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能源环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东华大学:孔结构可控的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纳米纤维锂硫电池隔膜
ucalery 2018-10-18 16:29
  易丝帮讯 东华大学 缪月娥 等人发明提供了 一种孔结构可控的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纳米纤维 锂硫电池隔膜 。该膜特征在于,制备方法包括: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得到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通过乙醇蒸汽处理,得到孔结构可控的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该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纤维形貌完整,孔径结构分布均一等特点。 聚丙烯腈能起到复合纳米纤维骨架作用,聚丙烯酸则作为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构调控物质,该复合纳米纤维隔膜具有环保高效、孔径和孔隙率精确调控、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   锂硫(Li-S)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1672mAh g -1 )和能量密度(2600W h kg -1 ),且硫的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新型电池系统之一。但是,硫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可溶的多硫化物,一方面导致高阶多硫化物跨隔膜扩散与金属锂负极直接反应生成低阶多硫化物带来锂硫电池的副反应循环,也即“穿梭效应”,降低锂硫电池的库伦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含硫组分的损失,使电池性能发生快速衰减。   隔膜系统是防止电池正负极直接接触发生短路;同时,通过隔膜中的孔道结构保持电解液联通,维持离子通道。目前市场上的锂硫电池隔膜多硫化物的穿梭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因而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容量衰减和循环稳定性差的缺陷。基于此,该研究结合静电纺丝和乙醇蒸汽处理的实验方案,提出了基于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隔膜的孔径和孔隙率调控策略:以聚丙烯腈作为纳米纤维骨架,聚丙烯酸作为结构调控物质和多硫化物的吸附物质,来设计优化锂硫电池隔膜的结构,既保障电池内部锂离子的高效传输,又能对多硫化物的穿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图1 材料的扫描电镜照片。其中,(a)是静电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b)是孔结构可控的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 图2 材料的孔径分布图。其中,图(a)是静电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隔膜的孔径分布柱状图,图(b)是孔结构可控的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隔膜的孔径分布柱状图。 图3 材料所组装成的锂硫电池倍率性能图。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的有益效果 是: 1、制备过程简单易行且十分环保,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制备方法。 2、该发明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得到聚丙烯腈/聚丙烯酸复合纳米纤维,该种复合纳米纤维的直径均匀,纤维形貌完整,聚丙烯腈和聚丙烯酸在单根纤维上呈现均匀分布,没有任何相分离的现象。3、采用乙醇蒸汽处理的方法,使得部分聚丙烯酸溶解出来形成纤维间的粘接,达到减小纤维膜的孔隙率,调控纤维膜孔径的作用。4、该发明中聚丙烯腈能起到复合纳米纤维骨架作用,聚丙烯酸则作为复合纳米纤维的结构调控物质,该复合纳米纤维隔膜具有环保高效、孔径和孔隙率精确调控、物理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    附:专利信息    专利名 孔结构可控的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纳米纤维锂硫电池隔膜 申请公布号 CN 108589034 A 申请公布日 2018.09.28 申请号 201810526820 .2 申请人 东华大学 发明人 缪月娥 朱晓波 刘天西 欧阳玥 宗伟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74.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河北大学:SnO2/NiO@C中空纳米管用于钠离子电池阳极
ucalery 2018-10-16 16:49
随着社会对清洁、便携能源的迫切需求,可充电锂离子电池(LIBs)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密度和成熟的制造技术而被广泛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电网存储。然而,有限的锂储备限制了LIB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   此外,钠离子电池由于其低成本,环境友好性和高安全性以及丰富的钠资源而被认为是LIB的替代者,特别是对于大规模基站型设备。遗憾的是,传统的LIB阳极材料不能直接应用于SIB以获得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能,因为钠的半径比锂的半径大34%,导致反应动力学缓慢和放电/充电时氧化还原电位不良。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钠离子的缺点,进一步开发适合SIB的阳极材料是非常必要的。   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的结合一直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SIB)高效阳极材料的先决条件。 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张文明教授设计并合成了碳包覆的一维SnO 2 /NiO异质结中空纳米管( SnO 2 /NiO@C ),并成功应用于SIBs阳极材料。 SnO 2 /NiO@C 通过简单的静电纺丝技术和随后的化学浴沉积合成,然后进行聚多巴胺(PDA)碳化。一维中空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钠离子在循环过程中的扩散长度和SnO 2 的体积变化较大。此外,碳化PDA均匀地分散在SnO 2 /NiO中空纳米管上,不仅有助于结构稳定性,而且还起到导电基质的作用,以提高电池性能。 基于SnO 2 / NiO@C 阳极的钠离子电池在100mA g -1 下200次循环后具有320mAh g -1 的高可逆容量,并且具有相当稳定的长循环性能。 本工作突出了 SnO 2 /NiO@C 基阳极材料在开发具有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的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方面的潜力。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70.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厦门大学Nano Energy:相互连接的核壳碳纳米球构建纤维网用于高性能锂硫电池
ucalery 2018-10-12 16:05
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 锂硫(Li-S)电池 成为下一代储能装置有望的候选者。然而,高硫负载条件下容量快速衰减限制了Li-S电池实际应用。因此,如何构建高容量和循环性能稳定的具有高硫负载正极是Li-S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设计具有特殊结构的电极材料十分必要。核壳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核心和外壳各自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例如能量转换和储存,催化和药物控释。更重要的是,空心壳可以为内芯提供保护空间,作为电极材料时,可以缓冲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设计核壳结构是提高高硫负载Li-S电池性能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核壳结构很少应用于自支撑碳/硫正极材料。   近日, 厦门大学 方晓亮 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 Nano Energy 上发表了题目为“ Fiber network composed of interconnected yolk-shell carbon nanospheres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的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简便的静电纺丝方法,用于合成互连的核壳结构碳纳米球组装纤维网,以构建自支撑硫正极材料。受益于高表面积、氮原子掺杂以及核与壳之间的协同作用,核-壳碳纤维有望成为高硫负载Li-S电池的硫主体材料。含有70wt%和4 mg cm -2 的硫,核-壳碳纤维网衍生的自支撑正极在1C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表现出82.8%的高容量保持率。因此,这项工作为开发高性能Li-S电池的提供了新策略。 图1 静电纺丝制造核-壳碳纤维网的示意图。 图2. (a,b) BCN@HCS薄膜的光学照片。(c) BCN@HCS薄膜截面SEM图像。(d~g) BCN@HCS纤维的SEM图像。(h,i) BCN@HCS纤维TEM图像。HCS纤维的 (j) SEM图像和 (k) TEM图像。BCN颗粒的 (L) SEM图像和 (m) TEM图像。 图3. (a) N2吸附等温线和 (b) BCN@HCS,HCS和BCN的孔径分布,BCN@HCS的 (c) XPS光谱和 (d) N 1s XPS光谱。 图4. 具有70wt%硫的BCN@HCS/S复合物的表征:(a,b) SEM图像,(c) EDX光谱,(d) TGA曲线,(e,f) TEM图像,(g) STEM图像和相应的元素分布。 图5. (a~d) 0.2 C时的放电/充电曲线:(a) BCN@HCS/S-70正极,(b) BCN/S-64正极,(c) HCS/S-70正极,和(d) BCN+HCS/S-66正极。(e) 在0.2C下的四个正极的循环性能。(f) 四个正极阻抗图。(g~j) 100次循环后Li负极的SEM图像:(g)BCN@HCS/S-70电池,(h) BCN/S-64电池,(i) BCN+HCS/S-66电池和(j) HCS/S-70电池。 图6. (a) 不同密度下BCN@HCS/S-70正极的充电/放电曲线。(b) BCN@HCS/S-70正极的倍率性能。(c) BCN@HCS/S正极在1C下的长周期循环性能。(d) BCN@HCS/S-70正极在1C下的充电/放电曲线。(e) BCN@HCS/S-70在8、12和16 mg cm -2 硫负载量1C下的循环性能。(f) 在0.1C电池密度16mg cm-2硫负载量下,BCN@HCS/S-70正极的充电/放电曲线。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63.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0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dv. Energy Mater:抑制多硫化物溶解的阻燃耐热型锂硫电池隔膜
ucalery 2018-9-30 14:18
随着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LiBs)需求的快速增长,人们逐渐广泛关注其高比能量密度、低成本和可充电性能。人们普遍认为LiBs的安全性与高度易燃的隔膜和液体有机电解质密切相关,例如,聚丙烯(PP),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二乙酯(DEC)。目前,对克服易燃物的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进展,虽然可有效降低可燃性,但电池火灾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金属过量的锂金属电池。另外,这些电池是主要是传统的LiBs(LiFePO 4 ,LiCoO 2 ,LiMn 2 O 4 等),仍然不能满足新一代电池的高能量密度的要求。锂-硫(Li-S)电池比容量高为1675 mA h g -1 ,有望用于下一代储能。但是,多硫化锂(LiPSs)易溶于电解液,穿梭于正负极之间,从而导致硫化物易于沉积在锂电极上,加快电池的容量衰减和降低电池的库伦效率,阻碍了商业化Li-S电池的应用。因此,实际应用Li-S电池具有多硫化物(PS)溶解以及易燃硫和聚合物隔膜引起的严重安全问题。   近日, 黑龙江大学李强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何卫东、熊杰教授 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发表了题目为“A Nonflammable and Thermotolerant SeparatorSuppresses Polysulfide Dissolution for Safe and Long-CycleLithium-Sulfur Batteries”的文章。在这项工作中, 研究者通过电纺聚丙烯腈(PAN)和多磷酸铵(APP)制备了一种有效抑制PS溶解和耐高温性能的阻燃多功能锂离子 电池隔膜 (PAN@APP),用于稳定安全锂-硫 电池 。由于APP中含有丰富的胺基和磷酸根,PAN@APP隔膜与PS有很强的结合作用,其中发挥强烈的电荷排斥力以抑制带负电的PS离子和自由基传导。此外,耐火APP在高温下确保电池的稳定性。使用PAN@APP隔膜,Li-S电池在800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为83%。因此,这种智能聚合物隔在稳定安全电池方面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方案1.用于Li-S电池的具有热触发阻燃性能的多功能电纺隔膜的示意图。 a)在工作中,PAN@APP作为有效的多硫化物限制剂。 b,c)热触发后,APP会熔化并覆盖电池表面隔绝空气和热量。 图1. a)PAN(顶部)和APP(底部)的化学结构。 b)APP上Li 2 Sx的示意图,以及APP和Li-S复合材料的结合能(Li 2 S 8 ,Li 2 S 6 ,Li 2 S 4 ,Li 2 S 3 ,Li 2 S 2 和Li 2 S)。 c)PAN@APP选定区域中的C,N和P的元素分布图。 d,e)PAN@APP膜SEM和横截面的图像。 插图显示了PAN@APP隔膜的数码照片。 f-h)PP,PAN和PAN@APP隔膜使用双L的渗透装置的渗透实验。 图2. a)PP,PAN和PAN@APP隔膜的阻燃性能。 b)不同隔膜的燃烧时间长度。 c-e)燃烧前后S-PP,S-PAN和S-PAN@APP的宽扫XPS光谱。 图3. a)PP,PAN和PAN@APP隔膜的平均热分析图。 b)PP,PAN和PAN@APP隔膜在不同的温度下Li-S电池循环性能。 c)不同电池在120°C下的自放电行为。 d)75°C时不同电池的长循环容量。 图4. a)在0.1 mV s -1 下PAN@APP隔膜的CV曲线。 b)在0.2-2 C之间用PAN@APP隔膜的电池充电/放电曲线。c)PAN@APP倍率性能。 d)在1C下以PP,PAN和PAN@APP为隔膜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 e)8000次循环的长期循环稳定性。 f)具有的PAN@APP隔膜的充电/放电曲线。 g)高硫负载量(6mgS cm -2 )条件下,PAN@APP隔膜在0.51(0.05 C)至2.01 mA cm-2(0.2 C)的电流密度下的循环稳定性。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44.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Mo掺杂SnO2纳米结构和Mo掺杂Sn/C纳米纤维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ucalery 2018-9-25 15:49
锂离子电池 (LIB)是当前主要储能装置的产品之一,除了广泛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也有望为军用电子和民用设备提供服务。锡基材料具有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作为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其在锂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发生较大的结构变化,导致电池的整体性能衰减。 近日, 厦门大学郭航教授课题组 设计了一种简便的水热法来制备超细纳米结构的Mo掺杂 SnO 2 。作为LIB负极材料,合成的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PVAc为分散剂, 通过静电纺丝和碳化过程 , Mo掺杂的SnO 2 粉末分散在 碳纳米纤维 构建了自支撑电极材料(SMCNFs) 。Mo掺杂的SnO 2 NP均匀分散在碳纳米纤维中,在其周围形成空隙,有助于缓冲充电/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自支撑纳米纤维直接用作LIBs负极而不添加聚合物粘合剂、导电剂以及集流体,其表现出优异的长周期循环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scale,doi:10.1039/c8nr01195h。 图1 Mo掺杂SnO 2 NP和SMCNF合成过程示意图。 图2 (a) Mo掺杂的SnO 2 和SnO 2 纳米颗粒的XRD图; (b) Mo掺杂SnO 2 的Mo3d的高分辨率XPS光谱; Mo掺杂的SnO 2 的(c) HR-TEM图像和(d) TEM图像;(e-f) 分别为Sn、O和Mo的元素分布图。 图3 (a) Mo掺杂SnO 2 的电极前三次循环CV图,电压为0.005至3.0V,扫描速率为0.5mV s -1 ; (b) Mo掺杂SnO 2 电极的第1、100、200、300、400和500充电/放电曲线 ; (c) SnO 2 和Mo掺杂的SnO 2 电极的长周期循环性能; (d) Mo掺杂SnO 2 电极倍率性能; (e) SnO 2 和Mo掺杂的SnO 2 电极阻抗图。 图4 (a) SMCNFs负极的XRD图谱; (b-c) SMCNF的SEM图像和截面SEM图像; (d-e) SMCNF中相应的C、Sn、Mo和O元素EDS图; (f) CNF和SMCNF样品的拉曼光谱。 图5 (a) SMCNF电极的前5个循环的循环伏安图; (b) 电流密度为0.5 A g -1 时SMCNF电极的比容量;SMCNF、SCNF和CNF(c) 0.5 A g -1 的循环性能和(d) 倍率性能测试; 在(e)1个循环后和(f) 130个循环后的SMCNF电极的SEM图像。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27.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GeP5纳米颗粒包覆于纳米纤维以提高其热/电化学稳定性
ucalery 2018-9-20 16:13
与单质磷相比,GeP 5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超高导电性以及高理论容量( 2000mA h g -1 ),并且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展现出95%首次库仑效率。但是,高容量伴随着较大的体积膨胀,导致容量快速衰减。为了提高循环稳定性,设计特殊的纳米结构以减小体积应力并与碳基质复合以缓冲体积变化非常重要。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报道纳米结构金属磷化物,因为它们难以通过常规湿化学方法或气体磷化合成。 近日, 华中科技大学李会巧教授和翟天佑教授 (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在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发表题目为“ Morphology Processing by Encapsulating GeP 5 Nanoparticles into Nanofibers toward Enhanced Thermo/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的文章, 该研究通过静电纺丝将GeP 5 纳米颗粒嵌入到 碳纳米纤维 ,成功地获得了均匀的碳包覆GeP 5 纳米纤维(GeP 5 @C-NF) 。 碳包覆 GeP 5 的热稳定性可提高到600°C以上,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纳米GeP 5 嵌入碳基质中的纳米纤维结构可以极大地缓冲锂化过程中的大体积变化并提供快速电子传输,从而有助于延长循环寿命(200次循环后 1000 mA h g -1 )和高倍率性能(在2000 mA g -1 下为803 mA h g -1 )。因此,该方法可以用来设计制备其他金属磷化物纳米材料。 图1. GeP 5 @C-NF制备过程的示意图。纯GeP 5 通过传统的高能球磨法制成粉末,然后将GeP 5 粉末添加到含有PAN的DMF溶液中电纺以实现形貌处理。将合成的纳米纤维在Ar气氛下450℃下碳化6小时获得 GeP 5 @C-NF。 图2. GeP 5 @C-NF热处理前(a)和热处理后(b)(c)的SEM图像;GeP 5 @C-NF(d)(e)的HRTEM图像;GeP 5 @C-NF图(c)的元素分布图(f-i);GeP 5 @C-NF的XPS光谱:(j)总谱,(k)C 1s和(1)N 1s。 图3. (a)GeP 5 粉末,PAN,热处理前GeP 5 @PAN和在450℃下煅烧6小时后GeP 5 @C-NF的XRD图; (b)PAN,GeP 5 粉末和GeP 5 @C-NF的热重分析(TG)曲线。 图4. GeP 5 粉末(a)(c)和GeP 5 @C-NF(b)(d)的放电/充电曲线和相应的dQ/dV曲线。 图5. (a) GeP 5 @C-NF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放电/充电曲线;GeP 5 粉末和GeP 5 @C-NF的倍率性能 (b) 和循环稳定性 (c);(d)GeP 5 @C-NF//LiCoO 2 全电池的放电/充电曲线; (e) 图片GeP 5 @C-NF//LiCoO 2 全电池使14个LED红灯泡亮数小时。 图6. 电池测试后的形貌变化和EIS测试:(a)(b)(c)分别为未循环和50次循环后GeP5电极; (d)(e)(f)分别为GeP 5 @C-NF电极和50次循环之后的电极。插图是它们相应的高倍放大图。 图7. 循环过程中纯GeP 5 电极(a) 和GeP 5 @C-NF(b) 电极的嵌锂-脱锂过程的示意图。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23.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Nano Research:基于Mg掺杂In2O3纳米纤维的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
ucalery 2018-9-11 16:03
青岛大学王凤云教授课题组与香港城市大学何颂贤副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形貌可控、大面积Mg掺杂In 2 O 3 纳米纤维薄膜FET,这一成果以“High-performance enhancement-mode thin-film transistors based on Mg-doped In2O3 nanofiber networks”为题发表于Nano Research期刊。   在众多一维金属氧化物中,In 2 O 3 因其优良的半导体性能已成为FET半导体层的热门候选材料,但是In 2 O 3 中载流子浓度过高,以其作为半导体层集成的FET虽然具有较高的工作电流,但是其关态电流较高,开启电压较负,导致器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能耗,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王凤云课题组通过调节In 2 O 3 纳米纤维中Mg的掺杂浓度,不仅可以成功地降低器件的关态电流,提高器件的开关比,而且将器件的工作方式由耗尽型转变为增强型。当In 2 O 3 纳米纤维中Mg的摩尔掺杂量为2%时(最佳掺杂比),所制备的器件其开关比高达108,阈值电压为3.2V,迁移率为2.04cm 2 /(V.s),在有效提高器件性能的同时降低了器件的能耗。此外,结合溶液法制备的HfOx高-k介电层有效地降低了器件的操作电压(由30 V降至2 V),进一步降低了器件的能耗。该工作对于构建大面积、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FET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王凤云教授课题组在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发表多篇高档次学术论文(Adv. Mater. Inter., 2017, 4, 700260; J. Mater.Chem. C, 2017, 5, 4393; ACS Nano, 2016, 10, 6283;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2910; Adv. Mater., 2013, 25, 4445)。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03.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于锂/钠离子电池的管线状TiO2-Sn-CNF
ucalery 2018-8-27 16:06
金属锡,一种具有较低放电电位和高理论容量(对于Li 4.4 Sn,992mAh/g;对于Na 15 Sn 4 ,847mAh/g)的材料,被看作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NIBs)材料最佳选择。然而,严重的体积膨胀(LIB体积膨胀300%,NIB体积膨胀520%)引起的电极材料粉化脱落,导致电化学性能衰减(容量衰退快,导电性差),阻碍了其实际应用。先前的研究表明,通过将材料尺寸纳米化可以有效削弱合金化和去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缩短离子迁移路径,从而提供优异的倍率性能。   纳米材料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发生团聚,由此限制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鉴于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王春生教授课题组通过静电纺丝和原子沉积(ALD)技术成功地合成了管线TiO 2 -Sn-CNF,材料电化学性能及其优异,并将此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Nano Letters(13.779,2016)。 图1. (a) 管线状TiO2-Sn-CNF在100mA/g下的循环性能.; (b, c) 管线状TiO2-Sn-CNF,核壳状TiO2-Sn-CNF,Sn@CNFs和CNFs在LIBs以及NIBs中各自的循环寿命; (d) 管线状TiO2-Sn-CNF在5, 15, 25nm TiO2壳下以200mA/g进行LIBs的循环寿命测试; (e) 管线状TiO2-Sn-CNF在LIBs中的倍率性能; (f) 在LIBs和NIBs中,管线状TiO2-Sn-CNF负极在循环200圈前后的能奎斯特图。插图是所研究系统的等效电路。   将TiO 2 -Sn-CNFs分别用于LIBs和NIBs进行电化学测试:在NIBs中以100mA/g循环400次后可逆容量达413mAh/g,在LIBs中以200mA/g循环1100此后可逆容量高达643mAh/g;两者的首次库伦效率分别为58.39%和66.8%,经过几圈循环后库伦效率维持在99%以上,表明其可逆性极佳。 图2. 管线状TiO2-Sn-CNF的制备示意图。   作者从材料的细微特征揭示了其之所以电化学性能优异的两个主要原因:首先,管线状TiO 2 -Sn-CNF的碳纳米纤维层中均匀地分布着纳米Sn颗粒,在有效缓冲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应变并维持3D导电骨架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能维持高容量;   其次,采用ALD技术沉积的TiO 2 膜能够有效缩短电解液到其表面的距离,与此同时能够减少Sn的聚集并抑制体积变化,起到保形和自支撑的作用,从而提高库伦效率并增强循环稳定性。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72.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0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南大学:氮硫共掺杂碳包覆SnS纳米颗粒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
ucalery 2018-8-27 16:04
近年来,由于钠的天然储量丰富、成本低,钠离子电池(SIB)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钠离子半径较大,大多数适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无法满足钠离子电池条件。基于转化-合金化储钠机制的锡基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其中,SnS 因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和较大层间距成为较理想的候选负极材料。但是,SnS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材料粉碎、电池循环寿命差。   近日, 中南大学潘安强教授和梁叔全教授 (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知名期刊)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上发表题为“ Tin Sulfide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Sulfur and Nitrogen Dual-Doped Mesoporous Carbon Fibers as High-Performance Anodes with Battery-Capacitive Sodium Storage” 的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亚平。研究者 通过静电纺丝法成功合成了氮、硫共掺杂介孔 碳纤维 包覆SnS纳米颗粒(SnS@SNCF-55)的复合材料。当其用于 钠离子电池 负极时,表现出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   研究人员首先 将聚丙烯腈(PAN)、SnCl 2 ﹒2H 2 O、硫粉在加热条件下溶于到DMF中 。 通过静电纺丝获得前驱体纤维,随后在空气中煅烧固化纤维,最后在Ar气中高温碳化得到SnS@SNCF-55负极材料 (图1)。SnS@SNCF-55材料具有特殊的多孔结构,且SnS嵌于氮、硫共掺杂的碳中(图2),同时碳纤维边缘被部分石墨化,具有较大的层间距。当SnS@SNCF-55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时,在0.1A/g的电流密度下,100次循环后容量高达600mAh/g。在0.05, 0.1, 0.2, 0.4, 0.8, 1.6, 3.2A/g的电流密度下容量分别为796, 630, 490, 433, 400, 341, 289mAh/g。在 1A/g大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圈之后,复合电极的容量仍然保持在332mAh/g ,单圈容量衰减率为0.04%(图3)。作者以Na 3 V 2 (PO 4 ) 3 作为正极 组装全电池 (图4),在0.1-3.0V的电压窗口内,在 0.1A/g下的容量为300mAh/g 。   图1. SnS@SNCF-55 的制备过程。 图2. (a,b)不同放大倍数下SnS@SNCF-55的SEM图片;(c-g)SnS@SNCF-55的TEM、HRTEM及相对应的SAED图片;(h-i)Sn、S、C、N的元素分布图。 图3. (a)SnS@SNCF-55的CV曲线,扫描速率为0.1mV/s。(b)0.1A/g下SnS@SNCF循环性能。(c)一系列SnS@SNCF材料的倍率性能。(d)不同电流密度下SnS@SNCF-55的充放电曲线。(e)在1A/g下SnS@SNCF-55的循环稳定性。 图4. (a)以Na 3 V 2 (PO 4 ) 3 为正极,SnS@SNCF-55作为负极的全电池示意图。(b)0.1A/g电流密度下全电池的充放电曲线。(c)在0.1A/g下全电池的循环性能。  作者考察了不同扫速下的CV测试以进一步研究其储能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可能原因是:(1)碳纤维可以有效缓冲SnS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防止SnS粉化;(2)碳纤维具有多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渗入与传输;(3)氮、硫共掺杂可有效提高材料导电性,且可以使碳纤维边缘部分石墨化,增大碳材料层间距;(4)部分外在的赝电容效应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倍率性能。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71.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3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化工大学周继升教授:电纺交联碳纳米纤维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
ucalery 2018-8-23 16:19
近些年来,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等柔性电子器件的兴起,对于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柔性储能设备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柔性钠离子电池也同时搜到了人们的关注。由此,设计具有柔性的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对于柔性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十分有研究意义。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简单、快速制备柔性纳米纤维薄膜,其在储能领域展现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在静电纺丝得到的柔性碳纳米纤维薄膜之中,纤维之间的连接方式往往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接触。在充放电过程中,这种物理接触方式会造成高的接触电阻和降低电子转移速率,从而会限制碳纳米纤维薄膜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北京化工大学 周继升教授 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 J. Mater. Chem. A 上发表题目为“ Electrospun cross-linked carbon nanofiber films as free-standing and binder-free anodes with superior rate performance and long-term cycling stability for sodium ion storage” 的文章。 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生郭旭 。研究人员选用 硝酸铜(Cu(NO 3 ) 2 )作为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纺丝前驱体。通过静电纺丝和随后的碳化处理,一步得到了具有交联结构的柔性 碳纳米纤维薄膜 。这是首次利用硝酸铜作为纤维之间的交联剂,同时也是首次为钠离子电池开发具有交联结构的碳纳米纤维薄膜作为负极材料,并且这种薄膜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稳定的循环性能。这种碳纳米纤维薄膜作为一种不添加粘结剂和导电剂的电极材料,在柔性储能设备之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图1 碳纳米纤维制备过程图。 图2 碳纳米纤维的SEM图片。 图3 碳纳米纤维的TEM和HRTEM图片。   在SEM电镜图中,可以清楚看到纤维之间出现了很多“Y型”交联结构(红色圆圈),这些交联点并不是有纤维之间的搭接形成的,而是一个整体结构,说明确实形成了交联结构。而在TEM图片中,也可以证实这一观点。 图4 PVP-NFs和Cu-PVP-NFs-0.5的FT-IR谱图以及XPS N1s (b)和O1s (c) 谱图。   研究者通过借助FT-IR以及XPS进行表征,发现PVP溶液中含有Cu(NO3)2的O1s峰发生了偏移,证明PVP中的C=O与Cu(NO3)2发生了络合反应。在纺丝前驱液中,一个Cu(NO3)2分子可以同时和很多PVP分子链发生络合反应。在静电纺丝的过程中,Cu络合PVP分子链的地方结合力很强。受到电场力的作用,络合点也不会形变分开,因此形成了交联结构。 图5碳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   研究者们将具有交联结构的碳纳米纤维经过裁剪后,直接组装成钠离子,进行电化学测试。相比于不具有交联结构碳纳米纤维薄膜,具有交联结构的碳纳米纤维薄膜在每一个电流密度下都展示出更优越的比容量。此外,具有交联结构的碳纳米纤维薄膜在大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也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交流阻抗测试特表明纤维之间的交联结构显著改进了电子传输能力,增强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68.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N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二氧化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ucalery 2018-8-23 16:15
易丝帮讯 最近, 合肥工业大学张传玲 等人涉及发明了一种 N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 @二氧化锡锂离子 电池负极材料 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为201810125949 .2。首先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出含ZIF-8的纳米纤维 ,再在惰性气体保护下经过 高温煅烧,制得多孔碳纳米纤维CNF ;然后通过 水热法在多孔碳纳米纤维CNF的外表面包覆一层SnO2纳米颗粒,获得CNF@SnO2纳米复合材料 ;最后再在复合材料外面 包一层聚吡咯PPy,并对其高温煅烧,即获得用于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N掺杂CNF@SnO2纳米复合材料 。该发明为可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有效解决了金属SnO2纳米颗粒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差和导电性能差的问题,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且该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据悉,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能源危机和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寻求可持续的、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体系迫在眉睫。由于锂离子电池(LIB)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环境友好等优越性能,因此已被广泛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然而,石墨具有相对低的比容量,并且在高电流速率下循环时,由于极化而面临Li电镀的问题。许多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由于其理论容量高、天然丰度高、成本低而被广泛研究作为潜在的高性能电极。例如,SnO2的理论容量高达782mA h g-1,远远高于传统石墨负极(≈370mA h g-1)。因此一般以Sn基材料(如SnO2和Sn)为代表的锂合金负极材料,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在充放电过程中,这些Sn基阳极经历剧烈的粉碎,具有巨大的体积膨胀和连续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层。因此,这些合金阳极通常具有非常有限的循环能力。若要为用于LIB阳极的Sn基材料的商业应用铺平道路,应该仔细处理这些问题以实现改善的循环性能。   因此,改善这些SnO2材料的循环性能及其过程中体积膨胀问题,对于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该发明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N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二氧化锡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二氧化锡的稳定性和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改善了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提高电池稳定性。  图1 ZIF-8/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2 多孔碳纳米纤维CNF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3 多孔碳纳米纤维CNF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透射电镜图片。 图4 CNF@SnO2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5 CNF@SnO2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透射电镜图片。 图6 CNF@SnO2@PPy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扫描电镜图片。 图7N掺杂CNF@SnO2纳米复合材料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透射电镜图片。 图8 负极材料N掺杂CNF@SnO2纳米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循环性能图。   与已有技术相比,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 体现在:   该发明为可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该发明中,有效的解决了SnO2材料作为负极材料在多次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的问题,同时有效的避免了SEI膜的不断连续生成,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及稳定性;而且该发明的制备方法较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    附: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25949 .2 申请日 2018 .02 .08 申请人 合肥工业大学 发明人 张传玲 李昊 刘江涛 姜志浩 卢兵荣 Int .Cl . H01M 4/36( 2006 .01 ) H01M 4/485( 2010 .01 )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66.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新型阻燃电纺核壳微纤维用于锂离子电池隔膜
ucalery 2018-8-22 15:40
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电动汽车动力源之一,因为它们具有高比能量密度,稳定的循环性能和其他相关品质。尽管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增加,但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它们的进一步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例如用不易燃的电解液替换现有的易燃电解液或使用阻燃隔膜,用陶瓷层涂覆隔板,热切换集电器,以及使用热响应微球等自动关闭锂离子电池。然而,仍然存在电池起火的风险,特别是产生局部热点,严重的电池挤压和其他原因的情况下。此外,就降低的离子电导率和能量密度而言,通常牺牲电池性能。另一种降低火灾和爆炸风险的简单方法是在现有电解液中添加阻燃添加剂。然而,为了实现相当大的不燃性,通常将大量的阻燃剂添加到电解质中,这因此降低了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并且显着劣化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 课题组为 锂离子电池制造了一种具有阻燃性能的新型 电纺核壳 微纤维 隔膜 。如图1所示, 自支撑隔膜通过静电纺丝制造的具有核-壳结构微纤维组成,其中磷酸三苯酯(TPP)(一种有机磷基阻燃剂)作为核,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作为壳。在PVDF-HFP保护性聚合物壳(TPP @ PVDF-HFP)内封装TPP防止阻燃剂直接暴露于电解质,并且大大减缓了其溶解,防止了阻燃剂对电池(图1A)电化学性能的负面影响。 此外,如果发生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PVDF-HFP聚合物壳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熔化,然后封装的TPP阻燃剂将释放到电解液中,从而有效地抑制高度易燃电解质的燃烧(图.1B)。选择PVDF-HFP作为保护壳:(i)它不溶于锂离子电池的普通电解质,例如EC/DEC;因此,当正常电池运行时,聚合物保护壳不会溶解; (ii)PVDF-HFP具有相对低的熔点(~160℃),使得它可以在燃烧之前或之前熔化; (iii)它在电池内部的还原/氧化电化学环境中是惰性和稳定的。选择TPP作为阻燃剂,因为它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磷基阻燃剂。此外,燃烧后的空气污染水平远低于使用卤素类阻燃剂时的空气污染水平。利用电池中的这种智能和适应性材料,不必在电解质不燃性和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之间进行权衡。 图1 锂离子电池具有阻燃特性的“智能”电纺隔膜示意图。(A)自支撑隔膜由具有核-壳结构的微纤维组成,其中阻燃剂是核心,聚合物是壳。(B)在热触发时,聚合物壳将熔化,然后包封的阻燃剂将释放到电解质中,从而有效地抑制电解质的点燃和燃烧。 图2 TPP对电解液可燃性和石墨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解质是EC/DEC(1:1,w/w)中的1.0M LiPF6。 记录在(A)0wt%和(B)40wt%TPP存在下电解质燃烧的照片。(C)SET和(D)具有不同TPP浓度的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E)在恒电流循环期间石墨阳极在0.01和1.5V之间的脱锂能力。 图3 TPP @ PVDF-HFP微纤维的制造和表征。(A)通过静电纺丝制造微纤维的示意图。(B)SEM图像。(C)EDX和(D)初纺纤维的TGA测量。(E)刻蚀前后的纤维的XPS数据(0.5分钟)。(F)具有不同刻蚀时间的纤维的AES溅射深度分布。(G)刻蚀后TPP @ PVDF-HFP微纤维的SEM图像清楚地显示了核-壳结构。 图4 使用不同的分离器和电解质组合的石墨负极的电化学性能。(A)石墨负极在在0.01和1.5V之间恒电流循环期间的脱锂能力。(B)商用PE隔膜(左)和自支撑TPP @ PVDF-HFP隔膜(右)的照片。在(C)、(D)和(E)中使用不同的电解质和分离剂组合:(C)原始EC/DEC电解质+ PE隔膜,(D)原始EC/DEC电解质+ TPP @ PVDF-HFP隔膜,(E)含有30wt%TPP + PE隔膜的电解质。 图5 TPP的阻燃性能研究。(A)TPP @ PVDF-HFP隔膜的DSC。(B)将TPP @ PVDF-HFP溶解在EC/DEC电解质中之前和之后加热至160℃时TPP的UV/Vis光谱。(C)在160℃热引发之前和之后TPP释放到电解质中的百分比。(D至F)照片显示由电解质润湿的TPP @ PVDF-HFP隔板的可燃性。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64.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利:一种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ucalery 2018-8-14 15:37
易丝帮讯 最近, 哈尔滨理工大学张天栋 等人发明涉及一种 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号为201810102660 .9。该发明首先通过 同轴静电纺丝技术、马弗炉煅烧工艺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晶化的钛酸铜钙@氧化铝纳米纤维 ,通过 溶融共混法将一定体积的钛酸铜钙@氧化铝纳米纤维均匀的分散于聚偏氟乙烯基体 中,然后经过 涂膜和淬火工艺得到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 。该发明所制备的高储能薄膜具有较高的相对介电常数、击穿场强和储能以及较低的电导率和损耗,解决了电介质电容器储能密度较低的技术难题。该发明制备方法工艺及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施。   据悉,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及传统能源的持续消耗,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拓展能源实用范围的问题日益凸显。能量存储及能源到电网的集成是电动车辆大量生产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介质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而且充放电快、周期长、结构简单、无污染等众多优点,使其在能源存储领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能量储存密度低,限制了其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种具有稳定化学结构的高聚物,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和介电特性,常被用作介质储能材料,但由于其储能密度较低,单独使用无法达到应用的水平。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该发明提供了一种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图1晶化的核壳结构的钛酸铜钙@氧化铝纳米纤维(C C T O @Al2O3NFs)的TEM图; 图2晶化的核壳结构的钛酸铜钙@氧化铝纳米纤维(C C T O @Al2O3NFs)、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4%CCTO@Al2O3NFs/PVDF)和聚偏氟乙烯薄膜(PVDF)的XRD图谱; 图3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4%CCTO@Al2O3NFs/PVDF)和聚偏氟乙烯薄膜(PVDF)的介电性能图; 图4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4%CCTO@Al2O3NFs/PVDF)和聚偏氟乙烯薄膜(PVDF)的储能图; 图5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4%CCTO@Al2O3NFs/PVDF)和聚偏氟乙烯薄膜(PVDF)的击穿性能图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   一、该发明提供的核壳结构纳米纤维/聚偏氟乙烯基高储能薄膜作为复合薄膜,其核层的大长径比钛酸铜钙纳米纤维可以增加复合薄膜的介电极化和电位移,提高聚偏氟乙烯的介电特性;壳层氧化铝纳米纤维可以使钛酸铜钙和聚偏氟乙烯基体介电产生过渡,减小界面极化。   二、该发明通过设计合成核壳结构纳米纤维,提高了复合薄膜的击穿场强、放电能量、放电效率,降低了复合薄膜的损耗,同时保证了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核壳结构纳米纤维低填充含量下提供了一种高储能密度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三、该发明制备方法工艺及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施。    附: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02660 .9 申请日 2018 .02 .01 申请人 哈尔滨理工大学 发明人 张天栋 王绪彬 迟庆国 张昌海 陈庆国 王暄 赵洪 Int .Cl . C08L 27/16( 2006 .01 ) C08K 7/08( 2006 .01 ) C08J 5/18( 2006 .01 ) D01F 9/08( 2006 .01 ) D01D 5/34( 2006 .01 ) H01G 4/20( 2006 .01 )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42.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ngew封面:氧化锡缺陷掺杂调控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
ucalery 2018-8-13 15:12
近日,深圳大学张培新教授和佐治亚理工学院林志群教授课题组(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上成功发表“Robust SnO2−x Nanoparticle-Impregnated Carbon Nanofibers with Outstand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for Advanced Sodium‐Ion Batteries”的论文。钠反应动力学缓慢,Sn/Na2O界面不稳定以及大体积膨胀是限制SnO2基电极在钠离子电池(SIB)中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员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碳纳米纤维包覆的氧空位掺杂的SnO2-x纳米粒子材料,极大地改善了钠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SnO2-x/C复合材料能够直接用作SIB的电极,不需要添加粘合剂和导电添加剂,因此不仅能显着增加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还显示出在柔性能量存储装置中的应用前景。基于SnO2-x/C复合材料的SIB具有高的可逆容量,超长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1 A/g时的放电容量为634 mAh/g,在0.2 A/g时为602 mAh/g,在1 A/g时为565 mAh/g,在2 A时为447 mAh/g。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电极在经过2500次循环后依然稳定,证明这种策略为制造高性能的基于SnO2的SIB电极材料开辟了新的可能途径。    图1 a)SnO2-x/C纳米纤维制备过程的示意图。b)FESEM图像。c-e)TEM和HRTEM图像。    图2 a)SnO2和SnO2-x/C电极的XRD图。下面三个图是(110),(101)和(200)特征峰的放大图。b)和c)是电极的XPS谱:b)Sn 3d,和c)N 1s。    图3 SnO2和SnO2-x/C电极的a)电流密度为0.1 A/g时的循环性能。b)倍率性能。c, d)前三个循环中的CV曲线。e)SnO2-x/C,SnO2和PCNF电极在1 A/g时的循环性能。    图4 a)在0.01和2.5 V之间的0.05 A/g时20次循环之后SnO2-x/C电极的非原位XRD图谱。b)和c)为提出的反应机理:b)SnO2和c)SnO2-x/C电极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37.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柔性富硫氮掺杂多通道中空碳纳米纤维膜用于改善储钠性能
ucalery 2018-8-8 15:14
杂原子掺杂是一种提高碳材料钠储存性能的有前途的方法。尤其,氮原子是研究最多的掺杂剂,它可以在六元碳晶格引入更多的缺陷点位。近年来,除了氮,硫元素的掺杂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硫有一对孤对电子,容易极化,提高碳材料的化学活性。不仅如此,最近的理论计算证明:氮、硫元素的共掺杂可以带来协同效应由于电荷密度和自旋密度的重新分配。然而,目前为止,合成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方法依然非常有挑战性,亟待开发出简单的新方法。   近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 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 Small 上发表题为“ A Flexible Sulfur‐Enriched Nitrogen Doped Multichannel Hollow Carbon Nanofibers Film for High Performance Sodium Storage ”的文章。在这项工作中,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处理升华硫制备富硫N掺杂多通道中空碳纳米纤维(表示为S-NCNF)膜作为柔性钠离子电池(NIB)的负极材料 。S-NCNF薄膜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具有高倍率容量(电流密度为10 A g -1 时为132 mA h g -1 )和显著的长循环稳定性(2 A g -1 电流密度下经过20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187 mA h g -1 )。材料具有丰富的缺陷和较大的的层间距,这种独特的3D结构改善了钠储存性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掺杂硫的含氮碳纳米纤维不仅可以促进钠的吸附,而且有利于电子的转移。因此,该方法是设计具有其他杂原子掺杂的自支撑碳基薄膜的提供一种新思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smll.201802218   作者简介:    余彦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先后在美国(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和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10余篇入选ESI高引频论文。 更多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22.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V2O5封装于碳纳米管中合成柔性电极材料
ucalery 2018-8-6 16:01
随着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对储能装置也提出来新的需求。而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一般低于200mAh/g,已不能满足下一代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 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 通过 静电纺丝技术和化学气相沉积方法 , 将V2O5纳米片封装进多层石墨纳米管中,得到电缆结构V2O5@G复合物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V2O5@G表现出优异的柔韧性和超快稳定的储锂性能。在电流密度0.1C下,可逆比容量为224mAh/g,当电流密度升至10C,比容量仍高达90mAh/g,容量保持率为99.96%(200次循环后)。当制备成全电池后,在功率密度15.2kW /kg下,可获得360Wh/kg高的能量密度,这体现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该简单可大规模化生产合成策略,为制备其他柔性正极材料和柔性储能设备的设计、应用提供了借鉴。 图1.电极的设计和构建 图2.a)V 2 O 5 @G电极CV;b)在电流密度0.5下, V 2 O 5 @G ,V 2 O 5 /G和V 2 O 5 电极的循环性能;c) V 2 O 5 @G 电极的倍率性能;d)1C电流密度下,不同温度时V 2 O 5 @G电极的循环性能;e)V 2 O 5 @G电极和其他文章V 2 O 5 电极电化学性能比较;f)V 2 O 5 @G和V 2 O 5 / G电极的阻抗。 图3.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柔韧性:a)制作柔性Sn- V 2 O 5 电池的机理;b)在电流密度0.5C下,全电池的循环性能;c)全电池抵抗弯曲稳定性;d)在扁平和弯曲状态,全电池为LED器件供能。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313.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楼雄文:优异储锂/钠性能的聚丙烯腈/二硫化硒正极材料
ucalery 2018-7-27 16:06
作为锂硫电池中的一类特殊的正极材料,热解聚丙烯腈/硫(或称:硫化聚丙烯腈,缩写为:pPAN/S)和某些微孔碳/S复合材料可以完全规避多硫离子溶解的问题,能够在商业化的碳酸酯电解液中获得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但是,在pPAN/S或微孔碳/S复合材料中,S的含量通常很难超过50wt%,且容量利用率不高,导致该复合材料的总体能量密度不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近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教授 课题组报道了 一种热解聚丙烯腈/二硫化硒(pPAN/SeS2)复合材料,其活性物质含量高达63wt%,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展现了优异的储锂和储钠性能 。研究者指出:活性物质含量的提升有两方面原因,首先,Se元素的摩尔质量是S的约2.5倍,因此,Se的引入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中活性物质的质量百分比;其次,相对于粉末状的PAN,在多通道pPAN的微孔、介孔尺度的孔道结构中能储存部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SeS2,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中活性物质的比例。    形貌结构: 在热处理过程中,PS受热分解,形成了连续贯通的孔道结构,同时PAN与SeS2发生脱氢反应,Se-S链状分子与PAN的高分子骨架形成化学键,得到pPAN/SeS2复合材料。与pPAN/S和pPAN/Se相比,pPAN/SeS2结合了二者各自的优点。pPAN/SeS2的电化学活性更多地类似于pPAN/Se;同时,得益于在理论比容量和电导率上的优势,pPAN/SeS2的放电比容量又远高于二者。    电化学性能: 在0.5 A g -1 的电流密度下,pPAN/SeS2复合正极的储锂比容量高于1000mAh g -1 ,其库伦效率约为100%。同时,pPAN/SeS2展现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在4 A g -1 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次后还保持较高的容量。 研究者又将pPAN/SeS2用于室温Na-SeS2电池的正极材料,显示出了优异的反应活性。在室温0.1 A g -1 的电流密度下,pPAN/SeS2第二次放电比容量高达944 mA h g -1 ,其循环和倍率性能明显优于pPAN/S。 通过对100次循环后的Li-SeS2电池进行拆解分析,发现pPAN/SeS2具有很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在循环过程中完全没有Se或S的溶解问题,电极片和电极材料都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   该研究制备pPAN/SeS2的方法较简单,同时,pPAN/SeS2展示出了优异的储锂和储钠性能,既具有较高的容量,又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该工作中Se:S的比例在1:2时获得了很好的容量与倍率的平衡,但是,基于材料成本、电池性能、应用领域等综合因素考虑,正极材料中的Se/S比例仍然有很多优化提升的空间。    图1. pPAN/SeS2的形貌和结构    图2. 对pPAN/SeS2和一些对比样品的表征    图3. pPAN/SeS2和pPAN/S,pPAN/Se的电化学性能对比    图4. Li-SeS2电池的性能    图5. 室温Na-SeS2电池的性能    图6. 对循环后的pPAN/SeS2进行的相关表征 \0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291.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1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种具有超高转移电荷密度的仿生纳米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ucalery 2018-7-27 16:00
近日, 东华大学蒙泰课题组俞昊教授 (通讯作者)在Nano Energy上发表了题为“A Biomimetic Nanofiber-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with an Ultrahigh Transfer Charge Density”的文章,文章第一作者为博士生俞彬。研究人员受到一种水生植物茎结构的启发,成功制备出了 具有大量内部微孔结构和外部纳米纤维结构的聚偏氟乙烯静电纺纤维毡布 ,并 组装得到具有超高转移电荷密度的仿生纳米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BN-TENG)。得益于摩擦材料的多级纳米结构,此摩擦纳米发电机在各项电学性能上均获得了显著增强,并经过理论计算,研究并验证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在高表面电势下的空气击穿问题。其在100MΩ负载下的输出电压高达1000V,短路电流达到了51mA/m 2 ,此外,此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转移电荷密度达到了突破性的364μC/m 2 ,是目前所见报道的在大气环境中的超高测量值,被审稿人誉为该领域的重大突破。此外,研究人员利用能源管理技术,使输出能量可直接驱动多种小型电子设备,如电子计算器、电子温湿度计、红外线遥控器等,并且可为锂电池充电。 图1 仿生纳米纤维的形貌表征及其所组装的摩擦纳米发电机(BN-TENG)。a) 蜂窝状模具冷压处理仿生纳米纤维毡布;b-d)“书型”结构接触-分离式BN-TENG的示意图和实物照片;e-g)仿生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表征。 图2 仿生纳米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能输出机理及其各项电学性能表征。a, b)BN-TENG的电能输出机理;c, d)BN-TENG在100MΩ负载的电压和短路电流; e) 不同制备条件所得BN-TENG的转移电荷密度对比;f, g) BN-TENG在不同负载下的电压、电流和功率。 图3 仿生纳米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增强机理图。a-d)通过控制静电纺丝过程的参数,得到不同内部微观形貌的纳米纤维,对BN-TENG的输出性能提升产生不同效果;其中ii, iii)为纳米纤维的截面电镜和透射电镜照片。e,f)蜂窝状模具冷压后处理对BN-TENG的增强机理示意图。模具冷压处理后,纳米纤维内部的电荷耗散效应得到抑制,由于内部电荷的诱导,使更多的电荷被保持在表面,从而提高了摩擦面的表面电荷密度。   利用简单高效的方法,所制备的仿生纳米纤维基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输出电压、短路电路、负载功率和转移电荷密度等性能上均具有出色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接触-分离式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空间。同时,研究人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验证和解决了高表面电荷密度下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空气击穿问题。同时通过能源管理,研究人员实现了摩擦电小型电子设备的直接驱动和锂电池稳定充电,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289.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多孔碳纳米纤维上构建碳空心纳米气泡:一种理想的结构支撑材料
ucalery 2018-7-26 15:25
近日, 复旦大学方方教授和余学斌教授联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郭再萍教授 (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 Energy StorageMaterials 上成功发表“Carbon Hollow Nanobubbles on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An Ideal Host forHigh-Performance Sodium-Sulfur Batteries and Hydrogen Storage”的论文。论文第一作者Guanglin Xia。研究人员设计并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分层结构的PCNF,即 通过鼓泡辅助电纺丝然后通过简单的逐步煅烧过程在多孔碳纳米纤维上可控地构建了碳空心纳米气泡 。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NFs)首先通过电纺含有起泡和致孔剂LiN 3 的聚乙烯醇(PVA)的均匀溶液获得。通过简单调节LiN 3 的添加量和碳化过程中的加热速率,可控地制造含有微孔,中孔和大孔的PCNF,同时在其表面上形成直径为10-60nm的碳空心纳米气泡(CHNB),这为硫的体积膨胀提供了大的空隙空间。此外,构成连续电子传导通路的集成1D PCNF可以有效促进隔离CHNB容纳的绝缘S纳米颗粒内的快速电子和离子传输。简而言之:通过一般静电纺丝策略在多孔碳纳米纤维(CHNBs @ PCNFs)上可控地制造碳中空纳米气泡,其中金属叠氮化物充当起泡剂和致孔剂。碳化后金属叠氮化物分解产生的强烈N 2 释放引起的强排斥力导致多孔碳纳米纤维(PCNF)的均匀形成,同时形成碳中空纳米气泡(CHNB)在表面上的原位生长。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验证了CHNBs@PCNFs对NaPSs的强化学吸附能力,可有效缓解NaPSs的穿梭效应。所制备的CHNBs@PCNF具有较强的多硫化钠吸附能力和较高的电导率,是常温钠硫电池中理想的硫载体。因此,当使用CHNBs @ PCNFs作为Na-S电池的硫主体时,S(CHNBs @ PCNFs)正极表现出显着改善的硫利用率,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能力。此外,多孔结构和CHNBs @ PCNFs的催化作用使其可以作为MgH 2 纳米颗粒的功能性结构框架,使得MgH 2 在低至250℃的温度下,仅需要15分钟即可完全氢化。 图1 CHNBs @ PCNF制备示意图及其作为室温硫化钠电池硫载体的应用。黄色,粉红色和红色的球分别代表LiN 3 ,Li 3 N和S粒子。 图2 (a)电纺PVA-LiN 3 纳米纤维的SEM图像。(b,c)煅烧电纺PVA-LiN 3 纳米纤维后的SEM图像。(d,e)在不同放大倍数下合成的CHNBs@PCNF的TEM图像。(d)和(e)的插图分别显示CHNBs@PCNFs的SAED图案和CHNBs@PCNFs的放大图。 CHNBs @ PCNFs的XPS谱图(f)和高分辨N 1s频谱(g)。 图3 (a)纯NaPS溶液(I)和暴露于不同物质后的溶液(II)CNF和(III)CHNBs@PCNFs中的UV-vis光谱和相应照片(插图)(溶液后拍摄的照片为静置30分钟)。(b)纯碳,O掺杂碳,N掺杂碳和N,O共掺杂碳与不同NaPSs分子之间的结合能比较。 Na 2 S 4 (c)和Na 2 S 6 (d)分子与N,O共掺杂碳相互作用的原子位置和电荷密度图。灰色,白色,蓝色,黄色,紫色和红色的球分别代表C,H,N,S,Na和O原子。 S /(CHNBs @ PCNF)的(e)SEM和 TEM(f)图像。(g)S /(CHNBs @ PCNF)的相应元素分布图。 图4 Na-S电池中S /(CHNBs @ PCNFs)电极的电化学性能。(a)0.2 mV/s的扫描速率下的前3次CV。(b)在0.1C的电流密度下,前3次循环的充放电曲线。(c)在0.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性能。(d)倍率性能。(e)在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性能。 图5 (a)通过氢化诱导的自组装策略制备MgH 2 /(CHNBs @ PCNF)的示意图。灰色,白色和黄色球体分别是C,H和Mg原子。MgH 2 /(CHNBs @ PCNF)的SEM (b)和TEM (c) 图(其中c的插图显示HRTEM图像)。(d)MgH 2 /(CHNBs @ PCNFs)的相应元素分布图。 图6 TGA(a)和MS(b)的MgH 2 /(CHNBs @ PCNFs)曲线,其中包括块体MgH 2 ,MgH 2 和CHNBs @ PCNFs(BM MgH 2 / PCNFs)的球磨(BM)复合材料和MgH 2 NCs。MgH 2 /(CHNBs @ PCNFs)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脱氢(c)和氢化(d)曲线。   研究人员发展了可用于低成本大量生产具有复杂结构的分层多孔碳纳米纤维的的鼓泡辅助静电纺丝方法。通过简便地改变分解速率和起泡剂的量,可以实现碳中空纳米气泡在碳纳米纤维上的可控制备。由于CHNBs @ PCNFs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以及对多硫化物的强化学吸附能力,CHNBs @ PCNFs已被证明是室温硫化钠电池的理想硫主体。所制备的S /(CHNBs @ PCNFs)正极在0.1C时具有913mAh/g的高可逆容量,并且表现出高达400次循环的稳定循环寿命。当CHNBs @ PCNFs用作MgH 2 NCs的结构支持材料时,由于CHNBs @ PCNFs的催化作用和MgH 2 NCs的均匀纳米化,MgH 2 可在低至250℃的温度下,在15分钟内完成氢化反应。这种独特的合成概念为多功能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合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且具有低成本工业生产一维纳米结构碳材料的巨大潜力。 链接地址: http://www.espun.cn/news/detail-285.html \0 文章来源: 易丝帮 \0
1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利希能源环境院在12个方向上招收博士生并提供7份德方奖学金
热度 1 Helmholtz 2012-11-22 12:55
德国于利希中心有4700员工,是亥姆霍兹联合会最大的三个科研中心之一。于利希的主要是在能源环境、生物与健康、关键材料与技术三个领域从事跨学科的复合式研究。 于利希中心的能源环境研究院自上一年度起,在HITEC (Helmholtz Interdisciplinary Doctoral Training in Energy and Climate)博士研究生项目下向12个专业方向上提供7份于利希中心的专项奖学金。去年曾有两位中国学生被录取。今年是HITEC项目第二年,德方继续在全球发布招聘通知,岗位方向以及招聘条件均见附件,导师以及注册答辩单位都各有不同。 ( 另外,,因为于利希中心科研经费充足,而人员费用则是遵循严格的年度计划,这些或这类岗位也完全欢迎中方学生持CSC奖学金申请。 ) HITEC_2012_Call for Applicants.pdf 这12个HITEC Project分别是: # 1: Multi-scale modelling of PS-PVD manufactured gas separation membranes # 2: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sta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ageing mechanisms of Laves Phase strengthened ferritic steels by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3: Immobilisation of long-lived radionuclides by means of structural incorporation in monazite-type phosphates # 4: Cirrus cloud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linking large-scale observations and 3D modelling # 5: Impacts of possible future N2O increase (e.g. from biofuels) on thestratosphere # 6: Stochastic Modelling for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in Climate Simulations and Solar Energy Capture # 7: Climate effects of tropopause region aerosol: Process-oriented studies using combined in-situ observations and the chemistry-climate model ECHAMHAMMOZ # 8: Oxidation studies on model alloys with Ambient Pressure (AP) XPS # 9: Atmospheric profiling of cloud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using a ground-based infrared spectrometer # 1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single-crystalline Lanthanides-Zirconate and Hafnate pyrochlores for immobilisation of Actinides # 11: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ramework to model complex fluid and particulate flows # 12: Development of a Small SatEllite for ClimaTe research (DiSSECT)
个人分类: 2012亥姆霍兹科技新闻|4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