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流浪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守护精神家园 挑起教育担当
wyuehua2004 2014-10-19 08:07
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去过某个地方,我们就有可能记住一些典型事物。如去过北京,就可能记住天安门、长城、故宫等一些标志物。以后只要提起北京,马上就会首先想到这些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似乎就是北京的象征,是北京身份的一种确证;长时间离家外出的人,突然看到与自己家乡相似的景观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当久别故土,一旦真的回到家,那种亲切地、无以名状的感觉是多么地强烈!试想一下,倘若回到家,一切都变了,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样,你还会有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吗?!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没有这些能确证我们曾经的记忆的物像,我们就会像个流浪儿,家的感觉已荡然无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归属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回家的感觉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要。如果这种归属需要永远不能实现,那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由得对三峡移民致以崇高的敬礼!对汶川灾区人民的那种生活勇气投以无比的敬佩! “家”在人们的脑海里往往更容易表现为物像结构,如独特的地理环境、血缘关系等可以物化的物质具像。但人除了物像这个“家”外,还有一个“可移动的家”,那就是“精神家园”,它也可以固有的地缘、亲缘为基础,但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培植起来的文明和文化的血脉关系。正因为存在这样一个“可移动的家”,山川可以改变,河流可以断流,高楼大厦也可以重建,甚至长期定居异国他乡,我们照样会有一种可以归属的“精神家园”。就像列宁曾经在纪念《国际歌》作者的文章中说过那样,“一个共产党人无论走到哪里,即使在异国他乡,只要听到了《国际歌》,就找到了自己的同志”。 这是《国际歌》的认同功能,我们的“精神家园”也具有这种身份认同功能。“中华民族的子民,无论身处何方,即便是天涯海角,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中秋节、春节,一定会在心灵深处升腾起爱国之心、恋乡之情,体验作为中华子民的一种情结和民族的认同感”(刘魁立)。也正因为这种精神上的伟大凝聚力量更重要,在史上少有的大地震灾害后,温总理及时地作出了“关于保护羌族特有文化遗产”的指示,其意蕴不言而喻。 灾区人民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们失去了物像“家园”,幸运的是他们在政府各界的帮助下,不仅重建了物像家园,而且还努力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面对灾区人民,感觉似乎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物像家园没有遭受损失。然而,我们要反问到,我们真的很幸运吗?哦!当我们可以随时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似乎已失去它的意义;当我们可以习惯的用键盘来书写的时候,书法好像是离生活很遥远的艺术;当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发短信、可以通过网络QQ轻松地寻找到朋友,甚至爱人的时候,写信仿佛成了陌生的事;当我们的孩子大多对肯德基、麦当劳喜欢得不得了,却很少听说谁家的孩子迷上了红薯、豆汁儿的时候,我们难道没发现,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变?!而且这巨变不亚于地震!确实,面对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非常快捷的交通,互联网的无限空间,物质财富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或者忽略的是我们的文化日益趋于一体化。我们拼命学外语、考托福、进外企、拿绿卡、出国门,恨不能一下子能成会说英语不说汉语的“中国籍某外国人”。也许我们的主流文化受冲击的程度要相对小一些,但与上层文化表现为典籍等有形的形式易于传承并多受到官方的庇护不同,民族民间文化大多是无形的,它们就没这么幸运了。它们的传承方式往往是口耳相传,自生自灭地繁衍。如果我们不刻意地保留,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某些内容就会不可避免地消亡。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消亡是永远无法恢复的,意味着某些民族个性、民族特征的消亡,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如此下去,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活性生态将逐渐被摧毁,导致“集体记忆”失却,后果不堪设想。马尔克斯在小说《百年孤独》中虚构了一个村民失去记忆的故事。也许能为我们有可能面临的“惨象“做一个形象性的演示说明。故事的描写是这样的:“一个叫马贡多的小村庄,遭遇到一种奇怪的瘟疫,致使村民失去记忆。银匠布恩地亚甚至连他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砧子该怎样称呼实在想不起来,于是他发疯似地给家里的每样物品、村子里的动物和植物贴上标签。为防止谁也想不起来每件东西的用途,他的标签写得非常仔细:这是母牛,每天早晨必须挤奶才能产奶,牛奶必须在煮开后加入咖啡才能配制牛奶咖啡……”。当然,全球化下的社会现实不仅仅中国这样,也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现实。也许有人对此并不以为然,恐龙灭绝了,我们不是照样生活的很好嘛?!甚至有人会认为,学习“先进的东西”跟国际接轨有什么不好?跟国际接轨当然好,一个人、一个民族、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富有创造力,无非两条道路:一是向外部学习;一是向自己的历史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在确认我们自己的身份后跟国际接轨才更有意义。否则,我们不是“接轨”而是只能跟着别人后面“跑腿”。 “传统是一条河”,也许我们今天无法看到祖辈们住过的茅草屋,看不到“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亲热景象。但是,祖辈们唱过的歌还一息尚存。我们依稀还可以循此去查找我们的文化基因和“家谱”,确证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的那条“热河”。倘若我们有一天真的说不清我们血管里流淌着什么“血”的时候,我们将以何颜面面对我们的子孙呢?!我们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其他公民,我们真得还能有底气吗?“轨”还能接的牢吗?显然,一个失去活的传统的文明是无根的文明,它注定是没有纵深的,是平面的,不能给我们以前行的持久动力。如此,我们也只能躲在狭窄的精神空间里,像浮萍一样漂流。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活的文化断裂的现象正不断发生,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它们失却得无声无息,好似烟消云散。”(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语)。因此,如何守住精神家园,不迷失自我,随时能找到“回家”的感觉,是全球化时代在文化反思上亟待回答的重大的国际性命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它的生死存亡对每个人都休戚相关。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制度,自此,一场席卷全球的“守住精神家园”的“非遗”保护运动全面展开。我国政府也积极参与,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是一项长久的大工程,需要全球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留住一些记忆。作为社会一员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勇于挑起教育担当,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一是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文化传承之根本也在于言传身教。二是教育现象是普遍的,涉及到每一个人,没有哪个行当能如此广泛的影响公众群体。三是教育是“无成本的”(相较其他而言)。不管其他哪个行当,参与“非遗”保护,必然对一些人财物另有所考虑,甚至在利益上有所图。教育当然也涉及一些人、财、物,但是,教育的使命就是文化传递,是自己份内之事,不必另作安排。教育只能出于文化本身去行动,较少受现实利益干预而操作。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到处充斥着西方式的基础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内容。尽管许多学者对此已经提出了许多足够分量的批评,也尽管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受异文化训练的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传统已经很淡漠了,靠这些人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说能进行“正宗”的传承。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本体特征(律、调、谱、器)缺乏欣赏能力的观众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口味”。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从专业、普及层面上做长期艰苦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教育工作。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已陆续展开。专业层面如: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南京艺术学院 、新疆艺术学院等研究机构与学校正在或者打算招收攻读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博士、硕士; 中央音乐学院 、 武汉音乐学院 等院校已开设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课程;新疆艺术学院对新疆木卡姆的专业传承教育被有些学者称为“成功的探索”;广西艺术学院等广西的几所院校对侗族大歌的专业传承富有特色;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对蒙古族长调的专业传承教育已开展多年……。普及层面: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开展多年,其中就包含昆曲等一些民族音乐的内容;前不久进行的“京剧进课堂”实验又“一石激起千层浪”;福建南音进课堂活动也已开展多年;中央音乐学院对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件开发以及数据库建设的重要课题项目的成功研制;江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进课堂”尝试;一些职业学校还结合职业特点进行开发性教学;一些关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传承专题性研究课题纷纷被立项。但是,在这众多的探索性实践与研究中,至今还没有一本针对普及教学使用的教材。基于此,我们尝试着编写《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这本教材,聚焦大学生群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关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及教育宣传工作。
个人分类: 评论|1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朝胜观察454期:家
热度 2 Wuyishan 2012-11-23 11:17
家 左朝胜 科技日报,2012-11-23 吃晚饭的时候,孩子小爽对大家说:我今天救了一只小猫。早晨上班乘电梯下到一楼就隐隐听到了小猫的叫声,晚上下班时进电梯好像还有小猫叫。赶快叫来了保安,大家仔细听,发现叫声来自电梯井的底部。我让保安快去找电梯工,保安说明天电梯工才来上班。我说小猫被困了一天了,电梯井里没有食物和水,小猫会饿坏的。好心的保安终于找来了电梯工,打开电梯井果然救出了一只可怜的小猫…… 小猫获救了,可是几天前贵州毕节那五个躲在垃圾箱里点火取暖的孩子,却再也就不回来了。这几天来,一静下来那素昧平生的五个孩子,就会在我脑海里浮现。我在网上关注着此事:一开始连五个孩子是哪里的都不知道,就叫“流浪儿”;接着,找到了孩子的亲属并知道了孩子的姓名,五个孩子是堂兄弟,他们家住七星关区海子街镇擦枪岩村,名叫陶中井(12岁)、陶中红(11岁)、陶中林(13岁)、陶冲(12岁)、陶波(9岁)。警方确认,他们在垃圾箱内生火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再后来网上看到了孩子们家的照片,开裂的土坯墙、挡不住风雨的屋顶,室内家徒四壁,破旧的床板上甚至连被褥都不见,地下几块破砖围着一堆曾经烤火取暖的灰烬…… 这也叫做“家”?假如我是个孩子,假如我的家也是那样,我也会走! 因为五个孩子的死,对于在外流浪的孩子,有关部门和社会开始关注了。这远远不够,还应该去看看流浪孩子的“家”。家里有亲人吗?家里寒冷吗?家里有饭吃吗?家里好玩吗? 朝胜自幼迁居安徽省濉溪县,那是个农业县城。五十年代,县城里除了一些简单的手工业之外,几乎全都是农民。那时的农村还是很贫困的,村里几乎没有砖瓦的房子,基本都是土坯垒墙,麦秸笘顶,瓦灶绳床,粗茶淡饭。可是,家里并不缺亲情,那时的农民是在家种地的,那时的孩子是要回家吃饭的,那时的田野是趣味无穷的,那时的学校是不分贵贱的,那时的快乐是无需花钱的…… 记得,我有个同学随着父亲住在生产队场院旁的一间小土屋里,父亲的任务就是打理看管着生产队的场院。“场”在濉溪话里读第二声,“场”是把一片地夯实得如镜面一般光滑,夏收的麦子、秋收的黄豆,都是摊在场上暴晒、而后用马拉石磙碾压。最后的一道工序叫“扬场”,村里公认的农活高手,用木锨把麦粒或者豆粒迎风扬起,“刷”的一声,撒到风头上的麦粒、豆粒,不粘不滞匀称铺展,一锨一道金色的云。让风儿吹去残留的麦壳或豆荚,落下的就是金灿灿的麦粒和圆滚滚的黄豆…… 不知道我的那位同学为什么没有妈妈,他和父亲在“场院”的小土屋里相依为命地生活。家里穷,没有钱买练习本。他手巧的父亲就在文具店里买来整张整张的大白纸,裁成16开大小再用麻线装订成练习本,那特殊的手工制作练习本,装帧之整齐利落,让全班同学叹为观止。至今我都不明白凭着一把菜刀、一支锥子、一条麻线,怎么就能做出那么精美的练习本呢?还有,他那不苟言笑的父亲,用镰刀给他刻的木头手枪,绝对超过商店里买来的玩具。有那样父亲的孩子,是不会去流浪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两亿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他们为并不属于他们的城市,挥汗如雨拼死拼活。他们为城市除了付出自己的血汗,还付出了他们的亲情,甚至尊严。在农村和城市两地,制造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而从留守到流浪常常只有一步之遥。 就算是随打工父母进城的孩子,可能在刚懂事的时候,就品味了“心酸”二字;可能在刚交往的时候,就看透了“穷富”之别。面对日益繁华的城市,面对繁华城市中的流浪儿童,和垃圾箱里其他的孩子,我不合时宜地想起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这会是城市未来一句不详的谶言吗?假如我们再无动于衷。 也许,这是历史前行的阵痛。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一代打工农民,为城市带来了第二代打工的农村劳动力。而毕节那五个死去的孩子,假如还活着,再过十年八年就应该是第三代打工农民了。他们离本属于他们的田野越来越远,但是却无法融入他们泼洒了几代人血汗的城市。北方天冷了,市民们开始关注供暖问题了。可是,还有着为数不少的打工农民和他们的孩子们,一个冬天都住在没有暖气的铁皮工棚里。城里,一个像样的公厕也会比他们的“家”温暖。 那五个孩子,就是到城里一个铁皮垃圾箱里烤火取暖而中毒窒息死亡的。“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问这话,就像西晋时的昏君皇帝晋惠帝说“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一样的荒唐!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后代,勉强读了书还是要进城打工,他们的“一切家庭联系越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他们的子女越是由于这种发展而被变成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教育、关于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的空话就越是令人作呕。”这话又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 我们不是资产阶级,我们曾经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可是,我们农村的孩子们,怎么越来越像“单纯的商品和劳动工具”了呢?那农村摇摇欲坠的土屋和城里的铁皮垃圾箱,到底哪个更像是他们的家呢?以我们今天国力的强大,真的做不到给他们一个有亲情和欢乐的家吗? 那五个孩子的生命,让毕节那个铁皮垃圾箱变成了“潘多拉的盒子”,那里面盛满了太多太多不敢打开的东西。但是,那个希腊神话又告诉我们,盒子里所有的邪恶飞出之后,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希望! 谓予不信,请再读一遍《共产党宣言》。
个人分类: 鼓与呼|3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