欢,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父亲对于成年的儿子应该是尊重他,尊重他的喜好;关心他,关心他的生活;这部分喜欢有一个父亲般导师的青椒学生也应该是喜欢这样的父亲,而不是喜欢要让自己完成使命,完成父亲梦想的父亲,那个任务太艰巨,太飘渺。其实,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一种学生对老师的报恩思想。当一个人觉得要一辈子报恩的时候,这个恩就不再是恩,是债,事实上,他根本不欠任何人的债。目前,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怀着感恩的心,过着正常人的自由生活;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选择怀着欠债的心,过着“囚徒”一样的日子; 写这篇博客,我感慨万千。 一位负责任的,严厉的,父亲般的导师;一名聪明,有潜力,独立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如此截然不同的想法,这个原因是什么?有时候,我们把原因归结为社会。看了程老师的一些经历,我觉得他从哪个时代走来,身上的原则性,执行力,判断力卓然,这一点或许了解他的人比我更清楚,但是程老师忽略了中国是一个人情味儿重的关系社会,那个时代的处事作风已经跟不上如今时代的变迁了。年轻人生活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是要考虑自己独立,自己存在的问题。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经历了蜜月期,最终走向解散,里面蕴含一些必然性,让人无可奈何;有时候,我们又把原因归结为个人。时代在变,但是时代变革的助推器其是极少数人。这个时代价值观的重塑,是极少数人推动的,他们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引领了时代变革的潮流。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去尝试着不断追求卓越,做一个引领时代潮流的人;退一步讲,既然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那么为什么不去适应这个变化了的时代呢?这就对老一辈的导师们提出了不断适应社会价值改变的要求,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最后,我代表不了所有的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但是从我内心来讲,我个人对程老师失去这个爱徒表示深深的遗憾,也对那个学生的做法表示欣赏和钦佩,在这件事情上,谁都没有错,都是“受害者”。 对于有些博主认为该学生当老师是好事这个观点,我不怎么认同。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人尽其才,而不是人不能尽其才的时候退而求其次。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靠国家花了大力气培养的优秀博士生能够短时解决的。教育问题复杂深刻,也不应有几个博士生承担如此重任。其实,很多问题的原因是领导者自身的,或者说是领导者集团的问题,尤其是有话语权的博导们,若不转变自己的想法和处事方式,即便是把诺贝尔奖获得者请到中国的高中当老师,在体制的长期压迫下,也会变得找不到自我,最终脱离环境,再去寻找自我。游戏规则制定者的思想不变,游戏规则就永远不会变,规则不变,进步和崛起就无望。醒醒吧,我们都清醒一下,在这个阵痛的改革时代,改变自己,影响对方吧。如果你真的不想改变,真的要责怪一些东西。 那么,就去怪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吧,此消彼长的规律,让我们这些凡人在各自的人生轨迹里面,成长,发育,成熟,消亡在历史的洪流里,悄无声息。 结尾:送上汪峰的《存在》 http://static.youku.com/v1.0.0283/v/swf/loader.swf?VideoIDS=XMzE2OTY4MDc2embedid=MjEwLjc3LjcyLjcxAjc5MjQyMDE5AgI%3Dwd =,希望博导们有时间听一下我们青椒们听的歌曲。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多少次荣耀却感觉屈辱 多少次狂喜却倍受痛楚 多少次幸福却心如刀绞 多少次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谁知道我们该梦归何处 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 是否找个理由随波逐流 或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 我该如何存在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3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伟哥”,伪哥,萎哥——中国的威哥在哪里?
热度 9 qyu111 2012-11-22 14:07
科学网大姐大,侠姐张海霞再张海口对中国男人大喝一声:“伪哥们,闭嘴吧!” 好一个“伟哥”和伪哥,两个“ wei ”哥把中国男人的衣服一把扯去,让他们赤裸裸地暴晒在阳光下汗颜。 张大侠吼得好,中国男人确实没样子,足球赛让中国男人丢尽脸、奥运会也是靠巾帼英雄逞英豪。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清一色男人,中国几乎没有可以让中国男人自豪的地方。 做为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责无旁贷地要给中国人分析一下,中国男人怎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人什么事情做不好,要怪就怪老祖宗。老祖宗的教育方针一贯是重男轻女,重男就是“精心培养”。生物界的东西一“精心培养”就坏了事,“精心培养”的一定是弱不禁风的萎苗苗。中国男人一旦被“精心培养”了,他就没能力再在疾风骤雨中翱翔。只有在野地里拼杀打斗的野男人,才能挣扎出头成为一个真威哥。既然中国男人都被重视、精心培养了,那剩下自己挣扎的就是中国女人。自己摸爬滚打奋斗出来的中国女人,当然成了中国的顶梁柱,撑起了中国的天空。重男轻女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了中国的女强男弱。也真是难为了中国女人,又要当妈又要当爹。都离开老师多年的博士了,还要飞回老师的怀抱向张大侠请教如何生活。 不过张老师、王老师、李老师,做为研究药物的研究员我要提醒你们一句,千万不能再听老祖宗的话“精心培养”你的学生,你给他“伟哥”吃多了,他就再也成不了威哥,而成了萎哥。 中国有一天重女轻男了,中国的男人就有希望了。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3279 次阅读|25 个评论
“逃离科研”或许并非完全是坏事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11-22 13:09
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中国“优秀的青年知识分子”(如果博士毕业算的话,本人也忝列其中)“逃离科研”,没有大批量的从事理论研究并非完全不是好事,否则 在虚度青春的同时也将误人子弟。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特别是现代理论研究似乎与生产实践间多少有些隔膜。即使在新兴的生命科学领域,据说有一半以上的发表在顶级杂志上的成果是无法重复的。我们还没有奢侈到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持研究者从事成功率很低的自由探索工作。 其实,只要赶超阶段没有结束,中国出现重大的原创性的理论突破与技术发明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因为事物总会沿着最省力的方向发展,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我们还不是领跑者,而是采取跟随跑的战略。我们的科技革命还是会以引进吸收、系统集成和再创新为主。当然,这也是某个时代阶段的必然。东瀛日本人大把拿诺贝尔奖还是最近10几年,在日本国力蒸蒸日上、made in Japan雄霸世界的时候,日本拿的诺贝尔奖并不多。日本人开始大把拿奖的时候,已经是所谓“失去的二十年”了。日本国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其实,我们并不可能“逃离科研”。因为实践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处处留心皆学问,科研并不是只存在于象牙塔内,随时随地都有科研。种田有科研,工厂里面也有科研,建造高楼大厦桥梁隧洞都需要科研,教育好下一代,那更是一种无比重要的“科研”活动。即使日常生活中,各种繁琐的小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当然,这里我丝毫不敢贬低基础理论研究,本人才疏学浅,对其只能仰视。但是,青年高级知识分子还是非常宝贵的人才,因此就不应该把他们圈在象牙塔呢,他们卓越的头脑还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解决各种实践问题,其次才是追寻全人类共同的科学理想。虽然,小科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些发明诸如乳罩、避孕套、比基尼、方便面好像并不是来自大学和科学院,确切的说高科技的航空工业最初也是个人发明的成果。 不久前,还有另一件和中国知识界与产业界有关的新闻。即美国国会对两家中国企业的调查。贸易壁垒通常是科技弱国保护幼稚产业的一种措施。美国对华的贸易壁垒已经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延伸到像通讯技术这样的技术密集行业。但是即使失去美国市场,在不久的将来华为也可以超越爱立信成为世界最大的通讯设备提供商。 华为老总任正非注定无法获得诺奖,但是他对中国现代产业发展的贡献可能比几个诺奖还要大。只有多样化才有活力。狼多肉少,我们没有必要都在一锅粥里搅合。请允许我们“逃离科研”,逃离科研,我们或许多几个华为工程师,甚至多几个任正非。 其实,我们都无法逃离科研。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803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科学良好兴趣的培养,可能比科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热度 3 sunon77 2012-11-21 17:04
对科学良好兴趣的培养,可能比科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我在马普的时候与一个德国博士生T同一个办公室。T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的物理系,师从德国生物物理三名联席主席之一的J教授,从事果蝇翅膀的发育的数理模型的研究。用动力系统研究Genotype和Phenotype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生物学的一大热点。用 数理模型研究细胞生长和模式形成更是热点中的热点。 T能力很强,使用偏微分方程模拟了Morphgen的扩散与细胞生长之间的联系并与实验取得颇为一致的结果 。他的论文两篇发表在Science,一篇在Nature。他的同门师兄已经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系统生物系的博士后。T的毕业答辩我也旁听了,一向严格的德国教授给他全优通过。但是,T私下跟我讲他的打算,他觉得从科研中得不到乐趣,觉得跟 J教授压力非常大。 J教授 也是有名的牛教授,可以跟你谈三个小时并亲手推导全部的公式。(在学术休假(retreat)时他给我们讲如何从分子相互作用的经典力学一步一步推导出宏观的 Navier-Stokes 公式,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物理推导之一)。 T准备和女友一起到新西兰当一年的农夫,然后回来当中学老师。我当初听到也是大为惋惜,后来看到他两在 新西兰农场快乐摘苹果的照片,也就慢慢理解了。 无独有偶,我在英国时候教授的岳母是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她生平一件引以为豪的事,是她指导的一名女弟子在十八岁的时候在数学某领域证明了一个非常难的定理,并以此写出了她的博士论文。顺理成章,她下一步接受全额奖学金去了哈佛做博士后。前程远大,一片光明。但后来情况并不妙,她对科研失去了兴趣,成天泡在科幻小说里过日子。做完 哈佛的博士后,没法在美国的大学里找到位置,后来去了以色列在一所小大学里做讲师。 总之,私下里以为, 能力与兴趣不能混为一谈。对科学良好 兴趣的培养,可能比科研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个人分类: 写在科学边上|8019 次阅读|3 个评论
程代展和邵志成——再讲两个名字的故事
热度 27 qyu111 2012-11-21 14:27
自从在上海城隍庙让一位测字先生给我的名字测了一卦(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30680.html ),我便对中国人的名字感上了兴趣。我前面说了两个名字的故事(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76037-631113.html ),今天在科学网上又看到了两个名字,于是又有了两个名字的故事。 故事来自于科学网上就“逃离科研”的题目再次置顶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教数学的 程代展 老师写的。程老师以自己的“陈”( 程 )旧(为了说明测字的重要,只好得罪程老师一下了。没有要批判的意思。)观念替“ 代 ”自己喜爱的学生 Z 同学的现代发“ 展 ”志愿,惋惜 Z 同学离开程老师喜爱的、程老师觉得更有价值的高级数学科研,而去追求 Z 同学自己喜爱的、但在程老师看来是浪费人力财力、更是浪费人才的中学教育事业。于是“程(陈)代展”, 代人发展 。 程代展老师感叹“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代展老师的教育观很有代表性,它代表了我国传统和普遍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方法论。 另一篇是学生物的 邵志成 同学写的。邵同学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历经磨难,终于实现了自己“少”( 邵 )年立下的“ 志 ”愿,“ 成 ”了一名神经生物学博士,做上了自己喜欢的神经生物学研究的故事。因此“邵志成”, 有志则成 。 邵志成同学感受:“科学兴趣的追求离不开坚强的毅力。” 志成同学的总结也很具有代表性,类似志成的故事常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和学生。 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宣传了一个中国文化的励志教育观。 当然还有这次舌战中不能不提的女干将 张海霞 : 张 开 海 口,柔情 侠 骨,一句“伟哥”让中国男人无地自容。 中国男人的事下次另文再谈,这里就不仔细分析了。 其他的名字和类似的观念也不一一细说了。 解析完了名字,再顺便分析分析两个人的观点。 程老师的感叹“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分析下来有三个概念误区: 第一个概念误区是“理想”。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应该有的理想?中国自古就有三教九流,把人和职业分为高低贵贱。我们从小也就知道“远大理想”:第一个远大理想是共产主义,第二个远大理想就是长大了要成个什么“家”。因此,今天在大学和研究所工作的教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自然要比在中小学工作的教师要“理想”。一个“国家培养了多年”的尖子学生放弃了能成为教授、科学家的顶尖人才的机会,要向下去当一名中学老师,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那就是没“理想”,没抱负。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脑子进水”。一个人应该有的远大理想即便不是拿诺贝尔国际奖,也是要在国际顶尖杂志里塞进去自己的名字,好在中国拿个国家奖或者戴个院士帽。这才能称得上是理想,才能称得上是有“鸿鹄之志”的“中国男人”。 然而世界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价值观在改变,世界文明的趋势是人人平等。每个人不管做什么职业,只要在工作就是对人类和社会做贡献。不管什么人也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鼓励。一个人的理想不应再是名和利,而是各做所爱、各尽所能。总统和清洁工一样伟大,奥巴马和刘老根都是男人。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再是鼓励和“培养”尖子人才,而是帮助和鼓励每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个“有用”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个概念误区是“科学”。 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大学的科研是科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也同样是科学,而且是研究人的科学,是科学命题更多、更有研究价值的科学。我们不应把科学的眼光局限在数学难题和自然科学试验上,万千世界科学处处存在,对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科学。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要是喜欢和热爱上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他一定能做出和解决一道数学难题一样有意思、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贡献。多年的教育训练的是思维,一个有强大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一定能把他的才智用在中学教育上,而不会是“浪费”。 第三个概念误区是“教育和培养”。 说起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恐怕要首推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美国是世界上高产人才的地方,但美国的教育从来也没有要“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每个人天生的能力不一样,他喜欢的事情也就不一样,他、她成材的道路也不一样。一个人只要选择了他喜欢做的事,他就选择了属于他的正确的成材之路。教育只要不打压,人才就自动生长成材。需要“精心”培养的都不是人才,“精心”也培养不出人才。美国的教育只做一件事,就是 帮助每个人发现他、她喜欢和擅长做的事 。鼓励年轻人去做他、她喜欢做的事,提供他们做喜欢做的事的环境,这就是美国的教育,也是世界上最出人才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做他喜欢做的事,他才会有热情、追求和献身精神。 邵同学的感受:“科学兴趣的追求离不开坚强的毅力”则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逻辑错误:不是兴趣的追求离不开毅力,而是毅力离不开兴趣的追求。如果 X 同学看上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孩,没有毅力他也会“吃伟哥”造出毅力。如果 Y 同学的父母给他介绍一个他不喜欢的女孩,他天生再“伟哥”的毅力也会被磨灭得不再有毅力。邵同学自己的亲身经历恰恰证明了兴趣的重要,正是兴趣让他产生了毅力,正是对兴趣的苦苦追求成就了他成为研究神经生物学博士的理想。 因此,是兴趣在前,毅力在后;兴趣是本,毅力为用。有了兴趣,再施以励志教育,才是火上加油。反之,则是水中捞月,徒费功夫。 观察、分析、测定孩子和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指导孩子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和学生选择他们喜欢做的事,最后辅之以励志教育,才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的事。 科研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若为兴趣故, 一生无烦恼。 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事。这两件事做到了,你就是一个伟大的人才。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11701 次阅读|39 个评论
海霞女侠,息怒!
热度 31 xqhuang 2012-11-21 14:00
海霞女侠,息怒! 对张女侠的V5,江湖早有传闻,与擅长“化棉掌”“绣花针”的YC侠不同,HX侠“刀枪棍棒”样样精通,她有股棒打天下中国男人的豪气。今天凌晨,HX侠一人力战科学网两名虎将,她刀劈二傻枪挑陈安,众围观者无不称奇,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昨天,HX侠亲自到本寨前叫阵,大吃一惊,急忙提刀上马应战,双方仅交手一个回合(张海霞:自己根本不知道兴趣是什么,只是怯懦和自私的挡箭牌!不是谁为谁助兴,而是要真的让自己有性有情!黄秀清:对个别人的兴趣缺失,可以说是怯懦和自私的挡箭牌。对全民族的兴趣缺失,还说挡箭牌,那就是为教育深层次问题寻找挡箭牌。),暗想果然来者不善,虚晃一刀策马回寨。人马刚刚进寨,一只箭便落在马前,箭尾夹着一份战书:【怯懦了?需要伟哥吗?请到本寨来!】。 “好男不跟女斗!”我自言自语道,“哈哈,是斗不过吧?”,从天而降的天平女侠一阵嘲讽,“张女侠V5,我就不对号入座了。”我辩解说,“我刚去张女侠那报了个道,您怎么说您不对号入座了呢?”,天平女侠进一步怂恿,心想我才不上你的当,想看戏?没门!洗刷睡觉,希望明天的科学网是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今晨登陆科学网,发现情况不妙,本人因“伟哥事件”被【相关】了,还高悬城楼示众,唉,以后如何在科学网混? 程代展先生的师徒故事,谈不上有多精彩,只能说老师很尽力、学生很努力,程先生的行为值得感动,Z同学的选择更值得激动。有望成为科学大师的得意门生要“逃离科研”去当一名中学老师,这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可能像邢志忠大侠所说:“程老师自己把自己感动了”,程先生可能无法接受自己费尽毕生心血雕刻的作品,突然碎了。 从个人角度,我非常欣赏Z同学,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位有追求、有抱负的青年。当当初追求科学的热情退却,当科学的神秘感不在、科研的兴趣不浓,毅然选择新的人生路,应该鼓励!这是选择更是冒险与挑战,这难道不是很男人吗?这怎么就是怯懦和自私?海霞女侠,您的棒是不是打错对象了? “博士称号”只是证明一段学习过程,不要赋予它太多神圣的东西,什么祖国的希望、科学的未来、民族的复兴等等,难道非得把“献身精神”挂在嘴上才配博士称号?有人愿意当井底之蛙,有人安于当燕雀,这怎么就玷污了那些培养他们的教师?请问海霞女侠,高考状元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他又玷污了谁?人各有志,谁的内心都想成为鸿鹄,问题是,中国有鸿鹄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7468 次阅读|70 个评论
兴趣:“伟哥”助兴,难以致兴
热度 47 xqhuang 2012-11-20 15:21
兴趣:“伟哥”助兴,难以致兴 云彩:澳大利亚北部的卡奔塔利亚海湾上空 程代展先生“ 昨夜无眠 ”点燃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仍在科学网熊熊燃烧。 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文章的主人公Z同学做出了回应,虽然Z同学写得很婉转,还是证实了我在博文【程代展先生,您错了!】中的猜测:Z同学被过度培养和过度消费使用。 在程先生的“昨夜无眠”中,Z同学为“逃离科研”找的理由是:“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回应一文的核心就是解释:1.为什么对科研没兴趣?2.研究为什么这么累?Z同学逃离科研绝非偶然和个别现象,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教育问题,一位抱着科学梦想的有志青年,一位导师倾注毕生心血重点培养的优秀学子,结局为什么是“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对Z同学的回应,程先生做出最新反应【 再反思——兼评我学生的博客 】,从中不难感受到程先生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的一片苦心。也许真的存在代沟?对程先生“再反思”中的某些观点,我有不同的观点。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好学生,却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来?这是大家都在问的“傻”问题(一人装傻,全国“范”傻!),培养不出大师,显然是培养不当造成的。作为导师,程先生对Z同学真的费尽心力,除了正常学习、科研和学术交流,要求Z用英语讲《随机过程》,几近苛刻地要求他把每道习题都要讲清楚,这种残酷的训练与高考冲刺何异?这种培养方式,是培养合格的科学工作者还是科学大师? 对于中国教育,最应该反思的是:中国家庭在教育上投入最多,孩子学习最苦,为什么中国人的科研兴趣会在培养过程中消失殆尽?兴趣如性趣,毫无疑问,内在好奇心驱使的兴趣才是真正的兴趣,中国大学生宁可花99%的时间看A片,也不愿意花1%的时间看Discovery,为什么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会失去兴趣?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老师说『读好书,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父母说『不读书,以后只能当乞丐』, 媒体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程先生说『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从这些说教式的口号不难看出,中国教育有很强的功利性取向,没有人认认真真地思考过: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科学、对自然的热爱和兴趣?即使像程先生这样的国内知名学者,面对“叛逃”的学生,也只能以“优秀科学家”的头衔做诱饵,“诱骗”学生继续留在科研这艘贼船上。 当学生内在的科研兴趣不在,或根本就没有产生过兴趣,通过外在“伟哥”的刺激,也只能维持短暂的兴趣,是难以致兴的。要解决中国人科研兴趣缺乏症,必须改变“教育塑人”的思想,喊“中华民族需要你们,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国家做贡献”这类无趣的口号,根本无助于兴趣问题的解决,唯有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最朴素的好奇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的兴趣问题。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12031 次阅读|105 个评论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科学网著名案例篇
热度 35 arithwsun 2012-11-19 02:18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科学网著名案例篇 前面博客中写过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 不要把自己当天才:记后篇 是感慨自己在教学过程的某种体悟,源于当今中国学生的现状。记后篇说得比较清楚,当今的大学生,喜欢自己指导自己,我猜想的原因是,他们在中小学不太容易碰到好老师,形成这样的经验教训,以为自己这样不也上了大学么。 可是,世界并不总是像这些中国中小学生的那样,实际上往往不那样。正常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真的是需要人生导师的。所谓不要把自己当天才,是这个所指,其实真正的天才也是要有导师的。 说了也就说了,没想到科学网博客上给出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案例,而且现在闹得很著名,正好借此讲讲,以助雅兴。 程代展 昨夜无眠 『 他在科研上的敏感性也很难得。例如在讨论布尔网络可控性时,他首先发现了控制传递矩阵的特性,我们一起,很快导致了一个很简洁的能控性公式。这个公式不久后被两个以色列人重新发现。碰巧我是他们文章的审稿人,我告诉他们:一模一样的公式我们已经发表了。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果,后续引用也很多。没有他,这就不是我们的了。 』 『 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 程代展老师学生回应的博文:《我为什么逃离科研》 『 没能力。这真不是装13。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 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 应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 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兴奋过 。 』 『我觉得程老师的博文下面有一 条回复对于我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 kanhaoxi 2012-11-17 04:42From what you described, especially "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从来不说:“No”", this student is clearly not a top student. If he is not even a top student, he will definitely not be a top researcher. In this case, it is better to advise him to get into some other things. Unfortunately, many Chinese professors' definition of top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They usually promote those students similar to this student of yours. This is unfair to truly top students.” 』 『 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 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 生活比较稳定。以后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可 以解决了(房子不给产权,只是在职就可以住) 』 看了上面的摘句后,就知道我为什么会把这个案例放在这个题目下了。程老师的这个学生,说到底还是不相信自己老师的判断,老师说他水平够,能成为一个优秀科学家,他不相信。 我们的中国社会,有太多的“不相信宝宝”了,这跟我们的中小幼教育绝对有关系,程老师不必过于自责,根子不是在他的研究生教育阶段歪的,他的学生的这种不相信导师专业判断的态度,我在大学教学中见识的太多了。 这也是我写这系列文章的主题,我们的幼小中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未曾对老师产生真正的信服,因而也没有形成有导师的心理习惯,看程老师的这位学生,只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乖,说穿了,感觉只是把程老师当作老板,而不能说是真正信服的“导师”。 程老师已经带领他获得了这么多胜利,还不信服,怪不得程老师要说,『 “哀莫大于心死”。可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 当然是这位学生错了,在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判断时,他的文章分析,貌似有理,其实非常肤浅,怀着这种心态投身教育,跟以前那些高级别科学人士投身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这位学生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最高级别的科学家,这可能是对的,但是程老师判断他一定会成为优秀科学家,这并不矛盾,最高级别的科学家,在人类中肯定极为稀少,但是,在顶级科学家和普通科学家之间还是有中间地带的,成为优秀科学家也不错啊。 这位年青学生也并不是对教育事业有特别大的抱负,能在北京一工作就有房子,孩子将来上学不愁,确实挺不错的,但是这位学生之所以签约中学的一个基本逻辑基础,就是他并不相信程老师的专业判断。 如果他相信程老师的专业判断的话,也就是说,他有极大的概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话,那么,虽然普通博士生在北京很难找到大学工作,即使找到,也不容易立刻得到住房,但是对于优秀年青科学家,则未来前景好的概率大很多。 人要有了本事,也不一定非留在北京啊。可以说,这位年青学生的家人就是北京 本地 “穷人”的事实,也确实将这位学生弄的目光短浅了,如果从房子和生活的角度来说,优秀科学家的前途,肯定比北京中学教师要好很多。 天高任鸟飞,但前提是,这位学生要相信程代展老师的判断,这么好的老师说你行,你自己都觉得不行,确实有点不可救药。 那这是谁的错呢,不是程老师的,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认为是中国当前中小幼教育造成的,这位学生,正要投入其中的。 是什么,把我们的年青人打得胆气皆无,这不是幼小时积累下的不良心理阴影,是什么。 不把握好心态,就是投入其中,又能产生多少科学网博主期待的好效果呢?一厢情愿而已。 虽然相比来说,程代展老师轻视博士教师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有其错误,但这位学生的错误还是最主要的,像这样心态去从事教育,又能给我们的中小学带来什么质的改变呢。 我的博客,一直在呼吁科学家关心教育,现在一个博士,刚刚入科学的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他在科学上的全部潜力,就自言放弃,要去直接做中学老师。 我是不同意这种做法的,我相信程代展老师的学术判断,既然能成为优秀科学家,就应该尽力而为,很明显,这位学生之所以放弃,更多的是心理原因,他的理性分析在文章中并不深入,真的说来,关键的问题是,性格还不够坚强,而我们要教给学生们的是什么,我们自己都不够坚强,我们还能有多少真东西去教给学生。 科学家应该指导教育,这是我一贯的态度,现在这位年轻人不想做科学,要直接去做教育,这算什么事啊。 可笑!可悲!可叹! 这就是我们一大部分中小学教育资优生的武功罩门,缺陷所在。他们的价值观里,真的没有多少导师的 位置 ,他们真的是把自己当“天才”了,这就是我要点题的 常见 心理逻辑,虽然他们貌似的最后选择是做一个普通人。 附注. 这是看了评议之后,多此一举之笔 『老师说学生行,而这个学生觉得自己不行,因此以这种认识为基础,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从普通角度来说,这也太诡异了。但是,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这种现实,从楼下的回帖中的一些评议者身上也能看出来,这样的“不相信宝宝”,并不是一个人。 你说这些“不相信宝宝”有脑子吧,还能讲出点自以为是的道道出来,你说他没脑子吧,他那些道道,又确实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这种“古怪”的情况,却又是真实的中国教育投影,我之所以呼应程老师,是因为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感慨,这次是拿程老师博文做案例,已经是系列文章之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分析表明,这不是程老师的错,他不是主要错误方,错误很可能出在幼小中教育阶段。 程老师博文刚出的时候,我根本没理,只是当他的学生回应文章出现后,我才做此案例分析,为的就是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才对。 有些评议者,连最基本的逻辑链条都理不清,这些人的评论我就不回了。 说实话,要想有资格评议程老师案例,至少要有大学生的通识水准,有研究生的眼力经验,很可惜,在不少支持程老师学生的评议者那里,我看不到这一点。 附录 . 期末感叹~! 本来附录中的言辞,是要到本学期期末 才写的 ,这里一并 洒出。我在首师大数学系教的学生,采用了本科生研讲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好几位同学 可以在台上把数学讲的有模有样了。 我要发出的感叹是,我把他们算是培养出来了,达到了理想的预定教学目标。但是,这些优秀同学们,想必将来大多数是不会去做中学老师的,中学老师,更多的还是那些 数学研讲能力不是最强,班上的普通同学们去当。 程老师这位学生,实在是个特例,本来我还很感兴趣,以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其实就是个心理问题, 并非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 所致 。 我的首师大这批优秀学生,是不太可能犯这种心理问题的, 如果他们有能力成为大学教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去当中小学教师,更别说 要是能 成为优秀科学家了。 这就是我的感叹。 所以,这也是我在博客置顶文章 中小学师资核定一法: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关键切入点 ,建议的由来。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数学|12527 次阅读|66 个评论
程代展痛失千里马、吴宝骏逃离科研圈【外二首】
热度 44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2-11-18 15:59
程代展痛失千里马、吴宝骏逃离科研圈【外二首】
程代展痛失千里马、吴宝骏逃离科研圈【外二首】 近日,程代展、张海霞、吴宝骏等多位博主相关博文,引发了关于 “ 科研苗子 ” 逃离科研的讨论。导师眼中的优秀的 “ 科研苗子 ” 为什么会选择逃离科研之路?要求学生走 “ 科研正途 ” ,导师有错吗?导师是否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云云,云云。。。 (摘自科学网最近的在线访谈 【逃离科研】 ) 按说,二傻对此类问题也是很有发言权的!可惜未收到科学网邀请,也许是二傻虽然早早逃离【科研圈】,但心里面并未真正逃离【科研】吧?哈哈!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 其价值在于引发大众持久而广泛的头脑风暴和独立思考。。。 二傻最近和一些老清华同学(他们也早早逃离科研圈了)对此问题的讨论,最终以几首诗歌的形式作为小结,特此向大家汇报! 【外一首】 崔健的一块红布 下半阙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 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 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 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 你问我还要去何方 我说要上你的路 看不见你也看不见路 我的手也被你攥住 你问我在想什么 我说我要你做主 我感觉你不是铁 却象铁一样强和烈 我感觉你身上有血 因为你的手是热呼呼 我感觉这不是荒野 却看不见这地已经干裂 我感觉我要喝点水 可你的嘴将我的嘴堵住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 因为我身体已经干枯 我要永远这样陪伴着你 因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下半阙】 (佚名) 那天你摘下那块红布 擦亮我双眼 却不见了幸福 你问我看见了什么 我说我看见高楼无数 我问你如何找地住 你说要找个瞎子问路 那瞎子更让我糊涂 他让我绕圈无数 再回首望一眼那块红布 但愿我双眼永远地蒙住 不管是蒙上还是摘下红布 我心中仍保有一片纯真净土 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 也不管是清醒还是糊涂 每个人都得走自己的路 不管是有地住还是没地住 你问我向往何方 我说不管哪方都有幸福和痛苦 。。。 。。 。 【外二首】 每个人自己的故事 (北美 FAN 大侠) 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故事 按自己的顺序 一一展开 无论她, 如盛开的鲜花 还是,低微的小草 都有,自己的春夏秋冬 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牵挂 也按自己的顺序 在心里 一一排开 不管轻重、无论大小 总有一些,不能放下 她是拖累 是你一生的羁绊 她也是行李 伴你走过四季 不会寒冷孤单 。。。 。。 。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1159 次阅读|167 个评论
科学家是社会上最聪明的群体吗?
热度 26 nli2233 2012-11-17 03:22
顶级科学家无疑应该是社会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事实上很可能他们真的就是。不 过,这是一群人精,人数也太少,不能代表科学家群体。 那么,如果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算上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还算是社会上最聪明的群体吗?这个问题如果让科学家们自己回答,可能相当比例的人、甚至大多数人都会说,当然是,因为我们是读书成绩最好、学历最高的一群人。 可惜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不这么看。 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次中国派了一个行政官员的访问团,来美国 访 学,期间跟美国的同行们座谈。意气风发的中国官员致词,说这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盛会,因为在座的都是两国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轮到美方致词的时候,红鼻子的老美窘得脸都红了,说真不好意思,在美国我们可不是最聪明、最优秀的群体,那些经商的、行医的、当律师的才是呢。 很遗憾,这个故事里面没有科学家。一般而言,在中国,大家崇尚权威,所以有权的人(官员)受到更多的尊重。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所以大家争着进入高收入行业。不过,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事实上在中国,有权的人实际收入往往也排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前列。有权又有钱的工作,谁不喜欢呢? 至于大学和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公平客观地说,这个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在名义上比较受尊重、但实际上大家不会趋之若鹜的行当,或者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的行当。聪明人都是知道“人往高处走”的。因此,有人愿意中途脱离这个行当,真的没有什么好吃惊的。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9765 次阅读|28 个评论
人才、天资、教育、能力(复杂版)
热度 3 qyu111 2012-11-15 20:45
人才、天资、教育、能力(复杂版)
这两天科学网在讨论目前社会上的“逃离科研”现象,实质上是讨论文化教育,讨论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前面发了一个博文解释教育和人的能力的关系,说得简单了一点。听到一些博友的意见和建议后花了一点时间做了一个复杂版。 图解: 1 、每个人的特长和能力天生有 不同(不同的颜色)。 2 、多数人差不多,天才或弱能是少数。 3 、同等条件下,教育改变每个人能力的大小,不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4 、教育对能力的提高有限。 5 、天才也需要教育。 6 、好学校不过是选择了能力强的人,不同学校的教育本身差别不大。所以,进不了好学校没有关系。你的能力不会被“差”学校埋没。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342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